职称论文百科

心内科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4 03:01:03

心内科论文发表

内科期刊推荐Annals of Medicine,医学期刊Annals of Medicine(Print ISSN: 0785-3890; Online ISSN: 1365-2060)为同行评议开放获取期刊,由国际著名出版社Taylor&Francis Group出版,涵盖从实验室到临床所有医学范畴,致力于促进治疗领域合作及开放科学共享。Annals of Medicine 从传化医学到临床实践相结合,它是致力于为医学领域的专业人士在世界范围内提升患者实践而努力的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的绝佳选择。 1)收稿范围:麻醉学、心脏病与心血管疾病、临床病理学、皮肤科、急诊医学、内分泌学、胃肠病学和肝病学、老年医学、血液学、免疫学、传染性疾病、医学教育、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肾内科和泌尿科、神经病学、营养、肿瘤科、眼科、儿科、药理、物理医学与康复、怀孕,分娩与妇女健康、精神病学、公共卫生、肺内科、风湿病学、运动医学与肌肉骨骼疾病、物质滥用、手术、毒理学 2)影响因子:2015-2019年的的影响因子分别为3.763、3.715、3.007、3.049、3.243,整体来看比较而稳定;2017-2018近三年呈小幅度上涨趋势。 3)审稿周期:一审周期:平均3周,速度比较快 4)版面费 Annals of Medicine 发表原创性研究、评论、短评、综述、临床研究和研究方案。作为开放获取期刊,文章一经发表就可被免费下载。 回答参考资料

心内科护理论文研究方向如下:1、心律失常的护理进展。2、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教育。3、心脏病介入诊疗的护理研究。4、PTCA的临床路径。5、PTCA术后生活质量的研究。

心内科发表论文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心外科创建于1955年,该科是江苏省建立最早的胸心外科专科之一,也是苏、锡、常、镇江地区开展胸心外科手术数量最多的专科之一,到目前为止已开展各类胸心外科大手术两万余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1997年专科被镇江市卫生局确认为镇江市胸心血管外科中心,1999年被确认为镇江市重点学科,2001年被江苏省卫生厅首批确认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004年经江苏省卫生厅批准成立中德(江苏)心脏中心。在业务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心血管外科已成为镇江市的一大特色专科,在省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心脏瓣膜置已达800余例,单瓣置换手术成功率达97.8%,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还开展了数百例各种复杂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如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右室双出口纠治术,三尖瓣闭锁的外科治疗,艾伯氏坦畸形纠治,细小主动脉根部扩大换瓣,Bentall手术治疗马凡氏综合征,IHSS外科治疗,单心房分隔术,Cox迷宫加瓣膜置换术等等,其中有30余项手术技术填补或达到省内先进水平,COX迷宫加瓣膜置换获得了江苏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目前该科开展的多瓣膜置换,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诊治,主动脉瘤切除加人造血管置换、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已成为常规手术。心脏移植是挽救终末期心脏病人生命的唯一有效方法,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整体医疗实力的体现,该科开展了7例心脏移植,1例心肺联合移植,全部获得成功。该科在提高医疗技术的同时,还注意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已有130余篇论文在全国核心医学期刊上发表,其中中华级占三分之一。该科重视科学研究,近几年来有3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有9项获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一、二等奖,有9项分别获镇江市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该科拥有专科病床50张,专科实验室40平方米,设备一流。现有临床医生11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3名,硕士生导师2名,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5名。目前带教研究生10名,另外,该科还先后派出5名医护人员在欧州一流心脏外科医院进修学习。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是镇江地区最早成立的专科,作为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点建设的专科,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终于在2005年通过省卫生厅的考评,成为江苏省的重点临床专科。2008年心血管内科成为江苏省首批获得介入手术资格的科室,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病人前来就诊。2009年门诊量达到60839人次,出院人数达到2207人次。2003年至今已完成心血管介入手术4867例。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专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三来年来共引进博士3人,其中临床1人,基础科研2人,引进硕士3人。聘用来自美国学者1人,在实验室工作一年。人才培养:三年来本科室培养硕士研究生9,其中已毕业7人,在读2人。学科带头人张国辉去德国Essend的西德心脏中心进修3个月,尹春阳赴加拿大Sunybrook Hospital心内科半年,真亚赴上海中山医院和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各1年。共有专业医师18人,其中具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7人,住院医师5人,获得博士学位者4人,硕士学位者11人,其余均为大学本科学历。三年来我科添置的设备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系统、CARTO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Maquet呼吸机和体外除颤仪。BNP和心梗三项快速床旁测定仪。另外建立了心内科实验室。现有普通床位50张,CCU监护病房5张。心内科担负全市的心血管疾病诊疗学术方面的带头工作以及危重病人的会诊工作,承担江苏大学医学院诊断学和心血管内科的教学工作,并且是心内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到3名,并担负着全市进修医师的培训工作。目前的学科主攻方向为介入心脏病学,包括心律失常、冠心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诊断和治疗,已形成了起搏与心电生理、冠状动脉疾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四个介入方向的专业学组。近几年本科在介入心脏病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发展很快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本科在此领域跻身于省内先进行列,赢得了同道的广泛赞誉。心脏导管室条件和设备先进,拥有先进的SIMEN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电生理记录分析仪、射频消融仪、心脏程序刺激仪、除颤器及CARTO标测仪,可以满足各种心脏病介入工作的需要。心脏监护病房设备精良,医护人员训练有素,是我市唯一首批获得开展心血管介入诊断和治疗资质的专科。手术数量和种类均处于江苏省先进水平,部分项目达国内先进水平。学术上,课题“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流和粥样硬化影响的研究”2003年获上海市临床成果二等奖;课题“心肌桥的临床诊断和治疗”2004年获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课题“心肌桥在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心脏病中意义”2004年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课题“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2006年获镇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不同组合抗RAAS药物联合使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疗效及机制的研究”获镇江市卫生局重点人才培养课题。“氟伐他汀、卡维地洛对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获江苏省人事厅“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氯沙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为江苏省卫生厅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第二负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为镇江市科技局在研项目。“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和“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流和粥样硬化的影响”两项课题通过市科技局组织的科研鉴定。论文“心肌桥对冠脉内皮细胞形态和粥样硬化的作用”获镇江市优秀论文一等奖。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篇。参加编写专著3部。近几年组织主办市级学术活动两项,组织主办省级继续教育项目一项。对所在学科的建设、人才培养、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先后带教15名硕士研究生,其中10人已获得硕士学位,多人被评为江苏大学优秀硕士研究生,2009年本人被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另外引进3名博士,2名硕士,目前所在科室已经形成以研究生为主体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学术队伍,2005年将科室建设成为了江苏省重点临床专科;2006年组建镇江市心血管研究所:2008年科室成为江苏省首批获得介入手术资格的科室。管理上,带动和引导全科医护人员共撰写发表论文近50篇,全心内科的工作业务实现了量和质的飞跃。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创建于1977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于1999年被镇江市卫生局确认为镇江市重点专科,2006年被江苏省卫生厅确认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目前该科在业务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已成为镇江市的一大特色专科,在省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中对各种颅脑损伤的抢救水平及抢救设备在市内均处于领先水平,能开展各种颅脑及脊髓的肿瘤,除此之外,该科还开展了大量的新技术、新项目,其中填补市内空白的项目有20多项,如高位颈髓肿瘤摘除术,经口咽行齿突切除术,三叉神经面神经起始段微血管减压术,超选择性动脉插管化疗术等。该科尤其擅长于介入放射治疗,对颅脑及脊髓的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治疗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市内仅本科开展)。另外该科还开展了大量高难度手术,多个项目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如脑干肿瘤摘除术,舌下神经瘤摘除术,巨大脑室内肿瘤摘除术,颅鼻沟通瘤全切术、颅底肿瘤切除术、脊髓内巨大肿瘤摘除术、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术等。该科在提高医疗技术的同时,还注意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开展大量科研工作。近几年来该科共开展的省、市级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获镇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另1项科技成果获2项国家专利。在省级以上杂志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中华级杂志20余篇,3篇获全国优秀论文奖。该科现拥有专科病床40张,拥有伽吗刀治疗中心,重症监护病房和神经外科实验室。其中重症监护病房床位7张,神经外科实验室40平方米,设备一流。现有临床医师12人,包括主任医师3名(教授2名、副教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4名(其中3名为研究生),住院医师3名(均为研究生),硕士生导师2人,在读博士1人,目前带教研究生5名。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自1975年建科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已能对常见、罕见及疑难血液病进行快速、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多个项目处于国内先进或省内先进水平,个别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整体实力在镇江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在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1997年被评为“镇江市医学临床重点专科”,2009被评为“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专科实验室于2003年被评为“镇江市实验血液学重点实验室”并保持至今。一、人才梯队近三年来引进硕士研究生2名,外送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名、培养本院研究生8名。医师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达100%,已形成一支由3名高级、3名中级、3名初级人员组成、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医师队伍,其中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333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镇江市“169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和镇江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名、市“169工程”科技骨干1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二、科研成果近三年来申报省科技厅课题2项、省卫生厅重大课题和面上课题各1项、市课题6项,与外单位合作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二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4项;发表各级论文28篇,其中SCI论文8篇、中华系列论文10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并已公布。三、诊疗特色(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自1998年开始,我科率先在镇江市陆续开展了近十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2004年进一步相继成功开展了亲缘间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无关供体异基因骨髓和非清髓性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等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2006年开展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在引进国外先进化疗方案治疗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等的同时,积极探索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其MICM诊断和各种预后因素制定一整套方案。目前已开展了以中、大剂量MTX和阿糖胞苷为主的联合化疗法挽救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白血病;小剂量诱导分化、预激方案治疗老年急性白血病和低增生性白血病,STl571(格列卫)靶向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联合或序贯应用MP、VAD、反应停、亚砷酸、万珂、骨膦等多种药物和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均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三)贫血的诊断和治疗着眼于疾病的克隆性质,通过建立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姐妹染色单体分化染色、N-ras基因突变检测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克隆性分析,对MDS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起了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预后积分评价,通过对雄性激素、环孢霉素A等的选择应用,使MDS的治疗效果有了较大提高。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55、CD59表达、Ham’s试验、流式细胞仪网织红细胞测定、Coomb’s试验、游离血红蛋白测定等检测手段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得以正确诊断和治疗。(四)血液病分子的诊断是较早常规开展白血病MICM诊断的省内为数不多的几个单位之一,使白血病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对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判断水平大大提高,为镇江市及周边地区各级医院血液科同仁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和服务。血液科于2001年在省内首家开展了多重筑巢式RT-PCR技术同时检测急性白血病29种相关融合基因发现了多种基因异常,弥补了染色体核型分析数量少及敏感性不高的不足;同时开展了肿瘤相关基因检测如端粒酶活性、P53、P73、N-ras、Bcl-2、TCRγ、IgH、MLL 、Jak2、Flt3、C-KIT基因重排等,对白血病和淋巴瘤的诊断分型、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利用FⅧ基因内微卫星CA-13、CA-22及与该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DXS15的多态性建立了血友病甲的基因诊断,使其诊断准确率大为提高。许多检测项目达到国内和省内先进水平。于2003年底在国内第一家建立带有内源性参照基因的实时定量PCR技术,现以为国内首家同时为临床提供PH染色体阳性白血病P210和P190融合基因绝对和相对定量结果的科室,结果更加科学、可靠、及时,藉此明了患者初诊时的bcr/abl转录本含量,判断患者体内肿瘤细胞负荷,并可以监测治疗后的微小残留病灶(MRD),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该技术经专家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 2005年获得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镇江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性别 男所在单位 扬州市中医院科室 中医内科职称 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专长 诊治内科特别是心血管内科疾病,尤其是对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的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深入研究。对内科常见急、重、危疑难病的救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个人简历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脏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王少华先生的学术继承人。大学毕业后从事内科、心血管内科工作20余年,曾先后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内科进修深造。擅长诊治内科特别是心血管内科疾病,。在国家、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心内科专家发表论文

刘力生(Liu Lisheng)教授,现任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美国心脏病学会重点(AHA)高血压研究理事会国际研究员、国际高血压学会理事、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世界卫生组织·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病研究执行委员会共同主席、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于1962年与黄宛教授科研首先在国际上提出“缩窄性大动脉炎”的概念,解决了医学界对此病的模糊认识,大大提高了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临床诊治水平,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69年起首先在国内开展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是国内外著名的心血管病内科专家,中国高血压研究领域的一位学术带头人。共发表论文:国内近200篇,国际60余篇。 高血压的人群防治 年获卫生部二级成果奖;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 年获医科院成果奖;升降压药自动控制 年获医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动脉炎与继发性高血压的研究 年获卫生部一级成果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HRspWKY的育种繁殖 年获医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营养成份与高血压和脑卒中关系的研究年获医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胰岛素抗性血小板游离钙与原发性; 高血压的研究 年获医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治疗的前瞻性研究 年获卫生部二级成果奖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急性心肌梗塞随机双盲大规模临床试验(CCS-)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急性心肌梗塞随机双盲大规模临床试验(CCS-)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心内科,即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以下是我带来心血管内科护理论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据世界心脏联盟的统计,全球每病死3个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脏病和中风病死的人数高达1750万。有专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国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每12s就有1人因中风或心肌梗死而倒下。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部病死人数的40%左右。近5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己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大部分心血管疾病都属于慢性疾病或反复发病,患者在医院经过治疗,度过急性发作期出院后,仍需要持续治疗,并需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降低病死率。为此,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01名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其对回归社会后连续性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从而为临床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护理人员专业化培训提供理论依据,现将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09年1一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我院3个心血管病区中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1例,其中男58例、女43例,年龄21~86血管疾病入院治疗,或在院期间确诊为心血管疾病;(2)经过临床治疗,符合出院指征;(3)自愿参加本调查;(4)无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101例患者的文化程度:本科10例,大专18例,高中及中专21例,初中30例,小学17例,文盲5例;职业:工人18例,农民7例,干部30例,军人12例,教师4例,公司职员11例,其他职业19例;疾病类型:冠心病53例,高血压31例,心肌梗死18例,心律失常11例,心绞痛11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其他疾病20例;其中患有一种心血管疾病者62例,患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心血管疾病者9例;手术及治疗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7例,心脏换瓣手术5例,介入治疗5例。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是否伴有其他慢性疾病、手术史及吸烟饮酒史等20项;(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调查表,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含9个条目)、治疗相关知识(含13个条目)、康复相关知识(含27个条目)以及社会生活知识(含13个条目)等4个一级维度共62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非常熟悉计5分,比较熟悉计4分,熟悉计3分,比较陌生计2分,完全不知道计1分;得分越高表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越好。问卷经2位护理教育专家和3位临床护理管理专家审阅后修订而成,内容效度为0.84,Cronbacha系数为0.96。各病区指定专人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前,由研究者对发放问卷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其了解问卷的设计原则、调查目的及填写要求。在患者即将出院时,调查人员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征得同意后请患者以无记名方式自行填写问卷。因视力等原因不能自行填写的患者,由工作人员逐条阅读并向其解释后,根据患者的选择代为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形式表示。

2结果

2.1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总体认知情况。101例患者62个条目得分集中在3分左右,提示患者对连续护理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总体处于基本熟悉和了解的水平。其中得分最低的条目为“知道安装起搏器后的注意事项”,得分为(2.48±1.70)分;最高为‘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很有意义”,得分为(3.57±1.12)分,两者均属于“康复相关知识”维度。

2.2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各维度的得分。疾病相关知识的9个条目,患者掌握较好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前的准备工作和复诊时间等,但对复诊指征、检测恢复状况、心功能评估等较为专业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2.2.2患者对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治疗相关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服药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对伤口护理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差。2.2.3患者对康复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康复相关知识的27个条目中,患者对心理、饮食及睡眠等方面的掌握较好,对康复锻炼、起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2.2.4患者对社会生活知识的认知情况。社会生活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临终关怀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保险与法律方面知识的掌握较为欠缺。

3讨论

3.1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住院治疗后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自己回归社会后需要掌握的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总体处于基本熟悉的程度,得分为2.48~3.57分,平均(2.70±0.81)分,其中有12个条目得分低于3.00分,提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缺乏连续性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尚未完全具备回归社会后实施有效自我护理的能力,不利于其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连续性护理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在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普及,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没有形成畅通的患者交接和信息传输渠道,患者没有形成出院后需要继续完成后续的治疗和自我护理的意识,没有主动获取疾病治疗和康复相关知识的习惯。此外,我国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覆盖面较窄,目前的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疾病本身的防治和护理,从护理管理者到临床护士都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亟待建立较为完善的贯穿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始终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模式。

3.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护理认知的各维度分析

3.2.1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理想由表1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9个条目的得分均高于3.00分,达到了熟悉的程度,但是离非常熟悉的程度仍有差距。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心血管疾病均属于慢性病,且一些患者同时罹患多种疾病,长期的治疗使得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准备和时间等重要知识掌握较好,提示患者的认知水平与其获取知识的意愿有关。

3.2.2心血管患者掌握的用药知识优于伤口护理

前3位均属于用药方面的知识,而后3位均是伤口护理知识。可能是因为服药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该类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联合用药,才能使得相关检测指标达到要求;与介入治疗、手术等有创治疗方式相比,药物治疗更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能够被接受,并作为长期的治疗手段被坚持,并不断摸索总结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同时,用药指导作为医院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实践与摸索中己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科学的教育模式,而造口、伤口等专业化护理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方式,且手术等一些会给患者体表形成伤口的治疗方法在绝大多数患者而言只接受一次,既没有经验,又没有长期接受该方法治疗的心理准备,因此,获取该类知识的意愿不强,进而导致其认知水平较低。

3.2.3心血管患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表3显示,62个条目中,得分最高和最低的条目都属于康复知识维度。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康复充满了信心,且对饮食、睡眠等生活常识了解较多,但是没有针对性掌握所患疾病的康复知识,不能恰当把握各种活动的节点,难以循序渐进地开展康复锻炼,尤其是对安装起搏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必须远离磁场,不能进行核磁检查等特殊要求及其注意事项了解较少。可能是因为上述内容大都是患者出院后面临的问题,住院治疗期间未涉及到。因此,护士没有针对上述内容给予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而是将宣教的重点放在疾病本身和患者住院阶段的治疗和护理上。这一现象说明连续性护理的理念尚未在护理人员中普及,目前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的仅是阶段性的健康教育,护理的连续性往往因患者的出院而中断,强调以患者自我管理为前提的疾病管理,即全民医疗干预和沟通活动开展仍不理想。

3.2.4心血管患者的社会生活知识有待提高由表4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临终时医疗机构的选择权等临终关怀知识较为了解但对保险知识、种类、如何维权等保险与法律知识的了解较欠缺。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我国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况和媒体的频繁报道,使得大众对临终关怀不再排斥,而是采取一种直面的态度并逐渐认同;而保险种类繁多、保障医疗消费者的'法律法规知识普及面窄等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选择保险种类和利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权益方面显得茫然,这仍是医院健康教育与社区连续护理有效衔接的薄弱点。

3.3管理对策健康教育是应该坚持不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的基本措施,是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161,只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7。因此,加强和规范健康教育是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护理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选择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可直接深入社区,或与社区合作,开展康复知识讲座和法律、保险常识普及工作,在随访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患者的连续性的评估。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将护士口头教育的枯燥形式转变为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可采用患者现身说法等经验共享的方式19,为患者传递综合性的教育内容。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效果评价,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定位在能否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患者真正受益。

综上所述,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亟待提高,强化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鉴于目前社区护理发展不平衡,社区的护理资源十分有限,社区康复护理指导不能实现有效地延续提倡医院应该规范对患者在院期间的连续性护理知识的教育,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使其实现自我护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引导患者树立连续护理观念,是满足患者连续护理需求、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增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庞大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强护士的培养,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保障患者安全是我们要共同面对并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心血管疾病患者持续增长的现状,护理工作面对的难点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讨论。

1心血管疾病发病与治疗现状

1.1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报道1,估计全国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2.3亿,每5名成年人中有1名患心血管疾病;2009年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粗率94.9/10万人;全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300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死因的首位。我院2010年完成心脏外科手术7293例,较2009年提高了近20%,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术15833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7716例。由于患者数量增加,使临床护理工作量激增,医护比例失调、护理人力配置不足等问题凸显,超负荷工作状态给护士的身心健康及患者安全造成极大影响。

1.2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不断更新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研宄取得了重要进展,2007年870所医院能独立开展PCI,年完成PCI数量为100例的有299所,占医院总数的34.37%;中国大陆2009年心脏外科手术总量为157444例,比2008年增长了8.7%,其中体外循环手术量为128358例1。在手术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新技术、新业务也在临床广泛开展,例如: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应用,循环功能支持性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体外膜式氧合),持续动脉(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技术应用等机械辅助装置已成为救治危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积极有效的手段。随着心血管疾病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改善,使复杂和疑难患者获得救治的机会增加,患者年龄也更趋向高龄或低龄、低体重婴幼儿,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医学的发展步伐。

2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凸现难点问题

2.1患者方面

2.1.1病情的复杂性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具备1个甚至多个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因素,高血糖、高血压及其合并症所导致的靶器官受损,影响到患者的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同时,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提高,非心血管疾病病房中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住院患者比例增加。患者病情的复杂性提高以及住院患者的覆盖面扩大,使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难度显着增加。

2.1.2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增加中国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8月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1.78亿,总人口比重接近13.3%。随着人群寿命的延长,患者中高龄患者的比例增加,使诊疗和护理的风险增高;同时,他们除了自身所患疾病之外,还存在视、听、感觉、运动功能减退等老年问题,存在较大的护理安全风险。随着医学信息化普及程度提高,公众的医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对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治疗的高风险、对疾病转归的不确定性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2.2护理方面

2.2.1护理教育方面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规模逐步扩大,教育层次显着提高,然而从社会对护理人力需求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6。我国护理专业中专、大专及本科的起始教育均为通科护理教育,对毕业生的首要要求是具备临床护理实际工作能力。但新毕业护士的心血管疾病专科知识相对缺乏,与临床护理的需要有较大差距。范珊和胡晓鸿7的调查显示,低年资护士进入临床后,对专科知识培训的需求非常迫切,认为培训“非常必要”和“必要”的护士占92%,而排在前3位的是心脏外科常用药物、监护技能和心脏外科专业基础知识,提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的专业培训。

2.2.2护理人力配置方面据2010年卫生部统计年鉴8,2009年我国的医护比仅为1:0.97,要达到卫生部公布的1:2的理想医护比,还缺注册护士190万人《护士条例》颁布后,特别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开展以来,护士数量较快增长,但医护比例失调的情况依然存在。卫生部在《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中规定:要根据各病房(病区)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病情配置护士,病房(病区)实际床位数与护士数的比例应当为1:0.49。随着护理工作内容的不断丰富,新技术、新业务的陆续开展,危重、疑难病例的持续增加,对心血管疾病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人力资源的有限性与患者数量的增加、医院床位不断扩充的现状,使护理人力短缺的情况依然存在。加之除了正常休假之外的病假、婚假、产假等,使实际在岗护士人数低于配比人数,加重了护理人力不足的局面。

2.2.3护士专业化发展方面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工作要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整体观念出发,满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护理需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亦要求病房实行责任包干制,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出院指导等所有的护理工作都由其责任护士全程、全面负责。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瞬息万变,临床诊疗技术日趋复杂,科室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应急突发情况多,对护士的临床决策能力要求非常高。护理临床决策是一个由护士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贱经验对患者做出护理判断的复杂过程,需要护士具备心血管专业的核心能力。2007年5月卫生部颁布《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以指导各地规范开展专科护理领域护士的培训工作,尚未对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养对象、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做出规定。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与护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尚存在差距。

3对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3.1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第二次工作例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护理队伍“量”的激增是护理实贱发生“质”的飞跃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重要条件。要达到责任到人、工作到位,护理人力的保证是基础。目前,心血管疾病病房护士的配置尚无统一标准,建议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自理能力测算护理人力需求。王玉玲和孙秀杰[14通过对包括心脏内科在内的4个试点病房的实贱,提出按患者自理能力将生活护理分为3级,完全依赖者为A级护理,部分依赖者为B级护理,完全自理者为C级护理,不同护理级别的患者分别按1:0.7、:0.5和1:0.3配置护士。考虑到心脏外科患者病情观察、协助治疗和促进康复的需要,护士配置应适当高于此标准,特别是移植病房、心血管疾病病房等。

3.2加强护士培训

3.2.1建立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提高,临床诊疗技术日趋复杂,护理职能扩展,均对护士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地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6。临床低年资护士是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不断补充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心血管疾病护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加之患者的病情趋于复杂和疑难,开展低年资护士的规范化培训迫在眉睫。针对此问题,我院尝试院科两级护士规范化培训工作,将大专、本科毕业3年,中专毕业5年的护士按照工作年限划分为N1、N2、N3共3个层级,N1级护士定期进行基础知识及技能考试、撰写读书笔记;N2、N3级护士在此基础上,要求完成病例积累、承担小讲课、本科生带教等工作。在病例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护士的主动学习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护理部将考核结果纳入护士评优、晋级、合同护士转正工作中。在注重专业培训的同时,通过护理投诉案例分析、人文关怀专题讲座等形式,使护士认识到护患沟通的重要性,学习沟通交流的方法,改善服务,满足患者的需要。

3.2.2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继续教育是护士不断更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既是护士享有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作为护理管理者应大力宣传继续护理学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继续教育的管理,护理部、科室制订不同层级的继续教育计划,并纳入护理管理考核指标。我院每两年举办的“五洲国际心血管疾病研讨会暨护理学术交流会”已连续举办6届,为护理同仁搭建了良好的专业交流平台。同时我们将心肺复苏技术、除颤器应用、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常用心血管药物等心血管疾病护理知识与技能作为必修内容,通过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小讲课、自学、操作考核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实施临床护士分层级继续教育培训,将课程设置及培训形式根据各层级护士的需求结合岗位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从而确保培训效果。

3.2.3学历教育与专科教育相结合目前,中专、大专学历的临床护士通过在职教育提升学历水平的比例很高,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729名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历教育。从调查反馈中发现,大专及本科学历教育阶段课程的设置中,有大部分内容存在交叉,有部分内容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很少,如果将大学课程设置与临床专科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大专、本科学历的同时,更深入地学习所在专业的相关知识,更有利于临床护士专科素质的提高。

3.3探索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训方式

我国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尚在探索中,目前多以参加ICU专科护士培训作为替代途径。周丽娟等报道了两期全军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培训经验,提出准入标准为大专及以上学历、专科护理工作2年以上或从事其他专科护理工作4年以上的注册护士。这与目前ICU、急诊、手术室、肿瘤等领域的专科护士准入标准基本相同。但在培训时间、方式、教材、考核标准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宄。针对目前采取的短期脱产培训存在培养周期长、培养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建议发挥ICU专科护士的作用,开展分层级培训,医院内组织心血管专业学习班,采取脱产学习、小班授课、理论与临床实贱结合的形式培养临床护理骨干,以满足临床护理需求,提升护理水平。

4小结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面临的难点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如何合理配置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人力资源、探索建立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确定专业核心标准、开展专科护士培养工作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心内科发表什么论文

心内科由于疾病变化快、病种复杂,护理更有其特殊性,心内科的护士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内科心理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资料与 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某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所收治的68例内科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女性患者31例,男性患者37例;年龄14岁~66岁,平均36岁。在这68例患者中,消化内科12例,心血管内科18例,呼吸内科20例,肾病内科18例。

1.2研究方法

利用回顾性的分析办法,把68例研究对象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对内科科室中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调查与统计。在统计时,对可能的护理风险因素所导致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并分类归纳,然后再利用表格进行统计。

二、结果

68例患者在该院内科得到了科学、有效的护理。1例患者发生了输液渗漏问题,经过及时的处理与治疗缓解了其症状;2例患者和医院发生了经济纠纷,最终经过医院的耐心解释与核对得到了比较合理的解决。内科总体的投诉率为2.94%。

三、讨论

3.1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3.1.1内科护理人员的配备不充分,工作量不合理

在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医保的逐渐普及背景之下,医院内科当中的住院患者也出现了逐年增加的情况。与此同时,医院内科的护理质量也随着患者及其家属不断提高的要求而改进。临床护理的相关技术与操作以及基础护理的工作量也出现了成倍增长的情况,再加上临床护理人员的缺编等,造成了床护比不合理,无法达到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在这种工作环境与要求之下,护士们经常处在一个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当中,每天工作下来十分疲惫。这样,一个护士在面对多个危重的患者时,其护理的风险就会增大,进而增加其过失行为的出现。

3.1.2部分护理工作人员的知识 面相 对狭窄

内科当中的疾病种类很多,患者的年龄差距也很大,抢救比较多,联合用药的情况比较复杂,其护理的操作也很多。这就要求内科的护理人员同时具备多学科相关方面的护理知识,同时还具备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的能力,此外,还要熟练地使用抢救类的各种仪器,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技术。但是,有些护理人员由于自身知识面相对较窄,所以其业务水平比较低,无法完全做到这些。通常会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的时候,无法对患者的某些症状做出正确认识,这样就会延误患者病情的诊断与治疗;其次,护理人员无法熟练地使用那些常用的或是最新的相关诊疗设备,在操作的时候无法应对一些紧急状况,很可能乱中出错,甚至引发一些不必要的护患纠纷;此外,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护理人员还可能因为自身操作技术不熟练,给患者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痛苦,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进而引发一些纠纷。

3.1.3迁床事件比较频繁

在内科当中很可能因为年龄、患者病情变化以及病种变化等出现一些迁床事件,而且比较频繁。但是,迁床过后对于床头卡、服药单、护理单和治疗单的更改可能出现一些错误,或是更改不及时等,进而引发一些护患纠纷。

3.1.4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

经过对内科护士法律意识方面的相关调查可知,一般护士对于医疗诉讼的知晓率只有38.12%,无法对自己工作环境当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法律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只是单纯地从为患者服务出发,没考虑到自己的一些权益。

3.1.5对住院患者管理当中存在的一些风险

通常住院患者需要遵守医院相关制度要求,积极配合科室的医务人员工作,服从管理。但是,个别住院患者却无视医院里的制度要求,私自外出,在此过程中就很可能发生一些意外,造成法律纠纷,增加护理安全方面的隐患。针对医院内科当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护理风险,必须要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 措施 ,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帮助患者病情的康复,同时也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

3.2改善内科护理风险的相应对策

3.2.1合理配置内科当中的人力资源,并提高其护理人员的知识与技术水平

为了实现人力资源最大化的合理配置,可以实行弹性的排班制度,改革旧有的排班模式,适当地加强12:00~13:00以及18:00~19:00的护士力量,缓解乱、忙的紊乱局面,尽可能避免忙中出错,消除一些不必要的护理隐患,进而保证内科护理工作的安全,避免无谓的护理纠纷,提高内科整体的护理质量。同时,还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知识与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使其可以熟练地使用科室当中的各种仪器与设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护理工作在紧张的进行中有条不紊,进而防止一些不必要的差错事故。

3.2.2规范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

内科护理的管理者必须结合自身医院的相关情况,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护理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增强责任感。例如,在迁床的时候,要及时地更换患者的床头卡、服药单、护理单与治疗单等信息。

3.2.3加强内科护理人员对于 法律知识 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科室护理管理人员要定期组织护士们学习与医疗相关的法律知识,例如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条文进行学习,熟悉并掌握其中有关护理人员的相关权利与义务,以及相对应的法律责任,进而提高自我的法律意识。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增加实际案例的相关分析,使护理人员做到懂法和依法,尽可能地减少护理工作当中所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

3.3加强对内科住院患者的管理与宣教

在完善内科当中的各项管理制度的时候,还要加强对内科住院患者的相关宣传与 教育 ,使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并对其讲解其在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一些 规章制度 ,让患者在入院须知上签字,然后使其随患者的病历入档。在患者住院期间要加强对病房的巡视,及时了解患者的最新动态,并及时地发现与劝阻患者的不必要外出,对于偷偷离开医院的患者,要及时通知当班的医生,并与其家属进行联系,对患者的离院时间作好记录。

一、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1.1意外事件方面

1.1.1跌倒

呼吸内科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存在体质虚弱、视力下降,反应能力差等因素;部分患者使用易致跌倒的药物,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抗过敏、降血糖药等药物,易发生跌倒,造成意外。

1.1.2坠床

肺性脑病患者常出现兴奋、烦躁等表现,伴随神经系统疾病,如老年痴呆等患者,易发生坠床事件。

1.1.3窒息、误吸

咯血、痰液增多不易咳出的患者,易导致窒息;伴随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如脑梗死等)易出现吞咽困难,进食呛咳而造成窒息、误吸。

1.1.4管道脱落

气胸、胸腔积液的患者常采用胸腔闭式引流,如因固定不妥、活动不当、过度牵拉等原因会造成管道脱落;胃管、导尿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管道存在计划外拔管的可能。

1.2专科操作规程执行不到位

1.2.1氧疗隐患

氧疗时如吸入氧浓度过高、吸氧时间过长可发生氧中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持续高浓度吸氧会造成二氧化碳潴留,引发或加重Ⅱ型呼吸衰竭;部分患者对氧疗依从性差,自行停止吸氧而不能达到预期疗效。

1.2.2吸痰护理隐患

病情评估不到位、单次吸痰时间过长、两次吸引间隔时间短等因素,可致低氧血症使病情加重,引发意外。

1.3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

1.3.1综合能力欠缺

现阶段护士的知识层次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实际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专科培训不到位、急救技能掌握不够、应急能力差等因素直接影响抢救效果;同一患者往往合并多种疾病,因涉及到多专科的护理问题而存在一些护理矛盾,对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

1.3.2工作中缺乏高度责任心

工作粗心大意,缺乏慎独精神;观察病情不够细致,未及时发现存在的隐患,干预不及时;职责、制度、流程执行不规范等因素。

1.4护理管理因素

1.4.1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护理管理监控过分注重考核,缺乏细节管理理念,应急预案落实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护理核心制度未严格执行造成护理缺陷是一种发生率较高,损失较大的风险。

1.4.2护理人员的配置与工作强度不对称

护理人员的配置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尤其是患者的护理需求增多,使护士超负荷从事繁重的工作,造成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环节质量无法控制、服务不到位,给患者带来不安全感;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对策

2.1意外事件防范

2.1.1充分评估患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对存在有意外事件高危因素的患者,于床头建立警示标识;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取得家属的信任与配合,留有家属照顾;同时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及分级护理制度。易跌倒的患者避免单独走动,必要时卧床休息;存在兴奋、烦躁等易发生坠床意外的患者,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床栏的应用、束肢带应用;对存在窒息、误吸危险因素的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床边备有吸引器,必要时安置患者于抢救室;吞咽困难、呛咳的患者,将食物调成糊状,抬高床头30°~45°,必要时留置胃管;各种引流管道固定妥当,避免折叠、扭曲、脱出、受压,保持有效引流,避免计划外拔管;胸腔闭式引流患者,床边备有相关物品,如血管钳、消毒凡士林纱布等。

2.1.2制定呼吸科常见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组织护士学习利

用晨会、交接班时进行情景模拟,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如何应对处理等注意事项,以不断提高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规范专科性护理操作,加强监督与管理

2.2.1氧疗护理

正确评估病情,认真执行医嘱;严格掌握氧疗适应证、氧浓度、吸氧方式及时间等要求;严密观察氧疗效果与反应;加强患者的安全与健康宣教,提高患者氧疗依从性。

2.2.2熟练掌握吸痰操作要领

正确控制负压(40.0~53.3kPa,小儿<40.0kPa),在无负压的前提下插管,抽吸时动作轻柔;单次吸引时间应少于15s,两次抽吸间隔时间应大于3min;在吸痰前、中、后,适当提高吸入氧的浓度,增大氧流量,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2.3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工作责任心

2.3.1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鼓励护士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多途径、多 渠道 获得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养,按需交叉培训,落实“三定方案”,对年轻护士的成长进行动态持续的观察、评价。

2.3.2加强工作责任心

教育护士严格按职责、制度、流程落实各项治疗护理措施,克服麻痹大意的工作态度,培养应有的慎独精神。

2.4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2.4.1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制定《呼吸内科专科护理质量标准》、《呼吸内科应急预案》,修订《呼吸科专科护理常规》及《呼吸科专科操作》等项目;病区实行全员参与的质控模式,成立质控小组,建立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跟踪检查表,加大质控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2.4.2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

护士长根据本专科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改进护理工作模式,实施责任包干制;改进工作流程,实施弹性排班。(本文来自于《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三、小结

临床护理管理者要重视护理风险的教育,针对专科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完善护理工作流程及常规,规范操作流程;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应急能力的培训;严格把控护理质量,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进行干预,确保患者安全和自身权益。

内科心理护理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心理护理的论文

2. 心理护理论文范文

3. 心理护理论文综述范文

4. 内科护理学论文范文

5.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6. 内科护理论文范文

7. 浅谈icu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

心内科,即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以下是我带来心血管内科护理论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据世界心脏联盟的统计,全球每病死3个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脏病和中风病死的人数高达1750万。有专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国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每12s就有1人因中风或心肌梗死而倒下。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部病死人数的40%左右。近5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己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大部分心血管疾病都属于慢性疾病或反复发病,患者在医院经过治疗,度过急性发作期出院后,仍需要持续治疗,并需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降低病死率。为此,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01名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其对回归社会后连续性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从而为临床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护理人员专业化培训提供理论依据,现将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09年1一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我院3个心血管病区中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1例,其中男58例、女43例,年龄21~86血管疾病入院治疗,或在院期间确诊为心血管疾病;(2)经过临床治疗,符合出院指征;(3)自愿参加本调查;(4)无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101例患者的文化程度:本科10例,大专18例,高中及中专21例,初中30例,小学17例,文盲5例;职业:工人18例,农民7例,干部30例,军人12例,教师4例,公司职员11例,其他职业19例;疾病类型:冠心病53例,高血压31例,心肌梗死18例,心律失常11例,心绞痛11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其他疾病20例;其中患有一种心血管疾病者62例,患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心血管疾病者9例;手术及治疗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7例,心脏换瓣手术5例,介入治疗5例。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是否伴有其他慢性疾病、手术史及吸烟饮酒史等20项;(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调查表,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含9个条目)、治疗相关知识(含13个条目)、康复相关知识(含27个条目)以及社会生活知识(含13个条目)等4个一级维度共62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非常熟悉计5分,比较熟悉计4分,熟悉计3分,比较陌生计2分,完全不知道计1分;得分越高表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越好。问卷经2位护理教育专家和3位临床护理管理专家审阅后修订而成,内容效度为0.84,Cronbacha系数为0.96。各病区指定专人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前,由研究者对发放问卷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其了解问卷的设计原则、调查目的及填写要求。在患者即将出院时,调查人员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征得同意后请患者以无记名方式自行填写问卷。因视力等原因不能自行填写的患者,由工作人员逐条阅读并向其解释后,根据患者的选择代为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形式表示。

2结果

2.1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总体认知情况。101例患者62个条目得分集中在3分左右,提示患者对连续护理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总体处于基本熟悉和了解的水平。其中得分最低的条目为“知道安装起搏器后的注意事项”,得分为(2.48±1.70)分;最高为‘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很有意义”,得分为(3.57±1.12)分,两者均属于“康复相关知识”维度。

2.2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各维度的得分。疾病相关知识的9个条目,患者掌握较好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前的准备工作和复诊时间等,但对复诊指征、检测恢复状况、心功能评估等较为专业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2.2.2患者对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治疗相关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服药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对伤口护理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差。2.2.3患者对康复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康复相关知识的27个条目中,患者对心理、饮食及睡眠等方面的掌握较好,对康复锻炼、起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2.2.4患者对社会生活知识的认知情况。社会生活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临终关怀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保险与法律方面知识的掌握较为欠缺。

3讨论

3.1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住院治疗后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自己回归社会后需要掌握的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总体处于基本熟悉的程度,得分为2.48~3.57分,平均(2.70±0.81)分,其中有12个条目得分低于3.00分,提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缺乏连续性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尚未完全具备回归社会后实施有效自我护理的能力,不利于其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连续性护理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在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普及,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没有形成畅通的患者交接和信息传输渠道,患者没有形成出院后需要继续完成后续的治疗和自我护理的意识,没有主动获取疾病治疗和康复相关知识的习惯。此外,我国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覆盖面较窄,目前的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疾病本身的防治和护理,从护理管理者到临床护士都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亟待建立较为完善的贯穿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始终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模式。

3.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护理认知的各维度分析

3.2.1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理想由表1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9个条目的得分均高于3.00分,达到了熟悉的程度,但是离非常熟悉的程度仍有差距。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心血管疾病均属于慢性病,且一些患者同时罹患多种疾病,长期的治疗使得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准备和时间等重要知识掌握较好,提示患者的认知水平与其获取知识的意愿有关。

3.2.2心血管患者掌握的用药知识优于伤口护理

前3位均属于用药方面的知识,而后3位均是伤口护理知识。可能是因为服药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该类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联合用药,才能使得相关检测指标达到要求;与介入治疗、手术等有创治疗方式相比,药物治疗更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能够被接受,并作为长期的治疗手段被坚持,并不断摸索总结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同时,用药指导作为医院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实践与摸索中己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科学的教育模式,而造口、伤口等专业化护理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方式,且手术等一些会给患者体表形成伤口的治疗方法在绝大多数患者而言只接受一次,既没有经验,又没有长期接受该方法治疗的心理准备,因此,获取该类知识的意愿不强,进而导致其认知水平较低。

3.2.3心血管患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表3显示,62个条目中,得分最高和最低的条目都属于康复知识维度。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康复充满了信心,且对饮食、睡眠等生活常识了解较多,但是没有针对性掌握所患疾病的康复知识,不能恰当把握各种活动的节点,难以循序渐进地开展康复锻炼,尤其是对安装起搏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必须远离磁场,不能进行核磁检查等特殊要求及其注意事项了解较少。可能是因为上述内容大都是患者出院后面临的问题,住院治疗期间未涉及到。因此,护士没有针对上述内容给予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而是将宣教的重点放在疾病本身和患者住院阶段的治疗和护理上。这一现象说明连续性护理的理念尚未在护理人员中普及,目前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的仅是阶段性的健康教育,护理的连续性往往因患者的出院而中断,强调以患者自我管理为前提的疾病管理,即全民医疗干预和沟通活动开展仍不理想。

3.2.4心血管患者的社会生活知识有待提高由表4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临终时医疗机构的选择权等临终关怀知识较为了解但对保险知识、种类、如何维权等保险与法律知识的了解较欠缺。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我国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况和媒体的频繁报道,使得大众对临终关怀不再排斥,而是采取一种直面的态度并逐渐认同;而保险种类繁多、保障医疗消费者的'法律法规知识普及面窄等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选择保险种类和利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权益方面显得茫然,这仍是医院健康教育与社区连续护理有效衔接的薄弱点。

3.3管理对策健康教育是应该坚持不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的基本措施,是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161,只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7。因此,加强和规范健康教育是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护理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选择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可直接深入社区,或与社区合作,开展康复知识讲座和法律、保险常识普及工作,在随访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患者的连续性的评估。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将护士口头教育的枯燥形式转变为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可采用患者现身说法等经验共享的方式19,为患者传递综合性的教育内容。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效果评价,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定位在能否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患者真正受益。

综上所述,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亟待提高,强化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鉴于目前社区护理发展不平衡,社区的护理资源十分有限,社区康复护理指导不能实现有效地延续提倡医院应该规范对患者在院期间的连续性护理知识的教育,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使其实现自我护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引导患者树立连续护理观念,是满足患者连续护理需求、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增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庞大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强护士的培养,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保障患者安全是我们要共同面对并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心血管疾病患者持续增长的现状,护理工作面对的难点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讨论。

1心血管疾病发病与治疗现状

1.1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报道1,估计全国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2.3亿,每5名成年人中有1名患心血管疾病;2009年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粗率94.9/10万人;全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300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死因的首位。我院2010年完成心脏外科手术7293例,较2009年提高了近20%,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术15833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7716例。由于患者数量增加,使临床护理工作量激增,医护比例失调、护理人力配置不足等问题凸显,超负荷工作状态给护士的身心健康及患者安全造成极大影响。

1.2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不断更新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研宄取得了重要进展,2007年870所医院能独立开展PCI,年完成PCI数量为100例的有299所,占医院总数的34.37%;中国大陆2009年心脏外科手术总量为157444例,比2008年增长了8.7%,其中体外循环手术量为128358例1。在手术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新技术、新业务也在临床广泛开展,例如: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应用,循环功能支持性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体外膜式氧合),持续动脉(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技术应用等机械辅助装置已成为救治危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积极有效的手段。随着心血管疾病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改善,使复杂和疑难患者获得救治的机会增加,患者年龄也更趋向高龄或低龄、低体重婴幼儿,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医学的发展步伐。

2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凸现难点问题

2.1患者方面

2.1.1病情的复杂性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具备1个甚至多个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因素,高血糖、高血压及其合并症所导致的靶器官受损,影响到患者的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同时,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提高,非心血管疾病病房中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住院患者比例增加。患者病情的复杂性提高以及住院患者的覆盖面扩大,使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难度显着增加。

2.1.2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增加中国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8月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1.78亿,总人口比重接近13.3%。随着人群寿命的延长,患者中高龄患者的比例增加,使诊疗和护理的风险增高;同时,他们除了自身所患疾病之外,还存在视、听、感觉、运动功能减退等老年问题,存在较大的护理安全风险。随着医学信息化普及程度提高,公众的医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对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治疗的高风险、对疾病转归的不确定性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2.2护理方面

2.2.1护理教育方面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规模逐步扩大,教育层次显着提高,然而从社会对护理人力需求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6。我国护理专业中专、大专及本科的起始教育均为通科护理教育,对毕业生的首要要求是具备临床护理实际工作能力。但新毕业护士的心血管疾病专科知识相对缺乏,与临床护理的需要有较大差距。范珊和胡晓鸿7的调查显示,低年资护士进入临床后,对专科知识培训的需求非常迫切,认为培训“非常必要”和“必要”的护士占92%,而排在前3位的是心脏外科常用药物、监护技能和心脏外科专业基础知识,提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的专业培训。

2.2.2护理人力配置方面据2010年卫生部统计年鉴8,2009年我国的医护比仅为1:0.97,要达到卫生部公布的1:2的理想医护比,还缺注册护士190万人《护士条例》颁布后,特别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开展以来,护士数量较快增长,但医护比例失调的情况依然存在。卫生部在《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中规定:要根据各病房(病区)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病情配置护士,病房(病区)实际床位数与护士数的比例应当为1:0.49。随着护理工作内容的不断丰富,新技术、新业务的陆续开展,危重、疑难病例的持续增加,对心血管疾病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人力资源的有限性与患者数量的增加、医院床位不断扩充的现状,使护理人力短缺的情况依然存在。加之除了正常休假之外的病假、婚假、产假等,使实际在岗护士人数低于配比人数,加重了护理人力不足的局面。

2.2.3护士专业化发展方面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工作要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整体观念出发,满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护理需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亦要求病房实行责任包干制,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出院指导等所有的护理工作都由其责任护士全程、全面负责。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瞬息万变,临床诊疗技术日趋复杂,科室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应急突发情况多,对护士的临床决策能力要求非常高。护理临床决策是一个由护士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贱经验对患者做出护理判断的复杂过程,需要护士具备心血管专业的核心能力。2007年5月卫生部颁布《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以指导各地规范开展专科护理领域护士的培训工作,尚未对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养对象、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做出规定。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与护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尚存在差距。

3对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3.1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第二次工作例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护理队伍“量”的激增是护理实贱发生“质”的飞跃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重要条件。要达到责任到人、工作到位,护理人力的保证是基础。目前,心血管疾病病房护士的配置尚无统一标准,建议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自理能力测算护理人力需求。王玉玲和孙秀杰[14通过对包括心脏内科在内的4个试点病房的实贱,提出按患者自理能力将生活护理分为3级,完全依赖者为A级护理,部分依赖者为B级护理,完全自理者为C级护理,不同护理级别的患者分别按1:0.7、:0.5和1:0.3配置护士。考虑到心脏外科患者病情观察、协助治疗和促进康复的需要,护士配置应适当高于此标准,特别是移植病房、心血管疾病病房等。

3.2加强护士培训

3.2.1建立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提高,临床诊疗技术日趋复杂,护理职能扩展,均对护士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地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6。临床低年资护士是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不断补充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心血管疾病护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加之患者的病情趋于复杂和疑难,开展低年资护士的规范化培训迫在眉睫。针对此问题,我院尝试院科两级护士规范化培训工作,将大专、本科毕业3年,中专毕业5年的护士按照工作年限划分为N1、N2、N3共3个层级,N1级护士定期进行基础知识及技能考试、撰写读书笔记;N2、N3级护士在此基础上,要求完成病例积累、承担小讲课、本科生带教等工作。在病例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护士的主动学习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护理部将考核结果纳入护士评优、晋级、合同护士转正工作中。在注重专业培训的同时,通过护理投诉案例分析、人文关怀专题讲座等形式,使护士认识到护患沟通的重要性,学习沟通交流的方法,改善服务,满足患者的需要。

3.2.2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继续教育是护士不断更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既是护士享有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作为护理管理者应大力宣传继续护理学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继续教育的管理,护理部、科室制订不同层级的继续教育计划,并纳入护理管理考核指标。我院每两年举办的“五洲国际心血管疾病研讨会暨护理学术交流会”已连续举办6届,为护理同仁搭建了良好的专业交流平台。同时我们将心肺复苏技术、除颤器应用、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常用心血管药物等心血管疾病护理知识与技能作为必修内容,通过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小讲课、自学、操作考核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实施临床护士分层级继续教育培训,将课程设置及培训形式根据各层级护士的需求结合岗位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从而确保培训效果。

3.2.3学历教育与专科教育相结合目前,中专、大专学历的临床护士通过在职教育提升学历水平的比例很高,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729名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历教育。从调查反馈中发现,大专及本科学历教育阶段课程的设置中,有大部分内容存在交叉,有部分内容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很少,如果将大学课程设置与临床专科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大专、本科学历的同时,更深入地学习所在专业的相关知识,更有利于临床护士专科素质的提高。

3.3探索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训方式

我国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尚在探索中,目前多以参加ICU专科护士培训作为替代途径。周丽娟等报道了两期全军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培训经验,提出准入标准为大专及以上学历、专科护理工作2年以上或从事其他专科护理工作4年以上的注册护士。这与目前ICU、急诊、手术室、肿瘤等领域的专科护士准入标准基本相同。但在培训时间、方式、教材、考核标准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宄。针对目前采取的短期脱产培训存在培养周期长、培养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建议发挥ICU专科护士的作用,开展分层级培训,医院内组织心血管专业学习班,采取脱产学习、小班授课、理论与临床实贱结合的形式培养临床护理骨干,以满足临床护理需求,提升护理水平。

4小结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面临的难点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如何合理配置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人力资源、探索建立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确定专业核心标准、开展专科护士培养工作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心内科投稿期刊

1.可以参赛。 赛才网——大学生的赛事天堂 赛才网搜集整理了各个学科各行各类的赛事,非常齐全,专门有文学艺术类竞赛的版块: 2009年第一届“浙江作家网”全国原创文学作品大赛 2009年第一届“漂母杯”全国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参赛截止:2009-5-1) 还有很多。。。 2.投稿。这类报纸杂志很多啊,如《大学生》,《大学》,《花火》,《萌芽》,《嘻哈报》,《公主志》等啊 ! 心理科学好像要求非常高,最重要的是,它好像只收实验性很强的论文,大学生不大可能有时间、精力和财力,是的术颂茔2级2009-05-30很多期刊上不是娱乐性的就是数据性的,大多都没有价值。热心问友2009-06-01我以前很喜欢心理学 现在也会看一些心理学的书籍 有一本《心理周刊》 你可以买一本看看 我不大肯定这个周刊可不可以投稿 但是心理学也属于医学 像这类的投稿 所谓的有价值 是要有实践作为依据的结论 它不像一般的文学类的文稿 如果有错误内容 会比较影响读者 所以投稿要慎重 呵呵 这是我个人见解 谅解Max李3级2009-06-03读者,南风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临床心血管病杂志(以上四份都是国内心血管专业方向的核心期刊,推荐只花钱订阅一种,例如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其它的则利用中国知网检索需要的文献有选择的使用。)

《心理学探新》(Exploration of Psychology),季刊。1981年创刊。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和史”及“学校教育心理学”两个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协办。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来源期刊。该刊着力发表心理学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方法研究的探索性文章。主要内容为:心理学理论和史研究、认知心理学研究、发展和教育心理研究、心理测量和心理学研究方法、应用心理研究、心理学教学改革。主要面向专业心理学工作者和广大业余心理学爱好者。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高血压杂志临床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心血管病学进展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国心血管杂志心脏杂志岭南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国际心血管病杂志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国内基本就这么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