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人民日报发表了什么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17:22:54

人民日报发表了什么的论文

中国财政政策10年回顾[摘要]1994年以来的中国财政政策在政策取向上,以1998年下半年为分水岭,前后分别择机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显示中国政府驾驭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日渐成熟。1988年的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以及随后1989年和1990年国民经济的低速增长,使决策部门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松就热、一紧就冷”的传统做法,做到既要为经济过热降温,也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再次发生。于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中央适时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对过热的经济实施恰如其分的宏观调控,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1998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财政宏观调控与启动经济增长》的署名文章,提出转变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转向扩大财政举债规模和财政支出,增长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出口,以此促进国民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审时度势,主动应对,灵活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调控手段,对经济发展中的波动进行了有效的宏观调控,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总的来说,1994年以来的中国财政政策在政策取向上,以1998年下半年为分水岭,前后分别择机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显示中国政府驾驭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日渐成熟。一、“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增长“软着陆”(一)宏观经济背景。1.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以此为契机,我国开始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一举扭转了1989年和1990年经济低速增长的态势,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1992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在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虽然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以下同)的增长速度1992年和1993年分别为14.2%和13.5%,改变了1989年和1990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不利局面,但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不容忽视的现象,即开始出现经济过热的苗头。突出表现在:从1992年起,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3年增速分别为42.6%和58.6%,大大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21.7%,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2.中央针对经济过热适时提出“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尽管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12.6%,略低于1993年的增长速度,但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却成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一年,通货膨胀严重。为此,当时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抑制通货膨胀摆在了该时期经济工作的首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为了给经济过热降温,受当时宏观调控经验不足的局限,往往采取“紧缩到底”的政策手段,使经济由过热一下子陷入过冷。这种热与冷的转换,好像是快速行驶中的急刹车,经济过热是消除了,但又面临着如何启动经济的问题。热与冷的骤然交替,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1988年的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以及随后1989年和1990年国民经济的低速增长,使决策部门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松就热、一紧就冷”的传统做法,做到既要为经济过热降温,也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再次发生。于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中央适时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对过热的经济实施恰如其分的宏观调控,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二)“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内涵。1.目标。(1)遏制通货膨胀是首要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物价稳定是社会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标志。但是,我国1993年和1994年的高通货膨胀率,不仅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顶峰,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这么高的通货膨胀率,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无论是对国家、企业,还是对城乡居民个人都具有颇大的危害性,这已为世界各国的实践所验证。在经济体制转轨阶段,通货膨胀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可避免地就会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下降或停滞,因此遏制恶性通货膨胀便成了当时的当务之急。(2)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是另一重要目标。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虽然对遏制通货膨胀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代价常常是随之而来的国民经济在低谷中运行。实践证明,这种经济过热中的“急刹车”做法,同样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1988年,为了抑制严重的通货膨胀,我国在财政政策上采取了严厉的紧缩措施,通货膨胀率虽然是明显降了下来,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国民经济连续两年萎靡不振,致使1989年和199O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4.1%和3.8%。改革开放以来,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我国经济腾飞的必要条件,遏制通货膨胀不能以牺牲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为代价。鉴于此,在实现遏制通货膨胀的同时,还必须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这是“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的另一重要目标。2.政策主要内容。为了抑制经济过热,1993年下半年,中央果断地出台了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等的一揽子宏观调控措施,核心是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并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在财政政策方面,控制支出规模,压缩财政赤字,把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从1993年和1994年的24.l%与24.8%压缩至1995年的17.8%、1996年的16.3%和1997年的16.3%;对财政信用周转金进行清理整顿,减少财政信用资金对生产企业的投入。此外,1994年还实施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税制改革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提高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为中央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提供财力保证,把与速度和规模直接相联系的消费税和增值税的75%作为中央的固定收入,把与经济效益水平直接相关的所得税等作为地方的固定收入,以此限制地方对增长速度的片面追求。3.政策特点。(1)着眼点是经济增长的“软着陆”。“适度从紧”意味着在实施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中,要恰如其分地掌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在消除经济剧烈波动的同时,又保持住经济的平稳增长,即实现经济运行中的“软着陆”。“软着陆”是对经济运行状态的形象比喻,从经济意义上讲,它是指国民经济的运行在经过了一段过度扩张后,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下,平稳地回落到适度的增长区间。而“适度的增长区间”,则是指经济增长的实现与社会物力、财力等的承受力相适应,脱离了客观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的过快或过慢增长都不是适度的表现。因此,“适度从紧”是为了防止宏观经济调控中的紧缩力度过大,使经济增长受到损害,不利于改革的深化。(2)总量从紧,结构调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历次大的经济波动,几乎都是源于投资膨胀而引发的总需求膨胀。由于当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初步建立中,短缺经济的影响犹在,由投资膨胀引发的总需求膨胀在短时期内难以明显得到释放,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实施总量适度从紧的宏观财政政策是必要的。值得指出的是,财政政策坚持总量上的从紧,并不意味着财政支出绝对量的减少,而是相对压缩。在这里,相对压缩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相对于上年,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下降,例如1995年至1998年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都低于了1993年和1994年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二是指相对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下降,例如从1995年到1997年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都低于了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吸取了以前经济过热时采取全面紧缩导致经济跌入低谷的教训,在总量从紧的大前提下,进行适时的结构调整,做到“紧中有活”,避免“一刀切”。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对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比如公路。铁路、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设施、环境保护项目等,对具有市场效益的企业,适当地加大公共资金投入,进行重点扶持;而对“泡沫经济”部分,对低水平重复建设部分,对单纯外延型扩张和低效益甚至无效益的部分则从紧。通过“紧中有活”的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为以后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3)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两者一般都搭配运用。1993年的经济过热,使中央意识到必须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两种宏观调控工具,给经济过热降温,遏制严重的通货膨胀。一般来说,在经济过热时,把好货币与信贷两个闸门,对于降低总需求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以投资需求过度膨胀为标志的经济过热,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运用提供了舞台。因此,“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一,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特别是工资性支出和社会集团消费,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支出,把财政支出的增长势头控制住;第二,严格控制信用总量,合理调整信贷资金投向,严格控制固定资产贷款,严禁用流动资金搞固定资产投资;第三,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时,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是严控新形式项目、加大企业技改力度,投资资金用于保投产、保收尾、保国家重点等等。总的来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运用,成功地使经济过热降温,遏制了高通货膨胀。(三)实施效果。1.实现经济增长的“软着陆”。经过1993年后政府实施的“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严重的通货膨胀由1995年开始得到了抑制,该年的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上年回落了6.9个百分点,而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仍维持了10.5%的较高增长速度;到“九五”时期的第一年,即1996年,经过三年的治理整顿,我国基本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是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回落至6.l%,但仍保持了9.6%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取得了既遏制通货膨胀又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在低通胀下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双赢”格局。2.积累了治理经济过热的丰富经验。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的重要体现。从1993年开始的“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的运用,是根据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而做出的相机抉择。通过财政政策以及与货币政策的组合运用,治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避免了经济发展中的“急刹车”现象,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增长中的“软着陆”,国民经济保持了健康发展。这是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节的成功范例,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常常运用行政手段控制国民经济的传统做法,跳出了计划经济下宏观调控的框框,有效地解决了过去一直困扰我们的“一管就死”宏观调控的难题,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头一次,是我国宏观调控史上的重要事件,为治理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63年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评现代自然法学的论文

去soso看看有不一样的答案

人民日报发表了什么论文

1963年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评现代自然法学的论文

吴帆:《家庭生命周期结构:一个理论框架和基于CHNS的实证》,《学术研究》2012年第9期。吴帆:《让社工更体面地工作》,《人民日报》2012年4月25日。吴帆、李建民:《家庭能力建设的政策路径分析》,《人口研究》2012年第4期。吴帆:《第二次人口转变背景下的中国家庭变迁及政策思考》,《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吴帆:《构建增强家庭养老能力的公共服务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9日。吴帆:《中国老年歧视的制度性根源与老年人公共政策的重构》,《社会》2011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老年歧视的制度性根源与公共政策重构》,《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1期。)吴帆、杨伟伟:《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基于抗逆力理论视角分析》,《人口研究》2011年第6期。Fan Wu, “Governing China’s Population: From Leninist to Neoliberal Biopolitics”, East Asian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4. No 4,2010.吴帆:《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公共政策的困境与“帕累托改进”路径》,《人口研究》2010年第5期。吴帆、李建民:《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代际关系调节》,《中国人口报》,2010年6月21日。吴帆:《天津市妇女和儿童保护与发展状况与预测”,载于李锦坤主编,《2010经济社会蓝皮书:天津市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卷)》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吴帆:《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公共政策低效原因探析》,载于张维庆主编《中国人口六十年》,中国人口出版社,2010。吴帆、李建民:《中国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社会代际关系》,《学海》2010年第1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吴帆、周垚:《中国的人口发展及人口政策》,载于张静、关信平主编《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吴帆:《新一代乡—城流动人口生育意愿探析》,《南方人口》2009年第1期。吴帆:《天津市妇女和儿童保护与发展状况与预测》,载于李锦坤主编《2009经济社会蓝皮书:天津市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卷)》,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吴帆:《认知、态度和社会环境:老年歧视的多维解构》,《人口研究》2008年第4期。吴帆:《青年人眼中的老年人:一项关于老年歧视问题的调查》,《青年研究》2008年第7期。李建民、吴帆:《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制度安排框架及个体行为基础》,《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吴帆:《我国妇女发展状况评估:基于家庭领域性别平等指标体系》,《社会》2007年第3期。吴帆:《中国养老资源供求状况与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分析》,《人口学刊》2007年第3期。吴帆:《公民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发展途径》,《思想战线》2007年第3期。吴帆、李建民,构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理念和价值取向,《理论视野》2007年第6期。吴帆:《家庭领域性别平等与发展:指标研究与应用》,《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增刊吴帆:《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评估报告(1995-2005)”家庭领域部分》, 载于《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吴帆:《可持续发展与个体社会行为模式》,《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吴帆、谭琳:《企业性别多元化: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契合点》,《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

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什么论文

中国财政政策10年回顾[摘要]1994年以来的中国财政政策在政策取向上,以1998年下半年为分水岭,前后分别择机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显示中国政府驾驭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日渐成熟。1988年的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以及随后1989年和1990年国民经济的低速增长,使决策部门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松就热、一紧就冷”的传统做法,做到既要为经济过热降温,也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再次发生。于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中央适时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对过热的经济实施恰如其分的宏观调控,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1998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财政宏观调控与启动经济增长》的署名文章,提出转变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转向扩大财政举债规模和财政支出,增长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出口,以此促进国民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审时度势,主动应对,灵活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调控手段,对经济发展中的波动进行了有效的宏观调控,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总的来说,1994年以来的中国财政政策在政策取向上,以1998年下半年为分水岭,前后分别择机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显示中国政府驾驭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日渐成熟。一、“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增长“软着陆”(一)宏观经济背景。1.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以此为契机,我国开始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一举扭转了1989年和1990年经济低速增长的态势,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1992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在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虽然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以下同)的增长速度1992年和1993年分别为14.2%和13.5%,改变了1989年和1990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不利局面,但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不容忽视的现象,即开始出现经济过热的苗头。突出表现在:从1992年起,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3年增速分别为42.6%和58.6%,大大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21.7%,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2.中央针对经济过热适时提出“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尽管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12.6%,略低于1993年的增长速度,但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却成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一年,通货膨胀严重。为此,当时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抑制通货膨胀摆在了该时期经济工作的首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为了给经济过热降温,受当时宏观调控经验不足的局限,往往采取“紧缩到底”的政策手段,使经济由过热一下子陷入过冷。这种热与冷的转换,好像是快速行驶中的急刹车,经济过热是消除了,但又面临着如何启动经济的问题。热与冷的骤然交替,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1988年的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以及随后1989年和1990年国民经济的低速增长,使决策部门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松就热、一紧就冷”的传统做法,做到既要为经济过热降温,也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再次发生。于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中央适时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对过热的经济实施恰如其分的宏观调控,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二)“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内涵。1.目标。(1)遏制通货膨胀是首要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物价稳定是社会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标志。但是,我国1993年和1994年的高通货膨胀率,不仅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顶峰,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这么高的通货膨胀率,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无论是对国家、企业,还是对城乡居民个人都具有颇大的危害性,这已为世界各国的实践所验证。在经济体制转轨阶段,通货膨胀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可避免地就会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下降或停滞,因此遏制恶性通货膨胀便成了当时的当务之急。(2)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是另一重要目标。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虽然对遏制通货膨胀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代价常常是随之而来的国民经济在低谷中运行。实践证明,这种经济过热中的“急刹车”做法,同样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1988年,为了抑制严重的通货膨胀,我国在财政政策上采取了严厉的紧缩措施,通货膨胀率虽然是明显降了下来,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国民经济连续两年萎靡不振,致使1989年和199O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4.1%和3.8%。改革开放以来,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我国经济腾飞的必要条件,遏制通货膨胀不能以牺牲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为代价。鉴于此,在实现遏制通货膨胀的同时,还必须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这是“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的另一重要目标。2.政策主要内容。为了抑制经济过热,1993年下半年,中央果断地出台了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等的一揽子宏观调控措施,核心是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并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在财政政策方面,控制支出规模,压缩财政赤字,把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从1993年和1994年的24.l%与24.8%压缩至1995年的17.8%、1996年的16.3%和1997年的16.3%;对财政信用周转金进行清理整顿,减少财政信用资金对生产企业的投入。此外,1994年还实施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税制改革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提高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为中央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提供财力保证,把与速度和规模直接相联系的消费税和增值税的75%作为中央的固定收入,把与经济效益水平直接相关的所得税等作为地方的固定收入,以此限制地方对增长速度的片面追求。3.政策特点。(1)着眼点是经济增长的“软着陆”。“适度从紧”意味着在实施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中,要恰如其分地掌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在消除经济剧烈波动的同时,又保持住经济的平稳增长,即实现经济运行中的“软着陆”。“软着陆”是对经济运行状态的形象比喻,从经济意义上讲,它是指国民经济的运行在经过了一段过度扩张后,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下,平稳地回落到适度的增长区间。而“适度的增长区间”,则是指经济增长的实现与社会物力、财力等的承受力相适应,脱离了客观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的过快或过慢增长都不是适度的表现。因此,“适度从紧”是为了防止宏观经济调控中的紧缩力度过大,使经济增长受到损害,不利于改革的深化。(2)总量从紧,结构调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历次大的经济波动,几乎都是源于投资膨胀而引发的总需求膨胀。由于当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初步建立中,短缺经济的影响犹在,由投资膨胀引发的总需求膨胀在短时期内难以明显得到释放,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实施总量适度从紧的宏观财政政策是必要的。值得指出的是,财政政策坚持总量上的从紧,并不意味着财政支出绝对量的减少,而是相对压缩。在这里,相对压缩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相对于上年,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下降,例如1995年至1998年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都低于了1993年和1994年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二是指相对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下降,例如从1995年到1997年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都低于了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吸取了以前经济过热时采取全面紧缩导致经济跌入低谷的教训,在总量从紧的大前提下,进行适时的结构调整,做到“紧中有活”,避免“一刀切”。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对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比如公路。铁路、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设施、环境保护项目等,对具有市场效益的企业,适当地加大公共资金投入,进行重点扶持;而对“泡沫经济”部分,对低水平重复建设部分,对单纯外延型扩张和低效益甚至无效益的部分则从紧。通过“紧中有活”的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为以后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3)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两者一般都搭配运用。1993年的经济过热,使中央意识到必须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两种宏观调控工具,给经济过热降温,遏制严重的通货膨胀。一般来说,在经济过热时,把好货币与信贷两个闸门,对于降低总需求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以投资需求过度膨胀为标志的经济过热,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运用提供了舞台。因此,“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一,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特别是工资性支出和社会集团消费,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支出,把财政支出的增长势头控制住;第二,严格控制信用总量,合理调整信贷资金投向,严格控制固定资产贷款,严禁用流动资金搞固定资产投资;第三,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时,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是严控新形式项目、加大企业技改力度,投资资金用于保投产、保收尾、保国家重点等等。总的来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运用,成功地使经济过热降温,遏制了高通货膨胀。(三)实施效果。1.实现经济增长的“软着陆”。经过1993年后政府实施的“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严重的通货膨胀由1995年开始得到了抑制,该年的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上年回落了6.9个百分点,而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仍维持了10.5%的较高增长速度;到“九五”时期的第一年,即1996年,经过三年的治理整顿,我国基本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是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回落至6.l%,但仍保持了9.6%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取得了既遏制通货膨胀又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在低通胀下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双赢”格局。2.积累了治理经济过热的丰富经验。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的重要体现。从1993年开始的“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的运用,是根据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而做出的相机抉择。通过财政政策以及与货币政策的组合运用,治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避免了经济发展中的“急刹车”现象,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增长中的“软着陆”,国民经济保持了健康发展。这是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节的成功范例,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常常运用行政手段控制国民经济的传统做法,跳出了计划经济下宏观调控的框框,有效地解决了过去一直困扰我们的“一管就死”宏观调控的难题,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头一次,是我国宏观调控史上的重要事件,为治理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时事就是最近期内的大事或适应潮流的事。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中国时事政治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关注时事热点

【引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明代思想家顾宪成撰的名联,告诉我们要关注生活中的热点,关注生活中的焦点,关注生活中的人和事。考题中的阅读材料常常是时事热点,如2010年山东临沂中考语文试题以世博中国馆设题、四川泸州中考语文试题关注冰岛的火山,等等。所以我们要多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关注电视、报刊、网络上的新鲜事、热点事,多思考,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技法指导】

“时事”的解释为:①最近期内的大事;②适应潮流的事。常出现在语文考卷的是后者。对于时事类阅读题关键是要弄清“考什么”“怎么考”“怎么备”。

一、“考什么”

考题中时事类阅读常常涉及的文体有:介绍新科技、新技术、新产品的说明文,关于时下热议事件或现象的议论文,或是介绍一些感人的人或事的记叙文。

时事类阅读,从命题者本意来讲,其实还是落实在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上,只是阅读材料关注时事罢了,我们千万不能被时事表面乱了阵脚。当然,我们平时应多关注一些时事,考前集中阅读相关材料,如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成功举行、“嫦娥二号”发射成功、第六次人口普查进行、“天河一号”运算速度世界第一、“国16条”稳物价保民生、中国高铁里程跃居全球第一等,都是时事热点,应多关注。

二、“怎么考”

对时事类阅读题,我们除了运用已经掌握的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相关技巧进行答题之外,因其阅读材料的特殊性,故而实际答题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用时代流行语答题。如2010年江苏盐城中考语文试题《去远方》主张“张扬个性”、浙江东阳中考语文试题的孙道荣博文关注“危机处理”、山东济宁中考语文试题《阅读的愉悦》紧紧围绕“书香中国”……考前我们可以多收集这方面的语汇,阅读中就会轻车熟路。

2.要能把握好尺度与是非,这是针对一些开放性试题而言的。有的同学认为开放性试题可以随意发挥,如山东临沂中考语文试题《大地的语言》最后一问:“城市化进程正日益加快。当然我们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发展就难免会有损失和牺牲。请联系现实,谈谈阅读本文后的看法。”看似可任意作答,但“阅读本文后的看法”则暗藏玄机,需能自圆其说,观点鲜明。

三、“怎么备”

2011年度我们应该着重关注的时事热点及易考文体是哪些,现罗列如下:

如: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关注理由: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央已部署将隆重热烈纪念。中国共产党正在向“百年大党”迈进。重温历史再出发,90周年,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意义深远。易考文体:叙事散文类。

“天宫一号”对接“神舟八号”。关注理由:从“嫦娥奔月”到航天员太空漫步,中国航天大戏不断上演。而2011年,“天宫一号”“神舟八号”太空会师,又将拉开一波中国航天交响曲的序幕。“萤火一号”“嫦娥三号”以及“夸父计划”的太阳探测卫星等,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将会相继闪耀太空。易考文体:说明文、记叙文。

纪念百年辛亥革命。关注理由: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大陆将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支持两岸各界共同举办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纪念辛亥革命有利于团结两岸同胞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易考文体:叙事散文类。

2010年感动中国。关注理由:每年的CCTV“感动中国”是中国人的一道情感大餐,越来越引起媒体关注。易考文体:人物传记类。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热词游戏与世态百相

□黄晴

近年来,岁末年终时兴“年度热词”评选,以此管窥过去一年中社会公众的兴奋点和关注点。这是新世纪新媒体条件下的一个新游戏,有一定的合理性,热词与公众关注之间的确有一种正相关性。2010年末,这一游戏在世界各地展开,选出的热词颇多。

在南非,2010年的年度热词是“呜呜祖拉”,这个词汇在南非举办世界杯时传遍全球,成了收入牛津词典的新词。笔者个人认为,与其把这个词视为一个非洲传统的发音器具,不如将其视为一种兴奋而激动的非洲声音。众所周知,非洲曾被称为“被遗忘的大陆”,南非举办世界杯,让非洲首次获得了一种世界性的展示平台。人们更期待,兴奋而激动的非洲声音能逐渐成长为坚实而有力的非洲力量。

西班牙语的一个年度热词是“智―利”,这是一个在智利矿难救援中产生的变音词。智利矿难救援是一个奇迹,①一个生命顽强的奇迹,一个人类博爱的奇迹,一个不放弃、不抛弃的奇迹。②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阴霾下,这是一个带来阳光和希望的词汇。

西班牙语的另一个热词是“水下贷款房”,反映了欧洲的一个严峻的经济现实。经济运行的链条断了,房贷者、银行相继被拖入水下。2010年,希腊、爱尔兰相继陷入主权债务危机,西班牙等国也处在危机边缘。这是一个继续发酵的词,2011年,这个词也许还会“热”下去。

美国2010年的年度热词是“紧缩”,这是美国导致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反映。多年来,美国过着寅吃卯粮的“好日子”,老百姓和政府都借钱过日子,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模式。现在,美国老百姓有点明白了,要过“紧日子”了,但政府怕出现实体经济危机,还在大印钞票大放水,这种办法未必能阻止美国经济“下水”,如果一直坚持下去甚至会拖世界下水。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信用地位看来要走下坡路了。

美国2010年的另一个年度热词是“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理念十分强固的美国,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从短期看,它同奥巴马政府实现医疗制度改革等措施的特点有关。从长期看,经济有周期,理念也有周期,上世纪中,美国罗斯福政府在经济危机时期搞“新政”,也被一些人抨击为搞“社会主义”,现在,“社会主义”一词的热行,或许反映了美国社会心理和理念上的一个周期或循环。2008年金融危机出现后,在欧洲,《资本论》成为“热”书,这种现象也颇为突出。

有句老话说,“从一滴水中可以看到太阳”,或许,我们也能从这些“年度热词”中看到2010年大千世界的世态百相。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1月6日)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国时事政治论文

时间:2000-2009⒈《不同的文学史》,《中华读书报》,2000年11月8日。⒉《追赶太阳的寻梦者》,《北京日报》,2001年7月15日。⒊《鲁迅的遗墨》,《人民日报》,2001年8月11日。⒋《述说鲁迅的文本史及其另一面》,《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10月18日。⒌《感性化的奇特历史》,《中国教育报》,2001年11月1日。⒍《能乐里的哲学》,《北京日报》,2001年3月31日。⒎《在“为己”与“为人”之间》,《光明日报》,2002年6月26日。⒏《孙犁:寂寞的碑文》,《北京日报》,2002年7月21日。⒐《受伤的汉语》,《北京日报》,2002年8月11日。⒑《被激活的记忆》,《文汇报》,2002年12月6日。⒒《寻找另一个世界》,《北京日报》,2003年3月16日。⒓《反角色的书写》,《中华读书报》,2003年3月26日。⒔《陈师曾的妙笔》,《文汇报》,2003年5月9日。⒕《台静农的气韵》,《北京日报》,2003年7月13日。⒖《生肖里的学问》,《北京日报》,2003年9月14日。⒗《陈独秀晚年信札》,《中华读书报》,2003年10月8日⒘《惦念的力量》,《中华读书报》,2003年12月31日。⒙《博物馆:何时融入我们的生活?》,《北京日报》,2004年5月30日。⒚《关于“保卫鲁迅”》,《天津日报》,2004年6月22日。⒛《什么人在阅读周作人》,《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8月27日。21.《在变与不变中的周扬》,《中华读书报》,2004年10月27日。22.《美国的语文书》,《中华读书报》,2005年3月9日。23.《茅盾文学奖:在期待与遗憾之间》,《南方周末》,2005年12月20日。24.《鲁迅与东亚的起点》,《文艺报》,2005年5月12日。25.《民国文人的趣味与操守》,《南方周末》,2006年10月17日。26.《纪念鲁迅的方式》,《北京日报》,2006年10月17日。27.《语文课本的“信”与“疑”》,《北京日报》,2007年9月10日。28.《在读字的同时有读史的快慰》,《文汇报》,2008年1月19日。29.《在平凡之中百转千回》,《文汇报》,2008年3月8日。30.《王元化:从左翼青年到书斋宿儒》,《北京日报》,2008年5月26日。31.《关于互为主体》,《光明日报》,2009年4月25日。

人民日报什么该发表了论文

通过《云月在线》后台选择人民网,编辑好内容就可以提交了。

在《人民日报》发稿难度极大,报道类的一律用“本报记者”和新华社的稿件。评论类的不管什么来源,都得是权威性的意见,还要有新的观点、新的角度或新的材料,泛泛而谈的,不得要领的,人云亦云的,一概不发。还要文字洗练,可读性强,有文采。各类评论的编辑方式以约稿为主,找最熟悉特定话题的作者撰稿。理论版的作者主要是官员,也有一些各领域专家,文艺版的作者大多是名家。前几年开设了“来论”专版,接受“民间高手”的自发投稿。“读者来信”版从大量普通读者的来信中选用刊发,能见报的微乎其微(其余的编成综述或用在舆情类内部刊物上)。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规定,在《人民日报》刊登论文视为在核心期刊发表,年终兑现的科研津贴远远高于《人民日报》的稿酬(该报稿酬多年来比其他报刊的稿酬高)。

人民网投稿的方式是邮件投稿,具体的操作方法为:

1、打开邮箱,点击写信选项。

2、在收件人界面中填写人民网邮箱的官方地址。

3、填写投稿的主题,最后注明投稿。

4、填写自己的相关信息和投放频道。

5、最后将自己的文章以附件方式附上,然后点击发送即可。

常常阅读很重要

人民日报发表什么论文

原创稿件等。人民日报官网显示,发表文章作品须确为作者本人作品,要求所有版面只接受原创首发稿件,谢绝一稿多投,文章须逻辑清晰,观点明确,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报纸于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

议论文。或者叫社论。

这个要看你发 稿的目 的是什 么了,如果是含有纠 纷的新 闻,新 浪新 闻是商业门户网 站,一般不能一手发布的,不过可以转 载。如果是企业宣 传,最简单有效的方 法就是找公司代 发。雪域公关(中国)传媒顾问就可以做到。对了,新浪新闻毕竟是比较权威的门户网 站,审核会比较严 格,所以稿 件质 量一定要好要 高哦。不如很容易被拒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