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合作发表论文多篇文章

发布时间:2024-06-28 20:44:36

合作发表论文多篇文章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

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3、杨—Baxter方程

20世纪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1967年,杨振宁发现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因为1972年Baxter在另一个问题中也发现这个方程)。

1967年,杨振宁还写了一篇于翌年发表的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此问题的S矩阵。后来人们发现杨—Baxter方程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是极重要的方程,与扭结理论、辫子群、Hopf代数乃至弦理论都有密切的关系。

杨振宁当年讨论的1维费米子问题后来在冷原子的实验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发明的嵌套Bethe假设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岳用来解出了1维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后来成为高温超导的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

4、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

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5、非对角长程序

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从而统一刻画超流和超导的本质,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

这是当代凝聚态物理的一个关键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历年获奖人物2015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杨克里斯特·杨森(瑞典),冲村宪树(日本),叶甫盖尼·维利霍夫(俄罗斯),彼得·史唐(美国),维尔特·伊恩·利普金(美国),卡洛·鲁比亚(意大利),约翰尼斯·弗兰肯(荷兰)。 甘中学(2010年)黑田吉益 (2001年)毛焕宇 (2001年)比约昂·艾利克·维尔汉姆·诺登斯强姆 (2001年)杨又迪 (2001年)米夏埃尔·佩策特 (2001 年)若则·依斯拉尔·瓦加斯 (2001年)库西 (2000年)潘诺夫斯基 (2000年)石本正一(1999年)卡马戈(Jose Alberto De Camargo) (1999年)萨朴汉(Sabourin Jean) (1998 年)J.L.利翁斯(J.L.Lions) (1998年)贝聿铭(IEOH MING PEI) (1997年)琼.皮埃尔.勒伯汉(JEAN-PIERRE LEBRUN) (1997年)林少明(ARTHUR SMLIM) (1997年)格.斯.比施根斯(G.S.BUSHGENS) (1996年)丁肇中(SAMUEL.C.C.TING) (1996年)乌里施瓦茨(ULI SCHWARZ) (1996年)原正市(HARA SHOICH) (1995年)豪依塞尔(HAUESSER) (1995年)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95年)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95年)李政道(TSUNG DAO LEE) (1995年)陈省身(SHⅡNG SHEN CHERN)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 历年获奖 由中科院化学所推荐的Peter J.Stang教授和由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推荐的Jan-Christer Janson教授获奖。Stang是国际著名有机化学家,在物理有机化学、有机金属化学和超分子化学方面成果卓著,共发表论文400余篇、专著6本和综述性文章40余篇,是分子构筑与分子组装专业领域内论文被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之一。Stang长期致力于推动中美科技交流。他还培养了多名中国籍博士,并接纳了相当数量的中国博士后及访问学者,为培养中国科技后备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4月,在Stang的推动下,美国化学学会高层代表团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正式来华访问,这为促进中美双方在化学领域的合作创造了契机。Janson是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教授、国际著名生物分离科学家、瑞典乌普萨拉皇家科学院院士。从1980年起,Janson开始帮助中国同行提升蛋白质分离纯化的理论和技术水平,突破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化的瓶颈,设计完成了一系列重组蛋白质药物的分离纯化过程并成功在中国实现产业化,其中包括乙肝疫苗、干扰素等。在其帮助下,过程工程所建立了分离纯化蛋白质的研究平台,并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共同发表论文52篇。 法比奥·洛卡 Fabio Rocca 意大利法比奥·洛卡,意大利籍,男,1940年1月生。雷达遥感专家,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教授,意大利国家科学委员会成员、欧洲地球科学和工程协会和欧洲地球物理学会荣誉会员,曾经担任欧洲地球科学和工程协会主席。由湖北省推荐。作为欧洲空间局雷达遥感领域首席科学家,洛卡教授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利用SAR卫星星座实现串飞干涉模式,开创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发展的新阶段,极大地促进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应用。90年代末他提出的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再次有力推动了雷达干涉测量遥感技术的飞跃发展,至今仍然引领着该领域的研究前沿。2004年以来,洛卡教授担任中国科技部-欧洲空间局对地观测领域国际合作项目“龙”计划一、二、三期“地形量测”专题欧方负责人至今,致力于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中国对地观测及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与推广,与武汉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和上海地质调查研究院等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和人员培训,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极化干涉测量和极化层析成像等方向给予中方深入细致的指导,并带动了一批欧洲科学家积极参与中欧对地观测领域的合作计划,为促进相关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许忠允 Hse Chung-Yun 美国许忠允,美国籍,男,1935年2月生。木材科学家,美国农业部林务局南方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曾获美国农业部“最高科研创新奖”、中国政府“友谊奖”等奖项。由国家林业局和江苏省联合推荐。许忠允教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美林业科技合作的核心开创者。自1980年他促成首个中国林业代表团访美后,30多年来累计在美培养中国学者80多位,他结合美国科技经济发展和自身科研生涯的成功经验,把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和先进平台引入中国,指导开展林业科技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实施,为推动中国木材科学领域实施科技攻关、863等国家科技计划和“江苏杨树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技术指导和人才智力支持,为中国在人工林材性及快速评价、木竹材高效利用和生物质新材料等领域显著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国际知名专家,他来华62次,足迹遍及26个省市上百家单位,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国际竹藤中心、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了持久密切的合作关系。许忠允教授提名推举的多位中国学者在国际组织中担任要职,显著提升了中国林业的地位和话语权。杨·哈弗 Jan Eduard Harff 德国杨·哈弗,德国籍,男,1943年3月生。海洋地质学家,德国波罗的海海洋研究所地质室原主任,在多个重要国际学术机构担任要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和立陶宛科学院外籍院士,波兰什切青大学教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等国内多所大学、科研院所客座教授。由国土资源部推荐。杨·哈弗教授从事地质工作四十余年,成果丰硕。曾获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克伦宾”奖、德国“布勃诺夫”奖等荣誉。杨·哈弗教授与中国合作长达20多年,为中国海洋地学作出重大贡献。他引进世界新技术,在沿海三大经济圈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重要创新成果;他搭建国内外海洋地学合作平台,促成五次重要合作,推荐中国科学家参加主持国际地质大会,极大提升了中国学者的国际地位;他提议建立中、德、波、英等多国长期合作机制,促进海洋地学广泛的国际合作,推动中国海洋地学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赫伯特·雅克勒 Herbert Jackle 德国赫伯特·雅克勒,德国籍,男,1949年7月生。发育生物学家,现任德国马普学会副主席兼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享有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等多个学术称号,荣获德国联邦总统创新奖等多项奖励。由中国科学院推荐。赫伯特·雅克勒教授专注于运用模式生物研究生化途径和调控网络的分子机制,先后在《Nature》、《Cell》、《Science》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学术论著53部,是引领当代果蝇发育生物学学科发展的代表性人物。雅克勒教授高度重视同中国的合作。自20世纪80年代起他便以学者的身份多次到中国讲学,为中国培养留学生。他出任马普学会副主席后,不断拓宽同中国的合作领域,并一步步把双方合作推向深入。2005年,在中德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其积极促进下,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在上海联合构建了一个新型的国际化研究机构: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标志着中德双方科技合作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一国际合作研究所的建立,为中国吸引和凝聚了一支高水平的国际科研人才队伍,建立了中国在国际计算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比较优势,为深化中国对外科技合作、完善对外科技合作政策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示范作用。日列布佐夫 G. A. Zherebtsov 俄罗斯日列布佐夫,俄罗斯籍,男,1938年9月生。空间物理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发表论文240余篇,是俄罗斯空间天气领域的奠基人之一。曾获俄罗斯祖国服务奖、俄罗斯政府荣誉奖以及列宁100周年劳动英雄奖等多项荣誉。由中国科学院推荐。日列布佐夫教授在担任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日地物理研究所所长期间,积极推动俄罗斯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合作。俄方日地物理所在高纬度地区空间天气的研究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在中低纬度空间天气的研究有很强的互补性。2001年,在日列布佐夫教授的推动下,双方共同建立了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在双边合作框架下,中俄科学家积极开展交流互访,成功申请合作基金20余项,合作发表论文80余篇,举办双边研讨会11次。并且参与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学术交流的俄方单位已涵盖俄罗斯主要空间天气研究机构。2012年4月,由日列布佐夫教授牵头,俄罗斯科学院日地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签署了第三期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协议与大纲,为未来五年双方合作奠定了基础。日列布佐夫教授还积极促进双方在地基观测设备方面的数据交换,支持中国科学院“子午圈计划”向北延伸,并在国际上率先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国际子午圈计划”。王中林 Wang,Zhonglin 美国王中林,美国籍,男,1961年11月生。纳米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欧洲科学院院士,现任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高塔终身讲席教授、终身校董事教授和工学杰出讲席教授。由教育部推荐。王中林教授自1992年以来与包括厦门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中国多所教育和科研机构进行深度、高水平的教育及科研合作,强强联合共同攻克科学难题,获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联合发表科技论文200多篇,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相关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他积极推动中国前沿科学研究中心及平台基地建设,参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研究平台、基地的组建和建设工作;通过促成中美联合办学、共同培养博士等为中国科技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改革做贡献;通过举办国际大会、促使中国出版社出版英文书籍等多种方式把国际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和优秀科研理念介绍给中国广大科学工作者和研究生,对中国纳米科技发展和教育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艾伦·牟俊达 Arun S. Mujumdar 加拿大艾伦·牟俊达,加拿大籍,男,1945年1月生。干燥学家,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加拿大化学研究院、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国际干燥研究领域“世界顶级贡献奖”、“干燥终身成就奖”、“干燥领域杰出的全球领导奖”等国际奖项。由江苏省推荐。自1984年起,艾伦·牟俊达教授为中国的干燥领域高级人才培养、干燥新技术的研发及食品干燥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与主要合作单位江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的长期合作中,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后)20多名、硕士10多名;已在国际重要刊物上联合发表SCI收录论文97篇;参与研发的干燥系列新技术在合作单位产学研基地海通食品集团、山东鲁花集团、无锡市林洲干燥机厂等1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实施,近三年经济效益超过33亿元,创汇2亿美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推动中国食品干燥及其设备产业领域的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倪军 Jun Ni 美国倪军教授,美国籍,男,1961年11月生。制造工程专家,密西根大学吴贤铭制造科学冠名教授、吴贤铭制造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特聘顾问、密西根学院院长。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总统教师奖、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William T. Ennor最高制造技术奖、国际制造工程师学会金奖、上海市政府海外科学家杰出贡献白玉兰金奖等奖项,任世界经济论坛先进制造全球议事委员会副主席。由上海市推荐。近20年来,倪军教授倾力开展中美两国制造领域合作研究,将美国车身制造2mm工程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汽车车身制造技术进步,使20多个国产轿车车型的车身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合作开展发动机制造2m工程和薄壁构件微细制造研究,推动了中国汽车发动机制造和燃料电池极板制造技术进步。他创建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开拓国际合作办学和国际竞争力人才培养新模式,其教育体制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他架设中美合作桥梁,促成美国通用汽车先进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上海交大PACE中心等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建立,为提升中国教学科研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理查德·杰尔Richard N. Zare美国理查德·杰尔教授,美国籍,男,1939年11月出生。著名物理化学家和分析化学家,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教授,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奖、以色列沃尔夫化学奖等多项奖项,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联合推荐。弗莱明·贝森巴赫Flemming Besenbacher丹麦弗莱明·贝森巴赫教授,丹麦籍,男,1952年10月出生。现任丹麦奥胡斯大学交叉学科纳米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他的研究领域涉及表面科学、分子电子学、扫描隧道显微学等领域,在物理、化学、纳米科技等多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中国科学院推荐。朗尼·汤普森Lonnie G. Thompson美国朗尼·汤普森,美国籍,男,1948年7月出生。世界著名的冰川环境和古气候学家,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5年获得“泰勒奖-地学环境成就奖”。由中国科学院推荐。黑川真一Shin-ichi Kurokawa日本黑川真一 教授,日本籍,男,1945年6月出生。国际知名的粒子加速器专家。他曾担任多个国际加速器学术组织的主席,荣获2011年粒子加速器领域的最高奖——维德奥奖等国际大奖。由中国科学院推荐。费立鹏Michael R. Phillips加拿大费立鹏教授,加拿大籍,男,1949年9月出生。国际知名的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家,现任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危机干预研究室主任。由上海市推荐。 1. 德乐思 德乐思,德国籍,男,1938年8月出生,国际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首任执行所长、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顾问。由上海市推荐。2. 江见俊彦 江见俊彦,日本籍,男,1935年2月出生,国际著名冶金专家。因其在钢铁冶金领域的卓越贡献,曾先后荣获瑞典工程院Brinell金质奖章等27项奖励。由江苏省推荐。3. 戴宇阁 戴宇阁,法国籍,男,1959年1月出生,医学专家,巴黎第七大学教授,法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顾问。由上海市推荐。4. 约翰·巴士威 约翰·巴士威,英国籍,男,1942年6月出生,食用菌生理和活性物质研究专家。由上海市推荐。5. 栗原博 栗原博,日本籍,男,1954年12月生,中药及保健品功能研发专家,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副所长。由广东省推荐。6. 斯蒂芬·波特 斯蒂芬·波特,美国籍,男,1934年4月出生,国际第四纪联合会主席,国际著名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聘客座教授。由中国科学院推荐。7. 岩本爱吉 岩本爱吉,日本籍,男,1950年2月出生,传染性疾病与病毒学专家,东京大学医科学研究所亚洲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由中国科学院推荐。8. 逯高清 逯高清,澳大利亚籍,男,1963年11月出生,纳米材料专家,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昆士兰大学副校长。由中国科学院推荐。 德国籍国际知名天体物理学家艾伯特·赫尔曼·格哈德·伯纳美国籍能源系统工程与智能控制专家甘中学。法国籍国际著名空间物理学家、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所长罗格·博奈。德国籍环境规划专家克劳斯·托普弗。德国籍建筑材料专家福克·荷弗里德·维特曼。 沈元壤(Yuen-Ron Shen),美国籍,男,1935年3月出生,物理学博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斯特 ·路德维希 · 温奈克(Ernst-Ludwig Winnacker),德国籍,男,1941年7月出生,化学博士,慕尼黑大学教授,著名生物化学家,曾任德国科学基金会主席、欧盟科学理事会秘书长。石 · 米歇尔(Michel Che),法国籍,男,1941年12月出生,博士,法国皮埃尔 · 玛丽居里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文森特 · 陈(Vincent Chan),美国籍,男,1949年9月出生,等离子体物理博士,美国通用原子公司能源部理论与计算科学中心主任,著名等离子体理论专家。有马朗人(Arima Akito),日本籍,男,1930年9月出生,理学博士,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著名核物理学家,现任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会会长。奥古斯汀 · 拉赫 · 戴维拉(Agustin Lage Davila),古巴籍,男,1949年3月出生,博士,古巴科学院院士,著名生物学家,古巴分子免疫学中心主任。布立顿 · 强斯(Britton Chance),美国籍,男,1913年7月出生,生物学博士,美国、英国、瑞典等六国科学院院士,前美国总统科学顾问。 罗斯高,Scott Douglas Rozelle,男,1955年7月生,美国籍,农业经济学博士,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教授,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国际学术顾问委员会主席。维克多·罗伊·斯夸尔,Victor Roy Squires,男,1937年12月生,澳大利亚籍,生态学和干旱地可持续管理专家。洛塔·雷,Lothar Hans Reh,男,1931年8月生,德国籍,能源、化工专家,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名誉教授。 国际水稻研究所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李向阳 (Xiang-Yang Li) 英 国刘锦川 (Chain-Tsuan Liu) 美 国尼·列·多布列佐夫 (N.L.Dobretsov) 俄罗斯彼得·格鲁斯 (Peter Gruss) 德 国 马丁 · 阿特肯斯(Martin Atkins),英国籍,男,1954年3月出生,中国BP技术项目经理,化学工程学家,从事催化及环境方面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工作。英格玛 · 恩博瑞(Ingemar Ernberg),瑞典籍,男,1948年11月出生,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微生物及肿瘤生物学中心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医学与癌症领域的研究工作。 沃尔夫·迪特·杜登豪森(Wolf-Dieter Dudenhausen),德国籍,男,1940年1月6日出生,1969年获理论物理博士,原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中央总司司长。艾菲特·雅可布森(Evert Jacobsen),荷兰籍,男,1947年出生,博士,国际知名的植物科学家,现任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植物科学院首席科学家。蒲慕明(Mu-ming Poo),美国籍,男,1948年出生,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神经生物学部主任,国际著名神经生物学家,在研究轴突导向和突触可塑性的分子与细胞机制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内维尔·阿格纽(Neville Agnew),美国籍,男,1938出生,博士,美国盖蒂保护所从事文物保护的首席项目科学家,一位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文物保护专家。戴伟(David G. Evans),英国籍,男,1958年出生,1984年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 丹尼尔·魏思乐(Daniel Vasella),瑞士籍,男,1953年出生,医学博士。魏思乐博士是瑞士诺华制药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百事可乐公司董事会董事、国际制药商联合会主席。肯 ·金特(Kenneth W. Gentle),美国籍,男,1940年10月出生,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聚变研究中心(FRC)主任,国际著名的核聚变专家。科拉多 · 科利尼(Corrado Clini),意大利籍,男,1947年7月17日出生,1975年获职业保健专业博士学位,2000年任意大利环境与国土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张汝京(Richard Chang),美国籍,男,1948年1月出生,电子工程博士。张汝京博士系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总裁兼执行官。荣久庵宪司(Kenji Ekuan),日本籍,男,1929年9月出生,博士,1995年任世界工业设计联合会(ICSID)参议员,世界设计组织主席,现任日本GK设计机构会长。 美国数学家邱成桐(Shing-Tung Yau)博士德国农业经济学家伏格乐(Jueregen Voegele)博士日本医学家水岛裕(Yutaka Mizushima)博士意大利阿基米德公司总裁马塔切纳(Elio Matacena)博士 诺伯特 · 昂格特(Nobert Angert),德国籍,男,1940年9月出生,1968年获得博士学位,加速器专家。罗伯特 · 迪盖特(Robert Degeilh),法国籍,男,1927年4月出生,1955年获博士学位,从1958年起开始PVB树脂和胶片的研制开发工作,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申请了多项技术专利。约瑟夫 · 汉密尔顿(Joseph H.Hamilton),美国,男,1932年出生,著名物理学家。曹韵贞(Yunzhen Cao),美国籍,女,1941年出生,美国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研究员。平野敏右(Toshisuke Hirano),日本籍,男,1939年出生,曾任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主席,是国际火灾与燃烧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学者。 黑田吉益 (2001年)毛焕宇 (2001年)比约昂·艾利克·维尔汉姆·诺登斯强姆 (2001年)杨又迪 (2001年)米夏埃尔·佩策特 (2001 年)若则·依斯拉尔·瓦加斯 (2001年) 库西 (2000年)潘诺夫斯基 (2000年) 石本正一 (1999年)卡马戈(Jose Alberto De Camargo) (1999年) 萨朴汉(Sabourin Jean) (1998 年)J.L.利翁斯(J.L.Lions) (1998年) 贝聿铭(IEOH MING PEI) (1997年)琼.皮埃尔.勒伯汉(JEAN-PIERRE LEBRUN) (1997年)林少明(ARTHUR SMLIM) (1997年) 格.斯.比施根斯(G.S.BUSHGENS) (1996年)丁肇中(SAMUEL.C.C.TING) (1996年)乌里施瓦茨(ULI SCHWARZ) (1996年) 原正市(HARA SHOICH) (1995年)豪依塞尔(HAUESSER) (1995年)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95年)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95年)李政道(TSUNG DAO LEE) (1995年)陈省身(SHIING SHEN CHERN) (1995年)前身——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原国家科委设奖)获奖人 1、王正本(Wang Cheng-Ben),美国籍,科技管理学家2、中村实(Minoru Nakamura),日本籍,世界放射技师会(ISRRT)会长3、左天觉(Tien-Chioh Tso),美国籍,农业、烟草专家4、米歇尔 · 卡邦蒂尔(Michel Carpentier),法国籍,欧共体信息总司总司长5、米歇尔 · 苏蒂夫(Michel Soutif),法国籍,法国研教部仪器仪表委员会主席6、克劳斯 · 耶森(Klaus Jensen),丹麦籍,临床微生物学家7、雷彼德(Peter Reiter),芬兰籍,水利工程和冰工程学家 1、八岛继男(Tsuguo Yashima),日本籍,国际协力事业团官员2、吉塞佩 · 瓦朗蒂尼(Ginseppe Valentini),意大利籍,化学家,欧共体对外合作司司长3、赫门 · 约旦(Hermann L. Jordan),德国籍,航空航天专家4、奥洛夫 · 克劳森(Olof Claesson),瑞典籍,营养学家5、铃木皓(Akira Suzuki),日本籍,农业专家6、乔治 · 基沃斯(George A. Keyworth II),美国籍,核物理学家

合作发表论文多篇

一、 靠思路快速发表论文 思路永远是最重要的,只要有思路就可以发表论文,而且不一定就做实验就可以发表论文,包括SCI论文,例如2010年我们课题组只用这样的手段就发表3篇SCI论文,第一篇是提出氢气可以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这个论文是在我们取得实验证据的前提下,先发表了一篇论文,有一点投机取巧的味道;第二篇是根据我去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内容(没有中),提出口服甘露醇可以通过诱导大肠内细菌产生氢气发挥抗氧化作用,这个观点我们没有全面直接的实验证据,但我们已经在人体上证明了口服甘露醇可以通过诱导大肠内细菌产生氢气的现象,至于能不能具有抗氧化作用,我们因为获得经费资助,就没有深入开展;第三篇论文是因为一个学生在做采用乳果糖治疗结肠炎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曾经有人已经证明了这个效果,但没有从诱导氢气的角度来认识,我们就把这个内容按照观点发表了论文。二、 靠合作快速发表论文 我们在2009年根据日本学者的观点,自己发展了通过生理盐水给氢气的治疗方法,当时许多老师和朋友告诉我不要告诉别人,自己慢慢做,但我觉得这对一个比较强大的实验室或许可以,但对我们这个比较普通的课题组,可能会有不利影响,因为即使我不告诉别人,其他人仍可以通过论文依靠自己解决这个技术障碍,到那个时候,大家都能做,可能别人会慢一些。我认为但对全国全世界的学者封锁一个相对简单技术简直是鸡蛋碰石头,相反如果我告诉别人,对大家技术公共,提出一些公平的合作条件,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合作愉快,但我相信大部分人会真诚相待的。后来的结果事实证明,我的看法是正确的,我们通过这个方式合作单位达到50家,去年通过合作发表的论文达到15篇,将来会有更多,不仅给我们赢得国内同行的尊敬,因为合作也帮助我们自己提升了国际地位,我们因此成为氢气研究领域发表论文最多的小组,国际同行也非常认可我们在这个领域的贡献。如果刚开始不走广泛合作的路子,现在我们最乐观的估计是发表10篇比较一般的研究论文,几乎不可能形成集体优势。三、 靠独有技术快速发表论文 这个我们没有实践经验,但肯定是可以的,有的实验室如果有独门技术,通过广泛合作提供有偿或无偿的技术服务,对有兴趣的研究项目共同参与,同样可以发表许多合作论文,我记得20年前我国内学习过的单位和10年前我在国外学习的实验室(他们提供动物MRI和MRS)就有不少老师靠这个方法发表了许多论文。记得以前读书的时候,很少有什么共同第一,共同通讯作者这样的可笑花招,但即使是挂名当时也都被承认,实际是比较纯洁的一种合作方式和发表方式,现在我们的许多论文都有许多共同第一和共同通讯作者,实际是非常不好,本质是被单位胁迫去争夺外在学术利益,是一种低俗的学术商业化行为。

罗仁,男,1979年1月出生,四川德阳人,博士,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车辆系统动力学动力学仿真方法和软件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任务、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各一项;2、主研和参与多项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铁道部科技开发项目、学校和实验室课题项目;3、主研完成多项横向项目。4、发表和合作发表论文30多篇。

【篇一】高中生关于合作的议论文

每当夏天,蛐蛐就会在我们门前的草地上叫个不停,也就是在这时候,每天晚上让我跟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就是一起捉蛐蛐。

每当晚上降临,蛐蛐叫起来的时候,几个小伙伴们,就会来到我们家,邀请我一起捉蛐蛐,每次我都当指挥,因为只有这样,抓住的蛐蛐才会多。开始抓蛐蛐了,每次抓蛐蛐的时候,我总会带一个手电筒。我们每个人都漫步轻声地走,循着蛐蛐的叫声找,每当靠近蛐蛐的时候,蛐蛐就会不叫了,我早有准备,我打开手电筒,在一片宽大的叶子上发现了一只蛐蛐,体型特别大,我高兴极了,我指挥他们,慢慢地不触碰任何树叶,两个手掌弯成一个碗的形状,上下各一个然后“一!二!三!”一合,那只蛐蛐就只能在我们的手中叫唤了,每次用这个方法,准能百发百中。

最普通的往往是用的,用这种方法,我们捕获了很多蛐蛐,我们把捉来的蛐蛐,都放在一个瓶子里,养着他们,有时间的话,还会拿出来两个蛐蛐,放在饭缸里,让它们打斗起来,这就是斗蛐蛐。

一起合作,让我抓到了更多的蛐蛐,更让我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篇二】高中生关于合作的议论文

呆滞10分钟的纪录是由合作创造的!

是的,合作,美丽之源,和谐之脉,成功之本,奇迹之根。没有了合作精神,就等于一个人没有了灵魂,成功没有了支柱。合作,就是在表现自己的同时,能更好表现他人。如果两位断臂绅士拒绝合作,就没有震撼人心的掌声,就没有残缺的完美结合。如果没有合作,就没有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两位华裔科学家英杰——李政道与杨振宁。如果没有合作,或许世界大战后的人类历史将要改写。如果没有合作,就没有中国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殊荣,没有奥运成功的喜悦,更不会有十几亿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后的盛世中国。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材”,还有”人心齐,泰山移”那我想这样几名话对于大家都不陌生吧,这几句很显然阐述的也是关于合作的,那古往今来,合作已成为大家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了,对于生活来说,要学会生活,就要学会合作,可在合作当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要信任。对于我来说只有信任才能谈合作,想像一下如果你不信任要合作的对方,也就是说让你和你不相信的人去交往,去合作,你愿意吗,是我的话,我也不会的,所以呢,如果不相互信任,那就别谈合作了,合作也就失去了意思。

我想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来说,更需要的是合作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同舟共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地震来了又能怎样,他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但他摧毁不了我们顽强的心。

【篇三】高中生关于合作的议论文

首先,他来到了地狱。一进鬼门关,他就看到那里的鬼都很瘦很瘦,有的看上去瘦得只剩皮包骨了。他想:地狱是不是不给鬼吃东西呢?但仔细一瞧,原来地狱里也有大鱼大肉。由于勺子和筷子都是一米长的大家伙,所以地狱里的鬼都无法将大鱼大肉吃到自己嘴里。他叹口气,摇了摇头,赶紧逃离了地狱。

紧接着,他又来到了天堂。他看到那里的神都是白白胖胖的。看看大鱼大肉,再看看一米长的筷子和勺子,这个临死的人纳闷了:为什么同样的待遇、同样的工具,却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原来,神们知道彼此合作,他们是你喂我吃、我喂你吃,所以个个白胖,而那些鬼则是各顾各,所以饿得只剩皮包骨。

这使我想起了平时上体育课时的情形:大家比赛“双人绑腿跑”。这个比赛的难度就在于如何合作,只有步调一致才能取胜。我和班上跑步最快的小玲搭档,我们信心十足,心想一定能够拿第一。但结果却恰恰相反,因为我们都太想跑快了,所以各顾各的,不能保证协调一致,最终和第一名失之交臂。现在看来,当时的我们正是由于缺少合作精神才导致了失败。

其实,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上,甚至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合作精神都是不可缺少的。

合作发表论文多篇可以吗

不能。原则上不要一稿多投,但是如果想提高命中率,也分技巧。你可以等多久没回复就继续投稿,或者分三个类别,一个是级别高的,一个是保底能差不多通过的,错开时间。如果你时间着急,也可以找淘淘论文网这种机构给快速发表。

一般是不行的。一稿多投是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0日之内再次投稿其他期刊杂志的行为,每个期刊杂志的投稿须知当中几乎都有禁止一稿多投的要求;一稿多投也可能会导致作者违约,论文作者违约可能会被列入1个或者多个期刊的作者黑名单。

论文投稿的话,一般的是可以同时投好几个的,如果对方没有要求限制你必须投一个,那么你就可以投。

不可以容易出事会被拉人品行不端黑名单的相信我

合作发表论文多篇怎么写

为什么我们要撰写期刊论文呢?因为没有发表的研究等于不存在的研究。那么期刊论文怎么写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一、选择论文类型:1、会议论文此类论文主要的目的在于传播研究的前期成果或正在进行的研究成果,不是一个完整的论文,正文部分往往只有4-8页,2-4个图,5-8个参考文献。主要用于参加会议,会议的主办方在会后可能会将参会者的文章整理成册,或者制成会议光盘。2、期刊论文Full-length的原创性论文,传播已完成的研究发现。此类论文即是本文中的研究重点,此类论文必须具有原创性且有足够的写作空间来发表成果。此类论文往往8-12页正文,5-10个图,20篇左右的参考文献。3、研究短讯较简短,对重要的和原创性成果做迅速报道和前期讨论。此类文章(这里用文章这个说法比论文恰当),往往审批时间短,见刊快。4、文献综述此类文章在国外期刊一般是先由编辑向撰稿人约稿,然后撰稿人再撰写文章。撰稿人如有撰写文献综述的计划或想法,应先与编辑沟通,看其期刊近段时间是否需要这一方面的文献综述。在写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文章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分析问题要有理有据,并且应做到述评结合。15页以上,5个以上图表,80个参考文献。注:文献综述类文章不是人人都能发表,能够撰写文献综述类文章的作者应该是在该研究领域德高望重或是经验丰富的研究者。一个研究者能够在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献综述类文章往往象征着自己学术上的一个里程碑。二、文章撰写1、开始写文章前一定要有一个写作框架。2、文章需要具有一定的格式。一般的不同类型的研究论文具有不同的格式要求,例如心理学的APA格式要求。一般先写主体部分。①文章标题的写作文章的标题应该用最简短的文字表达自己文章的主旨(例如在冲击力学中,有人研究为什么猫从9楼坠下,不管以什么姿势,最后总是四脚着地的这个现象,其文章的标题就叫做猫的旋转)。文章的标题不应该太广太泛,这样不利于自己的写作。注:中文中有一类文章的题目是《关于的研究》,在翻译成英语是不能使用A reach on这个说法,因为reach这个次在英文中是一个十分广泛的词,指很大的研究。而一般只能使用A study of这样的描述。②文章摘要的写作何为摘要摘要就是整篇文章的广告,你有见过又烂又长的广告吗答案是NO.因此摘要的写作必须遵循简短精悍的理念,摘要的整体篇幅不应该超过一页纸的1/2,最好控制在1/3左右。注:摘要很重要,一篇文章能否被审稿人第一眼看中凭的就是摘要的内容。因为在编辑给审稿人发送文章时,第一次只会发送摘要,没有正文,所以摘要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审稿人会不会审你的稿子。③文章引言的写作在引言部分主要阐述的是你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必须说明自己这个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用处)。一个好的研究应该是有用+有趣的研究。引言部分的内容顺序一般是: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价值在哪里--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已有的研究有哪些--这些研究还有什么局限--自己对于这个问题又是有何高见--最后阐释自己研究的意义。注:引言不是罗列别人的研究,而是需要分析别人的研究。④文章方法部分的写作方法部分是整个文章的核心,即是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是怎么进行的。因此方法部分一定要注意细节的描述,以便同行可以重复自己的研究。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是引用一个已经很成熟的方法或范式来做实验则不需要详细描述。在方法部分如果是实验类文章,需要写明关键的实验刺激以及实验条件,如果是模拟数据类的文章则需要说明这种数据模拟存在的

有关合作的高一议论文5篇

生活中合作是很重要的,让我们学会合作吧,合作就是力量。那么有关合作的高一议论文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有关合作的高一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读完《知荣辱,树新风》这本书以后,我对“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捆筷子折不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两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袭击了一个蕴藏着千百个小生灵的蚂蚁窝。此时的蚂蚁并没有惊慌,而是迅速聚拢,抱成了一个黑团,滚出火场。最外层的蚂蚁用自己弱小的生命开拓了一条求生之路,使它们的家族得以繁衍生息!假如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团结的力量,我想蚂蚁家族一定会全军覆灭。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班集体,团结让它拧成一股绳。特别是在运动会上,当运动员快要跑不动时,我们会为他大声加油;当运动员满头大汗、筋疲力尽时,我们会无微不至地关怀他。在接力赛跑中,我们大家更是个个都想为班级尽自己的努力,不甘落后,奋力拼搏,这就是团结精神在时时鼓舞我们。团结让每一个集体充满了力量和生机!

班集体是这样,我们同学之间更应该以团结互助为荣。在这方面图娅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图娅是内蒙古一所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她不仅勤奋好学,把汉语说得非常流利,还有一颗金子般赤诚闪亮的心。她热心帮助即将失学的李丽走出困境,解除了李丽辍学的后顾之忧。在长期真诚的交往中,两人还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互相鼓励,取长补短,共同前进。

图娅的故事,使我懂得了:只有当你给你的朋友以真诚的帮助时,你的精神才会变得丰富起来,你才会和“善良”、“爱心”离得更近,你才会张开那对天使的翅膀,飞向爱的天堂。付出的同时也是一种回报,真诚的付出会让你收获意想不到的快乐。

看来,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看来,真诚就是力量,这力量是丝,这力量是线!真诚、团结,这力量比钢铁还硬,比丝线更韧!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份真诚的爱心,让这缤纷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有关团结协作的作文:团结互助,真诚待人.

一个人只有学会与他人团结协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一个团体只有学会了团结协作,才能战无不胜;一群狼群学会了团结协作,再__猎物也能轻而易举的捕获。是啊,只有真正学会了团结协作,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

团结协作可以活得快乐。有一个人和上帝谈论天堂与地狱的问题,上帝对这个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无力的一群人正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起来都营养不良,绝望又饥饿。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匙,但汤赤匙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到嘴里,然后他们又来到了另一个房间——天堂,这里的场景与地狱的一样,不同的是天堂里的每个人都是快乐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天堂里的人学会了团结协作而地狱的人们不会。

团结协作可以获得成功。战争时代,一个蓝军在打仗时被红军俘虏了,但最后又被放了回来,蓝军总司令问他看到了什么,士兵说:“我看到他们在喝水,他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但只剩下一壶水,于是红军们互相传递着喝那壶水,一壶水传完了所有的士兵,水却没喝完半壶,最后,他们把那大半壶水给我喝了。蓝军军官听完后,立即下令撤退。士兵不明白为什么,但军官顾不上回答带着部队匆忙撤走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团结力量大!

团结协作可以变得更强大。如果一个人总是一意孤行,不愿意和别人团结协作她的朋友就会一个一个的离他而去而他在事业上、学习上就很难成功。雷锋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事业集体融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古今贤文》中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水涨船高,材多火旺”“人心齐,泰山移”这些关于团结协作的名言警句。它们多说明了一个道理:团结可以变得更强大!是啊,每个人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需要有人在自己身后默默支持自己的工作。有了支持的动力做什么事情都觉得动力十足。

是啊,团结协作对我没问来说是如此之重要,但是,学会团结协作更重要。因此,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

一位俄国作家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龙虾、一只天鹅和一条鱼共拉一辆车,龙虾往泥滩里钻,天鹅往天上飞,鱼又往水里游,结果车仍旧停在原地一动不动。它们使出浑身解数,累得精疲力尽,最终却没能成功,这是为什么呢?作家说,因为它们不会合作。

当今世界,合作的理念已被广泛认可,其范围已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合作都日益密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怎样才能让合作之花绽放异彩、结出累累硕果呢?

首先,合作需要团结。提起秦灭六国,我们总会想到秦是如何的铁血与强大,似乎由秦一统天下是既定的结果。然而,六国并以宋、卫、中山有“合纵”之盟,九国之师,数倍于秦之地,有百万兵甲,其不可小觑。虽比量相当,秦终以“连横”之策分而析之、个个击破,九国之盟遂解。究其原因,就是联盟不够团结,各国为一己私利,争相攀附秦国,不能同心合力、一致对外,终自食其果,合作自然也就失败了。

其次,合作需要谦让。一位外国教育家来到一所学校邀请几位学生做了一个实验:瓶子里有几个系好绳子的小铅锤,绳子的另一头在每个同学的手中,现在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所有的铅锤牵出瓶子,只要有一个同学没能“逃生”,就算失败。起初,同学们争相拉动绳子,由于瓶口太小,没有一个铅锤能被拉出来,后来他们调整策略,排好顺序,十分礼让有序地一个个拉出铅锤,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赢得了教育家的赞扬。正是因为他们明白谦让,才能合作“逃生”。

再者,合作需要责任。试想,如果分工得不到落实,每个参与者面对事务都推推搡搡不担责任,合作要从何谈起?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小小说: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先交给警察,警察说马路归交警管,又交给交警,交警说他们管交通,马路上静止物归环卫管,交给环卫,环卫说钱不是垃圾,交给城管,城管说不是摆摊占道……这一路上奔波,耳边还是那一首“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显然,这则故事明显夸张虚构,问题也绝不是想讽刺权责不明和“踢球”式执法的现状。如果每个职能部门不明确责任分工,遇到棘手问题就你推我搡,那问题解决待到何时?全社会凝心聚力促和谐谋发展从何谈起,更高层次的合作又将从何谈起呢?

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照亮一片夜空,懂得合作,一片小小的滤液,可以倾倒一个季节;懂得合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飞溅起整个海洋。

合作是人一生中最宝贵得东西,只有懂得合作,才能快乐,才能真正变得无忧。懂得合作,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照亮一片夜空,懂得合作,一片小小的滤液,可以倾倒一个季节;懂得合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飞溅起整个海洋

有些人懂得如何合作,能让自己过得更快乐,更无忧,更成功。好莱坞明星葛丽亚嘉逊曾说过:“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事,有三点很重要:合作,尝试和机遇,合作是最基本的,是否去尝试取决于你自己,至于机遇,根据我所知道它一直都在那里。”这一席话道出了一位明星之所以成功的根本是 ̄ ̄合作。善于与别人合作,是通往成功的桥梁。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得袁隆平,也是懂得合作才成就他别样的人生。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离不开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的帮助,正是因为他们在海南发明了一株突破“三系”配套关键雄性不育野生稻 ̄ ̄野败:正是因为他懂得与其它人的合作,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人生。机遇只留给善于合作与尝试的人。

唐代诗人杜牧所著,《房宫赋》也明了地指出不懂得合作之害,“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由此可知,六个大国,居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这一历史事实。其实,有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六国虽然强大,但、并不懂得合作,甚至彼此隔岸观火,勾心斗角,这就不是六比一的对垒,而是一比一,甚至零点几比一的对垒了。这种貌似强大而其实一盘散沙的现象,正是不懂得合作的表现。不懂得合作,有时不仅使自己的人生变得劳累,而且有可能影响集体的成功。更有甚者,回影响国家的统一与成功。

有些人永远都不去学会合作,总是生活在虚幻中,认为世界是他一个人的。在与朋友相处中,不懂得合作,导致友情断裂,在集体中不懂得合作,祸害整个集体的成功与名利。

因此,学会合作,懂得合作,是人生中必需的一课。

我国在__年加入了世贸组织,我们既要懂得竞争与拼搏,又要学会交流与合作。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合作是成功的基本,善于合作,等于踏上了走向成功的道路。懂得合作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成功往往留给善于合作的人。

生活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独奏、合奏各展风彩,飞扬出美妙的旋律。一位心理学家说:“如果你能够使别人乐意与你合作,不论做任何事情,你都可以无往而不胜。”要弹奏好生活的乐章就要善于与人合作。

我们的学习必须与人合作,才能更加富有成果。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中,通过全作,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弥补个人知识的不足,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合作融入集体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在团结合作中感受群体力量,体会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我们形成开朗、活泼、勇敢等积极的外向的良好性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内容更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范围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信息量大大增加,社会分工更趋细化,一项任务的完成必然是通力合作的结果。可以说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

合作和竞争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竞争的合作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只有既竞争又合作,我们的事业才能如日中天,经济才能繁荣,社会才能进步。

共同进步即双赢是竞争最理想的结果。良好的合作,创造竞争中的双赢。在竞争过程中双方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大家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我致力于竞争,但更酷爱合作。足球运动就是必须依靠竞争与合作亲密无间的配合才能取胜的艺术。

我喜欢足球,不仅因为它的精彩激烈,还因为它给予我们合作的启示。一场比赛,十一人上场,位置各不相同,但每个人必须全力以赴,既然要为同伴创造机会,又要把伙伴为自己创造的机会把握住。同伴犯了错误,其他人要赶紧弥补而不是加以指责,只有这样,一场比赛才能取胜。没有大明星的球队才有机会战胜明星云集的球队。而任何一名球员如果只图自己精彩发挥,不讲协调合作,整支球队输了,打败仗的明星球员能快乐吗?合作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笔财富。

我们合作,因为它,我们感到安全。

我们合作,因为它,我们受到启迪。

我们合作,因为它,我们充满生机。

正因为这一切,我们共同追求一个团结合作、携手并肩、和谐双赢、共同进步的世界。

合作发表论文多篇怎么说

问题一:"论文"用英语怎么说 论文(Paper) 或:dissertation(论文) 或:thesis(论文) 经常说的:)~ English dissertation(英语论文) Graduation thesis(毕业论文) 问题二:在期刊上发表了论文用英语怎么说 在期刊上发表了论文 Published a paper in the Journal ――――――――――――――――― 您好,用心、细心为您答疑解惑; 如果本题还有什么不明白可以追问,如果满意请记得采纳;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采纳本题后,请指向我的图像点击向我求助!答题不易,请谅解,谢谢。 ――――――――――――――――――――――――――――――――――祝您生活愉快! 问题三:我想问一下,毕业论文后面写的已发表论文,状态里面,英文怎么表达?比如Accepted 等等。 10分 submitted: 就是这篇文章已经提交给期刊,但还没有得到任何答复,还完全有被拒收的可能; under review: 就是文章进入评审阶段,一般提交给期刊的文章先要经过期刊助手对文章结构,字数等技术性检查,合格的话才送交主编,由主编邀请评审专家初审。under review 表明主编已经将论文送审了,结果仍未知; major revision: 文章需要大改,一般情况下如果(2-3位中)1位评审专家对文章提出一些尖锐、负面的意见,而另几位的意见比较正面,则主编往往会要求作者进行大改动;至此,文章还是有被接受的可能,但要看改动后的文章是否让评审专家或主编满意; minor revision: 小改动,至此文章被接受的可能已经达90%,只需要对文中小的差错进行修改即可接受; accepted:完全接受,但离出版印刷发行还有段时间; early online (or online ready):已经完全定型的文章还需要排队印刷发行,这个过程有的期刊会很长,1-2年,early online 或 online ready 就是先将文章在网上发布出来,供读者阅读。这时的文章 doi 号码已经有,也可以引用,但还没有正式的卷号,期号及页码; published: 最后印刷出版了 问题四:“发表论文”用英文怎么说 to issue the dissertation 问题五:“有一篇论文正准备发表”用英语怎么说 有一篇论文正准备发表A paper is being prepared for publication 问题六:他因发表了几篇有影响的论文,在学术界颇有名气用英语怎么说 他因发表了几篇有影响的论文,在学术界颇有名气 He published several influential papers, is very famous in academia 问题七: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用英文怎么说 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总标题 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 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 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轻易激起读者的注重。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 ③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重,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心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定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问题八:文章已经发表用英语怎么说 文章已经发表用英语 The article has been published. 问题九:"论文"用英语怎么说 论文(Paper) 或:dissertation(论文) 或:thesis(论文) 经常说的:)~ English dissertation(英语论文) Graduation thesis(毕业论文) 问题十:在期刊上发表了论文用英语怎么说 在期刊上发表了论文 Published a paper in the Journal ――――――――――――――――― 您好,用心、细心为您答疑解惑; 如果本题还有什么不明白可以追问,如果满意请记得采纳;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采纳本题后,请指向我的图像点击向我求助!答题不易,请谅解,谢谢。 ――――――――――――――――――――――――――――――――――祝您生活愉快!

我是一名学生,在学习中,我经常和同学一起钻研难题。你从一方面考虑、我从一方面出发。渐渐地,题越来越简单,最后很容易就攻克了。这就是合作,在字典中,合作的意思是:互相配合某事,或共同完成某些任务。军乐队中,鼓手需要于号手相协调,这样才能奏出铿锵有力的军乐。在球场上,球员们要互相帮助,才能得到好的成绩。在制作中,大家要共同用心,在能得到好的制作。 合作在很早以前就有了。远古时期,古人类就互相合作,你去猎物,我去捕鱼,他去摘果子。个个都分配明确。合作不只是在人类中,在昆虫世界里也有合作。如:蚂蚁、蜜蜂…… 在学习生活中,合作是不可缺少的。解题,大家互相帮助,背课文,大家互相提问,写字词,大家互相听写。甚至玩耍时也需要合作。每一件东西也是由合作产生的,一辆汽车,有多个厂家提供材料,合作生产而成。一棵树,它是由自身许许多多的细胞不断生长而形成。全世界的空气,也是有全世界的树木产生的。所以,合作是不可缺少的。 合作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财富。在历,我们的祖先正是靠着团结合作的力量,告别了蒙昧和野蛮;也真是靠着群体合作的力量才得以生存并发展至今。在今天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哪一领域。也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要想顺利完成一项工作,实现自己的理想,都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 在十四、十五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候,产生了一种称为包买主的生产方式,它是将生产资料分配给多个手工业者,通过他们的共同合作来完成生产任务。这也许就是现代商业合作的雏形了吧。而在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合作重新被人们所重视,它不在只是一种商业运营方式,而逐渐变为一种精神,成了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巨大动力。 合作无处不在。便是在自然界中,人们也不难发现合作的身影。在不大的蚂蚁家族中,有着复杂却又严格的分工。工蚁负责探路和寻找食物,兵蚁肩负蚁巢的安全保障,蚁后则生育后代,还有的哺养后代。每一个成员既不多做也不少做,缺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蚂蚁家族正是凭借每一个成员的合作精神,才能生存下去。 世界飞机协和客机的生产正是通过合作分工完成的。它的每一个部件,大到机翼,小到起落架上的一颗螺丝,都是由不同国家的专业部门分别制造的。最后再将不同的部件组装,一架协和机才算上了天。合作真的融入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合作源于信任。在现金诸多的国际组织与团体中,其实都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而这样的合作正是建立在各国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合作是需要不同的个体共同完成的,而且是需要默契的。如果个体间缺乏充分的信任,就不会有默契,合作也就不可能成功。譬如世界贸易组织中关于定期汇报签约国财政状况的规则,倘若签约一方为了保留实力而虚报少报相关数据,那么,这种不信任的行为必然会导致合作的失败。因此,不难看出,缺少诚意和信任的合作毫无存在的价值。 合作就是力量。如果仅让你用一支筷子吃饭,它几乎连块肉都夹不起来,而用一双筷子,结果就会截然相反。可见,只有合作才能发挥个体不具有的力量,才能拥有大于个体的力量。正如当年诸葛亮指挥蜀军大败曹兵的战役,大多是以少胜多。而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诸葛亮清楚地知道,只有合作才具有无穷的力量。 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你是蝴蝶,就要和同伴共同纷飞,为大自然增添一份姿色;你是小树枝,就要和朋友一起生长,为人类作出贡献;你是雏鹰,就要和发小一起生活,一起学飞,共同成为万鸟……总之,不论你是什么身份,也不论你是在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与别人的合作。那么什么又是合作呢?顾名思义,合作就是互相扶持,互相配合,共同把一件事做好。人们常说: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由此可见,合作还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当时刻珍惜。合作还是一种美德,一种可贵的品质,合作更是每个人打开成功之门而必不可少的金钥匙。只有合作才能拥有幸福、快乐和成功。 交响乐团的演奏大家应该都见过吧!那可谓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店烦了。你瞧,指挥家一扬手里的指挥棒,悠扬的乐曲便从乐师们的嘴唇边、指缝里倾泻出来。但又是什么力量使上百位乐师、数十种乐器和做的这样完美和谐呢?就是高度统一的团体目标和每个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所具有的协作精神。 可是,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要尽力做好分内的事,而且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一位外国的教育家邀请七位中国的小学生模拟做火中逃生的小实验。当哨声响起后,七位小学生从容不迫的依次从瓶中取出了各自的彩球,总共才用了三秒钟。并且,在其中没有争执,没有斗殴,一切是那么顺利。在场的人无不惊叹,连着为教育家也连声赞叹总算发现了一种可贵的合作精神。 还有,中华健儿在奥运会上的种种表现也需要合作。如果在一个团队里出现了“叛乱”,那么也不会有一枚枚宝贵的金牌了。 同学们,请记住:荷花虽好,却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我们只有学会合作,才能跨进成功的殿堂!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