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胡希恕唯一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19:45:01

胡希恕唯一发表的论文

学胡希恕前辈的前提就是把刘渡舟前辈的理论知识学扎实了。胡老重视方证、善用经方合方,看起来简便,但不适合新手入门。胡老能把经方运用得如此纯熟,前提就是理论功底深厚和临床经验丰富。不要觉得胡老不重视理论,只侧重临床。三件事情证明:1.胡老不仅能讲《伤寒》《金匮》,他还能讲《温病条辨》。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只知道玩方证的话,他能讲《温病条辨》吗?2.胡老在世的时候写过不少论文,学生劝其发表、出版,但胡老自己认为“思考不成熟”不肯发表。后来这些论文经过他的学生整理,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胡希恕系列书籍。一个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的医生,绝对不是因为理论水平不够才觉得“思考不成熟”,而是对理论精益求精。3.胡老在治疗单玉堂前辈的时候,能够提出《内经》里“小大不利治其标”使其余四位大佬信服

胡希恕发表的论文

学胡希恕前辈的前提就是把刘渡舟前辈的理论知识学扎实了。胡老重视方证、善用经方合方,看起来简便,但不适合新手入门。胡老能把经方运用得如此纯熟,前提就是理论功底深厚和临床经验丰富。不要觉得胡老不重视理论,只侧重临床。三件事情证明:1.胡老不仅能讲《伤寒》《金匮》,他还能讲《温病条辨》。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只知道玩方证的话,他能讲《温病条辨》吗?2.胡老在世的时候写过不少论文,学生劝其发表、出版,但胡老自己认为“思考不成熟”不肯发表。后来这些论文经过他的学生整理,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胡希恕系列书籍。一个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的医生,绝对不是因为理论水平不够才觉得“思考不成熟”,而是对理论精益求精。3.胡老在治疗单玉堂前辈的时候,能够提出《内经》里“小大不利治其标”使其余四位大佬信服

《伤寒论》中疾病所在的病位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表里众医家达成了共识,半表半里则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让后学者无可是从。正确的理解《伤寒论》中的表外、里内、半表半里的概念,有助于准确解读《伤寒论》原文,提高临床疗效。钱超尘教授的《伤寒论文献通考》考证出,《伤寒论》是张仲景论广《汤液经》的基础上,又收集了几代甚至几十代医家的论文,其中还有张仲景弟子的论文而成。《伤寒论》不是一个人的手笔,文字的表达习惯不同,表和外,里和内在绝大多数条文中是互词,表达同一个意思而已。1、表:《伤寒论》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此条“表”是指麻黄证《伤寒论》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此条表指的桂枝证2、外:《伤寒论》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伤寒论》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上两条的外指桂枝证《伤寒论》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此条的外指的太阳病。《伤寒论》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硝汤主之。”此条的外指小柴胡证,少阳病相对阳明病而言,少阳为外,阳明为里。胡老分析《伤寒论》中的条文发现有这样的规律,常把麻黄证称为表证,桂枝证称外证3、表里:《伤寒论》93条:“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4、内外:《伤寒论》60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下之以虚其里,复发汗又虚其表,内外俱虚。”60条和93条都是“下之后,复发汗”,一个言表里俱虚,一个说内外俱虚,可见这里的表里和内外是互词。麻黄证为太阳病的表证,桂枝证为太阳病的外证(为表证之内,半表半里证和里证之外,故称为外证)。5、半表半里: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率先明确提出了半表半里的概念,《伤寒论》把“半表半里”称作“半在里,半在外”,即第148条原文:“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必有表,复有里也”“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汤液经》八纲辨证的病位只有表和里概念,仲景在这里提出半在里半在外即半表半里病位概念,是由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的关键。《伤寒论》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腠理开,邪气因入”是入于里了吗?阳明病为里证这是达成共识的,“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服完柴胡汤后,渴了,这时才入了阳明里证。“以法治之”,就是用治疗阳明病的方法随证治之,而不能再服柴胡汤了,否则就是误治。“腠理开,邪气因入”邪气出表,又没入于里,那是哪个病位?此处仲景已经暗示在表之里,里之外,还有个半表半里的病位甚明。胡希恕先生是近代经方大师、中医临床家,临床用方精简,疗效卓著,其得益于对《伤寒论》的正确理解。胡老对《伤寒论》的解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疾病的部位有表、里,亦有半表半里。疾病在皮肤、肌肉、筋骨部位的为表;在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部位的为里;在表之内,里之外的胸腹腔间部位的为半表半里。当代经方大家冯世纶教授整理总结了胡老的经方研究成果,并考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明确了:《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论》乃一脉相承,《伤寒论》的六经来自于八纲,考证了《本经》、《汉书·艺文志》、《伤寒论》从中发现了半表半里概念的确切轨迹,半表半里仍是八纲概念,产生于《伤寒论》97条、147条、148条。《本经》和《汤液》中只有表里概念而无半表半里概念。冯老把《伤寒论》各方,按六经类证,明确了《伤寒》方的六经归属,例如:太阳病为表阳证如麻黄汤方证、桂枝汤方证,阳明病为里阳证如白虎汤方证、承气汤方证,少阳病为半表半里阳证如小柴胡汤方证,少阴病为表阴证如麻黄附子汤方证、桂枝加附子汤方证,太阴病为里阴证如理中汤方证、四逆汤方证,厥阴病为半表半里阴证如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乌梅丸方证。其中,在半表半里阳证少阳和半表半里阴证厥阴,更是明确了具体方证。可见半表半里的概念并非子虚乌有,临证用之甚验。经方精、效、廉,这是经方的优势,经方难学是因王叔和在《伤寒论》的序中加入“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二十三个字,致使后世以《内经》释《伤寒》,多囿于脏腑经络之论,难于反映六经实质。实际《伤寒论》的六经,是由疾病证状所反映的病位和病性来决定的,关键是对病位辨别。正确解读《伤寒论》,是中医人登堂入室的不二法门。只有正解仲景之学,才能继承中医,传承中医,发展中医。让中医腾飞,造福苍生!

胡希恕发表论文

学胡希恕前辈的前提就是把刘渡舟前辈的理论知识学扎实了。胡老重视方证、善用经方合方,看起来简便,但不适合新手入门。胡老能把经方运用得如此纯熟,前提就是理论功底深厚和临床经验丰富。不要觉得胡老不重视理论,只侧重临床。三件事情证明:1.胡老不仅能讲《伤寒》《金匮》,他还能讲《温病条辨》。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只知道玩方证的话,他能讲《温病条辨》吗?2.胡老在世的时候写过不少论文,学生劝其发表、出版,但胡老自己认为“思考不成熟”不肯发表。后来这些论文经过他的学生整理,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胡希恕系列书籍。一个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的医生,绝对不是因为理论水平不够才觉得“思考不成熟”,而是对理论精益求精。3.胡老在治疗单玉堂前辈的时候,能够提出《内经》里“小大不利治其标”使其余四位大佬信服

冯世纶主任医师、教授。1938年出生于河北晋州。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任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一直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师承于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著名老中医,专注于经方研究。整理总结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研究成果,并考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发表《伤寒杂病论》溯源、《伤寒杂病论》与《汉墓马王堆医书》与《内经》等论文,出版《经方传真》、《经方传灯》、《中国汤液经方》,《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等书。在继承胡希恕先生六经实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厥阴病的概念,明确了厥阴病、少阳病方证;在继承胡希恕先生以方类证、以病位类证的基础上,探讨了六经类证.撰写《解读张仲景医学》、《胡希恕病位类方解》等书。……

胡希恕发表的两篇论文

胡希恕(1898—1984),沈阳市人。1958 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临床擅用经方, 尤其对桂枝汤、小柴胡汤等的临床应用更有独到之处,除用于伤寒温病以外,尚有内外妇儿各科杂病,每用必效,是当时人所公认的经方家。 刘渡舟先生称其为“经方学派的大师”,并介绍说:“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经方传真.刘序》)胡氏著有《伤寒论解说》、《金匮要略解说》、《经方理论与实践》、《经方实践录》等,惜不易见。胡氏尚谓:“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辨得是否准确”,强调了方证的重要性。胡希恕(1898—1984),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1931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1952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胡希恕一生勤于临床,并一直在临床、教学一线,其明确指出经方医学采用的是六经八纲辨证体系,是神农-伊尹汤液学派,不同于《黄帝内经》的脏腑经络辨证体系,明确提出了仲景学说和《黄帝内经》理论学术渊源不同;揭示了辨证论治的实质,即基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其临床注重方证,更是揭示了半表半里实质,并提出了“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等学术思想,人民日报给予其高度评价,认为其解决了“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胡希恕不仅学术成果突出,被誉为开创经方医学研究新局面,而其临床疗效也十分突出,已故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称赞胡希恕先生“临床擅用经方,出神入化”、“群贤会诊,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而且立方遣药,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胡希恕先生一生治学严谨,只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和《北京中医》发表过文章。其学术传人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系统整理了胡希恕先生的部分学术思想,整理出版了《经方传真》、《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胡希恕》、《中国汤液经方》、《解读张仲景医学》、《胡希恕病位类方解》、《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胡希恕讲金匮要略》、《胡希恕温病条辨拾遗按》等。胡希恕学术思想已经成为目前经方界的一面旗帜,其学说易学易用,验之于临床,疗效突出,在国内及国际中医界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目前我们已经多次召开了胡希恕学术思想研讨会。

胡适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胡适是汉奸,主张投降日本,花心男说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不押韵,不配当他学生

胡适于1917年1月发表在<<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提出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即需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开端。

1917年1月1日,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文学改良争议》一文,发起新文化运动。

您好资料如下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姓名:胡适 外文名:Hu Shi 别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适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绩溪县上庄 出生日期:1891年12月17日(辛卯年) 逝世日期:1962年2月24日 职业:学者,作家 毕业院校: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主要成就:领导新文化运动 代表作品:《文学改良刍议》,《卢山游记》,《胡适文选》 语言:国语、徽州话(绩溪岭北小片)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 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 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 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 刊。1932年 与蒋廷〔fu2]、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 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 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等。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 学史大纲》(上) 、《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 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其人 传略像册生平年表■著述 著作及版本推介《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尝试集》《尝试后集》《说儒》《治学方法》《胡适文存》(四集)《胡适文集》《胡适日记》《胡适书信集》希望回答可以帮助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