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厉以宁发表了多少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8 19:04:23

厉以宁发表了多少论文文献

厉以宁中国经济学的奠基人水平很高。1、厉以宁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是中国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他回国后开始从事经济学研究,并成为中国新生代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2、在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中,厉以宁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包括价值规律和经济周期理论,资本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一般规律。

厉姓的姓始祖是齐厉公。据古籍《风俗通》上记载,周朝时,姜太公的后代姜无忌去世,被追加封号为“厉”,史书上称为齐厉公,齐厉公的后代,就以这个封号为姓,世代相传。汉代有魏郡太守、义阳侯厉温。而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上记载,厉国的所在地在湖北省义阳县县北之厉乡,人民以国为姓。后世的学者考证,古代厉国所在地,就在今湖北省随县北面厉山之下的厉乡。厉氏的发源之地,正是在厉乡。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县),故厉姓后人尊齐厉公为厉姓的得姓始祖。厉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47位。

仪征。什么。死了吧。

厉以宁:1930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毕业于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界泰斗。厉声教:1935年1月7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籍贯浙江省杭州市,毕业于南京大学、外交学院,杰出外交家、新中国国际法泰斗。厉无畏:1942年11月生,浙江东阳人,毕业于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现任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会长。厉有为:1938年1月生,辽宁省新民市人,毕业于吉林大学,曾任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市委书记兼市长,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等。厉矞华:1912年生,浙江省杭州市人,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中国儿科医学事业开拓者,浙江省医学儿科学奠基人,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厉德馨:1924年1月生,江苏省淮阴县人,毕业于华中建设大学,曾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市委书记。厉志海:1954年5月生,浙江东阳人,毕业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浙江省委党校,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厉振羽:籍贯浙江省杭州市,生于北京市,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国际知名作家、学者、媒体人,供职于人民日报社。厉振彪:第73集团军某合成旅旅长,大校军衔。厉国香:1914年生于古林镇厉江岸村,书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厉慧良:1923年生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县,祖籍北京,满族,京剧武生演员。厉彦忠:1958年11月生,山东人,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厉娜:1983年2月23日生于浙江省金华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内地流行乐女歌手、影视演员。

厉以宁论文发表

厉以宁[1-2],江苏仪征人。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界泰斗。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七,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七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八,九届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主持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因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奖,包括 “孙冶方经济学奖”、“金三角”奖、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奖(个人最高奖)、第十五届福冈亚洲文化奖——学术研究奖(日本)、第二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等。 因论证倡导我国股份制改革,被尊称厉股份。厉以宁--出版作品▪ 教育经济学 ▪ 简明西方经济学 ▪ 论加尔布雷思的制度经济学说 ▪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 ▪ 经济学的伦理问题 ▪ 厉以宁论文精选集 ▪ 关于经济问题的通信 ▪ 国民经济管理学 ▪ 厉以宁自选集 ▪ 厉以宁经济文选 ▪ 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 ▪ 厉以宁论民营经济

厉以宁教授的主要著作包括:《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学的伦理问题》《转型发展理论》《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罗马—拜占庭经济史》《论民营经济》《工业化和制度调整》等。

仪征。什么。死了吧。

《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厉以宁)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

作者:厉以宁

译者:凌原

豆瓣评分:8.9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11-1

页数:678

内容简介:

本书中文部分精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厉以宁先生在1980年到1998年之间发表的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16篇著述,集中反映了他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学术观点,是厉先生经济学论文的代表之作;英文部分则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客座教授凌原先生主译,并由英国社会科学研究院院士、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金融管理系首席教授孙来祥作序推荐。

厉以宁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西方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和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等。他在对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他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包括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其他所有权不明晰的企业,认为这是中国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保证,也是今后中国经济顺利发展的制度前提。这一思想对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并且,厉以宁先生始终强调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指出不重视教育,中国不仅会失去现在,更会失去未来。而对经济伦理与道德力量的研究,也是厉以宁经济学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有必要对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以外的道德调节进行研究,并加强道德调节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厉以宁进一步提出效率的两个基础,一个是物质技术基础,一个是道德基础,物质技术基础通常提供的是常规效率,道德基础则不仅保证常规效率的产生,而且还提供超常规效率。这些代表性观点和思想在这本文集中都有所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集中反映厉以宁先生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主要学术观点的力作,在作者80岁生日暨从教55周年庆典之际,以汉英对照双语版的形式适时推出,与英文版文集全球同步首发,以期带领广大的海内外细细品读“经济学理论和中国道路”。

作者简介:

厉以宁,祖籍江苏仪征,生于南京,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现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等。出版《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等学术专著二十多部,并因为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奖,他的经济理论对我国30年来经济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凌原,资深翻译家,曾长期在国家外宣部门担任组织领导工作, 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级顾问。历年译作散见于《北京周报》、《中国文学》、《中国经济学人》及国家领导人文选等英文书刊,近年海内外联合出版的译著包括《为了13亿人的教育》(Education for 1.3 Billion,李岚清著)、《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Breaking Through:The Birth of China’s Opening-Up Policy,李岚清著)等。

厉以宁发表的论文

《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厉以宁)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

作者:厉以宁

译者:凌原

豆瓣评分:8.9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11-1

页数:678

内容简介:

本书中文部分精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厉以宁先生在1980年到1998年之间发表的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16篇著述,集中反映了他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学术观点,是厉先生经济学论文的代表之作;英文部分则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客座教授凌原先生主译,并由英国社会科学研究院院士、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金融管理系首席教授孙来祥作序推荐。

厉以宁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西方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和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等。他在对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他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包括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其他所有权不明晰的企业,认为这是中国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保证,也是今后中国经济顺利发展的制度前提。这一思想对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并且,厉以宁先生始终强调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指出不重视教育,中国不仅会失去现在,更会失去未来。而对经济伦理与道德力量的研究,也是厉以宁经济学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有必要对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以外的道德调节进行研究,并加强道德调节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厉以宁进一步提出效率的两个基础,一个是物质技术基础,一个是道德基础,物质技术基础通常提供的是常规效率,道德基础则不仅保证常规效率的产生,而且还提供超常规效率。这些代表性观点和思想在这本文集中都有所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集中反映厉以宁先生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主要学术观点的力作,在作者80岁生日暨从教55周年庆典之际,以汉英对照双语版的形式适时推出,与英文版文集全球同步首发,以期带领广大的海内外细细品读“经济学理论和中国道路”。

作者简介:

厉以宁,祖籍江苏仪征,生于南京,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现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等。出版《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等学术专著二十多部,并因为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奖,他的经济理论对我国30年来经济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凌原,资深翻译家,曾长期在国家外宣部门担任组织领导工作, 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级顾问。历年译作散见于《北京周报》、《中国文学》、《中国经济学人》及国家领导人文选等英文书刊,近年海内外联合出版的译著包括《为了13亿人的教育》(Education for 1.3 Billion,李岚清著)、《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Breaking Through:The Birth of China’s Opening-Up Policy,李岚清著)等。

论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1980年)论社会主义有效投资与合理投资(1982年)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1986年)凯恩斯《通论》五十年(1986年)社会主义所有制体系的探索(1987年)论两种类型的非均衡经济和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1988年)经济改革、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1988年)为新文化创造经济基础(1989年)文化经济学的探索(1990年)环境保护与受害者的补偿问题(1990年)贫困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1991年)比较经济史研究与中国的现代化(1993年)非均衡条件下经济增长与波动的若干理论问题(1993年)论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1994年)收入分配的合理性与协调(1994年)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1997年)论效率的双重基础(1998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原因的探讨(2004年)论拜占庭帝国的灭亡(2005年)

杨振宁发表了多少论文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

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3、杨—Baxter方程

20世纪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1967年,杨振宁发现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因为1972年Baxter在另一个问题中也发现这个方程)。

1967年,杨振宁还写了一篇于翌年发表的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此问题的S矩阵。后来人们发现杨—Baxter方程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是极重要的方程,与扭结理论、辫子群、Hopf代数乃至弦理论都有密切的关系。

杨振宁当年讨论的1维费米子问题后来在冷原子的实验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发明的嵌套Bethe假设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岳用来解出了1维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后来成为高温超导的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

4、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

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5、非对角长程序

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从而统一刻画超流和超导的本质,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

这是当代凝聚态物理的一个关键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这几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3、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1969年,杨振宁和杨振平将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这是历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统计模型在有限温度(T>0)的严格解,这个模型和结果后来在冷原子系统中得到实验实现和验证。

4、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5、非对角长程序

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从而统一刻画超流和超导的本质,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这是当代凝聚态物理的一个关键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17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018年,任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

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此外,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参考资料:杨振宁-百度百科

论文多少文献可以发表

各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数量要求

写论文不能手头上有什么文献就算数,没有就不算数,因为学术的发展不是以咱们知道与否来决定的,因此一定要去查找文献

现在博士、硕士论文以及本科论文参考文献数量一般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数一般应不少于100篇,其中外文文献一般不少于总数的1/2;硕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应不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献一般不少于20篇。参考文献中近五年的文献数一般应不少于总数的1/3,并应有近两年的参考文献。

本科毕业设计主要参考文献要求10篇以上, 其中外文文献2篇以上(指导教师认定为特殊类型的论文,可以不列外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公开出版、发表的(含网上下载)着作或期刊(论文),统一放在文后,并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进行自然编号,序码加方括号。

依据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GB/T7714-2005),中文参考文献书写格式为:

专着:[序号] 作者名. 书名[M]. 出版地: 出版单位, 出版年:引文页码。

期刊:[序号] 作者名. 题名[J]. 刊名,年,卷号(期号): 所引用的文献在期刊中的起止页码。

报纸:[序号] 作者名. 题名[N]. 报刊名,年-月-日(版次)。(示例:2009-01-01(1))论 文 集:[序号] 作者名。题名[C]//论文集作(编) 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所引用的文献在期刊中的起止页码。

电子文献:[序号] 作者名.电子文献名[DB/OL].(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获取或访问路径(即网址)。

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名.题名[D].授予单位所在地:授予单位,授予年。

专利:[序号] 申请者.专利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公告日期。

外文参考文献编排格式:按语言所在国学术界通行的.格式。

参考文献作者三名以内的全部列出,四名以上的列前三名,中文后加“等”,英文后加“et al”.作者姓名不管是外文还是汉语拼音,一律姓在前名在后(如Hardy Thomas.)。外文姓不可缩写,名可缩写;如作者为二人以上,第一位作者的格式为先姓后名,后用逗号,其他作者均按先姓后名,但名后不加标点,最后一名作者名前要加and,最后用句号。

相关阅读:

论文参考文献是不是越多越好,多少比较靠合适?

有人认为参考文献引得越多代表作者比较注重引文问题,并尊重了其他作者的成果,而有的人说引得越多,代表文章的水分也越多,也就是变成所谓的从引文里拼拼凑凑了,其实这些都没什么道理,适度即可,能说明自己的问题即可。

举个特殊的例子,比如综述,引的文献不少吧?你能说人家的水分大?反过来也一样,综述引文献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吧。再者,后面这说法还有问题:结果讨论部分如何拼凑呢?

论文参考文献数量一般是多少?

一般来讲,不限篇数,特别是你题目上写要读多少期刊,更没有要求。对这个问题的要求,不在篇数而在其它方面:

1、你所写专业里的经典文献你有没有读过,特别是一些经典的综述文章,你一定要读当然也应该引用.

2、你研究的专业里最新的文献看过没有,最好近五年的文献看了,再写文章.

3、你投稿的期刊所发表的文章你看过没有,建议也要引上一两篇.

写论文不能手头上有什么文献就算数,没有就不算数,因为学术的发展不是以咱们知道与否来决定的,因此一定要去查找文献

本科毕业论文一般要求参考文献近5年15到20篇,其中要有不少于7篇的外文文献。一篇论文引用多少参考文献还是要根据所在单位或者目标刊物的具体要求。硕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应不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献一般不少于20篇。博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数一般应不少于100篇,其中外文文献一般不少于总数的1/2;参考文献中近五年的文献数一般应不少于总数的1/3,并应有近两年的参考文献。

没有限制个数的要求。

本标准分别规定了专著、连续出版物、专利文献、专著中析出的文献以及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文献的著录格式。

在五种著录格式中,凡是标注“供选择”字样的著录项目系参考文献的选择项目,其余的著录项目系参考文献的主要项目。可以按本标准第 6 章的规定或根据文献自身的特征取舍选择项目。

扩展资料

著录用文字:

文后参考文献原则上要求用文献本身的文字著录。

著录数字时,须保持文献上原有的形式。但对表示版次、期号、册次、页数、出版年等数字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版本用序数词缩写形式表示。

缩写、著者、编者以及以姓名命名的出版者,其姓全部著录,而名可以缩写为首字母( 参见6.1.l) 。如用首字母无法识别该人名时,则宜用全名。

出版项中附在出版地之后的州名、省名、国名等( 参见6.7.1.1) 以及作为限定语的机关团体名称可照公认的方法缩写。 期刊刊名的缩写应按照本标准附录 C ISO 4-1984 《文献工作--期刊刊名缩写的国际规则》的规定执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如果学校没有明确要求,一般学术规范上对此也没有具体规定。一般来说,一篇学士论文,字数大多在5000字左右,对参考文献的范围、个数要求较低,但为体现该论文系作者广为研究的学术成果,其参考文献至少要十五个以上,并且至少应有八本以上学者的著作,其余可以为其他人的学术论文、刊物等。如果学者著作太少,都是论文参考,则显得文章的研究基础不扎实;如果连论文都很少,都是网页参考,则会严重降低论文的学术价值。参考文献贵不在多,而在精。切忌引用来源不明、不知出处、不够分量、不够权威的文献资料做参考。但是仍需强调的是,虽然一篇论文并非以参考文献个数的多少来判断其学术价值,但如果参考文献越多,由其是有分量的文献越多,应越能体现作者写这篇文章所用的功夫及厚积薄发的功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