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地质矿产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4 04:55:11

地质矿产论文发表

国外:science、nuture,EI(The Engineering Index),这三个是研究生的论文发表的硬性杂志。一般看出版单位,一般是中科院、地大、北大这些学校出的相关报刊质量高些。当然中石油、中石化等一些能源公司的出版刊物也有相当高的份量。给你一份2011年地学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靠前的石油勘探与开发 2.43地理学报 2.31矿床地质 2.097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86地质学报 1.783石油学报 1.701中国沙漠 1.691岩石学报 1.561地球物理学报 1.56地理研究 1.483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434地球学报 1.374中国科学D 1.354第四纪研究 1.323岩矿测试 1.319地质力学学报 1.30地理科学 1.281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252干旱区地理 1.239石油实验地质 1.18自然资源学报 1.165煤炭学报 1.119古地理学报 1.086沉积学报 1.077天然气工业 1.006

1985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学院沉积地质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质调查局沉积地质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优秀中青年专家。成都市金牛区科协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沉积学会委员及前寒武沉积学科组组长、四川省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矿物岩石及宝玉石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地球化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第八、第九届地质学科评审组成员等职。多年来,主要从事沉积盆地分析、沉积能源(油气)与环境、沉积能源地质及沉积大地构造学研究。先后以项目负责人组织完成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地质矿产部及四川省跨世纪人才基金及学术带头人基金项目、国家攀登项目二级课题、地质矿产部重点攻关项目、地质矿产部定向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重点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等。先后荣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成果奖--银锤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四川省第五届青年科技奖、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89年以来,以第一作者或主要作者共发表中英文论文、专著共60多篇(部),其中专著共7本,第一作者有2本,第二作者(英文专著)有3本。论文发表在包括:《Precambrian Research》、《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ondwana Research》、《Chinese Science Bulletin》、《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科学通报》、《地质学报》、《沉积学报》、《地球科学》、《矿物岩石》、《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相古地理》等刊物上。

1. 岩石学报2.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3. 地质论评4.地学前缘 5. 地质学报6. 地球化学7. 地球科学8.矿床地质 9. 沉积学报 10. 地质科学11. 中国地质12.地球学报13. 现代地质14. 高校地质学报 15.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6. 第四纪研究 17.地质通报18.岩石矿物学杂志 19. 地质与勘探20. 矿物学报 21. 地层学杂志 22. 地质科技情报23.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5.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6. 矿物岩石27.物探与化探28.古地理学报29.新疆地质30.地球与环境

发表地质矿产论文

合著出版主要专著: 1、《祁连山大地构造与造山作用》,1997,地质出版社; 2、《中国天山及邻区地质图(1∶100万)》及《说明书》,2007,地质出版社; 3、《中国西北部地质概论—秦岭、祁连、天山地区》,2008,科学出版社;发表主要论文: 1、西秦岭鱼洞子群的建立和时代归属.1990,《秦岭—大巴山地质论文集,〈一〉变质地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陕、甘、川交界处摩天岭区碧口群层序及时代划分.1990,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第30号; 3、陕、甘、川境内碧口群含金性研究.1995,《中国金矿主要类型找矿方向与找矿方法文集》,地质出版社; 4、中川岩体和柴家庄岩体周边金矿的显微特征及其找矿意义.1995,河南地质,13(2); 5、祁连山及其邻区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兼论早古生代海相火山岩的成因环境.1995,西北地质科学,1(1); 6、老虎山蛇绿岩的特征及其形成环境.1996,《蛇绿岩与地球动力学研究》,地质出版社; 7、北天山上石炭统奇尔古斯套组中发现早二叠世珊瑚化石. 2002,地质通报,21(10); 8、甘肃内蒙古北山地区构造单元划分. 2002,西北地质,35(4); 9、甘肃北山中泥盆统砾岩中放射虫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2004,西北地质,37(3); 10、甘肃内蒙古北山地区古生代地壳演化. 2005,西北地质,38(3); 11、北祁连东端陇山岩群斜长角闪岩锆石LA-ICP-MS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地质学报,2006,80(11); 12、北秦岭西段宽坪岩群斜长角闪岩锆石LA-ICP-MS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地质学报,2006,81(1); 13、甘肃白银矿田变酸性火山岩锆石LA-ICP-MS测年—白银式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时代新证据. 矿床地质,2006,25(4); 14、LA-ICP-MS U-Pb Zircon Geochronology of Basic Dikes within Maxianshan Rock Group in the Central Qilian Orogenic Belt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英文版),2007,18(1); 15、北祁连山东段红土堡基性火山岩锆石LA-ICP-MS U-Pb 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地球科学进展,2007,22(2); 16、北祁连东段红土堡基性火山岩和陈家河中酸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岩石矿物学杂志,2007,26(4); 17、中祁连马衔山岩群内基性岩墙群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地球科学,2008,33(1);

冯景兰, 字淮西、怀西。1898年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一个地主之家(其祖父有1200亩土地),父亲冯台异是清末进士,哥哥冯友兰是著名哲学家,妹妹冯沅君是现代著名女作家。这家有做诗的家风。冯景兰也爱好做诗,继承了这个传统。他父亲曾协助张之洞兴办“洋务”,欲以实业救国。这对幼年的冯景兰有影响。不幸,景兰小时丧父,以后靠母亲吴清芝教育成人。景兰儿时入家乡私塾,后就读于县城小学,1913年入河南开封省立第2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8年冯景兰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入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学习矿山地质,1921年毕业;同年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矿床学、岩石学和地文学,1923年获硕士学位。当年回国,从此终生献身于祖国的地质教育和矿产地质勘查事业。1923—1927年,冯景兰任河南中州大学讲师、教授和矿物地质系系主任。除教学工作外,他还研究了开封附近的沙丘。这是他与黄河治理和开发结下不解之缘的开始。1927年他还到河北昌平黑山寨分水岭调查金矿地质。这是中国最早进行的现代矿床地质工作之一。1927—1929年冯景兰任两广地质调查所(广州)技正。他先后与朱翙声、乐森璕等共同工作。调查广九铁路沿线地质(1927年,这是中国人自己首次在两广境内进行的现代地质调查工作)、粤北地质矿产(1927年底)和粤汉线广州至韶关段(1929年)沿线地质矿产综合考察工作等。他们对粤北的地形、地层、构造和矿产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并充分注意到区内第三纪红色砂砾岩层广泛分布。该层在仁化县的丹霞山发育最完全,因而命名为“丹霞层”。丹霞层厚300~500m,呈平缓状产出,经风化剥蚀后形成悬崖峭壁,到处奇峰林立,构成独特的景观,遂命名为“丹霞地形”或“丹霞地貌”。这个命名至今为中外学者沿用。1928—1929年先后进行了以柳州为中心的煤田地质调查工作和桂北的煤矿、银铅矿、锑矿及“龙山系”、“金竹坳砂岩”等地层及区内构造运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他们又在上述工作的实际材料的基础上,对两广的地层、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了综合研究。1929年在爪哇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举行的第四届泛太平洋科学会议上,冯景兰宣读了关于广东地质矿产的学术论文。回国后,他还着文介绍了国外火山学研究的进展。1929—1933年冯景兰任北洋大学教授,讲授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和普通地质学等课程。这段时期调查过辽宁沈海铁路沿线地质矿产、河北宣龙铁矿成因、陕北地质等。这时,冯景兰不仅潜心于国内的地质调查工作,而且对国际上地学动态也十分重视,并且尽量将重要的信息介绍到国内,以提高国内地质工作的水平。如为促进中国矿产资源的开发,他编著了《探矿》一书。该书1933年商务印书馆初版后,不止一次再版,发行甚广。该书内容全面且简明扼要,介绍了当时国际先进经验。这本书也是如今的《找矿勘探地质学》前身。同年,他还发表了《放射性与地热学说》的文章。而地热地质在中国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应是70年代以来的事情。1933年起,冯景兰任教于清华大学地学系,不久,兼任地学系系主任,讲授矿床学、矿物学和岩石学等课程。1933—1937年,暑假期间冯景兰等调查了河北平泉、山西大同、山东招远以及泰山等地的地质和矿产。他是招远玲珑金矿地质研究的先驱之一。近十多年玲珑金矿的地质研究才是兴盛时期。1938—1946年,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被迫南迁,在昆明与北京大学等校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冯景兰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1945年间他还兼任云南大学工学院院长和采矿系系主任。这段时期,冯景兰主要研究四川、西康(当时有西康省建制)和云南三省的铜矿。1942年出版了《川康滇铜矿纪要》。书中“关于西南铜矿之地理分布、造矿时间、母岩、围岩、产状、构造及矿物成分等均略作分析,以推论其成因,并估计其储量,研究其产量多寡、矿业盛衰之原因,以及其将来发展之可能途径。”由于该书既有理论概括又有实际意义。因此,获当时教育部的学术奖。此外,还发表了《西康铜矿》(1941年)和《云南大理县之地文》(1946年)等文章。后者除作地貌学理论探讨外,还注重实际应用,包括开发水力资源和水利等方面。可以说,这时期冯景兰除在地质教育方面的贡献外,还充分发挥了他在地质、地貌等方面科研的专长。1946年西南联合大学结束,师生回平津原校。冯景兰仍在清华大学任教。1946—1948年间,他发表了《川康滇铜矿之表生富化问题》(英文)、《云南之地质矿产及矿业》、《云南玉溪地质矿产》、《中国水系的不对称发展》(英文)等论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冯景兰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地质学院任教,努力培养人才;同时还从事地质矿产和水利资源的调查研究。1949年11月,应燃料工业部之邀,冯景兰调查江西鄱(阳)乐(平)煤田。1950年3月,应水利部邀请,参加豫西黄河坝址地质勘察。他指出,三门峡坝址的地质条件最好。同年7月,又应河南省人民政府之请,与张伯声等对豫西地质矿产进行调查。1951年6月,冯景兰被任命为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新中国地质工作的全面规划。1954年又被聘为黄河规划委员会地质组组长。同年12月,冯景兰编写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调查报告》中的地质部分。1956年冯景兰参加了全国12年科学发展规划工作。同年被选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出席了全国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57年冯景兰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冯景兰根据国家需要,开始招收研究生。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研究生的导师。他先后指导约20个研究生。这些人如今已经是教授、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1956—1958年,冯景兰参加了中苏合作黑龙江综合考察队工作,为中方负责人。1957年他赴苏联参加中苏黑龙江综合考察会议。两国专家共同研究黑龙江流域开发规划。他在会上的发言受到与会者的重视。1958年,冯景兰在《中国第四纪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阐述黑龙江水系地区新构造运动的8种迹象等。在50年代,冯景兰还调查过吉林天宝山铜铅矿,辽宁兴城县夹山铜矿、甘肃白银厂铜矿等。他对中国重要有色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因作了分析研究。60年代初期,冯景兰的学术活动主要集中在金、铜等金属矿床成因理论和区域成矿规律方面的研究上。他先后调查了北京市平谷、密云等地的金矿、河北的涞源和兴隆、冀东、浙江、豫西、鄂东、赣北、辽宁丹东等地的矿床。1963年9月,冯景兰提出了“封闭成矿”的概念。1965年出版了冯景兰和袁见齐共同主编的《矿床学原理》。1969年11月至1972年春,冯景兰与夫人在江西峡江农村五七干校度过。他们从干校回京后,冯景兰立即翻译国外新出版的《岩浆矿床论文集》中的文章,他一共译了9篇。1976年9月29日上午8时,冯景兰因心脏病猝发去世 。

地质矿产类期刊

1. 岩石学报2.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3. 地质论评4.地学前缘 5. 地质学报6. 地球化学7. 地球科学8.矿床地质 9. 沉积学报 10. 地质科学11. 中国地质12.地球学报13. 现代地质14. 高校地质学报 15.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6. 第四纪研究 17.地质通报18.岩石矿物学杂志 19. 地质与勘探20. 矿物学报 21. 地层学杂志 22. 地质科技情报23.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5.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6. 矿物岩石27.物探与化探28.古地理学报29.新疆地质30.地球与环境

勘察科学技术(2011)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11)可再生能源(2011)矿产保护与利用(2011)矿产与地质(2011)矿产综合利用(2011)矿山机械(2011)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1)矿冶(2011)矿冶工程(2011)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矿业研究与开发(2011)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1)雷达科学与技术(2011)力学与实践(2011)炼钢(2011)炼铁(2011)炼油技术与工程(2011)粮食与油脂(201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1)林产工业(2011)林产化学与工业(2011)流体机械(2011)煤化工(2011)煤矿安全(2011)煤矿机械(2011)煤矿开采(2011)煤气与热力(2011)煤炭工程(2011)煤炭技术(2011)煤炭科学技术(2011)煤田地质与勘探(2011)我有全国核心期刊目录,要需要留个邮箱

上海交大查询结果,属于核心本刊收录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0年版影响因子:0.252本刊收录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1年版影响因子:0.341主题分类:Earth Sciences: Geology Earth Sciences: Mineralogy 基础科学: 地质学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2厂 定额补助 四川省西昌市长安北路 机械加工、选矿设备的制造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6地质队 定额补助 成都市温江区柳城大道西段6号 地质矿产、固体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勘探、探矿工程施工、工程测量、地质灾害治理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8地质队 定额补助 崇州市金带街199号 为国家建设提供地矿勘查服务.

发表地质矿产类论文

就矿找矿理论浅析摘要:在老矿山深部及外围开展就矿找矿,是解决危机矿山资源、增加地质储量的重要途径。阐述了就矿找矿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指出了成矿系列理论、成矿系统理论、矿床模型理论、丛聚理论、构造等距分布理论、带状分布理论、侧伏理论等是指导就矿找矿的重要理论基础,并举例对就矿找矿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就矿找矿;危机矿山;成矿预测;预测理论经过几十年大规模找矿,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大部分直接出露地表的矿产和容易识别的矿产几乎全被发现,新矿床的找矿难度极大。另一方面,地质勘查资金又严重不足。就当前这种情况而言,要提高找矿效果,自觉地实行“就矿找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1970年以来世界发现的65个金矿床所涉及的勘查理论与方法统计,其有效性顺序为:地球化学方法、地质填图、就矿找矿、地球物理方法。就矿找矿即在老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在已发现的65个金矿床中有38个是就矿找矿的结果,占58%。由此可见,开展就矿找矿,发现新的矿床、矿体,增加储量,可以延长矿山企业的服务年限,并充分利用己建矿山企业的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就矿找矿工作的性质与特点就矿找矿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在已知矿床的深部、外围开展矿体预测工作,即在一定预测理论指导下,利用有效的预测方法和技术,预测工业矿化地段或矿体赋存的空间位置、形态与矿化强度等特征,为勘查工程验证提供依据。其工作区范围一般在几平方公里至几十平方公里内。因此,就矿找矿是一项复杂的科学系统工程,属于大比例尺成矿预测范畴[1]。就矿找矿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从成矿地质理论上分析,一个矿床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金矿床的存在绝非是一种孤立的地质现象,而是与其周围地质环境有一定的内在的有机联系。能够形成该矿床的多种综合地质作用在地壳某一地区出现,通常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而往往不会局限于一个极小的仅仅相当于矿床的空间范围之内,这就是相似的矿床常常在一个地区内成群出现、成带分布的原因。因此,在已知矿床,特别是在大型矿床附近类似的地质环境里,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整合找矿手段,综合分析并综合预测,在地表和浅部附加值高的矿产大多已经发现和开采的基础上,注重寻找中深部隐伏矿体,已成为开拓地质找矿新领域的必然趋势。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进步为就矿找矿提供了不竭的思想理论源泉。日臻完善的各种找矿技术方法的应用,使其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就矿找矿有一个已知矿为基础,交通、生活一般较新区方便,更有利于地质勘查工作的组成和实施。就矿找矿要以一定的勘查找矿理论为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讲,就矿找矿是运用许多地质专家总结出的一系列反映矿床空间组合的理论,来指导找矿。下文着重就当前的就矿找矿理论进行分析讨论。2就矿找矿理论浅析2. 1矿床成矿系列理论成矿系列的核心是把成矿过程的四维空间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来考虑,研究成矿作用在四维空间中的规律,其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研究一个区域中与一定成矿事件有关的,在不同演化阶段、不同控矿条件下形成的各类型矿床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这些矿床的总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发展历史,研究各种控矿因素(构造、沉积、岩浆、变质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因而将传统矿床学着重对单一类型、单一成因、单一模式的研究提高到区域的、综合的、历史过程的研究[2, 3]。成矿系列是矿床学理论研究与矿产勘查实践之间的桥梁,具有科学预见性和较高的实用价值;根据每一个成矿系列所包含的不同类型矿床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相伴生的特点和相似地质背景条件下可大致重复出现的规律,当在一个地区发现某种矿床类型时,即可根据成矿系列理论寻找属于同一成矿系列的其它类型矿床;利用两个成矿系列和两个端元矿床之间的过渡性规律,可能发现过渡类型矿床;利用成矿系列,可对该区的资源潜力作出全面评价,从而提高成矿预测的综合预见性;突破单一矿种,如金、铜、铅、锌即是一个成矿系列,可互为找矿标志。如与花岗闪长岩有关的铜金矿床,因岩浆侵入就位的地层和构造条件不同,因而产出多种多样的矿床类型:围岩为碳酸盐岩时易生成矽卡岩型矿床;在硅铝质围岩中易形成斑岩型矿床;在含沉积黄铁矿层的碳酸盐建造中经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形成层控-矽卡岩型矿床。而在超浅成部位,则可形成角砾岩筒型和热液脉型矿床。当具备适宜的构造时,这类中酸性岩浆和有关热液有可能喷出地表,生成海相喷流型和陆相火山岩区的铜金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上述各类型矿床在成因上密切相关,在时间上依序发展,在空间上共(伴)生产出,构成在浅表环境中与中酸性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的铜-金(多金属)成矿系列。在对成矿环境和控矿因素有基本了解的前提下,这个系列中的各矿床类型(矽卡岩型、斑岩型等)可以互为找矿标志。就矿种而言,铜、金矿也可以互为找矿标志。2. 2成矿系统理论成矿系统概念中包括了成矿的地质环境、控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成矿产物(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及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等,几乎涵盖了有关成矿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矿床形成有关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形成、演化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历史观[4]。其对矿产勘查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成矿系统分析从事物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出发,将复杂的成矿作用以系统思路贯穿起来,将成矿的环境、背景、要素、作用、过程、产物、异常和演变等作为一个自然作用的整体加以研究,全面认识成矿动力学机制、成矿形成演变历史过程和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以一个成矿系统所形成的矿床系列(组合)作为找矿的总体目标,预测和发现新的矿种和矿床类型;以一个成矿系统中所形成的异常系列(组合)作为找矿的整体目标,有利于建立起区域找矿的战略眼光,这就增强了找矿工作的主动权,与“单打一”的找寻单个矿种和矿床类型相比,更有利于提高找矿命中率。从矿化网络(包括矿床、矿点和各种异常)入手逐步缩小靶区,强调异常系列在找矿勘查中的重要作用(矿化网络是进行区域找矿的总体对象)。由于矿致异常一般比矿体占有更大的空间,能显示更多的成矿信息,因此常是有效的找矿标志。充分运用地质成矿理论,全面研究矿床形成条件和保存条件,区分和筛选这些有关异常,逐步地缩小找矿靶区,可以达到发现新的矿床目的。2. 3矿床模型理论矿床模型理论是指通过一批典型矿床研究,获取或解释各种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复杂的地质环境中矿床形成的全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建立一套特定地质环境中特定类型矿床的识别标志,作为实际勘查过程的指导原则。矿床模型理论对就矿找矿的指导意义在于:矿床模型能为地质类比和矿床地质研究提供思路,给予启迪,帮助勘查人员把注意力集中在靶区内与矿床有联系的关键性地质特征上;矿床模型集中归纳了复杂的地质现象,在具体勘查过程中,使地质人员明白在探寻矿床的哪个部位,还能使研究人员指明典型矿床研究工作中缺少哪几部分有关内容;模型提供有关成矿作用的完整概念,有助于研究整个成矿环境并区分成矿环境和非成矿环境,发展区域成矿学和矿床学理论,为成矿预测提供地质理论依据;模型帮助领导人员增进对勘查项目的了解程度,洞察全局,把握重点,制定合理的勘查战略和最佳勘查技术方法组合,是提高勘查效益的决策依据。2. 4矿床分布的丛聚性理论矿床丛聚性理论是指矿床在空间的分布上往往在一定范围内集中出现,构成矿化集中区或特定的成矿区域。是指在一个不太大的范围内,某些矿产或矿产组合物别丰富,形成具有一套固定的标型矿产或矿床组合,有人称之为“大型矿集区”。国内外这种矿化集中区实例很多,如胶东半岛的金矿化集中区,东秦岭Mo、Au矿化集中区,长江中下游铜多金属矿化区南岭钨、锡矿化集中区等[5]。成矿区带内已知矿床、矿点的外围或深部是寻找同类或同一成矿系列的有利部位。许多矿区的勘查史都表明,矿床往往是成群出现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会集中多个矿床或矿体。例如,在加拿大诺兰达矿区已发现19个有经济价值的矿床中,有16个位于以霍恩矿床和奎蒙特矿床为圆心、半径16km的圆内,而8个矿位于以上述两矿床为圆心、半径为8km的圆内,最远的两个矿床距圆心34km。2. 5构造等距性分布理论所谓构造等距性分布,是指矿体、矿床、矿田、矿带等在空间分布上大致以相等的距离有规律地出现,这种等距性可以表现为直线等距,也可以表现为弧线等距。成矿作用的等间距分布规律为就矿找矿提供指导。成矿带的等距分布是很有特征的,如北半球的6条巨型纬向构造成矿带,每相邻两条带之间大致保持相等的距离,间距约为纬度8°左右,在中国境内存在3条巨型纬向构造成矿带。在一些矿带、矿田中,同样存在矿床等距性特征,如海南东方戈枕金矿带,矿床受控于北东向戈枕断裂带和近等距分布的东西向构造,尤其在两组构造相交的锐角区出现,致使矿床具有等距性分布特点,为进一步预测提供了依据。2. 6矿床的带状分布理论矿床的带状分布是指不同矿种、矿床类型或矿石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矿物组合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呈现出有规律的交替变化。矿床带状分布现象普遍存在,大至全球,小至矿床、矿体甚至微观领域。根据规模级别,矿床的带状分布可分为全球成矿带、区域分带、矿区分带和矿体分带[6]。全球成矿带中最著名的有环太平洋成矿带、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区域性成矿带如秦岭地槽褶皱带等,就矿找矿工作中主要考虑矿床或矿体的分带问题。(1)矿床类型的走向分带:如吉林小西南岔斑岩型铜金矿床,成矿与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体有关,矿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大体可分为3个带:内带,位于北山段石英闪长岩西侧,Cu、Mo矿化以浸染状为主;中带,位于北山段石英闪长岩与二叠系角岩“盖层”或斜长花岗岩接触带, Cu、Au矿化呈细脉浸染状和复脉状为主;外带,位于南山矿段,Au、Cu矿化以脉状为主,这种分带特征为区内进一步预测指明了方向。(2)矿床类型的垂直分带:在一个矿区(矿带)内同一矿种不同类型的矿床共存的情况,是就矿找矿的重要依据,实践证明,无论是对一个成矿区,还是一个成矿带、一个具体矿山,根据矿床的垂向分带特点,寻找新的盲矿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7]。以在招掖金矿带为例,根据玲珑式石英脉型和焦家式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建立了“双段分带”模式,该模式指出两类金矿是同源、同期、相同地质作用条件下形成而赋存于不同深度的金矿床类型。二者在垂向上呈渐变过渡关系,自上而下可分为5种类型,中间三类为过渡型:缓倾破碎蚀变岩型(焦家式);陡倾破碎蚀变岩型;细脉密集带型;群脉过渡矿化型;石英脉矿化类型(玲珑式)。并且在空间分布上,蚀变岩型一般赋存在0m标高以下,石英脉型一般赋存在150m标高以上, 0~150m标高是两种矿床类型的过渡型,可以此标高为参照,在矿带内对矿床的相应矿化类型进行预测。望儿山金矿床被认为上部是石英脉型、下部是蚀变岩型垂直分带的典型。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互为找矿标志,且可指导深部找矿。近几年来,在郭家岭花岗岩体内发现了界河金矿,在玲珑花岗岩体内发现了孙家洼金矿,认为是花岗岩型金矿,其与另外两种类型金矿在成因和赋存空间上有着密切关系,由此可见,在招掖金矿带金矿类型变为蚀变岩型—石英脉型—花岗岩型,这不仅为找矿提供了新思考,可能导致胶东金矿找矿工作再次取得突破。小秦岭地区同样存在矿化垂直分带的特征。根据该地区金矿体形态、矿化类型、矿物组合、围岩蚀变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可将小秦岭地区金矿化分做三段:上段(2 000~1 500m)为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化,中段(1 500~800m)为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下段(800~0m)为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由此作出了如下结论:上部矿化地段(2 000~1 500m),是指正在勘查和开采的范围,以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化为主;中、下部矿化地段(1 500~800m , 800~0m),是预测深部矿化赋存的可能范围。最近,杨砦峪金矿深部钻孔在标高900m,发现自然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寺范金矿钻孔在标高690m处发现金矿脉;大湖峪、竹峪两个矿山在500m标高处发现盲矿体,属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证实该分带规律的存在,同时也为后续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2. 7矿体侧伏理论矿体的侧伏是指矿体随倾斜移动,其最大延伸轴逐渐偏离倾向线,与矿体走向线(矿体最大延长线)间出现夹角———侧伏角,此现象称矿体的侧伏,脉状矿体与透镜状矿体常出现这种现象。矿体侧伏特征的研究,主要是尖灭再现、尖灭侧现规律的研究,是指导矿山就矿找矿,进行深部矿体预测的重要准则。以灵山沟金矿为例。两条主矿脉5号脉和1号脉具有明显的向东北侧伏现象,并由地表向深部侧伏角变缓。基于对这一构造控矿规律的认识,对上部矿体形态、产状,特别是对矿体侧伏角作了系统分析,根据两个矿脉的侧伏方向和角度,提出了深部探矿工程布置方案,查明1号、5号矿脉在深部侧伏角变缓处形成第二富集带,同时在其两翼也发现了新矿体,新增金属量7. 8t。根据金矿体的侧伏再现规律,有关单位相继在望儿山矿床的深部,获得了明显的找矿效果。3结语经过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努力探索,在就矿找矿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范例,但在勘查工程验证前,对隐伏矿体的确切形态、位置和矿化强度的认识仍然不清楚,表明隐伏矿体定位预测研究仍然是项大风险、高难度和复杂的科学系统工程。如何做好矿山预测工作,找矿理论是基础,找矿方法技术的突破关键。进行多学科联合、不同找矿预测理论相互渗透,同时引入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从四维空间角度进行隐伏矿体定位、定量预测,是今后就矿找矿工作的主要攻关方向。[参考文献][1]杨言辰,李绪俊,马志红.生产矿山隐伏矿体定位预测[J].大地构造与成矿, 2003, 27(1): 83-90.[2]陈毓川,裴荣富,宋天锐.中国矿床成矿系列初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4-7.[3]杨言辰,马志红,杨宝俊.中国北方古元古代成矿带矿床成矿系列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1-3.[4]翟裕生,彭润民,邓军,等.成矿系统分析与新类型矿床预测[J].地学前缘, 2000, 7(1): 123-132.[5]裴荣富,吴士良,熊群尧.中国特大型矿床成矿的偏在性与成矿构造聚敛场[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262-286.[6]翟裕生,邓军,李晓波.区域成矿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4-15.[7]李惠,张国义,禹斌,等.金矿区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及找矿效果[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6.

矿产与地质发表论文

50年来,矿产资源研究所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千余项,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28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3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8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40余项,其中一等奖12项、二等奖55项、三等奖100项、四等奖69项。近十年,科研所科研人员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和“印度与亚洲大陆主碰撞带成矿作用”两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还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大调查等各类项目的研究任务,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2006年,在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大会上,矿产资源研究所获得国土资源系统“十五”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研究所科研人员发表论文1500余篇, SCI收录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80余部。根据最新出版的200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矿产资源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矿床地质》,2004年的影响因子为3.283,列全国1608种科技期刊之首。

一般期刊,不是核心期刊。 2011版中文核心目录你可以去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下载吉林地质 Jilin Geology 主办: 吉林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周期: 季刊出版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