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黄清苑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20:53:56

黄清苑发表论文

老人摔倒不被扶起事件,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已经不是一件两件了,为什么面对摔倒的老人公众会如此冷漠的视而不见,不肯出手相助呢?这其中存在着深层的道德原因。老人摔倒没人扶与摔倒的的老人不无关系。被扶起的老人里,有些道德水平低下。之前发生的讹人事件里,无良老人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和良心,去谋取利益,使心存善良的人们真心害怕去扶起摔倒的老人。江苏如皋一座立交桥上,一位骑三轮车的老人被撞受伤,大巴司机殷红彬下去搀扶老人,老人却一口咬定是被他的大巴车撞倒的,幸好警方调取了监控录像,这才让事情水落石出。在上海打工的湖北小伙子小孙好心将一名被摩托车撞倒的老人送去医院,可当家属出现后,小孙却被老人指认为肇事者。家属说,如果找不到目击者证明小孙的清白,他就要对这个事情负全责。小孙无奈,只好向目击者求助。见到90多岁的老人在公交站牌旁摔倒,骑着电动车路过的刘女士便赶紧下车扶起了老人。为了不让自己成为翻版“彭宇”,刘女士在扶起老人的时候,请周围的几位路人为自己作证。“姑娘,我不会赖你的,你是好人,”被扶起后,老人对刘女士很是感恩。然而,当老人被送到医院后,却改了口,称是刘女士撞了他。幸亏老人的家人明事理,幸亏有目击者愿意为刘女士作证。缺乏诚信的摔倒老人,让善良的施救者伤透了心。做好事变得如此之难。倘若摔伤的老人都是诚实善良的,人们就不会有所顾忌的去考虑救不救啦。一位捡破烂的70多岁的老人,摔倒在路过的冯女士的自行车前,自以为有责任的冯女士连忙把老人送到医院检查治疗。没想到,老人第二天找到冯女士的单位,自担摔伤责任并把400元医疗费用退还给冯女士。老人的善良、诚实让冯女士无比感动。如果所有的摔伤老人都能像冯女士遇到的这样诚实善良,相信大家也就不会有所顾忌了。不敢扶老人如今已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它显得尤为重要。面对这一严重社会道德问题,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每个人都应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意识。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不是天然的,它需要教育与引导。在一个众人感到迷惑,不知道该不该伸手扶摔倒老人的时候,需要政府代表社会公信力来发声、发言,来明确要弘扬什么摒弃什么、要奖什么又要罚什么,就算小题大做也未尝不可在面对和处理有些事情时道德的约束力显得很微弱。当道德无法调整一种现象,而且这种问题又亟待解决时,法律的介入也是必要的。国家法律层面上及时给予支持,才能很大限度消除社会上‘好人难做’的道德困境。立法的重点是确立免责原则和举证规则,即救助人提供救助行为,除存在重大过失外,对救助行为的后果不承担法律责任。坚守道德,摔倒老人不再无助。

没有。根据爱企查查询的信息可知,湖北讯驰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是一所正规的科技公司,发表论文可以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和获取流量,是公司和社会都认可的。

如果不是你撞的,眼睛红了今天去利群超市,万一她说是你撞的?”我又问道 “没有,你家就要支付她的全部医疗费:“不是不是,那我以后再也不管这种事情了?不会吧、4岁的中学生样子的小男孩马上跑过去就要掺起来老太太我见到这么紧急的情况赶快大喊一声,谢谢您教导我”说完,那个中学生也愣住了。” 我冷笑一声,噗通一声,“叔叔,有人问老太太怎么样了,差一点碰到老太太)周围迅速围了几个路人,妈妈是工厂的工人” “那你知不知道,却要冒着几万到几十万医疗费的风险呢:“小同学,估计摔得不轻,准确说是,你却去把她扶起来,明明是去帮她,有一个离我不远的老太太在过自行车道的时候。周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小心失去平衡摔倒了。头也不回地消失在人群之中。是后仰这摔的,人家不会怪我的。大家满眼疑惑地看着我 我把中学生拉到一边轻声问道、营养费等等一系列费用呢” 中学生顿时脸色惨白“啊,老太太是你撞倒的么” 他飞快地摆摆手忙说,最多也就是一封表扬信,他向我深深鞠了一躬、家人的误工费,我只是看到想把她扶起来” “你家里很有钱么,老太太当时就躺地上哼哼起来了那个骑自行车的回头看了一眼,飞速骑走了(他的车没有碰到老太太,你太天真了,你扶她起来也成不了十佳中学生,就着样都要给这个老太太了” 那种学生听着,想想你的爸爸妈妈赚钱多不容易,要不要紧旁边有一个13:“别碰她” 周围的人都愣住了:“小同学,爸爸下岗在家,为了躲避一个骑自行车的

”来人啊,撞人了"一个老人倒在了我的面前,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我会不会扶。最后梦醒了

黄汲清发表多少论文

黄汲清(1904—1995年),1933年留学瑞士,进入伯尔尼大学,1933年转入浓霞台大学,专攻地质构造学,受教于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阿尔冈教授。阿尔冈倡导运用大地构造体系、大地构造运动中的动力方向和动力轴来进行构造分析,创立地质力学分析方法,这对中国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黄汲清1935年以《瑞士华来县素女峰——破金瓜峰地区之地质研究》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36年回国,历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室主任、代所长、所长,兼任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一直从事地质研究,创立了从优地槽、冒地槽到多旋回理论的大地构造学学派。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地质调查所长、西南地质局局长,1951年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地质部石油局总工程师,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质学会会长等。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被任命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等。主要著述:《秦岭山及四川地质研究》(1930年合作)、《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1932年,是一篇标志中国二叠纪地层划分的基础性论著)《瑞士华来县素女峰——破金瓜地区之地质研究》(1935年)、《江南大陆——扬子江以南之加里东山脉》(1941年)、《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1943年)、《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1943—1945年),文中提出多旋回造山运动的大地构造理论,俄文版时,苏联大地构造学派领导人莎茨基院士撰写《序》,做了高度评价。)《三十年来之中国地质学》(1946年,文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三十年中国地质学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是一篇研究中国地质发展史的重要论著)、《关于震旦运动(1947年《地质论评》12卷1~2,1947年)、《鄂尔多斯地台西缘的大地构造轮廓和寻找石油的方向》(《地质学报》35卷1期,1955年)、《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专著,并作为1∶300万大地构造图说明书)、《中国区域地质特征》(《地质学报》34卷3期,1954年)、《中国新构造运动的几个类型》(《中国科学院第一次新构造运动座谈会发言记录》、1956年《从多旋回构造运动观点探讨地壳发展规律》(《学报》,1962年2期)、《中国东部大地构造分区及其基本特征》(《地质学报》39卷2期,1959年)《中国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的初步总结》(《学报》40卷,1960年)、《中国的优地槽和冒地槽以及它们的多旋回发展》(合作,1965年)、《对中国大地构造若干特点新认识》(《地质学报》合作,1974年1期)、《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轮廓》(《地质学报》合作1977年)、《“双百”方针与大地构造研究》(《人民日报》1977年10月23日)、《试论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发展》(《中国科学》1979年4月,文中,结合板块构造理论,进一步阐述自己多旋回思想)《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1980年,科学出版社,该专著相继有日文版1986年,英文版1987年)、《略论六十年来中国地质科学的主要成就及今后努力方向》(《地质论评》第28卷第6期,1982年,该文是为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而作,并在庆祝大会上做过专题学术报告)《关于大地构造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构造地质学进展》(与任继舜合作)、1982年,科学出版社)《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初步分析》(合作,《地质学报》第58卷1期,1984年)、《对我国含油气远景分区的初步意见》(《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第10卷第三期,1989年,本文早在1957年全国石油普查会议上报告,并附有1∶300万远景分布图)。《中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新认识》(合作,《中国地质科学院学报》第9号,1984年)、《多旋回地壳构造运动理论及其应用》、(《大自然探索》1985年2期《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1987年,地质出版社)。【附】笔者点滴追忆黄汲清先生著述颇多,其中我读过或部分读过的论著也不少,在专著中受益颇深的有两部专著。(1)《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1954年,地质出版社)还在北京地院进修中,记得做过笔录,全书共为11章,从大陆和地槽,论及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进而阐述他旋回理论的五大轮回:即前寒武纪轮回、加里东轮回、阿尔卑斯轮回,单轮回和多轮回,在学习到中国的大地构造格架一章中,深深领悟到黄先生的大地构造理论对中国构造型式、褶皱带,特别是中国燕山运动的阐述,融汇贯通,使我这个刚刚入门的院校学生,基本上能理解、看懂,记忆犹新受益匪浅;特别是对苏联大地构造学派带头人沙茨基院士的俄文版序,读过多遍,记得在序中高度评价了黄先生的构造地质学基本观点,并提及黄先生的构造理论有活动论内涵,但与魏格纳漂移理论不同,与阿尔冈理论相似,又在基础褶皱和深部褶皱概念各异,而黄先生对造山作用的分类系统,与施蒂勒观点基本相似;他的这段评述,表明他对中国大地构造学及其学派的认识和了解;序中也对李四光1929年在发表的“Geological Magazine”地质构造观点,认为李先生“是一位典型的活动论者”,而且含有明确的地壳水平位移的理念。《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专刊甲种20号1944—1945年)其俄文版是从英文译出,书名是“Основые черты тектонического строения китая”。(2)《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1980年,科学出版社)这部专著是作为《构造地质学理论丛书》之一,完全是在黄先生构造思想指导下,最后几经修改后定稿,可以说是80年代多旋回构造理论的代表作。笔者时任科学出版社地学编辑室负责人,有幸参与了《编写大纲》的讨论和定稿的讨论,付印前基本上通读过,但由于笔者对中国大地构造格架知识不系统并没有全部看懂领悟,只能说是一知半解,从专著的编写结构提过一些建设性建议,得到黄先生的鼓励。定稿讨论中记得黄先生比较欣赏的是第二章“中国构造旋回划分”,显示出多旋回理论的发展与丰富内涵;其次是共六章“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文中比较系统地论及到喜马拉雅旋回的构造特征,以及喜马拉雅运动及其在中国大地构造发展的意义。

欧阳辉 侯江 张锋

(重庆自然博物馆)

一、引言(历史契机)

抗战时期,中央地质调查所为避战乱,向西撤迁。1937年11月从南京撤退,12月到长沙,1938年7月从长沙内迁重庆,1938年秋到渝,并在滇、桂两省设办事处,1939年春在北碚建成办公楼,开始了战时相对稳定的科学工作,调查矿产、土壤、古生物,倾注全力于西南资源的研究,成为战时国内矿产资源调查研究中心。地质调查所能在纷乱的战时安定下来,直接得益于中国西部科学院。在此,“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研机构”继续研究工作,使地质学这门中国近代率先兴起、成就最大的自然科学的科研血脉得以传承,并与其他内迁北碚的科研单位一道,形成科学事业中心,共同构成战时内地科学之大观。

北碚位于重庆市北部,地处江北、巴县、璧山、合川4县(民国时期行政区划)交界,水陆通达,交通便利,自然条件、地理条件优良。1937年7月,抗战发生,北碚划为迁建区,战区机关相继西迁,纷至沓来,遍及八镇。有学校、研究机关、工厂和其他机关,以学校和学术机关尤为众多。仅在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惠宇及其附近地区,就有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等多家单位。

1937年11月中旬,国民政府命令各机关迁移。地质调查所仓促奉令,全部动员,于16~18日3天内,将图书馆、陈列馆、各办公室、化学试验室及土壤室的重要物件,昼夜赶工装箱,于18日将202个已装箱件运赴南京下关。南京旋告紧急,代所长黄汲清组织地质调查所内迁武汉。长江航运吃紧,地质调查所紧急装箱的202箱重要书刊积压下关码头难以启运。黄汲清求助于当时兼任行政院秘书长的翁文灏,翁文灏找到民生轮船公司总经理、中国西部科学院院长卢作孚商洽,使其迅速装船,12月全部运抵长沙。1938年7月,武汉告急,地质调查所再次搬迁,先落脚在重庆市内,后因避免空袭,再度搬迁,最后落脚北碚,书刊、仪器暂时存放在中国西部科学院和其下属机构兼善中学内。

地质调查所的内迁是奉1937年国民政府各机关迁移命令行事,而黄汲清选择北碚,则完全出于卢作孚与其胞弟——北碚行政长官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区长卢子英的热情邀请。“回忆两年前各机关感先生及子英先生盛意,欣然迁来北碚,并蒙假惠宇房舍以办公,复借予地皮使建新屋。”1940年5月18日黄汲清致卢作孚的信函中谈及此事。

对于地质调查所,卢作孚早有所见识和佩服,并一直保持密切联系。1930年为筹建中国西部科学院而进行的华东、华北以及东北的组团考察活动中,在参观了地质调查所后他对丁文江说:“我们觉得南北走了一圈,难得看出极有成绩的事业,地质调查所总算有成绩了”。1931年1月2日中国西部科学院在兼善中学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就把中央研究院、静生生物调查所、中国科学社、地质调查所、美国芝加哥博物院、瑞典博物院等学术研究机关列为其联络事业。

鉴于多年的交往与支持,地质调查所迁入之后卢作孚对他所敬重的地质调查所倾力相助,借出西部科学院办公楼作地质调查所办公场所,同时又在西部科学院院内借予地皮新建办公大楼,1939年初速建办公楼,同年春建成。磨片车间在靠江边的一排平房内。图书馆则建在距北碚1km的鱼塘湾。建筑新图书馆,是为图书仪器安全起见,并因新建大厦(指办公楼)不敷应用,特于北碚近郊青岗坡地方建一新楼,下层为图书陈列及阅览室,上层为土壤研究室及古生物研究室,1939年开建,1940年建成。1938年成立的昆明办事处因滇越边界时局日紧,1940年10月起取消并入北碚总所,重要标本、图书、仪器和大部分工作人员迁碚,在天生桥租一小楼,为第三办公室,计房屋六大间,楼上为新生代研究室和宿舍,楼下为化学试验室。

关于迁址,在秦馨菱的回忆中是这样叙述的:“1938年又迁往重庆复兴观巷与四川省地质调查所合署办公。1939年春又从重庆城内迁往北碚在惠宇旁自建的新大楼内”。迁渝办公时间是8月18日,详细地址重庆小A子复兴观巷5号。

此时虽远不及北京时期、南京时期那种良好的、国内一流的办公环境,然而,从所设置的第一办公处(惠宇)、第二办公处(鱼塘湾)和第三办公处(天生桥)来看,在战时的状况下,还是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为科研工作的展开提供了硬件保障。

对于此次内迁,代所长尹赞勋在1941年12月14日地质调查所25周年纪念会上的工作近况报告中这样提到:“黄汲清先生受命于抗战之初,于艰苦之中,领导同人继续工作,迄无间断,又将大批图书标本仪器材料,一再迁运,而达后方较为安全之地带,厥功甚伟。”的确,因之地质调查所才得以在国难严重时期安身立命,不但老的机关还能维持,而且有不少新的机关相继成立,20年来地质界的心血得以保存,科研工作的延续性得以保持,并继续发挥其在地质科学上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调查科研合作 交往联系密切

1.卢作孚对地质调查所的帮助

中国西部科学院院长卢作孚对于抗战内迁北碚的地质调查所以及其他一些科研机构,给予了许多实际的帮助。除迁来之初的提供房舍安顿、提供地皮建房,到迁来后保证正常运转的具体事项,可从1940年黄汲清与卢作孚的往来信函中略见一斑。

1940年5月18日黄汲清就大明染织厂停供惠宇各机关电力一事向卢作孚致函,恳请卢作孚劝告大明厂主持人继续供电,设法维持惠宇各机关用电:

作孚先生大鉴:

在渝两次趋谒,未获晤面,至怅惘。

兹有一事欲为先生陈述者:爰北碚敝所办公室及惠宇各机关所用电力,一向由大明染织厂供给,至为便利。乃自本月一日起,该厂即实行停止供电,所持理由为奉命增加生产,电力不足,该厂并嘱惠宇各机关及敝所向北碚公共电厂接洽用电,以为补救之计。各机关闻讯之下,深同诧异,乃由工业试验所顾所长毓瑔及清向该厂交涉,请其继续供电。当与该厂主持人查、谢二君商讨良久,卒不得要领。清等以北碚各种建设事业或由先生所提倡,或为先生所主持,而大明染织厂之组织亦由先生担任董事长,故谨代表敝所及惠宇各机关呼吁于先生之前。

查惠宇各机关所需电力每月不过一百二十度,为量甚微,而需用则甚迫切。除夜间电灯外,西部科学院及中央工业实验所均需要电力以供化学分析之用,今若停止供电,其影响所及必甚重大。回忆两年前各机关感先生及子英先生盛意,欣然迁来北碚,并蒙假惠宇房舍以办公,复借予地皮使建新屋,时至今日惠宇一带已形成科学事业中心,外人且有北碚为中国战时科学中心之说。今者吾人所需之自来水既被大明厂停供于前,必需之少数电力又被停供于后,科学中心势必将瓦解。先生向来热心科学事业,自不忍此种现象之发生,况西部科学院为先生所手创,更不忍使其正常工作有停顿之虞。

至大明厂方面所持理由为电力不足,而按之实际则并不如是。查该厂内装安电灯不下数百,工人宿舍内电灯亦不下数十,均彻夜照耀,辉煌灿烂不关闭,若电力果感不足,何以不节省浪费。近闻该厂与江苏医学院定约,自本月份起供给该院制药用电每月二百余度,而以该厂员工赴该院免费诊病为交换条件,此益证该厂电力充裕,乃厚于江苏医学院而薄于惠宇各机关,其故殊不解也。至北碚公共电力厂电力甚微,供给北碚市面已感不敷,且近来北碚新兴事业甚多,如兼善公寓,如亚洲饭店等,均赖公共电力厂供电,是其供给市面用电已应接不暇,自无余力供给惠宇各机关,而惠宇各机关之用电除仰给予大明染织厂外,别无办法。

为此敬恳先生设法维持,劝告大明厂主持人继续供电,则公私感激无涯矣。专此。

敬颂

勋祺!

黄汲清 顿首

五月十八日

对于5月18日黄汲清信中所反映的事情,卢作孚及时作了调查并作建议找卢子英帮助。1940年5月27日卢作孚复黄汲清函:

汲清先生:

五月十八日惠书奉悉。“大明”奉令增加生产,收回厂外供电,以致无法再供惠宇用电,殊为遗憾。科学研究与增加生产极应同时并重,以应抗战需要。惠宇所需电力已另商北碚区署设法停一部分市场用电,挪以救济惠宇之各事业,请先生就近洽商子英帮助。至该厂内部用灯,亦应节省,已提起厂中注意。至与江苏医学院定约供电一节,据厂中负责人言,系该院少数用电设备供装厂中,而以优待职工诊病为答谢,对该院内部用灯并未供给,等语。特并复闻。

敬祝

健康!

弟 卢作孚

五月廿七日

黄汲清为开展科研工作,曾向时任交通部常务次长卢作孚函索资料,如川滇、滇缅两路路线图等,卢作孚皆及时安排搜集,尽力帮助查找,在交通部重庆的案卷表册中没有的,又电告昆明叙昆及滇缅两铁路工程局代为查找。

1940年2月23日,卢作孚致黄汲清函:

汲清先生:

顷接本部路政司吴绍曾君函称“昨经济部地质调查所金耀华君来司交下钧座介绍函一件,敬悉一是。地质调查所函索之资料,前已着手搜集,唯以需要者甚为广泛复杂,而本部在渝所有之案卷表册等项亦不完备,搜集颇感困难,是以迄未完竣,已将此情面告金君,俟搜齐后,当即送达”等语。特此函达,请烦察照。

并颂

时祺!

弟 卢作孚

二月廿三日

1940年10月3日,卢作孚致黄汲清函:

汲清仁兄惠鉴:

顷展九月二十二日手书,敬悉一是。瞩寄川滇、滇缅两路路线图一节,查该项路线图部中现无余存,经已电昆明叙昆及滇缅两铁路工程局径行检寄,希届时查收为荷。专复。

即颂

公绥!

弟 卢作孚 拜启

十月三日

2.地质调查所对西部科学院的支持

我国西部幅员广大,四川及其邻近地区,如云、贵、陕、甘、西康各省,在西部占有重要地位,而富含矿藏。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对于该区域的考察与研究,责任重大,且必须依赖先进的学术机关的指导与援助。

地质调查所对西部科学院多有支持。1930年夏在上海成立中国西部科学院筹备处,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人黄炎培、南京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中国科学社社长任鸿隽、科学家丁文江、秉志(农三)等都表示大力支持,为筹备中的西部科学院交换标本、介绍人才。地质调查所在西部科学院建立初期及以后亦进行过经济援助。西部科学院下属的地质研究所,从1932年成立开始就与地质调查所合作,接受其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援。

1930年入地质调查所的常隆庆1932年离所,任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主任。

根据1950年4月22日的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博物馆人员名册和同年北碚行政管理处制重庆市人民政府原政权人员简明登记表记载,时任西南地质调查所所长的黄汲清于1949年受聘为中国西部科学院特约研究员。

3.调查科研合作与协作

地质调查所与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合作,在内迁之前,多是由地质调查所主持、西部科学院派员参与,以四川及其周边省区为主的西部地区的地质、石油等自然状况和自然资源调查以及地质图的编制等科研活动。内迁之后,则由西部科学院发起,邀请地质调查所共同完成。

1931年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尚未成立之前,西部科学院即派员同北平地质调查所特派调查员,在四川西部及西康东部调查地质。1931年地质调查所到松潘等地调查地质的是谭锡畴、李春昱。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颇注意四川建设,曾几度派专员来川考察。1935年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又派人来川调查石油,西部科学院特派地质研究所主任常隆庆(兆麟)一同前往资中、自流井等处,作详细观察,每处至少须逗留一两个月。

在由地质调查所承担的中国本部地质图编制工作中,中国西部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参与其中。成立于1936年、由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兼任主任、黄汲清任副主任的中国地质图编纂委员会,计划在3年内完成怀宁南昌幅、上海杭县幅、长安洛阳幅、长沙万县幅、桂林湘潭幅、贵阳昆明幅和西宁酒泉幅等7幅1:100万地质图幅,并命名29幅以待将来编制。其中的长沙万县幅由田奇 、谢家荣、西部科学院一人组成,贵阳昆明幅由黄汲清、谭锡铸、李春昱、西部科学院1人组成。又计划从速编制几个重要区域1:100万地质图,其中成都巴县幅由黄汲清、谭锡铸、李春昱负责,并加入西部科学院1人。此项计划由于战争的影响延至抗战胜利后继续进行。

1939年和1940年,西部科学院理化研究所接受地质调查所委托,进行四川各地的盐水化验。

1942年2月,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常隆庆等与中央地质调查所李善邦、秦馨菱等,再次探测攀枝花铁矿。后由常隆庆主笔完成《攀枝花磁铁矿探测调查》。

中国西部科学院在四川的早期地质调查研究成果,为后来该地区的地质科研工作打下基础。无疑,文章被引用可以证明其学术价值,地质调查所研究人员的论著中引用到了这些成果。例如,1933年4月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印行的常隆庆著,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丛刊,第一号《重庆南川间地质志》被地质调查所章鸿钊所著《中国中生代晚期以后地壳运动之动向与动期之检讨并震旦方向之新认识》一文引用,并被王钰著《关于半河系》参考。常隆庆1937年著《宁属七县(现西昌地区)地质矿产》(四川省建设厅出版的四川资源调查报告之一)被地质调查所李春昱的《四川运动及其在中国之分布》一文引用。1933年8月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印行的常隆庆、罗正远著,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丛刊,第一卷第二号《四川嘉陵江三峡地质志》被地质调查所王朝钧、关佐蜀、靳毓贵、李耀曾执笔的《北碚地质志》引用,并被李春昱《雅安期与江北期砾石层之生成》参考。

地质调查所内迁北碚以后,在西部科学院的协作下继续其科研工作,科研成果丰硕,出版事业不断。出版品有《地质汇报》、《地质专报》(甲、乙、丙三种)、《中国古生物志》(甲、乙、丙、丁四种)、《中国地质史》、《中国地质图》、《特刊——中国地层史》、《燃料研究专刊》、《制图汇刊》、《地球物理专刊》、《地震专报》、《土壤》(分〈土壤季刊›、〈土壤专报›、〈土壤特刊〉甲、乙两种)以及杂项等共12类19种,非常成系列。1941年只出版了1~3号的《地球物理专刊》,刊载《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区试用扭秤方法探测结果》(李善邦、秦馨菱)、《单极电力剖析》(翁文波)、《霓式地震仪原理计制造经过》(李善邦),记录了20世纪40年代物理探矿、地震记录方面的早期成果,为中国地球物理学开创了基业。

据《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所载,地质所在抗战其间已完成、发表科学论文、报告120篇。其中,《江西南部钨矿地质志》(徐克勤、丁毅,1943)、《四川盐矿志》(李悦言,1944)、《甘肃中南部地质志》(叶连俊、关士聪,1944)、《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黄汲清,1945,本书是经过长期大量的野外调查之后,总结国内外资料完成的一部中国大地构造的经典著作,使黄汲清成为中国历史大地构造学无可争辩的创始人和奠基人)等为开拓性重要调查、研究成果,今天仍具指导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地质调查所(后1941年被定名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在抗战时期,为了探测抗战和军工所需要的矿产资源,在西部科学院的协助与合作下,地质调查所地质与矿产调查工作区域转向大后方的西南、西北诸省,除找到了上述的攀枝花铁矿外,还发现了诸如贵州铝土矿、云南磷矿、广西铀矿等一批重要矿产地。为抗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4.迁入后的一些活动

1938年1月,实业部改为经济部,地质调查所改隶经济部,更名“经济部地质调查所”。后来,为与河南、湖南、两广等省相继成立的地质调查所区别,1941年夏开始使用“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名称。

地质调查所有正副所长各一人,分地质调查室、矿物岩石研究室、古生物研究室、地质采矿研究室、测绘室、土壤研究室、化验室、陈列馆、图书馆以及文书、会计、庶务、人事等室[见杨家骆主编《北碚志稿》(二)(1945年)“迁建志”,北碚,1980年油印本]。

1940年秋,中央地质调查所昆明办事处撤销,迁至重庆北碚。为防日军空袭,地质调查所在北碚安置得比较分散。总所设在文星湾现重庆自然博物馆北碚陈列馆内,图书馆建在2km外的鱼塘湾,在远离镇子4km的天生桥建造了一些简易办公室。

1941年1月5日,中国地质学会在文星湾地质调查所举行丁文江逝世5周年纪念会,会后杨钟健作“许氏禄丰龙之采修研装”的讲演,并引导与会者参观许氏禄丰龙化石骨架。6~8日,许氏禄丰龙在地质调查所对外公开展览。这是许氏禄丰龙在重庆的首次公开亮相,每天观众不下四五百人。1946年,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回南京,许氏禄丰龙也被转运到了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北京成立,许氏禄丰龙又被转运到了北京。

1943年,中国西部科学院联络中央地质调查所等10余家科研机构在北碚文星湾惠宇筹建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即中国西部博物馆)。1944年12月,中国西部博物馆在北碚文星湾正式成立。中央地质调查所作为筹备单位之一,负责其地质馆的布置。在此期间,亦完成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例如上述的安装许氏禄丰龙化石骨架活动。此外还有在黄汲清先生的指导下,中国西部博物馆的十余名工作人员完成了我国第一件地形浮雕——“中国地形浮雕”,此浮雕至今未作任何改动,足见其科学性,现陈列于馆内发挥教育大众的作用。还有抗战胜利日益临近,中国西部博物馆将许氏禄丰龙翻制一套模型继续陈列在展厅内,将正型标本替换下来。

三、内迁西部腹地,意义作用巨大

在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的近10年时间里,中国出现了一个科学文化繁荣时期。而在抗战时期,全国科研普遍受挫,西部内地却因祸得福,独树一帜。中央地质调查所等科研院所的内迁,是一次“科学内迁”,是地质学等学科研究事业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发展阶段。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纷纷转移至大后方,使战争的损失尽量减少,为在大后方继续科研工作,以及为战后科研工作的开展,保存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民族科学的血脉得到保存。

1.改变了中国地质学等科技的空间分布

科学发展的时空分布受历史、文化、政治、经济、自然等等因素影响。抗战即是一个显著的因政治原因而改变了近现代中国地质等科技的时空分布的典型案例。抗战时期,中国的地质等科技格局发生变化,地质等科技中心发生了转移。重庆、昆明、成都等地成为中国地质科技的战时主要分布区,而重庆作为战时中国的陪都,政府各部门、中央各主要科研机关、重点大专院校等纷纷聚集于此,从而使重庆成为战时中国科技力量最密集的城市和科技中心。在中央地质调查所迁碚期间,一批中央研究机关因同地质调查所一样,在中国西部科学院的直接帮助下先后内迁北碚。除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外,分布在中国西部科学院惠宇的其他研究机构有,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动植物研究所1944年分开,植物所在金刚碑)、中国科学社及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等,与惠宇紧邻的杜家街分布有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等,其他院所如在水井湾的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状元碑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后峰岩的经济部矿冶研究所等,北碚成为当时中国战时科学中心之说——可谓学术诺亚方舟。抗战胜利后,虽然大部分科研机关、高等院校回迁原地,但对我国地质学等科学技术的空间分布的影响却永久地保留了下来,仍然在发挥作用。

2.又一次地质学等科学的本土化过程

卢作孚早年主动走出去、请进来,有意识地推行科学本土化,是一种文化自觉,其最终目标是为当地建设发展服务。抗战时期,科研机构避祸而来,为适应当时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把研究对象集中在西部地区,并从纯粹理论研究转向更多地服务于当地的实用研究,自然而然进行科学的本土化。这些科研院所内迁后不但倾力于本职工作,并积极参与到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中,如受北碚管理局委托,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等家单位就参与了编修北碚志的重要工作。

作为国家级的学术研究机构,地质调查所在人才储备、科研力量、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在国内堪称一流。地质调查所到碚研究人员,使内地拥有一批宝贵的高级研究人才。科学家群体在忧思国家民族的命运之时,以一种务实的姿态,坚守书斋,积极作为,除进行本身的研究工作以外,一些还直接加入到当地的研究机关、高校以及工厂等,领衔或参与当地地质等研究工作。例如,王炳章20世纪40年代曾在四川地质调查所工作;俞建章1936年回国后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侯德封1937~1945年在四川地质调查所工作,后任所长,兼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杨钟健曾在重庆大学兼职任教;李春昱曾兼职于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1938年离开地质调查所,出任四川地质调查所所长;黄汲清兼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教授;方俊1943年在中国地理研究所工作;金开英1938年随同沁园燃料研究室一同转到重庆动力油料厂。202箱图书馆、陈列馆、各办公室、化学试验室及土壤室的重要物件运往北碚,充实了基础设施和研究材料。即使抗战胜利后回迁原地,但移赠房舍、部分标本等仍然继续发挥作用。中央地质调查所第一办公楼(现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内的地质大楼)1946年移交给中国西部博物馆。

3.形成西部内地科研文化高潮

卢作孚1930年创办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在开创之初,即为西部内地一面科学的领军旗帜。后因经费等原因,地质研究所等相继停办。然而,卢作孚对科学的热情并未削减。卢作孚“向来热心科学事业”(黄汲清),在纷乱的时局里,为知识群体安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用中国西部科学院这块物质平台,搭建起内迁科研机构的避风港,使内迁机构研究工作的连贯性得到保障,传承了科学文化的精、气、神。在国土沦陷的危难之时,中央地质调查所等研究机构,在大后方坚持科研工作,进行“科学救国”。意虽不在改造当地相对落后的科学文化状况,而实际上先进的科学思维、方法、人才、体制等,带动和提升了西部地区科学文化的进步,出现空前的繁荣。以中央地质调查所为代表的中国大部分顶级科研机构内迁重庆、北碚,地质、生物、农林、工矿、医药、地理、物理、心理等形成较为完整的科研体系。内迁给迁入区的科研活动补充了新鲜血液,改善了迁入地区的科研条件,加强了科研力量,改变了科学技术在全国分布不均衡的局面,相对平衡了中国的科技分布。内迁科研机构的学术进程,与卢作孚一直以来在当地所探寻的现代化、科学化的过程相一致,成为抗战时期以北碚为代表的西部内地近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主线,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使得内地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变得丰富起来。外来的先进文化繁荣了当地科研文化状况,呈现出全新的局面,形成西部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科研文化高潮。

四、结语

地质调查所在北碚的时间为1938年7月~1946年1月。经历了整个八年抗战时期。期间在中国西部科学院的无私援助和物质保障下,地质调查研究所等各个研究单位的共同努力,地质等科研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既改善了地质等科研基础条件,又促进了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放共享。全国各科研机构云集大后方,形成内地较为完整的科研体系,地质调查所与其他研究所间更为密切地合作交流,并且与当地社会经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交流合作更为广泛,在内地形成互为补充、相互结合的科技平台,改善了中国地质等科学资源分布的格局。内迁院所在原有的科研基础上,根据战时需要,调整研究重心于应用科学,注重实地科学调查,获得大量西部地区第一手资料和标本,充实了该地区的学科研究。内迁给内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带动了内地地质等学科科研实力的提升,推动了战时大后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元培.中国的中央研究院与科学研究事业.见:蔡元培全集.第八卷[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2]黄立人.卢作孚书信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程裕淇,陈梦熊.前地质调查所(1916~1950)的历史回顾——历史评述与主要贡献[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4]中国地质学会.黄汲清年谱[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5]张黎.中国西部科学院理化研究所始末[J].中国科技史料,1995,16(2):33

[6]章鸿钊.中国中生代晚期以后地壳运动之动向与动期之检讨并震旦方向之新认识[J].地质论评,1936,1(1):20

[7]王钰.关于半河系[J].地质论评,1945,10(1~2):7~8

[8]李春昱.四川运动及其在中国之分布[J].地质论评,1950,15(4~6)合刊:143

[9]李春昱.雅安期与江北期砾石层之生成[J].地质论评,1947,12(1~2):125

[10]赵晓铃.卢作孚的梦想与实践[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1]陈新,薛运丹.卢氏昆仲与北碚实验区.重庆文史资料.(第六辑)[C].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12]张九辰.地质学与民国社会:中央地质调查所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13]张祖林,王永,丁春旭.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空间分布的形成与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2(1):118~124

[14]孙承烈.北碚聚落志[J].地理,1948,5(3~4)

北邮导师黄永清发表的论文

1 论中小企业强化财务管理应对经济危机 刘宇 中国乡镇企业 2010/09 2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财务危机成因探析 王敏 中国证券期货 2010/08 3 国有商贸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分析 丁慧杰 中国总会计师 2010/09 4 小议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战略的调整 康志梅 中国总会计师 2010/08 5 后金融危机时代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 周爱霞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08 6 金融危机后的钢铁企业财务战略 董邦国 China's Foreign Trade 2010/16 7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小企业强化财务管理的措施 倪晓燕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09 8 浅谈金融危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启示 曲宪忠 商场现代化 2010/26 9 金融危机下国有化与企业短期财务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严若森 人文杂志 2010/05 10 中小企业后金融危机中财务管理问题解析及对策探讨 沈加玉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10/05 11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应用的比较研究 颉茂华 金融教学与研究 2010/04 12 “后危机”时期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探讨 张军思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17 13 基于Kalman滤波的企业财务危机动态预警模型 孙晓琳 系统管理学报 2010/04 14 论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 牛彩云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0/04 15 金融危机视角下企业构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新思路 陶建宏 未来与发展 2010/08 16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探析 徐晓燕 企业研究 2010/14 17 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起因与对策 王建华 品牌(理论月刊) 2010/08 18 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初探 杨爱君 煤矿现代化 2010/04 19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中小企业应对财务困境探究 黄永清 财会研究 2010/16 20 金融危机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的挑战 张少英 经济视角 2010/08

清华大学黄潇潇发表的论文

自1988年成立以来,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发明奖2项,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2项,省部级奖23项,美国摩擦学与润滑工程师学会年度最佳论文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0多项。近五年来,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00多项,包括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863计划项目、国防项目以及大量国际合作和企业合作项目,研究经费约2500万元。实验室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摩擦学理论与技术表面、界面理论与技术微纳制造理论与技术智能与生物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微纳光电测试理论与技术

汤羽扬老师不错。汤羽扬,女,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专家咨询组成员。 毕业于湖南大学建筑系,建筑学硕士学位,曾担任湖南大学建筑系教师,1992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一级学科带头人, “国家特色专业”建筑学专业建设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城市与遗产保护规划、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设计、乡土建筑研究、公共建筑设计、城市设计。 曾出版有《三峡文物珍存》、《行走于历史与未来之间》等著作及学术论文几十篇。 主要科研成果有:三峡工程淹没区地面文物保护实施阶段规划及保护工程(如大昌古城整体搬迁、屈原祠异地复建等)、北京市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市发改委的“十一五”期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北京旧城胡同系统分类与保护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重庆西沱古镇保护规划、湖南上甘棠古建筑群保护规划等几十项规划设计。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有:国家支撑计划“城市旧区土地改造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的子课题“城中村改造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地区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新疆丝绸之路(和田地区)古遗址保护规划等。

我觉得可能会对人类的地位有影响,停止这个发展吧。

清华大学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异构融合类脑芯片。基于这一研究成果,论文《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异构行星芯片架构》于8月1日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权威科学期刊《自然》 (Nature)上,实现了中国在发表论文零芯片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突破。

据悉,这项研究是由清华大学大脑类计算研究中心的施路平教授的团队进行的,该研究依赖于精密仪器部门,并展示了一种由新型人工智能芯片驱动的自行驾驶自行车。这种混合芯片被命名为“天机芯”,具有多个高度可重构的功能内核,能够支持机器学习算法和现有的大脑类计算算法。

研究人员使用自动自行车系统来验证混合芯片的处理能力。这是一个异构的、可扩展的人工通用智能开发演示平台,它利用天体机器芯片演示自行车的自平衡、动态感知、目标检测、跟踪、自动避障、越障、语音理解、自主决策等功能。实验中,无人自行车不仅能识别语音指令,实现自平衡控制,还能自动检测和跟踪前方行人,避开障碍物。

人们普遍认为,实现一般人工智能有两种方式,即计算机科学取向和神经科学取向。由于两条道路在理念、概念和实施方案上存在根本差异,依赖不同的开发平台,互不兼容,极大地阻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天空运动”可以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一个混合合作的开发平台。它只需一个芯片,就可以在无人驾驶自行车系统中同时处理多种算法和模型,实现实时目标检测、跟踪、语音控制、避障和平衡控制。本研究有望为开发通用性更高的硬件平台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论文发表学苑

论文发表流程:投稿-审稿-通过后发电子版用稿单-作者打杂志社电话核实-汇款-刊登-邮寄样刊给作者(样刊到付) 欢迎广大客户前来面谈。

发表流程:我们会先拿您的文章给编辑看一下,他们说可以发,我们这边才会收您的订金,然后编辑拿去检索,通过后给您发用稿通知书,收到通知函确认后,(电话确认差稿,电话四大期刊网站可以查询)截稿之内的时间将余款汇过来,如果错过版面时间我们不付任何责任,杂志出版后寄给你!(您给杂志社打电话确认稿件是不是安排好了,安排在几月。这些都确定清楚了再给我们汇余款) 欢迎广大客户前来面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