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结核病学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7 18:27:54

结核病学论文发表

在这个领域,首先就是对于一些疑难杂症进行了医治,而且也是发现了很多的奇怪的病,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的研究,同样也是从里面学习到了很多自己之前没有学习到的知识。

吴绍青,1895年10月21日出生于安徽巢县农村一个清贫的家庭里。其父在乡间开私塾,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他3岁时丧父,寡母携他回到芜湖外祖父家生活。在舅父资助下,他上了私塾,老师管教极为严格,同时本人又聪颖好学,因而打下极好的汉文基础。10岁时他进了芜湖教会办的小学。该校有多名美国教师,他开始学习英语,且极为勤奋。小学毕业后他升入芜湖萃文中学,到高中三年级时,由于美国校长限制中国学生的活动而发生了学潮。吴绍青是学生代表之一,被迫停止了学籍,于是在家自学不息。1915年,在上海面粉厂担任技师的舅父邀他去当助手,他因已立志学医而婉言谢辞。这时他看到报上登载汉口一英籍医师招收医学生的启事,立即赴汉口应试,不料到汉口后发现并非正规学校而大失所望。适时他得知由颜福庆等创办刚一年的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正在招生,随即前去报考,因考试成绩优异被招收为该校第一班插班生。该校系七年制,前二年为预科,后五年为医学本科。1921年第一班10名学生毕业,均获医学博士学位。这10名毕业生中有吴绍青、张孝骞、应元岳、汤飞凡、姚克方和周诚浒等。后来他们都成为中国医学界的重要领导骨干,对中国医学教育和医学各个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吴绍青从湘雅毕业以后,先到上海工部局传染病院任住院医师,后到芜湖医院任内、外科住院医师数年,而后又转到南昌医院任内科医师。1929年他赴美国到波士顿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在斯科特和福伊克纳教授的指导下研究血液病,并共同发表了一篇题为《白血病的治疗》的论文。随后,该文被西塞尔《内科学》第3版列为参考文献。这时,吴绍青患了轻度肺结核,住进纽约多都疗养院休养,并得以医师身份参加该院胸腔会议。从此,他开始对肺病学发生了浓厚兴趣,阅读了大量有关书籍和文献,深感肺结核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需大力防治。当他的病情静止后,他回到波士顿,改攻肺科,立志救治众多的肺结核病人。1932年,他婉言谢绝了师友的挽留,毅然偕在美国刚结为伉俪的夫人、前在中国南昌医院共事的美籍护士长埃尔玛克女士回到哺育他成长的祖国。仍在南昌医院工作,任肺科主任兼代院长,并在南昌西郊创办肺结核疗养院,还定期到郊外麻风院巡诊。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北平、天津、上海、太原、南京、武汉相继失守。在日军迫近江西时,吴夫人得美国朋友的帮助带领一子一女从九江搭外国海轮回到美国。吴绍青只身辗转到上海时,其肺结核复发,休养一年后,受聘任上海医学院肺科教授。此时上海已变成“孤岛”。上海医学院派朱恒壁、应元岳分赴内地勘察院址,筹划内迁。随后该院师生分批经安南(今越南)海防到昆明。吴绍青带领几名学生驻在河内,负责接应师生和搬运工作。他调度有方,给许多师生留下深刻印象。上海医学院先在昆明龙潭开课,后迁到重庆歌乐山。吴绍青除继续担任肺科教授外,还兼任重庆中央医院副院长二年。1944年,他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再度赴美,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任研究员,并兼任波士顿麻省纪念医院及帝屈德肺病医院肺科主治医师。他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周密考察了美国的防痨机构和设施,深入了解肺结核的预防和治疗新进展。这时他与阔别了6年之久的夫人和子女团聚。1946年,他携眷回国,继续在上海医学院任肺科教授,担任医疗教学工作,并以极大的热情推动上海和全国的防痨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重视防痨事业,吴绍青异常振奋,更加积极地参与各项防痨事务。数十年如一日,为中国控制结核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历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结核病科学会委员、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顾问,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结核病科学会主任委员、顾问, 《中华结核病科杂志》和《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疾病杂志》的副总编辑、顾问,中国防痨协会理事、总干事、副理事长,中国防痨协会上海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肺结核病防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等职务。吴绍青于1980年3月16日逝世,终年85岁。 结核病俗称痨病。在未发现抗结核的特效药物以前,结核病流行猖镢,结核病死亡占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一位。那时人得了结核病较今日患癌症还要害怕,得病的人很多,成为当时一大社会问题。吴绍青自30年代初专攻肺科以后,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肺结核方面。1932年,他回国到南昌医院后,除在该院加强肺结核医疗工作外,在南昌西郊创办了西山肺结核疗养院,并经常呼吁防痨。1937年,中华医学会结核病科学会在上海成立,吴绍青被选为委员。该会1943年改称中华医学会防痨委员会,他被选为主任委员。1944年,吴绍青出国考察防痨工作,1946年回国,除继续担任上海医学院肺科教授外,大部分精力投于防痨工作。他首先在上海医学院的支持下,在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前身)内拨出数间房屋,并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获得X线机和其它仪器,创建了上海肺病中心诊所,开展防痨工作。他从实践经验体会到,仅靠少数单位少数人是不能搞好防痨工作的。于是他积极活动,恢复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断了的中国防痨协会,他被选为总干事,与副总干事陈湘泉一道大力推动全国及上海的群众防痨工作。他还发动、协助其他省市及一些地区恢复和建立防痨协会。他在上海,团结上海市原有的两个结核病医院和两个肺病诊所的约200名专业医师,为本市及全国举办各种训练班,培训专业医护人员,扩大防痨队伍。根据吴绍青提出的“重点检查,查出必治,治必彻底”的方针,他们采用装有缩影X线机的流动车对部分大学、工厂、企业和一些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集体肺部健康检查,以期达到早期发现病例,早期治疗的目的。他们协助许多工厂和企业举办自办疗养所(室),并派专业医师和护士定期查房、访视,给予必要的指导,收到既少花钱,病人又得到合理治疗的效果。卡介苗接种对预防儿童结核病,尤其儿童粟粒型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有良好效果,已为国际所公认。中国防痨协会大力培训一批接种人员后,立即推行这项工作。当时人们对卡介苗接种尚缺乏认识。吴绍青与刘永纯医师撰写了一篇《卡介苗无害论》的文章,提高了许多家长的认识,使他们放心让儿女接受接种。为了提高群众对结核病的认识,1947年2月中国防痨协会联合上海市各界知名人士及有关单位组成委员会,开展防痨宣传教育和劝止随地吐痰运动。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包括在路旁电线杆上漆刷标语;在火车、轮船、飞机、公共电车汽车上张贴宣传画;在中外报纸上刊登劝止随地吐痰运动的文章,在公共电车、汽车上进行劝止随地吐痰的广播;在广播电台的防痨讲座节目中由专家轮流讲授;在电影院放映正片前,先放映防痨幻灯片;发动全市30多万小学生在马路上劝诫行人不要随地吐痰等。上述活动的规模和声势均十分浩大,并历时5个多月。这些工作不仅在上海收到了良好效果,且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从1946―1949年,吴绍青的工作极为繁忙,几乎将全部时间与精力放在防痨事业上。他直接领导上海肺病中心诊所的日常工作,和医师们共同察看X线集体肺部健康检查的缩影照片,每周亲自看一次门诊,并参加上海防痨协会各项防痨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加强中国防痨协会与中央卫生部的联系,1951年1月,中国防痨协会由上海迁到北京,由裘祖源接替吴绍青的总干事职务。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防痨工作,吴绍青感到十分振奋,更加积极地工作以推动上海和全国的防痨工作。1951年国外报告异烟肼对医治结核病有效。1952年,吴绍青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协作,研制国产异烟肼取得了成功。该药物经上海第一医学院药理教研组分析,证明毒性很低,然后在中山医院、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一医院对收治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研究,证实国产异烟肼疗效高、副作用少、价格低廉。随后,吴绍青在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结核病科学会大会上宣读了该研究成果,并写成论文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上,使国产异烟肼迅速向全国推广,众多肺结核患者获得了及时的治疗。接着他与上海第一医学院病理教研组和微生物教研组协作,进行结核菌对异烟肼的耐药性与致病力的关系的研究。他们选择经胸部X线证实,痰涂片结核菌阳性并过去从未用过任何抗结核药物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服用异烟肼后,对其痰培养作耐药性测定,然后再接种在小白鼠和豚鼠身上,分别在1个月或2个月时用乙醚将它们杀死,取其脾、肝、肺和淋巴结作巨体观察和显微镜检查。将经异烟肼治疗平均7个月、资料完整的25例加以分析,证实全部痰菌阳性者均产生耐药性,临床症状仍有不等程度的进步。同时,证实耐药的结核菌对动物体的致病力也同样有所降低。但少数患者有差异。吴绍青认为这一差异是由于宿主和细菌在某一标本中的不均一性造成的。他主张只要临床上需要,可不必因结核菌产生耐药性而在给药方面受到限制。这一研究为当时认为应对结核病人给以长期合理地应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的主张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1957年,吴绍青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出席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防痨会议。在大会上他宣读了这一研究结果,受到与会代表们的一致好评。为了进一步发展上海市的防痨工作,1956年在上海市卫生局领导下,成立了上海市肺结核病防治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局王聿先局长任主任委员,吴绍青任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吴绍青负责拟订全市统一的防痨工作计划,指导全市防痨工作的开展,把上海市结核病院、中国防痨协会上海分会所属各院、所和上海第一医学院肺科三支主要防痨力量从业务和技术上统一起来,进行防痨工作。同时,他还组织每周举行一次病案讨论会,讨论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参加的人员有各单位肺科医师、放射科医师等。这对提高全市有关医师的业务水平有极大的帮助。吴绍青对于其他单位建立肺科的工作,无不热心帮助,如上海市胸科医院和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都得到过他的指导。在浙江嘉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一医院,收容了不少患肺结核的解放军战士。他连续3年组织一些结核病科和呼吸系内外科专家、医师利用星期日前去讲课、读片、示教、处理病例以及开展手术治疗,提高了该院的业务水平。随着人民卫生事业的发展,上海市组成全市性的结核病防治网的条件已经成熟。1956年,在市卫生局的领导下,成立了上海市结核病中心防治所,相继在1957―1958年全市各区县先后成立了结核病防治所,负责本区县的结核病防治工作。从此,全市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在中心防治所的全面规划下走向一个新的阶段。根据有计划的抽样检查,上海市结核病患病率自1957年的400/10万下降至1990年的64/10万;市区结核病死亡率自1951年的208/10万,下降至1990年的4.3/10万。新生儿卡介苗接种覆盖率不断提高。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型肺结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明显减少。195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83.3/10万,1980年已无死亡。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结核病组、美国、英国和罗马尼亚防痨专家到上海参观后,对上海防痨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不赞叹。这些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市防痨工作者通力合作所取得的,当然也与吴绍青的长期辛勤劳动和献计献策分不开的。吴绍青在1979年全国结核病防治学术会议上指出:结核病仍是中国当前肺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在一定时期内解决它,必须把好“治必彻底”这一关,治一个好一个,治寓于防,治愈率愈高,预防的负担愈轻。今后随着防治规划严格贯彻执行,真正做到“防治结合”,那么疫情的控制应该是完全有把握的。 近半个世纪以来,呼吸生理研究的飞跃发展,推动了肺功能测验在内科、外科、呼吸科和职业病领域的广泛应用。过去,肺功能测验在中国只有最简单的肺活量测验和测验常数。1956年起吴绍青等开展肺功能测验,利用新陈代谢仪改为肺量计,开展肺功能测验,以后陆续进口了新仪器,对中国正常人进行肺容量、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等一系列测验。吴绍青等在1956―1961年间陆续发表有关肺功能测验的论文24篇。他们在1961年编写出版了《肺功能测验在临床的应用》一书。这是中国第一本有关肺功能的专著。该书对呼吸生理、肺功能测验的价值、测验方法、肺功能正常常数和各类肺疾病肺功能的改变,均作了重点阐述。同时对测验方法和步骤的描述极为详尽,基层单位医师手此一册,即可开展测验。这本书在全国各地备受欢迎。50年代,中国有关肺病学的书籍屈指可数,许多医师大多阅读国外出版的专著,而国外的肺疾病的患病率及临床情况与中国实际情况有时大相径庭。吴绍青认为中国应有自己编写的专著,否则对肺科的发展极为不利。1959年,他与其他有关专家编写了《结核病学》 、 《实用肺结核病治疗学》等书。他还是上海第一医学院主编的《实用内科学》一书1952年、1958年、1972年和1980年版的编委,并是呼吸系统疾病部分的主编。这些专著对于肺病学知识在中国的普及起到很大的作用。60年代初期,中山医院肺科即对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患者进行肺功能研究,积累了不少资料,为呼吸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70年代,吴绍青根据他半个世纪的临床经验和渊博的医学知识,高瞻远瞩地指出:在抗生素和抗结核药物问世后,全世界肺疾病的流行病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肺结核和肺部急性炎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一部分病例则必演变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吸烟、大气污染和各种过敏原的长期作用,助长了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癌的患病率的上升。他认为结核病医师应扩大眼界,不宜囿于过去的狭隘的范围,只局限于肺结核病的研究。他大力提倡戒烟。在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结核病科学会召开全市性肺气肿综合讨论会上,他提醒上海市肺科医生应重视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防治。1971年,周总理指示卫生部成立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办公室,统一领导全国防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原性心脏病的研究工作。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了宣传戒烟的机构。这些事实与吴绍青的远见是不谋而合的,说明吸烟对慢性支气管炎的危害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吴绍青一生著述甚多,先后发表了80多篇论文,写过近10本肺科教科书和参考书。他丰富的肺科学识与经验,充实了中国近代的医学宝库,为中国肺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50年代中期,与肺科同事研究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肺功能测验技术,获得成功,编印出版《肺功能测验在临床应用》一书。60年代,对慢性支气管炎与肺气肿患者进行肺功能测验,积累不少成果和资料,为呼吸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吴氏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讲课生动,表述精确,逻辑性强,对基础理论和各种疑难杂症讲得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取得极好的教学效果。并以满腔热忱帮助兄弟医院建立肺科,培训人员,传授医术,临床会诊,指导示教。先后发表论文80余篇,著有《实用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部分、《实用肺结核治疗学》等。1956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吴绍青在培育人才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他长期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肺科教授和中山医院肺科教研组主任。他的教学方法具有独创性。他采取启迪的方法,用简练的语言,将肺部疾病从病理、病理生理和临床特点,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逻辑性强,因而效果极好,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他对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和进修人员都有明确要求和一套培养方法。他通过查房、病例讨论、教学讨论和胸腔会议等各种形式进行教学,循循善诱、反复启迪。他指导住院医师阅读国外文献并要求作笔记,鼓励写病例报告、病例分析和文献综述等,亲自为他们修改文章。他还鼓励主治医师、研究生和进修人员从事研究工作,撰写论文。在他的教导下,中山医院肺科医师每年在国内杂志上发表了不少质量较好的论文。上海第一医学院每年接受全国各地派来的肺科进修人员5―6名,20多年从未间断。医学院还举办了肺功能进修班多期。这些进修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已成为骨干力量。据统计,全国有11所医学院校的肺科主任为吴绍青的学生。至于他的学生在全国结核病防治院所和综合性医院任肺科领导和医师者则更多。他的学生王鸣岐、王德理、诸荣恩等都是全国知名的肺科专家。60年代,中国《国外医学·呼吸系疾病文摘》月刊由中山医院肺科教研组担任主编。吴绍青发动主治医师以上的医生每月写一二篇文摘,他亲自对照原文仔细校正,藉以提高他们阅读英文杂志和编写的能力。他曾长期担任《中华结核病科杂志》和《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疾病杂志》的副总编辑、顾问,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编委。他十分重视杂志的质量,经常为杂志审改稿件,撰写专著。他规定自己每年至少写一篇科研论文,每篇论文,最少修改三遍,多至五六遍。论文质量要达到要求后,他才向外投稿。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中处理过吴绍青稿件的老编辑无不赞赏他严于律己的作风,不论中文稿、英文稿几乎不需改动一个字,一个标点。1979年11月全国结核病防治学术会议在杭州召开,吴绍青抱病前去参加,并作了报告。报告阐明了中国控制和消灭结核病的关键性问题,指出肺科工作者科学研究的方向。该报告后来发表在《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疾病杂志》上,影响很大。在临终前的二三个月,吴绍青心绞痛发作频繁,虽在医师劝告下作了些休息,但只要身体稍有好转,就执笔撰文。直至逝世前两天他还为南京军区后勤卫生部办的《内科主任、主治医师呼吸系疾病进修班讲义集》完成了前言和一篇讲话稿。1980年3月16日上午,他还在指导年轻医师翻译《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理论》 (英文)专著,并邀上海市结核病中心防治所陈恒医师汇报上海市结核病防治工作情况。16日下午,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噩耗传到全国各地,各地受他教益的朋友和学生们,无不哀痛不已。他为中国防痨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生前还留下遗言,将自己的遗体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个人物简历1895年10月21日出生于安徽巢县。1921年毕业于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获医学博士学位。1921―1929年先后任上海工部局传染病院、安徽省芜湖医院和江西省南昌医院住院医师、医师。1929年赴美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1932―1937年任南昌医院肺科主任、兼代院长。19371944年先后在上海、昆明、重庆任上海医学院肺科教授,兼任重庆中央医院副院长。1937―1980年任中华医学会结核病科学会委员、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顾问。1944―1946年赴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任肺科研究员,兼波士顿麻省纪念医院及帝屈德肺病医院肺科主治医师。1946―1980年任上海医学院(1952年改称上海第一医学院)肺科教授、顾问,创建上海肺病中心诊所,任主任,到上海澄衷肺病疗养院(上海市第一肺病医院前身)指导工作。1980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

罗伯特 科赫,是德国队细菌学家,医学家,结核菌,霍乱菌的发现者,曾获得1905年若贝尔生物学,医学奖。

马玙教授是一名研究员,他在北京结合胸部肿瘤研究所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结核一科工作。他是我国当代的名医在国内外也属于知名专家。

马玙教授在结核病方面的研究非常的有深度。并且如今有着90岁高龄的他依然坚持着在每周四的上午出门诊。马玙教授他是第二届国之大医特别致敬奖的获得者,他还见证了中国结核病防治事业的建立和发展。马玙教授对于中国的医疗事业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很多患者都表示马玙教授写的病历出奇的整齐。并且在马玙教授的诊问下,自己会非常的放松,感觉就像是在和她在聊家常一样。

马玙教授的成就是非常多的。他在年老之后依旧坚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每年都坚持为研究生授课,他的很多学生都已经成为了全国各大医院专业领域的骨干和带头人。在全国领域下,有很多的医疗大拿都曾经是他的学生,听过他授课。马瑜教授经常对自己说。干一行,爱一行,自己的目标就是战胜结核病。对于这位教授,我心中充满了敬畏和爱戴,我非常敬佩他能够坚持研究结核病,并且在自己年迈之后还可以坚持出诊!希望我以后也能成为像马玙教授一样优秀的人。

who发表结核病的论文

都可以加入不到,但也宣布发现这个有点好评的时候是有很多年。

1882年3月24日。

1873年罗伯特·科赫在他30岁生日那天,他的夫人用全部积蓄买了一台显微镜送给科赫作为生日礼物,从此科赫把业余时间全部花在显微镜上,潜心研究细菌与疾病的关系。

1876年他分离出炭疽杆菌,这是人类第一次证明一种特定的细菌是引起一种特定的传染病的病因。1880年他分离出伤寒杆菌,1881年他发现了霍乱弧菌,1882年3月24日他又分离出结核杆菌,并在柏林的一次医学年会上宣布了分离出结核杆菌,这在医学上是一次伟大的发现,那时他只有39岁。

后又发明了结核菌素,给危害人类健康最甚的结核病的防治作出了宝贵的贡献。1882年4月10日科赫在《临床周报》上发表了论文《结核病病原学》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赫自然界的微生物都是混杂地生活在一起的,给研究和应用带来了很大困难。19世纪后期,著名的德国细菌学家科赫(Robevt,koch,1843~1910)发明了固体培养基,尤其是用琼脂做凝固剂的固体培养基,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科赫将微生物样品稀释后,用针尖蘸取少量的稀释菌液在固体培养基上画线,由于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部位固定,不久培养基的表面就会长出多种茵落。科赫推断相同特征的菌落来自同一个种,于是,就挑选某一种菌落的微生物,经过几次相同的培养过程后,就得到了纯种。应用固定培养基,科赫分离出了炭疽芽孢杆菌、霍乱弧茵、结核杆菌等。1905年,科赫因结核杆菌的研究成果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结核杆菌,发明结核菌素(1905年,德国人科赫) 1883年后 ,他和他的同事一起发现了霍乱病原菌是霍乱弧菌及其经过水、食物、衣服等用品的传播途径。同时还发现了阿米巴痢疾和两种结膜炎的病原体。1890年他提出用结核菌素治疗结核病。1905年发表了控制结核病的论文,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百年间共8次对其颁奖:发现疟原虫,确定疟疾的病原(1902年,英国人罗斯;1907年,法国人拉韦朗);发现结核杆菌,发明结核菌素(1905年,德国人科赫);确定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及传播媒介(1928年,法国人尼科尔);黄热病病毒的发现(1951年,南非籍瑞士人塞勒);组织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获成功(1954年,美国人恩德斯、韦勒和罗宾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发现(1976年,美国人布卢姆伯格);库鲁病病毒的发现(1976年,美国人葛求塞克);朊毒体即Prion的发现(1997年,美国人普鲁西内尔)。

结核病可以投稿的期刊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

一、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

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期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药卫生人员。

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医学争鸣》刊载的内容主要是医学学术方面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的交锋与辩论。英文刊名为《NEGATIVE》,以期经历“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螺旋式上升,达到新的认识境界。

反映发明与创新、否定与假说、探索与发现等前沿医学思想,传播医学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服务医学科学研究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

三、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中文版半月刊。

据2018年4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常务委员49人,委员127人,特约编委5人,海外编委12人。 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18690篇,总被下载1789818次、总被引87645次。

四、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是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二军医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1980年6月创刊。

据2018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官网显示,《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会拥有委员67人,客座编委13人,2017年度共有368位审稿专家。

五、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原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创刊于1981年,为国内外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是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被美国Medline/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华医学杂志

百度百科—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百度百科—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百度百科—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百度百科—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医学学术期刊的种类有数千种之多,主要包括三个等级,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很多省份会划分自己的一类,二类期刊标准,核心期刊大概就有1000多种,其中中文核心200多个,科技核心900多个,学术期刊又根据医学的分类细分为很多类别,比如护理的有中华现代护理杂志,泌尿外科有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其它专业亦是如此,发表一篇跟专业相关的医学论文,可以适当提高职称晋升几率,具体的也可以跟专业机构咨询,希望能为您提供到帮助

不是。国际结核病与肺部疾病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的医学专业性综合学术期刊,国内核心期刊有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科技核心。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是由中国防痨协会主办的期刊,该期刊馆藏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

不是核心期刊,只是普通的省级期刊。《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为国内外公开发行,以刊载结核病防治和基础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复,由中国防痨协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学术期刊《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CN10-1059/R)将于2012年上半年创刊。办刊宗旨将忠实地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及“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及时准确地反映和报道上述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新经验,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努力提高结核病与肺部疾病的防治水平,为提高和完善我国基层和社区医疗的健康教育体系而努力。主要栏目编辑设有论著、短篇论著、述评、综述、讲座、专家论坛、笔谈、现场报道、经验介绍、病例报告、国内外学术交流、专业学术会议纪要、消息等。历史沿革现用刊名: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曾用刊名: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国际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国际结核病与肺部疾病杂志创刊时间:1995

病毒学报论文发表审核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国疾控中心)成立于2002年1月23日[34][35],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实施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中心主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环境与职业健康、营养健康、老龄健康、妇幼健康、放射卫生和学校卫生等工作;组织制定国家公共卫生技术方案和指南,承担公共卫生相关卫生标准综合管理工作;开展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及国民健康状况监测与评价;参与国家公共卫生应急准备和应对,组织制定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处理相关技术规范;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公众健康关键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开展公共卫生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相关专业技术培训等工作。[1]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院士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有下属科研部门11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3个,中心重点实验室3个。[2][3][4][5]2018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30]中文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外文名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中国疾控中心·CDC创办时间1983年12月23日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疾控中心委员会是什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国疾控中心)成立于2002年1月23日[34][35],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实施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

《病毒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微生物学会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承办的病毒学专业学术刊物,创刊于1985年。2005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国疾控中心)成立于2002年1月23日[34][35],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实施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中心主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环境与职业健康、营养健康、老龄健康、妇幼健康、放射卫生和学校卫生等工作;组织制定国家公共卫生技术方案和指南,承担公共卫生相关卫生标准综合管理工作;开展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及国民健康状况监测与评价;参与国家公共卫生应急准备和应对,组织制定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处理相关技术规范;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公众健康关键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开展公共卫生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相关专业技术培训等工作。[1]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院士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有下属科研部门11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3个,中心重点实验室3个。[2][3][4][5]2018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30]中文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外文名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中国疾控中心·CDC创办时间1983年12月23日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视频5534播放|00:53中疾控: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的管理非常重要5000播放|01:54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为何可提前三个月?中疾控专家这样解释5038播放|01:54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为何可提前三个月?中疾控专家这样解释5023播放|02:24老年人平时不出门就没有感染风险?担心疫苗影响基础病?中疾控专家权威解答5198播放|03:40【专家解读20条措施: 严禁随意封控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 高风险区之外不能随意封闭管理】针对当前疫情防控中出现的状况,中国疾控中心有关专家就第九版防控方案和20条优化措施做了进一步解读:①高风险区一般在疫情早期、在精准流调基础上,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只有在传播风险不明、持续社区传播的情况下才可适度扩大风险区域范围。②没有划定的高风险区之外的地区,不能随意采取区域封闭管理措施。③根据20条措施要求6057播放|01:27中国疾控中心:无症状感染者传染力相当于确诊病例的1/32.3万播放|00:29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班子调整 沈洪兵任中国疾控中心主任 高福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6165播放|01:16中疾控:奥密克戎重症死亡率明显降低 但基础病高龄者仍会有重症5022播放|01:57最新疫情研判!中疾控:目前病毒致病性减弱,老百姓要与政府拧成一股绳!5454播放|03:40【专家解读20条措施: 严禁随意封控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 高风险区之外不能随意封闭管理】 净网2022 针对当前疫情防控中出现的状况,中国疾控中心有关专家就第九版防控方案和20条优化措施做了进一步解读:①高风险区一般在疫情早期、在精准流调基础上,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只有在传播风险不明、持续社区传播的情况下才可适度扩大风险区域范围。②没有划定的高风险区之外的地区,不能随意采取区域封闭管理措施。③查看更多相关星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历任主任共4个词条1.9万阅读沈洪兵第4任高福第3任王宇第2任查看更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团队共6个词条6336阅读沈洪兵任职:主任、党委常委(兼)卢江任职:党委书记、副主任(兼)周宇辉任职:党委副书记查看更多历史沿革科研条件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文化传统获得荣誉机构领导TA说历史沿革1983年12月23日,卫生部报请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预防医学中心。中国疾控中心新址大堂1986年1月19日,中国预防医学中心更名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2002年1月23日,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中国农村改水技术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7][34][35]2018年,根据《中央编办关于国家卫生健康委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批复》,设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事业单位。2018年7月2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8]2019年9月25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浙江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9]2020年11月1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0]科研条件人员编制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院士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此外还有一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等专家。[2][3]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专职):曾毅、高福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专职):侯云德、洪涛、徐建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名单不全):徐建国、高福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名单不全):洪涛、王大燕、王华庆、张永振、周脉耕、赵文华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名单不全):曾毅、侯云德、洪涛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名单不全):高福[2][3]科研部门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下属科研部门11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3个,中心重点实验室3个。[4][5]世界卫生组织参比实验室(5个):WHO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WHO西太区麻疹风疹参比实验室、WHO西太区脊灰参比实验室、WHO西太区乙脑参比实验室、WHO西太区轮状病毒参比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2个):国家朊病毒检测中心、中国微生物菌毒种/医学病毒保藏管理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卫生部微生物基因组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卫生部微量元素与营养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医学病毒和病毒病重点实验室中心级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化学污染物与健康安全重点实验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应急重点实验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4]下属科研部门(11个):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农村改水技术指导中心、妇幼保健中心[5]部门概述图科研成果科研成就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发表论文14892篇,其中中文11502篇,英文文章3390篇,年度发表数量增长25余倍。[11]中心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7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5项。承担了科技部("973"项目、"863"计划、科技攻关、科技支撑、重大专项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及地方科委等部门众多科研项目,每年执行国际合作项目100余项。[4]获奖时间 获奖项目(人) 获得奖项2018年 水中典型污染物健康风险识别关键技术及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2]2017年 侯云德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3]2017年 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4]展开全部学术期刊《卫生研究》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承办,由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和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协办,系中文核心期刊;被“Chemical Abstract Service(CA)” 、“Abstract Journal of Russian (AJ)”和“Index Medicus/Mediline(IM)”收录。此外,《卫生研究》每年有部分文章被“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所收录;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17]《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于1995年10月创刊,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是国内唯一专门报道免疫规划和疫苗可预防传染病专业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是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8]《疾病监测》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承办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于2017年作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入选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数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化学文摘》(CA)、《哥白尼索引》、《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乌利希期刊指南 》(Ulrichsweb)等中国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或检索机构收录。[19]《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专业期刊。1985年创刊,双月刊,于2005年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为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第四版),2009年该刊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VINITI)、波兰哥白尼索引(IC)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中国国内外10多家数据库收录。[20]《病毒学报》是病毒学专业学术刊物,创刊于1985年,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武汉大学RCCSE(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等来源期刊;被SCOPUS、CA、IM,PubMed、BP、WPRIM、CBST数据库以及CAB Abstracts等收录。[21]《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创刊于1981年,为月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编辑出版的专业学术期刊。获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二等奖,中华医学会成立80周年和85周年银奖。入选“第4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2]《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是卫健委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医学寄生虫学专业学术期刊。先后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1987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1989年)、“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2002)统计源来源期刊(均为数据库创建之年被收录)。2004年入选为“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首次获2009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10年、2013年、2017年分别遴选为第二、第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4-2017年连续4年被评选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2011年以来,均被评选为“RCCES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自1992年以中国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版(第1版)以来,已连续入编至2017年版(第8版)。1987年被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检索数据库收录(截止到2017年6月),并先后被Scopus(截止到2017年6月)、CABI、汤森路透ZR等数据库收录。先后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系列杂志的优秀期刊(1992年度、1994年度),优秀期刊一等奖(1996、2000、2005、2007、2009、2011、2013、2015、2017、2019年度)。2005年度获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期刊一等奖,2013年度获国家卫生计生委首届优秀期刊奖。2009、2013年度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2007年度获上海市科技期刊编校质量优秀奖;2010年度获上海市科技期刊审读优秀奖。[23]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截至2017年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授予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1个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硕学位授予点,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市重点学科:病原生物学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点: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硕士点:基础医学包括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和放射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包括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包括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和放射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包括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专业学位授权硕士点: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4][25]教学建设教学质量截至2017年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导师共27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6人(含院士5名,其中中科院院士2名、工程院院士3名),硕士生导师165人,专硕导师32人。共授予博士学位857人、硕士学位2338人(其中学术型硕士学位1684人、专硕学位654人)。在读研究生555人(博士生163人、硕士生296人、在职MPH硕士生96人),共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198人,在站博士后23人。[24]合作培训2007年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合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精英培养(CDCLP)”奖学金项目,至2017年已有五批共计58名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赴澳参加学习,其中33人获得了MScPH(格里菲斯大学)硕士学位。2002-2016年,中心共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822项,培训学员近9.6万人次,其中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项目132项、培训学员近1.5万人次。2001-2017年,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累计招收16期共331名学员,累计有248名学员毕业;2期西部FETP共招生81名学员,76名学员已毕业。[26]文化传统形象标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识以中国地图为主体,上面书写英文简称“CDC”,外环为斜体圆环。[1]精神文化使命:通过对疾病、残疾和伤害的预防控制,创造健康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人民健康。[1]获得荣誉2020年9月8日,该组织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7]2020年9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援鄂应急队被授予“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28]2022年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病毒病所基因测序团队、传染病管理处、病毒病所 BSL-3 实验室被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

新冠状病毒发表论文总结

我们都在等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落下帷幕,等可以摘下口罩的那天,相信那一天不会太远,到那时,让我们静待樱花开放。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抗击疫情议论文600字,欢迎阅读参考!

在2020年之初,这本是新年来临喜气洋洋之际,但一场疫情打破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高速关闭、机场停飞、火车取消、全体医护人员连夜返院。小区封闭、超市关门,街上无人。所有人在家为国家默默加油,对自已负责,就是对国家负责。确保自己不患病就是为国家出一份力。

请所有人记住:戴好口罩少出门,宅家就是献力量。在这种非常时期,人们要团结一心对抗疫情,保持清洁,在家锻练,少吃肉类,多吃蔬菜,不挑食,不暴饮暴食,不聚集,不去人员密集场所。为国家献出一份力。

是时候工作了,工作路上、工作时戴好口罩,不聚集工作、开会。做好消毒,勤洗手。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要洗手,分散吃饭,饭店不宜吃,打包带走,回家慢慢吃!在家时,多通风,少出门,不和宠物互动,做好个人清洁和个人防护。

N95口罩,大家在各大超市、药店、购物平台疯抢。这不是人该有的样子,你抢了这么多医护人员怎么办?他们在一线和病毒撕杀,你抢走了他们的“护盾”,他们怎么自我保护?

在一线的工作者们,整天在医院里工作。防护服、护目镜、口罩戴着穿着,至少6个小时,不吃不喝。甚至因为工作时长太长,他们只好当“婴儿医护员”,穿着纸尿裤工作。让我们为他们加油鼓力。

到时间该上课了!打开电视、电脑、手机、平板开始听课。因为疫情没法返校上课所以利用网络,线上教学,这是科技的力量,大大减少了返校的风险。

我们一定要为医护工作者们点赞,他们站在一线,抗击疫情,为他们加油!我们一定能胜利!加油吧!

我期盼已久的春节到来了,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妹妹一起开心地回老家过年。可是这个春节过得让我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正月初一下午,我们听到一个消息,就是有一种怪病叫做人传人的病,村里的干部,还有医生都在村口把守,检查来往的行人。我还听说这个病传得特别厉害,马上就要封村儿了。听了这个坏消息,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妹妹就连夜回到了老城,又来到了我们的家。

这次回来之后,我再也没有出去过,就连去楼下扔垃圾,爸爸妈妈也没有让我和妹妹下去过。爸爸和妈妈也很少出去,只有买菜的时候才出去。出去的时候,他们都要戴上口罩。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口罩扔到垃圾桶,洗手。妈妈说在家里也要勤洗手,多锻炼,少出门儿,还要把窗户及时打开通风。

从新闻上,我知道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来势汹汹,短短几日其病疫的魔爪就伸向了整个中国,其严重性比起17年前的“非典”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这可恶的疫情让人望而生畏,但今日的中国早已不再是以前的中国了,现在的中国人不愿再看到无辜的人受伤害,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在这场疫情中,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用自己内心微弱的光芒,汇聚成了希望的曙光,携手并肩,砥砺前行。84岁高龄的钟南山老先生没有在家颐养天年,而是冒着生命危险来到疫情的第一线,救死扶伤。全国各地的医生、公安、保安、环卫工人等一直坚持着一线工作。我们学生也不能正常开课,那么我们就老实地待在家里,跟着老师通过网络上课吧。

今年的春节很特别,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我们不得不取消了所有的旅游、培训、拜年计划,一直待在舟山的奶奶家里。每天看着疫情越来越严重,确诊病例“蹭蹭蹭”往上涨,我们的心里也特别难受。

我们每天的活动就在卧室,餐厅,客厅,卫生间之间,憋了六七天之后,我们终于受不了了,看着外面阳光明媚,我和妈妈全副武装,带上口罩和帽子,打算到小区里走走。

奶奶家的小区是个中式园林小区,小区的中间有个明净的小湖,湖边建有活动室、凉亭,假山等,往年的此时是这里最热闹的时候,打牌的,搓麻将的,聊天的,还有追逐打闹的孩子们,可现在却冷冷清清,一片寂静,偶有人影也是戴着口罩缩着身子匆匆而过。一阵寒风吹过我和妈妈也不由自主地缩了缩头。我们沿着小湖闲逛,正要往回走的时候,湖边星星点点的几朵小黄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小小的黄花在寒风中尽情地绽放,花朵儿全开,有四个花瓣的,也有五个花瓣的。妈妈告诉我这是迎春花,迎春花是春天的使者啊。小小的迎春花在这寂静冷清的小湖边显得格外耀眼,它们沿着湖边一路洒过去,我们也沿着它们的脚步一直往前,突然我们被眼前的黄色震惊了,前面的假山上铺满了像瀑布一样的`迎春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匹金黄色的锦缎,那么美丽那么生机盎然,它们争着抢着像是要告诉我们,春天已经来啦。

看到这里我的心里突然感到暖和了许多。听专家医生们说,新型冠状病毒最怕高温,既然春天已经来了,夏天也就不远啦,我们必定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获胜!想到这里,我们都加快了脚步往回走,因为我们知道,保护好自己也就是为抗击疫情贡献了一份力量。

当新年里的第一抹阳光射出地平线,当熟悉的爆竹声在窗外响起,2020年,我没能等到从外乡赶来团圆的亲人,却等到了身为医生的家人春节取消休假的通知;我没能看到举国欢庆春节的熙熙攘攘,我只看到街上带着口罩的行人惊慌的目光;我没能闻到酒店里年夜饭的香味,只闻到了和空气里消毒水一样越来越浓重的焦虑;我没能听到商圈里热闹的音乐,只听到疫情逐渐蔓延到整个国家的消息;我的手里仿佛还像是攥了一块冰,连着心脏也被压迫的喘不上气,就像今年的春天一样的荒芜。

当春天的温度不足以温暖这惨淡的事实,当春节的意义被病毒冲撞得七零八碎,请不要忘记,你在,我在,我们都在,即便是西伯利亚的严寒封冻了这个世界,即便是冠状病毒的魔爪禁锢了整个中华,我们也要用我们的血,我们的梦,我们的歌点燃希望,温暖这本该生意盎然的春日!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即便疫情肆虐,我们也不能绝望啊,因为希望才永远是这春的颜色啊!春日的绿色是希望,但是医师服的白色更是一种希望,就像是一道屏障震慑住病魔,迎来了健康。

我是一名医学生,我的家人已经在抗击疫情的前线昼夜不停地奋战。2003年的那场瘟疫,是他们在守护着我们的生命,现在我们也成为了医学院校的学生,也应在这并不热闹的春日给予希望,如果病毒非要让生命失去颜色,那么别忘了我们入学时最先记住的八个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2020年的春日,虽然你以一个惨淡的模样向我们走来,但是请相信,我们会用心中的希望,头脑里的知识,为你刻下最璀璨的印章。

好像是一夜间,平静的日子像湖中落入了颗石子,猛的被打破了。各地疫情开始爆发,有死灰复燃之势。

今天早上本想出去买些早餐,没想到,走到家门口才发现,出不去了,两边都被封上,如果想离开小区就必须微信扫码,无奈,计划告吹。不得不赞叹,人们这反应速度真得快,去年封门应该是和武汉一起封的,那时疫情已经很严重了,现在不错,控制人流量就给我们多了一份保障。

我想应该有人会后悔为什么不早些打疫苗,关注新闻会发现,在好久好久之前,国家就呼吁人们去打疫苗,之前打疫苗真的不太方便,先是要网上预约,之后去疫苗接种点那打,当时人就特别多,有些人因为懒,谁又喜欢在太阳底下站老半天,再加上万恶的侥幸心理,疫情在中国都快结束了,怎么会找到我呢?当初懒省事,现在又后悔,如果做到人人都打疫苗,也许疫情就不会死灰复燃了。

虽然已经有一次经历了,但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基本的防护是必不可少的,口罩就不要摘下来,能少出门就少出门,宅在家里,少聚集,抽个时间把疫苗打了,与安全相比,这点小麻烦又算的了什么。

两年过去,我们经历了许多,世界上也发生了许多事情,在苦难中成长,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中国一定能熬过去的。

在新的一年里,新型冠状病毒的来临十分突然,让人猝不及防。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疫情的议论文,欢迎阅读参考!

以前热闹的街市,现已空无一人。被疫情吓坏的人们,已经在家里度过了十多天。但是,有一些战士们,永远都在前线战斗着。

被感染和被隔离的人,在病房中,是谁在与它们身上的病毒斗争?是医生,是白衣战士,他们不是英雄,也不是穿着铠甲,披着斗篷。他们只戴着口罩,穿着隔离衣,拿着自己的工具,去挽救一个个生命。

他们日夜奋战,疲惫不堪,但是他们没有说放弃。每救一个人,他们会无比开心、无比自豪。

钟南山院士的智慧,帮助我们走出困境,带着我们走进成功之门。而一些护士、大夫的殉职,也令我们无比地悲哀。

还有一些战士,他们不再拿着警棍,而是拿起了体温计,为了别人,宁愿放弃自己的幸福,坚守在岗位上,给回家的人们一份安全感,可陪伴他们的,只有孤独。

他们勇敢地“战斗”在第一线,毫不畏惧地与病魔做斗。我们只有“呆”在家中,才是对他们的帮助。

谢谢你们,就是因为有你们在,我们才能打败病毒。谢谢!

新年到了,老家门前的广场早早就挂起了大红灯笼,大街小巷也贴满了春联。春联贴了,福气自然也就到了。但是今年出现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让全国人民这个新年过得心里很不畅快。

现在国家为了十几亿人民的安全,所有医护人员奋战在第一线。这其中就有我的妈妈,我觉得很骄傲。当然,我也很担心她的安全。为病毒传播不再继续扩大,她努力工作,放弃休假。

本来的计划是爷爷奶奶弟弟先回老家,我跟老妈在年三十坐高铁回去。可到了年二九,妈妈退掉了车票,郑重其事地和我说:“妈妈因为临时工作原因,不能陪你回去了。你已经长大了,可以独自去,希望你能理解。”当时我就懵了,一想到自己从没有一个人出门这么远,心里不理解,甚至有点气愤。一路上爸爸妈妈打来的好多电话,我也是带着情绪交流。

随着疫情带来的影响,加上爷爷奶奶不断开导我:“妈妈是医护人员,这是她的责任。”我慢慢释怀,理解了妈妈,知道妈妈就是电视上说的“最美逆行者”。

我在老家很无聊,就畅想楼下的情景:楼下的广场舞大妈翩翩起舞,烟花在天空中尽情绽放。广场上形成了一股人流,大家作揖拜年问候……现实却让人大失所望,广场空无一人。我一探脑袋,大声嚷道:“爷爷奶奶,今年广场怎么一个人都没有,我在家里难受啊!我想同学们了,真希望早点开学。”

家里最欢快的`,就数我那两岁的弟弟了。他时而冲出房间,时而扯着奶奶,时而拽着我。因为他,疫情好像并不存在,大家都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

年夜饭上桌了,虽然比不了大酒店的色香味俱全,爷爷也准备了一天。辛辛苦苦做的一桌子菜,都是我喜欢吃的。我有时候在想:过年到底图什么?不就是图个团圆嘛。现在我深有体会了,妈妈舍小家为大家,虽不在身边,但是我心里觉得很幸福,也很光荣。我能做的就是减少出门,不去人多的地方。只要勤洗手,不去找病毒,病毒自然也不会来找我们。

最后,我想对在外的爸爸妈妈说一声:“新年快乐,我爱你们!”

原本春节是热闹的,可这一次的春节街上冷冷清清的,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了。

那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呢?原来“新型冠状病毒”是很小的,肉眼看不见,它通常外面是蛋白质外壳,里面是遗传物质DNA/RNA。它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别的细胞内维持生命。它外面带有突起像皇冠一样,所以称作“新型冠状病毒”。

这一天,吃完午饭,坐在沙发上拿着手机看新闻的妈妈忽然叫了起来:“太可怕了,被感染的人又多了几十例!”爸爸听后,吓坏了,说“我这就去买口罩和菜!”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开车去菜场和超市,买生活必须品了。

疫情发后生,我们家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我和弟弟在家里很无聊,每天在家不是看书就是写作业,休息时也只能玩玩具,在院子里玩玩无人机和遥控汽车。

妈妈每天在家只得做做饭菜,看看新闻,很无聊。

爸爸在家和我们一样也很无聊,他每天教弟弟认字,其他时间只好玩手机和睡觉。

我多么想吃烤肉,多么想出去玩呀!

加油中国!加油白衣天使们,希望你们能消灭病毒,让我们摘下口罩,在灿烂的阳光下自由奔跑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