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陶瓷论文在哪里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4 17:55:51

陶瓷论文在哪里发表

推荐《陶瓷学报》,核心期刊,CA期刊

《陶瓷学报》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14)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大部分论文都在期刊上发表,CN期刊。

少数的是发表到国外的期刊,或者直接是在杂志的官网上线,比如SCI。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发表CN期刊就可以了。

期刊,定期出版的刊物。如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刊物。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

广义上分类

从广义上来讲,期刊的分类,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非正式期刊是指通过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业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一般正式期刊都经历过非正式期刊过程。

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方针。

“国内统一刊号”是“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即“CN号”,它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分配给连续出版物的代号。“国际刊号”是“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即“ISSN号”,我国大部分期刊都配有“ISSN号”。

此外,正像报纸一样,期刊也可以不同的角度分类。有多少个角度就有多少种分类的结果,角度太多则流于繁琐。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类:

按学科分类

以《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为代表,将期刊分为五个基本部类:

(1)思想(2)哲学(3)社会科学(4)自然科学(5)综合性刊物。在基本部类中,又分为若干大类,如社会科学分为社会科学总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

按内容分类

以《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代表,将期刊分为四大类:

(1)一般期刊,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读者面广,如我国的《人民画报》、《大众电影》,美国的《时代》、《读者文摘》等;

(2)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论等文章,以专业工作者为主要对象;

(3)行业期刊,主要报道各行各业的产品、市场行情、经营管理进展与动态,如中国的《摩托车信息》、《家具》、日本的《办公室设备与产品》等;

(4)检索期刊,如我国的《全国报刊索引》、《全国新书目》,美国的《化学文摘》等。

按学术地位分类

可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通常所说的普刊)两大类。

关于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或若干领域)中最能反映该学科的学术水平,信息量大,利用率高,受到普遍重视的权威性期刊。

中国陶瓷发表论文在哪里发

((科教文汇杂志))

1989年,《陶艺希包装》获第三届中南六省“银奖”,作品发表在《中国包装》杂志上。同年,2件石雕作品入选湖北第七届美展。1990年,第六期《美术》发表文章,第五期《中国陶瓷》发表论文,常在《美术报》发表文章和作品。同年创作陶艺《我的一家》获景德镇首届国际陶瓷精品大赛三等奖,全国首届陶艺展银奖。1991年,雕塑作品《土家人的心声》获湖北美展优秀奖。同年参加湖北首届现代陶艺展,同省美院教师出画册。1996年,参加北京首届国际艺术博览会个展,8件作品被收藏。1997年,湖北电视台“人物春秋”专访报道艺术人生。2000年,参加中国美协和大连市文联国际艺术博览会个展,二十多件作品被收藏。2003年,生平载入由左正尧著的《超越泥性》中国当代艺术书物。2004年,参加上海“全国首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2008年,3件作品被三峡画院收藏。同年为宜昌市石牌、三峡人家、金狮洞、白果树等风景区设计制作仿大型石雕、木雕、铜雕数件,徽派建筑、古建筑数栋,木长廊和牌坊等。2009年,为昆山市城雕征集作品《生命之树》获奖。同年,北京首都机场杂志刊登作品和生平。2010年,上海豫园艺苑收藏十多件陶艺作品。10月份参加景德镇国际瓷博会,两件作品被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收藏。同年,作品和生平登入《三峡艺苑》。[

陶瓷专业在哪发表论文好

国际陶瓷期刊不好中。国际陶瓷期刊,是学术性比较强,专业性比较高,知名度不错的,顶级期刊影响力也比较大。评分比较高。想要在上面发表文章是很难中的。

陶瓷学报是国内陶瓷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期刊,其影响因子为2.814,一直高居国内陶瓷领域期刊排行榜前列。陶瓷学报的影响力不仅反映在影响因子上,更体现在其在国内外陶瓷领域的影响力,其发表的论文被全球陶瓷学者广泛引用,为国内外陶瓷学术界贡献良多。

陶瓷投稿

美国陶瓷会志收版面费吗,2021年9月26日陶瓷杂志投稿需要收取一定的版面费,市场上不收而且不同的期刊收取的版面费也各不相同,陶瓷杂志是由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主办的学术刊物,拥有正规的

没有青灰底上的浓褐色青花。象耳瓶一般是元末明初才有的。据粗略统计,全世界收藏的元青花典型器,目前大致为300多件。流散在中国本土以外的“总共不过200件左右”(日本三上次男著《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这些元青花分别藏于“英国、法国、美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阿曼、日本、印度、伊朗、土耳其等国”,其中,以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和伊朗阿德比尔寺院“收藏最多,前者收藏70多件,后者收藏30多件。国内收藏有120件左右,且大部分是1969年以后陆续出土的”(吕成龙《元代青花瓷器识鉴》,2004年第2期《故宫博物院院刊》)。然而近年来,市场上的元青花却成百上千甚至数以万计地出现。有些藏家,两三年里就可寻觅到“正至型”元青花数十件。台湾一位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简直富可敌国,在其2004年年底出版的16开豪华本图案中,各式元青花精品总数达270余件,远远多于伊朗和土耳其两国所藏。而市面上类同“大卫德瓶”的标准器,据2004年第5期《收藏家》介绍:“投送与‘至正型’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同类器物的稿件纷至沓来,天津、陕西、大连、苏州都有投稿,据目前所见,已出现五对同类瓷瓶(图4)。这五对瓷瓶看图片与‘至正型’标准器完全相同,区别只是颈部有铭文或没有铭文(闪淑华《祁门古陶瓷厂与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其实,从图片看,笔者认为这类貌似大卫德瓶的“至正型器”,在纹饰上的漏洞还是可以找见的。例如,该瓶颈部蕉叶的边线,被画成几乎呈对等的双边线、且双边线内留白;主题龙纹的颈脖竟粗壮如蛇,有别于元龙的细颈、细脖特征。这些,明显属于破绽。至于上文中提到的五对“大卫德瓶”,爱好者手中实有数字远不止这些,因为更多“大卫德瓶”的持有者,对拥有超级藏品则秘而不宣,怀着所谓“闷声大发财”的心理。元青花为何失踪目前,有关元青花的讨论非常红火。让诸多有识之士大惑不解的是,对于中华民族的这么一大笔珍贵遗产,炎黄子孙以前怎么就视而不见,还要有劳外国学者来指教,其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实际上,这都是明太祖惹的祸,由于洪武皇帝当时采取高压手段,竟使明清两代近30个皇朝的臣民、乃至我们父辈,在以往600年里,只知有明青花而不知道有元青花!中国历史上,秦朝时曾出现过“焚书坑儒”闹剧,上世纪七十年代也发生过“破四旧”悲剧。那么,在明代立国之初的华夏大地上,是否有过类似的愚蠢行为?答案是非常肯定的。无数事实表明,曾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誓言蛊惑人心的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对于蒙元文化的载体元青花必定大开了杀戒,而且当时的声势、“万众响应”的轰轰烈烈程度,很可能一如文革时期我们所经历过的“革命”运动,亦是那般波澜壮阔。这样说,基于以下几方面既成事实:一、自明朝建立后,元青花为何只存在于地下、存在于天高皇帝远的国外,而中华大地(地面)上则无影无踪、几乎不见传世品。二、皇宫内承传有序的汉唐至宋元的各式名瓷中,为何独独没了元代青花,若不是明太祖下令剿灭又有谁敢;若不是发生过全国性的惊天动地“声讨”,又怎会波及到内宫。三、知识分子为何违心、连成书于洪武二十一年的我国第一部综述全国名窑的瓷器史专论《格古要论》也不讲真话,面对色泽靛蓝美丽的元青花,作者不以为然地概述为七个字:“白底蓝花者,甚俗”。四、洪武朝官窑器为何要置传统纹饰固有的“共性”于不顾,执意同前朝(元代)花纹较劲(参见下一节):你右我左;你下我则上。这番意识形态上的针尖对麦芒,意味着什么?而这一同清王朝在纹饰上跟前朝情意绵绵(明末与清初的许多青花瓷,由于纹饰上的过分相近,其年代常让人难以辨识)和在款识上跟前朝卿卿我我(清三代的不少民窑精品、包括一些官窑器,常常无所顾忌地署以各式“大明”年号寄托款)大相径庭的情景,又说明了什么?上述种种现象,只存在一种解释,那就是作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出于政治动机,把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元青花,尤其是一些精美的至正型器,斥之为“异端”,并施行了一项不见史载的野蛮摧残,才导致元青花从中华大地上突然蒸发,才让代代相传相袭的纹饰语言(亦即传统纹饰),在元明时分,出现了骤变。朱元璋是中国“文字”始作俑者(《辞海》“文字狱”),一条人命抵不上一个谐音的历史由此开启。又冒天下之大不韪,让十二生肖中的“猪”(谐音“朱”)从明朝消失。洪武十三年五月,为撤销丞相这一职务、让皇帝能直接统辖六部(吏、户、礼、兵、刑、工),“胡惟庸案的15000人做了朱元璋皇权扩张的冤魂”。据中国明史学会理事毛佩琦教授说,“《明史》还记载说,胡惟庸被处死时,‘反迹尚未暴露’”,而丞相“胡惟庸被定罪的‘通蒙古’、‘通倭寇’这两条‘反迹’,却是在十年以后,亦即在洪武二十三年时发现的”(2005年9月27日、中央十台《百家讲坛》、中国人民大学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朱元璋之胡蓝冤狱》)。由上可知,朱元璋不但荒唐,还对蒙古旧统治者怀有非常深刻的偏见。因而,对于亮丽的元青花瓷,心胸狭窄的明太祖表现出独特“雅趣”,并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把元青花砸个稀巴烂,再踩上一脚让它永世不得翻身,也就在所难免了。有关明代建御窑厂的时间,史料上有洪武二年和洪武三十五年两种说法。笔者以为,耿宝昌先生的推断甚合客观。即明代御窑厂的建立,当在洪武二年。原因不仅仅“照第二种说法,则推断出洪武时期无官窑瓷器;现在一般认可第一种说法(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P9页)”,还因为朱元璋办事向来雷厉风行,一部210卷《元史》不足两年时间便由宋濂等人于洪武三年“匆促成书”。而立御窑厂造洪武瓷封杀元青花,不但较修元史简单又见效快,还可通过社会上层堂而皇之广告天下黎民。这等要事,显然是越早越好,岂能坐等三十年而不求朝夕。大相径庭的元末明初青花瓷元青花,以“至正型”器为典范,还包括“延祐型”和一些形、纹简陋,销售层次较低的青花瓷(图5)。为提高“目鉴”科学性,本文在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公私藏品,就元青花与洪武瓷的区别,谈一些肤浅的认识:1、大花大叶,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图6)亦相类,纹饰内露白。明洪武朝,花卉纹多为大花小叶,菊花使用增多,造型规矩,花心均以网格纹为饰,花心至花瓣通常分三层,两层与四层的少见。2、缠枝莲叶,“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孙瀛洲)。洪武时,葫芦形叶子不如元瓷的规矩,叶子的尖瓣呈三至七个不等,器物的质量,一般以叶子画四个尖瓣的为精;多数葫芦形叶子涂满色,少量的叶脉留白;葫芦叶形体瘦弱,不及元代粗壮,但造型活泼、多姿。3、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如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有的画二组(图7),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明洪武时,除部分执壶和盏托的变形莲瓣边饰为单体形式排列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大多呈并拢(共边)型(图8),并贯穿于明清两代。4、蕉叶纹,多数作分开状(图9),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明洪武以重叠状多见,偶见有分开的。宣德以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大都呈并拢重叠状。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无不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入明后,蕉叶的主脉均予以留白,呈中空型。这一留白画法,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对比非常醒目(图8)。5、如意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大多呈前后相背形态(图10),即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很少有例外。而洪武,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方向大多一致(图8、图11),很少有例外,并沿袭至永宣。然而,自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并无常规。6、回纹边饰。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图9)。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画成减笔式回纹。明洪武时,回纹边饰无不为一正一反两方相连的形式排列组成(图8、图11)。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饰。宣德以后,除少数边饰仍作一正一反两方相连排列外,多数回纹边饰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7、龙纹。元代青花瓷器上,画龙的不少。龙躯细长,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体态轻盈。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但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而此类带双须现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龙纹图案上十分少见。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图12)多见,以留白的鱼鳞纹片少见,后者龙纹更加精美(如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龙有背鳍,腹下通常无横纹带。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极为罕见。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壶春瓶与出戟尊,其内口沿部位,常常加绘一道卷草纹(图9)或云头纹(图13)边饰。入明后,此类内边饰现象,起初仍存在于明洪武朝玉壶春瓶(图8)上,洪武以后消失。9、元代纹饰采用平涂法,“有的则是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色”(孙瀛洲),小件器上为一笔点画,这就是所谓“一支笔”的画法。从明成化起,以“二支笔”工艺见长,即构线与填色是分别完成的。“明代青花多是填色或素描。这种技法上的不同,也可以作为划分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证(孙瀛洲)”。10、元代瓷胎,同明代后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较,有硬中见柔的感觉。“胎质淘炼得不如明清瓷细致,因而在砂底处多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图14 1),并在底足、口边与缩釉露胎处(图14)呈现火石红色”(孙瀛洲)。11、除执壶、玉壶春瓶(图13)外,器物的底部一般露胎。涩底上往往粘有釉斑,这是时代风貌。“把杯、把碗底足内部多不挂釉,个别的在高足的里部挂半截釉”(孙瀛洲)。大罐的口部通常施釉,小罐的口部(口端)多露胎(图14)。梅瓶原本都带盖,盖内不施釉(图10),这亦是特征,仿制品却常在盖内也施釉。12、罐的造型多数为口大足小,不同于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偌形制。碗、碟、杯的圈足较小,足墙较宽、较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有的器物底部可见明显的旋坯痕,个别有粘砂现象。碗、碟、杯圈足的底心常见凸乳,俗称“脐”,为元瓷特征之一。13、大件器的胎体普遍厚重坚实,小件器的胎体都较薄,胎体甚至薄于后世明朝同类器。而仿制品则不然,小件器亦显得很厚实。14、除露胎较高的一些立件外,元代小罐、小瓶近底足处(胫部)常见指印痕(图14)。指印痕通常呈三个,系工匠捏着浸釉或刷釉时所遗,多见于元至明代中期。15、入土之物,于器内的修胎痕(类似竹丝刷痕)上最容易出现土蚀痕迹。由于元器的内壁多数为荡釉,而竹丝修胎痕处的釉最薄,故土蚀痕迹常常以竹丝般的条状出现。土沁斑是否自然、分布是否合理,辨伪时值得重视。

朋友你好,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陶瓷期刊

国际陶瓷期刊不好中。国际陶瓷期刊,是学术性比较强,专业性比较高,知名度不错的,顶级期刊影响力也比较大。评分比较高。想要在上面发表文章是很难中的。

2区。国外的期刊质量是按区来分的,比如1区、2区、3区这样。陶瓷国际期刊是sci二区的期刊。澳大利亚陶瓷期刊是二区的期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