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洪永淼的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6-29 05:21:06

洪永淼的发表的论文

cnki付费下载很多

可以拜托在大学里的人,他们可以用中国知网,里面无数论文

洪永淼发表论文

张五常教授继续名列榜首,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名列第二,而倍受争议的郎咸平教授位居第三。林毅夫、邹恒甫、吴敬琏、张维迎、李稻葵、陈志武、田国强等七位教授也共同名列榜中。值得关注的是,除吴敬琏外,其余9位经济学家均毕业于欧美名校,受过正规而系统的西方经济学训练。在中国,被称为“经济学家”(Economist)的约有6000人,然而,能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经济学者只有大约100人。

国际期刊Serial Correlation and Serial Dependence,forthcoming in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in Economics, 2nd Edition.Asymmetries in Stock Returns: Statistical Tests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with J. Tu and G. Zhuo,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 (2007), 1547-1581.Can the Random Walk Model be Beaten in Out-of-Sample Density Forecasts: Evidence from Intraday Foreign Exchange Rates, with H. Li and F. Zhao,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41 (2007), 736-776.Model-Free Evaluation of Directional Predictability in Foreign Exchange Markets, with J. Chung,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22 (2007), 855-889.An improved generalized spectral test for time series models with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of unknown form, with Y. Lee, Econometric Theory 23 (2007), 106-154.Validating Forecasts of the Joint Probability Density of Bond Yields: Can Affine Models Beat Random Walk?, with A. Egorov and H. Li,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35 (2006), 255-284.Asymptotic theory for entropy-based measure of serial dependence, with H.White, Econometrica 73 (2005), 837-901.Generalized spectral testing for conditional mean models in time series with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of unknown form, with Y. Le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2 (2005), 499-541.Nonparametric specification testing for continuous-time models with applications to interest rate term structure, with H. Li,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8 (2005), 37-84.Wavelet-based consistent testing for serial correlation in panel models, with C. Kao, Econometrica 72 (2004), 1519-1563.Out-of-sample performance of discrete-time short-term interest models, with H. Li and F. Zhao,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22 (2004), 457-473.Inference on predictability of foreign exchange rates via generalized spectrum and nonlinear time series models, with T. H. Le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85 (2003), 1048-1062.Diagnostic checking for the adequacy of nonlinear time series models, with T. H. Lee, Econometric Theory 19 (2003), 1065-1121.A test for volatility spillover with application to foreign exchange rate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03 (2001), 183-224.Generalized spectral tests for serial dependence,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B(Statistical Methodology), 62 (2000), 557-574.Hypothesis testing in time series via the empirical characteristic function: a generalized spectral density approach,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94 (1999), 1201-1220.Testing for independence between two covariance stationary time series, Biometrika 83 (1996), 615-625.Consistent testing for serial correlation of unknown form, Econometrica 64 (1996) 873-864.Consistent specification testing via nonparametric series regressions, with H. White, Econometrica 63 (1995), 1133-1159.China’s evolving managerial labor market, with T. Groves, J. McMillan and B. Naught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3 (1995), 873-892.Autonomy and incentives in Chinese state enterprises,with T. Groves, J. McMillan and B. Naughton,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CIX (1994), 183-209.

1.大致流程如下:七月投稿,送外审时间很快,九月返回修改意见,十月修改回去。大概十一月再次返回修改,最终十二月底确定录用。第一次外审时,一个专家持否定意见,一个专家持肯定意见。但编辑后来送了第三个专家,好在第三个也是肯定态度。修改返回时,只参照了两个专家的意见。持否定态度的那位专家意见我基本没有看(编辑在信中已经明确提到了只需要参考那2两位的意见)2.文章主题非传统宏观经济,属于微观实证,偏社会学领域。算是打了擦边球。如果纯粹做经济增长这样宏大主题的,估计很难在上面发表。文章选题也是很多人做过的,但我看过一篇2014年博士论文(加拿大某个大学的)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因此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所以这个应该是主要创新点。否则如果纯粹是更新数据重新计算,也不容易发表3.期刊发过类似主题的文章,但数量不多。因此我基本上可以猜到是哪几个作者可能作为审稿人。后来在修改的时候就集中引用了那几个人的文献。4.文章投之前改过很多次,也投过许多其他社会学刊物,收到了不少意见。,所以相关文献我已经是很熟悉了。专家的意见基本都集中在实证层面。修改起来也不是太费事5.整体感觉期刊对一些细节要求比较高,例如表格的格式,表头的说明等等。作为实证的文章,分析需要更细致深入一点。例如做更多分样本回归,使用多种方法等6.语言方面不论自己怎么改,还是存在问题。最后是请人修改了语言。如果语言上问题太多,肯定初审就不过。基本上我现在都能保证进外审环节,但外审专家都会批评语言问题。不过这个一般不会作为文章被拒的理由。关键还是要看文章内容。

计量经济学只是一个研究工具,真正的理论基础还是源于宏微观经济学。现在世界上经济学理论的趋势并不是拓展理论基础,而是逐渐剔除一个个的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当然有些命题已经被世人证明过的东西你再想出成果只能使用更新的方法(计量方法)来再次证明,因此计量经济学现今风靡全球。更有人说“研究经济学离开计量经济学就不能再叫经济学了,只能叫经济学基础。”这当然是片面的,但是说明了现今经济学研究的主流方向。诺贝尔经济学奖近些年都是在奖励计量经济学新方法的应用,虽然有些违背经济学研究本身的意义,但是在促进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扩大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致使现在很多计量经济学专家异军突起,仗着自己数学水平高超大肆进军经济学领域,更有囊括诺贝尔奖的想法。因此,你所提及的动态宏观经济学我个人认为是属于计量经济学领域。其原因不言而喻,宏观经济学研究短时期可以,但是从来不能沿用到长期,任何一本宏观书谈及长期性都只说明趋势,而不能说明其必然性。原因在于宏观考虑范围一般都是国家性地区性,时间迁移导致的政策变动事实难料,我们始终不能说凯恩斯主义能够一直沿用下去,虽然在罗斯福手中它曾大展拳脚。动态宏观经济学简而言之并不难,就是数据与计算的细致,但是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不知楼主可曾做过计量分析,数据收集是极大的一个难关,数据做得越精,结果越能反映真实情况。所以,从动态宏观主要贡献在哪里?是一个计量经济学科研领域的一个奠基,从宏观经济学理论角度,只是用细致的数据证明或驳斥了前人的观点,不能说有了什么旷世之作,如罗斯福新政一样可以指导当世诸国的经济发展。综上所述,再次强调我个人认为动态宏观属于计量经济学范畴,对于1楼的看法鄙人不敢苟同,不知上述观点是否是您自己的观点,我想说的是:1.你所说的宏观研究方法,有一些是微观研究为主,另外计量经济学、博弈论等等方法才是经典的经济学论证方法,我说的长期性如果不用这两种方法证明,如何说服世人?2.一篇文章属于哪个领域,应该看他对哪个领域贡献更大,计量经济学是工具类学科,本身就是用来证明其他理论的,照您的说法是否数学领域就永远不能有科学家了那?(再次强调上述言论是个人看法)回复lyunsun:计量经济学现在在国内基本属于数量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范围,其他专业也研究,但是仅仅是作为工具,而不是研究计量方法.你推荐的两篇论文不好意思,我是看过的,但是他们的说法也同样存在局限性,这一点你看到了么?另外,不要拿厦大吓唬人,我承认夏大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大学,经济学研究也比较前沿,但是术业有专攻,我是东财数量经济专业的在读研究生,另外,我正在从事学术研究,只是惭愧的一点,我一般是研究微观领域的,但是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应用理论自认为不见得比你落后.我们不必探讨计量是否重要,关键问题在于这种论证方法是否得到了研究者和大众的认可.中国在计量方面确实不如国外(特指一下美国),但是我们不能说不如人家的东西就不重要,研究结果的局限性就多么多么的瑕疵.一个理论是要由多个方法证明的,缺少了计量证明的理论就是会有很多大众不同意,这无可厚非.在论证动态宏观理论的领域我个人看到的方法只是计量方法,博弈论可能也行,但是我没有看到,对于你说的不用计量方法就能证明动态宏观的长期性,我是相信的,但是如果作者能用计量证明,那就必须也列举出来,令计量方法研究者们也能信服他的观点.

洪永淼论文发表

评价改革,要看指标。

总之,对洪的改革不看好,其改革的目的也值得商榷,厦大经济未被评为一流学科,这是对其的警钟和改革的彻底否定。

看到有人在吹武大经院比厦大差多了,我就呵呵了,某券商硕士目标院校里面,独没有厦大,别坐井观天,夜郎自大了

1.大致流程如下:七月投稿,送外审时间很快,九月返回修改意见,十月修改回去。大概十一月再次返回修改,最终十二月底确定录用。第一次外审时,一个专家持否定意见,一个专家持肯定意见。但编辑后来送了第三个专家,好在第三个也是肯定态度。修改返回时,只参照了两个专家的意见。持否定态度的那位专家意见我基本没有看(编辑在信中已经明确提到了只需要参考那2两位的意见)2.文章主题非传统宏观经济,属于微观实证,偏社会学领域。算是打了擦边球。如果纯粹做经济增长这样宏大主题的,估计很难在上面发表。文章选题也是很多人做过的,但我看过一篇2014年博士论文(加拿大某个大学的)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因此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所以这个应该是主要创新点。否则如果纯粹是更新数据重新计算,也不容易发表3.期刊发过类似主题的文章,但数量不多。因此我基本上可以猜到是哪几个作者可能作为审稿人。后来在修改的时候就集中引用了那几个人的文献。4.文章投之前改过很多次,也投过许多其他社会学刊物,收到了不少意见。,所以相关文献我已经是很熟悉了。专家的意见基本都集中在实证层面。修改起来也不是太费事5.整体感觉期刊对一些细节要求比较高,例如表格的格式,表头的说明等等。作为实证的文章,分析需要更细致深入一点。例如做更多分样本回归,使用多种方法等6.语言方面不论自己怎么改,还是存在问题。最后是请人修改了语言。如果语言上问题太多,肯定初审就不过。基本上我现在都能保证进外审环节,但外审专家都会批评语言问题。不过这个一般不会作为文章被拒的理由。关键还是要看文章内容。

属于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是进行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方法的研究,比如平稳性检验,广义胤治龇?最大似然估计,广义ARCH分析等等.数理经济学严格来说不能说是经济学的分支或者领域,因为数理经济学是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必备工具,他们都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事实上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除了少数几个外(包括布坎南,诺斯,科斯等人)都是数理经济学家,因为他们的研究都涉及数理经济学工具的应用.经济学的领域基本可以划分为(不过随着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个领域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所以简单的说是某个领域越来越没有意义,而更多地说某人的贡献):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宏观经济学),博弈论,激励设计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经济史,公共选择理论,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等.回答增加的问题:不是!动态计量经济学是涉及时间序列的计量经济学,不一定是有关宏观经济学的问题,可以是有关金融数据的问题,也可以是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问题.在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的研究中甚至不涉及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有一个笑话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一定知道哪个大学计量经济学研究最强,但看Prescott任教的大学可以知道那个大学的计量经济学研究肯定不强.事实上确实这样,卡耐基-梅隆大学以及明尼苏达大学的计量经济学研究在全美计量经济学研究中表现一般.在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的研究中他们之所以能够不使用计量经济学也能够证明理论的正确(实际上用计量经济学检验却证明他们理论的不正确见坎贝尔和曼昆(1987))是因为他们发展了一种研究范式,就是calibration(校准)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基本的微观经济学事实选择一系列参数值,然后将模型就各种序列的方差和协方差所作的预测与数据中的方差和协方差进行对比.这种方法的提出在宏观经济学发展上意义非常重大.如果你有兴趣从事学术研究以后可以看看他们1982年的那篇经典论文。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确实是经济学研究的三个最重要且截然不同的领域,从最基本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说他们没有什么关联性,(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进行数据分析所需要的检验理论和估计理论,可以说计量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经济数据,因此一般可以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行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人的行为)如果说有就是宏观与微观的内在的关联以及宏观微观经济学中对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宏观计量经济学并不是计量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在宏观中的应用,同样微观计量经济学也不属于微观经济学。之所以有这样划分是因为他们的研究数据的一致。比如宏观计量的数据一般就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数据比如经济增长数据,微观计量所用的数据一般也是微观经济学尤其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数据。所以说他们只有相关性不存在包容性。计量经济学实际上的划分根据国际惯例是: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还可以有半参数计量经济学。我想你的看法应该是由于国内没有计量计量经济学专业只有数量经济学而数量经济学包括了计量经济学方向。这是前苏联的习惯。但在北美没有数量经济学专业只有计量经济学专业,国内数量经济学专业除去计量经济学方向以外的只是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必要的知识准备而已。所以现在有一个说法在国内想从事经济学研究最好不要去西方经济学而要去数量经济学读研究生。可能我说的还不够清楚明白,推荐你读一下这篇文章: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作者:洪永淼,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系终身正教授,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本文是洪教授的一篇工作论文,已经发表在《经济研究》上半年的某期上(我忘记哪一期了)。洪教授在最新一期的Journal of Econometrics(计量经济学期刊)上的一篇有关世界计量经济学家排名中理论计量经济学领域排第十五名,华人计量经济学家中排名第三.同主题文章:论中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作者:洪永淼,汪寿阳我想他们的看法应该比较具有权威性吧。ps:对liyssy朋友一些观点的回应:你现在的关于计量经济学作用以及地位的观点也是我本科时候的看法。这也是很多国内经济学专业学生甚至是教授也有此看法,所以并不奇怪。只是你好像不清楚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什么,建议你看看我推荐的两篇文章。至于你有关宏观相关的看法,我只能说我不敢苟同,因为凯恩斯经济学是现在的宏观经济学的最主要的源头,而且凯恩斯主义仍然是现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之一,当然是发展了的凯恩斯主义,但基本思想并没有大的改变。如果你有兴趣从事经济学学术,你会有机会了解更多的。我个人很难在有限篇幅内解释一个你不怎么赞同的观点。还是留给你自己去探索吧。作为厦大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一个计量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我不敢说我一定比你知道得更多,只是我可能比较幸运地比你接触更多国际前沿的经济学以及一流的经济学学者。仅此而已。最后再强调一点:计量经济学不等于国内的数量经济学!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The Wang Yanan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conomic,Xiamen University)简称WISE。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学的教育与研究如何国际化,如何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国内学界热烈探讨的焦点话题。事实上,一些有前瞻意识的学校,已在国际化办学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正是在这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2005年6月,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为基础、依托于“985工程”二期项目的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 ,或用英文首字母缩略“WISE”)应运而生。WISE是一个实体性的教育科研机构,下设计量经济学研究中心、金融经济学研究中心、劳动经济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王亚南学术思想研究中心、现代统计学研究中心、计算与数据中心、厦门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中心、SAS计量经济学卓越中心、康奈尔合作中心以及高级教育培训与咨询中心。WISE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王洛林教授任名誉院长,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厦门大学双聘教授洪永淼任院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邹至庄,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经济学教授、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Clive Granger爵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1985年Clark奖获得者Jerry Hausman,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国际一流期刊Journal of Econometrics主编萧政,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教授、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Lawrence Klein,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国际一流期刊Econometric Theory主编Peter Phillips等享誉国际的学者任学术顾问。WISE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成为亚太地区和中国一流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经济学教育和研究机构,并致力于:◆ 在国内外顶尖和一流经济学期刊上积极发表论文◆ 培养一批一流精干的中青年经济学家,塑造WISE品牌◆ 成为亚太地区一个有影响的经济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使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在一些主要领域,即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劳动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研究在国内处于顶尖地位,在国外有一定的影响◆ 成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智囊团、思想库和高级教育培训与咨询机构为实现上述目标,把WISE打造成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与研究的南方重镇,奠定厦门大学在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现代经济学领域的一流学术地位,我们遵循“不求最大,但求最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办学理念与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学术资源,突出“学术品牌战略”和“多元化发展战略”。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机制创新、学术交流与合作、基础设施与网络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我们始终贯彻国际化办学这一主线,并有意识地结合“学术品牌战略”和“多元化发展战略”,在实践中不遗余力地加以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在实施“学术品牌战略”时,WISE充分发挥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和金融工程的学科优势,通过不断积累、厚积薄发,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倾力打造特色品牌。如今,“计量经济学”、“数量金融”已成为WISE两张闪亮的名片。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研究院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超额完成了“985工程”二期的“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创新基地预定的建设目标,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使前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教授奠定的厦门大学的传统优势在现代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目前,WISE的计量经济学、数理金融学和劳动经济学这三个优先发展学科有了快速的发展,计量经济学(特别是理论计量经济学)已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

洪永淼发表论文了吗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有张五常、林毅夫、吴敬琏、厉以宁、张维迎等。张五常教授被《世界商业评论》评价为:一代经济学怪才!他是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曾轰动西方经济学界,后来成了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张五常对国内股份转让、外汇转让、政府管制等发表了自己的独特看法,不久前他发表观点认为“深圳将成为整个地球的经济中心。”,此言一出舆论哗然。林毅夫被《世界商业评论》评价为:追求真理的经济学家!林毅夫研究的领域比较广泛(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学术思想,在总结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后,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假说。不久前的一场经济论坛上,在预测中美经济前景时,林毅夫教授与美国著名学者尼尔弗格森打赌:20年内中国GDP超过美国!吴敬琏被《世界商业评论》评价为:最讲实话的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最早提出并倡导市场经济理论,是"市场取向改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厉以宁被《世界商业评论》评价为:言词能影响政府决策的经济学家!他在比较中外经济运行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他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所以在海内外享有"厉股份"之称。张维迎被《世界商业评论》评价为:中国产业经济学第一人!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学者。他的企业理论及有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成果被公认为中国经济学界企业理论的权威。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他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这一构想包括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其他所有权不明晰的企业,这一理论与政策主张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为理论界与政策制定者所广泛接受,厉以宁教授因此被尊称为“厉股份”。知名的经济学家有很多,他们或在教育系统,或在专业部门,为国家的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数据支持,功不可没。

计量经济学只是一个研究工具,真正的理论基础还是源于宏微观经济学。现在世界上经济学理论的趋势并不是拓展理论基础,而是逐渐剔除一个个的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当然有些命题已经被世人证明过的东西你再想出成果只能使用更新的方法(计量方法)来再次证明,因此计量经济学现今风靡全球。更有人说“研究经济学离开计量经济学就不能再叫经济学了,只能叫经济学基础。”这当然是片面的,但是说明了现今经济学研究的主流方向。诺贝尔经济学奖近些年都是在奖励计量经济学新方法的应用,虽然有些违背经济学研究本身的意义,但是在促进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扩大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致使现在很多计量经济学专家异军突起,仗着自己数学水平高超大肆进军经济学领域,更有囊括诺贝尔奖的想法。因此,你所提及的动态宏观经济学我个人认为是属于计量经济学领域。其原因不言而喻,宏观经济学研究短时期可以,但是从来不能沿用到长期,任何一本宏观书谈及长期性都只说明趋势,而不能说明其必然性。原因在于宏观考虑范围一般都是国家性地区性,时间迁移导致的政策变动事实难料,我们始终不能说凯恩斯主义能够一直沿用下去,虽然在罗斯福手中它曾大展拳脚。动态宏观经济学简而言之并不难,就是数据与计算的细致,但是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不知楼主可曾做过计量分析,数据收集是极大的一个难关,数据做得越精,结果越能反映真实情况。所以,从动态宏观主要贡献在哪里?是一个计量经济学科研领域的一个奠基,从宏观经济学理论角度,只是用细致的数据证明或驳斥了前人的观点,不能说有了什么旷世之作,如罗斯福新政一样可以指导当世诸国的经济发展。综上所述,再次强调我个人认为动态宏观属于计量经济学范畴,对于1楼的看法鄙人不敢苟同,不知上述观点是否是您自己的观点,我想说的是:1.你所说的宏观研究方法,有一些是微观研究为主,另外计量经济学、博弈论等等方法才是经典的经济学论证方法,我说的长期性如果不用这两种方法证明,如何说服世人?2.一篇文章属于哪个领域,应该看他对哪个领域贡献更大,计量经济学是工具类学科,本身就是用来证明其他理论的,照您的说法是否数学领域就永远不能有科学家了那?(再次强调上述言论是个人看法)回复lyunsun:计量经济学现在在国内基本属于数量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范围,其他专业也研究,但是仅仅是作为工具,而不是研究计量方法.你推荐的两篇论文不好意思,我是看过的,但是他们的说法也同样存在局限性,这一点你看到了么?另外,不要拿厦大吓唬人,我承认夏大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大学,经济学研究也比较前沿,但是术业有专攻,我是东财数量经济专业的在读研究生,另外,我正在从事学术研究,只是惭愧的一点,我一般是研究微观领域的,但是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应用理论自认为不见得比你落后.我们不必探讨计量是否重要,关键问题在于这种论证方法是否得到了研究者和大众的认可.中国在计量方面确实不如国外(特指一下美国),但是我们不能说不如人家的东西就不重要,研究结果的局限性就多么多么的瑕疵.一个理论是要由多个方法证明的,缺少了计量证明的理论就是会有很多大众不同意,这无可厚非.在论证动态宏观理论的领域我个人看到的方法只是计量方法,博弈论可能也行,但是我没有看到,对于你说的不用计量方法就能证明动态宏观的长期性,我是相信的,但是如果作者能用计量证明,那就必须也列举出来,令计量方法研究者们也能信服他的观点.

理论计量人比较多,从李奇、洪永淼、甘梨、艾春荣等等等等。此外,做应用的,看看北大的光头(陈玉宇 周黎安),此外还有北大的颜色在经济史等领域做的也很好。还有我们学校的冯帅章,做劳经的,跟男神胡颖尧也发了一篇AER。此外还有经常混迹于国内的魏尚进(此时此刻他就在我们学校),也算是trade领域的吧。就写这么多吧,还有很多牛人,我也不可能知道的很全,反正现在国内的经济学家有很多。!!!

属于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是进行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方法的研究,比如平稳性检验,广义胤治龇?最大似然估计,广义ARCH分析等等.数理经济学严格来说不能说是经济学的分支或者领域,因为数理经济学是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必备工具,他们都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事实上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除了少数几个外(包括布坎南,诺斯,科斯等人)都是数理经济学家,因为他们的研究都涉及数理经济学工具的应用.经济学的领域基本可以划分为(不过随着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个领域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所以简单的说是某个领域越来越没有意义,而更多地说某人的贡献):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宏观经济学),博弈论,激励设计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经济史,公共选择理论,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等.回答增加的问题:不是!动态计量经济学是涉及时间序列的计量经济学,不一定是有关宏观经济学的问题,可以是有关金融数据的问题,也可以是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问题.在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的研究中甚至不涉及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有一个笑话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一定知道哪个大学计量经济学研究最强,但看Prescott任教的大学可以知道那个大学的计量经济学研究肯定不强.事实上确实这样,卡耐基-梅隆大学以及明尼苏达大学的计量经济学研究在全美计量经济学研究中表现一般.在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的研究中他们之所以能够不使用计量经济学也能够证明理论的正确(实际上用计量经济学检验却证明他们理论的不正确见坎贝尔和曼昆(1987))是因为他们发展了一种研究范式,就是calibration(校准)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基本的微观经济学事实选择一系列参数值,然后将模型就各种序列的方差和协方差所作的预测与数据中的方差和协方差进行对比.这种方法的提出在宏观经济学发展上意义非常重大.如果你有兴趣从事学术研究以后可以看看他们1982年的那篇经典论文。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确实是经济学研究的三个最重要且截然不同的领域,从最基本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说他们没有什么关联性,(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进行数据分析所需要的检验理论和估计理论,可以说计量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经济数据,因此一般可以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行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人的行为)如果说有就是宏观与微观的内在的关联以及宏观微观经济学中对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宏观计量经济学并不是计量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在宏观中的应用,同样微观计量经济学也不属于微观经济学。之所以有这样划分是因为他们的研究数据的一致。比如宏观计量的数据一般就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数据比如经济增长数据,微观计量所用的数据一般也是微观经济学尤其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数据。所以说他们只有相关性不存在包容性。计量经济学实际上的划分根据国际惯例是: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还可以有半参数计量经济学。我想你的看法应该是由于国内没有计量计量经济学专业只有数量经济学而数量经济学包括了计量经济学方向。这是前苏联的习惯。但在北美没有数量经济学专业只有计量经济学专业,国内数量经济学专业除去计量经济学方向以外的只是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必要的知识准备而已。所以现在有一个说法在国内想从事经济学研究最好不要去西方经济学而要去数量经济学读研究生。可能我说的还不够清楚明白,推荐你读一下这篇文章: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作者:洪永淼,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系终身正教授,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本文是洪教授的一篇工作论文,已经发表在《经济研究》上半年的某期上(我忘记哪一期了)。洪教授在最新一期的Journal of Econometrics(计量经济学期刊)上的一篇有关世界计量经济学家排名中理论计量经济学领域排第十五名,华人计量经济学家中排名第三.同主题文章:论中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作者:洪永淼,汪寿阳我想他们的看法应该比较具有权威性吧。ps:对liyssy朋友一些观点的回应:你现在的关于计量经济学作用以及地位的观点也是我本科时候的看法。这也是很多国内经济学专业学生甚至是教授也有此看法,所以并不奇怪。只是你好像不清楚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什么,建议你看看我推荐的两篇文章。至于你有关宏观相关的看法,我只能说我不敢苟同,因为凯恩斯经济学是现在的宏观经济学的最主要的源头,而且凯恩斯主义仍然是现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之一,当然是发展了的凯恩斯主义,但基本思想并没有大的改变。如果你有兴趣从事经济学学术,你会有机会了解更多的。我个人很难在有限篇幅内解释一个你不怎么赞同的观点。还是留给你自己去探索吧。作为厦大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一个计量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我不敢说我一定比你知道得更多,只是我可能比较幸运地比你接触更多国际前沿的经济学以及一流的经济学学者。仅此而已。最后再强调一点:计量经济学不等于国内的数量经济学!

周淼发表的论文

一,确定一个研究的问题

要注意的问题是:

1,要确定这个问题值不值得研究。

2,要确定这个问题研究的困难程度,看现有的技术和手段可不可以进行这个研究;

3,看一下这个问题是别的研究者没有发现过的,或是漏掉的问题。

4,问题要明确化,这样的问题才可以方便地转化为实验假设,可以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下一个操作性定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

1.现实的需要。

2.理论来源

(1)根据不同理论观点之间的矛盾选择课题

(2)通过对现有理论观点提出质疑选择课题

(3)为证实他人或自己的某一理论观点而提出相应的课题

3.研究文献——矛盾、忽视、过失、或原先解决不了,现在能解决了的问题。

4.从理论、方法、学科交叉等方面的新进展选择课题。

二,形成实验假设,并用明确的语言表述这一实验假设。

假设是根据已有事实及原理所作出的猜测。科学假设是在一定专业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作出的一种理论思维产物。它体现为一种知识体系。明确自变量、因变量及其关系的过程,是研究课题操作化的过程,假设形成之后,即可实施具体实验设计及实验。

(一)假设的种类

1.预测性假设:是指对客观事物存在的某些情况特别是差异情况作出推测判断。

2.相关性假设:是指对客观事物相互联系具体方向、密切程度作出推测判断。

3.因果性假设:是指对客观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推测判断。

(二)假设的标准

(1)假设应有科学性。假设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科学实验为基础,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并且要经过一定的科学论证,决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测。

(2)假设应有预测性。假设应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间的关系作出推测,是否正确有待于检验。

(3)假设应有可行性。假设应该有较强的操作性,其中所包含的概念应该可以通过自变量与因变量加以操纵。

(4)假设的语言应简单、明了,以陈述句毫不含糊地加以说明。假设一般用“如果——那么——”的句式或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直接陈述可能的研究结果。

(5)假设能包括所要进行的研究的变量之间的潜在的关系,而且假设必须以事实为基础,而且能对已有的假设做出很好的解释,并且能够预测未来的事件。

三,确定实验中的各自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确定。

要注意的问题是:

1,自变量的确定:

(1),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事件,事物或是现象对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这样的自变量才是客观的,有利于别人对实验结果进行参考和重复验证。

(2),自变量能引起我们所要研究的因变量的变化。

(3),自变量必须是可以变化的。

(4),在实验过程中,要设置适当的检查点,检查点之间的间隔至少要大于差别阈限,这样才能保证自变量变化时,能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

另外,我们在呈现自变量的时候,还要注意自变量刺激的大小,呈现方式,空间位置,呈现的时间顺序和呈现时间的长短等问题。

2,因变量的确定:

因变量的选择必须具备一些固有的性质,这是我们选择一个好的因变量的标准。

(1)有效性,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从样本所测得的因变量的结果能够代表这个样本所在的总体。

(2)可靠性,在其他所有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复测量时因变量的变化的一致性。

(3)灵敏度,因变量能够灵敏地反映出由自变量所引起的机体的反应变化。

(4)数量化,能数量化的指标可以更细地反映出反应变量的变化,而且能够搜集到客观的数据,可以进行科学地比较。

3,无关变量的控制: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无关变量影响实验的内部效度,混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我们在实验设计之前可以通过查阅文献,作调查,或是根据自己或是前人的研究的经验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什么影响因素,什么是需要控制的,用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我们就可以在实验设计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来控制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四,确定研究的总体,抽取样本以及分配样本。

我们在实验之前,1,要确定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人还是动物?),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以此来确定实验的总体,也就是说确定我们实验的被试应该是属于一个具有哪种特征的总体?

2,再确定我们所要研究的是总体还是总体中的一部分(能代表总体的样本)?

3,如果是研究一个样本的话,再确定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样本的大小?以及样本如何分配到实验处理中去。

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抽取的样本能最大程度的代表所要研究的总体——样本的代表性。

五,进行实验设计及其对实验的控制。

实验设计有好多种,从广义上来就,实验设计包括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首先我们要根据我们的研究的类型确定我们要采用哪一种实验设计?在选择进行哪一种实验设计的时候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参考:样本的大小,被试的特征,自变量是否可以进行操纵,以及自变量的多少,自变量的性质。

另外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还需考虑对实验的控制,从自变量的操纵,因变量的测量以及无关变量的控制几方面入手。

六,实施实验

应该注意的问题:

1,指导语的确定:指导语是指主试为了交代实验任务向被试所说的一系列话。

指导语的制定应注意以下要求:

(1)在实验实施之前,研究者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严格确定被试的指导语。确保指导语能将实验的实验过程,所要注意的事项,被试的实验任务都体现出来。

(2)在指导语中需要把被试应该知道的事项交代完全。告诉被他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3)要确保被试确实懂得指导语。最好在被试看完指导语之后,要他重复一下实验要求他做什么?怎样做?

(4)指导语要标准化。即前后应该一致,统一。

2,在进行实验之前,一定要进一步地从头至尾地考虑一下,实验是否地真的按照实验设想进行的,还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试和被试的时间的安排是否已经妥当了?实验仪器是否正常运行?实验程序是否正常运行?实验数据的搜集准备是否完备?

3,无关变量的控制。利用各种无关变量的控制手段,控制好实验过程中的无关变量。

4,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额外的刺激的干扰!

5,注意主试的态度,言行,语气和行为穿着等一些方面对被试的影响。

七,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

要注意的问题是,要用合理的统计方法对我们搜集到的数据进得统计而且还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评价。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的时候要注意推论的范围,不能太大。

八,写出实验报告

在写实验报告时要注意格式规范,这样有利于研究成果的交流。而且语言要准确,简洁。结果的报告要客观,分析要有根据,讨论部分根据我看的一本国外论文发表的书上面的要求就是讲一个好故事。

你是想问压裂后返排液有油气味是怎么回事吗?这个气味是由于压裂液和污染物质混合了。根据发表学术论文网资料显示,压裂返排液主要来源于压裂作业过程中从井筒回流至地面的压裂液以及开采初期的采出液。其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注入地下的压裂液和地层中原有污染物质,所以会有油的气味。压裂返排液中不仅含有各种添加剂,还夹带大量甲醛、石油类、氯离子等物质。其污染物成分众多,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外界环境中,很难自然降解,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液体对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水体和土壤影响两方面。

八倍的结构是:八(独体结构)倍(左右结构)。八倍的结构是:八(独体结构)倍(左右结构)。拼音是:bābèi。注音是:ㄅㄚㄅㄟ_。八倍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八倍bābèi。(1)等于另一物八个之大的总量;某一数量乘以八的数量。二、网络解释八倍【拼音】bābèi【注音】ㄅㄚㄅㄟ_【条目】八倍【引证解释】[eighttimes;octuple]等于另一物八个之大的总量;某一数量乘以八的数量关于八倍的成语七七八八倍日并行声价倍增声价百倍歪八竖八卷甲倍道倍称之息关于八倍的词语倍日并行声价百倍力倍功半倍称之息卷甲倍道声誉十倍事捷功倍声价倍增弃义倍信身价百倍关于八倍的造句1、日本的工作的妈妈一天需要做四小时看管孩子和家事劳动的事情,是她们配偶的八倍。2、作为地球上最咸的水体,死海的水比海水还要咸八倍,但是仍然有一些微生物在其中欣欣向荣。3、谷歌执行长施密特本周表示:“移动联网设备应用的增长速度达到当年机联网浪潮时的八倍。”。4、但林奇在一篇发表的论文中称他们已经找到了一个以前从未发现过的新品种,它在实验条件下,即使条件干旱,产量也能增加八倍。5、首先,使用编码方式的消息比二进制编码的消息平均要大六至八倍。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八倍的详细信息

癌症是一种很难完全治好的病,还会让患者疼痛难忍,四川的李大爷却不这么认为。李大爷已经六十七岁了,在2014年的时候被检查出来患有肺癌,虽然很快便安排了手术,但是肺癌还存在着复发的可能。面对这样的情况,李大爷并没有颓废,反而更加珍惜生活。李大爷酷爱骑自行车和游泳,每天都会和朋友去锻炼,还会组织朋友一起志愿捡垃圾。

人食五谷,难免会得病。其实当我们生病时,不仅身体会受到病魔的折磨,心理也会受到疾病的影响。同样的道理,如果是得了心理疾病,那么我们的身体状况也会反映出我们的心理问题,心理和生理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生病时一定要摆好自己的心态,不要颓废,而是要用乐观向上的心态去对抗病魔。

在浙江的一家医院中,有一位特殊的病人,这位病人身患不治之症,却每天笑得很开心。这位病人就是周淼,他身患鼻咽癌,已经经历了三十多次的化疗、二百多次的放疗。周淼的负责医生称,周淼的病非常难治,但是他积极乐观的心态却让病情有了新的转机。

得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得病后依然不知道保养。有些人在知道自己患上癌症后,反而认为自己时日无多,开始大肆吃喝,认为自己多快乐一天是一天。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是乐观,而是真正的颓废,因为他放任病情恶化。李大爷对抗病魔的方法就是乐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适量的体育运动,不仅能让人的抵抗力增强,还可以有效缓解负面情绪。而人之所以会得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身的免疫力下降,所以病人进行适量科学的运动,更有利于康复。早在2016年,美国一家癌症研究所发表的论文称,长期科学的锻炼可以有效对抗癌症,对食管腺癌的效果最为明显。

最近一段时间内,最火爆的电影就应该是《送你一朵小红花》了,这部电影讲述了两个抗癌家庭的故事。虽然癌症很恐怖,这两个家庭在抗癌路上也有过伤心,有过难过,甚至有过快要崩溃的时候,但是他们最后依然选择了用爱和乐观去面对癌症,直至战胜癌症。

大学生赵恺在人生中最美好的年龄患上了骨癌,这是一种发作时让患者异常痛苦的疾病,可是赵恺不愿意在病床上度过自己的一生,他执意回到学校,尽自己最大努力学习,用知识来对抗病魔。

癌症也许真的很可怕,因为目前人类还尚未研究出真正治疗癌症的方法。但是在面对癌症的时候,我们不能被其吓到,因为妥协就意味着放弃自己,我们要用科学的饮食、合理的锻炼、乐观的心态去和病魔对抗。

李大爷在得病后,坚持做志愿者,发动朋友一起在河边收拾垃圾,让自己生活的环境更好,用这样的方式来为家乡出一份力。其实癌症患者之所以在得病后会颓废,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丧失了生活的动力,认为之后的日子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要想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就要找到精神上的寄托。

生命的意义不仅仅由长度决定,更由宽度决定,有些人活的时间很长,可是终其一生都浑浑噩噩,没有一天的生活是有意义的。有些人虽然病魔缠身,生命在很早的时候便已结束,但是他活着的时候,每一天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他每一天都很快乐,这样的生命才有价值。人最终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所以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都要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过,去做一些有意义且自己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让自己不要留遗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