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王玉仲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6-30 23:17:43

王玉仲发表论文

全国跟王玉仲同名的有多少人?通过全国14亿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查询,全国叫 王玉仲 的有: 185人。

王玉仲发表论文了吗

网络上有很多论文发表网站,很多作者由于着急发表论文,而选择通过论文发表网站去发表论文。

但是由于利益的驱使网络上充斥着很多假刊,甚至一些论文发表网站还推荐假刊给作者发表,有的甚至取作者论文发表费用然后消失。

针对这种情况,发表论文前,作者一定要认真辨别期刊真伪,了解论文发表网站的信誉,口碑,不盲目轻信论文发表网站和假刊的一些过度宣传,避免上当受。

选择发表期刊前,要去新闻出版总署查看期刊的备案情况,再去相关的数据库查看期刊的收录情况,确保期刊正规合法,同时具备国际刊号ISSN号和国内统一刊号CN号,而不要被那些打着香港刊号或者书丛号的期刊所蒙蔽。

论文发表的介绍:

1、论文发表的介绍

学术论文首先应当具有独创性。要在论题涉及的范围内,言他人所未言,提他人所来提。要有所创新,有所发现,要有独特的、合乎客观实际的看法。

只是重复、模仿别人的意见,称不上学术论文。如在社会科学领域内,独创性常见于这样三条途径:

(1)结合新的社会实践对以往理论加以继承和发展,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结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的完善;

(2)对新发现的资料加以研究,史学、考古学的研究常常如此;

(3)通过搜集、整理前人已有的成就的途径获得新结沦,例如哲学史、语言史的研究。

论文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深刻揭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也就是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专业性是指论文从题目、选材到文字表达,都要具有某一学科、专业的特色,要摸透“行情”,用“行话”,如图书馆学的论文常常要运用款目、标注、二次文献、情报检索语言等专业词汇。

法学论文则常用法人、主体意志、仲裁、诉权、罪行法定主义等等。学术论文不必人人都看懂。好的学术论文是独创性、科学性、专业性高度的统一和结合。

2、论文发表的必要性

随着学习及工作的深入,学习者及从业者对本专业及行业会有深入的研究,而研究水平的衡量标准则体现在了论文发表上。

即,要求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或报纸上发表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论文发表,成了考量从业者水平的一个不可或缺甚至尤为重要的标准。

发表论文,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论文发表有2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向杂志社投稿,一种是通过论文代理或期刊采编中心投稿。这2种 方式,费用方面基本差不多,都是社里统一定的价格。

期刊采编中心或 论文代理的优点至于大体差不多的文章,都基本可以安排通过审核,而且 审核时间短,一般在2-5个工作日内就安排审核并给予答复了。

主要是采 编中心是采用的集中递稿方式,一般采编中心都有编辑,会事先对论文做 下初步审核,能帮修改完善的文章都会帮助修改完善。

再加上跟社里较熟 ,论文能通过的,社里一般不会为难。 而对于直接投稿杂志社,审核比较慢,通过率低些。很多核心期刊,稿件投递后基本就是石沉大海。

3、论文发表格式

撰写论文,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格式,这样看起来一目了然,条理清晰。

1.在实际写作职称论文的过程中,则灵活运用,根据实际情况。最好开头有个引言部分,说一下目前的形势啊什么必要性的,引启性的开个头,再展开下面的论述。

2.论文要分条目展开,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比如上文中,大条目下面都有小条目,看上去非常清晰。大标题用加粗突出显示,大标题后面不能有标点符号。

摘要控制在220字符内即可,最好能概括下全文的内容,切忌把开头当摘要,把文章标题罗列出来当摘要。关键词,3-5个为宜。

1.首先搞清楚为什么发论文, 一般都是为了保研,学位, 评奖,评职称加分等等, 然后就要了解对应事项对论文方向和所发的杂志(有的会给出一个目录)的要求, 以免发非所要做无用功2.确定的论文方向, 自己应该要有充分的了解, 可以多看看知网上相关文章, 也可以找老师指导一下, 尽量能写出比较独到的逻辑完整的观点, 还要有充分的论据和比较丰富的论证方法3.确定目标杂志, 可以先大致圈定几个意向进行详细了解, 包括杂志的周期(有些杂志出刊太慢排队太久等不起), 杂志对作者的偏好(有些较好的杂志只接受一定级别的作者, 本科生不在考虑范围), 投稿审稿或版面费用(一般越好的杂志可能不收费但上稿难度很大), 有可能的话可以在官网或杂志上找到编辑部联系方式, 直接咨询, 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的中介4.投稿要注意符合杂志社的投稿格式规范, 要检查好文字不要出现低级错误, 那样会严重影响编辑对稿件的印象, 投稿投到官方的邮箱, 然后可以打个电话提醒一下编辑查收, 需要付费的一般是杂志出了用稿通知后才付费, 如果是上来就要钱说包发的十有八九是子

据学术堂介绍论文发表只需要六步。第一步:投稿。这是论文发表人员选择好投稿期刊之后,将自己的论文稿件通过邮箱、在线投稿窗口、QQ或者微信即时通讯软件这三大方式发送给编辑。第二步:审核即审稿。投稿之后,编辑会按照投稿顺序对论文进行审稿,有的期刊杂志收取审稿费,如果您的论文需要加急发表,请在投稿时标注清楚,可能会产生加急费用。审稿环节是整个论文发表过程中耗时最长的,影响了论文发表周期的长短,关于论文发表时间影响因素可以阅读《是什么影响论文发表时间长短》了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论文审稿可能会反复进行。第三步:审稿结果。主要介绍通过审稿被录用的论文。通过杂志社论文三审的论文,杂志社会下发录用通知书,并注明预安排在某年某期发表,之所以是预安排,是因为还没交纳版面费。关于论文三审可以阅读《什么时候论文需要三审》,了解一些审稿知识。第四部:交费。这里的交费主要是版面费,交纳之后,论文才会正式进入安排刊期出版流程。第五步:安排发表。版面费到位之后,即可安排刊期,并按照日期出版见刊。少部分论文发表可能会延期,原因很多,例如:有人安排加急。第六步:寄送样刊。论文见刊之后,会给作者寄送一本样刊,作为用途上交的材料。到此整个的论文发表流程结束。

王玉俊论文发表

钱武涛:中共党员,副校长,校党支部委员,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区级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区级学科带头人,《试验区教育》杂志编委。曾辅导学生参加多届全国数学竞赛,几十人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潜心钻研,历经锤炼, 更新教研理念,创建和谐课堂,推进素质教育”是他永恒的追求。孔令文:中共党员,中学化学高级教师,教研室主任,省级优秀教师,区学科带头人,2006年度合肥市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化学教师实验竞赛市级一等奖。编写的多本教学参考书分别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少儿出版社》和《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发行,其先进事迹曾被《江淮晨报》、《合肥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陈希如: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校办公室主任,区级优秀教师。辅导学生参加作文竞赛、演讲比赛,多人次获得省、市级奖项。有多篇文章在省市级报刊发表。追求“宁静致远”的至境。万娴珍: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区级优秀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区级优质课一等奖。能够潜心钻研,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深得学生的爱戴。王华金: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区级优秀教师,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省合唱指挥协会常务理事,多次获得县区级音乐教学大赛第一名。指导学生参加合唱比赛、朗诵比赛,多次获得市一、二等奖。并有多篇论文获得市级一、二等奖。盛家勤:中共党员,中学数学一级教师,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区级优秀教师,区优秀党员,市优质课二等奖,中国数学教育学会会员。教育信念是:“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共同成长!”李训宝:中共党员,中学数学一级教师,骨干教师,区级优秀教师,区优质课一等奖,所带班级被评为“合肥市优秀班级”。一直追求“严谨、活泼”的课堂气氛。王国宏:中学一级教师,青年骨干教师,省第二届中学生健美操比赛最佳编排奖。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先后分获省健美操比赛第三、第四名;市中学生手球比赛男子组第一、女子组第二名。排球男子组第一名,女子组第二名;广播操比赛多次获得市区级一、二等奖;有多篇论文获得市区级奖。宋后才:中共党员,中国教育部与美国英特尔公司合作的“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省级主讲教师,教学设计获市级二等奖。职业信条:“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孙菊萍:青年骨干教师,市级优秀班主任,区优质课一等奖。所授两届毕业生中考语文成绩获得区第一名。多年参加中考阅卷,并有两次被评为“中考优秀阅卷教师”。一直追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砖石之资塑琦玉之才!”王燕:中共党员,青年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系省书法协会、美术家协会常务委员,部分作品收录在合肥市师生书画集或在亚明美术馆展出。多次获得省市中小学生书画展优秀辅导教师奖,辅导学生作品获得全国动漫大赛一等奖,部分学生作品在亚明美术馆展出。程小莉:中共党员,青年骨干教师。区英语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并有多篇论文在市区级获奖。“学校是学生茁壮成长的摇篮,也是老师实现梦想的舞台”。汪菡:中共党员,优秀青年教师,市英语优质课二等奖,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教育信念:“愿做一把细腻的情感钥匙,走近学生心灵,开启学生智慧的天窗。”王玉俊:优秀青年教师,区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辅导学生作文竞赛多人次获得市级奖项。展望未来,壮志写春秋……潘国强:中共党员,青年骨干教师,校政教处主任,区优秀教师,区优秀党员,区骨干教师,区德育工作先进个人。有多篇论文获得市区级奖。所授历届毕业生中考政治成绩获得区第一名,并在合肥市名列前茅。追求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在快乐中汲取新知”。

都点这了!州纪委“四风”随手拍举报平台自2018年3月上线以来,收到并查处了一批“四风”问题,现将其中12起典型案例通报如下:1反映建始县景阳镇廖家坦村党员尹剑飞违规整酒问题2018年2月13日,尹剑飞为其子整满月酒,收受非亲属人员礼金4000元。2018年10月28日,景阳镇纪委给予尹剑飞党内严重警告处分。2反映恩施市龙凤镇政府专职司机王玉俊公车私用问题

倾城雪结局,倾城雪结局是什么嘉沅一个人带着徐恨的儿子艰难地生活,此时遇到了她生命中的第三个男人——一个有妻室的岭南富商,他将她纳为偏室。他的妻子起初无法接受嘉沅,但最终被嘉沅的诚心感动,临终前,同意将嘉沅扶正,而两人结婚的当晚,徐恨十分落魄地回来了,告诉嘉沅两人并不是亲兄妹…… 倾城雪结局按大明规矩,凡江宁织造,需于每年秋季大典之前,进呈龙袍。多年来均由学文亲绣,今年亦不例外。此件龙袍在绣毕封印之前,并无异状。未料,上呈之后,当廷发现,龙袍上原金丝斑斓之金龙五爪,竟然变成乌丝黑线。此件龙袍在京师里引起轩然大波,此乃公然忤逆犯上,倾城雪结局实属大不敬。有违圣尊,暗喻皇帝非天子之子。朝廷震怒,责令白公公严审究办。白公公岂肯放过公报私仇的大好良机。既奉圣谕,又有口实,遂下令将学文押入大牢,不会刑部,自己亲审。 审讯之时,假公济私,极尽屈辱栽赃之能事。学文蒙不白之冤, 倾城雪大结局

王玉川发表的论文

中医药学家,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主任,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资源学院教学质量与学位委员会名誉主任、资源药物与中药资源研究所所长,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卫生部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王永炎院士是中医药学家,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学研究近50年,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药防治中风病与脑病的临床与基础。先后主持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973”和国家“七五”至“十五”攻关课题等20余项。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系统临床观察,总结了证候演变、辨证治疗、调摄护理的规律。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痰热腑实证而研究设计的化痰通腑汤与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法,提高了临床显效率,减轻了病残程度,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999年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的中医药基础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学术影响。他还主持了《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和《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等标准化建设工作,并依托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建立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中心,在规范全国中医药名词术语、诊疗指南及引领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近年来,王永炎院士倡导中药资源学的研究,并亲自担任北师大资源学院教学质量与学位委员会名誉主任、资源药物与中药资源研究所所长,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引领了道地药材的分子鉴定及其气候、生态要素等方面的研究,为中药资源的品质优化与可持续利用作出较大贡献。在“一手抓临床、一手抓科研”的思想指导下,为了能够在预防和治疗甲流的同时收集到第一手的科研数据,为今后的科学决策和科学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严谨的基础性资料,王永炎院士组织全国力量申报《中医药防治传染病行业专项》,并亲自担任项目负责人;目前,该专项已获立项资助。同时,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成立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研究研究所,负责组织协调行业内传染病防治研究工作。王院士在其中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1、作为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专家委员会”组长,有力保证了中医药在2009甲流应对中的早期介入、积极参与。在2009年甲流爆发后,迅速组织中医药专家进行多次论证,总结甲流中医证候特征,制定并更新四版《中医药防治甲型流感》诊疗方案,为全国范围内中医药及时、安全、有效应对甲流提供指导,确保了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发挥。2、作为2009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负责人,有效组织了中医药防治甲流等传染病的系统研究与体系建设。2009年9月,针对甲流在我国的爆发与流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时启动了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以下简称2009年行业专项),开展甲流、手足口等传染病的中医药系统研究。王永炎院士作为专项负责人,积极组织承担单位系统开展了中医药防治甲流等传染病的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及时总结了不同传染病证候特征,肯定了中医药疗效,研发出有效中药并明确了作用机理,提高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整体研究水平。其中,中医药治疗甲流研究结果在美国《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发表,引起了国际广泛关注,不仅肯定了中医药疗效,也推动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此外,在全面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研究的同时,王院士还强调专项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人才培养与体系建设,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人才队伍与41家覆盖全国的中医药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临床基地),有效推动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体系建设;3、作为“中医药应急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积极组织中医药专家在手足口等疾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指导、保障作用。甲流爆发后,蜱传疾病、超级细菌等传染病也频繁出现,王永炎院士未雨绸缪,每次都积极组织专家进行应对,在疾病流行前制定中医药防治预案,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2011年12月27日,中医药应急专家委员会成立后,作为主任委员,王院士针对今年手足口发病抬头的趋势,及时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医药防治手足口方案,为中医药积极应对进行了充分准备。4、作为“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合作”首席专家,积极推动军民融合与军地传染病保障体系建设。2012年2月18日,为完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体系建设,在王国强副部长的倡导下,中国中医科学院与解放军302医院等7家单位共同签署了“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王永炎院士作为首席专家,在会后第3天即组织军地两方专家落实战略协作具体工作,建议并成立军地紧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合办事组,确保军地融合工作的实际开展与相关体系建设的进行。王永炎院士带领专项项目组从中医临床、基础研究、中药筛选、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等方面开展中医药预防传染病的研究,以“平战结合”“临床科研一体化”为指导思想,打造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队伍,从而为建立快速、准确、科学、有效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体系模式及其实施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保证公共卫生、人民健康和国家利益发挥中医药应有的作用和贡献。全国人大常委。著名中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药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学位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资源药物与中药资源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名誉院长,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院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从事中医内科医疗、科学研究、教育3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风病与脑病的研究。王永炎院士先后承担国家“七五”、“八五”与“九五”中医药防治中风、老年期痴呆等攻关课题,国家教委(90)(96)博士点和国家新药开发基金等部级以上课题8项;WHO科研合作项目“脑血管的中医康复”。是全国急症必备用药“清开灵”主要研制者之一。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系统临床研究观察,王院士总结了证候演变、辨证治疗、调摄护理的规律。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痰热腑实证而设计、研究的化痰通腑汤与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法,提高了效率,减轻了病残程度。他主持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已经被推广试行,该《标准》首次应用医学计量学记分方法评价疗效,并应用辨证量表、CT、MRI、临床流行病学等方法进行了深化研究,为提高中医临床学科的科学性起到重要作用。在中医学术与管理规范的研究上,他参与并主持了中医病案书写规范的制定,并经再次修订后实施。现被科技部聘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其承担的多项国家重大课题,均关系到中医药健康产业的进步和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1986年以来他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部市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立夫中医药优秀著作奖”。先后主编出版学术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社会上有不少人说中医是“慢郎中”,王永炎不这样看。他说:“中医既善于对一些慢性病的调理、调和、调养,同时在病毒病、病毒感染一类的病,比如,病毒性的脑炎、病毒性的肺炎,这样一些急性病,还是有中医的一些优势。”所以,在毕业以后他就选择了急性病的科研课题。慢条斯理的中医通常很难同急性病联系在一起,选择易于突发的脑血管病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王永炎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挑战。几年前,他主持研制的清开灵注射液在预防抢救和治疗中风病方面终于取得了突破。当然有些疾病在抢救的环节当中,中医有优势,那应该发挥中医的优势。所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后来他又搞了静脉注射液。在最多的时候,东直门医院有十四种静脉注射液,可以进静脉的,抢救的时候运用。那就是说有解毒的、清热的,也有凉血的、化淤的,防止病情恶化。那么,通过这样,在急病的抢救方面,也可以说摸索了一个途径。1962年,王永炎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在东直门医院从医20年后又重返母校,就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虽然他是第一批用现代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中医,但他始终念念不忘,在毕业之后和一代中医名家董建华的那段颇具传统色彩的师生之缘。董建华老师是怎样带他呢?一上来就强调养成教育,董老师是从要求写字,而且要求抄稿,每天能抄一万。是从要求如何接待病人,如何对人对事,加强养成教育。而且在养成教育培养的过程当中,建立了师生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随着跟老师一块儿工作,向老师学习,潜移默化,不断地加深。王永炎一直认为,他之所以能在行医生涯中取得相当的成就,有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受惠于几位前辈老师的提携。王永炎遇见的两个老师,都是肯让的,他就出来了,他也不见得比别人聪明多少。董老师可以说在六十几岁,还完全可以再做的时候,他把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的主任委员提名让王永炎去做。王玉川老师在六十岁刚满的时候就提出来,国务院中医学科评议组的召集人让王永炎去做,当时他都担心自己挑不起来这个担子,但老师鼓励他,认为通过锻炼只要认真去做,只要尊敬长辈,团结中年一代,还是可以把工作做好的,这一点他感触很深。今年的3月25日是王永炎的60大寿,当年的学生如今已经是20多名医学博士的导师。受世界卫生组织的委托,他和弟子们正在进行一个关于脑血管病的中医康复科研合作项目。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人,王永炎时常感慨,任重道远。中医药的现代化和中医药走向世界任务是繁重的,道远就是它不是我这一代人能完成的,但是我这一代人起步了,同时应该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让后人延续着这条正确的方向往下走,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创建于 1956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 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校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中文名称:北京中医药大学 英文名称: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2000年7月31日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并成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高职部、体育部、信息中心等教学机构。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学、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工商管理学、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 9 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医学七年制含中医科研方向、中医临床方向、中医骨伤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中药方向、针灸推拿方向、针推康复方向、针推对外交流方向、医院管理方向等 9 个培养方向班,分别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联合培养。 截至2009年底,学校各类在校生总数为23262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 10660;研究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为28.9%;境外学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比例为16.6%。 学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均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6个,部局级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最高级)实验室 9 个。学校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中心、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 创办于1958 年的附属东直门医院是学校临床教学及医疗、科研基地。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一所医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齐全、设备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并具有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附属东方医院已建设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人才优化、管理科学、医疗水平一流、中医特色突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国家级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医院。2006年,北京冶金医院正式划转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学校第三附属医院。 建于 1958 年的药厂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齐全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现已通过小容量注射液 GMP 认证。其拳头产品“清开灵注射液”连续三次被审定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首选必备中成药。 建校50多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以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为己任,已为国家培养了30000余名高级中医药专业人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3000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近年来,先后与 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43个合作项目,与境外45所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联系。校园活动剪影(12张) 学校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和《中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北京中医药大学在网大教育发布的2008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位列全国各大学第51位,并在医药类院校排名中位列全国第2。编辑本段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吴建伟 校长:高思华 副校长:王庆国 徐孝 靳琦 乔延江 工会主席:魏天卯校园风景(11张) 纪委书记:常江 党委副书记:常江 谷晓红编辑本段学校校标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标图案由蛇、手杖、杨柳枝和心形外框组成。 标志中央“蛇与手杖”图案是国际通行的医药卫生标志。蛇象征智慧。手杖变形为针形,象征东西方医学的交流与融合。杨柳枝象征生命和吉祥,也是天然药用植物的代表,并寓意中医药人才的茁壮成长。蛇与手杖、交叉的杨柳枝分别组合成英文字母“B”和 “U”的形状,是校名中“Beijing”和“University”的缩写,突显我校的地域特征和高等医学教育的特色。心形外框顶部镂“BUCM”,是英文校名“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的缩写。图案选用红、绿、蓝三种颜色。红色象征阳光,绿色象征生命,蓝色象征海洋和天空。 标志的整体寓意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以德行和智慧培育英才,以仁爱之心包容四海,以中国医药造福人类。编辑本段校训释义 校训:“勤求博采 厚德济生” “勤求博采”:语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现用以表示我校师生要做到勤奋研求,广博采搜,汇通中西,学贯古今。此4字集中讲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 “厚德济生”:厚德,语出《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济生四字合而表示师生要宽厚仁爱,品德高尚,以仁术普济苍生,全面服务社会。此4字主要讲品德修养、做人、做事。 以上八字还寓含继承与发展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念。编辑本段科学研究 中药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研究工作中率先将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技术等应用于中药学研究领域,发展了新的学科方向,取得了创新性成绩。 1 )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多数已经被评为高级学术职称,成为本领域的学术骨干;其中,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一人,部局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两人;作为国家级学术团体的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四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一人,博士生研究导师三人。 2 )学术研究方面:在站或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都主持或参加了国家或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参加或主持国家“ 863 ”课题 3 项,“ 973 ”课题 3 项,科技部“攻关课题”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11 项,博士后基金 2 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5 项;申请专利 6 项,获专利授权 2 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41 篇,其中 SCI 收载 3 篇; 3 )研究平台建设方面:基 于博士后研究人员在中医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复方化学筛选技术、靶向给药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贡献,建成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中药制药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4 )学术交流方面: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工作期间积极开展各类学术交流。十年来,除定期的学术沙龙外,博士后研究人员作学术报告 30 余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20 人次,会议特邀报告 10 人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以及教育部直属院校,担负着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科技产业,加强对外交流,在世界传统医学及文化教育领域进一步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历史使命。九五期间在中医药管理局和教育部的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取得了重大的标志性成果。国家重点学科六个,局级重点学科十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三个。在新的历史时期,我校同样是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前景光明而任务艰巨的客观形势。面对兄弟院校强劲的发展势头,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五""211"工程建设,努力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加强内涵建设、增强综合实力、突出办学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中医药行业院校中体现一流水平、保持首善地位,才能真正发挥国家重点中医药院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为中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为中医药现代化作出贡献。“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 重点建设"中医证候学"、"方剂学基础研究"、"中医体质学"、"中西医结合病机学"、"中药制药工程"、"中药资源工程"、"中医内科学"等7个学科建设项目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中药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基础、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针灸推拿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民族医药、中药学、 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外科学、中医药管理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伤寒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分泌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学、临床中药学、中医诊断学、中医鉴定学、中药药理学、针灸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西医肝胆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全科医学、中医内科病学、中医内分泌病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急诊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血液病学教育部实验室 “中医药抗病毒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编辑本段师资力量 截止 2007年9月,学校在校研究生已达1802人,其中博士生 569人、硕士生1233人,其中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研究生占研究生总数17% ,留学生研究生来自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 近30个国家。另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课程学习 647人。 20 多年来学校共为社会培养研究生 2403 人,其中博士 884 人、硕士 1519 人。 3 个博士后流动站先后有 69 人进站工作,已出站 47 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力量雄厚,截止 2007年9月,共有博士生导师 175 名,硕士生导师 300余名。编辑本段机构设置教学机构 基础医学院 中药学院 针灸学院 管理学院 护理学院 人文学院 国际学院 台港澳中医学部 临床医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远程教育学院 高职部 体育部 东方学院职能部门 统战部 学生工作部(武装部、学生处) 校长办公室 科研与产业管理处 医疗管理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研究生院 资产仪器设备管理处 计划财务处 后勤管理处 离退休职工管理处 宣传部(新闻中心) 组织部 纪委(监察处) 审计处 人事处 教学管理处 基建规划处 保卫处 工会 团委 东校区综合管理部 廊坊校区综合管理部医疗机构 附属东直门医院 附属东方医院 第三附属医院 中医门诊部(国医堂)科研、产业、教学服务机构 骨伤科研究所 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 中医传统疗法研究与交流中心 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 药厂 信息中心 教育技术中心 期刊中心 图书馆 中医药博物馆 后勤服务集团 文印服务中心 教育培训中心编辑本段研究机构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中医内科学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 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实验室 中医内科学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7个):中医症候病理生理基础实验室 细胞与生化实验 病理学实验室 脑病实验室(东直门医院) 中药药理学实验室 中药药理学实验室(东直门医院) 中药生药学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中医脑病研究室 中医脏象理论研究室 其他研究所(8个):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中药研究所 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医学气功研究所 中医临床医学研究所 针灸推拿研究所 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 中医药教育研究中心编辑本段医疗服务东直门医院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伴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走过近半个世纪的不平凡历程。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已经发展壮大成为集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她是全国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 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附属医院,是率先成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的全国三级甲等中医院,也是北京市首批列入的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临床药理基地,民政部“明天计划”脑瘫患儿手术康复治疗定点医院。在中医院校的附属医院中,是培养国内外中医药人才时间最早、人数最多、层次最高的重要教学基地。东方医院简介 东方医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于1999年12月开业。是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单位,是全国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全国中医脑病中心,全国中医急症中心和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基地。是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对本市全体参保职工和退休人员,不用选择均可来就医,门诊及住院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只要属医保报销范围的,都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东方医院是一所特色明显、功能齐全、设备先进,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健康咨询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中西医结合中医医院。医院有正、副主任医师13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00余名。医院共开放床位数620张,设有临床科室32个。第三附属医院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前身是北京冶金医院,始建于1964年,1991年11月划归冶金工业部。是北京市定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足踝外科研究所、朝阳区肢体残疾治疗中心设在该院。2006年7月28日划转至北京中医药大学,9月15日命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7年7月17日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并相继成立脑病、骨伤国家级重点专科和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中心。 医院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0平方米,医院设有病床300余张,有普通病房、干部病房、CCU及ICU病房,全院共有医疗专业24个。我院现有正式职工380 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4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人(5人博士后),硕士研究生18人,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24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以上职称49人。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 邮政编码:100029编辑本段知名校友 王国强 现任卫生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啸宏 现任卫生部党组成员,卫生部副部长。 吴 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毛群安 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卫生部新闻发言人。 许树强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院长。 王志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计划财务司司长 李 宁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 顾海鸥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任应秋 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先后任北京中医学院文献编研组、科研办公室、各家学说教研室、医史教研室主任,中医系主任兼中医基理论研究社社长。 王绵之著名中医学家,方剂学专家,方剂学科创始人,首届国医大师,曾任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暨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颜正华著名中医学家,中药学专家,首届国医大师。 王玉川 上海奉贤县人。著名中医学家,首届国医大师,《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专家。是中医界最早研究《内经》理论体系、学术内涵的中医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孔光一,江苏省泰兴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精通感染性发热病的诊治,并擅长内、妇、儿科等一些常见病的治疗。 董建华 上海市青浦县人。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及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在数十年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脾胃病的辩证论治提出了“通降论”、“气血论”、“虚实论”的学术观点,补充和完善了中医学脾胃病论治理论,对消化系统疾病及内科其它系统疾病的辩证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温热病的治疗上,提出“辩治方法”等学术观点,对温热病的深入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10余部。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 中医内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市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家,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卫生部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1997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玉忠发表的论文

王玉忠: 高分子材料专家 王玉忠 高分子材料专家 1961年出生,山东威海人。1994年在四川大学获(高分子)材料学博士学位。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自“八五”以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一直承担着我们国家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和阻燃高分子材料两个领域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或“863”项目,特别是在低成本可降解塑料、高效无卤阻燃剂及阻燃材料的研究开发方面做出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有的成果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关成果获得了6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已出版3部学术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近两年在SCI和EI收录的源刊上发表论文分别为21篇和19篇,二○○四年获得中国工程科技光华青年奖。 翁志学教授级高工 高分子材料博士导师1942年生,浙江大学化工系本科毕业(1964),浙江大学副教授(1986~1992)、教授(1992~)、高分子材料博士导师(1994~)。获浙江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1990),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7),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共100余篇。共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5项。 高分子材料制备原理和技术、共聚合改性及聚合反应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如下:⑴ 含氯聚合物、自由基交联共聚物和涂料的合成;⑵ 通用高分子的增韧和耐热改性;⑶ 非均相聚合技术,无规共聚合与悬浮-溶胀接枝共聚合技术;⑷ 聚合反应动力学和数学模型。 所在单位 浙江大学聚合反应工程实验室

高分子材料专家牛人很多,我介绍些院士你认识认识:周其凤——中科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现任吉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曹镛教授,1998年至现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室主任。200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徐 僖教授,1921年1月出生,江苏南京人,我国著名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程镕时教授,中科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江苏宜兴人。194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研究部。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江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高分子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毛炳权院士,高分子化工专家。广东省东莞市人。1933年11月2日出生。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获工程师学位。北京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已故院士:我国高分子物理的一代宗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前所长钱人元先生于2003年12月6日因患胰腺癌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86岁.钱人元先生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是我国高分子物理、有机固体的奠基人之一。从1956年起,钱先生就一直在化学研究所工作,12月16日,化学研究所将新建成的分子大楼的一间会议室开辟为钱先生缅怀室,悼念这位在化学研究所工作了47年的科学家。颜德岳 中科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7年生于浙江永康。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65年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2002年获比利时Leuven天主教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和不规整聚合物的超分子组装领域的研究。提出了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等分子结构参数及其与聚合反应条件之间的数学关系;利用不同聚合反应基团的活性差别,建立了用商品化的双组分单体原位合成AB2型中间体的方法大量制备超支化聚合物的新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新型超支化聚合物;基于氧杂环单体的自缩合开环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种带超支化“核”合聚氧化乙烯“臂”的两亲性多臂共聚物;进而提出了其分子堆砌模型和宏观分子自组装机理,在实验室实现了宏观尺度的分子自组装和结构不规整大分子的宏观自组装。王基铭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副董事长。王先生1964年9月华东化工学院石油炼制专业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中国石油石化行业拥有三十多年管理工作的丰富经验。自1984年11月至1993年6月,任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副厂长、代厂长、厂长;自1993年6月至1994年2月,任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自1994年2月至1998年4月,任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副总经理兼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自1998年4月至2000年2月,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自2001年12月至2003年7月,兼任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先生自2000年2月至2003年4月,任中国石化首届董事会董事,并任中国石化总裁;自2003年4月至2005年3月任中国石化总裁;在2003年4月当选为中国石化第二届董事会董事、副董事长。吴奇院士,我国著名的高分子物理学家,激光光散射领域的国际权威。何炳林,男,1918年生,广东番禺人。高分子化学家。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52年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纳尔哥公司任高级有机化学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何炳林和夫人陈茹玉怀着强烈爱国心愿冲破诸多困难和阻挠,于1956年回国到南开大学化学系,任南开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化学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材料与人工器官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顾问;兼任青岛大学校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Reactive and Functional Polymers》编委,《高分子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英文副主编,《离子交换与吸附》和《Chinese Journal of Reactive Polymers》主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