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唐加山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00:15:39

唐加山发表的论文

裴树东是一位知名的专家,他出生于1964年,现年59岁。裴树东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在MIT、CMU和多伦多大学深造,取得了博士学位。裴树东是一位专攻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的专家,早在1992年就开始从事相关研究,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2006年,他在美国IEEE国际计算机视觉会议上发表的论文,被评为该年度最佳论文之一。此外,裴树东还拥有数十项发明专利和数百篇论文的发表经验。2018年,裴树东担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并领导团队在多个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包括人脸识别技术、智能驾驶技术等。同时,他也担任了ACM Fellow、IEEE Fellow等国际组织的荣誉会员。总体来说,裴树东的年龄虽已届60,但他的才华和创造力却依然保持着年轻的状态。他是中国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八倍的结构是:八(独体结构)倍(左右结构)。八倍的结构是:八(独体结构)倍(左右结构)。拼音是:bābèi。注音是:ㄅㄚㄅㄟ_。八倍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八倍bābèi。(1)等于另一物八个之大的总量;某一数量乘以八的数量。二、网络解释八倍【拼音】bābèi【注音】ㄅㄚㄅㄟ_【条目】八倍【引证解释】[eighttimes;octuple]等于另一物八个之大的总量;某一数量乘以八的数量关于八倍的成语七七八八倍日并行声价倍增声价百倍歪八竖八卷甲倍道倍称之息关于八倍的词语倍日并行声价百倍力倍功半倍称之息卷甲倍道声誉十倍事捷功倍声价倍增弃义倍信身价百倍关于八倍的造句1、日本的工作的妈妈一天需要做四小时看管孩子和家事劳动的事情,是她们配偶的八倍。2、作为地球上最咸的水体,死海的水比海水还要咸八倍,但是仍然有一些微生物在其中欣欣向荣。3、谷歌执行长施密特本周表示:“移动联网设备应用的增长速度达到当年机联网浪潮时的八倍。”。4、但林奇在一篇发表的论文中称他们已经找到了一个以前从未发现过的新品种,它在实验条件下,即使条件干旱,产量也能增加八倍。5、首先,使用编码方式的消息比二进制编码的消息平均要大六至八倍。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八倍的详细信息

蔡宝来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蔡宝来,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全国教学论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课程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海南省领军人才。2003年2-3月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学。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4部;获 “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次。获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指导教师、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海南省“555人才工程”称号。[1]中文名蔡宝来国籍中国学位/学历教育学博士职称教授研究方向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社会兼职教学信息科研信息期刊论文获奖情况国际交流学术会议TA说参考资料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特殊教育发展战略、特殊儿童教师教育、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特殊教育评价研究。[1]学习经历1985年9月-1989年7月,四川师范大学学习,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1999年9月-2002年7月,四川师范大学学习,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2007年9月-2008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访学。2011年7月-2012年2月,四川大学出国英语培训。2013年9月-2017年6月,(捷克)帕拉茨基大学(Palacky University, Olomouc, CZ)学习,获得特殊教育学博士学位。2014年7月-2015年1月,(美国)奥本大学蒙哥马利分校(Auburn University at Montgomery, Montgomery, USA)访学。[1]工作经历1989年7月至1999年9月,达县亭子职高教师,1996年聘为中学一级教师2002年7月-2017年12月,宜宾学院工作,2003-2013年先后任教育系主任助理、副主任和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四川省农村幼儿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2018年1月至今,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现任海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特殊教育系教师支部书记。[1]社会兼职海南省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教学信息1989-1999年,四川省达州职业中学主要从事语文教学。2002-2017年,宜宾学院先后担任教育原理、教育科研方法等本科课程教学。2018年至今,海南师范大学先后主要担任《特殊教育政策与法规》、《特殊教育理论基本专题》、《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标准解读》等本科、研究生课程教学。[1]科研信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TER2008-034),2008年四川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课题,结题;(P09367)宜宾学院教师教育模式改革探索,2009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结题;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12SA147),2012年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结题;西部农村幼儿教师教育模式新探索(SC13B001),2013年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结题;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殊项目(201308515185),2013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结题;中捷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比较研究(SC16B115),2016年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结题;海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无障碍”环境建设调查研究(项目编号:HNSK(YB)19-30),2019年海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一般课题,结题;海南省特殊教育发展战略新探索,海南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2019年委托项目,结题;特殊教育发展战略:回顾与展望,2019年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启动基金,在研;海南省学前融合教育模式探索(HNSK(YB)20-32),2020年海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一般课题,在研。海南省特殊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十四五规划建议的调查,2020年海南省教育厅委托项目,在研。[1]

直接回目前,裴树东的年龄是45岁。解决方法:要知道裴树东的年龄,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关于他的相关信息,例如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这些网站上都有他的个人信息,包括他的出生日期,可以根据出生日期计算出他的年龄。此外,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索他的新闻报道,从中可以获取他的最新消息,从而知道他的年龄。

唐山论文发表

不是国家级期刊,唐山文学是省级期刊,主办单位是唐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800字符/版的。论文发表咨询我头像

具体可以参考

只要你在网上搜寻出你的那些,,找到投稿邮箱,直接向编辑部投稿就可以了,然后等待编辑部审核结果,一般2周到最多2个月就会有初审结果回复给你邮箱的。这里看看吧

唐山女教授发表的论文

答:不是。王凡百科名片王凡,现为浙江工商大学艺术学院基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及粉画和油画的创作,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被多家国内外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1995年作品《海祭》获95西湖国际水彩画大展铜奖,1999年作品《煌》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2000年赴欧洲访问考察并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2004年出版个人作品集《王凡作品集》。另有同名奇玉怪石概念创始人;篮球运动员;江苏世纪同仁律师事务所任主任;中北大学副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医院主任医师;北京仁和网络工程部技术人员等中文名: 王凡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杭州 出生日期: 1964年3月 性别: 男

不是,认识一个在兰州什么所上班的叫王凡的,是个垃圾,小人得志!

王丽红(1971-),女,副教授。1993年本科毕业于河北理工大学煤化工专业;1993-1997年期间在唐钢炼焦制气厂从事技术工作;1997-2000,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00-2003,任教于唐山师范学院化学系;2003-2006,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7月回到唐山师范学院化学系工作。迄今,发表论文11篇,其中SCI收录3篇,参编专著《配合物应用化学》。曾参与的研究领域主要有:超滤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检测有机磷农药的膜生物传感器研究。目前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为:高分子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膜生物反应器的制备及应用。

王凡百科名片王凡,现为浙江工商大学艺术学院基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及粉画和油画的创作,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被多家国内外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1995年作品《海祭》获95西湖国际水彩画大展铜奖,1999年作品《煌》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2000年赴欧洲访问考察并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2004年出版个人作品集《王凡作品集》。另有同名奇玉怪石概念创始人;篮球运动员;江苏世纪同仁律师事务所任主任;中北大学副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医院主任医师;北京仁和网络工程部技术人员等中文名: 王凡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杭州 出生日期: 1964年3月 性别: 男 目录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 王凡广西大学教授王凡奇玉怪石概念创始人个人简介奇玉怪石理念篮球运动员个人履历职业生涯成就及荣誉王凡病逝江苏世纪同仁律师事务所任主任个人简介工作经历中北大学副教授个人简介教学科研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个人简介常用器材黑龙江省医院主任医师个人简介工作简介北京仁和网络工程部技术人员个人简介工作经历沈阳理工大学副教授个人简介目前开设的课程继续教育与获奖励情况浙江工商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个人简介成就及荣誉南京大学教授个人简介成就及荣誉鸡西市中国画研究会秘书长个人简介成就及荣誉沈阳理工大学教授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 王凡广西大学教授王凡奇玉怪石概念创始人 个人简介 奇玉怪石理念篮球运动员 个人履历 职业生涯 成就及荣誉 王凡病逝江苏世纪同仁律师事务所任主任 个人简介 工作经历中北大学副教授 个人简介 教学科研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个人简介 常用器材黑龙江省医院主任医师 个人简介 工作简介北京仁和网络工程部技术人员 个人简介 工作经历沈阳理工大学副教授 个人简介 目前开设的课程 继续教育与获奖励情况浙江工商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个人简介 成就及荣誉南京大学教授 个人简介 成就及荣誉鸡西市中国画研究会秘书长 个人简介 成就及荣誉沈阳理工大学教授展开 编辑本段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 王凡王凡,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7年1月出生,1985-1995年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5-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曾在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英国国家海洋科学中心进行合作研究。2001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1年起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环流与波动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2008年起中科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助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理事,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学会海气相互作用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计算物理海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物理海洋与气候委员会委员、气候变化项目评估组成员,《海洋与湖沼》、《海洋科学》、《海洋科学集刊》编委。主要从事与全球变化有关的海洋环流动力学研究。先后从事热带西太平洋环流、中国近海环流、海洋通量与陆海相互作用等方面的观测资料分析、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工作,在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动力学、赤道波致 Lagrange 余流和陆架环流若干分量的理论研究与观测分析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创新性成果。在海洋环流动力学研究方面,获得了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性成果:发现西太平洋棉兰老潜流携带的海水主要来自南半球,为了解南半球海水在西北太平洋的去向提供了线索;从理论上解释了大洋西边界潜流的生成机制;建立并求解了热带海洋余环流基本方程组,证明赤道波致 Lagrange 余流是赤道环流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系统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环流主要分量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这些原创性成果在国际上独树一帜,丰富了大洋环流动力学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理论价值。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课题、863重大课题、973课题、国家专项、中科院创新重要方向项目等科研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70篇,其中SCI/EI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曾获中国高校科技奖二等奖(第三名)、青岛市青年科技奖、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山东五四青年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编辑本段广西大学教授王凡男,博士,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获北京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现为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教研室教授,承担理科“无机化学”及硕士研究生“无机材料合成与制备”课程教学工作。研究兴趣为无机功能材料,特别是广西优势资源锰、铝、钒的相关化合物的制备及性质研究。编辑本段奇玉怪石概念创始人个人简介王凡,陕西西安人,2008毕业月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 2010年敏锐的察觉到新时期的新商机---电子商务,并与2010年进军玉器名石的电子商务领域。奇玉怪石理念用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价值!编辑本段篮球运动员个人履历性别:女 英文名: WangFan 生日:1985年7月19日 逝世:2010年2月15日 身高:1.80m 体重:68kg 国籍:中国 项目:女子篮球 位置:后卫 俱乐部:八一广博 俱乐部号码:6 丈夫:莫科 王凡,女,河北省唐山市人,回族,1985年7月19日生人,大学本科学历,体育9级,文职8级,优秀中国共产党员,忠诚的当代革命军人。职业生涯王凡同志的篮球生涯起步于1996年,在1996-1999年的四年时间里,王凡在河北省少年体校学习,成绩优秀。而后作为优秀学员,被调入河北省体工大队女子篮球队。2001-2004年在河北省体育学院运动训练本科班学习,多次获得优秀运动员称号。之后于2006年加入八一女篮,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就及荣誉在WCBA2006-2007赛季里,代表八一女篮获得联赛亚军称号,07年8月23号作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王凡入伍,正式编入八一体工大队。在接下来的WCBA联赛中,王凡又代表八一女篮获得了一次冠军和一次亚军的荣誉,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多次受到嘉奖。除此之外王凡还多次代表国家青年女篮,国家女篮出访国外比赛,良好的军人形象让她备受各方好评。 2010年1月24日下午4时许,在随八一女篮参加09-10赛季WCBA联赛北京赛区比赛的赛前训练中王凡突然昏迷,经抢救无效,于北京时间2010年2月15日,在解放军309医院逝世,终年26岁。王凡同志逝世后,鉴于她在WCBA比赛中牺牲的实际情况和平时表现,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王凡为“革命烈士”。王凡病逝八一队莫科爱妻王凡病逝 25岁芳龄被病魔无情带走 北京时间2月16日对于中国篮坛来说是一个不幸的日子,八一队对外公布消息,25岁的八一女篮队员王凡在2月15日这一天因肺梗塞离开人世。王凡在1月24日八一女篮对阵北京女篮之前的训练中突然晕倒的。据队友叙述,“当时球队刚开始热身,并没有太大的运动量,王凡就突然晕倒了。”经过紧急救护,王凡醒过来了。但进了医院,王凡只是去了一次卫生间,就陷入昏迷。一直到2月15日,王凡离开了人间。 自1月24日住院以来,王凡就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在等待了20天之后,奇迹并没有出现。王凡是八一男篮队员莫科的爱妻,在王凡住院晕迷之后,莫科一直陪伴在王凡的身边。据女篮队员介绍,在王凡晕迷期间,她们必须在换好探视服装的情况下才能进入ICU病房(重症加强护理病房),进去的时间也仅仅不过十分钟左右。 在王凡突然病倒时,她的丈夫莫科还在千里之外的宁波。之前这位八一队的前国手在和浙江队的比赛中肋骨骨折,也在养伤期。接到北京的电话后,莫科心急如焚,当天下午就赶到北京。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冬天对于这对篮坛伉俪来说,竟然如此艰难。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考验,以令人痛心的方式突然降临,而此时离两人领结婚证还不到5个月时间。编辑本段江苏世纪同仁律师事务所任主任个人简介男,1957年10月生,汉族,大学本科,中共党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五届常务理事、理事、江苏省律师协会会长;江苏省(律师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WTO法律实务咨询中心主任、省律师协会直属分会会长;2000年被江苏省司法厅授予“先进个人”称号、2001年度荣获省直律师事务所“优秀律师”称号、2002年江苏“知名律师”。工作经历1976年-1978年在军队服役; 1978年-1982年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 1982年-1993年在南京军区军事检察院军事检察官; 1993年-2000年在江苏对外经济(同仁)律师事务所任业务部执业; 2000年至今江苏世纪同仁律师事务所任主任、合伙人。编辑本段中北大学副教授个人简介男,副教授,工学博士,现任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科研副院长,在中北大学任教期间,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与科研。讲授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机床]、[机械系统设计]等多门机械设计与自动化专业课程,并负责与参加[抽样检验技术研究]、[高炮CAD技术研究]等多项科研,发表[微型数控钻床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微型数控钻床检测系统分析与调试]、[适配器在火箭被动控制中的特性分析与设计]、 [抽样检验技术误差与分析]等10多篇学术论文。教学科研主要论著: 现主要担任的课程有:[人机工程学]、[工业工程导论]、[人类工效学]等。 主要从事的研究为:[现代制造系统中的现代人-机-环境系统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 [新型生理传感器检测系统的设计与研制]、[武器装备系统中现代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关键技术及优化设计研究]。 在日本留学期间从事[在机械操作中关于人的状态及技能的研究],其成果应用于日本产业技术研究所。主要发表的论文有:[机械加工作业における人の挙动―操作および生体情报と疲労の関系―](日本精密工学会志)、[小径ドリル加工作业における熟练者と未熟练者の挙动の差异について](日本生理人类学会志)、[Study on Human Behavior and Skill in Manual Drilling Operation](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gress of Machining Technology)、[Application of Sensor Measurement System in Human Machine Engineering](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st and Measurement)、[Study on Relation Between Human Behavior and Skill Level in Human Interface](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st and Measurement)等10多篇学术论文。编辑本段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个人简介(藏名:多吉扎西)。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高级摄影技师,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会员,深圳企业家摄影协会理事。 祖籍河北,生于黑龙江,长于湖南,现居深圳。常用器材相机:PENTAX 645NⅡ、Nikon F90X、Nikon FM3、Nikon D200、Nikon 8800,胶卷:Kodak E100VS/G或FUJIFILM Velvia50/100F反转片。编辑本段黑龙江省医院主任医师个人简介女,主任医师,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现任产科主任兼任黑龙江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妇产科学会及围产医学会委员。工作简介长期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对妇科、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获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四项。编辑本段北京仁和网络工程部技术人员个人简介男,1986年3月15日出生在河北省邢台地区南宫市。工作经历2003年来北京从事网络公司业务销售;2004年初学习ASP网站建设;2005年正式进入仁和网络工程部。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现在已经自主完成,企业站、新闻站、电子商务站、网上商城等多种网站。编辑本段沈阳理工大学副教授个人简介男,副教授,机械工程分院工艺教研室(机械楼305室) 1982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机械系,工学学士。 1993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授予的工学硕士学位。 1984年来我院任教师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目前开设的课程(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2) 精密超精密加工; (3) 建模与仿真技术 (4) 虚拟加工技术(研究生课程) (5) pro/E(研究生课程)继续教育与获奖励情况2000年9月到12月,作为交换教师,到芬兰坦佩雷工学院工作学习。 被分院评为2004年学院科研先进个人。 完成和在研的科研与教改项目: (1) 院教改课题:“生产实习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设计”;作为学院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面向21世纪,一般工科院校教学理念、任务与行为探索》的子课题通过了省教委专家验收验收。 (2) 院教改课题:“虚拟数控加工技术实验室建设”; (3) 总装备部十五攻关项目:“坦克传动箱体高速精密加工技术”; (4) 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战略导弹大型复杂型面回转体高速车铣技术”。为第7主要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 (1) 机械加工工艺及装备设计; (2) 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编辑本段浙江工商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个人简介198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系装潢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唐山大学教授发表的论文

茅以升(1896-1989)桥梁学家。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次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教授、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建国后,历任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二届副主席、名誉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第五至七届中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会员。1982年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1933年领导设计、修建杭州钱塘江大桥。1959年参与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工作。 茅以升从小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他10岁那年,过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压在茅以升心里。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从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桥,不管它是石桥还是木桥,他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茅以升上学读书后,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遇到有关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时间长了,足足积攒了厚厚的几大本子。 茅以升中学毕业后,先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1916年毕业后,由唐山路矿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留美,成为研究生,9月起程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报到。谁知该校注册处主任傲慢地说:“中国唐山这个学校从来没有听说过,必须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注册”。经过考试后,茅以升的成绩极佳,便给他注册为桥梁专业研究生。从此以后,唐山路矿学堂毕业生保送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作研究生的,特许不再经过考试这一关了。茅以升于1917年获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专业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桥梁力学第二应力》,这篇论文,在当时具有世界水平,因而荣获加利基理工学院颁发的金质研究奖章。1919年12月,24岁的茅以升毅然回国,在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任教授。茅以升说:“回顾我的读书生活,这14年的努力,好比造桥,为我一生事业建造了坚实的桥墩。”茅以升学成回国后,先后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教授兼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兼教授,江苏省水利局局长,交通部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北方中国交通大学校长等职。 茅以升想:中国的大川大河上,已有一些大桥了,但都是外国人造的:济南黄河大桥是德国人修的,蚌埠淮河大桥是美国人修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是俄国(现俄罗斯)人修的,云南河口人字桥是法国人修的,沈阳浑河大桥是日本人修的……钱塘江大桥,我们中国人要自己修,证明我们中国人有能力修好这座现代化大桥,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干,我们不比别人无能。就这样茅以升对钱塘江大桥开始了总体设计。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从此,茅以升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桥一起留在祖国各地。经过5年的努力,茅以升终于将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建成。 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又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又接受修建我国第一个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1955年9月,大桥正式开工,到1957年9月25日建成,比原计划提前两年。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落成典礼。茅以升设计这座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梁桥。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宽18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8米。正桥长1155.5米,连同两端公路引桥,总长1670.4米。大桥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衔接起来,成为我国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并把武汉三镇联成一体,确保了我国南北地区铁路和公路网联成一体。 1958年在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时,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工程设计时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茅以升非常信任,茅以升也对党的工作极端负责,他对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作了全面审查核算,最后签了名。 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他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及《中国桥梁———古代至今代》(有日、英、法、德、西班牙五种文本)。著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一、二)、《茅以升文集》等。 茅以升,自1954年起当选为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1987年10月,茅以升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茅以升为我国和世界桥梁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9年11月12日病逝。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1989年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茅以升为铁道科学技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扩展资料:

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茅以升的工程伦理思想以工程爱国思想为根基,这是为改造腐败、落后被列强侵略的旧中国所赋予他的强大动力。“以人为本”思想是茅以升工程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他处理工程活动中各种复杂关系的最基本的伦理原则。

而以“工程爱国思想”为根基,“以人为本”思想为核心的茅以升工程责任伦理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工程社会责任伦理、工程自然责任伦理和工程职业责任伦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茅以升

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你那个是什么? 参考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 中国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先世经商,祖父茅谦为举人,思想进步,倾向革命,曾创办《南洋官报》,是镇江市的名士。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1905年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唐山路矿学堂讲演时,指出开矿山、修铁路的重要性,坚定了茅以升走“科学救国”、“工程建国”的道路,他从此更加奋发读书,把建设祖国视为己任。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总平均92.5分,为该学堂历史上所罕见。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次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回国后,曾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唐山交通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建国后,历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二届副主席、名誉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第五至七届中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会员。30年代,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技术上的成就曾令国外同行对中国的桥梁建筑工程师刮目相看。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茅以升担任由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14个难题。1979年应邀访问卡利基—梅隆大学母校时,校长授予他“卓越校友”奖章,以表彰他对世界工程技术方面作出的贡献。 1982年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1933年领导设计、修建杭州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1959年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为这个历史性的重大建筑贡献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茅以升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作为一名教育家,茅以升在教育界工作的二十余年中当过五所学校的教授、两个大学的校长、两个学院的院长。他积极倡导科普教育,撰写了《桥话》《中国石拱桥》等大量的科普文章。 茅以升从小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他10岁那年,过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压在茅以升心里。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从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桥,不管它是石桥还是木桥,他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茅以升上学读书后,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遇到有关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时间长了,足足积攒了厚厚的几大本子。 茅以升中学毕业后,先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1916年毕业后,由唐山路矿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留美,成为研究生,9月起程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报到。谁知该校注册处主任傲慢地说:“中国唐山这个学校从来没有听说过,必须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注册”。经过考试后,茅以升的成绩极佳,便给他注册为桥梁专业研究生。从此以后,唐山路矿学堂毕业生保送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读研究生的,特许不再经过考试这一关了。茅以升于1917年获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专业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桥梁力学第二应力》,这篇论文,在当时具有世界水平,因而荣获加利基理工学院颁发的金质研究奖章。1919年12月,24岁的茅以升毅然回国,在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任教授。茅以升说:“回顾我的读书生活,这14年的努力,好比造桥,为我一生事业建造了坚实的桥墩。”茅以升学成回国后,先后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教授兼主任,河海工科大学(现河海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兼教授,江苏省水利局局长,交通部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北方交通大学校长,河北理工大学名誉校长等职。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从此,茅以升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桥一起留在祖国各地。经过5年的努力,茅以升终于将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建成。 9月26日,是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65周年纪念日。65年前的今天,以茅以升先生为首的我国现代桥梁工程先驱在钱塘江上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在中国桥梁工程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钱塘江大桥开工于1934年。当时,浙赣铁路正在兴建,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钱塘江乃著名险恶之江,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其水势不仅受上游山洪暴发之影响,还受下游海潮涨落的制约,若遇台风袭击,江面常逞汹涌翻腾之势。钱塘江底的流沙厚达41米,变迁莫测,素有“钱塘江无底”之说。因此,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工程技术界也认为在钱塘江上架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茅以升先生少年立志于桥梁事业,后又负笈美国,于康奈尔大学和卡利基理工学院专攻桥梁专业并获博士学位。他看到祖国江河上的钢铁大桥均为外国人所建,颇为痛心,决心为中国人争气,架设中国人自己的大桥。于是迎难而上,慨然受命,自任桥工处处长,请同学罗英任总工程师,寝馈于斯,志在必得。 建桥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打桩。为了使桥基稳固,需要穿越41米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桩,木桩立于石层之上。沙层又厚又硬,打轻了下不去,打重了断桩。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使原来一昼夜只打1根桩,提高到可以打30根桩,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建桥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沉箱上再筑桥墩。放置沉箱很不容易,开始时,一只沉箱,一会儿被江水冲向下游,一会儿被潮水顶到上游,上下乱窜。后来把3吨重的铁锚改为10吨重,沉箱问题才得以解决。第三个困难是架设钢梁。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省工省时,进度大大加快。 钱塘江大桥是一座经受了抗日战火洗礼的桥。建桥末期,淞沪抗战正紧,日军飞机经常来轰炸。有一次,茅以升正在6号桥墩的沉箱里和几个工程师及监工员商量问题,忽然沉箱里电灯全灭。原来因日军飞机轰炸,工地关闭了所有的电灯。钱塘江桥冒着敌人的轰炸,终于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 钱塘江大桥建成后,为抗日战争做出了杰出贡献。建桥纪念碑的碑文记录了这段悲壮的史实:“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在敌机轰炸下昼夜赶工,铁路公路相继通车。支援淞沪抗战、抢运撤退物资车辆无算,候渡百姓,安全过江,数以数十万计。当施工后期,知战局不利,因在最难修复之桥墩上预留空孔,连同五孔钢梁埋放炸药,直至杭州不守,敌骑将临,始断然引爆,时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当时先生留下‘不复原桥不丈夫’之誓言,自携图纸资料,辗转后方。”为了阻断敌人,茅以升受命炸断了亲手建造的大桥,这是何等悲壮的义举。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实践誓言,又主持修复了大桥。建桥、炸桥、复桥,茅以升先生始终其事,克尽厥责。 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再生于和平建设之世。她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而且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使沪杭与浙赣两条铁路相连接,使钱塘江两岸由天堑变通途。通车65年以来,她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的繁荣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钱塘江大桥既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又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茅以升先生把工地办成学校,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我国一些重要桥梁工程,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一些负责人都曾经历过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洗礼。 钱塘江大桥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展示了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以茅以升先生为首的我国桥梁工程界的先驱在钱塘江大桥建设中所显示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精神,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永远是鼓舞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又接受修建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1955年9月,大桥正式开工,到1957年9月25日建成,比原计划提前一年零三个月。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落成典礼。武汉长江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梁桥。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宽18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8米。正桥长1155.5米,连同两端公路引桥,总长1670.4米。大桥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衔接起来,成为我国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并把武汉三镇联成一体,确保了我国南北地区铁路和公路网联成一体。 1958年在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时,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工程设计时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茅以升非常信任,茅以升也对党的工作极端负责,他对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作了全面审查核算,最后签了名。 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他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及《中国桥梁———古代至今代》(有日、英、法、德、西班牙五种文本)。著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一、二)、《茅以升文集》等。 他自1954年起当选为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1987年10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为我国和世界桥梁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9年11月12日病逝。编辑本段|回到顶部职业生涯 1920年,茅以升应邀回母校任教授,时年24岁,是国内最年轻的工科教授。从此,开始了前后30余年的工科教育事业。次年,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副主任(副院长)。1922年7月,他受聘为东南大学教授。1923年,该校成立工科,任第一任工科主任,1924年,东南大学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茅以升任首届校长。1926年,任北洋大学教授。1928年,任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即北洋工学院)院长。1930年,任江苏省水利局长,主持规划象山新港。1932年,又回北洋大学任教。他在任校长期间,对校务管理、教学体制,课程设施、教学设备等,都作过重大改进,使学校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深受师生的拥护与爱戴。 茅以升五次出任唐山交通大学校长,始终关心母校兴衰,为母校赢得了荣誉和功绩。1991年,西南交通大学(文化大革命以后唐山铁道学院迁四川省易名西南交通大学)树茅以升铜像永志纪念。 茅以升开创了“学生考先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终身致力于教育改革,发表了《工科教育之研究》等20余篇论著,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理论结合实际的教育制度。 茅以升从选择桥梁专业时起,就把培养桥梁建设人才和在祖国江河上修建桥梁视为自己的终身目标。1933年,他辞去舒适的教授工作,接受浙江省的邀请,担任钱塘江桥工委员会主任委员、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职务。茅以升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于1937年11月,在极其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钱塘江大桥,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化大桥设计和建造的局面,这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中国桥梁史上一个里程碑。因建桥功绩,1941年,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茅以升荣誉奖章。 1942年,他赴贵阳任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筹备中国桥梁公司。着眼未来,他将钱塘江桥工处的同仁和有志深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吸收到桥梁公司,培养他们成为桥梁建设的技术骨干。 晚年编写过<<中国桥梁史>>.编辑本段|回到顶部与中国石拱桥的创作 《中国石拱桥》一文,是1962年我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散文,后来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至今仍在沿用。近几年来,有不少中学教师来信或来访,向我反映课堂讲授中的一些情况。教育家叶苍岑教授也曾为本课备课的问题和我四次通信征询意见。我所作的一些解答,有一部分转载于有关语文教学的刊物中。现行语文课本,采集了各个方面的文章,知识面无比广阔。从我接触到的中青年教师中,深深感到他们对讲授中的每一篇范文,是那样字斟句酌地认真研究,一丝不苟。这种精神,使我深受感动。最近,郑州《教学通讯》编辑部的同志打算出一本《作家谈中学语文课文》,要我谈谈创作经过。作家这个称号,我不敢当,但由于上述情况,借此机会,回忆一下撰写此文时的构思活动,如果对广大语文教师所要求的教学效果有所帮助,自是有益之举。首先,本文写的是中国的石拱桥。石拱桥是我国传统的桥梁三大基本型式之一。石拱桥这一体系,又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乃是千百万座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达而长足发展,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桥,可为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座古桥,能经得起天灾战祸的考验,历千百年而不坏,不仅是作为古迹而被保存,而且仍保持其固有的功能不变,可以称作奇迹。当然,还应归功于历代的辛勤修缮,这类修缮活动又往往是出自民间的爱桥护桥,这一社会风尚,在我国桥梁史上,有不少故事,是值得传颂的。我国素有多桥古国之誉,这种史的观念和数量上的概念,以及有实物可观的直觉印象,都是为理解中国石拱桥所须涉及的知识面。如果抽掉这些生动史实,则不仅内涵空虚,一两座孤立的躯壳,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其次,石拱桥在我国桥梁发展史上,出现较晚,但它一经出现,便得到迅猛发展,即使在1880年近代铁路公路桥梁工程技术传入中国以后,它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结合现代的工程理论和新的建筑材料,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本文所介绍的两座桥,赵州桥已历时一千四百年,卢沟桥雄踞在湍流奔突的永定河上,也经历了近七百年,它们都称得上雄伟坚固,迄今仍保持着初创风貌,可以通行重车,在中外石桥中是罕见的。赵州桥敞肩式的创造,早于西方七个世纪,它们之所以能够经久不坏,说明设计与施工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再如赵州桥的浅基础、短桥台,不少现代工程师表示惊叹,因为经过多次地震洪水而屹立无恙,这决不是偶然的。唐张嘉贞的《石桥铭序》中所云:“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一评价,几乎和20世纪工程界学者异口同声,技术高超,于此可见。本文在大量史实中,用“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来概括古代石拱桥技术上的成就,这是古今中外桥梁以及任何建筑物所一致追求的目标,在6世纪初,我国的能工巧匠发挥智力,大胆创新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是值得自豪的。再次,跨水架桥,意境之美,雕琢装饰,千姿百态,也是体现我国审美观的一种民族传统。建筑不论大小,工艺必须精益求精,如同一幅画图,不许有一处败笔。自从石窟造像盛行,古代石工,都有一套过硬本领,都具有一定的美工水平,赵州桥的栏板,卢沟桥的石狮,都以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这也是中国石拱桥在艺术方面一个可取的传统,对于现代石拱桥装饰也还存在着深刻的影响。中国的石拱桥,在古代有一定的成就,在今天仍有发展的前景,过去有用的东西,今天仍在起着作用,因此,它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显示着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我们在现代桥梁事业中,必然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选自《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编辑本段|回到顶部与钱塘江大桥 提起钱塘江大桥,人们都会想到茅以升。茅以升自己也曾在多年后回忆:“自1919年12月,我归国为社会服务,在几十年的征程中,我所做的工作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工程”。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它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也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同时它也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而这座大桥经历的一段传奇,却是最令人难忘的。上世纪30年代,正在兴建中的浙赣铁路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1934年,时任钱塘江大桥桥工处处长的茅以升,受命开始主持这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钢铁大桥工程。之前,在中国的大川大河上,虽已有一些大桥,但都是外国人造的:济南黄河大桥是德国人修的,蚌埠淮河大桥是美国人修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是俄国人修的……可以想象,茅以升担负着一项前所未有的重任,他要用自己的智慧来证明中国人有能力建造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又称钱江,地处入海口,潮水江流,汹涌澎湃,风波甚为险恶,其潮头壁立的钱江潮与随水流变迁无定的泥沙是建桥的两大难题。茅以升在造桥过程中,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他曾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保证了大桥工程的进展。至1937年,大桥快要竣工之际,上海“八一三”战争爆发了!钱塘江大桥还未交付使用就先经受了抗日战火的洗礼。茅以升说,在“八一三”的第二天,即8月14日就有三架日军飞机来工地轰炸,当时他正在6号桥墩水下30公尺的沉箱里和几个工程师及监工员商量问题,忽然沉箱里电灯全灭,一片黑暗,原来因日军飞机轰炸,工地关闭了所有的电灯。这次日机轰炸是江、浙一带的第一次。工程未完,战火已烧到了钱塘江边,此时江中的桥墩,还有一座未完工,墩上的两孔钢梁无法安装,在此后的40多天里,建桥的工人们同仇敌忾,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冒着敌人炸弹爆炸的尘烟,夜以继日地加速赶工,1937年9月26日清晨,第一列火车从大桥上通过。在通车的当日,运送大批军火物资的列车就开始陆续从这座大桥上通过了。此后,上海的抗战形势一天比一天吃紧。同年11月16日下午, 南京工兵学校的一位教官在桥工处找到茅以升,向他出示了一份南京政府绝密文件,并简单地介绍了当前十分严峻的形势后说:“如果杭州不保,钱塘江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了!”南京政府的文件上,要求炸毁钱江桥,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南京来人还透露,炸桥所需炸药及爆炸器材已直接由南京运来,就在外边的汽车上。集两年半心血建成的大桥,铁路刚刚通车,就要自己亲手去炸毁它,这真是一件痛心的事情,茅以升经历着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同工程技术人员商量和慎重考虑后,最后订下了炸桥方案。当天晚上,所有的炸药就都安放到了南岸第二个桥墩内和五孔钢梁的杆件上,100多根引线,从一个个引爆点连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只等一声命令,就把大桥的五孔一墩全部炸毁。11月17日凌晨,茅以升接到浙江省政府的命令,因大量难民涌入杭州,渡船根本不够用,钱塘江大桥公路部分必须于当天全面通车。浙江省政府此时也不知道大桥上刚刚装置了炸药,因此事是高度保密的。大桥公路的路面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竣工了,只因怕敌机轰炸,尚未开放,现在何以又叫通车呢?原来,杭州三廊庙到西兴的过江义渡,平时每天就有一、二万人来往,上海战事爆发后,过江的人更多了,渡江的船本来就不够用,不意在16日又因故沉没了一只,等待过江的人太多,加上战事更紧,形势严重,迫不得已省政府才决定开放大桥。当日,大桥全面通车,这一天,得到消息的人们,从杭州、宁波远道而来,成千上万的群众来到六和塔下的钱塘江边,甚至连六和塔上也都站满了人。第一辆汽车从大桥上驶过时,两岸数十万群众掌声雷动,场面十分感人。但有谁能知道,数百公斤炸药此时就安置在桥身上,这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建造的大桥在落成之日,竟然就已面临着被炸毁的命运!12月22日,日军进攻武康,窥伺富阳,杭州危在旦夕了。钱江大桥上南渡的行人更多,固不必说,而铁路方面,上海和南京之间已不能通车,钱江大桥成了撤退的唯一通道,据当时的铁路局估计,22日这一天有300多台机车和超过2000节客货车通过大桥。第二天,1937年12月23日,日军开始攻打杭州,当天下午1点多钟,茅以升终于接到命令:炸桥。下午3点,炸桥的准备工作全部就绪。他站在桥头看着桥上的黑压压涌过来的难民,心头涌起对日寇无比的愤怒。傍晚5时,日军骑兵扬起的尘烟已然隐隐可见,茅以升命令关闭大桥,禁止通行,实施爆破!随着一声巨响,这条1453米的卧江长龙被从六处截断。这座历经了925天夜以继日的紧张施工,耗资160万美元的现代化大桥,仅仅存在了89天。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茅以升在书桌前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并赋诗一首,“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大桥炸毁后,桥工处全部撤退,茅以升带着在钱塘江大桥建设过程中的所有图表、文卷、相片等14箱重要资料一起撤退。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茅以升一家在躲避战乱的路途中舍弃了许多家什,却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尽数保存下来,解放后移交给上海铁路局和浙江省档案馆,成为国家重点档案中的珍品,并为探明杭州市水文情况及建设钱江二桥节省了大量资金。这是后话。抗日战争胜利了,茅以升又受命组织修复大桥,1948年3月,全部修复工程结束,钱塘江大桥又重新飞跨在钱塘江的波涛之上。至此,茅以升主持的钱江大桥工程,前后14年,经历了建桥、炸桥、修桥三个时期,这是古今中外建桥史上从未有先例的事情。来源:搜狐社区编辑本段|回到顶部个人荣誉 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本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编辑本段|回到顶部个人影响 茅以升深知科学技术进步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1950年,他又欣然接受铁道技术研究所所长(后为院长)的职务。这时他虽已年过半百,仍以过人的精力,不辞辛劳,开始了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创业。经32年的辛勤耕耘,该院已发展成专业齐全,实力雄厚的综合研究机构,为铁路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奠基人,是铁道科研事业的开拓者,在科研领导工作中一贯主张理论结合实际,强调继续教育,倡导专题经济核算,支持新生事物。 茅以升一生勤奋学习、不断研究创新。结合钱塘江桥的设计与施工,他与工程师们共同研究“流沙与冲刷的关系”、“如何将木桩头深深埋入江底”、“倾斜岩层上的沉箱如何稳定”、“合金、铬钢杆件的性质”等,研究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古代桥梁等问题。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和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和审定中,他的技术、经验和智慧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切工作均无法正常进行,他以古稀之年仍然孜孜不倦的学习和研究。这期间,他应大桥局总工程师之请,研究桥梁振动问题,解除了人们对武汉长江大桥在大量群众步行过桥,桥身晃动所产生的困惑。编辑本段|回到顶部人物评价 茅以升是最早从事科普事业的科学家之一。1950年,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他当选为副主席。他是最勤奋的科普作家,在他发表的200多篇论著中,有关科普工作的论著和科普文章约占1/3。他的《没有不能造的桥》一文,在1981年荣获全国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为加强国际科技交流,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他曾先后率团访问捷克、苏联、意大利、瑞士、法国、葡萄牙、英国、瑞典、日本、美国,并作学术报告。他在华侨知识分子中从事大统一、大团结工作,号召两岸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统一“大桥”各修一座“引桥”,使海外华人、港台同胞深受鼓舞。编辑本段|回到顶部著作 1 茅以升.Secondary Stresses in Bridge Trusses(桥梁桁架之次应力).美国卡利基梅隆理工学院,1919.

茅以升 (1896—1989) 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本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 茅以升,字唐臣。1896年1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丹徒县(今镇江市)。先世经商,祖父茅谦为举人,思想进步,倾向革命,曾创办《南洋官报》,是镇江市的名士。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1905年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唐山路矿学堂讲演时,指出开矿山、修铁路的重要性,坚定了茅以升走“科学救国”、“工程建国”的道路,他从此更加奋发读书,把建设祖国视为己任。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总平均92.5分,为该学堂历史上所罕见。1916年茅以升通过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其成绩之优秀,使该校教授们大为惊讶和赞叹。一年后的毕业典礼上校长当场宣布:今后凡是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原唐山路矿学堂)的研究生一律免试注册,茅以升为母校在国外争得极大声誉。1917年,获硕士学位。经导师贾柯贝(H·S·Jacoby)介绍,在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同时又利用业余时间到卡利基理工学院夜校攻读工学博士学位。1919年成为该校首名工学博士。博士论文《桥梁桁架次应力》的创见被称为“茅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1979年应邀访问卡利基—梅隆大学母校时,校长授予他“卓越校友”奖章,以表彰他对世界工程技术方面作出的贡献。 1920年,茅以升应邀回母校任教授,时年24岁,是国内最年轻的工科教授。从此,开始了前后30余年的工科教育事业。次年,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副主任(副院长)。1922年7月,他受聘为东南大学教授。1923年,该校成立工科,任第一任工科主任,1924年,东南大学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茅以升任首届校长。1926年,任北洋大学教授。1928年,任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即北洋工学院)院长。1930年,任江苏省水利局长,主持规划象山新港。1932年,又回北洋大学任教。他在任校长期间,对校务管理、教学体制,课程设施、教学设备等,都作过重大改进,使学校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深受师生的拥护与爱戴。 茅以升五次出任唐山交通大学校长,始终关心母校兴衰,为母校赢得了荣誉和功绩。1991年,西南交通大学(文化大革命以后唐山铁道学院迁四川省易名西南交通大学)树茅以升铜像永志纪念。 茅以升开创了“学生考先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终身致力于教育改革,发表了《工科教育之研究》等20余篇论著,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理论结合实际的教育制度。 茅以升从选择桥梁专业时起,就把培养桥梁建设人才和在祖国江河上修建桥梁视为自己的终身目标。1933年,他辞去舒适的教授工作,接受浙江省的邀请,担任钱塘江桥工委员会主任委员、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职务。茅以升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于1937年11月,在极其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钱塘江大桥,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化大桥设计和建造的局面,这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中国桥梁史上一个里程碑。因建桥功绩,1941年,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茅以升荣誉奖章。 1942年,他赴贵阳任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筹备中国桥梁公司。着眼未来,他将钱塘江桥工处的同仁和有志深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吸收到桥梁公司,培养他们成为桥梁建设的技术骨干。 茅以升深知科学技术进步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1950年,他又欣然接受铁道技术研究所所长(后为院长)的职务。这时他虽已年过半百,仍以过人的精力,不辞辛劳,开始了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创业。经32年的辛勤耕耘,该院已发展成专业齐全,实力雄厚的综合研究机构,为铁路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奠基人,是铁道科研事业的开拓者,在科研领导工作中一贯主张理论结合实际,强调继续教育,倡导专题经济核算,支持新生事物。 茅以升一生勤奋学习、不断研究创新。结合钱塘江桥的设计与施工,他与工程师们共同研究“流沙与冲刷的关系”、“如何将木桩头深深埋入江底”、“倾斜岩层上的沉箱如何稳定”、“合金、铬钢杆件的性质”等,研究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古代桥梁等问题。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和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和审定中,他的技术、经验和智慧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切工作均无法正常进行,他以古稀之年仍然孜孜不倦的学习和研究。这期间,他应大桥局总工程师之请,研究桥梁振动问题,解除了人们对武汉长江大桥在大量群众步行过桥,桥身晃动所产生的困惑。 茅以升是最早从事科普事业的科学家之一。1950年,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他当选为副主席。他是最勤奋的科普作家,在他发表的200多篇论著中,有关科普工作的论著和科普文章约占1/3。他的《没有不能造的桥》一文,在1981年荣获全国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 为加强国际科技交流,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他曾先后率团访问捷克、苏联、意大利、瑞士、法国、葡萄牙、英国、瑞典、日本、美国,并作学术报告。他在华侨知识分子中从事大统一、大团结工作,号召两岸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统一“大桥”各修一座“引桥”,使海外华人、港台同胞深受鼓舞。

唐山学院教授发表的论文

1.基本信息王春慧,女,满族,1983.02,高级实验师,毕业于内蒙古科技大学热能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 ,获2012年、2013年、2016年、2017年、2019年优秀党员称号,获2015年、2019年唐山市教育局嘉奖。2.教学信息实践环节指导承担建环专业《传热学》、《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空气调节》、《建筑冷热源》、《热工测量与自动控制》、《供热工程》、《工程热力学》等多门理论课程实验环节的教学任务。3.科研信息1)科研方向:建筑节能和市政节水2)完成(或在研)科研项目(1)参研并完成唐山市科技局项目:“关于既有住宅建筑实施分户热计量采暖改造研究”、“基于雨水边坡的裸露岩体植被快速覆盖技术研究与示范”、“唐山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检测重点实验室”(2)主持并完成唐山市科技局项目“雨水花园理念下岩质边坡绿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3)在研河北省科技厅项目“基于雨水边坡的裸露岩体植被快速覆盖技术研究与示范”(4)参研并完成唐山学院项目“唐山学院土木类专业工程实验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核心课程群体系下‘传热学’课改研究与实践”、“城市立体绿化中坡脚种植节水措施及实验研究”。3)获奖情况:(1)唐山学院土木类专业工程实验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二等奖。(2)2018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4)发表论文(1)《城市建设》发表“地源热泵供热系统在某新农村社区中的应用”,2010.08,第二作者。(2)《节能》发表“制冷压缩机实验装置改造的研究”,2017.08,第一作者。(3)《节能》发表“唐山市燃气热水器使用情况市场调查与分析”, 2018.02,第一作者。(4)《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2018.03,第一作者。(5)《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2018.06,第二作者。(6)《矿业研究与开发》发表“雨水边坡植被绿化节水技术及效果研究”,2018.06,第一作者。(7)《水处理技术》发表“钢铁企业综合废水处理及回用工程实例”,2019.03,第二作者。(8)《公路》发表“裸露岩体植被覆盖技术下的雨水边坡工程研究”,2018.12,第二作者。5)实用新型专利(1)一种药剂瓶,2017. 12,1/1,(2)可切换作业与自动反洗的过滤装置,2018. 06,2/4(3)一种蓄水渗水井与花管结合式雨水边坡,2018. 08,1/3(4)一种十字交叉集水井式雨水边坡,2018.10,1/3(5)一种基于矿山复垦的雨水边坡,2018.12,1/3(6)可供并联使用的气体定压比热测定仪,2019.06,2/2(7)氧化铁粉除氯装置,2019.06,2/2(8)散热器热工性能参数测定实验台,2019.11,1/8

邱均平教授在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与网络计量学、科学评价与大学评价、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等方面有精深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4项;出版著作30部。代表性著作有《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网络数据分析》、《知识管理学》、《大学评价与科研评价》等。专著《文献计量学》首次创立了理论、方法和应用三结合的学科体系,是“对我国情报学研究和教育的积极贡献,具有开创性意义”,其被引率名列第一,是该领域的奠基之作,被选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知识管理学》则是国内第一本以该学科命名的开创性奠基之作,被评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邱均平教授在《Scientometrics》、《情报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有70余篇获奖或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湖北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省级一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36项学术奖励。近几年来研发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系统”被省级鉴定为“国内领先”成果,连续五年公布的中国与世界大学排行榜以及每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和《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评价报告》等4种评价报告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