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李博原发表的学术论文是

发布时间:2024-07-05 23:19:15

李博原发表的学术论文是

在科学研究上,李博院士对干旱、半干旱区植被与草原研究作出了系统的研究,而且把生态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把传统研究与近代研究相结合,并有意识地与当前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如持续发展、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联系起来。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项,专题4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4部,专题地图5套,主编科学文集9部。先后获“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表彰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多项一等奖4项三等奖3项。1992年获乌兰夫基金会自然科学特等奖。作为我国著名的草地生态学专家,多次应邀出席国际会议作报告。1994年在美国盐湖城召开的第六届国际草原学术会议上,当选为该会议第六届常设委员会委员。还应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和内蒙古科委委派,先后14次率领科学考察团出访美国、日本、阿根廷、俄罗斯、印度、比利时、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1998年5月16日赴匈牙利德布勒森出席第十七届欧洲草地管理学术会议,5月21日不幸殉职,享年69岁。李博教授支援边疆40等年来,兢兢业业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随时注意本学科动态,忠于祖国的教育事业,在科技第一线发挥积极作用,为国家和自治区的教育与科技的发展进行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对生态学教学与干旱、半干旱区植被与草原研究,对生态学人才培养与草地生态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98年的春天,李博院士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出席第十七届欧洲草地管理学术会议期间,途经一个小镇,休息时,他独自走到草地上采集标本,并一路拍照,当他举着相机倒退着踏上铁路,一列火车从他的背后驶来……。初次踏上大草原 1929年4月15日,李博出生于山东省夏津县,1953年7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同年8月被分配到北京大学,给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李继侗当助教,从事植物生态教研工作。当时李继侗先生正致力于生态学研究,成立了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专门组,并且招收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为使李博得到深造,李继侗先生亲自为他制定听课与读书计划,让他和大学生、研究生一起参加考试,并且承担基础课实验。这时的李博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每天学习工作达16个小时以上,每月工资除生活费外全部用于购买专业书籍。1955年起,李博开始对北京西山植被进行研究,先后随李继侗先生参加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以及黑龙江大庆、河北坝上等草原考察。1956年,内蒙古筹建第一批国营牧场,李博随李继侗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踏上呼伦贝尔大草原时,李博感叹道:“这是一片处女地,一片天然杰作!”说这话时他并没有想到,自己的后半生会与大草原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热情赞美的地方成为他倾注毕生心血的地方。从北大来到内大内蒙古大学是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综合大学,建于1957年。创办初期,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建校事宜,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兼首任校长,李继侗先生应邀执教并且担任副校长。一天,李博对妻子蒋佩华说:“李继侗先生已经带领北大生态地植物学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内蒙古大学的建设,李继侗先生让我在北大把生态地植物学专业本科教学搞完,待这届学生毕业后,我也要去内蒙古。”就这样,李博怀着对草原的热爱,毅然放弃了北京大学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于1959年初同妻子蒋佩华一同调入内蒙古大学生物系任教。这一年,他带领18个人,租用了72只骆驼,携带考察器材及生活必需品,深入巴丹吉林沙漠的腹地进行考察。这里流沙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夏季烈日如火,沙面温度高达70摄氏度。为了揭开这一神秘区域的面纱,他们每天黎明就开始行动,采集标本、描述样地、记笔记,直到天黑才安营扎寨,接着大家又得支帐篷、捡薪柴、煮饭菜,饭后还要压标本、写标签,讨论下一步行动方案。在考察中,有一次大风突起,黄沙蔽日,李博和骆驼被流沙掩埋,多亏骆驼奋力挣扎,从沙土中钻了出来,他才得以逃生。经过20多天的考察,他们终于纵穿巴丹吉林沙漠,获得了这一地区动植物区系、植被、水文、地貌等第一手资料,填补了这一地区的研究空白。1977年,李博率先在内蒙古大学建起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专业,并且亲自主持制定教学计划,承担起植物生态学、普通生态学、现代生态学等课程的授课任务。此后,李博又相继在内蒙古大学建立了生态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用双脚丈量内蒙古土地蒋佩华和李博在北京农业大学读书时同系同年级,他们都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届大学生。蒋佩华说:“在校期间,李博一直是学习班长,他朴实憨厚,成绩优异。我们结婚后,他一直忙于工作,我们3个孩子出生时,他没有一次在我身边。”李博的同事这样评价他:“他几乎到过内蒙古的每一个地方,走过许多没有人烟的地带,他是用双脚丈量过内蒙古土地的人。”1983年,李博与北京大学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陈凯共同主持了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遥感在内蒙古草场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前后组织了全国9所高校的近百名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展开研究,撰写了近百篇论文和专题报告,编制出了草场资源系列图。1991年,他在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所长期间,提出以生态系统理论和生态工程方法改良和管理草原,主持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建立了草地资源数据库,利用NOAA气象卫星信息与GIS,成功进行大面积草地估产、草畜平衡评估和监测,建立了我国北方草地资源动态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在锡林郭勒盟试运行获得成功,1993年8月通过了由农业部畜牧兽医司主持的有中外专家参加的鉴定,专家们认为该系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5年,李博建成我国北方牧区221个县旗、300万平方公里的草地遥感估产与草畜平衡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资源的信息管理步入国际先进行列。1980―1998年,李博先后21次出访进行国际学术活动。在美国访问期间,他省吃俭用,乘坐“灰狗”巴士考察了美国21个州,行程8000多公里,摄制幻灯片千余张,收集购买的图书资料重达200多公斤。李博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课题3项,专题4项,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与参编专著21本,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全国科学大会表彰奖,“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表彰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还获得内蒙古第二届乌兰夫基金奖基础科学特别奖。1998年5月21日,李博在匈牙利参加第17届欧洲草地管理学术会议期间不幸殉职。

1,世界著名生态学专家李百炼教授: 李教授在"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的相互作用”,“生态复杂性理论与方法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应用”有突出成就。 李百炼教授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数学与理论生态学终身教授和CAU_UCR 国际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生态复杂性”杂志主编,是国际公认的生态学与生态学建模的权威。1988年,当选美国人类生态科学院院士;2005 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科学委员会名誉教授;2006年,被评为美国科学促进会(全世界最大的科学家、工程师的国际组织)杰出科学家,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他是极少数活跃在国际生态学前沿的华人科学家。2,李文华,1932年生,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1962年获得前苏联科学院生物学副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名誉院长。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主席兼执行局主席,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小流域治理首席专家。 李文华系统总结了我国在农林复合经营和生态农业领域的经验,创立千烟洲生态农业模式,并在亚热带丘陵山地大面积推广。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科学联合会等组织的多个国际研究计划中担任主席、首席科学家等职,领导并参与了多项大型国际生态学研究项目。 李文华用毕生精力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通途。回首往事,所有的艰辛与快乐都源自几十年前,那最初令他怦然心动的一幅照片。 李文华出生于山东广饶县,是个普通的农家子弟。3,著名生态学专家刘照光长眠这里的是一个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生态保护的老人。这里靠生态建设脱贫致富的藏、羌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长江下游将少受或免受水患的人们将记着他,我们的子孙后代们也将记着他——“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倡导者、著名生态学专家、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所长刘照光。 可参考:

1、肖笃宁,1938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进修。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副主席,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主席,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自然地理学、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做为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通过各种学术活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并培养了一批博士、博士后和硕士。出版专著、文集和译著9部,发表论文150余篇,2、傅伯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在国内外具有广泛而积极的学术影响,受聘在多个国内外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任职,包括国际生态学会执委、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景观生态协会中国分会理事长、国际科联环境问题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Landscape Ecology编委、Sustainability Science副主编等。 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土地评价和景观生态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性的学术成就,为推动我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已经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7部。

阳含熙,中科院院士,生态学家、林学家,我国生态学开拓者之一。李博,中科院院士,植被生态学和草地生态学家,参阅马世骏,中科院院士,昆虫生态学家,参阅百科。庞雄飞,中科院院士,昆虫生态学家,参阅百科。蒋有绪,中科院院士,森林群落学家,参阅孙儒泳,中科院院士,动物生态学家,参阅刘建康,中科院院士,鱼类生态学家,淡水生态学家,参阅张新时,中科院院士,我国数量植被生态学和国际信息生态学研究的创始人,参阅冯宗炜,中国工程院院士,森林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家,我国酸雨研究创始人之一。参阅林鹏,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岸生态学家,参阅金鉴明,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生态学家,参阅李文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森林生态学家,参阅李佩成,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生态学家,参阅孙铁珩,中国工程院院士,wuran生态学家,参阅辛德惠,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生态学家,参阅可参照名人网-环保名人-生态环境部分,,我所列的都为科研领域所指生态学范畴。不知你所指的生态学范围是否和我指的一样。

李博原发表的学术论文

1、肖笃宁,1938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进修。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副主席,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主席,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自然地理学、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做为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通过各种学术活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并培养了一批博士、博士后和硕士。出版专著、文集和译著9部,发表论文150余篇,2、傅伯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在国内外具有广泛而积极的学术影响,受聘在多个国内外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任职,包括国际生态学会执委、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景观生态协会中国分会理事长、国际科联环境问题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Landscape Ecology编委、Sustainability Science副主编等。 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土地评价和景观生态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性的学术成就,为推动我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已经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7部。

阳含熙,中科院院士,生态学家、林学家,我国生态学开拓者之一。李博,中科院院士,植被生态学和草地生态学家,参阅马世骏,中科院院士,昆虫生态学家,参阅百科。庞雄飞,中科院院士,昆虫生态学家,参阅百科。蒋有绪,中科院院士,森林群落学家,参阅孙儒泳,中科院院士,动物生态学家,参阅刘建康,中科院院士,鱼类生态学家,淡水生态学家,参阅张新时,中科院院士,我国数量植被生态学和国际信息生态学研究的创始人,参阅冯宗炜,中国工程院院士,森林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家,我国酸雨研究创始人之一。参阅林鹏,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岸生态学家,参阅金鉴明,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生态学家,参阅李文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森林生态学家,参阅李佩成,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生态学家,参阅孙铁珩,中国工程院院士,wuran生态学家,参阅辛德惠,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生态学家,参阅可参照名人网-环保名人-生态环境部分,,我所列的都为科研领域所指生态学范畴。不知你所指的生态学范围是否和我指的一样。

宋代文学的研究特色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京城的勾栏、瓦肆为宋代小说、戏剧的生成提供了广阔舞台。宋代文学的发展,表现在雅和俗两个方面,一是以话本、杂剧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文学,另一是以诗、词、古文为主要内容的古典文学,而前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河南大学文学院的教师在宋代文学园地里辛勤耕耘,相继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级课题多项,研究范围涉及宋代语言、戏剧、小说、词、诗、文、出版印刷等领域。在宋代语言研究方面,杨永龙教授专门从事宋代语法研究,先后在《语言研究》、《语文研究》、《古汉语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专著《〈朱子语类〉完成体研究》运用现代语言理论,从句法结构、事件类型、情状类型、时制结构等方面对《朱子语类》中表达完成体意义的若干副词、助词、语气词、完毕义动词予以描写和分析。目前,杨永龙还承担了200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汉语虚词研究”。宋代杂剧是中国古代戏剧的雏形,早在20世纪30年代,华钟彦先生即著有《戏曲丛谈》一书,讲述戏曲的渊源、体制、声韵、宫调、角色,以及南北曲的区分与作法、度曲法、流派等,开启了河南大学宋代戏剧研究的先河。到80—90年代,郭振勤发表了一系列宋代戏曲研究的文章。目前,张大新教授主攻中国古代戏曲研究,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戏剧》及其他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他还先后承担了200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宋金时期中原俗文化的发展与古代戏曲的成熟”和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戏曲与民俗文化关系研究”。唐代传奇发展到宋代演绎成了古体小说,赵维国教授对宋代小说尤其是丽情小说的研究可谓情有独钟,他先后在《文献》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宋代小说研究的文章,其博士论文为《两宋古体小说历史轨迹》,并出版了专著《说部论稿》。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词学文献研究一向是河南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词学家卢前和华钟彦等即进行词学文献的研究工作。1933年,卢前先生发现、复印了晚清端木垛的重要词文献《宋词赏心录》(又名《宋词十九首》),在当时词学界引为盛事,吴梅、柳诒徵、陈匪石、唐圭璋等均有题跋。华钟彦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花间集注》是现代第一部《花间集》注本。佟培基先生出版了《辛弃疾选集》。邹同庆先生的专著《苏轼词编年校注》解决了苏轼词的校勘、编年、注释等诸多学术问题,被称为苏轼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孙克强教授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曾主持1998年度河南省教委项目“宋代词学”,最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文艺思想研究”,也把宋词文献的整理列为重要内容,其专著《唐宋人词话》将唐宋词人215家的历代总评整理汇编,以文献挖掘深细而受到学界好评,被收入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宋代文学研究年鉴1977—1999年》。此外,宋景昌、齐文榜等对苏轼的词也有一定的研究;刘军政的“南宋乾道、淳熙年间词坛研究”,被列为2003年度河南大学校内基金项目。河南大学的宋代诗歌研究比较集中于王安石、苏轼、陆游、黄庭坚等人。高文先生常年从事王安石研究,撰写了大量研究论文,并出版了《王安石选集》。1986年,《河南大学学报》连续发表了华钟彦、李博、白本松的3篇文章,对苏轼的诗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王立群、李贤臣也对陆游、黄庭坚的诗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宋尔康对宋初诗坛崇尚晚唐之原因进行了探究,另外,宋尔康还承担了河南省教委规划项目“宋代诗歌研究”。“唐宋八大家”中宋人占六个,宋文在唐宋文章学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刘溶从文章学的角度对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的文章理论进行探讨;张弛、杨国安则从学术史的角度研究了韩愈、欧阳修在唐宋“古文运动”中承先启后的作用;王立群的兴趣集中在以苏轼、陆游为核心的宋代游记文章;张弛、柯翔涌则对苏轼的宗教信仰、历史人物论的逻辑法则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谢桂荣、耿纪平对范仲淹的师承关系、王安石的先世及王安石与曾、谢两家的交往进行了考察,为范仲淹、王安石的早期学术生成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另外,李贤臣主持了1999年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宋代黄庭坚创造美学论笺”,耿纪平承担了200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宋新学与文学”。雕版印刷术的成熟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宋代印刷业的发展和图书出版的繁荣,促进了各民族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围绕宋代的刻书、编书、图书流通等课题,王星麟、孔学、陈广胜、赵维国分别就宋代的刻书业、宋代书籍文章出版和传播禁令、宋代图书文献的搜集整理、吕祖谦与《宋文鉴》、《太平广记》传入韩国的时间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

孙儒泳 国内生态学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学生科的想起生态学肯定马上就会想起这个人(无它,所有教材的作者他总是排第一)。 孙儒泳(博士,1927年6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双聘院士。主要研究成果 孙儒泳院士从事生态学教学和科研四十多年, 撰写和参与撰写的专著、译著、高校教材等共16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0余篇。他独著的《动物生态学原理》获第二届高校教材评审全国优秀奖和1992年全国教学图书展一等奖。他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十六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六项奖励,并于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以8个季节的实验资料,证明地理上相距仅110公里的两个种群间存在着静止代谢率的地理变异,它平行地出现于两种小啮齿类,生活在草甸中的普通田鼠(Microtus arvalis)和森林中的欧鼠(Clethrionomys glareolus),从而为兽类提供了地理物种形成假说的生理生态学证据;同时,提出了地理变异季节相的新概念。他研究长爪沙鼠(Meriones nguiculatus)代谢率随环境温度的变化,发现静止代谢率与平均每日代谢率的变化率不同,提出以20°C下ADMR为主要参数的weiner日能量收支(DEB)模型应予以修正。他提出恒温动物的恒温能力的一个新指数,在应用上优于Ricklef指数。他发现晚成性根田鼠的体温调节能力的胎后发育呈“S”型,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李高原发表的论文

据《雪浴昆仑》主创人员介绍该剧具有鲜明的创作背景和特点:(一)揭秘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王震将军临终有言:没有把进藏英雄先遣连宣传出去是他终身的遗憾。1950年根据中央和平解放西藏的决定,解放军四路向心进军西藏。我军一兵团二军奉命派遣一个骑兵加强连进军藏北,担任侦察设站任务。这个连有7个民族的136名官兵,历经艰险,终于翻越了万山之祖的昆仑山,进入了藏北高原。先遣连在风雪严寒的高原上给养中断、陷入绝境。囿于铁的纪律:寒不能进住寺庙,饥不能购买民粮,在高山病的袭击下,先后有63人牺牲。他们的经历举世无双。而这支进藏英雄先遣连,还是一支由国民党起义官兵为多数、并由7个民族组成的特殊队伍。2、新疆大规模援藏——代管西藏阿里地区10年。我国各族人民对中东部省市援助西藏的工作并不陌生,但对新疆各族干部、民众援助西藏阿里的工作却知之甚少。上世纪70年代新疆根据中央指示,进行大规模援藏——代管西藏阿里地区10年。期间许多干部、大学生报名参加援藏队伍。他们把党的温暖、政府的关怀和新疆各族人民的兄弟情,及现代文明带向了高原。期间,他们要抓建设,保政权,护稳定,还年年进行剿匪平叛,确保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命安全。3、新疆部队守卫阿里边防60年。由于阿里地区处境特殊。从地理和民族上说,是西藏的一部分,但从交通和物资上看,新疆较近较方便。因此,从解放到现在,新疆部队一直驻守阿里一千多公里的高原边防。(二)该剧创作历时三年,剧本创作扎实,拍摄异常艰辛此剧为跨年代剧,又是多民族的戏,主要讲的是两代人的故事,涉及服装、场景多而复杂;既有新疆南疆风情,又有西藏阿里风光。按照电视剧制作行业的话说是一部“苦戏,耗资大,不取巧”,在电视剧的筹备和拍摄过程中,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在业界创造了自已的特点。1、采访逾百人,剧本素材丰富,剧中主要人物都有生活原形。为了真实反映新疆与阿里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新疆对阿里的支持和帮助,以及两地之间的国防、政治、经济和情感关系,我分社从2008年年底策划,2009年年初开始,就从内地请来主创编剧、导演、及相关的工作人员,为剧本创作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和采访工作。该剧创作人员先后由3-7人进行。经过两度、前后3个多月及百余人次的采访,先后赴西藏、甘肃、陕西、山西、湖北和江苏等省市采访了仍健在的先遣连英雄和新疆援藏干部。2、这部剧体现了当前中央宣传部提倡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精神。170多人在高海拔、缺氧的昆仑山中拍摄一个月,创造了奇迹,又遇新疆30年不遇的寒冬,艰苦拍摄。此剧是一部展现新疆各族军民解放阿里、守卫阿里、建设阿里的时代大戏,是一部宏扬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难得的鸿篇巨制,其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因此,我们认为,要让剧中人物融入到剧情年代,还原历史场景。并要求所有演职人员,要以真情奉献,要以激情创作,要走先遣连当年走过的路,要上到高海拔的昆仑山中去拍摄,追求真实。该剧于2010年10月10日在距乌鲁木齐1700公里的昆仑山下的叶城县开机,经过108天的艰苦拍摄,于今年1月26日在距叶城1200公里的天山山谷的和静县杀青。从10月29日剧组上昆仑山,到11月29日下昆仑,剧组在昆仑山中海拔3900——5100米的高原上整整拍摄了一个月时间,剧组不少工作人员一直忍受着缺氧带来的诸多不适和看到一批一批工作人员因身体不适被送下山的心理压力。这个剧组也因此获得了不少媒体给予的“英雄摄制组”的称号。(在该剧磷选演员时,几位名演员因为要去新疆南疆拍摄,尤其是要上昆仑山,先后谢绝签约。)因为该剧是一部跨年代戏,涉及的场景多,在一个地方根本无法解决所有场景问题,所以剧组拍摄需多次转场,剧组从乌鲁木齐到叶城,然后到昆仑山中的叶河兵站,之后又转场和静,往返路程超过5000公里,给剧组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和静山区拍摄,又遇新疆30年不遇的寒冬。当时的摄制组近200人在零下20——30多度的寒冷天气中早出晚归。3、在新疆再现阿里,从3000公里以外的阿里高原请来群众演员。在电视剧的拍摄过程中,为更好地体现西藏阿里的民俗风情,剧组先后两次从阿里请来群众演员。其中还专门从距阿里首府近1000公里的改则和措勤两县请了30多名藏族群众演员到远在3000公里以上的新疆和静县参加拍摄。真人、真事、真情感该剧是新疆迄今投资规模最大的一部长剧。故事以五十年代(初由解放军西北军第十八军进藏先遣连的故事,请再查证后)西藏阿里为背景,讲诉了以车青云、乔阿梅、李高原、为代表的两代人的情感纠葛、悲欢离合、忍辱负重,着重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二代人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对家庭和爱情的渴望,献身阿里、情系阿里真实故事。两代人的青春,两代人的情感,两代人的大无畏风险精神,可歌可泣。该剧力求真实再现历史,剧本创作先后进行了百余人次的询访,剧中主要人物都有生活原型。内容饱满丰富,情节复杂曲折不脱离现实,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曾长期在阿里地区工作的袁国祥少将表示“《雪浴昆仑》是目前反映西藏阿里和平解放60周年最全面、最深刻的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实力任山造型百变在《雪浴昆仑》中任山 饰演头号大反派陆文轩。在剧中与先遣连连长车青云的扮演者刘钧,乔阿梅的扮演者汤嬿有着一段“剪不断理还乱”情感纠葛。最终身兼国民党情报任务且又情场失意的的陆文轩走上了与正义对抗的不归之路,成为破坏统一敌对势力的马前卒。另外在剧中任山造型多变性格多重,落寞的商人,国军特务,藏南来的中情局特务,盘踞边境地区的土匪头子,凄惨悲凉孤独死去的朝圣者等多个形象出现,个性时而风流多情、守旧执着,时而狡猾善变、暴虐残忍。一部戏里一个人物有如此之多的变化,在为其深厚艺术功底喝彩同时也足以让观众大饱眼福。这也将为任山的艺术道路画上浓墨重彩的经典一笔。这部戏的复杂人物,绝不同于任山以前在《红槐花》《隋唐英雄传》《儿女冤家》等塑造过的人物。再次合作,全新创作此次任山与著名导演周燿杰已是四度合作,从《井冈山》到《真情无限》,可见导演对任山的信任,同时也是对任山执着于创作的认可。他说:任山总是能通过自己对文学的研修,为角色赋予极为丰富的色彩,甚至编写重场戏。同男主角刘钧是第一次合作,却曾经是师兄弟。戏中是你死我活的对手,戏外却成为了至好的朋友加兄弟,除了在一起聊历史和文学,就是不断地琢磨每一场对手戏。先辈精神是坚持的源泉在拍摄中为了能够还原解放军先遣连解放西藏时的真实场景,剧组不仅需要深入海拔3900米到5100米的高原,还需要面对新疆30年不遇的寒冬,拍摄环境十分恶劣。另外剧中还有几段的“马战戏”,高原骑马打仗堪称濒临生死考验,演员几乎拒用替身亲自上马,在最后临杀青时刘钧、任山先后被惊马摔伤。但他们依然轻伤不下火线坚持奋战,这也让与任山有过多次合作的名导周耀杰深为感动,他说“先辈们无畏的精神一直支持着,鼓励着我们,在这里向先遣连的英雄们致敬,也向全组的兄弟姐妹们致敬,谢谢你们”。雪地山麓,缺氧高原,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激发出创作激情:越能点燃斗志:越能结下深厚友谊。我们有理由相信用心,以情精心制作的影视作品,必将是经典之作。让我们共同关注。

截至2015年3月,学校有中国气象局研究机构3个、国家统计局研究机构1个、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四川分部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四川省高校哲社基地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成都市重点实验室1个、成都市校院地协同创新中心1个、四川省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 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四川分部(1个):大气遥感研究所中国气象局研究机构(3个):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气象软件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统计局研究机构(1个):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软件自动生成与智能服务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大气环境模拟四川高校重点实验室、物理场生物效应仪器四川高校重点实验室、气象信息与数据挖掘重点实验室、气象信息与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信息材料及器件化应用重点实验室 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四川省高校哲社基地(2个):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四川科技与经济统计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四川省气象探测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备注:牵头校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与其他六大单位参与共建) 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图形图像智能系统协同创新中心、图形图像与空间信息协同创新中心、集成计算与芯片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培养) 成都市重点实验室(1个):成都市信息安全保密重点实验室 成都市校院地协同创新中心(1个):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研究院 四川省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科技园(备注:四川省第三家通过认定的省级大学科技园) 服务社会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成功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在新型气象雷达系统、中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大气辐射与卫星遥感、天气动力学与东亚季风、环境系统分析和环境监测与评价、高原动力学、信号处理、卫星通信、信息技术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时,该校自主研制的舰载、机载气象雷达芯片、高精尖信息化软件及产品、北斗卫星定位射频芯片、抗核辐射芯片等被广泛应用于海军、空军、陆军、民航等部门。该校创新性地研制了多个型号的新一代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系统,改变了同类装备依赖中国国外进口的局面,在中国国内全面布网,并销往中国海外,其中学校主研的XDPR双极化雷达被美国权威气象雷达专家Dusan S.Zrnic评论为“世界上首部应用于气象业务的双极化雷达”。该校主持并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核心基础平台系统,处于中国国内领先水平;参与东方电气集团、攀钢集团、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等大型制造企业的核心软件开发,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4年9月24日起,欧洲中长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正式在业务预报系统中启用中国研发的风云三号B星微波湿度计资料,这是ECMWF第一次在业务系统中使用中国的卫星数据,该成果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参与研发。此外,该校参与歼10相关科研项目的研发,获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歼-10功臣单位”称号。 项目承担&科技获奖 截至2015年3月,学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子项目、国家“973”子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7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63项,其他纵向科研项目339项,各类横向科研项目近1500项,共争取各级各类(含横向)科研经费总计到账3.34亿元,年均科研经费达6671万元;共获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等知识产权194项,发表论文近3700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检索论文近1000篇次,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45项。 在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该校有19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进入四川地方高校第一方阵。在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该校有15项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其中由该校大气科学学院范广洲教授申报的青藏高原地–气水热平衡和高原低值系统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项目获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变化及其全球气候效应”重点支持项目资助,资助经费(直接经费部分)300万元,这是该校首次获得基金委该类型项目的资助。 论文发表 2009-2014年,该校教师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469篇,其中,855篇次论文被SCI等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百余篇论文在《Journal of Climate》(《气候杂志》)、《Optics Express》(《光学快报》)等中国国内外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 李泽椿:52级,气象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科技顾问刘再德:78级,美国Syracuse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北京快网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王澄海:79级,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朝鲜:79届,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国平:79级,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闫帮华:80级,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与国家航空与宇宙航行联合中心资深科学家曾庆安:80级,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研究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宇航:82级,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丁汉军:83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高级物理科学家古松:83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邓爱军:83级,宾法尼亚大学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科学家张韧:83届,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贺盛瑜:83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教授,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常委何光碧:83届,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呙平:84级,原新疆气象局通信台任计算机室主任、高工,现任天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杨芳林:85级,美国马里兰国家环境探测中心科学家李曦:85届,中国科技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何建新:87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教授刘和平:87级,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助理教授李双林:88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周率:90届,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高级工程师谌芸:91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预报系统实验室高级工程师黄刚:94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桂华:96届,美国海军研究生院访问学者、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 气象领域 陈耆验:55级,湖南省长沙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农业气象和生态农业专家李继烈:63级,四川省人工降雨办公室处长陈泮勤:65届,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刘光轩:69级,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杜继稳:70级,陕西省气象局副局长杨少杰:73级,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广州市气象局局长庄国泰:79级,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司长赵平:80级,中国科学院气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邓树民:80级,黑龙江省气象局副局长罗德海:82级,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教授、青岛市气象学会副理事长王仁乔:82级,湖北省武汉中心气象台台长、正研级高级工程师谢璞:83届,北京市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方立清:83级,河南省气象局气象台台长陈忠明:84届,贵州省气象局副局长、山地气候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罗云峰:86级,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副司长祝燕徳:湖南省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左雄:87级,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张强:87届,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中国气象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所长刘汉涛:89届,神六发射功臣,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主任张洪卫:95届,山东省东营市气象台台长、高级工程师 统计领域 滕采模:73级,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党组书记、总队长刘启义:75级,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党组书记、总队长李川渝:78级,重庆市统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王琪敏:82级,四川省地方税务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多吉战都:84级,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光彩:84级,四川省经济学会理事、统计局党组成员、总统计师冯久先: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副总队长(以上为部分校友,详情请参考资料)

发表学术论文原件是指

原件就是你发布后的草稿就是你的原件,

指的是你的论文发表在哪个期刊上了,把那个期刊带上

未经修改的原文 原文打印即可

所发表的杂志社。sci论文原件是发表的论文所在杂志的原始杂志,也就是当期的那个期刊全文的原文。现在国外的sci期刊一般都不再提供论文期刊纸质版,国内的部分sci期刊还是提供的,而论文原件一般都是指的这个纸质版的论文期刊原件,而不是论文的电子版打印出来的。

发表的学术论文原件

职称论文发表的期刊,这种是学术期刊,评职称的人手一本,没有多余的。而且在社会上几乎没有发行,因此要找这种期刊,在报亭和图书馆是找不到的!你可以向发表文章的杂志社要哦。职称论文发表,上九品论文网

第一,发表的学术论文原件指:你所发表的文章的依托刊物,即已出版的录有您的文章的纸质期刊杂志印刷原版(一本书)。 第二,如果是做几分相同的材料,则是要包含一本原件,其他的涉及您的论文材料几份则是您的刊物中如下内容的复印件:封面、封底、版权页(含有刊物的刊号和刊期等信息的一页)、目录、论文全文5个方面。

考研报名现场确认需要带的资料有哪些?作者:本站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网上传时间:2014-11-1414:32:40应届本科毕业生携带>学生证(学生证须经正常注册,特殊情况须出示学校教务部门的证明并应尽早前往现场确认地点审验)>有效二代身份证件;往届本科毕业生携带>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复印件右上角须标注报名号)>有效二代身份证原件;军队院校毕业生携带>毕业证书原件(经教育部电子注册确认并需打印出教育部学信网确认页面)及复印件(复印件右上角须标注报名号)>有效二代身份证原件同等学力考生携带>专科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复印件右上角须标注报名号)>有效二代身份证原件>本科6门主干课程成绩单>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原件、复印件)成人应届本科毕业生携带>学生证(学生证须经正常注册,特殊情况须出示学校教务部门的证明,此类学生请提前做好准备)>有效二代身份证原件>在校历年学习的本科成绩单>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原件、复印件)民办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携带>学生证(学生证须经正常注册,特殊情况须出示学校教务部门的证明,此类学生请提前做好准备)>有效二代身份证原件>加盖省级招生部门公章的本科录取检查表(责任编辑:洋洋)考研政策不清晰?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1、楼主,发表的学术论文原件指:已出版的录有您的文章的纸质期刊杂志印刷原版(一本书)。

2、自己写好的是电子版原件,必须是需要通过杂志这个载体来刊发出来的。

3、学校相关审核是这样的:一个是递交杂志印刷原版(里面含有自己刊发的文章);二是得把杂志的封面、目录、正文和封底复印一下交给学校审核。

备注:不知道楼主是全日制研究生还是在职研究生,每个学校对论文刊发的级别、文章刊发的字数,刊物刊发的时间均有相关要求,具体还得看一下学校的文件。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可以再进一步咨询。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2020年12月24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提出,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