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周福霖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16:42:52

周福霖发表的论文

某底部两层框架节能砌体隔震建筑结构项目位于唐山市区内,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五层,底部为两层框架,上部三层采用节能砌体,下部形成较大的使用空间。这种结构为人们提供了从建筑节能、使用环境均优于传统底框结构建筑的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从而取代实心粘土砖,实现了墙体材料的革新,促进了建材产业的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对于保护耕地、改善环境、节约能源、利用废料、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1.隔震设计情况 隔震设计原理及隔震器布置 隔震层的设置分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由于基础隔震较层间隔震效果好,所以此结构采用基础隔震;基础隔震的基本原理是在建筑物基础(或地下室顶)与上部结构之间增设隔震层,把整栋建筑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于隔震层高度很矮,而侧向刚度很小,一般仅有上部结构刚度的1/50―1/150,这样使上部刚度的基本周期延长到1.5s以上。地震时由于隔震层的刚度与上部结构的刚度相差很大,整个结构体系的水平变形集中在隔震层,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大大减少,基本为刚体运动,从而保护建筑物不破坏。本工程采用的隔震器为铅芯橡胶隔震支座,隔震支座放置在柱子上,其形心与柱截面形心重合。 2.隔震构造措施 隔震建筑构造措施的关键是:保证地震时隔震层能发生相对位移。为此,隔震支座周围一定范围内不应有任何阻挡物体;隔震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要设隔离缝;隔震结构与局部非隔震结构要托开;通过隔震层的管道要用柔性接头,具体做法如下: 2.1适应隔震层变形的构造 (1)如果隔震支座设置在地面标高以下,沿建筑物四周均需设置一道隔震缝,建筑物悬挑部分与地面要脱开。 (2)在隔震层以上建筑物四周20cm距离内不应有任何与地相连的物体,以保证地震时隔震层有足够的位移空间。 3.1楼梯处理 (1)建筑物外部的非隔震楼梯与隔震主体结构必须分开,非隔震楼梯的扶手要与隔震部分扶手或栏杆断开及错开,以防地震时阻碍位移或两者发生碰撞。 4.1管道与避雷设备连接 (1)穿越隔震层上下的水管应采用柔性连接。 (2)穿越隔震层的电气、通信系统的配线应采用绕曲柔性连接,并应留有大于40cm的多余长度。 5.1排水与观察 (1)隔震层底部应设置排水系统,以防底部积水。 (2)在底层适当位置设置4个隔震支座观察洞,以便建筑使用期间对隔震支座进行观测、检查。 6.1 隔震支座应与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有可靠的连接,隔震支座构造及其安装详图见图1。 7.1 与隔震支座连接的梁、柱、墩等应具有足够的水平抗剪和竖向局部抗压承载力,并采取可靠的构造措施,如加密箍筋或配置网状钢筋。 8.1穿过隔震层的竖向管线(含柔性导线)应符合下列要求:直径较小的柔性管线在隔震层处应预留足够的伸展长度,其值不应小于150mm,直径较大的管道在隔震层应采用柔性接头,并能保证发生150mm以上的水平变形。构造做法见图2。 9.1隔震层所形成的缝隙可根据使用功能的要求,采用柔性材料封堵、填塞。 3.施工措施 3.1隔震器安装施工要点 (1)预埋钢板定位:用六根Ф16的螺纹钢焊在12mm厚的钢板上,用木模控制好混凝土柱的高度,把混凝土柱面抹平之后,在确保柱混凝土不空鼓的情况下,将预先焊好的钢板平放在混凝土柱上,使其固定,钢板的四边与混凝土柱的四边都对齐。 (2)安装隔震垫连接板:固定好钢板后,放上隔震垫下部的连接板,用电焊使钢板四周都焊接。焊缝必须饱满,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3)安装隔震垫及上部连接板:待电焊冷却后放上隔震垫,安放上部连接板,再将已焊有6根螺纹钢的钢板与之焊接,隔震垫四周用泡沫板保护。 3.2支座安装施工说明: (1)支座底部的中心标高偏差不大于5mm,平面位置的偏差不大于3mm。 (2)单个支座的倾斜度不大于1/300。 (3)安装顺序:a) 加工预埋螺栓和螺栓定位模板;b)安装预埋螺栓和螺栓定位模板;c)浇注柱子混凝土,1小时后卸去定位模板;d) 柱顶不水平或标高与设计有偏差,用1:1水平砂浆找平;e) 混凝土浇注14天后安装隔震支座.先将隔震支座与上、下连接钢板用螺栓连接好(连接钢板与支座螺栓连接时),把下连接钢板套进柱子的预埋螺栓中,用螺帽拧紧。再将上部预埋螺栓穿入上连接钢板孔中,用螺帽固定(上侧加一固定螺帽),然后绑扎上部梁的钢筋、支模,浇注混凝土;f)隔震支座连接板、螺栓外露部分及螺帽均应采取防锈处理;g) 隔震建筑施工期间可设置必要的临时支撑或连接,避免隔震层发生水平位移。 3.3 注意事项 (1)柱的施工垂直偏差控制在5mm以内,以减少柱的附加内力。 (2)自第五层起每施工一层均需观察隔震支座的变形情况,并作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同设计单位联系,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3)房屋竣工后,对隔震垫定期进行检查维护,住户不得随意敲墙凿洞,以免改变主体结构的传力路径。 4.经济技术分析 经过对该隔震楼的经试设计和经济分析,采用该建筑结构体系,节约了资源,在保持相同的抗震设防烈度的情况下,在中高烈度设防地区应用节约了建筑成本,做到了节能降耗利废,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中高烈度设防的情况下,普通底部二层框架结构的 建筑成本与隔震的底部两层框架结构相比,因建筑隔震后可降低一度设防,使得建筑的钢筋用量大为减少,且构件尺寸也相应减少,扣除采用隔震技术增加的设备费用,隔震后可降低造价100元/m2,但由于多出了一层大空间适用于商业的建筑面积,按照目前的价格可比住宅多收入至少1000元/m2,按照唐山市每年增加的商业面积100000 m2来计算,经济收入可增加人民币1亿元,因而经济效益是显著的。 5.结论 隔震技术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砌体结构型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普遍应用。砌体结构是脆性结构,刚度大、强度低、延性差,抗震能力差。采用隔震技术,使建筑物的隔震周期有效地避开了建筑物的基本自震周期及场地的卓越周期,大大减少了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既可保障建筑物的安全耐久,又不过多增加造价。隔震技术作为抗震设计中的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曾德民,苏经宇,等。 建筑基础隔震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概况[M] [2] 周福霖。工程结构减震控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3] SKINNER R I,ROBINSON W H,MCVERRY G H,工程隔震概论[M]。谢礼立,周雍年,赵兴权译。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4] 唐家祥,刘再华。建筑结构基础隔震[M]。台北:淑馨出版社,1997 [5]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6] 胡聿贤。地震工程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张春平 (1974-),男,大学本科,工民建专业,公司副总经理、工程师

为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技术体系”作出贡献。1993年设计建成中国首幢采用叠层橡胶支座的隔震住宅楼,与传统抗震房屋相比,地震反应降为1/4—1/6,并节省造价。被联合国工发组织顾问评价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第三个里程碑”。已在国内推广应用建成数百幢隔震房屋,某些隔震房屋成功经受地震考验。曾先后获199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997年出版专著“工程结构减震控制”,对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作了系统的论述、先后发表论文百多篇,2001年主编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使中国地震区的设计方法发生变化,从采用单纯抗震的设计变为可采用抗震与隔震减震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曾主持设计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房屋隔震工程,使房屋安全度提高3-4倍,并使楼层数增加和建筑面积增加,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建成中国首座铁路隔震桥和首座公路隔震桥。先后主持完成几十项大型复杂工程结构的抗震减震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为建立中国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的理论体系和设计计算方法,以及推向工程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曾主持过中国国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中美科技合作项目、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等11项。曾担任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隔震技术顾问,主持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隔震国际学术会议(1994.5)及中-美国际隔震减震控制学术会议(1999.5),并担任会议学术委员会执行主席。近年来,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近100篇,曾获得建设部劳动模范、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优秀教师、市模范教师等10多个光荣称号。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周福霖和他团队的努力下,南疆铁路、北京地铁上盖大型小区“通惠家园”、广州新电视塔、广州大学城都成功应用了隔震新技术。这些年来,在周福霖的带领和谋划下,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团队在华南地区异军突起,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中心为此被评为建设部华南地区抗震研究基地,广州市、广东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9月,由广州大学申报的“广东省减震控制与结构安全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科技部、广东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国家重点减震控制结构安全实验室落户广州。领衔人是地震工程学家周福霖院士。周福霖院士主持的汕头市国际隔震示范楼的研究设计与建造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为“中华之最”,被中外专家誉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2011年1月13日,周福霖院士获广东省首届“南粤创新奖”荣誉称号并获得奖金500万元。2011年1月14日,周福霖院士主持完成的成果《大型复杂结构隔震减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荣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年9月23日,在俄罗斯索契举办的国际减震控制学会(ASSISi)理事会议上,中国结构隔震减震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教授当选为学会新一届主席。2011年10月,国家科技部发放通知,公布国家“973计划”2011年度项目申报评审结果,由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组织申报、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的重大项目“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地震破坏机理及全寿命性能设计与控制”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立项,资助经费达3400万元,该项目获准近期正式启动。周福霖任项目专家组组长

李彦霖的发表论文

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通知 1。复试分数线 分数线达到北京大学文学门类基本复试分数线,各专业方向复试线根据录取应试生人数比例的150%划定。 2。复试人数与录取人数比例:150%,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学生、留学生、港澳台、单独考试学生计划单列。 3。复试成绩占总成绩比例的30%。 4。复试形式:面试。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方向的考生全部用英语答题,其他学生用中、英语答题。 5。本院同时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招收研究生。深圳研究生院招生与北京本部招生同时复试,复试按专业方向排名,严格按照总分排序确定拟录取名单。复试中未被校本部初取但在拟录取范围内的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可初取为深圳研究生院的研究生。 6。复试时间、地点: 时间:3月22日周日上午8:00—下午; 地点:新闻与传播学院113室(北京大学遥感楼东侧) 7。资格审查 (1)新闻与传播学院将在复试阶段对考生进行资格审查; (2)复试考生须提交报名登记表(登录北大研究生教育招生网打印《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最后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同时审查最后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原件及影印件(仅限往届生)或学生证。同等学力考生还须提供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一篇以上,且署名前2位); (3)考生在接到复试通知书后应按要求提交可以证明自己研究潜能的各种背景材料,包括成绩单(非应届生加盖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应届生加盖所在学校教务部门章)、个人陈述(在研究生招生主页下载)、科研成果等以供专家复试组参考; (4)“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复试时必须出具已加盖省教育厅民教处公章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登记表》,无此登记表的考生一律按普通统考生对待; (5)申请人必须保证以上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一经发现并查实申请人提交的信息不真实或不准确,将取消申请人的复试资格,如其已取得入学资格或学籍,将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取消其入学资格或学籍。 注意: (1)考生复试时需携带准考证、复试通知书及本人有效身份证件。 (2)考生于2009年3月19日中午12:00前向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新闻与传播学院105室)上述材料,同时领取复试通知。 (3)参加复试考生在领取复试通知时需缴纳复试费。根据北京大学2009年硕士生招生简章规定,复试费标准为每人100元人民币。 (4)参加复试的考生自备午餐。 (5)请注意参加3月21日周六上午8:30-9:00北大研究生院统一组织的听力考试(包括单考生、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考生于8:15入场,8:25停止入场,具体安排请注意北大研究生院网页。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9年3月12日 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名单 一、复试名单: 李暄、李志伟、白景雪、孔丽萍、时嵩巍、代宁、陈加宝、冯芝青、李婧、赵盛楠、张小溪、高美、彭博、董珊、智春丽、穆静、夏新宏、胡月明、陈瑶、朱灿欢、王英魏、杨之立、鄢洋、杨迪、戴婷婷、刘洋、任凯麟、陈娇梅、宣金学、张定红、杨玚、刘晨、王磊、杨俊杰、王莞朕、牟晴、吴浩、赵一丞、丛蓉、王小双、朱明欣、黄嘉、李彦霖、胡颖杰、刘会慧、潘琦、陈丹青、王伟平、杨尊、王传刚、王爽、唐小涵、许璐娜、金怀春、项明、周晓杰(破格)、衣彩天(破格)、杨欣(破格) 二、留学生复试名单:孙北辰、卢承惠 三、港澳台复试名单:丁延喆、何薇、纪以晴、何军毅 四、单考生:陈涵、王杰玲、杨新爽、邵圣懿(破格) 五、少数民族骨干:尹晓晓、马伍甲、马荣 说明:“破格”是各专业方向总分排名前三名,单科未达线,但科研成果突出,有创新能力、培养潜质的经新闻与传播学院学位委员会审定,北大研究生院批准准予破格复试。 附件一: 复 试 通 知 同学: 请您于2009年3月22日上午8:00携带准考证、复试通知书和本人有效证件(身份证、学生证)参加复试,并请在参加复试前仔细阅读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网页学院公告中的复试通知,以便在复试中充分发挥水平。 为更好地了解考生的情况,请您于2009年3月19日中午12:00前向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新闻与传播学院105室)提供可以证明本人研究潜能的各种背景资料,科研成果等。根据《北京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考生在复试时须提交报名登记表、正式成绩单、个人陈述(在研究生招生主页上下载),并提供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原件(或学生证)(提交复印件),并同时领取复试通知,缴纳复试费100元。 注意参加3月21日周六上午8:30-9:00北大研究生院统一组织的听力考试(包括单考生、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考生于8:15入场,8:25停止入场,具体安排请注意北大研究生院网页。 由于今年新闻与传播学院实行差额复试,请所有考生都适当留意调剂其他院校机会。 复试地点: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113室(北大遥感楼东侧)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周福论文几号发表的

肯定算的是9月份发表的。严格意见上来讲,就没有发表时间这一说,都是出版时间,按《出版物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连续出版物是不允许提前出刊的,像这种9月的刊期,8月出版的,都是违法操作的,就是为了评职称提前拿到刊物而操作的。按相关规定,连续出版物一般为当月或次月出版,一般来说,月刊为每月15日出版,旬刊为每月5、15、25日出版,半月刊为每月10日、20日出版。8年专业发表经验,希望我可以帮到您

看你上面的刊期,在职称评定中,是以刊期为准的。如果是5月份的刊期,即使是8月份收到的,也是按5月份算的。

评职称都是按刊物的刊期来算的,如果刊物是9月的刊,那就是9月的,哪怕是7月收的刊物。

严格意见上来讲,就没有发表时间这一说,都是出版时间,按《出版物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连续出版物是不允许提前出刊的,像这种9月的刊期,8月出版的,都是违法操作的,就是为了评职称提前拿到刊物而操作的。

按相关规定,连续出版物一般为当月或次月出版,一般来说,月刊为每月15日出版,旬刊为每月5、15、25日出版,半月刊为每月10日、20日出版。

概念

职称论文发表,顾名思义,就是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用于评定职称。“论文”是指精深而有系统的学术文章,是课题研究、问题讨论的表达形式。论文发表就是专门对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领域中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论证的文章发表在国家正式出版物上,由于利益驱使,市面上充斥着很多假刊,发表论文前一定要认真鉴别,避免上当受。

论文从初稿到发看需要三四个月左右。

一般的省级、国家级论文审稿需要1~2天,出刊需要1~3个月。个别快的0.5个月,还有个别慢的需要4~7个月。

质量水平高一些的期刊,还有一些大学学报,投稿的出刊需要6个月左右,快一些的3~4个月。

科技核心期刊审稿需要1~3个月,出刊另需要6~10个月左右,总的算起来大约是1年~1年半。

北核、南核审稿需要3~4个月,出刊另需6~15个月左右,跨度较大总的算起来1年~2年。

综上所述,评职称发表论文一定要对各不同级别论文的发表周期做到心里有数,提前准备,以免时间上赶不及白白错过评审多等一年。尤其是核心论文,一定要提前。

马霖论文发表

[1] 刘智勇、胡永远、易先忠,《异质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检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CSSCI),2008(4):86-96[2] 刘智勇、胡永远,《人力资本、要素边际生产率与地区差异: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研究》,《中国人口科学》(CSSCI),2009(3):21-31[4] 欧阳峣、刘智勇,《发展中大国人力资本综合优势与经济增长—基于异质性与适应性视角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CSSCI),2010(11):26-35/《China Economist》(《中国经济学人》)转载/《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011(3)[5] 柳思维、刘智勇,《大国经济战略、经贸关系及发展模式研究—“2009年湖南商学院大国经济国际学术论坛”综述》,《经济学动态》(CSSCI),2010(3)[6] 刘智勇、张玮,《创新型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理论与实证》,《科技进步与对策》(CSSCI),2010(1):138-142[7] 欧阳峣、刘智勇、罗会华,《大国的经济特征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求索》(CSSCI),2009(9)/《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2010(3)/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转载,2010(1)[8] 刘智勇、胡永远,《异质型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2008(2):96-99[9] 刘智勇、胡永远,《全要素生产率、资本积累与地区差异》,《统计与决策》(封面文章,CSSCI),2008(12):67-70[10] 彭旸、刘智勇、肖竞成,《对外开放、人力资本与区域技术进步(1996-2005)》,《世界经济研究》(CSSCI),2008(6):24-28[11] 易先忠、张亚斌、刘智勇,《自主创新、国外模仿与后发国知识产权保护》,《世界经济》(CSSCI),2007(3):31-40[12] 胡永远、马霖、刘智勇,《个人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CSSCI),《中国人口科学》,2007(6):61-67[13] 张亚斌、易先忠、刘智勇,《后发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赶超》(CSSCI),《中国软科学》,2006(7):60-67[14] 胡永远、刘智勇,《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区差异研究》(CSSCI),《上海经济研究》,2004(9):11-14[15] 胡永远、刘智勇,《不同类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CSSCI),《人口与经济》,2004(2):55-58[16] 胡永远、刘智勇,《中国民办教育的地区差异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CSSCI),2004(3):111-115[17] 胡永远、刘智勇,《人力资本最优投资规模分析——以中国高等教育为视角》,《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2004(3):101-104[18] 胡永远、刘智勇,《民营企业的信誉成本问题及其治理》,《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莫尚霖发表的期刊论文

“霖”字,原指久下不停的雨,人名中引申为有福气、恩泽无尽之义,属于吉祥又儒雅的字眼。 “霖”字寓指:温润如玉、福满乾坤、恩泽万世。成语推荐:沛雨甘霖:充足而甘美的雨水。比喻恩泽深厚。出自《四贤记》第二十八出:“情浓意长,情浓意长,沛雨甘霖,憔悴生香。” 推荐搭配的名字: 1、雨霖:是指恩泽恩惠,人脉广的意思,寓意着广结善缘,泽深恩重,八面玲珑; 2、荟霖:是指出类拔萃,人中豪杰,德才兼备的意思,寓意着人中豪杰,出类拔萃,德才兼备; 3、子霖:是指人中龙凤,有学问,品质高尚的意思,寓意着博学多才,人中豪杰,淑质英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