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广西地质期刊投稿

发布时间:2024-07-04 16:38:20

广西地质期刊投稿

大厂锡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距南宁市北约300km。矿田内蕴藏着丰富的锡、铜、锌、铅、锑、汞等矿产资源,其中锡矿储量仅次于云南个旧而名列全国第二。矿田主要由长坡-铜坑矿床、巴力-龙头山矿床、拉么矿床、茶山矿床和大福楼矿床等组成。

大厂矿田开采历史悠久,早在元末明初,古人曾在这里采矿炼银,龙箱盖区至今还可见古人冶炼残迹。1917年至1949年断续以开采锡矿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广西地质勘探公司215地质队、大厂矿务局、广西地矿局区调队、广西地调局地质七队等单位进行了大量地质勘探工作。科研工作于1958年开始进行,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和有色总公司的科研人员对矿田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实际资料。

(一)区域地质概况

大厂矿田在地质构造上属于江南地轴边缘南丹-河池轴缘坳陷带(或称大厂坳陷带)中段中央隆起区。该坳陷带具有加里东褶皱基底;在印支期晚期至燕山期此轴缘坳陷内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丹池地区北西向的紧密线形褶皱带,并伴有以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侵入,在其各有利地质部位产出与其有关的大量锡、多金属及钨、锑、砷、汞矿床,构成我国重要的以锡为主的有色金属带。该带是南岭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世界上少见的锡矿富集带。本带褶皱、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体由一系列北西向延伸的线状褶皱构造所组成(图18-12),次为近南北向、北东向。褶皱以复式形式出现,两翼不对称,东翼缓,西翼陡,局部倒转。其中丹池大背斜是区内最大的褶皱构造,在这个构造带上发育了大厂、罗富、芒场、五圩4个次一级横向短轴背斜,并形成4个大型矿田。沿丹池大背斜西翼的丹池大断裂带内的主体断裂构造,岩浆活动最强烈。大厂矿田处于褶皱带的中部,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西向,褶皱、断裂发育,其北西向大厂倒转背斜和岩浆岩接触带控制了大厂矿田各类型矿床的分布,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成矿系列。

矿田出露地层以泥盆系、石炭系为主,其次为二叠系,属海相类复理石碳酸盐建造。以从新到老顺序将地层简述如下:

二叠系:上统为石英砂岩、页岩、硅质岩和泥质灰岩;下统为燧石灰岩、灰岩。

石炭系:上统为厚层灰岩;中统为燧石结核灰岩;下统以砂岩、页岩为主,次为砾状灰岩。

图18-12 大厂矿田综合地质略图(据陈毓川等1985年的资料改编)

泥盆系:为一整套碳酸盐-硅质岩-细粒碎屑岩建造。上统以条带状和扁豆状灰岩为主,次为页岩、硅质岩;中统为板状灰岩和生物礁灰岩、页岩,因岩浆活动影响,岩石普遍变质,以轻变质各种角岩为主,局部变为矽卡岩;下统为砂岩、页岩、泥灰岩互层。

大厂矿田内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燕山期中、晚期花岗质岩浆的侵入。岩浆侵位的构造位置是在北西向褶断带与近南北向的断块隆起带交会部位,受断裂控制明显,以岩脉、岩床和岩株形式产出,属浅成—超浅成岩浆岩。其分布在矿田中部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西部有一些花岗斑岩和闪长玢岩出露。

黑云母花岗岩构成了矿田内最大的龙箱盖隐伏岩株。它呈两条南北向延伸的脉状出露于地表,长约2500m,在大厂矿区北部深处已打到黑云母花岗岩体。岩株由两种不同结构的花岗岩组成,其一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也是岩株的主体;其二是斑状黑云母花岗岩。这两种花岗岩间呈不规则状塑性接触,未见到冷凝边、侵入角砾岩等现象,说明后期的侵入是在早期花岗岩并未冷却,时隔较短的情况下进行的。主体黑云母花岗岩同位素年龄为140Ma(Rb-Sr法等时线和138.6Ma(K-Ar法),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91Ma(K-Ar法)。黑云母花岗岩主体为中粒花岗结构,靠近侵入体顶部、近接触带和岩株边部粒度变细,局部具似斑状结构。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以斑状为特征,与黑云母花岗岩比较,岩性略偏基性,分异指数(DI)平均值为95.3,凝固指数(SI)为3.47。这些特征说明两种不同结构的花岗岩浆是经过高度分异演化的产物。

通过对皮科克钙碱指数作图统计得出,大厂矿田中酸性岩浆岩的钙碱指数为52.3,应属钙碱岩系(近碱性岩系),说明共形成于大陆构造环境中,为陆壳熔融的岩浆系列。花岗岩87Sr/86Sr,初始比值为0.711,属S型花岗岩,同样也反映其为大陆地壳熔融而来的。

矿田内黑云母花岗岩的主要成矿元素含量较高,超过了花岗岩平均量的数倍。锡、钨,铜、锑在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则有所降低,这种趋向表明随着岩浆的演化、侵位后,部分成矿元素与水、氟、硼等高挥发组分已开始一起富集到流体相中。由于金属元素从含矿流体相中晶出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在不同的地质环境下,使流体相在迁移过程中不断分异,形成了多阶段的矿化,最终各自在构造、地层岩性有利部位沉淀,并构成本矿田的锡-多金属成矿系列。

(二)矽卡岩和有关交代岩特征

大厂矿田内矽卡岩比较发育,主要分布在岩体东西两侧内外接触带上,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图18-13)。矽卡岩体的发育程度、厚度大小与围岩岩性和接触带的产状有关,当岩体与上泥盆统扁豆状灰岩、条带状灰岩接触时,矽卡岩发育最好,次为下泥盆统的泥灰岩和页岩互层。在岩体凸出部位,矽卡岩体垂直厚度增大,有时超出68m以上,伴生矿化亦较强烈。矿田内的矽卡岩主要为钙矽卡岩,常见有石榴子石,辉石、符山石等矿物,其次有绿帘石、硅灰石、斧石、透闪石、阳起石、萤石等。石榴子石是矿田内分布最为广泛的矽卡岩矿物,在内矽卡岩带往往与符山石等矿物共生,富含钙铝榴石分子(And11.3~48.8Gros49.6~86.4Sp1.0~3.9),在外矽卡岩带常与辉石、符山石、硅灰石等共生,富含钙铁榴石分子(And58.7~75.2Gros23.7~38.8Sp1.0~2.5)。经电子探针分析,龙箱盖区石榴子石中含Sn较高,最高可达0.3%,石榴子石中锡与铁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孟令库,1984)。据215地质队资料,该区矿化矽卡岩含锡平均达0.286%,最高可达2.446%,这里的锡除以锡石独立出现外,有不少是以类质同像赋存于钙铁榴石中,形成含锡矽卡岩带。

图18-13 大厂矿田长坡—大福楼地质剖面示意图(据广西有色地质勘探公司215地质队略作修改)

辉石也是矿田内分布较为广泛的矽卡岩矿物之一,主要见于外矽卡岩带,一般与钙铁榴石共生,并常被后期硫化物所交代。本区辉石主要属于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Di8.51~41.2Hed2.82~41.07JOh50.06~51.14)。

矽卡岩常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以拉么矿530中段一分带剖面为例:

00云英岩化黑云母花岗岩

1矽卡岩化花岗岩,以钙铝榴石化为主

2钙铝榴石-符山石矽卡岩

3钙铝榴石矽卡岩

4符山石-钙铝榴石矽卡岩

5条带状透辉石-钙铁榴石矽卡岩,伴生含锡矽卡岩铜锌矿化

0大理岩化、角岩化条带状灰岩

其中1~4为内矽卡岩带,5为外矽卡岩带。

该剖面上各带的石榴子石端员组分以内带向外带方向其钙铝榴石分子逐渐减少,钙铁榴石分子逐渐增加。

除花岗岩侵入体与碳酸盐地层接触带上发育有大量矽卡岩外,岩体本身还受到广泛的钾长石化和云英岩化作用。钾长石化遍及整个岩株,尤以岩株上部强烈,钾长石主要交代斜长石和石英,暗色矿物黑云母逐渐消失。云英岩化常叠加在内接触带的钾长石化花岗岩和矽卡岩之上,总的看从下到上,从中心向边部逐渐增强,并伴有大量萤石、黄玉和电气石,但矿化不明显。当岩体与泥质、硅质岩层接触时,发生强烈角岩化,岩体边部有时出现巢状、团块状及含大量萤石、斧石、电气石等富挥发组分的氟硼质交代岩,其与黑云母花岗岩常呈渐变过渡关系。

(三)成矿系列和矿化类型

陈毓川等(1985)根据不同类型矿床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的联系,提出了大厂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带的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矿田内与花岗岩有关的矿化可分成3类:矽卡岩型锡、锌、铜矿床,热液交代(充填)型锡石-硫化物矿床,热液充填型钨锑矿床。

第一类矿床包括早期矿化的含锡矽卡岩矿床和后期叠加的以磁黄铁矿、铁闪锌矿、黄铜矿、毒砂为主,少量白钨矿的矽卡岩锌铜矿床。这两类矿体均呈似层状产于外接触带晚泥盆世地层中。第二类矿床是本矿田的主要矿床类型,有3个矿化组合;①锡石-石英-硫化物组合;②含锡石的硫化物-硫盐-碳酸盐组合;③辉锑矿-石英—碳酸盐组合。在锡石-石英-硫化物组合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锡石、毒砂、磁黄铁矿、铁闪锌矿、黄铁矿,构成锡石-硫化物矿床,矿体往往呈似层状、脉状充填交代上、中、下泥盆统的各类岩性,围岩蚀变为石英-电气石-钾长石化、石英-电气石-白云母化、铁绿泥石-菱铁矿化。含锡石的硫化物-硫盐-碳酸盐组合的主要矿物有锡石、铁闪锌矿、黄铁矿、脆硫锑铅矿、方铅矿、辉锑锡铅矿、硫锑铅矿等,分别构成锡石-硫化物-硫盐-碳酸盐矿床和硫化物-硫盐-碳酸盐矿床,矿体呈大脉状充填于中、上泥盆统张性裂隙中,围岩蚀变为石英-电气石化、碳酸盐-电气石化、绢云母化和硅化。辉锑矿-石英-碳酸盐组合则以辉锑矿为主形成辉锑矿-石英-碳酸盐矿床,矿体呈似层状交代上泥盆统层间错动带,围岩蚀变仅为硅化。本类矿床3个组合因控矿的各种因素差异,矿床产出形式、各成矿阶段相互叠加程度不同,但其成矿作用过程是一致的。第三类矿床主要形成白钨矿-萤石和黑钨矿-辉锑矿-石英组合,矿体呈脉状产于中、下泥盆统中的断裂、裂隙中,围岩蚀变为硅化。该类矿床仅见于拉么黑云母花岗岩岩株附近的围岩中,矿脉一般向下延伸有限,遇花岗岩而尖灭。

在空间上围绕岩浆活动中心,形成矿田的矿床环状分带是大厂矿田整个成矿作用过程最突出的宏观特征。在水平方向上(见图18-12),岩体附近为早期矿化的含锡矽卡岩和矽卡岩锌铜硫化物矿化带,如拉么矿床;其次是岩体东西两侧的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化带,该带是在矽卡岩化后紧接进行的,如长坡-铜坑矿床和大福楼矿床等;中、晚期硫化物多金属矿化带出现于近岩体的茶山坳、拉么和大厂矿区,该带主要叠加于早期矿化之上;最晚的钨锑矿化带仅出现于龙箱盖岩体附近围岩中。矿化早期呈正向分带,晚期则形成逆向分带。在垂直方向上,以长坡-铜坑矿床为例:深部矿物组合为黑色锡石、磁黄铁矿、黑色铁闪锌矿、毒砂组合;中部为棕色锡石、黄铁矿、脆硫锑铅矿和棕色铁闪锌矿组合;上部为多种硫盐矿物组合。这类矿床的矿化阶段从早到晚依次为锡石-石英-硫化物组合;锡石-硫化物-硫盐-碳酸盐组合和辉锑矿-石英-碳酸盐组合。其中早期矿化在矿床深部形成大矿体,中期的在上部形成主要矿体,晚期矿化在上部叠加在早期矿体之上。围岩蚀变类型同矿化分带也具有一致性,深部为矽卡岩化,下部是长英岩化,中部是石英-电气石化,上部是碳酸盐化。

总之,大厂矿田的成矿作用主要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各类矿床虽产于不同的地质环境,但在成因上、时间上和空间分布上相互具有密切的联系,即从矽卡岩矿床到高温热液交代(充填)矿床直至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它们是由统一的成矿作用过程形成的,且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带,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有关的锡多金属成矿系列。矿石中锡的品位为0.42%~0.62%。

关于大厂锡矿的成因,还有另一种观点,韩发等(1997)认为属海底热液系统形成的矿床。

广西地壳自中、晚三叠世印支运动上升为陆后,又经历了多幕的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至今有2亿多年的漫长历史,各阶段岩溶具有连续的继承性发育特征。由于受各阶段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及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的发展变化,致使各阶段岩溶环境不同,岩溶作用除在前期的基础上进一步继承发育外,还具有新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各期岩溶的改造和建造作用方面[7,8]。

2.3.2.1印支期岩溶

印支运动使地壳褶皱上升为陆,在全区结束了海相沉积的历史,而在碳酸盐岩区,则开始了大陆环境下的岩溶改造和建造的历史。早期由于下三叠统的薄层不纯灰岩不利岩溶发育,且早期灰岩的成岩胶结仍较差,控制岩溶发育的岩性仍较单一。因此,尽管气候温热间有干燥,地表碳酸盐岩岩溶仍以沿孔隙、裂隙的淋溶为主,并以溶沟、溶槽发育为特点。形成岗丘凹(坳)地的岩溶组合形态,地下局部形成溶隙、溶洞。在负向形态中常有灰绿色溶积钙质泥岩,底部间有溶积钙砾岩等沉积、堆积物。泥岩中产晚三叠世蕨类孢子和裸子植物花粉组合[7]。

2.3.2.2燕山期岩溶

燕山期断裂作用强烈,在碳酸盐岩中形成良好的导水构造系统,同时由于断块升降、构造作用和风化剥蚀的结果,下部不同层位胶结成较好的碳酸盐岩出露地表。岩溶水以沿裂隙的管道流为主,在以湿热间有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岩溶强烈发育。表现为在断块上升区和隆起区,包气带增厚,岩溶水沿陡倾角的断裂、裂隙溶蚀切割形成深切溶岜、㟖地,间杂溶岧、嵅地的岩溶形态组合的地貌景观,并发育一定规模的洞穴系统。在断块相对下降和坳陷地段,包气带相应浅薄,形成溶丘、㟖地地貌景观,同时也因具有良好的汇水条件而发育水平流动带的洞穴系统。此外,一些地区发育大小不一的岩溶盆地和普遍发育的岩溶负向形态,其内沉积、堆积由溶积钙砾岩、溶积钙屑灰岩、溶积钙质泥岩组成的岩溶建造。其物质来源均为原地或近地碳酸盐岩溶蚀崩塌的岩块、角砾、砾屑和溶蚀残余的方解石、白云石及粘土矿物。泥岩中富含晚白垩世轮藻、介形虫及孢子花粉化石组合。从岩系中发育粒级韵律、水平纹层、变形纹层、斜层理、冲刷面等层面构造,并有角砾堵截纹层及穿切、压弯纹层等构造,反映其纵横向变化极大的陆地成岩环境及水动力条件的多变性特征。

2.3.2.3喜马拉雅期岩溶

新生代的多幕构造运动,以断块不均一的抬升为主,其中古近-新近纪的抬升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使地形反差加剧,而第四纪的间歇升降,使水平洞穴略具有成层性。总的来说,新生代地壳仍属相对稳定,在气候由古近纪的干热向新近纪的温湿至第四纪的湿热转化过程中,有利于岩溶发育及各类岩溶系统的配套完善。即在前期峰丛地貌及洞穴系统的基础上,继承性隆起、上升地区,峰丛地貌进一步发育完善,形成完整的洞穴系统,并组成多级跌水的地下水文网特征。在相对坳陷、下降地带,由于外源水的进入或岩溶水的更广泛的汇集,流水岩溶发育,导致局部分化形成峰林地貌景观,除在残峰的中部尚保存不同特色的洞穴外,局部尚发育较均一的、地下水切深较小的由洞、缝、隙组成的地下水文网。由此可见,因构造运动的升降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水文地质特征,从而导致不同岩溶形态组合类型的分(演)化,即峰丛洼地与峰林平原并行同期异态发展,是新生代岩溶发育主要特征之一。本期岩溶形成的沉积、堆积物有新近纪的灰黄、灰黑色的粉砂岩和泥岩,含孢子花粉及有孔虫等化石;第四纪有成岩的钙华层和钙华胶结的角砾岩,也有未成岩的蚀余石灰土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生代以来,岩溶发育具有不同的特征:

一是中新生代广西大陆经历印支期褶皱上升为陆、燕山期断裂发育、喜马拉雅期断块差异升降的构造运动,控制岩溶发育具有继承性的特征。即从早期岗丘凹地—中早期溶岜㟖地—中晚期溶岜㟖地夹溶岧嵅地—晚期峰丛洼地—后期峰丛、峰林并列发展的演变特征,即各期都有规模不等的岩溶正向、负向形态组合类型,由早期→晚期从大→小演化模式,在岩溶改造作用的同时伴有建造作用,具有继承性还有新生性的发育特点。

二是中生代以来岩溶作用时间延续较长,达2亿余年,影响范围广泛,地表、地下岩溶发育完善,形成复合岩溶体系。

三是岩溶发育随地壳的结构、构造的变化,条件多变、复杂,发育度不均一性明显。总的来说,中生代多期次的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为岩溶发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不同时代的碳酸盐岩随溶蚀、剥蚀作用相继出露地表成为岩溶作用的主要对象,并随地壳的发展成岩度愈高,后期改造使其从孔隙导水为主转为以裂隙、溶穴、局部洞道导水为主,导致岩溶发育具有上述不同时期的地貌特征,并造就地下完整的岩溶水系统与其相应的洞穴系统。

四是中生代不同阶段岩溶沉积、堆积物在成分、结构、构造、产状等特征,均受不同时期的岩溶构造所制约,并反映不同阶段碳酸盐岩岩性、地质构造、水文,特别是水动态、地貌和气候条件等特征。

参考文献

[1]广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地质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

[2]广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地质矿产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3]龚兴宝,黄汉铎,张美良等.桂林岩溶区晚泥盆、早石炭世碳酸盐岩地层划分和对比.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4]翁金桃.桂林岩溶与碳酸盐岩.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5]广西地质局第八地质队.广西凌云沉积灰岩脉和沉积灰岩体的发现及其在古构造研究上的意义.见:地质力学文集,1978,(1)

[6]李孝全,等.广西南丹沉积灰岩脉的发现及其意义.广西区域地质,1986,(15):56

[7]邓自强,林玉石,张美良,等.桂林岩溶与地质构造.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8]邓自强,林玉石,刘功余,等.岩溶发育过程中的改造与建造作用分析.中国岩溶,1993,12(1):23~

广西地质期刊官网投稿

我也是这种情况,不过打了电话后给发了一份录用通知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北大核心的

综述类的就看什么类型了,如果比较前沿,考虑地学前缘,地质通报,地质论评等都相对比较容易一点。

你可以主动在网上联系他们,或者打电话联系他的负责人,这样应该会有结果。

广西地质期刊投稿模板

期刊的文献格式如下:

(1)期刊。

[序号]主要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例如:[1]袁庆龙,候文义.Ni-P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2(1):51-53。

(2)专著。

[序号]著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3)论文集。

[序号]著者。文献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3]孙品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特征[C]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科技编辑学论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22。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如:[4]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

对于多次引用的文献,在每篇参考文献的序号标记中列出各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些出版物也将标明被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作为页码),并置于方括号后(只列出数字,没有“P”或“page”前后的文字和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接线是一个半字线)并且是上标。

中国地质教育好投,投稿要求如下:1. 征稿内容有关教育理论的研究论文;有关地学教育实践和改革的研究论文;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研、管理、科技开发、校园文化、社会服务等诸方面的探讨文章、典型调查和经验总结;地学教育的国内外比较研究;国内外地学教育的资料介绍、评价;有一定价值的国外地学教育方面的译文,等等。重点刊出有一定的文献量分析和项目资助的研究成果。来稿要求观点明确,文字朴实精炼。 2. 注意事项本刊已实行网络投稿(),暂不需交打印稿。 来稿文责自负。切勿一稿多投。3. 编排要求(1)来稿要有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并列出 3~8个关键词。文章名、作者姓名、单位与地址、摘要与关键词要有相应的英文形式。(2)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时应按《著作权法》中的有关规定指明其出处,由此引发的一切著作权的责任由作者自负。(3)来稿需附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别,职称,学术职务,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本研究受何种基金或项目(编号)资助。(4)参考文献写法:参考文献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按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引用处依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排序,并用方括号以上角标形式标注于正文中。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以脚注方式顺序标明于当页页角。①专著的著录格式为:[序号]作者(编者).书名[M].版本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页码;②专著中析出文献的著录格式为:[序号]作者 .题名[A].编者 .书名[M].版本 .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页码;③连续出版物析出文献的著录格式为:[序号]作者 .题名[J].期刊名 ,年 ,卷(期):页码;④学位论文的著录格式为:[序号]作者 .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时间 .页码;⑤论文集著录格式为:[序号]作者 .题名[A].论文集编者 .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 .页码 ;⑥参考文献中的作者、编者、译者不超过 3人时全部写出,超过者只写前 3名,后加“等”或“et al”;书写外文作者或编者时,姓名前后,姓的所有字母全部大写,名用缩写。(5)附图请清绘,正文内及附表的数据前后核实无误。外文字母以及有关符号务必用印刷体写清楚,并分清大小写和正斜体。二、投稿约定1. 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个月后未收到本刊录用通知者,即可自行处理。本刊对不刊用者一律不退稿,请自留底稿。2. 编辑部对录用稿件在不失原意的前提下,有权做适当删改和文字加工,如本人不同意删改的,请加说明。3. 我刊除印刷版外,还将采用的稿件同时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等网络版,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进入光盘版、网络版及数据库,请及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4. 来稿一经录用,将向作者收取版面费,并一次性付给作者稿费。5. 稿件录用后,要求作者把最终稿的电子版发至编辑部邮箱。

广西地质期刊投稿经验

一、来稿要求1.文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资料可靠,文字简练。论文必须包括:1)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邮政编码;2)文首的中文摘要(约500字),关键词3—8个;3)首页地脚处的第一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职称、从事专业和E-mail地址)、资助来源(注明编号);4)文末的参考文献;5)文后所附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对应一致。2.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20 000字。文中的量符号一律采用斜体字母;矢量、张量符号一律用黑体斜体;计量单位一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有关地层名称和地质时代,须按全国地层委员会《中国地层指南》的规定处理。外国人名用原文全称。本国地名以地图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为准,外国地名按《世界地名译名手册》,手册上查不到的请加注原文。3.文稿一律使用电子文本,其中外文字母,符号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字符和符号。4.正文中的各级标题一律左起顶格写,层次划分形式用:1;1.1;(1);1)等表示,后边空一字距再写标题。引言和结论也按序编号。5.文中图、表应在所述自然段之后列出,附图切勿过大。图、表名应附相应的英文名。附图力求简明清晰,墨色要黑,线条要匀,图中文字、符号、纵横坐标必须写清,并与正文一致。计算机绘制的图可按印刷时的实际尺寸绘制,长×宽最好不超过25cm×17cm,保存为tif文件形式。照片要求图像清晰,保存为jpg格式。6.参考文献书写格式:1)文中引出的文献标注以“作者,出版年”形式表示。参考文献表中按中文(中文对应翻译的英文)、西文、其它,顺序排列;2)作者一律姓前名后,中文以汉语拼音为序,西文作者以字母顺序排列;3)多个作者要求列上前三位作者,用“,”分开,三位以上用“等”或“et al.”;4)外文作者,姓或名和名与名缩写字母之间“空一字距,不加缩写点”;5)标点符号如下:a. 期刊:作者.出版年.题名.期刊名,卷号(期号):起止页码.b. 书:作者. 出版年.书名. 出版地:出版社. 起止页码.c. 文集、会议录、论文汇编:作者. 出版年. 题名. 见:编者(Ed./Eds.). 文集名、会议名. 出版地:出版社.起止页码.d. 学位论文:作者.发表年.题名(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地点:单位.起止页码.文末参考文献的中文需要中英文对照,必须按原发期刊英文形式标注(包括中文文献中的英文作者姓名、英文题目、英文期刊名等);原发刊物不含英文题目,注意翻译正确。二、审稿本刊遵循公平公正、符合本刊宗旨、择优选用的原则。采取编辑部初审、同行专家评审、主编终审的三审制度。投稿者可建议3~5名审稿者(请注:职称、研究领域、单位、通信地址、E-mail地址或电话),供编辑部参考。要求回避的审稿者不得超过1~2人。三、投稿约定1.文稿不得一稿两投。凡在国内外发表过的文稿,本刊不再接受。2.来稿经编辑部送有关专家审阅和主编、编委会讨论,原则上将在4个月内决定采用与否。超过4个月后作者又未收到编辑部的信函提出延期,可自行处理,此期间内收到复函和录用通知者,不得另投它刊。3.来稿必须提交文章电子版。如不符合上述要求则退还作者修改后再投,达到要求后再接受送审,并以稿件符合要求提交到编辑部的时间作为收稿日期,自留稿件底稿,刊用与否恕不退稿。4.稿件文责自负。编辑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实质性内容修改须征得作者同意。5.来稿一经发表,需按规定交纳版面费,发表后付给作者一定稿酬,并赠送抽印本30份及样刊1册。

这个期刊非常不错的,审稿最快也得1个多月,慢了就不好说了,不同审稿人风格差异太大,没法考量。如果外审之后,意见比较好,那再过半年也就见刊了。如果意见模棱两可,就麻烦了,还得改,还得审,这样又得多三四个月,一年勉强能出来。建议你去给编辑部打个电话,专门咨询一下。祝你文章录用!

广西地质期刊投稿要求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已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地质学和建筑科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和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在国外检索系统中,已被俄罗斯《文摘》检索系统、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和材料信息系统(MI)收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于1957年创刊,由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主办,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专业领域权威性、综合性学术刊物之一。 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及时反映国内外本专业发展的最新理论与技术方法和水工环与其它学科交叉、渗透研究的新动向,促进学科的发展、交流与推广。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 (1)水文地质学科基础理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同位素技术在水文地质学科中的应用、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地下水开采诱发环境地质问题(2)工程地质学科基础理论、重大工程地址区域稳定性研究分析、重大工程场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重大工程场址区地(坝)基工程处理、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等的试验与分析、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测预报理论及应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地质遗迹旅游开发与保护、工民建中地基处理、基坑支护、桩基础设计与应用、信息系统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3)城市环境地质、矿山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废弃物卫生填埋的环境地质、特殊生态区(湿地、三角洲、沙漠等)开发中环境地质(4)物化探技术在水工环专业领域中的应用等。 (1) 论文题目明确、精练,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可加附标题,英文题目不超过10个实词。(2) 论文属基金项目资助时,应注明资助项目名称(编号)。(3) 作者信息齐全:姓名(生年-),性别、职称、从事工作或研究方向,联系方式(Tel、E-mail)。(4) 中文摘要:一般应写成报道性文摘,简明扼要交待清楚论文的目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证据、研究结果和结论,不超过500个汉字,英文摘要视具体情况可适当增加。但综述、论评性论文可写成指示性文摘。(5)关键词:必须是意义明确的术语,中、英文对照关键词3-5个。(6) 正文字数一般不超过8000汉字(4个版面,包括图、表,重大基础与专题类论文可不受版面限制)。论文主要结构应有地质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结论等几个部分。(7) 论文写作要求:符合科研论文体裁,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述严谨,结论可信,语句通达,逻辑严密。(8) 正文采用3级标题,即,一级标题如“2 模型建立及计算方法”;二级标题如“2.1 模型建立”;三级标题如“2.1.1 模型建立基本原则”或“(1)模型建立基本原则”。 按正文中引用顺序,用[序号]形式标注于引用之处。(1) 专著、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作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专著[M]、学位论文[D]、报告[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2) 期刊文章:[序号]主要作者.论文题目[J].期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3) 论文集、会议文集:[序号]论文作者.论文题目[A].论文集编著者(任选).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5) 各类标准:[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S].(6) 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 (1) 自收稿日起3个月内,书面通知作者论文处理结果。来稿一经录用,作者需按要求修改论文。作者收到修改通知1个月内返回修改稿。超过1个月,编辑部催问1 次,催问1个月后仍未返回修改稿,视为自动撤稿(特殊原因且已向编辑部说明者除外)。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2) 录用稿件将酌收版面费,稿件一经刊用,即付稿酬(含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赠送当期刊物2份,超过2位作者,每位作者一份。来稿请寄: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辑部,邮编:100081(投稿邮箱请点击下面的链接,这里百度不允许放投稿邮箱和查询电话)

一、来稿要求1.文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资料可靠,文字简练。论文必须包括:1)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邮政编码;2)文首的中文摘要(约500字),关键词3—8个;3)首页地脚处的第一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职称、从事专业和E-mail地址)、资助来源(注明编号);4)文末的参考文献;5)文后所附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对应一致。2.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20 000字。文中的量符号一律采用斜体字母;矢量、张量符号一律用黑体斜体;计量单位一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有关地层名称和地质时代,须按全国地层委员会《中国地层指南》的规定处理。外国人名用原文全称。本国地名以地图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为准,外国地名按《世界地名译名手册》,手册上查不到的请加注原文。3.文稿一律使用电子文本,其中外文字母,符号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字符和符号。4.正文中的各级标题一律左起顶格写,层次划分形式用:1;1.1;(1);1)等表示,后边空一字距再写标题。引言和结论也按序编号。5.文中图、表应在所述自然段之后列出,附图切勿过大。图、表名应附相应的英文名。附图力求简明清晰,墨色要黑,线条要匀,图中文字、符号、纵横坐标必须写清,并与正文一致。计算机绘制的图可按印刷时的实际尺寸绘制,长×宽最好不超过25cm×17cm,保存为tif文件形式。照片要求图像清晰,保存为jpg格式。6.参考文献书写格式:1)文中引出的文献标注以“作者,出版年”形式表示。参考文献表中按中文(中文对应翻译的英文)、西文、其它,顺序排列;2)作者一律姓前名后,中文以汉语拼音为序,西文作者以字母顺序排列;3)多个作者要求列上前三位作者,用“,”分开,三位以上用“等”或“et al.”;4)外文作者,姓或名和名与名缩写字母之间“空一字距,不加缩写点”;5)标点符号如下:a. 期刊:作者.出版年.题名.期刊名,卷号(期号):起止页码.b. 书:作者. 出版年.书名. 出版地:出版社. 起止页码.c. 文集、会议录、论文汇编:作者. 出版年. 题名. 见:编者(Ed./Eds.). 文集名、会议名. 出版地:出版社.起止页码.d. 学位论文:作者.发表年.题名(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地点:单位.起止页码.文末参考文献的中文需要中英文对照,必须按原发期刊英文形式标注(包括中文文献中的英文作者姓名、英文题目、英文期刊名等);原发刊物不含英文题目,注意翻译正确。二、审稿本刊遵循公平公正、符合本刊宗旨、择优选用的原则。采取编辑部初审、同行专家评审、主编终审的三审制度。投稿者可建议3~5名审稿者(请注:职称、研究领域、单位、通信地址、E-mail地址或电话),供编辑部参考。要求回避的审稿者不得超过1~2人。三、投稿约定1.文稿不得一稿两投。凡在国内外发表过的文稿,本刊不再接受。2.来稿经编辑部送有关专家审阅和主编、编委会讨论,原则上将在4个月内决定采用与否。超过4个月后作者又未收到编辑部的信函提出延期,可自行处理,此期间内收到复函和录用通知者,不得另投它刊。3.来稿必须提交文章电子版。如不符合上述要求则退还作者修改后再投,达到要求后再接受送审,并以稿件符合要求提交到编辑部的时间作为收稿日期,自留稿件底稿,刊用与否恕不退稿。4.稿件文责自负。编辑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实质性内容修改须征得作者同意。5.来稿一经发表,需按规定交纳版面费,发表后付给作者一定稿酬,并赠送抽印本30份及样刊1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