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医学论文的发表人

发布时间:2024-07-05 12:06:12

医学论文的发表人

一篇论文通常可以有3-6个作者,但如果所投杂志或者所在单位有特殊要求的,要按照杂志和单位的要求来安排作者数量。

医学论文作者最多几名 ?普通论文通常只有一名作者,而医学论文通常都是多名作者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发表医学论文作者的数目没有明确的限制,3-4个一般很常见,包括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以及第二,第三作者。这是因为有些论文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小组的合作和研究。但是有些论文有七八个作者,数量不是越多越好的。通常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是公认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职称评审的要求,作者必须是参与发表的论文的第一作者,但这不是唯一的要求,在一些地区和单位是不需要的。 其次,一篇论文最多几个作者跟论文的篇幅、工作量大小有关,有的论文涉及的工作量庞大,需要实验、考察、数据收集,甚至需要一个团队的合作,一篇论文的作者多达十几个。对于一般单位,评职称对于是第几作者没有明确要求,只要有论文发表即可。而有的单位像科研单位、高校,就要求必须是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具有还需要根据各个地方人事部门的规定,只要不违反国家大的方针。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又是什么意思呢?

医学论文作者一般列三四位,直接参与实验和写作者才能如实署名。附注:作者署名的条件现代医学科研工作常常需要多方面的支援、协助才能完成,但并不是为该研究工作提供过援助的所有人员都可以充当作者而在论文中署名。作者署名只限于参与论文内容创意、实践、撰稿,并能对论文内容负责者。也就是说,直接参加选定科研课题、制订研究方案、搜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论文,并能对论文全部内容和观点负责的人才能作为作者而在论文中署名。在本科研及论文的某些工作中曾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的有关单位或个人不应作为作者署名,只能作为致谢对象在论文中的致谢部分说明,给予应有的肯定和感谢。

医学发表论文的神人

兰大本科生发31篇论文遭到了网友质疑 ,按照鲁同学的学术生产力来说,不管他所写的文章是学术论文还是垃圾论文,这都已经说明他的文笔工作和经历相当充足;更何况每年6篇的论文写作以及上许多的课、考很多的试他都能兼顾,这就是一个神人。

按照兰州大学对外宣传的公众号,兰大16级本科生鲁同学在本科期间发表了31篇论文,姑且不计他所发论文的质量怎么样,31篇论文的数量让不少博士生都望其项背。按照医学生5年学制来算,鲁同学每年就要创作6篇能发刊的文章,字数肯定已经超过了10万字两个月写一篇文章,这简直就是一个大牛人。更何况医学生的课程和考试都是满满的,然而鲁同学竟然能兼顾写多篇文章、兼顾课程考试,这就更加神了。

文章不是神文章,生产力却是神人

就鲁同学发表的31篇论文来说,其中6篇是SCI期刊一作,通讯作者是该校不同老师。按照鲁同学在其所发的SCI期刊中描述的研究方向来说,鲁同学在短短的5年间已经变换了5个以上的研究方向,这简直就是令人感觉神奇;再仔细看鲁同学所写的文章多为综述类文章,也就是将他人的成果重新再描述一遍就可以了,一个本科医学生能发这么多篇综述类文章,这也就相当神奇,但其文章绝对不是特别特别好的文章。排除文章的因素,每年6篇的论文写作以及兼顾满当当的考试、课程,该同学的生产力绝对是一个神人,用时间管理大师不在话下。

沉浸下来做研究比水期刊更重要

不管鲁同学的论文是真学术还是真垃圾,其实沉浸下来做研究更为重要,鲁同学自己说18年以后才决定了现在的研究方向,但是涉足多领域以及对时代主题升华不足以表明其是沉浸下来做学术的人。不断发一些不太高质量的综述文章去取得一些荣誉,这无可厚非,但如果他日有工作的同事,重新翻看这些文章,这也就会让他人另眼相看。水期刊还不如发一些比较好的文章到期刊上,否则日后他人查看就有点不堪了。

我国第一代病毒学家,为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唐飞凡。他是我国的第一代病毒学家也是世界的第一代病毒学家。

答案是:他叫唐飞帆!

诺贝尔奖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在中国(地方)仅有莫言和屠呦呦两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这是我们在中国的骄傲。在医学方面,他们中的一个在屠呦呦之前就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他是中国第一代病毒学家,也是世界第一代病毒学家。

中国第一代病毒学家,为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也许很多人根本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但他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也是中国著名的病毒学家。我们来看看唐老的故事和他的老人们都做了些什么。让我们让每一个中国人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也让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

唐飞帆,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历1897年),湖南醴陵唐家坪人。他的家庭条件应该很好。因此,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1921年,唐飞帆24岁。他来自湘雅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四年后,他被推荐到哈佛医学院学习。

回国后,曾任上海医学院教授、青年医学教授。然而,1935年,他到英国国立医学院学习。两年后,他回国,被任命为中央防疫局局长。他有学习的能力,有更多的公职。唐飞帆的起点很高。他可以等他。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早就可以等他了——他不是唐飞帆,也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医生。

上世纪30年代,唐飞帆等人用沙棒过滤器、普通离心机等简单设备证明病毒可以分离沉淀。研制了第一代微孔滤膜(棉纤维胶粘膜),并用它测定了各种病毒的大小。这实际上是一个伟大的贡献。

同时,他与中国眼科专家周成虎在上海合作,根据大量实验和可靠数据,他们发表了一篇关于沙眼和沙眼的研究论文,否认了日本学者野田由纪夫提出的“沙眼木霉菌”的发现。这也为他分离沙眼衣原体奠定了基础。

当时正处于全面抗日战争时期,这些研究可能不会成功。但他的一项研究对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中国第一批成功发明青霉素的人。1943年,唐飞帆指导研究人员用自己分离的中国菌株从中国生产出第一瓶5万单位的青霉素。它极大地支持了前线作战,并出口到盟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唐飞帆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生物制品检验所所长。1950年,黑死病在察哈尔北部盛行。唐飞帆带队,研制出9万毫升减毒活疫苗,历时两个月,在中国消灭了鼠疫。不仅如此,他还为中国治疗天花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第一代病毒学家,为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天花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在所有国家都没有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医疗条件仍然很低。然而,唐飞帆!却带着这个困难。唐飞帆发明了乙醚杀菌法,使当时中国具备了大规模生产天花疫苗的能力。这一举措使天花在中国比国外早16年灭绝,使中国不再遭受天花之苦。

19世纪50年代,唐飞帆开始研究沙眼的病原体。他和他的助手在中国做了几百个实验。中国和世界首例沙眼病毒已成功分离。他把沙眼病毒放进了自己的眼睛里。10天后沙眼衣原体感染率大大降低。低!

1956年,唐飞帆发表了一篇成功的沙眼病毒分离报告,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汤普森病毒”,为世界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唐飞帆的病原学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研究

去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2019 届毕业生发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热议,在过去近一年之后,近日,这个话题再度被提起。 我发现,当事人 邓汉宇博士 ,目前已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 生导师 。担任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PLOS ONE等 多个SCI杂志审稿人 。据邓博士的ResearchGate(一个科研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显示,邓博士目前已经发表 文章82篇 。其中一篇发表在 EJSO 上的文章 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谷歌学术显示该论文已被引25次)。 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题为:“ Sarcopenia is an independent unfavorable prognostic factor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邓博士发微博表示:“我们的精准肺外科诊疗研究论文继续成为ESI(到十一月/十二月2019为止)高水平论文!(Web of Science统计中, 四川大学外科学研究方向中仅有的5篇高水平论文之一! )”。 01 争议不断 是“开挂”还是灌水? 去年,按照惯例,华西临床医学院公布了的2019届荣誉毕业生。但 3名荣誉毕业生发表的SCI数量之多,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质疑。 3个荣誉毕业生发表的文章分别为: 荣誉毕业生A: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大于120分。 荣誉毕业生B:SCI论文30多篇。 荣誉毕业生C:发表SCI论文31篇,影响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篇。 荣誉毕业生A就是争议最大的华西胸外科邓汉宇博士 ,从2016年入学以来,他已经发表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 大于120 分,40多篇论文包括: Original research:16 篇 Comments: 9 篇 Meta 分析:10 篇 其余为 letter。 很多网友质疑其文章的真实性和质量,认为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类完成这么多篇文章,是否存在抄袭和灌水的可能。甚至有华西医学院内部人士匿名评论。 46篇文章多为 2-3 分左右的期刊或者杂志,其中一篇 11 分左右的高分文章是 letter to editor,SCI 论文中一些 comments,letter 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科研论文。 SCI杂志的文章的几种类型 Original Artical 论著: 这个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分为基础性和临床性文章。基础性文章就我国现在普遍在发的文章,属于前瞻性的一个研究,通俗的一个说法就是我们假设一个思路,然后通过实验来得出一个结论来证明我这个思路,得出的结果两种情况一个是阳性(符合我的思路)一个是阴性的(不符合)大家不要认为阴性的结国就发不了SCI,阴性的同样可以发SCI,可以想象它告诉了我们这样的思路是得不出来这样的结果,也是对国际科研的一个贡献。这类文章需要经过peer review,审稿周期较长,哪怕是低分杂志,从投稿到录用半年多是家常便饭。 Review: 也就是综述,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文章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ion)”区分开来。“文献综述”并非一般的“背景描述”,还需要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思考。 Meta分析: 针对一个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有争议的科学问题,利用统计学方法将这些研究(以RCT为主)的结果放在一起,得出结论的文章。 Comment、invitedcommentary、editorial评论: 对最新发表(时效性)的某篇论文进行评论,一般是杂志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受邀评论,被评论的文章往往具有重大临床或科研意义。录用周期较短,基本可以控制在一周内。 Letter to editor: 致编辑函/信是读者针对某篇感兴趣的文章写的读后感,或延续要告诉期刊内容。字数限制约300-500字,也有杂志要求不超过150字,一般无具体格式要求。杂志接受针对最新发表论文写的letter(时效性),超过规定的时间不再接收。 读者若具备相应研究基础,能提出独到观点,一般容易被杂志接收,甚至是一些顶级杂志。 因为不同类型的SCI撰写难易度和接受周期不一样,综合来看, 三年一作发46篇SCI是一个可以做到的事情。 网友争议的点主要集中在邓博士发表的文章类型和 文章质量。 根据 2019 年公布的影响因子,计算 Nature、Science、Cell 三大顶级期刊杂志影响因子总和为: 43.07+41.037+36.216=120.323 也就是说邓博士三年发表论文影响因子达到了 CNS 之和。 试想如果邓博士三年发了 CNS 级别杂志的一作文章,相信他作为博士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不会引起任何非议。 因此,网络上对邓博士的评论,渐渐的分成了两个大阵营: 一种认为,这就是一种论文“灌水”行为。 孔柚: 我只能承认他很能写,是不是灌水,有没有含金量,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fromiccas: 不喜欢灌水型研究,真要比,井冈山大学不是还有人一年一百多篇吗?我是希望学生都能够在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但是我的学生能发到macromolecules我就心满意足了。做研究,要有代表性的方向,代表性的工作。 知行合一: 三年46篇,三年就是36个月,不到一个月一篇,这种短平快的东西做出来能有多大学术价值,我表示怀疑。 一种则认为,“承认别人的优秀没那么难,能发这么多篇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Jenny: 没问题啊,那是人家能力和实力,存在就是合理的。他又没造假。 E.: 如果没有科研条件去写高分的,小课题做的快,多发几篇也是错吗?况且 16篇research都是实实在在的呀,没事时看看别人的研究写写与自己课题相关的letter和meta 也是一种努力啊,为什么要说人家水?个人觉得他只是在能力范围能尽了全力而已。 木兰舟: 那也不可否认16篇original article。三年16篇还要怎样。 02 本人发文回应 瞎喷没用,干点实事提升自己才是正经 面对争议,2019年8月20日,邓博士本人在知乎上曾对此事进行了回应: 我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9届荣誉毕业生本人(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们荣誉毕业生是针对本科生,八年制是作为本科生进行评比,所以不涉及和传统博士的评比;其次,荣誉毕业生是同专业同学选举出来,而不是学院老师指定)。等最近忙空了,我想在知乎上给大家分享sci思维、写作、投稿等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够让没有sci的同学,也能够有机会发表sci,至少能够不为毕业而焦头烂额。在这里给大家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我是华西临床医学院的8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的学生(2011年入学)。华西的八年制,大概比清华北大录取线少20分左右吧。八年前,我高考失利,与清华北大无缘(可以去我的高中调查一下真相),于是选择学医,选择八年制。所以,本人学习能力可能比较强吧,因此读文献、写文章的能力也相对来说比较强吧。 第二,8年的时间里,我分成了两个阶段。前4年的本科学习,所以我花了高中努力程度的70%,轻松达到平均分90分的成绩,单科解剖学,诊断学等临床基础课程,专业第一。临床功底,可以去春雨医生或者好大夫检索一下我的治病救人诊疗经验以及病人对我的评价。后4年研究生的学习,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胸外科专业,因为我热爱这个专业,我每天看专业文献就像放松心情一样地娱乐,所以我会写原始研究,写meta分析,写letter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请注意,这是我的爱好,因为能够和全世界胸外科医师交流,这是我感觉愉悦的事情。)。做科研,在我最开始的时候,我是抵制的。后来培养了兴趣,尤其是我能够把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所以我的文章,都是临床的。关于基础研究,我确实不太通晓),为我的病人提供最新的诊疗意见,我觉得值了。(可以参考一下我在春雨或者好大夫平台发表的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我对待科研文章,如同对待挚友,进行交流和学习。 不做科研的医生,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因为他不懂得思考和解决临床问题,一味地去接受他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医生,是很危险的。因为病人情况都是个体化的,医学作为实践性经验性学科,就是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里补充一下——胸外科有很多没有一致定论的东西,包括早期肺癌的手术,如果一个医生不去思考如何为病人做一次最佳的切除范围,那他只会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担心,甚至术后复发转移。我见过太多这些的医生,所以我才发出此感慨。 第四,关于灌水。 我很庆幸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发表在自己的专业杂志上,没办法我们胸外科相关的杂志,大概就是几分的水平。试问,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谁不想要呢?但我想,懂行情的人都会知道,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况且,各大医院的院长、主任们,也不见得都是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吧。 第五,大家如果感兴趣,我很愿意和大家分享科研经验: 微博: 第六,我最后给大家解释一下,我在最后三年,也就是从2016年开始,在华西医院各科室实习一年,从2017年,在华西医院肺癌中心上临床作为住院医师参与一线工作(收治病人、值班等)一年半左右。 最后半年多时间里,完成专业博士毕业论文。 第七,我总结我以上所说的,我并不觉得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大学的八年里,相比于其他的荣誉毕业生,别人从一开始就叱咤风云,而我并不属于学院的知名人物(毕竟我不喜欢搞学生会工作,不喜欢互联网竞赛,不喜欢加各种协会……我们同一届的其他专业的,大多都没有听说过我这个名字),没想到在最后毕业的时候被选出来作为本科荣誉毕业生,我只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没有白费。我常常给同学朋友开玩笑说,“我是拿了5年的励志奖学金,最后一年终于励志成功,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最后总结一下,我做这一次的正面回应网络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就是要让你们知道,大学里努力了的人,你们瞎喷、瞎黑,是没有用的!别一天没事干了,吃饱了就在网络上消化,干点实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和学习能力,对你自己才是最好的! 邓汉宇,男,中共党员,胸外科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生导师。师从于被誉为“中国肺外科第一人”的周清华教授,获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及胸外科学博士学位。现为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会员、美国外科医师学院(ACS)会员、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癌症转移专业委员会会员。 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AMA Surger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World Journal of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等杂志发表胸部肿瘤外科学相关英文SCI文章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20分()。受邀作为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PLOS ONE、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Surgery等SCI杂志审稿人。多次受邀参加ISDE、OESO、ASCVTS、ESTS、MRS、WCLC等国际会议以及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年会、青年医师论坛、川渝食管癌年会及四川省胸心血管外科年会并作大会发言和壁报展示。荣获2017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2019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虽然回应的最后言辞比较激烈,但 平心而论,邓博士绝对算得上优秀。 在现行评价体系下,每个医院的评价体系不同,邓博士虽有争议,但无可厚非。其发表在EJSO上的一篇一作文章还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2月23日, 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通知,明确要求破除“唯论文”论不良导向,鼓励发“三高”论文,过几年再看,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你怎么看? 本文由 科研大匠 综合自知乎、@邓汉宇ResearchGate、微博,华西医院等

发表多篇医学论文的人

1981年毕业于海南中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皮肤科临床、研究工作。1988至1995年期间曾在北京协和医院任主治医生,发表国际、国内医学杂志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对银屑病牛皮癣白癜风痤疮脱发斑秃湿疹鱼鳞病等有独特的治疗方案,开创中医绿色疗法四步消痔治疗牛皮癣千余例,并获得医学金奖。2001年被选为中华医学会皮肤病常务委员会理事、中医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会员。2002年受国际牛皮癣研究机构邀请远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先后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等多家单位进学术交流。2010年受邀出席亚洲白癜风医疗推广学术交流会,在交流会上,他详细介绍了黑色素细胞培植术在治疗白癜风疾病方面的突出贡献和重要作用。并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超过20篇,先后参加编写《白癜风治疗概述》、《中西医结合辩证治疗皮肤病》等10余多部专业著作。获的省级及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及优秀论文奖,其多篇论文入选《年度优秀医学论文》,并在全国皮肤病会议上作为研讨重点引发与会专家热议,具有良好的社会口碑,同时也为我国皮肤病防治工作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得到了与会专家一致认可,并被认为是“未来中国白癜风治疗领域的中坚力量”。

去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2019 届毕业生发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热议,在过去近一年之后,近日,这个话题再度被提起。 我发现,当事人 邓汉宇博士 ,目前已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 生导师 。担任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PLOS ONE等 多个SCI杂志审稿人 。据邓博士的ResearchGate(一个科研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显示,邓博士目前已经发表 文章82篇 。其中一篇发表在 EJSO 上的文章 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谷歌学术显示该论文已被引25次)。 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题为:“ Sarcopenia is an independent unfavorable prognostic factor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邓博士发微博表示:“我们的精准肺外科诊疗研究论文继续成为ESI(到十一月/十二月2019为止)高水平论文!(Web of Science统计中, 四川大学外科学研究方向中仅有的5篇高水平论文之一! )”。 01 争议不断 是“开挂”还是灌水? 去年,按照惯例,华西临床医学院公布了的2019届荣誉毕业生。但 3名荣誉毕业生发表的SCI数量之多,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质疑。 3个荣誉毕业生发表的文章分别为: 荣誉毕业生A: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大于120分。 荣誉毕业生B:SCI论文30多篇。 荣誉毕业生C:发表SCI论文31篇,影响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篇。 荣誉毕业生A就是争议最大的华西胸外科邓汉宇博士 ,从2016年入学以来,他已经发表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 大于120 分,40多篇论文包括: Original research:16 篇 Comments: 9 篇 Meta 分析:10 篇 其余为 letter。 很多网友质疑其文章的真实性和质量,认为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类完成这么多篇文章,是否存在抄袭和灌水的可能。甚至有华西医学院内部人士匿名评论。 46篇文章多为 2-3 分左右的期刊或者杂志,其中一篇 11 分左右的高分文章是 letter to editor,SCI 论文中一些 comments,letter 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科研论文。 SCI杂志的文章的几种类型 Original Artical 论著: 这个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分为基础性和临床性文章。基础性文章就我国现在普遍在发的文章,属于前瞻性的一个研究,通俗的一个说法就是我们假设一个思路,然后通过实验来得出一个结论来证明我这个思路,得出的结果两种情况一个是阳性(符合我的思路)一个是阴性的(不符合)大家不要认为阴性的结国就发不了SCI,阴性的同样可以发SCI,可以想象它告诉了我们这样的思路是得不出来这样的结果,也是对国际科研的一个贡献。这类文章需要经过peer review,审稿周期较长,哪怕是低分杂志,从投稿到录用半年多是家常便饭。 Review: 也就是综述,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文章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ion)”区分开来。“文献综述”并非一般的“背景描述”,还需要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思考。 Meta分析: 针对一个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有争议的科学问题,利用统计学方法将这些研究(以RCT为主)的结果放在一起,得出结论的文章。 Comment、invitedcommentary、editorial评论: 对最新发表(时效性)的某篇论文进行评论,一般是杂志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受邀评论,被评论的文章往往具有重大临床或科研意义。录用周期较短,基本可以控制在一周内。 Letter to editor: 致编辑函/信是读者针对某篇感兴趣的文章写的读后感,或延续要告诉期刊内容。字数限制约300-500字,也有杂志要求不超过150字,一般无具体格式要求。杂志接受针对最新发表论文写的letter(时效性),超过规定的时间不再接收。 读者若具备相应研究基础,能提出独到观点,一般容易被杂志接收,甚至是一些顶级杂志。 因为不同类型的SCI撰写难易度和接受周期不一样,综合来看, 三年一作发46篇SCI是一个可以做到的事情。 网友争议的点主要集中在邓博士发表的文章类型和 文章质量。 根据 2019 年公布的影响因子,计算 Nature、Science、Cell 三大顶级期刊杂志影响因子总和为: 43.07+41.037+36.216=120.323 也就是说邓博士三年发表论文影响因子达到了 CNS 之和。 试想如果邓博士三年发了 CNS 级别杂志的一作文章,相信他作为博士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不会引起任何非议。 因此,网络上对邓博士的评论,渐渐的分成了两个大阵营: 一种认为,这就是一种论文“灌水”行为。 孔柚: 我只能承认他很能写,是不是灌水,有没有含金量,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fromiccas: 不喜欢灌水型研究,真要比,井冈山大学不是还有人一年一百多篇吗?我是希望学生都能够在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但是我的学生能发到macromolecules我就心满意足了。做研究,要有代表性的方向,代表性的工作。 知行合一: 三年46篇,三年就是36个月,不到一个月一篇,这种短平快的东西做出来能有多大学术价值,我表示怀疑。 一种则认为,“承认别人的优秀没那么难,能发这么多篇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Jenny: 没问题啊,那是人家能力和实力,存在就是合理的。他又没造假。 E.: 如果没有科研条件去写高分的,小课题做的快,多发几篇也是错吗?况且 16篇research都是实实在在的呀,没事时看看别人的研究写写与自己课题相关的letter和meta 也是一种努力啊,为什么要说人家水?个人觉得他只是在能力范围能尽了全力而已。 木兰舟: 那也不可否认16篇original article。三年16篇还要怎样。 02 本人发文回应 瞎喷没用,干点实事提升自己才是正经 面对争议,2019年8月20日,邓博士本人在知乎上曾对此事进行了回应: 我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9届荣誉毕业生本人(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们荣誉毕业生是针对本科生,八年制是作为本科生进行评比,所以不涉及和传统博士的评比;其次,荣誉毕业生是同专业同学选举出来,而不是学院老师指定)。等最近忙空了,我想在知乎上给大家分享sci思维、写作、投稿等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够让没有sci的同学,也能够有机会发表sci,至少能够不为毕业而焦头烂额。在这里给大家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我是华西临床医学院的8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的学生(2011年入学)。华西的八年制,大概比清华北大录取线少20分左右吧。八年前,我高考失利,与清华北大无缘(可以去我的高中调查一下真相),于是选择学医,选择八年制。所以,本人学习能力可能比较强吧,因此读文献、写文章的能力也相对来说比较强吧。 第二,8年的时间里,我分成了两个阶段。前4年的本科学习,所以我花了高中努力程度的70%,轻松达到平均分90分的成绩,单科解剖学,诊断学等临床基础课程,专业第一。临床功底,可以去春雨医生或者好大夫检索一下我的治病救人诊疗经验以及病人对我的评价。后4年研究生的学习,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胸外科专业,因为我热爱这个专业,我每天看专业文献就像放松心情一样地娱乐,所以我会写原始研究,写meta分析,写letter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请注意,这是我的爱好,因为能够和全世界胸外科医师交流,这是我感觉愉悦的事情。)。做科研,在我最开始的时候,我是抵制的。后来培养了兴趣,尤其是我能够把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所以我的文章,都是临床的。关于基础研究,我确实不太通晓),为我的病人提供最新的诊疗意见,我觉得值了。(可以参考一下我在春雨或者好大夫平台发表的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我对待科研文章,如同对待挚友,进行交流和学习。 不做科研的医生,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因为他不懂得思考和解决临床问题,一味地去接受他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医生,是很危险的。因为病人情况都是个体化的,医学作为实践性经验性学科,就是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里补充一下——胸外科有很多没有一致定论的东西,包括早期肺癌的手术,如果一个医生不去思考如何为病人做一次最佳的切除范围,那他只会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担心,甚至术后复发转移。我见过太多这些的医生,所以我才发出此感慨。 第四,关于灌水。 我很庆幸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发表在自己的专业杂志上,没办法我们胸外科相关的杂志,大概就是几分的水平。试问,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谁不想要呢?但我想,懂行情的人都会知道,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况且,各大医院的院长、主任们,也不见得都是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吧。 第五,大家如果感兴趣,我很愿意和大家分享科研经验: 微博: 第六,我最后给大家解释一下,我在最后三年,也就是从2016年开始,在华西医院各科室实习一年,从2017年,在华西医院肺癌中心上临床作为住院医师参与一线工作(收治病人、值班等)一年半左右。 最后半年多时间里,完成专业博士毕业论文。 第七,我总结我以上所说的,我并不觉得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大学的八年里,相比于其他的荣誉毕业生,别人从一开始就叱咤风云,而我并不属于学院的知名人物(毕竟我不喜欢搞学生会工作,不喜欢互联网竞赛,不喜欢加各种协会……我们同一届的其他专业的,大多都没有听说过我这个名字),没想到在最后毕业的时候被选出来作为本科荣誉毕业生,我只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没有白费。我常常给同学朋友开玩笑说,“我是拿了5年的励志奖学金,最后一年终于励志成功,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最后总结一下,我做这一次的正面回应网络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就是要让你们知道,大学里努力了的人,你们瞎喷、瞎黑,是没有用的!别一天没事干了,吃饱了就在网络上消化,干点实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和学习能力,对你自己才是最好的! 邓汉宇,男,中共党员,胸外科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生导师。师从于被誉为“中国肺外科第一人”的周清华教授,获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及胸外科学博士学位。现为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会员、美国外科医师学院(ACS)会员、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癌症转移专业委员会会员。 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AMA Surger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World Journal of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等杂志发表胸部肿瘤外科学相关英文SCI文章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20分()。受邀作为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PLOS ONE、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Surgery等SCI杂志审稿人。多次受邀参加ISDE、OESO、ASCVTS、ESTS、MRS、WCLC等国际会议以及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年会、青年医师论坛、川渝食管癌年会及四川省胸心血管外科年会并作大会发言和壁报展示。荣获2017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2019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虽然回应的最后言辞比较激烈,但 平心而论,邓博士绝对算得上优秀。 在现行评价体系下,每个医院的评价体系不同,邓博士虽有争议,但无可厚非。其发表在EJSO上的一篇一作文章还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2月23日, 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通知,明确要求破除“唯论文”论不良导向,鼓励发“三高”论文,过几年再看,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你怎么看? 本文由 科研大匠 综合自知乎、@邓汉宇ResearchGate、微博,华西医院等

医学生的个人发表论文

医学本科生发表论文的方法如下:

第一,确立发表目标。

确立一个跳起来可以够得着的学术发表目标。什么是学术发表目标?就是我们要在哪个杂志发表。为什么要确定这个?因为不同的学术杂志啊,对于学术成果的判断标准是不一样的,相应的发表难度是不一样的,有的特别难,有的一般难,有的就相对容易。

不同的发表目标,决定了你最后预期的收益率,而我们应该挑选一个预期收益最大的期刊,作为努力发表的目标。

第二,选择研究方向。

大家都知道,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方向正确极其重要,一个错误的方向,会极大化你的失败概率。而对于一个普通的本科生,什么样的研究方向是相对比较安全可靠的呢?

对医学而言,我的答案是综述,新的数据,新的方法和新的案例。

第三,提高写作能力。

那第三件事情应该是什么呢?是提高写作能力,这是最后一个问题,好的写作是发表论文十分重要的方面,很多人研究做的很好,但是写不出来,有些人研究一般,但是可以发顶级期刊。

第四,发表。

选择期刊。先确定你要发表的期刊的级别,普刊还是核心?国家级还是省级?每个期刊的风格以及收稿方向是不一样的,在关注期刊质量的同时也要关注期刊收稿风格和方向,不然被退稿的可能性比较大。普刊一周之内可能有回复,核心为1-3个月。

投稿。投稿最重要的是找到正规投稿邮箱或者在线投稿官网。一般来说正规的期刊知网收录的话可以在知网查到征稿启事,这是比较正规的,千万不要百度!不要百度!不要百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如果百度,那么你受的几率就会飙升。

等待通知。如果退稿就根据修改意见修改,再投或者转投其它期刊。录用就等待录用通知和见刊就行了。

大一医学生论文

作为一名学习医学专业的大学生,我们知道怎么样书写自己的专业论文吗?以下是我整理好的大一医学生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 目的 探讨STA局部麻醉(局麻)仪在儿童乳磨牙深龋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40例(80颗)7~10岁的就诊的儿童龋病患儿, 左右侧均有龋坏的第一或第二乳磨牙, 采用自身对照方法, 一侧使用STA无痛局麻仪进行术前浸润麻醉(实验组), 另一侧使用传统的注射器进行麻醉(对照组), 注射后5 min时进行去腐备洞常规充填治疗。比较两组麻醉过程中疼痛程度。结果 实验组患儿轻度疼痛占65.0%, 中度疼痛占32.5%, 重度疼痛占2.5%;对照组患儿轻度疼痛占7.5%, 中度疼痛占70.0%, 重度疼痛22.5%, 两组患儿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5 min后物起效, 治疗术中两组患儿多数未感受疼痛。结论 对儿童龋病患儿进行术前麻醉时, STA无痛局麻仪可更好的缓解疼痛, 效果显著。

【关键词】 STA局麻仪;深龋;牙科畏惧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4.035

大部分患有口腔疾病的儿童在就诊时均有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 DF)表现, 具体指在诊治过程中所出现的焦虑、紧张、恐惧的状态, 在行为上表现为敏感性增高、耐受程度降低、烦躁不安、哭闹甚至拒绝治疗的现象[1]。只有消除患儿的畏惧情绪, 与医生有效配合, 才能完成诊疗工作。引起牙科畏惧症的原因不仅是治疗过程中牙钻的噪音, 更主要的因素是治疗中的疼痛, 为缓解深龋治疗时儿童难以忍受的痛觉, 国内外提倡术前对患牙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无痛治疗是保证儿童口腔疾病得以顺利诊治的关键。美国Milestone公司的STA口腔局部麻醉仪是一种计算机控制的仪器, 理论上具有减弱或缓解注射疼痛的作用。为探讨其使用方法和临床效果, 本研究对两种术前局部麻醉的方式进行对比, 旨在找出更适合儿童的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沈阳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门诊就诊的7~10岁龋病患儿40例, 左右侧均有龋坏的第一或第二乳磨牙, 患牙共80颗, 采用自身对照方法, 一侧使用STA无痛局麻仪进行术前浸润麻醉(实验组), 另一侧使用传统的注射器进行麻醉(对照组)。纳入标准:①家长知情同意并配合接受实验, 患儿具备疼痛判断能力;②每例患儿均同时患有2个同名不同侧的乳磨牙深龋;龋坏深度达到牙本质深层, 但无自发痛病史, 无根尖周病变;

③两侧龋坏深度大致相同;④患儿无其他系统性疾病。

1. 2 材料和器械 STA计算机控制局部麻醉仪及配套手柄和针头(Milestone公司, 美国)、金属卡局式注射器、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碧兰公司, 法国)、高速及低速手机(NSK, 日本)。

1. 3 方法 术前常规对两组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明确告知, 接诊时注意态度要亲切和蔼, 减少儿童的畏惧心理。对诊断明确的患牙, 探诊的动作要轻巧, 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疼痛产生假阳性的结果。实验组使用STA局麻仪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对照组使用金属卡局式注射器进行局部麻醉, 两组均缓慢注射, 且进针位置大致相同。局麻药都使用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 商品名为碧兰。5 min后麻药完全起效, 两组患牙进行常规去腐备洞, 均用Dycal垫底护髓, 再将Fuji IX玻璃离子严密充填于龋洞内, 去除咬合高点。

1. 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采用双盲法, 操作均由同一有资历医生完成, 记录者也由同一助手完成。分别记录两组注射麻药时的疼痛程度和传统牙钻去腐备洞时的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不同注射方法的疼痛程度, 测量标尺用10 cm线段表示, 0~10间的数字表示疼痛程度, 即VAS值, 1~3为轻度疼痛, 4~6为中度疼痛, 7~10为重度疼痛[2]。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儿轻度疼痛占65.0%, 中度疼痛占32.5%, 重度疼痛占2.5%;对照组患儿轻度疼痛占7.5%, 中度疼痛占70.0%, 重度疼痛22.5%, 勺榛级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5 min后物起效, 治疗术中两组患儿多数未感受疼痛。

3 讨论

现阶段, 我国儿童口腔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就诊率却不高, 除家长的卫生保健意识没得到相应提高, 患儿配合程度较差也是主要因素之一[3, 4]。儿童的心理干预及行为管理固然是有效预防牙科畏惧症的手段, 但切实缓解治疗疼痛才是让儿童配合治疗的根本方法, 用局部药物麻醉控制疼痛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手段[5]。

随着牙科器械的不断革新, STA局麻仪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它是由计算机控制的主机、脚踏控制器及一次性的Wand手持注射针3个部分组成, 注射速度有STA、Normal和Turbo三种模式[3]。首先由针尖渗出少量麻药至进针点的.黏膜表面, 减少疼痛感, 刺入组织后采用STA模式给药, 通过计算机控制药液的输出量, 减少软组织的胀痛感, 使整个注射过程保持无痛状态[6-7]。与传统的注射麻药方式不同, 大大减少了单位时间内进入组织的液体量, 减小对进针点周围组织的压力刺激, 避免患者的心理恐惧和不适感[8, 9]。

STA麻醉仪都能起到很好的缓解疼痛效果, 保证儿童口腔疾病的顺利诊治。本实验选择患儿为7~10岁儿童, 原因是学龄儿童比低龄者更能准确表达出治疗的真实感受, 术前, 医护人员均根据儿童的性格特点予以充分的交谈解释, 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保证诊治工作顺利开展。但尽管如此, 本实验组的中度疼痛患儿比其他研究稍多, 可能是由于实验对象均为儿童, 表达不甚清楚准确, 在恐惧情感的支配下仍然表达有痛觉, 不排除有假阳性的结果。两组患儿因为使用同一种麻醉剂, 剂量由患儿体重决定, 且麻药充分起效后进行去腐操作, 治疗时的疼痛感无差别。与其他学者研究一致 [10]。

综上所述, STA局麻仪在儿童口腔疾病的诊治中具有广阔前景, 儿童口腔科医生应该将新的诊疗器械和综合心理干预的方法相结合, 不断探索适合儿童特点的治疗方法, 为更多患儿提供舒适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芳, 王非, 王彦铃. 根管治疗患者牙科恐惧症的调查分析.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7, 25(4):375-377.

[2] 荣刚, 姚声. 无痛麻醉仪在缓解磨牙牙髓炎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效果分析.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6, 32(6):351-352.

[3] 杨霞, 侯锐, 许广杰, 等. STA无痛麻醉仪在口腔治疗中的应用特点.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5, 8(7):442-446.

[4] 费继新. STA口腔局部麻醉仪在去髓术中麻醉效果的比较. 中外健康文摘, 2013(25):186.

[5] 康媛媛, 孙妍, 张英. STA麻醉仪用于牙科畏惧症临床意义研究.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3, 6(2):100-101.

[6] 孙欢, 吴杨, 王莉, 等. STA无痛注射仪在口腔局部浸润麻醉中的应用.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3):467-469.

[7] 杨静. STA麻醉仪在儿童口腔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2014, 23(22):1921-1922.

[8] 张欣. STA无痛麻醉仪微创拔牙与传统拔牙比较临床体会.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9):674-675.

[9] 杨霞, 侯锐, 尚磊, 等. STA无痛麻醉仪在老年牙周病患者牙拔除术中的应用.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5(2):88-91.

[10] 吴昊, 朱丽雷. STA 麻醉系统在牙周治疗中的应用. 医学临床研究, 2015(6):1113-1114.

医学论文的发表人是谁写

参与研究的人员 。看论文期刊有没有要求必须几个作者,有第一第二作者。

署名者只限于那些参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论文撰写并能对内容负责,同时对论文具有答辩能力的人员。

仅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计划分工负责具体小项的工作者,某一项测试任务的承担者,以及接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等,均不应署名,但署名者可以将他们作为参加工作的人员一一列入"致谢"段,或注于篇首页地脚处。

个人的研究成果,个人署名;集体的研究成果,集体署名(一般应署作者姓名,不宜只署课题组名称)。

论文发表在署名上的要求:

论文的署名必须是真是,即真名,是不能够用笔名的,并且要将工作单位与邮编标明,以便于联系或者供读者进行咨询。一般的排版顺序为工作单位,邮编,作者。

如果是集体创作的应在文章的后面标注清楚执笔人或者是整理者的姓名,以便用来明确责任与查询考证。

论文署名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且不可过多。原则上凡是参加全部或者部分主要的工作,参与文章撰写,能够对文章负部分或者全部责任,可以进行答辩的人, 都要署名。

在署名的次序上应该按照其所作出的贡献的多寡进行排序,主要的人物排在前面,其他依次往下排。

而且从目前各省的晋升要求及实际情况上看,署名过 多也没什么意义,一般来说三到五人即可,参与协作的,做指导工作的,可以根据情况列在书名中或者在文章末尾致谢中写出。

不要出现一篇短文或者临床报道出现 多个甚至十几个作者的情况。

署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其科学性很强,但是由于近些年来社会上的某些风气也对学术界有一定的冲击,所以在 某些作者署名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署名过多,杂乱,还有一些挂名的。

医学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必须对文章负责的,要讲求原则,不能胡乱署名,尤其是与本文无 关的就更不能写上,不可以用署名来达到帮助别人创造晋升条件的目的。

发表论文时的注意事项:

一、基本要求

1、独立撰写申报人员可以提交为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专门撰写的论文,也可以使用在技术业务刊物上发表过的论文,但必须是由申报人员本人独立撰写,不能是与他人合作撰写,更不能抄袭、拼凑,甚至请他人代笔。

宣传报道、会议发言稿、简报、资料介绍、考察报告、项目报告、教材、毕业论文、译文,参与编写的工作计划、章程、办法以及事务性、操作性的具体工作方案等材料均不属申报论文范畴。

论文要论述完整、独立成篇,不能是文章的摘要或其中部分章节。2、专业一致申报人员提交论文的专业内容必须与本人申报的专业类别一致,也必须和本人现任工作岗位的专业相一致。3、内容以阐述个人工作成果为主题撰写论文时要理论联系实际,有一定的独到见解,应有具体详实的材料基础,论文应体现申报人员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技术水平。

重点阐述本人在其中发现、分析、解决较复杂问题或新技术应用、创新的过程。4、时限要求;申报人员提交的论文要反映出近几年取得的专业技术工作的成绩,论文必须是参加工作以后撰写的。

二、编写要求

1、论文正文字数在3000字左右,摘要字数在400至500字之间。

2、论文中引用的文字、数据应采取加注的方式,并在参考文献表中注明原作者、原文章名称、页码、日期。

3、论文中引用的表格应在表格下面注释原作者、原文章名称、页码、日期。

4、申报论文须用A4规格的纸打印(可双面打印)3份,并按照编写格式中的项目顺序装订。

三、编写格式

论文应包含:

1、封面(包括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课题的专业方向)。

2、摘要。

3、关键词。

4、目录。

5、绪论(说明研究背景、动机、意义和目的)。

6、论文主体。

7、结论及建议。

8、参考文献(应与正文中的加注对应)。

9、附录部分(包括正文部分没有使用、只使用了部分的与论文有关的重要数据和资料。诸如各类统计表、较复杂的公式推导、计算机打印输出件、术语符号的说明等,都可作为说明论文的有用信息置于附录中)。

10、封底。

撰写论文应避免以下现象:

1、论文的题目太大,论文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只是泛泛的议论一些观点和问题,或是讲述众所周知的一些道理 。

2、论文以介绍本人接触到的一些新知识、新概念、新方法为主,缺少对有关问题亲自实践和深入研究。

3、论文写成工作总结,简单罗列几年的工作项目。

4、把教材上、报刊上的文章或别人写过的东西大篇幅地抄袭、拼凑成一篇文章,在文章中看不到个人的实践成果和观点。

5、论文缺乏时效性,论文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理论、技术、数据等已被更新、替代,不再有参考价值,不能解释或不适用于目前行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

参考资料:中国大学生在线-论文署名

把主要参与的人最好都写上,别人作者可以在文章的末尾,鸣谢下。

这就是要看你的单位是不是有什么要求,其次就是期刊是不是有什么要求。

医学论文作者一般列三四位,直接参与实验和写作者才能如实署名。附注:作者署名的条件现代医学科研工作常常需要多方面的支援、协助才能完成,但并不是为该研究工作提供过援助的所有人员都可以充当作者而在论文中署名。作者署名只限于参与论文内容创意、实践、撰稿,并能对论文内容负责者。也就是说,直接参加选定科研课题、制订研究方案、搜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论文,并能对论文全部内容和观点负责的人才能作为作者而在论文中署名。在本科研及论文的某些工作中曾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的有关单位或个人不应作为作者署名,只能作为致谢对象在论文中的致谢部分说明,给予应有的肯定和感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