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我国地缘印度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6 02:47:38

我国地缘印度论文发表

一、中国的总体区位优势突出(一)中国接近“中央之国”。我国地处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对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有邻国(有些是隔海相望),西北接中亚,新疆是世界陆地上离海洋最远的地方,接近亚洲的中心;西南邻南亚;我国本身就是东亚和东北亚的一部分,东边隔台湾、琉球与太平洋相连;南方与东南亚陆海相连,有浩瀚的南海;北边与蒙古、俄罗斯相连。由于中国领土广大,邻国众多,中国借助自己的领土就能将势力延伸到亚洲的各个方向,而不必借道他国。试问一下,在亚洲除了中国,哪个国家有这样的地缘环境?这是我们天大的优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与亚、欧、非、澳四大洲的直线距离都不甚远,并且本身就是亚洲的一部分,与亚、欧、非、澳四大洲的很大一部分国家的交往存在便利条件。从全球来看,中国就如众星捧月般处于世界四大洲主要大陆的中央,很有些中央之国的样子。(二)中国的区位优势是其他大国所不具备的。美国自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地缘环境最好的国家,它东西邻两大洋,南北是弱国,曾经占领了墨西哥55%的领土,成功地削弱了竞争对手。它面临的本土压力比起中国来要轻得多。但是它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吗?不见得,它的地缘环境要做地区大国是再好不过,可是它要做世界大国就不一样了,它与亚欧大陆、非洲大陆远隔重洋,欲控制世界,称霸全球,就必须借助外力。它不得不耗费精力,在各大洲建立军事基地,还要小心翼翼地提防他国的崛起;俄罗斯地处极北之地,偏处一隅,东西除北冰洋外仅陆路相连,唯一连通本国领土的北冰洋长年冰冻,邻国虽多而区位优势不显;印度区位优势相对较好,但地处南亚次大陆,周围高山阻隔,且幅员不够大,难以进入亚洲的核心地区;日本孤悬亚洲大陆东部海岛,地域狭小,纵深狭窄,虽有一定的海洋优势,但其海上生命线与中国重合,确切地说是仰仗中国,命中注定其只能被边缘化;澳大利亚、巴西虽是大国,但地处南半球,仅是区域大国,区位优势无法与中国相比。世界上最好的区位应是“五海三洲”之地的中东阿拉伯帝国,可惜它只在历史上存在过,现在已经解体了。我只所以说中国地缘环境总体较好,并不是自卖自夸,而是客观的评价,为的是让国人对于自己的祖国有个清醒的认识,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份无愧于他人的基业,我们应该自豪。如果哪一位还对此有疑问的话,我再举个例子证明。记得日本田中奏折中那句著名的“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这句话了吧,小鬼子算是看透了我国的区位优势。不客气一点说,如果不是中国近代百年陆沉,那就绝对不会有日本的崛起,俄罗斯也不会如此扩张,美国能不能崛起,也还是个求知数。可惜,历史不能假设。二、中国的地缘环境复杂,存在美中不足。总体而言,一是中国陆路方向邻国多,热点多,地型多样,社会状况错综复杂,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多,不稳定因素多。二是中国领海均是边缘海,被陆地和岛屿阻隔,无法与大洋直接相连;处于特殊的地质构造,中国现在东有岛链锁国,南有马六甲困局,无法直接通印度洋、太平洋,航道易受封锁。三是我国陆海兼备,同时面临海陆两方面的压力,易受周边国家阻挠,需投入大量的军事资源用于防卫。具体而言,中国的地缘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一)中国缺乏真正面向大洋的出海口,海路易受封锁遏制。1、缺乏日本海、北太平洋的出海口,这主要是近代被沙俄侵占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东北领土而丧失的,以前绝不是这样。2、至今未能收复台湾、琉球,存在着台海、东海问题,亦无中太平洋的出海口。3、南部、西南部无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出海口,且存在着南沙问题和马六甲困局未突破。(二)我东南沿海与南部沿海直面朝、韩、日本和东南亚诸国,缺乏战略防御屏障,易受外部敌对势力战时的打击 (三)中国黄海、东海、南海少大岛,不利于我国控制此海域和保卫本土腹地。(四)北部失去蒙古,使我北方战略纵深大大缩短,且使我东北和西北不能连成一片,使我北方的地缘环境恶化,自卫且存在着大缺口,更遑论收复面积17万平方公里的唐努乌梁海和其他的领土了。如蒙古被敌对势力控制,对我的威胁就极大。其他的不利因素太多了,在此不再一一叙述。作者:124.200.128.*2006-6-20 12:29 回复此发言--------------------------------------------------------------------------------2 收复领土联盟:中国地缘战略的思考三、基于中国地缘环境的主要判断基于我国的地缘形势,收复领土联盟作出以下几点大胆的判断,可能不够全面和恰当,但大体上差不多。判断之一:中国强弱两重天。即:中国的地缘环境决定了,我国在国力弱时易受周边国家的反噬和强势国家的封锁遏制;而在国力强时则对本国大大有利。因为没有任何周边小国会冒着亡国的危险祸害中国,且在中国强盛时周边小国无法实现联合,即使一二个小国欲危害中国亦是力有未逮,难成气候,容易对付。如果中国足够强大,那周边小国只能依附我国,而不可能依靠区外大国遏制我国,那样做只能自讨苦吃,得不偿失。也就是说,中国在弱时,面临来自海陆两个方向的侵略、颠覆、瓜分和遏制,严重者面临国土分裂和亡国灭种之祸;而在国力强盛时,周边国家会形成众星捧月般的辐辏拱卫之势,对中国反而极为有利。中国的地缘环境决定了中国强弱两重天,现在我国面临的包围遏制只是显示了地缘政治中不利的一面,而对我国有利的一面还未能显现出来,我们一定会有苦尽甘来的一天。现在与我国为敌的,到我强盛时只能与我为友,这是由地缘战略和周边各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而不会为国民的好恶所左右。中国只能强盛,不能衰弱,因为历史发展到今天已跟过去大为不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不会再重新上演,列强不会再给中国分裂后重新崛起的机会,一旦分裂,中国很可能会万劫不复。判断之二:周边国家能对我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危害的不多,但能形成严重的“扰局”。除区外大国美国外,能对我造成重大危害的国家只有俄罗斯、印度和日本,其他国家不足为虑。但如果诸小国实现联合,合力对我,也会形成不小的扰局局面,如东盟国家与我争夺南沙,对我的危害就极大。但如果不存在台湾问题,他们也绝对不敢如此嚣张。如果某个单一的国家蓄意与我为敌,也会造成干扰。我国邻国众多且很多存在着历史纠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难以避免且难以短期消除,必须妥善应对。判断之三:区外大国如不能借力,难以对我国形成实质性的遏制封锁。以色列有个很有名的寓言,大意是这样的:说人类发明斧头后,众树木吓得瑟瑟发抖。其中有棵老树说:“孩子们别怕,如果我们不为斧头做斧柄,那它吸斧头是不足为惧的,因为它形不成多大的危害。”只有斧头而没有斧柄是很难用来砍树的。换言之,只有斧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斧头与木柄的结合。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现在能对我造成危害的斧头是谁已是不言而喻,而现在却有很多周边小国有意当斧头,这是我们的不幸,更是那些愿当斧柄的国家的不幸,因为既然能做斧柄,那它也就不再是有生命力的树了,反映到某些小国,也就是它不再是有完整主权的国家,而成为了走狗和鹰犬。四、我国应采取的主要地缘战略至于我国应用何种地缘战略,收复领土联盟只是纲目性地点出,而不从操作层面研究具体措施。(一)收复战略。就是收复原属于我国的固有领土,实现国家地缘环境的总体优化。一是台湾、澎湖(所谓的台澎金马)、南沙、藏南;二是琉球;三是蒙古;四是俄占的外东北及唐努乌梁海等地。如果这些地方能收复,则我国的地缘环境马上豁然开朗,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当然,我在此只是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而不能从现有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角度出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至于怎么办,如何操作,那是政治家的事。(二)联合战略。即通过国家合作或领土合用实现共赢,部分实现我国的地缘环境优化。一是成立地区组织,这种组织的性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是基于共同的安全和其他共同的利益,如上合组织等。二是建立某种形式的联盟。类似俄白联盟。可能的是我国与巴基斯坦、朝鲜、缅甸等国,特别是我国与缅甸的联盟对于我国打通西南印度洋出海口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作者:124.200.128.*2006-6-20 12:29 回复此发言--------------------------------------------------------------------------------3 收复领土联盟:中国地缘战略的思考(三)中立化战略。也可称为无害化战略,使周边国家保持中立,不为我用,亦不为敌用。我国与印度、与东南亚有关国家的关系应该如此。这是基于地缘战略最基本的要求,通过努力也应该能够做到。五、破局的主要方向(一)打通出海通道。一是打通印度洋方向的出海通道。笔者在拙作《破解马六甲困局:中国有三大战略出口伸向印度洋》中点明了通向印度洋的三大战略出海通道,即云南——缅甸——印度洋方向;西藏亚东——孟加拉国——印度洋方向;新疆——巴基斯坦——印度洋方向。这三大方向是我国未来出印度洋的主要方向,有兴趣的可以找来拙作一读,上面有较详细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二是打通日本海和北太平洋的出海通道。不平等条约给了我国出图们江的航行权,但在现行的国际法上图们江东段只为朝鲜与俄罗斯两国所有,如果我们没有滨江领土,难以保障出海通道的安全。我们应与朝鲜和俄罗斯协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大突破。这个问题,多个网友均有论述。在此也是点到为止。只有打通日本海,才能谈到上打通北太平洋出海通道。(二)突破台琉。只有解决了台湾和琉球,才能彻底解决东海问题,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永久性的中日和平友好。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彻底打消日本右翼势力的痴心妄想,使其不能再威胁我国,为今后的中日友好打下牢固的基础。不然,枉谈中日友好只是一厢情愿的自欺欺人,根本没有实现的基础。我们应该采取一切措施,争取在台湾问题上实现突破,不解决台湾问题,一切都免谈。因为不解决台湾问题,就不可能最终解决东海问题,即使解决了台湾问题,也不能一下解决东海问题。换言之,台湾问题和东海问题不可能一次性解决,琉球问题不解决,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东海问题。有网友提出先东海后台海的思路,我不认同。但我并不反对在东海对日本的挑衅予以打击。即使打击,也不可能给予日本以决定性的打击,何况还有美国的暗中支持和在琉球的驻军,日本会轻易屈服吗?即使我们在东海给予日本痛击,仍然难以从根本上打击日本使其屈服,琉球问题也不能解决。只有解决了台湾,才可以图谋琉球,解决东海。因此,在现阶段是不宜由官方提出琉球问题的,学术研究和教科书上倒可以好好提提。琉球问题放在我们手上倒是一张很好的牌,如果时机不到,猛然打出,反而弄巧成拙,只能自取其辱。(三)经营南海。应将南沙问题、南海问题放在我们大的东南亚战略中去解决。南海的位置比东海更为重要,因为在东海方向上我们只有一个日本,且我们已占得先机,只要解决台湾问题,东海问题就算解决了大半,即使存在琉球问题,日本也难以从根本上危害我国。而南海就不同了,一是面临的国家多,争端复杂;再就是海域辽阔,资源丰富;三是我国对此地的控制力薄弱,不然也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南海的区位优势类似于地中海,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如果我们能牢牢控制住此地,则将在全局上赢得主动。应将南海作为我们经营东南亚的基地。以南海为基地,我们可将东南亚分而治之,明确地将中南半岛与菲律宾、印尼等国分为两半,两处着手。控制了南海,东南亚诸国哪来的地缘优势?南海不但有利于控制东南亚诸国,还是日、韩的海上生命线,也是区外大国美国、印度等国进入的通道。如果我们牢牢地控制住南海,那他们也就不敢轻易地遏制我国,我国的海上通道也就安全得多。南海还是我国向外投放力量的主要基地,如果我们立足南海,当然可以威慑马六甲,向印度洋扩展势力,保护我海上生命线的安全。总体上说,对印度,我们是陆强海弱,在印度洋上受制于印度,而印度正好相反。这也就决定了两国在战略上达到了相对的平衡。印度难以威胁我国,而我出于海路方面的原因,亦不想打击印度。而如果我经营好南海,不但抑制了印度势力介入南海,更进而向印度洋扩展势力。如果我们在巴基斯坦瓜德尔、缅甸实兑和斯里兰卡建立军事基地,那印度就会受到全面的抑制,彻底消除其对我海路的威胁。说不定还可和平收回我藏南土地。南海极为重要的地缘优势,决定了其是一块不可多得的战略要地,其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在全球经济条件下,仅从经济方面来说,如果南海完全是我们的,那是个多么令人艳羡的膏腴之地!俄罗斯是没有这样的海的,不然它早强大了。而我控制南海,具有天然的优势,因为它本来就是我们的,如果我们丢失了南海,那才是龙困浅滩遭虾戏,如何图兴崛起?

不错,印度期刊对稿件的处理效率很高,而且作者发表文章过程中可以询问编辑进度,编辑都是很热情的,而且给出的审稿意见都是正面的,对国内作者也比较友好,

中国未来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形式

中国处于亚洲大陆的东部,与多个陆地国家为邻。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古代中国之所以能在少数民族部落和外国的轮番进击下生存并保持中央大国的地位,关键在于中原发达的技术和文化。这种发达的技术使得中央政府在竞争中保持主导的优势。

按照国际关系学的理论,一旦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差距越小,相近力量的国家的安全感就越小。如果两个国家本来存在比较具体的现实的冲突的话,那么两国想要进行有效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国来说,同俄罗斯有着根深蒂固的猜疑,同印度有着现实的边界冲突,同日本在钓鱼岛、在地区事务的诸多方面都存在争议。使得亚洲地区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扩展资料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从战争走向和平唯一的一个文字的保证就是《停战协定》。因为正常来讲,《停战协议》之后应该再有一个《和平协定》,但是60多年一直没有签署这个《和平协定》。现在南北双方就靠《停战协议》这一纸文书,如果这一纸文书再没有保障了,就等于重新回到战争状态了。

陆权论

1904年,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哈尔福德·麦金德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他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称为枢纽地带,是其为世界政治的枢纽。1919年,又将“枢纽地带”的概念修改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heartland)”,并且把欧、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缘政治

《印度与印度洋》(张文木)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印度与印度洋

作者:张文木

豆瓣评分:7.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1

页数:503

内容简介:

古今霸权国家来到印度洋便进入衰落期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印度洋地区争强好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独吞世界从而独控印度洋的想法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对中国和对印度都是有非常有害的,只有分享才是守福之道。持久聚积中国影响力并以和平的方式向印度洋持续纵深辐射,应当是中国印度洋政策的基本特征。

与潘尼迦当年为印度写作《印度与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时的考虑一样,我考虑写一本从中国人的地缘政治视角看待印度与印度洋的著作。本书与潘尼迦的书同名,其副标题的不同选择意在表明,这是一本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印度视角的中国学者关于印度及印度洋问题的研究著作,其成果也可看作是中国学者站在中国地缘政治立场对印度海权奠基学者潘尼迦先生的思想在半个世纪后的呼应和回应。

作者简介:

张文木,1957年生于陕西,1975年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锻炼,自1979年起,相继在西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学习。1997年获法学博士学位,2000—2001年年度国家公派赴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政治系访问学者,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云南省印度洋研究会特聘专家。著有 《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首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修订再版)、《印度国家发展潜力及其评估——与中国比较》(科技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上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首版、2011年第二版;中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首版、2014年第二版)、《论中国海权》(海洋出版社2009年首版、2010年第二版、2014年第三版),《国家战略能力与大国博弈》(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首版、2013年第二版),《中国地缘政治论》(海洋出版社2015年版)。

我国地缘印度论文发表时间

《印度与印度洋》(张文木)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印度与印度洋

作者:张文木

豆瓣评分:7.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1

页数:503

内容简介:

古今霸权国家来到印度洋便进入衰落期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印度洋地区争强好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独吞世界从而独控印度洋的想法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对中国和对印度都是有非常有害的,只有分享才是守福之道。持久聚积中国影响力并以和平的方式向印度洋持续纵深辐射,应当是中国印度洋政策的基本特征。

与潘尼迦当年为印度写作《印度与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时的考虑一样,我考虑写一本从中国人的地缘政治视角看待印度与印度洋的著作。本书与潘尼迦的书同名,其副标题的不同选择意在表明,这是一本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印度视角的中国学者关于印度及印度洋问题的研究著作,其成果也可看作是中国学者站在中国地缘政治立场对印度海权奠基学者潘尼迦先生的思想在半个世纪后的呼应和回应。

作者简介:

张文木,1957年生于陕西,1975年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锻炼,自1979年起,相继在西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学习。1997年获法学博士学位,2000—2001年年度国家公派赴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政治系访问学者,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云南省印度洋研究会特聘专家。著有 《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首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修订再版)、《印度国家发展潜力及其评估——与中国比较》(科技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上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首版、2011年第二版;中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首版、2014年第二版)、《论中国海权》(海洋出版社2009年首版、2010年第二版、2014年第三版),《国家战略能力与大国博弈》(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首版、2013年第二版),《中国地缘政治论》(海洋出版社2015年版)。

一、中国的总体区位优势突出(一)中国接近“中央之国”。我国地处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对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有邻国(有些是隔海相望),西北接中亚,新疆是世界陆地上离海洋最远的地方,接近亚洲的中心;西南邻南亚;我国本身就是东亚和东北亚的一部分,东边隔台湾、琉球与太平洋相连;南方与东南亚陆海相连,有浩瀚的南海;北边与蒙古、俄罗斯相连。由于中国领土广大,邻国众多,中国借助自己的领土就能将势力延伸到亚洲的各个方向,而不必借道他国。试问一下,在亚洲除了中国,哪个国家有这样的地缘环境?这是我们天大的优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与亚、欧、非、澳四大洲的直线距离都不甚远,并且本身就是亚洲的一部分,与亚、欧、非、澳四大洲的很大一部分国家的交往存在便利条件。从全球来看,中国就如众星捧月般处于世界四大洲主要大陆的中央,很有些中央之国的样子。(二)中国的区位优势是其他大国所不具备的。美国自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地缘环境最好的国家,它东西邻两大洋,南北是弱国,曾经占领了墨西哥55%的领土,成功地削弱了竞争对手。它面临的本土压力比起中国来要轻得多。但是它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吗?不见得,它的地缘环境要做地区大国是再好不过,可是它要做世界大国就不一样了,它与亚欧大陆、非洲大陆远隔重洋,欲控制世界,称霸全球,就必须借助外力。它不得不耗费精力,在各大洲建立军事基地,还要小心翼翼地提防他国的崛起;俄罗斯地处极北之地,偏处一隅,东西除北冰洋外仅陆路相连,唯一连通本国领土的北冰洋长年冰冻,邻国虽多而区位优势不显;印度区位优势相对较好,但地处南亚次大陆,周围高山阻隔,且幅员不够大,难以进入亚洲的核心地区;日本孤悬亚洲大陆东部海岛,地域狭小,纵深狭窄,虽有一定的海洋优势,但其海上生命线与中国重合,确切地说是仰仗中国,命中注定其只能被边缘化;澳大利亚、巴西虽是大国,但地处南半球,仅是区域大国,区位优势无法与中国相比。世界上最好的区位应是“五海三洲”之地的中东阿拉伯帝国,可惜它只在历史上存在过,现在已经解体了。我只所以说中国地缘环境总体较好,并不是自卖自夸,而是客观的评价,为的是让国人对于自己的祖国有个清醒的认识,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份无愧于他人的基业,我们应该自豪。如果哪一位还对此有疑问的话,我再举个例子证明。记得日本田中奏折中那句著名的“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这句话了吧,小鬼子算是看透了我国的区位优势。不客气一点说,如果不是中国近代百年陆沉,那就绝对不会有日本的崛起,俄罗斯也不会如此扩张,美国能不能崛起,也还是个求知数。可惜,历史不能假设。二、中国的地缘环境复杂,存在美中不足。总体而言,一是中国陆路方向邻国多,热点多,地型多样,社会状况错综复杂,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多,不稳定因素多。二是中国领海均是边缘海,被陆地和岛屿阻隔,无法与大洋直接相连;处于特殊的地质构造,中国现在东有岛链锁国,南有马六甲困局,无法直接通印度洋、太平洋,航道易受封锁。三是我国陆海兼备,同时面临海陆两方面的压力,易受周边国家阻挠,需投入大量的军事资源用于防卫。具体而言,中国的地缘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一)中国缺乏真正面向大洋的出海口,海路易受封锁遏制。1、缺乏日本海、北太平洋的出海口,这主要是近代被沙俄侵占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东北领土而丧失的,以前绝不是这样。2、至今未能收复台湾、琉球,存在着台海、东海问题,亦无中太平洋的出海口。3、南部、西南部无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出海口,且存在着南沙问题和马六甲困局未突破。(二)我东南沿海与南部沿海直面朝、韩、日本和东南亚诸国,缺乏战略防御屏障,易受外部敌对势力战时的打击 (三)中国黄海、东海、南海少大岛,不利于我国控制此海域和保卫本土腹地。(四)北部失去蒙古,使我北方战略纵深大大缩短,且使我东北和西北不能连成一片,使我北方的地缘环境恶化,自卫且存在着大缺口,更遑论收复面积17万平方公里的唐努乌梁海和其他的领土了。如蒙古被敌对势力控制,对我的威胁就极大。其他的不利因素太多了,在此不再一一叙述。作者:124.200.128.*2006-6-20 12:29 回复此发言--------------------------------------------------------------------------------2 收复领土联盟:中国地缘战略的思考三、基于中国地缘环境的主要判断基于我国的地缘形势,收复领土联盟作出以下几点大胆的判断,可能不够全面和恰当,但大体上差不多。判断之一:中国强弱两重天。即:中国的地缘环境决定了,我国在国力弱时易受周边国家的反噬和强势国家的封锁遏制;而在国力强时则对本国大大有利。因为没有任何周边小国会冒着亡国的危险祸害中国,且在中国强盛时周边小国无法实现联合,即使一二个小国欲危害中国亦是力有未逮,难成气候,容易对付。如果中国足够强大,那周边小国只能依附我国,而不可能依靠区外大国遏制我国,那样做只能自讨苦吃,得不偿失。也就是说,中国在弱时,面临来自海陆两个方向的侵略、颠覆、瓜分和遏制,严重者面临国土分裂和亡国灭种之祸;而在国力强盛时,周边国家会形成众星捧月般的辐辏拱卫之势,对中国反而极为有利。中国的地缘环境决定了中国强弱两重天,现在我国面临的包围遏制只是显示了地缘政治中不利的一面,而对我国有利的一面还未能显现出来,我们一定会有苦尽甘来的一天。现在与我国为敌的,到我强盛时只能与我为友,这是由地缘战略和周边各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而不会为国民的好恶所左右。中国只能强盛,不能衰弱,因为历史发展到今天已跟过去大为不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不会再重新上演,列强不会再给中国分裂后重新崛起的机会,一旦分裂,中国很可能会万劫不复。判断之二:周边国家能对我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危害的不多,但能形成严重的“扰局”。除区外大国美国外,能对我造成重大危害的国家只有俄罗斯、印度和日本,其他国家不足为虑。但如果诸小国实现联合,合力对我,也会形成不小的扰局局面,如东盟国家与我争夺南沙,对我的危害就极大。但如果不存在台湾问题,他们也绝对不敢如此嚣张。如果某个单一的国家蓄意与我为敌,也会造成干扰。我国邻国众多且很多存在着历史纠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难以避免且难以短期消除,必须妥善应对。判断之三:区外大国如不能借力,难以对我国形成实质性的遏制封锁。以色列有个很有名的寓言,大意是这样的:说人类发明斧头后,众树木吓得瑟瑟发抖。其中有棵老树说:“孩子们别怕,如果我们不为斧头做斧柄,那它吸斧头是不足为惧的,因为它形不成多大的危害。”只有斧头而没有斧柄是很难用来砍树的。换言之,只有斧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斧头与木柄的结合。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现在能对我造成危害的斧头是谁已是不言而喻,而现在却有很多周边小国有意当斧头,这是我们的不幸,更是那些愿当斧柄的国家的不幸,因为既然能做斧柄,那它也就不再是有生命力的树了,反映到某些小国,也就是它不再是有完整主权的国家,而成为了走狗和鹰犬。四、我国应采取的主要地缘战略至于我国应用何种地缘战略,收复领土联盟只是纲目性地点出,而不从操作层面研究具体措施。(一)收复战略。就是收复原属于我国的固有领土,实现国家地缘环境的总体优化。一是台湾、澎湖(所谓的台澎金马)、南沙、藏南;二是琉球;三是蒙古;四是俄占的外东北及唐努乌梁海等地。如果这些地方能收复,则我国的地缘环境马上豁然开朗,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当然,我在此只是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而不能从现有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角度出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至于怎么办,如何操作,那是政治家的事。(二)联合战略。即通过国家合作或领土合用实现共赢,部分实现我国的地缘环境优化。一是成立地区组织,这种组织的性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是基于共同的安全和其他共同的利益,如上合组织等。二是建立某种形式的联盟。类似俄白联盟。可能的是我国与巴基斯坦、朝鲜、缅甸等国,特别是我国与缅甸的联盟对于我国打通西南印度洋出海口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作者:124.200.128.*2006-6-20 12:29 回复此发言--------------------------------------------------------------------------------3 收复领土联盟:中国地缘战略的思考(三)中立化战略。也可称为无害化战略,使周边国家保持中立,不为我用,亦不为敌用。我国与印度、与东南亚有关国家的关系应该如此。这是基于地缘战略最基本的要求,通过努力也应该能够做到。五、破局的主要方向(一)打通出海通道。一是打通印度洋方向的出海通道。笔者在拙作《破解马六甲困局:中国有三大战略出口伸向印度洋》中点明了通向印度洋的三大战略出海通道,即云南——缅甸——印度洋方向;西藏亚东——孟加拉国——印度洋方向;新疆——巴基斯坦——印度洋方向。这三大方向是我国未来出印度洋的主要方向,有兴趣的可以找来拙作一读,上面有较详细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二是打通日本海和北太平洋的出海通道。不平等条约给了我国出图们江的航行权,但在现行的国际法上图们江东段只为朝鲜与俄罗斯两国所有,如果我们没有滨江领土,难以保障出海通道的安全。我们应与朝鲜和俄罗斯协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大突破。这个问题,多个网友均有论述。在此也是点到为止。只有打通日本海,才能谈到上打通北太平洋出海通道。(二)突破台琉。只有解决了台湾和琉球,才能彻底解决东海问题,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永久性的中日和平友好。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彻底打消日本右翼势力的痴心妄想,使其不能再威胁我国,为今后的中日友好打下牢固的基础。不然,枉谈中日友好只是一厢情愿的自欺欺人,根本没有实现的基础。我们应该采取一切措施,争取在台湾问题上实现突破,不解决台湾问题,一切都免谈。因为不解决台湾问题,就不可能最终解决东海问题,即使解决了台湾问题,也不能一下解决东海问题。换言之,台湾问题和东海问题不可能一次性解决,琉球问题不解决,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东海问题。有网友提出先东海后台海的思路,我不认同。但我并不反对在东海对日本的挑衅予以打击。即使打击,也不可能给予日本以决定性的打击,何况还有美国的暗中支持和在琉球的驻军,日本会轻易屈服吗?即使我们在东海给予日本痛击,仍然难以从根本上打击日本使其屈服,琉球问题也不能解决。只有解决了台湾,才可以图谋琉球,解决东海。因此,在现阶段是不宜由官方提出琉球问题的,学术研究和教科书上倒可以好好提提。琉球问题放在我们手上倒是一张很好的牌,如果时机不到,猛然打出,反而弄巧成拙,只能自取其辱。(三)经营南海。应将南沙问题、南海问题放在我们大的东南亚战略中去解决。南海的位置比东海更为重要,因为在东海方向上我们只有一个日本,且我们已占得先机,只要解决台湾问题,东海问题就算解决了大半,即使存在琉球问题,日本也难以从根本上危害我国。而南海就不同了,一是面临的国家多,争端复杂;再就是海域辽阔,资源丰富;三是我国对此地的控制力薄弱,不然也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南海的区位优势类似于地中海,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如果我们能牢牢控制住此地,则将在全局上赢得主动。应将南海作为我们经营东南亚的基地。以南海为基地,我们可将东南亚分而治之,明确地将中南半岛与菲律宾、印尼等国分为两半,两处着手。控制了南海,东南亚诸国哪来的地缘优势?南海不但有利于控制东南亚诸国,还是日、韩的海上生命线,也是区外大国美国、印度等国进入的通道。如果我们牢牢地控制住南海,那他们也就不敢轻易地遏制我国,我国的海上通道也就安全得多。南海还是我国向外投放力量的主要基地,如果我们立足南海,当然可以威慑马六甲,向印度洋扩展势力,保护我海上生命线的安全。总体上说,对印度,我们是陆强海弱,在印度洋上受制于印度,而印度正好相反。这也就决定了两国在战略上达到了相对的平衡。印度难以威胁我国,而我出于海路方面的原因,亦不想打击印度。而如果我经营好南海,不但抑制了印度势力介入南海,更进而向印度洋扩展势力。如果我们在巴基斯坦瓜德尔、缅甸实兑和斯里兰卡建立军事基地,那印度就会受到全面的抑制,彻底消除其对我海路的威胁。说不定还可和平收回我藏南土地。南海极为重要的地缘优势,决定了其是一块不可多得的战略要地,其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在全球经济条件下,仅从经济方面来说,如果南海完全是我们的,那是个多么令人艳羡的膏腴之地!俄罗斯是没有这样的海的,不然它早强大了。而我控制南海,具有天然的优势,因为它本来就是我们的,如果我们丢失了南海,那才是龙困浅滩遭虾戏,如何图兴崛起?

中国处于亚洲大陆的东部,与多个陆地国家为邻。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地缘战略的目标在于以和为贵,合作共赢,尊重各国国家主权,以平等互利的原则处理地缘政治,避免产生战略误判。

按照国际关系学的理论,一旦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差距越小,相近力量的国家的安全感就越小。如果两个国家本来存在比较具体的现实的冲突的话,那么两国想要进行有效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国来说,同俄罗斯有着根深蒂固的猜疑,同印度有着现实的边界冲突,同日本在钓鱼岛、在地区事务的诸多方面都存在争议。使得亚洲地区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扩展资料:

中国的地缘位置,确实是“四战之地”,中国处于东亚大陆的中心位置,东北面和北面是俄罗斯,西面是一直要与中国争个高下的印度,南面有对中国的崛起深感忧惧的东盟,特别是素有排华传统的印度尼西亚,运输资源命脉的咽喉要道——马六甲海峡掌握在新加坡手中。再往东的日本……而在大洋的彼岸,美国正殚精竭虑地阻遏中国的崛起。

中国在维持一支庞大的陆军的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海军力量。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而中国的海防还极待加强。冷战后,中俄利益比较一致。1996年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2年又签订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在反对美国建立导弹防御系统方面,中俄可以说有着共同的语言。中俄相邻,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无疑是有利的。

至于中印关系,虽有所缓和,但双方之间难以摆脱边界争端的阴影,而印度要建立南亚地区霸权的野心也是不符合中国利益的。美国和印度关系的走近,无疑是想借印度遏制中国。中日既是近邻,而且两国历史关系复杂,又在现实利益中有着直接的冲突。美国把日本作为亚洲地区的支柱盟友,通过所谓安全保障条约来制约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强敌环伺,如履薄冰。温和、谨慎而坚定的外交是地缘政治环境的长期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缘政治

地缘学说又称“地理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中的重要流派,基本观点是全球或地区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甚至制约。它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是西方国家制定国家政治、军事战略和对外政策的一种理论依据。地缘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末,1897年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其《政治地理学》一书中,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发表了“生存空间论”一文,认为国家就象有机体一样有兴盛、衰亡的过程,国家的兴盛需要有广阔空间。1917年端典政治地理学家R·谢伦接受了拉采尔的思想,首次提出了地缘政治学一词。德国的K·豪斯霍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提出德国缺乏必要的生存空间和足够的自然资源,主张重新分配世界领土,而战争是解决生存空间的唯一途径等错误的地缘政治论点,为德国法西斯的扩张服务,遭到地理学界的摈弃,并因此使地缘政治学一度声名狼藉。地缘政治学从其产生到现在形成主要的理论有:1890年美国海军理论家A·T·马汉,在其《海权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的“制海权”理论,他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1914年英国地理学家H·J·麦金德提出的“大陆心脏说”,认为谁控制东欧,谁就能统治亚欧大陆心脏,谁控制亚欧大陆地带,谁就能统治世界岛,从而主宰世界。被称之为“陆权派”,代表作是《历史的地理枢纽》。40年代,美国国际关系学者斯皮克曼又提出了“边缘地带说”,成为“陆权论”的又一派理论。50年代,美国战略学家,A·塞维尔斯基根据北极地区处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空军日益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制空权”的理论,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S·B·科恩提出了地缘政治战略区模型。凡此种种地缘政治观点,都过分突出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或某一地区的重要性,并夸大为控制了某一地区就能支配全球,进而要采取相应的战略以达到他们国家称霸世界的企图。这些观点就连美国《军事战略》一书作者也不得不承认是不现实的。他们说“统治心脏地区不等于控制了世界岛一样,统治边缘地区也不等于控制了世界岛。”美国《国家间政治》作者摩根索指出:“地缘政治学是一种伪科学,它把地理因素提高到绝对地位,认为地理决定国家的权力,因而也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但是这些理论对西方国家在制定方针政策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 是西方国家制定国家政治、军事战略和对外政策的一种理论依据。地缘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末,1897年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其《政治地理学》一书中,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发表了“生存空间论”一文,认为国家就象有机体一样有兴盛、衰亡的过程,国家的兴盛需要有广阔空间。1917年端典政治地理学家R·谢伦接受了拉采尔的思想,首次提出了地缘政治学一词。德国的K·豪斯霍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提出德国缺乏必要的生存空间和足够的自然资源,主张重新分配世界领土,而战争是解决生存空间的唯一途径等错误的地缘政治论点,为德国法西斯的扩张服务,遭到地理学界的摈弃,并因此使地缘政治学一度声名狼藉。地缘政治学从其产生到现在形成主要的理论有:1890年美国海军理论家A·T·马汉,在其《海权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的“制海权”理论,他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1914年英国地理学家H·J·麦金德提出的“大陆心脏说”,认为谁控制东欧,谁就能统治亚欧大陆心脏,谁控制亚欧大陆地带,谁就能统治世界岛,从而主宰世界。被称之为“陆权派”,代表作是《历史的地理枢纽》。40年代,美国国际关系学者斯皮克曼又提出了“边缘地带说”,成为“陆权论”的又一派理论。50年代,美国战略学家,A·塞维尔斯基根据北极地区处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空军日益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制空权”的理论,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S·B·科恩提出了地缘政治战略区模型。凡此种种地缘政治观点,都过分突出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或某一地区的重要性,并夸大为控制了某一地区就能支配全球,进而要采取相应的战略以达到他们国家称霸世界的企图。这些观点就连美国《军事战略》一书作者也不得不承认是不现实的。他们说“统治心脏地区不等于控制了世界岛一样,统治边缘地区也不等于控制了世界岛。”美国《国家间政治》作者摩根索指出:“地缘政治学是一种伪科学,它把地理因素提高到绝对地位,认为地理决定国家的权力,因而也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但是这些理论对西方国家在制定方针政策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地缘政治学 1、《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上说:地缘政治是“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置对各国政治相互关系如何发生影响的分析研究。地缘政治指出某些固素对决定国家政策的重要性,诸如在获得国家利益,控制海亡交通线,据有战略要地等”。 2、《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中说:“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个部分,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政治学把地缘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定有相当的影响。” 地缘政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指一个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关系、这也是运用最广的一个界定;二是中等层次的、主要指比一个国家的周边范围更广泛的地区,是区域主义或地区主义的地缘政治;三是大的地缘政治,是世界范围内的地缘政治,把世界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研究,运用这一层次的地缘政治的多是大国、尤其是那些具有世界战暗意图的国家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地缘政治在这一层次上多半涉及大国之间的关系。 3、地缘政治是确定国家的利益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对理解国家的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是有很大帮助的,是一种有益的工具.但不能把什么都归于地缘政治,特别是要把地缘政治与国际政治,国家和外交活动等概念区别开来。这三个概念的关系是较紧密的,其包括的内容也是有重合的,但也有区分,不能混同使用。 4、地缘政治有两个较鲜明的特点:一是它的开放性.任何一种地缘政治都是把一个国家与周边的国家和边区相联系,把一国与世界各国相联系,是两国和两国以上的国家之间发生的联系,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内进行地缘政治的活动;二是:任何地缘政治都离不开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互动影响,地缘政治并不是专谈政治而不谈经济和文化。实际上任何地缘政治的变动都是与经济、文化的变动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在地缘政治的长期实践中大致形成了七大思维定式,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地缘政治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是: 1、富国强兵是地缘政治关系中的第一要义。 2、地缘政治中可以表现出明显的边际效应,它可表述为:一个对你友好并给你带来利益的国家,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种利益倍增:同样的.一个对你不友好井给你带来损害的国家,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国而使这种损害也倍增。地缘的远近在这里具有重要的作用。距离近的国家,相对于距离远的国家来说,对本国的影响会大得多。 3、 地缘政治中没有永恒不变的朋友,也没有永恒不变的敌人。 4、地缘政治的重点会随着地缘经济的重点和周边国家关系的变化而转移。 5.追求大国的保护是小国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本能反应。 6.边疆、边界、领上在地缘政治中是重要因素。地缘首先在于缘边、缘海,因此地缘政治在一定意义上可说是缘边政治、边疆政治、领土政治。 7.地缘政治格局的追求目标是地区的实力均衡。 地缘政治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相近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举动和发展会对周边国家带来很大影响。所谓的地缘政治理论,主要是研究地理因素对国家及国家间政治态势,和对国家政治行为的影响。那么什么是一个国家的地理因素呢?它们主要是指国家的疆土的大小、国家的地理位置、国家领土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国家的人口和民族的自然属性等要素。从现实和历史看,一个国家的地理要素对国家的影响方式是多样的,地理状况如位置、地形、池貌及气候等,对一个国家的潜力具有直接影响。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相比,地理因素对国家的政治的影响是较为直接的、也是较为确定的。在地缘政治学说中,麦金德的“陆心”说具有重要地位。麦金德是英国第一个设有地理系的 牛津大学地理系的系主任与地理教授,后来,他还担任过著名的伦敦经济学院院长,英国皇 家地理学会会长。此外,他还是英国国会议员、英国枢密院顾问兼帝国经济委员会主席、英 外交部的英驻南、俄高级专员。可见,他是一位学者兼政治活动家。 在十九世纪向二十世纪转变时代,英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特别是地缘政治的战略 地位发生重大变化。在经济上,十九世纪时期,英国由于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大发展,成 为“世界的工厂”,其工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居于垄断地位。而当时,西班牙、葡萄牙及荷 兰老牌帝国主义已经衰落,英帝国在世界居于无可争议的地位。为此,英国对外实行的自由 贸易政策。到十九世纪的后期,工业革命扩散到西欧、中欧,甚至东欧和北美,法国、德国 和美国等国家工业生产急剧上升,出口量大增,成为英国的竞争对手、英的自由贸易政策难 以为继。 为了稳住海外市尝英国不得不大力发展殖民地,这样就可以保证英国在该地出售商品、资本 输出、原料获取上的控制和垄断。由此,就引起英国在亚洲、非洲与法、德、俄、日在美洲 与美国的竞争与冲突。在这场竞争与冲突中,对英国来说,可以说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海洋 国家与陆地国家,英国与俄国在亚洲的竞争、英国与法国与我国的竞争虽在亚、非的殖民地 的彼此接触带,但本质上,还是反映了英伦三岛与欧陆法、德的矛盾。在争夺殖民地的战争 中,英国与南非布尔的战争是十分艰苦。这些情况标志过去认为海洋霸权是无敌的遇到了挑 战,反映了陆权大国的兴起。 在这种现实巨大变化影响下,麦金德以独特的历史眼光、深刻的宏观空间概念提出了具有时 代意义的新的地缘政治说——“陆心说”。在1904年,麦金德在地理学会上宣读了他的 《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 在该论文中麦氏根据地缘政治特点把世界划分为“枢纽地区”、内新月形地区、外新月形地 区。枢纽地区是位于欧亚大陆的中部,那里地势平坦、气候不是干旱就是寒冷、南部为草原 和荒漠、北部为泰加林和沼泽,属内陆水系和北冰洋水系,东西和南面为山岭、高原、盆地 所阻,西面与东欧平原相联。 内新月形地区是围绕枢纽地区的环形地带。其东面是东亚佛教领域,南面是南亚的婆罗门教 领域,西南是西南亚与北非的伊斯兰教领域,西面是欧陆的基督教领域。该地区的外缘是与 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相接触的海岸。外新月形地区则是其余的世界,其中包括有欧亚大 陆以外岛屿,如英国和日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整个南、北美洲和大洋洲。 根据历史,麦氏指出,在枢纽地区的游牧民族,从早期的匈奴人、阿尔瓦人、保加利亚人、 马扎尔人、蒙古人,一批批的从这里经乌拉尔山与里海间隘口和南俄草原,不是借喀尔巴阡 山北面的东欧平原,就是借喀尔巴阡南面的多瑙河河谷进入欧洲腹地。蒙古人向西进军,在 俄罗斯南部建有金帐汗国、在西南亚建有伊勒尔汗国。正是草原民族利用马和骆驼的机动性 优势入侵欧洲,才形成欧洲各伟大民族的历史,所以,麦氏称欧洲的文明是反对亚洲长期斗 争的结果,应把欧洲的历史看作隶属亚洲的历史。 接着,麦氏称,在哥伦布发现大陆后,西方利用海上航行的机动突破欧洲范围走向世界。他 们利用舰队建立制海权,在内新月形地区和外新月形地区建立大片殖民地。在陆上,俄罗斯 人利用哥萨克人越过乌拉尔山,通过西伯利亚,直达太平洋岸边,接着又进入中亚。海上与 陆上的配合抵消了原来枢纽地区游牧民族的战略优势。 麦氏认为,今天,由于蒸气机的发明、铁路修建,改变了陆上强国的作用,它代替了马和驼 驼过去的机动性,恢复了对周边地区的压力,出现了世界政治上的枢纽地区。针对这一情况, 麦氏得出的结论是:“枢纽国家向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扩张,使力量对比转过来对它有利, 这将使它能够利用巨大的大陆资源来建立舰队,那时这个世界帝国也就在望了。如果德国与 俄国结盟,这种情况就可能发生”。 面对这一可能出现的形势,为维持英国的世界地位和海军优势,麦氏为英国提出的对策是: “这样一种事态的威胁,必须将法国与海上强国(即英国)联盟,于是法国、意大利、埃及、 印度和朝鲜就会成桥头堡,外部的海军可从这些桥头堡支持来迫使枢纽联盟也部署陆上部 队,从而阻止他们集中全力去建立舰队。”“为了海上国家利益,要和充当陆上桥头堡的法国 联合起来,并要力促使德国放弃参与枢纽地区政策的任何企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麦氏看到在德军与俄军的交战中,德军进攻到俄国的波罗的海东岸、 乌克兰、亚速海一线。尽管德国在战争中已经失败,但普鲁士传统力量仍存在,俄国经过革 命,德俄两国力量肯定会恢复,他们会一起或单独对海上诸国再次构成威胁。为此,他于1 919年巴黎和会之时,发表其《民主的理想与实现》一文。在文中他用“陆心地带”代替 “枢纽地区”,并且看到东欧的地缘政治上的重要作用,把他的世界地缘政治上“陆心说” 归纳为三句名言: 谁控制了东欧,谁就统治了“陆心地带”; 谁控制了“陆心地带”,谁就统治了世界岛; 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了世界。 世界岛是欧、亚、非三大陆,由于其相连成一体,故称为世界岛。东欧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长期处于中欧大国和俄罗斯影响下。巴黎和会根据民族原则分别成立了新国家,使其成为阻 止两边国家实现其地缘政治趋势的关键。 在第二次大战中,东欧并未能发挥其阻止作用,德国的失败、苏联的胜利,苏联不仅控制了 东欧,甚至驻军于东德,其形势,按麦氏的陆心说来看,是极其优越。但是,冷战形势下的 美苏对立了将近半个世纪,结果以苏联解体而使冷战时期的两极对立格局结束。看来,地缘 政治的地理条件毫无问题是世界政局中的重要条件,它还受其他条件所制约,否则,地理条 件就会成为环境决定论的宿命哲学。 麦金德的“陆心说”在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方面是一项进展。首先,他打破长期海权思想,把 陆权思想提高到全球战略的高度。这一点在两次大战中,都可以看到陆权的重要性。其次, 他是从全球宏观角度来观察地理条件的特点,先是注意枢纽地区,然后推向内新月形地区、 外新形地区,同时注意其相互在全球战略上的关系与联系。第三,是从过去历史的背景上, 抓着枢纽地区与外国地区的关系。这种大的历史观是与全球宏观的地理观相结合形成的时空 全球战略。这种地缘政治上的全球时空思想是麦金德的伟大贡献。第四,草原民族在历史上 的优越地位在于其机动性,麦氏注意到当时铁路出现会给枢纽地区带来新的机动性。这反映 到他对技术的发展与变化会给地缘政治带来的影响。 另外,我们还应看到麦氏的分析、结论与对策都是围绕大英帝国的衰落形势下,为挽救其失 落趋势,大声疾呼要英国注意德、俄两国的发展对英国的致命威胁。因此,可以说,该学说 是有鲜明的时代性。正是麦氏的这一地缘政治思想产生于世纪之交的那个时代,其三句名言 中也反映了当时地理环境决定论流行思想的烙印。

印度中国科学论文发表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一种用于评估学术论文质量的指标,通常用于评估期刊的质量和学术成果的重要性。每年都会有统计机构发布各国SCI论文数量的数据。以下是对2022年各国SCI数量的解答:1. 中国:2022年,中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超过500,000篇,位居全球第一。2. 美国:美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400,000篇左右,排名第二。3. 印度:印度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超过100,000篇,排名第三。4. 德国:德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80,000篇左右,排名第四。5. 日本:日本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70,000篇左右,排名第五。6. 英国:英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60,000篇左右,排名第六。7. 韩国:韩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50,000篇左右,排名第七。8. 伊朗:伊朗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超过40,000篇,排名第八。9. 法国:法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30,000篇左右,排名第九。10. 意大利:意大利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20,000篇左右,排名第十。总体来看,中国在SCI论文数量方面遥遥领先,其他国家的数量差距较大,但这并不代表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就高于其他国家,学术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和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有关中国与印度比较的学问已成为国际显学,印度科技部长不久前访问中国时也对双方经济做了全面分析和比较。其实,中国与印度比较问题的核心实际上是谁的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谁更具有发展潜力。如果能清楚地认识两国各自经济体制的优势和不足,并在相互合作中取长补短,中国与印度完全可以在交流和学习中最大限度地释放合作潜能。中国与印度经过长期摸索,分别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各不相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制造业驱动,伴随着境内高储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境外直接投资和外贸扩张,是一种兼顾内需和外向的发展模式。而印度的发展模式较为独特,它重消费而非投资、重内需而非出口、重服务业而非制造业、重高新技术产业而非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的工业,这种方式使印度经济对全球经济不景气冲击的抵抗力较强,表现出比较强的韧劲和经济平稳增长的长周期性。印度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的确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例如,印度境内的储蓄水平只有中国的一半,每年流入印度的境外直接投资大约只有中国的10%,印度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比中国落后大约10至15年,但印度却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速,而且它有30%至4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自生产力的增长,而不是资本或劳动力的增加。不过,印度经济模式中的问题也同样十分明显。例如,印度境内办事效率较低,往往不能集中力量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在印度开办一项业务所花的时间是在中国的两倍,注册资产在印度要花67天,而在中国只要32天;履行合约在印度要花425天,而在中国只花241天。印度社会经济的分化也十分严重,现代化与落后共存,是一个对比鲜明和充满矛盾的国家。印度位居世界经济强国之列,但世界上最贫困的人口中有四分之一生活在印度;它是世界第六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但数以亿计的印度人劫缺乏电力能源;它的250多所大学培养了300多万名科学精英,但40%的印度人口仍是文盲。在德里和班加罗尔等城市,茅草屋往往与跨国公司的摩天大厦交织在一起。内容提要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有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既是邻国、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又是全球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两国的经济发展为世界所瞩目。而中国与印度也是最具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 魅力的国家。本文比较了两国利用外资格局的明显差异:FDI在中国更多流向加工制造业,在印度则更多流向软件服务业;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存在差别的原因是基于总体引资环境、经济发展战略侧重点等方面的差异;且中印利用外资对经济产生了不同的重要影响。因此两国应该向对方借鉴经验。 关键词 中国 印度 FDI 比较分析 一、中印利用FDI概况 (一)中国利用FDI概述 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以前的近三十年时间里,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基本上是空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979-1986年起步阶段、1987-1991年稳步发展阶段、1992-1996 年持续快速发展阶段、1997-2001年为调整阶段和2002年入世以来进入发展2.熟练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是外资进入中国的重要因素 由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丧失殆尽,迫使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纷纷转向发展中国家。2003年3月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结果表明,在制造业领域,纽约、东京、上海三地人均月薪分别为2300美元、2500美元、207美元。显然,中国上海更具有成本竞争优势。 3.中国拥有庞大的潜在市场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指出,市场因素主要为市场规模、市场增长、市场的格局及顾客的类型, 是跨国公司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国, 拥有13亿多人口, 市场庞大, 投资有利可图。中国的经济总量在快速膨胀,世界排名快速前移。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越英国和法国,跃居世界第四位(美、日、德、中),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一。从2003年至2006年,中国持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而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使中国具有了吸引外资的重要砝码和更大的发展潜力。 4.加入世贸组织为外商提供了更大的进入空间第一是中国软件行业的人才供应与印度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中国软件人才缺口较大,据最新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年至少存在20万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万左右的速度增加。比较而言,印度软件从业人员约110万,此外,在海外工作的印度软件工程师达10万人,使印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人才国,为印度软件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 第二,印度的人力成本目前低于中国。据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美世咨询2005年11月中旬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中国42种职位中,95%的基本工资成本要高于印度 (如表3所示) 。 第三是人口老龄化。印度目前有近10亿多人口,其中大部分为青壮年、儿童,年龄结构很年轻。数量如此众多的劳动力 (或准劳动力) 资源,是印度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以2003年数据为例,印度65岁以上老人的总数为5400万人,占其总人口比重为5.07%;而中国65岁以上老人的总数为9401万人,占其总人口比重为7.27%。这说明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比印度严重。

叫姐姐撒··姐姐帮伱哈

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世界范围内总共有41,642篇SCI;在全球共41,642篇SCI撤稿中,国内有19,421篇,高于第二位美国的5,607篇。其他主要国家数据如下:德国、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和印度,分别是收录了3.3万篇、2.8万篇、2.4万篇、2.2万篇、1.6万篇和1.2万篇。

印度人在美国发表论文

拉马努金(1887-1920)是印度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天才之一,与中国的数学家华罗庚一样,也是自学成才,但与华罗庚又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华罗庚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成才的,受到了正规的数学训练,而拉马努金则是纯粹的自学成才,纯粹的野生野长,在他成才前从没接受过正规的数学指导和训练,在才能方面,如果说华罗庚是一位数学天才,那么,拉马努金则是一位超级数学天才,其数学才华远高于华罗庚。华罗庚在小学阶段,数学成绩很差,勉强及格,只是到中学后,遇到了两位优秀的数学老师,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华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从此数学成绩扶摇直上,后被清华大学破格录用,进入清华后,华在数学教授们的指导下继续自学数学,再后来,又被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数学教授哈代门下,在其指导下进一步钻研数学,最终成为一名了不起的数学家,可见,华罗庚虽然主要是自学成才的,但并没有脱离传统数学的正规,而拉马努金则不然,他在成才前从没接受过正规的数学指导和训练,正因如此,他开创了一条全新的数学道路,其成就也远高于华罗庚,只可惜,他只活了32岁,如果也能象牛顿那样活到80多岁,他也许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天才与贫困。1887年12月22日,拉马努金出生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埃罗德县的一个没落的婆罗门家庭。父亲是一家布店的小职员,每月只有20卢比的工资,一家7口人就靠这点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 拉马努金的母亲出身于书香世家,很有教养,而且很有心机,从小就很注重对孩子的启蒙和培养,拉马努金出生后的7年内,先后出生的三个弟妹都早年夭折了,这又导致了父母对他的溺爱,把全部心血都用在了对他一个的关爱和培养上,所以,拉马努金从小他就喜欢思考问题,曾问老师在天空闪耀的星座的距离,以及地球赤道的长度。在12岁时开始对数学发生兴趣,曾问高班同学:“什么是数学的最高真理?”当时同学告诉他“毕达哥拉斯定理”(即中国人称“勾股定理”)可以作为代表,这引起了他对几何学的兴趣。差不多在这个时候,他对等差级数和等比级数的性质自己做了研究。他那时的同学后来回忆说:“我们,包括老师,很少可以理解他,并对他‘敬而远之’”。 他15岁时高中快毕业时,朋友借给他英国数学家卡尔(G. Carr)写的《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基本结果汇编》一书。该书收录了代数、微积分、三角学和解析几何的五千多个方程,但书中没有给出详细的证明。这正好符合拉马努金的胃口,给了他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他把每一个方程式当成一个研究题,尝试对其进行独特的证明,而且还对其中一些进行推广,这花去了他大约5年的时间,留下几百页的数学笔记。他证明了其中的一些方程,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他开辟了一条新的数学道路,并从中发现了很多新公式、新定理,培养出了一种超常的直觉思维能力,这是此书给他的最大益处,同时这本书也使他成了一个超级数学天才,彻底改变他的命运和人生道路。 拉马努金在贡伯戈纳姆读高中,毕业时各项成绩突出,被校长形容为“用满分也不足以说明他如此出色”。但进入当地著名的贡伯戈纳姆学院后,由于《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基本结果汇编》这本书使他着了魔,把全部精力投入数学研究,导致其他科目不及格;他不仅失去了奖学金,而且被学校开除。1905年,18岁的他为此离家出走3个月。一年后,拉马努金被马德拉斯的帕凯亚帕学院录取,但这个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难以逃脱被开除的命运,他的5门文科课程两次不及格。此后拉马努金开始做家教维持生计,同时从图书馆借来数学书,然后把自己的研究结论写在笔记本里。 拉马努金的现状让他的父母非常担忧,他的研究成果已远远超出了当地的水平,在印度没人能懂,他还没有大学毕业证,很难找工作,连生存都成问题,于是,聪明的母亲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给他找个媳妇,1909年为他安排了婚事,妻子是一个9岁的女孩,根据印度的习俗,这在当时的印度这是相当常见的。有了家而且是长子,必须帮助家里解决一些生活费用,他不得不极力地四处寻找工作,后来朋友艾亚尔(S. Aiyar)推荐他去找马德拉斯港务信托处官员拉奥(R. Rao)。拉奥是一个有钱的人,也是一个数学爱好者,他很赏识拉马努金的数学才能。他认为拉马努金只适合搞数学而不适合做其他工作,因此宁愿每个月给他一些钱,让他挂名不上班,在家专心从事数学研究。 拉马努金只好接受这些钱,又继续他的研究工作。每天傍晚时分才在马德拉斯的海边散步和朋友聊天作为休息。有一天一个老朋友遇到他,就对他说:“人们称赞你有数学的天才!”拉马努金听了笑道:“天才?你看看我的臂肘吧!”他的臂肘的皮肤显得又黑又厚。他解释他日夜在石板上计算,用破布来擦掉石板上的字太花时间了,他每几分钟就用肘直接擦石板的字。朋友问他既然要作这么多计算为什么不用纸来写。拉马努金说他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钱去买纸来算题呢!原来拉马努金觉得依靠别人生活心里很是惭愧,已经有一个月不去拿钱了。1911年,拉马努金的第一篇论文“关于伯努利数的一些性质”发表在《印度数学会会刊》上,从此他开始了与数学界同行的正式交流。拉马努金在他的第二篇论文里发表了一系列共14条关于圆周率π的计算公式;神奇的是,其中一条公式每计算一项就可以得到8位的十进制精度。 拉马努金的成长道路决定了其必然与众不同,他对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严谨一无所知,在某种程度上他不知道什么叫证明,他惯以直觉(或者是跳步)导出公式,不喜作证明(事后往往证明他是对的)。他留下的那些没有证明的公式,引发了后来的大量研究。拉马努金是印度在过去一千年中所诞生的超级伟大的数学家。他的直觉的跳跃甚至令今天的数学家感到迷惑,在他死后70多年,他的论文和研究日记中埋藏的秘密依然在不断地被挖掘出来。他发现的定理被应用到他活着的时候很难想象到的领域。他有着很强的直觉洞察力(可称之为“数感”),虽未受过严格数学训练,却能独立发现了近3900个数学公式和命题。他经常宣称在梦中娜玛卡尔女神给其启示,早晨醒来就能写下不少数学公式和命题。他所预见的数学命题,日后有许多得到了证实。如比利时数学家德利涅(V. Deligne)于1973年证明了拉马努金1916年提出的一个猜想,并因此获得了1978年的菲尔兹奖。 除了在纯粹数学方面做出卓越的成就以外,拉马努金的理论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发现的好几个定理在包括粒子物理、统计力学、计算机科学、密码技术和空间技术等不同领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甚至晶体和塑料的研制也受到他创立的整数分拆理论的启发,而他在黎曼ζ函数方面的研究成果,现在已经与齿轮技术的进步挂上了钩,还被用于测温学及冶金高炉的优化。他生命中的最后一项成果——模仿θ函数有力地推动了用孤立波理论来研究癌细胞的恶化和扩散以及海啸的运动;最近有专家认为,这一函数很可能被用来解释宇宙黑洞的部分奥秘,而令人吃惊的是,当拉马努金首次提出这种函数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黑洞是什么。 一位后来在马德拉斯认识他的人说:“在找工作和推销自己的那时期里,他总足很友善很合群,……总是很有趣,爱讲泰米尔语和英语的同音双关语,爱说笑话,有时讲很长的故事,讲起来就自己先笑个不停,头巾都会散开,他就一面讲一面系头巾’有时还没有讲到要紧关头,自己就笑得停不下来,只好从头再讲,“他是那么带劲,伤感的眼睛闪闪发光 … … 他 什 么 都 能 谈 , 不 喜欢 他 是 很 难的” 拉 马 努 金 并 不 是 跟 谁 都 很 随 便 的, 大多数时候他很腼腆,只在和几个亲密的朋友相处时才显得快活。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常常视而不见,他在贡伯戈纳姆的一位同班同学哈里•拉奥讲过一段常被人忆起的趣事:他到马德拉斯来看拉马努金,“他马上打开他的笔记本句我讲解那些古怪的数学定理和公式,全然没有顾及我对数学一窍不通。”他根本就想不到这一点,拉马努金一旦沉醉在数学电,他旁边的人就好像不存在似的,不可思议的是,他迷人的地方,正是他这种对于人际关系的全然尤知,他的这个短 处 , 从 另 个 角 度 来 看 则 是 他 的 天真、诚恳,所有认识他的人都看到了这•点。 拉马努金和华罗庚一样,都很幸运地遇到了自己的伯乐,由于印度当时的数学水平不高,国内几乎没有人能看懂拉马努金的研究成果,于是,拉马努金的一个朋友艾亚尔建议他把研究成果寄给英国数学家,最初的两个数学家都未回音。1913年1月16日,他再次鼓起勇气写信给第三个数学家——剑桥大学教授哈代(G. Hardy);信是这样开头的,“尊敬的先生,谨自我介绍如下:我是马德拉斯港务信托处的一个职员……我未能按常规念完大学的正规课程,但我在开辟自己的路……本地的数学家说我的结果是‘惊人的’……如果您认为这些内容是有价值的话,请您发表它们……”他还给哈代寄去了一大堆自己研究得出的数学公式和命题;由于没有证明的过程,有些连哈代也不大明白。哈代在咨询了另一个英国数学家、他的合作伙伴李特尔伍德(J. Littlewood)之后,认定拉马努金是一个难得的数学天才。拉马努金多少有些运气,哈代的慧眼识金,使得拉马努金能够在1914年进入剑桥大学。这则动人故事如今已成为数学史乃至科学史上的传奇故事之一,同时作为两个人学术生涯的转折点——拉马努金因哈代而崭露头角,哈代因拉马努金而增光溢彩。德国数学家克莱因曾经说过,"推进数学的,主要是那些有卓越直觉的人,而不是以严格的证明方法见长的人."无疑,拉马努金正是一位有着卓越的数学直觉的天才。拉马努金的亦师亦友哈代曾感慨道:“我们学习数学,拉马努金则发现并创造了数学。”他更喜欢公开声称的是,自己在数学上最大的成就是“发现了拉马努金”。他在自己设计的一种关于天生数学才能的非正式的评分表中,给自己评了25分,给另一个杰出的数学家李特尔伍德评了30分,给他同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D. Hilbert)评了80分,而给拉马努金评了100分。他甚至把拉马努金的天才比作至少与数学巨人欧拉(L. Euler)和雅可比(C. Jacobi)相当。 拉马努金与哈代之间的数学研究合作非常成功,被后人称作“天作之合”。哈代收到拉马努金来信的时候,正处于学术创造的高峰.更为重要的是,如同数学史家斯诺所评价的,哈代是"我所见到过的最远离忌妒情感的人","彻底摆脱了人生的种种卑鄙狭隘的个性".另一方面,牛津大学的一位经济学家曾经这样回忆哈代,"他对于卓越性的感觉是绝对敏锐的;稍有逊色的从来不屑一顾."哈代看了拉马努金的《笔记》,便确信他的数学天赋高于自己,决心把他邀请到剑桥来. 1913年,由于哈代在给拉马努金的回信中对其成就做了很高的评介,印度当地的数学学会和地方政府都很重视这件事,视拉马努金为当地的骄傲,于是大学和政府当局打破惯例破格录取拉马努金为马德拉斯大学的研究生(拉马努金当时只有高中学历),并给予其很高的奖学金,有了这笔奖学金,拉马努金及其家人从此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拉马努金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使他能够一心一意地研究数学,这时远在英国的哈代急于请拉马努金到剑桥大学深造,同时也好与他合作一起研究数学问题,但由于婆罗门教有严格的教规,不允许漂洋过海远去他乡,拉马努金虽然也想去英国,但一时不能成行,这需要说服他的父母和家人,正巧三一学院年轻的助教内维尔要到印度去,哈代便委托他去会见拉马努金.同时做一些说服工作,并带拉马努金回英国,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终于,1914年春,拉马努金告别家人,乘船到了英国,剑桥大学破格录用拉马努金为研究生(拉马努金只有高中学历),并提供优厚的奖学金使他衣食无忧。拉马努金和哈代二人可谓各有特长,优势互补,拉马努金擅长直觉发现,从中得出数学定律,但不擅于定律的证明,也没有受过正规的数学训练,哈代则正好相反,所以,二人合在一处,真是如虎添翼,从1914至1919年的五年间,取得了丰硕的合作研究成果,共同发表了多篇非常重要的数学论文,同时,在合代的提名和帮助下,拉马努金还先后取得了英国皇家学会和剑桥大学研究员的光荣资格。 拉马努金独立发现了近四千个公式,其中一些是欧拉、高斯等欧洲数学家前辈们发现过的,他只不过是又重新发现了一次(由于自学成才,又没有受过正统的数学训练,他以前没有见过这些公式),哈代感慨道:一个印度人孤独地对抗着欧洲积累百年的智慧。 不幸的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剑桥大学和整个英国的生存条件都严重恶化,物价飞涨,食品短缺,再加上工作繁忙、劳累过度,以及他的严格素食主义导致的营养不良和不适应英国的严寒气候等原因,拉马努金在战争后期患上了肺结核,战争结束后,他于1919年回到印度老家,并于1920年病逝,年仅32岁。 为了激励年轻人刻苦学习和奋发向上,马德拉斯大学于1950年建立了一个用拉马努金的名字来命名的高等数学研究所,并在研究所门前为他矗立一个大理石半身像;后来该所培养了不少优秀数学人才。印度人在纪念拉马努金时,把他和圣雄甘地(M. Gandhi)、诗人泰戈尔(R. Tagore)等人一道,称作“印度之子”。在1962年拉马努金诞辰75周年之际,印度发行了一套纪念他的邮票。1975年印度成立了“拉马努金学会”,1986年开始出版会刊。到1987年即拉马努金诞辰100周年之际,印度已拍摄了3部有关他生平的电影。1987年在拉马努金的故乡马德拉斯,当容纳他最后一年心血的遗著《失散的笔记本》出版时,印度前总理甘地(R. Gandhi)亲自赶去祝贺并参加了首发式。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于1997年创办了《拉马努金期刊》,专门发表“受到他影响的数学领域”的研究论文;该校还成立了一个国际性的拉马努金数学会。千禧年时,《时代》周刊选出了100位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其中就有拉马努金,并称赞他是一千年来印度最伟大的数学家。现在国际上有两项以拉马努金命名的数学大奖,专门颁发给“与他有相同研究方向”的杰出青年数学家;已获奖的华人数学家有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陶哲轩、北京大学教授史宇光、北京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张伟和斯坦福大学教师恽之玮。 为纪念拉马努金对数学的贡献,印度总理辛格(M. Singh)于2012年2月26日宣布其诞辰为“印度数学日”(每年12月22日)及2012年为“印度数学年”。在拉马努金诞辰125周年之际,印度举办了一系列纪念他的活动。美英等国的一些著名科学家在报上发表纪念文章,向拉马努金表示崇高的敬意。《美国数学会志》在2012年12月号和2013年1月号上连续刊发纪念拉马努金的系列文章,高度评价了他对数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有趣的是,谷歌网站为纪念拉马努金诞辰125周年专门绘了一张描述他少年学习情景的涂鸦。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拉马努金的传奇色彩,世界上有多种关于他的传记版本。其中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写作教授卡尼格尔(R. Kanigel)1991年所著的《知无涯者:拉马努金传》(2008年被中国数学家、武汉大学前校长齐民友等翻译成中文)最为成功,在美国成为畅销书,并曾获1992年“美国书评界传记奖”。美国数学科普大师加德纳(M. Gardner)对该书的评语是:“至今出版过的关于当代数学家的传记中,这是最好的、文献最丰富的作品之一……你一定会发现,对本世纪最杰出、谜一般的智者之一的光辉的研究会吸引住你。” 一,天才并非先天的,而是与后天的专一、勤奋和独特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在专一方面,拉马努金在高中阶段不太偏科,因此他的各门成绩都很优秀,但到了大学阶段后,却过于偏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数学上,以致于其它多门学科不及格,被大学开除,最终也没有哪到大学毕业证,可见,拉马努金并非在数学方面天生就比别人强,这就好比打井一样,天才只所以比别人打得深,是因为他们太专一了,常人只所以打不深,是因为他们不专一,经常换地方,这个地方还没打出水,就换另一个地方了。在勤奋方面,拉马努金从不做体育锻炼,也很少和朋友娱乐闲聊,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思考上,他的勤奋也是超常的。在独特成长环境方面,由于他出身于婆罗门教,是印度四个种性中最高一级的精神贵族,婆罗门注重知识、精神和教养,而不看重金钱和财富,如果一个婆罗门教徒精神富有,但身无分文、四处流浪,不会被人看不起,相反,这是高贵的标志,此外,拉马努金的母亲出身于书香世家,很有教养,且很聪明,很注重子女的早期教育,再加上后于拉马努金出生的三个子女都早年夭折了,这又使她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到拉马努金身上,所以,他从小就很聪明,很爱思考,在中小学阶段各门课程都很优秀,中国有句古话叫“逆境出人才”,拉马努金出身高贵,却又家庭贫穷,所以他能发奋学习,再加上遇到了卡尔那本奇书,在他15岁时这个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激发出他的极大的好奇心和智慧潜力,所以,他的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专一或偏科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一方面,只有专一才能更快地出类拔萃,另一方面,太专一了,往往会导致个人的知识不全和能力的欠缺,最终给个人造成不利的一些后果,比如,缺乏心理保健和身体健康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样,在遇到人生挫折时,就会给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是早年夭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才早夭,拉马努金就是这样,他只活了32岁,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挪威天才数学家尼尔斯·阿贝尔,27岁,法国天才数学家埃瓦里斯特·伽罗瓦,21岁,俄国天才文学家普希金,38岁,荷兰天才画家梵高,37岁,奥地利人天才作曲家莫扎特,35岁。 三,历史上有很多天才由于没遇到伯乐而被埋没,比如上面的挪威天才数学家尼尔斯·阿贝尔、法国天才数学家埃瓦里斯特·伽罗瓦,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等,他们的研究成果在生前都没有被世人发现或认可,象华罗庚、拉马努金和爱因斯坦等天才如果没有遇到伯乐,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许到现在还不为世人所知,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历史上被埋没的天才和其研究成果一定还有很多。 四,野生野长的天才有时候更容易开创出一条全新的道路。历史上的一些天才,如上述拉马努金、梵高、孟德尔以及微生物学之父列文虎克、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罗伊德等,正因为他们成才前没有受到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或被排除在主流学术圈之外,所以,他们往往更有机会开创出一种全新的道路,又如,中外历史上都曾出现过一些速算神童,上世纪中期,其数学计算机速度甚至超过了当时的计算机,只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计算方法与常人完全不同,不过,其中的有些速算神童,在掌握了正常人的数学计算方法后,他们的速算才能反而消失了,变得和常人一样了。 五,天才是人群中的极少数,超级天才更是曲指可数,世界上的超级天才除了拉马努金外,还有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哥白尼以及中国的老子(李耳)等。天才都是后天的,不是天生的,超级天才同样也是后天的,而非先天的,成为超级天才的关键是要做到超级专注(专一),在一段时期内(比如数年内)高度地专注于一件事(一项研究),但要做到这一点实在太难了,因为人生中所面对的诱惑太多了,很容易被诱离要点,所谓“逆境出人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逆境中的诱惑远少于顺境,当然逆境不是成为天才的必要条件,比如哥白尼、达尔文、卡文迪许等天才都出身于顺境。超级天才们做到了超级专注,所以他们能成为超级天才。超级天才们大多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幼雏,通俗地讲就是:有儿童相,虽有成人的年龄,但在人际关系方面却象儿童一样单纯和幼雏,这就是超级天才们最大的外在特征!只有做到超级专注的人,才会表现出这样的外在特征。 六,通过天才教育大规模培养超级天才完全是可行的,而且人造天才会比天然的天才更杰出,更有创造力。既然成为超级天才的最大障碍是诱惑太多,那么我们正好需要建立这样一所天才学校,它能够建立一道防火墙,使学生不接触各种诱惑信息,这样学生们就能做到高度专一了,专一于他们的学习和研究,这样十年内就可把学生培养成某一领域里的超级天才,反省心理学起源于对天才和人脑思维的研究,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已成功破解天才之谜,并找到了培养天才的有效方法,笔者相信,这件事一定能够成功! 拉马努金的传记电影:

掌桥科研。印度人的论文在掌桥科研可以查到,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印度人的基本特征是身材矮小,属于亚洲人种之一。

印度发表论文

拉马努金(1887-1920)是印度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天才之一,与中国的数学家华罗庚一样,也是自学成才,但与华罗庚又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华罗庚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成才的,受到了正规的数学训练,而拉马努金则是纯粹的自学成才,纯粹的野生野长,在他成才前从没接受过正规的数学指导和训练,在才能方面,如果说华罗庚是一位数学天才,那么,拉马努金则是一位超级数学天才,其数学才华远高于华罗庚。华罗庚在小学阶段,数学成绩很差,勉强及格,只是到中学后,遇到了两位优秀的数学老师,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华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从此数学成绩扶摇直上,后被清华大学破格录用,进入清华后,华在数学教授们的指导下继续自学数学,再后来,又被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数学教授哈代门下,在其指导下进一步钻研数学,最终成为一名了不起的数学家,可见,华罗庚虽然主要是自学成才的,但并没有脱离传统数学的正规,而拉马努金则不然,他在成才前从没接受过正规的数学指导和训练,正因如此,他开创了一条全新的数学道路,其成就也远高于华罗庚,只可惜,他只活了32岁,如果也能象牛顿那样活到80多岁,他也许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天才与贫困。1887年12月22日,拉马努金出生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埃罗德县的一个没落的婆罗门家庭。父亲是一家布店的小职员,每月只有20卢比的工资,一家7口人就靠这点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 拉马努金的母亲出身于书香世家,很有教养,而且很有心机,从小就很注重对孩子的启蒙和培养,拉马努金出生后的7年内,先后出生的三个弟妹都早年夭折了,这又导致了父母对他的溺爱,把全部心血都用在了对他一个的关爱和培养上,所以,拉马努金从小他就喜欢思考问题,曾问老师在天空闪耀的星座的距离,以及地球赤道的长度。在12岁时开始对数学发生兴趣,曾问高班同学:“什么是数学的最高真理?”当时同学告诉他“毕达哥拉斯定理”(即中国人称“勾股定理”)可以作为代表,这引起了他对几何学的兴趣。差不多在这个时候,他对等差级数和等比级数的性质自己做了研究。他那时的同学后来回忆说:“我们,包括老师,很少可以理解他,并对他‘敬而远之’”。 他15岁时高中快毕业时,朋友借给他英国数学家卡尔(G. Carr)写的《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基本结果汇编》一书。该书收录了代数、微积分、三角学和解析几何的五千多个方程,但书中没有给出详细的证明。这正好符合拉马努金的胃口,给了他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他把每一个方程式当成一个研究题,尝试对其进行独特的证明,而且还对其中一些进行推广,这花去了他大约5年的时间,留下几百页的数学笔记。他证明了其中的一些方程,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他开辟了一条新的数学道路,并从中发现了很多新公式、新定理,培养出了一种超常的直觉思维能力,这是此书给他的最大益处,同时这本书也使他成了一个超级数学天才,彻底改变他的命运和人生道路。 拉马努金在贡伯戈纳姆读高中,毕业时各项成绩突出,被校长形容为“用满分也不足以说明他如此出色”。但进入当地著名的贡伯戈纳姆学院后,由于《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基本结果汇编》这本书使他着了魔,把全部精力投入数学研究,导致其他科目不及格;他不仅失去了奖学金,而且被学校开除。1905年,18岁的他为此离家出走3个月。一年后,拉马努金被马德拉斯的帕凯亚帕学院录取,但这个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难以逃脱被开除的命运,他的5门文科课程两次不及格。此后拉马努金开始做家教维持生计,同时从图书馆借来数学书,然后把自己的研究结论写在笔记本里。 拉马努金的现状让他的父母非常担忧,他的研究成果已远远超出了当地的水平,在印度没人能懂,他还没有大学毕业证,很难找工作,连生存都成问题,于是,聪明的母亲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给他找个媳妇,1909年为他安排了婚事,妻子是一个9岁的女孩,根据印度的习俗,这在当时的印度这是相当常见的。有了家而且是长子,必须帮助家里解决一些生活费用,他不得不极力地四处寻找工作,后来朋友艾亚尔(S. Aiyar)推荐他去找马德拉斯港务信托处官员拉奥(R. Rao)。拉奥是一个有钱的人,也是一个数学爱好者,他很赏识拉马努金的数学才能。他认为拉马努金只适合搞数学而不适合做其他工作,因此宁愿每个月给他一些钱,让他挂名不上班,在家专心从事数学研究。 拉马努金只好接受这些钱,又继续他的研究工作。每天傍晚时分才在马德拉斯的海边散步和朋友聊天作为休息。有一天一个老朋友遇到他,就对他说:“人们称赞你有数学的天才!”拉马努金听了笑道:“天才?你看看我的臂肘吧!”他的臂肘的皮肤显得又黑又厚。他解释他日夜在石板上计算,用破布来擦掉石板上的字太花时间了,他每几分钟就用肘直接擦石板的字。朋友问他既然要作这么多计算为什么不用纸来写。拉马努金说他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钱去买纸来算题呢!原来拉马努金觉得依靠别人生活心里很是惭愧,已经有一个月不去拿钱了。1911年,拉马努金的第一篇论文“关于伯努利数的一些性质”发表在《印度数学会会刊》上,从此他开始了与数学界同行的正式交流。拉马努金在他的第二篇论文里发表了一系列共14条关于圆周率π的计算公式;神奇的是,其中一条公式每计算一项就可以得到8位的十进制精度。 拉马努金的成长道路决定了其必然与众不同,他对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严谨一无所知,在某种程度上他不知道什么叫证明,他惯以直觉(或者是跳步)导出公式,不喜作证明(事后往往证明他是对的)。他留下的那些没有证明的公式,引发了后来的大量研究。拉马努金是印度在过去一千年中所诞生的超级伟大的数学家。他的直觉的跳跃甚至令今天的数学家感到迷惑,在他死后70多年,他的论文和研究日记中埋藏的秘密依然在不断地被挖掘出来。他发现的定理被应用到他活着的时候很难想象到的领域。他有着很强的直觉洞察力(可称之为“数感”),虽未受过严格数学训练,却能独立发现了近3900个数学公式和命题。他经常宣称在梦中娜玛卡尔女神给其启示,早晨醒来就能写下不少数学公式和命题。他所预见的数学命题,日后有许多得到了证实。如比利时数学家德利涅(V. Deligne)于1973年证明了拉马努金1916年提出的一个猜想,并因此获得了1978年的菲尔兹奖。 除了在纯粹数学方面做出卓越的成就以外,拉马努金的理论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发现的好几个定理在包括粒子物理、统计力学、计算机科学、密码技术和空间技术等不同领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甚至晶体和塑料的研制也受到他创立的整数分拆理论的启发,而他在黎曼ζ函数方面的研究成果,现在已经与齿轮技术的进步挂上了钩,还被用于测温学及冶金高炉的优化。他生命中的最后一项成果——模仿θ函数有力地推动了用孤立波理论来研究癌细胞的恶化和扩散以及海啸的运动;最近有专家认为,这一函数很可能被用来解释宇宙黑洞的部分奥秘,而令人吃惊的是,当拉马努金首次提出这种函数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黑洞是什么。 一位后来在马德拉斯认识他的人说:“在找工作和推销自己的那时期里,他总足很友善很合群,……总是很有趣,爱讲泰米尔语和英语的同音双关语,爱说笑话,有时讲很长的故事,讲起来就自己先笑个不停,头巾都会散开,他就一面讲一面系头巾’有时还没有讲到要紧关头,自己就笑得停不下来,只好从头再讲,“他是那么带劲,伤感的眼睛闪闪发光 … … 他 什 么 都 能 谈 , 不 喜欢 他 是 很 难的” 拉 马 努 金 并 不 是 跟 谁 都 很 随 便 的, 大多数时候他很腼腆,只在和几个亲密的朋友相处时才显得快活。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常常视而不见,他在贡伯戈纳姆的一位同班同学哈里•拉奥讲过一段常被人忆起的趣事:他到马德拉斯来看拉马努金,“他马上打开他的笔记本句我讲解那些古怪的数学定理和公式,全然没有顾及我对数学一窍不通。”他根本就想不到这一点,拉马努金一旦沉醉在数学电,他旁边的人就好像不存在似的,不可思议的是,他迷人的地方,正是他这种对于人际关系的全然尤知,他的这个短 处 , 从 另 个 角 度 来 看 则 是 他 的 天真、诚恳,所有认识他的人都看到了这•点。 拉马努金和华罗庚一样,都很幸运地遇到了自己的伯乐,由于印度当时的数学水平不高,国内几乎没有人能看懂拉马努金的研究成果,于是,拉马努金的一个朋友艾亚尔建议他把研究成果寄给英国数学家,最初的两个数学家都未回音。1913年1月16日,他再次鼓起勇气写信给第三个数学家——剑桥大学教授哈代(G. Hardy);信是这样开头的,“尊敬的先生,谨自我介绍如下:我是马德拉斯港务信托处的一个职员……我未能按常规念完大学的正规课程,但我在开辟自己的路……本地的数学家说我的结果是‘惊人的’……如果您认为这些内容是有价值的话,请您发表它们……”他还给哈代寄去了一大堆自己研究得出的数学公式和命题;由于没有证明的过程,有些连哈代也不大明白。哈代在咨询了另一个英国数学家、他的合作伙伴李特尔伍德(J. Littlewood)之后,认定拉马努金是一个难得的数学天才。拉马努金多少有些运气,哈代的慧眼识金,使得拉马努金能够在1914年进入剑桥大学。这则动人故事如今已成为数学史乃至科学史上的传奇故事之一,同时作为两个人学术生涯的转折点——拉马努金因哈代而崭露头角,哈代因拉马努金而增光溢彩。德国数学家克莱因曾经说过,"推进数学的,主要是那些有卓越直觉的人,而不是以严格的证明方法见长的人."无疑,拉马努金正是一位有着卓越的数学直觉的天才。拉马努金的亦师亦友哈代曾感慨道:“我们学习数学,拉马努金则发现并创造了数学。”他更喜欢公开声称的是,自己在数学上最大的成就是“发现了拉马努金”。他在自己设计的一种关于天生数学才能的非正式的评分表中,给自己评了25分,给另一个杰出的数学家李特尔伍德评了30分,给他同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D. Hilbert)评了80分,而给拉马努金评了100分。他甚至把拉马努金的天才比作至少与数学巨人欧拉(L. Euler)和雅可比(C. Jacobi)相当。 拉马努金与哈代之间的数学研究合作非常成功,被后人称作“天作之合”。哈代收到拉马努金来信的时候,正处于学术创造的高峰.更为重要的是,如同数学史家斯诺所评价的,哈代是"我所见到过的最远离忌妒情感的人","彻底摆脱了人生的种种卑鄙狭隘的个性".另一方面,牛津大学的一位经济学家曾经这样回忆哈代,"他对于卓越性的感觉是绝对敏锐的;稍有逊色的从来不屑一顾."哈代看了拉马努金的《笔记》,便确信他的数学天赋高于自己,决心把他邀请到剑桥来. 1913年,由于哈代在给拉马努金的回信中对其成就做了很高的评介,印度当地的数学学会和地方政府都很重视这件事,视拉马努金为当地的骄傲,于是大学和政府当局打破惯例破格录取拉马努金为马德拉斯大学的研究生(拉马努金当时只有高中学历),并给予其很高的奖学金,有了这笔奖学金,拉马努金及其家人从此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拉马努金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使他能够一心一意地研究数学,这时远在英国的哈代急于请拉马努金到剑桥大学深造,同时也好与他合作一起研究数学问题,但由于婆罗门教有严格的教规,不允许漂洋过海远去他乡,拉马努金虽然也想去英国,但一时不能成行,这需要说服他的父母和家人,正巧三一学院年轻的助教内维尔要到印度去,哈代便委托他去会见拉马努金.同时做一些说服工作,并带拉马努金回英国,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终于,1914年春,拉马努金告别家人,乘船到了英国,剑桥大学破格录用拉马努金为研究生(拉马努金只有高中学历),并提供优厚的奖学金使他衣食无忧。拉马努金和哈代二人可谓各有特长,优势互补,拉马努金擅长直觉发现,从中得出数学定律,但不擅于定律的证明,也没有受过正规的数学训练,哈代则正好相反,所以,二人合在一处,真是如虎添翼,从1914至1919年的五年间,取得了丰硕的合作研究成果,共同发表了多篇非常重要的数学论文,同时,在合代的提名和帮助下,拉马努金还先后取得了英国皇家学会和剑桥大学研究员的光荣资格。 拉马努金独立发现了近四千个公式,其中一些是欧拉、高斯等欧洲数学家前辈们发现过的,他只不过是又重新发现了一次(由于自学成才,又没有受过正统的数学训练,他以前没有见过这些公式),哈代感慨道:一个印度人孤独地对抗着欧洲积累百年的智慧。 不幸的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剑桥大学和整个英国的生存条件都严重恶化,物价飞涨,食品短缺,再加上工作繁忙、劳累过度,以及他的严格素食主义导致的营养不良和不适应英国的严寒气候等原因,拉马努金在战争后期患上了肺结核,战争结束后,他于1919年回到印度老家,并于1920年病逝,年仅32岁。 为了激励年轻人刻苦学习和奋发向上,马德拉斯大学于1950年建立了一个用拉马努金的名字来命名的高等数学研究所,并在研究所门前为他矗立一个大理石半身像;后来该所培养了不少优秀数学人才。印度人在纪念拉马努金时,把他和圣雄甘地(M. Gandhi)、诗人泰戈尔(R. Tagore)等人一道,称作“印度之子”。在1962年拉马努金诞辰75周年之际,印度发行了一套纪念他的邮票。1975年印度成立了“拉马努金学会”,1986年开始出版会刊。到1987年即拉马努金诞辰100周年之际,印度已拍摄了3部有关他生平的电影。1987年在拉马努金的故乡马德拉斯,当容纳他最后一年心血的遗著《失散的笔记本》出版时,印度前总理甘地(R. Gandhi)亲自赶去祝贺并参加了首发式。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于1997年创办了《拉马努金期刊》,专门发表“受到他影响的数学领域”的研究论文;该校还成立了一个国际性的拉马努金数学会。千禧年时,《时代》周刊选出了100位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其中就有拉马努金,并称赞他是一千年来印度最伟大的数学家。现在国际上有两项以拉马努金命名的数学大奖,专门颁发给“与他有相同研究方向”的杰出青年数学家;已获奖的华人数学家有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陶哲轩、北京大学教授史宇光、北京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张伟和斯坦福大学教师恽之玮。 为纪念拉马努金对数学的贡献,印度总理辛格(M. Singh)于2012年2月26日宣布其诞辰为“印度数学日”(每年12月22日)及2012年为“印度数学年”。在拉马努金诞辰125周年之际,印度举办了一系列纪念他的活动。美英等国的一些著名科学家在报上发表纪念文章,向拉马努金表示崇高的敬意。《美国数学会志》在2012年12月号和2013年1月号上连续刊发纪念拉马努金的系列文章,高度评价了他对数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有趣的是,谷歌网站为纪念拉马努金诞辰125周年专门绘了一张描述他少年学习情景的涂鸦。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拉马努金的传奇色彩,世界上有多种关于他的传记版本。其中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写作教授卡尼格尔(R. Kanigel)1991年所著的《知无涯者:拉马努金传》(2008年被中国数学家、武汉大学前校长齐民友等翻译成中文)最为成功,在美国成为畅销书,并曾获1992年“美国书评界传记奖”。美国数学科普大师加德纳(M. Gardner)对该书的评语是:“至今出版过的关于当代数学家的传记中,这是最好的、文献最丰富的作品之一……你一定会发现,对本世纪最杰出、谜一般的智者之一的光辉的研究会吸引住你。” 一,天才并非先天的,而是与后天的专一、勤奋和独特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在专一方面,拉马努金在高中阶段不太偏科,因此他的各门成绩都很优秀,但到了大学阶段后,却过于偏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数学上,以致于其它多门学科不及格,被大学开除,最终也没有哪到大学毕业证,可见,拉马努金并非在数学方面天生就比别人强,这就好比打井一样,天才只所以比别人打得深,是因为他们太专一了,常人只所以打不深,是因为他们不专一,经常换地方,这个地方还没打出水,就换另一个地方了。在勤奋方面,拉马努金从不做体育锻炼,也很少和朋友娱乐闲聊,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思考上,他的勤奋也是超常的。在独特成长环境方面,由于他出身于婆罗门教,是印度四个种性中最高一级的精神贵族,婆罗门注重知识、精神和教养,而不看重金钱和财富,如果一个婆罗门教徒精神富有,但身无分文、四处流浪,不会被人看不起,相反,这是高贵的标志,此外,拉马努金的母亲出身于书香世家,很有教养,且很聪明,很注重子女的早期教育,再加上后于拉马努金出生的三个子女都早年夭折了,这又使她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到拉马努金身上,所以,他从小就很聪明,很爱思考,在中小学阶段各门课程都很优秀,中国有句古话叫“逆境出人才”,拉马努金出身高贵,却又家庭贫穷,所以他能发奋学习,再加上遇到了卡尔那本奇书,在他15岁时这个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激发出他的极大的好奇心和智慧潜力,所以,他的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专一或偏科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一方面,只有专一才能更快地出类拔萃,另一方面,太专一了,往往会导致个人的知识不全和能力的欠缺,最终给个人造成不利的一些后果,比如,缺乏心理保健和身体健康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样,在遇到人生挫折时,就会给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是早年夭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才早夭,拉马努金就是这样,他只活了32岁,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挪威天才数学家尼尔斯·阿贝尔,27岁,法国天才数学家埃瓦里斯特·伽罗瓦,21岁,俄国天才文学家普希金,38岁,荷兰天才画家梵高,37岁,奥地利人天才作曲家莫扎特,35岁。 三,历史上有很多天才由于没遇到伯乐而被埋没,比如上面的挪威天才数学家尼尔斯·阿贝尔、法国天才数学家埃瓦里斯特·伽罗瓦,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等,他们的研究成果在生前都没有被世人发现或认可,象华罗庚、拉马努金和爱因斯坦等天才如果没有遇到伯乐,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许到现在还不为世人所知,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历史上被埋没的天才和其研究成果一定还有很多。 四,野生野长的天才有时候更容易开创出一条全新的道路。历史上的一些天才,如上述拉马努金、梵高、孟德尔以及微生物学之父列文虎克、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罗伊德等,正因为他们成才前没有受到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或被排除在主流学术圈之外,所以,他们往往更有机会开创出一种全新的道路,又如,中外历史上都曾出现过一些速算神童,上世纪中期,其数学计算机速度甚至超过了当时的计算机,只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计算方法与常人完全不同,不过,其中的有些速算神童,在掌握了正常人的数学计算方法后,他们的速算才能反而消失了,变得和常人一样了。 五,天才是人群中的极少数,超级天才更是曲指可数,世界上的超级天才除了拉马努金外,还有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哥白尼以及中国的老子(李耳)等。天才都是后天的,不是天生的,超级天才同样也是后天的,而非先天的,成为超级天才的关键是要做到超级专注(专一),在一段时期内(比如数年内)高度地专注于一件事(一项研究),但要做到这一点实在太难了,因为人生中所面对的诱惑太多了,很容易被诱离要点,所谓“逆境出人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逆境中的诱惑远少于顺境,当然逆境不是成为天才的必要条件,比如哥白尼、达尔文、卡文迪许等天才都出身于顺境。超级天才们做到了超级专注,所以他们能成为超级天才。超级天才们大多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幼雏,通俗地讲就是:有儿童相,虽有成人的年龄,但在人际关系方面却象儿童一样单纯和幼雏,这就是超级天才们最大的外在特征!只有做到超级专注的人,才会表现出这样的外在特征。 六,通过天才教育大规模培养超级天才完全是可行的,而且人造天才会比天然的天才更杰出,更有创造力。既然成为超级天才的最大障碍是诱惑太多,那么我们正好需要建立这样一所天才学校,它能够建立一道防火墙,使学生不接触各种诱惑信息,这样学生们就能做到高度专一了,专一于他们的学习和研究,这样十年内就可把学生培养成某一领域里的超级天才,反省心理学起源于对天才和人脑思维的研究,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已成功破解天才之谜,并找到了培养天才的有效方法,笔者相信,这件事一定能够成功! 拉马努金的传记电影:

不错,印度期刊对稿件的处理效率很高,而且作者发表文章过程中可以询问编辑进度,编辑都是很热情的,而且给出的审稿意见都是正面的,对国内作者也比较友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