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北邮叶文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7:52:27

北邮叶文发表的论文

楼主,给你推荐两个网站“北邮人”和“灰虎网”,在这里你能了解很多北邮考研的信息,包括你想知道的通信方向的研究生导师。因为通信方向的导师太多了,也不好一一详细介绍,去网站看看吧,里面的介绍都非常详细祝你成功~~

学术型: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型:085404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01组

物联网服务计算、网络信息安全与大数据:牛少彰、左兴权、杨娟、张雷、方维、谷勇浩、王鹏飞、黄海、陈洪、杨亚(仅招专硕)、张继威

计算机02组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吴斌、石川、于艳华、李劼、白婷、杨成

计算机03组

未来网络与大数据、智能计算与无人自主系统:王莉、张海旸、张冬梅、杨震(仅招学硕)、费爱国(兼职)

计算机04组

嵌入式人工智能、移动智能感知、网络智能:卞佳丽、戴志涛、蒋砚军、张成文

计算机05组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罗红、孙岩、明安龙、康学净、刘伟、张雪松

计算机06组

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搜索与挖掘、网络软件:杜军平、邓芳、刘晓鸿、孟祥武、叶文、张玉洁、潘维民、王晓茹、梁美玉、曲昭伟、邵蓥侠、薛哲、刘炳言

计算机07组

智能计算与大数据、可信与安全、智能硬件:周锋、姚文斌、黄智濒、裴颂伟、方沛宇、罗娟娟、易秋萍、梁洪亮、李士刚、张健(兼职,仅招学硕)

计算机08组

物联网与多媒体计算马华东、李文生、刘亮、张海涛、傅慧源、周安福、赵东、段鹏瑞、郑霄龙、齐梦实

计算机09组

大数据、人工智能、未来网络及医疗金融应用宋美娜、周文安、鄂海红、欧中洪、任志军(兼职,仅招学硕)

计算机10组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网络应用与安全:黄小红、张沛、李丹丹、张树壮、林昭文、孙溢、陈欣(兼职,仅招学硕)

计算机11组

智慧内生网络、人工智能与人机交互:廖建新、王晶、王纯、李炜、朱晓民、王敬宇、王玉龙、戚琦、孙海峰、沈奇威(仅招专硕)、付霄元

计算机12组

网络智能管理与通信软件、工业互联网:亓峰、邱雪松、李文璟、陈兴渝、熊翱、刘会永、王颖、高志鹏、王智立、芮兰兰、杨杨、喻鹏、郭少勇、丰雷、邵苏杰、徐思雅、周凡钦

计算机13组

智能系统(物联网/AI/大数据/AR/软件测试):程渤、乔秀全、商彦磊、章洋、吴步丹、刘传昌、金大海、王雅文、赵帅、陈勇、郭杰(兼职,仅招学硕)、赵二虎(兼职,仅招学硕)

计算机14组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许长桥、关建峰、杨树杰、况晓辉(兼职)

计算机15组

面向网络协同计算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苏森、邹华、王红熳、闫丹凤、孙其博、徐鹏、双锴、李静林、赵耀、王玉龙、王尚广、林荣恒、程祥、张忠宝、周傲、徐梦炜、马骁、袁泉、张乙然、罗贵阳

计算机16组

移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谢东亮、李玉宏、卢美莲、张雷、王洪波、李昕、胡博、时岩、陈山枝(兼职,仅招学硕)

计算机17组

网络大数据与智慧计算:龚向阳、阙喜戎、熊永平、田野、张波、崔勇(兼职,仅招学硕)、徐明伟(兼职,仅招学硕)、徐恪(兼职)

学术型:083500软件工程(学术型)/专业型:085405软件工程(专业型)

软件01组

物联网与智能系统:邝坚、崔毅东、雷友珣、杨谈、郭迎、白铂(兼职,仅招学硕)、熊健(兼职,仅招专硕)、易侃(兼职,仅招专硕)

软件02组

大数据分析、移动与互联网软件:张笑燕、郭文明、陆天波、傅湘玲、陈晋鹏、王祎、齐佳音(兼职,仅招学硕)

软件03组

大数据及智能信息处理:杨正球、修佳鹏、夏亚梅

软件04组

可信计算与服务/区块链/多媒体内容安全:袁玉宇、韩万江(仅招专硕)、邱莉榕、王泉、张勇东(兼职,仅招学硕)软件05组

移动计算与大数据分析挖掘:赵方、牛琨、李朝晖、邵文华、寇菲菲

软件06组

网络大数据与协同智慧计算:王文东、张宇超、高慧、谢坤

一、信息理论与技术教研中心一)田宝玉、林家儒导师组:2)周炯槃,男,中国工程院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信息论奠基人,长期以来从事信息论、通信理论等领域研究,主持完成了“中国信息技术发展战略与政策”、“高速信息网中关键基础问题”等国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项;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原邮电部“七五”期间重大科研一等奖、原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专著《信息理论基础》、《通信网基础》分别获得原邮电部全国邮电院校优秀教材特等奖、原国家教委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原国家教委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等。2)吴伟陵,男,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变参信道的信息传输、移动通信及信息理论与编码。长期从事信息与通信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和承担973、863及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获国家奖励两次、部级奖励四次。近年来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专利7项,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专著4本:《信息处理与编码》、《移动通信原理》、《通信原理》和《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曾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信息论分会主席,广电总局科技部专家委员。3)田宝玉,男,1946年8月出生;北邮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信息理论与技术教研中心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1982年获北邮信息论专业硕士学位;长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信号与信息处理、数字移动通信、信源编码理论与技术;完成多项部队、国家、部级以及横向合作科研项目,多次获军队科技成果奖,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编写《工程信息论》、《信息论基础》(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通信原理》(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等教材。现任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二)曾志民导师组:1)曾志民,男,195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下一代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责任教授。获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邮电大学科技处处长。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长期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及新技术,包括B3G/4G系统的关键技术、认知无线电及认知网络理论及技术等。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及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4部。现任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电子学会高级会员。2)冯春燕,女,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下一代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室副主任。获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及新技术,包括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空中接口关键技术、无线核心网网络结构及控制策略、认知无线电与认知网络技术等。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以及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项目,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几十篇,出版著作4部。现任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信号处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二、无线通信教研中心一)王文博导师组:1)王文博,男,196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获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2002年6月至2008年8月曾任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院长。现主要从事无线移动通信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曾主持或参加完成了多项国家和部级科研项目,多次获省部级奖励,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在高水平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合作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出版著作10部。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并兼任“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工业与信息化部“TD-SCDMA科研开发和产业化项目”专家组成员、中国通信学会理事、国防通信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北京通信学会常务理事.2)全庆一,男,1967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0年西电学士(信息工程系),1993年西电硕士(信息工程系),1997年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博士(通信与控制工程系),1997-1999年在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学与通信学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9年至今在北邮任教。期间,2005-2006年在韩国产业技术大学访问。主要研究方向是无线技术及其应用。多年来一直从事移动通信、卫星定位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二)杨大成导师组:1)杨大成,男,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与移动通信相关的研究,硕士研究方向:移动通信。2)杨鸿文,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生于甘肃,主要从事无线通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杨鸿文教授是无线通信教研中心主任,国家级精品课程《通信原理》课程负责人,第四届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编委,电子学会微波分会微波集成电路与移动通信专业委员会委员。三、多媒体技术教研中心一)蔡安妮导师组:1)蔡安妮,女,194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媒体通信与模式识别实验室。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博士。专业领域为多媒体通信、图像与视频处理、模式识别、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等。先后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国防科工委、计委专项和公安部等重大科研项目;其中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曾入选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三);完成的国家计委重大部门专项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6部,其中与国外同行共同出版英文专著1部;撰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美国光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被国际光电工程师学会收入20世纪该领域的 MileStone Book。2)门爱东,男,生于1966年2月,教授,博士生导师,图像处理和传输实验室。 于1987 年和1994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和博士学位,留校工作至今。研究领域是图象和声音处理、数字电视广播和宽带多媒体通信等。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和二等奖1次,以及“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 “北京市青年学术带头人”,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等。担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多媒体技术中心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消费电子分会委员和广播电视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和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二)景晓军导师组:1)景晓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军事通信学学科带头人、生物识别及多媒体通信实验室主任,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科学中国人2008年度人物,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95年、1999年于国防科技大学分别获学士和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2年在北京邮电大学做博士后。2003年10月为国际WSEAS (World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Academic and Society) 协会希腊雅典特殊会议主席。2004年4月为国际WSEAS协会美国佛罗里达特殊会议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信息安全、图像处理、指纹识别、信息融合。近年来参与并完成多项国家863课题、军队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研究项目及多项与企业合作研究开发项目。其中亲自主持并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研7项,多次获得科研奖励。2003年以来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文章40多篇,其中有20多篇进入SCI、EI检索。出版著作8部。2)陈磊,男,生于1967年1月,博士,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生导师,从事数字电视、视音频通信领域的研究、开发及成果产品化工作;在科技部、北京市资助下,以企业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面向市场开展科研工作。相关工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次)、“邮电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次)。研制成功“数字电视编码、解码、复用、调制系统”、“数字电视网络适配系统”、“数字电视码流分析及监测系统”,等。目前项目:新一代视音频编解码系统、数字电视IP传输系统、下一代广播网(NGB)关键技术、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SFN)传输适配系统、高码率复合TS流光传输系统,等。研究方向:数字电视、下一代广播网(NGB)、IPTV。

作为18级本科生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来介绍一下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简称北邮,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新中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北京邮电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项目重点建设、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两电一邮''成员之一,被誉为"中国信息科技人才的摇篮"。

下面就让我来介绍几位北邮的知名校友:

1. 徐善衍

1968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有线通信工程系报话专业。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协六届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现任全国政协十届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兼任清华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科技馆新馆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

1991年初调入国家邮电部担任办公厅副主任、主任等职,兼任邮电部新闻发言人和邮电百科全书(综合卷)主编及邮电大学、邮电管理干部学院教授。现兼任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清华大学科技传播普及研究中心理事长。

2. 邝育军

1993年取得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并与2003年获得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现任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参与和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及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9项。

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帮助。

北大褚叶儿发表论文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戏曲艺术大师,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梅兰芳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创作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并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他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国内外,梅兰芳先生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因此,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大主要表演体系之一。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梅兰芳先生是中国表演艺术的象征,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梅兰芳年谱 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梨园世家的旧居。 1899年 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 1902年 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习青衣戏,学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后又学习了《二进宫》、《三娘教子》等共约三十余出戏。 1904年 8月17日(农历7月7日),在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 1907年 梅兰芳家从百顺胡同移居卢草园。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 1908年 8月14日母亲杨长玉病逝。后全家移居鞭子巷头条。 1910年 梅兰芳与王明华结婚。本年起,开始养鸽子的业余爱好。 1912年 第一次与谭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剧目《桑园寄子》。 1913年 10月31日接受上海许少卿邀请首次赴上海演出(是梅兰芳第一次离开北京)。11月16日第一次贴演扎靠戏《穆柯寨》也是他第一次唱大轴戏。本年,开始研究新腔并学习昆曲。全家移居北京鞭子巷三条。 1914年 1月,在庆丰堂与王蕙芳同拜陈德霖为师。本年,又先后从师乔蕙兰、李寿山、陈嘉梁学习昆曲。又从路三宝、王瑶卿学戏。7月至10月,在“翊文社”最初尝试创编了时装新戏《孽海波澜》。本年,梅兰芳对化装、头饰方面进行了改革。 1915年 4月10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宦海潮》。 4月16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邓霞姑》。 10月31日,在北京吉祥园首演创编古装新戏《嫦娥奔月》。第一次在京剧舞台上使用追光,梅兰芳则把灯光的作用向前推进了一步。 本年,梅兰芳开始学习绘画,绘画老师画家王萝白。此后,又结识了画家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陈半丁、齐白石等。同时并与收藏家朱翼庵订交,广泛观赏书画和古器物。 1916年 1月14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的新戏《黛玉葬花》。 4月19日--21日在北京吉祥上演创编时装新戏《一缕麻》。 1917年 梅兰芳创编了神话歌舞剧《天女散花》。 1918年 梅兰芳演出《游园惊梦》。梅派《游园惊梦》堪称中国戏曲艺苑中的奇葩。同年创编演出了《麻姑献寿》、《红线盗盒》。 1919年 4月21--5月27日应日本帝国剧场邀请,携同"喜群社"访问日本进行演出。先后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地演出。 12月应近代实业家张謇邀请,第一次到江苏南通演出。 1920年 第一次拍摄无声电影《春香闹学》。 1921年 年初,与杨小楼合作组织"崇林社"剧团。年末,与福芝芳结婚。 1922年 2月15日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创编新戏《霸王别姬》。 夏季,梅兰芳独自组建"承华社"剧团。 10月15日--11月22日应香港太平戏院邀请,率"承华社"剧团140余人赴港演出。 1923年 首创在京剧伴奏乐器中增加上二胡,使京剧音乐更加丰富。 11月在北京开明戏院上演创编新戏《洛神》。 11月在北京真光剧场上演创编新戏《廉锦枫》。 1924年 5月,在北京寓所接待印度著名学者、诗人、作家泰戈尔。 10月9日--11月22日梅兰芳应日本帝国剧场社长邀请,第二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大阪、京都等地演出。 1925年 本年,创编新戏头本、二本《太真外传》。 1926年 本年,创编新戏三本、四本《太真外传》。 在北京东城无量大人胡同梅宅接待来访问的瑞典王储夫妇。 1927年 本年,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 创编新戏《俊袭人》。 1928年 4月6日在北京中和戏院首演创编新戏《凤还巢》。 夏季,在北京编演了新戏全本《宇宙锋》。 本年,第二次赴香港演出。 1930年 1月18日--7月率“承华社”剧团部分演员经日本横滨、加拿大维多利亚赴美国演出。先后在西亚图、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地演出72天。 美国波摩拿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别授予梅兰芳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1931年 5月,与余叔岩、齐如山、张伯驹等人创办“国剧学会”。 本年,第三次率团赴香港演出。 1932年 梅兰芳从北京迁居上海。 1933年 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抗金兵》。 1935年 2月21日--4月21日率剧团赴苏联演出访问。在苏联先后与戏剧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会面。 4月--8月赴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国进行戏剧考察。后经埃及、印度回国。 1936年 2月26日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生死恨》。 1938年 年初,携家眷和剧团演职员再次赴香港演出。全家留居香港。 1941年 本年,蓄须明志,息影舞台。 1942年 本年夏,由香港返回上海。从此,杜门谢客。 1945年 10月,重新登台,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与俞振飞合作演出了昆曲《断桥》、《游园惊梦》等剧目。 1948年 6月--11月在上海联华三厂拍摄彩色片《生死恨》。 1949年 7月,出席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9月30日,当选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活动。 1951年 4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 7月,全家从上海迁回北京,定居护国寺街1号。(现梅兰芳纪念馆) 1952年 12月出席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本年,与苏联著名舞蹈大师乌兰诺娃在北京会面。 1953年 10月,梅兰芳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4年 9月,梅兰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1955年 1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京剧院院长。 4月,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为梅兰芳周信芳举办了舞台生活50年纪念活动。 2月--8月拍摄《梅兰芳舞台艺术》戏曲片,12月制作完成。 1956年 5月26日--7月16日,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等团体邀请,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心和帮助下,组建了阵容最强大的访日京剧代表团,梅兰芳任团长。这也是梅兰芳第三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九州、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演出。 1957年 6月7日,国际舞蹈协会主席海尔格来到北京授予梅兰芳荣誉奖章。 1959年 5月25日,在北京人民剧场上演创编新戏《穆桂英挂帅》。 1960年 1月21日,《游园惊梦》彩色电影片拍摄完成。 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任命梅兰芳为梅剧团团长。 1961年 5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这是梅兰芳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演出。 7月9日,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8月8日凌晨5时,梅兰芳在北京病逝。 梅兰芳的弟子及梅派传人有:程砚秋、魏莲芳、李世芳、刘元彤、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丁至云、罗蕙兰、顾正秋、杨荣环、梅葆玖、沈小梅、陈正薇、杨秋玲、张春秋、李玉芙、李炳淑、夏慧华、李经文、杨葆荣、李胜素、董圆圆、魏海敏、张晶、梁维玲、李洁、王艳、郭睿玥、张馨月等。梅葆玖,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之幼子,他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李胜素、董圆圆、张晶等梅派后学。 现在 李玉刚 沿袭梅派,又另有开辟

褚良才

详细介绍:

褚良才,现为国际易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全国高校孙子兵法研究会会长、美中文化交流协会荣誉教授、浙江大学军事理论教研室主任、敦煌学研究会理事、国内外十大亿税企业文化顾问、国内外八所名牌大学EMBA讲座教授。

自1984年至今,在国内外有关大学、研究机构、企业、机关以及学术和社会团体等部门,共讲授《孙子兵法与当代商战》、《易经与风水今用》、《易经•管理•养生》三门讲座达五百余场。其讲授知识之渊博、分析见解之精辟、旁征博引之灵活、语言运用之风趣,广受中外欢迎,深得高度评价。是当代研究《孙子兵法》、《易经》以及中国式管理与竞争、传统风水、养生文化古为今用的知名权威专家,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褚良才又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讲解易经与传统风水文化建筑的52集大型电视片《风生水起话人居》的总撰稿和节目总主持者(该片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拍摄,由中国古建筑权威专家罗哲文、郑孝燮两位先生出任总顾问)。该片从2004年起播,每周一集,连播两年(浙江电视台影视文化频道周五17:05首播;周六11:55重播)。

他在国内外主持设计了一百多例选址、建筑规划的大型课题。如其选址并设计的千岛湖“天清岛”——易文化主题公园,乃古今中外唯一的易文化经典建筑。在其众多的规划设计上,有“地域选址有慧眼,区域规划有文化,建筑设计有大气,天地人舍有合一”的`赞誉。 近二十余年,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三十余部。其中与三门精品讲座相配套的著作有: 1、《孙子兵法研究与应用》(四十三万字,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被“中国孙子兵法网”评为“研究孙子兵法三大著作之一”); 2、《易经•风水•文化》(十五万字,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该书被中外学界誉为“首开研究易经与风水文化和经典建筑三者合而为一之先河的精美图文并茂之经典”); 3、《易经•管理•养生》(二十万字,美国出版商待出,已有印刷本。被称为“金领管理者的智慧掌控、健康养生便捷有效之案头宝书)。

褚君浩,1945年生,褚君浩院士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红外光电子材料和器件、铁电薄膜的材料物理和器件研究。其研究成果有:建立窄禁带半导体表面二维电子气子能带结构理论等。并发表学报论文 316篇,出版《窄禁带半导体物理学》专著一本。他曾经主持中科院“九五”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关于窄禁带半导体碲镉汞红外焦平面光电子物理的研究和铁电薄膜室温焦平面的研究;曾经承担国家攀登A、攀登B项目关于铁电薄膜光电激发动力学和铁电薄膜非致冷红外焦平面的研究;目前承担国家973项目关于窄禁带半导体红外量子器件物理的研究。多年来,褚君浩发表学报论文258篇,其中在国际上发表148篇。论文被美、英、德等十多个国家的著名研究单位引用337次,并被实际应用。他拥有授权专利4项。褚君浩8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报告,4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委员会委员,他正在和曾经主持或承担国家、部委级重大和重点项目12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次及部委奖9次。

北邮发表的论文

北邮论文提交完,通常需要2-3个月的时间才能拿到毕业证。除了论文提交完成后,学校还会要求应届毕业生参加学位英语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以确保孝感毕业生的学习水平,并准备好材料,才能正式拿到

北京邮电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不会录入知网,除非内容特别优秀。知网文献库收录优秀本科论文内容,但学生无法在知网检索到本科论文内容,因为知网只收录发表成功的硕博论文以及期刊内容。

柳叶刀论文发表邮箱

《柳叶刀 (The Lancet)》 英国医学期刊。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中外医学家联合研制出了一项可在两个半小时左右快速筛查宫颈癌的技术。9月22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英国《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杂志,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这项名为HPV快速筛查法(careHPV)的技术与现在普遍使用的两种宫颈癌检测法相比,能够更加快速而准确地捕捉到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导致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 该研究项目临床试验的负责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乔友林教授说:“临床检测结果显示,这项技术的假阴性率为10%,假阳性率为16%,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使用的杂交捕获二代(HC2)技术,比较令人满意。” 在美国比尔/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的资助下,流行病学家乔友林和他的研究团队与美国卫生科技推广研究所(PATH)和德国凯杰公司(QIAGEN)合作,历经5年,研究成功了这项筛查技术。 与目前通常使用的巴氏涂片和液基细胞学技术相比,HPV快速检测技术实验设施简单,操作容易。乔友林说:“乡村卫生员经过基本训练,就能很好地掌握这个技术,而且,可以在没有水电的情况下操作。”他率领研究团队在山西襄垣县和武乡县,采用三种方法——HPV快速筛查法(careHPV),醋酸染色后观察(VIA)法,以及杂交捕获二代技术检测(HC2)法对2388名30-54岁妇女进行了对比检测。 结果表明,HPV快速筛查技术,识别宫颈癌与高度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大大优于醋酸染色后观察法,并与杂交捕获二代技术的检测准确度相差不大。 这项技术在中国应用获得成功,改写了宫颈癌生化检测技术的历史。“它的准确度与杂交捕获二代(HC2)技术相差甚小,但费用却比它少10倍,”乔友林说。 作为一种面向低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宫颈癌预防的实用方法,HPV快速筛查技术拥有广阔的前景。 HPV病毒几乎在所有子宫颈癌病例中都存在,是引发子宫颈癌的元凶。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子宫颈癌是仅次于乳腺癌的威胁妇女健康的第二杀手。全球每年大约有47万妇女罹患宫颈癌,中国约有10万,其中70%是农村妇女。著名艺人梅艳芳和李媛媛,都不幸死于这一疾病。 自巴氏涂片1941年问世以来,宫颈癌早期病变检出率增加,全球宫颈癌发病率下降了80%。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广泛推行该技术却比较困难。 乔友林说,“首先,它需要建立高标准的细胞学检查系统,以及培养训练有素、能准确阅读巴氏涂片的细胞学技术人员,这两方面所需的费用都相当可观。”另外,巴氏涂片的敏感度并不令人满意,假阴性率约可高达40%。 从理论上讲,液基细胞学加杂交捕获二代的HPV检测技术是最佳检测方法,其假阴性率为2%,假阳率为15%。“唯一的问题是,做一次这样的检测需要花费500多元人民币,即便是对大城市的工薪阶层妇女也太高了。它只适合深圳等高收入城市,”乔友林说。目前,醋酸染色观察法是贫困地区宫颈癌筛查的主要模式。这个检测只需要10元人民币,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他说,“如果妇科医生不熟练,或没有接受良好的培训,肉眼观察的假阴性和假阳性率可以高达40%和20%。” 尽管国际上研究开发的预防宫颈癌的疫苗已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获准上市,但是,疫苗只能预防70%左右的宫颈癌,而且对已经感染HPV病毒的妇女不起作用。 因此,HPV病毒的检测对防治宫颈癌仍然至关重要。研究出经济、准确、安全、有效的宫颈癌筛查方法也因此成为学术界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如果妇女一生中能做一次,作到早诊早治疗,那么,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望下降三分之一,”美国卫生科技推广研究所的约翰·瑟拉斯(John Sellors)博士说。

北邮张熙发表的论文

北邮通信方向的研究生导师都有杨鸿文、纪红、文福安、勾学荣、曾志民、王文博、吴洪。

余建军,2001年,电子科学与技术,《高速光通信系统及全光波长变换中的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

李丽香,2008年,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种新的基于蚂蚁混沌行为的群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应用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创建于1955年,原名北京邮电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隶属原邮电部。 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93年,更名为“北京邮电大学”。2000年,划入教育部直属高校行列。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北京邮电大学有西土城路校区、沙河校区、宏福校区和小西天校区,在江苏无锡和广东深圳分别设有研究院。全日制本、硕、博学生及留学生近23000名,正式注册的非全日制学生近55000名。

教职工总数2183人,其中专任教师1435人;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2个(含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有7类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43个本科专业,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

扩展资料:

北京邮电大学通信方向信息:

1955年,以天津大学电讯系、电话电报通讯和无线电通信广播两个专业及重庆大学电机系电话电报通讯专业为基础组建北京邮电学院,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隶属国家邮电部。

2012年成为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之一。同年,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中排名全国第一。

国家级教学团队: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团队(带头人纪越峰)、计算机通信教学团队(带头人杨放春)、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杨鸿文)、信息安全教学团队(带头人杨义先)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根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北京邮电大学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其中2个为牵头、3个为合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

教育部“111创新引智基地”5个、北京实验室1个、各类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以及网络技术、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感知技术与产业3个研究院,可信网络通信2011协同创新中心。同时,学校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神经内科专家。现任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委,《睡眠医学》杂志编委,《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特约审稿人,《找回健康睡眠》副主编,《睡眠医学》主编。长年从事老年神经病的临床诊疗工作,对于脑血管病、神经症(焦虑、抑郁性)、痴呆症(血管性痴呆、变性病痴呆)、肢体运动障碍疾病(帕金森病、舞蹈症、共济失调症、运动神经元病等)的诊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近些年,从事睡眠障碍及相关疾患与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对失眠症、睡眠过多症、睡眠呼吸异常症及其他睡眠相关疾病有深入的研究,并开设了解放军总医院睡眠疾患诊疗门诊。近年来发表论著20余篇,部分论著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euroscience Letters》、《Clinical Neurophysiology》和《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一项。2004年荣获《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睡眠医学专项基金》优秀论文一等奖。申报并获得有关老年睡眠疾患的两项重点课题——中央保健办重点基金和北京市首都医学发展重点项目基金。主持筹备并成立了国家二级学会——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张熙,1931年7月1日出生于北京。1949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工程系,1952年毕业后,分配到张家口军委通信工程学院学习1年德文。1953年被调回北京,参加华北无线电器材厂(718厂)的筹建工作。718厂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前民主德国(东德)援建的大型电子元件厂,产品种类多,职工万余人。1955~1956年他被派往东德海鲁姆斯陶瓷厂(KWH)实习铁氧体材料制造技术。1957年任718总厂设计科技术员,配合德国专家在厂试生产软磁铁氧体。在此期间,他还与人合作研制成功永磁铁氧体并投入批量生产,为此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958年,张熙由718厂调到二机部第11研究所,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开展的我国第一台大型数字计算机存储磁芯的研制。1959~1966年,张熙在11所先后研制出了多种微波铁氧体材料及器件,其性能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满足了军工的急需。在其中连续荣获国防科委二等功及三等功的他,于196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国防科委决定在四川绵阳组建磁性材料及器件研究所,以解决军工所需的各类磁性材料及器件的研制和生产,张熙奉调参加该所的筹建并负责技术领导工作,在筹组、建设和领导磁性材料与器件研究所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1975年该所划归第四机械工业部管辖,他先后被任命为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所长。1982年,张熙被电子工业部调到北京部属元器件工业管理局,1984年任局副总工程师。1987年任电子工业部基础产品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期间,参与全国电子元器件工业的技术管理,在制订发展计划规划、指导发展方向与实施等方面做了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在组织国内外学术技术交流,组织技术考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开拓我国磁性材料出口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张熙曾担任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奖电子组评审委员。曾先后被选为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分会主任委员、电子元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常务理事、磁性材料与器件行业协会顾问、中国磁记录材料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新材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一、信息理论与技术教研中心一)田宝玉、林家儒导师组:2)周炯槃,男,中国工程院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信息论奠基人,长期以来从事信息论、通信理论等领域研究,主持完成了“中国信息技术发展战略与政策”、“高速信息网中关键基础问题”等国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项;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原邮电部“七五”期间重大科研一等奖、原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专著《信息理论基础》、《通信网基础》分别获得原邮电部全国邮电院校优秀教材特等奖、原国家教委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原国家教委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等。2)吴伟陵,男,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变参信道的信息传输、移动通信及信息理论与编码。长期从事信息与通信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和承担973、863及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获国家奖励两次、部级奖励四次。近年来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专利7项,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专著4本:《信息处理与编码》、《移动通信原理》、《通信原理》和《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曾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信息论分会主席,广电总局科技部专家委员。3)田宝玉,男,1946年8月出生;北邮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信息理论与技术教研中心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1982年获北邮信息论专业硕士学位;长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信号与信息处理、数字移动通信、信源编码理论与技术;完成多项部队、国家、部级以及横向合作科研项目,多次获军队科技成果奖,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编写《工程信息论》、《信息论基础》(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通信原理》(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等教材。现任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二)曾志民导师组:1)曾志民,男,195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下一代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责任教授。获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邮电大学科技处处长。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长期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及新技术,包括B3G/4G系统的关键技术、认知无线电及认知网络理论及技术等。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及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4部。现任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电子学会高级会员。2)冯春燕,女,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下一代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室副主任。获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及新技术,包括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空中接口关键技术、无线核心网网络结构及控制策略、认知无线电与认知网络技术等。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以及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项目,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几十篇,出版著作4部。现任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信号处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二、无线通信教研中心一)王文博导师组:1)王文博,男,196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获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2002年6月至2008年8月曾任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院长。现主要从事无线移动通信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曾主持或参加完成了多项国家和部级科研项目,多次获省部级奖励,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在高水平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合作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出版著作10部。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并兼任“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工业与信息化部“TD-SCDMA科研开发和产业化项目”专家组成员、中国通信学会理事、国防通信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北京通信学会常务理事.2)全庆一,男,1967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0年西电学士(信息工程系),1993年西电硕士(信息工程系),1997年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博士(通信与控制工程系),1997-1999年在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学与通信学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9年至今在北邮任教。期间,2005-2006年在韩国产业技术大学访问。主要研究方向是无线技术及其应用。多年来一直从事移动通信、卫星定位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二)杨大成导师组:1)杨大成,男,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与移动通信相关的研究,硕士研究方向:移动通信。2)杨鸿文,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生于甘肃,主要从事无线通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杨鸿文教授是无线通信教研中心主任,国家级精品课程《通信原理》课程负责人,第四届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编委,电子学会微波分会微波集成电路与移动通信专业委员会委员。三、多媒体技术教研中心一)蔡安妮导师组:1)蔡安妮,女,194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媒体通信与模式识别实验室。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博士。专业领域为多媒体通信、图像与视频处理、模式识别、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等。先后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国防科工委、计委专项和公安部等重大科研项目;其中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曾入选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三);完成的国家计委重大部门专项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6部,其中与国外同行共同出版英文专著1部;撰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美国光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被国际光电工程师学会收入20世纪该领域的 MileStone Book。2)门爱东,男,生于1966年2月,教授,博士生导师,图像处理和传输实验室。 于1987 年和1994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和博士学位,留校工作至今。研究领域是图象和声音处理、数字电视广播和宽带多媒体通信等。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和二等奖1次,以及“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 “北京市青年学术带头人”,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等。担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多媒体技术中心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消费电子分会委员和广播电视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和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二)景晓军导师组:1)景晓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军事通信学学科带头人、生物识别及多媒体通信实验室主任,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科学中国人2008年度人物,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95年、1999年于国防科技大学分别获学士和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2年在北京邮电大学做博士后。2003年10月为国际WSEAS (World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Academic and Society) 协会希腊雅典特殊会议主席。2004年4月为国际WSEAS协会美国佛罗里达特殊会议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信息安全、图像处理、指纹识别、信息融合。近年来参与并完成多项国家863课题、军队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研究项目及多项与企业合作研究开发项目。其中亲自主持并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研7项,多次获得科研奖励。2003年以来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文章40多篇,其中有20多篇进入SCI、EI检索。出版著作8部。2)陈磊,男,生于1967年1月,博士,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生导师,从事数字电视、视音频通信领域的研究、开发及成果产品化工作;在科技部、北京市资助下,以企业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面向市场开展科研工作。相关工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次)、“邮电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次)。研制成功“数字电视编码、解码、复用、调制系统”、“数字电视网络适配系统”、“数字电视码流分析及监测系统”,等。目前项目:新一代视音频编解码系统、数字电视IP传输系统、下一代广播网(NGB)关键技术、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SFN)传输适配系统、高码率复合TS流光传输系统,等。研究方向:数字电视、下一代广播网(NGB)、IPTV。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