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植物杂交论文是谁发表的

发布时间:2024-07-06 08:49:29

植物杂交论文是谁发表的

孟德尔 简介1822年出生于当时奥地利海森道夫地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擅长于园艺技术,在父亲的直接熏陶和影响之下,孟德尔自幼就爱好园艺。1843年,他中学毕业后考入奥尔谬茨大学哲学院继续学习,但因家境贫寒,被迫中途辍学。1843年10月,因生活所迫,他步入奥地利布隆城的一所修道院当修道士。从1851年到1853年,孟德尔在维也纳大学学习了4个学期,系统学习了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课程。与此同时,他还受到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良好训练,这些都为他后来从事植物杂交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854年孟德尔回到家乡,继续在修道院任职,并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长达12年的植物杂交试验。 在孟德尔从事的大量植物杂交试验中,以豌豆杂交试验的成绩最为出色。经过整整8年(1856-1864)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提出了遗传单位是遗传因子(现代遗传学称为基因)的论点,并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这两个重要规律的发现和提出,为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孟德尔名垂后世的重大科研成果。 孟德尔的这篇不朽论文虽然问世了,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他那不同于前人的创造性见解,对于他所处的时代显得太超前了,竟然使得他的科学论文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没有引起生物界同行们的注意。直到1900年,他的发现被欧洲三位不同国籍的植物学家在各自的豌豆杂交试验中分别予以证实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遗传学的研究从此也就很快地发展起来。参考资料:

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假说—演绎法 ②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假说演绎法 ③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类比推理法 ①②都是通过杂交实验发现了问题然后提出假说,之后利用测交的方法验证了假说的内容,进而得出的结论.所以均为假说演绎法.

谁发表了植物杂交论文

孟德尔 (Gregor Johann Mendel)(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奥地利人,是“现代遗传学之父(father of modern genetics)”,是遗传学的奠基人。1865年发现遗传定律。1822年孟德尔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里,父母都是园艺家。他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基因的分离规律及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他的父亲擅长于园艺技术,在父亲的直接熏陶和影响之下,孟德尔自幼就爱好园艺。1843年,他中学毕业后考入奥尔谬茨大学哲学院继续学习,但因家境贫寒,被迫中途辍学。1843年10月,因生活所迫,他步入奥地利布隆城的一所修道院当修道士。从1851年到1853年,孟德尔在维也纳大学学习了4个学期,系统学习了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课程。与此同时,他还受到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良好训练,这些都为他后来从事植物杂交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854年孟德尔回到家乡,继续在修道院任职,并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长达12年的植物杂交试验。 在孟德尔从事的大量植物杂交试验中,以豌豆杂交试验的成绩最为出色。经过整整8年(1856-1864)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66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提出了遗传单位是遗传因子(现代遗传学称为基因)的论点,并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这两个重要规律的发现和提出,为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孟德尔名垂后世的重大科研成果。 孟德尔的这篇不朽论文虽然问世了,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他那不同于前人的创造性见解,对于他所处的时代显得太超前了,竟然使得他的科学论文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没有引起生物界同行们的注意。直到1900年,他的发现被欧洲三位不同国籍的植物学家在各自的杂交试验中分别予以证实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遗传学的研究从此也就很快地发展起来。

1、1866年奥地利学者孟德尔根据他的豌豆杂交实验结果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揭示了现在称为孟德尔定律的遗传规律,才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2、在此之前许多人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力图阐明亲代和杂交子代的性状之间的遗传规律都未获成功。孟德尔的工作结果直到20世纪初才受到重视。19世纪末叶在生物学中,关于细胞分裂、染色体行为和受精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和对于遗传物质的认识,这两个方面的成就促进了遗传学的发展。

3、孟德尔的工作于1900年为德弗里斯、德国植物遗传学家科伦斯和奥地利植物遗传学家切尔马克三位从事植物杂交试验工作的学者所分别发现。

4、1900~1910年除证实了植物中的豌豆、玉米等和动物中的鸡,小鼠、豚鼠等的某些性状的遗传符合孟德尔定律以外,还确立了遗传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5、1909年丹麦植物生理学家和遗传学家约翰森称孟德尔式遗传中的遗传因子为基因,并且明确区别基因型和表型。同年贝特森还创造了等位基因、杂合体、纯合体等术语,并发表了代表性著作《孟德尔的遗传原理》。

扩展资料:

1、人类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驯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而后人们逐渐学会了改良动植物品种的方法。西班牙学者科卢梅拉在公元60年左右所写的《论农作物》一书中描述了嫁接技术,还记载了几个小麦品种。

2、533~544年间中国学者贾思勰在所著《齐民要术》一书中论述了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竹木的栽培和家畜的饲养,还特别记载了果树的嫁接,树苗的繁殖,家禽、家畜的阉割等技术。改良品种的活动从那时以后从未中断。

3、遗传学的研究范围包括遗传物质的本质、遗传物质的传递和遗传信息的实现三个方面。

遗传物质的本质包括它的化学本质、它所包含的遗传信息、它的结构、组织和变化等;遗传物质的传递包括遗传物质的复制、染色体的行为、遗传规律和基因在群体中的数量变迁等;遗传信息的实现包括基因的原初功能、基因的相互作用,基因作用的调控以及个体发育中的基因的作用机制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遗传学

谁发表的植物杂交实验论文

遗传现象

遗传现象是指经由基因的传递,使后代获得亲代的特征、性状的一种现象。遗传学是研究这一现象的学科。

原因

产生遗传现象的原因是生物体内具有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的基础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亲代将自己的遗传物质DNA传递给子代,而且遗传的性状和物种保持相对的稳定。遗传物质在生物进程之中得以代代相承,从而使后代具有与前代相近的性状。

遗传现象的研究

1866年奥地利学者孟德尔根据他的豌豆杂交实验结果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揭示了称为孟德尔定律的遗传规律。

孟德尔的工作于1900年为德弗里斯、德国植物遗传学家科伦斯和奥地利 植物遗传学家切尔马克三位从事植物杂交试验工作的学者所分别发现。

1900~1910年除证实了植物中的豌豆、玉米等和动物中的鸡,小鼠、豚鼠等的某些性状的遗传符合孟德尔定律以外,还确立了遗传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1909年丹麦植物生理学家和遗传学家约翰森称孟德尔式遗传中的遗传因子为基因,并且明确区别基因型和表型。同年贝特森还创造了等位基因、杂合体、纯合体等术语,并发表了代表性著作《孟德尔的遗传原理》。

不对。描述了生物的变异现象。

“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体现了亲子间和子代个体之间具有不同的性状,因此体现了生物的变异现象。

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中,蕴含着形形色色的变异现象。在这些变异现象中,有的仅仅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并没有引起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的变化,因而不能够遗传下去,属于不遗传的变异。

遗传现象的研究:

1866年奥地利学者孟德尔根据他的豌豆杂交实验结果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揭示了称为孟德尔定律的遗传规律。

孟德尔的工作于1900年为德弗里斯、德国植物遗传学家科伦斯和奥地利 植物遗传学家切尔马克三位从事植物杂交试验工作的学者所分别发现。

1900~1910年除证实了植物中的豌豆、玉米等和动物中的鸡,小鼠、豚鼠等的某些性状的遗传符合孟德尔定律以外,还确立了遗传学的一些基本概念。1909年丹麦植物生理学家和遗传学家约翰森称孟德尔式遗传中的遗传因子为基因,并且明确区别基因型和表型。

谁发表了植物杂交实验论文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妇孺皆知的谚语道出了一门现代科学——遗传学的核心思想。

现代遗传学的产生有两个来源,即对植物杂交的观察试验和关于变异现象的进化论观点。达尔文把对遗传问题的探讨,看作是研究亲代的种种性状是如何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直接传到子代去的;孟德尔则认识到,至关重要的是理解使遗传性状代代恒定的机制。

孟德尔1854年开始用34个豌豆株系进行试验,并采用了前人无可比拟的精细的统计方法和试验方法。当然他也借鉴了其他人的工作成果。1865年2月8日,孟德尔在布尔诺学会宣读了他的论文——《植物杂交试验》。在文中他通过遗传学分析法,确立了两个重要现象:第一,性状由遗传因子所决定,不是由自下而上条件所决定,双亲通过性细胞把遗传因子传给后代,不是直接把性状传给后代;第二,隐性性状保存在杂交后代中,并没有消灭。他提出遗传因子(即基因)的概念,并阐明了根据豌豆杂交试验所得出的遗传学两个基本定律,即“性状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后称“孟德尔定律”。但他的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直到20世纪初,才被几位科学家重新发现,并加以证实和扩充。在此基础上,现代遗传学迅速发展为精确的实验科学。

“孟德尔定律”被证明除了可应用于植物外,也可应用于动物。人们用这种方法来指导育种也收到很大成效,既可以设法把符合需要的特性集中到一个新品种内,又可以把有害倾向淘汰掉。

孟德尔的“因子”是什么?它们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发生分离和重组的?他留给后世的遗传之谜深深吸引着无数科学家为之探索。

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假说—演绎法 ②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假说演绎法 ③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类比推理法 ①②都是通过杂交实验发现了问题然后提出假说,之后利用测交的方法验证了假说的内容,进而得出的结论.所以均为假说演绎法.

植物杂交论文哪一年发表的

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孟德尔的自由组合规律连锁与互换规律

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孟德尔的自由组合规律连锁与互换规律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分离定律 law of segregation为孟德尔遗传定律之一。 孟德尔决定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同时存在于杂种一代(F1)的个体中,但仍维持它们各自的个体性,在配子形成时互相分开,分别进入一个配子细胞中去。在孟德尔定律中最根本的就是分离定律。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在纯合子中相同染色体上占有同一基因位置的来自双亲的二个基因决不会发生融合而是仍维持其个体性,而在配子形成时,基因发生分离,其结果是杂种第二代(F2)和回交一代(B1)中性状会发生分离。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孟德尔的自由组合规律在孟德尔从事的大量植物杂交试验中,以豌豆杂交试验的成绩最为出色。经过整整8年(1856-1864)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提出了遗传单位是遗传因子(现代遗传学称为基因)的论点,并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这两个重要规律的发现和提出,为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孟德尔名垂后世的重大科研成果。连锁与互换规律191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摩尔根(1866—1945)和他的几位学生开始了对果蝇的遗传研究。 摩尔根果蝇是一种在夏天的水果摊上常见的小昆虫,它有一对小小的红眼睛。当摩尔根用果蝇做实验的第一年,他们发现了一种雄性白眼果蝇,这种新的果蝇是经过红眼果蝇自发突变而来的。当把雄性白眼果蝇与雌性红眼果蝇交配,获得的后代均是红眼果蝇,说明眼睛颜色的红色对白色是显性的: 当把F1代的雄性红眼果蝇与雌性红眼果蝇交配时,获得的F2代中红眼与白眼的比例仍为3:1,但是雄性与雌性则不存在3:1关系,且所有的白眼果蝇均是雄性的,这说明白眼性状是与性别相联系的,也就是说,这两个不同的性状是联系在一起的。由于白眼与性别相连,因此叫做性连锁(sex-linkage)。人类中的色盲和血友病(hemophilia)也是X隐性连锁的。

1 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豌豆是自花传粉的,闭花授粉的植物,也就是说豌豆花在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了授粉,所以能避免其他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的,所以孟德尔用豌豆做实验2 相对形状的概念;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的表现类型3 父本 以及母本的标志 (我不会打)4 无中生有为隐形,有种生无为显性5 测交是杂种一代和隐形纯合子杂交6 杂交和自交 这两种方式7 分离定律的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这是我自己总结的 完全都是自己打的 望采纳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间有独立、互不融合、不会消失的特征。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而在生殖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3、在受精作用过程中,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机会是均等的。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间有独立、互不融合、不会消失的特征。.选豌豆为实验材料易成功的原因.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是纯种) 相 关概念 1性状——相对性状 2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3 性状分离 4 纯合子——杂合子 5 自交——杂交奥国人,天主神父。主要工作:1856-1864经过8年的杂交试验,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