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汪亚平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23:39:00

汪亚平发表的论文

何小燕,胡挺,汪亚平*,邹欣庆,施晓钟,2010。江苏近岸海域水文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海洋科学,34(9):44-54。(*通讯作者)刘秀娟,高抒,汪亚平,2010。淤长型潮滩剖面形态演变模拟:以江苏中部海岸为例。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5(4):542-550。刘秀娟,高抒,汪亚平,2010。倚岸型潮流脊体系中的深槽冲刷——以江苏如东海岸为例。海洋通报,29(3):271-276。闵凤阳,汪亚平,高建华,刘运令,张志林, 黎礼刚,2010。长江口北支的沉积物输运趋势。海洋通报,29(3):264-270。徐志伟,汪亚平*,李炎,马菲,张凡,叶长江,2010。多元统计及物源分析支持的北部湾东部海域沉积物输运趋势。海洋学报,32(3):67-78。(*通讯作者)邢飞,汪亚平*,高建华,邹欣庆,2010。江苏近岸海域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海洋与湖沼, 41(3):459-468。(*通讯作者)刘运令,汪亚平*,高建华,贾建军,夏小明,2010。胶州湾铅-210比活度的分布模式及百年尺度的沉积速率。海洋学报,32(1):83-93。(*通讯作者)许炯心,周立旻,李炳元,杨小平,周力平,师长兴,高抒,郑祥民,熊康宁,汪亚平,朱秉启,2009。中国地貌与第四纪研究的近今进展与未来展望。地理学报,64(1l):1375-1393。左平,汪亚平,程珺,闵凤阳,2009。深圳湾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海洋环境科学,28(6):648-651。李婧,高抒,汪亚平,2009。长江口水域含沙量时空变化卫星遥感定量研究方法探讨。海洋学报,31(4):167-175。闵凤阳,汪亚平*,左平,刘运令,吴祥柏,2009。深圳湾西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及输运趋势。沉积学报(待刊)(*通讯作者)程珺,高抒,汪亚平,闵凤阳。苏北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及其对环境动力的响应。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9 (1):7-12。闵凤阳,汪亚平,2009。江苏淤泥质海岸入海河道闸下淤积研究。海洋科学,32(12):87-91。左平,汪亚平,程珺,闵凤阳,2009。深圳湾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海洋通报,28(1):50-54。吴祥柏,汪亚平,潘少明,2008。长江河口悬沙与盐分输运机制分析。海洋学研究,26(4):8-19。马菲,汪亚平*,李炎,叶长江,徐志伟,张凡,2008。地统计法支持的北部湾东部海域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地理学报,63(11):1207-1217。(*通讯作者)左平,汪亚平,程珺,闵凤阳,2008。深圳湾海域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分布特征。海洋学报,30(4):71-79。张瑞,潘少明,汪亚平,高建华,2008。长江河口水下三角洲137Cs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第四纪研究,28(4):629-639。贾建军,夏小明,汪亚平,2008。美国岸线现状调查30年进展综述——以美国弗吉尼亚州为例。海洋学研究,26(2),53-58。龚文平,汪亚平,王道儒,陈斌,2008。海南新村港潮汐汊道波流联合作用下的动力特征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海洋学研究,26(2),1-12。刘运令,汪亚平,高建华,夏小明,贾建军,2008。胶州湾沉积物的时空分异特征及运移趋势。海洋通报,27(3):57-66。白凤龙,高建华,汪亚平,程岩,林天岩,2008。鸭绿江口的潮汐特征。海洋通报,27(3):7-13。张瑞,汪亚平,潘少明,2008。近50 年来长江入河口区含沙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 海洋通报,27(2):1-9。杨旸,高抒,汪亚平,2008。杭州湾北部潮流深槽区细颗粒物质输运与再悬浮过程。海洋学报,30(2):80-91。张 瑞,汪亚平*,高建华,潘少明,张志林,2008。长江口泥质区垂向沉积结构及其环境指示意义。海洋学报,30(2):92-101。(*通讯作者)高建华,汪亚平,潘少明,张瑞,李军,白风龙,2007。长江口外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物的来源及分布。地理学报,62(9):981-991。汪亚平,高抒,2007。胶州湾沉积速率:多种分析方法的对比。第四纪研究。(待刊)杨旸,高建华,汪亚平,潘少明,王爱军,2007。长江口南港底部边界层特征的观测与分析。海洋科学(待刊)谢东风,高抒,汪亚平,2006。砂质底质潮汐水道均衡态模拟初探。海洋学报,28(6):86-93。杨旸,汪亚平,高建华,贾建军,王爱军,2006。长江口枯季水动力悬沙特征与再悬浮研究。南京大学学报,42(6):643-655。杜晓琴,高抒,汪亚平,2006。潮滩水流加减速阶段边界层流速剖面的比较。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6(5):37-44。张瑞,汪亚平,潘少明,2006。长江大通水文站径流量的时间系列分析。南京大学学报,42(4):423-434。汪亚平,高建华,潘少明,2006。长江河口区边界层参数的观测与分析。海洋地质动态,22(7):16-20。汪亚平,高抒,贾建军,2006。浪流联合作用下潮滩沉积动力过程的高分辨率数据采集与分析。科学通报,51(3):339-348。汪亚平,潘少明,H.V. Wang,高建华,杨旸,王爱军,李占海,吴中,2006。长江口水沙入海通量的观测与分析。地理学报,61(1):35-46。贾建军,汪亚平,高抒,王爱军,李占海,2005。江苏大丰潮滩推移质输运与粒度趋势信息解译。科学通报,50(22):2546-2554。李占海,高抒, 柯贤坤, 汪亚平,2005。江苏大丰海岸碱蓬滩潮沟及滩面的沉积动力特征。海洋学报,27(6):75-82。高建华, 汪亚平, 潘少明,王爱军, 杨旸,2005。长江口枯水期最大浑浊带形成机制。泥沙研究。5:66-73。高建华, 汪亚平, 潘少明,王爱军, 杨旸,2005。长江口悬沙动力特征与输运模式。海洋通报。24(5):8-15。王爱军,汪亚平,高抒,潘少明,2005。长江口枯季悬沙粒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海洋科学进展,23(2):159-167。王爱军,汪亚平,2004。江苏王港潮间带表层碳酸盐的沉积特征。江苏地质,28(2):90-95。王爱军,汪亚平,高抒,2004。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盲区数据处理及其在长江河口区的应用。水利学报,10:77-82。高建华, 汪亚平,王爱军,李占海, 杨旸,2004。ADCP在长江口悬沙输运观测中的应用,地理研究,23(4):455-462王爱军,汪亚平,杨旸,2004。江苏王港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特征及输运趋势。沉积学报,22(1):124-129。李凤业,宋金明,李学刚,汪亚平,齐君,2003。胶州湾现代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3(4):29-33。汪亚平,高建华,2003。河口海岸区悬沙输运量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ADCP)观测技术的初步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3(5):469-472。王爱军,汪亚平,2003。江苏王港地区现代潮滩地貌发育特征。资源调查与环境,24(1):38-44。杨旸,汪亚平,高抒,2003。江苏王港盐沼潮沟的水动力及悬沙输运过程。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3(4): 23-28。王爱军,汪亚平,柯贤坤,李占海,2003。潮间带水沙多层位同步测量系统应用的初步研究。海洋通报,22(3): 61-68。高抒,汪亚平,2002。胶州湾沉积环境与潮汐汊道演化特征。海洋科学进展,2002,20(3):52-59。汪亚平,高抒,2001。胶州湾沉积动力学及相关领域研究进展。海洋科学, 25(2):26-28。汪亚平,高抒,贾建军 ,2000。海底边界层水流结构及沉积物搬运研究进展。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8):101-106。汪亚平,高抒,贾建军。2000。胶州湾及邻近海域沉积物分布特征及运移趋势。地理学报,55(4):449-458。贾建军,高抒,汪亚平,2000。人工示踪沙实验的原理与进展。海洋通报,19(2): 80-89.汪亚平,高抒,李坤业,1999。用ADCP进行走航式悬沙浓度测量的初步研究。海洋与湖沼,30(6): 758-763。汪亚平,张忍顺,1999。江苏弶港盐沼风车河潮沟的地貌与动力演化。海洋科学集刊 ,41: 40-50。高抒,程鹏,汪亚平,曹奇原,1999。长江口外海域1998年夏季悬沙浓度特征。海洋通报。18(6):44-50。高抒,汪亚平,贾建军,1999。“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科学问题。科学,51(6): 8-11。汪亚平,张忍顺,高抒,1998。论盐沼-潮沟系统的地貌动力响应。科学通报。43(21) :2315-2320。汪亚平,张忍顺,1998。江苏岸外沙脊群的地貌形态及动力格局。海洋科学。(3): 43-47。

汪亚平教授研究工作的主要创新意义可归纳为三方面。首先,在沉积物输运率计算中,经典Bagnold型沉积物输运公式获得了广泛使用。近年来的观测与研究发现,由英国科学家Hardisty改进的经典Bagnold型沉积物输运公式计算结果比实测结果常常偏大。汪亚平教授通过重新分析研究原始水槽数据,提出了新的海底沉积物输运率的计算公式,修正了经典Bagnold型沉积物输运公式中系数估算的方法,提出了新的粒度-沉积物输运系数方程(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2001);公式物理意义明确,在海岸工程中也有应用价值。其次,沉积物输运中的重要形式是悬沙输运,计算悬沙输运量关键是获得悬沙浓度数据。汪亚平教授基于现代声学理论,通过建立悬沙浓度与声学信号的数学模型,提出了海水悬沙浓度与断面悬沙通量的声学观测方法,并在胶州湾、长江口、江苏北部近海、韩国金海湾等区域得到了成功运用,为河口海岸区域泥沙监测提供了高效、高精度的监测技术,今后将进一步向环境检测部门、水文站推广。再次,潮滩与海岸盐沼湿地是一个重要的地球系统单元。汪亚平教授通过理论推导与野外现场观测数据的分析,获得流速-水位-坡度关系,解释了潮沟中实测到的流速脉冲现象,以及近岸潮汐环境中的潮不对称(流速与涨落潮周期不对称)等,深入阐明了潮滩、潮水沟水动力与地貌的相互响应机制,在潮滩演化的理论模型方面作出了贡献。该项成果主要发表于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和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最近,汪亚平教授在江苏潮滩使用高频、高分辨率“用户化数据采集系统”MIDAS400,对潮滩边界层参数(海底糙率、摩阻流速和拖曳系数)、沉积物输运过程作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已有两篇论文发表于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一篇发表于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此外,汪亚平教授主持的潮滩浪流联合作用研究正在开展,已获得部分初步成果,该项研究将使我国的潮滩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汪亚平发表的论文有哪些

汪亚平 1972年出生,博士,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199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并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被聘为副教授,2006年晋升为教授。曾获1998、2000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2001年获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曾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教育部2006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汪亚平教授研究工作的主要创新意义可归纳为三方面。首先,在沉积物输运率计算中,经典Bagnold型沉积物输运公式获得了广泛使用。近年来的观测与研究发现,由英国科学家Hardisty改进的经典Bagnold型沉积物输运公式计算结果比实测结果常常偏大。汪亚平教授通过重新分析研究原始水槽数据,提出了新的海底沉积物输运率的计算公式,修正了经典Bagnold型沉积物输运公式中系数估算的方法,提出了新的粒度-沉积物输运系数方程(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2001);公式物理意义明确,在海岸工程中也有应用价值。其次,沉积物输运中的重要形式是悬沙输运,计算悬沙输运量关键是获得悬沙浓度数据。汪亚平教授基于现代声学理论,通过建立悬沙浓度与声学信号的数学模型,提出了海水悬沙浓度与断面悬沙通量的声学观测方法,并在胶州湾、长江口、江苏北部近海、韩国金海湾等区域得到了成功运用,为河口海岸区域泥沙监测提供了高效、高精度的监测技术,今后将进一步向环境检测部门、水文站推广。再次,潮滩与海岸盐沼湿地是一个重要的地球系统单元。汪亚平教授通过理论推导与野外现场观测数据的分析,获得流速-水位-坡度关系,解释了潮沟中实测到的流速脉冲现象,以及近岸潮汐环境中的潮不对称(流速与涨落潮周期不对称)等,深入阐明了潮滩、潮水沟水动力与地貌的相互响应机制,在潮滩演化的理论模型方面作出了贡献。该项成果主要发表于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和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最近,汪亚平教授在江苏潮滩使用高频、高分辨率“用户化数据采集系统”MIDAS400,对潮滩边界层参数(海底糙率、摩阻流速和拖曳系数)、沉积物输运过程作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已有两篇论文发表于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一篇发表于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此外,汪亚平教授主持的潮滩浪流联合作用研究正在开展,已获得部分初步成果,该项研究将使我国的潮滩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汪亚平发表的论文是真的吗

汪亚平教授研究工作的主要创新意义可归纳为三方面。首先,在沉积物输运率计算中,经典Bagnold型沉积物输运公式获得了广泛使用。近年来的观测与研究发现,由英国科学家Hardisty改进的经典Bagnold型沉积物输运公式计算结果比实测结果常常偏大。汪亚平教授通过重新分析研究原始水槽数据,提出了新的海底沉积物输运率的计算公式,修正了经典Bagnold型沉积物输运公式中系数估算的方法,提出了新的粒度-沉积物输运系数方程(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2001);公式物理意义明确,在海岸工程中也有应用价值。 其次,沉积物输运中的重要形式是悬沙输运,计算悬沙输运量关键是获得悬沙浓度数据。汪亚平教授基于现代声学理论,通过建立悬沙浓度与声学信号的数学模型,提出了海水悬沙浓度与断面悬沙通量的声学观测方法,并在胶州湾、长江口、江苏北部近海、韩国金海湾等区域得到了成功运用,为河口海岸区域泥沙监测提供了高效、高精度的监测技术,今后将进一步向环境检测部门、水文站推广。 再次,潮滩与海岸盐沼湿地是一个重要的地球系统单元。汪亚平教授通过理论推导与野外现场观测数据的分析,获得流速-水位-坡度关系,解释了潮沟中实测到的流速脉冲现象,以及近岸潮汐环境中的潮不对称(流速与涨落潮周期不对称)等,深入阐明了潮滩、潮水沟水动力与地貌的相互响应机制,在潮滩演化的理论模型方面作出了贡献。该项成果主要发表于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和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最近,汪亚平教授在江苏潮滩使用高频、高分辨率“用户化数据采集系统”MIDAS400,对潮滩边界层参数(海底糙率、摩阻流速和拖曳系数)、沉积物输运过程作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已有两篇论文发表于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一篇发表于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此外,汪亚平教授主持的潮滩浪流联合作用研究正在开展,已获得部分初步成果,该项研究将使我国的潮滩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博士学位论文∶胶州湾及邻近海区沉积动力学。2000,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江苏淤泥质海岸潮沟系统的地貌动力响应。1997,南京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黄河中游产沙机理及对策。1994,南京大学。

高亚平发表的论文

徐桦的论文《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研究》发表于2014年。该论文共分为八个部分,包括绪论、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的特点与设计原则、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设计的实践案例、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的未来发展趋势、总结与展望等。总字数为1.2万字左右。该论文主要研究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的室内设计,分析其特点与设计原则,并以实践案例为基础,探讨了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同时预测了未来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的发展趋势。

徐桦的论文发布时间为不确定,因为没有提供具体的信息。然而,针对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企业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企业需要一个能够促进创意、激发灵感、提高生产力的办公空间,同时也要具备美学、文化和创新等方面的特征。在设计这样的空间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需求和文化背景,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环保技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有助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没有,我非常关注这件事,没有明确结果。

很抱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只是一个机器人,没有访问关于期刊的实时信息。同时,我也不能确定你所询问的期刊是哪个领域的期刊以及背景情况。一般来说,核心期刊是指在特定学术领域中较为重要的期刊,其所发表的论文被广泛认可并引用的概率较高。然而,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核心期刊列表和评价标准,因此,你需要提供更具体的信息和上下文背景,才能得到更准确、详尽的回答。如果你想了解某个具体领域的期刊是否被踢出了核心期刊,建议你查看该领域的权威机构、学术组织或专业协会的官方网站,了解最新的评价标准和评估结果。

姚亚平求实发表的论文

一、教学、科研主要担任本科共同课和专业课的《西方音乐史》教学工作,同时也与其他教师合作开设研究生课程《音乐学分析》。参与文化部组织的国家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音乐卷的编写工作,以及参与文化部组织的“音乐大百科”的组织和撰写工作,担任西方音乐条目的分支主编。二、著作:《西方音乐的观念——西方音乐历史发展中的二元冲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合作撰写,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音乐学文集》第三集(袁静芳、姚亚平主编,2000年)三、论文:《语言与命名》——话语变动中的西方音乐体裁史扫描 (《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三期)《在改革中求发展——第三届全国音乐学教学工作会议述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三期)《音高结构历史演化概要》(《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一期)《向现代演变的“西方”与“民族”》(《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8年第一期)《优势文化及其渗透》(《人民音乐》 1996年第四期)《谭盾与浪漫派——议现代音乐的动向》(《人民音乐》 1996年第五期)《抽象音乐的观念》(《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6年第一期)《论瓦格纳艺术思想与艺术实践的统一性》(《中国音乐学》 1995年第二期)《调性的深层结构——德彪西双调性构思浅析》(全国和声会议论文集《和声的民族风格与现代技法》 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 1989年)《德彪西立体化和声中的属九和弦》(《音乐探索》1986年第三期)

1953年11月出生于四川成都,1984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同年留校任教,担任和声等技术理论课程。1989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师从黄晓和教授攻读西方音乐史硕士学位,1991年或硕士学位,学位论文:《西方早期多声部音乐的建构》;1995年师从于润洋教授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西方音乐历史发展中的二元冲突研究》。1995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西方音乐教研室任教,1996年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1年任教授,并于2002年担任音乐学系副系主任职务至今;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处处长。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