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周游发表论文中山医院

发布时间:2024-07-02 18:50:46

周游发表论文中山医院

1、刘奕志,院长,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医院院长,海南眼科医院院长,白内障科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兼白内障和人工晶状体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具有熟练的白内障手术技巧,擅长各种类型白内障的小切口原位碎核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尤其对晶状体脱位、硬核白内障、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合并葡萄膜炎的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等复杂病例的治疗具有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率先在国内开展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染色剂撕囊术及囊袋张力环植入术等多项新技术。2、钟兴武,常务副院长,医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视光学会常务理事,隐形眼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休士顿大学视光学院外聘助理教授(2002年5月至2008年5月);国际隐形眼镜教育者学会(IACLA)资深会员(Fellow)。《国际眼科杂志英文版》编委,《Ophthalmology》,《Molecular Vision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审稿专家。主要从事眼科视光学和角膜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专长近视眼手术治疗,角膜病防治与角膜接触镜矫治。发表专业论文70篇,其中SCI收录22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陈海波,副院长,医学博士,主任医师。1984年7月毕业于广东省湛江医学院,同年到海南人民医院眼科工作。1988底自费赴日留学,在日本国群马县临床眼科研究所进修,学习了一系列眼科先进技术。1993-1997年就读日本山梨医科大学并获博士学位。从事眼科工作近30年,以白内障、青光眼病的诊治为专长,熟练掌握眼科各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熟练掌握各种抗青光眼手术、各种复杂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手术及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手术等,在海南省眼科界享有较高盛誉。在国内外眼科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4、邢健强,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海南分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社区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视力残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海南分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委、海南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实用眼科杂志通讯编委。曾获全国和海南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中华眼科学会奖”。专业特长: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准分子、飞秒激光),白内障、青光眼手术,眼眶肿瘤、眼整形手术及眼底病诊断治疗。5、彭鸿钧,主任医师。师从著名眼科专家杜念祖教授,眼整形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山眼科中心眼整形专科创建人之一。并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Jules Stein眼科医院整形科专业进修,UCLA医学院博士后。从事眼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对眼睑再造,上睑下垂矫正术,小睑裂综合征矫正术,活动义眼和眼眶修复,眼袋清除术和双眼皮形成术等有丰富经验和较深入造诣。并在国内率先将激光技术应用于眼整形和美容手术。6、刘红山,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眼科学系研究助理教授。熟练完成各种眼科基本检查,独立完成眼科临床常用的眼超声波、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分析仪、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等检查操作和眼部激光等治疗技术操作。在眼科手术操作方面,熟练完成各种类型的角膜移植手术、角膜上皮移植术、角膜缘组织移植术、眼前段重建术、角膜切开术、角膜切除术等;熟练完成各种白内障手术,如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小切口无缝线技术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等;熟练完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阀门植入术等;熟练完成常见眼部整形及美容手术,如上睑下垂矫正术、眼睑重建术等;独立完成常见斜视矫正术、泪道手术、网脱复位手术、简易玻璃体切割术以及眼内异物定位与取出术。7、冼文光,医学硕士,主任医师。1984年毕业于海南大学医学部,1991年于同济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位。1997年-1998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意大利米兰大学留学。长期从事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科研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参与两部专著的编写,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两项。8、马进,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Eye Hospital of Oslo University, Norway 访问学者。从事眼科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现供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底外科,从事眼科专业“眼底病”。现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底病学组委员,《中华眼底病杂志》编委,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眼科分会委员,中国眼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分会常委。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内外论文共60余篇,其中包括SCI论文10余篇,中华眼科杂志等中华系列文章近20篇。熟练诊治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擅长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治疗。9、曾明兵,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 1994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本科毕业, 2000年7月及2007年12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硕士及博士毕业,并获硕士及博士学位,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Wilmer 眼科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及高级访问学者学习。主持或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等多项研究课题。曾参与《超声生物显微镜诊断学》、《临床眼科解剖学》、《临床眼科新进展》及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眼科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参与1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中华医学系列杂志论文5篇参与20余篇。擅长白内障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治工作,尤其擅长各种类型白内障的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10、黄雄高,医学博士(MD.PhD.),副主任医师。2005年6月获武汉大学医学硕士学位,2012年6月获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自攻读硕士学位以来,一直致力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和参与研究基金多项。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有较深入的研究。已发表国际SCI期刊论文2篇,国内核心期刊及科技统计源期刊论文16篇。熟练诊治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擅长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治疗,如玻璃体出血,各型视网膜脱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等的手术。11、史贻玉,副主任医师。1993年7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7月分配到海南省人民医院眼科担任眼科临床工作。2005年12月获得眼科副主任医师职称。曾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进修学习。专业特长:青光眼、白内障及各种常见眼病的诊断及治疗。12、林明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光眼科副主任。擅长各种类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青光眼的药物、激光和手术治疗;对难治性青光眼有较强的分析和诊治能力;对青光眼特别是开角型青光眼和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青光眼视功能损害、保护和再生机制等有深入的研究。13、邵应峰,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1990年毕业于原中山大学医疗系全英班。后留任原中山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临床医师和大学教师,从医教研工作。期间两次参加中国“中国视觉第一行动”扶贫医疗队,往贫困山区开展白内障手术复明工作,并担任医疗小组组长。1998年起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师从我国著名角膜病专家陈家祺教授,主攻角膜及眼表疾病的防治并或博士学位。曾受凯思奖学金海外研究资助项目资助往美国New York Eye & Ear Infirmary师从国际著名眼科专家Danning Hu教授,从事合作研究并进修学习。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科研项目。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4篇。参与专著编写一部。专业特长为眼表、角膜疾病诊治。擅长角膜移植,人工角膜、泪道、眼整形等眼表角膜手术以及青光眼、白内障等眼前段手术。

看这些专家都挺历害我也不知道我家先生眼睛很罕见的病能不能给、,治好

组建时间:1958年医疗简史:原名上海市胸病研究所,首任所长黄家驷。1963年更名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由沈克非任所长。1973年恢复研究所建制,由石美鑫任所长。现任所长陈颢珠、名誉所长石美鑫、副所长葛均波、赵强、舒先红。全所职工107名,其中正教授 10名,副教授30名。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7名。研究所设有心内科(19病区、23病区、30病区、CCU)、心外科(31病区、32病区、ICU)、心导管室、心脏超声诊断室、心电图室、卫生部病毒性心脏病重点实验室、中心实验室、心血管流行病统计室等临床和实验科室,拥有建筑面积达8442M2的十层心血管病大楼,总病床数220张,实验室面积约1200M2。拥有较为完善的医疗科研设施,有超低温冰箱、荧光显微镜、落地式高速离心机、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定量PCR仪、三维重建仪、超声消融仪、立式电泳仪、高压电泳仪、分光光度计等30余件高级科研仪器设备。1980年起研究所被世界卫生组织指定为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2002年被批准为上海市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其心脏内科被列为全国高等院校重点学科。病毒性心脏病实验室系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和防治方面的研究,1. 冠心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研究,包括流行病学、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液脂质的生化研究、X线造影诊断以及超声诊断学,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血管内超声诊断,冠心病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治疗等;2.从分子水平研究病毒性心脏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研究,包括流行病学、病毒学、免疫学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3. 心力衰竭的基础以及临床研究;4. 心脏超声的研究,包括食道超声检查技术的应用、血管腔内超声, 多平面经食道三维重建超声显像、冠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消融;5.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诊断和电学治疗研究,以及人工心脏起搏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6. 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新型人造心脏瓣膜的研究及辅助循环的研究。 开展冠脉搭桥的手术、心脏移植术(终末期心脏病外科治疗)及人工主动脉带瓣移植术等。曾分别完成国家七五、八五、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等市级以上课题50余项。目前正承担973“86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十五攻关、“211工程”、上海市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达1200万元。近5年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4项,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450余篇,获专利一项。已培养博士后4人、博士77人、硕士77人,博士后4人,在学博士生22人、硕士生32人。心研所受卫生部委托每年举办全国心内科学习班,至今已为26期。心内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作为内科的分支学科成立于1958年,其奠基人是中国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陶寿琪教授,也是首届心内科主任,1989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1994年评为上海市卫生局的领先学科,1997年被列入“211工程”发展规划的重点学科,2002年被确定为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被指定为中国临床药理基地。心内科的总体医疗水平在华东地区领先,在中国名列前茅。自50年代起先后在中国率先或较早进行了左右心导管检查、心律失常电生理检查、体外电除颤复律、冠状动脉造影、永久起搏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经导管消融室速、经静脉安置自动起搏复律除颤器、冠脉内激光溶栓、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等。心外科心外科建于1947年,由黄家驷教授任主任,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完成了多个国内“第一”。率先在中国研究人工静立垂屏式心肺机和开展深低温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如先心病VSD、ASD和法四纠治术,二尖瓣关闭不全修复术和低温房间隔缺损缝补术等。1978年成立“上海瓣膜中心”开展国产瓣膜研究。用同种硬脑膜、猪主动脉瓣和牛心包膜制成生物瓣膜取得成功,并应用生物瓣施行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替换术,手术种类由单瓣发展到双瓣、三个瓣替换术。并开展主动脉瘤、升主动脉带瓣替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大血管转位,局限性肥厚心肌病(IHSS)和复杂心脏病手术等。目前已广泛开展各种心脏手术,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冠心病、大动脉瘤、心脏肿瘤、马凡氏综合征和终末期心肌病等。其中以心脏移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微创心血管手术、瓣膜修复成形术、复杂冠心病外科治疗为特色,年手术量达2500多台,手术成功率高达98 %,治疗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由王春生教授领衔的“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获得成功”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近来开展的微创心血管手术的应用包括:微创二尖瓣修复 /置换、微创主动脉瓣置换、微创房缺修补、机器人辅助微创冠脉搭桥、微创迷宫手术治疗房颤,手术规模国内领先及疗效优良。完成和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并获得卫生部和上海市多项科技成果奖。担任复旦大学心外科有关章节讲课和示教,并担任中国心胸外科学习班的讲课任务,研究生班讲课。邀请国外专家来院讲课和手术,参加外院外宾学术会活动,进行学术交流和知识更新。 组建时间:1968年医疗简史: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的前身是1968年设立的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肿瘤小组,1969年正式成立中山医院肝肿瘤小组,并设病房。1978年改名为中山医院肝癌研究室,开始分为病房和实验室两个部分。其后不断发展壮大,1988年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隶属上海医科大学。2000年校合并后,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肝癌研究所是我国最主要的两个肝癌防治研究中心之一,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肿瘤学)、上海市肝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肝脏肿瘤学)以及上海医科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重点学科(肿瘤学)、上海医科大学“985工程”重中之重学科。临床特色是肝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又相继开展了肝癌术后复发的手术再切除、冷冻、微波、超声介入、以及生物治疗等特色项目。自1995年开始以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研究为重点的临床综合治疗研究,探索肝癌术后复发的综合防治方案,进一步延长肝癌病人的生存期,改善预后。已积累近4000例肝癌诊疗经验,最早开展小肝癌诊治、复发后再切除和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5年生存率达60-70%,迄今所治肝癌病人生存超过5年有368例,生存10年以上有112例,生存最长已达38年1例,居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所实验室下设无菌动物模型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病理学实验室、同位素实验室、分子生物学与基因治疗实验室。拥有超速离心机、毛细管电泳仪、DNA合成仪、多肽合成仪、液闪测定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大型设备。先后承担“六五”至“九五”的国家科技攻关、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以及卫生部重点学科基金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和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以及美国癌症研究所金牌等。现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恶性肿瘤项目中的1个子课题、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大项目、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点项目的子课题各两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基金等项目,并参与“863高科技计划”等重大项目的研究。研究所是复旦大学博士学位以及硕士学位授予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临床医学),现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5人,已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42人、硕士38人,在站博士后1人,在学博士生31人、硕士生15人。受卫生部委托每年主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全国肝癌诊疗进展学习班。主编英文版《亚临床肝癌》(Subclinic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和《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在Springer出版发行,主编中文版《原发性肝癌》(第1、2版)以及《现代肿瘤学》(获国家科技进步图书类三等奖)。应邀在十余本国际著名专著撰文。牵头主办四届大型上海国际肝癌肝炎会议和多届全国肝癌会议。汤钊猷教授曾代表我国任国际抗癌联盟理事(1990-1998),任第15、16届国际癌症大会肝癌会议主席,并作为特邀演讲出席上百次国际会议。1987年学科带头人汤钊猷教授作为全国14位中青年科学家之一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的接见。科室现状:肝癌研究所有肝肿瘤外科、内科以及实验室组成。拥有近百张专科病床以及面积900平方米设备精良的实验室。以外科治疗为主,内外科、中西医、基础与临床结合的综合治疗研究是研究所的特色。现有医技等人员40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2人。现任所长:著名肝癌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教授。肝肿瘤科1968年成立中山医院肿瘤小组。1969年正式成立了内外科结合形式的中山医院肝肿瘤小组,并设病房。1978年经卫生部批准正式成立肝癌研究室, 1988年10月肝癌研究室扩编为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肝肿瘤科是以原发性肝癌为主攻方向,是内外科紧密结合的临床科室。肝肿瘤外科每年进行肝手术近千例,切除率60-80%,五年生存率40~50%、手术死亡率1-3%,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最早开展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肝癌复发后再切除和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小肝癌切除后5年生存率达60~70%。尤其在肝脏巨大肿瘤切除以及肝门区肝癌的外科诊疗方面具有特色。开展的肝移植术在治疗终末期肝硬化、肝脏先天性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胆汁淤滞性疾病等取得较好的效果。肝肿瘤内科早年开展普查以及肝动脉造影,提高小肝癌检出率。随后开展化疗、免疫、中药等综合治疗。肝肿瘤内科的重点是肝肿瘤的非手术治疗和手术后复发转移防治,开展放射介入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超声引导局部治疗(内局部注射、门静脉化疗、射频毁损治疗等)、化学药物治疗、生物治疗等。普外科学科创始人是著名外科学家沈克非教授。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该学科在许多领域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直居于中国领先水平,并涌现出了诸如黄家驷、崔之义、冯友贤、吴肇光、孟承伟、王承棓、吴肇汉等国内外著名的外科学家。普外科在国内开展了许多重大手术。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规则性肝叶切除术、人造血管移植术、肠系膜下腔静脉吻合术等。主要医治病种:胆囊炎、胆石症;阑尾炎;甲状腺良性肿瘤;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炎;胰腺癌;胆管炎;胆囊、胆管癌;门脉高压;甲状腺癌;转移性癌。开展的外科手术主要有: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甲状腺切除术;乳房肿块切除术;剖腹探查术;腹股沟钭疝高位结扎修补术;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乳腺癌根治术;右半结肠切除术;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DIXON手术;MILE'手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甲状腺全切除术;改良乳腺癌根治术;WHIPPLE'手术;肝部分切除术;全胃切除术;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结肠全切除术。主要研究方向为:外科重症监护和外科营养、胆道胰腺疾病的综合治疗、胃肠外科研究、胃肠动力研究、内镜外科。主编和参编教材与专着10余本,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市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技成果奖。 组建时间:1936年医疗简史:1936年中山医院成立伊始就成立了骨科,由李洪儒任主任,历时近二十年。临床上主要以创伤骨科为主。在40年代后期开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尝试。1953年在国内首先进行椎间盘造影。1962年开始,开展了小血管外科技术的实验研究,研究了一整套小血管包括显微外科的器械,总结比较了各种不同缝法、不同缝合材料和小血管移植等基本技术的经验。1963年成功进行了上臂断臂再植手术。1966年,与华山医院协作,成功进行了5例第二足趾一期移植再造拇指术。1970年完成上海第一例金属全肱骨置换术。同年成设计成功上海II型人工股骨头,在上海首次推广,淘汰了原有的I型人工股骨头。1974年率先接受刚刚兴起的保留肢体观念,在肢体重建方面获得成功。1976年率先作急症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手术。同年开始作膝关节镜检查,对整个上海地区早期关节镜外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80年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例施行滑膜切除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1982年,被誉为“世界显微外科之父”的陈中伟院士调来中山医院,任骨科主任,成立了显微外科中心实验室,每年举办全国显微外科学习班与讨论会。他设计了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转移治疗儿童与成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988年在上海地区最先推广AO概念和AO技术。主要收治脊柱、关节、创伤、骨与软组织肿瘤,骨与关节结核,骨髓炎,周围神经损伤,手部疾病以及骨与关节先天性畸形等,尤其在创伤内固定技术、骨肿瘤、周围神经损伤、关节镜与椎间盘镜、胸腰段的侧前方减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慢性骨髓炎等方面具有特色。近年开展的新技术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应用T型锯椎管成形术”等。建有骨关节肿瘤治疗中心和关节镜中心以及组织工程中心实验室。 2002年度组织工程研究方面就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同时还承担“973”子课题、多项卫生部科研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先后获得卫生部与上海市的多项科技成果奖。科室现状:现有核定病床64张,共有医师34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0名。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 年手术量达1500多台,年门诊数量50000余人次。

中山医院论文发表

吴绍青,1895年10月21日出生于安徽巢县农村一个清贫的家庭里。其父在乡间开私塾,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他3岁时丧父,寡母携他回到芜湖外祖父家生活。在舅父资助下,他上了私塾,老师管教极为严格,同时本人又聪颖好学,因而打下极好的汉文基础。10岁时他进了芜湖教会办的小学。该校有多名美国教师,他开始学习英语,且极为勤奋。小学毕业后他升入芜湖萃文中学,到高中三年级时,由于美国校长限制中国学生的活动而发生了学潮。吴绍青是学生代表之一,被迫停止了学籍,于是在家自学不息。1915年,在上海面粉厂担任技师的舅父邀他去当助手,他因已立志学医而婉言谢辞。这时他看到报上登载汉口一英籍医师招收医学生的启事,立即赴汉口应试,不料到汉口后发现并非正规学校而大失所望。适时他得知由颜福庆等创办刚一年的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正在招生,随即前去报考,因考试成绩优异被招收为该校第一班插班生。该校系七年制,前二年为预科,后五年为医学本科。1921年第一班10名学生毕业,均获医学博士学位。这10名毕业生中有吴绍青、张孝骞、应元岳、汤飞凡、姚克方和周诚浒等。后来他们都成为中国医学界的重要领导骨干,对中国医学教育和医学各个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吴绍青从湘雅毕业以后,先到上海工部局传染病院任住院医师,后到芜湖医院任内、外科住院医师数年,而后又转到南昌医院任内科医师。1929年他赴美国到波士顿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在斯科特和福伊克纳教授的指导下研究血液病,并共同发表了一篇题为《白血病的治疗》的论文。随后,该文被西塞尔《内科学》第3版列为参考文献。这时,吴绍青患了轻度肺结核,住进纽约多都疗养院休养,并得以医师身份参加该院胸腔会议。从此,他开始对肺病学发生了浓厚兴趣,阅读了大量有关书籍和文献,深感肺结核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需大力防治。当他的病情静止后,他回到波士顿,改攻肺科,立志救治众多的肺结核病人。1932年,他婉言谢绝了师友的挽留,毅然偕在美国刚结为伉俪的夫人、前在中国南昌医院共事的美籍护士长埃尔玛克女士回到哺育他成长的祖国。仍在南昌医院工作,任肺科主任兼代院长,并在南昌西郊创办肺结核疗养院,还定期到郊外麻风院巡诊。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北平、天津、上海、太原、南京、武汉相继失守。在日军迫近江西时,吴夫人得美国朋友的帮助带领一子一女从九江搭外国海轮回到美国。吴绍青只身辗转到上海时,其肺结核复发,休养一年后,受聘任上海医学院肺科教授。此时上海已变成“孤岛”。上海医学院派朱恒壁、应元岳分赴内地勘察院址,筹划内迁。随后该院师生分批经安南(今越南)海防到昆明。吴绍青带领几名学生驻在河内,负责接应师生和搬运工作。他调度有方,给许多师生留下深刻印象。上海医学院先在昆明龙潭开课,后迁到重庆歌乐山。吴绍青除继续担任肺科教授外,还兼任重庆中央医院副院长二年。1944年,他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再度赴美,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任研究员,并兼任波士顿麻省纪念医院及帝屈德肺病医院肺科主治医师。他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周密考察了美国的防痨机构和设施,深入了解肺结核的预防和治疗新进展。这时他与阔别了6年之久的夫人和子女团聚。1946年,他携眷回国,继续在上海医学院任肺科教授,担任医疗教学工作,并以极大的热情推动上海和全国的防痨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重视防痨事业,吴绍青异常振奋,更加积极地参与各项防痨事务。数十年如一日,为中国控制结核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历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结核病科学会委员、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顾问,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结核病科学会主任委员、顾问, 《中华结核病科杂志》和《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疾病杂志》的副总编辑、顾问,中国防痨协会理事、总干事、副理事长,中国防痨协会上海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肺结核病防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等职务。吴绍青于1980年3月16日逝世,终年85岁。 结核病俗称痨病。在未发现抗结核的特效药物以前,结核病流行猖镢,结核病死亡占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一位。那时人得了结核病较今日患癌症还要害怕,得病的人很多,成为当时一大社会问题。吴绍青自30年代初专攻肺科以后,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肺结核方面。1932年,他回国到南昌医院后,除在该院加强肺结核医疗工作外,在南昌西郊创办了西山肺结核疗养院,并经常呼吁防痨。1937年,中华医学会结核病科学会在上海成立,吴绍青被选为委员。该会1943年改称中华医学会防痨委员会,他被选为主任委员。1944年,吴绍青出国考察防痨工作,1946年回国,除继续担任上海医学院肺科教授外,大部分精力投于防痨工作。他首先在上海医学院的支持下,在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前身)内拨出数间房屋,并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获得X线机和其它仪器,创建了上海肺病中心诊所,开展防痨工作。他从实践经验体会到,仅靠少数单位少数人是不能搞好防痨工作的。于是他积极活动,恢复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断了的中国防痨协会,他被选为总干事,与副总干事陈湘泉一道大力推动全国及上海的群众防痨工作。他还发动、协助其他省市及一些地区恢复和建立防痨协会。他在上海,团结上海市原有的两个结核病医院和两个肺病诊所的约200名专业医师,为本市及全国举办各种训练班,培训专业医护人员,扩大防痨队伍。根据吴绍青提出的“重点检查,查出必治,治必彻底”的方针,他们采用装有缩影X线机的流动车对部分大学、工厂、企业和一些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集体肺部健康检查,以期达到早期发现病例,早期治疗的目的。他们协助许多工厂和企业举办自办疗养所(室),并派专业医师和护士定期查房、访视,给予必要的指导,收到既少花钱,病人又得到合理治疗的效果。卡介苗接种对预防儿童结核病,尤其儿童粟粒型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有良好效果,已为国际所公认。中国防痨协会大力培训一批接种人员后,立即推行这项工作。当时人们对卡介苗接种尚缺乏认识。吴绍青与刘永纯医师撰写了一篇《卡介苗无害论》的文章,提高了许多家长的认识,使他们放心让儿女接受接种。为了提高群众对结核病的认识,1947年2月中国防痨协会联合上海市各界知名人士及有关单位组成委员会,开展防痨宣传教育和劝止随地吐痰运动。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包括在路旁电线杆上漆刷标语;在火车、轮船、飞机、公共电车汽车上张贴宣传画;在中外报纸上刊登劝止随地吐痰运动的文章,在公共电车、汽车上进行劝止随地吐痰的广播;在广播电台的防痨讲座节目中由专家轮流讲授;在电影院放映正片前,先放映防痨幻灯片;发动全市30多万小学生在马路上劝诫行人不要随地吐痰等。上述活动的规模和声势均十分浩大,并历时5个多月。这些工作不仅在上海收到了良好效果,且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从1946―1949年,吴绍青的工作极为繁忙,几乎将全部时间与精力放在防痨事业上。他直接领导上海肺病中心诊所的日常工作,和医师们共同察看X线集体肺部健康检查的缩影照片,每周亲自看一次门诊,并参加上海防痨协会各项防痨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加强中国防痨协会与中央卫生部的联系,1951年1月,中国防痨协会由上海迁到北京,由裘祖源接替吴绍青的总干事职务。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防痨工作,吴绍青感到十分振奋,更加积极地工作以推动上海和全国的防痨工作。1951年国外报告异烟肼对医治结核病有效。1952年,吴绍青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协作,研制国产异烟肼取得了成功。该药物经上海第一医学院药理教研组分析,证明毒性很低,然后在中山医院、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一医院对收治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研究,证实国产异烟肼疗效高、副作用少、价格低廉。随后,吴绍青在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结核病科学会大会上宣读了该研究成果,并写成论文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上,使国产异烟肼迅速向全国推广,众多肺结核患者获得了及时的治疗。接着他与上海第一医学院病理教研组和微生物教研组协作,进行结核菌对异烟肼的耐药性与致病力的关系的研究。他们选择经胸部X线证实,痰涂片结核菌阳性并过去从未用过任何抗结核药物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服用异烟肼后,对其痰培养作耐药性测定,然后再接种在小白鼠和豚鼠身上,分别在1个月或2个月时用乙醚将它们杀死,取其脾、肝、肺和淋巴结作巨体观察和显微镜检查。将经异烟肼治疗平均7个月、资料完整的25例加以分析,证实全部痰菌阳性者均产生耐药性,临床症状仍有不等程度的进步。同时,证实耐药的结核菌对动物体的致病力也同样有所降低。但少数患者有差异。吴绍青认为这一差异是由于宿主和细菌在某一标本中的不均一性造成的。他主张只要临床上需要,可不必因结核菌产生耐药性而在给药方面受到限制。这一研究为当时认为应对结核病人给以长期合理地应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的主张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1957年,吴绍青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出席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防痨会议。在大会上他宣读了这一研究结果,受到与会代表们的一致好评。为了进一步发展上海市的防痨工作,1956年在上海市卫生局领导下,成立了上海市肺结核病防治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局王聿先局长任主任委员,吴绍青任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吴绍青负责拟订全市统一的防痨工作计划,指导全市防痨工作的开展,把上海市结核病院、中国防痨协会上海分会所属各院、所和上海第一医学院肺科三支主要防痨力量从业务和技术上统一起来,进行防痨工作。同时,他还组织每周举行一次病案讨论会,讨论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参加的人员有各单位肺科医师、放射科医师等。这对提高全市有关医师的业务水平有极大的帮助。吴绍青对于其他单位建立肺科的工作,无不热心帮助,如上海市胸科医院和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都得到过他的指导。在浙江嘉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一医院,收容了不少患肺结核的解放军战士。他连续3年组织一些结核病科和呼吸系内外科专家、医师利用星期日前去讲课、读片、示教、处理病例以及开展手术治疗,提高了该院的业务水平。随着人民卫生事业的发展,上海市组成全市性的结核病防治网的条件已经成熟。1956年,在市卫生局的领导下,成立了上海市结核病中心防治所,相继在1957―1958年全市各区县先后成立了结核病防治所,负责本区县的结核病防治工作。从此,全市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在中心防治所的全面规划下走向一个新的阶段。根据有计划的抽样检查,上海市结核病患病率自1957年的400/10万下降至1990年的64/10万;市区结核病死亡率自1951年的208/10万,下降至1990年的4.3/10万。新生儿卡介苗接种覆盖率不断提高。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型肺结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明显减少。195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83.3/10万,1980年已无死亡。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结核病组、美国、英国和罗马尼亚防痨专家到上海参观后,对上海防痨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不赞叹。这些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市防痨工作者通力合作所取得的,当然也与吴绍青的长期辛勤劳动和献计献策分不开的。吴绍青在1979年全国结核病防治学术会议上指出:结核病仍是中国当前肺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在一定时期内解决它,必须把好“治必彻底”这一关,治一个好一个,治寓于防,治愈率愈高,预防的负担愈轻。今后随着防治规划严格贯彻执行,真正做到“防治结合”,那么疫情的控制应该是完全有把握的。 近半个世纪以来,呼吸生理研究的飞跃发展,推动了肺功能测验在内科、外科、呼吸科和职业病领域的广泛应用。过去,肺功能测验在中国只有最简单的肺活量测验和测验常数。1956年起吴绍青等开展肺功能测验,利用新陈代谢仪改为肺量计,开展肺功能测验,以后陆续进口了新仪器,对中国正常人进行肺容量、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等一系列测验。吴绍青等在1956―1961年间陆续发表有关肺功能测验的论文24篇。他们在1961年编写出版了《肺功能测验在临床的应用》一书。这是中国第一本有关肺功能的专著。该书对呼吸生理、肺功能测验的价值、测验方法、肺功能正常常数和各类肺疾病肺功能的改变,均作了重点阐述。同时对测验方法和步骤的描述极为详尽,基层单位医师手此一册,即可开展测验。这本书在全国各地备受欢迎。50年代,中国有关肺病学的书籍屈指可数,许多医师大多阅读国外出版的专著,而国外的肺疾病的患病率及临床情况与中国实际情况有时大相径庭。吴绍青认为中国应有自己编写的专著,否则对肺科的发展极为不利。1959年,他与其他有关专家编写了《结核病学》 、 《实用肺结核病治疗学》等书。他还是上海第一医学院主编的《实用内科学》一书1952年、1958年、1972年和1980年版的编委,并是呼吸系统疾病部分的主编。这些专著对于肺病学知识在中国的普及起到很大的作用。60年代初期,中山医院肺科即对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患者进行肺功能研究,积累了不少资料,为呼吸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70年代,吴绍青根据他半个世纪的临床经验和渊博的医学知识,高瞻远瞩地指出:在抗生素和抗结核药物问世后,全世界肺疾病的流行病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肺结核和肺部急性炎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一部分病例则必演变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吸烟、大气污染和各种过敏原的长期作用,助长了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癌的患病率的上升。他认为结核病医师应扩大眼界,不宜囿于过去的狭隘的范围,只局限于肺结核病的研究。他大力提倡戒烟。在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结核病科学会召开全市性肺气肿综合讨论会上,他提醒上海市肺科医生应重视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防治。1971年,周总理指示卫生部成立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办公室,统一领导全国防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原性心脏病的研究工作。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了宣传戒烟的机构。这些事实与吴绍青的远见是不谋而合的,说明吸烟对慢性支气管炎的危害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吴绍青一生著述甚多,先后发表了80多篇论文,写过近10本肺科教科书和参考书。他丰富的肺科学识与经验,充实了中国近代的医学宝库,为中国肺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50年代中期,与肺科同事研究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肺功能测验技术,获得成功,编印出版《肺功能测验在临床应用》一书。60年代,对慢性支气管炎与肺气肿患者进行肺功能测验,积累不少成果和资料,为呼吸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吴氏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讲课生动,表述精确,逻辑性强,对基础理论和各种疑难杂症讲得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取得极好的教学效果。并以满腔热忱帮助兄弟医院建立肺科,培训人员,传授医术,临床会诊,指导示教。先后发表论文80余篇,著有《实用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部分、《实用肺结核治疗学》等。1956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吴绍青在培育人才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他长期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肺科教授和中山医院肺科教研组主任。他的教学方法具有独创性。他采取启迪的方法,用简练的语言,将肺部疾病从病理、病理生理和临床特点,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逻辑性强,因而效果极好,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他对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和进修人员都有明确要求和一套培养方法。他通过查房、病例讨论、教学讨论和胸腔会议等各种形式进行教学,循循善诱、反复启迪。他指导住院医师阅读国外文献并要求作笔记,鼓励写病例报告、病例分析和文献综述等,亲自为他们修改文章。他还鼓励主治医师、研究生和进修人员从事研究工作,撰写论文。在他的教导下,中山医院肺科医师每年在国内杂志上发表了不少质量较好的论文。上海第一医学院每年接受全国各地派来的肺科进修人员5―6名,20多年从未间断。医学院还举办了肺功能进修班多期。这些进修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已成为骨干力量。据统计,全国有11所医学院校的肺科主任为吴绍青的学生。至于他的学生在全国结核病防治院所和综合性医院任肺科领导和医师者则更多。他的学生王鸣岐、王德理、诸荣恩等都是全国知名的肺科专家。60年代,中国《国外医学·呼吸系疾病文摘》月刊由中山医院肺科教研组担任主编。吴绍青发动主治医师以上的医生每月写一二篇文摘,他亲自对照原文仔细校正,藉以提高他们阅读英文杂志和编写的能力。他曾长期担任《中华结核病科杂志》和《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疾病杂志》的副总编辑、顾问,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编委。他十分重视杂志的质量,经常为杂志审改稿件,撰写专著。他规定自己每年至少写一篇科研论文,每篇论文,最少修改三遍,多至五六遍。论文质量要达到要求后,他才向外投稿。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中处理过吴绍青稿件的老编辑无不赞赏他严于律己的作风,不论中文稿、英文稿几乎不需改动一个字,一个标点。1979年11月全国结核病防治学术会议在杭州召开,吴绍青抱病前去参加,并作了报告。报告阐明了中国控制和消灭结核病的关键性问题,指出肺科工作者科学研究的方向。该报告后来发表在《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疾病杂志》上,影响很大。在临终前的二三个月,吴绍青心绞痛发作频繁,虽在医师劝告下作了些休息,但只要身体稍有好转,就执笔撰文。直至逝世前两天他还为南京军区后勤卫生部办的《内科主任、主治医师呼吸系疾病进修班讲义集》完成了前言和一篇讲话稿。1980年3月16日上午,他还在指导年轻医师翻译《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理论》 (英文)专著,并邀上海市结核病中心防治所陈恒医师汇报上海市结核病防治工作情况。16日下午,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噩耗传到全国各地,各地受他教益的朋友和学生们,无不哀痛不已。他为中国防痨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生前还留下遗言,将自己的遗体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个人物简历1895年10月21日出生于安徽巢县。1921年毕业于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获医学博士学位。1921―1929年先后任上海工部局传染病院、安徽省芜湖医院和江西省南昌医院住院医师、医师。1929年赴美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1932―1937年任南昌医院肺科主任、兼代院长。19371944年先后在上海、昆明、重庆任上海医学院肺科教授,兼任重庆中央医院副院长。1937―1980年任中华医学会结核病科学会委员、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顾问。1944―1946年赴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任肺科研究员,兼波士顿麻省纪念医院及帝屈德肺病医院肺科主治医师。1946―1980年任上海医学院(1952年改称上海第一医学院)肺科教授、顾问,创建上海肺病中心诊所,任主任,到上海澄衷肺病疗养院(上海市第一肺病医院前身)指导工作。1980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

马晓年,出生于1945年,196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82-1983年在英国进修;2015年4月2日起,在北京市燕都医院出诊;任北京中山医院医学顾问,现为中山男科医院性功能司法鉴定法医,重庆市前列腺疾病研究所会员。北京中山医院男科特聘专家、荣誉教授及首席专家顾问特邀专家。中文名马晓年国 籍中国出生日期1945年职 业医师毕业院校北京医科大学主要成就《现代性医学》、《马大夫谈性健康》晓年的资料马晓年 1969 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 1981 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 1982---1983 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进修,自 1993 年起连续 3 次获美国性学委员会颁发的性治疗学家资格证书,是我国大陆唯一获此殊荣的医生,成为它的国际会员(该会共 1500 人,国际会员仅 90 余人)。目前任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常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20 多年来一直把全部精力投入社会需求迫切的性医学及性教育工作:目前已诊治 19000 多例患者,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指导进修生 10 名(含 3 名研究生);与外院医生合作开展男女性治疗药物临床研究和性医学的临床研究,任务完成后均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国内杂志上。著有《现代性医学》、《马大夫谈性健康》、《性的学习》等 50 余种性医学专著和科普书籍,发表了 20 余篇学术论文和 1000 多篇科普文章,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全国优秀科普书籍三等奖,其中《男性学咨询》被收入 20 世纪优秀科普佳作;编讲 30 余部性医学与性教育录象片或光盘;多年来任北京电视台《生命、生育、生活》及北京电台《今夜私语时》长期特邀嘉宾。219 浏览25102017-12-15关于晓年的资料清华大学玉泉医院 性医学科 主任医师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山西汾阳 出生日期1945-5-8 主要学历:1963---1969 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 本科生 1979---1981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所 医学硕士生 1982---1983 英国利物浦大学 进修 自1984年起至1996年在国家计生委科研所从事药理及男性临床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把更多精力转向社会需求更迫切的性医学及性教育工作。由于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在国内性学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自1993年起连续3次获美国性学委员会颁发的性治疗学家资格证书,是我国大陆唯一获此殊荣的医生,成为它的国际会员(该会共1500人,国际会员仅100人左右)。目前任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系《现代性医学》第一版主编之一,该书获得1998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系《现代性医学》第二版主编(2003年11月)。18年来已主编共同编写和翻译50多种专业和科普书籍,发表了50多篇论文和综述等,发表了1000多篇科普文章。其中《男性学咨询》获全国优秀科普书籍三等奖并被收入20世纪优秀科普佳作。编讲30余部性医学与性教育录象片或光盘。编讲30余部性医学与性教育录象片或光盘。多年来任北京电视台《生命、生育、生活》及北京电台《今夜私语时》栏目长期特邀嘉宾。通过对17000多名病人的临床诊治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指导进修生10名(含2名研究生)并和外院医生开展男科学和性医学的临床研究,任务完成后均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国内杂志上。自1993年起,把性教育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先是完成了性教育电脑咨询专家系统全文检索软件的开发(共300万字)并于1994年通过国家计生委科研鉴定,后由国家计生委办公厅向系统内推荐。1996年又开发成功其多媒体版。自1998年起把性教育搬上互联网,开辟了个人主页并开设网上性咨询工作。根据多年来从事性医学和性教育工作的体会,近年来提出了“弘扬性文明、普及性教育,提高性素质,享有性健康”的奋斗目标,这一符合国情的性学理论见解已纳入国家计生委公务员培训教材。 自1998年起先后担任北京市石景山区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人大代表。681 浏览43182017-12-15晓年的简介,简单一点马晓年,出生于1945年,196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82-1983年在英国进修。现任北京中山医院医学顾问,现为中山男科医院性功能司法鉴定法医,重庆市前列腺疾病研究所会员。北京中山医院男科特聘专家、荣誉教授及首席专家顾问特邀专家。浏览12262020-03-03马晓年的个人简介马晓年,主任医师、教授,中国性学第一人,国医汇再生医学中心主任(现每周出诊地点),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教授,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男科分会委员,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数十余年专业致力于两性医学的临床科研工作,并斩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卫生部科技进步奖,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美国性学委员会认证性治疗学家。 参与主持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准弹性激光光散射精子测量仪的研制”,评为国家级科技成果并获1990年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奖;完成部委级科研项目“精子运动特性自动检测系统的临床应用”;完成性教育电脑咨询专家系统(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并由国家计生委向全系统推荐。

钟山县中医医院论文发表

普刊:《国际临床医学》《国际医药探索》《光明中医》《当代医学》《《当代医药论丛》《名医》《医药卫生》以上都可以发中医针灸论文

报道、特种针法、腧穴应用、灸法集萃、刺法聚英、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并可根据广大读者需要随时增设栏目。为从事中医临床、针灸临床及科研、教学人员及中医针灸学员、广大中医针灸临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刊物。

一般都是在医护好网上了,Q:

中山医院樊嘉发表论文

南通大学医学院(前身南通医学院)走出多少名医大家,顾晓松院士、上海市中山医院院长樊嘉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 陈义汉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部主任段树民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我国心外科顶级专家 赵强教授 博导,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管又飞教授(大连医科大学副校长),国内顶尖肿瘤专家 广东省复大肿瘤医院院长 徐克成教授,哈佛大学博士后 疼痛领域顶尖专家 高永静教授,以上全部是通医毕业,通医走出4名两院院士,还有若干973首席科学家、863首席科学家、医学家、大教授。杠精勿喷,不信自行百度。这是优秀的老学长们,近的这些年 多少年轻后起之秀的本科生 在各种各样的重量级国家级学科竞赛 国际顶级SCI期刊论文的发表做出让人佩服的成就。每一年都有学生能够保送或者考研到交大复旦 北大协和医学院 南医大 双一流高校。我们这边科室协和复旦毕业的学长学姐听到通医学子本科生就发了超过15分的国际顶刊,不由心生佩服。这也印证了一句话,牛人到哪儿还是牛,loser就算换个环境换个大学还是会抱怨,做键盘侠喷子的成本很低敲敲字就行,可是对人的发展一点好处都没有。我那时候填志愿是先填后高考,我喜欢学医就填了南通医学院,我也从来没有后悔。

国际上首次提出肿瘤选择性化疗药希罗达能抑制肝癌的生长和转移,相关结果已发表在美国著名杂志“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和“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Clinical Oncology ”,基础研究密切结合临床,部分研究结果已应用于临床肝癌病人的治疗,获得较好疗效,具有明显创新。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肝癌肝切除或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重视循证医学概念,目前负责2项肝癌切除和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防治的临床随机分组对照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负责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2项)、上海市高教委项目、上海市“医苑新星”和“曙光计划”人才培养计划基金、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课题等多项。多次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和国内、国际会议上作大会或专题发言。发表论文100余篇,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5篇。2003年获上海市卫生系统最高荣誉“银蛇奖”二等奖,2005年获上海市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杰出贡献奖,2006年获得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在肝癌门静脉癌栓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以第二完成人分别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005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05年),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之一。每年主刀各种肝癌切除200余例(包括肝门区肝癌、复发肝癌再切除、肝癌缩小后再切除、巨大肝癌切除、逆行肝癌切除、门静脉癌栓、胆管癌栓和下腔静脉癌栓切取、全尾状叶切除、联合脏器切除等高难度手术)。每年主刀肝移植60余例,已积累3000余例肝切除和600余例肝移植临床经验。与樊嘉教授共同负责并率先在中山医院成功开展3 项高难度新技术,即经典劈离式肝移植(一个供肝分给两个病人,国内首例)、活体供肝移植术(上海市首例和第二、第三例,填补上海市该项医疗空白)和微创经腹腔镜切除肝癌,均达国内先进水平。与心外科合作,还施行了亚洲首例临床肝心联合脏器移植手术,为我国开展联合脏器移植手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另外,能独力完成肝门胆管癌(包括胆肠吻合术)、胃大部切除术、脾切除、结肠癌切除、胰腺部分切除等普外科手术;每年负责疑难危重病人抢救100余次,许多病人转危为安。每年参加门急诊100余次,参加院内外会诊100余次。

这家医院连续六次获得“中国医疗机构最佳雇主”称号,这家医院领导坚信,要让医生带给患者温暖,首先就要让医生在管理中感受到温暖,因为只有内心住着阳光的人,才能将阳光带给别人;他们“有温度”的医院文化,成为中国医疗机构中引人瞩目的标杆。这就是刚刚获得2018年度中国人文建设品牌医院殊荣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我国医疗卫生行业著名的航空母舰。 医院鲜明的特色是什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汪昕表示,就体现在医院文化上。当我们接触不同的中山医院医护人员的时候,总能感觉到一种力量的存在,用中山人的话讲,那就是“我山的精神”,它已经贯穿于医院管理的各个环节,构成了中山人独特的气质,铸就了这张“国家名片”。 中山医院,到底怎样让员工得到温暖?带着疑问,一步步走近中山,我们发现,中山医院营造的是浓郁的 “家” 的氛围。 家是一个放松的地方 在中山大家庭中,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被充分的重视和满足,几乎每一位有着不同兴趣爱好的员工,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化社团,这里有时装队、语言艺术剧社、足球队、篮球队、羽毛球队,而且都非常活跃。时装队里,从56岁的高级职称员工到刚刚入职的新人都积极以自己的方式绽放着优雅。语言艺术剧社的成员们在小品、辩论、科普短剧的舞台上技艺超群,取得了不少傲人佳绩。 然而要组织和推广这些活动并不容易,医务工作者实在太忙,如何让他们愿意参加,真正地参与,从而得到身心放松和愉悦,院方动了许多脑筋。“医院对员工的要求很高,医院提供给员工的服务水平相应也要高,医院对员工的要求和员工对医院的需求达成平衡”。 工作中遇到的医患关系矛盾是医院职工心理压力的普遍性来源。通常情况下,并不是所有医生都有完备的自我心理调适知识和技能,他们在工作中也很少有机会与同事交流医患互动的感受和细节,因此对医患关系的处理常常感到困惑、孤独、无助。如何化解这种负能量?中山医院从2009年开始启动的“巴林特小组”,是一种用话题讨论、情景扮演等形式让医生互相沟通交流,以疏解职业压力、提高沟通能力、训练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 中山医院的一名医生坦言,虽然在发生医患矛盾的当天,她很快平复心情,但“直到参加完活动才真正卸下心理包袱”。另外一名医生表示:“自从事件发生后,我一直很害怕,每天提心吊胆,总担心再次遇到同样的患者。今天给大家分享这个案例,得到这么多同行的建议和鼓励,听着听着我感觉暖和多了。” 8年间,已经开展了100多次活动。传统的巴林特小组成员主要来自临床医生,但中山医院在实践中扩大成员范围,邀请护士、医技、行政、后勤人员等参加,建设成了真正属于全体中山职工的“心灵家园”。“员工有了好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员工得到理解,自然会更加理解病人,从而病人也就更理解我们医务工作者。”这是中山医院各项文化建设工作的源动力。 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 加班对医务工作者来说是家常便饭,这样一来,孩子寒暑期时无人照看,就成了让人头疼的大问题。30年前,中山医院就办起了寒暑托班。那个时候许多其他医院也开设了类似机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的变化,不少医院的寒暑托班纷纷停办,樊嘉院长表示,医院愿做最坚强的后盾,把职工子女托管班一直好好办下去。就这样一坚持,就坚持了整整三十年。同时还增加了晚托班,配有专车接驳和点心供应;把桌椅等换成圆角,以防孩子撞上出意外;冬天有暖和的地方让孩子们午睡,夏天增设一台大功率空调让教室保持凉爽;有时医生们忙得忘记了接孩子,老师们总是悉心陪伴,直到把最后一个孩子送到家长手中。关爱初心不变,为员工解决最实际的难题。 同时,中山医院每年对职工患大病和困难情况进行排摸和梳理,建立了病困职工档案,并不断修订和完善《中山医院解困基金管理条例》《中山医院互助基金管理条例》等保障制度,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员工都得到医院的实际关怀,解决后顾之忧。沐浴在家的温暖中的中山人,才能带着温暖的心走向岗位,将温暖传递给患者,让患者在就诊中感受到真实的、发自心底温暖;这也正是医院管理文化的核心要义。 家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 腹有诗书气自华。医务工作者,自然也离不开诗书的洗礼,在央视节目《朗读者》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中山医院也为员工开设了朗读室,一切都经过精心的布置:复古的台灯、电话机,还有许多文学书籍,让每一个进入房间的人都能很快静下心来面对自我。 许多中山人来到这里留下自己的声音,医生、护士、行政、后勤人员……她们有轻快欢乐的对话,有哽咽落泪的独白,有的是老员工从医二十多年的心灵感悟,有的是医生妈妈和自己孩子探讨生死意义时的真情流露……很多平时内敛甚至“高冷”的医务人员,却在朗读室里展现出了细腻的情感;也因此,这个朗读室收集到了中山人最宝贵的情感档案。 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朱玮在中山医院学习工作了20年,她在朗读室里把自己写的《二十年中山情》读给自己深爱的医院:“还记得第一次独立完成阑尾切除术的那个夜晚,把病人送回病房,写完手术记录已是凌晨3点了,病房里静悄悄的,我丝毫不觉困意,走到窗前抬头仰望清澈的夜空,似乎很激动,有一种成就感;但似乎又很宁静,因为成功救治了病人,心中很坦然,那种感觉真的很好。” 朱玮说,她觉得每一个中山人在心底对医院对工作都怀着深深的爱,只是这份情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容易体会到,需要有一个这样的机会,停下来去回味。 这种对于医院的归属感和热爱,源于前辈对医学事业不懈追求、对培育后辈尽心尽力的言传身教。“在这里,有无比崇敬的老师,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有事业发展的平台,还有什么理由让他们不爱中山?”这是中山人的心声,也是医院文化凝聚力的核心维度。

刘天舒中山医院发表论文

得了肿瘤的患者及家属应沉着应对,不应该惊慌失措。要认识到癌症不等于死亡。许多患者可以通过合理的治疗是可以治愈或者长期带瘤生存的,在思想上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同时要有一种科学的态度,所以不要轻信各种广告,摒弃迷信思想,认识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规范治疗的重要性。

每个医院都有每个医院的特色。

复旦模式循证医学中心的主要特征是最佳临床证据、熟练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治疗肿瘤,最好去肿瘤专科医院,就我知道的而言,解放军307医院是一所治疗肿瘤的专科医院,该院的dc-cik技术治疗肿瘤效果不错,被央视报道过,是目前治疗肿瘤的首选方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