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发表论文的数量与教龄

发布时间:2024-07-05 03:00:54

发表论文的数量与教龄

①要对准靶子。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反动观点,树起靶子。怎样树起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的语言,将所批驳的敌论复述一下。并且还要强调出敌论的弊端。概述时,可适当引用一些原词句,但要有重点,倾向性要鲜明。二是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关键部分或有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可以引用一些较为典型的事例,和古典名句。更加强有力的证明自己的观点。②要抓住要害。鲁迅说:“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对谬论,一定要抓住其反动本质,深入地进行揭露和批判。实在抓不准的话,去找品优刊,非常有耐心,水平也很高。

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视其刊物级别按以下标准折算继续教育学时:署名正式出版了相关的专业著作,可以按本人每写1千字折算成3学时培训计算。在国际、国家、省级杂志上发表了专业论文,可以分别折算成60学时、40学时、20学时培训计算我就是在杂志社工作,对这个还是知道点的,你想发文章的话,我帮你咨询

西南交大每年博士入学均在9月份时间大概为3月份报名,4月份考试发表论文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并署名西南交通大学,公开发表(含接到正式录用通知)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具体要求应达到下列三条之一,方可申请进行论文答辩。1. 至少有1篇被SCI或SSCI收录(第一作者);2. 至少有2篇被EI收录(其中至少有1篇是第一作者,另1篇可为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3. 不少于4篇发表在核心期刊(其中至少有2篇是第一作者,另2篇可为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其中至少有2篇发表在CSCD来源期刊中的核心库期刊或CSSCI的收录期刊(其中至少有1篇是第一作者,另1篇可为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个别学科、专业可结合实际情况,在核心期刊范围内确认相当于CSCD来源期刊中的核心库期刊或CSSCI的收录期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答题/ 帅小西De --期待为您解惑!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这大概由下面几个因素决定。

首先看学校,不同的学校要求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水平不一样,这样他们的博士毕业生毕业时文章数肯定不一样,一般说来,水平高的大学博士发的文章好些,文章说可能也多些。比如,有的985高校要求毕业时应该有四五篇文章,其中核心几篇,sci几篇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好多期刊文章泛滥成灾,没办法,为了毕业,不得不发。

第二,做研究肯定要看个人天赋,有的人三年小二十篇sci有的人延期一次又一次,七八年了还达不到学校要求,必须承认,人和人的天赋有差距,还差距很大。

博士不容易毕业,而且在职的尤其时间长。有了老婆孩子肯定要分散一部分精力,而且有工作了后顾之忧也少了。不像纯学生那么容易投入精力。

博士毕业能发多少文章是个人能力,发100篇也可以,发1篇也行,但是能不能顺利毕业就另说了。

1,目前很多学校正在逐步取消博士论文的硬性要求,更多的学校对论文的数量和层次都要要求。

越好的学校要求越高,有的学校要求sci,有的学校要求国内核心期刊,以下是国内一些学校的要求,题主可以参考。

清华大学:2019年起,不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新规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

北京大学: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4篇以上(含4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其中至少1篇为CSSCI期刊论文),或2篇以上(含2篇)学术论文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应为博士生本人(与导师共同署名文章同视为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应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大学:SCI 文章两篇。且对IF(影响因子)有要求。

这么多人考博士是为了什么?做研究呗,做研究总得有研究成果吧,没有研究成果的博士和你我有什么区别。

而展现研究生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论文,对于学校来说,这个评价标准特别好量化,而且是借助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力量来进行量化。

将来会有更多的学校会学习清华大学的方式,多元评价,但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也容易出问题,有利有弊吧。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博士毕业发论文多少取决于博士导师与博士生本人的学术水平和勤奋程度。南京大学曾要求博士毕业至少发表两篇SCI论文,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两篇相当于一篇SCl论文,均要笫一作者,合作的SCⅠ论文第二作者视同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一作。我所指导的十五名博士有个别人发表了4篇SCl论文以上包括另外有合作的SCⅠ论文或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他们除了特别勤奋有才能外,实际上为硕博连读生,在实验室干了四至五年。绝大部分博士能通过答辩拿到学位的都能发表两篇SCⅠ论文。我的同行博导的学生特别优秀者在特级杂志Scⅰence杂志发表一篇论文也可以顺利毕业获得学位。多数博士发表论文在专业一流或一般水平(影响因子2至6左右)。博士毕业论文及发表论文质量数量是博士能否通过答辩的重要因素,但学风和学习能力也极重要,如果有一项图表数据造假论文抄袭则论文再多也会被取诮学位资格,并追究导师责任。

博士毕业一般发多少文章?这问话问的都没有一个限定,中文期刊还是SCI?几区?影响因子高不高等等方面都没有,只单单问多少篇文章,是不是有点太过草率了?

我要说的是,博士毕业向来不是以发了多少篇文章来定义好坏的,因为单纯的看数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现在更看重的是上面我说的那几点,不然你发的再多也不好找工作,一样不具有核心竞争力。

这个要求有时候不是学校要求的,而是博士导师要求的,若是没达到要求,导师一般不会让你毕业。

至于发文章的要求,都已经到了博士这个等级了,大部分的导师都是重质不重量的,不信的话你可以问问身边的博士生,他们毕业要求发表的文章是规定多少篇吗?不是的,他们一般都会回答你几区、影响因子为多少以上的SCI一篇至两篇,当然也有不做要求的,那几区都无所谓,影响因子也不做考量。

是的,导师宁愿自己的学生整个博士就发了一篇一区或者二区、影响因子为5以上的SCI,也不要发了五六篇四区、影响因子零点几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很多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招聘博士毕业生时,他们要求的也都是高水平的文章,分区比较靠后的可能需要十几篇才能抵得上人家一篇。而985/211等(现在可能主要说双一流)高校的要求更是高的吓人。

所以不要再问什么博士生一般能发多少文章,应该问的是博士生一般要发几区、影响因子多少以上的文章才能毕业更为准确 。

我见到有师兄发了2篇SCI刚刚能够毕业的,有师兄都快毕业了还没写到2篇SCI不断为毕业发愁,我也见过有师兄发了10篇SCI的,直接去某二本学校任教安家费就100万,每个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的数量真的天差地别。

根据我的观察博士是否能够满足毕业要求和导师的关系更大一些,但是博士是否能够发出高水平的文章更多的还是靠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想法、自己是否真正深入 探索 问题了。

1.博士是否能够达到毕业的要求真的和导师的状态有关。

有些博士生导师真的不会太管学生,心好一点的可能还会想办法让你博士顺利毕业,有的干脆就是你自己想办法、想idea,如果你想不出来的话你很可能就要延毕了。听说有个师兄就是导师不太管没办法毕业,最后退学了读了几年书还是本科学历。

有些博士生导师对学生真的会尽职尽责一些,会定期督促博士生的进度,刚开始想idea给博士生练练手,有一套成熟的培养体系,这样加上自身的努力,还是会有些学术强的学生突出出来。我们课题组的师兄就已经发表了3篇顶级期刊,还是非常厉害的。

2.博士毕竟要自己想出一些想法,有足够的创新点才能够发表文章甚至投好的文章。

博士刚开始看文献、看论文都是为了打开自己的思路,看了前人做的东西你发现他的有哪些改进的地方,这时候你和老师交流是否这个想法有进行下去的必要,如果能够做那么就把其付诸到实践当中,做实验就是这样的啊,文章不过就是做实验后的总结。你的多少篇文章就代表你博士想出了多少个成熟的创新点。

3.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还取决于专业。

一般来说传统工科、文学类的专业都比较难发文章,因为真的工科做实验、文科一些专业调研还是需要一定的实验周期的,但是像化学、材料、生物类的就相对好发文章一些。这些专业的博士平均论文数量还是比其他专业要高一些的。

结束语:能够发多少篇文章还是要看导师的状态、自身的努力有关系的,这也是为什么读博一定要找一个好导师的缘故。同时不同专业的博士平均发文章的数量也不太一样,生物、化学类的还是比其他专业多发文章的。

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关注和私信我!

我举几个学校的例子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补充。

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不准确请大家更正。

不同学校,同一学校不同专业要求都不一样,有些专业发十几篇属一般水平,有些专业发一两篇已经不错了,不能比.

这种事和很多因素有关。

1.文理科之间以及不同的研究领域差别很大。理科相对好发表文章。在理科中,材料化学领域也相比数学物理方向好发。

2.你的导师是否是你所在领域的大牛。大牛的课题组相对好发文章,也相对好发好顶级期刊。

3.这和个人能力有关。我是在材料领域,已我认识的人为例,有人博士期间可以发十八九篇一作的文章,也有因为达不到学校毕业要求而被延期的。

4.和你所在学校的层次有关。学校这个平台的好坏直接影响你好不好发文章。同样一篇文章以好学校的名义投稿和以一般学校的名义投稿差别很大。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各样的博士论文造假,以及因为博士发不出论文而选择自杀的新闻出现,人们对博士毕业的门槛产生了关注。

一名博士想要毕业的话,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证明学术水平的小论文成果达到要求;2、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就小论文这一项来说,诸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等各大重点高校,都是要求有两篇核心期刊论文。

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上或许会降低要求,至少要有1篇核心期刊,另外一篇可以是C扩、C集或者得到学术委员会认可的普刊。

此外,对于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来说,论文数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一些专业发论文比较容易,那么数量的要求就会更多。

但不管这些要求具体为何,普遍的要求就是两篇核心期刊。达到这个要求即可毕业。

对于大多数博士来说,两篇就是他们水平的极限,这点毋庸置疑。

但对于学术水平比较高的博士来说,两篇根本就是小意思洒洒水,他们发表的数量能够达到5篇以上,就属于很不错的情况了。

总而言之,通常是两篇。

论文发表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质和量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密切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属性,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事物的质是通过量来体现的。一个事物若没有数量,质量也就无从说起。但是,任何一个物品,只有数量,而质量不合格则不行。换句话说,质量不好,数量再多不仅没有用,甚至造成极大的浪费和危害。

在矿产勘查工作全过程中也始终存在并普遍存在着质量与数量的矛盾关系。数量与质量也是找矿哲学的一对范畴。

为了发现矿床、评价矿床与探明矿床,需要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工程施工和室内工作;需要在地质、测绘、物探、化探、探矿工程、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数据、图件、文字处理方面投入大量的工作。这里就自然有一个矿产勘查工作的量与矿产勘查工作的质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处理得如何,对找矿成果多少,找矿效果好坏、矿产勘查工作经济效益高低至关重要。

回顾40多年来的找矿过程,在处理这个关系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实践表明,凡是这个关系得以正确处理时,找矿效果就好,矿产勘查工作就能顺利进行并健康地发展;反之,质量与数量关系处理不当,找矿效果就不好,甚至找矿工作受到严重的挫折。

总结历史的经验,矿产勘查过程中在处理质量与数量关系方面要注意三方面问题:

(1)没有一定数量的勘查工作的投入,就不可能获得具有一定质量的勘查成果,有价值的矿床就不可能被发现,被评价,被探明。因为矿床不会自动地从地下跑出来告诉我们它在哪里藏着,并具有多大的价值。总是要通过人的工作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探明。所以作为矿产勘查人员,在找矿过程中首先一定要敢于实践,敢于投入工作量,否则,就不可能找到矿。

(2)投入的勘查工作量越多,不等于获得的成果就越多,质量就好。这里就有一个敢于实践与善于实践的问题。如果投入的工作量很大,但工作布置的不合理,即使单项工程的质量是合格的,但由于整体工程部署不合理,质量不好,也不可能获得很好的地质成果。此外,还有一个勘查工作的经济效益问题要考虑。本来,为了完成某个项目的勘查任务,投入这么多的工作量就够了,那你超过这个限额多投入了许多工作量,这就会造成浪费。

(3)勘查工作质量差,投入再多的工作,也不可能获得很好的找矿成果。道理非常明显。因为质量不好,就难以得出全面的结论,甚至会对这个地区、这个矿产地作出错误的结论。这个问题,在“大跃进”时期,我们有过沉痛的教训:追求数量,不讲究质量;只要数量,不要质量。如区域地质调查和物化探工作中只追求面积,追求点、线的数量;探矿工程施工中只追求进尺,追求“米”数;地质编录工作中只求快,观察研究简单、粗糙,不讲质量等,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与损失。后来,通过整顿,狠抓质量,情况有了好转。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确定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方针,为正确处理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加之由于地勘行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加强了地质勘查工作质量的管理,勘查工作质量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全国储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储委近3年评审的1012份地质勘探报告来看,报告合格率达99.01%,不合格率仅为0.99%。但是,应该看到,事物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有些单位,有些工作,在质量方面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甚至还很严重。目前勘查工作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勘查项目立项缺乏科学论证,有些项目勘查设计质量不高,有些设计没有很好实施,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地质观察质量、编录质量也存在不少问题,资料整理不及时,综合研究不深入,野外观察与室内研究脱节等。所有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注意解决的。因为勘查工作质量不高,很可能把矿看作非矿,很可能把大矿看作小矿,或者相反。如果一个勘探报告质量出了问题,很可能给矿山设计进程及以后的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我们一要重视质量,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百年大计的思想。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质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素质。这句话讲得非常深刻。二要建立各级技术责任制和各级质量岗位监督制度。三要认真贯彻执行各种规范、规程和规章制度。四要提高勘查人员的技术素质,依靠科学技术来提高勘查工作质量。五要严格勘查工作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与检查。总之,要依靠全体勘查职工的重视与共同努力,正确处理好质量与数量之间的辩证关系,促进矿产勘查工作健康发展。

也不一定,第一多,可以说明你学术产出多,但是质量也要把握。第二,好的期刊说实话,个人(做文章代带发的)感觉来说,好的期刊要求很多,貌似有点看职称选稿,,,,但是对于一些耗不起时间,也花不起大钱的来说,这明显不公平,因此,个人还是感觉学术的内容是主要的,期刊的话可以放个次要的位置,前提是你职称不够再好期刊发。我自己也有一些感觉比较好的文章,没有发在很好的期刊,感觉你那出去的话,除了评职称的硬性要求外,内容会有很大亮点的。如有需要,可以留言,给你建议和推荐。

有关系 不厚积如何薄发?其实文学创作出来的经典都是在千万次的自我尝试与阅读当中锤炼而来。楼上说曹雪芹只写了一部红楼,但曹雪芹在红楼之前的文学修养,除了天赋,只能感慨他在诗词歌赋上的苦功异于常人。所以说LZ在平时如果可以多多的进行练笔的话 在需要的时候 文章自然而成这也就是所说的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发表论文与专著数量

第1点原因,就是不仅仅是核心期刊,就连万方知网维普三网检索的论文期刊,都出现了以下几个特点。起发版面数量多,价格贵,周期长,上网不稳定,发表难度大。按照去年到现在的实际普通期刊论文的实际情况来说,现在论文发表的版面基本都是三版起发,或者是四版起发,一个版面一个费用,从一个版面变成三个版面,甚至是4个版面,那么费用上肯定也是要翻三倍或者是四倍,这样无形当中对于人才来说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稍微好一点的期刊都是这样,更何况是核心期刊的。职称评审所以已经有人才开始考虑,我与其花专著一样的钱或者是难度比专著更大,那我还不如发一个专著呢!第2点原因,人才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本身就具备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去发表专著。每个人才的实际工作方向和工作内容是不同的,有的人才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人家本身也比较擅长这个,所以说发一个专著比发一个核心论文要简单很多,甚至觉得更有成就感,那么人才自然而然就会选择去发表专著而不是核心期刊。3点原因,专著在某些角度上来说,它的含金量比核心期刊也不低。

一、文章标题标题高工职称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1).准确得体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2).简短精炼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参加医学论文发表相关栏目文章。(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例如:如何快速发表论文。二、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包括单位全称、邮政编码)三、[摘 要](以摘录或缩编方式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50~300字四、[关键词](选用可表达文章主要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关键词五、正文高工职称论文格式要求正文篇幅一般在2000--8000字不等,包括简短引言、论述分析、结果和结论等内容。文中出现的外文缩写除公知公用的首次出现一律应标有中文翻译或外文全称。文中图、表应有自明性,且随文出现,并要有相应的英文名。文中图的数量一般不超过6幅。图中文字、符号、坐标中的标值和标值线必须写清,所有出现的数值都应标有明确的量与单位。文中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文中有关量与单位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用单个斜体外文字母表示(国家标准中专门规定的有关特征值除外;如要表示量的状态、序位、条件等,可对该单个字母加上下角标、阿拉伯数字以及"′""^"等),避免用中文表示。正文章节编号采用三级标题顶格排序。一级标题形如1,2,3,…排序;二级标题形如1.1,1.2,1.3,…排序;三级标题形如1.1.1,1.1.2,1.1.3,…排序;引言不排序。六、参考文献高工职称论文格式要求有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集(N),期刊文章(J),学 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其他未说明文章(Z)参考文献如为专著,项目包括:作者姓名. 书名. 版本.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参考文献如为期刊,项目包括:作者姓名. 版本. 年. 月. 卷(期)~年. 月. 卷(期).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参考文献如为电子文献,项目包括:作者姓名. 电子文献题名. 文献出处或网址,发表或更新日期.七、作者简介与作者联系方式包括作者简介(100字以内)出生年月性别毕业院校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作者联系方式,包括:地址,邮编,电话,(含手机)E-mail等。

各个地方可能会有差异,仅以江苏省为例:

1、论文数量

要求3篇,起码2篇发表

2、论文人称要求

必须是第一人称或者独著

3、论文发表时间要求

起码提前一年发表且能检索

4、论文检索要求

在维普、知网、万方、龙源等主流数据库检索到

5、杂志要求

省级及以上刊物,且能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检索到

这些内容在我写的《职称申报指南》里都有提到,要是对其他方面有问题欢迎随时咨询。

论文发表数量与奖金

高等学校教职工工资制度,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劳动人事部下达的《关于实施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若干问题的规定》执行。

高校教师工资收入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 部属院校的基本工资:这部分由职称决定,但是不同职称之间的差别不大。现在大约2000元。2. 学校补贴部分:这部分各个学校的偏差较大,补贴的计算与当地的经济状况相挂钩,金额大约为3000左右。3. 其他的补贴部分:大头是公积金部分,学校和个人分别缴纳2000多点,不知道这一块是否算作是收入。通讯医疗补贴,大约为3500元。4. 住房货币补贴部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金额为月工资的30%。以上部分为学校固定支付的金额,讲师每个月大约为16000元左右,副教授每个月为18000元。

每个月的不定收入:学院工作量补贴:包括课酬、硕士培养的补贴,大约为500到2000元不等。 绩效收入:这个数值不定,一篇SCI大约平均4000元左右,平均到每个月大约也只有几百元,到1000多不等。13月工资,大约为15000元左右。近几年国家非常规范,以前的过节费,米、油等福利已经都停了,不再允许使用公款谋福利,所以所有的收入都写在明面上。没有年底奖金。项目劳务报酬:和企业合作的项目,企业支付的劳务报酬,个人可以发60%作为项目劳务费。做的多的老师平均每年能拿20到40万。企业的横向课题是一个双刃剑,做多了影响科研,所以很多老师也是选择不做的。

1,抄袭、剽窃、侵占他人研究成果;2,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或者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3,采取弄虚作假、贿赂、利益交换等方式获取项目、经费、职务职称、奖励、荣誉等;4,故意重复发表论文。

高校老师的教学课堂数,及高校老师所参加的比赛,老师的研究成果。

我觉得一些人找枪手,替自己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或者直接冒用,盗用他人的科研成果,这些应该都算是违背科研诚信了吧。

发表论文年龄与职位

大学老师退休后可以发表学术论文的,因为学术论文不一定要在老师在岗时才能发表,你离职了都可以发表,只要有这个能力和水平,那是完全可以的,老师发表的学术论文,也是一个知识的总结和观点的阐明,所以说,无论你是在教育行业或在从医等等各个方面,只要你有水平,有见识,能够发表的观点,那么这种论文随时可以发表的。

一般而言,课题的参与人也好,论文发表时的共同作者也好,第五位之后就基本忽略了。不过由于你是大二发表的论文,还是值得鼓励的。至于怎么写进简历,这个不难吧。你在学术成果或学习动态那一栏,写上你于xxxx年发表论文一篇就可以了,建议不要提作者的位次,因为这个对你不利。如果你需要的是具体的格式,那么我建议你可以参照下面的格式来写:“高薪养廉”是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误用[J]党政干部学刊 2012,(08).共同作者(这个共同作者关键,一定要加上)

直接写大二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即可。

简历(英语:resume),顾名思义,就是对个人学历、经历、特长、爱好及其它有关情况所作的简明扼要的书面介绍。简历是有针对性的自我介绍的一种规范化、逻辑化的书面表达。对应聘者来说,简历是求职的“敲门砖”。

2020年12月2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要求招聘机构要对用人单位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同时不得泄露或者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其收集的个人信息,违者将被处罚。

一份简历,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其中:

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情况,应列出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政治面貌、学校、系别及专业,婚姻状况、健康状况、身高、爱好与兴趣、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

第二部分:为学历情况。应写明曾在某某学校、某某专业或学科学习,以及起止期间,并列出所学主要课程及学习成绩,在学校和班级所担任的职务,在校期间所获得的各种奖励和荣誉。

第三部分:为工作资历情况。若有工作经验,最好详细列明,首先列出最近的资料,后详述曾工作单位、日期、职位、工作性质。

第四部分:为求职意向。即求职目标或个人期望的工作职位,表明你通过求职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工种、职位,以及你的奋斗目标,可以和个人特长等合写在一起。

为体现不同人群的特点,四部分的排序及组合会根据实际情况略有出入。

2015学术论文署名格式规范标准一般学术性期刊中将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并采用如下格式: (作者工作单位名称及地名 邮政编码 ) 一个作者下写下一个地址。在论文发表前,如果作者换了新地址,则应在脚注中写上新地址。两个以上作者,应按编写作者名单的序列,编写每个作者所在地址。必须提供邮政编码。除非科学家希望隐名发表(或尽可能保密),否则,必须提供作者的全名和地址。作者姓名可以是真实姓名,也可以是笔名。作者工作单位应写全称,例如“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不能写作“中科院地球所”。工作单位地址应包括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 投稿前可参阅杂志的“作者须知”或近期发表论文署名的写作惯例。一般来说,科学杂志不在作者的后边印上学衔或头衔,可在篇首页地脚标注第一作者的性别、年龄和技术职务等信息。作者名单中的排列顺序原则是根椐作者对实验研究所作出贡献大小的顺序排列。在起草论文之初,要确定论文的署名。列为作者得征得本人同意;本人不知道,则不能列为作者。作者过多对科技文献检索产生不利影响。 过去,有些杂志要求按字母顺序排列作者名字;一个实验室的领导,不管他是否参加了实验工作,常把他作为论文的作者而编入作者名单中,并且,往往排在末尾。这样一来,作者名单中排在末尾的位置就成为最有名望者的位置。目前普遍盛行把资望较高的或者最早倡导这项研究工作的作者作为第一作者。认为实验研究中大部分或全部工作是由第一作者完成,这已是普遍接受的做法了。另一种趋向是资望较深的科学家很重视年轻的合作者或研究生,把他们放在作者名单的首位。 3.5 中国作者外文稿件的正确署名方法 国内作者向外文期刊投稿署名或有必要附注汉语拼音时,必须遵照国家规定,即姓在名前,名连成一词,不加连字符,不缩写。1982年,ISO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专有名词和词语的国际标准。中国人名属于专名,译成外文必须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人名译成外文时,姓氏和名字分写,姓和名开头字母大写,姓在前,名在后,可以省略调号。例如郭守敬(元代天文学家)译成外文:唯一正确的拼写法:Guo Shoujing。不正确的拼写法主要有:GUO SHOU JING,Guo Shou-jing, Guo,Shoujing,Shoujing Guo。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