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王洪建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14:49:41

王洪建发表论文

1.Sun W, Qu Z H, Tang G Q.Characterization of Water injection in Low-Permeability Rock Using Sandstone Micro-models[J].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2004,56(5)(SCI收录)2.Sun W, Tang G Q. Visual Study of Water Injection in Low Permeable Sandstone[J]. Journal of Canadian Petroleum Technology, 2006, 45(11):21-26.(SCI收录)3.孙卫. 风化店火山岩油藏开发效果分析研究[J]. 石油学报, 1998, 19(2):80-86(EI收录)4.孙卫, 王洪建. 三间房组油藏沉积微相及其对注水开发效果影响研究[J]. 沉积学报, 1999, 17(3):443-448.5.Research on Formation Mechanism a of Microscopic Residual Oil Scientia Geolgoica Sinica Vol.9 No.1 2000 第一作者6.孙卫, 史成恩, 赵惊蛰,等. X-CT扫描成像技术在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机理研究中的应用——以西峰油田庄19井区长8_2储层为例[J]. 地质学报, 2006, 80(5):775-779.7.孙卫, 杨希濮, 高辉. 溶孔-粒间孔组合对超低渗透储层物性的影响——以西峰油田庆阳区长8油层为例[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3):507-509.8.孙卫, 曲志浩,李劲峰. 安塞特低渗透油田见水后的水驱油机理及开发效果分析[J]. 石油实验地质, 1999, 21(3):256-260.9.孙卫, 何娟. 姬塬延安组储层水驱油效率及影响因素[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9(1):26-29.10.孙卫, 杨生柱. 聚丙烯酰胺类堵剂的堵水机理实验[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23(4):332-335.11.孙卫, 曲志浩, 岳乐平,等. 鄯善油田东区油藏注水开发的油水运动规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8(3):190-195.12.孙卫. 安塞油田长_6油层微观模型化学堵水实验[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7(3):199-203.13.孙卫, 马全华, 何娟,等. 注采控制系统组成及控制原理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0(3):251-255.14.孙卫, 曲志浩, 刘林玉,等. 三间房组油藏沉积旋回及对注水开发的影响[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4):321-324.15.孙卫. 膨胀颗粒与甲叉基聚丙烯酰胺复合堵剂堵水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1):80-82.16.孙卫, 陈振新. 桩52断块沙I油藏沉积微相与油水关系[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8(4):285-290.17.邹新宁, 孙卫, 张盟勃,等. 沼泽沉积环境的辫状河道特征及其识别方法[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4):438-443.(SCI收录)通讯作者18.高辉, 孙卫.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8储层成岩作用与有利成岩相带[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0, 40(3):542-548.(EI收录)通讯作者19.张创, 孙卫, 高辉,等.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长8储层成岩相与孔隙度演化[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 39(4):411-420.(EI收录)通讯作者20.朱永贤, 孙卫, 于锋. 应用常规压汞和恒速压汞实验方法研究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以三塘湖油田牛圈湖区头屯河组为例[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4):553-556.(EI收录)通讯作者21.曹斌风, 孙卫. 吴旗地区薛岔区块延长组长6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6):951-960.(EI收录)通讯作者22.任大忠, 孙卫, 赵继勇,等. 鄂尔多斯盆地岩性油藏微观水驱油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华庆油田长81油藏为例[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5, 44(6):1043-1052.(EI收录)通讯作者23.盛军, 孙卫, 解腾云,等. 苏里格气田东南部盒8段储层成岩作用研究及其孔隙演化模式定量分析[J]. 地质科技情报, 2015(1).(EI收录)通讯作者

王洪波发表论文

有点难吧,各省的情况都不一样,好像基本上更新成果都没经审批还未生效呢

---------------------------代表性论文-----------------[1] Hongbo Wang and Fumio Kasagami. A Patient Transfer Robot between Bed and Stretcher, the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 2008, 38 (1), pp. 60-67 (SCI)[2] Hongbo Wang, Ke Yu, Bingyi Mao, “Self-localization and Obstacle Avoidance for a Mobile Robot,” Neural Computer and Application, 2009, 18 (5): 495-506(SCI)[3] Hongbo Wang and takakazu Ishimatsu. Vision-based Navigation for an Electric Wheelchair Using Ceiling Light Landmark, Journal of Intelligent and Robotic Systems, 2005. Vol. 41, pp. 283-314 (SCI)[4] 王洪波,齐政彦, 胡正伟, 黄 真,“并联腿机构在四足/两足可重组步行机器人中的应用,” 机械工程学报, 2009, 45 (8): 24-30.[5] 王洪波, 等. 病人搬移设备的机电一体化设计和应用. 机 械 工 程 学 报, 45(8): 68-74, 2009.[6] Hongbo Wang, Ke Yu and Hongnian Yu, “Mobile Robot Localisation Using ZigBe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nd a Vision Sens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l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10(3/4):184-193,2010.[7] Hongbo Wang, Zhengyan Qi, Guiling Xu, Fengfeng Xi, et al., Kinematics Analysis and Motion Simulation of a Quadruped Walking Robot with Parallel Leg Mechanism, The Ope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77-85, 2010.[8] Hongbo Wang, et al., Load control based on PIC microcomputer for a training machine suited to elderly people, Int. J. Intelligent Systems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7(4): 382-395, 2009.[9] Hongbo Wang, Xiaohua Shi, Hongtao Liu, Liang Li, Zengguang Hou and Hongnian Yu. Design, kinematics,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for a lower-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I: Journal of Systems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July 18, 2011, 225 (6): 860-872.-------------------------2012年-----------------期刊论文[1] Xiaohua Shi, Hongbo Wang, Lin Yuan, Zhen Xu, Hongwei Zhen, Zengguang Hou,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490-495: 2236-2240.[2] Hongbo Wang, Xue Yang, Xiaoqian Zheng, Ning Du, Hongwei Zhen, and Zengguang Hou, Design and Analysi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Vascular Interventional Surgical Robot System, Advanced Science Letters, 2012,8: 31-36.国际会议-------------------------2011年-----------------期刊论文[1] Fengfeng XI, Yuwen LI, Hongbo WANG. Module-based method for design and analysis of reconfigurable parallel robots,Front. Mech. Eng. 2011, 6(2): 151–159.[2] Hongbo Wang, Xiaohua Shi, Hongtao Liu, Liang Li, Zengguang Hou and Hongnian Yu. Design, kinematics,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for a lower-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I: Journal of Systems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July 18, 2011, 225 (6): 860-872.国际会议[1] Xue Yang, Hongbo Wang, Lin Yuan, Ning Du, Zengguang Hou. Minimally Invasive Vascular Interventional Surgical Robot System,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 August, Beijing, pp.124-129.[2] Hongbo Wang, Xue Yang, Guoqing Hu, Zengguang Hou and Hongnian Yu. Catheter Intervention Manipulation System of Minimally Invasive Robotic Surgery, 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echatronic Systems, Zhengzhou, China, August 11-13, 2011, pp. 211-216.-------------------------2010年-----------------期刊论文:[1] Hongbo Wang, Ke Yu and Hongnian Yu, “Mobile Robot Localisation Using ZigBe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nd a Vision Sens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l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10(3/4):184-193,2010.[2] Hongbo Wang and Zhengwei Hu, Road edge recognition for mobile robot using laser range finder, Int. J. Advanced Mechatronic Systems,2(4): 236-245, 2010.[3] Hongbo Wang, Zhengyan Qi, Guiling Xu, Fengfeng Xi, et al., Kinematics Analysis and Motion Simulation of a Quadruped Walking Robot with Parallel Leg Mechanism, The Ope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77-85, 2010.[4] 王洪波, 史小华, 赵永生, 史艳国, 姚建涛,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项目教学实践与探索, 中国教育研究论坛, 2010,11(130):15-17.[5] 王洪波,史小华, 张庆玲, 王志松, 赵玉琴基于项目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践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导引杂志, 2010,76:63-65.[6] 赵永生, 姚建涛, 郑魁敬, 王洪波, 李仕华, 史艳国, 五位一体式“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0,(3):40-42.[7] 王洪波, 徐桂玲, 张典范, 胡星, 助老助残四足/两足可重构并联腿 步行机器人运动学建模与仿真,燕山大学学报,2010,34(6):508-515.会议论文:[1] Guoqing Hu; Zhengwei Hu; Hongbo Wang, Complete Coverage Path Planning for Road Cleaning Robot,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 April 10–12, 2010, Chicago, USA, 2010: 643-648.[2] Zhengwei Hu and Hongbo Wang, Tian Zhang, Xiaoqian Zheng, and Xue Yang, Path Planning and Control System Design for Cleaning Robot,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Automation,Harbin, China June 20-23, 2010: 2368-2373.[3] Hongbo Wang, Zhengyan Qi, Guiling Xu and Zhen Huang, Reconfiguration Plan Analysis of Quadruped/Biped Walking Robot with Parallel Leg Mechanism, 2010 IEEE/AS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 and Embedded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Qingdao, China,July 15-17, 2010: 196-201.[4] Guoqing Hu, Liang Li, Hongbo Wang and Yun Xiang, A Novel Active Training Machine Used for Elderly People,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ICMIC 2010), Okayama, Japan, July 17-19, 2010: 688-691.[5] Fengfeng Xi, Yuwen Li, Hongbo Wang, A Module-Based Method for Design and Analysis of Reconfigurable Parallel Robots, Proceedings of the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 August 4-7, 2010, Xi'an, China, 2010: 627-632.-------------------2009年-----------------期刊论文:[1] Hongbo Wang, Ke Yu, Bingyi Mao, “Self-localization and Obstacle Avoidance for a Mobile Robot,” Neural Computer and Application, 2009, 18 (5): 495-506[2] 王洪波,齐政彦, 胡正伟, 黄 真,“并联腿机构在四足/两足可重组步行机器人中的应用,” 机械工程学报, 2009, 45 (8): 24-30.[3] 王洪波, 等. 病人搬移设备的机电一体化设计和应用. 机 械 工 程 学 报, 45(8): 68-74, 2009.[4] Hongbo Wang, et al., Load control based on PIC microcomputer for a training machine suited to elderly people, Int. J. Intelligent Systems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7(4): 382-395, 2009.[5] 张立丽, 王洪波. 基于PIC 单片机的直流电机控制器的设计[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9, 2009, 30 (11): 2681-2683.会议论文:[1] Zhengyan Qi, Hongbo Wang, Zhen Huang, “Kinematics of a Quadruped/Biped Reconfigurable Walking Robot with Parallel Leg Mechanisms,” ASME/IFToM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configurable Mechanisms and Robots (ReMAR 2009), June 2009, London, UK, pp. 558-564.[2] Zhengwei Hu, Hongbo Wang and Hongnian Yu. Sensor Based Road Boundary Recognition of Mobile Robot, The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ICNSC2009),March 26-29, 2009, Okayama, Japan, pp. 210-215.[3] Hongbo Wang, Hongtao Liu, Xiaohua Shi and Zengguang Hou. Design and Kinematics of a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 17-19 October, 2009, Tianjin, China. pp. 1174-1177.[4] Peng-Feng Li, Zeng-Guang Hou, Feng Zhang, Min Tan, Hong-Bo Wang, Yi Hong, Jun-Wei Zhang, An FES Cycling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CPG, 31st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MBS Minneapolis, Minnesota, USA, September 2-6, 2009, pp. 1569-1572.[5] Wang Hongbo, Shi Xiaohua, Li Liang A New Active Training Machine for Aged People. 机械设计与研究, 2009年增刊(2009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应用国际会议), pp. 120-122-------------------2008年-----------------期刊论文:[1] Hongbo Wang and Fumio Kasagami. A Patient Transfer Robot between Bed and Stretcher, the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 2008, 38 (1), pp. 60-67 (SCI)[2] 王洪波,田行斌,张海明,黄真,“差动机构在全方位移动机器人上的应用,”机械设计与研究,2008, (2)。会议论文:[1] Hongbo Wang. Path Planning Based on Ceiling Light Landmarks for a Mobile Robot,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 Sanya, China, April 6-8, 2008, pp.1593-1598(EI, STPT)--------------------------2007年以前-------------------------------------------国际期刊-----------------[1] Wang H.B., Huang Z., Kinematic Influence Coefficient Method of Kinem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1990, 25(2): 167-173 (SCI)[2] Huang Z, Wang H.B., Dynamic Force Analysis of n-DOF Multi-Loop Complex Spatial Mechanisms,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1992, 27(1), 97-105 (SCI)[3] Hongbo Wang, Takakazu Ishimatsu and Jamal Mian. Self-Location for an Autonomous Wheel Chair, JS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1997, 40(3),pp. 433-438 (SCI)[4] Wang .B., Ishimatus T.Schaerer C. Huang Z., Kinematics of a Five-Degrees-of-Freedom Prosthetic Arm,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1998, 33(7):895-908 (SCI)[5] Hongbo Wang, Chul-Ung Kang, Takakazu Ishimatsu and Tsumoru Ochiai. Auto Navigation on the Wheel Chai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ifical Life and Robotics, 1998, 1(4), pp. 141-146[6] Hongbo Wang and takakazu Ishimatsu. Vision-based Navigation for an Electric Wheelchair Using Ceiling Light Landmark, Journal of Intelligent and Robotic Systems, 2005. Vol. 41, pp. 283-314 (SCI)--------------------------国际会议-----------------[8] Wang Hongbo and Huang Zhen, Dynamic Force Analysis of Six-DOF Parallel Multi-Loop Robot Manipulator, ASME Paper 86-DET-68, October, 1986[9] Wu Shengfu, Wang Hongbo and Huang Zhen, The Relation Between Workspace and Construction Parameter of the Parallel Robot Manipulator, Proc. of Asian Conf. on Robotics and Its Application, Hongkong, April, 1991, pp. 425-428[10] Uhrhan Christoph, Hongbo Wang and Takakazu Ishimatsu. Inverse Kinematic and Simulation of a Prosthetic Arm, Proc. of Asian Control Conf., Tokyo, July, 1994, pp. 611-614[11] Hongbo Wang, Takakazu Ishimatsu, Uhrhan Christoph and Zhen Huang. Kinematic Analysis of a Prosthetic Arm, The 3rd Int. Conf. on Automation, Robotics, and Computer Vision, Singapore November, 1994,pp. 682-686[12] Hongbo Wang, Chul-Ung Kang, and Takakazu Ishimatsu. Computer Control of Wheel Chair by Using Landmark, Proc. of the 10th Korea Automation Control Conf.(International Program), October 1995, pp. 388-391[13] Izuru Yoshioka, Nobuyoshi Taguchi, Baek Ju Yeol, Hongbo Wang and Ishimatsu Takakazu, Coordnation of Dual Arm Robot Using 3-D Vision Sensor, Proc. of the 10th Korea Automation Control Conf.(International Program), October 1995, pp. 400-403[14] Chul-Ung Kang, Hongbo Wang, Takakazu Ishimatsu and Tsumoru Ochiai. Wheel Chair Assisted with Laser Range Finder, Proc. SPIE Int. Conf. Machine Tool, In-Line, and Robot Sensor and Control, Philadelphia, October, 1995, Vol. 2595: pp. 92-99 (EI)[15] Hongbo Wang, Chul-Ung Kang, and Takakazu Ishimatsu. Auto Navigation on the Wheelchair, Proc. of Int. Symp. on Artifical Life and Robotics, Oita, February 1996,pp. 199-202[16] Hongbo Wang, Takakazu Ishimatsu and Christof Schaerer. Position Analysis of a Prosthetic Arm, Proc. Of the IASTED Int. Conf. on Robotics and Manufacturing, Honolulu, Hawaii, August, 1996, pp. 287-290[17] Hongbo Wang, Takakazu Ishimatsu, and Jamal Mian, Vision-guided Navigation for a Wheel chair, Conf. on Robotics and Manufacturing, Hawaii, USA, August, 1996,pp. 145-148[18] Hongbo Wang, and Takakazu Ishimatsu. Path Planning for an Autonomous Wheelchair, Proc. of 2nd Int. Workshop on Advance Mechatronics, Nagasaki, Japan, December 1997, pp. 260-264[19] Izuru Yoshioka, Nobuyoshi Taguchi, Baek Ju Yeol, Hongbo Wang and Ishimatsu Takakazu, Tele-Operation of Coordinated Dual Arm Robot Using Delta Type Master Arm, Proc. of Int. Conf. on Precision Engineering, November, 1997,[20] Hongbo Wang. Kinematic analysis of robot with two arms, Sixth Int. Symposium on China Development in 21 Century, Tokyo, Japan, November, 2003[21] Fumio Kasagami, Hongbo Wang, Masahiro Araya, Ichiro Sakuma and Takeyoshi Dohi. Development of robot to assist patient transfer, Proc. Int. Conf. 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 Hague, Netherlands, Oct. 2004, pp. 4383-4388 (EI)[22] Fumio Kasagami, Hongbo Wang, S. Toshimitsu, Ichiro Sakuma and Takeyoshi Dohi. Patient transfer apparatus used in hospital, Proc. Int. Conf. Network, Sensing and Control, Arizona, USA, Mar. 2005, pp. 738-743 (EI)[23]Hongbo Wang and Fumio Kasagami, “Careful-Patient Mover Used for Patient Transfer in Hospital”, in 2007 IEEE/IC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lex Medical Engineering-CME2007, Beijing, May 23-27, 2007, pp. 20-26 (EI)[24]Hongbo wang, Lingfu Kong and Hongnian Yu, “Ceiling Light Landmarks Based Localization and Motion Control for a Mobile Robot,” 200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 London, April 15-17, 2007, pp. 285-290 (EI).[25]Hongbo Wang, “Kinematics and Control for a Personal Robot with Five Degrees-of-freedom Arms,” in 200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 London, April 15-17, 2007, pp. 507-512 (EI).[26]Hongbo Wang and Fumio Kasagami, “Development of Motor Controller Based on PIC,”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orea, November 2007. 1102-1107(EI).——————国内杂志——————[1] 黄真,王洪波,“复杂多环空间机构动力分析的影响系数法”,机械工程学报,1988,24(3),74-80 (1A, EI)[2] 王洪波, 黄真, “螺旋理论在空间机构运动和动力分析上的应用”,机械工程学报,1992,28(2), pp. 98-102 (1A, EI)[3] 王洪波, 赵永生, 黄真,“空间机构受力分析的螺旋法”, 力学与实践,1992,No.4,pp. 39-42 (核心)[4] 王洪波, 黄真,“YS-I 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和动力模型”,机械设计,1993,10(6),pp. 42-45 (1B)[5] 澹凡忠,王洪波, 黄真,“6-SPS机器人的影响系数及其应用”,机器人,1989,89(5),20-24 (1B)[6] 王洪波, 黄真,“六自由度并联式机器人拉格朗日动力方程”,机器人,1990,12(1),pp. 23-26 (1B)[7] 吴生富,王洪波, 黄真,“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研究”,机器人,1991,91(3),33-39[8] 黄真,王洪波,“六自度并联多回路机器人动力分析的影响系数法”,机械科学与技术,1989,89(3),41-49 (核心)[9] 王洪波,赵永生,黄真,“6-TPS并联机器人的力传递矩阵”,机械科学与技术,1992,41(1),pp. 44-49 (核心)[10] 杨传岩,王洪波,黄真,“三角平台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研究(一) 优化算法”,机械科学与技术,1992,42(2),pp. 12-18 (核心)[11] 杨传岩,王洪波,黄真,“三角平台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研究(二)结构参数的影响”, 机械科学与技术,1992,43(3),pp.32-36 (核心)[12] 赵永生,王洪波,高峰,黄真,“应用旋量建立机械手的动力学模型”, 机械科学与技术,1993,46(2),pp. 30-32 (核心)[13] 王洪波,黄真,“单环空间机构运动和动力分析的影响系数法”,东北重型机械学院,1987,11(4), pp.37-45[14] 王洪波,“空间机构运动分析的正交螺旋法”,东北重型机械学院,1991,14(1), pp.32-38[15] 王洪波,“5R和7R串联机械手的运动分析”,河北机电学院学报,1989,(3), pp.130-133[16] 澹凡忠,王洪波, 黄真,“并联机器人位置干涉的研究:(1)液压缸的干涉”,1989,(2),pp.55-59[17] 澹凡忠,王洪波, 黄真,“并联机器人位置干涉的研究:(2)虎克铰的干涉”,1989,(3),pp.118-123[18] 澹凡忠,王洪波, 黄真,“并联机器人位姿相关空间的研究”,天津大学学报增刊,1990,,pp.63-66[19] 王洪波, 齐波,孙健,刘树军,“影响系数在平面机构中的应用”,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1993, 17(3), pp. 199-205[20] 王洪波, 黄真,“YS-I 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分析”,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1993, 17(1), pp. 9-16[21] 陈超超,田行斌,王洪波,黄真,“一种用于移动机器人避障的模糊神经控制算法”,机器人,2003 (1B)

王洪涛论文发表时间

王洪涛 ,女,汉族,1966年7月出生,1987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调温州师范学院工作;1997年晋升为讲师;2001年9月至2002年7月浙江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2002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12月晋升教授。高校教龄15年。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导材料、磁性材料。参与国家、省、市级科学基金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2篇,EI收录1篇。获省、市级优秀论文奖5项。2004年获温州市“先进女职工工作者”荣誉称号,2005-2006年度获温州大学校级“三育人”先进个人;2006年入选温州市“新世纪5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

王洪涛,男,1976年11月出生,天津蓟县人,理学硕士,讲师。1999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基础数学。2011获得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最优化理论与算法,智能优化算法。教学工作:主讲本科生的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线性代数,微积分研究领域: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改进与应用 近期发表的代表性论文:1.王洪涛,任燕.基于改进惯性权重的粒子群优化算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28(10):271-274,级别:CSCD扩展库,2011年10月2. 王洪涛,任燕.一种动态多种群粒子群优化算法[J].微计算机信息,2011,12(27):144~146,2011年12月3.李军民,王洪涛.一种改进惯性权重策略的粒子群优化算法[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0,30(5):604~6081.级别:北大核心,2010年5月4.Wang Hongtao,Li Junmin.A New Two-stag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C].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Engineering,2010,9:6398~6401 ,EI:20110913704667

人大福建洪杰发表的论文

福原爱的婚姻发生了变化,江洪杰的婚姻发生了一点变化,江洪杰一顿软饭还语言欺负福原爱,福原爱怀疑婚姻出轨,江洪杰担心福原爱因违约而获得巨额赔偿等,都被媒体报道。

双方对媒体曝光的反应完全相反,江洪杰一直在示爱试图挽救,但福原爱方只是澄清自己的八卦,双方之间没有任何沟通。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江方面一直在努力挽救已经破裂的关系。

在一次采访中,福原爱表示,她将于3月返回台湾,并否认了这一谣言。

他还表示,妻子被日本奥运国家队征召回国后,夫妇俩离开孩子难免会想念自己的母亲,但每天都会通过视频和她聊天聊天。

随后,江洪杰还专门贴出了家庭照片,宣传福原爱,有力的证据证明两人感情稳定。

福原爱被怀疑有欺行为,江洪杰表示,他相信福原爱“没有不忠”,还要为福原爱的母亲庆祝生日。

而福原爱的身边,一直没有和江洪杰互动。

福原爱只向公众道歉了两次,澄清了这件事,即使在媒体曝光了她的不忠行为之后,她也没有对她与江青的婚姻危机做出太多解释。

这对夫妇的反应真的很难理解。

根据事实,姜红杰当时戴着一顶“绿帽子”,不应该愤愤不平,无论如何也要来个冷遇,怎么帮自己出轨的老婆说出来?

说实话,姜洪杰的爱情秀有点太难了。

而福原爱,被曝光有作弊嫌疑,最能解释和道歉的不是丈夫,而是吃瓜的人来道歉,这是完全不在乎姜庞杰的感受吗?

庆幸的是,在这场婚姻闹剧中,媒体和群众都在撕,双方并没有开撕。

由于福原爱从小就是大陆观众喜爱的运动员,她一直被人们称为瓷娃娃。

然而,由于两个人的地位、实力悬殊,原本两个人的结合并没有被外界看好。

在这场婚姻闹剧中,福原爱一直无所作为,还让很多吃瓜的人先入为主,觉得福原爱受了冤枉而责怪江洪杰。

甚至有新闻说他们结婚时买的钻戒是由福原爱赞助的。福原爱已经下定决心要离婚,而江洪杰一直在试图追回福原爱,因为他担心巨额的违约赔偿……

这时他们的工作室出现了。

该工作室连续9日直接予以否认,驳斥了日本媒体对江青挟持爱母、子女为人质的指控,还表示“赞助婚戒并非完全事实”。

通常,当离婚的事情被曝光时,明星们处理这件事的方式是一起表达爱意,然后把事情解决掉。

我想不到,般配秀恩爱或发表联合声明就能解决问题,福原爱和江洪杰为什么没有到处造谣?

只能说两个人的婚姻确实是个问题,而福原的爱情是铁的心不愿复原。

这件事本可以私下处理,但他们都是公众人物,媒体的介入让他们更难和平处理婚姻。

洪杰,福建莆田人,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届全国青联委员、十一届全国工商联执委、福建省工商联副主席、福建省青年商会名誉会长、莆田市工商联(总商会)主席(会长)1。

靠谱的,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2年,始终关注人类美好生活和家居健康,致力于打造内外墙涂料、防水、保温、地坪、辅材、施工“六位一体”的绿色建材一站式集成系统,打造高品质涂料为主和家居新材料为辅、基辅材全配套、健康、色彩、品位、服务一体的美好生活解决方案。三棵树于2016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主板上市,登陆中国民用涂料第一股,2019年跻身世界涂料30强,品牌价值达239.85亿元。三棵树总部位于福建莆田,在上海成立中心,并在四川、河南、天津、安徽、河北、广东、湖北等建有9个生产基地,共有43家联营厂,现已成为全资及控股18家公司的企业集团。三棵树现有员工5000多名,在全球拥有5000家合作伙伴,20000多个专卖店及网点。三棵树独具特色的“道法自然”生态文化和被誉为“醉美企业”的生态园区,每年吸引数万人前来参观、学习和交流。科技改变世界,创新驱动未来。三棵树研发中心面积达6000㎡,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三大研发平台和CNAS国家认可实验室,配置了100多台世界领先的科研设备。三棵树现有科研和技术人员1000多人,组建了28个技术创新团队,由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杰马里•莱恩教授担任首席技术顾问。三棵树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多项重要前沿科研课题,并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厦门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取得了多项行业领先的科研成果。三棵树参与了36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现拥有276件授权专利,研制了30多个一级保密配方,并发表了核心技术期刊论文37篇。三棵树积极践行“以用户为中心、与合作伙伴共赢、与奋斗者共享”的核心价值观,推行“极致健康、极致性能、极致应用”的研发理念,打造新材料、新一代、新应用的“三新”产品,目前已研发8000多支产品,满足用户全屋一站式绿色建材需求。资源总会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三棵树特色“道法自然”生态文化、绿色品牌、健康产品、比满意多1°的361°感动服务,为企业在全球赢得了众多优秀战略合作伙伴。成长平台、健康生态学、股权激励、涵盖衣食住行等37项无忧福利,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有梦想、有情怀的追梦者加入三棵树共同奋斗,共创共享。用户的亲睐,合作伙伴的认可,社会各界授予的奖章,是三棵树人镌刻在每一道年轮上的光荣与梦想。敬天爱人、生生不息。三棵树提出的“敬天爱人”的CSR理念,做好企业公民,履行社会责任,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美丽家园。三棵树董事长洪杰先生及所投资的公司坚持公益,对各类社会公益事业、阳光工程倾注了巨大热忱,累计爱心捐赠达一亿多元。2017年,“三棵树公益基金会”成立,与用于人才培养的“莆田市人才发展基金”,为三棵树员工、合作伙伴排忧解难的“无忧基金”,用于捐资助教、帮扶贫困孤寡的“金淼基金”等共同撑起一片爱的蓝天。不忘初心,逐梦前行。三棵树将始终坚持文化自信、战略定力,提供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实现企业高质量的发展,3-5年成为全球十大涂料品牌,5-10年成为全球涂料领导品牌。未来,三棵树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全球,不仅要将产品和服务卖向全球,还要将道法自然文化传遍全球,实现百亿目标、千亿梦想,成为世界级涂料企业。 树立天地,绿满世界。树立天地,绿满世界。

两个相亲相爱的人能走到一起很不容易,就算是分开了也应该是好聚好散,而不应该闹得人尽皆知互相丢脸面。

王建刚发表论文

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关系教学质量的好坏。学校领导特别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培养:一是根据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情况,积极鼓励、支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各类学历进修并多次组织教师赴外校外地学习;二是顺应教学改革形势的发展,领导带领教师参加省、市组织的“新课标”讲座,认真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换思想,提高教学质量;三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学校有两个市级定项课题。教师们在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同时,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据邢台市第三十中学网站资料,截止至2006年, 教师们发表在全国各类刊物上的论文有200多篇,有一篇获国家级刊物一等奖,有11篇获省级刊物的一等奖,在国家、省级举办的学科竞赛、体育、美术等比赛中有600多名学生榜上有名。由于教师们积极地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并大胆实践,不但推动了学校教学工作,还使教师素质有了较大地提高。自2004年成为邢台市教育局的直属学校以来,学校的葛云霞老师被评为邢台市教学名师;刘静老师被评为邢台市教坛新秀;王建刚老师被评为邢台市优秀团务工作者,薛洪玮同志被评为邢台市优秀党务工作者。2005、2006年度邢台市第三十中学教师获各项奖励37人次,新发表论文40余篇。

培养具备制药工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门从事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基础化学、化工原理、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理学、药剂学、制药工程、工业药物分析、制药工艺学、制剂工程、药物管理学、制药设备机械基础、制药过程控制及自动化等。学生毕业后可胜任医药管理部门、药监部门、制药企业、化工企业、医院等单位的药物管理、生产管理、工艺开发等工作。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属于河南科技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重点建设学科,拥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和特聘教授设岗学科。现有梯队成员21人,其中博士(含3人在读)14人,硕士5人,双聘院士1人。本学科以高分子合成、有机材料制备及其结构表征为研究重点,采用了本领域及其相关学科的最新技术以及先进的分析测试手段,在多学科交叉渗透基础上,开展了三个主要方向的研究:(1)聚合物高性能化研究;(2)新型聚氨酯材料合成与应用;(3)功能高分子合成与应用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特别是高分子纳米复合技术研究在同行中有明显优势。学科拥有“河南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纳米技术实验室/李俊贤院士实验室”和“洛阳市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拥有HAAK流变仪、热分析仪、红外光谱仪,万能材料试验机、反应注射成型机(RIM)以及全套聚合物加工设备等仪器设备。学科的科研团队在年龄上具有老中青相结合、在学历结构上具有高中低层次相结合的明显优势,呈现出了传、帮、带与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团队成员的大部分成员几年来都是在李俊贤院士的指导与带领下进行学术工作的,长期的合作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团队。学科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重视产、学、研结合。先后与中科院北京化学所、洛阳黎明化工研究院、中国平顶山神马集团、中石化洛阳炼油厂等科研单位与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协议。张玉清教授是河南科技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学科带头人,“高分子科学与纳米技术实验室/李俊贤院士验室”和“洛阳市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在李俊贤院士的指导下,学科梯队人员在聚合物高性能化技术和功能高分子合成与应用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本学科目前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篇;承担项目近30项,包括省部级重大项目2项,科研经费超过300万元。二、学术队伍该学科点现有人员2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4人,实验师1人,讲师5人。三、学术骨干张玉清(教授),宋文生(副教授),牛永平(副教授),彭淑鸽(副教授), 陆 昶(副教授),刘继纯(副教授)四、博士生导师张玉清五、硕士生导师张玉清,宋文生,牛永平,彭淑鸽,陆 昶,刘继纯,李军波,周慧云化学工艺本学科由化工与制药学院与原化工部黎明化工研究院共建,是我校重点建设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包括分离技术和新化合物的半合成和全合成设计,以及有机功能化合物的提取工艺和绿色新型能源开发研究等方向已形成了鲜明研究特色。本学科点学科方向的凝练,紧密结合区域性科技研究优势和地方经济重大建设的发展潜力,以此确立和迅速提升自身的学科地位。该学科拥有国内一流科学研究设备,并拥有一支以教授(包括教授级高工)为群体的专家学术队伍,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始终保持着广泛的学术交流。近五年来,该方向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取得一批基础应用和应用性研究成果。二、学术队伍该学科点现有人员23人,其中教授及教授级高工5名,副教授8名,高级实验师1名,讲师8名。留学回国人员4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学科带头人1人,河南省教育厅骨干教师2人。学术队伍中有博士学位的17人,硕士学位的12 人。化学工艺学科学术队伍结构合理,学缘广泛,已形成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优良团队。三、学术骨干尹卫平,刘 振,刘 普,粱 菊,刘军娜,赵 爽,马向东,李 军,郭旭明,任云利,吕本莲,段文录四、主要研究方向1.天然产物及工艺研究与开发:以伏牛山区天然资源为依托,开展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的研究。2.化工分离和工艺优化:基于化工分离原理,开展中药现代化、标准化研究,尤其通过植物药提取分离工艺与质控研究,以期实现相关化工分离过程和工艺的优化,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3. 可再生新能源化工: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1)以自然界大量存在但未有效利用的生物质(如秸秆等)原料为对象,研究其转化为清洁能源(如乙醇、氢气等)的工艺过程及强化途径;(2)以绿色溶剂—离子液体为媒介,研究其对生物质木质纤维素的预处理方法,探讨外场(如微波、超声波、温度)的促进作用及机理;(3)贮氢材料开发,探讨贮氢机理及吸附解析过程控制。4.精细化学品开发:以现代实验技术和基本有机、无机化工产品为原料研究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主要包括含能化合物和推进剂的合成制备及工艺。5.高分子化工:以工业基本有机化工产品以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研发新型高能化合物,包括特种功能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工艺研究。五、硕士生导师尹卫平,刘 振,刘 普,梁 菊,马向东,郭旭明,李 军,王忠东六、科学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工艺研究; 天然产物产品的质控研究; 中草药化学对照品的分离纯化与表征;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工艺研究;离子液体分级处理木质纤维素原料制备燃料乙醇和氢能新技术研究;含能化合物和推进剂的合成制备及工艺;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高性能化研制。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共计10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篇。学术会议交流论文36篇,其中国际会议交流3篇。作为特邀代表在国际会议主会场报告论文1篇。邀请国外知名教授讲学10余人次,国内院士6人次,知名高校的专家教授10人次,营造了一个紧跟世界前沿的浓厚的学术氛围。五年来通过省级鉴定的项目8项,发明专利6项,出版专著3部,教材3部。目前已鉴定的项目中有4个已转化实施,并已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以尹卫平教授领导的科研组与河南省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及洛阳高新区梓生科技开发公司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长期致力于我国伏牛山区的药用植物、昆虫资源的研发,相继建立了伏牛山区重要中药材标准陈列馆、国家中草药化学对照品陈列馆、陆生药用植物化学标准品实验室等,以期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推动中草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目标作出贡献。应用化学应用化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工程化学学科,是近年来化学化工领域发展迅速的学科之一。在现代化工生产中,如何实现高效、节能、环保、绿色化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应用化学研究的首要目标。本学科主要依据基本的化工原理,结合化工生产实际,寻求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本学科由本学科由化工与制药学院与原化工部的黎明化工研究院共建,其中在化学推进剂研究方面居国内外领先水平。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无机及生物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环境新技术与工艺研究,含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和聚合物高性能化技术。本学科点学科方向近年来以生命、材料和环境科学中的若干重要体系为背景,围绕弱相互作用的本质,以及弱相互作用与液相功能体系的宏观特性之间的关系,重点开展了热力学研究、谱学研究和理论研究和计算机模拟研究。这些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他研究方向围绕我国应用研究,特色鲜明。二、学术队伍应用化学学科现有人员12人,其中教授及教授级高工3名,副教授4名,讲师6名。学术队伍中有博士学位的8人,硕士学位的4人。已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均合理的朝气蓬勃的学术队伍。三、学术骨干张军 、董铁有、李梅、朱书法、宋文生、王新德四、主要研究方向本学科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无机及生物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以人工骨的合成与应用以及新型贮氢材料的研究开发为主,重点开展上述新型功能性材料的制备、结构及性能测试和应用效能评价等。2.环境新技术与工艺研究:主要以化学方法为主要手段,重点研究水污染控制与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的绿色新技术与新工艺,达到环境污染治理与废弃物综合利用之目的。3.含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对固体化学推进剂的原料、助剂、催化剂进行筛选与研究,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合成新的化学推进剂,并对具体的应用进行探索。 4.聚合物高性能化技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高分。五、硕士生导师张军 、董铁有 、李梅 、朱书法 、宋文生、卢伟伟、王新德六、科学研究近年来应用化学学科点完成和在研的科研项目共13项,其中包括基金项目、科技攻关项 目,国家军工项目,省级重点项目和横向项目。获得总科研经费在数百万元。在这些项目和经费推动之下,该学科点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成果突出。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以天然有机产物和生物活性分子、金属与元素有机化合物为对象,研究其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应用以及有关理论的科学。本硕士点是由我校与洛阳黎明化工研究院联合共建。其中,在中草药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有效化学成分的分离、结构鉴定及合成研究,利用化学方法进行结构改造和新化合物合成等方面具有特色。主要研究方向有:天然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有机反应化学、有机材料化学、金属有机化学等 。二、学术队伍该学科点现有人员12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7名,讲师3名。国外留学回国2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学科带头人1人,河南省教育厅骨干教师1人。学术队伍中有博士学位的7人,硕士学位的3 人。本科学术队伍结构合理,已形成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优良团队。三、学术带头人尹卫平、马军营、任运来、张军凯四、主要研究方向1.天然有机化学:本方向主要从事具有生理活性天然产物的提取、结构分析及全合成,寻找天然药物并对药物分子的结构进行修饰、改造,进一步为新药的合成提供理论基础。2.有机合成化学:主要是以具有生理活性天然产物为目标分子,通过设计合成路线对其进行全合成,为生理活性和构效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足够的化学样品。3.有机反应化学:主要利用新试剂、新介质、新催化剂,对经典有机化学反应进行改进,以提高有机反应的产率、化学选择性、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4.有机材料化学:通过有机反应构筑带有不同取代基或官能团的单体,并进行聚合、共聚等高分子反应,制备具有功能性有机高分子材料。5.金属有机化学:立足于制备新型的有机金属化合物,为有机不对称反应提供高效的手性催化剂;并以不对称催化为手段,为手性化合物的合成,设计出简洁、高效的合成路径。五、硕士生导师尹卫平、马军营、任运来、刘普、张军凯、李军波六、科学研究洛阳市天然产物提取与分离与工程中心,洛阳市高分子纳米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主要课题研究内容: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与表征研究; 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 具有功能性有机高分子材料合成与表征研究;有机化学反应研究; 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有机化学反应过程模拟与计算研究。药理学药理学(Pharmacology)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药学与医学专业基础学科。其任务是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开发新药,发现药物作用新用途,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以生理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和免疫学等为基础,以动物及其离体器官、细胞和生物大分子为研究对象,其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是目前药学和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二、学术队伍该学科点现有教研人员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实验师1人;国外留学回国和正在留学人员2人。学术队伍中有博士学位者5人,硕士学位者4 人。三、学术骨干尹卫平,王建刚,梁 菊,李 军,周惠云四、主要研究方向1.中药药理研究 该研究方向主要依托中药药理学的细胞分子基础,重点是从中药中筛选出作用靶点新颖、毒副作用低的单体或复方活性成分,探讨其化学结构与药理的关系以及在体内的代谢方式。2.中药有效成分分析 主要进行本地道地药材特别是伏牛山植物药的化学成分分析和检测,绘制其指纹图谱,为药品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提供可靠依据。3.昆虫源新药研发 本方向主要进行新的抗生素及新的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其研究对象是本地药用昆虫。五、硕士生导师尹卫平,王建刚,梁 菊,李 军,周惠云六、科学研究该学科为我校的一个骨干学科,形成了几个稳定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伏牛山药用植物保肝及新药开发研究、昆虫中新抗生素化合物和抗癌成分的研究与发现。目前承担省市级科研项目6项,被SCI收载论文20多篇,共培养研究生7人。毕业生去向有外企、高校、研究所、出国深造、读博等。拥有的实验设备齐全,包括:紫外光谱仪、荧光光谱仪、高压液相色谱系统、CO2超临界萃取仪、高速冷冻离心机、超低温冰箱、元素分析仪、热分析仪、500MHz核质联用仪(LC-NMR)、红外光谱仪、倒置荧光显微镜、生化培养箱、超净工作台、恒温摇床、CO2培养箱、凝胶成像系统、蛋白质电泳系统、琼脂糖电泳、膜片钳系统、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仪器装备。 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