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中国最早发表孤独症论文

发布时间:2024-06-30 02:54:21

中国最早发表孤独症论文

自闭症的基本知识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目前国际上没有医学的治疗方法,学术界对孤独症谱系障碍达成的共识就是:早筛查、早诊断和早干预。

孤独症谱系障碍(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又叫自闭症、孤独症,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得性疾病。目前每59名儿童中就有1名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世界各国报道其发病率有不明原因的递增趋势。且ASD迄今在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生物学标记物可供甄别,亦无特异性医学治疗方法终身致残率很高,已成为影响这类儿童健康与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学界达成的共识是应对ASD实施“三早”原则,即早筛査、早诊断和早干预。美国精神医学会(2013)颁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将自闭症界定为:基本特征为交互性社交交流和社交活动的持续性损害(诊断标准A)和受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模式(诊断标准B)。这些症状发生于儿童早期,并限制和损害其日常功能(诊断标准C和D)。根据新诊断标准,将ASD主要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三个水平(即轻度、中度和重度),水平1为“需要支持”,水平2为“需要多的支持”,水平3为“需要非常多的支持”。

自闭症的医学诊断主要依据症状来判定,其中包括询问儿童生长发育史、患儿行为观察以及各种心理行为评估分析等;通常也做一些相应的医学检验(如遗传、神经影像学、代谢等)予以辅助诊断。

目前,自闭症的治疗主要靠康复训练和教育训练。该症的治疗不仅是医学问题,还涉及康复医学、教育心理学、家长指导咨询、社区干预、学校协同/融合教育、抚养机构等诸多环节,最终还需辅以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等。实践表明,通过上述各环节的有效协同介入,就能够极大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症状,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回归社会的概率,也能够提高父母应对自闭症问题的技能。

早期自闭症

美国医生里奥·肯纳通过对11位有自闭症倾向儿童进行观察,首次对自闭症的表现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在1943年发表相关文章。肯纳医生将这11位儿童描述为“天生的情感接触干扰”(例如:一些儿童家长形容“孩子在不被他人干扰的情况下最开心”“好像被催眠一样”“好像周围没有别人”)“对变化的抵触”或“对千篇一律的执着”(例如:坚持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食物、每天回家的路线保持一致)。里奥·肯纳还指出,自闭症患者拥有不同于一般人的语言发展(例如:仿说症、代名词的混淆)和在行为上的刻板(例如:拍手、晃动身体)。肯纳医生把这些观察到的现象称为“早期自闭症”,并把这个新名词列入医学词典。

1943年至今,人们不断地在自闭症领域取得新的研究结果,但是里奥·肯纳医生对自闭症的最初形容与归纳,依旧影响着现今人们对自闭症的了解与诊断。

自闭症的四个标志性特征为:

(1)与一般人群不同的社会交流障碍;

(2)语言与交流方面的障碍;

(3)对变化的拒绝,对规律的遵守,动作怪异,重复性行为;

(4)在儿童时期出现症状。

在中国,第一篇有关自闭症的报告出自陶国泰教授,1982年发表。报告中描述了4例自闭症,证明了自闭症在中国真实存在。这篇报告发表几年后,陶教授的另一篇题为《简短报告:中国的婴儿自闭症》的文章在美国的《自闭症与发展障得期刊》发表,讲述了我国从1982年到1987年识别的15例(包括1982年报告的4例)自闭症儿童的特征、自闭症早期判断的问题,以及中国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对于自闭症发病率的影响。对其他国家来说,这是第一次读到有关自闭症在中国的发病情况的报告。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ASD患者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如缺乏社交性凝视、社交性微笑,存在亲子依恋性关系缺陷、共同注意缺陷,不会建立友谊,不能正常进行游戏,不会遵守社会规则等。 ASD患者存在言语及非言语交流障碍,如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言语理解能力障碍,言语形式与内容异常,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异常,多不会用点头、摇头以及手势、动作、表情、眼神等肢体语言表达想法,也不能理解他人的姿势、面部表情等的含义。 ASD患者倾向于使用僵化刻板、墨守成规的方式应付日常生活,如兴趣范围狭窄和不同寻常的依恋行为,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仪式性或强迫性行为。 除此之外,ASD患者还涉及感知、认知、情感、思维、生活自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严重阻碍发育期儿童综合能力的发展,影响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PS: 最早发表学术文章对孤独症的表现进行详细描述是在1943年,作者是美国医生里奥·肯纳。我国的第一篇关于孤独症的报告发表于1982年,作者是陶国泰教授。

谁最早发表孤独症论文

椰菜君周末无事逛油管,碰巧看到李一直高兴老师的讲座,其中有一个是自闭症,立刻怒赞,真是无所不知! 不过,开头有一点,讲自闭症的发现的时候,李老师估计有些疏忽,没有查好资料。他说,1943年美国的Kanner医生首先发现了自闭症,到第二年1944年时候,奥地利的Asperger医生也发现了。 其实呐,事情没这么简单,虽然比不上一部江湖恩仇录,也颇有一些令后人遐想的地方。 上面这位,是1955年的Leo Kanner医生。Kanner于1894年出生在奥匈帝国的 Klekotów,不过这个城市目前属于乌克兰了。在12岁的时候,Kanner迁往柏林,在那里读了中学,进入柏林大学医学院学习,并在柏林成家立业,直到1924年移民美国定居。毫无疑问,Kanner的德语必须是说得好说得妙说得呱呱叫。为什么专门提到这一点?后文自有分晓。 上面这位,就是Hans Asperger医生了。Asperger于1906年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并且在此生长,在此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读书,在此1931年毕业,在此结婚成家,在此立业行医,在此远赴天堂。同样毫无疑问,Asperger医生的德语更必须是说得好说得妙说得呱呱叫。为什么专门提到这一点?后文自有分晓。 上面这位,看着是不是不好区分是男是女?这其实是Grunya Sukhareva老太太,前苏联最著名的儿童精神病学家。Sukhareva于1891年出生在乌克兰的基辅,并在基辅女子医学院读书。从1917年毕业后,也就是十月革命那一年开始,一直从事精神疾病,尤其是儿童精神疾病的研究。 在1925年的时候,Sukhareva在一个苏联刊物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描述了她所观察到的6位奇怪男孩,她用“schizoid psychopathy”——当然是翻译成英文之后——来描述他们的与众不同。 俄语学术刊物。。。。 椰菜君不禁回想起当年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去外文库查找俄文论文时的狼狈。。。天书,天书,全特么的都是天书!!! 所以,Sukhareva的这篇论文呢,犹如泥牛入海。当然她也知道这一点,所以第二年,她就把论文改成德语,发表在德国的一个精神病学专业刊物上了。为啥不改成英语呢?显然这和德国靠的近,并且德国那时候正是欧洲和全世界的学术中心有关了!此外,她父母都是犹太人,会一些德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只怕还颇为熟练。 然鹅,用德文发表,也没有给她带来更多的关注和点赞,可能和那时候,精神疾病领域正在被弗洛伊德学派所统治有关。 直到1996年,足足70年后。。。一位英国的自闭症研究专家,才将Sukhareva的这篇论文翻译成英文重新发表。人们惊觉,卧槽。。。您老人家是穿越了吗? Sukhareva在这篇论文中描述和总结的症状,和2013年修订后的业界宝典DSM-V中关于自闭症谱系的定义,符合得那么好。。。不由得叫人怀疑她是不是读过DSM-V。。。 那么问题来了。 Hans Asperger医生在1944年发表了一篇关于4个有自闭症状的儿童的病例报告,但其实他自己在文中也说了,这不过是他所见到的上百个这类儿童中的几个而已。其实,早在1938年,Asperger医生就曾经做过一个讲座,谈论了一位7岁的儿童,他所使用的描述词是“Autistische Psychopathen”,这个德语翻译成中文就是“自闭的精神变态者”。因此,Asperger医生必须在1938年之前,就观察到这样的患者了。 那么Asperger医生有没有读到Sukhareva的那篇论文呢?德文文献啊?身为奥地利人的Asperger医生,首选阅读不应该是德文文献吗?而且当年精神医学的刊物就那么几种,而且他还在同一个刊物上发表过论文。。。要说他碰巧没有读过,那也只能怪维也纳大学图书馆管理不善,正好没有收藏这个刊物的那一期。但这不是德国人做事的风格。。。当然如果你认为奥地利人不是德国人,就当椰菜君没说过这个话。 那远在美国的Kanner医生,远隔重洋,1924年就离开了德国,又是二战期间,不方便阅读敌对国的德文刊物,既不知道Sukhareva的论文,又不知道Asperger医生的研究,岂不是在情理之中?虽然霍普金斯大学财大气粗,不会差钱订阅德国科学刊物。  在Asperger医生工作的维也纳诊所,有一对年轻的恋人医生,Georg Frankl 和Anni Weiss。由于是犹太人,这两位资历虽老,却受着后生小子,纯正的雅利安人Asperger医生的管辖。重要的是,这两位犹太医生,在Asperger医生还没进诊所工作的时候,已经开始对某些儿童的奇怪精神现象感兴趣了,还就此做过一些讲座。 是的,你没有猜测,这两位发现的,正是自闭的症状。 阿道夫同学掌权后,Anni Weiss越来越觉得这世界要变了,没法子呆了。因为他会说英语——会英语多重要啊——就跑到美国,找到一份工作,安定了下来。接下来,自然是要把老婆大人Georg Frankl抢救出来啊。。。可是没那么容易,因为已经是1937年了,离水晶之夜只有1年。所以Anni Weiss到处找人。。。 是的,你没有猜测错,他找到了Kanner医生,当时正在霍普金斯大学做得风生水起的当红炸子鸡教授,而本人又是从德国早早跑出来的。 在Kanner医生的运作下,Georg Frankl顺利抵达美帝,并在霍普金斯大学谋得了一个职位直到1941年,在此期间,她的部分工作是协助Kanner医生。。。 有意思的是,在Kanner医生的1943年论文中,他描述了一个病例。在1935年的时候,Kanner医生见到这个奇怪的病人的时候,他完全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是没过两年,他就着手研究这类孩子了。。。。 Kanner医生从Georg Frankl那里知道了些什么吗?谁也不知道,只知道Georg Frankl得到的工资不高,所以走去纽约州的水牛城,并且不再从事研究工作了。 扯这么长,椰菜君想说啥哩?学习挖机哪家强,山东找南翔? 不不不。椰菜君想说的是,1925年Sukhareva老奶奶就发现了符合DSM-V定义的自闭症儿童,而被螯合派视若寇仇的硫柳汞,1929年才被礼来公司弄出来,还没用到疫苗里面呢!Sukhareva老奶奶发现的谱系儿童,难道是自己吞了朱砂不成?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ASD患者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如缺乏社交性凝视、社交性微笑,存在亲子依恋性关系缺陷、共同注意缺陷,不会建立友谊,不能正常进行游戏,不会遵守社会规则等。 ASD患者存在言语及非言语交流障碍,如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言语理解能力障碍,言语形式与内容异常,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异常,多不会用点头、摇头以及手势、动作、表情、眼神等肢体语言表达想法,也不能理解他人的姿势、面部表情等的含义。 ASD患者倾向于使用僵化刻板、墨守成规的方式应付日常生活,如兴趣范围狭窄和不同寻常的依恋行为,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仪式性或强迫性行为。 除此之外,ASD患者还涉及感知、认知、情感、思维、生活自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严重阻碍发育期儿童综合能力的发展,影响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PS: 最早发表学术文章对孤独症的表现进行详细描述是在1943年,作者是美国医生里奥·肯纳。我国的第一篇关于孤独症的报告发表于1982年,作者是陶国泰教授。

第一部分 了解孤独症1、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是一种脑发育性障碍,以 社会 交往障碍、沟通交流障碍和重复局限的兴趣行为为主要特征。 孤独症起病于三岁之前,三岁以后表现明显,绝大多数儿童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支持。 2、孤独症和自闭症是一回事吗? 是的。孤独症的专业名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 S D),孤独症和自闭症是英文Autism的两种译名。 "孤独症"主要被中国内地的医学以及特殊教育界所使用;"自闭症"则主要被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有使用汉语的国家所使用。 3、孤独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孤独症不是一种心理疾病,但大部分孤独症儿童会有心理问题,如认知、情绪和行为问题;孤独症也不是性格孤僻。4、孤独症属于哪类残疾? 2006年起,我国将孤独症归类为精神残疾。 5、国际和国内首次诊断孤独症是什么时候? 194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著名儿童精神科医生 Leo K a n n er 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孤独症的论文。 里面列举了 11 个孩子的病例,并首次提出了孤独症的概念。 1982年,南京脑科医院儿童精神病学家陶国泰教授首次报告了4例孤独症患儿,此后引起国内关注。 6、孤独症的患病率是多少?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的全球平均患病率为62/10000(0.62%),相当于每160个儿童中有一位孤独症儿童。 从各国报告的情况来看,孤独症的实际患病率可能还要高于这个数据。7、孤独症的发病有性别差异吗? 孤独症的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患病率显著高于女孩,一般男/女患病率之比为4-6/1。 8、为什么会产生孤独症? 孤独症至今病因未明。流行病学研究已经筛查出很多可能导致孤独症的危险因素,但是没有一种是导致孤独症发生的直接因素。 比较公认的原因是基因变异与不良环境的交互作用,特别是新生突变(de novo mutation)可能是孤独症发病的主因,但具体致病因素和机制不明。 研究显示,一些因素如高龄父母、孕期感染、孕早期不良用药或接触化学物质等有可能增加患孤独症的风险。 9、孤独症是由于父母不称职造成的吗? 不是。几十年前,在人们对孤独症还不了解的时期,有些人认为,大人抚养孩子的方法不当会导致孩子患有孤独症,尤其是孩子的母亲。 有一种说法叫做"冰箱妈妈理论",意思是母亲冷淡的养育方法会使孩子患有孤独症。 这种说法已经被科学和事实推翻,研究证实孤独症是一种脑发育性障碍,与父母教养方式无关。10、只有儿童才会得孤独症吗? 不是。研究发现,孤独症是在儿童出生前产生的,在出生后几个月至3岁前逐步出现孤独症症状,有的起初表现与普通儿童无异,但功能逐渐倒退产生孤独症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可能会持续终生。虽然科学与及时的康复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不断进步、走向独立,但并不表示孤独症会止于儿童时期。 11、为什么不能在孩子出生时诊断出患有孤独症? 主要有以下原因:(1)在儿童1岁以前,可以展现的行为范围有限,对其行为类型和发育状况进行决定性的诊断依据不足,也没有有效的仪器测查。 (2)孤独症儿童中,有很大一部分智力也有问题,许多家长因为对智力障碍的担心而将孤独症忽略了。 (3)孤独症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语言发展的问题,而语言发展问题不到3岁是不能完全判明的。 (4)一部分孤独症儿童开始时的发育呈现与正常孩子相同的状况,直到2-3岁时孤独症症状才显现出来。 (5)一部分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知识,一开始是忽视,后来是不相信,想观望一段时间,结果使诊断时机推迟。 (6)目前许多医院医生对孤独症诊断知识欠缺,缺乏足够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轻微的小年龄的孤独症症状确认困难,因而把孤独症看成是暂时性疾患的情况很多。12、如果第一胎是孤独症,第二胎有没有可能还是孤独症? 如果没有明确的基因检查,生第二胎确实会有一定的风险。但每个家庭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一般来说,90%以上有孤独症孩子的家庭,也能生下正常 健康 的孩子;如果第二胎生女孩,患病的危险性更低;从世界各国的案例来看,连续两胎生孤独症孩子的例子很少。 13、孤独症症状一般出现在什么时期? 根据卫生计生委于2010年7月23日颁布的《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儿童孤独症起病于3岁前。 其中2/3的患儿出生后逐渐出现孤独症的症状,约1/3的患儿经历了1-2年正常发育后出现了倒退,并开始出现孤独症症状。14、孤独症会误诊吗? 因为孤独症的诊断是基于行为症状学指标,所以误诊难以避免。如果医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误诊一般不会出现。 最可能出现的误诊会出现在某些情况非常轻的孩子身上,他们的症状有可能被医生忽略了。 另外,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来说,如果经过系统的训练他们的情况会有明显的改善。 也就是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的人或者家长会觉得孩子被误诊了,其实是由于孩子的整个状态恢复得较为理想。15、孤独症主要有哪些表现? (1)社交发展方面 ◆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 ◆与人接触时缺乏目光接触,很少或不能主动交往。 (2)沟通方面 ◆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鹦鹉学舌语言。不断重复他人说过的话或听到的广告词等。 (3)行为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 ◆兴趣狭隘,会非常专注于某些物品,或者是对特定物品特别感兴趣; ◆刻板、重复或仪式性行为; ◆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自我刺激行为等。16、每个孤独症儿童的表现都一样的吗? 孤独症儿童的表现每个人都不同。智力方面,从智商不足40到高于120的天才智商。 语言方面,从毫无语言到机械仿说、雄辩甚至诡辩;社交兴趣方面,从对人毫无兴趣到对人感兴趣到烦死人家。 兴趣行为方面,从瓶子盖到天文,从砖头瓦块到地图、交通路线,从广告到 历史 传记,从不识数到常人不能企及的推算万年历、开平方以及数字演算,从不识字到过目不忘的识记天才。 除了孤独症孩子特有的交流和社交的特异性表现外,每个孩子的表现都不相同。 17、孤独症儿童不会说话吗? 孤独症儿童"会"说话,但普遍缺乏语言沟通能力。 现有数据表明,大约25%的孤独症儿童没有口语语言或仅有有限的口语语言表达能力。 经过康复训练后,随着 社会 交往功能的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也可以逐渐发展。18、孤独症儿童智力有问题吗?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2009年的调查,大约46%的孤独症儿童拥有平均值或者平均值以上的智商。 虽然目前尚无灵敏可靠的测试孤独症儿童智商的工具,以上提供的智商指数也仅代表一个估测。 不过这个结果可以说明部分孤独症儿童拥有与普通人群一样或更高的智商。也有研究报道60%的孤独症儿童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落后。 19、孤独症患者会有攻击行为吗? 孤独症患者一般不会有意攻击别人,只是由于其沟通和表达障碍,有时会用异于常人的方式与人"沟通",或人们不理解其需求和意愿的时候,会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孤独症患者全无"害人"之心,不会算计人,缺乏反抗行为,被认为是最真实的人。 20、孤独症儿童都特别聪明吗? 孤独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大部分没有特殊能力表现,只有小部分表现出"孤岛智慧",在绘画、乐器、音乐、色彩、计算、机械记忆、方位辨别等方面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如果加以合理引导与培养转化,这些能力对其职业开发会有积极意义。21、孤独症儿童感觉方面有问题吗? 研究显示,56-90%的孤独症儿童存在感觉统合失调,所以大部分会有感觉方面的问题。 如,听知觉敏感:喜爱某些声音,对另一些声音特别恐惧;触觉异常:不喜欢拥抱或触摸;痛觉异常:多不怕痛;视觉异常:对特别图像的喜好或厌恶、喜欢斜视、倒视;本体觉异常:喜欢坐车、怕坐电梯、喜旋转。 22、孤独症儿童运动方面有问题吗? 部分孤独症儿童在运动功能方面也存在着过敏或低敏的表现,比如不喜欢粗糙的地面,容易晕车、晕船,不喜欢被推,行动时总要抓住某些东西来保持平衡。 还有些喜欢前后摆动身体,喜欢转圈,不喜欢静坐、喜欢保持活动状态等。 23、孤独症会合并其他疾病吗? 超过70%的孤独症患者会有不同类别和程度的其他病症(共病)。 常见的是精神障碍、感知觉异常、胃肠道问题、注意力障碍、智力障碍、癫痫、免疫失衡、焦虑抑郁等。 这些病症对孤独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效果以及预后等都会造成不良影响。24、孤独症有药可治吗? 由于孤独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所以目前尚缺乏针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的药物。 主要依靠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手段,药物治疗为辅助性的对症治疗措施,如抗精神病类、抗抑郁类和治疗多动类的药物对治疗相关症状会有帮助。 25、在公共场合应当怎样帮助孤独症儿童? 作为陌生人,看到孤独症儿童时,根据情况可以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他们主动和你打招呼,我们可以点头微笑做出回应。 如果他们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我们可以忽视,不要给家长乱出主意,有时候忽视也是一种包容和接受。26、"世界孤独症日"是怎么回事? 世界孤独症日全称为"世界孤独症关注日"(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孤独症关注日"。 旨在提高人们对孤独症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孤独症患者的关注。 每年4月2日,联合国会发布孤独症日宣传主题,联合国秘书长会发表讲话,世界各地也会进行各种宣传倡导活动。北京星希望儿童孤独症治疗康复专业机构

我国最早发表研究孤独论文

儿童孤独症也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与社会交往障碍或沟通障碍、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的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

自闭症的病因:

1、遗传

会患上自闭症跟遗传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如果家里的爸爸、妈妈或者是家族当中的其他人患有自闭症,有可能将基因遗传给孩子。

2、环境

当孩子长期处在一个较为单调和孤单的环境当中时,就容易导致孩子不会与外界交流。生活当中没有任何人跟他交流和言语刺激,他的大脑不活跃,对外界也不会产生任何兴趣。

3、家庭

有一些受过高等教育学历较高的父母,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就容易出现问题,总是会拘束着孩子,做事情刻板,对孩子总是非常冷漠,会导致孩子没有感受过到父母的温暖,以至于变的不愿意与外界沟通。

4、免疫系统异常

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细胞数量就会减少,对外界的抵抗能力就会下降,容易导致人患上这种疾病。

5、脑器质性损害

当大脑受到伤害的时候容易造成神经系统不敏感,有可能出现自闭症

孤独的好处

关于孤独,有一个主要的悖论。它可以使我们陷入非常难熬的境地(寂寞、绝望甚至自杀),然而它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观察社会。

1 孤独可能会变成地狱

在学术界,孤独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在Robert·Weiss的《孤独:情感和社交孤独的体验》一书问世后名气大增。

但直至1978年,UCLA孤独感量表诞生,关于孤独的论文具备了准确性和可比性后,孤独才有了统一而严格的研究。

不过,孤独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虽然人无论何时何地都遭受着强烈的孤独感,但是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孤独的含义也不尽相同。有些人独处一晚就觉得孤独难耐,而有些人数月不怎么与人交流却觉得没什么。

尽管有以上的差异,但大部分人不会选择延长他们的孤独,不喜欢“不请自来”的长期独处。听到别人将这种不愉快的状态美化,人们会觉得不爽。

比如,当一个人被开除了,或者近期离婚了,有人对他说“这是好事”时,他会面露愠色。

事实上,长期孤独有许多严重的不良后果,比如重度抑郁,甚至是不可挽回的认知能力损坏。

《心理科学展望》的《2015年度孤独报告》中提出,与社会隔离的、孤独或者是独居的人比那些有着“正常社交”的人在研究期间死亡的几率约高百分之三十。

孤独可能变成一种非常悲惨的状态,所以人们都努力躲避它。在过去的三十年间,越来越少的美国人表达出他们感到孤独,其他第一世界国家的情况也是如此:因为有一系列的发明——社交媒体、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直接或间接地赶走了我们的孤独。

然而,正如Olivia·Laing在《孤独城市》中所说:正是那些帮助我们与他人取得联系的技术反而将我们分离甚至隔离起来,让我们无法建立真正的联系。

孤独有可能会变成地狱,那为什么我们又想要它呢?

2 你所不知道的,孤独的好处

关于孤独,有一个主要的悖论。它可以使我们陷入非常难熬的境地(寂寞、绝望甚至自杀),然而它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观察社会。

因为孤独让生活更引人入胜,我们的洞察力随之提高,对现实的掌控能力也得以提升。至关重要的是,孤独让我们确信我们的生活是属于自己的。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从孤独中全身而退,但那些成功撤退、再次融入社会的人则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当然,感受了孤独并不一定就变成圣人,但它还有许多其他的好处:2015年的一份研究表明,感觉被社会孤立或处在社会边缘,会使人对社会更为关心、关注,而且其洞察力也会加强。

芝加哥大学教授Stephanie·Cacioppo和她的丈夫John采用电气神经影像测试了一小拨受试者,发现那些将自己描述得特别孤独的人对危险刺激图片的反应比说自己不孤独的人快两倍以上。

孤独的人在受刺激后约116毫秒产生反应,而不孤独的人在刺激后约252毫秒产生反应。

通过上述反应发生的速度可以证明,孤独的人更加关心其他人的痛苦(这主要在潜意识层面)。这一事实意味着,孤独的人更具有同理心。正是因为孤独,人们才可以更好地了解别人和他们所在的社会。

最有创造性的人和最有魅力的人往往也是相当孤独。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助理教授Sharon·H·Kim最近发现的证据表明,当人们被社会所拒绝时,他们往往更富有创造性。

金的调查结果中最有趣的是:事实上并没有社交拒绝(social·rejection)发生,具有创意的人只需要在某些方面觉得自己被拒绝了。

金称,创意源于作出独特联结、将不同信息结合的能力。而具备最强的这种能力的人主要是被拒绝的、孤独的人。

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神经学家Nancy·Andreasen指出,通常情况下,获得创造力、领导力和新的思维方式的唯一方式就是体验孤独。

3 如果没有孤独,我们会丧失自我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体验孤独是作为人类的一部分。中央兰开夏大学发展心理学专业的学生Pamela·Qualter的研究表明适度的孤独——既作为独立的自己又承担社会范围下的职能——对于生存至关重要。

她的发现表明:在体验一回孤独后,人们的“再交往动机(reaffiliation·motive)”会出现,从生理方面迫使人们在体会到一定程度的孤独后再次和他人联结。

如果没有重新联结的动机,我们就可能被留在一个困境里——既孤独,还不想逃离孤独;然而,如果没有感受痛苦而又重要的孤独,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失去人性中的重要部分。

John·Cacioppo在电话中告诉我,“孤独的过程有助于使我们成为现在这样的物种”。没有孤独,我们往往只考虑自己,也不会愿意和他人产生联结。

他还说:“无法体验孤独的人成为精神变态的可能性最高。”

人们可以通过许多种刻意的或者是无意的方式来保持孤独:摒弃家的概念,只建立一时的友谊,做无意义的爱。这些行为表面上看似消极,但它们都与无意识的`自我保护(self-preservation)相关。

当自我要做很多事情,要和许多的人和事打交道时,自我就会消失。

米尤什科维奇写道:寻求独处,遍寻孤独的痛苦是“一种防御机制,以解除自我(self)在‘他人’过于强势的存在下消失的威胁”。这里的“他人”可以指冷漠的、官僚化、工业化,机械化的社会或者是暴力的、令人痛苦的人际关系。

让我们思考以下令人痛苦的问题:如果构成一个人的全部组成部分——他的所爱、所恨、所思、所欲——都只是简单提炼自他人的感受,会怎样?

如果一个人变得像个棱镜,只能反射那些冒着危险潜入深海的人的光芒,会怎样?

如果我们不愿自己冒险体验孤独,我们该怎么办?我们会丧失自我,而自我认知的丧失当然要比孤独带来的风险、痛苦和不良后果更令人不安。

如果我们不再是自己,我们是谁呢?

4 我越往内缩,世界就变得越大

我常常会想,为什么孤独会带来伤害,又让人能进行可贵的反思?它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让其他情绪变得丰富多彩的重要情绪。

重要的是,我现在觉得,如果我们不愿去面对孤独,我们就放弃了自由。

在我最孤独时,我曾深夜漫步在小镇里,在巴黎贝尔维尔和拉雪兹神父公墓附近游荡,把我的每一部分都转向内心,这样我就可以感觉到一切,我发现身外的生活几乎具有无限的希望。

我越内缩,世界就变得越大,越充满各种可能。

当我从巴黎搬到纽约,我是为了某个看似高大上的工作机会而来,为了进入“现实世界”而来,但我同样也是为了摆脱我的孤独而来,我想像个正常人一样,和说英语的同事们在摩天大楼里一同工作,和朋友们在晚上一同畅饮。

我不再那么孤独,但我也变得空虚——不再有时间反思,反思能让我持续意识到我有能力处理好情绪,让其增值为我想要的某种幸福。

我试图寻找片刻孤独。我去曼哈顿到处闲逛,但即使孤身一人在大街上,周围熙熙攘攘的人们从我身旁快速穿过,没有谁注意到我,我也不再感到我在法国时曾感受过的那种孤独。

这里有太多的人可以和我聊天,太多的短信,各种前来拜访的老朋友,各种被人拖去参加的聚会。我感到我的自由正在离开我,我大脑天马行空、做出不同的联结的能力正在僵化。这感觉很好。没有问题。

不孤独让人感到舒适。但我知道我身上某种神圣的东西正在远离我。

最近,约瑟芬从伦敦给我来了电话,她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念硕士。谈话很短。她说,她正在萨墨赛特宫内一间咖啡馆里学习。

她告诉我,那个夏天,她后来在巴黎的日子里,再未曾和服务员、办事员或者出租车司机之外的人说过话。她没有再试过与他人沟通;仍然只有“Fortuné”和她作伴。

现在,重回大学,她感到孤独正在远离她。不过,她说她“更明白了”,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她所在的世界。不论她是不择手段地谋取社会资源、还是大张旗鼓地鼓吹要追求奢侈,都不如独处对她而言更有意义,哪怕孤独令她痛苦。

然后,她对我引述了桑塔格的话——第一次见面时她就在塞纳河旁读Sontag——“孤独,孤独,”她说,

“我独自一人——我很痛……

然而,尽管面临痛苦和现实问题,却是第一次,我在这里。

我感到宁静,完整,成熟。”

第一部分 了解孤独症1、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是一种脑发育性障碍,以 社会 交往障碍、沟通交流障碍和重复局限的兴趣行为为主要特征。 孤独症起病于三岁之前,三岁以后表现明显,绝大多数儿童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支持。 2、孤独症和自闭症是一回事吗? 是的。孤独症的专业名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 S D),孤独症和自闭症是英文Autism的两种译名。 "孤独症"主要被中国内地的医学以及特殊教育界所使用;"自闭症"则主要被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有使用汉语的国家所使用。 3、孤独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孤独症不是一种心理疾病,但大部分孤独症儿童会有心理问题,如认知、情绪和行为问题;孤独症也不是性格孤僻。4、孤独症属于哪类残疾? 2006年起,我国将孤独症归类为精神残疾。 5、国际和国内首次诊断孤独症是什么时候? 194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著名儿童精神科医生 Leo K a n n er 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孤独症的论文。 里面列举了 11 个孩子的病例,并首次提出了孤独症的概念。 1982年,南京脑科医院儿童精神病学家陶国泰教授首次报告了4例孤独症患儿,此后引起国内关注。 6、孤独症的患病率是多少?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的全球平均患病率为62/10000(0.62%),相当于每160个儿童中有一位孤独症儿童。 从各国报告的情况来看,孤独症的实际患病率可能还要高于这个数据。7、孤独症的发病有性别差异吗? 孤独症的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患病率显著高于女孩,一般男/女患病率之比为4-6/1。 8、为什么会产生孤独症? 孤独症至今病因未明。流行病学研究已经筛查出很多可能导致孤独症的危险因素,但是没有一种是导致孤独症发生的直接因素。 比较公认的原因是基因变异与不良环境的交互作用,特别是新生突变(de novo mutation)可能是孤独症发病的主因,但具体致病因素和机制不明。 研究显示,一些因素如高龄父母、孕期感染、孕早期不良用药或接触化学物质等有可能增加患孤独症的风险。 9、孤独症是由于父母不称职造成的吗? 不是。几十年前,在人们对孤独症还不了解的时期,有些人认为,大人抚养孩子的方法不当会导致孩子患有孤独症,尤其是孩子的母亲。 有一种说法叫做"冰箱妈妈理论",意思是母亲冷淡的养育方法会使孩子患有孤独症。 这种说法已经被科学和事实推翻,研究证实孤独症是一种脑发育性障碍,与父母教养方式无关。10、只有儿童才会得孤独症吗? 不是。研究发现,孤独症是在儿童出生前产生的,在出生后几个月至3岁前逐步出现孤独症症状,有的起初表现与普通儿童无异,但功能逐渐倒退产生孤独症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可能会持续终生。虽然科学与及时的康复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不断进步、走向独立,但并不表示孤独症会止于儿童时期。 11、为什么不能在孩子出生时诊断出患有孤独症? 主要有以下原因:(1)在儿童1岁以前,可以展现的行为范围有限,对其行为类型和发育状况进行决定性的诊断依据不足,也没有有效的仪器测查。 (2)孤独症儿童中,有很大一部分智力也有问题,许多家长因为对智力障碍的担心而将孤独症忽略了。 (3)孤独症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语言发展的问题,而语言发展问题不到3岁是不能完全判明的。 (4)一部分孤独症儿童开始时的发育呈现与正常孩子相同的状况,直到2-3岁时孤独症症状才显现出来。 (5)一部分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知识,一开始是忽视,后来是不相信,想观望一段时间,结果使诊断时机推迟。 (6)目前许多医院医生对孤独症诊断知识欠缺,缺乏足够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轻微的小年龄的孤独症症状确认困难,因而把孤独症看成是暂时性疾患的情况很多。12、如果第一胎是孤独症,第二胎有没有可能还是孤独症? 如果没有明确的基因检查,生第二胎确实会有一定的风险。但每个家庭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一般来说,90%以上有孤独症孩子的家庭,也能生下正常 健康 的孩子;如果第二胎生女孩,患病的危险性更低;从世界各国的案例来看,连续两胎生孤独症孩子的例子很少。 13、孤独症症状一般出现在什么时期? 根据卫生计生委于2010年7月23日颁布的《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儿童孤独症起病于3岁前。 其中2/3的患儿出生后逐渐出现孤独症的症状,约1/3的患儿经历了1-2年正常发育后出现了倒退,并开始出现孤独症症状。14、孤独症会误诊吗? 因为孤独症的诊断是基于行为症状学指标,所以误诊难以避免。如果医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误诊一般不会出现。 最可能出现的误诊会出现在某些情况非常轻的孩子身上,他们的症状有可能被医生忽略了。 另外,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来说,如果经过系统的训练他们的情况会有明显的改善。 也就是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的人或者家长会觉得孩子被误诊了,其实是由于孩子的整个状态恢复得较为理想。15、孤独症主要有哪些表现? (1)社交发展方面 ◆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 ◆与人接触时缺乏目光接触,很少或不能主动交往。 (2)沟通方面 ◆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鹦鹉学舌语言。不断重复他人说过的话或听到的广告词等。 (3)行为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 ◆兴趣狭隘,会非常专注于某些物品,或者是对特定物品特别感兴趣; ◆刻板、重复或仪式性行为; ◆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自我刺激行为等。16、每个孤独症儿童的表现都一样的吗? 孤独症儿童的表现每个人都不同。智力方面,从智商不足40到高于120的天才智商。 语言方面,从毫无语言到机械仿说、雄辩甚至诡辩;社交兴趣方面,从对人毫无兴趣到对人感兴趣到烦死人家。 兴趣行为方面,从瓶子盖到天文,从砖头瓦块到地图、交通路线,从广告到 历史 传记,从不识数到常人不能企及的推算万年历、开平方以及数字演算,从不识字到过目不忘的识记天才。 除了孤独症孩子特有的交流和社交的特异性表现外,每个孩子的表现都不相同。 17、孤独症儿童不会说话吗? 孤独症儿童"会"说话,但普遍缺乏语言沟通能力。 现有数据表明,大约25%的孤独症儿童没有口语语言或仅有有限的口语语言表达能力。 经过康复训练后,随着 社会 交往功能的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也可以逐渐发展。18、孤独症儿童智力有问题吗?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2009年的调查,大约46%的孤独症儿童拥有平均值或者平均值以上的智商。 虽然目前尚无灵敏可靠的测试孤独症儿童智商的工具,以上提供的智商指数也仅代表一个估测。 不过这个结果可以说明部分孤独症儿童拥有与普通人群一样或更高的智商。也有研究报道60%的孤独症儿童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落后。 19、孤独症患者会有攻击行为吗? 孤独症患者一般不会有意攻击别人,只是由于其沟通和表达障碍,有时会用异于常人的方式与人"沟通",或人们不理解其需求和意愿的时候,会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孤独症患者全无"害人"之心,不会算计人,缺乏反抗行为,被认为是最真实的人。 20、孤独症儿童都特别聪明吗? 孤独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大部分没有特殊能力表现,只有小部分表现出"孤岛智慧",在绘画、乐器、音乐、色彩、计算、机械记忆、方位辨别等方面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如果加以合理引导与培养转化,这些能力对其职业开发会有积极意义。21、孤独症儿童感觉方面有问题吗? 研究显示,56-90%的孤独症儿童存在感觉统合失调,所以大部分会有感觉方面的问题。 如,听知觉敏感:喜爱某些声音,对另一些声音特别恐惧;触觉异常:不喜欢拥抱或触摸;痛觉异常:多不怕痛;视觉异常:对特别图像的喜好或厌恶、喜欢斜视、倒视;本体觉异常:喜欢坐车、怕坐电梯、喜旋转。 22、孤独症儿童运动方面有问题吗? 部分孤独症儿童在运动功能方面也存在着过敏或低敏的表现,比如不喜欢粗糙的地面,容易晕车、晕船,不喜欢被推,行动时总要抓住某些东西来保持平衡。 还有些喜欢前后摆动身体,喜欢转圈,不喜欢静坐、喜欢保持活动状态等。 23、孤独症会合并其他疾病吗? 超过70%的孤独症患者会有不同类别和程度的其他病症(共病)。 常见的是精神障碍、感知觉异常、胃肠道问题、注意力障碍、智力障碍、癫痫、免疫失衡、焦虑抑郁等。 这些病症对孤独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效果以及预后等都会造成不良影响。24、孤独症有药可治吗? 由于孤独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所以目前尚缺乏针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的药物。 主要依靠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手段,药物治疗为辅助性的对症治疗措施,如抗精神病类、抗抑郁类和治疗多动类的药物对治疗相关症状会有帮助。 25、在公共场合应当怎样帮助孤独症儿童? 作为陌生人,看到孤独症儿童时,根据情况可以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他们主动和你打招呼,我们可以点头微笑做出回应。 如果他们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我们可以忽视,不要给家长乱出主意,有时候忽视也是一种包容和接受。26、"世界孤独症日"是怎么回事? 世界孤独症日全称为"世界孤独症关注日"(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孤独症关注日"。 旨在提高人们对孤独症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孤独症患者的关注。 每年4月2日,联合国会发布孤独症日宣传主题,联合国秘书长会发表讲话,世界各地也会进行各种宣传倡导活动。北京星希望儿童孤独症治疗康复专业机构

儿童孤独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疾病,约每1万名儿童中有2-4例,本症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儿童孤独症的表现 1.早期表现,不会对亲人微笑,如亲人要把他抱起时,他不会伸手做被抱的准备,也不会将身子贴近母亲。 2.社交困难,特别孤独,与人缺乏交往,缺乏感情联系,即使对父母也毫不依恋,如同陌生人。但与陌生人相处,又不感到畏缩。正常儿童常以凝视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要求,而患儿缺乏与人眼对眼的凝视,不会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与要求;患儿到5岁左右,常还无朋友,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缺乏情感反应,常常说出或做出一些不合社交的事情来。 3.语言发育迟缓,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下,无法理解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不会用手势表示“再见”。不会理解和运用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音调等与人交往。缺乏想象力和社会性模拟,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去用玩具“做饭”、“开火车”、“造房子”。有的患儿语言刻板,代词错用,如“我要”说成“你要”。 4.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由于缺乏变化与想象力,患儿常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如反复给玩具排队,总要玩弄自己的脚趾,对自己房间的任何变化都表示反对和不安,加家具的移位、装饰品的变化等。 此外,有的患儿还可能有感知障碍,对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迟钝或过敏。有的存在认知障碍,智力低下,抽象思维能力很差,少数患儿可能伴有癫痫发作。 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尚无定论,与遗传因素、器质性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患儿的同胞发生本病的同病率较其他人为高,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高,41%患儿为长y染色体。他们的父亲和兄北也发现有长y染色体,从而提示与遗传因素有关。 (2)器质性因素:如脑损伤、母孕期风疹感染,生下后患过脑膜炎、脑炎等。近年来,研究发现本症患儿脑室左颞角扩大较多见,提示颞叶内侧结构的病变。 (3)环境因素:有人认为早年生活环境中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没有教以社会行为,是发病的重要因素。长期处在单调环境中的儿童,会用重复动作来进行自我刺激,对外界环境就不发生兴趣。本症患儿的父母大多是专业技术人员,受过高等教育,比较聪明,但做事刻板,并有强迫倾向,对孩子冷淡和固执,家庭缺乏温暖。本症预后大多不良,往往残留行为障碍,以致适应困难,不能独立生活,仅少数人年长后,能适应社会生活。预后与智力水平有关,智力障碍严重者预后差。 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治疗上最重要的是教育和行为治疗,目的是促进对患儿正常行为的教育,特别是社会性行为的矫正,纠正异常行为,如刻板支作等,消除睡眠障碍、发脾气、多动等继发性症状等。患儿的家庭成员也要注意克服焦虑、自责、急躁情绪,方能对患儿的治疗产生良好的效果

孤独症论文首次发表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ASD患者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如缺乏社交性凝视、社交性微笑,存在亲子依恋性关系缺陷、共同注意缺陷,不会建立友谊,不能正常进行游戏,不会遵守社会规则等。 ASD患者存在言语及非言语交流障碍,如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言语理解能力障碍,言语形式与内容异常,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异常,多不会用点头、摇头以及手势、动作、表情、眼神等肢体语言表达想法,也不能理解他人的姿势、面部表情等的含义。 ASD患者倾向于使用僵化刻板、墨守成规的方式应付日常生活,如兴趣范围狭窄和不同寻常的依恋行为,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仪式性或强迫性行为。 除此之外,ASD患者还涉及感知、认知、情感、思维、生活自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严重阻碍发育期儿童综合能力的发展,影响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PS: 最早发表学术文章对孤独症的表现进行详细描述是在1943年,作者是美国医生里奥·肯纳。我国的第一篇关于孤独症的报告发表于1982年,作者是陶国泰教授。

一般认为是194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里敖.肯纳教授发表的论文“情感接触中的自闭性障碍”是世界学术界首次对自闭症所作出的最早的经典性描述。

中国最早发表汉化论文

写作思路:主要写出中国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正文: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也应该是文字创作者之一,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中国河南安阳,有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发现。从此,中国殷商史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时期。按中国古文字学家的意见,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

它已经比较复杂,已发现多达3000个以上字汇,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助动词、形容词等数大类,而且还能组成长达170多字的记叙文。所以学者们肯定甲骨文决不是我中国文字的初创阶段,在它以前,一定已经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了。

中国人在Nature发表的第一篇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出现在1930年, 作者是YH Woo。这当然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前辈吴有训先生了,时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以系统、精湛的实验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却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而这篇论文所研究的,正是他以此出名的X光散射问题:至此,第一位发表Nature论文的中国学者,就水落石出了。不过既然已经走了这么远,不妨顺便再查一下解放后新中国发表Nature的第一人:这篇论文到1979年才出现,来自邹承鲁先生。而这,是检索出来的自1900年以来来自中国的第24篇Nature论文,包括那些读者来信。而截至2017年,以China为地址检索出来的Nature论文,已经有1231篇:虽然说Nature论文只是一个缩影,从中也也可看出我们走过的百年历程。

王选。

1975年,当时还在北大当教员的王选用“参数表示规则笔画,轮廓表示不规则笔画”这种独一无二的方法,把几千兆的汉字字形信息,大大压缩后存进了只有几兆存储量的计算机,这是新中国在世界上首次把精密汉字存入了计算机。

王选团队又采用当时国外尚无产品的激光照排技术,经过四年的连续攻关,成功从计算机里输出了汉字。后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不仅风靡全国,颠覆性改造了新中国的出版印刷行业,还出口到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

扩展资料:

如今中文信息处理的研究,已经从用计算机处理和显示汉字字形,转向了用计算机对汉字语义的理解和再生成。

【时间轴】

1、1979年,计算机输出第一张中文报纸样张。

2、1985年,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实用成功,新闻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3、2001年,基于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电子书系统开始应用。

4、2018年,手写体字库自动生成技术等进入应用阶段,中文信息处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