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一年发表6篇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08:18:44

一年发表6篇论文

其实还是有一定关系的。但是年龄并不是决定性的意思。所以说年龄越大的话,他可能对于一些事情的见解还有研究思路会更多。

我认为学术水平与年龄无关,与自己的自我认知有关。中国29岁美女科学家发6篇Science论文获百万大奖。2022年10月31日达摩院青橙奖名单公布,首次有4位女青年科学家获奖,每人奖金为100万元,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白蕊位于获奖名单之中,据悉29岁的西湖大学女科学家百蕊是完全由本土培养的青年学者,从7年前开始跟随施一公院士扎入RNA剪接体研究,经过多年努力,她参与并主导完成了全球唯一覆盖完整RNA循环的系列成果,目前这名青年科学家获评青城将以第一和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6篇论文,实现多项世界级突破。科研的成功与年龄无关科研的成功与年龄无关,主要是看个人能力。白蕊在科研上并不缺少天赋,她自己也承认,她在某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但是,要知道:能把自己所做出来的事情做到最好,并且最终取得成果,这才是一个科研人员应该做的事情,在笔者看来,白蕊将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高校里,攻读双博士学位。学术水平与年龄并没有必然关系。年龄并不会影响学术水平。百蕊的成长之路是相当励志的,内蒙古普通家庭出身的,百蕊从初中开始就坚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生物科学在大一的时候就决定不要出国,第1次保研清华去施一公的实验室以失败告终。经过不断的努力之后,终于得偿所愿,据悉仅仅用了半年时间,白蕊就成为了施一公实验室课题组的骨干成员,4年的博士生涯里共发表了高水平研究论文9篇。目前白蕊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捕获全部类型剪接体团队的核心人员,掌握了世界领先的剪接体生化研究技术

早期工作 1900年,爱因斯坦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由于他对某些功课不热心,以及对老师态度冷漠,被拒绝留校。他找不到工作,靠做家庭教师和代课教师过活。在失业一年半以后,关心并了解他才能的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格罗斯曼设法说服自己的父亲把爱因斯坦介绍到瑞士专利局去作一个技术员。 爱因斯坦终身感谢格罗斯曼对他的帮助。在悼念格罗斯曼的信中,他谈到这件事时说,当他大学毕业时,“突然被一切人抛弃,一筹莫展的面对人生。他帮助了我,通过他和他的父亲,我后来才到了哈勒(时任瑞士专利局局长)那里,进了专利局。这有点象救命之恩,没有他我大概不致于饿死,但精神会颓唐起来。” 1902年2月21日,爱因斯坦取得了瑞士国籍,并迁居伯尔尼,等待专利局的招聘。1902年6月23日,爱因斯坦正式受聘于专利局,任三级技术员,工作职责是审核申请专利权的各种技术发明创造。1903年,他与大学同学米列娃·玛丽克结婚。 1900年-1904年,爱因斯坦每年都写出一篇论文,发表于德国《物理学杂志》。头两篇是关于液体表面和电解的热力学,企图给化学以力学的基础,以后发现此路不通,转而研究热力学的力学基础。1901年提出统计力学的一些基本理论,1902年-1904年间的三篇论文都属于这一领域。 1904年的论文认真探讨了统计力学所预测的涨落现象,发现能量涨落取决于玻尔兹曼常数。它不仅把这一结果用于力学体系和热现象,而且大胆地用于辐射现象,得出辐射能涨落的公式,从而导出维恩位移定律。涨落现象的研究,使他于1905年在辐射理论和分子运动论两方面同时做出重大突破。 1905年的奇迹 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奇迹。这一年他写了六篇论文,在3月到9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 1905年3月,爱因斯坦将自己认为正确无误的论文送给了德国《物理年报》编辑部。他腼腆的对编辑说:“如果您能在你们的年报中找到篇幅为我刊出这篇论文,我将感到很愉快。”这篇“被不好意思”送出的论文名叫《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 这篇论文把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推广到光在空间中的传播情况,提出光量子假说。认为:对于时间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而对于瞬时值,光则表现为粒子性。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 在这文章的结尾,他用光量子概念轻而易举的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推导出光电子的最大能量同入射光的频率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10年后才由密立根给予实验证实。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才仅仅是开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光、热、电物理学的三个领域中齐头并进,一发不可收拾。1905年4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5月完成了《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这是两篇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的论文。爱因斯坦当时的目的是要通过观测由分子运动的涨落现象所产生的悬浮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来测定分子的实际大小,以解决半个多世纪来科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 三年后,法国物理学家佩兰以精密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从而无可非议的证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客观存在,这使最坚决反对原子论的德国化学家、唯能论的创始人奥斯特瓦尔德于1908年主动宣布:“原子假说已经成为一种基础巩固的科学理论”。 1905年6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长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的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这是爱因斯坦10年酝酿和探索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是近代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狭义相对论不但可以解释经典物理学所能解释的全部现象,还可以解释一些经典物理学所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并且预言了不少新的效应。狭义相对论最重要的结论是质量守恒原理失去了独立性,他和能量守恒定律融合在一起,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他还有比较常讲到的钟慢尺缩、光速不变、光子的静止质量是零等等。而古典力学就成为了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时的一种极限情况。这样,力学和电磁学也就在运动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905年9月,爱因斯坦写了一篇短文《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质能相当性是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也为20世纪40年代实现的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开辟了道路。 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突破性成就,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即使他就此放弃物理学研究,即使他只完成了上述三方面成就的任何一方面,爱因斯坦都会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爱因斯坦拨散了笼罩在“物理学晴空上的乌云”,迎来了物理学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纪元。 广义相对论的探索 狭义相对论建立后,爱因斯坦并不感到满足,力图把相对性原理的适用范围推广到非惯性系。他从伽利略发现的引力场中一切物体都具有同一加速度这一古老实验事实找到了突破口,于1907年提出了等效原理。在这一年,他的大学老师、著名几何学家闵可夫斯基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四维空间表示形式,为相对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用的数学工具,可惜爱因斯坦当时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 等效原理的发现,爱因斯坦认为是他一生最愉快的思索,但以后的工作却十分艰苦,并且走了很大的弯路。1911年,他分析了刚性转动圆盘,意识到引力场中欧氏几何并不严格有效。同时还发现洛伦茨变化不是普适的,等效原理只对无限小区域有效……。这时的爱因斯坦已经有了广义相对论的思想,但他还缺乏建立它所必需的数学基础。 1912年,爱因斯坦回到苏黎世母校工作。在他的同班同学、母校任数学教授的格罗斯曼帮助下,他在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中找到了建立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工具。经过一年的奋力合作,他们于1913年发表了重要论文《广义相对论纲要和引力理论》,提出了引力的度规场理论。这是首次把引力和度规结合起来,使黎曼几何获得实在的物理意义。 不过他们当时得到的引力场方程只对线性变换是协变的,还不具有广义相对论原理所要求的任意坐标变换下的协变性。这是由于爱因斯坦当时不熟悉张量运算,错误的认为,只要坚持守恒定律,就必须限制坐标系的选择,为了维护因果性,不得不放弃普遍协变的要求。

爱因斯坦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的乌尔姆,1955年4月18日卒于美国的普林斯顿。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比如研究毛细现象、阐明布朗运动、建立狭义相对论并推广为广义相对论、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论完满地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并于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年发表6篇sci论文

只是本科生的她,像研究生一样投入科研,除去上课以外的时间,几乎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实验中,一周有4-5天都泡在实验室。当时,学校实验室和宿舍分别在两个校区,需要搭乘校车往返。但周金韵萍常常因为实验结束得晚而错过校车,只有辗转各种公交车才能返校。即便如此,她依然享受这种能沉浸在实验室的感觉。实验室师兄师姐也热心为她提供帮助,设备如何操作、反应如何进行、各种试剂如何使用,他们一一耐心讲解。在一位师姐的协助下,周金韵萍在2018年发表了人生中第一篇SCI论文,这给了她继续科研的动力和信心。

1、首先气功大师被认为“伪科学”需要破除,根本没有所谓致病救灾这种可能性,这只是一种局。2、严新大师被当众拆穿,他深知自己无法在国内发展下去,于是选择了逃避。3、后来通过一些资料看到他已经居住在北美地区,至于其他音讯就无从得知。

前几天,有个很火的女科学家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她就是杨红樱。29岁的杨红樱,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今年3月16日的一次学术活动中,杨红樱获得了《自然·生物技术》2019年度华人青年科学家奖,奖金是100万元人民币。杨红樱这位来自中国的女科学家就没有这么好运,她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连续6年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文章过 SCI的女性成员。在2017年10月12日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当时杨红樱才29岁

杨红樱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位获得《自然·生物技术》2019年度华人青年科学家奖的女性科学家之一——首位获奖华人科学家。杨老师虽然只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个普通学生,但是她的成绩却很不错。她也是近年来美国 NIH、 NATO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最多的中国学生。杨红樱从上大学开始,就有机会参加 NIH、 NATO等国际知名学术组织,还多次参与学术活动。并且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不少于60次。杨老师目前已经有2篇文章被发表。

杨红樱在2017年的研究中,主要研究细胞凋亡和转录调控领域,并用 CRISPR/Cas9技术建立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系统——K-Methods,利用该系统,科学家们可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获得细胞死亡的相关信息。 据了解,K-Methods会将研究对象产生的大量基因组碎片切割成成千上万个单独或群体,从而影响目标 DNA序列。杨红樱团队经过了长期的系统、深入的实验研究,最终证明了K-Methods可以有效地诱导细胞凋亡和转录。

40年前火遍全国的“气功大师”严新,被揭穿后,结局如何?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高宽比发展趋势,越来越越多的大师,好像也在五花八门的问世,而这当然还要阅读者对信息内容准确性的鉴别,拥有一双火眼金睛。而在40年前红极一时的“气功大师”严新,就很好地表明了这一点。

早在八十年代逐渐,那时候中国各省,就以前发生过一股气功热,从城乡居民,农村街坊,上到科学家影视明星,都觉得训练气功,可以开发设计超能力,能够增强体质,医治万病。

而许多说白了大师,也是陆续不断涌现,揽货了许多子女,变成 了趋之若鹜的存有,对于严新,恰好是在其中之一。

严新是四川江油人,小学升初中后,进到绵阳卫校读医2年,以后又在江油县卫生防疫站学医。再度进到成都市中医药大学学习培训,却不知道他却早已变成 了成为集中化西医方面、气功、传统武术和超能力于一身的“气功科学家”。

在此之后,严新逐渐经常突显他的惊喜,在他的正确引导下,一位白塞氏综合征六年的患者,开展了一次“插电医治”,居然现场治愈,一位骨裂的病人,惊喜一样地修复了身体.

迅速。“严大师”的威势就遍及全国各地,他也逐渐普遍地收纳整理弟子,举行各种各样培训班,乃至造就上百人到城市广场上一同练习的独特情景。

最让严新受关心的,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产生的火灾事故,在火灾事故完毕后,严新对外部宣称,自身封闭式在火灾事故现场2000千米的一个小洋房上“发功”,历经三天的时间,火情逐渐减轻,而在数日后,火情被所有消灭,好像严新的话真具有了功效。

因此科学家何祚庥不乏讥讽地说:“严大师早不救火晚不救火,偏等走红赶紧山林烧光了,他才发功救火。”殊不知仍然拥有许多人,或是将严新当作了超级偶像。对于严新,却进行了大量令人目瞪口呆的个人事迹,他宣称自身和世界各国科研院所开展科学研究,而且发布了SCI论文6篇。严新乃至还表明自身和清华开展协作,发觉“气功外气”可以危害核苷酸分构造,但是接着有清华专家教授否认了这一叫法。

严新乃至还表明自身和清华开展协作,发觉“气功外气”可以危害核苷酸分构造,但是接着有清华专家教授否认了这一叫法。

当应对迷信的提出质疑,气功科学促进会上,严新发布《气功漫谈》,为自己披着了科学的外套:“气功并不是迷信,气功尤其抵制迷信”。

殊不知观察严新所明确提出的说白了训练法,却仍然离不了古时候遁入空门修习的那一套,包含“避谷”(不想吃饭)、“打禅”、“打坐”这些一系列技巧,此外,严新在目前市面上所市场销售说法的录音带,在那时候居然达到80元的巨额,殊不知销售量仍然受欢迎,严新最后结果怎样呢?

多年以前,“气功热”状况之中,愈来愈多的状况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提出质疑,在其中有一些显著不符科学和逻辑性,而有关部门《关于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下发,觉得“伪科学必须 消除”,气功热潮这才逐渐退散,对于严新大师说白了的看病抗灾,也被公然揭穿,跑到北美地区,一去不回。

6年未发表一篇论文

大部分的大学都要求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时,需要发表一至两篇论文,有的211985大学还要求发表的论文是核心期刊或直接要求是SCI论文,否则就不能毕业。但也有少部分学校对硕博毕业没有硬性的论文要求,所以,能否毕业要看自己学校对论文的要求,不过,如果有机会最好还是在核刊上发表一两篇论文。

硕博连读第六年了,还没发论文不能毕业,这个一般作为硬要求,应该尽快联系导师安排上。

你弟弟是不是得罪老师了,我第一年论文就够了,逢年过年多上上贡,一年给2W,两年4W估计差不多

一年发表6篇中文核心论文

一般给核心期刊投稿都是登陆该期刊官网的投稿系统,然后一步一步投稿。研究生投稿还要看你的学校单位,还有你文章中有没有挂一些基金或者重大项目。一般只有自己认真做了科研,文章反复修改后,都能够中的

我认为学术水平与年龄无关,与自己的自我认知有关。中国29岁美女科学家发6篇Science论文获百万大奖。2022年10月31日达摩院青橙奖名单公布,首次有4位女青年科学家获奖,每人奖金为100万元,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白蕊位于获奖名单之中,据悉29岁的西湖大学女科学家百蕊是完全由本土培养的青年学者,从7年前开始跟随施一公院士扎入RNA剪接体研究,经过多年努力,她参与并主导完成了全球唯一覆盖完整RNA循环的系列成果,目前这名青年科学家获评青城将以第一和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6篇论文,实现多项世界级突破。科研的成功与年龄无关科研的成功与年龄无关,主要是看个人能力。白蕊在科研上并不缺少天赋,她自己也承认,她在某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但是,要知道:能把自己所做出来的事情做到最好,并且最终取得成果,这才是一个科研人员应该做的事情,在笔者看来,白蕊将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高校里,攻读双博士学位。学术水平与年龄并没有必然关系。年龄并不会影响学术水平。百蕊的成长之路是相当励志的,内蒙古普通家庭出身的,百蕊从初中开始就坚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生物科学在大一的时候就决定不要出国,第1次保研清华去施一公的实验室以失败告终。经过不断的努力之后,终于得偿所愿,据悉仅仅用了半年时间,白蕊就成为了施一公实验室课题组的骨干成员,4年的博士生涯里共发表了高水平研究论文9篇。目前白蕊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捕获全部类型剪接体团队的核心人员,掌握了世界领先的剪接体生化研究技术

我个人觉得是与年龄没有的,是跟他个人的阅历有关系,还有跟他的知识面有关系。还有就是他的学习能力。

我认为学术水平与年龄无关,与自己的自我认知有关。

中国29岁美女科学家发6篇Science论文获百万大奖。

2022年10月31日达摩院青橙奖名单公布,首次有4位女青年科学家获奖,每人奖金为100万元,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白蕊位于获奖名单之中,据悉29岁的西湖大学女科学家百蕊是完全由本土培养的青年学者,从7年前开始跟随施一公院士扎入RNA剪接体研究,经过多年努力,她参与并主导完成了全球唯一覆盖完整RNA循环的系列成果,目前这名青年科学家获评青城将以第一和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6篇论文,实现多项世界级突破。

科研的成功与年龄无关

科研的成功与年龄无关,主要是看个人能力。白蕊在科研上并不缺少天赋,她自己也承认,她在某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但是,要知道:能把自己所做出来的事情做到最好,并且最终取得成果,这才是一个科研人员应该做的事情,在笔者看来,白蕊将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高校里,攻读双博士学位。

学术水平与年龄并没有必然关系。

年龄并不会影响学术水平。百蕊的成长之路是相当励志的,内蒙古普通家庭出身的,百蕊从初中开始就坚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生物科学在大一的时候就决定不要出国,第1次保研清华去施一公的实验室以失败告终。经过不断的努力之后,终于得偿所愿,据悉仅仅用了半年时间,白蕊就成为了施一公实验室课题组的骨干成员,4年的博士生涯里共发表了高水平研究论文9篇。目前白蕊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捕获全部类型剪接体团队的核心人员,掌握了世界领先的剪接体生化研究技术

博士生6年未发表一篇论文

你弟弟是不是得罪老师了,我第一年论文就够了,逢年过年多上上贡,一年给2W,两年4W估计差不多

大部分的大学都要求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时,需要发表一至两篇论文,有的211985大学还要求发表的论文是核心期刊或直接要求是SCI论文,否则就不能毕业。但也有少部分学校对硕博毕业没有硬性的论文要求,所以,能否毕业要看自己学校对论文的要求,不过,如果有机会最好还是在核刊上发表一两篇论文。

还是与导师多沟通,表明想尽快毕业的想法

答题/ 帅小西De --期待为您解惑!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这大概由下面几个因素决定。

首先看学校,不同的学校要求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水平不一样,这样他们的博士毕业生毕业时文章数肯定不一样,一般说来,水平高的大学博士发的文章好些,文章说可能也多些。比如,有的985高校要求毕业时应该有四五篇文章,其中核心几篇,sci几篇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好多期刊文章泛滥成灾,没办法,为了毕业,不得不发。

第二,做研究肯定要看个人天赋,有的人三年小二十篇sci有的人延期一次又一次,七八年了还达不到学校要求,必须承认,人和人的天赋有差距,还差距很大。

博士不容易毕业,而且在职的尤其时间长。有了老婆孩子肯定要分散一部分精力,而且有工作了后顾之忧也少了。不像纯学生那么容易投入精力。

博士毕业能发多少文章是个人能力,发100篇也可以,发1篇也行,但是能不能顺利毕业就另说了。

1,目前很多学校正在逐步取消博士论文的硬性要求,更多的学校对论文的数量和层次都要要求。

越好的学校要求越高,有的学校要求sci,有的学校要求国内核心期刊,以下是国内一些学校的要求,题主可以参考。

清华大学:2019年起,不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新规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

北京大学: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4篇以上(含4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其中至少1篇为CSSCI期刊论文),或2篇以上(含2篇)学术论文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应为博士生本人(与导师共同署名文章同视为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应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大学:SCI 文章两篇。且对IF(影响因子)有要求。

这么多人考博士是为了什么?做研究呗,做研究总得有研究成果吧,没有研究成果的博士和你我有什么区别。

而展现研究生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论文,对于学校来说,这个评价标准特别好量化,而且是借助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力量来进行量化。

将来会有更多的学校会学习清华大学的方式,多元评价,但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也容易出问题,有利有弊吧。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博士毕业发论文多少取决于博士导师与博士生本人的学术水平和勤奋程度。南京大学曾要求博士毕业至少发表两篇SCI论文,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两篇相当于一篇SCl论文,均要笫一作者,合作的SCⅠ论文第二作者视同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一作。我所指导的十五名博士有个别人发表了4篇SCl论文以上包括另外有合作的SCⅠ论文或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他们除了特别勤奋有才能外,实际上为硕博连读生,在实验室干了四至五年。绝大部分博士能通过答辩拿到学位的都能发表两篇SCⅠ论文。我的同行博导的学生特别优秀者在特级杂志Scⅰence杂志发表一篇论文也可以顺利毕业获得学位。多数博士发表论文在专业一流或一般水平(影响因子2至6左右)。博士毕业论文及发表论文质量数量是博士能否通过答辩的重要因素,但学风和学习能力也极重要,如果有一项图表数据造假论文抄袭则论文再多也会被取诮学位资格,并追究导师责任。

博士毕业一般发多少文章?这问话问的都没有一个限定,中文期刊还是SCI?几区?影响因子高不高等等方面都没有,只单单问多少篇文章,是不是有点太过草率了?

我要说的是,博士毕业向来不是以发了多少篇文章来定义好坏的,因为单纯的看数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现在更看重的是上面我说的那几点,不然你发的再多也不好找工作,一样不具有核心竞争力。

这个要求有时候不是学校要求的,而是博士导师要求的,若是没达到要求,导师一般不会让你毕业。

至于发文章的要求,都已经到了博士这个等级了,大部分的导师都是重质不重量的,不信的话你可以问问身边的博士生,他们毕业要求发表的文章是规定多少篇吗?不是的,他们一般都会回答你几区、影响因子为多少以上的SCI一篇至两篇,当然也有不做要求的,那几区都无所谓,影响因子也不做考量。

是的,导师宁愿自己的学生整个博士就发了一篇一区或者二区、影响因子为5以上的SCI,也不要发了五六篇四区、影响因子零点几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很多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招聘博士毕业生时,他们要求的也都是高水平的文章,分区比较靠后的可能需要十几篇才能抵得上人家一篇。而985/211等(现在可能主要说双一流)高校的要求更是高的吓人。

所以不要再问什么博士生一般能发多少文章,应该问的是博士生一般要发几区、影响因子多少以上的文章才能毕业更为准确 。

我见到有师兄发了2篇SCI刚刚能够毕业的,有师兄都快毕业了还没写到2篇SCI不断为毕业发愁,我也见过有师兄发了10篇SCI的,直接去某二本学校任教安家费就100万,每个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的数量真的天差地别。

根据我的观察博士是否能够满足毕业要求和导师的关系更大一些,但是博士是否能够发出高水平的文章更多的还是靠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想法、自己是否真正深入 探索 问题了。

1.博士是否能够达到毕业的要求真的和导师的状态有关。

有些博士生导师真的不会太管学生,心好一点的可能还会想办法让你博士顺利毕业,有的干脆就是你自己想办法、想idea,如果你想不出来的话你很可能就要延毕了。听说有个师兄就是导师不太管没办法毕业,最后退学了读了几年书还是本科学历。

有些博士生导师对学生真的会尽职尽责一些,会定期督促博士生的进度,刚开始想idea给博士生练练手,有一套成熟的培养体系,这样加上自身的努力,还是会有些学术强的学生突出出来。我们课题组的师兄就已经发表了3篇顶级期刊,还是非常厉害的。

2.博士毕竟要自己想出一些想法,有足够的创新点才能够发表文章甚至投好的文章。

博士刚开始看文献、看论文都是为了打开自己的思路,看了前人做的东西你发现他的有哪些改进的地方,这时候你和老师交流是否这个想法有进行下去的必要,如果能够做那么就把其付诸到实践当中,做实验就是这样的啊,文章不过就是做实验后的总结。你的多少篇文章就代表你博士想出了多少个成熟的创新点。

3.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还取决于专业。

一般来说传统工科、文学类的专业都比较难发文章,因为真的工科做实验、文科一些专业调研还是需要一定的实验周期的,但是像化学、材料、生物类的就相对好发文章一些。这些专业的博士平均论文数量还是比其他专业要高一些的。

结束语:能够发多少篇文章还是要看导师的状态、自身的努力有关系的,这也是为什么读博一定要找一个好导师的缘故。同时不同专业的博士平均发文章的数量也不太一样,生物、化学类的还是比其他专业多发文章的。

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关注和私信我!

我举几个学校的例子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补充。

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不准确请大家更正。

不同学校,同一学校不同专业要求都不一样,有些专业发十几篇属一般水平,有些专业发一两篇已经不错了,不能比.

这种事和很多因素有关。

1.文理科之间以及不同的研究领域差别很大。理科相对好发表文章。在理科中,材料化学领域也相比数学物理方向好发。

2.你的导师是否是你所在领域的大牛。大牛的课题组相对好发文章,也相对好发好顶级期刊。

3.这和个人能力有关。我是在材料领域,已我认识的人为例,有人博士期间可以发十八九篇一作的文章,也有因为达不到学校毕业要求而被延期的。

4.和你所在学校的层次有关。学校这个平台的好坏直接影响你好不好发文章。同样一篇文章以好学校的名义投稿和以一般学校的名义投稿差别很大。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各样的博士论文造假,以及因为博士发不出论文而选择自杀的新闻出现,人们对博士毕业的门槛产生了关注。

一名博士想要毕业的话,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证明学术水平的小论文成果达到要求;2、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就小论文这一项来说,诸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等各大重点高校,都是要求有两篇核心期刊论文。

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上或许会降低要求,至少要有1篇核心期刊,另外一篇可以是C扩、C集或者得到学术委员会认可的普刊。

此外,对于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来说,论文数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一些专业发论文比较容易,那么数量的要求就会更多。

但不管这些要求具体为何,普遍的要求就是两篇核心期刊。达到这个要求即可毕业。

对于大多数博士来说,两篇就是他们水平的极限,这点毋庸置疑。

但对于学术水平比较高的博士来说,两篇根本就是小意思洒洒水,他们发表的数量能够达到5篇以上,就属于很不错的情况了。

总而言之,通常是两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