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宋明理学论文发表心情

发布时间:2024-07-05 02:12:17

宋明理学论文发表心情

宋明理学开启了忠君的高潮,从此封建王朝没有再从内部瓦解过,权力之争从外戚、权臣那里转化为对外族侵略的矛盾;很好的维护了内部的统一,社会相对稳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提高,发展了中华文化,创造了很多灿烂的文明。

宋明理学,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亦称道学。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理学。

消极:以三常五纲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消极: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1.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具有理论发展的普遍意义,对当前理论创新有较强指导作用2.思想解放对于一个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是重要的先决条件。 理学的变革者们在对旧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新的价值观,引导社会走出旧理学的氛围,走出中世纪的门槛,推动了社会的继续稳定发展。 3.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批判地研究宋明理学,从中开发出有利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历史资源,化传统阻力为发展助力,有利于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顽疾,推动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4.影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宋元时期,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繁荣的景象,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明末以后才逐渐落后。理学的思辨性的理性主义特征及他们提出的“格物穷理”方法对宋元科技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他们强调认识事物之理不能脱离具体事物。从方法论上分析,“格物穷理”的方法比较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强调认识的对象是理,反映人类认识已发展到认识事物内部规律的阶段,是人类认识深化的标志。 5.王阳明心学促成了思想解放,使文化领域得到大发展。阳明之后,思想得到启蒙和解放。文源网络 侵删以上,望采纳。

宋明理学论文发表心情文案

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学·心学视角·物我一体,心物一体

“尽心”说本质上并不表现为对外物的疏离,相反,却以物我一体、心物一体为基本观念。所谓“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天地万物以为心”亦即物我一体、心物一体。但这是需要证明的,阳明是从下面三个层面来证明的:

一体之仁

圣人之心表现为对天地万物的普遍关怀,此种表现不是主观的意愿,不是人为的造作,而是圣人“其心之仁本若是”,圣人之心与天地万物不是相对待的,而是一气同流的,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故见孺子之入井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也,见鸟兽哀鸣斛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阳明全书》卷二六,《大学问》)

感应之几

阳明认为,人心与万物是否一体,不能以形体为分界,而应从心灵与万物的感通来看,心灵与万物能够感通,便足以证明心物是一体的。

“问:‘人心与物同体,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所以谓之同体,若于人便异体了,禽兽草木益远矣,而何谓之同体?’先生曰:‘你只在感应之几上看,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请问。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什么教做心?’对曰:‘只是一个灵明。’(曰:)‘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间隔了。’”(《传习录》下)

天下事物,道理非一,观察之角度不同,则有仁智异同之见,阳明提出“你只在感应之几上看”,确定了考察与讨论的角度,所谓“感应”,是建立主、客体的联系,“几”是关捩点,具有隐微的特性,而此处阳明却把“感应之几”放大来看,把它视作认识过程连接主体与客体的必经桥梁,在“感应之几”上,主体与客体是一体交融的,人之所以常有主、客体与内、外之分,是因为人们尚未破除形体间隔的观念。阳明指出,心之灵明的特点正在于它不为形体所拘囿,而能与天地万物同流。

思维意识与存在的同一性

阳明言“心即天”,“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传习录》下)。是说心量广大,像天一样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并且“不疾而速,无远弗届”。这是讲思维的功能特点,只有人的思维才有。

“阳明说:‘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阳明)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已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传习录》下)在阳明看来,事物是心之内容,心是物之见证,认识的形成离不开主体与对象两个要素,二者关系,是合则俱有,分则两无,一方面,事物并不在我们的思维、意识之外,任何事物,无论四方上下、往古来今,离我们多么遥远,它实际上都在我们的意识之中,那些我们的意识毫无所知的事物是无意义的。正如贺麟先生评论柏雷有名的“自我中心的困难”时所指出:“我们不能‘设想’某个事物离开我们意识而存在,因为‘设想’一个事物,那事物就已经进入我们观念之中了,我们不能说出一个不是观念的事物,因为说的时候,对于那个事物就已经形成观念。”(贺麟《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第76页)另一方面,我们的思维、意识也不能没有事物的内容,没有事物的内容,心之灵明便无着落。阳明说:“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传习录》下)这句话常被视为阳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中的唯物主义成分和特例,实际上这是阳明心物一体论的一贯思想。

阳明证明了“心物一体”,从而也就证明了“心外无物”,但这种思想观点不能不经常面临尖锐的挑战: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下)

友人认为岩中花树自开自落,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与我心无关,阳明并不否认花树是客观存在,但却从寂感关系来证明它是与我心有关的。《周易·系辞》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理学家以此为据,常把寂感作为一对范畴来描述心之特点,心学更以《易》为写心之书,对寂感问题尤为重视,认为心量广大,理在玄通,有感必应,心与事物相感,就会在心中呈现,寂只是未感,是未呈现的潜在,主体有无限的认识能力,未感中包含着能感。“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种由寂到感的转化,便证明寂中包含着能感,人心有感通天下之物的能力,也便可证明“天下无心外之物”。

阳明哲学虽以物我一体、心物一体为其基本观念,但其要旨却在强调主体性,突出主体性是阳明哲学的灵魂,阳明在解决安身立命问题时,紧扣着以“作圣”为目标的主体意义与价值,在他看来,离开“作圣”的目标,主体便无意义,而无主体意义,则世界之存在也无意义,阳明说:“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的吉凶灾祥? 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如何与他间隔得。”当有人问他:“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阳明回答:“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传习录》下)在阳明看来,心量广大,可以比拟于天,天地万物本无心,以人心为心,假如天地万物要实现自我认识,只有通过心之灵明来完成,人心与天地万物的关系,犹如心之与身的关系,心是主宰者,心与其身是一气流通、痛痒相关、休戚与共的。阳明不讨论事物是否客观存在的问题,凡遇此问题,都把它转化为客体存在对主体的意义。狭隘地看,这种思想方法似乎是一种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但阳明所说的主体是排除了自私自利之心,是以对天地万物的普遍关怀为前提的,因而这种思想方法只有积极的意义,而无消极的意义,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他所关怀的世界,在此世界中,主体与客体是一体交融的,这个世界体现着主体普遍关怀的仁爱之心,体现着主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阳明的主体哲学亦即他所理解的“圣人之学”的精神所在。

宋明程朱理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和南宋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合称.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 《河南程氏遗书》.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故如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二十世纪中国大陆程朱理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900年至1949年.在这五十年间,研究程朱理学的论文多以人物个案为主.最早研究二程的论文有两不的《程伊川之宇宙观》(1921年),最早研究朱熹的论文有程南园的《与友人论朱陆书第四》(1915年)此时也有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的著作问世,其中都有关于北宋“五子”、朱熹及其后学思想的论述,但人物个案研究的专著很少.最早的中国哲学史的专著为1915年出版的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该书以简洁的笔法对道学(理学)的渊源作了追溯,并分述了周濂溪、邵康节、张横渠、程明道、程伊川、程门诸子、朱晦庵、朱子门人之学.吕思勉的《理学纲要》(1931年)可以说是较早的一本断代哲学史论著.在该书中,吕思勉同谢无量一样认为“宋学长河,当推安定(胡瑗)、泰山(孙复)、徂徕(石介)”,但宋儒言哲学之首出者则为周濂溪.吕思勉对明道伊川之学,有独到见解,认为洛学中之明道伊川,性质本有区别,学于其门者,亦因性之所近,所得各有不同.对晦庵之学,吕思勉的论述亦较恳切,认为其哲学思想则未有出于周、张、二程之外者,不过研究更为入细,发挥更为透辟,因此,朱子非宋学之创造家,而是宋学之集大成者.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亦对程朱一派道学作了详述.陈寅恪先生在审查此书时所作的《审查报告》对此书的评价颇中肯,认为此书于朱子之学多有发明.此时,中国哲学史方面的著作还有范寿康的《中国哲学史通论》(1936年).虽然此间对程朱理学的研究业已基本展开,但大多只是从总体上阐述,并且对诸多问题的解析还不够明确,故把这一时期的程朱理学研究称为开创期. 第二个时期:从1950年至1965年.此间研究程朱理学的文章著作基本上都采用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划分的方法,普遍认为程朱代表了客观唯心主义学说.这段时间出版的有关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著作大致有杨荣国的《简明中国思想史》(1952年)、侯外庐等人的《中国思想通史》(1959年)、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1964年)等,其中都有专门章节分述程朱之学.此间研究程朱理学的论文亦有一些,其中专门研究二程的论文有两篇,研究朱熹的大致有十四篇.这些论著中的绝大多数对程朱理学持否定态度,认为他们的哲学思想和他们的政治立场相应,是极端反动的.朱熹的哲学在历史上的作用只是对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起了一种刺激的作用,但如果对朱熹哲学没有批判、没有认识,就不能起到刺激唯物主义发展的作用,反而会起破坏作用.当然,亦有学者对程朱理学有肯定的一面,认为程朱的哲学思想中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认为这是二程哲学体系中的合理思想.但从总体上认定二程的思想是唯心主义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从总体上说,此间对程朱理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北宋“五子”及朱熹等几个主要人物上,对程门及朱门后学则研究较少.虽然此时是以唯物唯心的方法进行研究读到,但相对于第一个时期,对问题的研究已相对深入了些.因为方法论上的偏差,故这一时期只能称作探索期 第三个时期:从1966年至1976年.这一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深受“唯心主义等于反动保守”之公式的影响,故对程朱理学的批判不断升温.这段时间研究二程的著作有批判文集一本,二程言论选批一本,分别为《程颢程颐及其思想批判》(1974年)、《程颢程颐言论选批》(1975年).研究朱熹的论文大致有54篇.“文革”期间,对程朱理学批判的主要内容是把程朱放在儒法斗争史上,作为法家对立面的反动儒家人物而加以批判.另外还批判程颐要寡妇守节而带来的“贞节杀人不见血”的后果.总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程朱理学甚至整个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可谓百花凋残、野草满径,所以这一时期只能称为挫折期. 第四个时期:从1977年至20世纪末.此间程朱理学研究真正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不仅与程朱理学相关的宋明理学断代哲学史的研究愈加深入,而且人物个案研究也得到了发展,大量的论文及专著问世,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宋明理学论文发表心情图片

宋明理学开启了忠君的高潮,从此封建王朝没有再从内部瓦解过,权力之争从外戚、权臣那里转化为对外族侵略的矛盾;很好的维护了内部的统一,社会相对稳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提高,发展了中华文化,创造了很多灿烂的文明。

宋明理学,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亦称道学。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理学。

宋明理学的特点如下:

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所具有的哲学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中国本土思想道家和儒家的发展.其中,道家借鉴佛教的宗教内容和形式。

反应更为敏捷而迅速.相对而言,儒学的应变能力则要差得多.有唐一代,儒学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等,就已经意识到儒学面临着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尤其是佛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宋明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

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例如被称为“五经之首”的《周易》、《孟子》与《中庸》中关于“性”与“天”的内容.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

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的“无极”、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子的“天理”、王荆公和二苏的“道”、王阳明的“心”等。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家们标榜自己的学说为“实学”、“实说”,批评佛老的学说以及汉唐的章句之学和讲求诗词歌赋的词章之学为“虚学”、“虚说”.虚实之别,就在于是否讲求义理.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

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

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

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宋明理学论文发表情怎么

武夷学院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的建立是因为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流派,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

武夷学院作为一所具有人文底蕴的高等学府,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因此设立宋明理学研究中心就是为了深入研究宋明理学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挖掘其深刻的人文内涵,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宋明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流派,它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宋明理学(又称宋明道学)的兴起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的:1.经学的发展瓶颈促使了儒学内部的改革2.佛教、道教对儒学的冲击。3.三教合一的思潮。4. 先秦儒道、诸子分家后,儒家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不完善。5.理学家们的个人努力,提出复兴理学。6.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打击。7.迎合了唐宋以来混乱的社会局面和思想状态对儒学复兴的要求。

1、宋明理学的背景是三教合流,而宋明理学是儒学融合道佛两教形成的。 2、唐末动乱之后,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此新的条件下,封建生产关系得到了某些调整,于是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科学技术也有了重大成就,在此新的条件下,统治阶级需要一种能够维护统一的思想武器,理学便应运而生。 3、唐朝将道教定为国教,而道教地位的上升影响到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而宋明理学源于儒学,儒学急需发展以保持正统地位,因而造就了宋明理学的形成。 4、佛教的发展与上面道教一样影响到了儒学的地位,佛道两教与儒学形成了僵持的局面,儒学的发展也就成了必然。 5、为了解决隋唐五代混乱之后的纲常松弛,道德式微,以范仲淹欧阳修为代表,打着复兴儒学的旗号开始新儒学运动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终成宋明理学。

沉默与发声高中议论文7篇

俗话说“沉默是金”,但也有另一种说法:凡事都有利有弊。你是怎么认为的?那么你知道沉默与发声高中议论文怎么写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沉默与发声高中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是一种艺术;用得不好,就是一种伤害。沉默是金,不只是停留在字面上而已。

群处守住嘴,独处守住心。一个人的批评所带来的打击是有限的,多人的职责所带来的尚还却是指数倍的增大;一个人的胡言乱语也许可以被原谅,但超过五百人的传播就构成了犯罪。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沉默是金,是因为快节奏社会下的浮躁,让沉默变得困难,凸显其可贵。

但黄金如果遍地都是,那便成了路边的石块,没什么价值,也不再珍贵。若世人皆沉默,那这个世界便成为一座冰窟,谁还会言“沉默是金”?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学生时代或是在职场中的发言环节,全体一齐低头看着桌面而不敢发一言。这时候的“沉默是金”,是对组织者的不尊重,是一种逃避,是一种无能、懦弱的体现。鲁迅先生曾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当时举国沉默,漠然的对待刘和珍等青年学子的灭亡,甚至以此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刘和珍等人在沉默中爆发,而愚昧的民众,便在沉默中灭亡。邪 恶获得胜利的条件,就是善良的人们保持沉默。正是因为有无数正义的发生,才会有“邪不胜正”的局面。沉默是金,但有前提。

沉默是语言上的沉默。但语言上的沉默是否代表思维上的沉默,是否代表行动上的沉默?

答案是否定的。思维上的不沉默,让人有了创造力;行动上的不沉默,让我们的创造力付诸实际。这些不沉默,让人有别于其他生物,让我们不只是生理上简单地活着。而沉默这一处世哲学随着我们不断的思考和实践不断丰富,慢慢成为一种艺术。话多,不代表你贤;话少,不代表你愚。口头上的沉默需要一颗智慧而平静的心。适时的沉默和正确的发声一样,都能带来积极地作用;而相反的,无止境的沉默是木讷,不休的发言是聒噪。沉默的尺度,何尝不是为人处世的尺度。

沉默是金,它珍贵于有太多人在喧嚣,更珍贵于如何真正地正确地使用它。沉默是金,却不只是金,因为这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合理使用,它将带领你走向智慧的殿堂。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场景,一人将石掷于浅水滩中,石与底相击,水花四溅,喧嚣四溢;再将石扔入深水之中,这时仿佛被深水包容,从容沉稳起来,悄无声息的稳重。

正如美国诗人雪莱所说,“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

何为浅水?尼采说过一句话,在大街上走来走去的,只有两人,一个叫名,一个叫利。我认为以名利为友,追名逐利的人就好像身处浅水之中。他们风风火火的斗争在各种应酬中,奉承上司,讨好同事,久而久之,难免疲倦。于是开始抱怨世道不平,犹如浅水的纷扰喧哗,因为他们以名与利的目标,因为他们忙于物质而缺少精神的熏陶,他们不会明白——如果你自己随波逐流,就不应怨怪这是个没有信仰的时代;如果你自己见利忘义,就不应怨怪这是个道德沦丧的时代;如果你志大才疏,就不应怨怪这是个精神平庸的时代。但在浅水的一片喧闹之中,除了此起彼伏的埋怨与日趋严重的追名逐利之风,他们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到。因此,莎士比亚对这些生命无情地嘲讽道:“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于是,周国平说:“对于沉溺于眼前锁屑享受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欢乐。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烦恼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痛苦。”由此,前者是生活在浅水喧哗之中的庸人,无可与之言。那么,什么样的人是与之言真正的欢乐与痛苦呢?我认为,即是沉默如深水般的人。

病痛中的史铁生接受着隔三差五的肾透析治疗,这无疑是对本身就残缺的躯体又一次沉重的打击。比起透析前后的痛苦与煎熬,中间这几天是何其宝贵,而史铁生省下了呻 吟哀嚎的时间,还生命一丝短暂的宁静。利用间隙的时光与灵魂对话,思考人生哲理。而《病隙碎笔》就是这份深遂与沉着的诠释。试想,他若单单沉溺于眼前的痛楚,顾影自怜,难免有抱怨,有愤懑。于是,就会产生许多无用的噪音。而此时生命一旦喧嚣闹腾起来,亦就无法感悟生死的意义,体悟人生的真谛,也就无法从容而平静的面对生死,便进入了下一段喧哗的循环。如此,只会让身体更加疲倦,心灵更为彷徨。

联想到苦行中的佛陀是隐忍,是包容,是智慧,仿佛一团幽邃而祥和的深水,平静无声;想到用一点小利或小义议论不休的小市民们,是喧闹,是纷争,是庸俗,好似一摊露出水底乱石的浅水,喧哗纷扰。

由此可见,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比宽容,如深水般沉默;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计较,如浅水般喧哗。

爱德蒙伯克说过“邪 恶获得胜利的方式,就是善良的人保持沉默”。诚然如此,沉默不是放纵,与其让邪 恶瓦釜雷鸣,倒不如打破沉默,为正义而发声。

沉默不代表着妥协,适当的沉默能够坚定自己的立场,而一味的沉默只会适得其反。与其说这是一种沉默,倒是更像是一种懦弱。鲁迅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黄钟弃毁,瓦釜雷鸣的时代,善良之人沉默了,有志之士也沉默了,于是邪 恶横行,人们再也不敢发声,他们苦不堪言。就在这时,鲁迅先生站了出来,他不愿意看着人们在沉默中灭亡,于是他于沉默中爆发,发出了“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怒吼。于是黑暗的社会中爆发出了第一声春雷,能人志士也纷纷站出来发声,于是社会开始苏醒,沉睡千年的东方雄狮爆发出怒吼,响彻了世界。在此之前,当馋人高张,贤士无明的时候,屈原也有“以我血荐轩辕”血语。由此可见,只有当一些“社会的良知”打破社会的沉默,蛰伏于角落的能人志士才能开始发光发热发声,于是社会得以进步。

当皇帝穿上所谓的新装,人们对真相保持了沉默,只有一个小男孩说出了真相。其实真相一直在我们耳边窃窃私语,只是大多数人选择了充耳不闻。但沉默不应以如此方式沉默。人们往往不愿意将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表达出来,因此他们沉默了。社会需要人来打破沉默,而我们需要沉默来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于沉默中积累,于沉默中爆发。马克思三十年成《资本论》;歌德六十年成《浮士德》;司马迁则穷其一生著成《史记》,而当司马迁在受大辱的时候,他选择了沉默,他知道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他问心无愧,而时间则证明了司马迁的沉默是正确的。范蠡也是如此,在他帮助勾践称霸后,他不再向勾践献言,他的沉默保全了他的性命。可见在有些时候,语言的力量往往显得苍白而无力,这个时候唯有沉默能解决问题,让人在生命的平静中感受到无言的力量。

有时,沉默不代表妥协,不代表无为。无言只是表象,只是曹禺先生笔下雷雨来临前的平静,而在无言的表象下,可能有这汹涌澎湃的波涛,有着鲁迅先生先生笔下“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气势。你若沉默请为正义而沉默,你若发声请为正义而发声。请于无声处亮剑,才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人。

“千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时代的进步需要舆论的推动,需要各种声音的检验;然而沉默亦有其价值所在,恰如尼采所言“谁将声震云间,必自长久缄默”。我想,遵从自己的内心,坚定自己的态度,在沉默中深邃的思考,在发声中响亮的表达,便是我们今日应有的求索。

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敢于发声的人。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缺荣光后的阴暗,不缺腐朽的思想和守旧的人们,而恰恰是这些敢于发声的人揭开了黑暗的遮羞布,唤醒了一个个沉睡的人们。自孔尼厄而作春秋到但丁以神曲揭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到近代以来,鲁迅等志士仁人以笔为武器,批判吃人的制度。正是这些敢为天地立言的吹哨人不断推动着历史的变革。

然而并不是每一种声音都值得被肯定,也并不是每一种沉默都意味着沉寂。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展,个人发声的渠道不断被拓展,我们惊讶的发现,谣言愈演愈烈,非法言论甚嚣尘上。我不禁想起张世英在《审美的价值》曾判断说,中华民族有独立个体泯灭于群体之中的特点,因此启蒙维艰。许多人缺乏理性思考,盲目跟风,他们的声音反而成为了社会治理的障碍。

由此看来尼采之言显得更加有意义了,沉默应该是这个人言纷杂的社会的变奏曲。

沉默为发声。沉默让发声更有深度与力度。凡是有深度的声音必然是经过深邃的思考和洞察而成就的。司马迁用半辈子的忍辱负重写就史记,曹雪芹用辛苦不寻常的十年写就了字字看来皆是血的巨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恰恰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品格。大音希声,真正的歌者所发之声,必然不是随意的、泛滥的,而是经过长久的酝酿和积淀,必然是庄重的、有内涵的。在沉默中追求思考、洞察世事又不忘发声的使命,所发之声必能声震寰宇。

沉默亦发声。沉默也可以是另一种传递态度的方式。沈从文先生的后半生便是用沉默书写了一个作家的良知与情怀。在其他作家试图扭曲自己写出违心文字之时,他以一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向世人展示了这位“爱了世界,爱了人类”的歌者用不同的音调变奏出的生命华章。沉默之时不忘自己的初心与向往,坚守自己内心的巴别塔,那沉默依旧值得尊敬。

由是观之,沉默与发声,并不能完全作为评价一个人价值的标准。一个人的价值与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说了多少话,写了多少文,而在于是否有一颗不苟且的心,有一具愿意呐喊的灵魂——存自由之人格、独立之思想,在时代呼唤之时敢于针砭时弊,在世事浮沉之中敢于坚守内心;在沉默时不沉寂,在发声时怀谨慎。

宁静致远、水深负舟、歌者默然。真正的付出与作为并不是铺天盖地的喧嚣,更多的是含蓄与宁静。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有灵魂、有思想的歌者,用自己的脚步踏出那一条光荣的荆棘路。

最近,爸爸教我学《论语》这里面都是被称为圣人的孔子与他的徒弟的对话,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路,在一条条名言中,第一章:学而第一中的第十四话里的那句意味深长的哲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叫言名言是这样的:“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居住不求舒服,办事迅速,说话小心,时常请教比道德高尚的人,把自己的缺点给补上,这才是好学。”

在这句话中“敏于是而慎于言”爸爸对我格外要求,因为爸爸说我分不清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为了教育我爸爸还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老酋长为找能够胜任的新酋长,四处打听,后来打听到有个年轻人可以胜任,为了测试他有没有这个能力,就问他:“你认为世界上的是什么,请把他做成一道菜。”年轻人做了一道舌头,酋长问:“你为什么觉得舌头呢?”年轻人回答道:“因为人们对大千世界的赞美,对各种各样事物的称赞都是从舌头说出来的,所有的美好的祝福也是从舌头说出来的,还有各种的传递真情的一句句话也是从舌头里说出来的,所以舌头最美。”酋长喜悦得点点头,又对年轻人说:“那你觉得世上什么东西最坏,也把他做成一道菜。”

第二天,年轻人又端上一盘舌头,酋长又问道“你为什么觉得舌头又是最坏呢?”年轻人说:“舌头之所以最坏是因为,一些小人会利用一些花言巧语来蒙人,也可以用甜言蜜语来引人上钩,将人引入歧途,他还可以欺人,有多少的王朝断送在这小小的舌头上,他可以把死的说成活的,把活的说成死的,所以他也是最坏的。酋长听了,欣慰地说:“看来你已经明白什么是好坏了,酋长的位子交给你我就放心了。”

听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爸爸以前对我说的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就是个俗话,意思:见到什么就说什么,要看人说话。

想想现在,我又想起我现在,在网上学了个网络――靠,念着念着竟成了口头禅,改也改不掉,妈妈告诉我这不是好话,我就努力改掉这个毛病,一想讲就把kao的k去掉念ao这样我就慢慢地改了这个毛病。

还有一次我在春节的时候讲死啊!被爸爸听到,告诉我不要讲这种话,我知道后就尽力在春节不讲这些。

这文言文告诉了我一个深刻的到了――不要把什么都挂在嘴边,说话前要冷静的想一想才可以下定言。

时间的钟表滴滴答答的走,高速运转的社会往往只留给了你极短暂的积淀时间。你只能在这短暂的时间内陷入沉默冷静思考,你可知往往正是这短暂的沉默决定了你灵魂的深度。

古人云沉默是金。强调深邃的思想,正是来源于那看似沉默的思考过程。寡言君子梅贻琦就是其中的典型。“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梅贻琦奉行的箴言,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他的一生可谓将这12个字发挥到了实处。身处政局动荡的多事之秋,梅贻琦淡定从容,既不蛮干激进,也不委曲求全,热血与激情沉淀在他的沉默之中,最终换来整个清华的盛况。

卢沟桥炮响前夕,抗日激情席卷了整个中国,血气方刚的清华学子更是将矛头对准了当地驻扎的军队。对军人入校做出过激之举的这一不理智行为致使驻扎军队于当晚强行进驻清华园。紧急关头,清华校务会议成员齐聚梅贻琦家,商量万全之策。不同于旁人的心急如焚慷慨陈词,梅贻琦向隅静默始终未发一言。正是这两三分钟的沉默,万全之策终于在梅贻琦的脑海中成型,最终保障了清华学子的安全健康,保证了学术的自由独立。

梅贻琦的沉默使他性格谦虚温和,从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收获了持久的拥戴和尊敬。他温和如水淡定从容的气质铸造了一个时代的斯文,留下了让后人永远怀念和敬仰的大师人格。

同样,它的沉默使他在风云激荡的年代里始终保持清醒的认知头脑,做出正确近乎完美的决断。挽既倒之狂澜,扶大厦之将倾,勇敢果断地驾驶清华在惊涛骇浪中安然前行。

周国平散文中深刻剖析了沉默。在他看来,凡有志于探究人生真理的人,首要的功夫便是沉默,在沉默中面对他灵魂中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重大问题。

三年的沉默带给楚庄王的是韬光养晦宏图伟业。他在沉默中运筹帷幄,在沉默中积蓄力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他最终厚积薄发成就春秋霸业。

十年的沉默带给曹雪芹的是针砭时弊时代风骨。他在沉默中清醒认知,在沉默中剖析时局,以锋利刚劲的笔触掀翻了笼罩在晚清王朝之上的最后一层虚假外衣。

鲁迅曾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是的我们往往只看到博学的人侃侃而谈,却忽视了他寒窗苦读的默默无闻;往往只赞扬潇洒自如的谈吐,却小瞧了正在沉默中酝酿的思考。

当生活的巨浪袭来的时候,你会发现沉默静守才能保持自己的清醒,因此沉默不是退让而是积蓄下一次奋起的力量,寻找时机迎来人生真正的辉煌。

“沉默呵,沉默呵,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

“沉默是金”,但沉默过多只会成为一堆废铁。古老谦逊的中华血脉滋养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温和、敦厚、内敛”是千年文化为我们打上的深入骨血的烙印,但这怎能成为我们逃避问题,甘当懦夫的挡箭牌?中国人,需要发声,中国,需要发声!

卓文君敢于发声,赢得圆满爱情。“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面对丈夫喜新厌旧,轻信轻义的行为,卓文君没有像其他女子一样在沉默中看着丈夫再娶他人,而是掷地有声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最终令司马相如回心转意,共谱千古爱情佳话。

韩愈敢于发声,推动儒学重现辉煌。当文武百官都在迎合统治者喜好,大肆兴佛重道时,当统治者沉迷于华而不实,辞藻华丽的骈体文带来的阿谀奉承时,韩愈敢于发声,道出了复兴儒学的重要性,并指出统治者不该被虚荣蒙蔽头脑。最终为宋明理学兴起奠定基础,同时开社会文学朴实之风。

傅斯年敢于发声,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面对官僚势力的统治膨胀,国民政府消极对外,腐败成风的现状,傅斯年没有像同僚一样明哲保身,选择沉默,而是敢于发声,痛陈孔祥熙的恶劣事迹,即使蒋介石多次暗示明示,他仍未闭口,为当时政治送去清风。

中国敢于发声,推动世界和平发展。逐步崛起的新中国在世界舞台发出声音,不惧强国霸权,勇于担当,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倡导扶助不发达落后国家与地区……在主权问题上,中国更是坚定立场:“南海仲裁案”“饭萨德反导弹系统”……这些中国声音为中国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纵观古今,无论为个人,为社会还是为民族大义为了全人类,我们唯有敢于发声,才能有所作为,才不致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但当今中国仍有许多人不敢发声,这就需要我国建立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文化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中国人敢于发声,能够正确发声。

“沉默呵,沉默呵,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中华复兴离不开中国声音,世界发展离不开中国声音,中国人,发出自己的声音,莫做沉默的羔羊!

宋明理学论文发表

[1]朱文锋.构建“证素辨证”新体系的意义[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2):135~[2]朱文锋黄碧群陈新宇.病性证素辨别的意义与方法[J].中医药学刊,2006,24(2):204~[3]晏峻峰朱文锋.粗糙集理论在中医证素辨证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2):90~[4]朱文锋.论中医症状的规范研究[J].中医杂志,2005,46(9):649~[5]朱文锋李灿东甘慧娟.病位证素的特征[J].福建中医药,2005,36(4):1~[6]刘强刘璨朱文锋.数据挖掘:心气虚证的鉴别诊断研究[J].福建中医药,2005,36(3):5~[7]王丹芬李丹琳朱文锋.论中医气质的结构和特点[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9):893~[8]朱文锋.制定全病域中医辨证量表的设计思路[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6):521~[9]汪艳娟朱文锋.论数字中医药与中医药的发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5):400~[10]朱文锋晏峻峰.证素辨证新体系的内容及科学意义[J].医学与哲学,2005,26(1):69~[11]汪艳娟朱文锋王行宽戴飞跃.清肝降糖片改善多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5):412~[12]朱文锋.症状辨证调查表设计的特色性要求[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5(3):27~[13]朱文锋黄碧群.证、证候的辨析与规范[J].山西中医,2005,21(3):1~[14]朱文锋.证候辨证量表制定的科学性要求[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8):93~[15]胡志希袁肇凯顾星朱文锋杨涛.计算机在中医诊断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105~[16]张凤娥朱文锋.痹病的分类命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8):610~[17]朱文锋张华敏.“证素”的基本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17~[18]朱文锋甘慧娟.证素内容的辨析[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5,11(1):11~[19]顾星谭秦湘朱文锋.自汗患者汗液中的钠、氯、钙、钾无机离子测定[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5,4(2):22~[20]朱文锋黄碧群朱镇华.借鉴量表法研制中医症状辨证量表[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23):2474~[21]朱文锋黄碧群陈新宇.病性证素辨别的意义与方法[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5,3(9):903~[22]黄碧群陈新宇朱文锋.邪实类病性证素的特征[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5,3(9):905~[23]陈新宇黄碧群朱文锋.正虚类病性证素的特征[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5,3(9):911~[24]汪艳娟朱文锋陈梅志.参麦注射液合滋水清肝饮对糖尿病性脑梗死病人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4):303~[25]汪艳娟朱文锋陈梅志.参麦注射液合滋水清肝饮对糖尿病性脑梗死病人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2):123~[26]刘莺朱文锋卢芳国刘平.152例胃癌患者术前病证聚类与主成份分析[J].江苏中医药,2004,25(6):20~[27]朱文锋.创立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4(6):38~[28]张凤娥朱文锋.中医对“痹”病的认识[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12):6~[29]朱文锋甘慧娟.对古今有关证素概念的梳理[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11):1~[30]张凤娥朱文锋.心脉痹阻类疾病的中医认识[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25~[31]朱文锋王丹芬李振宇.人格模型的“大五”、“大七”、“大一”及对中医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思考[J].福建中医药,2003,34(2):40~[32]王丹芬朱文锋.中医心理学思想的文化背景和现代意义[J].福建中医药,2003,34(1):5~[33]朱文锋顾星谭秦湘黄献平刘莺.心肺气虚证自汗成分的实验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3(4):29~[34]王丹芬朱文锋李振宇.主症在中医诊断中的作用[J].甘肃中医,2003,16(7):8~[35]刘莺李俊军朱文锋刘平.胃癌中医证型相关基因的表达谱[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11(9):1318~[36]朱文锋.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10):8~[37]刘锐朱文锋陈孝银谢梦洲罗尧岳.肝体阴用阳学说的学术源流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5):1~[38]刘强朱文锋.β受体与心气[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4):7~[39]朱文锋.创立统一的辨证方法与体系[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1):7~[40]朱文锋.证、症、征等词的概念与演变[J].科技术语研究,2003,5(4):20~[41]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13)[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7):396~[42]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6):326~[43]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11)[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5):266~[44]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10)[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4):202~[45]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9)[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3):142~[46]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8)[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2):81~[47]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7)[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19~[48]朱咏华朱文锋.中医症状的规范化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2(3):35~[49]朱文锋朱咏华.对辨证规律与方法的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2(2):1~[50]彭清华朱文锋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血管内皮、血小板功能改变及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2(2):39~[51]朱文锋.《中医诊断学》新世纪教材的改进[J].中医教育,2002,21(6):39~[52]朱文锋.中医辨证体系及“证”的规范化研究[J].天津中医,2002,19(5):1~[53]彭清华朱文锋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血浆心钠素的改变及其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11):673~[54]朱文锋瞿延晖等.中药术语规范的研究(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8):66~[55]朱文锋瞿延晖等.中药术语规范的研究(Ⅴ)[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6):8~[56]朱文锋瞿延晖等.中药术语规范的研究(IV)[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5):17~[57]朱文锋瞿延晖等.中药术语规范的研究(Ⅲ)[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4):67~[58]朱文锋瞿延晖等.中药术语规范的研究(Ⅱ)[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3):13~[59]朱文锋瞿延晖等.中药术语规范的研究(I)[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2):64~[60]刘锐朱文锋陈孝银谢梦洲罗尧岳.肝体阴用阳学说的理论基础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3):3~[61]朱文锋.中医学对心脉痹阻类疾病的认识[J].怀化医专学报,2002,1(2):1~[62]彭清华朱文锋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1,42(12):743~[63]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5)[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2):718~[64]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4)[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1):654~[65]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3)[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0):592~[66]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2)[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9):528~[67]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1)[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8):465~[68]彭清华朱文锋.眼科专科辨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候的研究(7)[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7):396~[69]彭清华朱文锋.眼科专科辩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侯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6):331~[70]彭清华朱文锋.眼科专科辨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候的研究(5)[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5):269~[71]彭清华朱文锋.眼科专科辨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侯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4):202~[72]彭清华朱文锋.眼科专科辩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候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3):134~[73]彭清华朱文锋.肯科专科辨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修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2):68~[74]彭清华朱文锋.眼科专科辨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候的研究(1)[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12~[75]彭清华朱文锋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水蛋白含量的检测及其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1(4):38~[76]朱文锋.论中医“证”的实质与辨证方法[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1(3):34~[77]彭清华朱文锋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人格特征的调查[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1(3):41~[78]朱文锋马滴滴.中医“国标”内科病名的出处(续完)[J].山西中医,2001,17(6):55~[79]朱文锋马滴滴.中医“国标”内科病名的出处(续2)[J].山西中医,2001,17(5):62~[80]朱文锋马滴滴.中医“国标”内科病名的出处(续1)[J].山西中医,2001,17(4):49~[81]朱文锋马滴滴.中医“国标”内科病名的出处(待续)[J].山西中医,2001,17(3):47~[82]彭清华朱文锋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A型性格的调查[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1,11(1):45~[83]彭清华朱文锋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血液流变学改变及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1,8(2):67~[84]朱文锋.辨证统一体系的创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4):4~[85]欧阳建军朱文锋.宋明理学宇宙观对金元明中医人体观的影响[J].中华医史杂志,2000,30(3):184~[86]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辨证[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2):535~[87]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辨证(6)[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1):487~[88]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辨证(5)[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0):440~[89]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辨证(4)[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9):389~[90]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辨证(3)[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8):342~[91]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辨证(2)[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7):291~[92]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辨证(1)[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6):243~[93]朱文锋.《诸病源候论》有关病候与疾病的概念[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3):99~[94]朱文锋.论症证病结合治疗[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6~[95]朱文锋.症状诊疗的意义与内容[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1):35~[96]朱文锋刘莺.建立符合中医特色的科研体系[J].医学与哲学,2000,21(1):52~[97]彭清华朱文锋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房水流畅系数的测定及其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4):50~[98]彭清华朱文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血流动力学改变[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3):4~[99]朱文锋吴润秋.中医诊断的特色和优势[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3):40~[100]徐绍勤朱文锋.耳鼻咽喉口腔专科辨证体系的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2):30~

(2000年以后)出版专著五部、译著一部、主编七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1、现代意义宋明理学的认格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文艺研究2000/1,PP:63-722、中华人文精神之元典内涵试探,孔子研究2000/1,PP:36-453、朱熹“优游林泉”的书院美育思想,东方2001/1,PP:34-374、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载《儒学于1世纪中国》,学林出版社2001年1月版,PP:129-1405、“气”在朱熹美学中的意义,中国哲学史2001/1,PP:29-366、朱子理学美学与德国古典美学之比较,文艺研究2001/3,PP:56-647、朱熹对文道观的本体论发展及其内在矛盾,学术月刊2001/5,PP:48-56;新华文摘同年第9期“论点摘编”8、朱熹人格美学的逻辑结构,文史哲2001/2,P43-50;人大复印“美学”2001/5全文转载9、朱子人格美育的化育精神,浙江大学学报2001/3,PP:32-3810、朱子心与理一的人格理想,浙江学刊2001/1,PP:170-17411、宋明理学美学研究近况,中国美学年鉴(2001),河南出版社2003年1月版,PP:234-24112、从阳明心学美学本体工夫论看东方美学独特之可能(英文),[日]天理时报社2003年3月版,PP:213-21513、阳明心学美学及其研究,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5;人大复印“美学”2003/12全文转载,PP:23-2814、“知行合一”与阳明的“行动美学”,浙江学刊2004/1,PP:215-21715、朱子“知者乐水”人格审美境界之阐释,中国美学2004/1,PP:258-268;人大复印“美学”2004/6全文转载16、西学“存在论”与中学“本体论”,江苏社会科学2004/2,PP:27-32;新华文摘2004年第18期“论点摘编”17、“人文化成”与中华审美人文精神,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4/3,PP:13-1818、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天津社会科学2004/6,PP:105-11019、阳明心学美学与现象学意识,文艺研究2004/6,PP:12-1820、“心上工夫”与王阳明的体验美学,浙江大学学报2005/1,PP:129-134,人大复印“美学”2005/3全文转载21、朱子理学美学的二重性影响及其功过,社会科学辑刊2005/1,PP:131-13722、“自得”与人生境界的审美超越——王阳明的人生境界论,文史哲2005/1,PP:79-84,新华文摘2005年第11期“论点摘编”23、朱熹的山水美学思想,载《2003年朱子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年3月版,PP:89-10624、本心灵觉:良知境界的美学意义,中国哲学史2005/2,PP:122-12725、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载《本体与诠释》第五辑,上海社科出版社2005年7月版,PP:435-45326、阳明心学美学的本体工夫论结构,载《美与当代生方式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0月版,PP:380-38827、让人文来提升旅游发展,浙江日报2005/6/2028、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浙江大学学报2005/6,PP:5-11;人大复印“美学”2006/1、新华文摘2006/7全文转载29、陈白沙“自然之乐”的休闲境界,浙江大学学报2006/4 30、审美的休闲旨趣:审美境界的生活化,杭州通讯2006/4,PP:16-1731、休闲、审美与和谐社会,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5,PP:52-5632、儒家传统美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江苏社会科学2007/1,PP:31-3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