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当阳玉泉寺铁塔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5 08:54:50

当阳玉泉寺铁塔论文发表

内部结构年久老化。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由于年久失修,加之风雨侵蚀,铁塔锈蚀严重,为了更好地保护铁塔,重新焕发生机,即日起进行保护性修缮,预计封闭施工三年。玉泉铁塔,原名佛牙舍利塔,俗称棱金铁塔、如来舍利塔、千佛塔,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县城西15公里的覆船山东麓玉泉寺前三园门北侧青龙山馀脉冈地上。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游玉泉寺的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个星期六,我和阳光书画班的同学来到当阳玉泉寺游玩,玉泉寺是我国四大名寺之一,远近闻名,香火兴旺,前来烧香拜佛的人不计其数。

还没进门,玉泉寺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就映入我的眼帘,那山既如一叶覆舟,又如一个个金元宝,矗立在玉泉寺的周围。山上树木郁郁葱葱,直插云霄,一束束阳光透过树的缝隙照射在树叶和我们的身上,斑斑点点的,给人感觉到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曲径通幽,来到这天然氧吧中,使人舒适极了。

步入玉泉寺后,首先看见的便是一个铁塔,别小瞧这铁塔,它可是享有三个中国之最的哟!它是中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铁塔,是中国古代最高的铁塔,还是中国古代最重的铁塔。导游向我们介绍说这座铁塔高19.6米,重2.5万千克,它分塔底、塔身、地宫、刹顶四部分,巍峨地屹立在地面上。

我们来到大雄宝殿前,一棵粗大的千年银杏经过1500年的冲洗依然傲然挺立,足见其生命之顽强。“哗…哗…哗…”一阵阵大风吹来,树上的叶子飘落在了地上,我们人人都捡了一些树叶,准备拿回去做书签。

我们随后来到各大殿中,我们非常真诚地见佛就拜。

来到最后一个景点:珍珠泉。只见水面上泛起一个又一个如珍珠般的泡泡,随之又消失在了水中,泛起一层层由大到小的涟漪。我们都拍手、跺脚,那泡泡就如一个个顽皮的孩童,跑得更欢了。

此次游玩玉泉寺我真是受益匪浅,这次旅游的记忆在我的脑海中将永远被保留下去。

星期天上午,我们一家三口准备到花山的“玉泉寺”游玩。在经历了一波三折,还险些迷路的遭遇后,在上午九点多,我们终于到达了玉泉寺。

刚停稳车子,我就被“哗哗”的流水声吸引住了。我往水声边跑去,发现哪里有两潭清泉,山上的泉水从上面直泻而下,流入潭中,那泉水清澈见底,水底的游鱼水草都看得一清二楚,水平如镜的潭面像一块无暇的翡翠,让人遐想连连。我想:“玉泉寺”大概就是这样得名的吧!

沿着石阶,我们登上了玉泉寺的大门。一进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尊金色笑佛。他大概有三米多高,敞开胸怀,胖胖的脸上笑容满面,让人见了觉得和蔼可亲,笑佛的名字真是名副其实。我往它前面的箱子里投了两枚硬币,然后,诚心诚意地磕了几个头,笑着抱拳道:“笑纳,笑纳。”

我抬头向四面环视,发现边上还成列着“四大天王”的塑像。它们神态各异:怀抱琵琶的持国天王,他慈眉善目,在轻拨银弦,仿佛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手持宝剑的增长天王威风凛凛,让人望而生畏,我想,坏人见了他肯定会吓破胆子;缠绕一龙的广目天王眼视前方,面带愤怒,好像恨不得一口吞了敌人;而右手持伞,左手握神鼠的多闻天王微微笑着,无视其他人的战斗,他大概是一个比较和蔼可亲的天王。他们的衣服色彩鲜艳,腰上都雕刻着一个老虎头,显得身份高贵。

接着往前走,刚一出门,眼前豁然开朗。面前呈现一个四合院,三面是寺庙。但吸引我的是不远处的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今年寒冷的春天,别的树刚发芽的时刻,它竟然长满了密密层层的,碧绿的叶子。阳光下就像是几座喷叶的叶泉,真让人惊叹不已。而它前面的那棵树呢?它枝干遒劲而盘曲,那枝干仿佛像一条翻滚的蛟龙,却是光秃秃的,一片叶也没有长。我移到它的左面一看。啊!从一根总枝干上分出了五根小树枝,三根长,两根短,真像是人的一只大手,。我禁不住好奇心,在两颗树下钻来钻去,才发现树下挂着树牌,有叶的是大叶黄杨,八百多岁了;无叶的是石榴树,也已经是八百高龄的古树了。我不禁对它们肃然起敬,老寿星啊!而在树的旁边,还载着一株牡丹,那是一株白牡丹,别小瞧它,它可是高淳“四宝之一”哦!

最后,我们来到牡丹亭,刚上台阶,我们就看见一扇石门,上题“麒麟门”。我不解为何叫麒麟门?因旁边并没有麒麟存在。在询问了一个当地老人后,才得知原因:原来在麒麟门后面有两颗树,它们只长粗不长高,人们就叫它们“麒麟树”。因此,一个高淳人就在此修建了“麒麟门”。我听了恍然大悟。在牡丹亭小憩了一下,就爬山去了。

古老又美丽的.玉泉寺真不愧是高淳的名胜古迹之一,真让我流连忘返。

今天要和哥哥姐姐坐火车去玉泉寺玩,我特别兴奋,因为我从来没有坐过火车,或者是到外地游玩。

刚坐上自己的位置,就开始左顾右盼,一会儿看看对面的乘客,一会儿看看窗外的景色,还不时的傻笑,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坐在哥哥姐姐旁边,我就一直叽叽喳喳地,说自己有看见了什么。

下了火车,我们一行人颇费了一番周折才到了玉泉寺,不过玉泉寺的风景果然独特优美!

进入玉泉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高高耸立的玉泉铁塔。铁塔挺拔俊秀,稳健玲珑。在塔的另一边有一丝阳光照在了塔上,顿时紫气金霞,交相辉映,蔚为壮观。在铁塔下面还有一个土地公,我们还在上面照了相呢。

再向里走,便看见了荷花池。还未来得及观赏荷花,就看见一群和尚拿着摄像机和手机,在拍摄荷花,没想到和尚也那么时尚!

观赏了一会儿荷花,哥哥姐姐又带着我前往珍珠泉。一路上,奇花古木非常多,还有一种叫蓝紫薇的树木,是那样笔直那样挺拔!

不一会儿,到了珍珠泉。珍珠泉的水很奇特。我们站在泉边,忽然奔过一辆汽车,泉里就涌起了珍珠般的泡泡。姐姐说,顿顿脚,拍拍手,珍珠泉也会涌起泡泡的。我不相信,拍了拍掌,顿了顿脚,珍珠泉果然涌起了细密又可爱的泡泡!我惊奇的望着水中的泡泡,高兴极了!看见别人在珍珠泉里洗手,我也跑去洗。手一伸进水里,好冷啊,我尖叫过后,又快活的洗了起来。

在珍珠泉的后面,有一座关公庙。只是姐姐不愿去,所以就没有去看看。在珍珠泉坐了会儿,我们就下山了。

去玉泉寺的火车票我还留着,因为那是丰富的一天,是有趣而难忘的一天。

湖北当阳的玉泉寺与浙江的国清寺、山东的灵岩寺、江苏的栖霞寺并称为天下丛林“四绝”。早就想一睹玉泉寺的风采,只是一直无暇及此,心中颇为遗憾。去年10月,带上80岁多的老母亲、岳父岳母及妻儿,终于了却玉泉寺之行。

那天出发的时候还是艳阳天,只是枝江到当阳的正在修理中,让坐在面包车里的老母亲和岳父岳母饱受颠簸之累。到得玉泉寺山门,已是2个小时之后的中午,天上下起了小雨,于是在山门前的餐馆里修整后,进玉泉寺朝拜。

山门地势较高,极目眺望,丛林美景尽收眼底。经过书写着“三楚名山”的门楼,左面一山像一艘倒过来的船,那便是玉泉山了。玉泉山下是玉泉寺的主体工程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始建于南宋,整个殿高达21米,七开间,立柱72根,均采用名贵的楠木作梁架斗拱,且用材硕大,木质上好。我们一行九人在大雄宝殿内流运往返,不到两岁的儿子兴奋得不得了,东摸西瞧,学着大人样跪在圃团上给菩萨磕头。

大雄宝殿后面殿连殿,上得“天外天”,再看看各大偏殿,时间不觉已过了一小时,天上下起小雨。

出得大雄宝殿,便是古柏、银杏、并蒂莲、月月桂,只可惜未能在并蒂花开时节一睹并蒂莲艳的盛况。但桂花溢香,修竹翠木,古柏苍劲,庄严谧静,却令人心生敬畏。十余株千年古树枝繁叶茂,阅尽人间千年演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不老的传奇。

过了青龙洞,便是中国最早的关庙——显烈祠等三国遗址,也是传说关云长显圣之地。一行免不了燃烛烧香,再行叩拜。每一行去处,都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只是要顾及照料老人,倒是有些不尽兴。

祠前有一泓泉水,俗名“金龙池”,即是闻名遐尔的珍珠泉。宋朝苏轼称之为“漱玉喷珠”,明朝袁宏道赞之为“珠泉跳玉”。听导游说,游人若临岸静观,则清碧如玉,泡如珍珠,若击掌跺石,则泉沸水涌,迭如贯珠,其水质甘冽醇香。为了验证导游所言,我们也和众游客一样击掌跺脚大喊,观看水里是否真的冒泡。大泡未见,小泡倒也不少。内弟说,可能是水里的鱼蟹被游客吵着了,游走时带出的泡泡吧,说完就要挽起裤脚下水。我们慌忙阻止,说是怕吵着僧人清修哩。

玉泉寺东有棱金铁塔,为中国最高铁塔。据塔铭记载:共用铁“七万六千六百斤”。塔身仿木构楼阁式,八角十三层,高16.7米,塔体系分段冶铸,逐层叠装,不加焊接,形体挺拔纤瘦,稳健玲珑,每值夕阳照射塔身,紫气金霞,交相辉映,蔚为奇观。很难想象,这么重的铁塔,在近千年前,是如何建造的?

玉泉寺好玩的地方甚多,就是三国时的遗迹,也是数不胜数。由于天公不作美,只观了其中一小片地方,只得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能细致地近观那些曾经的历史。

其实每一次的旅行,看的不是风景,是一次心灵的洗涤。

绵绵秋雨停了,我跟着爸爸妈妈泰山后面的古刹——玉泉寺去玩。

由于接连下了几天的雨,山更绿了,水声更大了。我们沿着石阶慢慢向上走,来玩的人不多,一路上都很静,像到了世外桃源。爸爸拿着傻瓜,拍起来没完没了。真是秋天到了,苹果长在深山里,比外面熟得慢点,也泛出了深红的颜色。管园子的老大爷,可能是怕鸟雀来吃,还派了一些草人,穿着衣服站在秋风里,呵呵,袖子随风飘舞,可能真会把鸟雀吓跑吧。

寺院里有两棵巨大的银杏树,据说是唐朝栽下的,长到现在一千三百多年了。长得还很旺,上面结满了白果,像成串的珠子,风一吹过来,地上落了很多。

再往上走,是大雄宝殿,如来佛端坐正中,很庄严,两旁是十八罗汉,我拉着爸爸,急忙去找降龙和伏虎两位罗汉,从动画片里经常看到,真到了跟前,还有点怕呢。

大殿向东,有一块巨石,上面有几个坑,很像脚印,爸爸说这是东佛脚。据说是当年玉泉寺的和尚们练功时留下来的。真想不出,他们是怎么踩出的这些脚印。

从这里向远处望去,层林尽染,好像一幅画,很美。

今天,大人带着我们几个小朋友去乌龙山游玩。主要目的地是参观隐藏在乌龙山中的玉泉寺与龙泉湾。

说起乌龙山玉泉寺,当地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里山清水秀,风景秀丽;佛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香客陆续不断。它居高临下,见证了龙山周边城乡百姓的生活作息。当然,我也去过多次,离上一次来这里已有一年多了,这次来玩也算是故地重游,重温旧梦。

第一次游玉泉寺的时候,大概是四五岁的样子。从山脚到寺顶有几百个石阶,对我这么点小的人来说,确实有些难度,果然,当我爬到一半路程的时候,往上看看还有这么高没爬,真想放弃不爬了。这时,有位素不相识的大师来到我身边,见我满头大汗,气喘嘘嘘,顺手递给我一杯牛奶,说:〝小朋友,你真行!喝了牛奶继续往上爬,加油哦!〞然后,微笑着转身走开去了。我傻傻地接过大师给的牛奶,目不转晴地看着大师离去,甚至忘了说声:谢谢!

在大师〞牛奶〝的鼓励下,我终于登上了寺顶。从顶上回顾四周,心旷神怡,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因为有了山顶的美景,更因为有位萍水相逢的大师,从小就让我知道了坚持的可贵。所以,我会经常来这里走走,似乎想寻找些什么。后来,明白了,我还欠那位大师一声:谢谢!

二月的一个周末,天高气爽,艳阳高照,是个非常适合出去游玩的日子。姑父一说要带我和姑姑去游览一下我们身边的一处名胜-梅城乌龙山的玉泉寺,就马上得到了我和姑姑的热烈响应,我们正不想辜负了这大好的天气呢!

上午九点多,我们简单的准备了一些水果和水,姑姑又约上了她的朋友一家一起搭我们的车去游玩。于是姑父专心地开车,我们在车里叽叽喳喳的讨论当天的行程包不包括爬乌龙山。不懂是因为天气好,还是人多热闹,总之心情一下子就灿烂起来,沿途美丽的风景也无暇顾及,像出笼的小鸟一样迫不及待想要早点到达目的地。

车子大约开了半个小时后,我们就来到了玉泉寺停车场。停车场非常开阔,那天的车子也不是很多。姑父很快地停好车位,我也快速地浏览了一遍周围的环境。停车场的边上是一些卖香火的摊子,由停车场往上望,玉泉寺就坐落在乌龙山脚的一个山凹里。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往寺庙进发了。感觉那里的风景好美啊,山上古木参天,枝繁叶茂,路边小涧流水潺潺,给人宁静悠远的感觉。大约走了六七分钟,来到一个凉亭,凉亭内侧有一个水池,水池中央有一个观音雕像。只见游客中大人有的在点香拜佛,小孩呢则争着看水池中漂亮的锦鲤,不断地尝试着把硬币丢进观音脚下的托盘里,我也跟着投了几枚,居然投进去了,心中一阵欣喜。姑姑的朋友说,见到佛像都要拜三拜。于是我也学着大人的样子虔诚的拜了三拜。我们两家人在这开心的拍照留念。短暂的停留之后继续向上走。

经过长长的一段陡的石阶之后,我们登上了天王殿,感觉殿门口的石狮子好威武啊!我拿了姑姑的手机拍了钟楼、鼓楼、观音阁等等。在钟楼边又有一池漂亮的锦鲤,我们仔细观看哪条最大最美。稍作休息之后,我们拾级而上,最后来到了最豪华的大雄宝殿。只见殿内建筑庄重雄伟,各个大佛神态栩栩如生。门口一口大鼎,香雾缭绕。站在围栏边,取出自带的望远镜,远处的江水、南峰塔尽收眼前,令人心旷神怡。

开心的一天结束了,我们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玉泉寺。有机会我还想带着爸爸妈妈再去玩一次。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诗人孟浩然赞美建德的诗句。受这首诗的影响,我一直想去看看建德的美景。今天,我终于如愿以偿去了建德游玩,其中我印最深的就是玉泉寺了。

玉泉寺是佛教圣地之一。远远看去,它巍然壮观,屹立于群山之中,像亭亭玉立的莲花。听一位老人说,玉泉寺已有1200年历史了,这儿有一块叫做“息石”的镇寺之宝。公元794年,一位少康大师将这“息石”雕成了佛像。

我站在圆拱形的门前,觉得山门很大也很雄伟,山门正中央刻有“玉泉寺”三个大字,两边还有二龙戏珠的图案,图案上两条龙活灵活现,像真的一样。

从山门往里走,我们来到了大雄宝殿。殿堂中央供有前世佛,现世佛,未来佛三座佛像。令人叫绝的是,这佛像全是纯金打造的,有1米多高,两千多斤重,算得上是无价之宝。“啧!啧!真了不起。”我不禁赞叹起来。随着人流,我们又来到了观音殿。金色的观音娘娘盘腿坐在殿中央,双手搭在膝盖上,竖着兰花指,双眼慈祥地望着来祈祷的人们。形态各异的十个孝子站在娘娘两旁。栩栩如生,显得十分虔诚。

从观音殿出来,我们又到了放生池。一群孩子趴在池边看着水里红白相间的小鱼。夕阳照在水面上,与蓝天、绿树相交辉映。蓝光在一边闪烁,绿光、红光在另一边摇曳。一阵风吹过,微波荡漾,搅乱了蓝光、绿光、红光、如同一条彩虹。

暮鼓鼓晨钟声依旧,玉泉寺雄姿尚在。它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这颗璀璨的明珠仍在大地上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每当电视中播放当阳名胜玉泉寺时,我总会被玉泉寺那秀丽的风光、珍贵的历史文物所吸引。到玉泉寺看看,身临其境的畅游其中,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走进写有“三楚名山”的玉泉寺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雄浑的覆船山了。山的整体轮廓像一只倒扣着的木船,“船”上长满了树木,放眼望去,一片葱绿,给人感觉这不是天然的绿,倒像是用绿墨渲染而成的一幅山水画,加之船底飘起缕缕青烟,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我穿过公路,迈进玉泉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的仪门,仪门内是一个宽敞的庭院,庭院内有荷花池、夜眠松、化香炉……左边有一偏殿伽蓝殿。来到殿内,便会看见三尊栩栩如生的塑像,它们分别是关羽、周仓、关平。关羽居正中,面如重枣,丹凤眼圆睁,卧蚕眉倒竖,不禁让人联想起他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的情景;左边周仓面黑如炭,手握云长的青龙偃月刀,一幅忠心耿耿的样子;关平端立右边,面如白面书生,若不是看他立于云长右边,谁会想到他是威风凛凛的关云长的义子呢?从伽蓝殿出来,穿过鱼嬉龟戏、千瓣并蒂莲开的荷花池,便是大雄宝殿的正门,抬头一看,“大雄宝殿”四个字笔力遒劲,有“颜筋柳骨”之风。站在大雄宝殿中,嗅着香炉里飘出的香味,听着和尚们如同歌唱的诵经声时远时近、此起彼伏,我不由地双手合十默默地祈祷,顿时有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如来佛祖笑眯眯地坐在莲花宝座上,双手合十,神色安详,一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样子。周围的十八罗汉,形态各异有的两目怒睁,有的双手合十,有的像要打斗,有的闭眼打坐,真是形态各异。

步入四大天王殿,不禁产生了一种庄严的感觉。大殿上的四大天王各具形态,一个天王手拿琵琶,一个手掣宝剑,一个手捏金刚杵,另一个天王手撑一把大伞。他们身穿黄金锁子甲,脚蹬薄底金刚靴,一幅威风凛凛的样子。琵琶天王的手正用力拨弄着琴弦,仿佛能让人听到那清脆的乐声;拿剑天王手中的宝剑发出夺目的光彩,令人望而生畏……

接下来我还参观了凌金铁塔、珍珠泉和金虾洞,这些地方也都别具特色,使人留连忘返。当我恋恋不舍地离开当阳名胜玉泉寺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了。

本文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叙了他春游当阳名胜“玉泉寺”的经过。文首简要交代“我”对玉泉寺的向往以及梦想成真;接着粗笔勾勒玉泉寺的背景“覆船山”,突出了它的“绿”;然后重点描写了玉泉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的结构布局、风景和文物,尤其是对大雄宝殿及其仪殿伽蓝殿、四大天王殿的工笔描绘,细腻逼真,栩栩如生。文中还一笔带过地写到了玉泉寺的其他景点,如凌金铁塔、珍珠泉、金虾洞等。文尾再点时间,写游兴未尽,照应了开头。总之,这篇文章结构井然,条理清晰,语言生动,详略得当,是篇难得的游记佳作。(荐评老师:王代福)

微格素材

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

[出处]

唐·韦承庆《凌朝浮江旅思》(前四句):“天晴上初日,春水送孤舟。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天气晴朗,太阳刚刚升起,一江春水推送着孤单单的一只小船。远远看去,山峦仿佛没有树木,江潮平平,好似水并不流动。)

[哲理链接]

感觉是思维的基础,但感觉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因为人的感受力受着主客观的种种限制,从而形成许多错觉。正确认识世界的过程往往是人们不断与错觉做斗争的过程。

解:作DF⊥AH于F点,据题意得:HF=CD=1.6米,HB=4米,BE=2.8米,∴EF=BE+BH-HF=6.8-1.6=5.2米,在Rt△EDH中,EFDF=tanα,∴DF=EFtanα=5.2tanα,在Rt△ADF中,AFDF=tanβ∴AF=DF?tanβ=5.2tanα?tanβ≈20.3米,∴AB=AF-BF=20.3-2.4=17.9m∴铁塔AB的高是17.9米.

泉州开元寺石塔论文发表

泉州大开元寺的导游词

作为一位尽职的导游,就有可能用到导游词,导游词事实上是一种对旅游景点进行历史的、文化的、审美的解读的文体。写导游词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泉州大开元寺的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戒坛之后,就是有百宝楼”之称的藏经阁。这里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五代时的开闽王王审知身居王位,独霸闽疆,纯属机缘偶然,因此他当了闽王后,就与佛结缘,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后舍钱百万缗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万两黄金白银,研细为泥,请开元寺义英法师写了两部金银《大藏经》,现二楼还保存有残页。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它们是我国珍贵的佛学典籍。除此之外,藏经阁还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铜、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32尊。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一楼大厅里还收藏有12口南宋以来的方钟,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钟上铸有与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号的铭文,是研究台泉州经济史的很有价值的资料。

在中轴线的两边,还有一些建筑群:东有由迦蓝祠改建的檀樾祠,纪念施主黄守恭。黄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无不以此为荣。有俗称小开元寺”的准提禅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萨;西有尊胜院,现已开辟一部分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有水陆禅寺,以供寺僧栖息。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两排相向的24尊体态丰腴、纹饰华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频伽”(即妙音鸟)。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他们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们把她们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胁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樱洛圈胫胚,双臂伸展,腕着驯镯,手棒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他们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少其过大的跨度,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令人称绝。

百柱殿的后侧西边,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蓬古迹”。看到它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岁高龄了,对其是否开过白莲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过,在老桑树下,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言之凿凿,似乎确有其事。在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来天津三年(公元1019年)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08年)敦炤和尚认为戒坛不符合规范,又按《南山图经》改建为五级,其间高低宽窄都有严格的限制。后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24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二弦、洞萧、响板,轻歌曼舞,翩翩若飞。它们与百柱殿的频伽一样,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南音与南戏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泉州开元寺。开元寺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它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开元寺初名莲花寺,后改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

人们常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实是冤枉了出家人。与世无争的僧人隐身在高山峻岭之上,本意是修心养性,却常成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闻名遐迩。而泉州开元寺就座落在平平无奇的鲤城区西街,与凡世的隔绝只靠山门前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这无形中缩短了尘世与佛门的距离。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近,这就是泉州开元寺的独特之处。

泉州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或许大家想知道,开元寺何以能够闻名海内外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慢慢领略、细细品味吧。

眼前这座别致的建筑就是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前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大家先请看这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代已十分久远了。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方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它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贔屃。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殿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全殿原计划设立柱子一百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右参政、按察使曾樱与总兵郑芝龙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时,将其中木柱全部换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间那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它与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主印教寺移来的。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粱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公元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1声叮咚,悦耳怡人。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紫气飘摇。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计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东塔已于1997年人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与学者的广泛兴趣。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充分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它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现在,东西塔影雕作品已成为我市最高层领导人馈赠佳宾的珍贵礼品。因此可以说,东西塔已成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海外侨胞所憧憬的乡影。即使是没有到过泉州的人也常在说:做人要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刹,必有名僧。历代僧人,或以佛学著作称胜,或以诗词文章闻名,或弘道扬名,或入世献身,代有高僧:唐朝开山祖匡护大师,五代唯识大师,律宗释弘则,净土宗释楚勤,南禅释文展,桥成造化的释义波,禅宗第一住持释妙恩,温陵禅师释戒环,蔼益大师释智旭,为文似柳、为诗似陶的释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集佛学、书法、金石、音乐、绘画、诗文于一身的现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师。

开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国弘法。如清朝顺治年间的木庵禅师,漂洋过海,扬名东瀛,成为日本黄檗宗的第二世传人;新中国成立后的转逢老和尚,足迹遍及印尼、尼泊尔、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现任住待道元法师也曾应邀前往巴西弘法,禅风远播。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正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僧民信众和十方游客前来礼朝膜拜,旅游观光。

女士们,先生们,参观完泉州开元寺,您是否有不虚此行的感觉呢?您是否对泉州这个宗教历史博物馆有更深的了解呢?但愿主城泉州丰富的人文景观与美丽的自然风光能在您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 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公元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声叮咚,悦耳怡人。东塔已于 1997年人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

金塔县玉米论文发表

四川农业大学大四学生马良就被班上的同学称作“24K纯金学霸”。将会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联合中心。

看下他的履历吧!大学三年,45门必修课程中,35门在90分及以上,30门获得了专业第一名,其中,最高分高等数学拿到了99分,最低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高达82分。还主持参与了一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二项校内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收录于CSCD核心期刊,获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省级一等奖……

这两天,他已经准备前往北京大学提前进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了,在此之前,他拿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直博生资格,将被北大和清华联合培养。

高“研”值被北大清华相中

知道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是多高大上的地方吗?

它是我国生命科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不再按照传统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着重考察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准备和能力。学生进去之后,由北大、清华多个院系的老师提供教学资源,还可以在两校的多个院系轮转,师生双向选择。这种两所中国最顶尖高校的联合培养模式,你说洋气不?

这几天,刚刚过完21岁生日的马良就要奔赴北京,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去了解导师研究方向,选择导师。要知道,他可以在北大、清华的教授中选择3个导师,跟每个导师学习两个月,轮完之后在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导师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瞬间觉得这种培养模式也太安逸了对不对?

不过,看到这样的培养模式,你就可以知道,它的选拔有多严苛。今年6月份,马良提交了申请材料,凭借学院专业第一的学业成绩和科研成果,获得了面试资格,面试时老师不仅需要考察科研能力,还考察翻译英文文献的能力……

想知道马良凭什么会被录取吗?看下他的经历,或许就会有答案。

高分专业户35门课90分以上

翻开马良的成绩单,你会被上面的高分震惊到。

大学三年,45门必修课程中,35门在90分及以上,30门获得了专业第一名,其中,最高分高等数学拿到了99分,连最低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高达82分。每年考试都在祈祷着及格的你们,求一下自己的心理阴影面积吧!

马良出生在四川南部县的一个山村中,因家中发生重大变故,从小跟着外公外婆长大,自小成绩都不错,或许是因为高考过于紧张,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最后被四川农业大学农学(本硕连读)专业录取。“我自己是农村人,对农村是有感情的。”马良说,农村的年轻劳动力都出去打工,村子里还是传统的种植模式,靠这些活下去都很困难。当时,马良就希望自己学下农学知识,将来回村子里搞些养殖业、种植业什么的,改变一下农村的生存环境。

因此,进校之后,在专业的学习上,他也从来没有懈怠,早上7点出寝室,晚上11点回寝室,中间不是教室、图书馆,就是实验室,“其实大学里,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要抄袭,好好地完成,考试的时候好好准备,成绩就一定不会太差。”大学3年,马良上课一直坐在前排,保持跟老师互动。这是他高分的秘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那99%的汗水炼成了“24K纯金学霸”。

实验室检测700多个小麦样品

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标兵、国家励志奖学金,计算一下马良在大学3年所拿到的奖学金,可高达3万5千多元。而他也是靠着这些奖学金,和亲戚的一些支持,完成了大学学习。

为了进一步深造,马良还特别重视自己科研能力的培养。大一时,他就加入到学校小麦研究所祁鹏飞老师的课题组中,跟学长学姐们一起做小麦品质的检测工作。实验室收集了不同地区、不同的小麦品种样本多达700多个,他需要把这些样品测容重、千粒重,磨成粉末,测面筋参数、沉淀值,这些数据对小麦的育种非常有作用。

除此之外,大二的时候,马良参与到了学校王强教授指导的一个国家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当中,他需要养玉米苗,养出相应的菌,在一定的时间让菌去侵染玉米,定期取样,检测玉米基因抗药性的变化。最终发表学术论文《玉米萜类植保素代谢关键酶基因对小斑病侵染的防御响应分析》,并被CSCD核心期刊收录。

“在面试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时,老师也会问你关于你科研项目的问题。因为是自己做的,所以回答还挺顺利的,这对我面试成功也有很大帮助。”马良说。

消灭每个不认识的英语词汇

跟着导师做项目,导师会经常发下来一些经典英文文献,让学生翻译,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当一些同学忽略了这些任务或者只是马虎完成的时候,马良通常是选择通篇精细地翻译。“我英文不是很好,正好也趁机可以多多学习一下。”英文文献中有成百上千的专业词汇,甚至有许多连电子词典都未收录,查也查不到,他就只能一个个的做好标记,拿着问导师或者问师兄师姐,详细地了解清楚。除此之外,他还会自己找一些最新的文献来阅读,一方面提升英文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让自己了解最前沿的科研。

而这个技能也让他在面试的时候收获颇多。北大的面试官考核一篇英文文献,要求通读完文献并翻译,当他刚刚翻译完题目,面试官便叫停了。马良以为自己的翻译达不到要求,第一句便让老师无可忍耐,没想到面试官却笑着说,从题目的翻译便能看出他的文献阅读能力很强,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拿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联合中心的offer,赴北京攻读博士学位,马良说,自己还是会选择植物学、化学等与农学相关的专业,改变农村的梦想也不会改变。

(1) Comparison of eight models for reconstructing multi-satellite sensor time-series NDVI data set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China,Remote Sensing,2014,通讯作者 (2) Classifying cropped area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in China using multi-temporal NDVI data,Journal of Applied Remote Sensing,2014,通讯作者 (3) Validation of the MODIS NDVI Products in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Using in Situ Measurement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IEEE GRSL,2014,通讯作者 (4) 基于遥感和Penman-Monteith模型的内陆河流域不同生态系统蒸散发估算,生态学报,2014,第2作者 (5) 冻融过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14,第2作者 (6)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imultaneous estimation methodsand temperature decencies on parameter inversion of photosynthesis models,Photosynthetica,2014,第2作者 (7) 时间序列遥感数据重建方法比较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14,第2作者 (8) Crop Leaf Area Index Observations with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and Its Potential for Validating Remote Sensing Products,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2014,第5作者 (9) Long-term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trans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ety Systems Science,2013,第3作者 (10) Heihe Watershed Allied Telemetry Experimental Research (HiWATER): Scientific Objectives and Experimental Design,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2013,第5作者 (11) Validation of MODIS GPP product at ten flux sites in norther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13,第2作者 (12) 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e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ologies in bibliometrics,Earth Science Informatics,2013,通讯作者 (13) Seasonal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over an Alpine Meadow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China: Modelling the Interactions of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Phenology, and the Soil Freeze-Thaw Process,Ecological Research,2013,第2作者 (14) 遥感GPP模型在高寒草甸的应用比较,遥感学报,2012,第2作者 (15) A revised surface resistance parameterisation for estimating latent heat flux from remotely sensed dat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Geoinformation,2012,第4作者 (16) Vegetation Primary Production Estimation at Maize and Alpine Meadow over the Heihe River Bas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Geoinformation,2012,第2作者 (17) AVHRR、VEGETATION和MODIS时间系列遥感数据产品现状与应用研究进展,Development Status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the time series remote sensing data products Based on AVHRR, VEGETATION and MODIS,遥感技术与应用,2012,第1作者 (18)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ic factors and NDVI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11,第2作者 (19) Validation of MODIS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products using ground measurement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China ,Proceedings of SPIE,2011,第2作者 (20) Scaling from instantaneous remote-sensing-based latent heat flux to daytime integrated value with the help of SiB2, Proceedings of SPIE,2011,第2作者 (21) GPP estimation over Heihe River Basin, China,Proceedings of SPIE,2011,第2作者 (22) MODIS地表温度产品的验证研究—以黑河流域为例,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第2作者 (23) A LUT-based approach to estimate surface solar irradiance by combining MODIS and MTSAT data,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2011,第2作者 (24) Research trend analysis of study area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based on the spatial information mining from scientific literatures,Proceedings of SPIE,2011,第2作者 (25) 黑河流域NDVI周期性分析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第2作者 (26) Veroustraete Frank. Comparison and conversion of AVHRR GIMMS and SPOT VEGETATION NDVI data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10,第2作者 (27)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自动气象站数据质量控制与产品生成,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第2作者 (28) 时序NDVI数据集重建综合方法研究,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第2作者 (29) Groundwater response to leakage of surface water through a thick vadose zone in the middle reaches area of Heihe River Basin, in China,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10,第2作者 (30)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WATER 试验地面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价,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第1作者 (31) 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森林水文和中游干旱区水文试验,地球科学进展,2009,第1作者 (32) 张掖市水利工程现状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第1作者 (33) The change of land cover and land use and its impact factors in upriver key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9,第3作者 (34) Wetland resource investigation of the north suburban of the Zhangye City Based on the Airborne CCD images,Proceedings of SPIE,2009,第1作者 (35) 动态全球植被模型的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第2作者 (36) Watershed Allied Telemetry Experimental Research,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2009,第4作者 (37) Assimilation of soil moisture in LPJ-DGVM, Proceedings of SPIE,2009,第2作者 (38) Spatial information mining and visualization from Qinghai Tibet Plateaus literature based on GIS,Proceedings of SPIE,2009,第2作者 (39) 基于遥感的湖泊水域动态变化监测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第2作者 (40) 遥感技术在毒草识别中的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第2作者 (41) 基于数码照片的狼毒盖度估算,地球科学进展,2009,第2作者 (42) 基于LPJ模型的制种玉米碳水通量模拟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9,第2作者 (43) 基于不同郁闭度的青海云杉冠层截留特征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9,第2作者 (44) 1973-2006年新疆若羌湖泊群遥感动态监测研究,冰川冻土,2008,第1作者 (45) Study on the oasis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GIS: a case study of Jinta oasis,Environmental Geology,2008,第3作者 (46) 基于GIMMS AVHRR NDVI数据的中国寒旱区植被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遥感学报,2008,第2作者 (47) 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科学目标与试验方案,地球科学进展,2008,第2作者 (48) Change in area of the Ebinur Lake during the 1998 – 2005 perio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7,第1作者 (49) A distance variable to simulate the urban population,Proceedings of SPIE,2007,第2作者 (50)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the greening trend in northwest China during 1982-2003,Proceedings of SPIE,2007,第1作者 (51) 基于遥感与GIS的甘肃省公路工程困难指数计算,中国公路学报,2007,第1作者 (52) Validating the MODIS LAI Product by Scaling up LAI Measurements at a VALERI Alpine Meadow Site, China,Proceedings of SPIE ,2007,第1作者 (53) 基于SPOT VEGETATION数据的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变化分析,中国沙漠,2006,第2作者 (54) 1982-2003年中国西北地区植被动态变化格局分析,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第2作者 (55) GIS在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研究中的应用,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第1作者 (56) 基于遥感的植被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关系研究进展,遥感学报,2006,第1作者 (57)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vegetation cover in the Chinese Heihe River Basin and its relation to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6,第1作者 (58) Reconstructing Pathfinder AVHRR Land NDVI time-series data for the Northwest of China,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2006,第1作者 (59) 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nd-measured LAI and vegetation indices in an alpine meadow, north-west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5,第4作者 (60) A classification of forest and grassland in the Gansu Province of China using integrated SPOT VEGETATION, topographical and meteorological data,Proceedings of SPIE,2004,第1作者 (61) 基于遥感和GIS的干旱区绿洲景观破碎化分析-以金塔绿洲为例,中国沙漠,2004,第2作者 (62) 基于遥感与GIS的黄土丘陵生态监测系统研究-以定西地区四县为例,中国沙漠,2003,第1作者 (63) 基于RS与GIS方法的干旱区绿洲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金塔绿洲为例,中国沙漠,2003,第1作者 (64) Ecological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of loess hilly semi-arid region – A case study on Dingxi Prefecture, China,Proceedings of SPIE,2003,第2作者 (65) Quantifying Landscape Pattern and Human impacts on Oases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Proceedings of SPIE,2003,第2作者 (66) n Approach to Extract Oasis’s Corridor Information in Arid Region from LandSat ETM Images- A Case of Gaotai Oasis, China,IGARSS03,2003,第1作者 (67) 过去21a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动态监测与模拟研究,冰川冻土 ,2003,第1作者 (68) Quantifying land use and land use change of loess hilly semi-arid region – A case of Dingxi County, China,Proceedings of SPIE,2003,第1作者 (69) Monitoring of Land Cover Changes in Northwest China During the Past Decade using AVHRR data,Proceedings of SPIE ,2003,第1作者 (70) 干旱区农业绿洲景观格局研究,农村生态环境,2003,第2作者 (71) Study on the oasis corridor landscape in the and regions based on RS and GIS methods - application of Jinta Oasis, 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3,第1作者 (72) 定西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分析,水土保持通报,2002,第2作者 (73) VR-GIS技术在数字流域飞行模拟中的应用,遥感技术与应用,2002,第2作者 (74) 青藏铁路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冰川冻土,2002,第1作者 (75) 全国冰川编目数据库元数据标准及应用研究,地理学报,2002,第1作者 (76) 利用NOAA_CHAIN监测近10a来中国西北土地覆盖的变化,冰川冻土,2002,第1作者 (77) 黑河流域TM/ETM+影像数字镶嵌图的制作与应用研究,冰川冻土,2002,第1作者 (78)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SRM融雪径流模型在Alps山区流域的应用,冰川冻土,2001,第2作者 (79) 中国冰冻圈网络数据库设计,冰川冻土,2000,第1作者

芮城清凉寺玉器论文发表

山西省共有九个考古项目顺利入围“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分别是曲村天马遗址、丁村遗址、晋国遗址、隋代虞弘墓、大河口墓地等。

且说“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这一活动是为了纪念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而专门组织的,于今年五月展开评选。评选活动启动之后,34个省级行政区以省为单位共计提交了337份考古项目的申报资料。初次评选后于七月下旬展开,在经过百余位专家的慎重筛选之后,最后共有160个考古项目可进入终评环节。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山西省则在其中占据了九个席位。

地处山西曲沃与翼城这两县交界处的“曲村天马遗址”便就是成功入围这一活动的考古项目之一。这一考古项目的所属年代是西周,是当时晋侯的墓葬,故而也称“晋侯墓地遗址”。这处遗址共包含十七座墓葬,从中出土了诸多玉器、青铜器以及陶器等各式文物。这一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晋国历史,晋文化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位于山西襄汾县的“丁村遗址”与“陶寺遗址”也是山西省九个入围项目的其中两个。其中丁村遗址为旧石器时代遗址,这一遗址的发现使40万年至12000余年间几乎空白的古人类发展状况得到了补充。而陶寺遗址则包含2300年至前1900年的遗存,对于探索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此次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时间最早的观象台。甚至于,还有专家认为此处遗址是最为早期的“中国”。

山西入围“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项目还有“晋国遗址”。这一遗址位于侯马市,是先秦时期晋国这一诸侯国的都城遗址。晋国在此建都的时间长达二百多年,所以此次遗址中留有诸多古城址以及墓葬群等。“西阴遗址”则是另一入围项目,此处遗址位于夏县尉郭乡,所属年代为新石器早期。考古人员曾经在这处遗址中发现过蚕茧,虽然只有半个,但是它的发现仍旧为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期便已掌握养蚕抽丝技术提供了佐证。

除了以上这五个考古项目之外,位于山西太原的“隋代虞弘墓”、于夏县被发现的“东下冯遗址”、地处翼城的“大河口西周墓地”以及芮城的“清凉寺史前墓地”也在初评环节成功入围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活动。

老一代专家学者不说了,就现在来说,古方是学院派,实战派也就是民间收藏家认可的就是王红旗了!

比如说有山西曲村天马遗址,晋侯墓地,山西襄汾丁村遗址,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山西夏县西阴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山西太原隋代虞弘墓,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等等。这些项目都列入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名单当中。

1、有缘无分留心病

有人说,一百年发展看深圳,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河东。也有人说,真正使河东名扬四海的则是芮城县。

此话有无根据姑且不论,但2006年运城市荣获中央电视台评选的“十佳魅力”城市的颁奖词就有“华夏之根,诚信之邦,大运之城”之语,可见说河东是最早叫中国的地方此言非虚。而芮城县是山西的文物大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48处之多,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则有四五处呢。

提起芮城,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会是永乐宫。永乐纯阳,道宗神画世人夸啊!这个饱受风雨侵蚀、搬迁之苦、岁月沧桑的道观,因其精美的元代壁画瑰宝,引得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美术爱好者前来“朝圣”。而一年一度的芮城永乐宫国际文化艺术节至今已举办了八届,使永乐宫这张靓丽的名片传播得更广更远。

相比较永乐宫,清凉寺更像是一位藏于深闺之中的“小家碧玉”,等待着有缘“识货”者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一睹她的芳容。

其实,我有缘闻得“她”的芳名是在去年。

2014年9月,我在芮城北关小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一天,我乘坐出租车打算拜谒当地的五龙庙,司机说还有个地方比五龙庙更出名。我连忙问是哪儿?他自豪地说,清凉寺啊!那可是国家级保护单位,连黄河对岸陕西的考古学家、历史学者都慕名前来考察。但由于实习时间紧,当地文物遗址又多,加上我囊中羞涩,于是到三月实习结束,都未能前去一睹她的“芳容”。这成为我在芮城实习期间留下的一个遗憾和一块心病。

心病还需心药治。为了弥补这一遗憾,今年9月,我约了一好友专程前去芮城寻访清凉寺。

2、荒山野岭藏瑰宝

由于芮城历史文化深厚,文物遗址众多,引得许多外地的学者、访古者纷纷慕名前来拜访。然而这些文物遗址似乎喜爱清静,大都“隐居”于偏僻山林之中。外地游客别说不知道遗址的具体位置,就算知道了也没有直达车去啊。这就给当地的出租车司机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商机。他们发挥本地“万事通”的优势,只要你能说出本地的景点,他就会热情地带领你穿大街、绕小巷,爬山路、钻深林,不到目的地不罢休,尽力满足你访古探幽的愿望。当然,的哥的收费也是不低的。

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然而,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舍不得银子看不到心中的风景。为了了却心中的愿望,一睹清凉寺的“芳容”,我就下决心花点“血本”了。

出租车几经曲折颠簸行驶,终于在一座规模不算大、甚至可以说不起眼的古刹前停了下来。

这就是传说得神乎其神的皇家寺院——清凉寺吗?

若不是亲自来到这里,我绝对想象不到,这座被考古界十分青睐,以史前文明而著称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清凉寺,竟是在这荒山野岭大山深处,这么灰头土脸,这么荒凉败落啊!或许这正应了“深山出俊鸟,飞涧有沉鱼”这句古话吧。

这清凉寺始建于元代,历代受朝廷所器重,元明清都有扩建和修葺。随着时光增递,岁月侵蚀,历经沧桑,当日古刹辉煌的盛景已成过眼云烟,堂皇的“门面”已荡然无存了。只有一块“清凉寺文物管理所”的牌子,向来人证明该寺文物“身价不菲”。

步入院内,柏树参天,残碑零落,青砖铺地,苔痕阶绿,过道中间矗立着一尊现代仿制的九天香炉,紫烟袅袅,迷漫缭绕。过道两边竹篁茂密,随风摇曳,将过道尽头的殿阁藏在深处,真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真实写照。佛门圣地的幽静、清虚,让人不由得顿生敬畏。

寺内主要建筑仅存一座大雄宝殿,清凉寺的魅力尽在这里。

大殿建于元大德年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位于高大台阶之上,气势非凡,雄壮巍峨。殿前月台宽敞,殿门牌匾沧桑。殿顶上筒瓦覆盖,正脊小小飞天入极乐,屋脊两面莲花宣佛法。殿面呈单檐悬山顶,造型巍峨壮观,斗拱结构错综,梁架粗狂豪放,钩心斗角,颇具特色。

为扩大殿内实用面积,建造者使用“减柱造”手法,大爬梁自前檐斗拱后尾直接挑承在平梁以下,减轻了横梁净跨负荷。据说,该殿建筑风格乃元代建筑结构上的重大创举,是研究元代建筑形制的珍贵实物。

殿内原有的三座大佛早在岁月沧桑和战火中毁去,现今的是后人复原重塑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像虽然是后人塑的,但只要心中有佛,那么心诚则灵。所以,大殿里的香炉虽然香火不太旺盛,但也不曾间断。

大殿月台两侧立有几通不同年代的石碑,特别是殿面右侧墙面嵌有清康熙年间重修大殿的碑刻,虽然风化严重,字迹模糊,但只要你细细辨认,还是能从中了解到清凉寺的前生和今世……

3、古寺悠悠若桃源

据说,历史上清凉寺可比现在要热闹得多了。

自元代创建以来,清凉寺就一直被历代皇家所看重。据史料记载,元朝戊申年间,一位军马使拥兵自重,时时飞扬跋扈,处处横行霸道。一次,这位“军爷”到清凉寺,掠夺寺院宝藏,抢拿僧侣财物,骚扰一番走后,寺院住持了空师傅赶到朝廷告状。皇帝得知,龙颜大怒,当场下旨,从重处理。从此,再无人敢骚扰清凉寺了。

那时,每年一到农历七月十五,这里都要举行庙会,来自大城小村的善男信女们,都相约来朝拜清凉寺。届时,寺内香火缭绕、钟磬声声,人头攒动、摩肩擦踵。商家们自然不会错过如此好的生意,庙会上,卖凉粉的、卖麻花的、卖醪糟酒的等各种小吃担子,摆满路边,琳琅满目,吆喝声此起彼伏,品尝着赞不绝口。更有请来的戏班子在戏台上咿呀咿呀地扯开“嗓子”尽情唱着,锣鼓丝弦声响彻十里八乡。这场景,如除夕元宵热闹,比逢集赶会繁荣。青山远黛良田锦绣,人欢马叫其乐融融,好一幅优美和谐的太平年景图!

走出寺院,只见四周茂林修竹,绿阴蔽天,鸟语呢喃。更有恭水涧泉水潺潺而来,从寺后一分为二,环绕寺周围流淌,又到山门前汇合,在向山下欢快地奔流。真乃二水合抱,堪为风水宝地。

放眼望去,寺周围院落参差不齐,窑洞错落有致。极目眺望,甘枣山奇峰峭立、沟壑纵深,轻岚缭绕、静谧幽深,梯田层叠、果林如带,整个寺庙与山村相互辉映,融为一体。这里远离了闹市尘嚣,保持着古朴而恬静、幽雅而诗意的田园风光,真是“结庐在人境,而我车马喧”的现实版本,最是一个静心休闲的好去处。

你看,这里殿阁巍巍、钟声悠悠,竹林郁郁、溪水潺潺,一座座农家院落古朴结实、炊烟袅袅,一片片田地麦苗青绿、果满枝头。天南海北的访古者来这里就会陶醉其中,他们拥抱着青山绿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吃着天然原生态的时蔬水果,喝着浑然天成没有杂质的山泉,品尝着晋南风味的农家饭,望着山坡上嬉闹的孩子和在竹林里漫步的情侣,是多么的惬意啊!

4、清凉墓葬难觅寻

现今,清凉寺内的住持是一位尼姑师傅,大约50岁左右,一袭青衣帽,满面肃穆色。据的哥介绍,她已在清凉寺内修行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她一方面秉承着出家人的信仰,在青灯梵音中潜心修行;另一方面她也在默默守护着清凉寺,尽力使它不遭受人为破坏。司机还说,清凉寺最著名的是史前墓葬群,它的发现曾经在国内考古界引起轰动。

啊!这个小地方还有史前墓葬群?好奇心驱使,我迫不及待地向尼姑师傅询问那史前墓葬群的方位。原本一脸肃穆的她,此时又变得分外警觉起来,眼观鼻,鼻观心,只念阿弥陀佛。在我好言解释、再三讨好下,尼姑师傅才极不情愿地指了一个大致方位,并强调那儿如今没有什么好看的,和普通田地没有什么两样。

史前墓葬群就在附近,我怎能放弃考察的机会?我们急忙拉着的哥出了寺门,向尼姑师傅指的方向走去。的哥苦笑说,你刚才不该问那么多问题。我一脸茫然,听了司机的话后,才明白为什么尼姑师傅对我警觉的原因。

由于清凉寺墓葬群赫赫有名,来拜访考察的人也就多了起来,但也招来了一些心术不正的盗墓贼。山里人起初都善良淳朴,对山外来客都热请相迎,知无不言,每问必答。直到当地派出所在此地抓获一伙盗墓贼之后,山里人才知道自己脚下这片贫瘠的土地竟是一方宝地。为防止再上当,对不知底细的来客询问古墓话题的,大家都分外警惕,守口如瓶,三缄其口。

噢,原来是这样啊!了解原因后,我非但没有生尼姑师傅的气,反而对她的敬业更加钦佩。

由于尼姑师傅没有提供准确方位,我们在山坡上转悠了好久,都无所发现。的哥指了指山坡下的成片麦田,说应该就是那儿。他有模有样地说,从风水上来讲,这里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是最理想的安葬地。

那不就是一片普通的麦田吗?怎么能和史前墓葬群联系起来呢?我心中却有不甘,还想继续寻找那有关史前墓葬群的蛛丝马迹。我试着用手机网络搜寻,无奈山上信号不佳无法流畅上网。见我一脸失落的样子,的哥拍了拍我的`肩膀说,看景不如听景,见面不如怀念。有时候,一些事隔着面纱看着更美,来过就好。我知道司机师傅是不想一味耽误他的生意,所以着急催我返回。更重要的是寻找古墓确如大海捞针,即便寻到也无现实意义,不能挖,不能掘,面对的也还是一片不会说话的麦田。

虽然司机师傅的话有些功利的成分,但其中也含有一些人生哲理。是啊!我们在生活中,对一些别人有的、而我们没有的东西,在心中十分羡慕,觉得那是无限美好、无比珍贵的。但真正当你得到了,而我们却往往觉得不过如此,久而久之,便视而不见,不加珍惜。

在的哥的催促下,我回过神来,在望了望这一片麦田,用手机相机记录下这个被称为墓葬群的地方后,便留恋不舍地匆匆离去。

5、墓葬沧桑终现身

回家后,我依旧难以忘却清凉寺那史前墓葬群。现实中寻觅不见,那就上网求“度娘”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互联网是“百科全书”,绝非虚言。这不,我用鼠标轻轻一点,它就破获了我心中的谜团。我终于领略了发掘清凉寺史前墓葬群的沧桑和辉煌。

那是上世纪的事了。

1955年,黄河水库考古队来到芮城时,就发现此地古代遗存十分丰厚,但因种种原因,他们未能细细考察就匆匆离去。我想,现在他们或许很遗憾,因为他们与一次重大考古发现擦肩而过。

当地下寺村一农民在清凉寺东部断崖处挖窑洞时,竟挖出一根根白骨。他们虽然心有忌讳,但还是将窑洞挖好。一天,竟然从窑顶掉落了十几个光滑的石头片。全家人觉得好看就当作装饰品,孩子们还拿着几个小的当弹珠玩。后来县文物部门听说后,迅速来到下寺村,好说歹说,劝这村民把挖到的东西捐给县博物馆。经专家考证乃是西周时期的玉器。下寺村发现西周时期的玉器!一时间,这个消息传遍了县里,惊动了国家、省里的考古学界。

1984年秋天阴雨连绵,该村民家的窑洞突然坍塌,幸无人员伤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该村民在清理废墟时,又发现了数十枚大小不一的玉器。村里人都说这家是风水宝地,宝贝经常从天而降。没过多久,一伙自称考古队的人来到村里,他们不仅收购了村民捡到的那些玉器,更以每立方米300元的价格,雇佣村民在清凉寺附近的梯田内挖掘。果然,他们又挖出一些玉器后,就逃之夭夭。一年后,这伙人被警方全部抓住。村民才知道他们上当了,这伙人是披着“考古队”外衣的盗墓贼。虽然盗墓贼被全部抓获,但是丢失的百余件珍贵文物只追回了64件,其余文物下落不明。

2003年春,山西省一支考古队来到芮城,正式对清凉寺古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以研究芮城远古文明。然而科考队并不受村民的欢迎和配合,甚至有些排斥。因为有了前面古墓被盗的教训,村民们不肯再相信“考古学家”了。经过多方解释工作,终于得到村民们的支持。

正当大家挖得热火朝天时,非典却无情蔓延,考古工作只好中止。等到非典疫情消除,考古学家们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工作。

黄河岸边的冬天要比别处寒冷,说寒风刺骨、地冻三尺丝毫不夸张,站在村里都冻得颤抖,更何况还要下地掘土呢。夏天更是难以忍受,不仅高温难耐,还要遭受苍蝇蚊子的突袭。就在这种艰苦的工作环境下,考古学家们顶严寒,冒酷暑,战蚊虫,终于在2004年底完成了对清凉寺墓葬群的考古发掘。

用了一年时间,考古学家在清凉寺附近共发掘了大小墓地百余座,发现陪葬玉器二百余件,其数量之大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此项科考,对详细了解考察河东远古文明、西周文化与礼仪,以及华夏认祖都极有价值。清凉寺墓葬群发掘也被评为2003-2004年度十大考古惊人发现。真可谓“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据专家分析研究,清凉寺墓葬群面积应该很大,考古学家发掘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墓葬隐藏于地下。虽然墓葬群的神秘面纱掀开了一角,但还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比如,为何此地会有如此之多的墓葬,为何历代先民都选择在此地下葬,而且排列如此整齐?再如为何有活人殉葬?等等。我想,终有一天,这些谜团会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考古学家的不懈探索,一定会被一一解开。

历史很有意思,一个小动静就要折腾后人大半辈子。不过,人类所有的文明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的,不是吗?

6、只道缘浅擦肩过

写到这里应该让文章结束了,但我觉得再加上下面这些文字似乎更完美。

后来,我和朋友在网上搜索、比对,最终确认我在芮城清凉寺所看到的那一大块麦田,的确就是史前墓葬群发现地。

真是造化弄人!本以为我有缘无分见不到它,却没承想“只缘身在此山中”。可惜当时没有在那儿多呆一会,充分感受那厚重的历史文明,体会那悠久的历史文化,沐浴那神圣的宝地灵光。

当然,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芮城历史悠久、积淀厚重,脚下随地一踩,都有可能发现历史遗迹。作为非专业考古人员,如果到处打听寻找墓葬,说不定还真让人当成盗墓贼呢。所以,只应对河东这片古老的土地心存敬畏、心怀感恩,这就足够了。

生活中,好多人不理解我的一些举动,认为我大老远跑到那些地方,风尘仆仆,筋疲力尽,回来就拍了几张破照片!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可我觉得,我一路踏寻远古文明的足迹,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从中与古人对话,吸吮丰富滋养,不断提高学识,何乐而不为?

一个人如果在一个地方呆了好久,却不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如同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每天“迷迷瞪瞪上山,稀里糊涂过河”。我可不想做这种没有灵魂、没有思想、没有追求、没有兴趣的人。我不是考古学家却热衷于考察文物、考究古迹,寻访之行虽然身累却心悦。一切皆因性情所致,兴起而动。

性情不要做作,兴趣不必改变,喜欢不用解释!

地铁鸡鸣寺站论文发表

句容到南京鸡鸣寺,可以从句容乘坐公交车46号直达南京鸡鸣寺。乘坐46号公交车是最便捷的交通方式。

毗卢宝殿又名大雄宝殿,为寺内主殿,重建于1994年。殿内正中供奉三身佛中的毗卢佛(法身佛像)。两边供奉文殊,普贤二大菩萨,东西两旁供二十四诸天。

观音殿:

鸡鸣寺观音殿内供奉的观音像面北而坐,殿门的楹联写道:“问大士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

豁蒙楼:

豁蒙楼位于鸡鸣寺最高处。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曾多次和学生杨锐登临鸡鸣寺。戊戌变法失败、杨锐等“六君子”死难后,张之洞在鸡鸣寺倡建此楼,以杜甫诗句“忧来豁蒙蔽”命名,作为纪念。张之洞题:“胜地何常经浩劫,斯楼不朽奈名传”,梁启超题:“江山重叠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现已改建成鸡鸣寺百味斋。

香台:

鸡鸣寺的香台在平台的南侧,台前有支红色巨蜡,火光很旺,外侧台上是一排燃着的莲花油灯,可供香客燃香;内侧平台上摆放的则是一柱柱燃着的香,烟雾缭绕。台的内侧是一个深坑,通着下面的一层平台,香灰燃尽落入坑中,积多了,便有僧人从下面的石洞清理干净。香台有个顶棚,想来是下雨的日子,可以避免那香灰和了泥巴吧。

胭脂井:

胭脂井为南朝陈景阳殿之井,隋开皇九年,隋文帝发兵灭陈,隋军攻入台城之时,陈后主与其妃张丽华、孔贵嫔藏入胭脂井,后被隋兵发现而成为俘虏,故又名辱井。俗云“石井栏石脉”,以帛拭之,作胭脂色,故名“胭脂井”,又叫“辱井”。

如果你想从句容到南京鸡鸣寺,你可以乘坐G861次列车,该列车一般从句容出发,最终终点站是南京鸡鸣寺站。也可以从句容乘坐公交车:句容-水泉港至南京鸡鸣寺,全程约2小时40分钟。

您好,您想去句容到南京鸡鸣寺,最便捷的交通方式是乘坐火车。从句容出发,您可以乘坐K873次列车,经过江苏省南京市,到达南京鸡鸣寺站。乘车时间约为4小时,票价约为150元。此外,您也可以乘坐汽车前往南京鸡鸣寺,从句容出发,您可以乘坐K873次列车,经过江苏省南京市,到达南京鸡鸣寺站,乘车时间约为4小时,票价约为150元。此外,您还可以乘坐飞机前往南京鸡鸣寺,从句容出发,您可以乘坐K873次列车,经过江苏省南京市,到达南京鸡鸣寺站,乘车时间约为1小时,票价约为500元。总之,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交通方式前往南京鸡鸣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