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诺贝尔化学奖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1 10:16:58

诺贝尔化学奖论文发表

北京时间10月6日下午5点49分许,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本杰明·李斯特和大卫·w·c·麦克米伦因“在不对称有机催化方面的发展”被授予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

2021年的诺贝尔奖单项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736万元人民币)。

LIST, Benjamin

Benjamin List教授1997年于法兰克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 Scripps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并留所仼助理教授。2003年起, Benjamin List教授入职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并于2005年荣升为教授。Benjamin List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催化与合成,是不对称有机催化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发展了一种新型不对称催化模式:手性抗衡阴离子导向的不对称催化(ACDC),目前共发表SCI论文200多篇。近年来获得的主要荣誉有 Otto-Bayer- Prize(2012),Horst-Pracejus-Prize (2013), Mukaiyama Award (2013), Arthur C. Cope Scholar Award (2014),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Prize(2016)等。Benjamin List教授目前担任Synlett 杂志主编,还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Synfacts 等专业杂志担任编委。

David MacMillan

David MacMillan是美国有机化学家,美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曾获得阿瑟・C・科普学者奖、ACS Award for Creative Work in SyntheticOrganic Chemistry奖等多个奖项。其课题组一直从事不对称催化、新的反应方法学以及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尤其在有机小分子催化和光催化氧化还原催化方面颇有建树,屡屡发表Nature、Science、JACS等高水平文章。

过去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名单

2020年——法国和美国科学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Jennifer A. Doudna获奖,获奖理由是“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

2019年——美国和日本3位科学家 John B Goodenough、M. Stanley Whittlingham、Akira Yoshino获奖,获奖理由是“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

2018年——美国科学家Frances H. Arnoid获奖,获奖理由是“研究酶的定向进化”;另外两位获奖者是美国的George P. Smith和英国的Sir Gregory P. Winter,获奖理由是“研究缩氨酸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

2017年——瑞士、美国和英国3位科学家Jacques Dubochet、Joachim Frank和Richard Henderson获奖,获奖理由是“研发出冷冻电镜,用于溶液中生物分子结构的高分辨率测定”。

2016年——法国、美国、荷兰3位科学家Jean-Pierre Sauvage、J. Fraser Stoddart和Bernard L. Feringa获奖,获奖理由是“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

2015年——瑞典、美国、土耳其3位科学家Tomas Lindahl、Paul Modrich和Aziz Sancar获奖,获奖理由是“DNA修复的机制研究”。

诺贝尔化学奖小知识

——截至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共颁发了112次,没有颁发的8年分别是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年。

——1901年至2020年,共186人次获奖,实际获奖个人为185人,因为英国科学家Frederick Sanger于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奖。

——112次颁奖中,63次为单独获奖者,24次为2人共享,25次为3人共享。

——最年轻的获奖者是法国科学家Frédéric Joliot,1935年因“合成新的放射性元素”与妻子Irène Joliot-Curie一起获奖,时年35岁。

——最年长的获奖者是美国科学家John B. Goodenough,2019年因“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获奖,时年97岁。他也是迄今为止所有诺奖得主中获奖时最年长的一位。

——185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有7位女性。分别是1911年的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另外还获得1903年的物理学奖)、1935年的Irène Joliot-Curie、1964年的Dorothy Crowfoot Hodgkin、2009年的Ada Yonath、2018年的Frances H. Arnold,以及2020年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A. Doudna。

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系列一,1952年)获奖项目:发明分配色谱法获奖人: A.J.P.马丁R.L.M.辛格A.获奖人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成就1、A.J.P.马丁(A.J.P.Martin),英国生化与分析化学家,1910年3月1日生于伦敦,1929年入剑桥大学学习,193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36年获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物理化学实验室工作一年后,进入邓恩营养学研究所,在L.J.哈里斯和C.马丁领导下做生物化学研究,1938年转入利兹羊毛绒工业研究所工作,1946-1948年任职于诺丁汉的布茨纯医药品公司研究部生化处,1948年进英国医学研究院,先供职于里斯特预防医学研究所,后在该院医学研究所做研究工作,1952年任该所物理化学部主任,1956-1959年任化学顾问,1959年后一直担任波茨伯利有限公司主任,1973年任舒塞克斯大学教授。在大学读书期间,马丁完成的第一项课题是检测金属板对浸渍于液态空气里的吸引力,研究热电效应。在剑桥大学任职期间,主要从事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在营养研究所则研究维生素E的分离和维生素缺乏症的病理分析。由于后一项研究需要经常应用溶剂萃取和色谱分析,为色谱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层。在羊毛绒工业研究所,他和R.L.M.辛格做氨基酸分析,并发明了分配色谱分析法,后又与A.T.詹姆斯发明气液色谱分析法。马丁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0),被授予爵士荣誉称号(1960);他曾获瑞士医学学会伯泽里乌斯奖章(1951)、约翰斯可特奖(1958)J.P.韦士瑞尔奖章(1959)、福兰克林研究所福兰克林奖章(1959)和勒维尔胡密奖章(1963)。A.J.P.马丁于2002年去世。2、 R.L.M.辛格辛格(R.L.M.Synge),英国生物化学家,1914年生于利物浦,1928年入温彻斯特学院学习文学和自然科学,1933年进剑桥大学特里尼特学院学物理、化学、心理学和生物化学,1936年毕业,1941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于利兹的羊毛绒工业研究所,1043年到伦敦的里斯特预防医学研究所生化部跟随W.T.J.摩根做研究工作,1948年后,一再担任罗威特研究所蛋白质化学部主任。1945年以前,辛格致力于分配色谱及相关内容的研究,他和A.J.P.马丁共同发明分配色谱分析法,于1941年6月7日在国际医学研究所的会议上向生物化学与会者首次展示了分配色谱仪器及其应用,其研究论文发表于同年的生物化学学报上。1945年以后,辛格的主要兴趣转为研究酞、抗生素和蛋白质代谢的中间产物的分析和检测,1942—1948年研究短杆菌酞类抗菌素,1946—11947年在乌普萨拉大学与A。蒂塞利乌斯合作研究吸收分析法对该类化合物的应用。1948年以后,辛格在罗威特研究所研究反刍动物的蛋白质代谢、植物中酞蛋白质及其他化合物成分、蛋白质代谢的中间产物分离与纯化的物理化学方法。1950年与D.L.姆德和A.蒂塞利乌斯合作,根据多糖的动电超滤作用,发展了分子筛效应的多种应用,特别适用于氢键断裂研究。1958—1959年辛格在新西兰的哈米尔顿,与E.P.怀特合作分离有毒霉的菌毒素。辛格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皇家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美国生物化学学会荣誉会员。R.L.M.辛格于己于人994年去世。B、获奖项目的意义及影响(略)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卡罗琳·贝尔托西、摩顿·梅尔达尔和卡尔·巴里·夏普莱斯,以表彰他们在点击化学和正交化学研究方面的贡献。三位科学家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合人民币65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卡尔·巴里·夏普莱斯2001年已经获得过一次诺贝尔化学奖。从1901年到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共颁发114次,共189位科学家获得殊荣,其中8位是女性。此前弗雷德里克·桑格是唯一一位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化学奖的人,分别在1958年和1980年。现在卡尔·巴里·夏普莱斯成为第二位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 夏普莱斯第二次获诺贝尔化学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卡罗琳·贝尔托西、摩顿·梅尔达尔和卡尔·巴里·夏普莱斯,以表彰他们在点击化学和正交化学研究方面的贡献。

三位科学家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合人民币65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卡尔·巴里·夏普莱斯2001年已经获得过一次诺贝尔化学奖。卡罗琳·贝尔托西和卡尔·巴里·夏普莱斯都是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摩顿·梅尔达尔来自丹麦。

从1901年到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共颁发114次,共189位科学家获得殊荣,其中8位是女性。此前弗雷德里克·桑格是唯一一位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化学奖的人,分别在1958年和1980年。现在卡尔·巴里·夏普莱斯成为第二位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

夏普莱斯第二次获诺贝尔化学奖相关阅读:

独家|诺奖大猜想:夏普莱斯二拿化学奖?

在诺贝尔奖百年历史上,只有居里夫人(Marie Curie)、约翰·巴丁(John Bardeen)和弗雷德里克·桑格尔(Frederick Sanger)三人曾经两次获得科学奖。桑格尔是1958年和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此后40年,再无科学家能在诺奖“梅开二度”。

在现今曾获得诺奖的科学家中,美国化学家巴里·夏普莱斯(K. Barry Sharpless)被认为最有可能再度获得诺奖。凭借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方面的贡献获得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后,夏普莱斯开拓了一个全新领域——点击化学。

01

夏普莱斯是时候梅开二度?

在2001年诺贝尔奖的获奖演讲中,夏普莱斯没怎么说手性催化,而是花了更多时间来讲点击化学——一个很多化学家当时还理解不了的全新领域。也是在那年,他关于点击化学的论文被《德国应用化学》的三位审稿人一致退回,但总编力排众议,终于发表。

有机化学家夏普莱斯的不可思议的能力,让他玩转反应,不断创造出有用的化学反应。图|c&en

事实证明了总编的慧眼。这篇论文累计引用次数早已突破一万次,是整个有机化学领域最高引的文章之一,比为夏普莱斯赢得诺奖的那篇不对称环氧化论文的引用次数还要高出三倍。

超过一万次的引用是什么概念?国际知名的科学数据服务公司科睿唯安,收录了约5000万篇论文,其中只有5700篇(占0.01%)被引用次数超过2000次。

科睿唯安从这些论文的作者中甄选发布“引文桂冠奖”,迄今已成功预测54位诺奖得主。因此,引文桂冠奖被视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29位“引文桂冠”得主在两年内获得诺贝尔奖,从引文桂冠奖到诺贝尔奖的平均等待时间则是7年。

而夏普莱斯,正是2013年的引文桂冠奖得主。

另一方面,昨天的推送也介绍了,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从发表研究成果到拿奖,平均等待时间是21年。前面也提到了,夏普莱斯关于点击化学的论文发表于2001年。

这样算起来,差不多是夏普莱斯拿第二个诺贝尔化学奖的时候了。

夏普莱斯是200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因为他找到了有效控制分子的方法,以用于药物开发。图|K.C. Alfred

02

诺贝尔奖预测为什么难?

不过,即使数据支持,我们也不能说夏普莱斯一定会获奖。不到诺奖揭晓的一刻,没有人敢拍胸脯说:我的名单一定准确,因为诺奖预测真的很难。

预测诺奖的难点之一在于:诺贝尔基金会有严格的规定,所有诺贝尔奖的提名信息,包括提名人和被提名人在50年都不能公开。

诺奖得主会收到的奖章。图|nobelprize.org

以2019年的诺奖得主为例,大众想得知诺奖背后的逻辑,到底这些得主打败了哪些人,又是谁将所有人送到了诺奖的擂台上,只能静待到2069年。

所以科学界的顶级盛会比娱乐圈的全球盛事——奥斯卡难猜多了的原因,就在于没有人知道到底有哪些候选,而且可选的科学突破也不限于当年。因此,做出开创性成果的科学家都有希望。

就这样,每年的诺奖季,就会有若干人像我们曾报道的弗雷泽·斯托达特(Fraser Stoddart)那样(详见推送他算错减法,却拿了诺贝尔化学奖),着急地更新着自己的简历,等待着那通来自瑞典的电话。有的人幸运地等到了,而有的人,陪跑终生都没有等到。

03

诺奖得主怎么看?

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所有的诺贝尔奖项都会以直播的方式公布。

最早宣布得主的一场是10月5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F)热火朝天的筹备过程中,WLF对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厄温·内尔(Erwin Neher)进行了专访。问到了他对今年的诺贝尔奖的期待时,他表示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有非常多被广泛讨论的话题,比如说基因开关。但他也强调,每一年的诺贝尔奖都会有非常多的惊喜。

内尔教授还提到,他也非常关注化学奖的情况。因为近几年在化学界有着非常多的突破和新发现,所以化学奖总是扑朔迷离,非常有趣。

与内尔教授的专访。图|WLF独家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三世(George Fitzgerald Smoot III)也在专访中畅谈了对今年物理学奖的猜测。

斯穆特是香港科技大学的讲座讲授,他回忆起了去年今日,他和他的本科学生紧张地预测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情形,包括谁有可能二摘桂冠,哪个领域会被选中。

斯穆特教授在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图|WLF独家

斯穆特说,他经常会自己进行严肃的头脑风暴,在脑海里仔细研究所有的领域,看看委员会里都有谁,过一过最近几年都是哪个领域拿的奖。所以他经常会有以下的内心OS:哦!去年是宇宙天体学拿的,再往前还有引力波。唔,那应该是时候别的领域拿了。

今年因为精力集中于新冠疫情,斯穆特还没有好好想一想今年的诺奖。他直觉感到今年可能轮到的领域是凝聚态物理学、材料物理学和实验物理学。

斯穆特畅谈2020诺奖。独家视频戳

我们就和诺奖得主一起敲碗等结果吧~

图|tenor

2020年10月6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斯穆特的大猜想中的几个领域今年花落谁家,又或者物理奖今年不走寻常路?10月7日诺贝尔化学奖开奖,夏普莱斯又能否二度获奖?请锁定本号,我们将为你们带来最新最热的诺奖信息,内容精彩,不要错过!

延 伸 阅 读

独家专访|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托达特:这会是震撼化学界的全新领域!他算错减法,却拿了诺贝尔化学奖金星发现外星生命?三位诺奖物理学家独家回应独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谈《信条》:时间旅行并非不可能独家|牛津新冠疫苗跌下神坛,顶尖科学家解析疫苗研发为何这么难

排版|Kai

编辑|羽华

责编|小文

诺贝尔化学奖发表论文

北京时间10月6日下午5点49分许,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本杰明·李斯特和大卫·w·c·麦克米伦因“在不对称有机催化方面的发展”被授予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

2021年的诺贝尔奖单项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736万元人民币)。

LIST, Benjamin

Benjamin List教授1997年于法兰克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 Scripps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并留所仼助理教授。2003年起, Benjamin List教授入职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并于2005年荣升为教授。Benjamin List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催化与合成,是不对称有机催化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发展了一种新型不对称催化模式:手性抗衡阴离子导向的不对称催化(ACDC),目前共发表SCI论文200多篇。近年来获得的主要荣誉有 Otto-Bayer- Prize(2012),Horst-Pracejus-Prize (2013), Mukaiyama Award (2013), Arthur C. Cope Scholar Award (2014),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Prize(2016)等。Benjamin List教授目前担任Synlett 杂志主编,还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Synfacts 等专业杂志担任编委。

David MacMillan

David MacMillan是美国有机化学家,美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曾获得阿瑟・C・科普学者奖、ACS Award for Creative Work in SyntheticOrganic Chemistry奖等多个奖项。其课题组一直从事不对称催化、新的反应方法学以及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尤其在有机小分子催化和光催化氧化还原催化方面颇有建树,屡屡发表Nature、Science、JACS等高水平文章。

过去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名单

2020年——法国和美国科学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Jennifer A. Doudna获奖,获奖理由是“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

2019年——美国和日本3位科学家 John B Goodenough、M. Stanley Whittlingham、Akira Yoshino获奖,获奖理由是“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

2018年——美国科学家Frances H. Arnoid获奖,获奖理由是“研究酶的定向进化”;另外两位获奖者是美国的George P. Smith和英国的Sir Gregory P. Winter,获奖理由是“研究缩氨酸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

2017年——瑞士、美国和英国3位科学家Jacques Dubochet、Joachim Frank和Richard Henderson获奖,获奖理由是“研发出冷冻电镜,用于溶液中生物分子结构的高分辨率测定”。

2016年——法国、美国、荷兰3位科学家Jean-Pierre Sauvage、J. Fraser Stoddart和Bernard L. Feringa获奖,获奖理由是“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

2015年——瑞典、美国、土耳其3位科学家Tomas Lindahl、Paul Modrich和Aziz Sancar获奖,获奖理由是“DNA修复的机制研究”。

诺贝尔化学奖小知识

——截至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共颁发了112次,没有颁发的8年分别是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年。

——1901年至2020年,共186人次获奖,实际获奖个人为185人,因为英国科学家Frederick Sanger于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奖。

——112次颁奖中,63次为单独获奖者,24次为2人共享,25次为3人共享。

——最年轻的获奖者是法国科学家Frédéric Joliot,1935年因“合成新的放射性元素”与妻子Irène Joliot-Curie一起获奖,时年35岁。

——最年长的获奖者是美国科学家John B. Goodenough,2019年因“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获奖,时年97岁。他也是迄今为止所有诺奖得主中获奖时最年长的一位。

——185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有7位女性。分别是1911年的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另外还获得1903年的物理学奖)、1935年的Irène Joliot-Curie、1964年的Dorothy Crowfoot Hodgkin、2009年的Ada Yonath、2018年的Frances H. Arnold,以及2020年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A. Doudna。

发表于Biochemistry、FEBS Lett和J Cell Comp Physiol (JCell Physiol的前身)上。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论文发表在哪个期刊,2006年化学奖关于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Osamu Shimomura 从1962到1979年的几篇重要论文发表于Biochemistry、FEBS Lett和J Cell Comp Physiol (JCell Physiol的前身)上。上述三份杂志在2006年的IF分别为3.379、3.264和4.313。

诺贝尔化学奖发表过的论文

诺贝尔 医学及生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得奖之作都发表在什么杂志上呢?当然CNS是少不了的,确实有不少得奖佳作都刊登在Cell、Nature、Science上。推崇CNS、重视杂志的IF(影响因子),不见得完全错误或没有意义。但我想指出的是,同样有许多被诺奖委员会引述的得奖论文,是发表在优秀的专业杂志甚至是被国内某些评鉴系统认为是次等甚至是不值一提的学术刊物上的,以下我举一些例子说明。 2009年化学奖得主Ada Yonath(阿达?约纳特)关于核糖体亚基晶体学研究的关键性论文,有三篇发表于J Mol Biol(1984、1987、1991)上,也有两篇发表于现已停刊的杂志Biochemistry International(1980、1987)上。虽然J Mol Biol(分子生物学杂志)在2008年的IF只有4.146,但在上世纪80年代它是与CNS齐名的顶尖杂志,至今也仍然是结构生物学领域最好的杂志之一,可以说是该领域的旗舰。至于Biochem Int由国际生化分子生物**合会主办,其1999年IF只有0.77。这是小杂志发表大论文的又一经典案例。 2008年化学奖关于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Osamu Shimomura(下村修)从1962年到1979年的几篇重要论文发表于Biochemistry(生物化学)、FEBS Lett(欧洲生化学会联合会快报)和J Cell Comp Physiol(细胞和比较生理学杂志,J Cell Physiol的前身)上。上述三份杂志在2008年的IF分别为3.379、3.264和4.313。虽然它们的IF都不高,但在相关领域内仍是重要的学术杂志,也以发表过诺奖得奖之作为傲。 2008年医学奖关于人乳头瘤病毒的发现,Harald zur Hausen(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教授被引述的论文有6篇发表于J Virol(病毒学杂志),有10篇发表于Int J Cancer(国际癌症(cancer))上,更有一篇发表于Arch Dermatol Res(皮肤病研究文献)上。三份杂志2008年的IF分别为5.308、4.734和1.927,再次说明重要论文也可以发表在IF较低的优秀专业期刊上。 类似的例子可以说是不可胜数。2004年几位诺奖得主有关泛素的经典论文发表在JBC(生物化学杂志)、FEBS Lett和BBRC(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研究通讯)上,我记得其他人过去也提到过。这三份杂志的IF都不高(2008 IF为5.520、3.264和2.648)。 从上述例子可见,诺奖得奖之作也可以发表在相对不太显眼的期刊上。真正划时代的突破,无论发表在大杂志或小杂志,最终同样会得到充分的肯定。从根本上说,从事或评价科研工作和论文,更重要的是其长远影响和科学价值。IF以及其他所有定量指标,只能作为参考,只能在缺乏专家、缺乏客观评价、缺乏更科学评价系统的情况下用作参考指标。即使如此,采用多个不同指标也要比采用单一IF更好一些。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是:

1、卡罗琳·贝尔托齐

卡罗琳·贝尔托齐,女,1966年10月10日出生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

2、卡尔·巴里·夏普莱斯

1941年4月28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两次),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W.M.Keck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特聘教授。

3、莫滕·梅尔达尔

莫滕·梅尔达尔,男,1954年出生于丹麦,丹麦技术大学博士,哥本哈根大学教授。

得奖原因: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卡罗琳·贝尔托齐、卡尔·巴里·沙普利斯和丹麦科学家莫滕·梅尔达尔,以表彰他们在发展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的贡献。

点击化学的概念来自沙普利斯在21世纪初发表的一篇文章。沙普利斯认为,让碳原子之间形成化学键是化学合成的一大障碍,来自不同分子的碳原子往往缺乏成键的化学动力,而人工激活反应的过程会导致许多不必要的副产物。

他提出一种更容易掌控的路径,即利用氮原子或氧原子作为“桥梁”,将具有完整碳骨架的小型分子拼接起来。这种方法被称为点击化学。

此后不久,梅尔达尔和沙普利斯分别独立报告了“铜催化的叠氮化物-炔烃环加成”反应,它被称为点击化学“王冠上的明珠”。梅尔达尔在用铜离子催化炔烃与酰卤的反应时,发现炔烃与中间产物叠氮化物反应生成环状结构的三唑。

梅尔达尔看到了叠氮化物和炔烃发生反应的价值,他于2002年在一篇学术文章中表示,该反应可用于将许多不同分子结合在一起。同一年,沙普利斯也发表了用铜催化使叠氮化物和炔烃发生反应的论文,并将其描述为“完美的”点击反应。

一般都是长篇小说,独立成册。

诺贝尔化学奖论文发表期刊

1.罗莎琳·富兰克林: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 世上最有名的女性科学家之二,仅排名居里夫人之后。 罗莎琳·爱尔西·富兰克林是一位英国物理化学家与晶体学家。她所做的研究,专注于DNA、病毒、煤炭与石墨等物质的结构。她所拍摄的DNA晶体衍射图片“照片51号”,是沃森与克里克解出DNA结构的关键,后者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罗莎琳德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默默无闻。 1952年5月,罗莎琳对着一根湿润的DNA照射了62小时后,得到了一张极为清晰的DNA晶体衍射图,这就是 历史 上鼎鼎大名的“照片51号”,曾经无数次出现在教科书中和各种期刊报纸上,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美的一张X射线照片。但是当时她并未有所发觉。 后来这张照片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拿给沃森看,沃森因此而得到启发,与克里克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关于DNA结构的论文,他们因此得到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是由于长期接触X射线,罗莎琳患上了卵巢癌,于1958年逝世。 后来的学者都认为,罗莎琳对DNA双螺旋结构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应该分享当年的诺贝尔奖。 2. 奥斯瓦尔德·埃弗里 埃弗里是大部分人没听说过的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他是最早的分子生物学家之一,免疫化学先驱,曾长期在纽约市洛克菲勒研究院附属医院工作。 生物的遗传物质被证明是脱氧核糖核酸(DNA),这是20世纪最大的科学发现之一,也已经被写入教科书无数年,但是它的发现者埃弗里却终生无缘诺贝尔奖。原因是诺贝尔奖委员会中的专家大佬Einar Hammarsten是坚定的蛋白质支持者,认为蛋白质才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埃弗里1955年去世之后三年,Hammarsten才去世。 3. 水谷哲 霍华德·马丁·特明在1975年因为逆转录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然而事实上,水谷哲才是发现逆转录酶的论文第一作者,因为《自然》期刊编辑擅自调换了论文排名,导致水谷哲没有成功获得诺贝尔奖。 4. 周芷:论文一作都不给诺贝尔奖? 周芷生于湖南省,成长于台湾,旅美分子生物学家。现为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遗传学系教授。 1993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与她的合作的理察·罗伯茨与麻州理工学院的菲利普·夏普,虽然1977 年发表在科学刊物细胞‘Cell’: An amazing sequence arrangement at the 5′ ends of adenovirus 2 messenger RNA 的论文中,以电子显微镜进行实验的第一作者为周芷,罗伯兹为第4 位(也是最后一位,但当时论文并没有通讯作者制度,罗伯兹也非通讯作者),但周芷却成为遗珠。她曾向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抗议,在国际学界引起不小回响。 5.查尔斯·赫伯特·贝斯特 查尔斯·赫伯特·贝斯特,加拿大生理学家。1921年在多伦多大学作为弗雷德里克·班廷的助手共提炼了胰岛素。 弗雷德里克·班廷及约翰·麦克劳德因为发现胰岛素而获得1923年的诺贝尔奖。但是当时班廷及很多人都认为他的研究助手贝斯特才是实验的主要贡献者,班廷甚至拒绝与麦克劳德一起领奖,认为他没有资格。麦克劳德只是借用了班廷的主意,借用了一下实验室和10条狗,并让贝斯特担任助手帮助他实验而已。 班廷后来把自己奖金的一半分享给了贝斯特,但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上,却始终不能出现贝斯特的名字。 6.铃木梅太郎 铃木梅太郎是日本化学家、维生素专家。曾任东京帝国大学名誉教授,也是理化学研究所创始人之一,帝国学士院会员,文化勋章获得者。。 1926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被授予克里斯蒂安·艾克曼和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爵士,因为他“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和“发现刺激生长的维生素”。这里“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就是维生素B1,也就是硫胺。 其实世界上最早提取维生素B1的人是铃木梅太郎,两度名列“日本十大发明家”。但是由于他的论文被翻译成德文时,没有标注“世界首例”,于是他错失了诺贝尔奖的资格。 7.北里柴三郎 北里柴三郎是大日本帝国的医学家和细菌学家,1901年曾与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一起被提名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是只有贝林获奖。史书上已经承认血清疗法是由北里、贝林共同开发的。日本医学界设有贝林·北里奖以纪念他的贡献。 北里是许多重要机构的创始人,包括私立传染病研究所(现・东京大学医科学研究所)、土笔冈 养生 园(现・北里大学北里研究所医院)、私立北里研究所(现・学校法人北里研究所)。此外也是北里大学校祖、庆应义塾大学医学科(现・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创始人兼初代科长、庆应义塾大学医院初代院长、日本医师会创始人兼初代会长。 前理化学研究所所长、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评论:“(大村智的获奖)达成了北里柴三郎教授的悲愿”。 8.冈崎令治冈崎恒子 冈崎令治是日本分子生物学家。出生于广岛市白岛人。日本分子生物学的先驱者之一,最大贡献是与其夫人冈崎恒子共同发现并命名了冈崎片段,被认为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很可能会获得诺贝尔奖。 1966年,冈崎夫妇发现了DNA合成中后随链上形成的短片段——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并且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以及冷泉港(Cold Spring Harbour)实验室的研讨会上发表。1967年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机构担任教授。1972年,冈崎夫妇进一步发现了与冈崎片段相关的RNA,成功构建起DNA半不连续复制模型。 1975年,由于早年在广岛核爆中遭遇核辐射引起的骨髓性白血病发作,44岁的冈崎令治在前往美国 旅游 期间病逝。在此之后,他的夫人,同时也是名古屋大学教授,冈崎恒子将他的研究继续了下去。 9.庄小威 她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最年轻外籍院士、哈佛大学物理与化学双料教授,现年45岁。2003年,庄小威拿下“麦克·阿瑟天才奖”,成为第一位获此荣誉的华人女科学家。 目前,庄小威在哈佛的实验室致力于开发以单分子成像、超高分辨率成像等光学成像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 “光凭看,你就能知道很多。”这句话出自美国棒球运动员Yogi Berra,庄小威经常以此来鼓励她的学生们。她提出的STORM(随机光学重构显微技术),是单分子荧光成像方面的革命性技术,曾在2014年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此后,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委员曼斯·埃伦贝格回应称,贝齐格早在1995年就发表了相关论文,而PALM论文的投稿时间比STORM论文早了将近4个月。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制造纯碱的新方法,应获诺贝尔化学奖!一·赵忠尧 赵忠尧,因为年代问题肯定好多人没有听过他的名字,可是说到钱学森肯定很多人知道,当时有人总结说如果钱学森能和五个师相比的话,那么赵忠尧就能和十个师相比,可见他比钱学森厉害两倍来,而且他的学生也很厉害比如杨振宁啊邓稼先啊等等都是他的学生,可见这个人是多么厉害啊!他还是我们中国的原子能之父,等等等很多很多的名气,根本一下说不完。 因为成绩优异他就出国留学,在外国他学到了知识,当时外国正在研究导弹很可能就是对准我们国家,他知道后就准备回国来保护我们的安全,在美国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准备带回国进行研究,可是在回来的路上他却被美国给截住,拿走了当时在外国学习记的笔记什么的,把他关在日本的监狱里,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国家的人都表示很不满意,极力要讨回公道,就连当时美国的科学家也为我们说话,美国实在没有理由了就把他放了,可是这件事还不算什么,接下来这件事就更让人们生气了。 就是这个世界欠他一个诺贝尔奖,他在美国的导师是非常有名的密立根,因为迫切想要学到更多的知识来拯救我们国家的他到外国后更是很刻苦的学习,希望学完后能帮助我们中国在科学上更进一步,当时密立根给了他一个非常难的题,而赵忠尧还觉得想要更难的突破自我。 其实这个题已经很难了,在这道题中他下了很多的功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中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也得到了比较可靠的理论,最后他去拜访卢瑟福的时候,也得到了卢瑟福的赞赏,当时都有人说下一个诺贝尔奖肯定是赵忠尧,可是在几年后宣布诺贝尔奖的时候他并没有得到这个奖项,反而被别人给拿走了。这件事情出来后我们国家的人就对他的实验进行了研究,也得到了和他一样的结果,可是诺贝尔奖已经颁发给了别人,在很久后才有人对这个进行了解释,才说出了真正的原因,说当时在进行试验的时候并没有得到赵忠尧发现的结果,所以对他的这项进行了判断是错误的。后来就有很多的科学家做了研究又发现这个实验室可靠的,可是诺贝尔奖已经发完了,最后相关人士对这件事说明了说当时判断错误才导致了赵忠尧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不过赵忠尧并不在意这件事,他只想做他的研究。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门捷列夫,1907年去世。凭借元素周期表,就有资格获得第一届诺贝尔化学奖。 2.开尔文勋爵,1907年去世。十九世纪的科学超人,完成的多项工作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完全有机会,有资格获得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奖。 3.玻尔兹曼和吉布斯,玻尔兹曼1906年去世,吉布斯1903年去世。他们生前还是有机会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或化学奖。但是他们的工作在当时没有被广泛理解和重视,再加上英年早逝,只能和诺奖擦肩而过。 4.吴健雄,1997年去世。吴夫人是杰出的女性实验物理学家,本应该在1957年就和杨振宁、李政道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但是在1957到1997漫长的40年时间中,诺奖似乎遗忘了吴夫人,真令人匪夷所思。 5.S.N.玻色和R.L.米尔斯,玻色1974年去世,米尔斯1999年去世。他们的工作不是不重要,也不是未被人理解,而是被巨人的光环所笼罩。以玻色-爱因斯坦统计理论为基础的超流、超导、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工作获得了不下5,6个诺贝尔物理奖。围绕杨-米尔斯方程诞生过7个诺贝尔物理奖和6个菲尔兹奖。玻色和米尔斯的工作只是因为和爱因斯坦,杨振宁这样的大咖搅和在了一起,而诺奖无意给爱因斯坦、杨振宁再颁一次奖,他们未获诺奖实在有点遗憾。 6.约翰.贝尔,1990年去世。虽然贝尔所处的时代,量子力学盛宴已过。但是贝尔还是执着地指出了冯.诺依曼在论证不存在隐变量过程中犯下的愚蠢错误,提出了贝尔不等式。这是继玻尔和爱因斯坦之后,量子力学理论最有意义的进展。揭示了世界远比我们的想象要复杂得多。 7.C.E.香农,2001年去世。也许有人会说香农是个数学家,但是这不对。香农开创的信息论底层逻辑是不折不扣的物理思想,信息论产生的影响主要也在物理世界,数学仅仅是在定量计算信息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信息即非能量也非物质,但却是人类理解物质世界的要素。信息目前还不在物理理论的框架内,它如何影响物质世界仍然是有待开垦的处女地。就连发明个光纤,CCD器件,甚至什么发蓝光的LED都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凭什么香农不行。

这个问题还是得拿数据说话,外网上早有统计,但是诺奖并非一个文章讲的没明白,一般是一系列文章,但总有一篇开创性的“奠基文章”,也就是概念或理论被第一次提及的文章。以下横轴为奠基文章数量。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论文发表在哪个期刊,2006年化学奖关于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Osamu Shimomura 从1962到1979年的几篇重要论文发表于Biochemistry、FEBS Lett和J Cell Comp Physiol (JCell Physiol的前身)上。上述三份杂志在2006年的IF分别为3.379、3.264和4.313。

诺贝尔 医学及生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得奖之作都发表在什么杂志上呢?当然CNS是少不了的,确实有不少得奖佳作都刊登在Cell、Nature、Science上。推崇CNS、重视杂志的IF(影响因子),不见得完全错误或没有意义。但我想指出的是,同样有许多被诺奖委员会引述的得奖论文,是发表在优秀的专业杂志甚至是被国内某些评鉴系统认为是次等甚至是不值一提的学术刊物上的,以下我举一些例子说明。 2009年化学奖得主Ada Yonath(阿达?约纳特)关于核糖体亚基晶体学研究的关键性论文,有三篇发表于J Mol Biol(1984、1987、1991)上,也有两篇发表于现已停刊的杂志Biochemistry International(1980、1987)上。虽然J Mol Biol(分子生物学杂志)在2008年的IF只有4.146,但在上世纪80年代它是与CNS齐名的顶尖杂志,至今也仍然是结构生物学领域最好的杂志之一,可以说是该领域的旗舰。至于Biochem Int由国际生化分子生物**合会主办,其1999年IF只有0.77。这是小杂志发表大论文的又一经典案例。 2008年化学奖关于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Osamu Shimomura(下村修)从1962年到1979年的几篇重要论文发表于Biochemistry(生物化学)、FEBS Lett(欧洲生化学会联合会快报)和J Cell Comp Physiol(细胞和比较生理学杂志,J Cell Physiol的前身)上。上述三份杂志在2008年的IF分别为3.379、3.264和4.313。虽然它们的IF都不高,但在相关领域内仍是重要的学术杂志,也以发表过诺奖得奖之作为傲。 2008年医学奖关于人乳头瘤病毒的发现,Harald zur Hausen(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教授被引述的论文有6篇发表于J Virol(病毒学杂志),有10篇发表于Int J Cancer(国际癌症(cancer))上,更有一篇发表于Arch Dermatol Res(皮肤病研究文献)上。三份杂志2008年的IF分别为5.308、4.734和1.927,再次说明重要论文也可以发表在IF较低的优秀专业期刊上。 类似的例子可以说是不可胜数。2004年几位诺奖得主有关泛素的经典论文发表在JBC(生物化学杂志)、FEBS Lett和BBRC(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研究通讯)上,我记得其他人过去也提到过。这三份杂志的IF都不高(2008 IF为5.520、3.264和2.648)。 从上述例子可见,诺奖得奖之作也可以发表在相对不太显眼的期刊上。真正划时代的突破,无论发表在大杂志或小杂志,最终同样会得到充分的肯定。从根本上说,从事或评价科研工作和论文,更重要的是其长远影响和科学价值。IF以及其他所有定量指标,只能作为参考,只能在缺乏专家、缺乏客观评价、缺乏更科学评价系统的情况下用作参考指标。即使如此,采用多个不同指标也要比采用单一IF更好一些。

诺贝尔奖论文发表

发表于Biochemistry、FEBS Lett和J Cell Comp Physiol (JCell Physiol的前身)上。

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诺贝尔奖最初的五大奖项是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或生理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而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相同,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969年第一次颁发,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近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成就如下:

2007年,由于对机制设计理论(Mechanismdesigntheory)研究的贡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教授赫尔维茨(LeonidHurwicz)、新泽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讲座教授埃里克-马斯金(EricS.Maskin)、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迈尔森(RogerB.Myerson)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就业与增长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埃德蒙?菲尔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

2005年,以色列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和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两位经济学家“因通过博弈论分析加强了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得了1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解释价格战和贸易战这样的经济冲突以及为何一些社区在运营共同拥有的资源方面更具成效”。

2004年,出生在挪威的经济学家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获得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两位经济学家因对动态宏观经济学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得了1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他们的研究工作解释了经济政策和技术的变化是如何驱动商业循环的。

200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获得200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这两位经济学家这个桂冠时称:“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发明了处理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两个关键特性的统计方法:时间变化的变更率和非平稳性。”

200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恩曼(拥有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丹尼尔-卡赫内曼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维农-史密斯为实验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他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并设定了经济学研究实验的可靠标准。

2001年,三位美国教授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詹姆斯-J-赫克曼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丹尼尔-L-麦克法登,以表彰他们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

199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芒德尔,因为他对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币区域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分析。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论文发表在哪个期刊,2006年化学奖关于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Osamu Shimomura 从1962到1979年的几篇重要论文发表于Biochemistry、FEBS Lett和J Cell Comp Physiol (JCell Physiol的前身)上。上述三份杂志在2006年的IF分别为3.379、3.264和4.313。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