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张忠德医学论文发表时间

发布时间:2024-07-04 09:51:45

张忠德医学论文发表时间

叶欣对工作高度的责任心,对患者无私的爱心和对同事无微不至的关心。

这是在非典时期的爱情连线。 电话的这一头,是上海石化的解俊,电话的那一头,是身在北京小汤山医院当护士的未婚妻。 现在,对解俊来说,每天晚上的那一个电话,已经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未婚妻值班的时间并不固定,三四个班头要轮换。因此这个电话也要随时改变。“如果她是早上8点到下午1点,或者下午1点到晚上6点的班。那么,我就晚上7点到8点给她打电话。如果她上的班是晚上6点到凌晨1点的话,那我就等到凌晨1点给她打电话。”解俊对记者说。 在这个京沪连线的背后,是一段动人的故事。 今年“五一”,对于石化企业发展公司职工解俊来说,是终身难忘的。原来,小解与在河南某解放军医院当护士长的未婚妻在经过爱情长跑后,决定在5月1日举行婚礼。喜帖早已发出,喜庆典礼正在操办,然而,突如其来的非典,使小解的未婚妻一时陷入了两难境地:是去北京参加抗非战役,还是到上海举行婚礼?几经商量,小解和未婚妻毅然推迟了婚事。小解对未婚妻说,军人的天职是服从。放心吧,我等你回来。4月底,小解的未婚妻登上了赴京的专机。 从这一刻起,他每天多了一份心思,也多了一项功课:通过电话关心未婚妻的情况,鼓励未婚妻出色完成组织交给的光荣任务。当得知小解居住的集体宿舍电话线路不够畅通后,小解所在单位领导立即联系电话局予以解决,并赠送电话卡,希望通过小解转达石化人对“石化媳妇”的敬意和祝福:用鲜花和美酒,用真情和敬意,办一个“迟到”的婚礼,“等你回来做新娘”。5月17日晴 在医院派往武警医院的医疗队中,刘晋浩医生结婚还不到一个月,新婚的妻子和甜蜜的蜜月都使他格外地留恋。但当他听说医院即将组建抗非典医疗队时,他立即和妻子商量,要求报名参加。妻子舍不得他离开,也担忧他的健康,可他耐心地做通了妻子的工作,加入到了医疗队中,把妻子独自留在家中。 进入“红区”以后,为了不让妻子担心,他每次给家里打电话都对工作轻描淡写,故意装作很轻松。其实,他一工作起来,眼里只有病人,完全忘了自己的安危。 今天正好是他当班,他心里清楚,由于病人大量使用激素,有的表现得非常狂躁,因此,他在查房时格外留心每个病人的情绪变化。就在他查房时,一个男病人突然发作,表现得非常暴躁,值班护士根本就按不住他,马上就要从床上掉下来了。刘晋浩看见以后,马上一个箭步抢上前去,先是伸出双手托住了病人,然后干脆把病人揽在了怀里与他零距离接触。最后,刘晋浩终于安抚了病人,把他扶回了床上,并下医嘱让病人服药。 非典病毒的传播途径大家都清楚,这样近距离的接触病人是非常危险的。事后,一位同事问他:“你怕不怕被传染上?”他笑了笑,淡淡地说道:“来到病区以后,病人的遭遇让我非常同情,尽早治好他们是我最大的心愿,至于传染不传染,当时已经顾不上了。” “红区”里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件件都是那么感人。因为,这些医护人员个个都是英雄,每个人都在这个特殊时期展现了自己无尽的风采,既没有刻意的修饰,也不是故意的装模作样,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真真切切。 天津市第二医院李平 徐杨整理今年春节以来,一场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抉择摆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面前,他们日以继夜坚守病房,与危害人民健康的顽凶━━非典型肺炎,进行着一场殊死的大搏斗,用生命和热血,奏响了一曲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凯歌。 疫情就是命令 2002年大年三十,广州市各医疗单位接到了收治非典型肺炎的紧急通知。疫情就是命令,市八医院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分析疫情,并对医院如何收治突发传染病做了研究,成立了抢救突发性疾病领导小组和医疗小组。院党委召开各支部干部会议,对救治非典型肺炎病人工作进行了动员,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在工作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并要求全院干部、职工停止休假,全力以赴做好病人的收治工作。书记杨湛年逾八旬的父母亲,从安徽来到广州过春节,她未能陪上他们一天,日夜坚守在病房。院长唐小平的弟弟因患病要做开颅手术,根本无法去照顾,只是到了手术后第三天才去瞧了一眼。放射科主任刘晋新,父亲病危已上了呼吸机,当得知疫情,放下电话二话没说,垂泪告别了父亲,连旅行包都未放回家,就赶到了病房。曹秀芳纪检书记、杜伟国副院长深入到医院后勤各班组,作好大量收治病人的物资准备。 病房就是战场 市八医院救治非典患者的工作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感染科一病区一天危重病人最多达19人,11台呼吸机连轴转。为了保证病人的救治工作,不少医务人员日夜坚守在病房。连续10多天没有回家的医师施海燕,特别想念不满2岁的儿子。一天深夜,当电话里传来儿子亲亲妈妈的声音时,她再也忍不住了,一个人躲进一间小房里痛哭了起来。护士胡嘉茜、郑淑芳、护士长农菲、医师何凯茵由于加班过度疲劳,累得晕倒在病房,醒过来后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其实,苦点累点对医务人员来说算不了什么,最大的威胁是此病具有传染性,收不收治这类病人,到不到这些科室工作,对每个医务人员都是一次生与死考验,但医务人员毫不犹豫的抛弃个人安危,选择了收治,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请假离开。2月8日,医院再增开一个新病区,需要20多个医务人员,报名者竟超过了50名。 防非典传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与病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支纤镜检查与病人是“零距离接触”,陈劲锋主治医师似乎根本没考虑这些,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他给病人检查一做就是10多个,最后自己被传染了。省专家组成员感染科主任蔡卫平经常在病人床边检查诊治病人,很多操作都亲自做,疲惫的身体难以抵抗烈性传染病的入侵,2月13日他开始发烧,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他的工作岗位。由于过度劳累,加上病房病人多,空气中病菌的浓度高,医院里相继有20多名医务人员被感染病倒。但一个病倒了,另一个又毅然顶上去。 党员就是旗帜 在同非典战斗的过程中,在最困难的时刻,在最危险的地方,处处可以看到医院共产党员的身影,他们把危险带给了自己,把安全留给了别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情操。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是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当疫情出现,感染科护士长农菲特地把自己的母亲接来照顾自己年仅8岁的儿子,而她自己则日夜工作在病房里,有时甚至一天工作近15个小时,最终累倒在病房里。医院党委书记杨湛作为从事传染病工作多年的专家,从年三十起和其他院领导一起,天天与医务人员一道战斗在临床第一线。医院党委委员、院长唐小平,作为专家组成员,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他经常与医护人员一起查房,探视危重病人。已使多位医护人员感染的周某入院后,他多次到病床前探视,他希望以自己的行为为广大的医务人员树立起了榜样和旗帜:面对死神,绝不能有半点退缩。在党员这一面旗帜的影响下,广大医务人员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向广大市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就是“尽量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这件事永远不后悔。

叶欣1956年7月9日出生于广东徐闻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1976年毕业时,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1983年,被提升为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 急诊科是省中医院最大的护理单位,下设120、补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病情、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长不仅需要超一流的护理专长,更要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领导能力和冷静快捷的思维能力。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女性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几十年。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尽量不让年轻的小护士们沾边。每次她总是说:你们还小,这病危险!对待这类病人,她护理得格外耐心、细致,没有一丝的嫌弃。对于家境贫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动出钱为病人买东西。她常常对护士们说:“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并作自我批评。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刚建立时,叶欣主动请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 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 2003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 3月4日中午,极度疲倦的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后确诊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 2003年3月25日凌晨1:30,就在叶欣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享年47岁。 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把培养护理人才作为本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她常利用午休给护士们上业务课,让刚进急诊科的姑娘们在她身上练习扎针。 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1995年,论文《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共有发表论文13篇。 叶欣是一个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闻达,只讲奉献。作为领导,她的宽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让、内秀和公正,无不深深折服着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护士曾诗意地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加班、顶班,对她可谓司空见惯,尤其是节假日,她会主动给自己排上班。叶欣去世后,她爱人动容地说:“我和叶欣结婚22年了,但只有结婚那年我们一起在家过了春节,其余她全是在医院度过的。” 2003年4月16日《健康报》发表了《永远的白衣战士——追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的通讯,讲述了叶欣护士长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 叶欣1956年7月9日出生于广东省徐闻县一个医学世家。 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学习。 1976年毕业,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 1983年,被提升为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广东省中医院建立二沙分院时,叶欣主动请缨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在急诊科护士长连续工作二十年。 1995年,论文《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共有发表论文共13篇。 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 2003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 3月4日中午,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后确诊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 2003年3月25日凌晨1:30,就在叶欣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享年47岁。 3月29日下午,广东省中医院在广州殡仪馆青松厅举行叶欣遗体告别仪式,全体员工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2003年4月16日《健康报》发表了《永远的白衣战士——追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的通讯,讲述了叶欣护士长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 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记得她那永远穿梭忙碌的身影和那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7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却永远地走了。她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拼搏的战场上。 担任公司老总的爱人不相信,总是泰然处之、波澜不惊,危险和死亡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地走进明亮双眸的妻子,会永远离开了他和还在上大学的儿子。以前连家中水电费多少都不知的他,如今要父子相依为命,从烧菜、洗衣开始照料自己。他强忍悲痛从叶欣工作的科室取来了她心爱的工作服和燕尾帽,让她与人们作最后的诀别。因为,“她喜欢工作服,哪怕再旧再破她也喜欢”。眼含热泪,他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其实,叶欣是知道这次抗击‘非典’危险的。她病倒前两周,我们连周末去老人那的聚餐都取消了。当病魔袭来时,叶欣是迎着上去的。她没有当逃兵,我们为她骄傲!”“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今年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无形的病魔,看不见、摸不着,即便你全副武装,有时也防不胜防。超负荷、紧张的工作,使人们常常无暇顾及没戴紧的口罩;体力的严重透支,使病魔乘虚而入。有的护士病倒了,叶欣心急如焚。每天上班,她第一件事就是亲自打来开水拿来预防药,亲眼看着大家吃下去。她苦口婆心地提醒大家落实各项隔离措施,从医生到护工,一个也不能落下。其检查的严谨和认真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 这是一场艰难的阻击战。 在对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救治中,叶护士长注意到,很多病情危重的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其他严重的疾病。原本虚弱的身体明显不敌新疾,多脏器衰竭随时可能发生。此时此刻,挽救生命不仅需要高度的责任心,更要有精湛的技术和医护的通力协作。原有冠心病,且处于心脏搭桥术后的患者梁先生因发热咳嗽前来急诊,短期内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色紫绀,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叶欣护士长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使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接上床边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仪,静脉注射强心药、血管活性药、呼吸兴奋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护士长顾不上休息,拖着疲惫的身躯又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因为还有上了呼吸机的危重病人7床冼伯和9床高伯的护理工作等着她去检查……就这样,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一直伴随着叶欣。她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可谁能想到,此刻的叶欣,是强忍着自身病痛的折磨完成着一次次的抢救和护理。 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除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面对肆虐的非典型肺炎,危险和死亡那么真切地走向医务人员。“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和二沙急诊科主任张忠德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急危重“非典”病人的检查、抢救、治疗、护理工作,有时甚至把同事关在门外,声色俱厉,毫无协商的可能。他们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或少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他们心甘情愿!“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2月24日,对于叶欣来说是一个紧张而又寻常的日子。前天晚上值夜班时只觉得周身酸痛,疲倦得很。自从急诊科出现“非典”患者以来,她已经没有节日或周末的概念了。近一段时期以来,她明显地感到精力不济,尤其是颈椎病、腰椎病和膝关节病似乎凑热闹般一齐袭来,可急诊科有太多的事需要她,她放不下。她更不敢将自己的病痛告诉同事和领导,否则她又要被强迫休息了。上午,一位怀疑肠梗阻的急腹症患者前来急诊,需要紧急手术,同时患者的某些症状引起了医务人员的高度注意。随着检查结果的反馈,怀疑终于被证实:是非典型肺炎!紧接着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一切严重的症状都出现了,这是一位“毒”性极大的重症患者!叶护士长与专家组的成员迅速展开了抢救工作: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患者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可“非典”病毒就在这个时候闯进了已经在一线连续奋战了好多天的叶欣身体。 3月4日清晨,叶欣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科室: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虽然上班前她就感觉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里忙碌着,密切注意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劳累了一上午,水没喝一口,饭没吃一口,只觉得周身困痛,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中午刚过,极度疲倦的叶护士长开始出现发热症状,不得不到病房隔离留观。体温在升,补液在滴,但叶护士长记挂的还是科室里的几个危重病人。通过呼叫仪,急诊科的同事们又听到她那微弱但亲切的声音:“9床上呼吸机后,血氧饱和度上去没有?下午每隔两小时的吸痰量多不多?”“7床每两小时尿量有多少?危重病人可要按时翻身并做好皮肤、口腔护理哦!” 病魔终于没有放过她。经确诊,叶欣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她不得不住进了她为之工作了27年的省中医院总部。在她刚进呼吸科的那几天,每当医护人员前来检查和治疗,她总是再三叮嘱他们多穿一套隔离衣,多戴几层口罩。她甚至提出自己护理自己:“我是老护士长了,什么不行?”院领导前来探望,她首先讲的不是自己的疾患,而是检讨自己的不足,责怪自己不慎染病,给医院和领导添了麻烦。她甚至询问自己科室的覃医生看看还有没有自己可以力所能及干的工作让她在病床上完成。 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抽调一名主任负责全程治疗方案的实施。吕玉波院长要求医疗小组用最好的治疗方法、手段和药物为叶欣治疗。治疗小组还特别邀请了中山大学医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学院的专家参与了整个治疗方案的制订,同时积极向全国寻求支援。一次专家会诊时,吕玉波院长听说天津有位医学专家对治疗多脏器衰竭有独到心得,当晚即打电话给这位远在天津的专家,专家被吕院长的急切和真情所感动,第二天上午即乘第一班机赶来广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叶护士长的病情始终没有好转。 不知有多少人在挂念着叶护士长,不知有多少人一上班就关切地询问“叶护士长怎么样了,好转了吗?”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在叶欣转入ICU病房不久,由于戴上了面罩,她已经不方便讲话了。一天,面对前来治疗的医生,她忽然急切地示意护士递给她纸和笔,颤颤巍巍地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护士含泪把纸递给了同事,但大家仍不怕危险,积极抢救。院长吕玉波回忆:“叶欣刚入院时,我去看她,为怕我靠近,隔着老远她就说,‘我39摄氏度,能顶住!’”现在已痊愈的张忠德主任哽咽着说:“当时我和叶欣都被传染了,同住在ICU病房,我们常写纸条,相互鼓励。” 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就在她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3月25日凌晨1:30,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省中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遗像中,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 “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 一位熟悉叶欣的医学专家说:“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和热烈的追求。” 叶欣1956年出生于广东徐闻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很快,年轻的叶欣从同期护理班学员中脱颖而出,1976年毕业时她的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叶欣留院工作了。光阴荏苒,1983年叶欣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提升为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急诊科是省中医院最大的护理单位,下设120、补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病情、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长不仅需要超一流的护理专长,更要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领导能力和冷静快捷的思维能力。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女性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二十年。同伴们忘不了,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尽量不让年轻的小护士们沾边。每次她总是说:你们还小,这病危险!对待这类病人,她护理得格外耐心、细致,没有一丝的嫌弃。对于家境贫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动出钱为病人买这买那。她常常对护士们说:“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 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 在叶欣的护理生涯中,她的温情护理不知感动了多少绝望的患者。救死扶伤已经化成了她人性的一部分,护理工作对叶欣而言几乎就是一种本能的奉献!院长吕玉波忘不了,叶欣是知青返城后和他同时进入省中医院卫训队的。在他做院长后,叶欣只在电话里找他两次约谈。一次是二沙分院刚建立,她主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另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然后打电话给他作自我批评。 伴随着急诊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急诊救治设备的快速更新,叶欣从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连那些自视甚高的小护士都觉得汗颜。1995年,叶欣关于《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她前后共有13篇论文发表。 在叶欣担任护士长期间,她始终把培养护理人才作为本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她常利用午休给护士们上业务课,让刚进急诊科的姑娘们在她身上练习扎针。院领导戏言:急诊科是医院培养和输送人才的窗口。叶欣是一个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闻达,只讲奉献。作为领导,她的宽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让、内秀和公正,无不深深折服着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护士曾诗意地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加班、顶班,对她可谓司空见惯,尤其是节假日,她会主动给自己排上班。叶欣去世后,她爱人动容地说:“我和叶欣结婚22年了,但只有结婚那年我们一起在家过了春节,其余她全是在医院度过的。” 在叶欣的办公桌上,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工作记录,那是用废弃的化验单背面写的工作记录。点点滴滴,记载着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拼搏的足迹,凝聚着她一生对护士职业永恒的热爱与追求。

张忠德论文德国发表

36岁的王晶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2003年5月27日,在与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40多天后,护士王晶永远合上了双眼,而陪伴她远去的除了一束束鲜花、一套她生前最喜爱的护士服,还有人们对她永远的思念。王晶生前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4月5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出现了首例“非典”患者,原本负责临床护理教学任务的王晶,看到医院急诊科缺少卫生护理人员,主动向医院领导要求进入“非典”病区。她为病人输液、调整呼吸机、清理分泌物、做生活护理,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直到倒下的前一天,王晶还坚持值守了最后一个夜班。而自4月初进入病房到最后去世,王晶没有能再与丈夫和孩子见上一面……在非典病房里,王晶既是病人又是护士。看到身边的病人出现恐惧、忧郁,同样虚弱的王晶便强打起精神,用言语和行动鼓励病友树立信心;看到护士们戴着严密的防护镜操作不便,呼吸困难的王晶主动去为病友扎针输液……王晶病情加重治疗期间,来自广东、北京的著名专家多次为其会诊;了解到王晶故事的人们更是自主发起为她寻找可供治疗的血清;一位女工甚至表示要把自己的肺捐献出来。但人们的爱心和努力未能唤回她年仅36岁的生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里,她是其中的一名战士。她主动上了前线,身后是丈夫和孩子长长的思念。她勇敢善良的心曾和社会一起律动,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全体医护人员义无返顾、舍生忘死的精神,而这正是使人们能够度过那段黑色的日子战胜疫情的重要支撑。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英国人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是英国人,1820年5月12日生于意大利的弗洛伦斯城,她父母以此城为名为她取名。1910年,她在睡眠中与世长辞。她生于一个名门富有之家,自幼便在家庭里受教育。她父亲是一个博学、有文化教养的人,为她提供了古典书籍、数学、哲学和语言等方面的教育。她母亲对她很不满意,因为她无意于婚姻。她在当主妇、当文学家、当护士三者之中选择了当护士。她从小便经常照看附近村庄的病人、残疾人,并护理她的亲属,以解除病者的痛苦。她的父母反对她做护士,认为有损家庭荣誉。但封建意识、社会影响从未使她失去做护理工作的信心。 在她的时代,没有一个有身份的人做护士。做护士的,往往都是一些无知、粗鲁、酗酒、没有受过训练的女人。她利用到欧洲旅游的机会,了解各地护理工作。最后她选定了的过的凯瑟沃兹医院,并于1851年在该院参加了4个月的短期训练班,使她学护士的理想终于实现。在学习期间,她亲身体验到护理工作要为病人解除痛苦、给予精神安慰,必须付出多方面的辛勤劳动。 1853年,她在伦敦担任了妇女医院院长。次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她受政府的邀请,带了38名合适的妇女,于1854年10月21日离开伦敦,启程前往克里米亚。 在克里米亚,南丁格尔发现工作很困难:军队领导对她的工作怀疑,医院的给养也短缺,护士的纪律很差。面对种种困难,她重点整顿了规章和纪律。由于各方面支援,医院供应好转;精心的护理挽救了很多士兵的生命。士兵为了表示对她们的感谢,不再骂人,不再表示粗鲁。夜静时,南丁格尔手持油灯巡视病房,士兵竟躺在床上亲吻落在墙壁的她的身影。她还要注意士兵的伤口是否换药了,是否得到了适当的饮食。她安慰重病者,并督促士兵往家里写信并把剩余的钱给家里寄去,以补助家庭生活。她自己还寄了几百封信给死亡士兵的家属。在很短的时间内,她便在士兵中成了传奇式的人物,同时,全英国也知道了“提灯女士”。她在克里米亚短短半年时间,士兵的死亡率由原来的50%下降到22%。 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患了克里米亚热,健康还未完全恢复,就又继续工作。1856年11月她作为最后的撤离人员,返回英国。回到英国后,她已极度疲惫,但很快,她又继续忙于英国皇家专门调查委员回的军队卫生工作。所以,虽然在1855年已得到各方面资助的办护士学校的基金,却使她未能够马上开展办护士学校的工作。她认为,护校必须与医院结合。最后,她选中了伦敦的圣·托马斯医院作为她的办学基地,1869年,南丁格尔护士训练学校开学。 南丁格尔护士学校开学时有15名女子,年龄在25至35岁之间,训练时间为一年。学生的食、宿、制服、学费全部免费,每年并给10英镑助学金。学校委托给圣·托马斯医院护理主任管理,南丁格尔只去过学校两次。但她一直密切关注学校的发展情况。医院护理主任不断向她请示、汇报学校的每一件事。护士和护士长常常在南丁格尔家中进行面谈。 南丁格尔虽然健康状况不好,但仍活到90岁。直到她80高龄时,她仍为护理事业持续工作着。她不停地读书、写报告,对医院建设 提建议,接见那些想与她讨论工作的人,并会见护士们,询问她们的工作。从南丁格尔护校毕业的护士们曾到世界各国帮助改进医院护理工作。南丁格尔最高兴的就是听到护理工作所取得的进步。 南丁格尔最大的成就就是创建了护理专业,然而其影响却远不止于此。在维多利亚时代早期,女子在管家之外所学的很少,有极少数的女子的成就是成为贵妇人。南丁格尔的建树是妇女有能力做更多的事。她并不强调男女平等,她为妇女做了很多的,是赢得了今天所享受的自由。 南丁格尔女士以最高贵的奉献精神把一生献给了护理事业,为护理事业奋斗终生。英国人把她看作是英国的骄傲,为她在伦敦树立了铜像,并把她的大半身像印在英国10英镑纸币的背面(正面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半身像)。美国大诗人Longfellow(1807—1882)为她作诗,赞美她的精神是高贵的,是女界的英雄。如今全世界都以5月12日为国际护士节纪念她。南丁格尔被列入世界伟人之一,受到人们的尊敬。南丁格尔女士幼年时就怀有一颗慈祥仁爱的心灵。她爱护生命,家里饲养的小动物受伤了,她细心给它包扎,南丁格尔怀有一个崇高的理想、认为生活的真谛在于为人类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做一个好护士,是她生平的唯一宿愿。 1837年的一天,南丁格尔觉得自己听到了上帝的声音,要她完成一个使命。当时的英国医院肮脏混乱,护理工作多由妇女担任,其社会地位同于仆役。她们工作艰苦、时间长,同时因缺乏护理常识,病人得不到适当照顾,死亡率高。南丁格尔意识到护理病人不只是妇女的天赋,还需知识。1844年,她从英国出发开始了欧洲大陆的旅行,足迹遍及法、德、比、意等国,对各国的医院进行了考察。1850年不顾家人的反对,她毅然前往德国的凯撒斯韦特接受护理训练。她的才智被发现了,1853年受聘担任伦敦患病妇女护理会的监督。

这是在非典时期的爱情连线。 电话的这一头,是上海石化的解俊,电话的那一头,是身在北京小汤山医院当护士的未婚妻。 现在,对解俊来说,每天晚上的那一个电话,已经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未婚妻值班的时间并不固定,三四个班头要轮换。因此这个电话也要随时改变。“如果她是早上8点到下午1点,或者下午1点到晚上6点的班。那么,我就晚上7点到8点给她打电话。如果她上的班是晚上6点到凌晨1点的话,那我就等到凌晨1点给她打电话。”解俊对记者说。 在这个京沪连线的背后,是一段动人的故事。 今年“五一”,对于石化企业发展公司职工解俊来说,是终身难忘的。原来,小解与在河南某解放军医院当护士长的未婚妻在经过爱情长跑后,决定在5月1日举行婚礼。喜帖早已发出,喜庆典礼正在操办,然而,突如其来的非典,使小解的未婚妻一时陷入了两难境地:是去北京参加抗非战役,还是到上海举行婚礼?几经商量,小解和未婚妻毅然推迟了婚事。小解对未婚妻说,军人的天职是服从。放心吧,我等你回来。4月底,小解的未婚妻登上了赴京的专机。 从这一刻起,他每天多了一份心思,也多了一项功课:通过电话关心未婚妻的情况,鼓励未婚妻出色完成组织交给的光荣任务。当得知小解居住的集体宿舍电话线路不够畅通后,小解所在单位领导立即联系电话局予以解决,并赠送电话卡,希望通过小解转达石化人对“石化媳妇”的敬意和祝福:用鲜花和美酒,用真情和敬意,办一个“迟到”的婚礼,“等你回来做新娘”。5月17日晴 在医院派往武警医院的医疗队中,刘晋浩医生结婚还不到一个月,新婚的妻子和甜蜜的蜜月都使他格外地留恋。但当他听说医院即将组建抗非典医疗队时,他立即和妻子商量,要求报名参加。妻子舍不得他离开,也担忧他的健康,可他耐心地做通了妻子的工作,加入到了医疗队中,把妻子独自留在家中。 进入“红区”以后,为了不让妻子担心,他每次给家里打电话都对工作轻描淡写,故意装作很轻松。其实,他一工作起来,眼里只有病人,完全忘了自己的安危。 今天正好是他当班,他心里清楚,由于病人大量使用激素,有的表现得非常狂躁,因此,他在查房时格外留心每个病人的情绪变化。就在他查房时,一个男病人突然发作,表现得非常暴躁,值班护士根本就按不住他,马上就要从床上掉下来了。刘晋浩看见以后,马上一个箭步抢上前去,先是伸出双手托住了病人,然后干脆把病人揽在了怀里与他零距离接触。最后,刘晋浩终于安抚了病人,把他扶回了床上,并下医嘱让病人服药。 非典病毒的传播途径大家都清楚,这样近距离的接触病人是非常危险的。事后,一位同事问他:“你怕不怕被传染上?”他笑了笑,淡淡地说道:“来到病区以后,病人的遭遇让我非常同情,尽早治好他们是我最大的心愿,至于传染不传染,当时已经顾不上了。” “红区”里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件件都是那么感人。因为,这些医护人员个个都是英雄,每个人都在这个特殊时期展现了自己无尽的风采,既没有刻意的修饰,也不是故意的装模作样,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真真切切。 天津市第二医院李平 徐杨整理今年春节以来,一场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抉择摆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面前,他们日以继夜坚守病房,与危害人民健康的顽凶━━非典型肺炎,进行着一场殊死的大搏斗,用生命和热血,奏响了一曲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凯歌。 疫情就是命令 2002年大年三十,广州市各医疗单位接到了收治非典型肺炎的紧急通知。疫情就是命令,市八医院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分析疫情,并对医院如何收治突发传染病做了研究,成立了抢救突发性疾病领导小组和医疗小组。院党委召开各支部干部会议,对救治非典型肺炎病人工作进行了动员,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在工作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并要求全院干部、职工停止休假,全力以赴做好病人的收治工作。书记杨湛年逾八旬的父母亲,从安徽来到广州过春节,她未能陪上他们一天,日夜坚守在病房。院长唐小平的弟弟因患病要做开颅手术,根本无法去照顾,只是到了手术后第三天才去瞧了一眼。放射科主任刘晋新,父亲病危已上了呼吸机,当得知疫情,放下电话二话没说,垂泪告别了父亲,连旅行包都未放回家,就赶到了病房。曹秀芳纪检书记、杜伟国副院长深入到医院后勤各班组,作好大量收治病人的物资准备。 病房就是战场 市八医院救治非典患者的工作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感染科一病区一天危重病人最多达19人,11台呼吸机连轴转。为了保证病人的救治工作,不少医务人员日夜坚守在病房。连续10多天没有回家的医师施海燕,特别想念不满2岁的儿子。一天深夜,当电话里传来儿子亲亲妈妈的声音时,她再也忍不住了,一个人躲进一间小房里痛哭了起来。护士胡嘉茜、郑淑芳、护士长农菲、医师何凯茵由于加班过度疲劳,累得晕倒在病房,醒过来后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其实,苦点累点对医务人员来说算不了什么,最大的威胁是此病具有传染性,收不收治这类病人,到不到这些科室工作,对每个医务人员都是一次生与死考验,但医务人员毫不犹豫的抛弃个人安危,选择了收治,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请假离开。2月8日,医院再增开一个新病区,需要20多个医务人员,报名者竟超过了50名。 防非典传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与病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支纤镜检查与病人是“零距离接触”,陈劲锋主治医师似乎根本没考虑这些,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他给病人检查一做就是10多个,最后自己被传染了。省专家组成员感染科主任蔡卫平经常在病人床边检查诊治病人,很多操作都亲自做,疲惫的身体难以抵抗烈性传染病的入侵,2月13日他开始发烧,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他的工作岗位。由于过度劳累,加上病房病人多,空气中病菌的浓度高,医院里相继有20多名医务人员被感染病倒。但一个病倒了,另一个又毅然顶上去。 党员就是旗帜 在同非典战斗的过程中,在最困难的时刻,在最危险的地方,处处可以看到医院共产党员的身影,他们把危险带给了自己,把安全留给了别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情操。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是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当疫情出现,感染科护士长农菲特地把自己的母亲接来照顾自己年仅8岁的儿子,而她自己则日夜工作在病房里,有时甚至一天工作近15个小时,最终累倒在病房里。医院党委书记杨湛作为从事传染病工作多年的专家,从年三十起和其他院领导一起,天天与医务人员一道战斗在临床第一线。医院党委委员、院长唐小平,作为专家组成员,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他经常与医护人员一起查房,探视危重病人。已使多位医护人员感染的周某入院后,他多次到病床前探视,他希望以自己的行为为广大的医务人员树立起了榜样和旗帜:面对死神,绝不能有半点退缩。在党员这一面旗帜的影响下,广大医务人员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向广大市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 记者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获悉,经中国红十字会向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申请,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已殉职)等10名中国护士获得第39届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奖章。南丁格尔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是国际上授予护士的最高荣誉。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38名优秀护士获此殊荣。在永别心爱的护士岗位仅仅49天,叶欣护士长昨天又“回家”了。这一回,她将永远屹立在自己生前忙碌过的办公室窗外,用她天使般澄澈的双眸,深情地凝视着这熟悉而美丽的世界,安祥地倾听手足情深的医生和护士姑娘们的话语轻声,静静地鼓励与病魔作战的每一位患者……人们说,是艺术家的双手,使叶欣“再生”。艺术家则流泪说,是叶欣舍生忘死的伟大壮举,使英雄之魂永生。昨天中午,叶欣烈士塑像在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揭幕,衬托在深红色底座上的叶欣半身塑像显得格外圣洁而美丽。叶欣“回来了”!此时此刻,与叶欣生死与共的同事们百感交集。急诊科医生江俊珊曾与叶欣一道抢救过非典病人,和叶欣一样,她也染病住进了ICU。逃过死神的江医生流泪说:“虽然叶护长不能和我们共同庆祝护士节,但我依然感觉到她就在我们身边。”护士朱文燕看到叶欣塑像时,忍不住泪流满面,她说:“从此,叶护长又可以和我们一起工作了。”办公室窗外的“叶欣”,同事们的心声您都听见了吗?中午11时,一位老者捧着一束素雅的百合花来了。他缓缓走到叶欣像前,深深鞠躬,把花儿放在像前的鲜花丛中。叶欣的丈夫张先生告诉记者,这是他的师傅,认识叶欣多年了。老先生动情地说: “叶欣真是一个好人!”11时10分,曾在这里住院治病的何女士来了。她说,患病时曾经得到叶欣护士长的悉心照料,今天一定要给她鞠躬致谢。11时20分,一对七旬老夫妻从番禺坐车赶来。他们一位曾是大学教师,另一位曾是医护工作者。在他们送来的鲜花上,附着这样一张留言:“叶欣同志:……您是全国人民的榜样!人民永远感谢您,怀念您!”11时30分,一个手上正打着点滴的七岁小女孩,由妈妈提着吊瓶,静静地来到叶欣像前。她是东山区五羊二小一年级的黄晓露小朋友,因为扁桃体发炎正在注射室打吊针。上午,她看见来了那么多新闻记者,才知道是叶欣阿姨的塑像揭幕了。等人群散去之后,她就迫不及待地牵着妈妈的手走过来。母女俩先在像前鞠躬致意,接着,妈妈把碑文上的字一一念给晓露听,并轻声地给孩子讲述了叶欣护士长的故事。下午,广州市109中学校长张仲庆领着师生代表、捧着鲜花前来悼念叶欣,并向医护人员献上同学们自己制作的献给白衣天使的CD碟,里面录有同学们自己编创词曲并自演自唱的歌曲和诗歌朗诵作品。全校772名学生都在爱心卡上给白衣天使写下了一句爱心留言,初一级方舟同学写道:“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伟人,但我知道你肯定是其中一个。”孩子们的真诚,伴随着白衣天使度过一个不平凡的护士节。昨天深夜,叶欣的丈夫张先生、儿子张敏捧着鲜花来了。张先生给爱妻写了一句话:“欣:告诉你,在护士节这天,你获得了国际南丁格尔奖!”张敏给妈妈带来了两束鲜花:一束是歌唱家于文华委托他送的,“妈妈,于文华阿姨叫我代她送上一束花,并送上一句话:你的生命如此美丽!”

张忠德论文发表

36岁的王晶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2003年5月27日,在与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40多天后,护士王晶永远合上了双眼,而陪伴她远去的除了一束束鲜花、一套她生前最喜爱的护士服,还有人们对她永远的思念。王晶生前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4月5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出现了首例“非典”患者,原本负责临床护理教学任务的王晶,看到医院急诊科缺少卫生护理人员,主动向医院领导要求进入“非典”病区。她为病人输液、调整呼吸机、清理分泌物、做生活护理,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直到倒下的前一天,王晶还坚持值守了最后一个夜班。而自4月初进入病房到最后去世,王晶没有能再与丈夫和孩子见上一面……在非典病房里,王晶既是病人又是护士。看到身边的病人出现恐惧、忧郁,同样虚弱的王晶便强打起精神,用言语和行动鼓励病友树立信心;看到护士们戴着严密的防护镜操作不便,呼吸困难的王晶主动去为病友扎针输液……王晶病情加重治疗期间,来自广东、北京的著名专家多次为其会诊;了解到王晶故事的人们更是自主发起为她寻找可供治疗的血清;一位女工甚至表示要把自己的肺捐献出来。但人们的爱心和努力未能唤回她年仅36岁的生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里,她是其中的一名战士。她主动上了前线,身后是丈夫和孩子长长的思念。她勇敢善良的心曾和社会一起律动,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全体医护人员义无返顾、舍生忘死的精神,而这正是使人们能够度过那段黑色的日子战胜疫情的重要支撑。

叶欣1956年7月9日出生于广东徐闻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1976年毕业时,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1983年,被提升为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急诊科是省中医院最大的护理单位,下设120、补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病情、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长不仅需要超一流的护理专长,更要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领导能力和冷静快捷的思维能力。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女性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几十年。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尽量不让年轻的小护士们沾边。每次她总是说:你们还小,这病危险!对待这类病人,她护理得格外耐心、细致,没有一丝的嫌弃。对于家境贫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动出钱为病人买东西。她常常对护士们说:“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并作自我批评。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刚建立时,叶欣主动请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2003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3月4日中午,极度疲倦的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后确诊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2003年3月25日凌晨1:30,就在叶欣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享年47岁。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把培养护理人才作为本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她常利用午休给护士们上业务课,让刚进急诊科的姑娘们在她身上练习扎针。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1995年,论文《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共有发表论文13篇。叶欣是一个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闻达,只讲奉献。作为领导,她的宽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让、内秀和公正,无不深深折服着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护士曾诗意地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加班、顶班,对她可谓司空见惯,尤其是节假日,她会主动给自己排上班。叶欣去世后,她爱人动容地说:“我和叶欣结婚22年了,但只有结婚那年我们一起在家过了春节,其余她全是在医院度过的。”2003年4月16日《健康报》发表了《永远的白衣战士——追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的通讯,讲述了叶欣护士长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叶欣1956年7月9日出生于广东省徐闻县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学习。1976年毕业,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1983年,被提升为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广东省中医院建立二沙分院时,叶欣主动请缨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在急诊科护士长任上连续工作二十年。1995年,论文《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共有发表论文13篇。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2003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3月4日中午,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后确诊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2003年3月25日凌晨1:30,就在叶欣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享年47岁。3月29日下午,广东省中医院在广州殡仪馆青松厅举行叶欣遗体告别仪式,全体员工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2003年4月16日《健康报》发表了《永远的白衣战士——追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的通讯,讲述了叶欣护士长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记得她那永远穿梭忙碌的身影和那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7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却永远地走了。她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拼搏的战场上。担任公司老总的爱人不相信,总是泰然处之、波澜不惊,危险和死亡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地走进明亮双眸的妻子,会永远离开了他和还在上大学的儿子。以前连家中水电费多少都不知的他,如今要父子相依为命,从烧菜、洗衣开始照料自己。他强忍悲痛从叶欣工作的科室取来了她心爱的工作服和燕尾帽,让她与人们作最后的诀别。因为,“她喜欢工作服,哪怕再旧再破她也喜欢”。眼含热泪,他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其实,叶欣是知道这次抗击‘非典’危险的。她病倒前两周,我们连周末去老人那的聚餐都取消了。当病魔袭来时,叶欣是迎着上去的。她没有当逃兵,我们为她骄傲!”“这里危险,让我来吧”今年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无形的病魔,看不见、摸不着,即便你全副武装,有时也防不胜防。超负荷、紧张的工作,使人们常常无暇顾及没戴紧的口罩;体力的严重透支,使病魔乘虚而入。有的护士病倒了,叶欣心急如焚。每天上班,她第一件事就是亲自打来开水拿来预防药,亲眼看着大家吃下去。她苦口婆心地提醒大家落实各项隔离措施,从医生到护工,一个也不能落下。其检查的严谨和认真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这是一场艰难的阻击战。在对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救治中,叶护士长注意到,很多病情危重的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其他严重的疾病。原本虚弱的身体明显不敌新疾,多脏器衰竭随时可能发生。此时此刻,挽救生命不仅需要高度的责任心,更要有精湛的技术和医护的通力协作。原有冠心病,且处于心脏搭桥术后的患者梁先生因发热咳嗽前来急诊,短期内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色紫绀,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叶欣护士长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使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接上床边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仪,静脉注射强心药、血管活性药、呼吸兴奋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护士长顾不上休息,拖着疲惫的身躯又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因为还有上了呼吸机的危重病人7床冼伯和9床高伯的护理工作等着她去检查……就这样,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一直伴随着叶欣。她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可谁能想到,此刻的叶欣,是强忍着自身病痛的折磨完成着一次次的抢救和护理。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除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面对肆虐的非典型肺炎,危险和死亡那么真切地走向医务人员。“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和二沙急诊科主任张忠德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急危重“非典”病人的检查、抢救、治疗、护理工作,有时甚至把同事关在门外,声色俱厉,毫无协商的可能。他们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或少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他们心甘情愿!“不要靠近我,会传染”2月24日,对于叶欣来说是一个紧张而又寻常的日子。前天晚上值夜班时只觉得周身酸痛,疲倦得很。自从急诊科出现“非典”患者以来,她已经没有节日或周末的概念了。近一段时期以来,她明显地感到精力不济,尤其是颈椎病、腰椎病和膝关节病似乎凑热闹般一齐袭来,可急诊科有太多的事需要她,她放不下。她更不敢将自己的病痛告诉同事和领导,否则她又要被强迫休息了。上午,一位怀疑肠梗阻的急腹症患者前来急诊,需要紧急手术,同时患者的某些症状引起了医务人员的高度注意。随着检查结果的反馈,怀疑终于被证实:是非典型肺炎!紧接着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一切严重的症状都出现了,这是一位“毒”性极大的重症患者!叶护士长与专家组的成员迅速展开了抢救工作: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患者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可“非典”病毒就在这个时候闯进了已经在一线连续奋战了好多天的叶欣身体。3月4日清晨,叶欣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科室: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虽然上班前她就感觉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里忙碌着,密切注意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劳累了一上午,水没喝一口,饭没吃一口,只觉得周身困痛,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中午刚过,极度疲倦的叶护士长开始出现发热症状,不得不到病房隔离留观。体温在升,补液在滴,但叶护士长记挂的还是科室里的几个危重病人。通过呼叫仪,急诊科的同事们又听到她那微弱但亲切的声音:“9床上呼吸机后,血氧饱和度上去没有?下午每隔两小时的吸痰量多不多?”“7床每两小时尿量有多少?危重病人可要按时翻身并做好皮肤、口腔护理哦!”病魔终于没有放过她。经确诊,叶欣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她不得不住进了她为之工作了27年的省中医院总部。在她刚进呼吸科的那几天,每当医护人员前来检查和治疗,她总是再三叮嘱他们多穿一套隔离衣,多戴几层口罩。她甚至提出自己护理自己:“我是老护士长了,什么不行?”院领导前来探望,她首先讲的不是自己的疾患,而是检讨自己的不足,责怪自己不慎染病,给医院和领导添了麻烦。她甚至询问自己科室的覃医生看看还有没有自己可以力所能及干的工作让她在病床上完成。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抽调一名主任负责全程治疗方案的实施。吕玉波院长要求医疗小组用最好的治疗方法、手段和药物为叶欣治疗。治疗小组还特别邀请了中山大学医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学院的专家参与了整个治疗方案的制订,同时积极向全国寻求支援。一次专家会诊时,吕玉波院长听说天津有位医学专家对治疗多脏器衰竭有独到心得,当晚即打电话给这位远在天津的专家,专家被吕院长的急切和真情所感动,第二天上午即乘第一班机赶来广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叶护士长的病情始终没有好转。不知有多少人在挂念着叶护士长,不知有多少人一上班就关切地询问“叶护士长怎么样了,好转了吗?”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在叶欣转入ICU病房不久,由于戴上了面罩,她已经不方便讲话了。一天,面对前来治疗的医生,她忽然急切地示意护士递给她纸和笔,颤颤巍巍地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护士含泪把纸递给了同事,但大家仍不怕危险,积极抢救。院长吕玉波回忆:“叶欣刚入院时,我去看她,为怕我靠近,隔着老远她就说,‘我39摄氏度,能顶住!’”现在已痊愈的张忠德主任哽咽着说:“当时我和叶欣都被传染了,同住在ICU病房,我们常写纸条,相互鼓励。”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就在她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3月25日凌晨1:30,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省中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遗像中,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一位熟悉叶欣的医学专家说:“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和热烈的追求。”叶欣1956年出生于广东徐闻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很快,年轻的叶欣从同期护理班学员中脱颖而出,1976年毕业时她的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叶欣留院工作了。光阴荏苒,1983年叶欣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提升为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急诊科是省中医院最大的护理单位,下设120、补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病情、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长不仅需要超一流的护理专长,更要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领导能力和冷静快捷的思维能力。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女性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二十年。同伴们忘不了,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尽量不让年轻的小护士们沾边。每次她总是说:你们还小,这病危险!对待这类病人,她护理得格外耐心、细致,没有一丝的嫌弃。对于家境贫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动出钱为病人买这买那。她常常对护士们说:“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在叶欣的护理生涯中,她的温情护理不知感动了多少绝望的患者。救死扶伤已经化成了她人性的一部分,护理工作对叶欣而言几乎就是一种本能的奉献!院长吕玉波忘不了,叶欣是知青返城后和他同时进入省中医院卫训队的。在他做院长后,叶欣只在电话里找他两次约谈。一次是二沙分院刚建立,她主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另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然后打电话给他作自我批评。伴随着急诊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急诊救治设备的快速更新,叶欣从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连那些自视甚高的小护士都觉得汗颜。1995年,叶欣关于《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她前后共有13篇论文发表。在叶欣担任护士长期间,她始终把培养护理人才作为本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她常利用午休给护士们上业务课,让刚进急诊科的姑娘们在她身上练习扎针。院领导戏言:急诊科是医院培养和输送人才的窗口。叶欣是一个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闻达,只讲奉献。作为领导,她的宽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让、内秀和公正,无不深深折服着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护士曾诗意地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加班、顶班,对她可谓司空见惯,尤其是节假日,她会主动给自己排上班。叶欣去世后,她爱人动容地说:“我和叶欣结婚22年了,但只有结婚那年我们一起在家过了春节,其余她全是在医院度过的。”在叶欣的办公桌上,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工作记录,那是用废弃的化验单背面写的工作记录。点点滴滴,记载着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拼搏的足迹,凝聚着她一生对护士职业永恒的热爱与追求。

写作思路及要点:以医生的故事为题,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描写,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点。

正文:

梦想是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方的路。梦想是宝藏中的一张藏宝图,找到珍贵的财富。梦想是人生中的一笔财富,成就最伟大的事业。梦想是巴黎塔下的盛开的花朵,散发着一阵阵清香,让我们每个人都沉浸其中。谈到梦想,我想每个人都滔滔不绝,畅谈梦想。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白衣天使”——医生。其实他是一个很普通的梦想,没有航天员那样的伟大,没有老师那样无私,更没有玩杂技的刻苦。但是,他需要耐心,也需要爱心,更需要比常人多几倍的认真。

在我小时候,当我看到一个病患的人,因为他们的疾病,因为他的疾病而伤心、痛苦,更要逝去他这一生美好而华丽的人生时,我也为他们感到惋惜、痛苦,也不禁为他们潸然泪下。

当我看到那些盲人的时候,他们失去了“心灵的窗户”,他们的命运却是那样悲惨,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蓝色的天空、没有白色的云彩,更没有五颜六色的彩虹,只有一片黑色,他们每天都生活在“黑夜”,他们可以像我们一样的快乐的生活,但是因为眼睛,他们不可以。

当我看到那些失聪的人,他们要忍受多少的痛苦、多少的议论。看到那些残疾的人,他们失去了双腿。

因此,我一定要当一名医生,不为自己,为了他们,为了他们的幸福,为了他们的快乐,我一定要当一名医生。把它们从困难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也像我们一样幸福的生活。

如果我当上一名医生,我首先要把“贝多芬”的耳朵治好,让他在听到那些优美的琴声。或许会让我们再听听“乐圣”为我们弹奏的琴声。

如果我是一名医生,我要重新给“海伦。凯勒”光明,让她再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如果我是一名医生,我要为那些残疾人,按上一双腿、胳膊,让他们在世界里游走。如果我是一名医生,我要去各个灾区救助那一些可怜的落难人。

我要当一名医生,为这个最美的梦想努力!

永远的白衣战士——追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陆金国 邢远翔 陆铁琳 李天舒叶欣生前工作照片。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记得她那永远穿梭忙碌的身影和那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7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却永远地走了。她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拼搏的战场上。 担任公司老总的爱人不相信,总是泰然处之、波澜不惊,危险和死亡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地走进明亮双眸的妻子,会永远离开了他和还在上大学的儿子。以前连家中水电费多少都不知的他,如今要父子相依为命,从烧菜、洗衣开始照料自己。他强忍悲痛从叶欣工作的科室取来了她心爱的工作服和燕尾帽,让她与人们作最后的诀别。因为,“她喜欢工作服,哪怕再旧再破她也喜欢”。眼含热泪,他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其实,叶欣是知道这次抗击‘非典’危险的。她病倒前两周,我们连周末去老人那的聚餐都取消了。当病魔袭来时,叶欣是迎着上去的。她没有当逃兵,我们为她骄傲!” “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今年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无形的病魔,看不见、摸不着,即便你全副武装,有时也防不胜防。超负荷、紧张的工作,使人们常常无暇顾及没戴紧的口罩;体力的严重透支,使病魔乘虚而入。有的护士病倒了,叶欣心急如焚。每天上班,她第一件事就是亲自打来开水拿来预防药,亲眼看着大家吃下去。她苦口婆心地提醒大家落实各项隔离措施,从医生到护工,一个也不能落下。其检查的严谨和认真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 这是一场艰难的阻击战。 在对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救治中,叶护士长注意到,很多病情危重的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其他严重的疾病。原本虚弱的身体明显不敌新疾,多脏器衰竭随时可能发生。此时此刻,挽救生命不仅需要高度的责任心,更要有精湛的技术和医护的通力协作。原有冠心病,且处于心脏搭桥术后的患者梁先生因发热咳嗽前来急诊,短期内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色紫绀,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叶欣护士长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使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接上床边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仪,静脉注射强心药、血管活性药、呼吸兴奋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护士长顾不上休息,拖着疲惫的身躯又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因为还有上了呼吸机的危重病人7床冼伯和9床高伯的护理工作等着她去检查……就这样,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一直伴随着叶欣。她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可谁能想到,此刻的叶欣,是强忍着自身病痛的折磨完成着一次次的抢救和护理。 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除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面对肆虐的非典型肺炎,危险和死亡那么真切地走向医务人员。“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和二沙急诊科主任张忠德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急危重“非典”病人的检查、抢救、治疗、护理工作,有时甚至把同事关在门外,声色俱厉,毫无协商的可能。他们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或少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他们心甘情愿!“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2月24日,对于叶欣来说是一个紧张而又寻常的日子。前天晚上值夜班时只觉得周身酸痛,疲倦得很。自从急诊科出现“非典”患者以来,她已经没有节日或周末的概念了。近一段时期以来,她明显地感到精力不济,尤其是颈椎病、腰椎病和膝关节病似乎凑热闹般一齐袭来,可急诊科有太多的事需要她,她放不下。她更不敢将自己的病痛告诉同事和领导,否则她又要被强迫休息了。上午,一位怀疑肠梗阻的急腹症患者前来急诊,需要紧急手术,同时患者的某些症状引起了医务人员的高度注意。随着检查结果的反馈,怀疑终于被证实:是非典型肺炎!紧接着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一切严重的症状都出现了,这是一位“毒”性极大的重症患者!叶护士长与专家组的成员迅速展开了抢救工作: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患者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可“非典”病毒就在这个时候闯进了已经在一线连续奋战了好多天的叶欣身体。 3月4日清晨,叶欣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科室: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虽然上班前她就感觉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里忙碌着,密切注意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劳累了一上午,水没喝一口,饭没吃一口,只觉得周身困痛,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中午刚过,极度疲倦的叶护士长开始出现发热症状,不得不到病房隔离留观。体温在升,补液在滴,但叶护士长记挂的还是科室里的几个危重病人。通过呼叫仪,急诊科的同事们又听到她那微弱但亲切的声音:“9床上呼吸机后,血氧饱和度上去没有?下午每隔两小时的吸痰量多不多?”“7床每两小时尿量有多少?危重病人可要按时翻身并做好皮肤、口腔护理哦!” 病魔终于没有放过她。经确诊,叶欣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她不得不住进了她为之工作了27年的省中医院总部。在她刚进呼吸科的那几天,每当医护人员前来检查和治疗,她总是再三叮嘱他们多穿一套隔离衣,多戴几层口罩。她甚至提出自己护理自己:“我是老护士长了,什么不行?”院领导前来探望,她首先讲的不是自己的疾患,而是检讨自己的不足,责怪自己不慎染病,给医院和领导添了麻烦。她甚至询问自己科室的覃医生看看还有没有自己可以力所能及干的工作让她在病床上完成。 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抽调一名主任负责全程治疗方案的实施。吕玉波院长要求医疗小组用最好的治疗方法、手段和药物为叶欣治疗。治疗小组还特别邀请了中山大学医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学院的专家参与了整个治疗方案的制订,同时积极向全国寻求支援。一次专家会诊时,吕玉波院长听说天津有位医学专家对治疗多脏器衰竭有独到心得,当晚即打电话给这位远在天津的专家,专家被吕院长的急切和真情所感动,第二天上午即乘第一班机赶来广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叶护士长的病情始终没有好转。 不知有多少人在挂念着叶护士长,不知有多少人一上班就关切地询问“叶护士长怎么样了,好转了吗?”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在叶欣转入ICU病房不久,由于戴上了面罩,她已经不方便讲话了。一天,面对前来治疗的医生,她忽然急切地示意护士递给她纸和笔,颤颤巍巍地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护士含泪把纸递给了同事,但大家仍不怕危险,积极抢救。院长吕玉波回忆:“叶欣刚入院时,我去看她,为怕我靠近,隔着老远她就说,‘我39摄氏度,能顶住!’”现在已痊愈的张忠德主任哽咽着说:“当时我和叶欣都被传染了,同住在ICU病房,我们常写纸条,相互鼓励。” 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就在她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3月25日凌晨1:30,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省中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遗像中,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 一位熟悉叶欣的医学专家说:“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和热烈的追求。” 叶欣1956年出生于广东徐闻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很快,年轻的叶欣从同期护理班学员中脱颖而出,1976年毕业时她的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叶欣留院工作了。光阴荏苒,1983年叶欣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提升为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急诊科是省中医院最大的护理单位,下设120、补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病情、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长不仅需要超一流的护理专长,更要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领导能力和冷静快捷的思维能力。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女性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二十年。同伴们忘不了,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尽量不让年轻的小护士们沾边。每次她总是说:你们还小,这病危险!对待这类病人,她护理得格外耐心、细致,没有一丝的嫌弃。对于家境贫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动出钱为病人买这买那。她常常对护士们说:“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 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 在叶欣的护理生涯中,她的温情护理不知感动了多少绝望的患者。救死扶伤已经化成了她人性的一部分,护理工作对叶欣而言几乎就是一种本能的奉献!院长吕玉波忘不了,叶欣是知青返城后和他同时进入省中医院卫训队的。在他做院长后,叶欣只在电话里找他两次约谈。一次是二沙分院刚建立,她主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另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然后打电话给他作自我批评。 伴随着急诊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急诊救治设备的快速更新,叶欣从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连那些自视甚高的小护士都觉得汗颜。1995年,叶欣关于《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她前后共有13篇论文发表。 在叶欣担任护士长期间,她始终把培养护理人才作为本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她常利用午休给护士们上业务课,让刚进急诊科的姑娘们在她身上练习扎针。院领导戏言:急诊科是医院培养和输送人才的窗口。叶欣是一个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闻达,只讲奉献。作为领导,她的宽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让、内秀和公正,无不深深折服着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护士曾诗意地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加班、顶班,对她可谓司空见惯,尤其是节假日,她会主动给自己排上班。叶欣去世后,她爱人动容地说:“我和叶欣结婚22年了,但只有结婚那年我们一起在家过了春节,其余她全是在医院度过的。” 在叶欣的办公桌上,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工作记录,那是用废弃的化验单背面写的工作记录。点点滴滴,记载着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拼搏的足迹,凝聚着她一生对护士职业永恒的热爱与追求。这是一个关于她个人的网页

天坛医院张忠发表教学论文

1. Zhong Zhang, Gong-yin Ye, Jun Cai, Cui Hu, 2005. Comparative venom toxicity between Pteromalus puparum and Nasonia vitripennis toward the hemocytes of their nature hosts, non-target insects and cultured insect cells. Toxicon 46, 337 - 349.(SCI).2. Shi W F, Gibbs M J, Zhang Y Z, Zhang Z, Zhao X M , Jin X, Zhu C D, Yang M F, Yang N N, Cui Y J, Ji L, 2008. Genetic Analysis of Four Porcine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Isolated from Shandong, China. Archives of Virology 153, 211-217.(SCI)3. Shi W F, Zhang Z, Peng L, Zhang Y Z, Liu B, Zhu C D, 2007. Proteotyping: A New Approach Studying Influenza Virus Evolution at the Protein Level. Virologica Sinica 22, 405 - 411.4. Shi W F, Zhang Z, Dun AS, Zhang Y Z, Yu G F, Zhuang D M, Zhu C D, 2009. Positive selection analysis of VP1 genes of worldwide human enterovirus 71 viruses. Virologica Sinica 24, 59 - 64.5. Shi W F, Dun A S, Zhang Z, Zhang Y Z, Yu G F, Zhuang D M, Zhu C D, 2009. Selection Pressure on Haemagglutinin Genes of H9N2 Influenza Viruses from Different Hosts. Virologica Sinica 24, 65 - 70.6. 张忠, 叶恭银, 胡萃, 2004. 两种金小蜂毒液对菜粉蝶蛹血细胞延展、存活及包囊作用的影响. 昆虫学报, 47, 551-561.7. 张忠, 蔡峻, 王洪祥, 叶恭银, 胡萃, 2005. 蝶蛹金小蜂寄生对两种寄主血细胞数量、形态及存活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32, 158 - 162.8. 张忠, 叶恭银, 胡萃, 于爱莲, 李凯, 2008. 以棕尾别麻蝇蛹繁殖丽蝇蛹集金小蜂最佳条件研究.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3, 452 - 454.9. 张忠, 史卫峰, 叶恭银, 胡萃, 于爱莲, 2008. 丽蝇蛹集金小蜂雌蜂的寄主选择性.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3, 818 - 820.10. 张忠, 史卫峰, 叶恭银, 胡萃, 于爱莲, 2008. 丽蝇蛹集金小蜂的寄生习性研究.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9, 507 - 509.11. 张忠, 史卫峰, 叶恭银, 胡萃, 于爱莲, 2008. 丽蝇蛹集金小蜂搜寻寄主的学习行为.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9, 1935 - 1937.12. 张忠, 史卫峰, 叶恭银, 胡萃, 于爱莲, 2009. 冷冻蝇蛹对丽蝇蛹集金小蜂的寄生和繁殖的影响.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15, 28 - 31.13. 张忠, 宋光乐, 邓文, 于广福, 庄东明, 万文菊, 赵英会, 于爱莲, 2009. 丽蝇蛹集金小蜂的释放方法研究.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15, 454 - 456.14. 张忠, 宋光乐, 于广福, 庄东明, 万文菊, 赵英会, 陈秀春, 王玉, 史卫峰, 于爱莲, 2010. 冷冻丝光绿蝇蛹对丽蝇蛹集金小蜂后代发育和繁殖能力的影响.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1, 30 - 32.

近年来,张忠创作、编排的《春晓》、《采蘑菇》、《郊游啦啦》等近二十个舞蹈作品在全国及江苏省舞蹈比赛中获奖;撰写的《浅谈舞蹈教学的优化》、《校外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及省教育学会论文比赛中获奖。二零零一年以来,由其主持组建的泰州市海娃艺术团先后赴芬兰、澳大利亚等国交流演出,并先后为中央民族歌舞团、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江苏歌舞剧院、北京舞蹈学校、南京艺术学院等艺术学院和团体输送舞蹈专业艺术人才。张忠先后获得全国优秀青少年宫工作者、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名师、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标兵、泰州市宣传思想工作十佳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连续五年受到区政府嘉奖、记三等功一次。二零零九年二月十二日,张忠被泰州市海陵区政府命名为泰州市海陵区名校长;同年二月十九日,被泰州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获泰州市突出贡献人物提名奖。

张召忠发表论文

张召忠,国防大学教授,副军职,海军少将,军事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

曾获国家及军队级科技进步奖和全军育才奖等多种奖励,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和军队优秀人才岗位津贴,发表论文专著数千万字,海洋方面的代表性专著有:《未来海洋世纪的冲击》、《海战法概论》、《现代海战启示录》;

战争和军事方面的代表性专著有:《兵器知识库》、《战争离我们有多远》、《谁在制造战争》、《网络战争》、《谁能打赢下一场战争》、《打赢信息化战争》、《百年航母》、《下一场战争》;国防建设方面的专著有:《话说国防》、《明天我们安全吗》、《下一个目标是谁》、《中国让战争走开》。并与方保定先生一起翻译了西方著名军事作家汤姆·克兰西的海战题材小说《猎杀红色十月》。

张召忠好像是少将,好像是海军的,他穿白色的军装。不知对不对

张召忠 男,1952年生于河北盐山,197O年入伍,1974年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学习。1978年大学毕业,2000年国防大学基本系第18期指挥员班毕业,2001年英国皇家军事科学学院国防管理进修班结业。1970年起先后在海军北海舰队、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从事岸舰导弹及其他海军武器装备的使用、论证和研究工作,1993年以后从事国际战略、海战法、海洋法及战略问题研究。1998年调入国防大学,现任国防大学军事科技与装备教研室主任、教授,军事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通晓阿拉伯语、英语。学过日语,曾到伊拉克、美国、瑞士、意大利、以色列等国工作和访问。当过战士,担任过外语翻译,后来便长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有8项成果获得国家部委和军队级科技进步奖,1993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兼任中国军事未来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学会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特邀研究员。 学术成果丰硕,发表论文数百篇,专著十余部,计1000多万字。代表性专著有《未来海洋世纪的冲击》、《海战法概论》、《海洋世纪的冲击》、《现代海战启示录》、《兵器知识库》、《谁能打赢下一场战争》、《下一个目标是谁》、《战争离我们有多远——张召忠点评军事革命》,以及新著《话说国防——张召忠教授演讲实录》、《网络战争》、《明天我们安全吗》、《谁在制造战争》、《中国让战争走开》等。补充资料: 著名军事理论家和军事评论家,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军事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副军职,海军少将军衔。 1953年,张召忠出生于“武术之乡”———河北沧州。 一个毫不起眼的农家子弟,“伴着泥土的芬芳读完了小学、中学和机电中专”。 1970年入伍,当上了“蹲在山沟里的海军”,在山风的陪伴下,搞了10年岸舰导弹。 1974年因为他的才干和“高学历”,部队选送张召忠进北京大学学习阿拉伯语。因为老发不准阿拉伯语中的颤音,张召忠不惜作了舌部手术。 大学毕业时,参加命题作文,三题可任选一题。可张召忠却在规定时间里,一气完成了三题,外国专家给他打了少有的满分。 四年大学毕业后,他被派往伊拉克当阿拉伯语翻译。两年后,爆发了两伊战争,他第一次亲历了战争风云。 张召忠回国后,进了海军装备论证中心。失去了用“语”之地,又发愤攻读英语。 1986年、1988年两次被派到英国任口语翻译。之后,于工作之便,他又自学了日语,为今后的专业军事研究夯实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从军近30年,张召忠几乎一直在海军搞武器装备研究。这是一个精密而又寂寞的行当。他与众不同,能沉下心来,从原理构造开始摸索,一直到系统应用,所有环节必须吃透搞清,再逐步扩展到相关门类。 他研究航母、潜艇,再搞导弹,先后上过十多个国家的数十艘军舰。在海军的最后4年,又转行搞“海军陆战队”,研究陆军的坦克、装甲车、火炮和各种步兵武器,几年下来,他又成了武器学的“百科全书”。 对他本人来说,任何一门学问都充满着诱惑;对旁人而言,张召忠不管搞什么,只要钻进去了,“出来时就成专家了”。

张召忠因为信口开河、满嘴里跑火车,自以为是,央视不会让他胡说八道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