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西北生态研究院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1:39:46

西北生态研究院发表的论文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是一家专门从事生态环境和资源研究的机构,如果你对这些领域感兴趣,那么去这个研究院可能是值得的。此外,该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也可能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是否去该研究院还需要考虑你的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

是否需要去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这个问题要看你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如果您对环境科学感兴趣,想在这个领域从事科研或者工作,那么去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是有必要的。该研究院是我国重点的环境科学研究机构之一,拥有一流的研究团队和设备,提供了优秀的学术氛围和科研平台。在这里,你可以接触到最新的环境科学研究成果,学习到最先进的科研技术,与一流的科学家交流并共同探索环境科学的前沿问题。但如果你对环境科学不感兴趣,或者职业规划与环境科学无关,那么去该研究院就不是必要的。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冰冻圈是地球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之一,其组成包括冰川(含冰盖)、冻土、积雪、河冰、湖冰、海冰、冰架、冰山,以及大气圈内的冰晶和过冷水云、降雪、冰雹与霰。冰冻圈的变化与气候、水循环和生态系统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其不仅直接影响全球气候、海平面、湖泊和河流的变化,还会对生态与环境及 社会 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因此冰冻圈科学在地球科学和人文科学中有着特殊地位。 冰冻圈科学主要研究自然背景条件下地球冰冻圈各组成要素的形成、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冰冻圈各要素和整体与气候系统其他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转化和影响;冰冻圈与经济 社会 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全球和区域冰冻圈变化的适应、减缓和对策。 冰冻圈各要素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开展地面观测较困难,难以布设高密度观测网络,因此遥感观测成为冰冻圈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冰冻圈遥感是指采用非接触式观测手段,获取冰冻圈各要素的几何、物质和能量特性的技术。目前,冰冻圈遥感手段涵盖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微波、激光、无线电及重力测量遥感方法。遥感平台以卫星为主,航空和地基遥感也是冰冻圈遥感的重要实验手段,近年来兴起的无人机遥感更是丰富了冰冻圈遥感手段。 冰冻圈遥感学作为冰冻圈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该学科与冰冻圈科学体系中其他分支(如冰冻圈水文学、冰冻圈气候学)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但也自成体系。本文介绍了冰冻圈遥感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和方法,进一步回顾国内外冰冻圈遥感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分析我国冰冻圈遥感的优势与不足,最后探讨了冰冻圈遥感如何助力“三极”大科学计划。 冰冻圈遥感概述 冰冻圈遥感学由遥感科学的基本原理发展而来,其研究对象又是具有特殊电磁波特性的冰冻圈要素。例如,积雪在可见光波段的高反射率与近红外波段的低反射率,这一特性使得利用多光谱遥感可以非常容易将积雪从其他地物中识别出来;又如,液态水在微波波段的介电常数约为 80,而在冻结为冰晶时则下降到约为 3,这就给利用微波遥感判识土壤或者水体表面是否冻结提供科学的判别标准,如海冰和地表冻融过程。因此,相对于植被、土地利用等遥感,冰冻圈遥感有其特殊的研究方法。 冰冻圈遥感学从研究对象大体可以分为陆地冰冻圈遥感、海洋冰冻圈遥感和大气冰冻圈遥感 3 个方面。陆地冰冻圈主要包括积雪、冰川与冰盖、冻土及河冰和湖冰,针对其的研究内容和手段最为丰富;海洋冰冻圈主要包括海冰、冰架、冰山等;大气冰冻圈主要是大气圈内的冰晶和过冷水云、降雪、冰雹与霰。表 1 列出了大部分冰冻圈遥感内容及相应的遥感技术。可以看出,可见光/近红外及合成孔径雷达(SAR)可监测的参数最多,且同一个参数也可以用不同的遥感方法监测。但是,不同的方法优势不同。以雪深遥感反演为例,SAR和微波辐射计都可以反演雪深。微波辐射计虽然空间分辨率低,但可以获取逐日的积雪变化过程。因此,需要根据研究目标选择相应的技术手段。此外,由于每种遥感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往往需要联合多源遥感数据开展监测。以积雪面积为例,可见光遥感可以准确获取积雪面积,但受云层影响会缺失很多地表信息,此时可以联合具有穿透性的微波遥感来补充云层下的积雪信息。 冰冻圈遥感研究进展 冰冻圈遥感技术研究进展 冰冻圈遥感始于 1961 年,但直到 1990 年以后,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冰冻圈遥感才取得了迅猛发展。特别是 21 世纪以来,新型、先进传感器的涌现,以及专门针对冰冻圈研究的卫星成功发射和运行,如 NASA 的 ICESAT 卫星和欧洲航天局 CryoSat 卫星,使冰冻圈遥感的发展生机勃勃。 用于冰冻圈观测的遥感技术主要包括: 可见光/红外遥感技术。目前,正朝着长时序、高光谱、高空间和高时间分辨率、大幅宽和三维信息获取等观测能力方向发展。 微波遥感技术。作为主动微波遥感核心传感器的 SAR 技术发展迅速,应用该技术的卫星及后续的雷达卫星任务计划大多具有双站/或 星座 协同观测、极化干涉测量、三维/四维信息获取、高分宽幅数据采集或超高分辨率观测能力,可实现冰冻圈表面动态过程高精细、大尺度和时间连续的监测与评估。 激光、重力及其他新型遥感技术。激光雷达卫星也从单个点观测向点云观测发展,已有的重力卫星已经在大尺度物质平衡中取得了创新性的进展。未来,该类技术将在提升空间分辨率方面取得突破,其他新型遥感技术(如微光遥感)也尝试用于冰冻圈要素提取。 冰冻圈遥感应用研究进展 遥感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获取大范围冰冻圈要素的信息,最为显著的成就为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评估全球冰川物质平衡及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量。而南极、北极和山地冰冻圈遥感应用具有不同区域的科学问题和技术手段。山地冰冻圈遥感主要围绕冰川、积雪、冻土制图与变化监测,以及这些冰冻圈要素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影响等开展遥感应用研究。南极冰冻圈遥感应用研究除了评估南极冰盖物质平衡以外,主要针对冰架崩解、触地线、海冰等开展遥感监测;其中,南极制图也是一项重要的科学任务。根据被动微波亮度温度遥感数据获取的长时间序列海冰产品发现,与北极海冰快速减少不同,南极海冰过去数十年变化不大,甚至略有增加。 综上所述,对于区域冰冻圈遥感,北极地区目前被认为最重要,投入项目最多且成果也最多,是研究热点区域;南极地区主要是根据各国家的国力配置和科学家自由 探索 为主;山地冰冻圈则由各地区自主开展相关研究。 我国冰冻圈遥感进展 我国冰冻圈遥感的特点 我国冰冻圈遥感研究区域以青藏高原为主,进展较多、成果丰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体现在冰川、积雪、冻土 3 个方面。 在冰川遥感方面。冰川遥感技术的不断成熟,为完成我国第一次冰川编目和第二次冰川编目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历程经历了航空遥感解译、陆地卫星资料的大量应用、冰川自动化分类方法发展、冰川属性自动提取等阶段。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提取冰川物质平衡、冰川表面流速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 在积雪遥感方面。我国学者建立了长时间序列的积雪面积、雪深和雪水当量遥感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利用“风云”气象卫星的被动微波亮度温度发展了我国的雪深反演算法。此外,在光学遥感积雪面积产品去云方面也取得了具有特色的研究贡献,初步解释了青藏高原地区过去 40 年积雪面积和雪深的时空变化。受到青藏高原地形复杂等因素影响,目前遥感雪深产品的空间分辨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满足水文水资源研究的需求。 在冻土及冰缘环境遥感方面。融合多源遥感信息的综合观测已经成为冻土制图的重要方法。目前,我国学者已得到了青藏高原热稳定性冻土分布及其长序列变化。我国的主动微波遥感技术在地表形变、活动层厚度反演等方面也取得了快速进展,特别是合成孔径干涉雷达(InSAR)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利用被动微波亮度温度发展了地表冻融状态的决策树算法,制备了长时间序列地表冻融循环过程数据 。 我国北极冰冻圈遥感 近年来,我国北极冰冻圈遥感逐步开展,目前侧重在北极海冰监测和通航能力的研究。北极海冰遥感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海冰范围、类型、密集度等参数反演;海冰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已在利用遥感卫星数据研究航道上海冰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分析通航影响因子,以及评估通航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如前所述,北极地区除了海冰遥感,还涉及格陵兰冰盖、河冰和湖冰、积雪等诸多研究内容。我国学者近年来也逐步开展相关研究,整体上侧重于遥感数据的分析和产品应用,而在遥感机理与反演方法方面开展较少。随着我国“冰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和《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的发布,北极即将成为我国冰冻圈遥感研究的热点地区。 我国南极冰冻圈遥感的特点 我国自 1983 年加入《南极条约》以来,南极测绘与遥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主要涉及极地测绘、海冰、冰盖及冰架遥感监测等研究内容。在极地测绘方面,我国先后完成了典型地区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图,近年来开始冰下地形和海底地形测绘研究。在海冰遥感方面,针对南极海冰范围、海冰类型、海冰密集度、表面反照率等遥感监测方面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在南极冰盖及冰架遥感监测方面,对地形地貌、冰川流速、物质平衡、触地线、冰面特征、表面冻融、冰下湖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冰架崩解对南极冰盖物质损失的贡献。利用陆地资源卫星影像和卫星测高资料,研制了迄今全南极最高分辨率的冰川流速产品(图 );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东南极威尔克斯地冰川质量持续亏损,绕极洋流变暖可能是导致该冰川加速消融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南极航空探测计划的实施和多颗国产遥感卫星的先后发射,南极冰盖冰厚及其冰下地形、冰下湖泊遥感探测,以及国产卫星南极遥感应用可望形成新的研究热点。 冰冻圈遥感学科发展展望 加强冰冻圈遥感学理论和应用体系研究 冰冻圈涉及生态、水文、大气、海洋、灾害等相关学科。通过加强与这些学科的交叉融合,增强冰冻圈遥感在冰冻圈气候、水文、生态环境和灾害等方法的应用能力,从而在解决这些应用领域的科学问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冰冻圈科学与不同学科领域的发展又为冰冻圈遥感学提供新的科学问题和应用机遇。例如,光学、电子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为冰冻圈遥感获取数据提供先进的仪器设备,促进冰冻圈遥感学的发展。 随着冰冻圈变化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 社会 、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强,我国从事冰冻圈遥感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员和机构明显不足。因此,有必要在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开设相关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增强公众对于冰冻圈遥感的认识,培养有志于从事冰冻圈遥感科学的人才和队伍。 助力国家“三极”科学计划 南极、北极和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亚洲高山区是地球的“三极”,也是全球冰冻圈的核心分布区域 。“三极”不仅蕴藏着全球最大的淡水资源,且油气资源丰富,是全球资源、能源开发潜在的战略性储备区域,对我国未来发展、国家利益和安全战略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同时,“三极”是全球气候变暖最为剧烈的地区和全球气候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典型区,也是影响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关键区和敏感区,其在全球能量和水分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三极”研究是地球系统科学多圈层耦合研究及“未来地球”自然- 社会 科学交叉研究的制高点,国内外科学家正在呼吁开展“三极”科学研究计划。 受自然条件和 社会 发展滞后等因素影响,“三极”地区生态环境地面观测能力非常有限,而遥感获取时空分布的对地观测数据能力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尽管遥感已经为“三极”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冰冻圈数据,但除了 ICESAT 卫星和 CryoSat 卫星之外,现有遥感计划的目标并不是为冰冻圈观测量身设计,“三极”地区的冰冻圈观测的优先度和数据获取能力都很低。例如,欧洲航天局计划 2021 年发射的 BIOMASS 卫星,在科学目标上将极地观测作为第二优先级。虽然近年来日本和中国等发射了一些专门针对极区观测的小卫星,但总体上并没有改变极区观测系统缺乏的局面。因此,为了开展“三极”科学研究计划,未来需加强研发空-天-地一体化的冰冻圈遥感观测系统。针对冰冻圈遥感的特殊观测手段和技术方法,需要加强 3 个方面的研究。 充分利用现有卫星数据,制备极地基础地理信息和生态环境数据集。例如,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摸清极地地形、海情、冰情、植被等基础地理环境信息,利用中低分辨率但时间序列较长的遥感数据获取 历史 时期冰川、冰盖、积雪、海冰等冰冻圈和生态环境变化信息,从而为开展“三极”科学研究奠定基础数据支撑。 发展针对冰冻圈科学研究的专门卫星遥感技术。微波波段的优势在于其穿透性。因此,可以考虑发射低频波段(如 P 波段)微波辐射计或者 SAR 卫星,开展以往探测不到的冰冻圈要素如冰川厚度、冰盖层析结构、冻土活动层厚度等。 在提高极地环境观测重访周期方面,可以开展双星联合观测或者卫星组网观测,实现对极地海冰、冰川和冰盖等的快速变化监测。通过双星联合或者卫星组网还可以大幅提高干涉 SAR 测量数据质量,实现冰冻圈表面地形和形变监测。 高空间分辨率重力卫星和大椭圆轨道通讯卫星也是未来极地冰冻圈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正在制定和研发一些专门针对冰冻圈观测的卫星计划,需要快速推进。 (作者:车涛,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黑河遥感站站长;李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李新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江利明,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您好,是值得去的。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院,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成立于1999年。该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态系统服务与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与生态适应、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等领域。西北院在研究生态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技术实力。该院拥有一支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拥有一批先进的研究设备和实验室,能够开展多种类型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西北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和行业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认可度。该院发表的科研论文被国际SCI、EI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广泛引用,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和行业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应用价值。总之,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是一所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技术实力的研究机构,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和行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认可度。

生态学研究生论文的发表

Biological Ecology, Nature Science of Ecological Progress, etc.

送给楼主三个字创新性

生态学很广,有很多分支,像什么生物,植物,地理,环保啥的都算这类,你可以根据论文类别来找对应的刊物,地球科学前沿等等 。

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学分支。分类就是遵循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的各种类群进行命名和等级划分。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将生物命名后,而后的生物学家才用域(Domain)、界(Kingdom)、门( 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加以分类。最上层的界,由怀塔克所提出的五界,比较多人接受;分别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以及动物界。从最上层的“界”开始到“种”,愈往下层则被归属的生物之间特征愈相近。共有七大类,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西北大学研究生发表论文

你想问什么?_?

应该是不需要的。

这是西南大学

可以提前半年,前提是你论文要发表出来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西北政法研究生论文发表

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报考条件条件需要两篇3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发表,这个条件是针对所有专业的,但不是针对所有考生。

需要提供论文的考生是:

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或2年以上,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人员,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同时须满足以下条件:

1:大学英语四级成绩425分及以上;

2:复试前应在国家正式出版刊物公开发表2篇3000字以上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

不需要提供论文的考生,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被评为西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优秀,应该获得作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2005年9月14日西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学院研究生部:关于评选法律硕士优秀学位论文的通知三、对于评选出的优秀法律硕士学位论文,学院将对指导教师和作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并公开出版。2009年11月2日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关于第二届“权亚劳动法优秀论文奖”征文评选活动的通知,我校每年在本科、硕士研究生中征集、评选出一批优秀论文,并给予重奖。

不查。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论文的查重也是属于用系统进行查询,脚注部分是属于参考文献的部分,会被系统自动跳过,脚注的内容也不会被计算到查重率中。

河北大学研究生院论文发表

河北大学硕士用发文章。

河北大学,坐落于河北省保定市,是教育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的重点综合性高校,也是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教育部留学出国人员培训与研究中心”试点高校。

学校始建于1921年,初名天津工商大学,历经天津工商学院、津沽大学、国立津沽大学、天津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

1960年,改建为河北大学。2000年,河北省技术监督学校并入河北大学。2005年,河北省职工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并入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特点

截至2021年9月,学校占地2430亩,有五四路校区、七一路校区和裕华路校区;设有研究生院和28个二级学院。

设有95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本科专业95个。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河北大学

你找到答案了吗?我也想知道

按照《河北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办法》(校研字〔2018〕11号)(以下简称“评审办法”)及河北省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通知精神,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一、基本条件: 1.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 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全日制研究生均可参评。研究生档案及工资关系未转入学校的,不享受学业奖学金。获得奖励的研究生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3. 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高等学校规章制度,无违法违纪行为和记录。如有违法违纪的,撤消记录后方可参评该奖项; 4. 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科研能力显著,发展潜力突出; 5. 考勤考核合格,学习成绩优异; 6. 在提交奖学金申请材料中,无隐瞒事实或虚假内容; 7. 按学校规定时间进行学籍注册、足额缴纳学费; 8. 在基本修业年限内的研究生,其中硕士研究生为2~3年,博士研究生为3年,可正常参评;特殊情况需经过审批方得参评。 9. 第四年的博士研究生若参评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1)学生逾期后只允许第四年评选一次; (2)水平须达到当年的学制内学生一等学业奖学金水平; (3)提请学校单列指标,经费来源由学校和导师各承担50%。 二、优秀奖学金评定比例及金额 1. 硕士研究生一等奖学金每生每年8000元,二等奖学金每生每年6000元,三等奖学金每生每年4000元; 2. 硕士研究生获奖比例为在读学生的90%,其中一等、二等、三等奖学金获得者均各占总人数的10%、30%、50%。 三、优秀奖学金评定方法 1. 一年级硕士研究生: (1)推荐免试的硕士研究生(包括研究生支教团)全部享受一等学业奖学金; (2)参加统一入学考试的学生,以最终成绩(成绩加成方式:初试成绩/5*70%+复试成绩*30%)排序,在比例范围内依次确定获奖者; (3)调剂生奖学金名额分配排在第一志愿报考河北大学的学生之后。 2. 符合基本条件的二年级及以上年级的研究生评奖标准如下: (1)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公开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申请者优先; (2)申请者提交的科研成果及授权专利等必须以河北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3)科研、竞赛成果认定时间范围暂定为2021年10月5日—2022年8月31日(以研究生院正式通知公布的时间范围为准,成果须见刊或相关证书);所提交的科研成果须属于河北大学;所提交的成果只享受一学年此奖项的参评,不得重复使用,若有虚假情况或重复提交成果,一经查实将取消评审资格并追究当事人责任。 (4)采用综合测评成绩。  3. 综合测评原则及细则   (1)综合测评原则   综合测评具体量化标准原则上参照如下标准执行:评奖实行百分制原则,其中思想品德占比10%,学习成绩占比30%,科研成果(包含学术论文、主持和参与课题、学术获奖、实践成果等)占比60%。 同时实行导师评价机制,导师根据表格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最后给出推荐意见,原则上,有一项表现为差的不做推荐。  思想品德打分表: 说明:本项内容总分为10分。每人的基础分为5分,上课、学术报告每缺勤一次扣2分,扣完为止;研究生培养活动中,担任秘书每次计0.3分;个人贡献情况由由学院科研科长和学生工作小组成员共同认定,不超过2分。担任学院会议志愿者,每次计0.3分。 (2)量化评分细则 综合测评分数计算公式为:总分=思想品德×10%+学习成绩×30%+科研成果×60%。 学习成绩=上学年所有学习科目成绩(不包括政治、外语、计算机考试成绩)/科目总门数。 学术成果:主要指发表学术论文、参加科研项目、发表实习作品以及学术成果获奖的情况。 学术硕士发表的实践作品只计国家级作品。 第一、发表学术论文,对应分值如下:  注:顶级期刊和权威期刊参照我校社科处公布最新的《河北大学教学与科研高端成果奖励办法》中相应期刊。C刊参照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上收录的学术论文(CSSCI),《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的论文。中文核心期刊参照《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以发表时的刊物级别为准)。        研究生参加全国学术会议提交论文大会入选且论文集公开出版的,比照中文核心期刊对待。未公开出版的不计。   研究生参加全国学术会议(中国新闻史学会及其二级学会主办),大会提交论文并录用1分,有发言的,发言一次计2分,累计不超过10分,需有相关证明。学术论文在学术会议上获奖的,得分分值参照参赛作品获奖(厅局级)相应对待。论文集公开出版的,比照中文核心期刊对待。未公开出版的不计。 翻译作品的得分分值按低一档分值计算。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可参照学校规定加分。   在公开发表的论文、著作学术成果署名中,导师或指导老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署名第二的研究生按署名第一计算分值,署名第三的研究生按署名第二计算分值,依次类推。 一人发表多篇论文的单项最高分为A1,次高分为A2……,最后得分A=A1+A2+A3+A4+0.3A5+0.2A6+0.1A7 第二、参加科研项目(B),对应分值如下 研究生参加课题,须提供课题立项书或结项书等材料,有明确文件证明本人参与课题研究。一人参加多项课题的,单项最高分为B1,次高分为B2……,最后得分B=B1+0.3B2+0.2B3+0.1B4 第三、实践作品(C),对应分值如下 学术硕士只计算国家级媒体实践作品,其他级别不计。 第四、参赛作品获奖(D),对应分值如下   获奖依据举办级别认定,科技竞赛项目参考研究生学术科技竞赛目录(以研究生院通知公布为准)。研究生须提供参赛作品、活动通知和获奖证书。一人获奖的单项最高分为D1,次高分为D2……,最后得分D=D1+0.3D2+0.2D3+0.1D4。 四、备注 1 . 奖学金评定工作由学院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委员会负责。 2 . 本规定未尽事宜及评定中出现的问题由学院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委员会研究决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