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任剑涛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11:30:03

任剑涛发表的论文

中山大学政治学考研经验分享

本人已上岸中山大学政治学专业,回顾备考的这段时间,真的是有很多感慨,也得到了很多师兄师姐的帮助,所以想要将这种帮助传承下去,为考研的师弟师妹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一、初试:政治:1)总体思路:考研政治最重要的是学会它的“语法”。个人不太认为政治(选择题)着重在背诵、记忆。相反,考研政治就是在学习国家官方的政治宣传话语,包括哲学基础,历史建构,以及政治实践,这三部分是完整连贯的、有统一立场的意识形态体系,那么通过持续、重复的阅读,以及适当的记忆,就不难体察到这套体系的组织规则,也就是所谓的“语法”。如果这一点是正确的,那么选择题并不完全是在考察记忆,而是“语言应用能力”,相当一部分试题的答案,在题目本身没有太大问题的情况下,是可以通过推理获得的。当然,部分着重考察细节记忆的选择题,以及所有大题,就只能通过硬记来作答。2)一些具体方法:我个人复习时所用的资料就是米鹏的全套,和米鹏的网课(天道考研网校有全程)我觉得这就足够了,没必要补充别的资料,意义不大,且浪费时间,专业课才是大头;1000题要认真做一遍,最厚的那本知识讲义不用看,因为都在1000题里有反应 ; 错题的知识点建议统一整理在一个word文档里,这样方便今后通过搜索直接定位,省去翻书的麻烦,同时也可以在整理的时候,通过自己分出知识点宏观层次的方式,强化对所有内容的整体性把握 ; 大题我的方式就是考前两天背所有米三,当然这个方法我并不提倡,我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去年是政治大年,重点太多且非常明显,没有太多出偏的可能,且事实证明米鹏确实几乎也全部压对,但不得不说这个天大的好运并不是每年都有的,所以自己多做准备工作还是必要的,鉴于我实属投机取巧,就不介绍这方面经验了,大题难度不大,认真准备即可。

2、英语:因为本人是英语专业的,所以个人的方法可能也不太具有普遍参考性,这里就不提了。多数一句,不管英语基础如何,考研英语一定要慎重对待。毕竟有单科线要求,我感觉必要的时候最好跟着老师学,我英语买的是天道考研网校的课程,和政治一起团报的。

中大的政治学专业课科目是636 政治学理论和827 政治学研究方法,要看的书还是挺多的,主要包括:

专业课一,政治学理论:

1. 政治学理论

(1)基础书目(最基础的知识,一定要掌握好,必看)

中大出版、肖滨老师主编的《政治学导论》(一定要重视这本书,今年考了挺多基础知识)

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全三册)

景跃进、陈明明、肖滨主编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陈炳辉的《西方民主理论:古典与现代》

(2)补充书目(可以加深理解,可以根据时间安排选看)

海伍德的《政治学》、罗斯金的《政治科学》(补充《政治学导论》)

徐大同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补充《政治学说史》)

曹德本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虽然近几年不太考中国政治思想史方面的内容,但还是要看)

(3)选读名著(真题中会出现一些名家的思想观点,看过他们的著作会更优势,并且如果在你的答案中出现过一些政治学大家的观点的话,也会成为闪光点。可根据自己的复习计划选看)

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杜赞奇的《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斯考切波的《国家与社会革命》

帕特南的《使民主运转起来》

米格代尔的《强社会与弱国家》

巴林顿·摩尔的《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

4)进一步阅读工作:完成以上这些只能算作搭建基本知识基础,对考试而言仍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指望记住几个基础性的知识就能考的好,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别的专著、论文,形成进一步的理解。我个人的研究兴趣方向在政治哲学方面(实证研究同样),所以平时会看一点这方面的导论性质的专著,例如中大老师谭安奎的《政治哲学:问题与争论》,威尔金里卡的《当代政治哲学》,任剑涛老师的一本论文集《拜谒诛神:西方政治理论与方法寻踪》,以及这个领域中国内一些知名学者在学术公众号上发表的零散文章,基本每天都看。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虽然可能这样的阅读工作,不能对答题形成直接的帮助(有的时候也能有直接帮助,比如任剑涛老师在各种演讲中对中国转型问题的阐述,谭安奎老师作品中阐述过的公民不服从问题在14年的真题中直接出现),但要意识到的是,考试考察的不是你记没记住某个观点,而是你的理解,你有没有做研究的潜质。这样的更有个性和深度的阅读,一方面能够大幅度提升你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甚至能直接帮助你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尤其是后一点,这是复试中老师最看重的素质之一。这部分的阅读工作是持续的,不要觉得浪费时间,考研(尤其是学硕),绝对不单纯是应试。就我个人经验而言,如果不是我把大部分时间拿来做这些阅读,我认为我没什么可能性考上。5)我对待真题的方法是,以单个题目为单位,一个一个自己写答案,并反复修改。所谓自己写答案,不是自己硬憋。和做学术论文一样,写这样的简答题讲究每一句话都有出处。当然这并不是说你复制粘贴就行了,也不是说自己的理解不重要,而是说,必须要在对各个具体问题有足够的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整理出一个牢靠的答案。具体的方法就是在cnki上搜索每一个问题,每个问题看一定数量的论文(论文和专著不同,具有非常明确的问题导向,有的论文和题目不是直接、完全相关的,也不要紧,看下去也会有一定收获),并结合上述的基础阅读和拓展阅读,有机的融合成自己的答案。我大概花了一暑假做了10年的真题,写完后放置了一段时间再拐回头来重新看这些答案,一般你会觉得惨不忍睹,但不要紧,慢慢读更多东西,慢慢改。如果有心你会发现,很多题目都是重复出现的,比如,共和主义问题,中国的全能主义问题。所以不要觉得考过的就不会考了,重要的政治问题永远都绕不过去。专业课二,政治学研究方法:这门课上下的功夫要少的多,一是因为不太感兴趣,二是个人觉得这门课的内容相较第一门,更显的不那么宽(仅就考试方面而言)。

(1)基础书目

艾尔·巴比的《社会研究方法》

大卫·马什的《政治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斯蒂芬·范埃弗拉的《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

(2)补充书目

风笑天的《社会研究方法》(补充艾尔巴比的那本)

高奇琦的《比较政治学》

(一)基础巩固阶段(2月-8月)

我大概从2月份开始备考,因为是跨专业考研(其实原本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但后来转专业了),所以觉得早点准备会比较稳妥。基础巩固阶段的任务就是阅读以上列举的参考书目,首先必看、并且一定要牢牢掌握的基础书目是要精读的,这个阶段主要是扫除知识盲区,所以不懂的地方一定要搞懂。

我阅读的习惯是先看目录、在看该章的主要知识框架,然后再读内容。阅读的时候可以标记一些重点的知识,方便读完整理笔记。这个阶段不需要背诵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即可。在读完全书后,我会从头开始,整理笔记,其实相当于又重读了一遍,可以加深印象。虽然有买师兄的笔记,但我还是自己整理了一遍,建议大家也这样做,考上的师兄师姐的笔记固然重要,但也要自己整理知识的过程。

读完了基础书目,可以接着翻翻上面提到的补充书目,补充书目不需要梳理详细的笔记,只需要找到对应的章节阅读,然后挑选出觉得有用的知识点,添加到已有的笔记中即可。

选读名著的要求更低,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精读,如果没有,建议掌握名著的核心观点、研究路径、相关评价等等,实在不行可以看一下从师兄师姐那里买来的名著笔记或者是相关文献。

我的基础书目一共看了三遍,像上面提到的第一编划重点、第二遍整理笔记,那么第三遍我是整理了思维导图。在这里,尤其强调思维导图的重要性,它可以帮助你直观的了解某一主题的所有知识点,所以建议大家都自己整理一下。整理的时间点可以根据对知识点掌握情况自行决定。

在上面的步骤都完成了之后,大概从7月开始,我开始整理思维导图、并适当地背诵知识点,然后看看中大老师的课件加深理解。大家可以看到中大的真题都很开放,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而且本人讨厌机械记忆,所以我当时是注重理解,并没有死记硬背。

(二)冲刺提高阶段(9月-12月)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实习学校实习(本人是师范生,实习时间还特别长),所以不像在家复习那么自由,时间也不太充裕。9月-10月,我继续巩固笔记的知识并且开始阅读导师文献。这里强调一下阅读导师文献的重要性,就像选读名著的作用一样,它可以帮助你了解一下学界前沿的观点,并作为考卷答案的闪光点,是加分项,所以请大家重视起来。我主要看的是中大老师的文献,还有一些特定主题的相关文献(这些在购买的笔记中都有包含,我自己也有所补充)。

从10月开始,我开始进行笔答练习。从最新的真题开始,尝试自己答,一开始的答案肯定会很幼稚,所以需要查阅相关文献,不断修改自己的答案,加以完善。中大现在已经不公布真题了,所以也需要自己收集。

以上是专业课的初始准备,那么接下来我简单地说一下关于复试的准备吧。

(三)复试准备

建议大家考完初试简单放松一下之后,就立马投入到新一轮的复习当中,不要丢掉之前的复习状态。复试的准备相对于初试就轻松了许多。

中大复试的形式是:中文抽题+追问+一般问题+英文抽题+追问,时间大概在20分钟左右。

在准备期间,我把最核心的那基本参考书目又重新看了一遍,作为中文复试的准备。而对于英文复试,我整理了百度文库的政治学英文单词、阅读了罗斯金《政治科学》的英文版并整理生词。除此之外,我将中文的专业课笔记中比较重要的内容翻译成英文,然后熟读。《政治科学》里面的问题也可以挑出来一些比较重要的,然后找到原文答案或自己整理,熟读即可。

对于复试而言,往年的初试真题也依然重要,并且我收集到了上一年的大部分复试真题,也可以为复试的准备提供一些方向。

考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过程不仅要学会努力,还要学会坚持。考研的过程中,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有一个研友,不过不要是随时讨论学习进度的研友。有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能够让你有压力的时候可以宣泄。另外考研一旦开始就不要轻易放弃,只要咬咬牙,这道坎就迈过去了。我有背书背到哭的时候一边哭一边背,也有到了考场上一拿笔就停不下来的时候,只要耐住寂寞,咬牙坚持,成功就在眼前,学弟学妹们加油呀,我在中山大学等你们!

1、“中西政治思想中的伦理际遇”,《政治学研究》,2000.03。2、“伦理与政治的双向涵摄”,《哲学研究》,1999.03。3、“人性诘问与早期儒家政治哲学”,《哲学研究》,1998.04。4、“类型背景解释方式”,《哲学研究》,1997.09。 1、“政治决断政治行动与制宪权”,《思想战线》,2006.05。2、“政治哲学”,《思想战线》,2006.04。3、“廓清儒学研究的知识边界”,《学术研究》,2006.09。4、“思想的张力”,《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5、“权力共享与利益分享:和谐社会的两个前提”,《学术研究》,2005.05。6、“创新文化视野中的大学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4。7、“以逻辑支撑信念——论殷海光自由主义的理论特质”,《中山大学学报》,2005.04。8、“道德与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01。9、“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的正当性问题”,中山大学学报,2004.11。10、“在一致与歧见之间--全球治理的价值共识问题”,《厦门大学学报》,2004.04。11、“从方法视角看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03。12、“政治正当性判准的历史建构——从政治哲学角度看《易经》”,《学术研究》,2004.03。13、“地方性知识及其全球性扩展---文化对话中的强势关系与平等问题”,《厦门大学学报》,2003.02。 14、“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儒家伦理的双旋结构”,《中山大学学报》,2002.06。15、“两种视角:企业的企业家与社会的企业家”,《学术研究》,2002.03。16、“经典解读中的原创思想负载”,《中国哲学史》,2002.01。17、“中庸:作为普世伦理的考量”,《厦门大学学报》,2002.01。18、“重申方法--论传统伦理反思的问题意识”,《学术研究》,2001.08。19、“现代性历史断裂与中国社会文化转型”,《厦门大学学报》,2001.01。20、“现代性的中国关怀”,《学术月刊》,2001.01。21、“早期儒家伦理政治构想”,《学术月刊》,2000.11。22、“尊严、境界与德性——儒家人学三论”,《中国哲学史》,2000.04。23、“给政治以伦理化解释”,《中国哲学史》,1998.03。24、“信息时代伦理整合的传统资源”,《学术研究》,1998.02。25、“伦理的政治化定位”,《中山大学学报》,1998.01。26、“社会开放与伦理抉择模式的转换”,《学术研究》,1997.07。27、“现代的召唤”,《学术研究》,1997.03。28、“向理性伦理回归”,《学术月刊》,1997.03。29、“信念的重建”,《中山大学学报》,1997.01。30、“珠江三角洲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中国行政管理》,1997。 1、“公选与权力开放”,《学海》,2004.06。2、“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一个概观--《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序”,《开放时代》,2004.04。3、“从良法、良制到良序——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视角”,《江海学刊 》,2004.04。4、“政治哲学的问题架构与思想资源”,《江海学刊》,2003.02。5、“儒家伦理政治与保守社会模式的建构”,《广东社会科学》,2002.02。6、“道德理想、组织力量与志愿行动”,《开放时代》,2001.11。7、“忏悔与追悔——关于两种伦理现象的比较分析”,《开放时代》,2000.03。8、“伦理思维的前提批判”,《社会科学》,1997.11。9、“伦理思维的前提批判”,《社会科学》,1997.11。 1、“城市的使命——城市文化品位的历史积淀与当代提升”,《社会科学论坛》,2004.08。2、“区域治理的国际视野--解读广东国际经济发展咨询会”,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4.01。3、“魏玛亡国的教训”,《南风窗》,2001.08。4、“甚么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共同底线”,《二十一世纪评论(境外)》,2001.06。5、“从科学家到社会贤达”,《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论文集,2001.06。6、“大学扩张的道德边界”,《东方文化》,2001.06。7、“李光耀为何改弦更张”,《南风窗》,2001.04。8、“从大同到自由”,《开放时代》,2001.03。9、“天人合一”,《论衡丛刊》,1999.07。10、“Between Specilism and Universalism”,《Perspectives 99.1》,1999.01。11、“自由的祈望”,《东方文化》,1999.01。12、“解读新左派”,《天涯》,1999.01。13、“反省法国大革命”,《南方周末(阅读)》,1999.01。14、“解读“新左派””,《天涯》,1999。15、“自由的祈望”,《东方文化》,1999。16、“Chinese Traditional Studies: A Reflection of the Times”,《Com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1999。17、“中国自由主义的理论困局”,《东方文化》,1998.06。18、“大学的主义与主义的大学”,《东方文化》,1998.05。19、“南方的精神家园”,《开放时代》,1998.04。20、“政治的认知方式”,《东方论坛》,1998.02。21、“会通及其限度”,《开放时代》,1998.02。22、“自由主义的两种理路”,《文化中国(加拿大)》,1998.01。23、“重估八十年代学风”,《东方文化》,1997.05。24、“文化的放逐”,《文学自由谈》,1997.02。25、“ 从冲突理论视角看和谐社会建构”,《江苏社会科学》,2006.01。 1、《权利的召唤》,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01。2、《伦理王国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01。3、《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4、《政治哲学的理论视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12。5、《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东方出版社,2003.07。6、《伦理政治研究──从早期儒学视角的理论透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7、《走向开放的道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8、《从自在到自觉──中国国民性探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9、《建国之惑 —留学精英与现代政治的误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任剑涛发表的论文是什么

摘要:当每一位政治学研究者都努力使自己的研究能对政治知识有所贡献,或者说产生学术增量的时候,政治学自然就不断向前发展了。可是,如果我们不善于盘活“知识存量”,譬如对走在我们前头的学者的知识贡献不甚了解,我们就有可能进行重复的难以形成学术增量的研究。《李景鹏文集》对中国近30 年经济政治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的解读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文集作者提倡并身体力行:把政治生活看成“力的作用场所”加以考察,使政治学研究能与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的学科打通,把“应然”的研究和“实然”的研究、思辨的研究和实证的研究、静态的研究和动态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吸收市场经济新观念以优化我国政治学研究工作,等等,很值得年轻的政治学研究者学习借鉴。 关键词:李景鹏文集;转型研究;知识增量;研究方法 一 近几年本人一直在思考中国经济市场化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问题,也试图应用西方政治学理论,譬如亨廷顿等人的现代化理论来解释中国经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政治民主化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对“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将如何推动中国政治发展”进行描述。但是,当笔者读了近50 万字的《李景鹏文集》以及作者2002 年以后的系列文章后,发现原先自以为比较成熟也有一定独立见解的那些想法,在李景鹏教授的文集中早已有充满智慧的、条理清晰、说理透彻的论述。在笔者看来,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是一个靠一代代政治学研究者不断进行政治学知识产出和积累的过程,中国政治学这座大厦的建设和修缮需要不断有人为它添砖加瓦。在这样一个连续不断的知识积累过程中,年轻学者在经常关注西方政治学者的理论创新与方法改进的同时,对国内学者所做的研究及取得的成果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我们的同胞尤其是那些从事政治学研究几十年之久的老一辈学者的研究成果面前,我们同样应该心存敬畏,用心研读,批判继承。有一种说法大概意思是要知往哪去,必须先搞清楚目前的方位在哪,我们要推动中国政治学更快发展,就必须知道走在我们前面的人是如何一步步把它往前推进的。我们总是以引用西方政治学名著中的句子、段落,借用他们最新的研究方法为荣,却对西方学者做学问、写论文时所表现出的重视知识积累的良好习惯没有足够的重视。西方学者一般都知道,要产生“学术增量”就必须清楚“学术存量”,他们追求的是使自己的研究工作能够对该领域的知识积累有所贡献,因此,在开始某一项研究工作之前,他们会尽可能获得有关知识存量的百分之百的了解,以避免做重复研究。我们的情况则是,过分追求“文章数量”,白纸黑字,只要发表了就是“成果”,至于是不是能形成“学术增量”,似乎并不重要。其结果是,每年在各种各样刊物发表的文章确实数量可观,但学术水平并没有因此大幅提高。有感于此,读《李景鹏文集》使笔者放弃写“中国经济市场化与政治发展”之类文章的初衷,觉得写一篇“读后感”更有意义。 如果说“中国政治学缺乏解释力”的批评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话,那么,在笔者看来《, 李景鹏文集》给读者展现的则是一个能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富有现实解释力的老一辈政治学研究者的风范。文集中的文章很少堆积西方政治学新名词、术语,也极少引用西方某个著名政治学家的话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但这不等于说他没有学习、吸收、借鉴西方政治学理论与分析方法。他不是用西方的政治学理论流派和理论观点来简单地比附中国变化中的现实,而是把有参考价值的理论著作彻底咀嚼、消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思想营养、理论知识,应用这些理论知识,采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分析改革实践、洞察社会变迁过程,并用自己朴素而准确的文字、清晰的逻辑推演对所观察到的经济、政治制度变迁过程与规律进行深入浅出的说理,使其研究成果完全体现一个中国学者的问题意识、现实关怀和一位学问高深的学者的理论素养。因此,希望通过本文能让更多的读者分享《李景鹏文集》。 李景鹏教授所做的中国“转型研究”属于规范研究范畴,但笔者发现其理论推演所得出的很多结论与国外一些学者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具有惊人相似的一面。譬如近来仔细阅读丹麦学者奥勒·诺格德著的《经济制度与民主改革——原苏东国家的转型比较分析》,发现奥勒·诺格德以1989 年到1998 年期间二十个原苏东国家作为实证对象,在“两个层次上”、“从两个角度”运用了比较方法进行“转型分析”,其得出的许多结论,与“文集”作者对“中国转型期问题的政治学思考”所获得的洞见非常相似。尽管诺格德主要不是研究中国的转型问题,但这种结论上的相似性可以增强我们对“文集”作者主要用“规范研究”方法所得结论的信念,让我们年轻学者认识到“规范研究”的价值,确信规范研究同样能获得真理性认识,从而自觉接受规范研究方法训练,不断提高规范研究能力。正如中山大学的任剑涛教授在一个政治学研究方法讲习班上所指出的,应该“寻求规范研究的方法尊严”,规范研究不应该在实证研究方法面前溃不成军,规范研究应该象实证研究那样有一套严谨的方法陈述,要努力建构规范方法。并指出,建构规范方法是件难度很大的工作,而规范研究成果要得到学术共同体的承认就需要历经学术共同体长期检验,必须具有知识推进意义并存在进一步争辩的余地,而且解释范式也必须经得起检验,因此规范研究实际上对研究者的个人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譬如必须具有思想性、知识积累、对触及问题的认同感、领悟性、敏感性和穿透力。笔者读《李景鹏文集》常常被作者对其所研究问题的认同感、领悟性、敏感性和穿透力所震撼,切实体会到作者具有很高的规范研究能力,但至今仍然是只能有所感知而不能言传,感觉“文集”读起来很有同感、很受启迪,可方法远远没有学到。也许成功的研究者还需要进一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在“建构规范方法”方面做些工作,真正成为还在“黑暗中摸索”的初级研究者的引路人。希望通过本文引发更多学者透过“文集”感悟规范研究的奥妙。 二 作为一个政治学研究者,研究中国转型的落脚点自然放在“政治转型”,而一个国家的政治是与其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其它方面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当读者翻看《李景鹏文集》的目录,会发现两个“似怪非怪”的现象:第一个是,文集的目录根本找不到“转型研究”这类字眼; 第二个是“, 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政府与市场”、“利益结构”这些本属于经济学研究者常涉及的问题,在文集的目录中与“政治体制改革”、“权力结构”、“政治腐败”、“社会团体”之类的术语具有大致相同的出现频率。为什么说这两种现象“似怪其实不怪”呢? 因为一个国家的转型是个整体推进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对其进行观察、思考、研究,必须有多视角、宽领域的眼光和多学科综合全面的知识,因此,一个真正全身心投入这方面研究,并长期坚守这一研究阵地,扎扎实实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的人,是不会在其所写的文章标题中使用“转型研究”字样的。 因为在他(她) 心里,假如把“转型研究”看成奔流入海的河流,那么,不同领域、从不同的分析视角进行各个具体问题研究的每一项研究成果都将是也只能是汇入“转型研究河流”的涓涓细流。至于“文集”目录所反映出的“经济关怀”,本人的理解是作者抓住了“经济——政治”这对主要矛盾,试图描绘出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一过程中,经济制度变迁与政治体制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将如何引起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一步步实现转型。由于文集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比较广,下面只能有所选择的介绍文集作者解读中国社会政治转型的思想观点。 (一) 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一阶初始条件” 什么是社会转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对于转型研究首先必须弄清楚转型的起因或者说转型的背景这一点,却不难达成共识。这好比研究股票市场的专家要对已经跌到低谷的某一只股票将会在哪个点上开始回升进行分析,也就是要预测曲线的“拐点”在哪里的时候,必须对原来这只股票的走势是怎样形成的有一个全面准确的分析判断一样,对中国转型的分析必须建基于对发生转型前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状况的深刻认识之上。“每一位曾经在以往‘真实存在的社会主义’中生活过的人,可能都有着同样的感觉,那就是对于我们所见所闻,在谙熟习常的感觉之中,模模糊糊地察觉到了它的某种不正常”。《中国转型期问题的政治学思考——〈李景鹏文集〉》的作者把“文革”给中国社会造成的破坏、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作为中国选择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从而启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初始条件”:“人类的活动只有在客观的历史发展为其准备了可能性的条件时, 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不是发生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也不是发生在七十年代初,而是发生在七十年代末,这是因为只是到了这时,历史才为我们提供了改革开放的机遇,而我们又正好及时地抓住了这个机遇。” 作者从思想解放、体制外经济因素的发展、对计划经济弊端的切身体验和对市场经济的接纳、对人治的厌恶和对法治的期待、对经济民主和思想政治文化自由的追求、对社会秩序的珍视和对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憧憬等十个方面来分析文革所产生的客观结果对于形成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历史机遇所起的作用。总之,“若忽视了文革的客观结果对造成我国现代化机遇所产生的影响,就不能说是对我国现代化机遇的全面的把握”。这就是文集作者对始于上世纪70 年代末的中国社会转型的“初始条件”的分析。 (二) 对转型过程各种相关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动态分析 中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是经济体制变革与国家“政治控制” 方式的转变相互促进,两方面的改革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整体,但作为政治学研究者,其使命在于:一方面是随时检视现有政治控制方式中有哪些阻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对经济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将为政治体制改革创造哪些有利的条件、积累哪些方面的压力并以怎样的方式转化成政治发展的动力进行理性的分析并发出预警信号。《李景鹏文集》所记录的正是作者尽一个政治学者的职责,几十年跟踪观察我国的改革历程,不断进行理论思考所得的真知灼见。特别是作者对处于变动中的各种“结构”的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原因的解释和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源泉的揭示,可以说是入木三分,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指出,政治结构是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社会结构包括人口结构、族群结构、阶层结构、文化结构、经济结构、利益结构和政治结构,其中的政治结构又可以分为政治主体结构、政治权力结构、政治文化结构等。因此,“在研究政治结构的时候,不但需要将政治结构的各方面的内容都涉及到,而且还要与社会结构中的有关方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达到深入的分析和透彻的了解”。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正因为作者有这样一种认识,因此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始终抓住经济市场化所引起的各种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利益结构”、“ 阶层结构”的变化,分析预测政治结构将会相应发生的变化,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既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又富有超前意识。 1、对经济制度变迁与政治体制转型互动关系的动态考察 前面已经讲过,文集作者是抓住“经济——政治”这对主要矛盾进行中国社会转型研究,因此,我们很自然先要知道作者是怎么看待中国的经济制度变迁与政治体制转型之间的关系。国内外都有人评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比较成功的,但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似乎中国的改革是单条腿走路。那么,李景鹏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的? “人们为什么会如此关注政治体制改革呢”?一般地说,促使人们关心政治体制改革大约有如下的一些因素:第一,对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关怀;第二,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的不满; 第三,对社会生活失序状态的不满;第四,对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的状况不满。第五,对某种具体的不良政治遭遇的感受。“但是,当人们开始关注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人们便会陷入矛盾之中:这就是人们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这种愿望和政治体制改革在实践中严重滞后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就说明,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单单有愿望是不够的。要想使政治体制改革真正能够向前发展,不能靠愿望,而要靠动力。因此,探讨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问题乃是弄清楚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原因、寻找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的契机的根本性问题。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究竟来自何处? 从道理上来说,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首先应该来自广大的人民群众改变政治存在的要求。其次是来自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总是向着放松控制因而是减少权力的方向转变,因而就不可避免地使当权者丧失权力和利益。..在现实中政治改革从来就是有风险的,而且是会损害领导层的既得利益的。因此,政治改革对于各级领导层来说,从来都具有被迫性。..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便只能来自外部的压力了。也就是说,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实现的:即如果不改革,则会冒更大的风险和丧失更大的利益,这样,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形势之下,改革便有可能被迫地实现。因此我们就需要研究这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情况如何才会发生? 是什么样的形势和力量才会推动这种情况发生?“在目前,当来自人民群众的改革动力还没有成长起来的时候,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探索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将会如何具体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各种要求。而当这种要求遇到原有政治体制的阻碍时,又会引起什么样的社会后果? 这种社会后果又会怎样地影响领导者的决策选择? 当领导者做出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某些选择后,在执行的过程中又如何克服来自各方面的阻力? 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把经济发展、经济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都是些发人深省的非常需要政治学研究者通过深入研究作出回答的问题。 2、对社会利益结构变化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关系的分析预测 文集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重视利益分析,利益分析在《李景鹏文集》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在文集作者看来,“利益结构是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的深层结构,它构成社会和政治运行的内在动力。一个社会的利益结构若发生重大的变化,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便会受到极大的冲击而引起震荡”。“利益结构在实际过程中是社会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之间以及社会经济生活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的中介,离开了利益结构这个中介,其联系和转化都不可能”。 因此,作者不厌其烦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并进而阐述这种变化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已经产生和即将产生的影响。作者从很多方面进行十分详尽的分析,在此不加以罗列,仅举其中的两点,一是作者关于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对政治参与的影响的观点,作者指出:“一方面由于利益单元的缩小和畸形的利益竞争,使人们产生对政治的冷漠和对政府的疏离,这就会降低人们对于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延缓政治改革,特别是民主的发展。 这种情况不利于促进政治建设,特别是不利于反腐败,也不利于改进社会风气和提高人民的政治素质,但对于保持政治稳定有某些好处。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群体利益意识有可能逐渐发展,就可能为未来的民主发展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改变民主的发展缺乏社会基础的状况。它预示着到一定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将有一个较大的并且强有力的发展。”另外,作者关于社会利益结构变化对政治权威的影响的见解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指出,“利益关系的变化及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后果,特别是人们对于整体利益的疏离,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对政治权威崇拜的状况,而迅速地使政治权威世俗化。这种状况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会,使我们的政治有可能向着更现代化的道路发展,但短时说来,又会对加强政治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利益结构作为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特别是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之间的中介,对政治结构的影响是极大的。” 3、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一般要求和中国的现实出发分析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趋势以及使其健康发展的对策选择 作者首先指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是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政府职能的变化、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民间社会的发展、政治控制形式的变化、政治腐败的社会后果等所有这些变化相互作用的总的结果。接着分析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总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既关系到市场经济能否顺利地发展,又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社会生活自主化(即市民社会) 的发展。” 再接着,作者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落实到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并从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我国现实状况出发提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应然关系”,在进入“实然关系”的分析时又把问题转化为“政府权力与社会权力”的不平衡问题,在把比较抽象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一步步拉回现实的社会以后,作者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第一是增强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作用,即是使政府在提供市场运行规则、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的规则并有效实施这些规则方面发挥强有力的作用。第二是坚决杜绝行政权力对市场的非法的和不适当的介入或垄断,彻底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实现‘政企’、‘政事’分开。第三是坚定不移地创造各种条件来发展社会自主力量,使其向着社会自治和制约政府的方向逐渐地成长起来。”这是作者1999 年发表的见解,太发人深省了。 41 论证中国社会团体向利益集团转变的必然性和艰巨性及其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李景鹏教授关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团体的大量涌现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与预测分布于文集、《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和2002 年以来发表的文章中,因此,在介绍他这方面的理论观点时, 不能仅限于《李景鹏文集》。“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的发展和社会利益结构的重大变化,人们追求的目标就变得多样化起来。与此相联系,人们所参与的社会组织也多样化了。于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便在社会上迅速地发展起来。这种情况对于政治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便成为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了”。 “我国目前的社团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大类:行业性的、专业性的、学术性的、公益性的、联谊性的。然而在所有的社团中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影响最大的则是行业性的社团。因为行业性的社团是在经济生活中生长出来的,是与社会生产和社会流通密切地联系着的,因而都是一些具有利益群体性质的社团。而作为一种有组织的利益群体,在学术上一般称为利益集团。虽然目前中国的这些具有利益群体性质的社团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利益集团,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有了利益集团的特征。因此我们对这些社团的研究就不能回避利益集团的问题,就不能不从利益集团的角度来进行,否则就无法深入”。 前面所说的“文集”的大部分研究属规范研究范畴的意思仅仅是指其结论的获得主要是靠理论推演,而不是靠统计推断。可是,当我们作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的时候,并没有排除进行理论推演的人在得出结论前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甚至接触大量的数据资料的可能性。仔细读过“文集”的人,可能会发现一种现象:在作者有关中国社会转型的大量的研究成果中并没有出现很多的数据、图表,但却能让读者仿如进入到其所分析的社会现象的真实场景中,感同身受的理解、接受其分析的各种经济政治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什么道理呢? 根据笔者的了解,道理就在于“文集”作者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不是关起门来做学问,而是时时刻刻捕捉正在变化中的社会政治生活的新气息、新动向。例如上述关于中国社会团体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分析与预测,实际上是建立在“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社会团体研究中心”(李景鹏教授是该中心的主要负责人) 所开展的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一定范围的实地调查所获得的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之上的。当然,在这当中,善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素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往深处考虑,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政治结构完全能够容纳利益集团现象了,那么这种状况与我国政治参与和民主化的发展又会有什么联系呢? 它是否会对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产生某种影响呢? 如果会产生影响,那么其程度又会如何呢? 等等。这些问题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也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值得人们关注”。体现的就是作者立足现实预测未来的能力。 三 《李景鹏文集》对中国近30 年经济制度变迁与政治转型的跟踪、观察、分析研究是相当全面而深入的,远不是以上几点所能概括。椐本人学习所得,文集作者至少还从市场发展对政府职能的转变的要求、政府权力结构的变迁对政府机构改革的影响、社会转型期政治腐败的蔓延及其对社会控制系统的挑战、城市社区和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的变化对基层民主的推动等方面对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整体变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但一个人的研究工作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譬如说,本来,中国近三十年的高速现代化或者说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转型是由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共同推动的,但是文集作者对中国社会转型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对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影响进行必要的分析。又譬如,“文集”基本上没有涉及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发挥问题,也许作者觉得近三十年的中国政党制度与1979 年以前三十年的政党制度并没有太多的差别,或者是别的什么缘故,总之,“文集”没有分析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政党制度功能发挥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政党制度功能的健全对中国社会顺利实现转型有什么影响。当然,这也许有点吹毛求疵之嫌,因为一个成功的研究者必定是懂得把力往哪儿使的有明确主攻方向的智者,不可能是东打一枪西放一炮的“路路通”。限于篇幅,这个问题到此打住,下面转入对文集作者之所以能对中国社会转型作出不同凡响的解读的原因思考。 应该说,笔者在这个问题上只找到部分答案。早在1990 年,“文集”作者在谈到“政党政治与政治学的研究”时就说过一段可以让我们找到作者之所以能对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作出十分令人信服的解释的一个原因:“政治生活的规律也同社会生活其他领域的规律一样都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规律并非由什么超人的力量所主宰,而是每一个参加政治生活的人的意志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总的结果。因此,探究政治生活的规律,就不应该仅仅从书本上的原则出发,而应当主要依靠具体地分析社会上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复杂交错的相互作用的状况。在这种具体分析和描述的基础上,再借助于逻辑的工具去细心地探求,并将结论拿到实践中反复印证和检验,这样才能找到规律。因此,作为出发点,我们必须把政治生活看作是各种政治力量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场所,或简称‘力的作用场’。”为什么要把这么长的一段话都摘录下来? 没读过《李景鹏文集》的人也许很难体会其中的道理,而对笔者来说,从“文集”中找到这样一段话之时便是笔者解开“文集”作者为什么能对中国转型作出别具一格的解读的奥秘之时,因此,有种窃喜之感。 另外,“文集”还有一处引起笔者注意。在1998 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也是北大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系建系十周年纪念之喜庆日子里,作为在北大执教已超过四十年也是与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系共同走过最初的十年岁月的老教授发出这样一种期盼之声——“愿未来十年更美好”, 为政治学未来的发展“祈求一个风调雨顺的年景”“, 希望在政治学研究中改变过去那种人自为战的局面”,“希望政治学界各种学术组织的活动能够更多地集中于学术的发展,而较少的受到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还“希望政治学研究能与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相关的学科打通,积极吸取来自其他学科的营养”。“在方法论方面,希望能把应然的研究和实然的研究、思辨的研究和实证的研究、静态的研究和动态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利于研究的深入”。读着作者这几个“希望”,笔者更是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更值得一提的是,“文集”作者在2000 年临近退休的岁月,全面总结了自己对如何吸收向市场经济过渡中逐步被人们所接受的新观念以改造我国的政治学研究的思想观点。作者指出,市场行为的核心是“交易”,从交易的本质所产生的市场经济的观念有互惠观念、过程观念、契约观念、世俗化观念和追求增量创新的观念。是否将这些观念引入政治学研究,情况完全不一样。如果政治学能吸收以上新观念,将会变得更加注重对利益调节和政治交易的研究、将会从注重“零和博弈”转向注重“正和博弈”、从注重统治和管理转向注重参与、从注重政治行为转向注重制度创新、从注重“存量变迁”转向注重“增量变迁”。太深刻了,非常值得回味。

任教授的论文。

教授的用词还是比较严谨的,甚至有科学家令人惊奇地声称,根据有待确证的证据,都说明他后续沿引的证据可能是真的,可能是假的。

他将后续论点建立在这种或真或假的论据之上,已经说明他是在做“带有一定想象或假设意义上的讨论。

就好比现在很多论文喜欢讨论人工智能对未来20年世界的影响一样,只不过任教授的讨论的可能是100年以后的世界。

基本信息

不论是哪一种心态,都可以说是旧中国改革至今留下的必然后遗症,都是新中国必须直面的群众统治者共有的心态问题,若是不得到及时解决,它必然影响中国在新的世界体制下的发展脚步。

清华大学政治学教授任剑涛提出,中国人深藏一种中国与西方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文化。他认为,中国人应该告别晚清战争带来的受害者的心态,以及强行排外的战狼式爱国。

这两种心态都直接导致中国无论是文化还是政治领域,都与西方相抗衡,格格不入,使得中西两种文化没有办法平等发展下去。

任剑涛发表的论文有哪些

1、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是本科还是专科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是本科学校,该校是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山大学与广东珠江投资集团合作创办的独立学院,是一所多学科全日制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 2、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简介 基本情况 学校位于素有“北回归线上的明珠”和“广州后花园”之誉的广州市从化区,校园占地面积1000亩。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拥有完备的教学生活和文化体育设施,校园布局有致,秀丽宁静,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 学校图书馆面积2.91万平方米,藏书206万册,共享中山大学图书馆中文电子期刊68375种;外文电子期刊52123种;中文电子图书154.37万册;外文电子图书55.98万册,还有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超星移动图书馆、博看畅销期刊数据库和联图随书光盘检索平台,已初步建设成为数字化图书馆,更开创广东省高校图书馆24小时开放的管理模式,全方位满足读者需求。 学科发展 学校设有10个院系40个专业,形成以管理学、经济学、文学为主,工学、理学、医学、艺术学协调发展、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学科体系。现有本科生19182人,继续教育在校生2300人。 学校现有2个广东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个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项目,7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项目,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6个校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和5个校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并先后成立了金融市场与动能策略研究中心等15个校级、院系级科研机构和1个校级科研团队。 目前,学校承担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32项,横向项目33项,项目经费总额达2191.9万元。自2013年起,学校教职员工共发表学术论文1115篇,被SCI、SSCI、EI、TSSCI等国际权威期刊论文索引收录的高水平论文174篇,位居全国独立学院前列。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相关比赛,荣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近千项。 师资建设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主要来自中山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美国、英国、法国、瑞典、日本、韩国等外籍优秀师资人才,同时面向全国招聘具有海外留学经验和有关行业、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士、专业技术骨干任教师,建立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15人,另聘请各类校外教师500余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1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4人,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者2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对象1人、中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29人、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4人。 学校特聘知名学者夏书章、黄天骥、陈平原3名教授担任学术顾问,聘请巴曙松、任剑涛、谭劲松、王哲民等7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教授)担任讲座教授。同时,学校不断完善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自2014年起,分批陆续引进来自牛津大学、纽约州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博士80余人,其中来自台湾地区的博士57人,开创了高校批量引进台湾地区博士的先河,建立了一流的、有特色的本科教学团队及科学研究团队。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高起点、有特色、更开放”的办学理念,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从2013年开始实施自由转专业,2015年起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并作为广东省实行完全学分制的试点高校。学校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实行弹性学制,使学校教学资源的配置方式由学校计划调控为主变为学生自主选择为主,搭建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平台。 学校不断加强内涵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定位,通过变革专业培养方案的逻辑起点、课程体系和学分结构,构建了适应自身特点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通识教育、成长教育”四个教育充分融合,创造性的实施“思政、通识、学工”三位一体特色育人模式,形成了培养学生“成人”的多维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为适应社会需求,针对学生特点,学校先后开设了“政商研究院”、“ACCA、CGA实验班”、“经济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实验班”和“珠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特色班”等精英化培养项目。通过实验班学习、个性化指导、国际化教育等模式,构筑“拔尖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以点带面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致力将教育融入国际高等教育大环境,实行多元化的联合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和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项目”首批招生院校。通过本硕联合培养、“2+2”、“3+1”学分互认、国际交流生计划、插班学习、留学和游学等多重形式,我校先后与美国海格斯大学、美国迈阿密大学、美国中西州立大学、美国阿兰特国际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英国赫尔大学、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瑞士酒店管理学院、日本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等20余所国外知名大学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至今有300多名学生赴国外学习。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宿舍条件,宿舍几人间环境好不好(图片)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教务处电话 附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在哪里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专业排名,招生专业目录(10篇)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录取结果查询什么时候出来,附查询时间网址入口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有哪些专业 附好的重点专业名单

中山大学政治学考研经验分享

本人已上岸中山大学政治学专业,回顾备考的这段时间,真的是有很多感慨,也得到了很多师兄师姐的帮助,所以想要将这种帮助传承下去,为考研的师弟师妹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一、初试:政治:1)总体思路:考研政治最重要的是学会它的“语法”。个人不太认为政治(选择题)着重在背诵、记忆。相反,考研政治就是在学习国家官方的政治宣传话语,包括哲学基础,历史建构,以及政治实践,这三部分是完整连贯的、有统一立场的意识形态体系,那么通过持续、重复的阅读,以及适当的记忆,就不难体察到这套体系的组织规则,也就是所谓的“语法”。如果这一点是正确的,那么选择题并不完全是在考察记忆,而是“语言应用能力”,相当一部分试题的答案,在题目本身没有太大问题的情况下,是可以通过推理获得的。当然,部分着重考察细节记忆的选择题,以及所有大题,就只能通过硬记来作答。2)一些具体方法:我个人复习时所用的资料就是米鹏的全套,和米鹏的网课(天道考研网校有全程)我觉得这就足够了,没必要补充别的资料,意义不大,且浪费时间,专业课才是大头;1000题要认真做一遍,最厚的那本知识讲义不用看,因为都在1000题里有反应 ; 错题的知识点建议统一整理在一个word文档里,这样方便今后通过搜索直接定位,省去翻书的麻烦,同时也可以在整理的时候,通过自己分出知识点宏观层次的方式,强化对所有内容的整体性把握 ; 大题我的方式就是考前两天背所有米三,当然这个方法我并不提倡,我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去年是政治大年,重点太多且非常明显,没有太多出偏的可能,且事实证明米鹏确实几乎也全部压对,但不得不说这个天大的好运并不是每年都有的,所以自己多做准备工作还是必要的,鉴于我实属投机取巧,就不介绍这方面经验了,大题难度不大,认真准备即可。

2、英语:因为本人是英语专业的,所以个人的方法可能也不太具有普遍参考性,这里就不提了。多数一句,不管英语基础如何,考研英语一定要慎重对待。毕竟有单科线要求,我感觉必要的时候最好跟着老师学,我英语买的是天道考研网校的课程,和政治一起团报的。

中大的政治学专业课科目是636 政治学理论和827 政治学研究方法,要看的书还是挺多的,主要包括:

专业课一,政治学理论:

1. 政治学理论

(1)基础书目(最基础的知识,一定要掌握好,必看)

中大出版、肖滨老师主编的《政治学导论》(一定要重视这本书,今年考了挺多基础知识)

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全三册)

景跃进、陈明明、肖滨主编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陈炳辉的《西方民主理论:古典与现代》

(2)补充书目(可以加深理解,可以根据时间安排选看)

海伍德的《政治学》、罗斯金的《政治科学》(补充《政治学导论》)

徐大同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补充《政治学说史》)

曹德本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虽然近几年不太考中国政治思想史方面的内容,但还是要看)

(3)选读名著(真题中会出现一些名家的思想观点,看过他们的著作会更优势,并且如果在你的答案中出现过一些政治学大家的观点的话,也会成为闪光点。可根据自己的复习计划选看)

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杜赞奇的《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斯考切波的《国家与社会革命》

帕特南的《使民主运转起来》

米格代尔的《强社会与弱国家》

巴林顿·摩尔的《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

4)进一步阅读工作:完成以上这些只能算作搭建基本知识基础,对考试而言仍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指望记住几个基础性的知识就能考的好,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别的专著、论文,形成进一步的理解。我个人的研究兴趣方向在政治哲学方面(实证研究同样),所以平时会看一点这方面的导论性质的专著,例如中大老师谭安奎的《政治哲学:问题与争论》,威尔金里卡的《当代政治哲学》,任剑涛老师的一本论文集《拜谒诛神:西方政治理论与方法寻踪》,以及这个领域中国内一些知名学者在学术公众号上发表的零散文章,基本每天都看。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虽然可能这样的阅读工作,不能对答题形成直接的帮助(有的时候也能有直接帮助,比如任剑涛老师在各种演讲中对中国转型问题的阐述,谭安奎老师作品中阐述过的公民不服从问题在14年的真题中直接出现),但要意识到的是,考试考察的不是你记没记住某个观点,而是你的理解,你有没有做研究的潜质。这样的更有个性和深度的阅读,一方面能够大幅度提升你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甚至能直接帮助你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尤其是后一点,这是复试中老师最看重的素质之一。这部分的阅读工作是持续的,不要觉得浪费时间,考研(尤其是学硕),绝对不单纯是应试。就我个人经验而言,如果不是我把大部分时间拿来做这些阅读,我认为我没什么可能性考上。5)我对待真题的方法是,以单个题目为单位,一个一个自己写答案,并反复修改。所谓自己写答案,不是自己硬憋。和做学术论文一样,写这样的简答题讲究每一句话都有出处。当然这并不是说你复制粘贴就行了,也不是说自己的理解不重要,而是说,必须要在对各个具体问题有足够的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整理出一个牢靠的答案。具体的方法就是在cnki上搜索每一个问题,每个问题看一定数量的论文(论文和专著不同,具有非常明确的问题导向,有的论文和题目不是直接、完全相关的,也不要紧,看下去也会有一定收获),并结合上述的基础阅读和拓展阅读,有机的融合成自己的答案。我大概花了一暑假做了10年的真题,写完后放置了一段时间再拐回头来重新看这些答案,一般你会觉得惨不忍睹,但不要紧,慢慢读更多东西,慢慢改。如果有心你会发现,很多题目都是重复出现的,比如,共和主义问题,中国的全能主义问题。所以不要觉得考过的就不会考了,重要的政治问题永远都绕不过去。专业课二,政治学研究方法:这门课上下的功夫要少的多,一是因为不太感兴趣,二是个人觉得这门课的内容相较第一门,更显的不那么宽(仅就考试方面而言)。

(1)基础书目

艾尔·巴比的《社会研究方法》

大卫·马什的《政治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斯蒂芬·范埃弗拉的《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

(2)补充书目

风笑天的《社会研究方法》(补充艾尔巴比的那本)

高奇琦的《比较政治学》

(一)基础巩固阶段(2月-8月)

我大概从2月份开始备考,因为是跨专业考研(其实原本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但后来转专业了),所以觉得早点准备会比较稳妥。基础巩固阶段的任务就是阅读以上列举的参考书目,首先必看、并且一定要牢牢掌握的基础书目是要精读的,这个阶段主要是扫除知识盲区,所以不懂的地方一定要搞懂。

我阅读的习惯是先看目录、在看该章的主要知识框架,然后再读内容。阅读的时候可以标记一些重点的知识,方便读完整理笔记。这个阶段不需要背诵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即可。在读完全书后,我会从头开始,整理笔记,其实相当于又重读了一遍,可以加深印象。虽然有买师兄的笔记,但我还是自己整理了一遍,建议大家也这样做,考上的师兄师姐的笔记固然重要,但也要自己整理知识的过程。

读完了基础书目,可以接着翻翻上面提到的补充书目,补充书目不需要梳理详细的笔记,只需要找到对应的章节阅读,然后挑选出觉得有用的知识点,添加到已有的笔记中即可。

选读名著的要求更低,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精读,如果没有,建议掌握名著的核心观点、研究路径、相关评价等等,实在不行可以看一下从师兄师姐那里买来的名著笔记或者是相关文献。

我的基础书目一共看了三遍,像上面提到的第一编划重点、第二遍整理笔记,那么第三遍我是整理了思维导图。在这里,尤其强调思维导图的重要性,它可以帮助你直观的了解某一主题的所有知识点,所以建议大家都自己整理一下。整理的时间点可以根据对知识点掌握情况自行决定。

在上面的步骤都完成了之后,大概从7月开始,我开始整理思维导图、并适当地背诵知识点,然后看看中大老师的课件加深理解。大家可以看到中大的真题都很开放,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而且本人讨厌机械记忆,所以我当时是注重理解,并没有死记硬背。

(二)冲刺提高阶段(9月-12月)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实习学校实习(本人是师范生,实习时间还特别长),所以不像在家复习那么自由,时间也不太充裕。9月-10月,我继续巩固笔记的知识并且开始阅读导师文献。这里强调一下阅读导师文献的重要性,就像选读名著的作用一样,它可以帮助你了解一下学界前沿的观点,并作为考卷答案的闪光点,是加分项,所以请大家重视起来。我主要看的是中大老师的文献,还有一些特定主题的相关文献(这些在购买的笔记中都有包含,我自己也有所补充)。

从10月开始,我开始进行笔答练习。从最新的真题开始,尝试自己答,一开始的答案肯定会很幼稚,所以需要查阅相关文献,不断修改自己的答案,加以完善。中大现在已经不公布真题了,所以也需要自己收集。

以上是专业课的初始准备,那么接下来我简单地说一下关于复试的准备吧。

(三)复试准备

建议大家考完初试简单放松一下之后,就立马投入到新一轮的复习当中,不要丢掉之前的复习状态。复试的准备相对于初试就轻松了许多。

中大复试的形式是:中文抽题+追问+一般问题+英文抽题+追问,时间大概在20分钟左右。

在准备期间,我把最核心的那基本参考书目又重新看了一遍,作为中文复试的准备。而对于英文复试,我整理了百度文库的政治学英文单词、阅读了罗斯金《政治科学》的英文版并整理生词。除此之外,我将中文的专业课笔记中比较重要的内容翻译成英文,然后熟读。《政治科学》里面的问题也可以挑出来一些比较重要的,然后找到原文答案或自己整理,熟读即可。

对于复试而言,往年的初试真题也依然重要,并且我收集到了上一年的大部分复试真题,也可以为复试的准备提供一些方向。

考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过程不仅要学会努力,还要学会坚持。考研的过程中,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有一个研友,不过不要是随时讨论学习进度的研友。有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能够让你有压力的时候可以宣泄。另外考研一旦开始就不要轻易放弃,只要咬咬牙,这道坎就迈过去了。我有背书背到哭的时候一边哭一边背,也有到了考场上一拿笔就停不下来的时候,只要耐住寂寞,咬牙坚持,成功就在眼前,学弟学妹们加油呀,我在中山大学等你们!

任剑涛发表的论文有多少

山大学南方学院是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山大学与广东珠江投资集团合作创办的独立学院,是一所多学科全日制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2016年被遴选为广东省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基本情况学院位于素有“北回归线上的明珠”和“广州后花园”之誉的广州市从化区,校园占地面积1000亩。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拥有完备的教学生活和文化体育设施,校园布局有致,秀丽宁静,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学院图书馆面积2.91万平方米,藏书200万册,共享中山大学图书馆电子图书194万册、电子期刊11万种,还有超星移动图书馆、博看畅销期刊数据库和联图随书光盘检索平台,已初步建设成为数字化图书馆,更开创广东省高校图书馆24小时开放的管理模式,全方位满足读者需求。学科发展学院设有10个院系37个专业,形成以管理学、经济学、文学为主,工学、理学、医学、艺术学协调发展、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学科体系。现有本科生18276人,继续教育在校生1715人。学院现有2个广东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特色专业,5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个教学团队、5个精品资源共享课、1个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项目,7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项目,6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1个重点专业、2个重点学科、1个卓越人才培养计划、5个校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和3个校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并先后成立了金融市场与动能策略研究中心等14个研究中心和1个数据分析研究校级科研团队。目前,学院承担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08项,横向项目32项,项目经费总额达2063.9万元。自2013年起,学院教职员工共发表学术论文623篇,被SCI、SSCI、EI、TSSCI等国际权威期刊论文索引收录的应用性研究论文79篇,其中教师72篇、学生7篇,位居全国独立学院前列。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相关比赛,荣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近千项。师资建设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师资主要来自中山大学教师,国内“985”、“211”高校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以及美国、英国、法国、瑞典、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地的优秀教师人才,同时面向全国招聘具有海外留学经验和有关行业、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士、专业技术骨干任教师,建立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师84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3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对象1人、中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23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校级培养对象5人,广东省省级教学团队1个,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1人。学院特聘知名学者夏书章、黄天骥、陈平原等3名教授担任学术顾问,聘请巴曙松、任剑涛、张军、钟玫、谭劲松、王哲民和陈树衡等9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教授)担任讲座教授。同时,学院不断完善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2016-2017年引进台湾博士46人,建立了一流的、有特色的本科教学团队及科学研究团队。人才培养学院坚持“高起点、有特色、更开放”的办学理念,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从2013年开始实施自由转专业,2015年起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并作为广东省实行完全学分制的试点高校。学院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实行弹性学制,使学校教学资源的配置方式由学校计划调控为主变为学生自主选择为主,搭建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平台。学院创造性的实施“思政、通识、学工”三位一体育人理念,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灵魂,以通识教育为素养,以专任教师为引导、辅导员为教辅、学生自主为实践,共同形成培养学生“成人”的多维育人体系,更有利于学生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并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为适应社会需求,针对学生特点,学院先后开设了“政商研究院”、“ACCA、CGA实验班”、“经济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实验班”和“珠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特色班”等精英化培养项目。通过实验班学习、个性化指导、国际化教育等模式,构筑“拔尖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以点带面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院致力将教育融入国际高等教育大环境,实行多元化的联合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和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项目”首批招生院校。通过本硕联合培养、“2+2”、“3+1”学分互认、国际交流生计划、插班学习、留学和游学等多重形式,我校先后与美国海格斯大学、美国迈阿密大学、美国中西州立大学、美国阿兰特国际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英国赫尔大学、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瑞士酒店管理学院、日本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等20余所国外知名大学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至今有300多名学生赴国外学习。办学成果11年来,学院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率超过93%,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社会认可度高。学院先后荣获广东民办教育突出贡献奖、中国社会影响力独立学院、中国最具办学特色独立学院等奖项。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7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获“2017中国五星级独立学院”、“中国一流独立学院”称号,广东省名列第四,全国名列第十一。在新华网“大国教育之声”活动中,荣获“2016品牌影响力独立学院”奖,排名第一。

目前根据教育部公开信息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一批次、二批次的概念。广州南方学院是一所综合类院校,有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建校16年。

学校介绍

广州南方学院(原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为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综合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是广东省高等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依托单位。

前身是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山大学与广东珠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的中山大学南方学院。2016年被遴选为广东省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2020年12月28日,教育部发函同意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转设为广州南方学院,同时撤销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的建制。

师资力量

截止2021年3月,学校有专任教师850人,含博士生导师1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南粤优秀教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0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259人,;“双师双能”教师300人,;有兼职教师314人,其中特聘学者夏书章、黄天骥、陈平原3名教授担任学术顾问,聘请任剑涛、王哲民等7名学者担任讲座教授,聘请近200名管理者、技术精英担任业界导师;省级产业学院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

2021年全国文科招录分数线

安徽 528; 广西 424; 贵州 480;河南 494;黑龙江 395; 吉林 336;江西 510;山西 424; 陕西 423;四川 474;云南 503。

教学建设

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中华工程教育认证(IEET)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和省级战略新兴特色专业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1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和省级在线开放课程3门。

科研成果

近3年,学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4项(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横向项目43项,项目经费总额达1753.87万元;教师公开发表被CSSCI 、SSCI、SCI、EI、TSSCI等中国国内外核心期刊收录的高水平论文350篇;向政府提供咨政建言报告8份,其中2份被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

学术资源

学校图书馆有印刷型中外文图书197.49万册,电子图书160万册,印刷型中外文报刊近1000种;中国知网、超星学习通、联图随书光盘、博看电子期刊、国研网、MET全民英语口语学习、新知学术发现系统等数据库及平台,同时实现与中山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共享。

广州南方学院的王牌专业名单

广州南方学院的省级特色专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

广州南方学院师资力量

师资建设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师资主要来自中山大学教师,国内“985”、“211”高校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以及美国、英国、法国、瑞典、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地的优秀教师人才,同时面向全国招聘具有海外留学经验和有关行业、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士、专业技术骨干任教师,建立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截止2021年9月,学校现有教师87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4人,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者2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对象1人、中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23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校级培养对象5人,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1人。学校特聘知名学者夏书章、黄天骥、陈平原等3名教授担任学术顾问,聘请巴曙松、任剑涛、张军、钟玫、谭劲松、王哲民和陈树衡等9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教授)担任讲座教授。同时,学校不断完善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2016-2017年引进台湾博士46人,建立了一流的、有特色的本科教学团队及科学研究团队。

任教授的论文。

教授的用词还是比较严谨的,甚至有科学家令人惊奇地声称,根据有待确证的证据,都说明他后续沿引的证据可能是真的,可能是假的。

他将后续论点建立在这种或真或假的论据之上,已经说明他是在做“带有一定想象或假设意义上的讨论。

就好比现在很多论文喜欢讨论人工智能对未来20年世界的影响一样,只不过任教授的讨论的可能是100年以后的世界。

基本信息

不论是哪一种心态,都可以说是旧中国改革至今留下的必然后遗症,都是新中国必须直面的群众统治者共有的心态问题,若是不得到及时解决,它必然影响中国在新的世界体制下的发展脚步。

清华大学政治学教授任剑涛提出,中国人深藏一种中国与西方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文化。他认为,中国人应该告别晚清战争带来的受害者的心态,以及强行排外的战狼式爱国。

这两种心态都直接导致中国无论是文化还是政治领域,都与西方相抗衡,格格不入,使得中西两种文化没有办法平等发展下去。

新华师资好!因为今年有新校区和招生计划扩大了,所以许多系都联系了中大、暨大、广商的教授过来任教。目前就看招生情况,再做具体安排。因为我们说是招3400人,但是生源好的话省招办可以给我们招到4000人。

孙剑发表的论文

孙剑博士一生专注于科研工作。他的不幸离世,让旷视失去了一位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探索和创新的领路人。每一位和他共事过的旷视同学,失去了一位智慧谦和的师长。旷视研究院的墙上一直挂着孙剑博士奠定的研究使命:持续创新拓展认知边界,非凡科技成就产品价值。这句话将永远激励我们,勇攀科研高峰!

今天是8月3日,根据报道显示,旷视的首席科学家孙剑去世了,要知道,旷视可是目前我国的顶级视觉科学的高科技公司之一,其中的人才素质都非常的高,并且公司的水准在国际上也是数一数二的,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中之重的公司,而能在旷视担任首席科学家,孙剑无疑是有着非常强大的能力的人,也非常值得大家的信赖,可惜这么年轻就去世了,孙剑的去世是我们科学界的损失,那么孙剑之前在视觉领域获得过哪些成就呢?

或许很多人还不认识孙剑,我们可以先看一下孙剑的百度百科。

可以看到,孙剑主要是在视觉科技上以及人工智能上有着非常厉害的成就。它不仅仅开发了移动端高效卷积神经网络ShuffleNet,而且也开发了深度的开源学习框架平台MegEngine,以及人工的智能平台brain++等等相关的高科技技术。尤其是他的深度残差网络ResNets的开发更是解决了世界级别的难题。

他在2015年带领团队实现了国际视觉比赛的五项冠军,在2017年击败了全世界所有的顶级公司,包括谷歌微软FACEBOOK等等,拿到了COCO&Places图像理解国际大赛的三个冠军,并成功地完成了三连冠。担任了国家重要科技成功研究的带头人,获得了国家科技项目二等奖,担任了西安交大的首届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发表论文无数。

可惜孙剑才45岁就去世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悲哀。

孙剑博士拥有超过40项专利。是ResNet的通讯作者。带领旷视研究院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计算机视觉研究院。

旷视科技发布讣告,该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旷视研究院院长孙剑因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5岁,非常令人惋惜。作为一名资深的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孙剑的去世是我国科技界一大损失。孙剑主要研究计算机摄影学、人脸识别等方面技术,他发明的残差网络技术,力压微软、谷歌、FB三大巨头,夺得全球竞赛冠军。另外,孙剑还拥有40多项专利技术,发表权威论文100多篇。

孙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并完成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学习。毕业以后,他进入著名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担任微软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主要从事计算机摄影学和人脸识别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孙剑的不断创新和奋斗下,逐渐在人工智能领域崭露头角,得到了业界的认可,也为自己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孙剑加入旷视科技公司,担任旷视科技首席科学家和旷视研究院院长,开始了自己的崭新事业。旷视科技是一家聚焦物联网场景的人工智能公司,在孙剑加盟以后,公司的科技技术迅速发展。他的去世对于旷视科技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暂时还没有人可以取代他的工作。孙剑同时还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的首任院长,他去世以后,西安交大人工智能学院发文悼念称,他是世界人工智能领域的著名科学家,为世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对于孙坚的去世,大家在纷纷表示惋惜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年轻科学家的身体健康。这些年轻的科学家,经常加班工作,严重透支了自己的身体。这个情况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