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发表品德与社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21:57:21

发表品德与社会论文

在网上找原创论文都是收费的,没有人免费帮你写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思索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尽管社会综合课在我国尚属一个新的课程研究领域,但在国外已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形成了一些基本指导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当前这门课的主要课题包括:有关课程性质、课程定位的研究,有关构建综合内容的研究,有关开发示范性教材的研究,有关开放教学活动的研究。【关键词】:课程、综合课、品德、社会小学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是此次课程改革方案的突破点之一。由于综合课程教学在我国实施的时间较短,研究积累相对薄弱,加之课程改革的节奏不断加快,使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远不能胜任课程发展、教材更新、教师教育的需要。为此,我们以申报并通过审查立项的“小学综合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实验研究”这一“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为依托,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实验研究。我们认为,这样的研究符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多样化教材的开发,也有助于发展我国的综合课程理论。一 对相关课程的一般认识在小学3~6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属社会科的综合性课程。社会综合课程在我国尚属一个新的课程研究领域。社会科强调面对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面对学生的成长要求,进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自然、社会、人),一定要落实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一切需要围绕着现实社会问题来学习,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自然法则、人文关怀的态度,形成人生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分析、反省、批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合作、欣赏和创造。二《品德与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的设立,不是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简单结合,而是在课程理念、要求、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概括地说,就是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家庭、社区、国家等不同范围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在学习祖国国土、文化、民族和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父母、爱学校、爱老师同学、爱家乡、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逐步形成道德规范意识,认识人际关系,形成社会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基本公民素质奠定基础。据此,《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地理、历史、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与公民素质养成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正因该课程有着强烈的公民性和实践性,所以课程的内容构建不可能依据某个系统学科来组织,而特别适宜有机融合各领域学习内容的综合主题的构建方式。为增进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品德与社会》课特别强调实践和体验,要求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对社会的关心,发展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认识,进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为此,《品德与社会》课根据不同的社会情景和课题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探索和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性学习,以儿童的主体活动为主,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注重养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富有生命意义的、有益于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有益于群体认知和合作的鲜活的开放系统。与此相应,评价的主要目的亦在于鼓励和引导儿童参与学习活动。评价的指导与激励作用,不仅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而且最终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实效性工具。三《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实验目前《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才刚刚开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程和教材开发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同时,课程的成熟不是靠研究者的论证就能完成的,而必须有赖于广大教师的实践和共同参与。因此,任务的完成将伴随着整个课程、教材开发和实验的全过程。从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角度看,以下课题是当前最为重要的研究任务。1有关课程性质的研究“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课程标准》中这段陈述课程性质的话,有两点是大家的共识,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和“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是渗透德育的综合课程吗?还是显性的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一个是分科课程,一个是综合课程,二者合并就是一门新的综合课程?总之,对于“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在课程性质、课程功能、内容体系及其传统有着很大区别的课程,合并之后必须给出合理的理由,而且所给的理由不能都是从意义上定义,或仅从逻辑推理方面得出的“辩证”看问题的理由,它应该是实证性的、有扎实的学术理论基础的理由。2 有关课程定位的研究与上个问题联系最密切的是课程定位。从《课程标准》看,无疑课程的总目标为此做了回答:“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里,教育的落脚点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我们认为对课程定位仍有深究的必要。其一,在课程理念方面,我们对公民教育的性质、意义、内容缺乏深入研究,导致对课程定位笼统,理念粗糙,这直接影响课程设计方面的合理性和周密性。其二,“以人为本”或“以育人为本”的思想与综合课程的关系不清,致使课程结构、教材结构拼凑痕迹重,不能真实反映综合课程的“人本”特色。在实践中最常见的例子是,只要是心中有学生的教师,即使是运用传统的分科教学形态、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传统的教材,也能够深受学生欢迎,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为什么要改课程见?课程观念与课程形态,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呢?教师们急需明白,我们也急需搞明白!其三,伴随着新课程体系的建立,《品德与社会》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也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其中包括课程的一贯性的问题,与《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和《地理》等课程的衔接问题,以及课程门类之间如与《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衔接问题。课程的衔接问题与本课程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学习方式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展开和师资培训等直接相关。3 有关构建综合内容的研究根据对国外有关综合课程的研究和分析,以及“九五”期间我们承担的小学社会课教学实验研究的成果,我们认为,应该把儿童的社会生活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中心,以学生的自身认识和发展为依据,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社会密切联系起来,用主题方式建构综合性的内容,是小学综合课程建构的一种有效方式。如此构建学习内容,有利于使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养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教育落到实处。但是,怎样选取和组织主题;怎样体现主题、单元之间的逻辑线索,使学习内容之间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怎样使学习活动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实现合理的循环上升,对于这些问题仍在摸索中。我们特别关注“知识整合”问题,认为它是构建《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程的一个核心问题。4有关开发示范性教材的研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教育内容是构建《品德与社会》课学习内容的一个基本原则,为此,教材的开发要体现“区域性”特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建构学习内容,则须突出开放性、综合性、活动性原则。就《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而言,关注我国多民族和不同地区文化的多样性,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发符合我国实际和不同地区实际以及教师实际操作需要的教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教材如何体现“范例性”如何为教师发挥主动性、为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留有余地,如何为不同地方的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充分余地,是我们力图改变传统教材学习功能和呈现方式的突破点。5 有关开放教学活动的研究根据多年来教学实验经验的积累,我们认为,创设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是实现有效教育的前提。《品德与社会》课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道德修养,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注重发展质疑、反思、批判的能力。为此,课程倡导围绕主题内容,开展体验、探究、问题解决学习等活动,倡导教师采用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学习指导方式。重视学习体验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创造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如何开放学生的思考空间、促进师生互动,如何开放教学空间和利用资源、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如何形成个人发展评价机制,等等,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策略研究,以及教师培训和能力开发的研究上。《品德与社会》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参考 )浅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芙蓉区八一路小学 常旌随着教育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为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地表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最优化创造了条件。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改变以单一的手段、单纯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教学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辩证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将是我们每一个小学教师要面对的问题。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推动思想品德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必将呈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优势。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思想品德课往往是让学生明白某个道理、学习某种品质或了解某种社会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理性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某种现象,要让他们理解、判断它的好与不好,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手段的单调,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去评判,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则可以选用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手段结合在一起,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不易理解的社会现象,让它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保持环境卫生这一节内容,一上课就让学生看录像,欣赏一些环境优美的地方,比如:烈士公园、湘江边等让学生切身感受美。这些离他们生活很近的东西搬到了屏幕,学生感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接着通过生动的画面演示环境变化的过程:小河平静、清澈见底、空气清新,里面的小鱼儿自由自在的游,旁边的草地绿油油的,小动物玩得很高兴。慢慢地小河发生了变化,河水变成黑色的,里面的小鱼儿死了,地上到处是白色垃圾,小动物们高兴不起来了,小河哭了。屏幕上出现几个字。救救小河。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感动,积极性很高。这一场面引起学生的思考,对它们的启发很大,教育很大,学生深深感到保持环境卫生每个人都有责任,想到了一些保持环境卫生的办法。这比老师用多少优美语言去解释效果都好。心理学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二者加起来达94%。这说明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恰当运用这种手段,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知识的途径,达到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多媒体动画和录像片段等逼真的氛围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思维。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而且可以把学生观察的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社会现象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尽管在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如上所述诸多优势,但并非是使用有了现代化手段就能保证教学的成功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需要我们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选择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认真实践、反复推敲。因此,要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关系。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必须服从于课时的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乃至服务于学生发展这一最高目标。因此紧紧为教学目的服务,在一定的教学目标、内容下,在教学计划中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选择,使某种媒体对应于某一教学活动,以充分发挥出它们的功能,达到最大的效用,而不必要用的地方,则坚持不用,以免喧宾夺主,流于形式。所以,根据每堂思想品德课的目标需要来设计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的关键。 二是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在教学系统中,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要素。作为整体的各个部分,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要保证手段的应用取得最佳效果,必须研究系统中各其它要素及其组合,不能将现代化教学手段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内容是动态的还是静止的,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这些问题对手段的选择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教学系统整体的一部分,仅仅注意到自身的因素是不够的,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手段与媒体,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三是手段与教学策略的关系。一堂思想品德课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不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完善,而要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上。 总之,要运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仅有熟练的应用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为支撑,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技能。加油吧!!!!希望对你有用!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问题教学的实践论文

“什么是好的教育?系统地给学生提供自己发现事物的机会。”这是问题教学法的积极倡导者波利亚对于“好教育”提出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人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问题教学,就是引入某些社会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形式解决生活问题,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善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创境:拨动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教师应设身处地、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学习的兴趣或情绪中,设置基于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使之成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动力之源。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虽然只是提供了一个个生活片段或者只言片语,却仍旧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个重要依据。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其内在联系,创设适宜的、能拨动思维的问题情境。

1.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设置情境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如果模拟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六年级《对立还是沟通》一课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小美的妈妈偷看了小美的日记,小美气得哭了,与妈妈大吵了一顿。教师引发学生思考: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处理?是对立?还是沟通?怎么沟通?在现实生活情境的感染下,自然而然地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

2.以学生先验观念为基础设置情境

学生在认识某一事物的概念之前,已经形成一些固定的看法和观点。有些先验观念善加利用,可以引发思想冲突。如学习《民族危亡的时刻》一课伊始,教师出示了清朝前期、清朝末年的中国版图以及现在的中国版图,大小迥异的画面立即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为什么中国版图和熟悉的“雄鸡”版图相差甚远?当时的中国发生了什么?探究的兴趣一旦被激发,等于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3.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设置情境

社会热点问题往往也是学生极感兴趣的问题。引入社会热点,既可创设问题情境,又可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充满现实味道。2011年,教师在上《天下为公》一课的当天,恰逢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庆典。教师让学生观看了庆典上的场景,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辛亥革命值得纪念?接着引领学生回顾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进而体会“天下为公”的含义,培育学生的民主情感。近年来,教师越来越重视热点问题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运用,目的就是在于搭建文本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促使学生主动地、兴致勃勃地走进课堂学习中。

二、启思:问题创设的第一大原则

一个恰当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浪花。情境的设置必须带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从情境材料中“发现”.由学生提出问题是一个相当高的要求,很难要求学生一开始就把问题提得很好。因此,教师的倾听、调控、梳理是特别重要的。特别1而是有目的的,要有恰当的学习目标定位,要能把握核心问题。因为问题反映着教学价值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托。

1.根据教学重难点确立问题

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而课程目标正是国家根据各阶段学生学习与认知的特点来编撰的。所以说,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新知识,领悟新道理,教师需要依据文本与课程目标来设置问题,把课程目标及重难点内化成教学中的问题。

《走进不同的家乡》是四年级下册的教材,教材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知道并理解这些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课上,教师展示了祖国各地风格迥异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之后,让学生质疑,从孩子们的问题中,教师确立了这样的核心问题:“我们家乡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人们从事着怎样的劳动?”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2.把教师对文本的认识转化为问题

虽然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品德与社会课的书本,但是我们的书本是严格根据学生心理与接收能力来编撰的,它包含了本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所以教师应本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吃透教材、处理教材,从高处着手,把自己的'文本认识转化为问题。《乡音乡情》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教材,文本提供了四川的虎头鞋、变脸等艺术形式,教师细读文本之后就能知道,这不是学习的素材,而是提示我们关注家乡的民间音乐、戏曲及手工艺术。因此,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串”: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影响深远的民间歌曲?有哪些特殊的民间戏曲?引导学生探究这些问题,便是最好地利用了教材文本。

3.从学生预习中产生问题

相对于以前的教育教学,问题教学法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先学后教”的策略让教师有机会引导学生从预习中提出问题。如在上《家庭消费小调查》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课前调查一周内家庭花销情况,将之带到课堂上来。同学们生成了一个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家中的开支都有哪些方面?哪些钱是为我花的?哪些开销天天都有?等等。学生对一个个问题想想算算,不仅了解了最基本的家庭消费常识,同时感受到居家过日子要考虑方方面面,花钱要统筹考虑等。

三、抛锚:解决问题的指导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问题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效的问题解决者,培养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者。在情境和问题的刺激下,学生应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教材内容,或回忆已知信息,发现解决问题的头绪。课堂上,教师不经意的包办代替,将使有效提问变成无效提问,甚至把问题的空间缩小到零,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应更加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效果。教师作为辅助,可以采用“抛锚”式的解决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搭脚手架

抛锚式教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要向其提供援助和搭建脚手架。例如在《一起画学校》一课中,学生研究的问题是“一幅学校平面图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当孩子们不知从何下手的时候,教师提供了几份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发现,得出结论。这样的脚手架无疑为学生提供了探索解答问题的机会,并于无形中帮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小组互动,以支持生成性学习。

2.连点成线

当一个问题难以被解决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分解难点,连点成线。如在《包装袋上学问多》一课中,同学们带来了花花绿绿的包装袋,联想到相关课题,教师便提出了:包装袋上有哪些学问?这个探究问题很大,同学们讨论起来比较涣散而混乱。因此,教师便设置了“问题串”:观察包装袋上有些什么标记,猜猜他们表示什么?吃了没有生产日期的食品可能出现什么后果?买了没有生产厂家的产品可能出现什么问题?通过将这些小问题连点成线,最后让学生梳理出包装袋上的知识(学问),就变得非常清晰了。

3.引向纵深

在《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一课中,师生探讨了“现代通信工具有哪些”与“它们是怎样一步步地更新换代的”两个问题,同学们感受到了现代通信工具带来的方便、快捷,感受到科技给通信家族带来的迅猛变化,孩子们都由衷惊叹。教师立足于现实生活,继续追问,引导学生思考:“不断变化、更新的通讯时代,有没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孩子们审慎思考后便提出了不少观点:通讯方式越便捷,人们面对面交流却越加淡漠,比如随处可见的“低头族”;新型通讯方式虽然快捷,却不能像寄信那样表达情感、保留文化,比如有些家书流传千年,而微信、微博却时时被刷新……这样的课堂上,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入,学生思辨能力逐步提高,能多角度看待社会生活,符合品德与社会学习的认知规律。

总之,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很难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也就难以深入思考。在问题教学三步法中,“创境”“启思”是基础,而“抛锚”是架构,都是不可或缺的。当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但无论哪些方法,只要在教学中操作得当,都能促使学生解疑成功,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发表

属于在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时,教师要利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开拓第二课堂。教师要学会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入到社会当中,将多元化评价手段整合在小学生的实践当中。当代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要认识到评分制的不足之处,将评价手段开放化。在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利用一张嘴与一本书进行形式化教学,这样的教学与评价手段应当被取代。教师要敢于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对教学评价与考核的标准进行改变,从品德与社会知识体系的规律出发,完善评价标准与原则。

在网上找原创论文都是收费的,没有人免费帮你写的。

《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有感在绍兴县 “思品社会”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位教 师组织引导的 《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印象颇深。这 堂课,充分体现了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特点,让人 感觉到:品德课堂原来这么美! 一、生活性 新课标指出, “思品社会”课程的内容要关注儿 童的现实生活、真实的生活、普通的生活、日常的生 活、今天的生活 (正在进行的生活) 首属群体中的生活 (在儿童主要生活圈中的生活)。身边的例子就是最好的 教材、最好的资源。冬天到了, “学生不能按时起床” 是家长向老师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课 始,执教老师向学生播放了自拍录像 《一分钟》:起床 时间到了,主人公小明 赖床一分钟而错过了公交班 车,改为步行上学,导致晚到学校20分钟。 “小明只晚 起一分钟,为何迟到20分钟呢?”学生讨论后。知道了 赖床带来的麻烦,更意识到了哪怕是短短的一分钟.但 也不应该浪费。 二、活动性 新课程倡导活动化教学。教师正在由单纯的知识 传授者向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转变。在 “一分钟能做多少事”的体验活动中,执教老师组织学 生参加了一分钟写字比赛、一分钟口算、一分钟跳绳比 赛等,学生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当活动结束时,学生们 都惊喜地发现自己能在一分钟里写那么多汉字,做那么 多口算.跳绳那么多下!老师还把班级的最好成绩输入 精心制作的电子表格,让学生算出一个月 (30天)及一年 (365天)中每天一分钟加起来可写的字、做的口算跳的绳又是多少。学生看着大屏幕中闪现着的数字。惊呆了:想不到每天节约一分钟。能干那么多事情呀! 三、整合性 “思品社会”学科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文化的角度)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执教老师在学生知晓自己一分钟能干那么多事情后,还在屏幕上出示了社会其他行业的人一分钟能做哪些事,如一分钟打字员能打字120个锈花机能做5000帧,运动员能跑400米……学生从中感悟到时间就是效率。接着教师又向学生播放了一组录像资料:一个粗心的母亲没有及时把吞食果冻的5岁小孩送往医院,因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小孩失去了生命;为攻下敌人火力点,解放隆化城,在千钧一发的时候,董存瑞舍身炸掉暗堡;重庆特大井喷事故,因未能即时上报,酿成243人死亡的惨剧……孩子们静默了。他们的心被这些来自历史、社会的真实事件触动了.真正意识到时间不仅是效率,还是生命、财富和胜利。最粮费不起的是时间,使大家对时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主体性 “思品社会”课教学过程是儿童参与的过程。倡导主体参与和自主学习,在执教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已深刻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必须合理安排时间,有些事可做统筹安排。于是教师出了一道题:傍晚,小明既要完成妈妈交代的工作——烧饭、剥豆,又想看动画片。(电脑屏幕上出示:淘米1分钟、电饭煲烧饭15分钟、看电视30分钟 、剥豆25分钟)怎么安排才最理想呢?四人小组的讨论十分激烈,每个学生对结果都进行了自我检查、总结、评价和补救,最后的安排是既省时又高效。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引导下,学生已充分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懂得不仅要珍惜时间, 还要学会合理利用时间,使 《品德与社会》课程被学生 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和思考到。记得有 位名师说过:“品德课是最美的课程。因为在这门课 中,我们唤醒、挖掘真善美,让孩子的心灵纯洁、美 丽。”是呀,追求美的课堂本身也应该是美的。让我们 一起为美丽而努力!

社会公德论文发表

我找了好多处,,没有合并就全给你了,,你自己加工加工吧人之立身,所贵者在德。在我们当今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形势下,发扬助人为乐,扶贫助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更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在高度发达的现在社会里,不注重社会公德的人却比比皆是。在一些景区,很多游人都嫌麻烦,随手把垃圾丢在地上;一些居民区的居民们习惯地将垃圾弃在马路旁,他们想反正有清洁工打扫,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假如,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抱着这样的态度,那么我们的社会还能美好吗?我们还能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吗?还记得这么一个事实:有一个城市的一个负责某条街道的清洁工生病请假了三天,结果,街道旁,;垃圾堆积如山,发出阵阵臭气!这可真叫我们心寒。我想只要每人都能自觉那么一点,我们就会拥有整洁的环境,也可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而不是污浊的空气,臭臭的垃圾。 如果每一个企业如果都能改善废水处理和废气污染,他们就不仅会获得大家的信任,而且产品也畅销。如果发扬社会公德已蔚然成风,我们的祖国定会是人们互帮互助,生活美满幸福,环境整洁清新,风景优美怡人的国家。 从现在开始,大家弯下腰捡一点垃圾,伸出手帮助一下弱小,只要发挥这么一点公德心,我们的明天定会更美好清晨,人们在这呼啸的寒风的急促催使下,经不住那急切探乡的深情的呼唤,在这天寒地冻的日子里,车站里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个个回乡心切的叔叔阿姨,一颗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在任何一处角落都无时无刻不在强烈地跳动着。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母子上车处”的地方竟出现了一道令人目瞪口呆的独特风景。 几位身强力壮、满脸清闲的大男人有“规矩”地站在“母子上车处”,这个显人耳目、清晰可见的牌子下,有的悠闲地闭目养神,有的则慌张地漠视前方。而真正的主人——妇女与小孩则如被遗弃的小猫,双脚像套了铅似的,立在牌子外边喝着西北风,心中的怒气,委屈之火在明亮的眼睛中燃烧;手中的婴儿则眼睛红肿,眼眶饱和的眼泪,有如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珠,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似的。那几位“文盲”却仍旧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任赁虚伪与公德心在心海“搏斗”,任凭愤怒、无奈的目光如魔鬼缠绵身似的,搅得自己心神不宁! 难道这些青年真的是目不识丁、以这几个大字“素不相识”?显而易见,他们各个身穿丰厚的外袍,脚套华贵、名牌的皮鞋,一看一定是博学多才的达官贵人。而那对母子,却衣着单薄,冷得鼻青脸肿、面红耳赤……然而,这些假文盲却对那极为醒目的站牌视若无睹,对那名副其实的母子不闻不问?要知道,他们不仅占据了这个小小的位置,同时也抹黑了自己的公德心呀! 常言道:“勿以恶小而为之。”社会上,有多少人戴着“假文盲”的头号到处逍遥法外、胡作非为。这种行为则数不胜数,瞧!那刻着“爱护花草、人人有现”的牌子下为何是一枝枝被折断了的枯草?那“保护环境”这几个金灿灿的大字下,为何是一堆发臭的纸屑?那……难道这就是中国人的公德心吗?再想想,社会上那些有钱人,仗着位高权重,就高高在上,一脸“安闲”如“鄙夷”,而无钱人,则要满天大汗呐喊?因为有钱,就可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要知道,“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寒风如千万根钢针般刺骨,使人感到一阵阵冷清。此时的我,盼望下一场大雨,去冲醒人们的脑海,同时冲来社会的新道德、新风尚,迎来人们的公德心。我坚信“大雨”一定会来的!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0-08 15:52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依法办事,已成为人们的共同信念。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完善与否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我国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只要留意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法律的气息。《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知识,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护法,只有全体人民的法制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治国,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然而,根据管家有关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可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对我们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比如在社会不讲社会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殴、偷窃敲诈。在学校不遵守中学生守则、违反校纪校规。这些青少年学生虽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但他们无法真心地体会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校园中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同学认为违纪与违法是两码事,违反校规校纪大不了被老师批评,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习惯成自然,违纪就会逐步成违法,以后到社会就有可能作为法的事。有的同学认为如今是追求个性化的社会,如果被学校这个规那个矩束缚,不利于自己发展,作了违纪的事才能体现自己的潇洒,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学校没有了校规校纪,那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障?一个从小没有遵纪守法的意识与习惯的人,长大了很难说他能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 有人说“掌握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跨入21世纪的名片,而具备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才是跨入21世纪的通行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它的根本任务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学法才能明确哪些是可以做或必须做的,哪些是不该做或禁止做的,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四化建设的生力军。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的状况如何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关系极大,青少年要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逐步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广大青少年都想成为有用之才,而要成才首先必须健康的成长。由于青少年年龄小,阅历浅,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容易冲动,特别是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容易失去理智,导致违法犯罪。因此,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犯罪,就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确引导、让他们能懂法、守法、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养成守法习惯,培养守法意识,提高守法能力。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需要。维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要运用好这个权利,只有学法懂法,才能认清和揭露违法犯罪行为。遵纪守法,学法护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遵纪是守法的基础,青少年时代是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我们青少年学生要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遵守校纪校规,遵纪守法,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自强、自尊、自重、自爱,争当一个文明的新时代青少年。《谈社会公德》写作题材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 工程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的使命是保护人们的公共生活,防止影响和威协人们公共生活的现象发生。遵守社会公德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应尽的义务。学校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就应当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 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不断探索和寻求教育的最佳途径。 采取正面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规范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措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正面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首先必须使青少年学生弄清什么是社会公德,其内容、性质、范围如何,然后再弄清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怎样执行社会公德。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知道在遵守社会公德方面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教育上可以采取正面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做法。 首先大力加强对学生尤其是新生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礼仪常规》教育,并制订了《一日常规》《宿舍文明公约》《班级卫生标准》《卫生区卫生标准》《食堂就餐文明公约》等一系列制度公约,因为这些“守则”“公约”中就包含看社会公德的各个方面,用这些“守则”“公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其实就是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其次,通过社会公德系列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社会公德教育,强调遵守社会公德,做文明学生、文明公民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识。第三,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政治课的内容,也从理论上向学生指出了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 2、规范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德教育光靠正面说教,理论灌输是不够的,在学校里,教师的表率作用有着无形的教育功能,学校优美环境的营造也对学生起着无形的规范作用,这就要在规范教育的同时,结合环境教育。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在学生的眼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眼前现实中的行动榜样。因此,我们大力加强教职工的师德教育,使全体教职工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素质,在上课、办公、社交以及日常生活等场合,言语文明,行为端正,热情关怀学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从而德高为范,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性和强烈的感召力。 学校通过加大投入,绿化、美化校园,努力创造优美、雅静、宜人的育人环境,团委会、少先队通过组织学生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护绿小组”,积极参与学校的绿化活动,培养学生日觉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优美的自然环境教育,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起到于无声处育桃李的教育功能,而且激发学生强烈的保护环境意识。 3、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仅靠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是不够的,家庭、社会这些校外力量不容忽视,因此,学校在社会公德教育上努力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教育活动。 一是调动家庭力量,?我校以年级为单位,每学年家长学校都要举办1-2期的专题学习,通过家长学校促进家长家庭行为优化,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并通过建立“家庭·学校联系卡”制度,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庭里的表现,如孝敬父母、珍惜劳动成果,参加家务劳动等方面的表现,促进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 二是各界参与。我校通过建立“三结合”委员会,邀请“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同志参与学校管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做好社会公德教育。比如邀请离退休老同志作有关报告,请公检法系统同志作普法讲座,介绍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反面教训,从反面对学生敲响警钟,等等。

有邮箱吗?我发几篇相关的给你

第一篇: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辐射源。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首先要提高认识。社会公德要求的文明范畴是最基础的文明行为,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连这些基础的文明行为都做不到,那将是教育的悲衰。其次是注重大学生自己的养成教育。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更重要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包括公德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自身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朋友:心诚则灵!第二篇: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试就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公德教育做出探析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近年来,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步重视并得以大力加强, 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 各学校都积极宣传贯彻, 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实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认同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大意义。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 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缺点和弱点。比如: 公共卫生习惯差, 随地吐痰, 乱丢杂物, 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 违反学校规章制度, 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 就餐时任意插队, 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 学习态度不端正, 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诚信意识淡薄, 助学贷款久拖不还; 基础文明行为失范, 不能尊老爱幼, 尤其是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 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艰苦奋斗精神差, 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 不讲节俭, 互相攀比, 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 不能爱护公共财产, 图书失窃, 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 等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 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 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 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紧迫。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探析(一) 学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学生社会公德观的缺失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 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 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得失, 以此来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等重视不够, 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 即使重视和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 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目标空泛、理想化, 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公德教育过程抽象、空洞, 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 道德行为能力不强, 进而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二) 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制约了学生良好社公德行为的形成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绝大多数家庭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 也愿意花费时间去督促引导孩子的学习。但大多数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 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 部分父母或长辈对孩子宠爱有加, 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对孩子犯的错误, 无原则地原谅, 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长此以往, 造成了孩子惟我独尊、性格粗暴等不良习气, 这种习气伴随孩子进入社会, 就会表现为目中无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使孩子缺乏公德意识。同时, 很多父母也忽视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现实中, 很多父母不遵守社会公德, 不注重个人形象, 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孩子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三)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公德认 知出现偏差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及不断适应各种社会规范并成为正式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尚处于未最后形成的阶段, 仍然较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 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是大话、空话、套话, 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弱化, 良好社会风气受到污染。面对社会上诸多的道德行为, 一部分大学生放弃了高尚的精神追求, 价值主体的唯我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价值评价的利己化, 致使部分学生重利轻义、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长远, 缺乏应有的社会责 任感。(四)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是其社 会公德失范的内在原因作为当代大学生, 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 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 自控能力差,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 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等, 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 使人生价值发生倾斜, 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 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随之产生, 很容易沾染打牌、抽烟、破坏公物等不良恶习, 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 造成道德观念淡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 孤独、沉默、消极、冷漠, 甚至性格扭曲, 这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地待人处世, 如果处理不好, 将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公德行为。三、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思考(一) 进一步优化校园公德环境, 切实强化对 大学生的公德教育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学校公德环境的优化来说, 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首先, 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 性,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实际行动动维护学生形象、维护自身形象, 提高公德修养。第三, 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倡导公德意识, 推崇先进模范, 宣传优良的社会公德事迹, 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 鞭挞丑恶现象, 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好公德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美化工作, 以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熏陶人, 感染人, 促进学生良好成长。(二) 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 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 以“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 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公德规范, 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 有意识地不断实践, 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 高尚的思想行为得到锻炼(三) 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加强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联系实际、向人民群众学习, 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培养大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和献身精神的重要环节, 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咨询、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并力求使各项活动的开展形成一种制度, 以保证这些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 可以深刻体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发现人民群众伟大, 增强劳动观念, 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进而增强他们的道德需要,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四)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活动情境中去感知体验, 从而在其中解决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公德认知和行为问题,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与公德行为习惯; 根据形势需要, 各高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 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为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特别不良道德心态的学生咨询, 帮其分析导致困境的原因, 使之摆脱矛盾和困扰, 正视自己的情况,找到如何解决不良心态的方法, 及时消除致使心理精神疾病的不良因素; 定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 并通过开展学习、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主体心理辅导, 让学生学会自我保健、自我调节, 保持身心健康发展。(五) 优化社会大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 都要受到环境氛围的各种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 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 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以提升。首先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体的作用, 以正面宣传为主, 弘扬正气, 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 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 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是无形的然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 在人人讲道德讲礼貌的氛围中, 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第三,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以此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思修论文吧,你是徐工的?

社会公德论文发表文章

思修论文吧,你是徐工的?

社会公德是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基本的准则,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内容。大学生是青年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是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应该在社会公德方面体现出较高的素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渐重视,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学校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现状,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并关注世界的发展变化,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热心公益活动,开拓进取,勇于奉献,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但是,在目前复杂的环境中,一些不良的社会公德倾向在大学生中悄悄蔓延,形成一股暗流腐蚀着意志脆弱的大学生的心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学习不够努力,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恶习,甚至抄袭剽窃他人论文成果;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不注意公共卫生,在教室里、校园内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爱护公共财物和公共设施,随意刻画桌椅、踩踏墙壁、撕扯图书资料、损坏公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不注意节约,浪费水电的现象严重;上课随意接打电话,既不尊重老师,又影响他人听课;公共场合学生情侣过分亲密;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等等。 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公德的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加上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长的溺爱,成长的环境往往一帆风顺,可谓是“温室里的花朵”,由此造成了他们自私、冷漠、懒惰、目中无人、我行我素,缺乏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近年来大多数家庭教育所看重的是孩子们的成绩,重视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导致部分学生人格不健全,出现了“有知识缺教养”等现象。而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育目标理想化,教育过程抽象化,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知行相悖”的现象。对于大学生应当如何遵守社会公德问题,涉及两方面:1.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怎样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2.如何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辐射源。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大学生应该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1)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2)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践行社会公德并不难,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同样不难,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是讲社会公德;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幼病残乘客让座是讲社会公德;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排队时自觉站在“一米线”外是讲社会公德;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是讲社会公德;外出旅游时不在景点设施上随意刻画是讲社会公德,等等。社会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有邮箱吗?我发几篇相关的给你

我找了好多处,,没有合并就全给你了,,你自己加工加工吧人之立身,所贵者在德。在我们当今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形势下,发扬助人为乐,扶贫助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更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在高度发达的现在社会里,不注重社会公德的人却比比皆是。在一些景区,很多游人都嫌麻烦,随手把垃圾丢在地上;一些居民区的居民们习惯地将垃圾弃在马路旁,他们想反正有清洁工打扫,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假如,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抱着这样的态度,那么我们的社会还能美好吗?我们还能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吗?还记得这么一个事实:有一个城市的一个负责某条街道的清洁工生病请假了三天,结果,街道旁,;垃圾堆积如山,发出阵阵臭气!这可真叫我们心寒。我想只要每人都能自觉那么一点,我们就会拥有整洁的环境,也可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而不是污浊的空气,臭臭的垃圾。 如果每一个企业如果都能改善废水处理和废气污染,他们就不仅会获得大家的信任,而且产品也畅销。如果发扬社会公德已蔚然成风,我们的祖国定会是人们互帮互助,生活美满幸福,环境整洁清新,风景优美怡人的国家。 从现在开始,大家弯下腰捡一点垃圾,伸出手帮助一下弱小,只要发挥这么一点公德心,我们的明天定会更美好清晨,人们在这呼啸的寒风的急促催使下,经不住那急切探乡的深情的呼唤,在这天寒地冻的日子里,车站里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个个回乡心切的叔叔阿姨,一颗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在任何一处角落都无时无刻不在强烈地跳动着。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母子上车处”的地方竟出现了一道令人目瞪口呆的独特风景。 几位身强力壮、满脸清闲的大男人有“规矩”地站在“母子上车处”,这个显人耳目、清晰可见的牌子下,有的悠闲地闭目养神,有的则慌张地漠视前方。而真正的主人——妇女与小孩则如被遗弃的小猫,双脚像套了铅似的,立在牌子外边喝着西北风,心中的怒气,委屈之火在明亮的眼睛中燃烧;手中的婴儿则眼睛红肿,眼眶饱和的眼泪,有如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珠,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似的。那几位“文盲”却仍旧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任赁虚伪与公德心在心海“搏斗”,任凭愤怒、无奈的目光如魔鬼缠绵身似的,搅得自己心神不宁! 难道这些青年真的是目不识丁、以这几个大字“素不相识”?显而易见,他们各个身穿丰厚的外袍,脚套华贵、名牌的皮鞋,一看一定是博学多才的达官贵人。而那对母子,却衣着单薄,冷得鼻青脸肿、面红耳赤……然而,这些假文盲却对那极为醒目的站牌视若无睹,对那名副其实的母子不闻不问?要知道,他们不仅占据了这个小小的位置,同时也抹黑了自己的公德心呀! 常言道:“勿以恶小而为之。”社会上,有多少人戴着“假文盲”的头号到处逍遥法外、胡作非为。这种行为则数不胜数,瞧!那刻着“爱护花草、人人有现”的牌子下为何是一枝枝被折断了的枯草?那“保护环境”这几个金灿灿的大字下,为何是一堆发臭的纸屑?那……难道这就是中国人的公德心吗?再想想,社会上那些有钱人,仗着位高权重,就高高在上,一脸“安闲”如“鄙夷”,而无钱人,则要满天大汗呐喊?因为有钱,就可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要知道,“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寒风如千万根钢针般刺骨,使人感到一阵阵冷清。此时的我,盼望下一场大雨,去冲醒人们的脑海,同时冲来社会的新道德、新风尚,迎来人们的公德心。我坚信“大雨”一定会来的!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0-08 15:52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依法办事,已成为人们的共同信念。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完善与否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我国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只要留意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法律的气息。《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知识,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护法,只有全体人民的法制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治国,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然而,根据管家有关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可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对我们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比如在社会不讲社会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殴、偷窃敲诈。在学校不遵守中学生守则、违反校纪校规。这些青少年学生虽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但他们无法真心地体会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校园中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同学认为违纪与违法是两码事,违反校规校纪大不了被老师批评,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习惯成自然,违纪就会逐步成违法,以后到社会就有可能作为法的事。有的同学认为如今是追求个性化的社会,如果被学校这个规那个矩束缚,不利于自己发展,作了违纪的事才能体现自己的潇洒,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学校没有了校规校纪,那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障?一个从小没有遵纪守法的意识与习惯的人,长大了很难说他能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 有人说“掌握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跨入21世纪的名片,而具备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才是跨入21世纪的通行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它的根本任务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学法才能明确哪些是可以做或必须做的,哪些是不该做或禁止做的,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四化建设的生力军。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的状况如何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关系极大,青少年要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逐步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广大青少年都想成为有用之才,而要成才首先必须健康的成长。由于青少年年龄小,阅历浅,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容易冲动,特别是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容易失去理智,导致违法犯罪。因此,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犯罪,就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确引导、让他们能懂法、守法、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养成守法习惯,培养守法意识,提高守法能力。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需要。维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要运用好这个权利,只有学法懂法,才能认清和揭露违法犯罪行为。遵纪守法,学法护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遵纪是守法的基础,青少年时代是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我们青少年学生要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遵守校纪校规,遵纪守法,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自强、自尊、自重、自爱,争当一个文明的新时代青少年。《谈社会公德》写作题材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 工程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的使命是保护人们的公共生活,防止影响和威协人们公共生活的现象发生。遵守社会公德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应尽的义务。学校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就应当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 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不断探索和寻求教育的最佳途径。 采取正面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规范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措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正面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首先必须使青少年学生弄清什么是社会公德,其内容、性质、范围如何,然后再弄清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怎样执行社会公德。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知道在遵守社会公德方面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教育上可以采取正面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做法。 首先大力加强对学生尤其是新生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礼仪常规》教育,并制订了《一日常规》《宿舍文明公约》《班级卫生标准》《卫生区卫生标准》《食堂就餐文明公约》等一系列制度公约,因为这些“守则”“公约”中就包含看社会公德的各个方面,用这些“守则”“公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其实就是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其次,通过社会公德系列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社会公德教育,强调遵守社会公德,做文明学生、文明公民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识。第三,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政治课的内容,也从理论上向学生指出了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 2、规范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德教育光靠正面说教,理论灌输是不够的,在学校里,教师的表率作用有着无形的教育功能,学校优美环境的营造也对学生起着无形的规范作用,这就要在规范教育的同时,结合环境教育。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在学生的眼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眼前现实中的行动榜样。因此,我们大力加强教职工的师德教育,使全体教职工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素质,在上课、办公、社交以及日常生活等场合,言语文明,行为端正,热情关怀学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从而德高为范,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性和强烈的感召力。 学校通过加大投入,绿化、美化校园,努力创造优美、雅静、宜人的育人环境,团委会、少先队通过组织学生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护绿小组”,积极参与学校的绿化活动,培养学生日觉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优美的自然环境教育,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起到于无声处育桃李的教育功能,而且激发学生强烈的保护环境意识。 3、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仅靠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是不够的,家庭、社会这些校外力量不容忽视,因此,学校在社会公德教育上努力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教育活动。 一是调动家庭力量,?我校以年级为单位,每学年家长学校都要举办1-2期的专题学习,通过家长学校促进家长家庭行为优化,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并通过建立“家庭·学校联系卡”制度,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庭里的表现,如孝敬父母、珍惜劳动成果,参加家务劳动等方面的表现,促进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 二是各界参与。我校通过建立“三结合”委员会,邀请“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同志参与学校管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做好社会公德教育。比如邀请离退休老同志作有关报告,请公检法系统同志作普法讲座,介绍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反面教训,从反面对学生敲响警钟,等等。

社会公德论文发表小说

人之立身,所贵者在德。在我们当今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形势下,发扬助人为乐,扶贫助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更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在高度发达的现在社会里,不注重社会公德的人却比比皆是。在一些景区,很多游人都嫌麻烦,随手把垃圾丢在地上;一些居民区的居民们习惯地将垃圾弃在马路旁,他们想反正有清洁工打扫,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假如,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抱着这样的态度,那么我们的社会还能美好吗?我们还能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吗?还记得这么一个事实:有一个城市的一个负责某条街道的清洁工生病请假了三天,结果,街道旁,;垃圾堆积如山,发出阵阵臭气!这可真叫我们心寒。我想只要每人都能自觉那么一点,我们就会拥有整洁的环境,也可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而不是污浊的空气,臭臭的垃圾。 如果每一个企业如果都能改善废水处理和废气污染,他们就不仅会获得大家的信任,而且产品也畅销。如果发扬社会公德已蔚然成风,我们的祖国定会是人们互帮互助,生活美满幸福,环境整洁清新,风景优美怡人的国家。 从现在开始,大家弯下腰捡一点垃圾,伸出手帮助一下弱小,只要发挥这么一点公德心,我们的明天定会更美好本文地址: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社会 ,人们一个个飞速的敲击键盘,畅游在信息的深海之中;二十一世纪是利益至上的社会,所有人都在为功名利禄而忙忙碌碌,兢兢业业;二十一世纪更是大量需求德才兼备的人才的社会,学生们培养能力,员工们深入培训……而有一个名词,虽然不被大家认作是热门的词语,但是却牵动了政府要员的心,牵动了众多老板的心,牵动了所有人的心:那就是社会公德!

什么叫做社会公德呢?我的理解:只要是为了社会的繁荣与昌盛而自我守则,只要是与社会的一切荣辱与共,只要是真正的把自己当作社会的一分子,都可以说是具有了社会公德心。

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可以看到一些平凡的人们在做着令你我感动的事情:大街上,小女孩手中一直紧握着一张雪糕纸,找寻垃圾桶;公园里面,爷爷奶奶主动为树木施肥浇水,喂养野鸟;小区中,居民们自发的出版报,写小黑板预告天气,维护小区的和谐温馨;校园里,莘莘学子们爱护公物,自觉的拾起身边的纸屑,遵守着校规校纪……

但,真的我们只是看到了这些温暖诗意的画面么?

现在的评论众说纷纭,有的人很安心的以为:中国发展这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渐渐提高,自然会拥有社会公德心。物质水平上去了,自然精神层面也节节高喽!还有的人们则是大声疾呼,说中国人已经丧失了社会公德心,人们的素质越来越低了,还有的则是习惯性的接受着身边的一切,过好他们自己的生活。

所有的事情都不可避免的看到两面性:一方面有吴庆恒老先生那样无私热爱着自然的人,一方面还有大量随地乱扔垃圾,看轻日常习惯的人们;一方面有李素丽那样热爱祖国事业,天天笑脸为人的人们公仆;一方面也有贪污枉法,把国家的钱财纳入自己钱包的各级官员……

我不想下一个肤浅的结论,论述社会公德心究竟人们是否缺失,可是,这也的确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深入反思一下的问题!

社会是一个大的统筹的概念,而我们作为社会公民的一员,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家的概念,学校的概念,集体的概念与国家的概念。人人都爱护自己的家,但为什么有些人遇到了更高一级的社会时,就变得不再那么认真,不再为社会计较得失计较荣誉了呢?对于一类人来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中只有自身利益,满眼都是金钱与权利,根本看不到国家社会的需求,无视规则与约定,反而想方设法的希望从社会寻求利益归为自家囊中,总的来说,自私二字!还有一类人则是后知后觉的过活,他们遵守法律,只是他们过的太被动了,从来不愿意主动的想一想自己应该为社会做一点什么,能做些什么,总的来说,被动二字!

而如何提高人们的社会公德心呢?做到药到病除自然是不可或缺的。

对于第一种人,他们的世界观本身就有大部分的扭曲,把个人主义与享乐拜金放在了集体利益的前面,要想使他们改变必须从内心的深处感化他们,让他们重燃爱国的热血与作为社会中一分子的责任感:当自身作为一个公务员时,总是心系怎么做好人民的公仆,多为了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如果心里装着百姓,怎么还会想着贪污与私利呢?当自身作为一个商人时,总是竭力想着如何提高产品的质量,使服务更到位,使消费者真正的得到优质的商品,愉悦的购物消费,如果心里背负着责任,怎么还会耍小聪明偷税漏税,制假造假呢?

对于第二种人,他们不是没有明确的社会公德心,只是责任感不够强烈,没有切实的把自己当作社会的成员:他们为了贫困学子而焦心,却不曾想到为之捐献资财;他们为了社会上的趋炎附势愤愤不平,却不得不为了生计四处送礼;他们为了假奶粉的严重代价而义愤填膺,买到假货却只是抱怨几句,从不报案找相关单位……这样的人们被动的生存在大众的社会中,即使知道什么是对社会有利的,什么是对社会有害的,也不会自发的去做或不做。要使这类人的社会公德心显示出来,必须做的就是改变他们的从风观:对社会有利的就坚决要维护,从自己开始就是要做,对社会有害的就一定要杜绝,从现在开始我就不做,我还要不让别人这么做!如果以主人翁的态度来看待世界,怎么可能还会被动的让自己的社会公德心迷失在人海中呢?

如果所有的人都拥有一颗社会公德心,以真善美为荣,以假恶丑为耻,这个社会将不再会存在黑暗面,这个地球将变成爱的海洋,相亲相谐。

从来就不乏的人在我们身边很安静的扩大自己的爱:著名歌手丛飞,不惜自己忍受恶劣的生活条件,一度妻离子散,也要为了素昧平生的孩子们营造一个个上学的梦想;感动中国台湾巨富霍英东,达则兼济天下,用自己的个人资财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基金会,资助竞技选手,为申奥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更有不知名的好心人为希望工程捐献,有不求报酬的志愿者根据社会的需求自发组织时刻行动着……

社会公德心从来就无所谓大小,只要是诚挚的为了社会的兴隆而做实事的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无论是否只是从不乱扔垃圾,还是公车上每每主动让座,无论是仅仅扶起了倒下的围栏,还是帮助了不识路的外地人,无论是为了环境甘愿挤公车,还是见义勇为,敢于站出来说话,这都是我们社会公德心最真实的显露!

社会公德心,我们究竟有多少呢?这也许不是问题,关键的是我们做了什么:时刻准备着,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每一份力量,当我们处于社会之中;行动起来,为社会的稳中发展做力所能及的每一件小事,当社会需要我们时。也许你的社会公德心就在捡起的每一张纸屑中,就在每一个感谢你帮助的微笑里,就在你真心付出后的欣悦感中!

希望`采,纳

图书名称: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J)—高校社科文库书籍作者:吴潜涛 等著图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图书品相:十品库 存 量:51 本图书售价:29.10元 图书原价:39.80元图书类别:综合类、其他类图书标签: 当代中国 调查 人民出版社 社科 吴潜涛 等著上书时间:2011-04-24出版时间: 2010-04开本:不详 页数:312 页装订:平装 ISBN:9787010088518配送:快递、EMS、挂号印刷品[配送说明]联系店主 购物流程演示 图书详细描述:字数:315000千字版次:1基本信息书名: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J)—高校社科文库原价:39.80元售价:29.1元,为你节省10.7元折扣:73折作者:吴潜涛等著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4-1ISBN:9787010088518字数:315000页码:312版次:1装帧:平装编辑推荐《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运用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在大规模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地统计和客观地分析调查数据,比较研究了改革丌放初期与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水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揭示、分析了改革开放与道德建设之间的联系以及社会道德水平的变化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因素的关联性。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内容提要这是一部道德实证研究的学术著作。全书运用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在大规模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地统计和客观地分析调查数据,比较研究了改革丌放初期与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水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揭示、分析了改革开放与道德建设之间的联系以及社会道德水平的变化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因素的关联性。本书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真实情况,实事求是、创新理论,增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录前言第一章改革开放以来公民道德总体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第一节公民道德总体状况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一、调查结果二、调查中的相关因素分析第二节公民道德总体状况进步的原因一、道德进步与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同步性二、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道德水平提高三、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第三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l第二章公民对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基本原则认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第一节公民对“为人民服务”认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一、调查的总体状况分析二、总体评价中的相关因素分析三、培育“为人民服务”意识的思考第二节公民对“集体主义”认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一、调查的总体状况分析二、总体评价中的相关因素分析三、增强公民集体责任感的思考第三章社会公德状况调查与分析第一节社会公德状况一、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缺失现象二、现代人“缺德”主要缺诚心、公心和爱心第二节社会公德意识分析一、人与人的关系二、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公德的建设思路一、辩证看待我国社会公德的现状,增强社会公德建设的责任感二、分析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建设思路三、找准社会公德建设的着力点,增强建设的实效性第四章职业道德状况调查与分析第一节工作态度的总体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与建议一、工作态度总体状况二、影响工作态度的若干因素三、提高职业忠诚度的几点思考第二节机关工作作风的总体状况、影响评价的因素与建议一、对机关工作作风的认可度二、影响评价机关工作作风的因素三、提高机关工作作风满意度的思考与建议第三节公民诚信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建议一、对“诚信吃亏论”的调查分析与建议二、对社会诚信度的调查分析与建议第五章家庭道德状况调查与分析--第一节公民孝观念状况调查与分析一、对孝地位和意义的认知二、对孝内容的理解三、传统孝道的继承与弘扬第二节公民邻里关系状况调查与分析一、调查结果二、邻里关系变化的原因分析三、城市新型邻里关系的伦理思考第三节公民婚前性行为态度调查与分析一、调查结果二、影响婚前性行为态度的因素分析三、加强对青年婚前性行为的正确引导第四节婚外恋状况调查与分析一、日益严重的婚外恋二、婚外恋现象的原因分析三、对婚外恋的伦理思考第五节公民隐私观调查与分析一、公民隐私观念的源起二、中国公民隐私观念的迅速生发三、对公民隐私观念的伦理思考第六章网络道德状况调查与分析第一节网络应用中的道德问题一、网络主体的言论自由与责任担当问题二、网上的人肉搜索与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三、主体的人格异化问题第二节我国网络道德状况调查一、网络自由度调查二、对待个人隐私态度的调查三、制定网络规范主体的调查四、抵制网络不良影响的调查第三节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现实对策一、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二、制定网络道德规范三、实施网络道德管理第七章青少年道德状况调查与分析第一节青少年道德的总体状况一、青少年道德总体状况良好二、青少年道德现状中的问题第二节青少年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一、家庭教育的影响二、学校教育的影响三、社会环境的影响四、青少年自身因素的影响第三节加强青少年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一、树立正确的道德教育理念二、遵循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化规律三、探索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第八章公民对共产党员道德水平的认知状况调查与分析第一节公民对共产党员道德水平的总体认知状况一、公民对中共党员应有道德水平的认知与分析二、公民对中共党员实有道德水平的认知与分析第二节新时期党员道德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一、部分党员放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二、党员道德建设面临新挑战三、党员干部监督机制不完善第三节加强新时期党员道德建设的对策一、加强党性教育,注重思想入党二、加强修养教育,树立道德表率三、加强组织建设,创新监督机制第九章公民道德建设运行机制第一节公民道德建设的教育机制一、道德教育机制的理论与运用二、道德教育的合力机制运用三、道德教育的重点人群第二节公民道德建设的宣传机制一、宣传机制现状调查二、科学运用宣传机制第三节公民道德建设的调控机制一、道德建设调控机制调查二、加强道德调控手段的若干思考第四节公民道德建设的评价机制一、道德评价问题的提出二、道德建设评价机制的主要内容后记作者介绍吴潜涛,男,河南省南阳市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主要从事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日本伦理思想与日本现代化》(专著)、《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专著)、《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史论》(主编)、《思想理论教育热点问题》(主编)等。主要译著有:《伦理学概论》、《东西方伦理学》。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近100篇。文摘序言

看看十七大报告就知道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