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安倍经济学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6 10:21:41

安倍经济学论文发表

自1998年国内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日本经济增长陷入长期停滞。2012年二度当选日本首相后,安倍推出以“三支箭”为代表的安倍经济学。第一支箭是通过日本央行开展大规模货币宽松,旨在推升通胀、贬值日元、提高贸易竞争力,鼓励企业投资和消费者消费;第二支箭是灵活的财政政策,以基建投资拉动总需求,以企业减税激发投资积极性,以上调消费税填补财政支出缺口;第三支箭是结构性改革,旨在克服日本经济复苏的结构性障碍,包括劳动力不足、中小企业信贷短缺和农业竞争力下降等。“安倍经济学”取得过一些短期效果,但未能解决困扰日本经济的实质性问题,因此疫情的冲击下,日本经济也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2020年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8日下午在东京首相官邸召开记者会,宣布辞去首相职务,并向全体日本国民表达歉意。他在会上表示,因溃疡性大肠炎复发,无法做出正确政治判断,故决定辞去首相一职。2020年9月16日,当地时间16日上午,日本安倍晋三内阁全体辞职

安倍口罩论,指的是安倍内阁应对日本疫情的措施,安倍政府虽然说疫情没严重到紧急状态的成都,但却提出给每户发2个布口罩,根本不够一家人用,而且布口罩还是安倍开内阁会议时用的同款。

安倍说过每家每天发两个口罩,是布质材料,可以洗着用。但是这种行为对民众的健康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所以大家都把这件事情称为安倍口罩论。

安倍晋三出身于日本保守派政治世家,并且是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连续执政天数最长的首相。他在任时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为日本此前持续低迷的经济注入了一定活力,被称为“安倍经济学”。

安倍经济学论文发表笔记

其实就是刺激日本本土的经济增长,所以才实施了这样的经济学。

包括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以及结构性改革。

包含日本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一些经济政策。

安倍经济学有三个主轴,安倍晋三首先强势要求日本央行配合发钞。其次,安倍在2013年1月11日通过了1170亿美元,总数2267.6亿美元的政府投资。在日本政府负债余额已超过GDP200%,高于全世界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情况,这样大规模的政府举债支出,当然也是高风险。最后是日元贬值政策,自2008年9月金融海啸爆发至2012年12月,日元相对美元升值23.62%,对照韩国在同样一段期间内,仅小幅升值0.22%。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其中以2%的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已引发韩国、中国等的不满。韩日企业在海外市场形成直接竞争局面,而虽然部分中国企业已开始与日本企业竞争,但出口产品重叠的领域仍不多。据韩国贸易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韩国和日本五十大出口产品当中26个重叠。该协会进一步预测:如果日元对韩元贬值10%,韩国出口额会减少4.1%。受最大影响的无疑是汽车行业,据韩国汽车产业研究所发布的报告,在日元对韩元贬值10%的条件下,韩国汽车出口额将会缩减12%。然而,无论是G7还是G20都默许了日元的暴跌,因为它们大多不会受到日元贬值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再加上,除了加拿大,G7都在进行不同程度上的量化宽松。 为创造通胀,安倍政府强势要求日本央行配合发钞,学习欧美的量化宽松,甚至不惜公然介入央行决策,并已宣布将撤换现任作风传统保守的央行总裁。安倍在2013年1月11日通过了1170亿美元(总数2267.6亿美元)的政府投资。在日本政府负债余额已超过GDP百分之两百,高于全世界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情况,这样大规模的政府举债支出,当然是高风险。更何况,政府支出效益,除了支出本身带动需求有助于经济增长外,当然还是要看是否会因公共建设的加强而带动民间投资;所以如果效益不大,但政府成本很高,就也是另一项具高风险的策略。 首先是要迫使日本央行力争达到2%的通胀率目标,并扩大“量化宽松”,这是创造更多流动性或多印钞票的另一种说法。二是试图通过新的公共开支计划以通货膨胀刺激经济。第三个是一个模糊的结构性改革承诺。 日本内阁2013年5月16日公布的GDP数据:2013年年一季度日本GDP年化增长3.5%,高于彭博预期的2.7%,为2012年一季度以来最快;一季度环比增长0.9%,高于彭博预期的0.7%。具体分析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内外需分别为日本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贡献了0.5和.04个百分点。内需方面,受日元贬值和股市大幅上涨刺激,消费者心理大幅改善,个人消费环比增长0.9%;住宅投资增长1.9%。。外需方面,受日元贬值和美国汽车市场好转等因素影响,日本第一季度出口增长3.8%,进口则增长1%。不过从投资方面看,第一季度日本企业设备投资依然谨慎,环比减少0.7%;公共投资则增长0.8%另据日本内阁2013年5月15日公布的4月份消费动向调查表明,综合反映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消费者态度指数环比上升1.4%、达到44.5,连续4个月环比上升。当前,在股价持续上涨、企业利润创佳绩的背景下,消费者对就业和薪酬改善的期待明显增加。 安倍晋叁自2012年当选日本首相后,一直实施“安倍经济学”以求刺激经济。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考核,安倍政策似乎是“意在沛公”,其政治效果明显大于经济效果。

安倍发表的论文

转基因在日本就是重点项目,很多科学家开展了这个研究。所以安倍觉得这也会帮助到日本很多,要求大力发扬。

安倍发表的五项原则是:第一,日本要与东盟国家共同创造相同价值观。第二,日本愿与东盟国家一起全力维护海洋权益和航行自由。欢迎美国重视亚洲的政策。第三,积极推进日本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建设各种网络,促进投资,拉动日本经济的复苏,与东盟共繁荣。第四,日本与东盟共同发展与守护亚洲多样的文化。第五,促进日本与东盟各国年轻人的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安倍称,希望这五项原则能够得到东盟各国的积极回应。安倍在记者会上还表示,中国经济的发展给日本带来了好处。 安倍所谓的五原则,应当如何解读? 一、他要与东盟国家创造所谓共同“价值观”是什么?日本人行为准则的核心是相对性,即从来不是从一个绝对的价值标准去判断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对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日本人很少去想。他们把这样的问题通常交给上级去想,交给天皇去考虑。只要上级说了什么是对的,那就是标准。只要强者说了什么是善的,那么什么就是善的。日本人不习惯去考虑这些抽象的问题,他们主要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力量与力量之间的对比去判断对错,然后附和权威就可以了。日本人的道德体系也属于相对主义,它是针对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强调抽象的原则。因此,日本人的所谓价值观,也只能是听命与美国这个“太上皇”的指令,叫他们往西,就不敢往东。如果按安倍的说法与东盟国家创造所谓共同“价值观”就是让东盟这些国家听命于美国。 二、与东盟国家一起全力维护海洋权益和航行自由其实,此话就是美国人进入亚太所找的借口,只不过安倍鹦鹉学舌般的重复一遍而已。安倍企图以此勾连东盟国家,在南海牵制中国,与日本在东海对抗中国遥相呼应,其矛头直指中国。所谓欢迎美国重视亚洲的政策,就是把美国最为后台,以便与中国对抗,来满足美国遏制中国的长远战略。 三、与东盟共繁荣此条,让人不由得想起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提出的邦联制战略构想与政治号召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宣言,欲树立“中日满三国相互提携,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助连环的关系”,提出此基本政策构想的为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的“近卫声明”。试图以“大东亚共荣圈”为整体,以日本与东亚与东南亚以“共存共荣的新秩序”作为建设目标为意义的政治体系。最后这个所谓“共荣圈”就是日本的铁蹄,踏遍了亚洲及东南亚使其遭受难以想象的苦难。这个历史的教训,也许东盟国家不会忘怀吧。四、与东盟共同发展与守护亚洲多样的文化安倍的发展守护亚洲多样文化,其实,就是要以经济俘获所在国,使其接受日本文化。日本人到了哪里,就会用日本的文化侵入其他国家。他们的电子产品、汽车、电影、卡通电视包括卡拉OK,电子游戏如此等等,都高度的渗透到所在国家。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特别严重。过去,日本人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却在经济文化领域内得到了。通过经济手段进而对文化渗透,而发展了日本的文化。五、促进日本与东盟各国年轻人的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其实,这是日本的另一种战略措施,让日本青年去影响他国的青年。因为日本的扩张属性,是不会改变的。为了达到此目的,不惜各种手段,用金钱或物质利益引诱他国青年为己所用。正如过去无数日本浪人到中国到处窃取中国的情报,绘制地图、了解风土人情,长期潜伏于中国人当中,一旦战争爆发他们就成了日本的第五纵队、开路先锋。因此,安倍的所谓的亚洲外交五项原则。其实质就是,拉拢、利诱东盟国家来对抗中国,为自己的利益和美国的战略服务。好比一个装扮成人的“狼外婆”正在敲东盟国家的门,其后果就不言而喻了!

转基因技术在日本是不允许种植的,而日本只是研究可以,而安倍也持反对的态度,感觉转基因技术还没有成熟,只能看看再说。

日本对转基因技术的主流观点是什么样的?安倍晋三首相是如何看待转基因的?我来解答一下。

日本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监管倾向于基于生产过程的管理。与美国和欧盟的鲜明态度相比,日本则采取了一种较为折衷的态度。日本农业转基因技术的研发虽起步较晚,但进展迅速,综合研发能力和许多单项技术处于世界前列。与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日本农业转基因技术的研发虽起步较晚,但进展迅速且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综合研发能力和许多单项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已经开发出大量的动植物转基因新品种或新材料。

文部科学省,负责审批实验室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工作,该省于 1987年颁布了《重组DNA实验准则》,负责审批试验阶段的重组DNA研究。

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发布相关公告、准则,日本形成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审查制度。在日本,申请者向食品保健部监视安全科提出申请,再由药事、食品卫生审议会根据安全性审查准则及最新科学知识进行审议,审议结果由官方报纸公布于众。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安倍首相是转基因推广的坚定支持者,他在公开场合多次支持转基因,并且积极为转基因推广做好立法努力。

日本《转基因食品标识法》对已经通过日本转基因安全性认证的大豆、玉米、马铃薯、油菜籽、棉籽5种农产品及以这些指定农产品为主要原料,加工后仍然残留重组DNA或由其编码的蛋白质食品,制定了具体标识方法,并对无需标识的加工食品以及不得出现在食品标签上的用语进行了规定

【技术起步晚发展快】

日本国家科学技术会议机构在1976年才第一次举办关于转基因研究的讨论会,开始对国外研究动向和日本如何对待转基因研究进行探讨。至1981年才成立政府机构正式展开相关研究。

但进入新世纪后,日本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包括突出重点领域的立项原则,短时间内取得更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和知识产权;以转基因技术有效利用为目的进行研发,根据需要明确目标,再凭借自身雄厚科技实力和人才优势,日本将转基因技术水平迅速提升。

这种提升同时体现在基础研发与新成果的涌现上。日本充分利用了水稻基因组研究取得的高度,快速推进农业领域重要基因的功能分析研究,开发出大量具有优良性状和特殊成分的农业转基因育种材料,具备了将转基因技术有效应用于品种改良的基本条件。

然而,作为转基因农作物研究开发主体的国家研究机构,虽然将DNA标识等技术有效应用于品种改良并达到相当水平,但都没有达到产业化开发阶段;而作为转基因基础研究主力的大学,绝大多数转基因技术成果仍停留在学术型成果阶段,还没有真正实现向实用化和商业化的主体转让。

【产业化的驱动与阻滞】

由于上述原因,尽管日本每年在大量进口饲料和粮油原料等转基因农产品,政府也允许在国内栽培一些符合要求的转基因作物,但据2009年资料显示,除了当年的蓝色转基因玫瑰外,日本国内几乎没有转基因作物的商业栽培。

而日本的企业和地方公立研究机构,有一些对转基因技术持消极态度。这些作为实现农业转基因技术实用化和商品化主力的民间企业,认为关于转基因技术的诸多规则过于严格、全面推广等待过久、短期内看不到转基因研发投资的效益,对此现状极为不满。有的则中断了国内的研究开发,直接转到国外市场发展。

与此相对的,也有一些企业在从事转基因技术的实用化开发和商业化运作。例如通过将开发的转基因康乃馨在哥伦比亚栽培、运回日本国内市场销售的方式来实现商业化。

(转基因的康乃馨品种)

日本政府则在推进农业转基因技术产业化上表现积极,主张由政府主导基础研究与实用化开发,创造良好环境,并消除民众疑虑。具体措施包括强化知识产权意识,鼓励并支持大学、研究机构和风险企业等积极申请专利,尤其是在外国申请专利;完善激励机制;强化经营管理和研发人才的培养;同时,采取创办农业转基因技术专门网页、举办咨询会与消费者双向交流沟通等方式提供信息,解疑释惑,以期为产业化创造市场条件。

管理看重“安全”二字

日本政府对农业转基因等生物技术研发支持力度的加强,比较明显地表现在进入新世纪后:2003年,日本颁布了《关于规范转基因生物使用规则、确保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以实现产业化为目的,陆续制定并完善了确保转基因技术安全的制度保障体系;2004年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制定《转基因(种子植物)食品安全评估标准》;2007年则成立了“转基因作物研究开发推进研究会”等等。

在对农业转基因技术成果的管理,主要表现在安全方面。包括对农业转基因成果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管理;对转基因食品类技术成果的安全管理;对转基因饲料类技术成果的安全管理。

日本还于1999年公布了《转基因食品标识方法》,从2001年开始根据《食品卫生法》和《农林物质标准化及质量标识管理法》,对转基因农产品实行标识制度。

据2009年资料显示,其中必须进行转基因标识的食品种类,在农作物范畴里是食品的安全性已经被确认并在市场上流通的转基因农作物,如大豆、玉米、马铃薯、油菜籽、棉花籽、苜蓿、甜菜;在加工食品里,是转入基因或者转入基因产生的蛋白质仍然残存的食品,如豆腐、过油类食品、纳豆、大酱、谷类快餐、马铃薯糕点、爆米花、马铃薯粉等。

(日本超市的转基因产品)

综上可见,在面对世界转基因技术迅速发展、发达国家抢先注册专利以及世界转基因作物栽培面积扩大的势头时,日本政府也开始采取措施,包括强化农业转基因的安全机理研究,加快实用性研发以及促进成果转让等等。日本通过一系列举措建立了较完备的转基因技术成果安全管理体系,但其推进农业转基因技术产业化的脚步,势必行进艰难。

2009年,日本国立动物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nimal Health)的中岛康之(Yasuyuki Nakajima)在在《公开植物科学杂志》(The Open Plant Science Journal)3卷49-53页发表了标题为Longterm Biosafety Assessment of A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Plant: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Insect-Resistant Bt11 Corn Does Not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Multi-Generations or Life Span of Mice的论文。(转基因作物长期生物安全性评估:抗虫Bt11转基因玉米不影响小鼠的后代表现以及寿命)

这个研究历时数年,总共进行了5代,其中第四代一直喂养到动物自然死亡,寿命最长的一只老鼠居然是喂食转基因玉米的,活了1072天,相当于人类117岁。最后的结论是Bt转基因玉米无害。既不影响老鼠的自然寿命,也不影响老鼠的后代。

据美国农业部海外农业服务中心发布的最新参赞报告显示,日本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食品及饲料进口国。据官方数据,日本每年进口约1800万吨玉米和515万吨大豆,其中大部分是转基因品种。日本还进口数十亿美元的加工食品,其中包括转基因植物油、白糖、酵母和其它食品添加剂。

在面对世界转基因技术迅速发展、发达国家抢先注册专利以及世界转基因作物栽培面积扩大的势头时,日本政府也开始采取措施,包括强化农业转基因的安全机理研究,加快实用性研发以及促进成果转让等等。日本通过一系列举措建立了较完备的转基因技术成果安全管理体系,为推进农业转基因技术产业化做好准备。

西安经济学论文发表

如何发表经济学论文不发表,就发臭也许是因为在经济学界出了几位像科斯和莫里斯这样的传奇人物的缘故,使得人们相信:在经济学研究中,发表的数量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少发文章,多出精品,才是经济学家的风范。像科斯那样有两篇论文就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因为已经修炼成旷世高手了。可是,我越来越觉得,像科斯这样的人物,只能在统计中做为异常数据忽略掉。经济学家的成才之道,仍然应该是“不发表,就发臭”(publish or perish)。而且我相信,经济学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是成正相关的。我有四个理由支持这一观点:第一,经济学论文的写作需要技巧,而这种技巧是“心照不宣的知识”(tacit knowledge),是需要“从干中学”的。经济学论文是为了阐述作者的观点,所以至少应该写得准确、明白。这听起来像是在初中的作文课上就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但是,从我近年来做经济学刊物编辑的经验来看,我发现至少超过一半的作者似乎都不会受到他们的中学语文老师喜爱。如何选择题目,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区分主次观点,甚至如何使用标点符号----不动笔永远也不会知道写论文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更何况,经济学有自己的行规和行情,比如行文的规范化、选题的前沿性等等,只有写得多,发表得多,才能逐渐摸索出个中诀窍。第二,通过阅读做研究和通过写作做研究是两种风格迥异的方法,但是仅仅靠其中的一种方法是做不出好的经济学的。正如《论语》里说的,“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通过阅读能够不断地刺激研究者的观点,但这些观点是发散性的,只有坐下来,确定了要写作的论文的题目,才能使作者的思维集中,并有一个引导思考的方向。有一位名叫莱德(Ladd)的经济学家建议,应该自我训练写下自己的思想,因为“当我在写作的时候,很多直觉就会产生。有一个事实常常是真实的,即直到我写作的时候,才对我所思考的东西有所认识。”第三,我个人觉得,能否持续不断地发表有影响力的作品是区分才气高低的重要标准。才气意味着旺盛的精力和创造力,才气意味着不断地对自我提出挑战,不断尝试新的风格和主题。研究生涯是马拉松比赛,起跑时的爆发力对最后的成功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仅仅靠写出一本自传体的小说轰动文坛的作家多半不会是伟大的作家。第四,只要你是重要的经济学家,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一定会比别的经济学家发表的数量更多。因为重要经济学家的课题和研究项目比别的经济学家更多,约稿也比别的经济学家更多,名气大则往往论文发表的概率更大,所以成就和发表的数量是相辅相成的。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论文全中国有多少能够发表经济学论文的刊物?数百种,甚至上千种?反正是多如牛毛。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地的社科院、许多大学的经济学院、一些国家机关、金融机构等等都有自己的刊物,这还不算也刊登理论文章的报纸。应该说,最近20年来,中国的经济学和经济学期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1)综合性的期刊太多,专业性的期刊太少。在国外,除了为数不多的几本综合性经济学期刊之外,具有国际性声誉的主要是各种专业性期刊,比如金融有《金融学》杂志,比较经济学有《比较经济学》杂志等。国内的各个经济学期刊并没有明确的专业分工,内容重叠,使得读者想要了解一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往往无从入手。(2)对刊物的评价缺乏科学标准。目前流行的刊物分类方法是根据刊物主办单位的级别进行评级,或是根据国家有关行政单位的评比,这使得学术期刊的评级缺乏学术界公认的科学标准。学术期刊多而质量参差不齐,对于研究人员和学生发表论文来说,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个聪明的研究生随随便便挑几份刊物,登数十篇论文,根本就不是件难事。说它是坏事,是因为发表论文如此容易,会很容易地毁掉刚出道的学子,让他们觉得科学研究原来是这样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所以,我的建议是青年学子们在投稿的时候一定要确立自己的目标,就是不满足于在平庸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而一定要登上好的经济学刊物的“大雅之堂”。那么,什么是好的经济学刊物?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往往充斥着难懂的术语、复杂的推理和烦琐的数据,很难让普通读者读懂,并因此会让门外汉感到“高山仰止”、“阳春白雪”。事实上,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的功能是不同的。大众媒体面向的是普通公众,读者只需要受过中级的教育程度并有基本的理解力,但不必要受过某个学科的专门训练。学术期刊的作者和读者基本上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小圈子里,即受过某个学科的训练并且仍然在从事这个学科的研究和教学的人员。大众媒体上的文章是为了影响读者,而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是为了同行交流。所以,如果用所传递的信息量或是思想的深刻程度来衡量文章的质量,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并不一定要比大众媒体上的文章质量更高。比如《经济学人》、《商业周刊》在专业经济学家那里赢得了很高的荣誉,不少一流的经济学家都承认他们经常从这些杂志上找到灵感,而在国际关系领域,《外交》杂志的水平不亚于任何一份最好的学术期刊,但是这些杂志并不能被称为学术期刊。在《经济学人》或是《外交》上发表文章能够提高作者的知名度但对他在大学里评职称却是一点也帮不上忙。衡量学术期刊的标准首先不在于其内容而在于其形式。提高论文命中率的小诀窍下面是我从做编辑的角度给作者提出的若干建议,这些建议可能显得非常琐碎甚至愚蠢,但是,相信我,它们非常有用。1. 投稿之前一定要读过所要投稿的杂志。也许你会觉得很奇怪,但是,确实有很多向我们投稿的作者其实并没有读过我们的杂志,否则我想他们是不会向我们投稿的。有很多稿件根本就不适合在我们杂志上刊登,比如有的稿件只是人物传记,还有些是属于其他经济学分支比如会计理论的。也许你为这篇稿件花了很多功夫,但是你没有花最多1个小时的时间浏览一下我们的杂志,判断这本杂志的主要内容、风格和体例,结果是在30秒的时间内,你的论文就被丢进了废纸篓。2. 用点心思写内容提要。内容提要就像是你的论文的简历。如果你找工作要投寄简历,我可以告诉你一个30秒法则,如果你的简历不能够在30秒之内引起雇主的注意,那么你必定失败。几乎所有的作者都不重视论文的内容提要,认为这是画蛇添足。但是,我可以从编辑的角度告诉你,内容提要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一流的学术期刊那里。比如说,《世界经济》每天大约收到10篇稿件,但每期最多能刊登15篇论文,所以我们的录用率在5%以下。尽管我们尽最大的可能不让任何一篇优秀的论文漏网,但是考虑到时间和人力的约束,发生遗漏的可能性是不可避免的。怎样避免这种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论文的题目、内容结构、论文的格式是否规范,还有,就是内容提要。内容提要应该用最简练的语言说服编辑和读者阅读你的论文,清楚地表述你想要研究的问题,你的方法,你的结论,你在哪些方面做出了创新等等。3. 当第一篇论文投稿之后,马上准备下一篇论文。在实行匿名审稿制度之后,论文的发表周期将会随之拉长。实际上,如果你在国外的杂志上发表论文,一般的发表周期会是2-3年。国内的发表周期要短的多,但是也至少要有半年到1年。因为审稿人提出审稿意见之后,作者还需要修改,像原来那种作者寄来的稿件不经过修改直接刊登的情况越来越少了。研究生的在校时间只有3年,如果你二年级才动手写论文,寄出后用情专一地痴心等待这篇论文发表,万一发表不了,马上就要毕业了,再想另起炉灶就太晚了。

如果选定了目标刊物,看看发表指南就知道怎么发了,如果不知道去哪儿发,可以找早发表网。

自己有文章吗?

《商业文化》《中国外资》《现代商业》《中国对外贸易》都可以的 国家级经济类正规刊物!发表流程:投稿-审稿-通过后下电子版用稿单-查稿-汇款-出刊-邮寄样刊(快递到付) 需要 联系 Q 1 9 4 2 4 1 1 5 8 1

西安区域经济学论文发表

《中国商论》期刊级别:国家级,知网,半月刊出刊时间:2023年上主要栏目:流通经济、电子商务、物流·产业链、国际商贸、消费市场、金融视线、服务经济、商业创新、企业管理、产业经济、流通助农《全国流通经济》期刊级别:国家级,知网,半月刊出刊时间:2023年上主要栏目:《中国流通经济》设本刊特稿、流通现代化、现代物流、经贸论坛、企业管理、市场分析、营销管理、投资理财、经济法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栏目。《山西农经》期刊级别:省级,知网;半月刊,出刊时间:2023年上主要栏目:理论探索 农经研究 调查思考 生态经济 管理科学 现代农业 经验交流 信合金融 。《当代会计》期刊级别:省级,知网、万方;半月刊,出刊时间:2023年中栏目设置:前沿、理论探索、财务管理、金融分析、审计广角、工作交流、实务园地。《知识经济》(限时优惠)期刊级别:省级,万方、维普;旬刊,出刊时间:2023年上主要栏目:本刊特稿、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数字经济、财政金融、财务与会计、经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经济管理类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的教育管理、教研教改等)、案例研究等《乡镇企业导报》(有19、22年版面)期刊级别:国家级,维普;旬刊,出刊时间:2023上主要栏目:企业论坛、基层管理、金融视角、科技创新、乡村经济、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理论探讨《新营销》万方 经济刊(有20年版面)期刊级别:省级,万方,半月刊出刊时间:2023上主要栏目:财务会计、产业经济、人才培养、人力资源、行业发展、案例策略、经营管理。《理财》(审计版)期刊级别:省级,知网;月刊,出刊时间:2023中主要栏目:财政经济、财务、审计、管理方向文章。先搞清楚单位对期刊发表的要求。要求不高可以选择综合刊,综合刊是对论文专业没有太多限制的刊物,许多专业的论文都能安排发表,而专业期刊只能发表相应专业领域的论文,所以相比较来说,发表在专业期刊的论文是要比发表在综合期刊上的论文更有价值的,能够更好的起到指导学术的作用。(如果没有写明必须要本专业的期刊,可选择综合期刊,出刊较快,价格也更合适。)

[转发]关于召开2009年中国经济学年会和征集大会论文的通知[日期:2009年04月08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中国经济学年会自2001年创办以来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八届。首届年会于2001年10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第二至第六届年会分别在西北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和武汉大学召开,第七届年会在深圳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香港大学召开,第八届年会则是在重庆大学和邓小平同志的故乡广安隆重举行。走过八年的发展历程,年会规模和影响力日益扩大,学术地位愈发重要。中国经济学年会已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学界、政府部门以及新闻界共同关注和参与的学术盛会。根据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会决议,第九届(2009年)中国经济学年会将于2009年12月12至13日在浙江大学举行。年会将根据提交的论文举行25-30场专题讨论。任何经济学领域中的理论和政策研究论文都可向大会提交。此外特别增设“动荡的全球金融形势下的中国经济”专题和“新政治经济学”专题。准备向大会提交论文的学者请于2009年 7月31日前将论文或论文初稿的电子版上传至http://www.cenet.org.cn/ceac, 并将打印稿邮寄到年会秘书处(邮寄地址见文末)。年会的主要目的是最新研究的讨论交流,不接受已正式发表的论文。秘书处将组成专家委员会对论文进行匿名评选,并根据评选出来的论文确定会议程序。今年将继续开设以英文为工作语言的国际专场。所提交的论文格式:①200字左右的中英文内容提要;②3—5个关键词;③正文;④注明参考文献;⑤请在文章的首页注明研究领域(经济学年会论文投稿领域分类: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卫生经济学,劳动、人口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法律与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数理经济与计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经济史,国防经济学,福利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世界经济研究,经济学教育,行为经济学,其他领域),特别提交给专题的请在文章的首页注明专题(动荡的全球金融形势下的中国经济专题、新政治经济学专题);⑥请在文章的结尾注明作者详细联系方式、电话和电子邮件。年会期间将继续举行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大会论坛、经济学院(系)院长(主任)联席会议以及交流教学科研管理经验的见面会,同时鼓励出版社参会介绍和征订经济学教材和学术著作。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处2009年2月16日年会秘书处联系方式:中国 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处电话: 传真:Email:: 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