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怎样在大氮肥上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14:10:29

怎样在大氮肥上发表论文

在期刊上发表论文,一定要搞清楚需求,比如,对期刊有什么要求,是需要SCI, EI等核心检索,需要外刊,还是任何普通的学术期刊都可以。在查找期刊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单位对出版的要求,避免浪费时间。如果是自己查找期刊,一定要核实期刊的刊号,国内期刊都有正规的CN号,国际期刊也有国际刊号ISSN,只有有刊号的期刊才是正规期刊。国际期刊刊号核实可以在portal.issn.org查询验证。如果对核心检索没有硬性要求,且想快速出版,可以查看科研出版社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主要出版英文学术文章)。

正确的发表步骤应该是:了解期刊——选择合适的期刊——投稿——顺利发表。首先我们要确认需要发表什么等级的期刊,是发核心期刊、普通期刊、对期刊级别有没有要求。其次明确发表时间,一定要提前安排。如果是自己在官方投稿到录用,整个流程下来短则3个月,长则一年都有可能。一般审稿就需要半月以上了。投稿的期刊质量越高,等待的时间也就越长。最后就是投稿。投稿有两种方式:(1)在官方途径投稿。官方网站投稿系统、官方邮箱、寄送纸质稿等。一般官方投稿时间比较长。(2)中介。但是现在子比较多,一定要仔细鉴别。

看你发哪种的,核心难,普刊就比较容易普刊不嫌麻烦的话直接找你要发表期刊的杂志社联系方式,投稿,不过比较慢,我之前投了两个月没人回,然后学姐介绍了代发,审核挺快的,就发了,不过比杂志社版面费贵些,也贵不到多少

一、一种方式自投。自己在检索网上查询版权页上的电话,了解发表流程,或者是通过邮箱,直接投稿,这种费用低,但是需要漫长的等待期,适合时间充裕的作者。但是这种效果不大,往往会被拒稿,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二、另一种方式代投。就是找靠谱的找对论文中介公司机构,一般都会固定的和一些杂志社有长期合作,所以,审稿方面找代理确实要比杂志社容易的多,发表流程比较快,费用相比自己投稿有一丢丢高,费用可以提前好好沟通,千万不要贪便宜,太便宜很容易遇到假刊,很容易被,所以选择中介公司机构一定要选靠谱的,一定要审稿!你会发现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不再是难事。十年老平台,资深编辑为你保驾护航,百家期刊杂志等你来投,二流思玖玖留思七五八,下面是投稿流程:

大氮肥发表论文

摘要:本文综述了蔬菜硝酸盐含量过高对人体的危害,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因素,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的措施及其效果,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关键词:蔬菜;硝酸盐;影响因素;栽培措施1前言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但蔬菜又是易于富集硝酸盐的作物,人体吸收的硝酸盐80% 以上来自于蔬菜[1]。故硝酸盐含量是评价蔬菜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虽然硝酸盐对人体没有直接的毒害作用,但进入人体后,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还原为有毒的亚硝酸盐,它可与人体血红蛋白反应,使之失去载氧功能,造成高铁血红蛋白症。长期摄入亚硝酸盐会造成智力迟钝[2]。另一方面。亚硝酸盐还可间接与人类摄取的其它食品、医药品、残留农药等成分中的次级胺反应,在胃腔中(pH=3)形成强致癌物—— 亚硝胺,从而诱发消化系统癌变[3]。因此,硝酸盐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世界各国学者对蔬菜硝酸盐积累及其控制途径进行了日益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单位对蔬菜中的硝酸盐污染以及如何控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影响蔬菜硝酸盐积累的因素很多,与蔬菜的种类品种有关,与水分、温度、光照有关,也与施氮量、氮肥种类、施氮方法等因素有关,但施肥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要减少蔬菜硝酸盐含量,一是要进行合理施肥,控制施肥种类、数量,掌握好施肥方法等。二是调节水、温、光等环境条件,从而达到控制植株根系对NO3-的吸收速率,降低其吸收量,进而加速硝酸盐在植物体内的代谢的目的。2 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因素2.1内部因素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内部因子主要包括:蔬菜种类、品种、部位和生育期,这些因子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控制[4]。2.2.1 蔬菜种类不同其硝酸盐含量差异明显。现在研究证实,不同蔬菜种类的硝酸盐含量从大到小的次序为根菜类> 叶菜类> 瓜类> 茄果类。2.2.2 同一种类蔬菜不同品种硝酸盐含量也不相同,如莴苣Bellone品种叶片中硝酸盐含量为2878mg/kg,而Tornade品种硝酸盐含量仅为123mg/kg,2个品种间硝酸盐含量差异十分悬殊。2.2.3 蔬菜不同部位的硝酸盐含量也有很大差异,一般而言,根>茎>叶>果;叶柄>叶片;外叶(下部叶)>内叶(上部叶)。2.2.4 生育期对于菠菜而言,其体内硝酸盐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降低,这可能是由于随菠菜生育期推进其吸收土壤硝酸盐能力下降,或随植株增大硝酸盐相对量降低造成的。因此菠菜不宜提早收获。2.2外部因素蔬菜积累硝酸盐的过程也受外部其他环境因素如土壤水分、光照、温度、栽培措施等显著影响[5]。2.2.1光 光照对植物体内的硝酸盐代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决定植株硝酸盐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光照强度、光周期和光照持续时间均影响植株硝酸盐含量。在低光照强度下,植株积累大量的硝酸盐, 而在较高的光强下,硝酸盐的积累减少[6]。光照影响植株硝酸盐含量的主要原因是硝酸还原酶活性受光照强度的调节,而且光照正常条件下, 光合作用良好,植株生长量大,吸入的硝酸盐被稀释而不致累积很多,同时光合作用可提供硝酸还原的能量,使之转化为铵态氮,因此也有利于减少硝酸盐的累积[7]。2.2.2 温度 温度高低影响植物对硝酸盐的吸收速率。在适温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植物生长速度加快,根系对硝酸盐的吸收也加快,促进植株地上部生长,NRA也随之提高使植株体内硝酸盐积累减少。温度降低,根系吸收硝酸盐能力减弱,同时,NRA也因温度降低而减弱,以致硝酸盐积累增加[8]。2.2.3 水分 硝态氮的吸收、运输与水分运动密切相关。质流是水分驱动的物质运动,而质流对作物吸收硝态氮的贡献率达70%-90%。蒸腾作用的持续进行,使溶解于水中的硝态氮向植物体内各处移动,分布于不同器官的组织内部及外部空间的水分中。另外,硝态氮的代谢也离不开水分[9]。2.2.4 氮肥供应 大部分蔬菜为喜硝态氮作物,于是人们为追求高产而盲目追施硝态氮肥,而NO3-含量却随氮肥用量增加而不断升高,不能及时被还原。另一方面,施肥方法不当,基肥不足,追肥次数偏多,导致硝酸盐积累增加。3 降低硝酸盐含量的控制途径和措施综上所述,有关影响植物体内硝酸盐积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物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因此要有效降低硝酸盐的积累首先要分析研究对象所特有的影响因子,针对主要因子通过明确的调控措施,达到降低硝酸盐积累的目的。3.1 施肥措施蔬菜硝酸盐严重超标,除了与蔬菜的种类、品种、遗传特性不同有关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施用化肥,超量施肥,重施氮肥,没有均衡的控制和调节土壤肥力。控制蔬菜硝酸盐过量残留的措施是,严格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少施化学氮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因为有机肥矿化速度慢,不会导致硝酸盐在植株体内明显积累,并能提高蔬菜的产品质量和口感度[10]。3.1.1 合理施用氮肥⑴搭配施用不同形态的氮肥邱孝煊等报道,每公顷氮素用量450Kg,空心菜中硝酸盐含量,氯化铵<硫酸铵<尿素<碳酸氢铵<硝酸铵.施氯化铵的空心菜硝酸盐比其它化学氮肥低10%以上,这与氯化铵中的Cl-能抑制硝化作用有关。李海云等报道,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不同影响硝酸盐的积累量,经多种蔬菜试验表明,NH4+-N所占比例越大,NO3-含量降低越明显。其原因在于NH4+被植物吸收后立即参加含氮有机物的形成,而NO3-则要先还原,后一过程需消耗额外能量并在相应酶系参与下进行。因此,施铵态氮肥可使蔬菜硝酸盐含量减低。朱祝军等研究的结果是,对不结球生长的营养液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mmol/L)比例以1:1为最佳。[11]⑵适宜的氮肥施用量氮素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需养分,且需要量在各元素中居首位。任祖金等报道,偏施和滥用氮肥,是造成蔬菜硝酸盐积累的重要原因,提出300Kg/hm2为氮肥用量的临界值。在保证产量的同时,适当降低氮肥施用量能降低硝酸盐的富集。⑶严格掌握氮肥的施用方法氮肥要深施、早施。深施可以减少氮素挥发,延长供肥时间,提高氮肥利用率。早施则利于蔬菜植株早发快长,延长肥效,减少硝酸盐积累。还应根据蔬菜种类、栽培条件、气候条件等灵活施肥。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中,其硝酸盐含量是不断变化的。据研究,随着氮肥追肥时间的推移,蔬菜体内的硝酸盐含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对蔬菜来讲,追肥的时间应安排在采收前30天,追肥的原则为“少量多次”[12]。⑷控制氮肥施用时间研究结果表明,追氮后8天是蔬菜收获上市的安全始期,随着时间延长,硝酸盐累积具有明显下降趋势,至追氮后18天,蔬菜体内硝酸盐分别比始期下降21.9% ~34.7% 。因此,得出蔬菜“攻头控尾”的施氮技术模式[13]。3.1.1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菜田施用有机肥是一项降低蔬菜硝酸盐积累,提高产品营养价值的有益的农业措施。这是因为生物降解有机质是个渐进过程,养分释放缓慢,适合于蔬菜对养分吸收;土壤中有机质能促进土壤反硝化过程,从而有效降低土壤中硝态氮浓度。和氮肥相比,施有机肥能降低蔬菜50% 的NO3-的积累量 。据此,要广辟肥料,确保蔬菜生产对有机肥的需求。但有机肥施用量过大,也会引起蔬菜中硝酸盐的大量积累,菜田有机肥施用量最大限量为60t·hm2。化学氮肥与厩肥、土杂肥配合施用,能有效控制和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积累。通常无机氮与有机氮的比为l:1;氮、磷、钾三要素的比例,100天以内的短季节蔬菜为l:0.2:0.5,长季节蔬菜为l:O.5:0.6。[14]3.1.2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是控制蔬菜硝酸盐积累的重要措施之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与蔬菜体内硝酸盐含量呈正相关,磷、钾肥的施用量则与之呈负相关。这是由于:钾在植物体内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钾的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从而提高了氮的利用率,蔬菜中K含量每递增0.1% ,NO3-量下降33.O% ;磷是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NO3-的还原和同化。高祖明等指出,N、K比过大是造成叶菜NO3-积累的重要原因,且缺磷比增氮更易引起叶菜组织内NO3-积累。因此,在蔬菜生产上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达到平衡施肥。这样,不仅能降低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而且增产效果十分显著[15]。3.1.4 叶面喷施微肥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对于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有一定的效果。蔬菜收获前lO天,叶面喷施微肥,能提高产量和品质,收获前1天用草酸、甘氨酸等喷洒,可明显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叶面喷施钼、锰等微肥,对降低蔬菜硝酸盐积累有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钼和锰元素在植物体内参与硝态氮的还原过程,钼是硝酸还原酶的组成部分,锰是多种代谢酶的活化剂。对蔬菜叶面喷施钼肥和锰肥,能激活蔬菜体内的硝酸还原酶,从而使蔬菜体内硝态氮的还原同化量超过其吸收量,降低蔬菜硝酸盐的含量。叶菜类不能叶面施氮肥。叶面喷施直接与空气接触,铵离子易变成硝酸根离子被叶片吸收,硝酸盐积累增加,又不耐贮存[16]。3.2 改善生态条件3.2.1 改善光照条件,增加光照时间保证正常光照,是硝酸盐在植物体内同化并降低其浓度的决定条件之一。露地和保护地条件下光照强度降低20% ,蔬菜硝酸盐含量增加150%; 强光照下可使菠菜的硝酸盐含量较之弱光照来得低。正常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良好,植株生长量大,吸入的硝酸盐可被稀释而不致积累太多,同时还促进硝酸还原酶的合成,程高其活性,并为硝酸还原提供能量,因此有利于硝酸盐含量的下降[17]。3.2.2 改善土壤水分供应状况研究表明,土壤水分充足时,蔬菜的生长量可提高109.9%~174.8% ,而硝酸盐含量却降低19.4%~ 25.0%,硝酸盐还原酶活性也明显降低。因此,在蔬菜生产中应注意水分管理,避免由于缺水造成水分胁迫[17]。在干旱情况下,蔬菜的硝酸还原酶的合成受阻,分解加快,硝态氮积累显著增加。因此,在收获前几天进行灌水,可使硝酸盐含量下降。3.3 配合使用氮肥抑制剂为降低和控制蔬菜硝酸盐的含量,目前国外普遍采用氮抑制剂来抑制土壤硝化细菌的活性,从而达到减少土壤和蔬菜中硝酸盐积累的目的。在现有的氮抑制剂中,使用效果较好的首推双氰胺(DCD)。在氮肥中,添加10~20%的双氰胺与单施尿素相比,可使青菜茎叶中的硝酸盐含量降低10~30%。将双氰铵与碳铵一起施用效果更佳,可使叶柄和叶片中的硝酸盐含量减少25~45%。[18] 因此,蔬菜在施用氮肥时,应按纯氮量的10~20%添加双氰胺,与化肥拌匀后施用,控制硝酸盐积累的效果最佳。3.4 选育低富集硝酸盐的品种由于硝酸盐积累存在遗传差异,所以选育低积累的品种被认为是控制蔬菜硝酸盐含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低硝酸盐含量已成为育种的1个重要目标。国外有育成硝酸盐富集力弱的菠菜新品种的报道,但国内目前还没有选育成功低积累的蔬菜品种。随着对蔬菜硝酸盐积累的遗传规律的进一步认识,特别是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选育低富集硝酸盐品种必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3.5 调整收获时期和时间由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蔬菜硝酸盐含量不同,一些蔬菜生长前期大于后期,所以,适当晚收有利于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降低幅度可达数倍甚至数十倍。另外,光照、温度等外部因素对蔬菜硝酸盐积累也有明显影响。因此,生产中应根据1d内温度和光照变化的节奏确定适宜的收获时间,同时应根据光、温等条件的季节变化以及蔬菜生长发育进程确定适宜的收获时期。[20]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目前,蔬菜体内硝酸盐的积累问题已引起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而且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尚缺乏控制效果好、简单易行的方法。一些控制硝酸盐积累的措施目前还很难用于生产实践,另外一些方法控制效果不太明显,还有一些方法或观点虽在理论上成立,但目前还没有取得应用成果。我国目前蔬菜生产条件及农民的科技水平,特别是目前国内生产者对产量的追求以及消费市场对供应量的要求决定了在短期内难以显著降低氮肥的施用量(氮肥是蔬菜体内硝酸盐的主要来源),因此,不降低氮素投人,如何控制蔬菜硝酸盐积累就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针对这一研究目标,从营养互作,水氮互作等营养生理以及代谢方面出发进行NO3-的转化的基础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另外,由于蔬菜种类繁多,遗传基础及适宜生长条件、同化利用硝酸盐能力差异较大,所以,无论是关于硝酸盐积累过程的基础研究还是控制措施的探讨均要有明确针对性。5 小结综上所述,通过调整施肥措施、改善生态条件、使用抑制剂、选育低富集硝酸盐的蔬菜品种、调整收获时期和时间等,对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累积量有很大的作用,应该对菜农加强宣传,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来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累积,既使菜农节约肥料成本、增产增收,又减小对消费者的危害。

1,氮肥与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指营养物质的富集过程及其所引起的后果.它是一种自然过程,主要指氮,磷的富集.会导致水中大量生物死亡,使水体着色,并发出恶臭.水田由于渗透量大,肥料流失损失也大,估计施肥量的20%流失,其中硝态氮的流失量可占95%.养分流失情况与施肥量,施用肥料的形态,施用方式及土壤环境状况密切相关. 2,氮肥与地下水污染. 肥料中营养物质随水往下淋溶,通过土层进入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污染.而地下水在不少地方供人畜饮用,污染的水源对人畜健康有影响.施肥时使用的各种形态的氮在土壤中会由于微生物等作用而形成NO3-N,它不被土壤吸附,最容易随水进入地下水. 3,氮肥与大气污染. 施用氮肥大大加强了空气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是NH3的挥发,反硝过程中生成的NO,NO2等.(这些气体的危害就不说了) 对策:尽量减少氮素的挥发和流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弄清氮在土壤中的转化规律,以及防止氮素损失,提高肥效的有效措施,是合理施用氮肥的基本前提.

彻底解决碳排放的思路和方法摘要:随着现代工业产业逐步形成,人类也养成一些习惯行为和做法。比如烧锅炉排烟、汽车尾气排放,好像是必然发生和天经地义的行为。今天,是时候通过理念的更新,打破惯性思维的牢笼,让我们的工业生产过程来一次变革,从根本上解决碳排放及其他污染气体排放问题,让污染物质资源化,同时实现热量、能量的充分利用,达到减排、节能、增效的综合目的。 一、 碳排放现状和危害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全球出现变暖趋势,北极冰雪也加速融化,引起极端性气候灾害频发,严重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对于全球变暖,科学家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最近50年来气温的上升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造成的。因为二氧化碳是一种可长期存留的温室气体,它的排放量最终必须降到接近零的水平,中国目前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今后仍将持续增加。尽管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仍在增长,但排放增速自2005年以来已“稳步下降”了大约30%,2014年增速甚至放缓至接近于零,并且中国的发电厂平均能源使用效率也处在世界领先水平。中国承诺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有推算认为最高将达到150亿吨。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为达成这一目标中国将投入超过41万亿元人民币。二、 碳排放来源及控制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剧增的主要因素!人类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其他工业生产。煤炭、天然气、石油、水泥在1960~2012年间的累计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例依次为39.2%、17.2%、40.5%、3.1%。2012年的比例依次为42.8%、19.0%、33.0%、5.2%。近十多年来,由于煤炭使用量快速增长,来自于煤炭的排放也快速增长。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化石燃料能源生产和利用的排放占温室气体排放2/3,减少碳排放的根本出路是减少石化燃料消耗!而能源又是经济增长基础。既要确保世界经济增长和能源安全,解决70多亿人的衣食住行,又要顾及各国不同国情逐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也都面临两难境地,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应对、减缓气候变化。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如果减少碳排放,就意味着它们要承担经济放缓甚至停滞的巨大成本。这无论从现实和道义上都讲不通。对于中国特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采取较积极的能源政策,包括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油气等清洁能源的比例,到了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仍占约60%。三、 碳排放吸收固定地球空气中含有约不到0.03%的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陆地植物和海洋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水中摄取并固定碳的速率,与自然环境生物、火山、温泉等排放源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基本是相同的, 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而现在,随着工业的迅速的发展,使积存在地层中千百万年的碳元素,在很短时间内释放出来,而破坏了原有的碳循环的平衡,积累的二氧化碳估计需要50~100年才能自然消耗、固定。对于空气中微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除了依赖环境自然消耗以外,人类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设法增加、强化海洋、陆地吸收、固定、储存碳的能力。四、 减排理论创新除了保护海洋环境,保护陆地植被来帮助环境增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以外,人类能做的主要在于减少碳排放。目前,减少碳排放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方向和选择。1、 采取清洁能源首先一个方法就是使用含碳量低的清洁化石能源。但是采用天然气、页岩气等替代煤炭,同样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还是使用化石能源,存在枯竭的问题;其次含碳比例虽然下降,但仍有一半的排放;再次,有专家认为,这类石化燃料排放的水蒸气,是城市雾霾的成因之一,因为有雾才有霾的物理条件,局部空气含水量增加,容易随着气候变化快速形成污染物的“气溶胶”,这就是霾!再有就是发展非化石能源,如核能、水电、风电、太阳能。但是就电力供应总量而言,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例仍很小。全球来看,新型可再生能源,也就是风能和太阳能,在全球主要能源供应量中所占的比重仍不足5%。1990年,化石燃料在全球电力供应中所占的比重为88%,2012年这个比例是87%。学术界也对于风能造成环境生态变化、草原沙化,太阳能光伏在产业链过程的污染、效率问题提出很多疑问,这些能源供应方式到底是不是人类的最终出路,还没有得出定论。使用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显然是出路,但一国的能源结构涉及的因素太多,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2、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现在全社会倡导节能减排,呼吁每个人通过改变用能习惯,实现低碳生活,参与到拯救环境、拯救人类自己的行动中来。但是个人的能力有限,并且少数发达国家的人均耗能长期居高不下,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条路显然不是好的出路!传统的能源利用观念是习惯于消耗能源来满足能源需求,节能减排手段也习惯于追求能源消耗过程中尽可能百分之百的利用。这样的思路和方法已经无法实现高耗能环节的大比例节能降耗。社会能耗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只能不断增加。人们熟知的能量守恒定律,让我们许多人忽略了使用一种叫“热泵”技术的热能搬运 “杠杆”作用。即消耗一份能量,带动其它介质中已有热量的再利用,目标得到同样热能,但新消耗的高品位能源、石化燃料大大减少,通过能量的流动,替代能量简单消耗,实现大幅度节能减排。热泵技术有很多种,空调、制冷系统采用的是一种压缩式热泵系统,空调可以高效率地将室内外的热量来回搬运,能效比普遍在3倍以上,换句话说,比直接消耗能源物质获得热量的方法,节约能源三分之二以上!而人们使用空调、冰箱已超百年,这些年逐步推广开的水源热泵、地源热泵,也都是该原理的典型应用。热泵有太多种类,驱动热泵工作的能量来源也包括电能、热能、势能等。现有的热泵系统输出可以很容易地达到100℃以上,介入“水-汽”沸腾高耗能环节,并且长时间高效率运行,如果我们的锅炉能从现在努力追求100%的效率,变成起步就是200%~300%的效率或更高,节能50%以上,从原来需要热量就消耗能源物质转换获得,变为从其他环节高效率回收、搬运获得,系统新增的能量消耗、环境热排放仅是原有直接能耗模式的几分之一、几十分之一,大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事实上要想实现人类能源资源的成倍增加几乎不可能,采用技术创新将社会能耗降低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甚至更多则完全可能!只要设法“让能量动起来”,能量守恒定律就能保证人类有了用不完的能源,地球也就没有日益变暖的危险了。3、 发展能源利用基础理论现在理论界都在研究新的理论、新的能源,对于传统能源和能源应用基础理论则没有人反思和研究。目前中国电力能源的约70%靠火电提供,但是火力发电的工作原理还是基于100多年前诞生的郎肯循环,几乎没有发展!汽车、飞机还用的是“卡诺循环”,也没有突破进展。即便到了今天,郎肯循环仍产生世界上90%的电力,包括几乎所有的太阳能热能、生物质能、煤炭与核能的电站。从哲学意义上讲,郎肯循环诞生的年代有必然的历史局限性,那个时代研究热力学的机械条件、流体力学理论和现在差距很大,难免存在一些理论限制和认识不足。即便是能量守恒定律都已经发展到了质能守恒,且还在发展,“卡诺循环”、“郎肯循环”就无懈可击、十全十美了?其实人类一百多年的技术进步已经有理由对郎肯循环进行发展、创新。射流技术能实现利用非机械动力的方式实现对完成做功后的乏蒸汽进行再利用,可压缩流体热力学理论也能让我们设法直接回收再利用未能直接利用的乏汽凝结释放的冷凝热,让未能通过汽轮机一次转化为功的热量有机会参与下一次做功循环,经过多次转化做功,在理论上实现蒸汽动力循环整体热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蒸汽动力循环”设法实现“能量动起来”,也对卡诺循环进行再认识和应用创新,提出“热机冷下来”。希望藉此带来理论界的新的探索,改变能源应用主要模式,提高热机的效率,实现各行业大幅度的节能、减排、增效。4、 碳捕获并资源化利用l 碳捕集二氧化碳利用的前提是如何持续稳定地获取二氧化碳资源,而这方面的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对于大量分散型的CO2排放源是难于实现碳的收集,因此碳捕获的主要目标是像化石燃料电厂、钢铁厂、水泥厂、炼油厂、合成氨厂等CO2的集中排放源。首先有一种方法通过“富氧燃烧”提高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便于高效率回收,采用直接冷却、压缩就可以实现碳捕捉。针对二氧化碳含量不同的各种废气,也已经形成了相应的回收方法,包括低温蒸馏法、膜分离法、催化燃烧法和变压吸附法等。本文将提出一种简单、高效、环保、低成本,可以适用各种浓度、不同成分的含二氧化碳废气的冷凝回收方法,还可以同时分类回收其他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l 碳埋存近年来人们尝试把集中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浓缩液化、固化后深埋地下、深海。但从长远来说,这只是一个“鸵鸟政策”,并且能处理的碳和自然界消化、固定的碳相比,微乎其微,也留下严重生态危机隐患。还有一种利用金属和金属化合物与二氧化碳再反应生成金属固化物封存的办法,反应过程还能释放热量,是一种另类的燃烧过程,通常需要在2000℃以上或更高的温度下实现,但产生其他更复杂污染物的情况将更加严重,目前行业技术进展不大。l 碳利用二氧化碳可以用于食品、化工、消防、农业、石油、人工降雨等诸多领域。从每吨600~800元的价格,就能反映出他的价值。二氧化碳作为化学品原料加以利用已初具规模。尿素是固定二氧化碳的最大宗产品,其次是无机碳酸盐,还有利用二氧化碳制碱、制糖、合成可降解塑料等。虽然二氧化碳是非常优秀的灭火剂,但是实际使用还不够普及,特别当它用于大范围常规火灾(如森林火灾)或一般性危化品火灾(天津滨海新区危化品火灾)时,有非常好的灭火效果。今后应进一步推广应用,同时也实现了大量的碳存储。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一定范围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越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也越强,因此二氧化碳是最好的气肥。有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在农作物的生长旺盛期和成熟期使用,效果显著。在这两个时期中,如果每周喷射两次二氧化碳气体,喷上4~5次后,蔬菜可增产90%,水稻增产70%,大豆增产60%,高粱甚至可以增产200%。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方式,给森林“施肥”,主动促进植被的生长,大幅度增加环境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收集到的二氧化碳不是低温就是高压存储,根据我们的“热机冷下来”理论,固态、液态二氧化碳还可以吸收环境或其它介质里免费的热量,气化膨胀为高压气体,用于推动机械工作。实验室里已经将现有内燃机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一个“气动机”,使用高压二氧化碳气体作为动力源。有实验证明,使用液态二氧化碳作为“动力”,携带介质体积比汽油大5~8倍,但综合成本是汽油的二分之一或相近,有推广应用的商业价值。想象一下不久的将来,一个远洋货轮,携带大量液态二氧化碳作为媒介,吸收海水的热量膨胀为高压二氧化碳气体,成为轮船的动力来源,最后排放到大海里,增加海洋吸碳量,减少兴波阻力,一举数得!一辆经过改装的长途汽车、火车头,携带液态二氧化碳,当途径一个山路、草原的时候,启动气动模式,二氧化碳吸收环境空气的热量变成高压二氧化碳气体,继续推动车辆前进,排出的二氧化碳尾气成为山间、草原绿色植物的“气肥”。五、 冷凝回收碳排放现有的气体冷凝收集虽然是一种常用的手段,但是采用极低的温度来对沸点很低的废气、污染气体进行吸收的具体应用还不多。我们提出一个利用超低温冷源,对成分复杂的工业尾气、废气进行分级冷却、冷凝处理,将尾气中所含的温室气体液化,初步分离、分类存放,可以变废为宝,进一步集中处理,实现尾气零排放。同时可以将尾气所含的显热、潜热部分转换为电能、机械能的解决方案。1、 利用液态空气冷源液态空气是把空气制冷降温到空气的沸点以下,空气从常温的气态变为接近-200℃的液态。利用这样的液体作为冷源,通过一个装置,对废气进行制冷,最后沸点较高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液化、固化,低沸点的液态空气吸热气化后排放,通过液体置换,实现了废气中污染气体、温室气体的收集。系统 示意图如下:废气从废气入口进入风冷蒸发器进一步降温,再进入回热换热器(如板翅换热器或套管式换热器)利用处理后的冷气逐步降温,进一步到换热器进一步降温;到低温冷凝器达到最低温度,废气中二氧化碳冷凝,处理后干净的气体再回到回热换热器,利用排气低温对新进入的废气预冷,冷量充分利用,最后回升到接近进气温度后再排放;液态空气被低温泵送入低温冷凝器作为冷源,同时吸热气化成为高压气体,再经换热器进一步换热升温后,进入膨胀机做功带动发电机发电;膨胀机排出的气体也进入回热换热器对进气预冷。废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后再次喷淋到风冷蒸发器蒸发,提高冷量的利用率。这样的系统,设备成本约每吨位15000元;用1Kg、-191℃、汽化热约37、气体比热0.25的液态空气,经过膨胀机做功发电后再次吸热,大约可以置换 -78℃、汽化热137的二氧化碳0.6Kg,同时可以发电0.15KwH。1吨液态空气批发价150元,回收的0.6吨二氧化碳按批发价650元计算价值390元,还能发电150KwH价值75元,毛利润约315元;还能回收少量浓硫酸盐、硝酸盐溶液。2、 利用热泵冷源以现有的二级制冷压缩式热泵系统,很容易实现-80℃ 的输出,利用这样的冷源,通过一个装置,对废气进行制冷,将废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液化、固化,实现了废气中沸点低于冷源温度的污染气体、温室气体的收集。系统示意图如下:废气从废气入口进入回热换热器(如板翅换热器或套管式换热器)利用处理后的冷气逐步降温,到低温冷凝器达到最低温度,废气中二氧化碳冷凝,处理后干净的气体再回到回热换热器,利用排气低温对新进入的废气预冷,冷量充分利用,最后回升到接近进气温度后再排放;冷凝热被热泵转移到储水罐的热水中备用。这样的系统,设备成本约3000元/KwH;用1KwH的电能,成本0.5元,制冷效率0.85(理论值是2),能输出大约可以输出“冷量”714Kcal,约回收-78℃、汽化热137、气体比热0.25的二氧化碳4.4Kg,按批发价650元/吨计算价值2.86元。同时还能输出120℃的水蒸气2Kg,或者温升50℃的热水31Kg,按每吨热水25元计算,价值0.7元,毛利润约3元。根据中欧煤炭利用近零排放合作项目在2009年年底作出的报告,二氧化碳的捕集成本为18欧元/吨, 捕集和封存二氧化碳的综合成本为25-30欧元/吨。本文提出的方案和已有数据接近甚至更低,综合效果也更好。从上述两种方式分析,均具有较好的经济性,设备成本不高,通用性强,投资回收期短,社会推广的价值很大,企业的积极性会很高!六、 实施阶段展望在推广应用上述碳收集资源化方案的步骤,应该首先从碳排放比较集中的环节下手。例如各种锅炉、窑炉、大型内燃机等。例如从采暖锅炉、工业生产蒸汽锅炉、发电厂的燃煤锅炉排烟口、烟囱,获取本来要排放的烟气,将其中的污染气体、温室气体回收。热泵冷源系统采用的设备,都是工业领域里成熟的系统,制冷冷源从数千瓦到数千千瓦都可以生产,换热系统、冷凝器也都是成熟产品,低温储罐早都有国家标准,很快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这样的系统安装试用过程中,对原有的生产系统不需要改造,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安全性,易于工程化,系统安装调试、投入使用过程可以逐阶段实施,实现平稳过渡。后续使用过程中也可以灵活启动、停止。由于具有良好的经济性,企业的改造、使用的积极性会很容易调动起来,市场化操作非常容易整合各方的产能、资金、资源。液态空气冷源方法具有系统简单,可以输出辅助电力、动力等特点,适用于机动车尾气回收。可以由政府带头示范,在城市公交、环保环卫车辆上优先试用,逐步向重点运输单位、物流等企业推广,让他们在减排的同时,也能从节约燃料、销售回收的资源等多方面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针对有条件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动力介质,将二氧化碳带到海洋、森林、草原等环境释放的企业,可以进一步给予奖励、补偿,实现国家、企业、环境多方受益的目的。七、 结束语一位生物学家在玻璃杯里放了一只跳蚤,这个可跳到自己身体400倍高度的“跳高冠军”,毫不客气就跳了出来。后来,试验者在玻璃杯口上放了一个玻璃盖,这只不知情的跳蚤便连续不断地撞在玻璃盖上。不断地撞击之后,这只跳蚤适应了这个高度,再也没有一次撞到玻璃盖。这时,试验者取走了玻璃盖。却发现,这只跳蚤再也跳不出杯子了。一周过去,情形依旧。这只跳蚤只会把自己的跳跃保持到这个高度了。怕撞头,不敢再跳?已经习惯,懒得再跳?还是已经默认这只杯子,就是自己无法逾越的高度?看来,它是被自己通过亲身实践而总结的成功经验束缚住了。今天,我们人类不能当那个跳蚤,需要打破惯性思维,对已经习惯了、想当然的、传统的工业生产过程重新梳理,利用技术进步的成果进行基本理论、工艺过程的再认识,实现创新发展,再来一次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飞跃”!我们需要通过能量、动力、排放的变革,彻底解决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1】李芬芬等,电厂烟气中二氧化碳的捕获,化学工程与技术 2011,1,4-10【2】田超,二氧化碳的利用前景,大氮肥,2002,第25卷第3期【3】刘文宗,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科学发展 2007,5,413期【4】沈国良,二氧化碳在化工中的利用,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2008年9月【5】梁国仑,国外二氧化碳的应用及市场概况,低温与特气,1997,1期【6】陈健等,全球碳排放市场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分析,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700页【7】周伟等,中国碳排放:国际比较与减排战略,资源科学,2010年8月第32卷【8】朱维群,零碳排放的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开发,第六届能源科学家论坛,大连,2015.8

大氮肥论文发表

于振文是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任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作物学会小麦栽培学组组长;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小麦分团团长;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从事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实践47年。系统进行小麦产量生理研究,提出延长缓衰期,缩短速衰期,保持较长的光合速率高值期,提高此期籽粒灌浆速率,提高粒重的途径;创建以氮肥后移为关键技术的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被农业部定为主推技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系统研究了小麦品质生理,创建强筋和中筋小麦品质与产量同步提高的栽培技术,在黄淮海麦区推广,提高了优质小麦的单产和品质稳定性,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编制《全国小麦生产技术参考》;带领专家组奔波于我国小麦主产区,查苗情、墒情、病虫情,及时指导生产,为我国连续七年小麦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组织农业高校编写《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主编参编著作20部,发表论文230篇。培养博士生33名,硕士生45名。1998年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2004年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200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7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2009年获农业部中华农业英才奖。

彻底解决碳排放的思路和方法摘要:随着现代工业产业逐步形成,人类也养成一些习惯行为和做法。比如烧锅炉排烟、汽车尾气排放,好像是必然发生和天经地义的行为。今天,是时候通过理念的更新,打破惯性思维的牢笼,让我们的工业生产过程来一次变革,从根本上解决碳排放及其他污染气体排放问题,让污染物质资源化,同时实现热量、能量的充分利用,达到减排、节能、增效的综合目的。 一、 碳排放现状和危害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全球出现变暖趋势,北极冰雪也加速融化,引起极端性气候灾害频发,严重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对于全球变暖,科学家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最近50年来气温的上升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造成的。因为二氧化碳是一种可长期存留的温室气体,它的排放量最终必须降到接近零的水平,中国目前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今后仍将持续增加。尽管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仍在增长,但排放增速自2005年以来已“稳步下降”了大约30%,2014年增速甚至放缓至接近于零,并且中国的发电厂平均能源使用效率也处在世界领先水平。中国承诺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有推算认为最高将达到150亿吨。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为达成这一目标中国将投入超过41万亿元人民币。二、 碳排放来源及控制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剧增的主要因素!人类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其他工业生产。煤炭、天然气、石油、水泥在1960~2012年间的累计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例依次为39.2%、17.2%、40.5%、3.1%。2012年的比例依次为42.8%、19.0%、33.0%、5.2%。近十多年来,由于煤炭使用量快速增长,来自于煤炭的排放也快速增长。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化石燃料能源生产和利用的排放占温室气体排放2/3,减少碳排放的根本出路是减少石化燃料消耗!而能源又是经济增长基础。既要确保世界经济增长和能源安全,解决70多亿人的衣食住行,又要顾及各国不同国情逐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也都面临两难境地,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应对、减缓气候变化。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如果减少碳排放,就意味着它们要承担经济放缓甚至停滞的巨大成本。这无论从现实和道义上都讲不通。对于中国特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采取较积极的能源政策,包括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油气等清洁能源的比例,到了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仍占约60%。三、 碳排放吸收固定地球空气中含有约不到0.03%的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陆地植物和海洋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水中摄取并固定碳的速率,与自然环境生物、火山、温泉等排放源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基本是相同的, 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而现在,随着工业的迅速的发展,使积存在地层中千百万年的碳元素,在很短时间内释放出来,而破坏了原有的碳循环的平衡,积累的二氧化碳估计需要50~100年才能自然消耗、固定。对于空气中微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除了依赖环境自然消耗以外,人类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设法增加、强化海洋、陆地吸收、固定、储存碳的能力。四、 减排理论创新除了保护海洋环境,保护陆地植被来帮助环境增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以外,人类能做的主要在于减少碳排放。目前,减少碳排放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方向和选择。1、 采取清洁能源首先一个方法就是使用含碳量低的清洁化石能源。但是采用天然气、页岩气等替代煤炭,同样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还是使用化石能源,存在枯竭的问题;其次含碳比例虽然下降,但仍有一半的排放;再次,有专家认为,这类石化燃料排放的水蒸气,是城市雾霾的成因之一,因为有雾才有霾的物理条件,局部空气含水量增加,容易随着气候变化快速形成污染物的“气溶胶”,这就是霾!再有就是发展非化石能源,如核能、水电、风电、太阳能。但是就电力供应总量而言,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例仍很小。全球来看,新型可再生能源,也就是风能和太阳能,在全球主要能源供应量中所占的比重仍不足5%。1990年,化石燃料在全球电力供应中所占的比重为88%,2012年这个比例是87%。学术界也对于风能造成环境生态变化、草原沙化,太阳能光伏在产业链过程的污染、效率问题提出很多疑问,这些能源供应方式到底是不是人类的最终出路,还没有得出定论。使用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显然是出路,但一国的能源结构涉及的因素太多,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2、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现在全社会倡导节能减排,呼吁每个人通过改变用能习惯,实现低碳生活,参与到拯救环境、拯救人类自己的行动中来。但是个人的能力有限,并且少数发达国家的人均耗能长期居高不下,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条路显然不是好的出路!传统的能源利用观念是习惯于消耗能源来满足能源需求,节能减排手段也习惯于追求能源消耗过程中尽可能百分之百的利用。这样的思路和方法已经无法实现高耗能环节的大比例节能降耗。社会能耗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只能不断增加。人们熟知的能量守恒定律,让我们许多人忽略了使用一种叫“热泵”技术的热能搬运 “杠杆”作用。即消耗一份能量,带动其它介质中已有热量的再利用,目标得到同样热能,但新消耗的高品位能源、石化燃料大大减少,通过能量的流动,替代能量简单消耗,实现大幅度节能减排。热泵技术有很多种,空调、制冷系统采用的是一种压缩式热泵系统,空调可以高效率地将室内外的热量来回搬运,能效比普遍在3倍以上,换句话说,比直接消耗能源物质获得热量的方法,节约能源三分之二以上!而人们使用空调、冰箱已超百年,这些年逐步推广开的水源热泵、地源热泵,也都是该原理的典型应用。热泵有太多种类,驱动热泵工作的能量来源也包括电能、热能、势能等。现有的热泵系统输出可以很容易地达到100℃以上,介入“水-汽”沸腾高耗能环节,并且长时间高效率运行,如果我们的锅炉能从现在努力追求100%的效率,变成起步就是200%~300%的效率或更高,节能50%以上,从原来需要热量就消耗能源物质转换获得,变为从其他环节高效率回收、搬运获得,系统新增的能量消耗、环境热排放仅是原有直接能耗模式的几分之一、几十分之一,大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事实上要想实现人类能源资源的成倍增加几乎不可能,采用技术创新将社会能耗降低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甚至更多则完全可能!只要设法“让能量动起来”,能量守恒定律就能保证人类有了用不完的能源,地球也就没有日益变暖的危险了。3、 发展能源利用基础理论现在理论界都在研究新的理论、新的能源,对于传统能源和能源应用基础理论则没有人反思和研究。目前中国电力能源的约70%靠火电提供,但是火力发电的工作原理还是基于100多年前诞生的郎肯循环,几乎没有发展!汽车、飞机还用的是“卡诺循环”,也没有突破进展。即便到了今天,郎肯循环仍产生世界上90%的电力,包括几乎所有的太阳能热能、生物质能、煤炭与核能的电站。从哲学意义上讲,郎肯循环诞生的年代有必然的历史局限性,那个时代研究热力学的机械条件、流体力学理论和现在差距很大,难免存在一些理论限制和认识不足。即便是能量守恒定律都已经发展到了质能守恒,且还在发展,“卡诺循环”、“郎肯循环”就无懈可击、十全十美了?其实人类一百多年的技术进步已经有理由对郎肯循环进行发展、创新。射流技术能实现利用非机械动力的方式实现对完成做功后的乏蒸汽进行再利用,可压缩流体热力学理论也能让我们设法直接回收再利用未能直接利用的乏汽凝结释放的冷凝热,让未能通过汽轮机一次转化为功的热量有机会参与下一次做功循环,经过多次转化做功,在理论上实现蒸汽动力循环整体热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蒸汽动力循环”设法实现“能量动起来”,也对卡诺循环进行再认识和应用创新,提出“热机冷下来”。希望藉此带来理论界的新的探索,改变能源应用主要模式,提高热机的效率,实现各行业大幅度的节能、减排、增效。4、 碳捕获并资源化利用l 碳捕集二氧化碳利用的前提是如何持续稳定地获取二氧化碳资源,而这方面的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对于大量分散型的CO2排放源是难于实现碳的收集,因此碳捕获的主要目标是像化石燃料电厂、钢铁厂、水泥厂、炼油厂、合成氨厂等CO2的集中排放源。首先有一种方法通过“富氧燃烧”提高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便于高效率回收,采用直接冷却、压缩就可以实现碳捕捉。针对二氧化碳含量不同的各种废气,也已经形成了相应的回收方法,包括低温蒸馏法、膜分离法、催化燃烧法和变压吸附法等。本文将提出一种简单、高效、环保、低成本,可以适用各种浓度、不同成分的含二氧化碳废气的冷凝回收方法,还可以同时分类回收其他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l 碳埋存近年来人们尝试把集中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浓缩液化、固化后深埋地下、深海。但从长远来说,这只是一个“鸵鸟政策”,并且能处理的碳和自然界消化、固定的碳相比,微乎其微,也留下严重生态危机隐患。还有一种利用金属和金属化合物与二氧化碳再反应生成金属固化物封存的办法,反应过程还能释放热量,是一种另类的燃烧过程,通常需要在2000℃以上或更高的温度下实现,但产生其他更复杂污染物的情况将更加严重,目前行业技术进展不大。l 碳利用二氧化碳可以用于食品、化工、消防、农业、石油、人工降雨等诸多领域。从每吨600~800元的价格,就能反映出他的价值。二氧化碳作为化学品原料加以利用已初具规模。尿素是固定二氧化碳的最大宗产品,其次是无机碳酸盐,还有利用二氧化碳制碱、制糖、合成可降解塑料等。虽然二氧化碳是非常优秀的灭火剂,但是实际使用还不够普及,特别当它用于大范围常规火灾(如森林火灾)或一般性危化品火灾(天津滨海新区危化品火灾)时,有非常好的灭火效果。今后应进一步推广应用,同时也实现了大量的碳存储。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一定范围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越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也越强,因此二氧化碳是最好的气肥。有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在农作物的生长旺盛期和成熟期使用,效果显著。在这两个时期中,如果每周喷射两次二氧化碳气体,喷上4~5次后,蔬菜可增产90%,水稻增产70%,大豆增产60%,高粱甚至可以增产200%。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方式,给森林“施肥”,主动促进植被的生长,大幅度增加环境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收集到的二氧化碳不是低温就是高压存储,根据我们的“热机冷下来”理论,固态、液态二氧化碳还可以吸收环境或其它介质里免费的热量,气化膨胀为高压气体,用于推动机械工作。实验室里已经将现有内燃机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一个“气动机”,使用高压二氧化碳气体作为动力源。有实验证明,使用液态二氧化碳作为“动力”,携带介质体积比汽油大5~8倍,但综合成本是汽油的二分之一或相近,有推广应用的商业价值。想象一下不久的将来,一个远洋货轮,携带大量液态二氧化碳作为媒介,吸收海水的热量膨胀为高压二氧化碳气体,成为轮船的动力来源,最后排放到大海里,增加海洋吸碳量,减少兴波阻力,一举数得!一辆经过改装的长途汽车、火车头,携带液态二氧化碳,当途径一个山路、草原的时候,启动气动模式,二氧化碳吸收环境空气的热量变成高压二氧化碳气体,继续推动车辆前进,排出的二氧化碳尾气成为山间、草原绿色植物的“气肥”。五、 冷凝回收碳排放现有的气体冷凝收集虽然是一种常用的手段,但是采用极低的温度来对沸点很低的废气、污染气体进行吸收的具体应用还不多。我们提出一个利用超低温冷源,对成分复杂的工业尾气、废气进行分级冷却、冷凝处理,将尾气中所含的温室气体液化,初步分离、分类存放,可以变废为宝,进一步集中处理,实现尾气零排放。同时可以将尾气所含的显热、潜热部分转换为电能、机械能的解决方案。1、 利用液态空气冷源液态空气是把空气制冷降温到空气的沸点以下,空气从常温的气态变为接近-200℃的液态。利用这样的液体作为冷源,通过一个装置,对废气进行制冷,最后沸点较高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液化、固化,低沸点的液态空气吸热气化后排放,通过液体置换,实现了废气中污染气体、温室气体的收集。系统 示意图如下:废气从废气入口进入风冷蒸发器进一步降温,再进入回热换热器(如板翅换热器或套管式换热器)利用处理后的冷气逐步降温,进一步到换热器进一步降温;到低温冷凝器达到最低温度,废气中二氧化碳冷凝,处理后干净的气体再回到回热换热器,利用排气低温对新进入的废气预冷,冷量充分利用,最后回升到接近进气温度后再排放;液态空气被低温泵送入低温冷凝器作为冷源,同时吸热气化成为高压气体,再经换热器进一步换热升温后,进入膨胀机做功带动发电机发电;膨胀机排出的气体也进入回热换热器对进气预冷。废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后再次喷淋到风冷蒸发器蒸发,提高冷量的利用率。这样的系统,设备成本约每吨位15000元;用1Kg、-191℃、汽化热约37、气体比热0.25的液态空气,经过膨胀机做功发电后再次吸热,大约可以置换 -78℃、汽化热137的二氧化碳0.6Kg,同时可以发电0.15KwH。1吨液态空气批发价150元,回收的0.6吨二氧化碳按批发价650元计算价值390元,还能发电150KwH价值75元,毛利润约315元;还能回收少量浓硫酸盐、硝酸盐溶液。2、 利用热泵冷源以现有的二级制冷压缩式热泵系统,很容易实现-80℃ 的输出,利用这样的冷源,通过一个装置,对废气进行制冷,将废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液化、固化,实现了废气中沸点低于冷源温度的污染气体、温室气体的收集。系统示意图如下:废气从废气入口进入回热换热器(如板翅换热器或套管式换热器)利用处理后的冷气逐步降温,到低温冷凝器达到最低温度,废气中二氧化碳冷凝,处理后干净的气体再回到回热换热器,利用排气低温对新进入的废气预冷,冷量充分利用,最后回升到接近进气温度后再排放;冷凝热被热泵转移到储水罐的热水中备用。这样的系统,设备成本约3000元/KwH;用1KwH的电能,成本0.5元,制冷效率0.85(理论值是2),能输出大约可以输出“冷量”714Kcal,约回收-78℃、汽化热137、气体比热0.25的二氧化碳4.4Kg,按批发价650元/吨计算价值2.86元。同时还能输出120℃的水蒸气2Kg,或者温升50℃的热水31Kg,按每吨热水25元计算,价值0.7元,毛利润约3元。根据中欧煤炭利用近零排放合作项目在2009年年底作出的报告,二氧化碳的捕集成本为18欧元/吨, 捕集和封存二氧化碳的综合成本为25-30欧元/吨。本文提出的方案和已有数据接近甚至更低,综合效果也更好。从上述两种方式分析,均具有较好的经济性,设备成本不高,通用性强,投资回收期短,社会推广的价值很大,企业的积极性会很高!六、 实施阶段展望在推广应用上述碳收集资源化方案的步骤,应该首先从碳排放比较集中的环节下手。例如各种锅炉、窑炉、大型内燃机等。例如从采暖锅炉、工业生产蒸汽锅炉、发电厂的燃煤锅炉排烟口、烟囱,获取本来要排放的烟气,将其中的污染气体、温室气体回收。热泵冷源系统采用的设备,都是工业领域里成熟的系统,制冷冷源从数千瓦到数千千瓦都可以生产,换热系统、冷凝器也都是成熟产品,低温储罐早都有国家标准,很快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这样的系统安装试用过程中,对原有的生产系统不需要改造,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安全性,易于工程化,系统安装调试、投入使用过程可以逐阶段实施,实现平稳过渡。后续使用过程中也可以灵活启动、停止。由于具有良好的经济性,企业的改造、使用的积极性会很容易调动起来,市场化操作非常容易整合各方的产能、资金、资源。液态空气冷源方法具有系统简单,可以输出辅助电力、动力等特点,适用于机动车尾气回收。可以由政府带头示范,在城市公交、环保环卫车辆上优先试用,逐步向重点运输单位、物流等企业推广,让他们在减排的同时,也能从节约燃料、销售回收的资源等多方面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针对有条件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动力介质,将二氧化碳带到海洋、森林、草原等环境释放的企业,可以进一步给予奖励、补偿,实现国家、企业、环境多方受益的目的。七、 结束语一位生物学家在玻璃杯里放了一只跳蚤,这个可跳到自己身体400倍高度的“跳高冠军”,毫不客气就跳了出来。后来,试验者在玻璃杯口上放了一个玻璃盖,这只不知情的跳蚤便连续不断地撞在玻璃盖上。不断地撞击之后,这只跳蚤适应了这个高度,再也没有一次撞到玻璃盖。这时,试验者取走了玻璃盖。却发现,这只跳蚤再也跳不出杯子了。一周过去,情形依旧。这只跳蚤只会把自己的跳跃保持到这个高度了。怕撞头,不敢再跳?已经习惯,懒得再跳?还是已经默认这只杯子,就是自己无法逾越的高度?看来,它是被自己通过亲身实践而总结的成功经验束缚住了。今天,我们人类不能当那个跳蚤,需要打破惯性思维,对已经习惯了、想当然的、传统的工业生产过程重新梳理,利用技术进步的成果进行基本理论、工艺过程的再认识,实现创新发展,再来一次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飞跃”!我们需要通过能量、动力、排放的变革,彻底解决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1】李芬芬等,电厂烟气中二氧化碳的捕获,化学工程与技术 2011,1,4-10【2】田超,二氧化碳的利用前景,大氮肥,2002,第25卷第3期【3】刘文宗,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科学发展 2007,5,413期【4】沈国良,二氧化碳在化工中的利用,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2008年9月【5】梁国仑,国外二氧化碳的应用及市场概况,低温与特气,1997,1期【6】陈健等,全球碳排放市场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分析,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700页【7】周伟等,中国碳排放:国际比较与减排战略,资源科学,2010年8月第32卷【8】朱维群,零碳排放的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开发,第六届能源科学家论坛,大连,2015.8

大氮肥期刊投稿

刚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又双叒叕发《Science》,台籍学者领衔!高分子科学前沿2022-09-23 08:02 ·浙江17氮元素是生物体构成的主要元素之一。氮是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农业生产力,动物和人类营养以及可持续生态系统的基础。光合植物通过将无机氮同化为维持植物和依赖它们的食物网的生物分子(DNA,RNA,蛋白质,叶绿素和维生素)来驱动陆地氮循环。为了与土壤中更喜欢有机氮或铵的微生物竞争,大多数植物已经进化出对硝酸盐可用性波动做出反应的调节途径。感知可用硝酸盐的植物将在几分钟内协调转录组,新陈代谢,激素,全系统芽和根的生长以及繁殖反应。长久以来科学家们只是能够在基因水平确定硝态氮是一种信号分子,但并不清楚植物感受它的机制。其次,氮肥是能源密集型生产并造成污染;此外,它在农业中的过度使用以提高作物产量,导致全球环境灾难性的富营养化。全球和区域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氮供应量正在下降。提高植物氮利用效率有助于可持续农业和生态系统保护。这些年,研究者们关于硝态氮的研究,一直热情不减,很多研究者们认为NRT1.1蛋白(也称为CHL1或NPF6.3)不仅仅是质膜细胞外硝酸盐转运体传感器(转感受器),同时也是硝酸盐的感受器,具有感受硝态氮的功能。但刘坤祥教授根据多年研究认为,CHL1/NRT1.1蛋白不是一个主要的硝酸盐感受器,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研究,尝试解释清楚这一机制。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9月23日,《Science》期刊刊登了西北农林大学、台湾籍教授刘坤祥团队和其合作团队在植物硝酸盐信号“开关”——NLP7蛋白的最新研究成果,相关论文题为 “NIN-like protein 7 transcription factor is a plant nitrate sensor” 在这项研究里,研究者们发现所有七个拟南芥 NIN 样蛋白 (NLP) 转录因子的突变消除了植物的初级硝酸盐反应和发展计划。 NIN-NLP7 嵌合体和硝酸盐结合的分析显示NLP7 通过其氨基末端对硝酸盐的感知被解除抑制。基因编码的荧光拆分生物传感器,mCitrine-NLP7,实现了植物中单细胞硝酸盐动力学的可视化。硝酸盐传感器NLP7 的结构域类似于细菌硝酸盐传感器 NreA。 保守残基的替换配体结合口袋损害了硝酸盐触发的 NLP7 控制转录、转运、新陈代谢、发育和生物量。这项结果表明转录因子NIN样蛋白7(NLP7)为主要的硝酸盐传感器。其中,刘坤祥教授和Jen Sheen为共同通讯作者,西北农林大学生命学院博士生刘孟红、林子炜,师资博士后陈斌卿以及Zi-Fu Wang为共同一作为共同第一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学院、未来农业研究院为第一署名单位。组合 NLP 控制初级硝酸盐反应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1.组合 NLP 转录因子是原发性硝酸盐反应和发育计划的核心。由于所有九个NLP基因都在拟南芥芽中表达。对硝酸盐介导的芽生长中单个nlp1-9单个突变体的分析显示,仅在nlp2和nlp7中存在统计学上显着的缺陷。为了规避NLP冗余并更好地定义NLP1-9的重叠或独特功能,我们进行了全基因组靶基因调查。每个NLP在土壤生长植物的转染叶细胞中瞬时表达4.5小时,用于RNA测序(RNA-seq)分析。推定的NLP靶基因的分层聚类分析(日志2≥ 1 或 ≤ −1;P ≤0.05)揭示了所有NLP激活先前通过微阵列、RNA-seq、片上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chip)、ChIP-seq和启动子分析鉴定的通用原代硝酸盐响应性标记基因的能力。NLP2、NLP4、NLP7、NLP8 或 NLP9特异性激活了一些在调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激素功能、细胞周期、代谢、肽信号传导以及芽和根分生组织活性方面具有已知功能的靶基因。NLP2和NLP7调节具有多种功能的更广泛的非冗余靶基因,这可能表现为在种子萌发后在nlp2或nlp7中观察到的生长缺陷。NLP6/7主要作为转录激活剂,而NLP2,4,5,8,9可以激活或抑制靶基因。NLP1,3,6比其他NLP调节的靶基因更少。例如,生长素生物合成基因TAR2仅被NLP2,4,5,7,8,9激活。这些结果与NLP变体在控制硝酸盐响应网络和导致土壤中生长的nlp2,4,5,6,7,8,9隔突变植物中发育迟缓的芽和根系发育的NLP变体一致。基因编码的荧光生物传感器可视化植物中的硝酸盐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4.遗传编码的生物传感器检测转基因芽和根部的细胞内硝酸盐。配体-传感器相互作用可能触发传感器蛋白的构象变化。我们产生了一个遗传编码的荧光生物传感器mCitrine-NLP7,类似于基于单个荧光蛋白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Green Glifon。我们假设硝酸盐结合的分裂米西特林-NLP7硝酸盐生物传感器(sCiNiS)将重建麦西特罗以发出荧光信号。预测的核定位信号(630断续器638)的NLP7突变为AAAAA,以避免与内源性NLP7的竞争,内源性NLP7在硝酸盐诱导后保留在细胞核中以进行转录活化.在转基因植物子叶的叶肉细胞和根尖的腔内膜细胞中,通过sCiNiS对细胞质硝酸盐进行定量共聚焦成像。在硝酸盐(10mM)后5分钟内检测到重组的mCitine荧光信号,但不是KCl,在正常发育的完整sCiNiS转基因幼苗中以单细胞分辨率诱导叶肉细胞和原代根尖细胞。土壤硝酸盐浓度可以从微摩尔到毫摩尔范围变化。我们使用不含硝酸盐的转基因幼苗测试了不同的硝酸盐浓度,并表明sCiNiS生物传感器在完整植物的单个叶肉细胞中检测到100μM至10mM的硝酸盐浓度范围,与敏感和特异性的硝酸盐结合K一致。植物中硝酸盐传感器的进化保护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5.NLP7传感器域类似于NreA,具有用于硝酸盐感知和信号传导的保守残留物。为了在功能上定义NLP7中硝酸盐结合的必需残基,我们对硝酸盐-NreA晶型中定义的八种推定的硝酸盐结合残基进行了丙氨酸扫描诱变,并检查了无硝酸盐叶细胞中突变NLP7的硝酸盐反应。NLP7突变的四个残基,Trp395→阿拉(W395A),H404A,L406A或Y436A,在低硝酸盐(0.5mM)下显着降低硝酸盐诱导的4xNRE-min-LUC活性2小时。因为H404,L406和Y436在NLP2,4,5,6,8,9中是保守的,在硝酸盐结合域中具有相似的结构。我们接下来生成并分析了NLP7的双重(HL / AA)和三重(HLY / AAA)突变体,其消除了硝酸盐诱导的4xNRE-min-LUC活性。HLY硝酸盐结合残留物在作物植物结构相似的硝酸盐传感器域内的NLP7同源物中也是保守的,包括油菜籽BnaNLP7,大豆转基因NLP6,玉米ZmNLP6,小麦TaNLP7和水稻OsNLP3。我们建议NLP7及其同源物可以作为硝酸盐传感器,保存在从炭藻植物到被子植物的光合植物中,包括真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但不是叶绿素。总结:作者揭示了光合植物用来感知无机氮的调节机制,然后激活植物信号网络和生长反应。我们的见解可能会建议提高作物氮利用效率,减少肥料和能源投入以及减轻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的途径,以支持更可持续的农业。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官网订阅。《大氮肥》是化学工业部和中国石化总公司主办,委托齐鲁石化公司研究院承办的全国大氮肥行业技术性刊物,经国家科委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

按照武汉大学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方法公分为五个等级,即为A+, A, B+, B,C。农学方面的包括以下269种。其中1-55为A+和A类的排名。1 土壤学报A +2 作物学报A +3 中国农业科学A +4 中国水稻科学A +5 水土保持学报A +6 农业工程学报A +7 土壤A +8 园艺学报A +9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A +10 植物病理学报A +11 果树学报A +12 玉米科学A +13 茶叶科学A +14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A15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科版) A16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A17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A18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A19 麦类作物学报A20 中国生物防治A21 植物保护学报A22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A23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A24 华北农学报A25 土壤通报A26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27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A28 农业现代化研究A29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A30 大豆科学A31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A32 棉花学报A33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A34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A35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A36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37 新疆农业科学A38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A39 核农学报A40 江苏农业学报A41 分子植物育种A42 农业机械学报A43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A4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A45 农药学学报A4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47 农药A48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A49 植物保护A50 杂交水稻A51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A52 江苏农业科学A53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A54 西南农业学报A55 中国土壤与肥料A属于B+类的有:(81 种) :水土保持通报、浙江农业学报、上海农业学报、新疆农业大学学报、福建农业学报、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水土保持研究、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国农学通报、中国农业气象、花生学报、灌溉排水学报、中国蔬菜、昆虫天敌、节水灌溉、浙江农业科学、中国烟草科学、中国烟草学报、山地农业生物学报、中国农业科技导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亚热带农业研究、北京农学院学报、烟草科技、广西农业生物科学、内蒙古农业科技、热带作物学报、西北农业学报、中国稻米、世界农业、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湖北农业科学、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种子、杂草科学、现代农药、作物杂志、福建农业科技、农业科技管理、中国南方果树、中国农史、中国果树、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科版)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作物研究、广东农业科学、高等农业教育、中国棉花、农业科学研究、莱阳农学院学报、中国马铃薯、农药科学与管理、河南农业科学、黑龙江农业科学、江西农业学报、亚热带植物科学、山西农业科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山东农业科学、湖南农业科学、食用菌、耕作与栽培、贵州农业科学、安徽农业科学、中国水土保持、植物检疫、天津农学院学报、农业质量标准、宁夏农林科技、陕西农业科学、粮食储藏、北方园艺、茶叶、大豆通报、河北农业科学、吉林农业科学、福建茶叶、天津农业科学、热带农业科学、中国农业教育。属于B类的有:(81 种) :辽宁农业科学、中国糖料、农业网络信息、长江蔬菜、古今农业、中国茶叶、中外葡萄与葡萄酒、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世界农药、杂粮作物、延边大学农学学报、大麦与谷类科学、农机化研究、广西农业科学、台湾农业探索、中国种业、农业环境与发展、中国农机化、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中国植保导刊、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学刊、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排灌机械、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西南园艺、青海农林科技、热带农业科技、福建果树、中国果菜、云南农业科技、辣椒杂志、农业考古、落叶果树、中国茶叶加工、现代化农业、茶叶科学技术、福建热作科技、北方果树、水土保持应用技术、中国瓜菜、甘肃农业科技、农业与技术、热带农业工程、甘肃农业、天津农林科技、河北农业科技、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中国农技推广、农业装备技术、广西农学报、新疆农业科技、广西蔗糖、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种子科技、茶业通报、福建稻麦科技、广西热带农业、江西植保、山西果树、广西植保、江西棉花、农业科技通讯、四川农业科技、新疆农机化、中国农村小康科技、河北果树、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广西园艺、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茶叶通讯、现代农业、西北园艺、福建农机、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中氮肥、安徽农学通报、上海蔬菜、北方水稻、上海农业科技。属于C类的有:(52 种) :肥料(当代生态农业) 、湖北植保、现代农业科技、新疆农垦科技、烟台果树、云南农业、中国果业信息、北京农业(学术版)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植物医生、蚕桑茶叶通讯、福建农业、吉林蔬菜、粮油仓储科技通讯、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山东农机化、世界热带农业信息、新农业、农村牧区机械化、吉林农业、农机质量与监督、浙江柑橘、当代生态农业、四川农机、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中国棉花加工、广东茶业、青海农技推广、亚热带水土保持、湖南农机、山西农业、农业机械、现代园艺、现代农业装备、中国农业综合开发、中国热带农业、贵州农机化、湖北农机化、国外农学. 油料作物、甘肃农村科技、茶叶信息、科学种养、南方园林花卉、闽北农业科技、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 、安徽农机、土壤学进展、山东农业、热带作物科技、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热带作物机械化、农业开发与装备。

列的很全了。

如何在大氮肥期刊发表论文

您好,我们这边是可以帮忙免费安排的,国家级,省级核心都可以安排。麻烦采纳为最佳谢谢!!

正确的发表步骤应该是:了解期刊——选择合适的期刊——投稿——顺利发表。

对于作为本科生的同学来说,期刊无疑是一个很高大上的词汇,对于期刊的分类更是一头雾水。

首先:了解你要发表何种类型期刊。

接着:如何选择自己专业的期刊。

当我们了解自己需要发表何种类型的期刊类型之后,可以通过知网搜索该种类型期刊。

第一步:点开知网,选择出版物检索。

第二步:选择期刊导航。

第三步:根据学科选择自己的专业。

第四步:点开对应出版物,了解具体信息。

投稿及发表常识:

一、论文发表周期及收费

1、发表周期与上网周期

刊物级别越高,审稿和发表周期越长。

一般省级刊物时间一般在1-6个月;核心刊物一般要经过内审外审等多轮审稿,审稿一般3个月,发表周期在3-10个月不等。另外,纸质期刊正式出版,可以在相关网上数据库中检索出来,一般在纸质期刊出版后2-3个月可以检索。

不同学科、不同刊物,发表周期各有不同。

2、出版周期

出版周期指的是期刊在一定时间内出版期刊的版数。常见的出版周期:

年刊:一年出版一次。

季刊:一个季度出刊一次。

双月刊:每两个月出刊一次。

月刊:每个月出刊一次。

此外还有半月刊、旬刊、周刊。

当前出刊周期越长,会被认为论文质量较高。

3、收费

国内学术期刊,经过国家政策文件的指导,建议收费,目前大多数为收费发表论文,也就是说,作者发表论文需要支付版面费。

学术期刊在发行经费方面一向比较艰难,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一般作者是不会花钱买一些学术性质的杂志来看的,多数以单位合作的形式发行。所以自2003年来,学术期刊陆续开始在稿件审核通过后收费发表论文。收费一般按照版面(字数)来衡量。

但是对于一部分优秀期刊而言,相关单位会给与经费来办好刊物,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

二、投稿常识

1、投稿途径之一:官方途径投稿。

(1)具体途径

官方网站投稿系统、官方邮箱、寄送纸质稿等。该途径投稿一般来说审稿时间较长,2-3个月,易被退稿,拒搞。该途径投稿适合稿子质量较高、单位评优评先要求之下的情况。

该途径也是学术界用的最多的,目前各个期刊陆陆续续开通官方网站与官方投稿系统。采用官方投稿系统,方便作者投稿,查看审稿进度,方便编辑一方收稿与外审,是目前期刊投稿的趋势。

(2)该途径投稿的流程:

作者完稿——稿子投送至官方邮箱或者系统——期刊社初审——期刊社外审——期刊社终审——修改及其完善——录用——出刊——上网

在该流程中,不符合的稿子一般在初审就会被拒,外审主要审查论文的质量、观点、科学性与学术价值。

(3)被拒搞常见原因

该途径投稿难度较大,原因有:稿子不符合期刊内容和期刊征稿方向、论文不符合期刊征稿规范、稿子质量过低、稿件不具备相关硬件条件(例如基金项目资助、作者学历与职称要求、单位要求)。

(4)该途径投稿的常见问题:

第一,找不到邮箱。

第二,投错邮箱。通过百度显示的邮箱一般是诈网站的邮箱或者部分不良中介的邮箱。

第三,进错网站。部分专业从事做网站的互联网用户可以作出与官方网站类似的网站,并且冒充网站征稿与收取高额发表费用,该情况下被的副教授、高校博士生较多。

第四,期刊官方邮箱被盗取。部分互联网用户采用技术手段,盗取期刊官方邮箱,以征稿和取高额发表费用。

(5)寻找官方网站或者邮箱途径:

第一,已经出版的纸质期刊上会附有官方网址、邮箱、地址等。

第二,知网、维普、万方的该期刊页面,与该期刊官方网站与投稿系统的链接。

第三,该期刊在各个数据库的征稿函或者投稿注意事项。

2、投稿途径之二:文化公司中介

为解决多数作者缺乏投稿知识与投稿途径,加之部分期刊征稿难的问题,部分文化公司获得部分期刊征稿代理权,负责对接作者与期刊社之间的投稿事宜。该途径的特点:信息更新较快、审稿时间较短(一般1-3天)、稿子录用率高、发表周期短(速度快)。

论文发表对于学子保研考研、奖学金申请加分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有能力有意愿的同学要尽可能写出一篇优质文章进行投稿喔!

正确的发表步骤应该是:了解期刊——选择合适的期刊——投稿——顺利发表。首先我们要确认需要发表什么等级的期刊,是发核心期刊、普通期刊、对期刊级别有没有要求。其次明确发表时间,一定要提前安排。如果是自己在官方投稿到录用,整个流程下来短则3个月,长则一年都有可能。一般审稿就需要半月以上了。投稿的期刊质量越高,等待的时间也就越长。最后就是投稿。投稿有两种方式:(1)在官方途径投稿。官方网站投稿系统、官方邮箱、寄送纸质稿等。一般官方投稿时间比较长。(2)中介。但是现在子比较多,一定要仔细鉴别。

结合多年经验,大致是这5点要求:(1)能发表出去就行,专刊普刊就可以(2)期刊名称和专业相关(3)对期刊的CN/ISSN/邮发代号有要求(4)对收录的数据库(知网,维普,万方,龙源)(5)要求是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行周期(旬刊、半月刊、月刊等)要求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