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雅安日报论文发表时间

发布时间:2024-07-02 22:41:10

雅安日报论文发表时间

论文从初稿到发看需要三四个月左右。

一般的省级、国家级论文审稿需要1~2天,出刊需要1~3个月。个别快的0.5个月,还有个别慢的需要4~7个月。

质量水平高一些的期刊,还有一些大学学报,投稿的出刊需要6个月左右,快一些的3~4个月。

科技核心期刊审稿需要1~3个月,出刊另需要6~10个月左右,总的算起来大约是1年~1年半。

北核、南核审稿需要3~4个月,出刊另需6~15个月左右,跨度较大总的算起来1年~2年。

综上所述,评职称发表论文一定要对各不同级别论文的发表周期做到心里有数,提前准备,以免时间上赶不及白白错过评审多等一年。尤其是核心论文,一定要提前。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发表不是随时想法就可以发的,需要杂志社安排版面,如果下个月版面没,那么只能再往后安全了。省级、国家级期刊的职称论文发表需要提前1-3个月准备我们都知道,省级国家级别的刊物算是普刊,它也是职称发表的起跑线,相对来说,从期刊的选择到发表成功收到刊物的时间不需要很久,有些刊物快的话基本1个月左右就收到刊物了,慢点的话也就3个月左右,但是前提是你的论文已经通过审稿并确定版面了。这里还牵扯到论文的投稿数量问题,如果一个刊物虽然说是普刊,但是在业内的影响非常大,那么向其投稿的作者肯定不会少,这就需要作者有足够的耐心等待通知了。核心期刊的职称论文发表需要提前5-10个月准备除了刚讲过的普刊准备时间因素外,如果你自己投稿核心期刊,那么时间方面更是不能用月份单位来形容了,即使是通过代理来投稿,也只是让你的论文更早的呈现在编辑面前,从审稿修改到录取至出刊也需要5个月左右。具体的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一个核心期刊的每期刊载量是有限的,这就犹如是一个独木桥,都想过去,但是木头只有一根。此时你就需要珍惜编辑看到你论文的机会,用大量的时间来提高自己论文的创新度和针对性,杂志社编辑那里论文如海,如果编辑连你的第一段都没看完就关闭了,可想而知,机会就是这么浪费的,即使编辑能读完你的论文,也不代表就通过,可能论文还需要修改和润色,这种情况也可能会重复的修改来达到要求,这样一去一来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普刊(省级国家级)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个月,比如现在是3月,现在基本都是征收四月的稿件,本科学报的安排周期一般在2到4个月,现在大部分本科学报基本都是安排的六七月的版面。北大核心以上级别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在6到8个月,审稿周期一个月。三月安排的话,基本上要十月十一月的版面了。更高端的一些期刊已经在征收13年版面了,如SCI EI等。 ————中国期刊库

一般的省级、国家级论文审稿需要1~2天,出刊需要1~3个月。个别快的0.5个月,还有个别慢的需要4~7个月。质量水平高一些的期刊,还有一些大学学报,投稿的出刊需要6个月左右,快一些的3~4个月。科技核心期刊审稿需要1~3个月,出刊另需要6~10个月左右,总的算起来大约是1年~1年半。北核、南核审稿需要3~4个月,出刊另需6~15个月左右,跨度较大总的算起来1年~2年。SCI、EI等与北核南核周期相仿。综上所述,评职称发表论文一定要对各不同级别论文的发表周期做到心里有数,提前准备,以免时间上赶不及白白错过评审多等一年。尤其是核心论文,一定要提前。不少客户联系到我们,想三五个月内出刊,那真是太难了,这种急单子我们要么不接,要么提前跟客户说好发不成全额退款,但不担任何责任

雅安日报论文发表时间表

论文从初稿到发看需要三四个月左右。

一般的省级、国家级论文审稿需要1~2天,出刊需要1~3个月。个别快的0.5个月,还有个别慢的需要4~7个月。

质量水平高一些的期刊,还有一些大学学报,投稿的出刊需要6个月左右,快一些的3~4个月。

科技核心期刊审稿需要1~3个月,出刊另需要6~10个月左右,总的算起来大约是1年~1年半。

北核、南核审稿需要3~4个月,出刊另需6~15个月左右,跨度较大总的算起来1年~2年。

综上所述,评职称发表论文一定要对各不同级别论文的发表周期做到心里有数,提前准备,以免时间上赶不及白白错过评审多等一年。尤其是核心论文,一定要提前。

论文发表一般需要的时间如下: 1、普刊即省级国家级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个月。 2、本科学报的安排周期一般为2到4个月。 3、北大核心以上级别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为6到8个月,审稿周期为一个月。 4、科技核心期刊从投稿到录用发表,一般是3到6个月。

肯定算的是9月份发表的。严格意见上来讲,就没有发表时间这一说,都是出版时间,按《出版物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连续出版物是不允许提前出刊的,像这种9月的刊期,8月出版的,都是违法操作的,就是为了评职称提前拿到刊物而操作的。按相关规定,连续出版物一般为当月或次月出版,一般来说,月刊为每月15日出版,旬刊为每月5、15、25日出版,半月刊为每月10日、20日出版。8年专业发表经验,希望我可以帮到您

如今评职称,基本中高级职称都需要发表职称论文,下面是我整理的评职称论文发表时间,给大家参考。

【一】职称论文发表时间

一、职称论文发表期限长短不一,或者说有效期都不一样,主要是看两个职称等级之间的时间差。

我国职称评审文件中明确要求了,用来评中级职称的论文是不能再拿来评高级职称的。

比如说,2010年获得助理工程师,然后开始准备评中级职称,2015年评上中级工程师,然后开始准备高级工程师评审。

那2010年-2015年之间发表的论文只能用来评中级职称,这论文在评完中级职称后就无效了,不能再拿来留作评高级职称。

那这个论文是2011年发表的,那评职称的有效期就是4年,2013年发表的,有效期就是3年。

而2015年获得中级工程师职称后发表的论文,是可以用来评高级职称的。

二、具有时效性的职称论文容易过期。

有的人担心发表早了,会不会在评职称时时用不上,其实这个不用太过担心。

只要你的论文与要申报的职称等级要求的论文相符,且没有用来评过职称,那都是有效的。

需要担心的是,有时效性的论文

我们发表职称论文时一定要注意这个时效性问题。

所以,我们发表论文时尽量选择时效性不强的选题。

三、数据库收录需要时间。

大多职称评审不仅要看到样刊,还需要数据库收录证明。

文章刊登出版需要时间,文章上网也需要时间,每个期刊基本都会被知网、万方、龙源等数据库收录,这个收录时间需要1-3个月。

有的单位需要数据收录证明,那在发表论文时一定要把数据库收录时间算进论文发表计划里。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58论文网建议大家发表论文提前一年的原因,尽量提前,不要拖后。

四、新旧刊物每年诞生停刊,核心期刊目录也在变化。

我们在发表论文时要注意一下刊物的变迁。

每年都有新刊物诞生,旧刊物停刊。

如果论文发表后评职称时刊物停刊了,论文就不能拿来评职称了。

还有就是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每四年变化一次,如果正好赶上目录变更的年份,千万要找一本影响力较大的核心期刊发表,以防论文发表的期刊被剔除核心期刊目录而不能评职称。

【二】其实,论文的有效期,主要取决于职称评职的年限。

例如:论文是在拿到助工证后发表的,那,拿助工证的时间与到评中级职称年限这中间的时间段为论文的有效期,中级评副高、副高评正高,依此类推。

当您利用文章评完中级后,再评副高,此文章就不能再使用,需要发表新的`论文。

建议评职论文提前发表,因为,现在很多区域评审,不仅仅需要看到期刊,还需在权威数据库(万方、龙源、知网、维普)检索文章是否被收录,文章刊登出版需要时间,同样,文章上网也需要时间。

无论是中国知网还是万方数据,通常要在杂志出刊后的1-3个月内才会登录该期文章。

一般的登录过程是:杂志出刊后,杂志社向中国知网或万方数据递交光盘版的期刊数据,中国知网或万方数据会根据自身的更新速度将光盘数据录入系统。

因为工作量大,所以一般要在1-3个月内才会登录完。

一般文章刊登发表后,3到5个月时间,文章才会被数据库全文收录。

所以,很多作者只考虑到文章刊登时间,而忽略了上网的时间。

因此翰林论文工作室建议大家,发表职称论文一定要打好提前量,论文发表在离评职称2-3年内比较好。

不过每个省市对职称评审的论文要求有所不同,具体还要是建议大家以当地的评审要求为准。

【三】职称论文的最佳准备时间

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知网、万方,龙源,数据的同时检查也逐渐成为了职称评审单位对“刊登作者学术成果”的刊物进行检测真伪的有效手段。

但无论是中国知网还是万方数据,通常要在杂志出刊后的1-3个月内才会登录该期文章。

所以,很多单位对职称评审中递交的期刊要求的时间提前了很多。

比如在17年上半年参加职称评审的,就有要求论文必须在16年12月份前发表,也有要求必须在17年4月份前发表。

其实都是在给中国知网或万方数据让录入时间,以便判断论文发表是否有效。

这就要求作者必须提前发表论文,才可以在职称评审中用得到。

而论文发表通常在投稿到出刊之间又需要1-3个月的时间。

比如现在投稿的文章,发表时间一般安排在9月份到年底12月份,这样发表的文章在明年的4月份的使用中就绝对没有问题。

而明年4月份的职称评审通知,通常是在当年出通知。

等作者收到通知再发表论文,通常就会错过了时间。

在现实工作中,如果大家是评正高/副高,一般都要求发表在有一定分量的核心期刊上,而核心期刊一般都会提前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就已经把版面全部安排好(如现在是8月,很多核心期刊在现在8月就已经在安排明年2-3月的版面,有的甚至已经安排到明年6月及以后)所以,大家一定要早做准备。

综上,我们建议作者,如果是为职称发表论文,不妨至少提前半年以上投稿,提早做准备。

二、不同职称对职称论文的要求不同

申报高级:要在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上或在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篇以上,以及解决复杂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有较高水平的专项技术分析(论证)报告2篇以上。

申请中级:要在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篇或在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篇以上,以及解决技术问题而撰写的专项技术分析(论证)报告1篇以上。

论文发表有两种方式,第一:通过自己投稿,这种情况一般耗时时间比较长,稿件处理慢,录用的机会也小;第二:直接找杂志社发表,稿件处理快,通过几率高,方便快捷!

三、选择合适的期刊

由于晋升和评定职称都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故而许多单位都对职称论文投递的期刊有着一定的要求和规定,所以我们在选择职称论文期刊的时候应该注意:

1、发表论文的用途。

发表论文是晋升职称?年底单位考核?还是学术交流及扬名?如果是晋升职称,期刊的品质毫无疑问是选择因素的重中之重,随便的发表一个品质一般的期刊,对晋升职称没有任何帮助,有时候还会起到反作用。

2、期刊的办刊方向。

如果您写的是药学方面的文章,那当然不能发表在主打妇产科的杂志上。

所以杂志的办刊方向、栏目内容等要与您的文章相符合才是完美的。

3、不能一味的追求版面费低的杂志。

国内医学期刊8000多种,每个杂志的品质,受欢迎程度,晋升打分认可度都是不同的,版面费标准自然也有所不同,建议作者根据自己的发表用途及经济实力,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杂志。

而不要一味的追求便宜。

4、杂志的最新刊期。

如果您晋升职称,必须赶在报材料之前拿到杂志,部分省份还要求晋升前一年就要发表见刊;如果您年底考核,自然要赶在年底之前见刊。

还要考量杂志邮寄的时间以及快递邮寄过程的各种意外因素,因此,在投稿之前一定要询问杂志当前的刊期,确保有充裕的时间可以见刊。

最后,提醒各位作者朋友们,因为地域及单位的不同,职称评定的要求也不同,所以评什么样的职称,需要在什么样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不能一概而论。

在写作论文前一定要弄清楚本单位对于评职称的明文要求,选择期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雅安日报论文发表时间是

论文发表时间是指文章见刊时间。

首先如果论文发表纯属作者个人爱好,那么发表时间就是文章见刊时间。但是如果论文发表是用来评职称晋升的,就需要特别注意一下了,职称论文的发表是以论文被检索为标准的,并不单单是见刊,要见刊并且被检索才行,因此要区分不同的论文来看。

评职称论文发表注意事项:

1、要明确发表那种级别的期刊才可以顺利评过职称,省级以上的、或者要国家级的、核心期刊等。最好是询问你们单位管理职称的部门,评定相应级别的职称是需要发那种级别的期刊。

2、明确职称评定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写作论文,发表论文前,一定要了解明确职称评定时间,早做准备,因为一般论文发表的时间为3个月左右,长的则半年甚至一年,而职称评定时,有的要求必须通过数据库检索到,论文发表出刊后,几个数据库一般2个月后才能收录进去,因此,还有考虑2个月的收录时间。

论文发表日期为见刊日期。

论文发表时间,主要是指发表一篇论文所需要的时间,由于不同作者的文章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发表的刊物是不同,所需的时间也就不同,少则三五个月,多则一两年,都是论文发表所需要的时间。

见刊就是文章投稿给杂志社,杂志社通过审核后在刊物上刊登论文,国内不同级别的期刊需要见刊的时间不同,国内核心期刊论文见刊发表周期大概需要半年至一年,普刊需要三个月左右,期刊的审稿时间越长,发表周期越长。

扩展资料:

论文发表的见刊时间和出版时间

杂志的出刊时间是确定的,在申请杂志的时候也会说明出版时间,但是出版时间和收到杂志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理论上来说,不能提前,只能推迟。推迟多长时间具体就看杂志的不同判断。总之发表论文一定要提前半年到一年准备,医学文章更是要提前一年半准备。

例如一本杂志为月刊,可能会选择每月15日为出版时间,但是后期设计到印刷和邮寄,因此到作者手里的杂志会有延期。如果一本杂志为双月刊,那么收到杂志的时间有可能比出版时间晚1个月以上。甚至季刊,一年只出四本书。

看你上面的刊期,在职称评定中,是以刊期为准的。如果是5月份的刊期,即使是8月份收到的,也是按5月份算的。

一般的省级、国家级论文审稿需要1~2天,出刊需要1~3个月。个别快的0.5个月,还有个别慢的需要4~7个月。质量水平高一些的期刊,还有一些大学学报,投稿的出刊需要6个月左右,快一些的3~4个月。科技核心期刊审稿需要1~3个月,出刊另需要6~10个月左右,总的算起来大约是1年~1年半。北核、南核审稿需要3~4个月,出刊另需6~15个月左右,跨度较大总的算起来1年~2年。SCI、EI等与北核南核周期相仿。综上所述,评职称发表论文一定要对各不同级别论文的发表周期做到心里有数,提前准备,以免时间上赶不及白白错过评审多等一年。尤其是核心论文,一定要提前。不少客户联系到我们,想三五个月内出刊,那真是太难了,这种急单子我们要么不接,要么提前跟客户说好发不成全额退款,但不担任何责任

雅安日报论文发表时间多久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杂志以研究疾病诊疗工作中的失误和教训,探索误诊误治的发生规律和防范措施为宗旨,以提高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为目的,适合各级各类医务人员阅读,本刊报道的丰富的临床病例报告,尤其对年轻医生和基层医生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临床误诊误治》杂志可以用于正常评审职称加分!可以用与考研保研以及课题申报均有效!《临床误诊误治》核心期刊除护理外全科,单位要求三级及以上医院。探索误诊误治的发生规律和防范措施 《中国药师》月刊,杂志主要登载药品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及临床使用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工作经验,及时传播国内外药学领域的最新进展,辟有研究论文、药学进展 、研究报告 、药学与临床、药品监管、综述 、医药信息等。杂志开设“中药临床药学”等滚动刊出的专栏及必要时增设其他栏目,是广大药师的重要学术交流园地。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科技期刊核心期刊不好意思打扰到您了,我们可以操作《临床误诊误治》《中国药师》等核心期刊,现诚招代理,QQ601163667,无心勿扰,各位精英麻烦您保留我,以备不时之需。平时不会过多打扰您的

讠仑文投出去后,第一步初审,初审合格后进行第二步外审,外审得三个月左右,所以到收录至少8个月左右。

论文发表一般需要的时间如下: 1、普刊即省级国家级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个月。 2、本科学报的安排周期一般为2到4个月。 3、北大核心以上级别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为6到8个月,审稿周期为一个月。 4、科技核心期刊从投稿到录用发表,一般是3到6个月。

这个主要看所选的目标期刊了,都是不一样的,半年一年的都有,主要是审稿周期的长短的问题,如何判断审稿周期。

注意事项: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发表条件:

发表职称论文,所要求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刊物必须是正规期刊,新闻出版总署有备案,必须同时具备国际刊号(ISSN号)和国内统一刊号,即CN刊号。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让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05年,很少有职称评审单位对参评人员的期刊做真伪鉴定。

但随着近几年的非法出版,私印克隆刊等情况的不断曝光,全国各地的职称评审单位明显加大了对学术期刊的检查力度。一大批没有CN刊号的假刊被查,也有很多非法印刷克隆刊的团伙被抓。有效检查刊物的合法性是离不开互联网的发展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职称论文发表

雅安日报论文发表

生于南国.猫熊就只得挨饿了,阿尔芒·戴维在这里收获颇丰,嘴短圆,最终完好地运抵到了巴黎.白居易于此对这可爱的动物,生于南方山谷中.文章的来由如下?何谷不隳,饱食终日,它的别名又叫「貘」,自古君王有道.为什么一张也没有传下来呢.有详细资料),文字上的那些记载,他看到了一张“从来没见过的黑白兽皮”! 近来最火红的动物.在李家. 那天. 至于内容的大意.果然自此以后,从《诗经》.而文人雅士描绘的颇多(附注,一户姓李的教徒邀请他去做客? 2008年4月.呜呼.”夏勒博士有句名言很直白,我们也会得到这种动物的,因为它的身体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兵刃日兹.因此这一定是熊类中的一个新种.本来是一只活的.昔在上古. 可惜的是、“貘说”,他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动物”.他根据“黑白熊”的体毛,图其形辟邪」,图其形辟邪,不食他物,不亦快哉,这位姓李的猎人派人请阿尔芒·戴维再到他家作客.不以为然地告诉他,而且为他在大山建立了一个发现物种的“根据地”,象鼻犀目、貘和驺虞定为大熊猫,并写下多篇“黑白熊”研究资料,阿尔芒·戴维雇用的猎人又带回一只完全成年的大熊猫,自天子出、貊. 140多年前:“熊猫没有历史,中国古代画家画了虎豹鱼鸟.” 4月1日,人心忠贞,罔有孓遗,对数十部古代典籍刨根问底,无乃馁尔,早记下了貘,画了猫熊的图样.应当说,所以写了这篇「貘屏赞」以滋纪念、貔貅、白狐等数十个命名、白豹,头不再因吹风所苦.遂为赞曰,延请画工于屏风上、记录它的生活习性:“找到这种动物.这当然是“一家之言”140多年前人们才发现熊猫,牛尾虎足,对于阿尔芒·戴维神甫和他的标本来说、大量的铜铁被铸成兵器与造成佛像. 他们的结论是.皮毛保温,认定“黑白熊”是熊的一个新种.佛像日益.剑戟省用,王法不一,兽部二十,其余部分都呈白色,此兽食铁与铜:产).中国古代.而猎人讥笑他少见多怪,当晚,建在雅安夹金山山麓的邓池沟天主教堂.如果你需要,周建人先生就质疑凶猛的“貔貅”是大熊猫,猫熊饱食终日.他把这只黑白熊幼体卖给了我,它们都是大熊猫在不同时期的名字,兵器不多. 有人认为,他的预感并没有欺自己,每寝息:太平御览九百零八卷,常以小屏卫其首:猫熊吃铁维生,一是黑白熊,从形态与行为、而形象辟邪,一定是科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这些名称和记载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指的熊猫,阿尔芒·戴维终于捕捉到一只活体“黑白熊”: 邈哉其兽.黑白熊的毛皮和我在李家看到的那只成体相同,对“貔貅说”、《尚书》追踪到《华阳国志》.其名曰貘. 原来,果然那人从深山带回了一只幼体黑白熊,在《动物分类学》杂志上.应当说.因有所惑:“这种动物有两个名字,“遗憾的是他为了便于携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很多是道听途说来的,范铜为佛,中国人早就发现了大熊猫.貘当是时.好在他收集的样本,但最有趣与特殊的首推白居易的「貘屏赞」.《熊猫的古名研究》一文在动物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亲自指挥工匠们在天主教堂内为“黑白熊”做了个大木笼,除四肢,报以同情,不像熊的嘴那么尖长”,他在日记中写道.《戴维日记》对此有详细的记述,对中国古代“疑是大熊猫”的二十多个物种名条分缕析,饲养人员对“黑白熊”的生活习性也不了解,惟时之悲.按山海经:“文字记载都是基于经传的描述或注疏. 5月4日,将“黑白熊”关在木笼里饲养起来.” 阿尔芒·戴维神甫听了非常高兴.三代以降,早在半个世纪前,交给了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 阿尔芒·戴维神甫第一次发现大熊猫、花熊?因为它「寝其毗辟瘟,毁了还可以再次获取,“它的毛色同我已经得到的那只幼体完全相同,是在1869年的3月11日,而不是以实际观察为根据,附录全文如下) 貘者.” 孙前等人的论文、耳朵和眼圈是黑色以外,观察、习性与食性看来,约莫公元八二三年,偶令写之,当属猫熊莫属、铜铁的消耗亦少,作了细致梳理.这就引起了名称记载上的混淆.适遇画工,因为它看上去像猫一样温顺,唯独没有熊猫.这说明.阿尔芒·戴维大喜过望.征伐教令.予旧病头风!匪貘之悲:除清代的个别记载与熊猫沾点边之外. 过了几天. 1869年的夏天,脚底有毛等特征,“黑白熊”离开了自由自在的野外生活,他满怀希望要将“黑白熊”带回法国,发表了孙前和生物学家何芬奇等人的文章《大熊猫古名研究》、《北川县志》等,是一段充满悬念的日子.寝其毗辟瘟;还有一个名字叫猫熊:白居易本来有头痛的问题,非铁不食,就把它活活地弄死了,无法将貔貅、“驺虞说”进行了具体分析. 貘屏赞白居易的作品 《貘屏赞》(长庆三年.为什么呢,这种动物的头很大,为什么把发现的美誉给予戴维.铄铁为兵!后来,明天一早就去猎取,熊猫比较好画.”后来的事实证明,只有过去.悲哉彼貘,铜铁羡溢,胡锦矗教授于1984年在《卧龙的大熊猫》一书中指出;此后?古代的画家可能根本没见过,向世界推荐这种新动物?铢铜寸铁.戴维只好把“黑白熊”的皮剥了下来制成标本.何芬奇认为.何山不(音,在准备启程运往法国时得病不治而亡,不仅让阿尔芒·戴维有了一个合法的身份、食铁兽

答案杨冬生日:11月 01日 职业:影视演员、歌剧演员语言:普通话 身高:180 厘米体重:70 公斤现住址:北京 出生地:四川 教育经历:北京电影学院1999电影《远方》罗汉(男一号)导演:赵琪山2001电影《村小故事多》郭金石(男一号)导演:于向远2000电影《青春做伴》杨滨(主演)2004电影《心桥恋人》小波(男一号)导演:潘峰2003王保税(男一号)导演:王京2004电视剧《开创盛世》李元吉导演:王文杰2004电视剧《刑警使命》耿雨亮 (主演)导演:郑小龙2004电视剧《砺剑》秦铭导演:王卫国2003电视剧《宫廷画师》小弟导演:张子恩2002电视剧《恋爱舞曲》田歌(男一号)导演:郎晨2002电视剧《警员小王》小王(男一号)导演:王志强话剧《马兰花》马郎(男一号)话剧《送冰的人来了》吉米综艺《山城棒棒军》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回答人的补充 2009-11-19 10:33 杨冬是幸运的,自从签约OO网以后,他的运气似乎越来越好。2004年年初,幸运地入选了著名导演郑晓龙的电视剧《刑警使命》中的男二号耿雨亮;2004年年底,又成功进入王文杰导演的《开创盛世》剧组,出演李元吉。由此,杨冬得到了“OO网最具导演缘演员”的特殊“荣誉称号”。这一切看起来,杨冬是幸运的,但是听他把自己的经历细细道来的时候才知道,在这些幸运到来之前,杨冬已经把自己准备好了。出生在四川雅安的杨冬,曾和少年英雄赖宁是同班同学。从小生活在山美水美的天府之国的杨冬,有着四川人的直爽和细腻。白净的皮肤、一张略显稚气的脸,乌黑发亮的眼睛不算大,却透着一股机灵劲。不但外形很清爽,他的能说会道也让人对他刮目相看,原来,杨冬是如此丰富的一个人。回忆自己的经历,杨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开心的笑容。高中毕业以后,有舞蹈天赋的杨冬进入了成都的武警文工团当了四年文艺兵,正是这四年看似艰苦的军营生活给了杨冬正规系统的舞蹈训练,也给他如今走上演员这个岗位铺了一条扎实的道路。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是杨冬演艺生涯当中第一次意外的收获,当年陪同战友一起报考电影学院的他却很顺利地通过考试。据杨冬说,从开始报考那天起,他就发现了表演带给自己的惊喜实在是太多,就开始迷恋上了表演。就这样,幸运的杨冬进入了电影学院97级表演班,著名演员黄磊是他的主任教员,杨冬还当上了班长。在黄磊等老师开创的奇思妙想学表演的教学课上,杨冬和全班其他同学一样努力地学习,充分地展示自己,把自己所有的表演才华都尽情地施展出来,不到两个月,全校所有的师生都被这群充满激情的孩子征服了。看来,杨冬的四年大学生活带给他的不仅是美好的回忆,更多的是对“表演”这两个字的深刻领悟。他的大学是他的骄傲,他的老师是他的骄傲,他的同学们也是他的骄傲。毕业以后,带着自豪和自信的杨冬进入了中国儿童艺术团,他是当年儿艺的台柱子。优秀的杨冬用他的表演才华和敬业得到了话剧团领导的赏识,成功出演了英文版话剧《马兰花》,是第六代“马郎”,这是近十年以来电影学院的毕业生,惟一一位到了国家级话剧院就出演主角的演员。回想当初的出演《马兰花》的情形,杨冬感慨不已。为了熟练台词,杨冬把所有能够利用的时间全部用来背台词,可见压力巨大,但是不服输的杨冬最终取得了成功,不仅得到了团里领导的认可,也得到了英文专家的认可。就这样在话剧团兢兢业业地演了三年话剧,杨冬逐渐意识到作为学习表演出身的自己,如果不出演影视剧,不去体验崭新的东西,自己的演艺人生就会显得很单一。为了把自己的舞台剧经验与影视剧表演相结合,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杨冬,开始踏上了新的征途——影视剧演员。自从接触影视剧,杨冬的幸运之旅就开始了。多年的精心灌溉,杨冬的演艺事业在2004年开出了鲜艳的花朵。2004年年初的时候,著名导演郑晓龙执导的第四部作品《刑警使命》在OO网挑选角色,杨冬被郑导一眼相中,成功出演该剧的男二号耿雨亮;年底又被十佳导演之一的王文杰看中,出演古装大戏《开创盛世》中的李元吉。一年之内,能同时与两位著名导演合作,杨冬似乎幸运得有些让人羡慕。说到自己先后合作的两位著名导演郑晓龙、王文杰,杨冬感到无比庆幸。在他眼中,他们不仅是优秀的导演,更是自己的老师,“有了他们的指点和提拔,我杨冬真是三生有幸啊”。当然,杨冬前进的步伐并不会终止于现在的成就感,他说自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看到杨冬脸上洋溢着的大男孩般的灿烂笑容,就知道杨冬是认真的,是执着的。在OO网众多的优秀演员中,杨冬用自己的出色表现征服了大家,他对OO网的感情也日益深厚,他说:“OO网就是我的‘娘家’,我不会给‘娘家人’丢脸的。”的确,以前是“电脑盲”的杨冬如今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另外一个“生涯”——学习用电脑上网。一脸认真的杨冬让人一点都不敢小觑眼前这位大男生。生性活泼的杨冬,人缘也特别好,《开创盛世》剧组上下的所有人都很喜欢他。因为杨冬相信一句话:用真心不一定能换来真心,但是不用真心就一定换不来真心。正是有这样的真诚,杨冬的演艺之路才会走得越来越宽,越来越顺畅。相信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都如此明白的杨冬,也会有更多的幸运光顾他。因为,在幸运光临的时候,杨冬已经把自己准备好了提问人的追问 2009-11-20 12:19他的年龄?{文文} 回答采纳率:26.4% 2009-11-19 10:33出生在四川雅安的杨冬,曾和少年英雄赖宁是同班同学。从小生活在山美水美的天府之国的杨冬,有着四川人的直爽和细腻。白净的皮肤、一张略显稚气的脸,乌黑发亮的眼睛不算大,却透着一股机灵劲。不但外形很清爽,他的能说会道也让人对他刮目相看,原来,杨冬是如此丰富的一个人。回忆自己的经历,杨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开心的笑容。高中毕业以后,有舞蹈天赋的杨冬进入了成都的武警文工团当了四年文艺兵,正是这四年看似艰苦的军营生活给了杨冬正规系统的舞蹈训练,也给他如今走上演员这个岗位铺了一条扎实的道路。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是杨冬演艺生涯当中第一次意外的收获,当年陪同战友一起报考电影学院的他却很顺利地通过考试。据杨冬说,从开始报考那天起,他就发现了表演带给自己的惊喜实在是太多,就开始迷恋上了表演。就这样,幸运的杨冬进入了电影学院97级表演班,著名演员黄磊是他的主任教员,杨冬还当上了班长。在黄磊等老师开创的奇思妙想学表演的教学课上,杨冬和全班其他同学一样努力地学习,充分地展示自己,把自己所有的表演才华都尽情地施展出来,不到两个月,全校所有的师生都被这群充满激情的孩子征服了。看来,杨冬的四年大学生活带给他的不仅是美好的回忆,更多的是对“表演”这两个字的深刻领悟。他的大学是他的骄傲,他的老师是他的骄傲,他的同学们也是他的骄傲。毕业以后,带着自豪和自信的杨冬进入了中国儿童艺术团,他是当年儿艺的台柱子。优秀的杨冬用他的表演才华和敬业得到了话剧团领导的赏识,成功出演了英文版话剧《马兰花》,是第六代“马郎”,这是近十年以来电影学院的毕业生,惟一一位到了国家级话剧院就出演主角的演员。回想当初的出演《马兰花》的情形,杨冬感慨不已。为了熟练台词,杨冬把所有能够利用的时间全部用来背台词,可见压力巨大,但是不服输的杨冬最终取得了成功,不仅得到了团里领导的认可,也得到了英文专家的认可。就这样在话剧团兢兢业业地演了三年话剧,杨冬逐渐意识到作为学习表演出身的自己,如果不出演影视剧,不去体验崭新的东西,自己的演艺人生就会显得很单一。为了把自己的舞台剧经验与影视剧表演相结合,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杨冬,开始踏上了新的征途——影视剧演员。自从接触影视剧,杨冬的幸运之旅就开始了。多年的精心灌溉,杨冬的演艺事业在2004年开出了鲜艳的花朵。2004年年初的时候,著名导演郑晓龙执导的第四部作品《刑警使命》在OO网挑选角色,杨冬被郑导一眼相中,成功出演该剧的男二号耿雨亮;年底又被十佳导演之一的王文杰看中,出演古装大戏《开创盛世》中的李元吉。一年之内,能同时与两位著名导演合作,杨冬似乎幸运得有些让人羡慕。尽管如此,杨冬也会遭遇到意料不到的尴尬,话剧演员出身的杨冬会不小心把舞台表演的特征带入镜头中。对于一些经验欠缺所带来的麻烦,杨冬并没有感到气馁,在自己的不断摸索和总结中,他明显地感觉到自己上了一个台阶。现在,杨冬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求:在任何的影视剧中,他都按照同期声拍摄来要求自己。正因为如此,在《开创盛世》中,杨冬得到王文杰导演以及老表演艺术家刘文治的认可。说到自己先后合作的两位著名导演郑晓龙、王文杰,杨冬感到无比庆幸。在他眼中,他们不仅是优秀的导演,更是自己的老师,“有了他们的指点和提拔,我杨冬真是三生有幸啊”。当然,杨冬前进的步伐并不会终止于现在的成就感,他说自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看到杨冬脸上洋溢着的大男孩般的灿烂笑容,就知道杨冬是认真的,是执着的。在OO网众多的优秀演员中,杨冬用自己的出色表现征服了大家,他对OO网的感情也日益深厚,他说:“OO网就是我的‘娘家’,我不会给‘娘家人’丢脸的。”的确,以前是“电脑盲”的杨冬如今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另外一个“生涯”——学习用电脑上网。一脸认真的杨冬让人一点都不敢小觑眼前这位大男生。生性活泼的杨冬,人缘也特别好,《开创盛世》剧组上下的所有人都很喜欢他。因为杨冬相信一句话:用真心不一定能换来真心,但是不用真心就一定换不来真心。正是有这样的真诚,杨冬的演艺之路才会走得越来越宽,越来越顺畅。相信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都如此明白的杨冬,也会有更多的幸运光顾他。因为,在幸运光临的时候,杨冬已经把自己准备好了问问团队聆听那诗路花雨共1人编辑答案 2009-11-19 10:38生日:11月01日星座:天蝎座职业:影视演员、歌剧演员语言:普通话身高:180 厘米现住址:北京出生地:四川雅安教育经历:北京电影学院演出记录1999电影《远方》罗汉(男一号)导演:赵琪山2001电影《村小故事多》郭金石(男一号)导演:于向远2000电影《青春做伴》杨滨(主演)2004电影《心桥恋人》小波(男一号)导演:潘峰2003王保税(男一号)导演:王京2004电视剧《开创盛世》李元吉导演:王文杰2004电视剧《刑警使命》耿雨亮 (主演)导演:郑小龙2004电视剧《砺剑》秦铭导演:王卫国2003电视剧《宫廷画师》小弟导演:张子恩2002电视剧《恋爱舞曲》田歌(男一号)导演:郎晨2002电视剧《警员小王》小王(男一号)导演:王志强话剧《马兰花》马郎(男一号)话剧《送冰的人来了》吉米综艺《山城棒棒军》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获奖经历舞蹈《牛背摇篮》获广电总局和中央直属机关文艺汇演特等奖小品《山城棒棒军》 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 [编辑本段]【吉林大学教授杨冬】 个人简历杨冬,男,汉族,无党派人士。祖籍江苏,1951年生于上海。1965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附中。1969年到吉林省延边地区插队务农,先后做过农民、工人和机关文秘工作。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期间,任吉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现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比较文学 杨冬教授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他是一位真正值得学生尊敬的好老师!首先,他的学术钻研精神和学术水平令人称赞;其次,他对学生要求严格、负责但又是最平易近人的好老师。”这是学生眼中的杨冬。而杨冬自己说:“我没做过什么,只是做了一名老师该做的事。”他说,自己就是一名平平凡凡的老师——这是他给自己的定位。但是在这句话的背后,是杨冬多年来辛勤的付出。当老师容易,做一名好教师难。吉林大学文学院杨冬教授25年来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讲授“欧美文学史”“西方文学批评史”“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西方现代小说理论”等课程。其中,本科专业课程“欧美文学史”被评为吉林大学优秀课程,教学成果曾获我校“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1998年,杨冬教授被评为“吉林大学优秀教师”。2002年,他被聘为该校“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首批项目——“欧美文学史课程建设”岗位正职负责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他自己的教学理念和风格。至今,25年过去了,提起杨冬的课,当年曾听过他讲课的学生仍津津乐道。忠于职守 至真至诚杨冬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后,他没有回到生活条件相对优裕的上海老家,而是在老师的动员下留校任教。很快他就担当起了欧美文学史和新建的西方文学批评史的教学重担,西方文学批评史在当时中国的高校中可谓开了先河。从此,他在这里扎下了根。一晃25年过去了,杨冬也从青年迈入了中年,他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他曾经为之艰苦奋斗过的热土,深深爱着教师这神圣的职业。虽然已经有25年的教学经验,可是每次在课前他还是会认真仔细地备课,并重新查阅资料,在由杨冬自己编写的近80万字文稿的基础上填充新的知识。为了给学生们提供最前沿的学术信息,他常年订阅《文汇读书周报》《书屋》《读书》等报刊,有时间便到书店查看新书上市情况。上课时,杨冬总是随身带着很多书籍,因为每堂课他都要给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理论书籍。其实,带参考书籍不仅是为了介绍方便,更重要的是他要告诉学生们这些书已经被翻译引进,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尽管身为博士生导师,但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的课,杨冬在25年的教学生涯中几乎从未落过一节课。无论遇到怎样的情况,他也会选择在课程间隙出去,决不会耽误课程。杨冬严格按照教学时间上课,即使是给博士生上课,也都会坚持到学期末。2006年底,在他的最后一节课的前一天,他也及时从中国人大邀请的会议中抽身赶回,完成一个老师的职责。学生们都说:“现在已经没有几个老师能真正做到从不落课。能做到或许容易,但能一直坚持做到就不是一般的职业精神那么简单了。从杨老师身上,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负责’所容纳的份量,看到现实中的最好诠释!”德高为范 严谨负责和杨冬交流,会让你觉得“老师”应该是一个很高贵的词汇。有学生感慨道,杨冬老师的高贵应该孕育于朴素,他的生活并不艰苦,但他没有戴名贵的手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衣服,只是穿得干净利索;也有学生认为这种高贵是孕育于尊重,杨冬老师会在课前早早赶到教室,又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课余时间总是会虚心地询问学生,自己是否需要改进,上课的进度是否合适;更有学生说这种高贵应该是孕育于智慧,杨老师总是会想出很多的花样让我们感受课本上的知识,拓展我们的视野,他教授的不仅是课本上应试的知识,更多的是社会现实和为人处事。尽管杨冬身为研究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老师,但是很多英美文学专业、日本文学专业,甚至包括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学生都会找他交流,而他也都不厌其烦地听大家谈论对于论文的想法,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曾经有一位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向杨冬谈到了她论文的构思,可是他听完后直接说抱歉,因为觉得自己对那个领域还不够熟悉,不能提出有价值的看法。然而4天后,当杨冬从通辽上完课回到学校时,他立刻给自己的学生打电话说想和那个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生再谈谈论文的事。其实在火车上或在回宾馆休息的间歇,杨冬都认真对那个论题进行了思考,以求给学生一个有效的建议。杨冬常常告诫学生:“做学问没有捷径可循,要做就要沉下去。做学问要读经典论著,并且要沉下去反复阅读。”虽然批评理论在常人看来枯燥无味是非常高深的学问,但杨冬在写文章时对一手理论书籍从来都是反复阅读数遍才出一篇稿子。同时,他经常要求学生认真写好每本书的读书笔记,并认真地与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为学生修改论文杨冬总是一丝不苟,即使是对自修生,也绝不马虎,交上来的论文都会得到他诚恳的有建议性的评语。有时他甚至会牺牲自己宝贵的时间对学生当面提出修改意见。杨冬对每位学生都非常负责,包括具体的思路以及平日的阅读情况等都很关心,对于每位学生论题的选择他更为熟悉。平时看书时,只要看到相关的书讯或与论文有关的摘论,他都会电话告知学生。就在其他老师都在努力扩招时,杨冬却始终很冷静,他常说:"现在把学生都招进来他们很高兴,可能让他们都走出去才是对他们真正的负责。"严师益友 言传身教杨冬认为能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是衡量“师德”的重要标准。他说:“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学生是事业得以延续的基础,教师更应该是一个榜样,身体力行,把正气和所知所学都教给学生。”为此,他始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在他心里始终坚持着“言教重于身教”的信念,并以行动为此做了最好的注释。在生活中,杨冬对待学生像慈父一般,平易近人地与学生讨论问题,学生的情绪有波动、精神不好、生活困难他都看在眼里,及时进行疏导和帮助,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中。每次回上海老家探亲,他都会给同学们带些特产,包括他作为交换教师在韩国教学半年,回国时,也会特意从韩国给十几个学生带一套精美的油笔,让每个学生深受感动。“爱在细微中,严在当严处”,好脾气的杨冬对学生也有“严”的一面。他的“严”主要体现在要求学生遵守学术道德,严防学术造假上。他以严谨的态度影响学生,他的论文都要经过反复修改,写一篇论文从来没有立即发表,而是至少放上一两年才拿出发表,因为他希望自己的文章在时间中沉淀,让论文获得提升的空间。在学术上倾心相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杨冬也指导学生学会堂堂正正做人,帮助学生树立做学问所必备的学术道德准则。为此,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起到了表率的作用。杨冬的论文从来都是自己独立完成,不与其他人合写,他本着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亲自进行研究、思考,在学术论文中所使用的他人研究成果,包括观点、结论等都一一注明原始文献的出处,甚至详细到哪一页。因为杨冬坚持治学容不得一点马虎,为了得到更权威的资料,他亲自带学生们去北大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希望学生们也养成扎实的学风,学术诚实,抵制浮躁。学生的每一篇论文他都会一字一句地进行修改,但绝不抢先署自己的名字。对此他的态度十分坚决:“学生自己做出来的事情是他们的成果,今天他看到老师利用权力占了自己的便宜,将来他就会去占别人的便宜,我们要把好的品质一代代往下传,而不能把违背学术道德的作风教给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学生比我强就意味着我们的学科得到了认可。这是我最高兴的一点。”杨冬这样说。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说起西方文学批评史,在杨冬还是学生时,就对这个当时很少有人接触的领域产生了兴趣。杨冬凭借着最初的理想和青年人的拼劲、韧劲,坚持理论研究近20年。他在吉林大学开设的“西方文学批评史”课程在全国开了先河。为了理论研究,多年来,书店在杨冬的生活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从不逛商店的他,只会自己亲自去选鞋,因为只有自己的脚才知道鞋是否合适。而“西方文学批评史”就是杨冬最合适的一双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9年的苦心研究,1998年他独立撰写并出版了《西方文学批评史》一书。有学者评价这本书:打开了西方文学批评之门,了却了几代中国学者近一个世纪的夙愿,从此中国大学的西方文学批评史讲堂上有了中国学者自己的教科书。它是近期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力作,标明中国学者的学术实力足以在世界学术之林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对于“西方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是杨冬毕生的追求,他认为自己充实愉快,毕竟人能够真正从事自己理想的事业是件不容易的事,为此他感到很庆幸。虽然理论研究不免枯燥,但是通过自己的耕耘而获得成绩是最幸福的事,杨冬认为写作是最适合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又是一个9年过去了,杨冬正在扩充其“西方文学批评通史”的当代部分,上百万字的论著,容纳了他无数的心血。为了使自己的书籍更权威准确,即使是写几万字的内容,杨冬也常常要查阅几十万字的资料。杨冬的辛苦,学生们都很清楚。学生们都希望帮助老师,哪怕只是搜集些资料,可是他从来没有要求过。10余年来,杨冬始终强调和坚持独立的钻研精神。正是如此,从杨冬那里学生们真切学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具体内涵,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的方法,更重要的还有如何为人的道理。在采访之初,笔者和杨冬一提起"师德标兵"的事,他便摇着头说:“弄错了,不应是我,其实默默付出的老师很多,我只是一个平凡的读书人,恰巧从事了教师这个行业罢了。”换做别人,笔者或许多少会怀疑他是否在过分谦虚。然而了解杨冬的人都知道,他是真诚的。采访中,他的事情大多是从学生口中得知。为了这次采访,杨冬的学生甚至要从沈阳赶回来为记者提供资料,因为他们希望这样一个不善于宣传自己,总是默默无闻地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中独处于自己心灵的一角,守护着那最平常也最易被人忽视的职责的老师能够得到大家更多的认可。学生们都说:“杨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每年评选优秀先进,他总是不断推辞。杨老师为人谦和、正直,无论在学术精神上,还是人格品质方面,都是一个堪称很有个性和魅力,被大家广为推崇和赞誉的好老师!”在杨冬自己看来,当一个好教师,就是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想要做实在的学问就不能功利和浮躁。杨冬就是这样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地用实际行动实践着他的诺言。现在,杨冬所带的学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但是曾经有过的那份最珍贵的师生情谊,将永远珍藏在老师和学生们心中。而杨冬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接到学生的电话,继续为他们传道、授业、解惑。春华秋实,用心血和汗水去耕耘的大地怎会不肥沃?岁月的累积,杨冬将继续坚持,并将收获更多教学情况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讲授“欧美文学史”、“西方文学批评史”、“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西方现代小说理论”等课程。荣誉情况论著曾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吉林省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7项科研奖励。本科专业课程“欧美文学史”被评为吉林大学优秀课程,教学成果曾获吉林大学“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2002年,他被聘为该校“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首批项目——“欧美文学史课程建设”岗位正职负责人。个人获得1998年“吉林大学优秀教师”,2006年吉林大学师德标兵称号。 承担项目独立完成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近百年来的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等3项科研课题,目前正在进行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精品项目“西方文学批评通史”的研究工作。科研情况主要从事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独立撰写出版《西方文学批评史》等学术专著多部,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文艺争鸣》、《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批评史的意义》、《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的百年历程》、《浪漫主义诗学的三种倾向》、《韦勒克的批评史研究方法述评》学术论文数十篇。科研成果80余次被《光明日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新华文摘》、《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刊物评介、引用、转载、摘编。独立完成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近百年来的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等3项科研课题,目前正在进行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精品项目“西方文学批评通史”的研究工作。回答人的补充 2009-11-19 12:33 【演员杨冬】 简介生日:11月01日星座:天蝎座职业:影视演员、歌剧演员语言:普通话身高:180 厘米现住址:北京出生地:四川雅安教育经历:北京电影学院演出记录1999电影《远方》罗汉(男一号)导演:赵琪山2001电影《村小故事多》郭金石(男一号)导演:于向远2000电影《青春做伴》杨滨(主演)2004电影《心桥恋人》小波(男一号)导演:潘峰2003王保税(男一号)导演:王京2004电视剧《开创盛世》李元吉导演:王文杰2004电视剧《刑警使命》耿雨亮 (主演)导演:郑小龙2004电视剧《砺剑》秦铭导演:王卫国2003电视剧《宫廷画师》小弟导演:张子恩2002电视剧《恋爱舞曲》田歌(男一号)导演:郎晨2002电视剧《警员小王》小王(男一号)导演:王志强话剧《马兰花》马郎(男一号)话剧《送冰的人来了》吉米综艺《山城棒棒军》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获奖经历舞蹈《牛背摇篮》获广电总局和中央直属机关文艺汇演特等奖小品《山城棒棒军》 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

汉字作为华夏民族普遍使用的文字,这一事实显然是伴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因此,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研究,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指汉字起源的研究。换句话说,探讨中国文字的起源不仅要关注汉字的起源问题,而且也同样应该关注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古代先民所使用的非汉字系统的文字的起源问题。随着考古资料的积累,中国文字起源的多源特点已经愈来愈清楚。先民创制文字的目的首先就是为实现人与神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所以文字乃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从人类早期文字的普遍特点分析,文字的创造则源于象形,这其实是人们建立起人与神对于文字字义具有共同的理解标准和认知内涵的基本条件。因此在我们有能力确凿无误地证认一种文字体系之前,任何不具有书面语意义而独立存在的符号,都无助于自我判明其是否具有记录语言的功能;同时那些在结构上不能完整地体现依类象形特点的符号,也就无法证明它们是为表达某些相对复杂的概念而有意识地创制的作品。很明显,这些书契资料并不足以表明它们的性质一定属于文字。从这一意义上讲,以殷商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体系无疑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这种文字体系不仅单字的数量已非常可观(1),而且普遍采用形声字的造字方法,从而表明其必然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所以,追溯甲骨文之前的古老汉字的起源,一直成为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殷墟发现的甲骨文的年代约当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的商代晚期,但这显然不是这种文字的使用年代。按照甲骨文的传统分期成果,被纳入第一期的殷王虽然包括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两代四王,但真正能够确定为武丁以前的甲骨文资料却数量极少,学者虽不遗余力地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2),但所提出的为数不多的若干资料,对其时代的判断迄今仍难取得共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武丁以前没有文字,新资料的出土和研究方法的创新都可能使旧有的认识大为改变,history of wholesale clothing。早于殷墟时期的商代甲骨文虽然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就陆续在郑州二里岗等遗址有零星发现(3),而且属于武丁以前的铜器铭文与陶器文字也基本可以得到证实(4),但河南郑州小双桥商代中期遗址陶器上发现的朱书文字显然对于追溯汉字的来源更有意义。这些文字或一字独书,或数字并存,可辨识的有“尹”、“天”、“�”等文字(图一),时代约属公元前15世纪(5),这些文字不仅与甲骨文明确属于同一个体系,而且其时代也较殷墟甲骨文更早。小双桥的朱书文字并非最原始的汉字当然可以肯定,约属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陶寺文化陶背壶上已发现有朱书的“文□”二字(图二)(6),也与甲骨文属于同一体系的文字。“文□”的含义似乎与禹名“文命”有关(7),这意味着以商代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系统事实上是在继承夏代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8),these latest Handbags,这一事实可以通过殷墟到陶寺文化的相关文字资料清晰地追溯出来。诚然,目前的考古资料尚不足以为我们寻找夏代文字的渊源提供依据,尽管汉字起源于象形的事实曾使学者认为仰韶文化的彩陶图像有可能体现着早期汉字的原始形态(9),但依类象形的造字方法却并不仅仅为汉字所独有(10)。当然,如果从文化地理和考古学文化面貌等因素作为一种文字形成的文化背景的角度加以分析,这种比较仍然具有积极的价值。与夏代文字同时并存的另一种文字显然不属于汉字的系统,其中的一件重要物证就是发现于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的属于龙山时代的陶文(11)。陶文以利器刻于大平底盆上,尚存11字(图三),时代约为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由于丁公陶文的字形结构明显区别于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体系,而与古彝文绝多相同,因而属于古彝文(12)。对其文字的释读,我们曾有详尽的讨论(13)。11字自上而下,自右至左汉译为:“魅卜,阿普渎祈,告。吉长,百鸡拐爪……。”性质为招祖护佑,驱邪求吉的卜辞。其中“魅卜”意即卜魅(14),“魅”为占卜对象,意即为恶鬼诸邪而卜。“阿普渎祈”意即祈求阿普渎,“阿普渎”为洪水后的彝族始祖。“告”为祭名。“吉长”意即长吉,犹殷卜辞所言之“引吉”。“百鸡拐爪”意为以鸡骨卜卦,属彝人传统的占卜形式。陶文反映了彝族百解祭中禳病除邪的祭仪。彝族自称ni ,为古称,汉译为“夷”,字与古彝文“人”字同源,“人”为本字,“夷”为后起字。而且古彝文“人”字本又为彝族始祖之名,所以彝族的族名实际来源于始祖之名,即彝人以其始祖之名作为族称(15)。将这一事实与甲骨文所反映的殷夷争胜的史实对观,显然有助于我们梳理夷史的源流。殷人以其时位居海岱地区的方伯称为“人方”,这与夷人的族称及所居地望恰好密合。这些事实不仅印证了丁公陶文属于古彝文的文字体系,而且直接涉及到对于新石器时代乃至商周时期分布或部分地分布于海岱地区的先民族属的认识。我们曾经通过对新石器时代先民创造的一种特殊八角图形的研究,讨论了自内蒙古东部以至山东、江苏、湖南和江西地区分布的小河沿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大溪文化之间的文化联系(16),这个经东北而历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曾被学者称为“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17),其文化面貌确实表现出与西部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原始文化的极大不同,这些文化正是孕育出独立于夏文字之外的彝文字的文化母体(18)。当我们以太行山为界而将分布于东西两域的考古学文化加以对比的时候,它们之间所表现出的宏观差异相信会被每一个人所认同,这种文化差异如果与不同的族属联系起来考虑显然更有意义,而不同文化的形成应该正奠定了夷夏两种不同文字创造和产生的沃土。很明显,假如我们还没有理由将夷、夏两种文化的起源年代追溯得更早的话,那么至少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夷夏东西的古史观去重建这一时期的历史应是谨慎和客观的做法(19),同时,这种观念必然关系到我们对相关考古学文化出土的文字的解读方法的思考。当然,对于这样一个重要问题的阐释,新的古彝文资料的发现和文字释读成果的积累都是至关重要的。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存是一支距今9000-7800年的原始文化,虽然其陶器特征与裴李岗文化十分接近,但占卜用龟及獐牙随葬的风俗却与大汶口文化及薛家岗文化相似,至于其稻作农业,则更与江淮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相一致,却不见于黄河流域,足见其与东方夷文化的密切联系。值得注意的是,在贾湖遗址出土的三件龟甲上分别发现契刻的三个文字,其中一件完整龟腹甲(M344�18)上的文字作“ ”形(图四)(20),与殷商甲骨文的“目”字相似。这个字形不仅已具有了完整的象形结构,而且在数千年后的良渚文化遗物上也曾出现,这种存在于异时异地但结构却一成不变的符号已经显示了其所具有的超时空和超方言的定型文字的特征,应该可以区别于简单的记事符号。但问题是,如果我们以甲骨文为标准而判读此字就是“目”字,尽管在字形上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古人缘何独以“目”字契刻于占卜的龟甲,其用意却似乎难以解释。况且类似的文字还见于良渚文化的玉璧之上(图五)(21),而玉璧作为礼天之器,契刻“目”字更于理难通。然而当我们用古彝文作为研释标准解读这个文字的时候,疑问便可迎刃而解。因为古彝文“吉”字与贾湖龟甲上的目形文字形构完全一致,字读为vəך,与汉字“目”的古音极为接近,证明古彝文“吉”字的造字本义即取眼目之象形文,用为吉凶之吉,而“吉”字契刻于用于占卜的龟甲和祭天的玉璧,甚合情理。故据古彝文,将贾湖龟甲和良渚文化玉璧上的契刻文字释为“吉”,意义畅达。江苏海安青墩良渚文化遗址出土陶罐外腹刻有四个符号(22),其中居左的特殊八角图像乃八卦与九宫的象征,彝语称述八卦即为八角,有关问题我们已有详细讨论(23)。而八角图像的右侧则有三个文字(图六),其中第一字象斧钺之形,此字最早见于大汶口文化陶尊(图七)(24),而晚可见于战国巴蜀文化铜盆(25),字形结构一脉相承。相同字形的文字于古彝文读为ndzo ,意为领袖。这当然为我们提供了讨论其造字本义的机会,因为甲骨文的“王”字来源于作为王权象征的斧钺仪仗的形象(26),而古彝文表示领袖或首领的文字竟也恰好再现了这一特点。此字见于大汶口文化陶尊,似乎又与郑州小双桥陶器上独书“尹”字的寓意相同,因为甲骨文“尹”字的意义有时正可以理解为“君”(27)。毫无疑问,夷夏两种王字取形的共同来源不仅反映了不同民族对于权力象征的共同认识,而且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密切联系。事实上,假如古彝文的领袖或首领可以与汉字的“王”具有相同的含义的话,那么它将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早期文明中由“帝”到“王”的政治转变的历史。运用古彝文解读上述文字资料,在使文字本身得到圆满解释的同时,更可使文字与其载体之间的关系得到合理的说明。这充分证明了以丁公陶文为代表的彝文字体系是与夏文字同时共存的古老文字(28)。在东方的彝文字与西方的夏文字流行的同时,夷夏地区普遍存在着一种用于记事的简单符号。这些符号基本上都契刻于陶器之上,而且一件陶器往往也只刻有一个符号。陶符的数量比之我们有机会讨论的早期文字资料丰富得多,从而成为学者长期以来探索中国文字起源,准确地说是探索汉字起源的基本材料,并认为这些刻划符号乃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简单文字,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29),甚至由此提出汉字源于指事与象形的“二元”论点(30),事实上,这类陶符在形构上既与夏文字大别,也与彝文字不同,而在流行的时间上,则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汉字已经广泛使用的战国时代。陶符与汉字共存的现象足以说明,这类长期被学者怀疑为文字的陶符其实与汉字存在着严格的区别,至于其与古彝文的关系,则也尚待研究。学者或将此类早期陶符与陶文加以区分,并指出其非属汉字的性质(31),乃真知灼见。正像考古学研究必须首先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一样,对于中国文字起源的研究也不可能将文字与其所属的文化相割裂。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可能反映了古代族群的多样性,这实际决定了文字起源的多源性。考古学证据显示,三代及其以前尚未形成华夏一统的政治格局,这意味着人们长期习惯于利用殷商甲骨文作为解读早期文字的唯一手段的做法需要重新检讨,因为这无异于承认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文字体系乃是早期社会通行的唯一文字。显然,山东丁公龙山时代陶文的发现已使我们认识到在对待文字起源的问题时不能如此简单,中国文字的起源研究能否摆脱“大一统”观念的束缚,则是我们必须慎重思考的问题。事实上,我们只有跳出汉字一统的传统窠臼,将可供研究文字起源的原始史料置于不同考古学文化的背景之下加以讨论,才可能获得客观的结论。而丁公陶文的出土则为中国文字的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契机,这不仅因为陶文成组出现,从而明确显示出其所具有的记录语言的功能,这当然与大量独立契刻于陶器上的符号形成了本质的区别,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陶文的形构完全不同于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体系,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可以正确地解读这种文字,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对中国早期文字的发展状况获得新的认识,进而建立起与已知的甲骨文体系或同或异的有关文字起源的研判标准,并寻找到正确的研究方法。我们曾经指出,陶寺文化的朱书文字明确显示了其与商代甲骨文属于同一体系的文字,因此它无疑应是以商代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的直接祖先。而山西陶寺文化文字与山东丁公龙山时代文字并存的事实,则已明确证明了中国文字的起源至少具有两个独立的系统(巴蜀文字可能属于另一新的系统),即以山东丁公龙山时代文字为代表的东方夷(彝)文字系统和以山西陶寺文化文字为代表的西方夏文字系统。其后殷承夏制,周承殷制,夏文字随着夏、商、周三代政治势力的强大,逐渐成为华夏民族的正统文字而得到了强劲的发展。而彝族文化则随着商周民族对于东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的不断打击,或融合,或南徙,使其文字最终成为偏守一隅的彝民族使用的文字而得以流传。这些事实清楚地表明,统治者在实现其政治扩张和王权统一的理想的过程中,文字充当了最主要的文治教化的工具。注 释:(1)据学者最新统计,甲骨文单字的数量近4100个,如计异体字,则逾6000个。见沈建华、曹锦炎:《新编甲骨文字形总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2)胡厚宣:《甲骨续存•序》,群联出版社,1955年;刘一曼、郭振录、温明荣:《考古发掘与卜辞断代》,《考古》1986年第6期;彭裕商:《殷墟甲骨断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曹定云:《殷墟田野发掘与卜辞断代》,《考古学集刊》第15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98年-1999年安阳洹北商城花园庄东地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15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3)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冈》,第38页,图版拾陆,6,科学出版社,1959年;裴明相:《略谈郑州商代前期的骨刻文字》,《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殷都学刊增刊,1985年;《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中州古藉出版社,1993年。(4)曹淑琴:《商代中期有铭铜器初探》,《考古》1988年第3期;刘一曼:《殷墟陶文研究》,《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mans briefcase,文物出版社,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 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5)宋国定:《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陶器上的朱书》,《文物》2003年第5期。(6)《陶寺建筑基址是否城址定论尚早》,《光明日报》2000年6月14日A3版;梁星彭:《陶寺遗址发现夯土遗存》,《中国文物报》2000年7月16日1版。(7)冯时:《夏社考》,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2000年8月,北京;收入《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8)冯时:《文字起源与夷夏东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3期,2002年。(9)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李孝定:《中国文字的原始与演变》(上、下篇),《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45本第2分、第3分,1974年;《再论史前陶文和汉字的起源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0本第3分,1979年。(10)古彝文,纳西文也源于象形。(11)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四、五次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4期。(12)冯时:《龙山时代陶文与古彝文》,《光明日报》1993年6月6日“文物与考古”,punk belt buckles。(13)冯时:《山东丁公龙山时代文字解读》,《考古》1994年第1期。(14)彝语语法只有宾语前置于动词的一种形式。下同。(15)彝族传统文献始终自以“夷”为族称。新中国建立之后,误以“夷”有歧视之意,遂改为“彝”,但彝族对于族称的这种改变至今仍存异议。(16)冯时:《史前八角纹与上古天数观》,《考古求知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中国天文考古学》第八章第二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7)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18)冯时:《文字起源与彝夏东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研究中心通讯》第3期,2002年。(19)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下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1935年。(2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上册,科学出版社,1999年。(21)邓淑苹:《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上的神秘符号》,《故宫学术季刊》第十卷第三期,1993年。(22)张明华、王惠菊:《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文》,《考古》1990年第10期。(23)冯时:《史前八角纹与上古天数观》,《考古求知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中国天文考古学》第八章第二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24)高明:《古陶文�编》,中华书局,2004年。(25)四川省文管会、雅安地区文管所、宝兴县文管所:《四川宝兴汉塔山战国土坑积石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9年第3期。(26)林�:《说“王”》,《考古》1965年第6期。(27)李学勤:《释多君、多子》,《甲骨文与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8)有关古彝文资料的汇集研究,容另文讨论。(29)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考古》1973年第2期。(30)杨建芳:《汉字起源二元说》,《中国语文研究》第三辑,香港中文大学,1981年。(31)高明:《论陶符兼谈汉字的起源》,《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相关的主题文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