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博士发表200篇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22:30:19

博士发表200篇论文

1922年 出生于安徽合肥 1929年 就读北京清华园内成志小学 1933年 就读北平崇德中学 1938年 插班昆明昆华中学高二 1938年 入西南联大就读 1942年 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 1944年 任教于西南联大附中 1945年 抵美国 1948年 在泰勒指导下转做理论物理,于是年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博士 1949年 进普林斯敦大学研究 1956年 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7年 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8年 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6年 转赴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 1971年 返回久别的中国大陆 1986年 返国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 1994年 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Bower)奖 1996年 获清华、交通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一、生平简介 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含合肥市)。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米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证书。 二、科学成就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杨振宁,美籍华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当时,吴大猷是其老师。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六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1949-1955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1955-1966年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70-1976年任洛克菲勒大学评议员。1964年加入美国籍。曾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1994年起任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名誉会长。1999年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 1951年与李政道教授合作,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促成了此后几十年物理学界对对称性的关注。1954年,同米尔斯博士创立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yang-mills gauge theory)(是研究凝聚原子核的力的精深理论)。杨振宁还与巴克斯特教授共同提出了"杨-巴克斯特方程"。 他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以及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奖章"。同年,获纽约市长颁赠的"自由奖章"。1992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的外籍会员。1994年,他获得了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的1994-1995年度国鲍威尔科学成就奖(bower prize)(25万美元奖金和一座2.25英尺高的金质奖牌)。 1971年以来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和讲学。分别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工学院、山西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对中国的科技政策提出许多很有建设性的重要建议。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又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1995年7月22日,他受聘为上海大学名誉教授。1998年6月14日,清华大学授予杨振宁博士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1994年6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1995年6月9日,在中国武汉华中理工大学访问时谈到他1957年领取诺贝尔奖的情况时,他说,当时他是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奖的。在领奖仪式上,他用中国普通话说"我虽然是献身于现代科学,我对我所承受的中国传统和背景,引以为自豪"。获1995年度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他1942年10月21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威廉城,在力量和科学研究方面均显示出过人天赋,他于1973年获得运动科学博士学位,以后一直从事力量训练的研究与教练工作,曾任运动健康公司高级副总裁、世界摔跤联盟的母公司——泰坦运动公司研发部主任,现担任国际运动科学联合会主席、美国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国际健美联合会高级顾问,是公认的力量训练理论权威。他曾出版过60多本关于力量训练的著作,这些著作被翻译成10多种语言,被称为“力量训练的圣经”,他还在各种力量与运动杂志上发表过200多篇论文,并被列入“美国教育名人录” 。 深蹲博士不仅是顶级的力量训练理论权威,自己也是位顶级的大力士。1987年,在夏威夷力量举大赛上,45岁的哈特菲尔德深蹲起1014磅(460公斤),是当时的最高纪录。而他的体重只有255磅,而且没有使用深蹲背心,甚至连举重腰带都没有扎紧,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完全无装备深蹲 。深蹲博士曾经指导和帮助过很多世界顶级大力士。他和号称“腿王”的著名健美运动员汤姆普拉兹(Tom Platz)是好朋友,两人经常一起训练和比赛。深蹲博士在极限重量深蹲上明显占优,“腿王”则在耐力深蹲上更胜一筹 。深蹲博士一直坚持锻炼,他曾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最健康的60岁老人”,成为继亨利斯坦伯恩(Henry Steinborn)之后又一位健康水平、运动能力、力量与理论水平都极为出众的典范。

奖项如下:

多年来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余项,授权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10余部。培养出站博士后、毕业博、硕士研究生120余名。2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荣誉,1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荣誉。学风严谨,富于创新,形成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学的突出特色,取得一批重要标志性成果,贡献突出,成绩卓著,曾获何梁何利基金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主持973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创建了以中药组分配伍研制现代方剂的新模式及配伍优选设计方法,达国际先进水平。主持的子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20项。授权专利16项。发表论文120余篇。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1月被任命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2016年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最高荣誉——天津市科技成就奖

扩展资料

张伯礼的主要科研成就:

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开展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开拓了舌象色度学和舌底诊研究方向。

20世纪90年代开展血管性痴呆(VD)系统研究,制定了VD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及下滑三期证治方案;明确了中风病证候和先兆症动态演变规律,建立了综合治疗方案;创立了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机制。

自1999年开展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创建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途径和关键技术。21世纪初完成了首个中医药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大规模循证研究,建立了中医药循证评价系列方法。开拓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领域,促进中药科技内涵和质量提升,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升级,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

博士发表sci论文200多篇

1年9个月拿到清华博士学位,一作发表SCI论文27篇,曾在国际大赛击败NASA.

医学的考研备考在所有备考中是比较难的,医学的专业性很强。下面猎考考研小编分享“2020医学考研院校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概况”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020医学考研院校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概况2006年以来,中山医学院不断完善研究生招生、教育、培养、保质的政策、措施和制度,进一步调动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过研究生课程改革和培养机制改革,充分发挥研究生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本学科从2007级新生开始多方面实施硕士研究生公共课程体系改革,在原来课程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并新开设《学术规范与实验室安全》、《医学研究(SCI)论文剖析》、《医学前沿讲座》、《医学实验方法学》等紧贴医学科研实际,扩充研究生科学视野的新课程,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此外也对博士生课程进行了改革,打破各课程界限,将原有课程统一集合到相关度较高的《神经科学进展专题》、《心血管研究专题》、《肿瘤学进展专题》、《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进展》和《遗传学疾病专题》等五大专题讲座课程内,以构建更加完善的课程体系,并从2008级新生开始实施。经过改革,新课程体系中硕士生公共课从76门减少至48门,博士生课程从26门减少至18门。公共课程均在入学后第一学期内安排,以此大幅度增加研究生参加科学实践时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遵循“既授之于鱼,也授之于渔”原则,注重教学方式多元化,尽量减少课堂教学,而多采用读书报告、课堂讨论及学术专题等形式进行,从而既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更重要是实现了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此外,学院还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安排来访的国内外知名科学家来学院学术讲座,鼓励研究生听讲座并按规定授予学分。出台《博士研究生生活补助发放的暂行规定》,以提高博士研究生生活费,并以此加强导师在研究生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此举得到学校的高度赞赏,并由此成为学校对研究生培养经费实施重大改革的先行。近五年来,中山医学院研究生生源开始转向多元化,培养质量取得突破性进展。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已累计发表SCI收录文章200多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提名奖1篇,获得南粤优秀研究生奖学金48人、光华奖学金3人(博士)。我们培养的许多研究生已成为国家、广东省或国外科学研究各领域的骨干和领头人。以上就是猎考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医学考研院校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概况”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预祝同学们都能顺利的过考试!更多医学考研信息尽在猎考考研医学频道!推荐文章:2020考研:提前了解考研医学,西医五大经验送给你!2020考研西医综合备考:这些事对考研很不利!2020考研西医备考:课本为主,讲义为辅2020考研医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复习速记口诀 研究生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这主要是因为他发表的六十多篇SCI论文,其中有20篇论文是属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剩余的都是属于第二作者或者其他的称呼。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只有30%多的论文,他参与了全程的研究和发表工作。这样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合理的,如果六十多篇论文全部都是属于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的话,那么普通人根本就难以完成。今天就跟大家来探讨一下网友的争议,以及它是如何完成的。

第一,他的作品数量的确是非常夸张的。现在这里跟大家科普一下,一般情况下,一个研究生都发表不了一篇SCI论文。对于博士生的要求,也只是在自己的全部学习生涯当中,发布两篇类似的论文。而他在博士毕业之后,短短的五年时间就发表了60篇SCI论文,这样的数字是极为夸张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想要发表一篇都难以登天。

第二,他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的成就?在本科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非常好,是一个普通的211大学,但是在硕士的时候,她就已经考取了985大学,然后又出国深造,在国外的爱丁堡大学完成了博士生毕业。同时在童年就完成了博士后的论文指导工作,回到国内就进入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在两年的时间内就成为了博士生导师,并且成为了副教授。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悍的,做出这样的成就也是情有可原。

第三,如何看待网友的质疑?网友的质疑主要有两点,第一个就在于他二十多篇的论文都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参与,这说明他参与了绝大多数的研究和后期的发表工作。而且有一些专业人士在调查的时候,也发现他有很多的论文,其实并不具备太大的含金量,存在着注水的成分。

她的爸爸也是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员,所以她从小受到了熏陶。

事实上,许多网民质疑这位博士生导师在五年内发表了60篇SCI论文,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五年内发表60篇SCI论文是非常困难的。

但事实上,尽管五年内发表60篇SCI论文非常困难,但实际上,许多研究型学者都能做到。许多研究型学者喜欢写论文。他们几乎每天都写自己的论文,我希望这位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能在他的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的成就。二十篇论文属于第一作者和对应作者,其余属于第二作者或其他标题。事实上,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参与了超过30%的论文的研究和出版的整个过程。

因为对许多人而言,这个工作量是合理的,如果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超过60篇,普通人基本上很难完成,因此,我将与大家讨论网民之间的争议以及如何完成,因为他的作品数量真的被夸大了,现在我们来谈谈科普。一般来说,研究生不能发表SCI论文。博士生的要求是在其整个学习生涯中发表两篇类似的论文。然而,在博士毕业后的五年里,他发表了60篇SCI论文,这是非常夸张的。

因为绝大多数人想发表一篇文章是很难到达天空的,虽然这位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一直存在争议,但我们相信这位博士生导师一定对他的研究领域很感兴趣。因此,我真的希望这位博士生导师能够努力工作,做自己的研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的成就,而不受外界的影响。

博导发表论文200篇

重庆大学机械导师朱才朝。

个人简介

朱才朝,男,博士(后),重庆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到2016年任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2016年到2018年任重庆大学科技处处长,2018年起任重庆大学科发院常务副院长。长期从事机械传动与装备领域的应用基础和创新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和重庆市等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

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国家重大专项、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科研基金、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委重大专项、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专项、重庆市科委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科研基金项目40余项。

在ASME J. Mech. Des、ASME J. Tribology、Mech. Mach. Theory、Chinese J. Mech Eng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0篇,被SCI/EI收录160余篇;获国家专利40项、软件著作权1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指导博士/硕士100余人,其中获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重庆市优秀博士/硕士论文3篇。

李恒德在国际上最早进行铍单晶塑性形变研究并阐明了铍的脆性机制和本质。对中国核反应堆用铸管的轧制工艺和氢化物分布关系,核燃料微芯试制以及带电粒子束辐射效应的早期和中国的核材料教育事业都努力作出了贡献。他是中最早开拓离子束材料改性新领域的专家之一,在中国最早领导开展离子注入金属材料改性研究,并首先指导研制成具有特色的离子束界面混合的模拟程序。他主持参加了中国第一台离子束辅助沉积设备的研制并利用它开展了一系列单质膜和纳米多层膜研究。李恒德在中国首次利用溶胶沉淀法研制出UO2燃料微球,并利用带电粒子束研究材料的辐射损伤效应。曾深入研究堆用锆合金包壳管中氢化物取向分布和轧制工艺及织构的关系,为在实际生产中防止锆管脆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控制基础。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在离子束材料改性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200篇。专著2本。1989年以来又领导开展了天然生物材料及结构仿生研究。曾获国家级或省部委级奖励四项,发表不同研究方向上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近百篇。 重要科技成果:1. 磷酸钙系生物矿物及其仿生制备,教育部科技成果,第一完成人,2002,360-02-10020168-01,冯庆玲。2. C-N膜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教育部科技成果,第二完成人,2002,360-02-10020167-02,冯庆玲。3. 固体薄膜中分形生长的研究,国家科技成果,第五完成人,1995,053274.4. 离子束材料相互作用:非晶化、准晶、分形及氮化物的形成,国家科委科技成果,第二完成人,1991,007099,柳百新。5. 载能离子束与金属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国家科委科技成果,第四完成人,1990,002785,柳百新。 发明专利成果:1. 用于骨修复的纳米晶磷酸钙胶原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2002,CN1338315,崔福斋,张伟,冯庆玲,李恒德,蔡强,第四发明人。2. 纳米相钙磷盐/胶原/高分子骨复合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2001,CN1325734,崔福斋,张曙明,廖素三,冯庆玲,李恒德,第五发明人。3. 离子注入方法改善钴铬薄膜的磁性,1989,CN1031440,柳百新,李健,李恒德,第三发明人。 期刊论文 A.核材料:1. Twinning in Beryllium, H.T. Lee(李恒德), 1952, Research in Progress, JOM,Feb., 1952.2. Deformation of Beryllium Single Crystals at 25 to 500ºC, 1956,H.T. Lee(李恒德), R.M. Brick, Trans, ASM, 48 (1956) 1103.3. Zr-4管加工工艺和氢化物取向分布研究,《李恒德科技活动生涯》:29-68,2001,科学出版社。4. A study of void swelling in electron radiated metals by HVEM, Zhuoyong Zhao, Jilu Fu, Jiguang Sun, Hengde Li , Proceeding 11th. Congress on Electron Microscopy, Kyoto, 1986.5. 核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986,李恒德;离子注入和材料的表面改性,李恒德,124,科学出版社,1986。B.离子束及材料相互作用及应用:1. Some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Metal Implantations, H.T. Li, P.S. Liu, S.C. Chang, H.C. Lu, H.H. Wang, K. Tao, J. of Nucl. Instr. Meth., 182/183, (1981) 915. 2nd IBMM Conference (1980).2. Some Practical Aspects of N+ Implantations Various Steels Related to Wearing, Kun Yu, Hengde Li, Xiaozhong Zhang, Jiahe Tian, Nuclear Instr. and Meth. 209/210, 1063-1070 (1983).3. Studies of Diamond-like Carbon Films Prepared by Ion Beam-Assisted Deposition. Hengde Li , He Xiaoming, Bull. Mater. Sci., 17 (1994) 7, 1415 (India).4. 载能束对材料的表面改造作用,李恒德,新型材料与科学,科学出版社:133。5. Modification of Trib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s of Metals after N+ Implantation, Fuzhai Cui, Hengde Li, Xiaozhong Zhang, Nucl. Instru. & Meth. 209/210 (1983) 881.6. Reverse Sequence of Formation of Titanium Nitrides by Nitrogen Implantation, X. Zhou, H.K. Dong, H.D. Li, B.X. Liu, J. of Applied Phys., 63 (1988) 10: 4942.7. Formation of Noble-Metal Nitrides by N+ Implantation, X. Zhou, H.D. Li, B.X. Li, Nucl. Instr. & Methods, B39: 583.1989.8. Bonding Structure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DLC Films Synthesized by Dual-Ion-Beam Sputtering, Xiaoming He, Wenzhi Li, Hengde Li, Vacuum, 45 (1994) 9: 977.9. Hardness Measurement of Thin Films: Separation from Composite Hardness, J.L. He, W.Z. Li, H.D. Li, Appl. Phy. Lett., 69 (1996) 1402.10. Nano-indentation study on the mechanical of properties of nanosca on the TiC/Mo Multilayers deposited by ion beam assisted deposition technique , Jing Wang, Wenzhi Li, Hengde Li, Surface and Coating Technology,128-129 (2000) 161-165.C. 生物材料及仿生研究:1.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Biomineralized Bivalvia Shells, L.J. Huang, H.D. Li, MRS Symp. Proc., 174 (1990) 101.2. Observation of the Phase Transition in the Growth of a Biomineralized Calcium Carbonate, L.J. Huang, H.D. Li , Biochemical and Biophys. Res. Communications, 176 (1991) 654.3. Microstructur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arly External Callus after Diaphyseal Fractures of Human Long-bones, H.B. Wen, F.Z. Cui, Q.L. Feng, X.D. Zhu, H.D. Li, Journal of Structural Biology, 114 (1995) 2: 115.4. Observation of Damage Morphologies in Nacre During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R.Z. Wang, H.B. Wen, F.Z. Cui, H.B. Zhang, H.D. Li,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30 (1995) 9: 2299.5. Nacre, pearlite and Micro-assembly of Metal Carbide/Metal Multilayers, H.D. Li, F.Z. Cui, W.Z. Li, C.L. Ma, Q.L. Feng, 生体材料(日本, in English), 14 (1996) 1: 29.6. Comparison of Wear Resistance of Ion Implanted Surgical Ti6A14V with Other Alloys, Jianqiang Zhang, Xiaozhong Zhang, Zintang Guo, Hengde Li, MRS Symp. Proc. 55, (1986) 229.7. The Functionalization of Titanium with EDTA to Induce Biomimetic Mineralization of Hydroxyapatite, C.B. Mao, H.D. Li, F.Z. Cui, Q.L. Feng, C.L. Ma, J. Mater. Chem., 9 (1999) 2573.8. Oriented Growth of Phosphates on Polycrystalline Titanium in a Process Mimicking Biomineralization, C.B. Mao, F.Z. Cui, C.L. Ma, Q.L. Feng, H.T. Li, J. Crystal Growth, 206 (1999) 308.9. Crystal Orientation Regulation in Ostrich Eggshells, Q.L. Feng, X. Zhu, H.D. Li, T.N. Kim,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233 (2001).10. 生物与材料(第100次香山会议特邀报告),1999,李恒德,《科学前沿及未来》,第4卷,中国科学出版社,1999。D. 纳米材料及其它1. Synthesis of Mesoporous Structured Material Based on Tin Oxide, Yude Wang, Chunlai Ma, Xiaodan Sun, Hengde Li,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49 (2001) 171-178.2. Meso-structured Tin Oxide as Sensitive Material for C2H5OH Sensor, Yude Wang, Chunlai Ma, Xiaodan Sun, Hengde Li,Talanta, 57(5),875-882, 2002.3. 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Mesoporous Silicas Synthesized in a Binary Water-ether Solvent System, Qiang Cai, Yi Geng, Xiang Zhao, Hengde Li,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108 (2008) 1-3: 123-135.4. Achievement of Thick Mesoporous TiO2 Crystalline Films by One-step dip-coating Approach. Wei Chen, Yi Geng, Xiaodan Sun, Qiang Cai, Hengde Li, D. Weng,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111(2008) 1-3: 219.5. Gel Electrolytes Containing Several Kinds of Particles Used in Quasi-solid-state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Yi Geng,Xiaodan Sun, Qiang Cai, Yantao Shi, Hengde Li, Rare Metals. 25 (2006) 6, Suppl. 1, 201.6. Bio and Molecular Chemistry Pave New Areas for Materials Research and Education, Hengde Li, Journal of Material Education, 26 (2006) 1-2: 115-120.7. Patterning of Nano-structured Cuprous Oxide by Surfactant-assisted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Jia Li, Yu Shi, Qiang Cai ,Qianyao Sun, Hengde Li, Crystal Growth & Design, 8 (2008) 8: 2652-2659.8. Materials research in China, Lian Zhou, Hengde Li, Changxu Shi, Nature Materials, 7 (2008) 8: 603-605.9. 生物科学给材料科学发展带来的机遇,2002,李恒德,毛传斌,《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前沿》,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0. 李恒德,中国历史上的钢铁冶金技术,1951,李恒德,自然科学,17 (1951) 591。 专业著作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李恒德编写的专业著作共15部,最近情况如下: 专著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十五”国家重点图书 材料科学与工程手册(上卷) 师昌绪,李恒德,周廉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1月 “十五”国家重点图书 材料科学与工程手册(下卷) 师昌绪,李恒德,周廉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1月 “十五”国家重点图书 材料科学与工程手册(上册) 师昌绪,李恒德,周廉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1月 “十五”国家重点图书 材料科学与工程手册(下册) 师昌绪,李恒德,周廉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1月 材料科学与工程手册 上卷 师昌绪,李恒德,周廉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1月 材料科学与工程手册 下卷 师昌绪,李恒德,周廉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1月 材料科学与工程手册(上、下卷) 师昌绪,李恒德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 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前沿 李恒德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 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辞典 李恒德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8月 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辞典 李恒德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1. 纳米晶磷酸钙胶原基骨修复材料,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08,2008-F-214-2-01-R03,崔福斋。2. 高密度封装的应用基础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1998,98-071,马莒生。3. 载能束材料科学的若干基础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1998,98-070,柳百新。4. 离子束辅助沉积类金刚石等硬质膜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1996,97-059,贺小明。5. 多功能离子束增强沉积实验装置,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四完成人,1992,机-3-022-04,李文治。6. 多功能离子束增强沉积实验装置,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1992,91-03604,李文治。7. 固体薄膜中的分形生长,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五完成人,1990,90-04505,柳百新。8. 钛板和钛镀层彩色画,北京市科技奖,三等奖,第六完成人,章开琏。 2009年获“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 Fellow终生会员”称号2000年获ISI Citation Classic Award奖1998年获何梁何利奖

博导论文发表200篇

李恒德在国际上最早进行铍单晶塑性形变研究并阐明了铍的脆性机制和本质。对中国核反应堆用铸管的轧制工艺和氢化物分布关系,核燃料微芯试制以及带电粒子束辐射效应的早期和中国的核材料教育事业都努力作出了贡献。他是中最早开拓离子束材料改性新领域的专家之一,在中国最早领导开展离子注入金属材料改性研究,并首先指导研制成具有特色的离子束界面混合的模拟程序。他主持参加了中国第一台离子束辅助沉积设备的研制并利用它开展了一系列单质膜和纳米多层膜研究。李恒德在中国首次利用溶胶沉淀法研制出UO2燃料微球,并利用带电粒子束研究材料的辐射损伤效应。曾深入研究堆用锆合金包壳管中氢化物取向分布和轧制工艺及织构的关系,为在实际生产中防止锆管脆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控制基础。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在离子束材料改性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200篇。专著2本。1989年以来又领导开展了天然生物材料及结构仿生研究。曾获国家级或省部委级奖励四项,发表不同研究方向上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近百篇。 重要科技成果:1. 磷酸钙系生物矿物及其仿生制备,教育部科技成果,第一完成人,2002,360-02-10020168-01,冯庆玲。2. C-N膜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教育部科技成果,第二完成人,2002,360-02-10020167-02,冯庆玲。3. 固体薄膜中分形生长的研究,国家科技成果,第五完成人,1995,053274.4. 离子束材料相互作用:非晶化、准晶、分形及氮化物的形成,国家科委科技成果,第二完成人,1991,007099,柳百新。5. 载能离子束与金属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国家科委科技成果,第四完成人,1990,002785,柳百新。 发明专利成果:1. 用于骨修复的纳米晶磷酸钙胶原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2002,CN1338315,崔福斋,张伟,冯庆玲,李恒德,蔡强,第四发明人。2. 纳米相钙磷盐/胶原/高分子骨复合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2001,CN1325734,崔福斋,张曙明,廖素三,冯庆玲,李恒德,第五发明人。3. 离子注入方法改善钴铬薄膜的磁性,1989,CN1031440,柳百新,李健,李恒德,第三发明人。 期刊论文 A.核材料:1. Twinning in Beryllium, H.T. Lee(李恒德), 1952, Research in Progress, JOM,Feb., 1952.2. Deformation of Beryllium Single Crystals at 25 to 500ºC, 1956,H.T. Lee(李恒德), R.M. Brick, Trans, ASM, 48 (1956) 1103.3. Zr-4管加工工艺和氢化物取向分布研究,《李恒德科技活动生涯》:29-68,2001,科学出版社。4. A study of void swelling in electron radiated metals by HVEM, Zhuoyong Zhao, Jilu Fu, Jiguang Sun, Hengde Li , Proceeding 11th. Congress on Electron Microscopy, Kyoto, 1986.5. 核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986,李恒德;离子注入和材料的表面改性,李恒德,124,科学出版社,1986。B.离子束及材料相互作用及应用:1. Some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Metal Implantations, H.T. Li, P.S. Liu, S.C. Chang, H.C. Lu, H.H. Wang, K. Tao, J. of Nucl. Instr. Meth., 182/183, (1981) 915. 2nd IBMM Conference (1980).2. Some Practical Aspects of N+ Implantations Various Steels Related to Wearing, Kun Yu, Hengde Li, Xiaozhong Zhang, Jiahe Tian, Nuclear Instr. and Meth. 209/210, 1063-1070 (1983).3. Studies of Diamond-like Carbon Films Prepared by Ion Beam-Assisted Deposition. Hengde Li , He Xiaoming, Bull. Mater. Sci., 17 (1994) 7, 1415 (India).4. 载能束对材料的表面改造作用,李恒德,新型材料与科学,科学出版社:133。5. Modification of Trib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s of Metals after N+ Implantation, Fuzhai Cui, Hengde Li, Xiaozhong Zhang, Nucl. Instru. & Meth. 209/210 (1983) 881.6. Reverse Sequence of Formation of Titanium Nitrides by Nitrogen Implantation, X. Zhou, H.K. Dong, H.D. Li, B.X. Liu, J. of Applied Phys., 63 (1988) 10: 4942.7. Formation of Noble-Metal Nitrides by N+ Implantation, X. Zhou, H.D. Li, B.X. Li, Nucl. Instr. & Methods, B39: 583.1989.8. Bonding Structure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DLC Films Synthesized by Dual-Ion-Beam Sputtering, Xiaoming He, Wenzhi Li, Hengde Li, Vacuum, 45 (1994) 9: 977.9. Hardness Measurement of Thin Films: Separation from Composite Hardness, J.L. He, W.Z. Li, H.D. Li, Appl. Phy. Lett., 69 (1996) 1402.10. Nano-indentation study on the mechanical of properties of nanosca on the TiC/Mo Multilayers deposited by ion beam assisted deposition technique , Jing Wang, Wenzhi Li, Hengde Li, Surface and Coating Technology,128-129 (2000) 161-165.C. 生物材料及仿生研究:1.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Biomineralized Bivalvia Shells, L.J. Huang, H.D. Li, MRS Symp. Proc., 174 (1990) 101.2. Observation of the Phase Transition in the Growth of a Biomineralized Calcium Carbonate, L.J. Huang, H.D. Li , Biochemical and Biophys. Res. Communications, 176 (1991) 654.3. Microstructur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arly External Callus after Diaphyseal Fractures of Human Long-bones, H.B. Wen, F.Z. Cui, Q.L. Feng, X.D. Zhu, H.D. Li, Journal of Structural Biology, 114 (1995) 2: 115.4. Observation of Damage Morphologies in Nacre During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R.Z. Wang, H.B. Wen, F.Z. Cui, H.B. Zhang, H.D. Li,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30 (1995) 9: 2299.5. Nacre, pearlite and Micro-assembly of Metal Carbide/Metal Multilayers, H.D. Li, F.Z. Cui, W.Z. Li, C.L. Ma, Q.L. Feng, 生体材料(日本, in English), 14 (1996) 1: 29.6. Comparison of Wear Resistance of Ion Implanted Surgical Ti6A14V with Other Alloys, Jianqiang Zhang, Xiaozhong Zhang, Zintang Guo, Hengde Li, MRS Symp. Proc. 55, (1986) 229.7. The Functionalization of Titanium with EDTA to Induce Biomimetic Mineralization of Hydroxyapatite, C.B. Mao, H.D. Li, F.Z. Cui, Q.L. Feng, C.L. Ma, J. Mater. Chem., 9 (1999) 2573.8. Oriented Growth of Phosphates on Polycrystalline Titanium in a Process Mimicking Biomineralization, C.B. Mao, F.Z. Cui, C.L. Ma, Q.L. Feng, H.T. Li, J. Crystal Growth, 206 (1999) 308.9. Crystal Orientation Regulation in Ostrich Eggshells, Q.L. Feng, X. Zhu, H.D. Li, T.N. Kim,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233 (2001).10. 生物与材料(第100次香山会议特邀报告),1999,李恒德,《科学前沿及未来》,第4卷,中国科学出版社,1999。D. 纳米材料及其它1. Synthesis of Mesoporous Structured Material Based on Tin Oxide, Yude Wang, Chunlai Ma, Xiaodan Sun, Hengde Li,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49 (2001) 171-178.2. Meso-structured Tin Oxide as Sensitive Material for C2H5OH Sensor, Yude Wang, Chunlai Ma, Xiaodan Sun, Hengde Li,Talanta, 57(5),875-882, 2002.3. 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Mesoporous Silicas Synthesized in a Binary Water-ether Solvent System, Qiang Cai, Yi Geng, Xiang Zhao, Hengde Li,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108 (2008) 1-3: 123-135.4. Achievement of Thick Mesoporous TiO2 Crystalline Films by One-step dip-coating Approach. Wei Chen, Yi Geng, Xiaodan Sun, Qiang Cai, Hengde Li, D. Weng,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111(2008) 1-3: 219.5. Gel Electrolytes Containing Several Kinds of Particles Used in Quasi-solid-state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Yi Geng,Xiaodan Sun, Qiang Cai, Yantao Shi, Hengde Li, Rare Metals. 25 (2006) 6, Suppl. 1, 201.6. Bio and Molecular Chemistry Pave New Areas for Materials Research and Education, Hengde Li, Journal of Material Education, 26 (2006) 1-2: 115-120.7. Patterning of Nano-structured Cuprous Oxide by Surfactant-assisted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Jia Li, Yu Shi, Qiang Cai ,Qianyao Sun, Hengde Li, Crystal Growth & Design, 8 (2008) 8: 2652-2659.8. Materials research in China, Lian Zhou, Hengde Li, Changxu Shi, Nature Materials, 7 (2008) 8: 603-605.9. 生物科学给材料科学发展带来的机遇,2002,李恒德,毛传斌,《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前沿》,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0. 李恒德,中国历史上的钢铁冶金技术,1951,李恒德,自然科学,17 (1951) 591。 专业著作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李恒德编写的专业著作共15部,最近情况如下: 专著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十五”国家重点图书 材料科学与工程手册(上卷) 师昌绪,李恒德,周廉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1月 “十五”国家重点图书 材料科学与工程手册(下卷) 师昌绪,李恒德,周廉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1月 “十五”国家重点图书 材料科学与工程手册(上册) 师昌绪,李恒德,周廉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1月 “十五”国家重点图书 材料科学与工程手册(下册) 师昌绪,李恒德,周廉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1月 材料科学与工程手册 上卷 师昌绪,李恒德,周廉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1月 材料科学与工程手册 下卷 师昌绪,李恒德,周廉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1月 材料科学与工程手册(上、下卷) 师昌绪,李恒德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 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前沿 李恒德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 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辞典 李恒德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8月 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辞典 李恒德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1. 纳米晶磷酸钙胶原基骨修复材料,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08,2008-F-214-2-01-R03,崔福斋。2. 高密度封装的应用基础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1998,98-071,马莒生。3. 载能束材料科学的若干基础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1998,98-070,柳百新。4. 离子束辅助沉积类金刚石等硬质膜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1996,97-059,贺小明。5. 多功能离子束增强沉积实验装置,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四完成人,1992,机-3-022-04,李文治。6. 多功能离子束增强沉积实验装置,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1992,91-03604,李文治。7. 固体薄膜中的分形生长,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五完成人,1990,90-04505,柳百新。8. 钛板和钛镀层彩色画,北京市科技奖,三等奖,第六完成人,章开琏。 2009年获“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 Fellow终生会员”称号2000年获ISI Citation Classic Award奖1998年获何梁何利奖

还行。。。不过湘大不是211、985院校,慎重吧。

更正:湘大校长罗和安是化工博导。湘大学习气氛很浓,但是也有少量吊儿郎当的。18岁后,学习、工作灯主要靠自我约束,对社会、对自己有责任感才是正道。现在信息、交通发达,在那读书都一样,关键是那里提供的机会多、接触的面广,这个非常重要。你所提到的专业属于化学院,该院所有导师、科研介绍:

国内的一线期刊

博世发表sci论文200多篇

范康年,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现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80年起开设本科生《物理化学》、《谱学导论》、研究生《量子化学原理和应用》等课程。所著《物理化学》、《谱学导论》分获教育部和市优秀教材一、二等奖、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所授《物理化学》、《谱学导论》分别被评为国家优秀创名牌课程,国家、市级精品课程;“课程建设”分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市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发表SCI论文200余篇 ,培养研究生40余名。对于范老师这样一位优秀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学生们总是发自内心地钦佩其认真严谨的治学作风、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他的这种精神同样也深深地影响了表面化学实验室所有的青年教师,这个团队无论在教书育人或在化学系的各项工作中都作出了贡献。范老师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庄长恭专项奖,宝钢教学奖,国家级、市级名师奖,市育才奖等。获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07年被研究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所著《物理化学》一书获1995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和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1996年和2003年两度获宝钢教学奖,1997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庄长恭专项奖,1998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和2003年两度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3年获上海市名师称号,并获复旦大学首届校长奖。2004年以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和优秀教材二等奖一项,并获上海市育才奖。2005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学生评价情况 近年学生教学评估分一直大于4.7分,最高达4.97分(满分为5分)

徐铜文,男,1967年8月生于安徽霍邱,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年获天津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 2002年1月晋升为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同年4月受聘为博士生导师,2004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发表SCI论文200余篇,EI收录180余篇次,SCI他引1600余次,H因子27,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一篇入选中国百篇最有影响国际论文,其中化工和环境类领域高水平刊物J. Membrane Sci., AI ChE Journal, Chem Eng Sci. , ES&T 31篇),论文被国内外刊物或专著他引290余次,申请专利28项(20项授权)。出版中文专著、译著、合著4部,国际英文邀请专著四部中的5个章节,现为《J. Membrane Sci.》等三个国际刊物和《膜科学与技术》等两个国内核心期刊的编委,是《J. Phys Chem B》等24个国际期刊和《Chinese J Chem Eng》等19个国内核心期刊的特邀审稿人。指导研究生45名(其中博士生30名)、博士后5名。指导本科生获全国挑战杯决赛一等奖(2011)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共6项,“973”二级子课题1项,其他项目近20项。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