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论文电磁波是谁发表的

发布时间:2024-07-07 22:45:32

论文电磁波是谁发表的

1864年,迈克斯韦建立了电磁波理论。1887年,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20世纪60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前身。到70年代,ARPAnet已经有了好几十个计算机网络,但是每个网络只能在网络内部的计算机之间互联通信,不同计算机网络之间仍然不能互通。为此, ARPA又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支持学术界和工业界进行有关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想用一种新的方法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互联,形成“互联网”。研究人员称之为“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这个名词就一直沿用到现在。(来源于百度知道)

是赫兹证实的,由麦克斯韦发现的,他的论文是1888年1月发表的。

电磁理论是谁发表的论文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不仅是人类探索自然活动的结晶,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为第二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还在现代电子技术如电力、通讯、广播、电视、导航、雷达、遥感、测控、电子对航、电子仪器和测量系统等都离不开电磁理论。

经典力学、电磁理论、热力学、统计力学构成了经典物理学体系,那么电磁理论究竟讲了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831年,这是一个人类历史上都值得永远铭记的时刻,法拉第在这一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理论,这个理论标志着一场重大的工业和技术革命的到来,人类由蒸汽时代正在向电气化时代迈进,历史似乎早已冥冥之中注定,在这一年,另外一个正式带领大家迈入电气化时代的人降生了!他的名字叫做麦克斯韦。

在大学期间,麦克斯韦在潜心研究了法拉第关于电磁学方面的新理论和思想之后,坚信法拉第的新理论包含着真理。于是他抱着给法拉第的理论“提供数学方法基础”的愿望,决心把法拉第的天才思想以清晰准确的数学形式表示出来。

在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之后,麦克斯韦把电磁场理论由介质推广到空间,更是假设在空间存在一种动力学以太(科学家认为以太是传播光的媒介,引力甚至电、磁力是在以太中传播的,由此发展了“光以太”假说),它有一定的密度,具有能量和动量:它的动能体现磁的性质,势能体现电的性质,它的动量是电磁最基本的量,表示电磁场的运动性质和传力的特征。在1865年,他提出了一共包含20个变量的20个方程式,即著名的麦克斯韦方程组。他在1873年尝试用四元数来表达,但未成功

1873年麦克斯韦将自己十几年的研究成功集结成册,出版了科学名著《电磁理论》。系统、全面、完美地阐述了电磁场理论。这一理论成为经典物理学的重要支柱之一。他还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电磁波的存在也正式敲开了现代无线通信的大门。

1831年11月13 日,刚好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不久,麦克斯韦出生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跟出身寒微的法拉第不同,他家学渊博,祖上有不少名流学者。父亲在乡下有产业;职业是律师,兴趣却在科学技术上,他爱设计机器、爱科学、爱提问。麦克斯韦从小受到熏陶,上中学时已才华出众,第二年考入爱丁堡大学。三年后转入剑桥大学,以甲等数学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麦克斯韦受父亲的影响,对实际问题感兴趣。他的研究题目都是怎样运用数学解决物理学、天文学或工程问题。

麦克斯韦从剑桥大学毕业后,最初研究光的色彩理论。不久他读到法拉第的电磁实验研究。用充满力线的场代替牛顿的真空,用力在场中以波的形式和有限的速度代替牛顿的超距作用,这不同凡响的大胆见解唤起了麦克斯韦的想象力,引起了他的共鸣。然而麦克斯韦也看到,法拉第的表述方法不够严格,有漏洞。正是在这里他可以大显身手,施展自己的数学才能。

麦克斯韦在电磁学论文《论法拉第的力线》中,开宗名义,第一句话是:“关于电的科学,目前的状况对于思考特别不利。”麦克斯韦要改进这种状况。他运用法拉第的力线思想,把法拉第发现的种种迥然不同的现象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楚地展现在数学家、物理学家们面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①要澄清物理概念,建立一个物理模型,以便类比借鉴;②要运用数学工具,给出精确的数量关系。法拉第对电流周围的磁力线所作的物理描述,被麦克斯韦概括为一个矢量微分方程。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法拉第的物理直觉能力和麦克斯韦的数学分析技巧开始会合了。

法拉第比麦克斯韦年长40岁,他们的出身、教育、性格、爱好截然不同。一个来自社会最低层,一个门第高贵。一个连小学也没毕业,一个是名牌大学的高才生。法拉第讲话娓娓动听,引人入胜;麦克斯韦才思敏捷,言辞锋利,却不管听的人懂不懂,只管自己发挥。一个是实验巨匠,一个是数学高手。一个善于运用直觉,把握住物理现象的本质,设计巧妙的实验、观察、记录、归纳;一个擅长建立物理模型运用数学技巧演绎、分析、提高。如果把他们两个人的特点集于一身,那就是一个理想的物理学家了。现在他们确实汇集在一起。他们坚信场的物质性,反对牛顿的超距作用;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建立一个全新的、不从属于牛顿自然哲学体系的电磁学理论。

在麦克斯韦建立他的电磁理论之前,诺埃曼、韦伯等德国物理学家继承了安培的超距作用观点,对电磁现象的研究做过不少贡献,形成了电动力学的所谓大陆学派。但是,他们企图在力学的框架内理解电磁现象,提出各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势”来描述电磁过程,理论复杂而不自然,未能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而麦克斯韦则继承了法拉第的近距离作用观念,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

麦克斯韦走了三大步才建立起电磁理论,前后历时10余年。他一开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到法拉第的力线上。

1856年,他发表了电磁理论方面的第一篇论文《论法拉第的力线》。在开尔文对热传导现象、流体运动和电磁力线的类比研究的基础上,首次试图将法拉第的力线概念表述成精确的数学形式。他在文中给出了电场的已知定律的微分关系式。

1862年,他发表了第二篇论文《论物理的力线》。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一个分子涡流以太模型,通过数学计算可以得出电学和磁学中全部已知的基本定律。除此之外,麦克斯韦还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位移电流”的概念:变化电场引起介质电位移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传导电流一样在周围空间激发磁场。位移电流完全是麦克斯韦的独创(在没有任何实验提示的情况下,只是为了保证理论的自恰性——与电荷守恒定律兼容而大胆引入的)。因此,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绝不仅仅是法拉第的思想的数学精确化。提出位移电流不但保证了理论的自恰性,而且使理论具有一种对移性:变化的电场在周围的空间激发涡旋磁场,变化的磁场在周围的空间激发涡旋电场,这就为脱离场源而交互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电磁场的独立存在提供了依据。电磁场是一种新型的运动,以横波的形式在空间传播,形成所谓的电磁波。

1865年,他发表了第三篇论文《电磁场的动力理论》。他不再用他过去提出的以太模型,而是通过数学解析方法,总结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电磁场基本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组。由这个方程组,他推出电磁场所满足的波动方程,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由于算出的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与真空的光速相同,麦克斯韦断言光就是频率在某一范围的电磁波,建立了光的电磁理论。这是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硕果。

麦克斯韦扎实的数学基础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数学作为物理研究的工具是极为重要的。麦克斯韦如果没有扎实的数学功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不可能得出麦氏关系,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还要说明的是:麦克斯韦先用以太模型导出新的方程组,然后又敢于舍弃原来的力学比拟,让电磁场理论从机械论框架中解脱出来,成为独立的对象,这就是麦克斯韦的伟大之处。有人曾这样比喻:对麦克斯韦来说,机械模型就好像建筑高楼大厦时的脚手架,楼房建好之后,脚手架就一点一点地被拆掉了。这一点和我们前面提到的安培形成鲜明的对比,安培完全被自己的理论框架囚禁了,从而失去了发现电磁感应的机会。这其实是创新思维在科学发展进程中重要作用的一个典型实例,对于我们今天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进行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麦克斯韦方程组被列入“改变世界面貌的10个公式”之一。当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将电磁学的大厦建立起来以后,又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赫兹。他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之后不到6年时间,意大利的马可尼和俄国的波波夫就分别实现了无线电的长距离传播。无线电报、无线电广播、无线电话、电视、雷达,数不尽的无线电技术蓬勃发展起来,使人类的生活达到了空前的丰富多彩。

赫兹发表的电磁波论文

弗兰克-赫兹实验为能级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对玻尔的原子理论是一个有力支持。弗兰克擅长低压气体放电的实验研究。1913 年他和G.赫兹在柏林大学合作,研究电离电势和量子理论的关系,用的方法是勒纳德(P.Lenard )创造的反向电压法,由此他们得到了一系列气体,例如氦、氖、氢和氧的电离电势。后来他们又特地研究了电子和惰性气体的碰撞特性。1914年他们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他们的结论是:(1)汞蒸气中的电子与分子进行弹性碰撞,直到取得某一临界速度为止;(2)此临界速度可测准到0.1V,测得的结果是:这速度相当于电子经过4.9V的加速;(3)可以证明4.9伏电子束的能量等于波长为2536 的汞谱线的能量子;(4)4.9伏电子束损失的能量导致汞电离,所以4.9伏也许就是汞原子的电离电势。弗兰克和G.赫兹的实验装置主要是一只充气三极管。电子从加热的铂丝发射,铂丝外有一同轴圆柱形栅极,电压加于其间,形成加速电场。电子多穿过栅极被外面的圆柱形板极接受,板极电流用电流计测量。当电子管中充以汞蒸气时,他们观测到,每隔4.9V电势差,板极电流都要突降一次。如在管子里充以氦气,也会发生类似情况,其临界电势差约为21V。弗兰克和G.赫兹最初是依据斯塔克的理论,斯塔克认为线光谱产生的原因是原子或分子的电离,光谱频率ν与电离电势V有如下的量子关系:hν=eV。弗兰克和G.赫兹在 1914年以后有好几年仍然坚持斯塔克的观点,他们相信自己的实验无可辩驳地证实了斯塔克的观点,认为4.9V电势差引起了汞原子的电离。他们也许因为战争期间信息不通,对玻尔的原子理论不甚了解,所以还在论文中表示他们的实验结果不符合玻尔的理论。其实,玻尔在得知弗兰克-赫兹的实验后,早在1915年就指出,弗兰克-赫兹实验的4.9V正是他的能级理论中预言的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1919年,弗兰克和G.赫兹表示同意玻尔的观点。弗兰克在他的诺贝尔奖领奖词中讲道:“在用电子碰撞方法证明向原子传递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这一科学研究的发展中,我们所作的一部分工作犯了许多错误,走了一些弯路,尽管玻尔理论已为这个领域开辟了笔直的通道。后来我们认识到了玻尔理论的指导意义,一切困难才迎刃而解。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工作所以会获得广泛的承认,是由于它和普朗克,特别是和玻尔的伟大思想和概念有了联系。”弗兰克1882年8 月26日出生于汉堡。他在这里上了威廉中学后,在海德堡大学学了一年化学,后来又在柏林大学学物理。在这里,他的主要导师是瓦尔堡和德鲁德(P.Drude)。1906年在瓦尔堡的指导下,1902年入柏林大学学习物理学,1906年获博士学位。在法兰克福大学担任助教不久,又返回柏林大学任鲁本斯(H.Rubens)的助教。1911年获得柏林大学物理学“大学授课资格”,在柏林大学讲课直到1918年(由于战争而中断了教学。战争中曾获一级铁十字勋章),后成为该大学的物理学副教授。1917年起任威廉皇帝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分部主任。1921年受聘为格丁根大学教授,并担任第二实验物理学研究所主任。1933年为抗议希特勒反犹太法,弗兰克公开发表声明并辞去教授职务,离开德国去哥本哈根;一年后移居美国,成为美国公民。1935年— 1938年任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物理系教授。1938年起任芝加哥大学物理化学教授,直到1949年退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了研制原子弹有关的工程,但与大多数科学家一样,他反对对日本使用原子武器。在芝加哥大学期间,弗兰克还担任该校光合作用实验室主任,对各种生物过程、特别是光合作用的物理化学机制进行了研究。1964年弗兰克在访问格丁根时于5月21日逝世。G.赫兹1887年7月22日出生于汉堡。他是电磁波的发现者H.赫兹的侄子。赫兹在汉堡的约翰尼厄姆学校毕业后,于1906年进入格丁根大学,后来又在慕尼黑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1911年毕业。1913年任柏林大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助理。由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赫兹于1914年从军,1915年在一次作战中负重伤,1917年回到柏林当校外教师。1920年到1925年间,赫兹在埃因霍温的菲利普白炽灯厂物理研究室工作。1925年赫兹被选为哈雷大学的教授和物理研究所所长。 1928年回到柏林任夏洛腾堡工业大学物理教研室主任。1935年由于政治原因辞去了主任职务,又回到工业界,担任西蒙公司研究室主任。从1945年到 1954年在苏联工作,领导一个研究室,这期间他被任命为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教授。1961年退休,先后在莱比锡和柏林居住。从研究课题来说,赫兹早年研究的是二氧化碳的红外吸收以及压力和分压的关系。1913年和弗兰克一起开始研究电子碰撞。1928年,赫兹回到柏林的第一个任务是重建物理研究所和学校。他为这一目标不停地工作。在此期间,他负责用多级扩散方法分离氖的同位素。G.赫兹发表了许多关于电子和原子间能量交换的论文和关于测量电离电势的论文。有些是单独完成的,有些是和弗兰克、克洛珀斯合作的。他还有一些关于分离同位素的著作。G.赫兹是柏林德国科学院院士,1975年在柏林去世。

赫兹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用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完善了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兹是电磁波的发现者. 1887年,当时赫兹正在用两套放电电极,一套产生振荡,发出电磁波;另一套充当接收机构。放电产是隙可随意调节,用以指示接收到的信号强弱。为了便于观察,赫有一次偶然把次回路整个放在暗箱中,他注意到,次回路的最大火花长度明显变小了。于是他挪动暗箱的位置,弄清了这是由于箱体挡住了原回路和次回路之间的通道所致。赫兹的工作非常认真,他没有放过这一偶然现象,于是专门安排了一个实验来研究它。他采用的线路用两套感应线圈分别向二套放电电极供电,一套感应线圈的原线圈串联起来拉同一电源,用一个开关控制。大的感应圈给出火花A,约长1厘米;另一感应线圈给出火花B,约长1毫米,从微调螺旋可以测出两极之间的距离,然后,他用各种材料挡在两个火花之间,读取火花B的最大长度。 他比较了导体和非导体的作用,确定没有什么不同,证明不是静电或电磁的屏蔽作用,接着,他又用各种透明的和不透明的材料进行实验,发现能透光的玻璃仍然能起隔离作用。看来光的因素也应排除。再埋一步实验,发现岩盐、冰糖、明矾起的隔离作用很差,而水晶和透明石膏最好,几乎不起隔离作用,几厘米厚都不影响放电,赫兹还改变电极之间的远近,变换电极所有材料,用各种不同的液体甚至不同气压的气体作为屏蔽物,又做了反射、折射等试验。最后鸪是紫外线在起作用。当紫外线照到负电极时,效果最为明显,说明负电极更容易放电,赫兹的论文《紫外光对放电的影响》发表在1887年《物理学年鉴》上。论文详细描述了他的了发现。 赫兹的论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许多国家的物理学家纷纷投到光电效应的研究中来,因为当时人们误以为光直接变成了电,如果真是这样,岂不是一大好事。 从1888年到1898年,每年差不多都有好几篇甚至十几篇关于光电效应的论文发表,这些研究逐渐提示了光电效应的本质。1899年,汤姆生测出了光电流的荷质比,证明光电流也是由电子组成,光电效应就是由于光照射金属电极,使金属内部的自由电子猁能量而逃逸到空间的一种现象。

电磁吸波类的投稿期刊

《 电磁波屏蔽及吸波材料》是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图书。

用途很广,尤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电磁波声波的防护标准会不断提高

在当下趋势下,数字控制已经成为汽车电机控制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了。为提高控制系统的准确性、可靠性,电磁兼容技术在电机控制板的设计过程中已成为务必考虑的问题了。电动汽车电磁兼容问题的严重性与复杂性也渐渐远高于传统汽车,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是电动汽车的三大关键系统因素之一,也是重要的功率转换装置,其中电磁兼容性能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工作可靠性,而且还会影响整个车的运行能力和工作可靠性能。汽车电驱控制器内部包括嵌入式控制板、驱动板、PCB、DC-DC开关管、逆变器、IGBT等功率器件,这些集成电路和高频开关在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电磁干扰。除了电路的优化、滤波技术、电磁屏蔽材料外,还可以使用电磁波吸收材料,简称吸波材料。可通过应用吸波材料,贴合在驱动芯片表面上,吸波材料本身背胶可以牢牢贴合在芯片表面,能够很好起到解决电磁干扰(EMI)问题。吸波材料磁导率很高,且具备很好的吸波转换效果,重量轻、不易碎、吸收频带宽、吸收性能好、耐候性强、抗老化、易弯折、易于加工切割、耐湿、耐压、长期使用等优点。产品特性:1、柔软不易碎,轻薄,易于加工切割,使用方便,可安装于狭小空间。2、产品需要粘接或压合在金属底板上才能达到良好的吸波效果。3、产品可以对应多样化的尺寸和形状。4、耐温性高,柔韧性好。5、无卤、无铅,满足RoHs指令。 作者:兆科导热小梦 出处:bilibili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投稿期刊

属于。《天线与传媒事务》涉及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通信、雷达等各类电子系统的硬件、算法、器件设计,属于顶级期刊,粗略可以分为3个门类:天线等无源电路设计;有源电路以及系统设计;芯片设计,主要目标刊物基本都是IEEE的期刊。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 IEEEMicrowave Magazine, IEEE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IEEE Transactions onJournal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d ApplicationsMicrowaves, Antennas & Propagation, IET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Magazine, IEEE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Antennas and Wireless Propagation Letters, IEEE等……(国内的貌似有电波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电子学报……)其中顶级期刊有两个:IEEE Transactions的AP和MTT.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