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论文发表经验与教训

发布时间:2024-07-03 07:03:37

论文发表经验与教训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经验与教训议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过年了,小伙伴们兴高采烈的相约出来放鞭炮,而我却静静地坐在家中,一直没碰鞭炮。平时十分活波的我,最喜欢放鞭炮的我怎么不放鞭炮了呢?这都是因为那次沉重的教训。

放寒假的我回到了爷爷的身边,在那里比在爸爸妈妈身旁好玩又自由许多!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爷爷也不约束我,我就像下山的顽猴上蹿下跳,这不闲来无事就来到了楼下的小广场放鞭炮。我放的是一种三响炮,可以一支响三下,而且声音特别大,比起普通的单响炮好玩有趣多了。"砰砰砰","砰砰砰"真过瘾啊!我乐得都忘了回家。渐渐地,我开始不满足于一种玩法,于是我变着法子玩,做"手榴弹"来炸水,炸土,炸树根欢笑的声音一阵比一阵高,可是一场灾难正在悄悄发生。

我带了十盒炮,玩着玩着只剩下一盒了!我打开这一盒,用打火机点燃一支,可是刚一点燃还没甩出去,外圈红色的引子就蹦了出来,燃烧的引子通红通红的,就像一个小火球扑向我的脸。"啊!好痛,好烫,好像有只身上着火的蚂蚁在爬!我用手捂住了脸可伤口更疼了!打火机也随之掉在了地上,炮也被我甩在脚下"砰砰砰"的炸开了,顿时,我整个人被吓傻了,剩下的东西也乱扔在了地上,脸颊仍旧火辣辣的疼。过了好一会儿,整个人才醒过来,地上落的东西也不管不顾了,拼命的往爷爷家跑。回到家里,眼睛里还有泪水,急忙跑到卫生间,对着镜子左看右看,这伤口就在眼睛下面,我以后会不会什么也看不见了,或者从此再也摘不下眼镜了!这放炮太危险了。爷爷看到我连忙给我抹上了药膏,可还是留下了伤痕,更留下了个沉重的教训。

唉,放鞭炮一定要注意啊!不然就会重演我的悲剧!

在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失败挫折。有一句话人人皆知;失败乃成功之母。每个人都知道应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及时的总结经验,利用失败的经验来武装自己,使自己具备更多的经验以有效地应对将来的种种新的挑战。但是,人们往往做不到这些。因为失败毕竟是考验一个人的意志的东西,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去面对。但是只要换个角度,看到失败的另一面,你就会发现一片新的天地!

打开失败旁边的窗户

一个小女孩心爱的小狗死了,她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埋葬她的小狗,忍不住泪流满面,悲痛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便对外孙女说:"孩子,你开错窗户。"并连忙引她到另外一个窗口,让她欣赏自己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心情豁然开朗。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当遇到失败时,不要沉陷在失败的阴影里面,更不要频频回首不堪的往事,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发生的也已经发生了,一切都无法再重来。只要将心扉敞开,把目光投向另一个窗户,也许你的希望就是在失败旁边的那一个窗户。保罗。迪克的祖父留给他一座美丽的森林庄园,不幸的是,由雷电引发的一场山火无情的烧毁了那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伤心的保罗决定向银行贷款用以恢复森林庄园,可是银行拒绝了他的申请。保罗茶饭不思,在家躺了好几天,太太怕他闷出病来,劝他出去散散心。保罗走到了一条街的拐角处,看见一家铺门口人山人海,原来是一些家庭妇女在排队购买用于烤肉和冬季取暖用的木炭。看到箱子里的木炭,保罗忽然眼前一亮。回家以后,他雇了几个炭工,把庄园里烧焦的树木加工成优质的木炭,分装成1000箱,送到集市上的木炭分销商手里,然后他拿到了一笔不少的钱。第二年春天,他用这笔钱购买了大批树苗,终于使森林庄园重新绿浪滚滚!

失败在给人们带来打击的同时往往也带来了机会,世界上没有彻底的失败,就算是把身外的东西都输得一干二净,也还有自身失败的经验。所以不要被失败打倒,只要保持清醒,就有重新崛起的希望!

成功与失败往往只在一念之差,有雄心和抱负,就要大胆的尝试。如果我们把人生分为两半,如果前半生做到不犹豫,那么后半生才能不后悔!

在一节课上,我看了一张照片。它印着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时的真实情景。

照片上,只见一个火车站在一阵狂轰滥炸后化作废虚。只留下断裂的天桥、扭曲的铁路、残破的房屋、满地的砖瓦片还有一孤独的小男孩。

这个小男孩看起来只有两三岁大的小孩,为什么独自坐在废虚里号啕大哭,叫苦不难呢?他的爸爸妈妈去哪里了呢?接着一个又一个问题在我脑海里浮现。也许,爸爸妈妈正带他乘火车逃难,去寻找个好地不被日本的轰炸机给。幼小的从此失去了爸爸妈妈,只能坐在地上无助地、撕心裂肺地痛哭。

我想记者一定会拍完照后帮他的。他一定会在好心人的成长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贡献。长大的他也一定会帮助孩,伸出援助之手。

现在,虽然我们已经步入了21世纪,但他球上还有许方地方战火仍未停歇,战争仍不断的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孩子们失去了美丽的家园,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失去了自已的亲人,有的甚至失去了幼和小生命。为什么要发动战争呢?为什么大家不能和平相处呢?我们渴望和平,希望早点停止战争,不要让更多人成为战争牺牲品。让我们大声地对战争喊停吧!我们呼吁和平,我们热家祖国!

昨天刚完成硕士论文的中期答辩,总体顺利。在PPT设计方面有一定的进步,演讲表达方面颇有不足,本文做一总结。

这里谈谈做好答辩PPT的总体思路。

不同场合的PPT展示有不同的目的,对于硕士论文的中期答辩,目的是课题组的老师们检核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度,重点关注论文能否完成、是否完成重要的研究工作。因此,展示的目的是 汇报已经完成的科研工作 。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首先要做必要的铺垫工作:说明研究课题研究目标。阐明了研究的目标,那么自然引出了研究的方案和内容,内容就是要做的工作,已经完成的工作量应当与预期的计划相对照。

做了以上的铺垫,接下来就是展示的重点-- 已完成的研究工作 ,基本的展示格式即为“做了什么工作,得到了什么结果”。由于答辩评委对研究生的课题了解有限,不一定把握多项工作的实质成果,因此有必要对成果做小结。在阶段成果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上,应当说明后续还要做什么。如此,即可完整地展示自己的中期成果。

梳理展示的要点:

中期答辩,除了做PPT,还需要提交中期报告。大多数人的做法是,先写报告,再从报告中摘出内容,做成PPT。这种做法的问题在于:

笔者在开题答辩和中期答辩中,均采用了逆向思维: 先做PPT,后写报告 。准备中期答辩时,PPT设计用了12个小时,19页的报告文档仅用时2个小时。

2个小时怎么能完成19页的报告呢?说白了,报告不重要,糊弄糊弄就行了。把报告作为PPT说明书:从PPT中摘录内容,再加以说明,整理成文档的形式就行。

以上为总体的观念,下面介绍具体的PPT设计方法。

在工作和科研中,PPT的制作是常态化的工作。经常要做的事情,就要有自己的套路和模板,这样才能又快又好。我见过的PPT高手,往往在早期打磨形成适合自己风格的PPT模板,后续的PPT设计都用统一的风格,这样PPT的制作效率极高,效果也很好。

笔者在去年多次设计PPT之后,也形成了自己的基本模板,主要包括3部分:

内容页的文字区有多级标题格式,可以实现多层次信息的表达:

在这样的基本模板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内容布局,就可以实现各类信息的清晰表达。

在内容的展示方面,个人的一向观点是:

在PPT的展示中,图像化的表达才是最有说服力的。本人在中期答辩PPT中用到的可视化方法主要有:

为了表达一个试件的尺寸规格,采用BIM技术绘制模型图:

用文字和语言说明复杂的研究方案,是一件困难的工作。如果采用流程框图的方式就会清晰很多:

这样的流程图直接在PPT中用表格工具和基本图形组合而成。

理工科研究的成果通过数据表达,数据通过各类的图像可视化,以表达变化的趋势和数量关系。

这里展示的都是基本的数据图像,绘图的工具主要有;

正式的演讲中,要注意图像中文字的字号设置,考虑观者能否看清楚。 本次答辩中,图例标注不够清楚。

非数据化的过程和关系表达,往往采用PPT中的自带绘图模块,拼装组合构成。

要表达一个过程的发展采用 时间线 (Timeline)的方式。如笔者研究的钢筋混凝土腐蚀过程展示:

这样的展示方式一目了然,不必再说。上图通过 Visio 软件绘制。

在此基础上再添加上相关的试验照片,效果更清楚。

如果纯文字的内容如何展示呢?只要这些文字具有逻辑性层次关系,那么思维导图是非常方便的表达方式:

思维导图绘制方法参见: 软件技能|思维导图应用总结

如果一页PPT中不可避免需要展示多层信息,那么可以采用 分页过程展示 。

例如腐蚀过程三阶段的描述:

这一页包含了三项重要的信息,那么可以拆分3页,分别表达:

带着激光笔做展示是非常好的选择。

如果是超极本电脑,最好自带HDMI连接的转换线,以便连接投影仪。

为了避免讲演的时候忘词,可以采用【演讲者备注】作为辅助。

本次答辩在演讲方面不够流畅,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

以上。

更多的PPT设计总结文章详见本人博客专题: 业务型PPT .

学术写作注意事项:

一、结构

二、基调

三、措辞

四、语言

期刊投稿经验教训

写好学术论文的方法从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到作为研究人员,几乎很少有人真正研究过如何写好一篇学术论文的问题。在读书期间,导师一般是交给学生专业知识和获得专业知识的方法,而不会叫给学生写好论文的方法,从事研究之后,大多数人又忙于写论文,给予发表论文,而不会去考虑撰写论文的方法。因此,国内学术界存在着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为拿学位、为职称、为获奖而撰写论文,基本上不会去考虑如何使自己的论文有学术创新。结果,都很难发表出来,而为了发表出来就走关系,找熟人。一旦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后,学术就永远拜拜了,什么学术研究、学术创新,都不过是人生目的的手段而已,根本就不是目的。因此,有学术责任感的学者越来越少,甚至根本没有,而为学术之外的目的来捞取学术功名的确比比皆是。也难怪有中国学术大多数是垃圾之说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必须要掌握好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本人从事研究二十余年,从事学术刊物的主编已有近十年的经历。从事学术研究使我有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学术问题,而作为主编则使我有机会抛弃学术研究的浮躁而冷静地从刊物的角度来思考学术创新的可能性。因而,我可以有机会把两种不同的眼光和视角交织在一起来谈谈如何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的问题。一、选题选题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有一种说法,哲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没有成功与不成功之说,只要愿意去做,最后必然成功。此话谬矣。没有好的选题,即便是洋洋洒洒数万言乃至数十万、数百万言,结果都是无用的废话。这就不能视为成功的研究。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选题之上的。那么,什么是成功的选题呢?简而言之就是选题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是什么呢?一是指研究的目标取向。成功的选题应该是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也就是要使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研究的目标取向所反映的是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研究。因此,从选题来看就可以知道该问题研究的状况和可能发展的趋势。如果选题没有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而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那么就意味着该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说前人已经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在目前的状况下已经没有深入的可能了。这种选题就不应该去选。二是指研究的具体范围。成功的选题应该是范围具体,不是大而全的。也就是选题不能过大,过大的选题会使研究无法深入下去,只是如蜻蜓点水。另一方面是题目太小,研究就会过于沉迷于琐碎的细节,从而使研究失去了价值和品位。特别是有的细节并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正反映事物发展的趋势,但由于研究者的视野太小,没法从细节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做历史史料研究的往往都有这样的毛病。三是要对一个学术问题产生质疑,或者说要有争鸣性。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真理更是无止境的。很多学术观点在当时是对的,或者说是真理,但时间和条件都变化了,因而其真理性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选题一定要敢于质疑,但质疑必须要有理有据,而不是随便怀疑。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的怀疑,这样的选题一定是有价值的。总之,选题是很讲究技巧的。选题实际上是积累后的第一次思想井喷,没有积累就无法进行选题。好的选题可以使研究事半功倍,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前提。在选题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题目的表达,即怎样把这个内容表达出来。这里也有几个讲究:一是题目不宜太长,太长表明作者缺乏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题目要求精炼、简洁,要力求达到多一个字太长、少一个字太短的水平。二是核心概念不宜多,最多两个,最好一个。这就必须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核心概念超过两个,论文到底研究什么就非常难把握了,而且概念太多通篇很可能就是在解释概念,实质性的内容就被冲淡了。三是表达要精准,题目如果引起歧义,或者模糊不清,那么论文在写作是很可能出现跑题现象。二、文献梳理和文献的使用文献是写好论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础。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没有文献,就相当于造房子没有砖块一样;同时,没有文献也像在空中造房子一样没有基础。文献是学术传承和学术伦理的载体。尊重文献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文献,也体现了学术发展的脉络。因此,文献在撰写论文中至关重要。在撰写论文之前,一是要对文献进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于使用文献。(一)关于文献梳理1、梳理文献的目的是什么?选题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问题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二是基于既有的研究而发现问题。梳理文献的目的在于:其一,梳理所选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发展脉络,不了解学术发展的脉络就不能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是从哪里来的,然而才能预判这个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可能是什么。不仅要梳理这一问题国内研究是的现状,而且还有梳理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从而全面把握这一问题研究的基本状况。如果打开电脑就直奔主题,对某一具体问题洋洋洒洒地写下去,也不去查阅相关文献,结果可能是低水平重复的东西。这样的论文时没有任何价值的,即便发出来,也仅仅是作为工作量或评职称的成果而已,并不代表它对学术有什么贡献。在学术论文中,开头就直奔主题的论文,一般都不是好的论文。人贵在直,文贵在曲。论文的贵也在曲。而这种曲是通过对前人既有研究的追述和分析表现出来的。其二,梳理文献是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学术贡献。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这就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研究中,这个巨人不是具体的一个人,而是所有对该学术问题作出了贡献的前人。学术的传承就是要尊重历史,不尊重前人的学术贡献,就难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也难以对学术研究进行深入研究。不尊重历史,我们同样会陷入盲目自大的学风,以为别人都没有达到自己的水平,从而最终也会陷入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故事,浪费学术资源。其三,梳理文献最根本的目的是发现前人研究中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学术问题大多不是一代学人就能解决的,一代学人只能解决那一代学人的认知水平之下所能解决的问题,但即便如此,也存在着研究的疏忽和漏洞,也会因主观能力的不足而存在着研究的缺陷。因此,后辈学人就是要反复不断地阅读、比较和分析前人的既有研究成果,从中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这样,自己的选题就有可能或者延续前人的研究使之深化,或者发现前人研究的漏洞和不足以进行弥补,或者在原有的问题领域发现新的研究处女地。这才真正体现了所做选题的研究价值。2、如何梳理文献?不少作者喜欢在引言中一口气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罗列出来,认为这就叫文献梳理。但是,把所有相关文献罗列出来肯定会占据了论文的篇幅,会导致宣兵夺主的论文结构。文献罗列太多,正文就要腾出篇幅来,结果正文想写下去但发现篇幅越拉越长而不敢深入下去了。这种文献梳理方法是最不可取的。正确的文献梳理方法是:其一,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即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权威论著,这些论文论著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状况。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罗列出来。其二,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论文,也就是权威学者,或者是活跃在学术界的作者的论文、论著。这些论文论著同样也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态势。其三,选择研究的视角来梳理文献。也会是结合你要研究的视角特别是具体的问题来梳理文献,这样范围就大大缩小,也有利于作者把握文献。其四,不一定千篇一律地要在引言中进行文献梳理,引言可以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适当阐述,在正文撰写的过程中,可以对具体的观点进行文献追述。这种方法要求作者对学术史特别是前人的学术观点十分清楚,对论文的写作已经有娴熟的技术。这就不是一般的新手能够把握的了。(二)如何使用文献?在文献的使用上,相当多的作者以为文章有注就是使用了文献。但是,论文究竟使用了什么文献?还有就是所用文献是否与所引用观点具有一致性。在使用文献上有以下几种错误倾向:1、为文献而文献,也即是在文献上凑数。用一大堆文献来吓唬读者,显示作者是看阅读了大量文献的,但仔细看后,会发现文献与论文的观点关联度不高。实际上就是假文献。一般的审读者可能不会认真看文献,但作为编者,特别是主编第一眼就是要把我好文献关,决不能让作者在文献上鱼目混珠。2、文献与所引用的观点属于张冠李戴,引用的观点本来是张三的,但作者因有惰性不愿意去查对,只是在二手文献中看到了李四用了该观点,于是就以为这个观点就是李四的。这种情况非常严重。3、绝大多数是自引文献,完全回避其他学者的研究。这种情形体现作者的是自傲,以为这个问题没有人超过自己,因此不愿意引用他人的观点。甚至为了突出自己,把自己在非常不起眼的刊物、报纸上发表的小文章都自引出来。这种情形表明作者有沽名钓誉之心。因此,使用文献是不能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方法上的,必须老老实实。使用文献体现了一个学者治学是否严谨,研究是否下功夫。因此,使用文献时:1、切忌文献堆砌,使用文献的价值在于体现论文的研究深度和严谨性,而不是通过堆砌文献了炫耀自己的专业知识多么广博。如果是这样,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2、切勿张冠李戴,一定要去查找文献的源头,如果是经典著作的文献,就更加需要去阅读和查对。比方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合在一起的,但有的作者没有去读他们的著作,而是从别人的引用中直接就引过来。同时由于没有弄清楚究竟是马克思的观点还是恩格斯的观点,可能会弄错了。这样就成为学术笑话了。切记要查阅文献,不可“人云亦云”。尤其是外国文献有的作者不愿意阅读,而别人引用之后,自己在没有阅读的情形下而引用了,甚至还想用外文形式来冒充。这在学术界是有公案的。张冠李戴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引用观点时是一个学者,但注释文献时却是另一名学者。这表明,作者根本没有读过背阴观点的学者,而是从注释文献归属作者的论文中看到了这句话,同时又不愿意花时间去查对,所以也是一种张冠李戴的情形。3、切勿用网络文献、报纸文献。学术的浮躁与否,学术的严谨与否,从文献的使用上一看就清清楚楚。如果通篇文章的文献都是网络文献或者是报纸文献,这样的论文无论如何都是不深入的。有的作者会说,网络文献、报纸文献表明论文时最新的观点。但是,网络文献和报纸文献并非是学术观点,也并非是经过严格论争的学术观点。或者说,这样的观点没有学术底蕴。因而,这些文献不能支撑一篇学术论文。当然,网络文献、报纸文献是否就不能用了呢?那也未必。有的数据必须通过网络来发布,如一些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调查数据等都是从网络上发布的。简而言之,权威机构的网站、权威学术机构的学术网站、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网站等,这些网络文献完全可以用。4、切勿想当然地使用文献,包括弄错出版时间、引用内容错误、页码错误、作者和译者错误等。这些会导致论文出现严重的硬伤。三、论证的逻辑研究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然而,当前众多的论文缺乏这种思维,大多数用发散性思维来写论文的,因而论文就缺乏深度。论争的逻辑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层次感,而不是平面感好的论证逻辑一定是立体的、有层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世界是平的,这只是一种臆想,论文的论证逻辑是立体感的,这是一个刚性的现实要求,而不是臆想。好的论证逻辑就像博洋葱,一层一层拨到中心,最后才知道洋葱中心究竟是什么。而平面性的论证逻辑缺乏新奇感,就像摊大饼,一开始就知道大饼中是什么内容了,所以这样的论证不会给人遐想,也不会带来新奇。好的论文,同样要给读者带来出人意料的结果。2、缜密性,而不是一盘散沙论证真缜密性体现的是作者的思维能力,也体现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专业基础扎实的,其逻辑思维能力肯定要强。相反,没有扎实的专业根基,那么其论证肯定是碎片化的。因为,他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专业知识,只能导致碎片化的论证逻辑。有不少学者,虽然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但专业基础并不扎实,所以在撰写论文时,基本上就是用1、2、3、4……进行罗列,而缺乏缜密的逻辑推理和逻辑证明。这种状况可能还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代人的问题。因为,中国又一代学人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读书不多,且能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缺乏专业素养,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的确跻身于知名学者之列,但这种缺陷他本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弥补。所以,这一代人基本上是在碎片化的知识结构中提出一些碎片化的观点,而不可能成为治学严谨、有深厚学术底蕴的学者、思想者。3、科学性,而不是宣传性学术研究无疑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事实或史料经过逻辑论证之后才能得出结论。正是这样,学术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然而,当今的学术研究越来越缺乏这样的精神,做历史研究的不愿泡图书馆、档案馆,做现实研究的不愿做田野调查,用的是二手材料和二手数据,并且先预设一个价值立场,用这些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预设的立场或观点。殊不知,同样的材料和数据可以证实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这样,学术研究因没有按照学术规范而导致学术失去了科学性和真理性。反过来,预设一个观点,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相应的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观点,这同样也会导致难以找到学术的真理。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对学术的伤害,即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学术研究,学术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其尊严,也无所谓学术权威可言。正确的方法是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而形成新的观点,然后再回到材料通过更多的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的科学性。预设观点然后来找材料这是宣传的基本方法。当前学术的科学性越来越被宣传性所取代,原因在于:一是当今行政干预学术的现象非常严重,学术质量(评奖)、学术水平(各种学术称号)、学术考核等都是行政领导来评价的,在这种情况下,甚至行政级别与学术水平成正比。在行政干预之下,学术就越来越多地为行政服务,从而使学术成为政治的附属品,为政治宣传服务。二是一些学者为了尽快地提升自己的行政级别而不断做政治宣传的“学问”,学理性的研究被束之高阁,应景性的宣传文章则一挥而就,但往往是正确的空话、无用的废话。三是宣传性的“研究”比真正意义的学术研究容易出成果,而且也轻松。看积分报纸,浏览几个主流网站的文章,就马上形成了自己的一篇文章。而且,只要政治正确,这类文章不愁没有地方发表。学术界的浮躁也就可想而知。4、学理性,而不是口语化学术论文肯定是学术性很强的,它必须要超越日常生活的口语化表达。口语强调是能让读者听得懂,所以具有随意性。而学术论文并不是要大众听得懂,而是要有专业背景的人才能听得懂。如果都能听得懂,那就不是学术论文了,那就是日常的讲话了。有一种观点在嘲笑,学者的论文时在自娱自乐,别人都看不懂,这种论文对社会根本就没有用。我觉得这种观点实在是肤浅可笑。学术论文都听得懂、看得懂,那就不叫专业学术论文了,学术论文肯定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得懂;而且学术论文传承的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这种文化是民族发展最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的影响是战略性的,而不是当前的普罗大众能不能看得懂和听得明。当然,学术的思想肯定要进行大众传播,这时候就需要用通俗的口语化方式来跟大众交流。5、严谨性,而不是随意性学术研究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因而需要研究者必须在论文写作中要有严谨的态度。当前学术的浮躁特别是科研管理部门要求快出成果,从而助长了学术上的各种不端行为。例如,一是随意使用数据。学术论文在使用数据时一定要是权威性的数据,也就是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然而,由于当前数据发布的机构比较多,一些作者在选取数据时太随意,不去研究一下机构本身的权威性,结果所用的数据被学界所质疑。有的甚至因找不到数据的来源而随意改动数据,导致数据时去了真实性。包括所用材料和文献也是一样,近年来,外国著作引进翻译太多,翻译也太随意,甚至译著中曲解了原著的意思的都有,但作者在使用这些翻译著作时没有认真挑选,手中有什么就是用什么,结果把错误的文献内容引入自己的论文中,导致论文出现一些硬伤。此外,研究的严谨性还可以从使用文献中体现出来。有的丛书文献出版时间是不一样的,而引者可能会想当然地就整套丛书都是同一出版时间,这也是论文的严重硬伤。如《邓小平文选》(1-3卷)其出版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关于调查的可靠性在于,调查的手段是否可行,抽样的方法,以及统计的方法等。6、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论证,而不是学术散文天马行空学术论文肯定有一个核心观点,因而在论证过程中就必须是围绕这个核心观点展开,所有的材料的目标都是指向这个核心观点的,而不是从核心观点延伸出去。一旦延伸出去就有可能偏离主题。然而,现在不少作者完全是为了凑字数,为了这个目的,论文的关键词非常多,几乎是每一小节讲述一个关键词,整篇论文很有可能是一个拼盘,而不是在一个关键词或者一个核心观点统领之下的论文。结果,篇幅很长,但不知所云,完全是如脱缰的野马,怎么也拉不回来。这样的文章之可以说是学术散文,而不是学术论文。四、论文的修改与查证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研究的一种态度。如今大多数人不愿意修改,也不愿意查证文献和材料。这显然缺乏对学术研究的认真和严谨性。作者自己修改文章的要求:其一、对文章的总体结构在进行斟酌。主要是看是否在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如虎头蛇尾;或者是结构上的不相称性(把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讨论)。其二,对文章的逻辑进行梳理,看是否存在逻辑上的不连贯性。其三,对文句进行斟酌,看表达是否存在问题其四,对文献进行查证,是否存在着文献的错误其五,对数据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数据的错误其六,对注释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差错如何对待编辑部的修改意见其一,在正常情况下,编辑部提修改意见就意味着此文有可能经过修改后达到发表的水平。而没有任何新意的情形下和没有人脉的情况下,编辑部不会对没有任何新意的文章提修改意见。其二,编辑部看问题一般视野要宽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要大一些,提出修改意见,作者尽可能满足编辑部的要求其三,如果编辑部的修改意见确实不妥,作者可以回信阐述自己的观点,编辑部认为说的有道理的话,一般也会尊重作者。其四,不要以为编辑部可以刁难,多次的来往只能回使论文跟家完善,而不是在修改多次后否定作者的文章。即便有的修改时多余的,编辑部也会反复推敲的。五、论文的结尾论文的结尾既是整篇论文的点睛之处,也是揭示学术在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因而,结尾一定要有气势,气势磅礴的结尾,往往能够凸显论文的整体品质。从当前的学术论文来看,结尾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其一,论文根本就没有结尾,当论证完毕后,论文就嘎然而止。这是典型的虎头蛇尾。其二,没有对前面的研究进行总结,而是离开前面的研究谈体会,因而没有体现结束语的作用。其三,对前面的研究泛泛而谈,没有集中到观点上来,从而显得太平淡。其四,太简单,有结尾与没有结尾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结尾就没有意义。那么,什么样的结尾才是好的结尾呢?我认为至少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能够从宏观上对论文进行观点性的总结。前面主要是论证,证实或者证伪,但尚未突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结尾来提炼作者的观点,使读者更清楚作者的观点。二是要有大气磅礴之势,有行云流水之气。前面的论证是一个小心求证的过程,不能展示作者的文笔,但在结尾部分,可以放开手脚,解放思想;可以充分展示作者的文采来归纳和抽象论文的要义。三是结尾除了归纳观点外,也可以对该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以及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六、遵守学术规范,信守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是学术的生命线。学者必须要按照学术规范从事学术研究,而不可随心所欲题“想法”。如果仅仅是提“想法”,没有被证明的“想法”,仅仅是一个假设而已。一个假设性的观点决不能代表一种学术水平。只有用理论方法进行了符合逻辑的证明之后,如果这个“想法”具有创新性同时又符合学术逻辑,那么这个“想法”才转变为学术观点,这个观点就代表了学者的学术水平。当前,社会的浮躁也同样渗透到学术领域,使学者不再沉寂与象牙塔,而是通过学术论文的大跃进而成就自己的虚名,从而获得各种各样的学术荣誉和学术奖项,最终捞取相应的学术地位。结果,有的就不折手段,通过各种学术不断行为和学术腐败进行学术制假造假。当前,学术不断、学术制假造假行为在论文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抄袭剽窃或抄袭观点,或抄袭材料,或抄袭段落,或抄袭文献,或将别人的文章略作改动整体性剽窃,或仅仅是把题目改动署上自己的名字。2、强行在他人成果上署名这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形:一是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导师规定学生发表文章必须把导师的名字署上,甚至要求署名第一作者,但导师并没有审阅文章,一旦文章被人举报,导师就千方百计回避;或者公然宣称自己不知道,是学生自作主张署上的。二是上下级同事关系,尤其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或者是下级刻意为领导捉刀代笔;或者是上级借用行政权力强行要求3、篡改文献和数据、故意断章取义这主要是不愿意去核对数据和文献,而自己的论文可能又特别需要这样一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果只好对边缘有数据进行为我所用地篡改,或对文献的观点进行刻意地曲解,或断章取义地引用,以迎合自己研究的需要。4、注释有误或做“伪注”,如前面所说的张冠李戴5、低水平重复不愿意去阅读文献,因而不知道学术发展动态,导致自己的研究在重复着前人的研究,甚至重复着同辈学人的研究。6、转引二手文献并且未核对导文献导致以讹传讹7、只引证自己的论文,自我吹嘘8、阅读中文文献却引用外文表达文献,结果弄巧成拙9、源于外文书刊却译成中文,结果牛头不对马嘴10、转引外文注释却不注明原出处,让人难以查找原文献,难以辨认其真伪11、一稿多投,有的甚至是略作一点“乔装”后就投给不同的多家刊物

近两年投稿了8篇论文,总计投稿过上海农业学报、江苏农业科学、南方农业、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江苏农业学报、浙江农业学报、植物保护、植物遗传资源学报、中国生物防治学报、种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版)、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13个农业类期刊,经历秒退、退修无数次、最后论文改得完全变样、小修后直接收录等事件,写论文过程中没有总结出太多经验,投稿过程中倒是有了一些小体会: 如果时间充裕,论文质量还不错,可以先从CSCD里学术水平较高的期刊投起,一般会得到两个结果:一是秒退,二是一段时间后给你退稿意见。脸皮要厚,不能惧怕秒退,退了再改投其它期刊,有些期刊的编辑很认真负责,他们虽然会退稿但同时会提出很多宝贵意见。比如我将一篇刚开始很粗糙的论文投到《中国农业科学》,几分钟后就收到退稿邮件,动作之迅速,让我惊叹,真的是毫不留情啊!不过想到它代表国内农业期刊中的老大哥,收稿量巨大、稿件要求高、目光犀利,一眼就能看穿你的论文水平,秒拒也是严谨负责、工作高效的表现。后来我又投到《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此期刊的审稿老师很负责任,为我仔细修改了论文,摘要、图表等地方表达不妥之处均作了详细标注和修改,尤其是摘要等地的措辞修改后一下子上了一个档次,为我接下来投下一个期刊打下了基础。在投稿到《植物保护》等期刊时也收到很多宝贵意见,非常感谢众多期刊背后辛勤付出的审稿老师。所以,投学术水平高点的期刊,万一遇到热心审稿老师为你把关的话,你的论文水平会改进不少呢。 投稿时遇到了两次假的投稿平台,都是在百度上搜索期刊网址,筛选后投了稿子,然后一两个月都没有消息,后来再从这个网址进去的时候已经关闭页面了。其中一个是投稿《江苏农业学报》,投稿后很久没有消息,于是在网上查了编辑部的电话,然后才得知他们换了网址,我投错平台了。所以,投稿后如果没有收到收稿信息,那么要尽早打电话确认编辑部是否已经收到稿件,避免耽误宝贵的论文发表时间。因为论文写好后的近期修改,很多数据、观点都还记得,拖得时间越长,数据分析等细节都会遗忘,再改起来会很吃力。还有一个是投稿《种子》期刊,在贵州种子管理站看到投稿链接,投稿后得到一个文章编号,但是没有收到确认消息,投稿后一个月网址居然打不开了,后来在贵州同学处问到《种子》编辑部的电话和投稿方式,才顺利投稿。所以,如果投稿后没有收到编辑部发来的收稿邮件,那么得确认是否投错稿件了,避免像我一样傻等耽误时间。 投稿论文要想投CSCD以上的期刊,必须使用国际单位,尤其是亩产等单位要避免,在一开始分析处理数据的时候就将单位换算过来,避免论文投出去后再修改工作量太大,要修改正文和表中的各处数据,也要重新做图,相当于一切重来了。 一篇文章投稿到《西南农业学报》上的办事点负责人手中后,一直没有收到编辑部任何修改或者退稿消息,期间催问过多次负责人,都说已经接收让我静待编辑排版,等了一年多后实在忍不住了,打电话问编辑部,编辑部说没有收到文章,让我从网络投稿平台重新投稿,后来居然收到改投增刊的消息。追问编辑部设立办事点的意义,也无人回答。就这样,《西南农业学报》的投稿之旅完美结束了,以后绕行。可悲的是这篇已完稿一年半的论文仍在漫漫投稿旅程中,何时或者能否达到目的地还是未知数,因为修改现在对我来说也是很头疼的事情,许多数据分析方法早都不记得了。 投稿到影响因子较低的非核心期刊,不需较多修改,也无需很长时间就可以收到收稿通知,如果试验数据确实含金量不高,或者项目结题急需,那投稿到这些期刊可以快速搞定一篇论文。但是若想投稿到质量较高的期刊,根据我的经历投稿到中文核心《江苏农业科学》、CSCD《上海农业学报》是个不错的选择,后者不需要参考文献的英文标注,前者除了文章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其余地方均不需要英文,光少了参考文献的英文标注就能降低至少一天的工作量。不过,今后期刊的投稿要求肯定会趋于一致,大多数期刊会像《中国农业科学》等期刊一样高要求、严标准,所以要提前做到心中有数,论文行文格式等按照最高标准来,紧跟趋势走,习惯后自然会提高写作效率。

核心期刊投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章要符合他栏目的要求,所以说必须要买一本回来认真研究

期刊投稿的经验教训

投稿被拒的原因分析作者都希望自己辛辛苦苦撰写的文章能够尽快发表,而实际情况往往会事与愿违,投出去的稿件遭到拒绝。投稿被拒的原因中,除了稿件的质量问题外,恐怕不乏投稿技巧等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1. 作者未细读征稿简则大多数期刊都有相应的征稿简则,比如投稿内容、页数、字体、公式、图表及文献写法等。国外一些期刊还有字数或页数的算法要求。如果没有细读相关说明或者不遵守相应的标准规范,就很可能影响稿件的录用。2. 稿件内容与期刊主题不符投稿被拒的原因中,最常见的是稿件提交给了错误的期刊,超出了所投期刊的学科领域或栏目范围等。例如,一篇心理学的文章投到了化学期刊上,投稿内容与期刊的风格、栏目或热点相差甚远,就很容易遭到拒绝。3. 其他原因投稿被拒的原因还有许多,诸如书面表达差、实验数据欠缺、没有创新或者图表错误等,其中较为严重的是有的作者稿件标题都写错了,其责任心遭到质疑;有的作者写完文章之后,不做任何检查,文中错别字较多,严重影响了编辑的阅读,进而影响了稿件的录用。所以要提起注意,在投稿之前,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投稿期刊,如果期刊的风格或水平与自己的文章不匹配,只会浪费投稿的时间,拉长我们投稿的周期。可以以该期刊最新发表的同类文章为参考标准,来判断自己的文章是否合适该期刊。投稿前一定要进行文章内容的反复检查,并按照期刊要求修改论文的排版格式以及参考文献格式。投稿前建议先自行查重,但注意查重要选择官方的渠道,不要被一些虚假的小网站所欺,未发表的文章有泄露的风险。稿件的再投递一般来说,著名期刊的退稿会远远超出录用稿件。稿件被拒后,作者要调整心态,按照专家的评审意见认真修改,重新投稿。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点。1. 提升稿件质量稿件的质量是投稿成功的关键因素。撰稿后,最好的办法是多检查几遍,看是否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题目是否合适,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错别字,再看看文字是否可以压缩,要简而精。2. 寻找合适期刊每种期刊都有自身的办刊宗旨和相对稳定的稿源。有的作者好高骛远,喜欢投著名期刊,结果常被退稿。稿件被退既浪费时间又打击信心。因此,作者要客观评价稿件,确定几个适合投稿的期刊,了解所投期刊的写作形式和风格,以确定最适合自己的期刊。通常每个期刊都由数个栏目组成,投稿前,应先搞清该刊的出版周期,了解该刊开设的栏目,还应大致了解该刊近年发表的文章。将自己的文章与相关文献进行比对,分析一下自己的文章适合哪类栏目,投稿时最好注明栏目名称,以便编者在看稿时能准确、及时地归档处理。编者都喜欢省事省心的作者。3 细读投稿须知通常在每期现刊中都会找到投稿须知之类的信息(如征稿简介、期刊站点介绍等),也可使用通用搜索引擎,如Google,Baidu等,快速获取相关信息。当然,还可直接联系编辑部。在基本了解投稿须知后,可下载该刊的文章,按照该刊的内容和格式编排自己的文章。4 熟悉投稿流程确定再投稿期刊后,应了解该刊的投稿流程,可免去许多麻烦。期刊的投稿流程一般包括作者投稿、编辑处理、专家审稿、作者修改和最终结果等,这些过程中,需要作者耐心等待和认真解决相关问题。(1) 作者投稿。应严格按照投递期刊的排版格式和写作要求撰写文章——包括题目、关键词、中图分类号、作者简介和联系电话等。例如,有的期刊要求上传的稿件不能是PDF格式,有的期刊在投稿时要求稿件的文字、图表要分开上传。(2) 编辑处理。一般在两周内完成,主要看编辑的处理情况,有的期刊稿件先到主编手里,主编再派给归口的编辑。(3) 专家审稿。过程较为漫长,主要取决于审稿专家的审稿速度。如果被邀请的专家不想审,编辑只好另请专家评审,这就会延长审稿时间。通常正规期刊不用催,到了承诺的时间就会回信。没到时间就催稿是不礼貌的行为。(4) 作者修改。要求修改就很可能被录用。修稿时,作者应直入主题,逐条回答专家的提问,按照专家的建议认真修改。另外,还要吃透编辑提出的修改建议,因为只有编辑才知道栏目要的是什么样的文章。(5) 最终结果。编辑部通常要等所有专家的评审意见返回后,才通知作者审稿结果。有的编辑部会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专家,作者理应按照编辑部的要求积极推荐审稿专家,提供专家的详细信息。现在有些著名期刊采用一票否决制,只要有一位审稿专家否决就退稿。尽早准备,提前发表通常,论文从投稿到发表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过程。有的热门期刊审稿周期就达5个月之久,发表周期更是在1年半以上(主编需要综合专家的评审意见、来稿量以及热点问题等情况,才能最后作出明确的答复)。而且,随着期刊杂志社整改,期刊版面大大减少,每期可以刊登的文章有限,但接收到的投递稿件数量不减反增,这就导致许多刊物的拒稿率都提高了不少,随之版面费也不得不上涨。

近两年投稿了8篇论文,总计投稿过上海农业学报、江苏农业科学、南方农业、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江苏农业学报、浙江农业学报、植物保护、植物遗传资源学报、中国生物防治学报、种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版)、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13个农业类期刊,经历秒退、退修无数次、最后论文改得完全变样、小修后直接收录等事件,写论文过程中没有总结出太多经验,投稿过程中倒是有了一些小体会: 如果时间充裕,论文质量还不错,可以先从CSCD里学术水平较高的期刊投起,一般会得到两个结果:一是秒退,二是一段时间后给你退稿意见。脸皮要厚,不能惧怕秒退,退了再改投其它期刊,有些期刊的编辑很认真负责,他们虽然会退稿但同时会提出很多宝贵意见。比如我将一篇刚开始很粗糙的论文投到《中国农业科学》,几分钟后就收到退稿邮件,动作之迅速,让我惊叹,真的是毫不留情啊!不过想到它代表国内农业期刊中的老大哥,收稿量巨大、稿件要求高、目光犀利,一眼就能看穿你的论文水平,秒拒也是严谨负责、工作高效的表现。后来我又投到《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此期刊的审稿老师很负责任,为我仔细修改了论文,摘要、图表等地方表达不妥之处均作了详细标注和修改,尤其是摘要等地的措辞修改后一下子上了一个档次,为我接下来投下一个期刊打下了基础。在投稿到《植物保护》等期刊时也收到很多宝贵意见,非常感谢众多期刊背后辛勤付出的审稿老师。所以,投学术水平高点的期刊,万一遇到热心审稿老师为你把关的话,你的论文水平会改进不少呢。 投稿时遇到了两次假的投稿平台,都是在百度上搜索期刊网址,筛选后投了稿子,然后一两个月都没有消息,后来再从这个网址进去的时候已经关闭页面了。其中一个是投稿《江苏农业学报》,投稿后很久没有消息,于是在网上查了编辑部的电话,然后才得知他们换了网址,我投错平台了。所以,投稿后如果没有收到收稿信息,那么要尽早打电话确认编辑部是否已经收到稿件,避免耽误宝贵的论文发表时间。因为论文写好后的近期修改,很多数据、观点都还记得,拖得时间越长,数据分析等细节都会遗忘,再改起来会很吃力。还有一个是投稿《种子》期刊,在贵州种子管理站看到投稿链接,投稿后得到一个文章编号,但是没有收到确认消息,投稿后一个月网址居然打不开了,后来在贵州同学处问到《种子》编辑部的电话和投稿方式,才顺利投稿。所以,如果投稿后没有收到编辑部发来的收稿邮件,那么得确认是否投错稿件了,避免像我一样傻等耽误时间。 投稿论文要想投CSCD以上的期刊,必须使用国际单位,尤其是亩产等单位要避免,在一开始分析处理数据的时候就将单位换算过来,避免论文投出去后再修改工作量太大,要修改正文和表中的各处数据,也要重新做图,相当于一切重来了。 一篇文章投稿到《西南农业学报》上的办事点负责人手中后,一直没有收到编辑部任何修改或者退稿消息,期间催问过多次负责人,都说已经接收让我静待编辑排版,等了一年多后实在忍不住了,打电话问编辑部,编辑部说没有收到文章,让我从网络投稿平台重新投稿,后来居然收到改投增刊的消息。追问编辑部设立办事点的意义,也无人回答。就这样,《西南农业学报》的投稿之旅完美结束了,以后绕行。可悲的是这篇已完稿一年半的论文仍在漫漫投稿旅程中,何时或者能否达到目的地还是未知数,因为修改现在对我来说也是很头疼的事情,许多数据分析方法早都不记得了。 投稿到影响因子较低的非核心期刊,不需较多修改,也无需很长时间就可以收到收稿通知,如果试验数据确实含金量不高,或者项目结题急需,那投稿到这些期刊可以快速搞定一篇论文。但是若想投稿到质量较高的期刊,根据我的经历投稿到中文核心《江苏农业科学》、CSCD《上海农业学报》是个不错的选择,后者不需要参考文献的英文标注,前者除了文章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其余地方均不需要英文,光少了参考文献的英文标注就能降低至少一天的工作量。不过,今后期刊的投稿要求肯定会趋于一致,大多数期刊会像《中国农业科学》等期刊一样高要求、严标准,所以要提前做到心中有数,论文行文格式等按照最高标准来,紧跟趋势走,习惯后自然会提高写作效率。

写好学术论文的方法从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到作为研究人员,几乎很少有人真正研究过如何写好一篇学术论文的问题。在读书期间,导师一般是交给学生专业知识和获得专业知识的方法,而不会叫给学生写好论文的方法,从事研究之后,大多数人又忙于写论文,给予发表论文,而不会去考虑撰写论文的方法。因此,国内学术界存在着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为拿学位、为职称、为获奖而撰写论文,基本上不会去考虑如何使自己的论文有学术创新。结果,都很难发表出来,而为了发表出来就走关系,找熟人。一旦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后,学术就永远拜拜了,什么学术研究、学术创新,都不过是人生目的的手段而已,根本就不是目的。因此,有学术责任感的学者越来越少,甚至根本没有,而为学术之外的目的来捞取学术功名的确比比皆是。也难怪有中国学术大多数是垃圾之说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必须要掌握好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本人从事研究二十余年,从事学术刊物的主编已有近十年的经历。从事学术研究使我有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学术问题,而作为主编则使我有机会抛弃学术研究的浮躁而冷静地从刊物的角度来思考学术创新的可能性。因而,我可以有机会把两种不同的眼光和视角交织在一起来谈谈如何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的问题。一、选题选题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有一种说法,哲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没有成功与不成功之说,只要愿意去做,最后必然成功。此话谬矣。没有好的选题,即便是洋洋洒洒数万言乃至数十万、数百万言,结果都是无用的废话。这就不能视为成功的研究。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选题之上的。那么,什么是成功的选题呢?简而言之就是选题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是什么呢?一是指研究的目标取向。成功的选题应该是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也就是要使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研究的目标取向所反映的是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研究。因此,从选题来看就可以知道该问题研究的状况和可能发展的趋势。如果选题没有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而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那么就意味着该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说前人已经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在目前的状况下已经没有深入的可能了。这种选题就不应该去选。二是指研究的具体范围。成功的选题应该是范围具体,不是大而全的。也就是选题不能过大,过大的选题会使研究无法深入下去,只是如蜻蜓点水。另一方面是题目太小,研究就会过于沉迷于琐碎的细节,从而使研究失去了价值和品位。特别是有的细节并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正反映事物发展的趋势,但由于研究者的视野太小,没法从细节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做历史史料研究的往往都有这样的毛病。三是要对一个学术问题产生质疑,或者说要有争鸣性。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真理更是无止境的。很多学术观点在当时是对的,或者说是真理,但时间和条件都变化了,因而其真理性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选题一定要敢于质疑,但质疑必须要有理有据,而不是随便怀疑。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的怀疑,这样的选题一定是有价值的。总之,选题是很讲究技巧的。选题实际上是积累后的第一次思想井喷,没有积累就无法进行选题。好的选题可以使研究事半功倍,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前提。在选题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题目的表达,即怎样把这个内容表达出来。这里也有几个讲究:一是题目不宜太长,太长表明作者缺乏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题目要求精炼、简洁,要力求达到多一个字太长、少一个字太短的水平。二是核心概念不宜多,最多两个,最好一个。这就必须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核心概念超过两个,论文到底研究什么就非常难把握了,而且概念太多通篇很可能就是在解释概念,实质性的内容就被冲淡了。三是表达要精准,题目如果引起歧义,或者模糊不清,那么论文在写作是很可能出现跑题现象。二、文献梳理和文献的使用文献是写好论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础。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没有文献,就相当于造房子没有砖块一样;同时,没有文献也像在空中造房子一样没有基础。文献是学术传承和学术伦理的载体。尊重文献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文献,也体现了学术发展的脉络。因此,文献在撰写论文中至关重要。在撰写论文之前,一是要对文献进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于使用文献。(一)关于文献梳理1、梳理文献的目的是什么?选题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问题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二是基于既有的研究而发现问题。梳理文献的目的在于:其一,梳理所选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发展脉络,不了解学术发展的脉络就不能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是从哪里来的,然而才能预判这个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可能是什么。不仅要梳理这一问题国内研究是的现状,而且还有梳理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从而全面把握这一问题研究的基本状况。如果打开电脑就直奔主题,对某一具体问题洋洋洒洒地写下去,也不去查阅相关文献,结果可能是低水平重复的东西。这样的论文时没有任何价值的,即便发出来,也仅仅是作为工作量或评职称的成果而已,并不代表它对学术有什么贡献。在学术论文中,开头就直奔主题的论文,一般都不是好的论文。人贵在直,文贵在曲。论文的贵也在曲。而这种曲是通过对前人既有研究的追述和分析表现出来的。其二,梳理文献是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学术贡献。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这就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研究中,这个巨人不是具体的一个人,而是所有对该学术问题作出了贡献的前人。学术的传承就是要尊重历史,不尊重前人的学术贡献,就难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也难以对学术研究进行深入研究。不尊重历史,我们同样会陷入盲目自大的学风,以为别人都没有达到自己的水平,从而最终也会陷入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故事,浪费学术资源。其三,梳理文献最根本的目的是发现前人研究中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学术问题大多不是一代学人就能解决的,一代学人只能解决那一代学人的认知水平之下所能解决的问题,但即便如此,也存在着研究的疏忽和漏洞,也会因主观能力的不足而存在着研究的缺陷。因此,后辈学人就是要反复不断地阅读、比较和分析前人的既有研究成果,从中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这样,自己的选题就有可能或者延续前人的研究使之深化,或者发现前人研究的漏洞和不足以进行弥补,或者在原有的问题领域发现新的研究处女地。这才真正体现了所做选题的研究价值。2、如何梳理文献?不少作者喜欢在引言中一口气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罗列出来,认为这就叫文献梳理。但是,把所有相关文献罗列出来肯定会占据了论文的篇幅,会导致宣兵夺主的论文结构。文献罗列太多,正文就要腾出篇幅来,结果正文想写下去但发现篇幅越拉越长而不敢深入下去了。这种文献梳理方法是最不可取的。正确的文献梳理方法是:其一,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即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权威论著,这些论文论著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状况。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罗列出来。其二,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论文,也就是权威学者,或者是活跃在学术界的作者的论文、论著。这些论文论著同样也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态势。其三,选择研究的视角来梳理文献。也会是结合你要研究的视角特别是具体的问题来梳理文献,这样范围就大大缩小,也有利于作者把握文献。其四,不一定千篇一律地要在引言中进行文献梳理,引言可以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适当阐述,在正文撰写的过程中,可以对具体的观点进行文献追述。这种方法要求作者对学术史特别是前人的学术观点十分清楚,对论文的写作已经有娴熟的技术。这就不是一般的新手能够把握的了。(二)如何使用文献?在文献的使用上,相当多的作者以为文章有注就是使用了文献。但是,论文究竟使用了什么文献?还有就是所用文献是否与所引用观点具有一致性。在使用文献上有以下几种错误倾向:1、为文献而文献,也即是在文献上凑数。用一大堆文献来吓唬读者,显示作者是看阅读了大量文献的,但仔细看后,会发现文献与论文的观点关联度不高。实际上就是假文献。一般的审读者可能不会认真看文献,但作为编者,特别是主编第一眼就是要把我好文献关,决不能让作者在文献上鱼目混珠。2、文献与所引用的观点属于张冠李戴,引用的观点本来是张三的,但作者因有惰性不愿意去查对,只是在二手文献中看到了李四用了该观点,于是就以为这个观点就是李四的。这种情况非常严重。3、绝大多数是自引文献,完全回避其他学者的研究。这种情形体现作者的是自傲,以为这个问题没有人超过自己,因此不愿意引用他人的观点。甚至为了突出自己,把自己在非常不起眼的刊物、报纸上发表的小文章都自引出来。这种情形表明作者有沽名钓誉之心。因此,使用文献是不能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方法上的,必须老老实实。使用文献体现了一个学者治学是否严谨,研究是否下功夫。因此,使用文献时:1、切忌文献堆砌,使用文献的价值在于体现论文的研究深度和严谨性,而不是通过堆砌文献了炫耀自己的专业知识多么广博。如果是这样,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2、切勿张冠李戴,一定要去查找文献的源头,如果是经典著作的文献,就更加需要去阅读和查对。比方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合在一起的,但有的作者没有去读他们的著作,而是从别人的引用中直接就引过来。同时由于没有弄清楚究竟是马克思的观点还是恩格斯的观点,可能会弄错了。这样就成为学术笑话了。切记要查阅文献,不可“人云亦云”。尤其是外国文献有的作者不愿意阅读,而别人引用之后,自己在没有阅读的情形下而引用了,甚至还想用外文形式来冒充。这在学术界是有公案的。张冠李戴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引用观点时是一个学者,但注释文献时却是另一名学者。这表明,作者根本没有读过背阴观点的学者,而是从注释文献归属作者的论文中看到了这句话,同时又不愿意花时间去查对,所以也是一种张冠李戴的情形。3、切勿用网络文献、报纸文献。学术的浮躁与否,学术的严谨与否,从文献的使用上一看就清清楚楚。如果通篇文章的文献都是网络文献或者是报纸文献,这样的论文无论如何都是不深入的。有的作者会说,网络文献、报纸文献表明论文时最新的观点。但是,网络文献和报纸文献并非是学术观点,也并非是经过严格论争的学术观点。或者说,这样的观点没有学术底蕴。因而,这些文献不能支撑一篇学术论文。当然,网络文献、报纸文献是否就不能用了呢?那也未必。有的数据必须通过网络来发布,如一些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调查数据等都是从网络上发布的。简而言之,权威机构的网站、权威学术机构的学术网站、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网站等,这些网络文献完全可以用。4、切勿想当然地使用文献,包括弄错出版时间、引用内容错误、页码错误、作者和译者错误等。这些会导致论文出现严重的硬伤。三、论证的逻辑研究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然而,当前众多的论文缺乏这种思维,大多数用发散性思维来写论文的,因而论文就缺乏深度。论争的逻辑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层次感,而不是平面感好的论证逻辑一定是立体的、有层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世界是平的,这只是一种臆想,论文的论证逻辑是立体感的,这是一个刚性的现实要求,而不是臆想。好的论证逻辑就像博洋葱,一层一层拨到中心,最后才知道洋葱中心究竟是什么。而平面性的论证逻辑缺乏新奇感,就像摊大饼,一开始就知道大饼中是什么内容了,所以这样的论证不会给人遐想,也不会带来新奇。好的论文,同样要给读者带来出人意料的结果。2、缜密性,而不是一盘散沙论证真缜密性体现的是作者的思维能力,也体现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专业基础扎实的,其逻辑思维能力肯定要强。相反,没有扎实的专业根基,那么其论证肯定是碎片化的。因为,他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专业知识,只能导致碎片化的论证逻辑。有不少学者,虽然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但专业基础并不扎实,所以在撰写论文时,基本上就是用1、2、3、4……进行罗列,而缺乏缜密的逻辑推理和逻辑证明。这种状况可能还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代人的问题。因为,中国又一代学人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读书不多,且能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缺乏专业素养,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的确跻身于知名学者之列,但这种缺陷他本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弥补。所以,这一代人基本上是在碎片化的知识结构中提出一些碎片化的观点,而不可能成为治学严谨、有深厚学术底蕴的学者、思想者。3、科学性,而不是宣传性学术研究无疑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事实或史料经过逻辑论证之后才能得出结论。正是这样,学术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然而,当今的学术研究越来越缺乏这样的精神,做历史研究的不愿泡图书馆、档案馆,做现实研究的不愿做田野调查,用的是二手材料和二手数据,并且先预设一个价值立场,用这些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预设的立场或观点。殊不知,同样的材料和数据可以证实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这样,学术研究因没有按照学术规范而导致学术失去了科学性和真理性。反过来,预设一个观点,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相应的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观点,这同样也会导致难以找到学术的真理。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对学术的伤害,即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学术研究,学术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其尊严,也无所谓学术权威可言。正确的方法是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而形成新的观点,然后再回到材料通过更多的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的科学性。预设观点然后来找材料这是宣传的基本方法。当前学术的科学性越来越被宣传性所取代,原因在于:一是当今行政干预学术的现象非常严重,学术质量(评奖)、学术水平(各种学术称号)、学术考核等都是行政领导来评价的,在这种情况下,甚至行政级别与学术水平成正比。在行政干预之下,学术就越来越多地为行政服务,从而使学术成为政治的附属品,为政治宣传服务。二是一些学者为了尽快地提升自己的行政级别而不断做政治宣传的“学问”,学理性的研究被束之高阁,应景性的宣传文章则一挥而就,但往往是正确的空话、无用的废话。三是宣传性的“研究”比真正意义的学术研究容易出成果,而且也轻松。看积分报纸,浏览几个主流网站的文章,就马上形成了自己的一篇文章。而且,只要政治正确,这类文章不愁没有地方发表。学术界的浮躁也就可想而知。4、学理性,而不是口语化学术论文肯定是学术性很强的,它必须要超越日常生活的口语化表达。口语强调是能让读者听得懂,所以具有随意性。而学术论文并不是要大众听得懂,而是要有专业背景的人才能听得懂。如果都能听得懂,那就不是学术论文了,那就是日常的讲话了。有一种观点在嘲笑,学者的论文时在自娱自乐,别人都看不懂,这种论文对社会根本就没有用。我觉得这种观点实在是肤浅可笑。学术论文都听得懂、看得懂,那就不叫专业学术论文了,学术论文肯定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得懂;而且学术论文传承的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这种文化是民族发展最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的影响是战略性的,而不是当前的普罗大众能不能看得懂和听得明。当然,学术的思想肯定要进行大众传播,这时候就需要用通俗的口语化方式来跟大众交流。5、严谨性,而不是随意性学术研究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因而需要研究者必须在论文写作中要有严谨的态度。当前学术的浮躁特别是科研管理部门要求快出成果,从而助长了学术上的各种不端行为。例如,一是随意使用数据。学术论文在使用数据时一定要是权威性的数据,也就是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然而,由于当前数据发布的机构比较多,一些作者在选取数据时太随意,不去研究一下机构本身的权威性,结果所用的数据被学界所质疑。有的甚至因找不到数据的来源而随意改动数据,导致数据时去了真实性。包括所用材料和文献也是一样,近年来,外国著作引进翻译太多,翻译也太随意,甚至译著中曲解了原著的意思的都有,但作者在使用这些翻译著作时没有认真挑选,手中有什么就是用什么,结果把错误的文献内容引入自己的论文中,导致论文出现一些硬伤。此外,研究的严谨性还可以从使用文献中体现出来。有的丛书文献出版时间是不一样的,而引者可能会想当然地就整套丛书都是同一出版时间,这也是论文的严重硬伤。如《邓小平文选》(1-3卷)其出版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关于调查的可靠性在于,调查的手段是否可行,抽样的方法,以及统计的方法等。6、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论证,而不是学术散文天马行空学术论文肯定有一个核心观点,因而在论证过程中就必须是围绕这个核心观点展开,所有的材料的目标都是指向这个核心观点的,而不是从核心观点延伸出去。一旦延伸出去就有可能偏离主题。然而,现在不少作者完全是为了凑字数,为了这个目的,论文的关键词非常多,几乎是每一小节讲述一个关键词,整篇论文很有可能是一个拼盘,而不是在一个关键词或者一个核心观点统领之下的论文。结果,篇幅很长,但不知所云,完全是如脱缰的野马,怎么也拉不回来。这样的文章之可以说是学术散文,而不是学术论文。四、论文的修改与查证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研究的一种态度。如今大多数人不愿意修改,也不愿意查证文献和材料。这显然缺乏对学术研究的认真和严谨性。作者自己修改文章的要求:其一、对文章的总体结构在进行斟酌。主要是看是否在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如虎头蛇尾;或者是结构上的不相称性(把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讨论)。其二,对文章的逻辑进行梳理,看是否存在逻辑上的不连贯性。其三,对文句进行斟酌,看表达是否存在问题其四,对文献进行查证,是否存在着文献的错误其五,对数据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数据的错误其六,对注释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差错如何对待编辑部的修改意见其一,在正常情况下,编辑部提修改意见就意味着此文有可能经过修改后达到发表的水平。而没有任何新意的情形下和没有人脉的情况下,编辑部不会对没有任何新意的文章提修改意见。其二,编辑部看问题一般视野要宽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要大一些,提出修改意见,作者尽可能满足编辑部的要求其三,如果编辑部的修改意见确实不妥,作者可以回信阐述自己的观点,编辑部认为说的有道理的话,一般也会尊重作者。其四,不要以为编辑部可以刁难,多次的来往只能回使论文跟家完善,而不是在修改多次后否定作者的文章。即便有的修改时多余的,编辑部也会反复推敲的。五、论文的结尾论文的结尾既是整篇论文的点睛之处,也是揭示学术在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因而,结尾一定要有气势,气势磅礴的结尾,往往能够凸显论文的整体品质。从当前的学术论文来看,结尾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其一,论文根本就没有结尾,当论证完毕后,论文就嘎然而止。这是典型的虎头蛇尾。其二,没有对前面的研究进行总结,而是离开前面的研究谈体会,因而没有体现结束语的作用。其三,对前面的研究泛泛而谈,没有集中到观点上来,从而显得太平淡。其四,太简单,有结尾与没有结尾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结尾就没有意义。那么,什么样的结尾才是好的结尾呢?我认为至少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能够从宏观上对论文进行观点性的总结。前面主要是论证,证实或者证伪,但尚未突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结尾来提炼作者的观点,使读者更清楚作者的观点。二是要有大气磅礴之势,有行云流水之气。前面的论证是一个小心求证的过程,不能展示作者的文笔,但在结尾部分,可以放开手脚,解放思想;可以充分展示作者的文采来归纳和抽象论文的要义。三是结尾除了归纳观点外,也可以对该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以及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六、遵守学术规范,信守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是学术的生命线。学者必须要按照学术规范从事学术研究,而不可随心所欲题“想法”。如果仅仅是提“想法”,没有被证明的“想法”,仅仅是一个假设而已。一个假设性的观点决不能代表一种学术水平。只有用理论方法进行了符合逻辑的证明之后,如果这个“想法”具有创新性同时又符合学术逻辑,那么这个“想法”才转变为学术观点,这个观点就代表了学者的学术水平。当前,社会的浮躁也同样渗透到学术领域,使学者不再沉寂与象牙塔,而是通过学术论文的大跃进而成就自己的虚名,从而获得各种各样的学术荣誉和学术奖项,最终捞取相应的学术地位。结果,有的就不折手段,通过各种学术不断行为和学术腐败进行学术制假造假。当前,学术不断、学术制假造假行为在论文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抄袭剽窃或抄袭观点,或抄袭材料,或抄袭段落,或抄袭文献,或将别人的文章略作改动整体性剽窃,或仅仅是把题目改动署上自己的名字。2、强行在他人成果上署名这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形:一是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导师规定学生发表文章必须把导师的名字署上,甚至要求署名第一作者,但导师并没有审阅文章,一旦文章被人举报,导师就千方百计回避;或者公然宣称自己不知道,是学生自作主张署上的。二是上下级同事关系,尤其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或者是下级刻意为领导捉刀代笔;或者是上级借用行政权力强行要求3、篡改文献和数据、故意断章取义这主要是不愿意去核对数据和文献,而自己的论文可能又特别需要这样一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果只好对边缘有数据进行为我所用地篡改,或对文献的观点进行刻意地曲解,或断章取义地引用,以迎合自己研究的需要。4、注释有误或做“伪注”,如前面所说的张冠李戴5、低水平重复不愿意去阅读文献,因而不知道学术发展动态,导致自己的研究在重复着前人的研究,甚至重复着同辈学人的研究。6、转引二手文献并且未核对导文献导致以讹传讹7、只引证自己的论文,自我吹嘘8、阅读中文文献却引用外文表达文献,结果弄巧成拙9、源于外文书刊却译成中文,结果牛头不对马嘴10、转引外文注释却不注明原出处,让人难以查找原文献,难以辨认其真伪11、一稿多投,有的甚至是略作一点“乔装”后就投给不同的多家刊物

期刊的投稿经验教训

选择合适的期刊,根据写的内容进行选择,可以看看参考的文献中是否有类似的,并且应该根据文章的水平选择学术水平相符的期刊,选择好后根据期刊的投稿要求对论文进行排版,把文章寄到编辑部,论文考试答辩取消、条件放宽文件政策,搜:论文热线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换成数字)总结的经验教训,翻到158页后,一、大道至简、职称不难。二、对照评审条件找差距。三、业绩技巧。四、不符合评审条件也可能合格。五、2012年后,关系的作用几乎是零。发现规律:搜论文考试答辩取消、条件放宽文件政策,有两个办法,都是搜后翻到158页后。一、11位电话号码在后,搜:论文热线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把【发】换成汉字八,其他换成10位数字,再搜,注意必须搜够11位。否则不但找不到,还会搜到假冒的。下同)、高级职称论文(后同)、高级职称论文取消(后同)、高级职称论文价格(后同)、高级经济师论文(后同)、高级会计师论文(后同)、其他职称论文(后同)。二、11位电话号码在前,搜: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换成数字)论文热线、(前同即11位号码)高级职称论文、(前同)高级职称论文取消、(前同即11位号码)高级职称论文价格、(前同)高级经济师论文、(前同)高级会计师论文、(前同)其他职称论文。论文取消文件政策搜任何职称论文问题加11位热线都能找到。例:搜:论文加急见刊+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是11位电话号码,把【发】换成汉字八,其他换成10位数字,再搜,翻到158页后,即可找到。注意必须搜11位。否则找不到,还会找到假冒的。下同)。同样搜:靠谱的期刊中介(后同)、论文快速见刊(后同)、职称论文怎么写(后同)、职称论文发表(后同)、职称论文收费标准(后同)、职称论文期刊杂志(后同)、职称论文价格(后同)、职称论文要求(后同)、职称论文查重率(后同)、职称论文三大网站(后同)、同样搜:高级经济师论文(后同)、高级会计师论文(后同)、高级职称论文(后同)、其他论文(后同)、高级职称论文取消(后同)、高级职称论文价格(后同)、高级职称论文的要求(后同)、任何论文问题(后同)、论文热线(后同)、职称热线(后同)。同样搜:论文辅导热线(后同)、论文加急见刊(后同)、职称热线(后同)、课题热线(后同)、靠谱的期刊中介(后同)、论文快速见刊(后同)、职称论文怎么写(后同)、职称论文发表(后同)、职称论文收费标准(后同)、职称论文期刊杂志(后同)、职称论文价格(后同)、职称论文要求(后同)、职称论文查重率(后同)、职称论文三大网站(后同)、搜: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换成数字)论文热线30年创建的名牌被假冒经历。请转发网友总结,共同防:标“广告保障”的全是假冒子。网上出现顺口溜,搜:看到广告保障,想到假冒上当,令人头昏脑涨。防假冒、论文考试答辩取消、条件放宽文件政策,只能搜: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换成11位数字)论文热线、(同)职称热线、(同)课题热线。30年创建的名牌被假冒经历。第一阶段:1992年-2022年,假冒名称。搜:河南职称论文大学、郑州职称论文大学、郑州高级职称论文大学、郑密路论文,等。标“广告保障”的全是假冒子、都不在郑州。第二阶段:2022年后,假冒名称被网友揭露后(河南郑州职称论文大学不在河南郑州?),又开始假冒1位电话号码的前3-6位。如搜:论文热线158、全国论文办158371、高级经济师158371、高级会计师论文158371等。标“广告保障”的全是假冒子。所以必须完整搜索11位热线。可见:子只能假冒汉字和11位电话号码的前3-6位,无法全部假冒11位。搜够11位,就难杜绝假冒。如搜: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换成11位数字)论文热线。防假冒必须搜:问题+11位电话号码(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把第7位【发】换成汉字八,其他换成10位数字,再搜),翻到158页后,即可找到。如:搜:高级职称论文的要求+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高级职称论文价格(后同)、高级职称论文取消(后同)、高级经济师论文(后同)、高级会计师论文(后同)、其他职称论文(后同)。 搜:任何省任何职称论文+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如搜:河南高级经济师论文(后同)、山东高级会计师论文(后同)。必须搜:问题+11位(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发】换成汉字八,其他换成数字,)。否则会搜到假冒子。以高级经济师为例,搜:高级经济师任何问题+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把【发】换成汉字八,其他换成10位数字再搜,必须搜够11位,否则会搜到假冒的),都能找到答案。如搜:高级经济师论文(后同)、高级经济师论文取消(后同)、高级经济师论文范文(后同)、高级经济师论文选题(后同)、高级经济师报考条件(后同)、高级经济师评审条件(后同)、高级经济师考试科目(后同)、高级经济师考试用书(后同)、高级经济师评审业绩成果(后同),等。把“经济”换成“会计、工程、教师、医师等任何职称”再搜,都能找到答案。以高级职称论文为例,搜:高级职称论文的要求+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高级职称论文价格(后同)、高级职称论文发表要求(后同)、高级职称论文有效期(后同)、高级职称论文期刊(后同)、高级职称论文答辩(后同)、高级经济师论文(后同)、高级会计师论文(后同)、其他职称论文(后同)。必须搜:问题+11位(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发】换成汉字八,其他换成数字,)。否则会搜到假冒子。

1投稿中遇到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现在的中文学报文章都不怎么好:1.投稿周期长、关系稿多,还收很贵的版面费,不合算;2.同样影响的外文期刊,不收版面费;3.要投中文稿件,英文摘要要写好,中文表达要清楚,只要说明白自己做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得到了什么结果、同国内外同样工作的比较情况,引用本刊的文章。

2投稿论文注意事项,规范点能提高命中率正确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木要求及规范化,并注意选择对口的专业期刊投稿,且遵循所投刊物的格式要求,再加上导师能对论文严格把好质量关,则可避免因投稿后反复退修而耽误了论文发表的时间,又可减少稿件在初审阶段就被退稿的可能,从而提高论文的录用率。1.文章超过8页,这不好,因为中文杂志页数有限制,不希望单篇文章太长2.另外题目不醒目,缺乏对审稿人的吸引力3.在实验现象的描述中缺乏对不同条件下不同实验现象的强烈对比4.在现象解释中图太小,另外引用太多,看不到作者自己的独特看法大家要尽量避免呀!

近两年投稿了8篇论文,总计投稿过上海农业学报、江苏农业科学、南方农业、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江苏农业学报、浙江农业学报、植物保护、植物遗传资源学报、中国生物防治学报、种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版)、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13个农业类期刊,经历秒退、退修无数次、最后论文改得完全变样、小修后直接收录等事件,写论文过程中没有总结出太多经验,投稿过程中倒是有了一些小体会: 如果时间充裕,论文质量还不错,可以先从CSCD里学术水平较高的期刊投起,一般会得到两个结果:一是秒退,二是一段时间后给你退稿意见。脸皮要厚,不能惧怕秒退,退了再改投其它期刊,有些期刊的编辑很认真负责,他们虽然会退稿但同时会提出很多宝贵意见。比如我将一篇刚开始很粗糙的论文投到《中国农业科学》,几分钟后就收到退稿邮件,动作之迅速,让我惊叹,真的是毫不留情啊!不过想到它代表国内农业期刊中的老大哥,收稿量巨大、稿件要求高、目光犀利,一眼就能看穿你的论文水平,秒拒也是严谨负责、工作高效的表现。后来我又投到《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此期刊的审稿老师很负责任,为我仔细修改了论文,摘要、图表等地方表达不妥之处均作了详细标注和修改,尤其是摘要等地的措辞修改后一下子上了一个档次,为我接下来投下一个期刊打下了基础。在投稿到《植物保护》等期刊时也收到很多宝贵意见,非常感谢众多期刊背后辛勤付出的审稿老师。所以,投学术水平高点的期刊,万一遇到热心审稿老师为你把关的话,你的论文水平会改进不少呢。 投稿时遇到了两次假的投稿平台,都是在百度上搜索期刊网址,筛选后投了稿子,然后一两个月都没有消息,后来再从这个网址进去的时候已经关闭页面了。其中一个是投稿《江苏农业学报》,投稿后很久没有消息,于是在网上查了编辑部的电话,然后才得知他们换了网址,我投错平台了。所以,投稿后如果没有收到收稿信息,那么要尽早打电话确认编辑部是否已经收到稿件,避免耽误宝贵的论文发表时间。因为论文写好后的近期修改,很多数据、观点都还记得,拖得时间越长,数据分析等细节都会遗忘,再改起来会很吃力。还有一个是投稿《种子》期刊,在贵州种子管理站看到投稿链接,投稿后得到一个文章编号,但是没有收到确认消息,投稿后一个月网址居然打不开了,后来在贵州同学处问到《种子》编辑部的电话和投稿方式,才顺利投稿。所以,如果投稿后没有收到编辑部发来的收稿邮件,那么得确认是否投错稿件了,避免像我一样傻等耽误时间。 投稿论文要想投CSCD以上的期刊,必须使用国际单位,尤其是亩产等单位要避免,在一开始分析处理数据的时候就将单位换算过来,避免论文投出去后再修改工作量太大,要修改正文和表中的各处数据,也要重新做图,相当于一切重来了。 一篇文章投稿到《西南农业学报》上的办事点负责人手中后,一直没有收到编辑部任何修改或者退稿消息,期间催问过多次负责人,都说已经接收让我静待编辑排版,等了一年多后实在忍不住了,打电话问编辑部,编辑部说没有收到文章,让我从网络投稿平台重新投稿,后来居然收到改投增刊的消息。追问编辑部设立办事点的意义,也无人回答。就这样,《西南农业学报》的投稿之旅完美结束了,以后绕行。可悲的是这篇已完稿一年半的论文仍在漫漫投稿旅程中,何时或者能否达到目的地还是未知数,因为修改现在对我来说也是很头疼的事情,许多数据分析方法早都不记得了。 投稿到影响因子较低的非核心期刊,不需较多修改,也无需很长时间就可以收到收稿通知,如果试验数据确实含金量不高,或者项目结题急需,那投稿到这些期刊可以快速搞定一篇论文。但是若想投稿到质量较高的期刊,根据我的经历投稿到中文核心《江苏农业科学》、CSCD《上海农业学报》是个不错的选择,后者不需要参考文献的英文标注,前者除了文章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其余地方均不需要英文,光少了参考文献的英文标注就能降低至少一天的工作量。不过,今后期刊的投稿要求肯定会趋于一致,大多数期刊会像《中国农业科学》等期刊一样高要求、严标准,所以要提前做到心中有数,论文行文格式等按照最高标准来,紧跟趋势走,习惯后自然会提高写作效率。

教育与发展期刊投稿经验

发表专业教育论文有二种途径,一是直接向杂志社投稿,二是找合作的机构。教育类的核心期刊有很多,但是核心类的期刊对学术要求相对较高,建议您在发表之前对机构和期刊有所了解,以免上当。1、教育研究 2、比较教育研究 3、全球教育展望 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5、教育理论与实践 6、教师教育研究 7、外国教育研究 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0、教育与经济 11、中国教育学刊 12、教育科学 13、当代教育科学 14、中国电化教育 15、教育学报 16.电化教育研究17、教育探索 18.中国远程教育 19、教育评论 2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1、开放教育研究 22、教育导刊 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4、江西教育科研(改名为:教育学术月刊)G64 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表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江苏高教 6、中国高教研究 7、现代大学教育 8、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9、高教探索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复旦教育论坛 12、中国大学教学 13、辽宁教育研究 14、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教育核心期刊有很多,现在我来汇总一下教育方面可以发表的核心期刊有哪些。北大核心《教育与职业》 《科技通报》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商业经济研究》 《人民论坛》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财会通讯》 《学术探索》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双核心《外语学刊》 《出版广角》 《文艺争鸣》《人民论坛》 《法学论坛》 《理论探索》《学术月刊》 《经济纵横》 《心理发展与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北京体育学院学报》《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个月。无论文章质量如何,自己投稿除非你是编辑他爹,否则基本无望。

如果质量可以,这个期刊不会在意作者身份。我发表时,独立作者,硕士生身份,无导师推荐,无项目资助,7200-7500字。收稿后3-4周会有消息。因为后来毕业时着急要发北大核心,又投了一次,19天给修改意见,两个月内发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