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高等代数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1 15:18:49

高等代数论文发表

郑洲顺,曲选辉,李云平,雷长明.粉末注射成形充模流动的数值模拟,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 Vol.39 No.22 P.20-21,30郑洲顺,曲选辉. PIM粉末颗粒的分形特征及其分形维数,中国机械工程,2003, Vol.14 No.5 P.436-439(EI检索)郑洲顺,曲选辉. 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的稳定性与混沌,数学理论与应用, 2003, Vol.23 No.1 P.56-59郑洲顺,曲选辉. 粉末-粘结剂两相流模型的碰撞分析与计算机模拟,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 Vol.39 No.4 P. 215-216,232郑洲顺,曲选辉,韩旭里.PIM粉末—粘结剂固液两相流的动力学基本方程,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2, Vol.30 No.4 P.1-5郑洲顺,曲选辉. 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的计算机模拟.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 Vol.38 No.23 P. 37-39,187郑洲顺,曲选辉,祝宝军. 粉末注射成形溶剂脱脂过程的数学模型.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2, Vol.12 No.5 P.869-874(EI检索)郑洲顺,曲选辉,韩旭里. 粉末注射成形过程计算机数值模拟. 中国机械工程,2002, Vol.13 No.14 P.1257-1260(EI检索)郑洲顺,普乐. 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的一种迭代解法. 数学理论与应用, 2002, Vol.22 No.1林锋,郑洲顺,曲选辉. ANSYS二次开发在PIM充模流动模拟中的应用,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 41(3): 194-197李云平,曲选辉,郑洲顺,雷长明. 热机械法制备超细弥散分布钨铜复合粉末,粉末冶金技术, 2004, Vol.22 No.5 P.266-269(EI检索)余兰萍,郑洲顺,林锋. 具有年龄结构的结构病模型的研究,数学理论与应用,2004, Vol.24 No.4 P.22-24郑洲顺, 韩旭里. 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现代应用数学素质, 数学理论与应用,2003, Vol.23 No.4 P.87-89肖鸣宇,郑洲顺,韩旭里,林锋. 紧急输送策略的线性规划模型, 数学理论与应用,2003, Vol.23 No.4 P.109-113林锋,郑洲顺,肖鸣宇,吴志林. 濒临灭绝蜥蜴种群模型, 数学理论与应用,2003, Vol.23 No.4 P.114-117谷群辉, 郑洲顺等. 本科应用数学专业复变函数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数学理论与应用,2002, Vol.22 No.4 P.23-25张先明, 郑洲顺等. 本科数学专业高等代数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推拉”教学法的尝试, 数学理论与应用,2002, Vol.22 No.4 P.100-102郑洲顺, 刘碧玉. 数学形象思维的作用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理论与应用,2001, Vol.21 No.4 P.20-23 刘碧玉, 郑洲顺. 工科数学实践课程模式及其目标实现,工科数学,2001, Vol.17 No.4 P.81-83郑洲顺, 李学顺等. 数学建模课程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理论与应用,2000, Vol.20 No.4 P.4-7郑洲顺,黎奇升,陈国平. 无限置换群上一布尔代数的性质.吉首大学学报,1998,Vol.19No. 1郑洲顺. 关于Diophantine方程 .吉首大学学报. 1996,Vol.17No. 2郑洲顺,梁立. 关于Diophantine方程 的解.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6,Vol.16No.3郑洲顺. 变换环强可分的环扩张的一个特性.昆明理工大学学报.1997,Vol.22 No. 6

我百度的丁石孙(1927-) 江苏镇江人,著名数学家。 1944年至1947年在上海同济大学学习,1947年5月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随后被开除。1947年至1948年,任小学教员、中学教员。1948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数学系助教。1952年院系调整,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77年改为数学系)助教。1979年被聘为教授,1978年至1982年先后担任数学系副主任、主任。1983年赴美国哈佛大学作访问学者。1984年至1989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曾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海外交流协会顾问,江泽涵奖学金基金委员会主任,周培源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蔡元培研究会会长,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数学会理事长,黑龙江大学、同济大学名誉教授等职。1988年至1996年,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评审组副组长。1996年担任民盟中央主席, 199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理事会会长。2003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5年获日本创价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88年5月获美国那不拉斯加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 丁石孙长期从事数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代数、组合数学和数论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发表了许多论文、著作,并翻译出版了苏、英、德国数学家史密尔诺夫、鲁金、希尔顿、范德尔登等的专著。1958年发表论文《具有一巡回幂零微分的Lie代数》,1964年编写了《高等代数讲义》,1966年编写了《高等代数简明教程》。七十年代中期开始从事代数编码方面的教学与研究,1982年出版了《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一书。先后开设了解析几何、数理逻辑、Galois理论、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等13门课程。编写的《高等代数》1987年获国家优秀教材奖,《代数学引论》获1992年国务院颁发的优秀教材特等奖。 丁石孙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积极倡导科学与民主的校风和学风,在教学、科研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多项卓有成效的改革。他主张大学生拥有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关心国家大事,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求学作风和自我牺牲精神。在深化教育改革方面,发表了许多颇有胆识的见解。

已发表高等代数论文

出版专著4部刘桂真,陈庆华,拟阵,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谢力同,刘家壮,刘桂真,图与组合拓扑,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刁在筠,刘桂真,宿洁,马建华,运筹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第三版)黎伯堂,刘桂真,高等代数解题技巧与方法,山东科技出版社,19991990年以来共发表论文100多篇,代表作如下Xia Zhang and Guizhen Liu, Some graphs of class 1 for f-colorings, Applied Mathematics Letters 21 (2008), 23-29. (SCI)Guizhen Liu,Qinglin Yu, Lanju Zhang, Maximum fractional factors in graphs, Applied Mathematics Letters 20 (2007), 1237-1243. (SCI)Guizhen Liu, Yan Zhu, Jiansheng Cai, On the Randic index of unicyclic graphs with girth g, MATCH Commun. Math. Comput. 58 (2007),127-138. (SCI)Guizhen Liu, Jianfeng Hou, Jiansheng Cai, Some results about f-critical graphs, Networks 50(3) (2007), 197-202. (SCI)Meijie Ma, Guizhen Liu, Junming Xu, Panconnectivity and edge-fault-tolerant pancyclicity of augmented cubes, Parallel Computing 33 (2007), 36-42. (SCI)Jin Yan, Guizhen Liu, On 2-factors with quadrilaterals containing specified vertices in a bipartite graph, Ars Combinatorics 82 (2007),133-144. (SCI)Jianliang Wu, Jianfeng Hou and Guizhen Liu, The linear arboricity of planar graphs with no short cycles,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381 (2007), 230-233. (SCI)Ping Li, Guizhen Liu, Cycles in Circuit Graphs of Matroids, Graphs and Combinatorics 23 (2007), 425-431. (SCI)Jihui Wang, Guizhen Liu,Some results on fractional edge colorings of graphs, Ars Combinatorics 83 (2007), 249-255. (SCI)Meijie Ma, Guizhen Liu, Xiangfeng Pan, Path embedding in faulty hypercube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192 (2007), 233-238. (SCI)Kefeng Diao, Guizhen Liu, D. Rautenbach, P. Chao, A note on the lset number of edges of 3-uniform hypergraphs with upper chromatic number 2, Discrete Mathematics 306 (2006), 670-676. (SCI)Jianfeng Hou, Guizhen Liu, Jiansheng Cai, List edge and list total colorings of planar graphs without 4-cycles,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369 (2006), 250-255. (SCI)Liu Guizhen, Deng Xiaotie, Xu Changqing, Partitioning series-parallel multigraphs into v*-excluding edge cover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 Mathematics 49(8) (2006), 1082-1093. (SCI)Xia Zhang, Guizhen Liu, Some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a graph to be of Cf1, Applied Mathematics Letters 19 (2006),38-44. (SCI)Fan Hongbing, Liu Guizhen, Liu Jiping, Minimal regular 2-graphs and application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 Mathematics 49(2) (2006),158-172. (SCI)Jiansheng Cai, Guizhen Liu, Stability number and fractional f-factors in graphs, Ars Combinatoria 80 (2006),141-146. (SCI)Jin Yan, Guizhen Liu, On 2–Factors with Prescribed Properties in a Bipartite Graph,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22(4) (2006), 1115-1120. (SCI)Liu Guizhen, Deng Xiaotie, A polynomial algorithm for finding (g,f)-coloring orthogonal to stars in bipartite graph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 Mathematics (2005) 48(3), 322-332. (SCI)Liu Guizhen, Zhang Lanju, Properties of fractional k-factors of graphs,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25 B (2) (2005), 301-304. (SCI)Song Huimin, Liu Guizhen, On f-edge cover-coloring of simple graphs,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25 B (1) (2005), 145-151. (SCI)Liu Guizhen, Liu Yan, On (g,f)-uniform graphs, Acta Math. Appl. Sinica, English Ser. 21(4) (2005), 57-76.Liu Guizhen, W. Zang, f-factors in bipartite (m,f)-graphs, Discrete Applied Math. 136(1) (2004). (SCI)Yan Liu, Guizhen Liu, Number of maximum matchings of bipartite graphs with positive surplus, Discrete Math. 274 (2004), 311-318. (SCI)Ma Yinghong, Liu Guizhen, Some results on fractional k-extendable graphs, 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21(4)(2004), 567-573. (EI)Yan Jin, Liu Guizhen, Vertex-disjoint quadrilaterals in bipartite graphs, J.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ng17(4) (2004), 532-537.Bian qiuju, Liu Guizhen, (g,f)-factors with special properties in bipartite (mg,mf)-graphs, Appl. Math. J. Chinese Univ. Ser B 19(2) (2004)133-139.Diao Kefeng, Liu Guizhen, Upper bounds on minimum number of C-edgesod 4-uniform C-hypergraphs, Mathematica Applicata 17 (4) (2004), 623-628.Liu Guizhen, Feng Haodi, Yu Jiguo, 2-factors with some properties in 2d-regular graph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Shanghai University press (2004),251-258. (ISTP)Yan Jin, Liu Guizhen, A new result on independent large cycles in bipartite graph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Shanghai University press (2004), 400-404. (ISTP)Song Huimin, Liu Guizhen, Aplications of an equitable edge-coloring theorem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Shanghai University press (2004), 350-355. (ISTP)Feng Li, Liu Guizhen, Edge disjoint graphs in (mg+k-1,mf-k+1)-graph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Shanghai University pres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Shanghai University press (2004), 163-169. (ISTP)Guizhen Liu, Binhai Zhu, Some problems on factorizations with constrains in bipartite graphs, Discrete Applied Math. 128 (2003), 421-434. (SCI)Yu Jiguo, Liu Guizhen, (g,f)-factors in bipartite (mg,mf)-graphs, Mathematica Applicata 16(1) (2003), 126-129.Guizhen Liu et al., A PTAS for minimizing total completion time of bounded batch scheduling, LNCS 2337(2002), 304-314. (SCI, ISTP)H. Feng and Guizhen Liu, Orthogonal factorizations of graphs, J. Graph Theory 40(4) (2002), 267-278. (SCI)Yan Liu, Guizhen Liu, The fractional matching numbers of graphs, Networks 40(3) (2002), 228-231. (SCI)Liu Guizhen, Long Heping, Randomly orthogonal (g,f)-factorizations in graphs, Acta. Appl, Math. Sinica, English Ser. (2002). 18(3), 489-494.Miao Lianying, Liu Guizhen, Edge covered coloring and fractional edge covered coloring, J. of Systems . Science. and complexing (2002).15(2), 187-193.Wu Jianliang and Liu guizhen, The linear arboricity of composition graphs, J. Sys. Sci. and Com. (2002). 15(4), 372-375.Guizhen Liu and Q. Yu, Generalization of matching extensions in graphs, Discrete Math. 213 (2001), 231,311-320. (SCI)Liu Guizhen, Zhang Lanju, Fractional (g,f)-factors of graphs, Acta. Math. Scientia 21B(4) (2001), 541-545. (SCI)Liu Guizhen, Dong Henian, Orthogonal (g,f)-factorizations of bipartite graphs, Acta Math. Scientia 21B(3) (2001), 316-322. (SCI)G. Li, Guizhen Liu, A generalization of orthogonal Factorizations in graphs,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17(4) (2001), 669-678. (SCI)Yan Xiaoxia, Liu Guizhen, Edge disjoint (g,f)-factors orthogonal to r disjoint subgraphs in (mg+k,mf-k)-graphs, Mathematica Applicata, 2001,14(4) 37-41.P. C. B. Lam, Guizhen Liu et al., Orthogonal (g,f)-factorizations in networks, Networks 35(4) (2000), 285-287. (SCI)Liu Guizhen, On (g, f)-uniform graphs, Advance in Mathematics 29(3), (2000),285-287.Liu Guizhen and Zhang Lanju, Maximum fractional (0, f)-factors of graphs, Mathematica Applicata,(2000),13(1),31-35.Guizhen Liu, Q. Yu, k-factors and extendability with prescribed components, congr. Numer. (1999),139,77-88 (ISTP).L.Miao, G.Liu, An extension of one theoremn of critical edge-chromatic graphs, Mathematica Applicata,1999,12(3), 69-71.Guizhen Liu, Q. Yu, Toughness and perfect matchings in graphs, Ars combinatoria, (1998), 41(3), 267-272. (SCI)G. Li and Guizhen Liu, (g,f)-factorizations orthogonal to a subgraph in graphs, Science in China SerA, (1998), 41(3), 267-272. (SCI)L. Xie, Guizhen Liu, B. Xu, On endo-homology of complexs of graphs, Discrete Math., (1998), 188, 285-291. (SCI)Guizhen Liu, Q. Yu, On n-edge-deletable and n-critical graphs, Bulletin of the ICA, (1998), 24, 65-72.Liu Guizhen and Wang Jianfang, (a,b,k)-critical graphs, Advanced in Mathematics,(1998),27(6),536-540.G.liu and J.Wang, (a,b,k)-critical graph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7), 42(17), 1492-1493. (SCI)Li Guojun and Liu Guizhen,(g,f)-factorizations Orthogonal to a subgraph in graphs, Science in China A 40(1997).Li Guojun and Liu Guizhen, Factorization orthogonal to a subgraph in graphs, Advanced in Mathematics,(1997),26(5),464-468.Liu Guizhen, A 2-factorization orthogonal to a star in a graph, J.Sys.Sci and Math.Scis.9:1(1996)38-42.G. Liu and G. Yan, Orthogonal [k-1,k+1]-factorizations in graphs, J. Statistical and inference 51(1996)195-200.(SCI)Liu Guizhen, (g,f)-factorizations orthogonal to a star in graphs, Science in China A38:7(1995)805-812.(SCI)Xie Litong and Liu Guizhen,Combinatorics Graph Theory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1995)389-397.G. Liu and Q. Yu, Star-factors of vertex-deletion graphs, Congr.Number.107(1995)155-160.Xie Litong and Liu Guizhen,On Whitney's and Tutte's conjecture,Acta Math. Sinica 38:3(1995)289-293.G.Liu, Orthogonal (g,f)-factorizations in graphs.discrete math.143(1995)153-158.(SCI)Liu Guizhen, Some conditions for f-covered graphs, Acta Math.Scientia 14(1994)91-97.Liu Guizhen, (g,f)-factors and factorizations in graphs, Acta Math. Sinica 37:2(1994)230-237.Liu Guizhen, On solutions of Alspach problem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39:7(1994)541-544.(SCI)Liu Guizhen, the Paths between two vertices in tree graphs, J. Sys. Sci and Math. Scis. 5:2(1992)108-110.G. Liu, B. Alspach and K. Heinrich, Some results on orthogonal factorizations in graphs, Advance of Mathematics 21:2(1992)211-215.S. Chen and G. Liu, Toughness of graphs and [a,b]-factors with prescribed properties, JCMCC 12(1992)215-221.Liu Guizhen, Toughness and k-covered graphs, J. Appl. Sciences 15:3(1992)391-402.B.Alspach, K.Heinrich and G.liu ,Orthogonal factorizations of graphs, Contemporary Design Theory:A collection of surveys, John Wiley and sons Inc(1992)13-37.K. Heinrich, P. Hell and G. Liu, A simple existence criterion for (g,f)-factors, Discrete Math, 85(1990)313-317.(SCI)Liu Guizhen, Proof of a conjecture on matroid base graphs, Science in China A 33: 11(1990)1329-1337.(SCI)1990年以前共发表论文36篇,代表作如下B.Alspach and G.Liu, Paths and cycles in Matroid base graphs, graph and Combinatorics 5:3(1989)207-211.(SCI)G. Liu, On [a,b]-covered graphs, JCMCC 5(1989)14-22.Liu Guizhen, Regular k-covered graphs, Acta Math, Scientia9:2(1989)39-43.(SCI)G. Liu, A lower bound on connectivities of matroid base graphs, Discrete Math,69:1(1988)55-60.G. Liu, On connectivities of tree graphs, J.Graph Theory,(1988)12(3),453-459.(SCI)Zheng H. and Liu Guizhen, some properties on Paths in matroid base graphs, J. Sys. Sci. and Math. Sci. 1:2(1988)104-108.K. Heinrich and G. Liu, A lower bound 0n the number of spanning trees with k end vertices, J. Graph Theory 12:1(1988)95-100.G. Liu, On connectivities of base graph of some matroids, J. Sys. Sci. and Math Scis 1:1(1988)18-21.G. Liu, On f-covered graphs, Congr. Number. 61-(1988),81-86.Liu Guizhen, On (g,f)-covered graphs, Acta Math.Scientia,8:2(1988)181-184.(SCI)Liu Guizhen, The connectivities of adjacent tree graphs, Acta Math, Appl.Sinica,3:4(1987)313-317.Liu Guizhen, A theorem on the 1-factors of r-hypertrees, Advance of Mathematics, 15:4(1986)381-383.Liu Guizhen, On the lower bound of Chartrand's problem in simple graphs, J. Appl. Sciences4:4(1986)322-325.Liu Guizhen, Welsh's conjecture is true for simple binary matroids, Kexue Tong bao 30:9(1985)1147-1150.Liu Guizhen, An algorithm for lexicographically generating ordered rooted trees, J. sys. Sci. and math.Scis.5(1985)15-19.Liu Guizhen, A theorem on the 1-factors of (m,n)-trees, Acta Math.Scientia 5:3(1985)267-170.Liu Guizhen, Matroid complexes-geometrical representations on Matroids, Acta Math, Scientia5:1(1985)35-42.Liu Guizhen, A lower bound in solutions of chartrands problem, Acta Math. Appl. Sinica 1:1(1984)93-96.

大学数学论文范文

导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题目: 大学代数知识在互联网络中的应用

摘要: 代数方面的知识是数学工作者的必备基础。本文通过讨论大学代数知识在互联网络对称性研究中的应用,提出大学数学专业学生检验自己对已学代数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一种新思路,即思考一些比较前沿的数学问题。

关键词: 代数;对称;自同构

一、引言与基本概念

《高等代数》和《近世代数》是大学数学专业有关代数方面的两门重要课程。前者是大学数学各个专业最重要的主干基础课程之一,后者既是对前者的继续和深入,也是代数方面研究生课程的重要先修课程之一。这两门课程概念众多,内容高度抽象,是数学专业学生公认的难学课程。甚至,很多学生修完《高等代数》之后,就放弃了继续学习《近世代数》。即使对于那些坚持认真学完这两门课程的学生来讲,也未必能做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而要做到“知其所以然,还要知其不得不然”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众所周知,学习数学,不仅逻辑上要搞懂,还要做到真正掌握,学以致用,也就是“学到手”。当然,做课后习题和考试是检验是否学会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利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去解决一些比较前沿的数学问题,也是检验我们对于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一个重要方法。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笔者结合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互连网络的拓扑结构可以用图来表示。为了提高网络性能,考虑到高对称性图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质,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工作者通常建议使用具有高对称性的图来做互联网络的模型。事实上,许多著名的网络,如:超立方体网络、折叠立方体网络、交错群图网络等都具有很强的对称性。而且这些网络的构造都是基于一个重要的代数结构即“群”。它们的对称性也是通过其自同构群在其各个对象(如:顶点集合、边集合等)上作用的传递性来描述的。

下面介绍一些相关的概念。一个图G是一个二元组(V,E),其中V是一个有限集合,E为由V的若干二元子集组成的集合。称V为G的顶点集合,E为G的边集合。E中的每个二元子集{u,v}称为是图G的连接顶点u与v的一条边。图G的一个自同构f是G的顶点集合V上的一个一一映射(即置换),使得{u,v}为G的边当且仅当{uf,vf}也为G的边。图G的全体自同构依映射的合成构成一个群,称为G的全自同构群,记作Aut(G)。图G称为是顶点对称的,如对于G的任意两个顶点u与v,存在G的自同构f使得uf=v。图G称为是边对称的,如对于G的任意两条边{u,v}和{x,y},存在G的自同构f使得{uf,vf}={x,y}。

设n为正整数,令Z2n为有限域Z2={0,1}上的n维线性空间。由《近世代数》知识可知,Z2n的加法群是一个初等交换2群。在Z2n中取出如下n个单位向量:

e1=(1,0,…,0),e2=(0,1,0,…,0),en=(0,…,0,1)。

●n维超立方体网络(记作Qn)是一个以Z2n为顶点集合的图,对于Qn的任意两个顶点u和v,{u,v}是Qn的一条边当且仅当v-u=ei,其中1≤i≤n。

●n维折叠立方体网络(记作FQn)是一个以Z2n为顶点集合的图,对于Qn的任意两个顶点u和v,{u,v}是Qn的一条边当且仅当v-u=ei(1≤i≤n)或者v-u=e1+…+en。

●n维交错群图网络(记作AGn)是一个以n级交错群An为顶点集合的图,对于AGn的任意两个顶点u和v,{u,v}是AGn的一条边当且仅当vu-1=ai或ai-1,这里3≤i≤n,ai=(1,2,i)为一个3轮换。

一个自然的问题是:这三类网络是否是顶点对称的?是否边对称的?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问题都可以利用大学所学的代数知识得到完全解决。

二、三类网络的对称性

先来看n维超立方体网络的对称性。

定理一:n维超立方体网络Qn是顶点和边对称的。

证明:对于Z2n中的任一向量x=(x1,…,xn),如下定义V(Qn)=Z2n上面的一个映射:f(x):u→u+x,u取遍V(Qn)中所有元素。容易验证f(x)是一个1-1映射。(注:这个映射在《高等代数》中已学过,即所谓的平移映射。)而{u,v}是Qn的一条边,当且仅当v-u=ei(1≤i≤n),当且仅当vf(x)-uf(x)=ei(1≤i≤n),当且仅当{v(fx),u(fx)}是Qn的一条边。所以,f(x)也是Qn的一个自同构。这样,任取V(Qn)中两个顶点u和v,则uf(v-u)=v。从而说明Qn是顶点对称的。

下面证明Qn是边对称的。只需证明:对于Qn的任一条边{u,v},都存在Qn的自同构g使得{ug,vg}={0,e1},其中0为Z2n中的零向量。事实上,{uf(-u),vf(-u)}={0,v-u},其中v-u=ei(1≤i≤n)。显然,e1,…,ei-1,ei,ei+1,…,en和ei,…,ei-1,e1,ei+1,…,en是Z2n的两组基向量。由《高等代数》知识可知存在Z2n上的可逆线性变换t使得t对换e1和ei而不动其余向量。此时易见,若{a,b}是Qn的一条边,则a-b=ej(1≤j≤n)。若j=1,则at-bt=ei;若j=i,则at-bt=e1;若j≠1,i,则at-bt=ej;所以{at,bt}也是Qn的一条边。由定义可知,t是Qn的一个自同构。进一步,{0t,(v-u)t}={0,e1},即{uf(-u)t,vf(-u)t}={0,e1}。结论得证。

利用和定理一相似的办法,我们进一步可以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二:n维折叠立方体网络FQn是顶点和边对称的。

最后,来决定n维交错群图网络的对称性。

定理三:n维交错群图网络AGn是顶点和边对称的。

证明:首先,来证明AGn是顶点对称的。给定An中的一个元素g,如下定义一个映射:R(g):x→xg,其中x取遍An中所有元素。容易验证R(g)为AGn顶点集合上上的一个1-1映射。(注:这个映射在有限群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映射,即所谓的右乘变换。)设{u,v}是AGn的一条边,则vu-1=ai或ai-1,这里1≤i≤n。易见,(vg)(ug)-1=vu-1。所以,{vR(g),uR(g)}是AGn的一条边。因此,R(g)是AGn的一个自同构。这样,对于AGn的任意两个顶点u和v,有uR(g)=v,这里g=u-1v。这说明AGn是顶点对称的。

下面来证明AGn是边对称的。只需证明对于AGn的任一条边{u,v},都存在AGn的自同构g使得{ug,vg}={e,a3},其中e为An中的单位元。给定对称群Sn中的一个元素g,如下定义一个映射:C(g):x→g-1xg,其中x取遍An中所有元素。由《近世代数》知识可知,交错群An是对称群Sn的正规子群。容易验证C(g)是AGn的顶点集合上的一个1-1映射。(注:这个映射其实就是把An中任一元素x变为它在g下的共轭。这也是有限群论中一个十分常用的映射。)令x=(1,2),y(j)=(3,j),j=3,…,n。下面证明C(x)和C(y(j))都是AGn的自通构。取{u,v}为AGn的任一条边,则vu-1=ai或ai-1。从而,vC(x)(u-1)C(x)=(x-1vx)(x-1u-1x)=x-(1vu-1)x=ai-1或ai。

因此,{uC(x),vC(x)}也是AGn的一条边。从而说明C(x)是AGn的自通构。同理,若j=i,有vC(y(j))(u-1)C(y(j))=a3-1或a3;若j≠i,则有vC(y(j))(u-1)C(y(j))=ai-1或ai。这说明{uC(y(j)),vC(y(j))}也是AGn的一条边,从而C(y(j))是AGn的自通构。现在,对于AGn的任一条边{u,v},令g=u-1,则{uR(g),vR(g)}={e,vu-1}={e,ai}或{e,ai-1}。若i=3,则{e,a3-1}C(x)={e,a3}。而若i≠3,则{e,ai}C(y(j))={e,a3}而{e,ai-1}C(y(j))={e,a3-1}。由此可见,总存在AGn的自同构g使得{ug,vg}={e,a3},结论得证。

至此,完全决定了这三类网络的对称性。不难看出,除了必要的图论概念外,我们的证明主要利用了《高等代数》和《近世代数》的知识。做为上述问题的继续和深入,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考虑以下问题:

1、这些网络是否具有更强的对称性?比如:弧对称性?距离对称性?

2、完全决定这些网络的全自同构群。

实际上,利用与上面证明相同的思路,结合对图的局部结构的分析,利用一些组合技巧,这些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三、小结

大学所学代数知识在数学领域中的许多学科、乃至其他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笔者认为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熟悉的科研领域,选取一些与大学代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前沿数学问题,引导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相关研究,甚至可以吸引一些本科生加入自己的课题组。当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比如讲解相关背景知识、必要的概念和方法等。指导学生从相对简单的问题入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加深对代数学知识的系统理解,积累一些经验,为考虑进一步的问题奠定基础。

结束语

本文所提到的利用《高等代数》和《近世代数》的知识来研究网络的对称性就是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曾做过的一些尝试。在该方面,笔者指导完成了由三名大三学生参加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一项。这样以来,学生在学习经典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思考一些比较前沿的数学问题;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

随着数学文化的普及与应用,学术界开始重视对于数学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挖掘,这其中数学史在阶段我国大学数学教学之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实现大学数学皎月的两种现象进行分析,在揭示数学本质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数学史在我国大学数学教育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在数学教学之中利用数学史进行启发式教学活动。本文从数学史的角度,对于大学数学教学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中分析出适合我国大学数学教育的主要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

数学史;大学数学教育;作用

一、引言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其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数学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是一门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综合性学科,其中不仅仅有具体的数学内容,同时也包含着历史学、哲学、宗教、人文社科等多学科内容。这一科目,距今已经有二千年的历史了。其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数学史研究方法论的相关问题;

第二,数学的发展史;

第三,数学史各个分科的历史;

第四,从国别、民族、区域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

第五,不同时期的断代史;

第六、数学内在思想的流变与发展历史;

第七,数学家的相关传记;

第八,数学史研究之中的文献;

第九,数学教育史;

第十,数学在发展之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二、数学史是在大学数学教学之中的作用

数学史作为数学文化的重要分支,对于大学数学教学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用数学史进行教学活动,由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习惯,强化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了如下总结: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大学数学的教学之中应用数学史,进行课堂教学互动,可以最大限度的弱化学生在学习之中的困难,将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定义,转变为简单易懂的生动的事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更便于学生理解。

从学生接受性的角度来讲,数学史促进了学生的接受心理,帮助学生对于数学概念形成了自我认知,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透彻掌握,激发了学生兴趣的产生。其次,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数学史实际意义上来说,有很多讲授数学家在创新思维研发新的理论的故事,这些故事从很多方面对于当代大学生据有启迪作用。例如数学家哈密顿格拉斯曼以及凯利提出的不同于普通代数的具有某种结构的规律的代数的方法代开了抽象代数的研究时代。用减弱或者勾去普通代数的各种各样的假设,或者将其中一个或者多个假定代之一其他的假定,就有更多的体系可以被研究出来。这种实例,实际上让学生从更为根本的角度对于自己所学的代数的思想进行了了解,对于知识的来龙去脉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针对这些过程,学生更容易产生研究新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再次,认识数学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广泛应用,在以往的大学数学教学之中,数学学科往往是作为一门孤立的学科而存在的,其研究往往是形而上的研究过程,人们对于数学的理解也是枯燥的,是很难真正了解到其内涵的。但是数学史的应用,与其在大学数学教学之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在社会生活之中的数学,在数学的教学之中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具有真实性,将原本孤立的学科,拉入到了日常生活之中。从这一点上来说,数学史使得数学更加符合人类科学的特征。

三、数学史在大学数学教学之中的应用

第一,在课堂教学之中融入数学史,以往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学生除了记笔记验算,推导以外,只能听老师讲课,课堂内容显得比较生硬,教师针对数学史的作用,可以在教学之中融入数学史,在教学活动之中将数学家的个人传记等具有生动的故事性的数学史内容,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兴趣。例如一元微积分学的相关概念,学生在普通的课堂之中,很难做到真正意义的掌握,而更具教学大纲,多数老师的教学设计是:极限——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比较呼和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但是却忽视了其产生与又来,教师在教学之中可穿插的讲授拗断——莱布尼茨公式的又来,将微积分艰难的发展史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更加便于学生理解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利用数学方法论进行教学,数学方法论是数学史的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方法论的探索对于大学数学教学来说,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极限理论的课堂教学来说,除了单纯的对于极限的相关概念进行讲解的基础上,也可以将第二次数学危机以及古希腊善跑英雄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等相关故事,融入到课堂之中。这种让学生带着疑问的听课方式,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全面的促进了学生在理解之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理解极限的形成思想,并逐渐的享受自身与古代数学家的共鸣,从而促进自身对于数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融入数学史的相关内容,不仅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实践之中,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这种教学模式与方法对于提高我国大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更进一步推动了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进行。

作为工科类大学公共课的一种,高等数学在学生思维训练上的培养、训练数学思维等上发挥着重要的做用。进入新世纪后素质教育思想被人们越来越重视,如果还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以现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数学建模,在实际问题和理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高数老师以课后实验着手,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使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

一、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观念陈旧化

就当前高等数学的教育教学而言,高数老师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思考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过于重视,一切以课本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作为一门充满活力并让人感到新奇的学科,由于教育观念和思想的落后,课堂教学之中没有穿插应用实例,在工作的时候学生不知道怎样把问题解决,工作效率无法进一步提升,不仅如此,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让学生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教学方法传统化

教学方法的优秀与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高数老师在授课的时候都是以课本的顺次进行,也就意味着老师“由定义到定理”、“由习题到练习”,这种默守陈规的教学方式无法为学生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独自学习、思考的能力进一步下降。这就要求教师致力于和谐课堂氛围营造以及使用新颖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学习。

二、建模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对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数学建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国内出现很多以数学建模为主体的赛事活动以及教研活动,其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还能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的品质,培养踏实的工作精神,在协调学生学习的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等上有突出的作用。虽然国内高等院校大都开设了数学建模选修课或者培训班,但是由于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较大,所以课程无法普及为大众化的教育。如今,高等院校都在积极的寻找一种载体,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力,让学生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最好的载体则是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作为工科类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由于其必修课的性质,把数学建模引入高等数学课堂中具有较广的影响力。把数学建模思想渗入高等数学教学中,不仅能让数学知识的本来面貌得以还原,更让学生在日常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数学建模要求学生在简化、抽象、翻译部分现实世界信息的过程中使用数学的语言以及工具,把内在的联系使用图形、表格等方式表现出来,以便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实际的学习数学建模之后,需要检验现实的信息,确定最后的结果是否正确,通过这一过程中的锻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主动地、客观的辩证的运用数学方法,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将建模思想应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一)在公式中使用建模思想

在高数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是公式,也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为了让教师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对计算的技巧进一步提升之余,还要和建模思想结合在一起,让解题难度更容易,还让课堂氛围更活跃。为了让学生对公式中使用建模思想理解的更透彻,老师还应该结合实例开展教学。

(二)讲解习题的时候使用数学模型的方式

课本例题使用建模思想进行解决,老师通过对例题的讲解,很好的讲述使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怎样使用数学建模。完成每章学习的内容之后,充分的利用时间为学生解疑答惑,以学生所学的专业情况和学生水平的高低选择合适的例题,完成建模、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

一般而言,在竞赛中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竞争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充分的利用资源并广泛的宣传,让学生积极的参加竞赛,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让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在竞争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今后也会努力学习,改正错误,提升自身的能力。

四、结束语

高等数学主要对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在高等数学中应用建模思想,促使学生对高数知识更充分的理解,学习的难度进一步降低,提升应用能力和探索能力。当前,在高等教学过程中引入建模思想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高校高等数学老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的同时也需要学生很好的配合,以便于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

高等代数论文发表期刊

导思: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仍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文体来看,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1、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2、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3、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科学教育管理》国家及核心期刊!如果愿意发表!你可以联系下那个编辑!965476282不知道你愿意不!最好找个好点的!

数学是教育当中三大学科之一,数学教师发表数学论文在晋升职称时是必备得的条件之一,发表数学教育论文普刊针对数学教育得的期刊有60多种,教育综合类期刊也可以是数学教师参考得的方向之一。 教学数学论文发表刊物:《初中数学教与学》本刊物由扬州大学主办得的教学研究刊物,它以“初等数学教与学得的研究”为特色,最大限度地贴近中学数学教学实际,反映广大师生在初等数学教与学过程中总结得的新观点、新体会和新经验,文风朴实,介绍“用得上得的教育理论,学得会得的解题技巧”,服务教学。 教学数学论文发表刊物:《大学数学》本刊物是经科技部批准,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主办得的全国性以教学为主得的数学sci期刊。读者对象是各类大专院校师生,数学工作者。 教学数学论文发表刊物:《高等数学研究》本刊物配合大学教学教育,研究和阐发高等数学得的理论、方法及应用,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大学生数学素养为宗旨,为培养高质量得的科技人才服务。主要读者对象为大学生,大学和中等学校数学教师,其他科技人员和数学爱好者。设置众多栏目,具有学术与科普兼顾,数学研究与教育研究相结合,最为贴近广大师生得的特色。 教学数学论文发表刊物:《小学数学教育》本刊物创办以来,密切配合基础教育得的中心工作和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得的研究课题,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得的经验,对提高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得的推动作用,受到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得的欢迎。为了在实施数学新课程中帮助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更好地理解《数学课程标准》,了解新得的课程标准教材,刊登关于《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体会及数学课程标准教材介绍、使用过程中得的经验体会、优秀案例评析等方面得的文章,以使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更地理解数学新课程,实施数学新课程。          教学数学sci论文发表刊物:《数学研究》本刊物为综合性数学刊物,其宗旨是推进数学科学研究,及时报道数学理论成果与应用数学成果,主要刊载有关数学得的创造性论文,研究简报等。读者对象为数学工作者,大专院校数学教师,理工科研究生,数学科学各专业高年级学生,有关科技工作者以及数学爱好者。

有很多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小学教学参考〉〈中学生数理化〉、〈教学探索〉、〈教学与管理〉〈吉林教育学院学报〉等,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要求选择,是要省级的还是国家级的,这几个价格都不一样的

发表高等数学论文

数学是教育当中三大学科之一,数学教师发表数学论文在晋升职称时是必备得的条件之一,发表数学教育论文普刊针对数学教育得的期刊有60多种,教育综合类期刊也可以是数学教师参考得的方向之一。 教学数学论文发表刊物:《初中数学教与学》本刊物由扬州大学主办得的教学研究刊物,它以“初等数学教与学得的研究”为特色,最大限度地贴近中学数学教学实际,反映广大师生在初等数学教与学过程中总结得的新观点、新体会和新经验,文风朴实,介绍“用得上得的教育理论,学得会得的解题技巧”,服务教学。 教学数学论文发表刊物:《大学数学》本刊物是经科技部批准,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主办得的全国性以教学为主得的数学sci期刊。读者对象是各类大专院校师生,数学工作者。 教学数学论文发表刊物:《高等数学研究》本刊物配合大学教学教育,研究和阐发高等数学得的理论、方法及应用,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大学生数学素养为宗旨,为培养高质量得的科技人才服务。主要读者对象为大学生,大学和中等学校数学教师,其他科技人员和数学爱好者。设置众多栏目,具有学术与科普兼顾,数学研究与教育研究相结合,最为贴近广大师生得的特色。 教学数学论文发表刊物:《小学数学教育》本刊物创办以来,密切配合基础教育得的中心工作和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得的研究课题,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得的经验,对提高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得的推动作用,受到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得的欢迎。为了在实施数学新课程中帮助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更好地理解《数学课程标准》,了解新得的课程标准教材,刊登关于《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体会及数学课程标准教材介绍、使用过程中得的经验体会、优秀案例评析等方面得的文章,以使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更地理解数学新课程,实施数学新课程。          教学数学sci论文发表刊物:《数学研究》本刊物为综合性数学刊物,其宗旨是推进数学科学研究,及时报道数学理论成果与应用数学成果,主要刊载有关数学得的创造性论文,研究简报等。读者对象为数学工作者,大专院校数学教师,理工科研究生,数学科学各专业高年级学生,有关科技工作者以及数学爱好者。

确定论文题目:一般来说,论文题目需要具体而有限,以便准确定位论文研究范围,同时需要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

搜集和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前人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可以有助于确定论文研究方向,避免重复研究,同时还能够帮助你深入理解高等数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确定论文研究范围和方法:根据论文题目和已有文献,确定论文的研究范围和方法,可以考虑使用具体的数学定理或方法来解决问题,或者进行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等实际应用研究。

开展研究和分析:根据确定的研究方向和方法,进行具体的数学分析、计算和证明等研究工作,需要使用逻辑清晰、严密的数学语言来表述。

撰写论文:根据论文规范,撰写高数论文,需要遵循科学的论文写作规范和语言规范,同时还需要注意语言表达、论据逻辑、结论的准确性等方面的问题。

总之,写好高数论文需要全面掌握高等数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同时还需要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的论文写作能力。如果你需要写高数论文,可以参考以上步骤,同时可以向导师或同学寻求帮助和意见。

大学数学论文范文

导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题目: 大学代数知识在互联网络中的应用

摘要: 代数方面的知识是数学工作者的必备基础。本文通过讨论大学代数知识在互联网络对称性研究中的应用,提出大学数学专业学生检验自己对已学代数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一种新思路,即思考一些比较前沿的数学问题。

关键词: 代数;对称;自同构

一、引言与基本概念

《高等代数》和《近世代数》是大学数学专业有关代数方面的两门重要课程。前者是大学数学各个专业最重要的主干基础课程之一,后者既是对前者的继续和深入,也是代数方面研究生课程的重要先修课程之一。这两门课程概念众多,内容高度抽象,是数学专业学生公认的难学课程。甚至,很多学生修完《高等代数》之后,就放弃了继续学习《近世代数》。即使对于那些坚持认真学完这两门课程的学生来讲,也未必能做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而要做到“知其所以然,还要知其不得不然”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众所周知,学习数学,不仅逻辑上要搞懂,还要做到真正掌握,学以致用,也就是“学到手”。当然,做课后习题和考试是检验是否学会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利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去解决一些比较前沿的数学问题,也是检验我们对于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一个重要方法。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笔者结合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互连网络的拓扑结构可以用图来表示。为了提高网络性能,考虑到高对称性图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质,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工作者通常建议使用具有高对称性的图来做互联网络的模型。事实上,许多著名的网络,如:超立方体网络、折叠立方体网络、交错群图网络等都具有很强的对称性。而且这些网络的构造都是基于一个重要的代数结构即“群”。它们的对称性也是通过其自同构群在其各个对象(如:顶点集合、边集合等)上作用的传递性来描述的。

下面介绍一些相关的概念。一个图G是一个二元组(V,E),其中V是一个有限集合,E为由V的若干二元子集组成的集合。称V为G的顶点集合,E为G的边集合。E中的每个二元子集{u,v}称为是图G的连接顶点u与v的一条边。图G的一个自同构f是G的顶点集合V上的一个一一映射(即置换),使得{u,v}为G的边当且仅当{uf,vf}也为G的边。图G的全体自同构依映射的合成构成一个群,称为G的全自同构群,记作Aut(G)。图G称为是顶点对称的,如对于G的任意两个顶点u与v,存在G的自同构f使得uf=v。图G称为是边对称的,如对于G的任意两条边{u,v}和{x,y},存在G的自同构f使得{uf,vf}={x,y}。

设n为正整数,令Z2n为有限域Z2={0,1}上的n维线性空间。由《近世代数》知识可知,Z2n的加法群是一个初等交换2群。在Z2n中取出如下n个单位向量:

e1=(1,0,…,0),e2=(0,1,0,…,0),en=(0,…,0,1)。

●n维超立方体网络(记作Qn)是一个以Z2n为顶点集合的图,对于Qn的任意两个顶点u和v,{u,v}是Qn的一条边当且仅当v-u=ei,其中1≤i≤n。

●n维折叠立方体网络(记作FQn)是一个以Z2n为顶点集合的图,对于Qn的任意两个顶点u和v,{u,v}是Qn的一条边当且仅当v-u=ei(1≤i≤n)或者v-u=e1+…+en。

●n维交错群图网络(记作AGn)是一个以n级交错群An为顶点集合的图,对于AGn的任意两个顶点u和v,{u,v}是AGn的一条边当且仅当vu-1=ai或ai-1,这里3≤i≤n,ai=(1,2,i)为一个3轮换。

一个自然的问题是:这三类网络是否是顶点对称的?是否边对称的?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问题都可以利用大学所学的代数知识得到完全解决。

二、三类网络的对称性

先来看n维超立方体网络的对称性。

定理一:n维超立方体网络Qn是顶点和边对称的。

证明:对于Z2n中的任一向量x=(x1,…,xn),如下定义V(Qn)=Z2n上面的一个映射:f(x):u→u+x,u取遍V(Qn)中所有元素。容易验证f(x)是一个1-1映射。(注:这个映射在《高等代数》中已学过,即所谓的平移映射。)而{u,v}是Qn的一条边,当且仅当v-u=ei(1≤i≤n),当且仅当vf(x)-uf(x)=ei(1≤i≤n),当且仅当{v(fx),u(fx)}是Qn的一条边。所以,f(x)也是Qn的一个自同构。这样,任取V(Qn)中两个顶点u和v,则uf(v-u)=v。从而说明Qn是顶点对称的。

下面证明Qn是边对称的。只需证明:对于Qn的任一条边{u,v},都存在Qn的自同构g使得{ug,vg}={0,e1},其中0为Z2n中的零向量。事实上,{uf(-u),vf(-u)}={0,v-u},其中v-u=ei(1≤i≤n)。显然,e1,…,ei-1,ei,ei+1,…,en和ei,…,ei-1,e1,ei+1,…,en是Z2n的两组基向量。由《高等代数》知识可知存在Z2n上的可逆线性变换t使得t对换e1和ei而不动其余向量。此时易见,若{a,b}是Qn的一条边,则a-b=ej(1≤j≤n)。若j=1,则at-bt=ei;若j=i,则at-bt=e1;若j≠1,i,则at-bt=ej;所以{at,bt}也是Qn的一条边。由定义可知,t是Qn的一个自同构。进一步,{0t,(v-u)t}={0,e1},即{uf(-u)t,vf(-u)t}={0,e1}。结论得证。

利用和定理一相似的办法,我们进一步可以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二:n维折叠立方体网络FQn是顶点和边对称的。

最后,来决定n维交错群图网络的对称性。

定理三:n维交错群图网络AGn是顶点和边对称的。

证明:首先,来证明AGn是顶点对称的。给定An中的一个元素g,如下定义一个映射:R(g):x→xg,其中x取遍An中所有元素。容易验证R(g)为AGn顶点集合上上的一个1-1映射。(注:这个映射在有限群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映射,即所谓的右乘变换。)设{u,v}是AGn的一条边,则vu-1=ai或ai-1,这里1≤i≤n。易见,(vg)(ug)-1=vu-1。所以,{vR(g),uR(g)}是AGn的一条边。因此,R(g)是AGn的一个自同构。这样,对于AGn的任意两个顶点u和v,有uR(g)=v,这里g=u-1v。这说明AGn是顶点对称的。

下面来证明AGn是边对称的。只需证明对于AGn的任一条边{u,v},都存在AGn的自同构g使得{ug,vg}={e,a3},其中e为An中的单位元。给定对称群Sn中的一个元素g,如下定义一个映射:C(g):x→g-1xg,其中x取遍An中所有元素。由《近世代数》知识可知,交错群An是对称群Sn的正规子群。容易验证C(g)是AGn的顶点集合上的一个1-1映射。(注:这个映射其实就是把An中任一元素x变为它在g下的共轭。这也是有限群论中一个十分常用的映射。)令x=(1,2),y(j)=(3,j),j=3,…,n。下面证明C(x)和C(y(j))都是AGn的自通构。取{u,v}为AGn的任一条边,则vu-1=ai或ai-1。从而,vC(x)(u-1)C(x)=(x-1vx)(x-1u-1x)=x-(1vu-1)x=ai-1或ai。

因此,{uC(x),vC(x)}也是AGn的一条边。从而说明C(x)是AGn的自通构。同理,若j=i,有vC(y(j))(u-1)C(y(j))=a3-1或a3;若j≠i,则有vC(y(j))(u-1)C(y(j))=ai-1或ai。这说明{uC(y(j)),vC(y(j))}也是AGn的一条边,从而C(y(j))是AGn的自通构。现在,对于AGn的任一条边{u,v},令g=u-1,则{uR(g),vR(g)}={e,vu-1}={e,ai}或{e,ai-1}。若i=3,则{e,a3-1}C(x)={e,a3}。而若i≠3,则{e,ai}C(y(j))={e,a3}而{e,ai-1}C(y(j))={e,a3-1}。由此可见,总存在AGn的自同构g使得{ug,vg}={e,a3},结论得证。

至此,完全决定了这三类网络的对称性。不难看出,除了必要的图论概念外,我们的证明主要利用了《高等代数》和《近世代数》的知识。做为上述问题的继续和深入,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考虑以下问题:

1、这些网络是否具有更强的对称性?比如:弧对称性?距离对称性?

2、完全决定这些网络的全自同构群。

实际上,利用与上面证明相同的思路,结合对图的局部结构的分析,利用一些组合技巧,这些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三、小结

大学所学代数知识在数学领域中的许多学科、乃至其他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笔者认为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熟悉的科研领域,选取一些与大学代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前沿数学问题,引导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相关研究,甚至可以吸引一些本科生加入自己的课题组。当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比如讲解相关背景知识、必要的概念和方法等。指导学生从相对简单的问题入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加深对代数学知识的系统理解,积累一些经验,为考虑进一步的问题奠定基础。

结束语

本文所提到的利用《高等代数》和《近世代数》的知识来研究网络的对称性就是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曾做过的一些尝试。在该方面,笔者指导完成了由三名大三学生参加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一项。这样以来,学生在学习经典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思考一些比较前沿的数学问题;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

随着数学文化的普及与应用,学术界开始重视对于数学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挖掘,这其中数学史在阶段我国大学数学教学之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实现大学数学皎月的两种现象进行分析,在揭示数学本质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数学史在我国大学数学教育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在数学教学之中利用数学史进行启发式教学活动。本文从数学史的角度,对于大学数学教学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中分析出适合我国大学数学教育的主要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

数学史;大学数学教育;作用

一、引言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其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数学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是一门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综合性学科,其中不仅仅有具体的数学内容,同时也包含着历史学、哲学、宗教、人文社科等多学科内容。这一科目,距今已经有二千年的历史了。其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数学史研究方法论的相关问题;

第二,数学的发展史;

第三,数学史各个分科的历史;

第四,从国别、民族、区域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

第五,不同时期的断代史;

第六、数学内在思想的流变与发展历史;

第七,数学家的相关传记;

第八,数学史研究之中的文献;

第九,数学教育史;

第十,数学在发展之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二、数学史是在大学数学教学之中的作用

数学史作为数学文化的重要分支,对于大学数学教学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用数学史进行教学活动,由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习惯,强化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了如下总结: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大学数学的教学之中应用数学史,进行课堂教学互动,可以最大限度的弱化学生在学习之中的困难,将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定义,转变为简单易懂的生动的事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更便于学生理解。

从学生接受性的角度来讲,数学史促进了学生的接受心理,帮助学生对于数学概念形成了自我认知,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透彻掌握,激发了学生兴趣的产生。其次,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数学史实际意义上来说,有很多讲授数学家在创新思维研发新的理论的故事,这些故事从很多方面对于当代大学生据有启迪作用。例如数学家哈密顿格拉斯曼以及凯利提出的不同于普通代数的具有某种结构的规律的代数的方法代开了抽象代数的研究时代。用减弱或者勾去普通代数的各种各样的假设,或者将其中一个或者多个假定代之一其他的假定,就有更多的体系可以被研究出来。这种实例,实际上让学生从更为根本的角度对于自己所学的代数的思想进行了了解,对于知识的来龙去脉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针对这些过程,学生更容易产生研究新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再次,认识数学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广泛应用,在以往的大学数学教学之中,数学学科往往是作为一门孤立的学科而存在的,其研究往往是形而上的研究过程,人们对于数学的理解也是枯燥的,是很难真正了解到其内涵的。但是数学史的应用,与其在大学数学教学之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在社会生活之中的数学,在数学的教学之中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具有真实性,将原本孤立的学科,拉入到了日常生活之中。从这一点上来说,数学史使得数学更加符合人类科学的特征。

三、数学史在大学数学教学之中的应用

第一,在课堂教学之中融入数学史,以往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学生除了记笔记验算,推导以外,只能听老师讲课,课堂内容显得比较生硬,教师针对数学史的作用,可以在教学之中融入数学史,在教学活动之中将数学家的个人传记等具有生动的故事性的数学史内容,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兴趣。例如一元微积分学的相关概念,学生在普通的课堂之中,很难做到真正意义的掌握,而更具教学大纲,多数老师的教学设计是:极限——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比较呼和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但是却忽视了其产生与又来,教师在教学之中可穿插的讲授拗断——莱布尼茨公式的又来,将微积分艰难的发展史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更加便于学生理解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利用数学方法论进行教学,数学方法论是数学史的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方法论的探索对于大学数学教学来说,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极限理论的课堂教学来说,除了单纯的对于极限的相关概念进行讲解的基础上,也可以将第二次数学危机以及古希腊善跑英雄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等相关故事,融入到课堂之中。这种让学生带着疑问的听课方式,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全面的促进了学生在理解之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理解极限的形成思想,并逐渐的享受自身与古代数学家的共鸣,从而促进自身对于数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融入数学史的相关内容,不仅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实践之中,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这种教学模式与方法对于提高我国大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更进一步推动了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进行。

作为工科类大学公共课的一种,高等数学在学生思维训练上的培养、训练数学思维等上发挥着重要的做用。进入新世纪后素质教育思想被人们越来越重视,如果还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以现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数学建模,在实际问题和理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高数老师以课后实验着手,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使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

一、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观念陈旧化

就当前高等数学的教育教学而言,高数老师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思考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过于重视,一切以课本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作为一门充满活力并让人感到新奇的学科,由于教育观念和思想的落后,课堂教学之中没有穿插应用实例,在工作的时候学生不知道怎样把问题解决,工作效率无法进一步提升,不仅如此,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让学生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教学方法传统化

教学方法的优秀与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高数老师在授课的时候都是以课本的顺次进行,也就意味着老师“由定义到定理”、“由习题到练习”,这种默守陈规的教学方式无法为学生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独自学习、思考的能力进一步下降。这就要求教师致力于和谐课堂氛围营造以及使用新颖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学习。

二、建模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对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数学建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国内出现很多以数学建模为主体的赛事活动以及教研活动,其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还能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的品质,培养踏实的工作精神,在协调学生学习的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等上有突出的作用。虽然国内高等院校大都开设了数学建模选修课或者培训班,但是由于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较大,所以课程无法普及为大众化的教育。如今,高等院校都在积极的寻找一种载体,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力,让学生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最好的载体则是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作为工科类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由于其必修课的性质,把数学建模引入高等数学课堂中具有较广的影响力。把数学建模思想渗入高等数学教学中,不仅能让数学知识的本来面貌得以还原,更让学生在日常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数学建模要求学生在简化、抽象、翻译部分现实世界信息的过程中使用数学的语言以及工具,把内在的联系使用图形、表格等方式表现出来,以便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实际的学习数学建模之后,需要检验现实的信息,确定最后的结果是否正确,通过这一过程中的锻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主动地、客观的辩证的运用数学方法,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将建模思想应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一)在公式中使用建模思想

在高数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是公式,也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为了让教师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对计算的技巧进一步提升之余,还要和建模思想结合在一起,让解题难度更容易,还让课堂氛围更活跃。为了让学生对公式中使用建模思想理解的更透彻,老师还应该结合实例开展教学。

(二)讲解习题的时候使用数学模型的方式

课本例题使用建模思想进行解决,老师通过对例题的讲解,很好的讲述使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怎样使用数学建模。完成每章学习的内容之后,充分的利用时间为学生解疑答惑,以学生所学的专业情况和学生水平的高低选择合适的例题,完成建模、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

一般而言,在竞赛中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竞争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充分的利用资源并广泛的宣传,让学生积极的参加竞赛,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让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在竞争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今后也会努力学习,改正错误,提升自身的能力。

四、结束语

高等数学主要对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在高等数学中应用建模思想,促使学生对高数知识更充分的理解,学习的难度进一步降低,提升应用能力和探索能力。当前,在高等教学过程中引入建模思想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高校高等数学老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的同时也需要学生很好的配合,以便于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

高等数学论文发表

高数学习应该按照这些套路来。

课前有的同学喜欢预习,这点在初高中数学,非常有效,可是在面对高数的时候蒙圈了,因为根本看不懂,不过没关系,高数不用课前预习,因为你也看不懂,但是,上课一定要 认真的听讲,记得是认真的听讲,特别是认真听讲老师的推倒过程,这点是非常重要的,高数不仅仅要知道结果,重要的是过程。

至于在课后,当然还是和普通的数学学习方法一样,及时的复习,复习当天的内容,特别是要做一定量的题目,理解消化和吸收。

当然作业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做作业一定要认真,虽然大学抄作业不丢人,因为还有不写作业的,但是,你如果是抄作业那还不如不写,建议认真完成高数的作业,因为实在太重要了。

数学中的无穷以潜无穷和实无穷两种形式出现。

在极限过程中,变量的变化是无止境的,属于潜无穷的形式。而极限值的存在又反映了实无穷过程。最基本的极限过程是数列和函数的极限。

数学分析以它为基础,建立了刻画函数局部和总体特征的各种概念和有关理论,初步成功地描述了现实世界中的非均匀变化和运动。

数学的计算性方面。在初等数学中甚至占了主导的地位。它在高等数学中的地位也是明显的,高等数学除了有很多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之外,也有一大批计算性很强的学科,如微分方程、计算数学、统计学等。在高度抽象的理论装备下,这些学科才有可能处理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复杂计算问题。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高等数学

大学高数小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大学高数小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对高等数学的教学实践,以及高等数学的教学特点,给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高数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数;自学能力;会学;乐学

同志曾说:“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人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这个道理。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之找到适合学生自己的独立学习方法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自己高等数学的教学实践,以及针对石大商学院学生的特点,谈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是明确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学习高数的重要性。

刚上大学,有的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一下子变得困难起来,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有的甚至认为自己没有数学细胞,觉得数学越学越难学,越学越糟糕。其实,同学们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与初高中相比,大学数学内容丰富,推理论证性强,抽象,教学难度大,学习要求明显提高。对于非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感觉高数对自己以后找工作也没用,就是一门基础学科,学与不学都一样,另外再加上原来是文科的学生来说,更感觉是天书,一遇到学习困难就缴械投降,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从此就不再愿意学习数学。那么这个时候,带课教师的正确引导就变的更为重要。带课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前,非常有必要针对这门新课程进行入学教育,结合学生的专业,做些简单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重要性、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及课程大致的教学安排。了解这些是为避免学生开始时就不自觉地进入被动的学习,在学之前就知道为何要学、如何去学。这也为以后的自主学习开了个好头。

二、是努力让学生对高数爱学,乐学,会学。

教学水平的高低通过学生来检验,教学效果优良的课程,学生一定由爱学到会学。其实也就是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该如何体现呢?

(1)认真开列自学提纲

主要由教师根据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抓住教学的重难点,给学生列出自学提纲。列题纲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体现学生积极主动性学习。同时,为了提出高质量的自学提纲,教师就必须要吃透课本,很好的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如在讲《线性代数》的矩阵概念和运算这一节的内容时,可以给学生列出这样的提纲。

1、什么是矩阵?也就是矩阵的概念。

2、矩阵与行列式的区别在哪?从形式上有什么区别?

3、矩阵都有哪些运算?具体的'每一种运算都是如何来进行的?在数k乘矩阵的运算与数k乘行列式的运算的区别在哪?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自学来解决这些疑问。

(2)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自学能力的核心是数学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提高了,也会促进其他能力的发展。由于大多学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习惯听老师讲,思维上养成惰性,被动的接受,从来不去自己主动的学习,老师讲多少就听听多少。这也是一部分学生对数学经常有“一讲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原因。只会用公式去套题,或用题去套公式,没有正确的解题思路,不会思考,更不善于思考,也就不能举一反三。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自学,必须学会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数学阅读的指导。把握数学阅读的“四种读法”。“四种读法”是指:

a、“泛读”:要求对本节课的大致内容有初步了解,了解基本内容;

b、“细读”:要求对所读内容有全面的一个了解,弄清定理、公式的性质,明确公式、例题的渐进梯度和知识关联的范围;

c、“精读”:在泛读的基础上,对与重点、难点有关的内容进行阅读,着重掌握数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d、“熟读”: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总结规律,融会贯通,基本内容烂熟于心。

(3)注重练习,及时的进行归纳总结

数学课不同于其它课,最大的窍门在于多练,孰能生巧。只有通过大量的做练习题,才能更好地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才能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才能把失误降到最低点。平时练习太少,计算能力太差,考试的时候一做就错。另外,在做完题后及时的进行总结。就拿行列式的计算来说,只有多多练习,在做完题后,及时针对不同的行列式进行方法总结,你才能掌握求解行列式的技巧,比如定义法,目标行列式法,降阶法,升阶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了方法后,在做题的时候,才能根据行列式的特点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

(4)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复习,培养自学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和复习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预习,学生才能更清楚的知道自己对本节的哪个知识点看不懂,带着问题听课,听课的时候有所侧重,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因为不会,上课才要更好好的听老师讲,使学生“乐学”。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当然课后复习也特别的重要,学生往往不太重视对概念的理解,以致导致学生课堂上啥都听懂了,下去做题问题就出现了,其实这是学生对概念没吃透,稍微变下题型就不知道从哪下手。复习不是翻开书走马观花,要找到自己不会的地方,增强记忆。因此这一方面,老师一定引导学生围绕学习重点,理解相关的内容,在概念,理论以及方法上下功夫。

(5)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洗耳恭听的课堂学习环境是不可能吸引学生好奇、自由想象和大胆质疑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的被动,学的压抑,当然不可能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愉快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摒弃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活跃氛围,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吸引学生眼球。教师讲课的内容要承前启后,突出重点,讲透难点;讲课的语言要规范,准确,力求生动;讲课的声音不仅要洪亮,而且要悦耳;语调要抑扬顿挫,有起伏,有高潮,还可以适当采取诙谐幽默的语言。教师在讲课时目光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表情,看学生是否听课,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听懂,切不可背向学生念讲稿。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可以恰当的在课堂中提问,或自问自答,或组织学生当堂讨论,或者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或者是如果课时容许的情况下辅导学生备课主讲某节内容,然后教师讲评,最后教师把学生讲的不到位的地方,再加以补充,效果很好。

在课堂练习中,让个别同学在黑板上做,做完教师并不要急于评价谁是谁非,而让其他学生自己来评讲,解错了,要分析原因,找出错误的症结,再重新做一遍。这样做,不但使得练中有思,而且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正确的该怎么做;解对了,要想有没有更好的解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大家集思广议,不但把问题解决了,而且还可以拓宽大家的思路,使他们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6)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两方面,一方面是老师要根据该课程的特点,高数内容多且抽象,若能采取多媒体+适当板书的讲授,定能事半功倍。另外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可以使用动画,图案的效果,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就是学生要利用网络优势,学会查找学习资料以及充分利用相关媒体资源。特别要注意网上学习资料的下载和学习,比如本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任课教师一般会在教学平台上传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以及相关的学习课件,练习题。

这是笔者借鉴同行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自学能力,或者说一种兴趣,要培养学生爱学,乐学数学;不要一提起数学,大家都很头疼的。总之,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振华.关注学生差异,提升有效教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2).

[2]马德炎.谈创新与大学数学教育[J].大学数学,2003(1).

高数学习对许多大一学生生来讲, 有些困难,成绩不理想。教师一直在苦苦思考:虽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了种种努力, 但还是有许多学生学习不好, 这是什么原因?调查显示:这部分学生或者学习兴趣不高,或者学习不得要领。因而, 高数学习必须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所收获。1 学习者要意识到学习高数的重要性, 提高学习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据了解, 许多学生意识不到高数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对大学课程里学习高数的重要性不甚清楚,也没有学习的热情,更谈不上积极性了。1 . 1 数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与素质教育作用现代信息、空间技术、核能利用、基因工程、微电子、纳米材料等引领的新技术革命, 以及现代人文科学的定量分析需要以数学为主要基础。数学学科严密的定义方式、缜密的逻辑思维、全面的系统分析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数学学科中的集中反映,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素质表现在数学意识、数学语言、数学技能、数学思维四个方面。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从而提高人的素质。这是有例子可以验证的。以北京大学地质系为例,一个系就培养了48 位中科院院士, 而这得益于李四光先生的理念——加强数理基础, 原因就是学生的工科数学基础好、逻辑思维强、头脑清晰。1 . 2 培养对高数的兴趣能激发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的激发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就会挤时间学习了。”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感知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锐而丰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智力和创造力,提高学习效率。1.2.1 提高学习高数的兴趣首先从了解数学史做起我们可以首先了解中国数学史,了解中国数学的萌芽、发展、全盛、衰弱的过程和原因;我们还可以从高数中的微积分发明的历史谈起,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和感受来体会到数学的博大精深,激发探求欲望。

像这种论文的话,你可以到网上搜索一下相关的范文来参考一下,你可以输入一些关键字关键词来进行查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