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中国在国际上论文发表情况

发布时间:2024-07-03 08:49:49

中国在国际上论文发表情况

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影响力分析MedPeer国内先进的医学科研服务人工智能平台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创造新的知识以解决未知的问题,科研论文作为传播科研成果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承载着记录科研成果和提供学术交流的任务。论文在国际发表,可以让更多的国外同行了解我国最新的科研成果,获得更高的国际影响力,所以在近20年里以SCI为代表的国际期刊论文成为我国科研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样的科研管理政策下,我国学者往往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发表到国际期刊上,使得我国国际论文数量在过去20多年里出现“井喷”式增长。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我国的国际论文由1995年的13134篇增加到2017年的361220篇,翻了近28倍,我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发表国际论文最多的国家。虽然我国的国际论文在数量上取得了突破,但其质量及国际影响力却一直遭到质疑——我国国际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虽然已经名列世界第二,但研究显示大量引用是来自我国同行的“自引”,而这种来自本国同行的引用不能完全代表文章的国际影响力。本研究对过去30年我国国际论文的被引用情况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以了解我国国际论文的被引及自引情况,获得真实的国际影响力。1. 研究综述1.1 引用与科研影响力科研评价的理论基础源于美国著名社会学家Merton的规范主义科学社会学理论——科学是一个有着规范、价值和奖励的社会制度,科学的本质在于创造知识、传播知识以获得同行的认可。基于这一理论,论文和著作成为科研成果的主要呈现方式,其数量也成为国外科研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与此同时,科学社会学理论认为,引用是施引文章对被引文章的一种标记,里面承载着引用者对于被引文章的评价和认识,是一种对于科研成果表示感谢的认可,所以引文也成为评价科研成果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虽然Merton的规范主义理论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并奠定了科研评价的主要理论基础,但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Piaget为首的建构主义者却对科学知识的构建与价值提出了不同观点。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科学知识是在政治经济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建构,知识的产生来源于人类对社会环境的体验而与自然环境无关。建构主义者强烈质疑“引用等同认可”的观点,认为引用是一种说服的工具——为了让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作者往往在自己文章中引用许多著名学者的文章,以显示其权威性。两种不同理论的存在引发了大量关于引文本质的实证研究,而两种理论都在某些实证研究的结果中得到了证实或部分证实,所以很难说规范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哪个更好,哪个能更准确地解读引文的本质。虽然目前没有统一的关于引文本质的理论,但规范主义理论仍然被广泛应用于科研评价实践中——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多少被认为代表其学术影响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络传播的广泛应用,许多学者意识到传统的科研评价仅局限于对发表文章数量和引用次数的计算,已经无法全面地反映科研成果及其影响力。Cronin说,早在2005年就提出需要将博客、网上点评、文章下载量和致谢都包括在科研评价中;Sugimoto等人认为,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也是一种学术影响力的表现;Desrochers等人认为,社交媒体的曝光度与著作权、引用和致谢一样都代表学术影响力;Priem等人于2010年提出Altmetrics这一概念,认为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中的收藏、分享、提及等行为所反映的影响都应该算是科研成果的另外一种影响力——社会影响力。1.2 科学国际化法国著名生物学家Pasteur在19世纪就提出了“科学无国界”的概念,也算是科学国际化的最早倡导者,他的这一观点被后来的学者普遍接受,并深深植入西方的科研评价理论之中——科学研究不分国界而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然而,这一理论从西方发达国家的视角出发,建立在国际学术出版资源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英语成为国际期刊垄断语言的背景下,并不能普遍适用于英语为非母语的发展中国家。英语为非母语的发展中国家学者为了获得所谓的国际影响力,不得不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发达国家的英语期刊上。在发表过程中,他们除了遇到潜在的语言或意识形态上的歧视,还要无偿甚至付费(开放获取期刊的版面费)将知识产权转让于人;而他们的国内同行为了了解这些最新的科研成果还不得不向发达国家的学术出版商支付昂贵的订阅费用。科学研究为发达国家创造和传播了知识,但很多时候是以发展中国家科研成果的流失为代价的。在二战结束后,随着其他传统学术交流语言(比如法语、德语) 的文章越来越少,英语逐渐占据国际学术交流语言中的垄断地位,在Web of Science收录论文中英语论文的比例由二战前的60%增加到目前的95%。英语对于学术交流语言的垄断导致对其他语种论文的歧视,非英语期刊很难被Web of Science收录,而非英语文章较少被国际同行引用。英语对学术交流的垄断也表现在选题上,许多研究某一国家、地区的本土化选题很难在英语国际期刊上发表。在追求科研国际化的趋势下,许多学者为了发表英语文章,不得不选择一些迎合国际化的题目,这使得许多本土化的研究受到挤压,这一点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一现象在我国的科研活动中也普遍存在,在我国国际论文数量翻了28倍的这25年里,国内论文数量仅仅增加了不到5倍,并且在2011年后出现下滑。为了满足科研考核的要求,我国学者更愿意选择国际化的选题以投稿Webof Sci-ence收录的国际期刊,而不选择只能在国内发表的本土化的选题。即使是既适合国际又适合国内发表的选题,大部分人更愿意发表到国外,从而造成国内大量的优质稿源外流,进而影响国内学者获取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1.3 科研论文的国际影响力在传统的科研评价理论中,引文代表着引用者对于被引文章的认可与致谢,所以文章的被引数量往往被用来评价其代表的科研成果的质量。我国国际论文被引次数的增长也被认为是目前科研评价体系所取得的成就之一。然而,这一统计并没有排除我国同行的“自引”——文章被本国同行引用在科研评价上并不能代表其国际影响力。以往的研究发现,因为语言和研究内容接近,在引用文献时学者们更愿意引用本国同行的文章,这也导致部分国家国际论文的本国自引率较高。这种自引现象在我国学者中尤其明显。唐莉等人在2015年的研究中发现,我国学者的本国自引率高于其他国家学者,而这一结果也被后来的研究一一证实。早在1999年,Bookstein和Yitzhaki发现,本国自引率会影响对不同国家科研评价的结果;Ladle等人则提出,需要在科研成果国际影响力的评价中排除自引;Bakare和Lewison更是提出,一个新的指标"Country Over Citation Ratio"(国家引用率) 来描述不同国家的自引率。也有相关研究探讨我国国际论文的本国自引率问题。Shu和Lariviere发现,我国有些国际论文被国内同行大量引用,从而形成一种国际影响力巨大的错觉;Shehatta和Al-Rubaish也发现,中国国际论文的本国自引率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需要在衡量中国论文国际影响力时据此予以调整。然而,在我国的各项科技统计中还没有对本国自引和他引进行区分,所以我们尚不知道在排除本国自引之后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影响力,这也是本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 研究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分析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影响力——在排除我国同行自引的情况下,我国国际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及其所代表的国际影响力。为此我们将探讨以下三个问题:在过去30年里,我国国际论文的自引率是如何变化的?如果排除自引的影响,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国际影响力究竟如何?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国际影响力是否因学科而异?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科研成果的传播不局限于期刊论文的形式,诸如图书馆借阅次数、网络浏览和下载次数等都可以反映科研成果的影响力,但在传统的科学计量学研究中仍然倾向于使用引文和引用次数来分别代表科研成果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因每一次引用都可以视作引用人对被引文献的一种认可和致谢。3. 研究方法为了回答以上三个问题,我们提取1990至2015年Web of Science收录的论文及其引文数据,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学科在国家层次的自引情况,最终计算出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国际影响力,并在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比较。首先从Web of Science核心库中提取1990至2015年发表的所有研究论文(文件类型=ar- ticle),总数为23382313篇;同时提取这些论文从发表当年到发表后3年的所有引文数据(比如2015年发表的文章在2015至2018年间的 用数据) ,因为相对较长的调查期(3年)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出论文的引用情况。所有提取的文章(包括引文)根据第一作者的国家确定文章的来源国家,无论文章有多少个合作者,合作者来自多少个国家,一篇文章只 有一个来源国家,以避免国际合作文章的来源国被重复计算。如果引用文章和被引文章的来源国相同,即可认定是国家层次的自引。与此同时,使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学科分类系统”(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Classification)将所有Web of Science论文分入14个一级学科(见表1),以分析不同学科自引率的变化。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与“ Web of Science学科分类”(Web of Science Categories) 允许将同一期刊分到多个学科不同的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学科分类系统中,一个期刊只能被分到一个学科中,这样也避免了同一篇文章在不同学科中被重复计算的可能。为回答前文的三个问题,我们利用收集的数据计算出相应的指标。首先,通过论文的引用文章来源中本国文章的比例计算出历年各国(包括中国)在国家层次上的文章自引率,以回答第一个问题。 然后,在排除自引的数据后,重新计算历年各国(包括中国)的文章国际引用率(国际引用次数/ 发表文章总数)和国际引用比(被国际引用文章数/发表文章总数),以回答第二个问题。最后,深入分析2015年发表文章的数据,按学科分别计算出各国(包括中国)在各个学科的引用率并加以比较分析,从而回答第三个问题。4. 研究结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的国际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次数都成倍增长,被Webof Science收录的研究论文(article)数量由1990年的6044篇增长到2015年的288856 篇;而论文在发表后3年(含发表当年)被引用次数也相应地从7809次增加到2329399次,两个数据都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与此同时,我国国际论文的自引率也由1990年的44.2%增加到2015年的65.1%,而在同期内全球包括西方七个主要工业国家(同时也是世界前十的论文发表大国)的自引率均有下降——全球自引率由1990年的50.0%下降到2015年的38.4%,原来自引率最高的美国在同期由63.3%下降至44.4%,而其他几个西方主要国家的自引率均已下降到40%以下。目前我国是论文自引的第一大国,自引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而且自引率增长的趋势还在继续(见图1)。如图2所示 ,在不排除自引的情况下,我国国际论文的引用率在2013年超过全球论文的平均引用率,由1990年的1.292增加到2015年的9.056,不仅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8.296),而且仅次于美、英、德三国,排名世界第四。如图3所示,在被引用文章比例上,我国国际论文也由1990年的44.1%增长至2015年的87.9%,不仅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86.0%),而且与西方主要国家相差无几。但是,这些国际影响力的数据在排除了自引之后大幅下降,我国论文的国际引用率虽然在过去30年里不断增长,但在2015年仍然只有3.161,不仅低于国际平均水平(5.114),而且在全球只能排在第128 位。而在论文国际引用比上,我国在2015年的论文国际引用比只有66.7%,低于国际平均水平(73.8%),在全球只能排在第136位。如果我们深入分析,2015年发表的文章及其在随后3年里的被引情况,可以得到各个学科内全球和我国的自引率及其对科学计量学指标的影响。如表2所示,在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学科分类系统划定的14个一级学科中,我国国际论文的自引率在其中12个学科中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只在临床医学 (45.4%) 和物理(41.1%)两个学科中自引率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45.7%和43.7%)。如果不考虑自引的影响,我国国际论文的引用率在一半学科中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在剩下一半学科中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如果将本国的引用排除在外,我国国际论文的国际引用率在除临床医学(2.810比2.803)和物理(0.480比0.415)外的其他12个学科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不排除自引的情况下,我国有9个学科的论文引用比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在自引被排除后,只有艺术(20.3%比19.5%)、临床医学(70.1%比67.3%)、物理 (21.4%比20.5%)、健康卫生(72.3%比 66.7%)和社会科学(62.2%比61.1%)五个学科的论文引用比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最后,我们对2015年的所有论文进行引用来源追踪(见图4),发现最喜欢引用本国文献的不是我国学者而是美国学者。在所有对2015年论文的引用论文中,美国论文的参考文献中有57.5%是本国同行的文章,而中国学者引用本国文献的比例为 50.7%,其他西方主要国家均低于40%。不同的是:因为有大量其他国家的引用,2015年美国论文的自引率只有44.4%;相比之下我国2015年国际论文被其他国家引用较少,自引率高达65.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国际影响力仍然较弱。5.研究探讨以往对我国论文自引率的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喜欢自引是因为对国内同行的研究成果更了解、更容易获取,而外国学者的文献由于高额的期刊订阅费用而难以获取,这使得我国学者更多地引用本国文献。也有研究认为,随着我国国际论文数量的增长,我国国际论文自引率随着可引用文章数量的增加而增长属于自然现象。但是,本研究对我国国际论文高自引率的原因却给出了不同的解释。5.1 国际论文占有率在20世纪,美国一直是全球自引率最高的国家——这与其所发表的国际论文数量不无关系,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发表国际论文最多的国家,某些学科甚至一半以上的论文都是来自美国,考虑到美国学者的研究在大多数学科中都处于领先水平,所以美国学者许多时候“不得不”引用本国同行的文章。如图5所示 ,美国的论文自引率与其论文数量在全球的占有比例具有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高达0.9924——美国论文的自引率基本上就是随着其论文数量在全球所占比率的下降而下降。我们也在英国和我国的国际论文中发现了这种相关性——英国自引率也是随着其国际论文占有率的下降而下降,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670;我国国际论文的自引率则是随着我国国际论文数量在全球所占比率的增加而增加,其相关系数为0.8341。然而,一个国家的国际论文自引率和占有率的相关性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国际论文的高自引率。通过比较可以从数据中看到差异:当美国的论文自引率为60%时,其论文数量在全球占比大概为36%;而当其论文自引率为50%时,其论文数量的全球占比大概为24%;我国国际论文数量在全球占比只有1.6%时,其自引率就已经超过50%了;而论文数量在全球占比刚过12%时,自引率就已经达到60%。当然,从这一角度来讲,自引率和国际论文占有率的相关性只能解释我国在过去30年间自引率的增长,但无法解释在同样占有率的情况下为什么我国国际论文的自引率远高于其他国家。5.2 文献的可获取度在科学文献数量呈指数增长的时代,无人可以阅读与自己研究相关的所有文献,而文献的接近性和可获取性将直接影响施引者的引用行为。我国学者更倾向于引用本国同行的文章与获取国外文献的难度相关——这里的难度既包括由于高额版权费用而放弃订阅,也包括由于语言原因放弃阅读。二战之后,通过购买和兼并,商业出版社不断增加其在学术期刊市场的份额,国际学术出版市场由一个竞争的时代进入寡头垄断时代。垄断的结果就是国际期刊订阅费用水涨船高,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不得不取消部分期刊订阅,许多国内学者经常为了免费下载一篇同行的论文而在网上寻求帮助。虽然现在获取国际文献已比二三十年前容易许多,但还是无法像获取国内文献那样便捷,这也导致国内学者较少引用国外文献,转而更多引用国内同行的文章。然而,从施引文章来看我国学者对国外文献的引用其实并不少。在2015年所发表的文章中,我国国际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只有50.7%是本国文献,相比之下美国学者的论文中有57.5%的参考文献来自美国文献。我国国际论文高自引率并不是因为我国学者只引用本国文献,而是因为我国国际论文较少被其他国家的学者引用。5.3 目标置换效应与学科差异科学研究是为了创造并传播知识,但在科研政策的强大导向作用下这一目的出现了“目标置换效应”(GoalDisplacement Effect)。许多国际论文是为了发表而发表,这样的文章无法获得其他国家学者的认可与致谢。这一点从论文引用比上反映得十分明显,在排除自引以后,美国仍然有3/4以上的论文被引用,而我国国际论文只有2/3获得来自国外同行的引用。我国论文自引率高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国外学者的引用太少,换句话说,我国国际论文的国际影响力确实不足。另外,科研国际化的政策往往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科的差异。在研究主题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医学、物理等学科领域,无论是中国学者还是其他国家学者,所研究的都是类似或相关的主题,在这些学科领域我国国际论文收到的国际引用也较多;而在研究主题非常本土化的人文社科领域,本土化的研究论文很难被国际期刊录用,即使录用后也只有有着相同背景和研究方向的本国同行会去引用,这就是为什么我国人文社科领域国际论文的自引率超过70%,而临床医学、物理的自引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6. 研究总结通过分析过去30年我国国际论文的被引情况,发现我国国际论文的国际影响力因为国内同行的自引而被高估,其真实国际影响力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具体的研究发现包括如下三个方面:我国国际论文的自引率在过去 30 年里不断增长,目前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在排除自引的影响后,我国国际论文的国际影响力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国际论文的国际影响力因学科而异,在排除自引后我国国际论文仅在临床医学和物理两个学科领域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本研究的发现对于我国科研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科研评价导向鼓励甚至要求科研成果在国外发表却没有考虑学科差异,在评估论文的国际影响力时没有考虑自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我国发表国际论文的数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但国际影响力仍然有限,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的国际论文由于研究主题的原因很难获得国际同行的引用。这种学科差异应该在制定科研评价政策时予以考虑,同时从科研管理的角度出发,人文社科领域研究不需要强调国际化,而应该立足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更多地满足国内的需求。

世界三大顶级科学杂志,中国大学发表论文数目排名 <细胞>、<自然>、<科学>(以下简称CNS)是举世公认的三大顶级科学杂志.全球科学家无不梦寐以求能在其中一个杂志上发表论文,因为代表了世界科学研究成果的最高水准。因此,CNS论文数目也成为国际大学科研实力排名的最重要因素。 据统计,中国大陆至今以老板身份发过两篇以上CNS论文的,总共才二十六人,这二十六人无疑是中国大陆科技界最顶尖的精英人物。其中在CNS三大顶级杂志都以老板身份发过论文的有十人,全部滞留在美国;在CNS中两个杂志以老板身份发过论文的共有十六人,五人在国内。可叹的是,号称代表中国最高学术水平的中国两院院士只有神经研究所的郭爱克院士一人进入这前二十六人名单(中国的两院院士竟没有一个有三篇的,其他院士绝大多数是一篇都没有,少数有一篇,远赶不上这26奇人), 发表论文篇数国内排名最高的是并非两院院士的著名生物学家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 中国大陆至2006年在CNS发表论文数目最多的大学和科研分别是:1、西北大学(5篇);2、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3篇);3、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2篇)、复旦大学(2篇);4、清华大学(1篇)、北京大学(1篇)、中国科学院生化细胞所(1篇)、中国科学院神经所(1篇)和南方基因研究中心(1篇)。这样的结果也大大出人意料——西北大学作为地处内陆西安的地方重点大学,科研实力竟然远远超过复旦、清华、北大这样的沿海发达地区部属大学,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2017年10月31日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我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上升2位,进入世界第2位。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可以反映论文的影响。

2007年至2017年(截至2017年10月)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共被引用1935.00万次,与2016年统计时比较,数量增加了29.9%,超越英国和德国前进到世界第2位。我国材料科学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首位,另有8个学科领域排名世界第2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是国务院组成机构,其主要工作是研究提出科技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研究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确定科技发展的重大布局和优先领域;推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提出科技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推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制和科技创新机制;指导部门、地方科技体制改革。

已经排到了世界第2名。这样的成果也是相当的厉害了,而且现在我们国家和上年度相比,增加了很多的领域,相关的期刊也有了这个提升。

中国在国际上发表论文

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影响力分析MedPeer国内先进的医学科研服务人工智能平台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创造新的知识以解决未知的问题,科研论文作为传播科研成果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承载着记录科研成果和提供学术交流的任务。论文在国际发表,可以让更多的国外同行了解我国最新的科研成果,获得更高的国际影响力,所以在近20年里以SCI为代表的国际期刊论文成为我国科研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样的科研管理政策下,我国学者往往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发表到国际期刊上,使得我国国际论文数量在过去20多年里出现“井喷”式增长。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我国的国际论文由1995年的13134篇增加到2017年的361220篇,翻了近28倍,我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发表国际论文最多的国家。虽然我国的国际论文在数量上取得了突破,但其质量及国际影响力却一直遭到质疑——我国国际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虽然已经名列世界第二,但研究显示大量引用是来自我国同行的“自引”,而这种来自本国同行的引用不能完全代表文章的国际影响力。本研究对过去30年我国国际论文的被引用情况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以了解我国国际论文的被引及自引情况,获得真实的国际影响力。1. 研究综述1.1 引用与科研影响力科研评价的理论基础源于美国著名社会学家Merton的规范主义科学社会学理论——科学是一个有着规范、价值和奖励的社会制度,科学的本质在于创造知识、传播知识以获得同行的认可。基于这一理论,论文和著作成为科研成果的主要呈现方式,其数量也成为国外科研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与此同时,科学社会学理论认为,引用是施引文章对被引文章的一种标记,里面承载着引用者对于被引文章的评价和认识,是一种对于科研成果表示感谢的认可,所以引文也成为评价科研成果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虽然Merton的规范主义理论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并奠定了科研评价的主要理论基础,但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Piaget为首的建构主义者却对科学知识的构建与价值提出了不同观点。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科学知识是在政治经济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建构,知识的产生来源于人类对社会环境的体验而与自然环境无关。建构主义者强烈质疑“引用等同认可”的观点,认为引用是一种说服的工具——为了让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作者往往在自己文章中引用许多著名学者的文章,以显示其权威性。两种不同理论的存在引发了大量关于引文本质的实证研究,而两种理论都在某些实证研究的结果中得到了证实或部分证实,所以很难说规范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哪个更好,哪个能更准确地解读引文的本质。虽然目前没有统一的关于引文本质的理论,但规范主义理论仍然被广泛应用于科研评价实践中——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多少被认为代表其学术影响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络传播的广泛应用,许多学者意识到传统的科研评价仅局限于对发表文章数量和引用次数的计算,已经无法全面地反映科研成果及其影响力。Cronin说,早在2005年就提出需要将博客、网上点评、文章下载量和致谢都包括在科研评价中;Sugimoto等人认为,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也是一种学术影响力的表现;Desrochers等人认为,社交媒体的曝光度与著作权、引用和致谢一样都代表学术影响力;Priem等人于2010年提出Altmetrics这一概念,认为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中的收藏、分享、提及等行为所反映的影响都应该算是科研成果的另外一种影响力——社会影响力。1.2 科学国际化法国著名生物学家Pasteur在19世纪就提出了“科学无国界”的概念,也算是科学国际化的最早倡导者,他的这一观点被后来的学者普遍接受,并深深植入西方的科研评价理论之中——科学研究不分国界而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然而,这一理论从西方发达国家的视角出发,建立在国际学术出版资源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英语成为国际期刊垄断语言的背景下,并不能普遍适用于英语为非母语的发展中国家。英语为非母语的发展中国家学者为了获得所谓的国际影响力,不得不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发达国家的英语期刊上。在发表过程中,他们除了遇到潜在的语言或意识形态上的歧视,还要无偿甚至付费(开放获取期刊的版面费)将知识产权转让于人;而他们的国内同行为了了解这些最新的科研成果还不得不向发达国家的学术出版商支付昂贵的订阅费用。科学研究为发达国家创造和传播了知识,但很多时候是以发展中国家科研成果的流失为代价的。在二战结束后,随着其他传统学术交流语言(比如法语、德语) 的文章越来越少,英语逐渐占据国际学术交流语言中的垄断地位,在Web of Science收录论文中英语论文的比例由二战前的60%增加到目前的95%。英语对于学术交流语言的垄断导致对其他语种论文的歧视,非英语期刊很难被Web of Science收录,而非英语文章较少被国际同行引用。英语对学术交流的垄断也表现在选题上,许多研究某一国家、地区的本土化选题很难在英语国际期刊上发表。在追求科研国际化的趋势下,许多学者为了发表英语文章,不得不选择一些迎合国际化的题目,这使得许多本土化的研究受到挤压,这一点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一现象在我国的科研活动中也普遍存在,在我国国际论文数量翻了28倍的这25年里,国内论文数量仅仅增加了不到5倍,并且在2011年后出现下滑。为了满足科研考核的要求,我国学者更愿意选择国际化的选题以投稿Webof Sci-ence收录的国际期刊,而不选择只能在国内发表的本土化的选题。即使是既适合国际又适合国内发表的选题,大部分人更愿意发表到国外,从而造成国内大量的优质稿源外流,进而影响国内学者获取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1.3 科研论文的国际影响力在传统的科研评价理论中,引文代表着引用者对于被引文章的认可与致谢,所以文章的被引数量往往被用来评价其代表的科研成果的质量。我国国际论文被引次数的增长也被认为是目前科研评价体系所取得的成就之一。然而,这一统计并没有排除我国同行的“自引”——文章被本国同行引用在科研评价上并不能代表其国际影响力。以往的研究发现,因为语言和研究内容接近,在引用文献时学者们更愿意引用本国同行的文章,这也导致部分国家国际论文的本国自引率较高。这种自引现象在我国学者中尤其明显。唐莉等人在2015年的研究中发现,我国学者的本国自引率高于其他国家学者,而这一结果也被后来的研究一一证实。早在1999年,Bookstein和Yitzhaki发现,本国自引率会影响对不同国家科研评价的结果;Ladle等人则提出,需要在科研成果国际影响力的评价中排除自引;Bakare和Lewison更是提出,一个新的指标"Country Over Citation Ratio"(国家引用率) 来描述不同国家的自引率。也有相关研究探讨我国国际论文的本国自引率问题。Shu和Lariviere发现,我国有些国际论文被国内同行大量引用,从而形成一种国际影响力巨大的错觉;Shehatta和Al-Rubaish也发现,中国国际论文的本国自引率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需要在衡量中国论文国际影响力时据此予以调整。然而,在我国的各项科技统计中还没有对本国自引和他引进行区分,所以我们尚不知道在排除本国自引之后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影响力,这也是本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 研究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分析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影响力——在排除我国同行自引的情况下,我国国际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及其所代表的国际影响力。为此我们将探讨以下三个问题:在过去30年里,我国国际论文的自引率是如何变化的?如果排除自引的影响,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国际影响力究竟如何?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国际影响力是否因学科而异?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科研成果的传播不局限于期刊论文的形式,诸如图书馆借阅次数、网络浏览和下载次数等都可以反映科研成果的影响力,但在传统的科学计量学研究中仍然倾向于使用引文和引用次数来分别代表科研成果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因每一次引用都可以视作引用人对被引文献的一种认可和致谢。3. 研究方法为了回答以上三个问题,我们提取1990至2015年Web of Science收录的论文及其引文数据,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学科在国家层次的自引情况,最终计算出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国际影响力,并在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比较。首先从Web of Science核心库中提取1990至2015年发表的所有研究论文(文件类型=ar- ticle),总数为23382313篇;同时提取这些论文从发表当年到发表后3年的所有引文数据(比如2015年发表的文章在2015至2018年间的 用数据) ,因为相对较长的调查期(3年)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出论文的引用情况。所有提取的文章(包括引文)根据第一作者的国家确定文章的来源国家,无论文章有多少个合作者,合作者来自多少个国家,一篇文章只 有一个来源国家,以避免国际合作文章的来源国被重复计算。如果引用文章和被引文章的来源国相同,即可认定是国家层次的自引。与此同时,使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学科分类系统”(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Classification)将所有Web of Science论文分入14个一级学科(见表1),以分析不同学科自引率的变化。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与“ Web of Science学科分类”(Web of Science Categories) 允许将同一期刊分到多个学科不同的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学科分类系统中,一个期刊只能被分到一个学科中,这样也避免了同一篇文章在不同学科中被重复计算的可能。为回答前文的三个问题,我们利用收集的数据计算出相应的指标。首先,通过论文的引用文章来源中本国文章的比例计算出历年各国(包括中国)在国家层次上的文章自引率,以回答第一个问题。 然后,在排除自引的数据后,重新计算历年各国(包括中国)的文章国际引用率(国际引用次数/ 发表文章总数)和国际引用比(被国际引用文章数/发表文章总数),以回答第二个问题。最后,深入分析2015年发表文章的数据,按学科分别计算出各国(包括中国)在各个学科的引用率并加以比较分析,从而回答第三个问题。4. 研究结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的国际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次数都成倍增长,被Webof Science收录的研究论文(article)数量由1990年的6044篇增长到2015年的288856 篇;而论文在发表后3年(含发表当年)被引用次数也相应地从7809次增加到2329399次,两个数据都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与此同时,我国国际论文的自引率也由1990年的44.2%增加到2015年的65.1%,而在同期内全球包括西方七个主要工业国家(同时也是世界前十的论文发表大国)的自引率均有下降——全球自引率由1990年的50.0%下降到2015年的38.4%,原来自引率最高的美国在同期由63.3%下降至44.4%,而其他几个西方主要国家的自引率均已下降到40%以下。目前我国是论文自引的第一大国,自引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而且自引率增长的趋势还在继续(见图1)。如图2所示 ,在不排除自引的情况下,我国国际论文的引用率在2013年超过全球论文的平均引用率,由1990年的1.292增加到2015年的9.056,不仅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8.296),而且仅次于美、英、德三国,排名世界第四。如图3所示,在被引用文章比例上,我国国际论文也由1990年的44.1%增长至2015年的87.9%,不仅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86.0%),而且与西方主要国家相差无几。但是,这些国际影响力的数据在排除了自引之后大幅下降,我国论文的国际引用率虽然在过去30年里不断增长,但在2015年仍然只有3.161,不仅低于国际平均水平(5.114),而且在全球只能排在第128 位。而在论文国际引用比上,我国在2015年的论文国际引用比只有66.7%,低于国际平均水平(73.8%),在全球只能排在第136位。如果我们深入分析,2015年发表的文章及其在随后3年里的被引情况,可以得到各个学科内全球和我国的自引率及其对科学计量学指标的影响。如表2所示,在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学科分类系统划定的14个一级学科中,我国国际论文的自引率在其中12个学科中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只在临床医学 (45.4%) 和物理(41.1%)两个学科中自引率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45.7%和43.7%)。如果不考虑自引的影响,我国国际论文的引用率在一半学科中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在剩下一半学科中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如果将本国的引用排除在外,我国国际论文的国际引用率在除临床医学(2.810比2.803)和物理(0.480比0.415)外的其他12个学科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不排除自引的情况下,我国有9个学科的论文引用比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在自引被排除后,只有艺术(20.3%比19.5%)、临床医学(70.1%比67.3%)、物理 (21.4%比20.5%)、健康卫生(72.3%比 66.7%)和社会科学(62.2%比61.1%)五个学科的论文引用比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最后,我们对2015年的所有论文进行引用来源追踪(见图4),发现最喜欢引用本国文献的不是我国学者而是美国学者。在所有对2015年论文的引用论文中,美国论文的参考文献中有57.5%是本国同行的文章,而中国学者引用本国文献的比例为 50.7%,其他西方主要国家均低于40%。不同的是:因为有大量其他国家的引用,2015年美国论文的自引率只有44.4%;相比之下我国2015年国际论文被其他国家引用较少,自引率高达65.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国际影响力仍然较弱。5.研究探讨以往对我国论文自引率的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喜欢自引是因为对国内同行的研究成果更了解、更容易获取,而外国学者的文献由于高额的期刊订阅费用而难以获取,这使得我国学者更多地引用本国文献。也有研究认为,随着我国国际论文数量的增长,我国国际论文自引率随着可引用文章数量的增加而增长属于自然现象。但是,本研究对我国国际论文高自引率的原因却给出了不同的解释。5.1 国际论文占有率在20世纪,美国一直是全球自引率最高的国家——这与其所发表的国际论文数量不无关系,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发表国际论文最多的国家,某些学科甚至一半以上的论文都是来自美国,考虑到美国学者的研究在大多数学科中都处于领先水平,所以美国学者许多时候“不得不”引用本国同行的文章。如图5所示 ,美国的论文自引率与其论文数量在全球的占有比例具有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高达0.9924——美国论文的自引率基本上就是随着其论文数量在全球所占比率的下降而下降。我们也在英国和我国的国际论文中发现了这种相关性——英国自引率也是随着其国际论文占有率的下降而下降,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670;我国国际论文的自引率则是随着我国国际论文数量在全球所占比率的增加而增加,其相关系数为0.8341。然而,一个国家的国际论文自引率和占有率的相关性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国际论文的高自引率。通过比较可以从数据中看到差异:当美国的论文自引率为60%时,其论文数量在全球占比大概为36%;而当其论文自引率为50%时,其论文数量的全球占比大概为24%;我国国际论文数量在全球占比只有1.6%时,其自引率就已经超过50%了;而论文数量在全球占比刚过12%时,自引率就已经达到60%。当然,从这一角度来讲,自引率和国际论文占有率的相关性只能解释我国在过去30年间自引率的增长,但无法解释在同样占有率的情况下为什么我国国际论文的自引率远高于其他国家。5.2 文献的可获取度在科学文献数量呈指数增长的时代,无人可以阅读与自己研究相关的所有文献,而文献的接近性和可获取性将直接影响施引者的引用行为。我国学者更倾向于引用本国同行的文章与获取国外文献的难度相关——这里的难度既包括由于高额版权费用而放弃订阅,也包括由于语言原因放弃阅读。二战之后,通过购买和兼并,商业出版社不断增加其在学术期刊市场的份额,国际学术出版市场由一个竞争的时代进入寡头垄断时代。垄断的结果就是国际期刊订阅费用水涨船高,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不得不取消部分期刊订阅,许多国内学者经常为了免费下载一篇同行的论文而在网上寻求帮助。虽然现在获取国际文献已比二三十年前容易许多,但还是无法像获取国内文献那样便捷,这也导致国内学者较少引用国外文献,转而更多引用国内同行的文章。然而,从施引文章来看我国学者对国外文献的引用其实并不少。在2015年所发表的文章中,我国国际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只有50.7%是本国文献,相比之下美国学者的论文中有57.5%的参考文献来自美国文献。我国国际论文高自引率并不是因为我国学者只引用本国文献,而是因为我国国际论文较少被其他国家的学者引用。5.3 目标置换效应与学科差异科学研究是为了创造并传播知识,但在科研政策的强大导向作用下这一目的出现了“目标置换效应”(GoalDisplacement Effect)。许多国际论文是为了发表而发表,这样的文章无法获得其他国家学者的认可与致谢。这一点从论文引用比上反映得十分明显,在排除自引以后,美国仍然有3/4以上的论文被引用,而我国国际论文只有2/3获得来自国外同行的引用。我国论文自引率高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国外学者的引用太少,换句话说,我国国际论文的国际影响力确实不足。另外,科研国际化的政策往往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科的差异。在研究主题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医学、物理等学科领域,无论是中国学者还是其他国家学者,所研究的都是类似或相关的主题,在这些学科领域我国国际论文收到的国际引用也较多;而在研究主题非常本土化的人文社科领域,本土化的研究论文很难被国际期刊录用,即使录用后也只有有着相同背景和研究方向的本国同行会去引用,这就是为什么我国人文社科领域国际论文的自引率超过70%,而临床医学、物理的自引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6. 研究总结通过分析过去30年我国国际论文的被引情况,发现我国国际论文的国际影响力因为国内同行的自引而被高估,其真实国际影响力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具体的研究发现包括如下三个方面:我国国际论文的自引率在过去 30 年里不断增长,目前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在排除自引的影响后,我国国际论文的国际影响力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国际论文的国际影响力因学科而异,在排除自引后我国国际论文仅在临床医学和物理两个学科领域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本研究的发现对于我国科研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科研评价导向鼓励甚至要求科研成果在国外发表却没有考虑学科差异,在评估论文的国际影响力时没有考虑自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我国发表国际论文的数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但国际影响力仍然有限,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的国际论文由于研究主题的原因很难获得国际同行的引用。这种学科差异应该在制定科研评价政策时予以考虑,同时从科研管理的角度出发,人文社科领域研究不需要强调国际化,而应该立足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更多地满足国内的需求。

2013年研制成功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连续5次在国际超算500强排行榜上位居榜首。“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在多个领域获得一系列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个前沿科学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今年,我国建成国际最先进的反场箍缩磁约束聚变实验装置“科大一环”;清华大学医学院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联合研究小组,研发出了世界首个自主运动的可变形液态金属机器,为研发可变形机器人迈出重要一步,为人类制造出可变形机器人“终结者”指明方向;由中国科学家完全自主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完成关键部件的研制与交付,卫星有望先于欧美在2016年左右发射。医药领域,在传染病防治专项支持下,医卫工作者第一时间发现H7N9禽流感疫情并锁定病原,半年内研发出疫苗;研发出针对性强、稳定性好的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优于美国、加拿大的需零下80℃冷冻保存的1976基因型疫苗;中国科学家研发的脱细胞角膜基质“艾欣瞳”上市,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完成临床试验的生物工程角膜,为全球6000万角膜盲患者带来复明的希望……大国重器,威名赫赫。在一批重要科研项目带动下,中国制造业加速赶超,许多高端国产装备应用投产。重大专项成果“8万吨模锻压力机”打造世界“重装之王”,突破了中国大型机械件的发展瓶颈;世界领先的粉末冶金技术,全面提升航空等领域的制造水平;自主开发的磁流变和离子束超精抛光设备,让中国继美、德之后第三个掌握高精度光学零件加工技术;浙江大学研发的全球最轻材料“全碳气溶胶”,证明了中国在材料学领域的可喜进步。这些重要成果体现了我国科技整体实力的跃升。2014年底,英国《自然》杂志首次以全新“加权分值计数法”(WFC)指数方式发布的2014全球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显示,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科研产出国家。同时,中国在国际上发表的高质量科学论文数为7637,仅次于美国(27355)和德国(8669),位居世界第三,占全球14%以上。而在20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不足1%

我觉得这一排名的意义就是我国的期刊研究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代表着也非常的优秀的成果,中国的学者是很厉害的,教育成果也是非常的显著的,学生们都是很出众的。

现在的排名特别靠前,排在第2名的位置,因为我们国家的文学实力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升,所以论文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多,论文的含金量也是非常高的。

国际论文发表情况

看了评论,大多数人根本不了解杨振宁的学术成果,什么都不懂借此机会在喷杨振宁。 首先说杨振宁确实不能和爱因斯坦比肩,目前来说在物理学届牛顿和爱因斯坦独一档。但是杨振宁应该也是前五的存在。 他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并在次年获得诺贝尔奖,再此之后李政道在学术上几乎再无建树,而杨振宁则不然。杨振宁在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他还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提出了杨-巴克斯特方程等等。他的研究成果还有许多,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同,甚至被国外学术界称为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当今在世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这样一个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却被一群狗屁都不是的喷子死喷,悲哀啊。 很多人喷他不外乎娶了年轻的老婆,但是那是人家的爱情,你情我愿。关你们毛事?羡慕嫉妒恨?或者说当初国家需要但放弃中国国籍,现在回国养老。首先做原子弹那是应用核物理,而杨振宁是做理论研究的。一个应用一个理论,不是一回事。当时国内并不能给杨振宁提供一个好的研究环境,出国也情有可原。还有人说杨振宁为美国办了大半辈子的事,我想说这么说的都是傻子。杨振宁做物理理论研究,其所有的的研究成果都公诸于世,不存在为美国做事一说,反倒可以说美国帮中国培养了一个世界名著物理学家。 最后再说贡献,至少百分之九十几的人没有杨振宁对祖国的贡献大。杨振宁在中美关系回暖后,第一个回国,为中美牵线搭桥,在促进中美建交等方面做出很大贡献;他还个人出资筹资重建清华物理系,推进了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建立学术研究中心。2017年他回到中国籍,回到北京,现在仍然坐镇清华物理系。他回国即便什么都不做他能带回来的人脉资源,包括他回国可能还会让更多的华人回国,都能给国家带来不少帮助。 就这样一位世界名著物理学家,因为无良媒体的推波助澜,一群煞笔喷子的人云亦云被骂得体无完肤。说真的他老人家九十好几的人,你们在怎么说人家估计都不知道,也懒得搭理你们。 提起杨振宁,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并不是他的科学成就,而是他在82岁上娶了28岁的翁帆,嘲讽他那是“一树梨花压海棠”。 我觉得应改作“伴海棠”才更合适。 (杨振宁与翁帆) 公众大多都有这么一个习惯,就是喜欢拿人跟人比,尽管“人比人气死人”,但将两个其他人拿来相互对比不但完全气不着自己,还可以频添许多乐趣。比如比较哪个女星比谁更性感,哪个男星比谁更帅气,严肃点儿的,比较哪个科学家比另一个更有科学成就。 我们现在来正经谈谈科学成就这个严肃话题。 因为杨振宁老先生经常爆出大新闻,他又是个大科学家,所以拿杨政宁跟别人比的就挺多,比如说讨论杨振宁跟霍金谁更厉害,讨论杨振宁跟钱学森邓稼先谁的贡献更大,甚至讨论杨振宁跟爱因斯坦谁的科学成就更大。 (杨振宁教授) 不可否认,杨是科学大家,当年他从西南联大取得硕士学位留学美国之后便一帆风顺,3年时间取得博士学位,相当了得。 杨振宁最杰出的理论成就几乎都是与别人共同研究所取得的。包括: 1949年,杨振宁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49年,在奥本海默的指导下,杨振宁开始与李政道一起开始进行基本粒子的研究; (青年李政道与杨振宁) 1954年,杨振宁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这是他与 米尔斯的共同研究成果; 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举攀上人生最高巅峰。 (1957年,在瑞典皇宫举行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礼) 值得注意的是,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论文署名是李政道杨振宁,李政道署名居前,诺奖提名及宣布的时候,李的名字也在杨之前。而在颁奖之前,杨提出自己年龄更大,要求自己先走上领奖台(先上台的夫妇可以和国王并列),在杨的一再请求下,李政道答应了。自此之后的所有媒体宣传中,两个人的顺序颠倒了过来,变成了杨振宁李政道,由此引发的风波导致这两个著名科学家决裂。为此,二人的老师奥本海默十分不悦,他说“李政道应该不要再去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精神科医生!” (奥本海默与李政道、杨振宁) 不可否认,无论杨振宁在中间做出的贡献比例有多大,“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跟“宇称不守恒理论”都是现代物理学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的成果,这无一不证明杨振宁跻身世界一流甚至顶尖科学家绝非浪得虚名。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杨振宁先生也是爱国的,他不仅在1971年开始积极参与“保钓运动”,发表了著名的《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之演讲,他在美国参议院搞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从多角度全面阐述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之事实。 与李政道一样,自1971年起,杨政宁就一直在为推动中国与国际间的科学交流、中国的科学普及和中国的科学建设、 科技 进步做着不懈的努力。 当然, 论科学成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杨振宁所远不能及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量子论”,提出“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对于光电效应给出解释。爱因斯坦指出光束是一群离散的“光量子”又称“光子”,而不是连续的波动。当光子的频率大于物质的极限频率时,就拥有足够的力量使得电子逃逸出来,造成光电效应。 (年轻时的爱因斯坦) 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提出“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并给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²。这个“爱因斯坦方程”对之后原子能事业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1915年,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 1929年,爱因斯坦发表《统一场论》,为20世纪物理学指出了研究方向,至今依然是理论物理研究的中心课题。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最伟大的成果,他与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一样都是科学巨人,他的所有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全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财富并继续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到今天为止,我们不知道还有哪个科学家能取得可以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比肩的科学成就。 杨振宁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科学家,但将杨振宁与爱因斯坦相比是毫无意义的。 民科与民粹主义在这个国家太盛行了。只要是中国人,出了一点成果,就无限抬高,无限造神。 杨振宁无论从哪一方面都不够资格与爱因斯坦并列!所有的将杨振宁与爱因斯坦并列的都是毫无科学素养,以讹传讹的狭隘民科。 是,杨振宁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奖,爱因斯坦也只是获得了一个诺贝尔奖,然后以此证明他们一个级别。那牛顿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呢!是不是证明牛顿不如杨振宁? 如果说牛顿给物理学挖了地基,填平土方,那爱因斯坦就是在上面建起了一栋钢筋水泥高楼,而杨振宁充其量只是在高楼的某一层开了个窗户。这能是一个级别吗? 这些年,民科真的够了,造的谣,打得鸡血还不够吗?最近连中芯国际创始人都出来辟谣了,求求自媒体民科们少给他戴高帽,少些无限吹捧。 杨振宁自从回国后,从以前的在国内默默无闻,一下子瞬间拔高到比肩爱因斯坦了。还能再不要脸一点吗?民科们?包括一些所谓的博士们!杨振宁和爱因斯坦两人的科学成就均是诺奖级的。从诺贝尔奖的角度来看,都是对人类发展作出巨大推动和贡献的。但如果真要较真的,杨振宁先生比爱因斯坦相还是差一些。 有哪三大贡献?分别是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如何评价贡献?我们来看国际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 国际期刊发表的论文量能直接反映目前科学研究的趋势和热点。 论文发表量越多,表明研究的人越多。因此,我们通过网站“web of science”的核心库里分析一下国际上发表的英文SCI论文发表情况。 以狭义相对论“special relativity”为主题,共检索到4696篇与其相关的论文,其中物理有2078篇。从1990年引用情况来看,总体呈飞速增长的趋势,就表明在这方面研究的论文越来越多。再来看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方面的研究情况。检索结果发现相关的SCI论文多达45867篇!我觉得没有必要故意吹嘘杨振宁,杨振宁科学成就很伟大,但我们要实事求是。 爱因斯坦能够比肩的科学家恐怕也就只有牛顿一个人。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数篇论文,其中就有狭义的相对论,光电效应,布朗运动等,很多人熟知的质能方程E=mc^2也是在这一次发表出来的。这一年也被称为爱因斯坦的奇迹年。这些成就其实都是诺奖级的,而且狭义相对论更是开天辟地的理论。而 历史 上另一个奇迹年则是牛顿的奇迹年1666年,这一年牛顿完成了一生中大部分的可成果,各个都是开创性的。 因此,在整个科学史上,有如此开天辟地的物理学家仅此两位,他们独一档。 杨振宁的主要成就是杨米尔斯理论,杨巴斯特方程,宇称不守恒等10多个科学成果,在近代物理学史上算得上是一个非常全能的物理学家,而且是硕果累累的。也被称为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但是无论是爱因斯坦还是牛顿,他们都是仅凭一个人之力就开创了一个物理学的新时代。而杨振宁则没有这么高的成就。杨米尔斯理论是现代粒子物理学的基础,但是整套理论的完善其实是依靠着一帮物理学家的共同努力,杨振宁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杨振宁和爱因斯坦、牛顿还有相当的距离。差不多级别的把。公众之所以不了解,可能是因为,从杨振宁的杨-米尔斯理论中,找不到可供公众闲聊的谈资。反观相对论,「时间变慢」、「空间收缩」、「黑洞」、「时空弯曲」,哪个不能当作闲聊的谈资。 但「是否能让楼下大爷在下棋时闲聊」绝不是评价科学理论的标准,科学理论的影响力,在于它对后续的研究有多大的影响,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描述真实的世界,也在于它本身的数学结构、理论结构是否优美。所以说,在公众视角下的影响力、成就,并不是一个物理学问题,而是一个传播学的问题——什么样的科学研究,更容易在外行中传播。 相对论、薛定谔的猫,显然都是极易传播的理论。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故事,是具有极大传播能力的东西。杨-米尔斯理论的故事则相对没有那么引人入胜,他的理论讨论的是一个非交换对称群(又称非阿贝尔群)的规范场论,并在其上作出进一步的贡献。但要从中设计出什么脍炙人口的故事,则相对困难。 很显然,大众都更喜欢一些更为肤浅的东西,甚至会用那些东西,去抹杀一个「在世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何其悲哉! 肯定不是一个级别的,杨是物理学方面的,而爱因斯坦则是哲学方面的。 没法比。爱因斯坦是牛顿以后自然科学的教皇,杨振宁充其量是个红衣主教

已经排到了世界第2名。这样的成果也是相当的厉害了,而且现在我们国家和上年度相比,增加了很多的领域,相关的期刊也有了这个提升。

文献信息检索课思考题:1. 文献有什么特点?哪些类型?2. 文献检索一般步骤是什么?3. 分析影响检索效率(查全率和查准率)及造成误检漏检的原因。有什么解决办法?4. 构建检索式时,主要运算符有哪些?5. 地大图书馆订购了哪些与你专业有关的数据库?哪些数据库有全文?6. 比较中国期刊网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方法及检索结果的异同。7. 获取文献全文的主要方法有哪些?8. 如何查找会议文献?9. 查找专利文献的免费数据库有哪些?其中哪些可获得专利全文?-------------------------------------------------------------------------------一. 分析以下课题,找出有关的同义词、相关词。1. 入世对中国商业的影响2.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研究3. 沿海城市环境地质灾害探究4. 洞庭湖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二. 写出满足下列条件的检索式1. 《地球科学》上2004-2005年发表的有关农业地质方面的文章?2. 张宏飞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上的文章3. 中国地质大学2000-2005年发表在《教育研究》杂志上的文章。4. GIS在矿产资源预测评价中的应用5. 重金属对湿地植物的影响6. 电子商务与供应链关系三. 在《中国期刊网》中检索:1. 查找2006年中国纳米技术研究资料.(要求写明检索式及结果数,并列出第2篇文献的篇名和作者 )2. 检索2000-2005年在《地球科学》上发表的殷鸿福老师有关二叠-三叠界限的文章。3. 查找近十年来武汉环境污染方面的文章有哪些?,分别从关键词、题名、摘要字段进行查找,并比较其检索结果。4. 已知许家林在《宏观经济研究》2005(1)发表了题为“论资源性资产管理的几个问题”一文,请给出起止页码。5. 利用跨库检索功能,查出至少三个库中“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文章?四. 在《维普数据库》中检索1. 检索发表在"大学图书馆学报"上的与计算机检索相关的文献。(要求写出检索式和检索结果的总记录条数,并将最后1篇文章的结论部分剪切下来。)2. 已知《地球科学进展》2004,19(4).-591-598页刊登了一篇题为“地壳早期演化的研究进展”文章,请给出论文的作者。3. 分别从《中国期刊网》和《维普数据库》中查找你导师发表的文章,并比较两个数据库的收录情况。五. 在EI数据库中检索1. 按机构(Author Affiliations)查询下列单位2005年论文被收录情况:A.南京大学;B.中国科技大学 ;C.中国地质大学 ( 要求写出检索式,包括逻辑运算符、字段限制符及年代限制)。2. 查找中国地质大学高山老师的文章被EI核心部分(光盘版)收录情况。3. 某人研究的课题为"数字分析方法在各类实验中的应用",请你帮助其查找外文参考资料。请说明在我馆现有哪种电子资源中可以得到全文(多少篇?)。有关检索词:numerical analysis 、experiment六. 在OCLC FirstSearch数据库中查找1. 了解13个免费数据库的收录内容。2. 查找一条本专业近期召开的国际会议信息。3. 利用“ArticleFirst”库查找题名中含有“petroleum gas”,且有全文的文献,标记其中10条记录,并保存检索结果。七. 在SCI数据库中查找1. 检索题名中有“environmetal protection”(环境保护)的文章,并分析发表文章最多的作者是谁?共发表多少篇?文章最多的国家是哪个?有关内容的书评有多少?哪一年的文献最多?2. 检索SCI收录中国地质大学(China Univ Geosci)张宏飞(zhang h f )教授的文章。找出哪篇文章被引次数最多?说明该篇文章参考文献多少?被引次数多少?分析此文的相关文献中哪个作者的文献最多?哪个国家的最多?哪年的文献最多?哪个机构的文献最多?八. 在CASHL数据库中查找1. 检索篇名中有“American economic development”(美国经济发展)的文章,选出其中一篇注明文献出处,并说明收藏馆信息。2. 找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期刊中96卷,第1期中的第一篇文章,说明其具体的刊载页码和收藏馆信息。九. 请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检索马昌前老师为第一著者的论文收录情况以及马昌前老师论文被引用情况 自引情况。十. 专利文献检索1. 中国专利文献检索途径有哪些?专利一般分为哪3种?具有哪些特点?简述国际专利分类法的分类体系。2. 检索97年在我国申请的有关“计算机图像处理”方面的专利文献,并写出专利号为97111046的专利发明人及全文说明书的页数。3. 查新型自行车的专利。4. 请查生物能源、语音识别方面的专利。5. 检索1999年中国地质大学共申请了哪些专利 。十一. 标准文献检索1. 查出一等品香蕉的成熟度。2. 查“文献”定义的国家标准。3. 查出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的外观要求。4. 查出一类地下水的PH值范围(地下水质量标准)?十二. 事实、数据检索1. 查找我国截止2000年实际人口数。2. “FIFA”、“ASTM”与“NASA”各代表什么组织(或部门)?分别写出其对应的中、英文全称。3. 什么是博客4. 请解释“厄尔尼诺现象”的含义、导致原因和大致危害。5. 了解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的时间。6. “英国”的全称是什么?其总面积有多少?由哪几部分组成?现在的人口总数是多少?-------------------------------------------------------------------------------综合作业:结合本专业的研究课题或任选一个课题进行检索并提交一份书面的检索报告,作业要求如下:1. 写明课题的名称,并简要说明其内容、背景和选题意义;2. 写出反映课题内容的关键词以及相似词、同义词(中英文);3. 写出选择的中英文数据库名称。要求至少选择5个数据库(其中中文库2个,外文库3个。所有专业学生必选OCLC库;地学类学生必选SCI和GeoRef库;社科类学生必选Cashl库;工程类学生必选SCI和Ei库);4. 写出各数据库具体执行的检索式(检索式中至少包括逻辑运算符、字段限制符;每个检索式的命中条数不得超过200条);5. 列出检出的中、外文文献各15条(后注明从哪个数据库中获得)。中文要求有期刊、学位论文和图书等文献;外文文献要求注明文献题名、作者、出处;指明其文献类型:期刊、图书、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等;说明期刊原文的获取方法。6. 从SCI检索结果中选出一篇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献,对其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包括:哪个作者的论文最多?哪年的论文最多?哪个单位的论文最多?是否有评论性文章?)7. 请简要谈一下调整检索策略的体会;8. 学习本课程的体会以及对教学和实习有何意见和建议。作业重点:1. 主题分析;2. 检索式(包含分析的关键词、同义词及相似词);3. 检索式与检索结果相吻合(要求检索式在对应的数据库中能够运行);4. 外文文献出处分析及原文获取方法(要求注明文献类型;不能直接获取全文的文献,要求用馆藏目录或联合目录查到具体的文献收藏信息)。

中国在国际上发表论文数量

体现出我们国家的实力,说明我们国家论文还是很优秀的,人们发表的东西非常多,有很多的人才,科研水平有了进步。

目前我们是排在第2位的,我们的一些论文是非常不错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研究的东西是比较好的。

我觉得这一排名的意义就是我国的期刊研究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代表着也非常的优秀的成果,中国的学者是很厉害的,教育成果也是非常的显著的,学生们都是很出众的。

意味着我国科研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其科研成果为世界所认可,并且在世界范围各自领域发挥了实用价值。也反映了我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战略的显著成绩。

中国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的人

世界三大顶级科学杂志,中国大学发表论文数目排名 <细胞>、<自然>、<科学>(以下简称CNS)是举世公认的三大顶级科学杂志.全球科学家无不梦寐以求能在其中一个杂志上发表论文,因为代表了世界科学研究成果的最高水准。因此,CNS论文数目也成为国际大学科研实力排名的最重要因素。 据统计,中国大陆至今以老板身份发过两篇以上CNS论文的,总共才二十六人,这二十六人无疑是中国大陆科技界最顶尖的精英人物。其中在CNS三大顶级杂志都以老板身份发过论文的有十人,全部滞留在美国;在CNS中两个杂志以老板身份发过论文的共有十六人,五人在国内。可叹的是,号称代表中国最高学术水平的中国两院院士只有神经研究所的郭爱克院士一人进入这前二十六人名单(中国的两院院士竟没有一个有三篇的,其他院士绝大多数是一篇都没有,少数有一篇,远赶不上这26奇人), 发表论文篇数国内排名最高的是并非两院院士的著名生物学家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 中国大陆至2006年在CNS发表论文数目最多的大学和科研分别是:1、西北大学(5篇);2、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3篇);3、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2篇)、复旦大学(2篇);4、清华大学(1篇)、北京大学(1篇)、中国科学院生化细胞所(1篇)、中国科学院神经所(1篇)和南方基因研究中心(1篇)。这样的结果也大大出人意料——西北大学作为地处内陆西安的地方重点大学,科研实力竟然远远超过复旦、清华、北大这样的沿海发达地区部属大学,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楼护、楼光、楼屯、楼大鹏、楼宝棠等。

1、楼护

楼护,字君卿,西汉山东人,父乃世医。他本人少年时就读过数十万字的本草、医经、方术书籍。医术高明,又善辞令,“楼君卿唇舌”为时人称道,甚得名誉。

2、楼光

楼光,北宋政治人物。楼郁次子,楼常之弟,楼肖之兄,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才气俊伟不群”,神宗元丰年间,任婺州浦江尉,历任无为军判官、知畿县。官至承议郎。后为权贵所迫,遂罢归。子嗣不详。

3、楼宝棠

楼宝棠, 1935年4月出生,字越人,号玉巍山人,斋名五家书幄,出生于浙江东阳,毕业于军事测绘学院、中国社会学函授大学、金陵老年大学,地震社会学家。江苏省地震社会学研究会会长、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理事、新长征民族文化艺术传播中心高级书画师、淮海书画院名誉院长。

4、楼屯

原名卓力(1880-1950),字肖嵩、辛壶、新吾,好玄根居士、麻木居士。浙江缙云人,久居上海。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篆刻得吴昌硕指授,合秦、汉和浙派之长,自成一格,所作驭刀如笔,气韵浑古苍媚。

5、楼大鹏

楼大鹏(1936~)男,浙江宁波人。从小旅居英国,1953年回到祖国,1959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机械系。大学期间是一名优秀跨栏选手,曾以25秒2的成绩打破男子200米低栏全国纪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