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上海历史研究论文发表机构

发布时间:2024-07-04 03:36:43

上海历史研究论文发表机构

国际科学史研究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AHS) 是国际科学技术史界的最高学术荣誉机构,由 院士 和 通讯院士 组成,成员为终身荣誉称号。该研究院成立于1928年8月17日,发起人为 梅力 (Aldo Mieli)、 雷伊 (Abel Rey)、 萨顿 (George Sarton)、 西格里斯特 (Henry E. Sigerist)、 辛格 (Charles Singer)、 萨德霍夫 (Karl Sudhoff )和 桑代克 (Lynn Thorndike),总部设在巴黎。每 三年 增选一次,由两名以上不同国籍院士提名,由全体院士无记名投票并经理事会全体会议通过。本轮院士及通讯院士增选投票于2018年11月进行,2019年5月25日确认了2018年成员增选结果。 柯瓦雷 是科学思想史学派的开创者, “柯瓦雷奖章” 由国际科学史研究院设立,旨在表彰对科学史事业具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史家。该奖项自1968年首次颁发,在1989年后固定为每 两年 评选一次,至今共颁21次。 刘钝 教授2019年荣膺该奖是 中国科学史家第一次获此殊荣 。 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竺可桢 (1961年)、中医学史学科创始人 王吉民 (196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席泽宗 (1993年)、原国际科学史学会主席 刘钝 (2002年)、国科大教授 孙小淳 (2016年)、西北大学数学学院教授 曲安京 (201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 张柏春 (2019年)。 吴国盛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2019年)、 冯立升 (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2019年)、 郭书春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19年)  、 邹大海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19年) 、 张大庆 (北京大学医学部,2019年)、 关增建 (上海交通大学,2019年)、 纪志刚 (上海交通大学,2019年)、 王思明 (南京农业大学,2019年)、 郭世荣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 吴国盛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 冯立升 ,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 郭书春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著有汇校《九章算术》及其修订版、《九章筭术新校》《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及其修订版、中法对照《九章算术》(合作)、《九章筭术译注》及其修订版、《论中国古代数学家》《郭书春数学史自选集》等十余部学术著作,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数学卷》《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中华大典•数学典》等近十部学术著作。现为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刘徽李淳风贾宪杨辉注《九章筭术》研究与英译”首席专家。 邹大海 ,研究领域基本限于中国传统科学史,涉及中国数学史、中国古代无限思想史、中国早期科学思想史、中国古代力学知识史、中国数学史学史等方面。 张大庆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关增建 ,主要从事计量学史、物理学史、科学思想史和通识教育等领域的研究,现为人文学院历史系特聘教授、学校文科与通识教育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国科协聘任的科学技术史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关增建教授的计量史研究在国内外享有声誉,日本计量史学会已故名誉理事长岩田重雄先生曾经指出,“他的研究范围极广,仅其部分研究内容就涉及中国古代计量理论、制定计量单位的科学过程、天文计量史、中国计量与科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中国古代计量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国和东亚国家的计量交流史等多个分支。此外,他自1998年以来,还得到财团法人松下国际财团的研究资助。其业绩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因此,他和丘光明成为中国计量史界的双璧。”  纪志刚 ,主要从事数学史、数学与文化、中外数学知识的交流与传播等领域的研究,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兼任全国数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图书馆中西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纪志刚教授致力于13~16世纪中国数学在拉丁西方的传播与影响,关于斐波那契《计算之书》与中国古代数学问题和算法的相似性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近年致力于17世纪耶稣会士汉译数学文献研究,在《几何原本》、《同文算指》等文献的整理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先后主持了多项科研项目,与国内外同行有广泛的学术交流,获得良好的学术声誉。 王思明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学技术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技史学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 郭世荣 ,科学技术史研究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在本校获得硕士学位,留校工作至今,期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在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韩国延世大学做访问学者。担任国际数学史委员会执行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会理事长、全国数学史学会理事长、5个重要专业刊物的编委等学术职务,是国内外有影响的科学史专家。从事科技史研究与教学30年,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学史、少数民族科技史、中外科技交流史、清代科技史等。先后主持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著作(包括合作)12部,发表论文130多篇。与国内外同行有广泛的学术交流,获得良好的学术声誉。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一九二八年三月,本院筹设历史语言研究所於广州,聘傅斯年、顾颉刚、杨振声三人为常务筹备员,筹备处设在广州中山大学。同年七月筹备完成,十月廿二日迁入广州柏园,始有独立所址,后经议定,此日做为本所所庆纪念日。初在广州,分设史料、汉语、文籍考订、民间文艺、汉字、考古、人类学及民俗学、敦煌材料研究等八组。一九二九年迁北平,为工作集中,乃将原设八组归并为三个学术组,第一组从事史学及文籍考订,第二组从事语言学及民间艺文,第三组从事考古学、人类学及民物学,并分别聘请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为一、二、三组主任。其时本所已在河南安阳小屯发现殷墟遗址,北平故宫所散出之内阁大库残余档案亦已由本所购得,赵元任复有全面调查全国各省方言之研究计画,本所乃决定将研究工作分两方面。第一、集体研究,以(1)整理内阁大库档案,(2)调查全国各省方言,(3)从事安阳发掘,为一、二、三组之工作重点;第二、个人研究,成名研究员各自发挥所长,新进之助理员及练习助理员甫自大学毕业,则由相关研究员分别辅导,提升其学识能力,以期能独立从事研究工作。史语所从筹备成立到抗战前夕,短短八年之间获得世界学术界的肯定。个人研究成绩主要表现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和各种专刊;至於集体工作,举其要者,内阁大库档案之整理,初步完成分类清理,择要刊布重要资料,有《明清史料》甲、乙、丙、丁各编,每编十册,记载明清间军事、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之重要史料。各省方言调查,完成湖北、湖南、广西、江西、安徽各省之方言调查。考古发掘包括城子崖和日照龙山文化遗址,安阳殷商遗址,辛村西周遗址以及山彪镇与琉璃阁的东周遗址。尤其安阳十五次发掘,为中国古史研究开创新纪元,获得举世推崇。抗战发生后,本所随政府西迁内地,由於物质条件困难及工作人员生活艰苦,以致研究工作不易展开。但因十多年来所训练培育的后一代年轻学人此时均已学有专精,一旦抗战胜利,客观条件略有改善之后,本所的研究论文及专门著作即又大量刊布行世,予人耳目一新之感,不但迅速弥补了战争期间出版品稀少之缺陷,亦藉此证明了培育后进人才政策之成功。本所之命运与国运同步,历经多次迁徙。一九二九年,因国民革命军之成功,本所由广州迁北平;九一八事变后由北平迁设上海。一九三四年,中央研究院在南京兴建各研究所之建筑陆续竣工,本所亦由上海迁至南京。抗战发生前夕,本所先迁湖南长沙,继迁云南昆明,最后定居於四川南溪县李庄之板栗坳。一九四六年冬,胜利复员,重回南京,一九四八年冬,政府撤退来台,本所在傅斯年所长主持下,将人员、图书、标本、文物等由南京迁台,暂设临时所址於桃园县杨梅镇。一九五四年春,随本院而定居南港现址。

上海历史研究论文发表

现在不收版面费的期刊很少了,绝大部分都是收版面费的,除非你的文章质量很好,可以向一些不收版面费的核心期刊之类投稿,现在不交钱,一般没人给你发表。

2014考研历史学专业应考攻略全面复习计划:打响考研复习的第一枪 面对庞杂的复习内容,一些考生难免会觉得杂乱无章,理不清头绪,无从下手。

笔者认为首先要根据自己复习的特点制定一个全面的复习计划。 一般来讲,从每年的三月份起,专业课的复习步入正轨,在次年一月份的正式考试之前考研政治,至少要经过三轮的复习。

第一轮是将选定的教材详细通读一遍,包括小字部分和注释。通读过程中要将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建立,重难点内容详细阅读,反复思考,已考知识点要做备注,做读书笔记,建立知识结构。

这一过程大概要五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这是一个将书本从厚读薄的过程,需要梳理知识点,夯实基础,为此后两轮的复习做了个良好的铺垫。

在针对基础知识的进行复习之后,从8月份开始,就可以选择一些练习题做训练。做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检验第一轮基础复习的情况,二是在做题中培养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和意识。

在大学期间同学们做题训练非常少,就连科班的学生也不例外,所以,加强做题训练必不可少。在做题中,将自己遗忘的或者是陌生的知识点加以总结,补充在第一轮建立的知识体系中。

着重强调的是对于名词解释、材料解析和论述题的解答。很多考生由于懒惰,对于这些题目往往不愿动笔,以为只要有个大体的思路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对的。

历史学统考大纲中明确指出,要考察的不仅仅是知识掌握的是否全面,还要注重历史的阐释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只想不练是写不出来的,要落实在笔头上,只有通过做题才能训练我们的历史学思维和术语表达。

事实证明,经过了一定题量的训练的考生,成绩普遍要比只知道背书的学生高很多。 胸有成竹:做足冲刺阶段的功课 进入十一月份,考研复习进入了冲刺阶段。

这个时候其他科目的复习也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首先要做好时间规划,保证每天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计划内的复习任务。 此时复习历史学统考则应根据每部分的考试比列,让精力有所倾斜,适当把重点放在对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复习上,但是坚决反对忽视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古代史复习的做法。

除此之外,要特别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如果没有对已有的知识建考研英语参考书立起联系,在答题的时候难免会缺胳膊少腿。

知识点的掌握没有问题,但如果因缺乏整体性和联系性而失分,那就只能是一辈子的遗憾了。 为了减少遗憾的发生,我们建议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应重新回归基础,以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所谓纵向的联系,就是将历史制度、历史现象按时间的顺序梳理其发展脉络,从而探究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和历史发展趋势。所谓横向联系,就是将一种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空间视角扩展到世界范围内,或者将同一时间内的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做对比分析、联系综合,从而得出历史经验和结论。

类似于专题复习,但比专题复习要更详细具体到了每一个小的问题身上。比如说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是怎么样不断加强的,中国封建制度和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有什么不同等等。

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联系,既巩固了基础知识点,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一举两得二事实上,近两年这类综合题目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比如2007年史料分析考查了自唐代以来科举制度的演变;2009年考查了19世纪以后全球民族国家建立的四次浪潮;2010年考查概述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欧亚大陆三大古典文明中心的思想特征。据估计,这种题目以后会成为考题的常见方向。

鉴于学科的特性,在复习的过程中,也应搭配适当的记忆,以保证掌握知识的准确度。有些学生经常发牢骚:“历史时间老是记不住。”

的确,历史时间的记忆由于其出现频率太高而极易出现混乱。这时建议考生寻找一些窍门或自编一些口诀来背。

比如唐朝建立是在公元618年,你可以给它编成一句顺口溜:李渊见糖(给自己)留一把。或者把末位数字形同的年份比较记忆,或者是以自己熟悉的历史年份为参照点来推算其他历史事件的时间。

时间记忆并不难,关键在窍门。 临阵不乱:只为这最后一搏 最后20天左右,就到了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完全适应考场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可以找一些全真模拟题或者历年的统考真题,给自己限定一个时间,最好是跟正式考试的时间段吻合,来一场考场模拟,为的是熟悉考场的感觉和做题的套路,不断总结考场技巧,以免不必要的损失。为了避免知识的遗忘,可以以考研大纲为点,以记忆为线,将大纲上的知识点依次串联一遍,遇到断线的地方,切不可马上翻看课本或笔记教育学考研辅导,这样只会形成越来越强的依赖心理。

可以试着先回想一下,实在想不起来就暂时记在一边,等这部分内容完全回忆完毕之后,如果还是没有任何的印象,那就赶紧翻看材料或笔记,加深记忆。如此反复,才能将知识收纳于胸中,临阵不乱,信心十足地接受考试的检验。

如果此时的时间还算充裕,建议考生再涉猎一些《历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的论文以期对当前的学术动态有些了解,在作答大题的时候,可以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阐述解题,外加自己的思考。虽然历史学统考是针对历史学基础知识的考查,但它终归是要为。

讲一些自己了解的吧,肯定不全面,所以仅供参考: 复旦历史系应该说总体来讲是最好的。

中国近代史主要以经济史,外交史,思想史见长。世界史的实力也不弱,尤其是西方史学史的实力很强。

此外复旦还有历史地理研究所,是该领域国内实力最强的机构。 华师大历史系就像楼主提到的那样,冷战史很厉害,有沈志华嘛。

他们的史学史也很不错的。中国近代史方面思想史应该是他们的一个强项。

上师大历史系,也就是我即将去的地方,和复旦华师大比还是有些差距的,不过在一些领域还是有其鲜明的特色。比如中国会党史,上海史,非洲史等,在学界也是响当当的。

上海社科院:上海史是他们的强项,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多数的学者都在做或者曾经做过上海史相关领域的研究。 上海大学历史系,不太了解,他的历史比较短。

朱学勤老师好像在那里(说好像是因为有上大的朋友说朱老师被开除了已经,不知道是真是假) 上海交通大学:主要做科技史,江晓原为代表人物。 其他还有上财,东华也招历史学的硕士生,具体的不太了解,就不说了。

我们交大的历史系设在人文学院,其中没有闭三秀这个名字啊,大概是调走了吧,历史系只有这些教师:刘统 教授 中国近现代历史

曹树基 教授 中国经济史、中国人口史

高福进 教授 世界史、西方文化史

李玉尚 教授 历史地理学、疾病史、海洋环境史

陈业新 教授 中国古代史、灾害史

潘星辉 副教授 中国古代史

章毅 副教授 中国古代史

任玉雪 讲师 中国古代史

市川智生 讲师 日本近现代史

最后,祝你好运!

上海历史研究论文发表网

《历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 《世界历史》 《史学月刊》

可以在《国家人文历史》《历史研究4102》《看历史》等期刊发表。发表论文前期挑选期刊可以打开知网输入自己研究方向的关键词,点击“期刊”,点击搜索用出来还多篇文献,找到期刊名称。(多找几个,列下来这个领域的期刊名称,也可以换个关键词继续搜)。《国家人文历史》—2113—探讨人类的5261终极关怀和价值诉求。《历史研究4102》—全1653国历史类期刊中居首位的核心期刊。《看历史》—成长最快的社会性人文历史类杂志。

权威一点的对文章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得是业界翘楚或者非常杰出的新秀才可以发,比如《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这样的。对于硕士生,能发个一般的北大中文核心、CSSCI就不错了,或者在学报上发也不错。

学术论文的话《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月刊》《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清史研究》《抗日战争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史学集刊》《史学史研究》《史林》这些都是国内顶级的史学刊物哦,当然门槛非常高啊。你可以根据自己要写得论文的分类来选择投稿的单位哦。另外《历史教学》(分高校版和中学版)虽然没有上述的权威,但是和教学方面相关的投这里会比较合适吧。如果你的论文不太正式,可以到一些大众一点的杂志上尝试,比如:《文史春秋》《文史月刊》《文史杂志》《文史天地》《文史博览》《文博》《民国春秋》

陕西历史研究论文发表机构

截至2015年3月12日,陕西师范大学拥有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4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8个,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各类研究中心(所)60个。学校设有远程教育学院、教师干部教育学院等办学机构,此外,还设有教育部西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研发中心以及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古都学会等几十个学术团体和学术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科研机构教育研究所 西方哲学研究所 古籍整理研究所 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教育管理科学研究所 环境资源与区域发展研究所 基础数学研究所 古典文献信息研究所 辞书编纂研究所 经济研究所 文学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唐史研究所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所 应用声学研究所 新闻出版科学研究所 动物研究所 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分析科学研究所 生物技术及产品开发研究所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加拿大教育研究中心 人文研究所 文学影视研究中心 食品科学研究所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中心 运动生物学研究所 女性研究中心 教育考试研究所 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应用化学研究所 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艺术教育研究所 旅游开发研究中心 农产品深加工研究所 民族科技教育研究中心 妇女文化博物馆 陕西省果蔬深加工技术研究中心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西北民族研究中心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佛教研究所 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博物馆 宗教研究中心 中亚研究所 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 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数据截至 2013年9月30日,资料来源于官网 陕西师范大学重点科研机构一览表序号 名 称 所属学院 立项时间 负责人 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1个) 1 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08年6月 王喆之 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4个) 1 药用植物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05年1月 王喆之 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6年6月 李玉虎 3 应用表面与胶体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化学化工学院 2007年3月 刘昭铁 4 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 2011年11月 胡卫平 三、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8个) 1 陕西省大分子科学重点实验室 化学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5年3月 杨祖培 2 陕西省超声学重点实验室 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2005年12月 林书玉 3 陕西省生命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 化学化工学院 2006年12月 张成孝 4 陕西省行为与认知心理学重点实验室 心理学院 2006年12月 游旭群 5 陕西省果蔬深加工技术研究中心 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 1988年12月 陈锦屏 6 陕西省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命科学学院 2003年1月 王喆之 7 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栽培与品种选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命科学学院 2007年10月 王喆之 8 陕西省文物修复与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9年5月 李玉虎 四、陕西师范大学校重点科研机构(7个) 1 陕西师范大学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07年12月 夏海滨 2 陕西师范大学脑与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07年12月 任维 3 陕西师范大学土地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旅游与环境学院 2007年12月 薛东前 4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加工副产品深度开发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 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 2007年12月 李建科 5 陕西师范大学智能信息处理与信息安全实验室 计算机科学学院 2007年12月 李永明 6 陕西师范大学整合与应用动物学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07年12月 黄原 7 陕西师范大学环境感知与智能信息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计算机科学学院 2010年11月 吴晓军 资料来源于官网 2007年至2011年理工科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累计540项。2010年以来累计发表高层次论文885篇;出版学术著作161部;2011年共有74项成果获得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奖,52项成果获得第十次陕西省哲学和社会科学奖。自然科学方面,2007年至2011年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562篇,其中SCI源期刊论文共1463篇;申请专利318件,授权专利174件;出版著作89部,其中专著15部。 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陕西师范大学主持申报的5项科技成果全部获奖。其中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CO2/CH4的催化转化及相关绿色过程的基础研究》、《蝗虫的分子系统学和分类鉴定专家系统研究》、《算子矩阵及其应用》、《低频液体表面波声光效应及应用》四个项目荣获二等奖;《渭河流域万年尺度环境变化与土壤发育演变规律》获得三等奖。 陕西师范大学参与完成的两项科技成果《黄土区植被对坡面水蚀过程调控的生态薛机理》、《资源植物对环境的生理生态响应及机理研究》分获得一、二等奖。 2011年,陕西师范大学52项科研成果入选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5项(著作类3项,论文类2项);二等奖18项(著作类9项,论文类9项),三等奖29项(著作类12项,论文类17项)。截至2011年,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2项,研究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SCI源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 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王振宏教授团队在国际心理学权威期刊《生物心理学》、《国际心理生理学杂志》等杂志上发表了系列论文,其中《生物心理学》上的《呼吸性窦性节律不齐与特质性积极情感、积极情绪表达的关系》一文发表后,被国际学术新闻网作为心理学与精神病学专题领域重大研究成果予以报道,是当期《生物心理学》发表的论文中唯一被该学术新闻网报道的成果。 馆藏资源截至2015年4月,学校图书馆馆藏纸本藏书353万册,其中馆藏古籍线装图书25万余册,古籍善本700余部,9000余册;历代石刻拓片12000余通;地方志亦收藏较为丰富,尤其是陕西地方志收藏较为完备;另外,大型古籍丛书、古今名人字画收藏丰富。同时,图书馆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有各类中外文数据库40余种,电子图书109万册 , 中外文电子期刊1.5 余万种 。学报学校编辑出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当代教师教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艺术教育》等学术刊物,其中《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是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11种高校社科学报之一。学校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社是全国年销售额过亿元的10家高校出版社之一;杂志社是由教育部主管的拥有系列教育类刊物的大型期刊社,共发行 9 种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专业期刊,其中4种刊物为国家核心期刊 。

现在不收版面费的期刊很少了,绝大部分都是收版面费的,除非你的文章质量很好,可以向一些不收版面费的核心期刊之类投稿,现在不交钱,一般没人给你发表。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于1958年9月,原名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考古研究所,1963年归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后改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1970年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并,原考古研究所人员仍从事考古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1978年10月,经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批准恢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建制。1984年划归陕西省文物局管理。2006年12月,经陕西省编制委员会批准更名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位于西安市南郊乐游路31号,院部占地约1万平方米,办公科研楼和文物藏品楼各1座。另外,在西安泾渭工业园区建设了泾渭基地,在雍城、秦陵、铜川、窑店等地建立了考古工作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制130人,现有职工115人。内部机构设置为9个部(室),分别是:党委工作部、行政办公室、科研工作部、石器考古研究部、商周考古研究部、秦汉考古研究部、隋唐考古研究部、资料信息部、文物保护研究部,部(室)下辖27个科(室)。此外,在西安经济开发区泾河工业园区建有全国唯一的考古科研基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泾渭基地。在雍城、阳陵、秦始皇陵、铜川、沣东、窑店、周原、周公庙设有考古工作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是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省级考古科研机构,承担着陕西省境内的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和科研工作。目前共有职工118人,其中研究员14人,副研究员23人,中级职称34人、初级职称26人。院图书馆藏书近13万册,是全国文博考古专业图书藏书最多的图书馆之一。院文物库收藏了从旧石器时代到历史时期各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文物标本14万余件(组),是陕西省最大、最重要的文物标本库。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以来,先后发掘了数十处重要古遗址和万余座古墓葬,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许多项目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研究人员先后发表考古调查发掘简报和研究论文1200余篇,出版考古发掘报告56部,学术专著数十部,其中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一项,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二十二项。1980年创刊的学术杂志《考古与文物》己出版170期,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考古学术刊物之一。在2001年进行的二十世纪全国百大考古发现评选中,陕西省有十三项名列其中。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先后有二人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一人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二人被评选为人事部、文化部先进工作者,一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人被评选为省级劳模,三五人才推选入围7人,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人被评为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海外历史论文发表机构

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可查,并且在维普、知网、万方等这三个数据库稳定更新,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的期刊可以认为是正规期刊。从整体上说,发表论文最好的期刊,是本领域本选题方向、刊物等级最高、影响因子最高的正规期刊。即期刊等级越高,期刊越好,比如sci期刊比国家级期刊要好。而在sci期刊中,一区的期刊要比其他分区的期刊更好。从发表论文本身来说: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一是要看有没有发表论文的要求;以评职称发表论文为例,要区别发表论文达到职称要求。二是要对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进行评估,只是达到发表国家级期刊的水平,就不要选核心期刊。

历史学研究,国际中文期刊。Advances in Historical Studies,国际英文期刊

国外比较专业的论文发表在SCI。

SCI 期刊中文名是《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个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因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以及其收录的论文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多数重要和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而成为了国内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考核评价标准。

《英语广场》省级知网首页可查,SCD期刊,目前正常收21年2-3月的刊期,另外有个别年内版面可以免费加急到年底出刊,注意他的版面是按字算,不是字符。《现代英语》万方收录的期刊,只收英语高教的文章。如果是文学的,如果必须是年内的。

发表sci期刊论文写作的4个要点:

1、文本摘要是对本文的简单总结,包括主要研究问题、方法、结果和结论。它可以用短语概括。摘要中的字数不应超过500个。

2、引言这部分提出问题,回顾前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即明确选题的研究背景,以及选题在整个学科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注意清楚的哪些是别人的结论,哪些是自己的结论。

3、方法和结果包括实验对象、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描述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层次感。每个步骤之间的顺序和相关性应清楚描述,不要引起实验过程混乱的现象,因为评审者最终判断你的实验是否合理,是从这个过程中描述来的。

4、参考资料应标记引用内容。引用过程中未指出文献档的来源出处会造成本人的成功内容是假象,以免造成剽窃的现象。同时也会被误认为是一种抄袭,因此为了避免在影响作者个人发展时出现这样的误解,所有引用的部分都需要体现在参考中,甚至一些不起眼的内容也需要标准清楚。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