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外媒对中国的定位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6 15:44:36

外媒对中国的定位论文发表

当前国际形势的五大特点 特点一 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 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世界的基本态势将是一个超级大国与多种力量并存。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004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为40.11亿美元。其中,美国达11.75万亿美元,占了近30%,第二是日本,约4.62万亿美元;接下去是德国2.67万亿美元,英国2.13万亿美元,法国1.99万亿美元,中国和意大利都是1.65万亿美元,加拿大0.97万亿美元,西班牙0.96万亿美元,韩国0.66万亿美元。 美国军费开支最多,2005财政年度达到4162亿美元,比其他主要大国的总和还要多。美国科技实力也很强,每年研发经费近3000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1/3。2003年度“全球1000强企业”中,美国有487家,占了几乎一半。 “9·11”事件后,美国调整安全和外交战略,把反恐、防扩散和确保本土安全列为首要政策目标。但是,多数国家不赞成美国搞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美国的盟国也有不同意见。 仅在伊拉克,美国就付出了很大代价。据美国官方统计,伊拉克战争从爆发到2003年5月1日主要作战行动结束,美军共死亡139人。但之后死亡人数成倍增加。截至2005年3月4日,美军已有1502名士兵死亡,1万多人受伤。美国在伊拉克的军费开销也很大,预计今年总额将超过2000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家庭为伊拉克战争支付2000多美元。 世界上其他力量逐步壮大。俄罗斯经济增长加快,连续6年增长,国力逐渐恢复,2004年经济增长7%。普京总统2004年连任后,提出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 欧盟一体化进程在加速,去年5月1日扩大到25国,经济总量达到12.48亿美元,超过美国。政治联合进入新的阶段,去年10月签署了《欧洲宪法条约》。欧盟还在进行共同防务建设,自主意识和独立性在增强,国际影响进一步上升。 日本除了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最大债权国和最大外汇储备国,逐渐走出经济长期停滞的阴影,正在努力争当政治大国。 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大国发展势头强劲,广大发展中国家联合图强,整体实力上升。 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既有较量也有妥协,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清晰。这种多极化不同于历史上的列强争霸。经过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劫难,今天的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各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和时代的进步。 多极化趋势和总体平稳的大国关系,客观上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安全环境。 特点二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 我国街上跑着许多国家多种品牌的轿车,国际互联网进入我国城乡千家万户。同时,亚、非、拉、美、欧等许多国家的超市都有中国商品。有人估算,平均每个美国人都有一件中国产的服装,美国人用的许多电脑、彩电,直至圣诞树,都是中国制造。经济全球化就发生在大家身边。经济全球化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当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纷纷把传统产业转移到国外,集中力量发展新经济。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也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加快本国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这样,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世界经济正逐渐融合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这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一架波音747飞机有450万个零部件,共由65个国家的1500个大企业和15000多家中、小企业协作生产,其中包括不少中国企业。生产药品的德国拜耳公司,同35000多家国内外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由拜耳提供中间产品,其他企业加工成最终产品。这种企业层次的国际化,使原来在一个企业进行的设计、研发、加工制造、组装和总装等生产环节,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一体化是各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国际竞争、提高自身地位的重要手段。截至2005年1月,在世界贸易组织备案的有效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已达160多个。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以东盟——中国、东盟——中日韩合作为核心的东亚合作等尤为引人注目。这一趋势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和世界多极化。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在很多方面已形成自己的优势。把握得当,趋利避害,我们可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也增加了风险和挑战。当前国际经济秩序总体上仍不合理,其重要表现是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拉大。发达国家拥有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并在相当大程度上掌握着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权,从而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在竞争中面临巨大压力,不少国家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中国是进步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但也经常是不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受害者。我们必须居安思危。 根据联合国去年12月的统计,世界上人均年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超过5.7万美元,最低的只有86美元,两者相差666倍。人均预期寿命,高收入国家为78.3岁,低收入国家只有49.1岁,两者相差近30岁。换句话说,不同国家的人一出生面临的预期寿命就不平等,这是西方人权专家通常不愿提及的一个简单而严酷的事实。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部分国家内部的贫富差别,甚至引发社会冲突。 为逐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主张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而关键在于每个发展中国家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中国的成功经验就是坚定贯彻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根本方针。 特点三 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 世界保持总体和平与稳定,我国周边环境正处于历史上较好的时期。但天下并不太平,传统安全威胁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巴以冲突、伊拉克问题、印巴矛盾、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看上去都不是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其中,恐怖主义威胁尤为突出。去年一年全球就发生了近1700起恐怖事件,特别是西班牙“3·11”爆炸事件和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举世震惊。反恐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国际社会还面临武器扩散、环境恶化、毒品走私、非法移民、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的严峻挑战。能源安全、资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信息安全和运输通道安全等也是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 特点四 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 世界上60多亿人生活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属于2500个民族,讲着6000多种语言。有名目繁多的宗教,也有许多无神论者。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不论是社会制度还是价值观念,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这种多样性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动力。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类文明也因此而丰富多彩。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文明对话的必要性,多种形式的“文明对话”对各国相互了解、友好合作起着推动作用。不同发展模式之间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在竞争中和平共处,在交流中相互借鉴。 个别国家反其道而行之,竭力要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这是对别国人权的侵犯,违背了民主潮流,也导致世界上一些地方矛盾激化。 特点五 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 改革开放26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超过9%。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十倍多,人均超过了1000美元。卫生保健条件和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己经从1949年的39岁提高到现在的70岁以上。 中国的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共解决了2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壮举。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说,中国是20年来对全球扶贫事业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为全球扶贫行动提供了范例。 过去26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比世界快6个百分点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增强。1980年至2000年间,中国对世界贸易和服务增长的贡献率列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003年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8.2%。舆论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带动地区和世界经济的发动机。这两年国际上那么关注人民币汇率,正说明我们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不断增大。 中国发展已经并将继续给地区和世界带来广阔市场和合作空间。2004年,我国进口总额达5613亿美元,是世界第三大进口国。2010年可能超过1万亿美元。中国的市场容量至少在今后十年还将持续快速发展。世界看好中国的发展潜力和巨大市场,加强对华合作成为各国普遍的政策取向。2004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突破600亿美元。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有450多家在我国投资。世界排名前列的汽车巨头全部进入中国,世界信息产业100强中已有90多家进入中国。外商在华研发中心已超过600家,跨国公司在华地区总部超过30家。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国政府急邻国之所急,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并通过多边和双边渠道向有关国家提供40多亿美元援助,对地区乃至世界的金融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都表明我们朋友多,他们希望中国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 还有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世界上开始出现学习汉语的热潮。l00多个国家的2300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大约有3000万外国人在学习汉语。35个国家的87个城市设立了汉语水平考试。在美国,汉语已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语。在加拿大,除了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以外,使用汉语的人最多。在澳大利亚,汉语是第一大外语。 结 论:可以看出,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和向多极格局过渡的时期。各国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机遇中包含挑战,挑战中也可能有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短时间不会对国内期刊以及国内学术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因为国内学术论文本身就是供大于求的,除非大量文章外发,不然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高质量的文章,依然会选择发表国内核心,高校、科研人员也是一样。

科研工作者如果能将论文发表在以上期刊上,那论文的影响力就很不错了,当然,科研工作者发表论文时也不能盲目的追求某个期刊,一切要根据论文的实际出发,选择最合适的期刊才能有最好的结果。

在的国内门槛比较高,尤其之核心期刊,对作者都有资质要求,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国外期刊,同理可以类比于出版,现在国内出版难度越来越大,基本都是学术,致使越来越多走向国际出版,因为国外市场广阔。

权威核心刊物论文,指被国际通用的SCIE、EI、ISTP、SSCI以及A&HCI检索系统所收录的论文,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检索为准,或同一学科在国内具有权威影响的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论文不含报道性综述、摘要、消息等。

是做一样的题目,我考武大传播,要是不信就问问招生单位的电话:研究生和科研办公室:杜生鸣 新闻学院行政服务机构另外附赠详细大纲: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新闻传播史论》大纲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其中新闻传播史论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必考科目。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及格及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比较扎实的新闻传播史论基础,以利于进一步深造。适用对象为参加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二、考试学科范围考试范围:中国新闻史、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三、评价目标(一)了解中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初步掌握各历史时期主要新闻媒体、著名新闻工作者、重大新闻事件与新闻现象的基本情况,并能给以历史的分析与评价。把握新闻事业在变化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些规律;能借鉴历史说明现实。(二)准确理解新闻学基本原理,系统掌握社会主义新闻理论,运用有关原理解决新闻工作实际问题。(三)较全面地掌握传播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能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现实传播现象。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二)答题时间:180分钟。(三)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新闻史部分:50分新闻理论部分:50分传播理论部分:50分(四)题型与所占分值比例1、新闻史部分:名词解释10分;简答题20分;论述题20分。2、新闻理论部分:名词解释10分;简答题20分;论述题20分。3、传播理论部分:名词解释10分;简答题10分;论述题20分;综合应用题10分。(五)参考书目1、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2、程世寿、刘 洁:《现代新闻传播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3、申凡、戚海龙主编:《当代传播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二部分 考查要点一 新闻史部分1、绪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与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历史的一些特点。2、中国封建社会与古代报纸。[1] 中国早期的新闻传播情况。[2] 朝廷官报的出现与其沿革、性质及作用。[3] 非法民报的出现与其演变、特征及意义。[4] 合法民报的出现与其发展、特征及意义。[5] 对中国古代报纸的评析。3、列强入侵与在华外报。[1] 鸦片战争前传教士的办报活动。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的出现。第一批外文近代报刊的出现。[2] 鸦片战争后在华外报网的形成。教会报刊的发展 。外文报刊的发展。外商中文报刊的发展。[3] 对在华外报的历史评价。4、资产阶级的诞生与国人办报的发韧。[1] 国人办报的历史背景。[2] 中国早期办报思想的孕育。[3] 早期国人创办的一批近代报刊及其命运。[4] 王韬与《循环日报》。[5] 报刊政论文体的创始与报刊政论时代的开端。5、维新运动与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1] 康有为的办报活动与办报思想。[2] 梁启超前期的办报活动与办报思想。[3] 时务文体与耳目喉舌论。[4] 严复、唐才常、谭嗣同的办报活动与办报思想。[5] 汪康年的报刊业务改革。6、改良革命双重奏与国人办报的第二次高潮。[1] 戊戌政变后改良派的办报活动情况。[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活动情况。《中国日报》与革命派早期的报刊活动(1905年以前)。《民报》与革命派中期的办报活动(1905至1907)。“竖三民”、《大江报》与革命派后期的办报活动(1908至1911)。[3]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报刊大论战。[4] 梁启超中期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5]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思想。[6] 中国政治家办报传统的形成。7、民国成立与中国新闻界由政论向新闻时代演变。[1] 由政论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原因、标志。[2] 黄远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3] 邵飘萍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4] 林白水、徐凌霄的新闻活动。[5] 报纸副刊与文艺小报的发展。8、文化运动与启蒙报刊。[1] 启蒙报刊的产生与特点。[2] 陈独秀、李大钊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3] 《新青年》与《每周评论》。[4] 毛泽东与《湘江评论》。[5] 周恩来与《天津大学联合会报》。[6] 启蒙报刊的业务改革。[7] 中国新闻教育的拓荒。9、革命与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1] 中国无产阶级报刊的诞生。[2] 瞿秋白的新闻活动与对中共党报理论的贡献。[3] 国共合作时期的革命报刊。《政治周报》的出版。《热血日报》的出版。[4] 私营报刊的发展。《申报》、《新闻报》的发展。《世界日报》的创办。《大公报》的续刊。[5] 中国无线电广播的出现与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6] 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10、十年内战与两极新闻事业的形成。[1] 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形成与改革。“中央社”、《中央日报》、中央广播电台。[2] 共产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形成与发展。国统区革命的新闻报刊:《布尔什维克》的出版、左翼新闻活动。根据地的新闻事业:“红中社”、《红色中华》报、《红星报》。[3] 私营企业报的分化与发展。 史量才与《申报》改革、《大公报》的政治态度、《立报》的办报特点。[4] 抗日救亡时期革命的新闻传播活动。 范长江的西北采访与延安之行。 邹韬奋的新闻出版活动与新闻出版思想。11、日战争与两极新闻事业的共处。[1] 国统区革命的新闻传播业。 《救亡日报》的创办与特征。 《新华日报》的创办与在武汉的宣传,“青记”的成立与在武汉的活动。“国新社”的成立及其在桂林的新闻活动。《新华日报》在重庆的斗争。[2] 解放区的新闻传播业。延安的报刊。《解放日报》的改版与解放区新闻界整风改革。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建与意义。 外国记者在中国的采访活动。12、解放战争与两极新闻事业的最后较量。[1] 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2] 民主报刊为争取民主的斗争。[3] 宣传“第三条道路”报刊的变化。[4] 私营报刊的最后抉择。[5] 反“客里空”运动。[6]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7] 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8]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中心进入城市:新华社、新华广播电台、《人民日报》》进入北平。二、新闻理论部分1、绪论 [1] 新闻学研究的三阶段:报学研究、新闻学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 [2] 新闻传播学的定义、新闻传播学与传统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 [3] 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2、 新闻本体论 [1] 新闻的本源与新闻的定义 [2] 新闻的特点 [3] 新闻价值及其构成 [4] 新闻信息:定义、特征、新闻信息量 3、新闻传播论 [1] 新闻传播的模式和新闻传播要素 [2] 新闻传播的原则:社会公益原则、集团利益原则、时效性原则、受众最大化原则、针对性原则和适量性原则 [3] 新闻传播的功能:基本功能、直动功能和连动功能 [4] 新闻传播的效果:分类、影响效果的变量 4、新闻事业论 [1] 新闻事业的性质与特征 [2] 新闻事业的媒介系统演变及影响 [3] 新闻事业的体制:定义、中国新闻事业体制变革轨迹、当今中国新闻事业体制特点 5、新闻记者论 [1] 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 [2] 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 [3] 新闻记者的素质 6、新闻受众论 [1] 受众含义及地位 [2] 有关受众的基本理论 [3] 受众需求与受众心理 [4] 受众权益内涵及受众权益保护 7、新闻舆论导向 [1] 新闻事业与新闻舆论 [2] 新闻舆论导向的含义与内容 [3] 新闻舆论导向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形式 8、新闻自由论 [1]“新闻自由”的由来 [2] 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自由观 [3]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种不同的自由观 [4]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自由 [5] 新闻自律 9、新闻舆论监督论 [1] 新闻舆论监督的含义 [2]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与对象 [3] 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 [4] 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方法 10、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论 [1] 新闻传播社会控制的含义及其特征 [2] 媒介产业化的动因 [3] 新闻传播社会控制因素内容及其控制方式 11、新闻媒介产业论 [1] 媒介产业的含义 [2] 媒介产业经营管理模式与组合模式 [3] 中国特色的媒介经营管理模式 三、传播理论部分1、传播[1] 传播的定义[2] 传播的基本类型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2、传播学[1] 古代传播研究的萌芽[2] 近代传播研究的背景 科学的背景,社会形势的背景,传播技术发展的背景。[3] 传播学的确立现代传播学产生于美国的原因,传播学奠基人及他们对于传播学的贡献,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层次。[4]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传统学派,批判学派。[5] 发展传播学3、传播者[1] 传播者的类型与特征[2] 传播者的任务[3] 传播者的权利与责任[4] 记者与信源关系的三种情况4、受众[1] 受众的类别与特征[2] 受众的接收动机[3] 受众的权利[4] 反馈 [5]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 个人差异论,社会类别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6] 受众的选择心理与选择行为 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受众对媒介形式的选择性:需要程度,难易程度,成本高低。5、传播媒介[1] 传播媒介的概念[2] 大众传媒各自的特征报纸的特点,广播的特点,电视的特点,网络的特点。[3] 网络传播媒介[4] 麦克鲁汉的媒介理论麦克鲁汉的理论,对麦克鲁汉理论的评价6、传播内容分析[1] 信息的概念[2] 符号的定义[3] 符号的类型与特点[4] 编码与译码 [5] 语义分析在传播中的应用 [6] 内容影响受众的理论模仿论,含义结构论,强调信息来源的理论,感性诉求与理智诉求的理论,强调内容的一面理或两面理的理论。7、传播的效果 [1] 枪弹论[2] 有限效果理论[3] 适度效果理论适度效果理论的概念,使用与满足模式,议程设置理论。[4] 新强效力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社会期待理论。[5]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 信息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传播对象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传播环境对传播效果的影响。8、传播功能[1] 传播功能的早期研究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赖特对三功能说的补充,拉扎斯菲尔德的三功能说,施拉姆的传播功能说。[2] 传播的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 传递信息,社会沟通,社会整合,社会教育,消遣。[3] 传播的消极作用与虚拟功能9、传播控制[1] 传播控制的必然性[2] 传播控制的思想[3] 传播的内部控制 布里德潜网说,对传播者的控制,对传播内容的控制,对传播渠道的选择。[4] 传播的外部控制经济控制,政治法律控制,道德控制,习俗控制,宗教控制,受众控制,技术控制。10、传播的模式[1] 模式及其功能[2] 传播模式的产生[3] 传播模式涉及的理论 传播模式与结构主义,传播模式与“三论”。[4] 线性模式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2] 控制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德弗勒模式。[3] 社会系统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模式。[4] 互动传播模式11、传播学研究方法[1] 传播学研究的程序[2] 实地调查法[3] 控制实验法[4] 内容分析法[5] 个案研究法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传播实务》考试大纲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 新闻传播实务基础是我校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硕士生必考的专业基础科目之一。旨在检验考生新闻传播实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对象为参加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二、考察学科范围1.必考范围:新闻采访学、新闻报道写作2.选考范围:新闻评论、电视实务、网络传播、广告实务(备注:选考的四个部分中由考生任选一部分)三、考试形式与答题时间(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内容比例与试卷结构 (一)必答部分包括下列内容(占总卷面分数的60%)新闻采访、新闻写作 60% (二)选答部分包括下列内容(占总卷面分数的40%)在新闻评论、电视实务、网络传播、广告实务4部分内容中,任选1部分答题,占总卷面分数的40%(三)题型比例题型 名词与概念 简答题 写作题 分析论述 操作 (四)参考书目本参考书目由两部分组成:基础+报考专业。1、基础参考书目:申 凡.当代新闻采访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孙发友.新闻报道写作通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2、报考专业参考书目:新闻学专业部分: 赵振宇. 现代新闻评论 .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年广播电视专业部分:石长顺.当代电视实务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传播学专业部分:屠忠俊、吴廷俊.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广告与公关专业部分:余明阳、陈先红.广告策划创意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二部分 考查要点一、新闻采访学(一) 采访活动的哲学基础1. 采访态度与唯物主义:采访工作的出发点是搞清事实,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程序不能颠倒与简化,要有检验地吸收间接性材料。2. 采访方法与辩证法:采访方法使用的顺序与采访方法体系的排列顺序,采访中认识事物的方法不能片面,选择的方法不能机械呆板,处理问题的方法不能简单化。(二)采访的工作路线1.采访中与各级机构的关系:与自己业务分工有关的机构加强联系,争取多参加这些部门的活动,与政府部门有意见分歧时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2.广交朋友的群众路线:把党的政策与群众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考虑,以群众的“知”为新闻采访的标准,对无意听到的群众说法、意见要分析,注意使用群众中的新闻源、信息网。3.深入实际的基本功:积极到实地去抓第一手材料,对所报道的战线、行业情况有全面调查,定期对重点问题做调查研究,建立自己的采访基地。(三)采访的选择1.记者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的概念,新闻敏感发生的过程,新闻敏感的作用,新闻敏感的培养。2.形势观念与报道思想:报道思想的概念及其产生,报道思想与采访的关系。3.新闻价值与题材选择:从变动中抓新鲜事物,从重点方面抓重要事实,从和群众有切身关系的方面抓有接近性的事实。4.新闻线索及其收集:新闻线索的概念及发现渠道。(四)采访收集材料的方式1.准备与查阅材料:平时准备与临时准备,采访前准备的作用,采访前准备的内容。2.访问与提问:平时的概念及搞好访问的条件,问话的原则,问题的种类,按认识事物的过程展开问题,提问角度。3.开座谈会:座谈会的作用,开好座谈会的方法。4.观察与现场采访:观察及其在采访中的作用,新闻观察的目标,新闻观察应注意的问题,多感官感知。(五)采访材料的整理与核实1.记录与整理材料的技术:心记与笔记,需要记录的内容。2.材料的核实:材料核实的必要性及方法。(六)采访中对写作的思考把采访与写作结合起来思考的好处。1.从主题需要考虑采访的方向:报道思想与主题,对事物的认识与主题提炼,上下结合的思考。2.从体裁方面调整采访视角:采访中选择新闻体裁的根据,采访中思考新闻体裁的条件,采访中思考新闻体裁的时机。3.从使用角度考虑收集材料的标准:材料的准确度,材料的深刻性,材料的全面性,材料的细致程度。(七)采访活动的形式与类别1.机动记者与常驻记者的活动特点,对机动记者与常驻记者的要求。2.专业性采访的特点:专业采访的共同点。3.事件性新闻的采访:事件性新闻,突发性新闻的采访,预发性新闻的采访。4.非事件性新闻的采访:非事件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与事件性新闻特点之比较,非事件性新闻采访中的注意点。(八)采访心理学及其应用1.采访心理的特点:记者心理,采访对象的心理,新闻事实,社会环境的相关关系。2.采访与记者的心理品质:稳定正确的采访动机,适应社会活动的角色心理与个性特征,突出的顿悟思维特征,自觉、自制、果断、坚韧的意志特征。3.新闻事实与采访对象的心理定势:有利事实,不利事实,无害事实被采访的心理定势。4.采访对象心理分析与处置:访问要注意采访对象的个性,提问要适应采访对象的能力,应对拒绝采访者的策略。二、新闻报道写作(一)新闻报道写作的基本原理1.新闻报道要真实:新闻报道真实的基本内容;虚假报道出现的社会原因。2.新闻报道要讲时效:增强新闻报道时效的几个环节;网络传播对新闻时效性的影响。3.新闻报道写作要关注受众兴趣:受众感兴趣的几个方面信息;受众兴趣的满足与引导。4.新闻报道与记者的倾向性:用事实说话的内容,用事实说话的方式(二)新闻报道写作的基本程式1.新闻报道的基本构件:消息头的作用;导语的作用和类型;主体的类型和写作要求;结尾的形式;背景材料的作用和类型。2.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形式:倒金字塔结构的意义、特点和不足;新闻报道其他结构的特点。3.新闻报道的基本种类:简讯的特点;动态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综合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述评性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现场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人物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其他一些新闻种类的各自特点和写作要求;美国客观报道和精确报道产生的原因。(三)新闻报道写作技法1.发现新闻:记者的发现力表现诸方面;记者发现力决定于记者具备多方面的素质;记者发现力决定于记者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记者选择新闻的两个标准;两个标准之间的关系。2.新闻主题:新闻报道主题的特征;新闻报道主题的选择和确立。3.写出感觉来:“感觉”在报道中的重要作用;记者的感觉与受众的感觉;“六S”报道的特征。4.要“讲故事”:新闻报道从现场写起有的好处;“讲故事”是向受众提供信息的最好方式;“华尔街日报式”的小技法。(四)新闻报道形态演变1.当代新闻报道形式发展变化:“新华体”的特点及变化;当代报道形态变化及动因。2.传播科技与新闻文体的关系:传播科技发展对新闻文体的影响;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对新闻文体的影响。三、新闻评论(一) 新闻评论面临的形势网络媒体的特征及挑战,中国入世对新闻评论的影响、认识及对策(二) 中国新闻评论的现状与特征 评论份量、评论时效、评论论题、评论指向、评论监督、评论形式、评论队伍(三) 新闻评论的基本概念新闻评论的定义、新闻评论的性质和作用。(四) 新闻评论的基本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五) 新闻评论的选题选题的概念、选题的价值、选题的来源、选题的原则、选题的标准(六) 新闻评论的立意立意的要求、立意的过程(七) 新闻评论的论证 论证中存在的问题、事实论证的作用、理论论证的作用、立论和驳论 (八) 新闻评论的素质要求 新闻人的特质、新闻评论者素质要求(九) 用新闻评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评点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四、电视实务(一)电视写作(上)电视解说词的作用;电视写作的特性。(二)电视写作(下)电视新闻的基本形态;电视新闻的导语、正文、结尾、标题写作;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区别;电视专题节目的结构;电视专题节目的风格。(三)电视编辑剪辑原则与剪辑规则;镜头组接与镜头长度;镜头段落的转换。(四)电视调查报道电视调查报道界定及发展;电视调查报道的分类;电视调查报道的方式。(五)电视谈话节目电视谈话节目的特征;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电视谈话节目构成要素;电视谈话节目制作方式。(六)电视栏目创作电视栏目设置定位;集纳型、杂志型、专题型新闻栏目的特点及创作要求;电视社教栏目的分类;公共型社教栏目的创作特点和要求;生活服务类栏目的现状;电视娱乐节目的类型与创新。(七)电视节目编排节目编排的基本原则;节目编排的竞争策略;节目编排的基本方法。(八)电视频道运营专业频道专业化与差异化;综合频道特色化;品牌栏目的构成要素及培育创新;频道品牌识别及营销。五、网络传播(一)互联网(因特网)之前的新闻传媒技术 1.新闻传媒技术概述:概念、特征、发展阶段、3I内涵、3C技术 2. 报业新闻综合业务处理系统:概念、组成、功能应用以及网络环境 3.广播电视技术及其数字化 4.新闻通信技术及应用:电报、电话、通信网,通信新业务、通信新网络(二)互联网(因特网)传播技术与第四媒体1.多媒体电脑与多媒体电脑网络:概念、特征、发展、应用、影响2.第四媒体(因特网):因特网传播(网络传播)、多感觉、信息冗余、超媒体、超文本,第四媒体(因特网)的传播类型及其特点(三)网络传播的媒介分析1.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比较:媒介性质、媒介特征、传播特征、媒介功能2.网络媒介对传统媒介的影响:对传统媒介的挑战、共存、双赢战略3.网络媒介的文化分析:媒介与文化、网络文化空间、网络空间文化的特征(四)网络传播的受众分析1.网民:概念、特征、结构2.网民行为:行为方式、行为特征、网民语言(五)网络传播的效果分析1.网络传播效果分析的特殊意义2.网络传播过程效果分析3.网络传播社会效果分析4.网络传播对传统效果理论的更新(六)网络新闻传播1.网络新闻传播的概念及特点2.传统新闻媒体的网上新闻传播3.商业性ICP网站的网络新闻传播(七)网络传播伦理与法制 1.因特网背景下的伦理问题与犯罪问题 2.网络传播道德规范及法制建设六、广告实务 (一)广告策划报告 广告策划报告的主要构成,主要包括市场分析、广告策略、广告计划、效果评估等。 (二)广告市场调查的内容、范围和方法 (三)产品认识、分析与定位(四)广告战略设计和广告预算(五)广告媒体特性和渠道选择的影响因素优化组合、选择方法及原则(六)广告表现策略、推进策略、实施策略(七)广告创意的基本理论、思维方法和创造技法,创意者的素质开发(八)广告文案创意的基本要求,主题创意的方法,结构创意、语言创意的基本形式、方法及技巧(九)平面广告创意概述、报纸广告创意、杂志广告创意(十)全书的策划案例赏析和创意链接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评价一国国际地位的根本依据。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它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高低和作用强弱的主要标志,反映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能力与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影响的外在能力的能力总和。二是外部世界。一国所面临的外部世界是影响该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外部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国际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外部世界的结构和状况。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不变的情况下,国际环境的变化可以影响其国际地位的高低。两极格局或多极格局、战争或和平等不同的国际环境,都可以使国家的国际地位发生变化。外部联系即一国与国际体系联系的性质和程度。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联、深入互动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为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 “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此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总的看,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世界的目光逐渐聚焦中国,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企业高管、商界领袖,人们在感叹中国奇迹的同时,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走向。美国:中国崛起是大势所趋,更重要的是,当前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的过程中,不仅离不开中国,更需要中国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2009年1月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奥巴马总统和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等政府高官高度重视中美关系。2月13日,希拉里出访东亚4国之前在亚洲协会发表演讲称,美国将继续与中国发展积极的关系,这对美国未来的和平、进步和繁荣不可或缺。4月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奥巴马在伦敦举行的20国集团第二次金融峰会期间成功会晤,双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奥巴马表示,美中关系是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令人瞩目地向前发展,美国希望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国内日益重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美国人认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已经今非昔比,不是一般的大国,而是世界大国。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的过程中,几乎都需要中国发挥作用,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在朝核、伊朗核等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都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可以说,解决当今世界的国际问题都需要中国的参与。中国目前面临的国际形势仍然严峻,不容轻心。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环境空前严峻。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迅速恶化蔓延成波及全世界的经济危机,成为“9•11”事件后对美国乃至全球产生深刻影响的重大历史性事件。目前,美欧日经济同步滑向衰退边缘,全球经济衰退已成定局。金融危机正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由经济金融领域向政治社会领域加速扩散,其严重后果还将进一步显现。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周边乱象从生,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增多。朝核、伊朗核等国际热点问题有升温趋势,局部冲突和战争频发,中东、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动荡加剧,海盗、恐怖主义、跨国犯罪、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大国调整军事、安全战略,国际军事竞争更加激烈,世界军事变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传统地缘政治因素和军事安全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再度突出。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加剧,政局持续动荡。南亚反恐和地区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的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消极态度仍然没有改变。中国总体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在西方主流舆论中没有根本改善,其基本面仍然是负面的,这在奥运会境外火炬传递、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毒牛奶”和“毒饺子”等事件中表现得非常清楚。我们在世界的形象有两个:一个是强国,越来越强;另一个是“坏国”,批评我们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是世界的主流,没有民主、没有人权、没有自由、没有法制、没有信用,这是西方世界比较普遍的看法。如何消除外部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将是中国长期面临的复杂挑战。所以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当今的形势,找好自己的定位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中国在世界上最基本的身份属性,是由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中国具备大国的基本禀赋和要素,任何时候都是世界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上升,中国也应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当然,中国所要承担的国际责任,不是为特定国家或国家集团利益服务的。中国是否承担了国际责任,也不能以特定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利益来衡量。 总的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复合的、动态的。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内在蕴含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具有明显的矛盾、复杂性。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还具有快速多变的特性,正处在从大而弱的国家走向大而强、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历史进程之中

中国发表定位论文

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因为刚才已经说了,2020年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已经不是重点,最大的重点就是我们将进入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首先,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为此,《规划纲要》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从培养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出发,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也是第一次提出要创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二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对加强高校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创新基地平台建设明确了政策方向,特别针对科研领域当中的体制性障碍,要求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和教育的资源共享。三要牢固树立高等学校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利用高校人才汇聚、学科综合交叉的能力优势,全方位开展服务,要求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加文化建设,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其次,我们要切实保障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必须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因为我们国家现代化对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区域的差异性是世界上不多见的,很难沿用学术学科评价的单一尺子来衡量所有高校。为此,《规划纲要》的文本也明确要求到2020年我们的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这里面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一是国家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不仅要继续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创新,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这里不光包括本科的大学和学院,也包括高职高专的学院,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而且要引导其他各类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包括支持地方或行业背景高校建设优势重点学科,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二是优化学科专业等结构,这也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重点扩大高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化区域布局结构,重点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鼓励东部高等教育率先发展,也就是说让高校既能够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苦练内功,还要面向现代化建设需求办出特色,这是新世纪新形势下打造高质量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

定位2009年9月中旬的轮胎特保案,美国交中国国内数家企业告上法庭.2009年11月13日,美国对中国的铜版纸反倾销的调查展开。……截止12月1日,2009年美对华反倾销案同比增长36个百分点,涉案资金同比扩大436%.而在数条信息之下.是今年全球的一个热点新闻:北京时间2009年11月15日晚11时23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美国总统奥巴马乘座的“空军一号”专机平稳降落,开始了他对华为期四天三晚的首次国事访问。对此,国内外各官方媒体纷纷看好,并将其与37年前美前总统尼克松的“破冰之旅”相提并论,并认为“中美进行了深入的、坦诚而又富有成果的会谈”。可是,联系开头的数据,我能否认为奥巴马是裹协着和煦的春风而来,背后隐藏着深不可测的冰潭呢?我突然回忆到了这样一个事实:美珍珠港遇袭前夕,日本天皇致电美总统,宣称“永远效忠”。第二天,日本闪电袭击珍珠港的冲天大光刺痛了世界人民的眼睛。而美对华所采取的一系列贸易政策,与学者的鼓躁,源由在何?依我所见在于“定位”。在于美国对于自身国陆地位与实力的认知与定位。如果美国与其人民为自己的定位仍在20世纪的“全球霸主”的话,我可为理解美国为什么在今年连续发动对华贸易调查;可以理解所谓“牺牲中国,复苏美国”,亦或是“通过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以加大美国产品的出口,提振经济的做法”;可以理解美国学者对华货币政策的无敌鼓躁……也许同样我可以理解德国对西欧、日本对环太平洋所发动的全面侵略战争,可以理解伊拉克上空天的大火。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赞同美国对其“全球霸主”的地位。与德日对其“理应称霸世界”的定位。可是,问题在于我们真的赞同吗?答案是完全否定的。人类上千年历史验证了一个不二定律:“顺时者昌,逆时者亡”,而如今的美国,已是面临一个脚站在经济的悬涯边这样的窘境,随时可能掉入深渊,同时,美国国内的失业率已于10月达到26年来最高数据10.6%!现今的美国根本无法保证独立国际货币体系的完整,更无法确保美元在货币的不二地位,放眼全球也许正像评论中所说的,金融危机过后,美国人惊喜地发现美国还是那个美国,但他们不应该忘记“世界已不是那个臆想中的世界”。从日本到伊朗再到阿富汗,美国人理应感到自己已无法凭一己之力解决这些问题了,美国人需重新正视自己,因为世界上只要一小部分人有“称霸”的想法,世界便永远不会和平。美国是需要重新定位了,而我们呢,大至国家,小至个人,又未尝不需要正确的定位呢,向着错误的定位,我们只会离终点越来越远,我们中国是该站在一个新的高度,重新正视正视自己的时候了,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脚踏实地向未来前进。

国外市场定位论文发表

如何在国外电子平台上出版英文论文?1. 投稿:一般情况下,你想在电子出版平台上出版文章或者论文,首先你得在该出版平台上注册,写清楚邮箱和电话等联系方式很重要,这便于你投稿,以及和出版社工作人员沟通。 同时,在投稿之前,你得写好你的稿件,稿件质量很重要,不然很难通过审核。 其次,选择投递的期刊名称,这个就属于对你自己的文章的一个定位了,投递方向正确了,审核才能顺利进行。 2. 审稿和修改:在你的稿件成功投递之后,会有专业的审稿人对你的稿件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稿件的标题、单位信息,摘要,关键词,内容、字数、参考文献,及文章质量等。等到确认你的文章在这些方面,没有什么大问题,可以经过简单的修改就可以出版。如果有问题,你需要根据审稿人的要求进行修改,经过修改的文章,最终确定没有问题,就可以着手出版了。 3. 出版:一般在稿件修改完成以后,出版平台会进行一个最终的排版,然后跟你做最后确认一次来定稿,没有什么问题就可以出版了,当然,出版之前,你得支付出版费用。一般情况下,费用会根据出版平台、稿件字数和内容等的不同,而不 同。比如一些国际性的大出版社,一般的费用就在1600美金左右,多的高达3000美金。其他一些收费没有那么贵的,也就400美金左右。 4. 增值服务:一般在电子出版平台出版书刊后,会给客户提供一定的增值服务。比如Science Publishing Group 这个平台,客户在这个平台出版书刊以后,可以免费阅读和下载这个平台的英文文献和资料,同时也可以转载或者分享自己的作品到自己的社交平台等。不管是什么样的增值服务,对投稿人来说,都是有益的。总之,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选择电子出版,比选择传统的出版,多了一些便利、快捷,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分享知识。若可能,你的文章或者其他作品,会分享给世界各地有需求的人,并且长久的保存下来。

市场定位是在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营销学家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其含义是指企业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产品塑造与众不同的,给人印象鲜明的形象,并将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从而使该产品在市场上确定适当的位置。

国外期刊论文一般都是只接受英文投稿,所以你首先英文必须要过关,如果英语不行,基本上就老火了,如果你是第一次发国外的英文论文,建议你发EI检索的国际会议论文,这种论文对英文要求不高,相对来说难度要小很多,你百度搜下:EI学术会议中心,上面有相关EI会议投稿的知识和教程,可以学习下

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Application ISSN:2664-4290,主要收计算机、机械、数学等主题,含金量十足,能有用于保研考研加分,评奖评优等,推荐一下!

外国人对中国发表论文

石刻是古代文学艺术传承的另一种方式,记录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历史为后世所传承,成为现代考古学家了解古代文学的方向和目标。石刻为刻字艺术中的一大宗,历史悠久,岩石材料品类繁多,产储量丰富,运用极广,加工镌刻方便。岩石有较高的强度,石刻保存时间较长,石材可称得上价廉物美之材。石刻艺术伴随中国文化、文字变革而发展,它与考古、书法、绘画、雕塑密切相关。中国文字最早是刻划的象形符号,原始人类的石刻划符与刻画是未分的。石刻艺术中,石刻文字与石刻物象是两大类,其间有必然的联系,历代的雕塑石像中,常常刻以文字纪实。因此,本文在研究中国石刻书法艺术时,将大量涉及石雕艺术,这是非常必要的,书与画同源,刻字与雕像也息息相关。

符合不干别的女的拒绝嗯不过。发不出才能时间短卷发你感觉卷

额 看情况吧 如果是实验室检测,当然不算

对境外发表论文的规定

发表论文在国外期刊的,增值税是否需要缴纳,取决于收入的来源有没有在我国境内产生,如果发表论文收入完全是在国外产生,就不需要缴纳增值税。如果发表论文同时在国内外出版,发表论文收入有在国内产生,就需要缴纳增值税。

国外访问学者发表论文安排作者如下。1、第一作者,表示该作者在论文研究中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包括设计实验,分析数据,撰写论文,国外访问学者在研究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可以作为第一作者。2、通讯作者,是指主要负责论文研究的导师或合作导师,可以是承担研究项目的负责人,通讯作者负责保证论文的质量和真实性,并与编辑,审稿人等进行沟通,其名次通常比较靠前。3、其他作者,包括实验人员,数据分析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其排名通常按照其对论文研究的贡献大小来确定。

您好,版权引进是指将国外的已有版权的作品引进到国内进行出版、发行等活动。在学术界中,版权引进也可以指引进国外的学术论文进行发表。因此,如果您想引进国外的论文进行发表,可以通过版权引进的方式进行。不过,在进行版权引进时,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版权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同时,需要与原作者或版权所有者进行联系和协商,以获得授权并支付相应的版权费用。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时,是否需要缴纳增值税取决于所在国家和地区以及出版商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如果作者是非欧盟居民,不需要缴纳增值税。但是,如果作者是欧盟居民,需要缴纳增值税,税率为出版商所在国家的税率。此外,有些出版商会要求作者缴纳一定比例的增值税作为出版费用,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总之,在发表论文之前,作者需要了解出版商的要求和相关法规,以确定是否需要缴纳增值税。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