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荧光材料探针投稿期刊

发布时间:2024-07-03 16:34:49

荧光材料探针投稿期刊

来自广东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 基于热耦合能级和非热耦合能级的比率型光学温度计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关论文以题为A review and outlook of ratiometric optical thermometer based on thermally coupled levels and non-thermally coupled levels发表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论文链接:

本文详细介绍了热耦合能级的基本原理,比率型光学温度计的分类以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能级对的不同分为热耦合能级(单发光中心)和非热耦合能级(单发光中心或双发光中心)比率型光学温度计。基于热耦合能级,我们系统分析了绝对灵敏度(Sa)和相对灵敏度(Sr)与温度和热耦合能极差(ΔE)之间的关系。总结每种能级对的使用温度范围,以及能级对的有效组合可以提高灵敏度和拓宽测量温度范围。

此外,分别讨论了单发光中心五种稀土离子(即Er3+,Tm3+,Ho3+, Nd3+和Eu3+)和双发光中心五种(即稀土/稀土、稀土/过渡金属、稀土/基质、多格位占据和多通道)比率型光学测温技术。其中,利用Nd3+发光中心通过基态吸收(GSA)和激发态吸收(ESA)双激发的单带发光强度比,提出了一种新型光学测温策略——单带比值法。与基于热耦合能级发光的比率型光学测温技术相比,单带比值法不再受热耦合能量差的限制,可以实现高信号分辨率。

尽管开发新型温度传感材料的策略多种多样,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过渡金属(或稀土)离子在高温下会产生严重的热猝灭效应,最终导致荧光信号很难检测。因此,有必要寻找高热稳定性的新型材料。其次,尽管近年来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光学测温技术在生物医学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报道,但这些材料在体内使用的潜在安全问题值得思考。最后,在宽温度范围内具有高灵敏度和良好信号分辨率的传感材料仍然较少。因此,需要更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此前,本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具有稳态/瞬态荧光双模式光学测温的荧光微点阵柔性膜LiTaO3:Ti4+, Eu3+@PDMS。 基于荧光强度比IEu/ITi,这种比率型荧光温度计在303-443K温度范围内具有优异的温度灵敏度以及稳定的可重复性。其中,绝对灵敏度最大值Sa=0.671K-1、相对灵敏度最大值Sr=5.425%K-1、温度分辨率达0.14K;基于Ti4+荧光寿命对温度的依赖性,这种荧光温度计的绝对灵敏度最大值Sa=0.122K-1、相对灵敏度最大值Sr=3.637%K-1、温度分辨率最达0.027K。最后,基于该材料初步实现了稳态/瞬态荧光双模式测温和多重高安全防伪应用(Chem.Eng. J, 2019, 374, 992-1004)。

*感谢论文作者团队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本书共分24章,对目前所见的荧光探针,分别以研究领域为主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对于有多种用途的荧光探针,则在不同章节进行侧重叙述,每章之中,按探针最相近的性质或应用分节论述。

小分子荧光探针投稿期刊

用荧光探针可以检测发荧光小分子药物缓释效果。荧光探针对生物标志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测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响应快速等优点,是可以检测发荧光小分子药物缓释效果。荧光小分子是以18萘酰亚胺为荧光基团。

荧光探针可以投稿的期刊

主要从事化学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荧光传感技术及细胞激活与调控技术。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光科技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共同主持完成了国家973子课题。目前承担着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共同承担着863专项。迄今为止,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1项,授权13项,国际PCT 4项,获美国、欧盟授权。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Chem. Comm.、J. Med. Chem.、Org. Lett.等国际SCI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SCI 他引11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100余次(J. Am. Chem. Soc.,2008)。《Journal of Pharmaceutics》国际编委、《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现代药物与临床》编委。A:荧光传感技术A-1纯水体系高选择性高灵敏重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及其活体细胞应用:针对环境和生物组织中的重要重金属及过渡金属离子,设计、创制纯水体系、高选择性、高灵敏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并实现活体细胞应用。A-2生物体内重要靶酶诊疗荧光探针:针对疾病生物标志物,设计创制一系列特异性响应荧光探针,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与治疗。B:细胞激活与调控技术B-1新型植物激活剂:设计创制各类植物抗病激活剂及能明显增加植物次生代谢物的高效细胞激活剂。B-2新作用机制抗肿瘤药物先导:基于不同母体结构,设计创制新作用机制抗肿瘤药物先导。B-3乏氧特异性前药:利用乏氧特异性响应基团,设计创制乏氧选择性抗肿瘤试剂。

高博文博士学术简历

高博文,男,副教授,现任泰山学院光伏材料与建筑一体化研究所所长。2014年博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专业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方向是有机聚合物富勒烯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物理机制和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的优化与应用。本人2016年主持山东省教育厅高校科技计划项目1项(项目名称:基于全光波段吸收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结构设计与光伏性能研究,项目编号:J16LA02),另外主持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项目名称:“以赛促教”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以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设计竞赛为例, 项目编号:Z2016M058)。本人2017年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项目名称:基于新型Ag/Au matrix微纳结构的有机三元体系太阳能电池物理机制与光伏性能研究,项目编号: ZR2017MF007)。2018年主持西安交通大学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名称:喷墨打印制备大面积钙矿太阳能电池器件关键技术工艺研究,项目编号:KF20180630)和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大面积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工艺技术研发,项目编号:2018GX0057)。2019年本人主持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公益类科技攻关) ,项目名称:大面积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关键工艺技术实现与产品研发,项目编号:2019GGX103005。除此以外,本人于2016年以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Solar Energy, Materials Letters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三十多篇SCI学术论文,其中SCI一区(IF>=5)的论文占比30%,他引500余次, H-index为8。并且长期担任国际期刊Organic Electronics, Materials Letters, Journal of Polymer Research,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特约审稿人,受到本领域国内外专家以及同行的关注和肯定。本人自2016--2018年连续三年获得泰山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2018年获得泰安市第十三届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2019年获得“泰山学院重大科研项目培育对象”称号。2020年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闫福林,男,1957年出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药学院常务副院长。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重点学科“药物化学”学科带头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新乡市劳动模范、新乡医学院教学名师。1982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鉴定和天然药物的研发。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5篇,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主编教材和著作4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药学教育研究会理事,河南省保健品协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审评专家。白素平,女,1965年出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药学院副院长。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天然药物化学》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主要成员。河南省优秀教师。198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11-2012年,美国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博士后。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生物活性成分的发现、结构修饰、合成及构效关系、作用靶点及作用机理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河南省科技厅项目2项,河南省教育厅项目1项,新乡市科技局项目1项。通过河南省科技厅成果鉴定3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科研论文47篇,其中SCI收录22篇。新乡市红旗区政协委员、新乡医学院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刘巨源,男,1956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文明教师,新乡医学院教学名师,新乡市劳动模范。先后获得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三育人先进个人和育人楷模等荣誉。1983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从事药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30年。河南省重点学科“药理学”学科带头人、省级精品课程《药理学》课程负责人、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生理及药物治疗研究。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副主编学术专著和教材10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先后获得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河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应用技术成果5项。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中国药学教育研究会理事、河南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孙祥德,男,1963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药物分析学教研室主任。新乡医学院师德师风先进个人。1983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主讲本科生《药物分析》、《现代色谱分析》、《体内药物分析》和研究生《分离与色谱技术》等课程。研究方向为药物色谱分析和光谱分析。先后承担省、厅、校级科研课题10余项,目前承担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5部。房立真,男,1973年出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获得新乡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1993年毕业于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专业;2003年,毕业于延边大学有机合成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天然药物化学》省级精品课程,“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主要成员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合成和构效关系。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计划课题1项, 2012年获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已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SCI收录17篇。赵 营,女,1974年出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高校学术技术带头人。1997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专业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12-2011.1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McLean医院进行单胺转运体调控研究和PD发病机制研究。2011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专业,获药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神经精神临床药理学。多年来,从事膜转运蛋白研究,致力于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研究。掌握了遗传学、表观遗传学研究方法和转运体功能研究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精神病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发表论文15篇,SCI收录12篇。吕洁丽,女,1980年出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优秀教师。2002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药物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的分离、结构鉴定及中草药的品质评价。曾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标准制定等项目的研究。研究方向为中药资源化学与质量分析。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新乡医学院省级重点学科开放课题1项;参与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课题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贾岩龙,男,1977年出生,副教授,博士, 药理学教研室副主任。200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肿瘤学专业肿瘤生物工程方向,获医学博士学位。药理学省级重点学科肿瘤药理学方向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肿瘤与生物工程和肿瘤药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参加了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教育部“十五”、“ 211”工程重点学科“肿瘤与生物工程”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获2010年河南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1年获得河南省首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河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委员,河南省药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徐 萍,女,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获中药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获中药学博士学位。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二五计划“重大新药创制”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重点支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十五重大科技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目前主持承担新乡医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课题1项、省教育厅课题1项。主要从事中药抗辐射新药研发的研究。获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4篇(IJRB 影响因子2.275)。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2项。吴 娇,女,1978年出生,博士,讲师。2001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院植物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2011年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生物技术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2011年毕业于海南大学种质资源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资源化学与质量分析。主持完成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和十一五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获国家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3篇,其中SCI收录1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出版著作3部。刘 巍,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任药学院科研秘书。目前从事荧光化学探针方向的研究。赵 杰,女,1982年出生,博士,讲师。2006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讲本科生《天然药物化学》和研究生《高等有机化学》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和结构修饰。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它项目的研究,发表SCI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闫建伟,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200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发展新颖的反应方法学构建结构多样性的类药性结构骨架,通过对化合物库的高通量筛选寻找新的先导化合物;活性天然产物骨架的结构修饰及构效关系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SCI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阎玺庆,男,1971年出生,博士后,讲师。1992年毕业于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200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无机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复合材料纳米摩擦学性能研究;2006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现代药剂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纳米肝靶向制剂研究;同年,进入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从事多肽类药物微米制剂的研发.2009年3月至6月,在扬子江药业集团从事药品研发工作。完成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深圳市科信局基金项目1项。主要从事药用高分子材料修饰及脑靶向研究。目前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合作课题1项,新乡市科技局基金1项,学校教改课题1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1篇。黄 锋,男,1977年出生,博士后、讲师。2000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从汕头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肿瘤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论著10余篇,被SCI收录6篇。参与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刘瑞丽,女,1975年出生,博士,讲师。1999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 200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理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药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神经药理学。曾参加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获省级科研鉴定2项,成果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编著作2部。孙彭利,男,1972年出生,博士,讲师。1993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获药物化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药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承担及参与课题4项,发表科研及教育论文10余篇,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授权4项。宋 宇,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1999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10年获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神经药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神经药理学,主要从事胶质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的作用及机制和.神经退行性病变中针对胶质细胞的新药筛选的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基金1项,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收录4篇。张来宾,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2002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获中药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药学院,获生药学博士学位。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在浙江大学化学系作为访问学者从事研究,从事多糖化学及逆流色谱研究。承担《天然药物化学》、《中医药学概论》、《药用植物与生药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主要从事中药及天然药物生物活性成分和中药质量评价研究。参与国家自然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发表在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Chromatographia等杂志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宋宏林,男,1977年出生,博士,讲师。2003年毕业于锦州医学院临床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锦州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剂学教学科研工作。主讲本科生《工业药剂学》、《药剂学》、《生物制药工艺学》等课程从事药物新剂型的研究。研究方向:缓控释制剂和微粒制剂、注射给药系统、中药有效成分色谱分析及质量标准。标题: 关键字: 文章分类: 所有类型公告通知图片招生就业其他

荧光材料投稿期刊

荧光材料作为定制T恤材料的时候,它是一种纺织行业的原料。但是除了纺织行业之外,荧光材料还广泛应用于其他许多领域。究竟荧光材料在哪些方面都发挥作用?应用于标识位置将荧光材料用于电器开关,遥控板,墙壁开关,插头,插座,锁,手提电筒,门把手,扶手,灭火器材,火警报警器,救生用具等,可标示其存在的位置,方便使用。荧光标识荧光材料用于信号,注意事项书写,紧急疏散通道、地铁车站,地下通道、人防工程、卡拉OK厅、歌舞厅、放映厅、超市卖场、医院、火车站、机场、码头、避难场所等可以起到防止危险发生的作用。 荧光建筑物材料荧光材料涂于建筑物墙壁,瓷砖,电梯内表面,桥梁,道路如路牌、路钉、路障,港口,户外广告等不仅漂亮且有实际价值。其它:如工艺品:琥珀、水晶砂、玻璃、画;玩具:塑胶玩具、拼图、积木;服饰:鞋帽、手套、工作服、T恤衫、文化衫、头盔、印花服饰;挂历,钓具等。

传统的荧光防伪材料通常在固定的激发模式下显示单色发光,这大大降低了防伪应用的效率。近年来,开发一种具有可调光致发光的多级防伪材料成为先进防伪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这里,来自东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已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成功合成ZnGa2 x(Mg/Ge)xO4: 0.001Mn (x = 0 1.2)这种材料。在该固溶体中,Mn2+和Mn4+离子分别取代四面体位(Zn位)和八面体位(Ga位),位于505 nm的绿光处有余辉发射,在668nm左右的红光无余辉。掺杂Mg2+/Ge4+有助于Mn4+离子在室温下的红光发射大大增强,Mn2+离子的绿色发射减弱。相关论文以题目为“Regulating Mn2+/Mn4+ Activators in ZnGa2O4 via Mg2+/Ge4+ Doping to Generate Multimode Luminescence for Advanced Anti-Counterfeiting”发表在ACS Applied Electronic Materials期刊上。

论文链接:

假冒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对全世界消费者的安全和 健康 构成了无法估量的风险。近几十年来,许多安全技术已经被开发出来,以防止反欺诈。其中,发光印刷因其生产成本低、设计简单、环保、不易仿制等特点,在防伪领域应用最为广泛,在打击假冒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应用前景。然而, 用于光致发光印刷的传统防伪荧光材料通常在固定激发模式下发射单色光,这很容易伪造。 然而,简单地混合不同的荧光材料可能导致材料的不均匀分散,从而导致较差的性能。因此,有必要在单一基质材料中开发具有多种发光特性的多级防伪材料,其难以复制且具有更高水平的防伪安全性。

图1.(a)ZnGa2O4晶体结构和Mg 2+/Ge 4+离子取代的示意图(b) TEM图像和相应的(c)HR-TEM图像(d)在1450 C下煅烧的ZGMGM(x=1个样品)的SAED模式。

图2:ZGMGM的两个典型样品的PL发射光谱。(a) 在不同的激发波长下,x=0和(b)x=1。(c)x=0样品的持续发光衰减曲线(254nm紫外光照射5min后在505nm处监测),插图显示了随时间变化的持续发光光谱。(d) 668 nm发射x=0样品和x=1样品的衰减曲线。

图3.基于激发波长响应的防伪应用动态多色设计(a)日光下的图像。(b) 手持紫外线灯在254 nm辐射下的图像(c)去除254 nm紫外灯后的图像(d)手持紫外线灯在365 nm辐射下的图像(e) 去除365 nm辐射后的图像。

本研究制备的发光材料具有动态、多色变化和较高的防伪安全性,表明其在先进的发光防伪材料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这项工作的研究结果为多模发光材料在防伪应用中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文:爱新觉罗星)

荧光材料是由金属(锌、铬)硫化物或稀土氧化物与微量活性剂配合经煅烧而成。无色或浅白色,是在紫外光(200~400nm)照射下,依颜料中金属和活化剂种类、含量的不同,而呈现出各种颜色的可见光(400~800nm)。反光材料可以将照在其表面上的光迅速地反射回来。材料不同,反射的光的波长范围也就不同。反射光的颜色取决于材料吸收何种波长的光并反射何种波长的光,因此必须要有光照在材料表面,材料表面才能反射光,如各种执照牌、交通标志牌等。光致发光材料是向外发光,而不是反射光。荧光材料 吸收一定波长的光,立刻向外发出不同波长的光,称为荧光,当入射光消失时,荧光材料就会立刻停止发光。更确切地讲,荧光是指在外界光照下,人眼见到的一些相当亮的颜色光,如绿色、橘黄色、黄色,人们也常称它们为霓虹光。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荧光的研究越来越多,荧光物质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荧光物质除用作染料外,还在有机颜料、光学增白剂、光氧化剂、涂料、化学及生化分析、太阳能捕集器、防伪标记、药物示踪及激光等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根据材质及应用,市面上荧光材料有三类。荧光布在印染过程中添加荧光剂,比如荧光针织布、荧光网布、荧光牛津布、荧光摇粒绒布、荧光莱卡布,主要使用在道路交通安全相关的产品(服装、箱包、手袋、户外用品);荧光PVC料在塑胶颗粒中添加荧光助剂,比如荧光超透PVC膜、荧光PVC人造革,主要使用在箱包、手袋、包装行业;荧光粉荧光材料的粉状颗粒,主要添加使用在油漆、涂料、油墨中,主要使用在道路工程、标志标牌、移印转印行业。

光学材料期刊投稿

这些都是检索系统,一个收录很多论文的数据库。 SCI主要偏重理论性研究。 SSCI是社会科学期刊数据库。 EI偏工程应用。 CSCD和核心期刊都是中国的数据库。 ISTP是会议论文数据库,以上都是期刊论文。

看个人的学术水平。《光学材料快报》(OMEX),OSA的开放访问、快速评论杂志,主要强调传统和新型光学材料的进展,它们的特性、理论和建模、光学和光子学的合成和制造方法;这些材料如何促进新的光学行为;以及它们是如何产生新的或改进的光学设备的。该杂志涵盖了一系列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人工工程光学结构生物材料光学探测器材料光存储介质集成光学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激光材料超材料纳米材料有机物和聚合物软性材料红外材料光纤材料混合技术量子光子学材料《光学材料快报》考虑了原始研究文章、专题论文贡献、邀请评论和对已发表文章的评论。期刊还偶尔发表专家和该领域思想领袖就当前或新兴话题领域发表简短、及时的意见文章,这些领域正在产生重大兴趣。

光催化的核心期刊推荐--催化学报

催化学报

大核心期刊、CSCD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收录。催化学报主要报道能源、环境、有机化工、新材料、多相催化、均相催化、生物催化、光催化、电催化、表面化学、催化动力学等学科领域的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2.光学学报

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光学学术刊物,反映中国光学科技的新概念、新成果、新进展。 《光学学报》内容主要包括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适应光学、纤维光学、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激光器件、全息和信息处理、光学元件和...

3.应用光学

《应用光学》是一本综合性技术类期刊,综合因子为:0.478,被北大核心期刊、CSCD核心期刊收录。应用光学重点反映光电子技术国内外的发展状况、研究水平、应用情况,密切跟踪国外高新技术的研究动态。

普通期刊:

中国光学

基础光学、发光理论与发光技术、光谱学与光谱技术、激光与激光技术、集成光学与器件、纤维光学与器件、光通信、薄膜光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与器件、信息光学、新型光学材料、光学工艺、现代光学仪器与光学测试、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