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加利福尼亚大学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6-26 15:47:44

加利福尼亚大学发表论文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哥伦布年轻时就是地圆说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曾在热那亚作过监狱的马 可.波罗,立志要做一个航海家。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哥伦布是个意大利人,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子。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幺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来呢?对此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三次重复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后来,一个叫做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的大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是,这块大陆却用证实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亚美利加洲。后来,对于谁最早发现美洲不断出现各种微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结论是不容置疑的。这是因为当时,欧洲乃至亚洲、非洲整个旧大陆的人们确实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陆。至于谁最先到达美洲,则是另外的问题,因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远古时期从亚洲迁徙过去的。中国、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达美洲也是极为可能的,但这些都不能改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哥伦布的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那以后,西方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 并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成就海上霸业。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1、“天敌”代替农药:

农业生产中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带来了害虫抗药性、污染环境等严重后果。利用生物间的天敌关系开展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可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是保证我国农产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我国在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天敌发生规律等了解不深入。

2、“种花”代替农药:

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者们也持相同意见。研究者们在约洛郡的农田周围种植加利福尼亚州特有的植物进行实验。约洛郡是蟑螂等著名的害虫重灾区。

研究者们对比观察了杂草丛生的农田和竖起篱笆种植了花的农田。结果是种植花的地域有更多的蜜蜂。蜘蛛和瓢虫等害虫的天敌也增加了。研究者们介绍道:“在农田种植花不仅仅是美化景观,而且还可以增加害虫的天敌”。

据说种植花的农田方圆200米之内害虫减少了。而且,花朵除了可以防尘,还可以肥沃土地。

这个研究种植了“美洲茶”“加利福尼亚荞麦”“墨西哥接骨木”等开花植物。据说种了花的农田即使遇到暴雨或是干旱,农作物也能存活下来。

当然,种花的成本对于农民来说非常头疼。每30厘米就要花费4美元(约25.5元)。但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发表的论文表示,从长远投资的角度要看,是非常合算的。

原因在于,种花驱虫不仅能够降低农药的成本,而且最重要的是能缩短农民们的劳动时间。并且,种花还能培育蜜蜂,这样就可以不用买蜂箱了。

同时还应当注意防范老鼠和松鼠之类的动物。不设置篱笆,农田附近如果不种点什么的话,那些动物就很可能会跑到农田里。如此一来,野生动物身上带有的大肠菌等细菌会传染给农作物。最新研究表明,为了确保食品安全,鼓励农户在农田周围种植植物。

根据研究农业的Leopold Center报告,在玉米地中心种植当地特有的植物,还可以抑制水土流失。

纳米技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许多科学家争先研究的领域,谁能在这块赛场上称雄呢?那或许将决定未来国力的强弱。布基球作为纳米技术在近十几年最显著的发展,其用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瑞典皇家科学院把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赖斯大学教授罗伯特.柯尔和理查德.斯莫利以及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教授哈罗德·克罗托,以表彰他们在1985年发现的碳的球状结构。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三位学者在1985年一次大空碳分子实验中偶然发现了碳元素的新结构——富勒式结构,由60个以上的碳原子组成空心笼状,其中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分子即碳60.形状酷似足球,这种结构的碳又被称为“布基球”。 科学家们多年梦寐以求制造一种有洞的分子来容纳或者传递不同的原子、离子,碳60正好圆了这个梦想。目前。科学家们正尝试打开“球门”,把原子、离子掺杂其中,使之成为能制取若干衍生物的分子容器以及放射性化合物的屏蔽体或给药媒体等特异功能材料。他们的这一发现开创了化学研究的新领域,对宇宙化学、超导、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甚至医学的研究有重大意义。目前新发表的化学论文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涉及这一课题。 最早提出纳米技术想法的人是理查德.范曼。1959年,这位著名的美国物理学家在加利相尼亚理工学院的一次非正式讲话中慨要讲述了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但纳米技术的真正倡导者是一位并不很显赫的,由工程师转变而成的梦想家埃里克·德雷克斯勒。现年41岁的德雷克斯勒在70年代中期还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大学生,他在科技图书馆里读到遗传工程的内容时产生了灵感。那时的生物学家们还在研究如何控制构成DNA链的分子。德雷克斯勒想,为什么不能用原子建造无机机器呢?直到后来他才知道,范曼几乎在二十年前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看法。这种想法让德雷克斯勒着迷,到1977年毕业时,他已经大大推进了这项研究。他想,为什么不建造有自行复制能力的机器呢?一台机器会变成两台,两台变成四台,然后再变成八台……这样无穷地变下去。给那些能把简单的原料加工成特定非生物制品的机器加上这个功能,他认为唯一可能的结果就是它所带来的难以想像的财富。被德雷克斯勒称为装配工的小型机器人会给饥饿的人生产无穷数量的食物,或者为无家可归的人建造无数的房屋,它们还可以在人的血管里游戈并修复细胞,从而可以防止疾病和衰老。实际上,人类有朝一日可以消遣放松一下,而纳米机器人则可以像科幻小说作家描写的那样承担世界上所有的工作。当时多数主流科学家对此的反应是:一派胡言!但布基球的诞生使研究人员开始着手做这件事。 詹姆斯.金泽夫斯基是IBM公司设在瑞士的苏黎士研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他和同事一起摆弄的一台掘进扫描园微镜有极其纤细的探头,能像盲人阅读盲文那样透过物质表面记录原子的存在。当他们发现显微镜的探头还可以像犁一样刮过原子团并留下细微的沟痕后,为了取乐,便很快开始对单个原子如法炮制.他们甚至用35个氙原子拼出了IBM三个英文字母。然后金泽夫斯基和他的几个同事想到用一台隧道扫描显微镜(STM)和一些布基球制作厂个能计算的机器。1996年11月他们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分子算盘。该算盘很简单——只是10个布基球沿铜质表面上的一条细微的沟排成一列。为了计算,金泽夫斯基用隧道扫描显微镜的探头把布基球拖来拖去。细沟实际上是铜表面自然出现的微小台阶,它们使金泽夫斯基可在室温下演算。 理论上金泽夫斯基的算盘储存信息的容量是常规电子计算机存储器的10亿倍。尽管在应用上它还很烦琐,但它显示了科学家在处理十分微小的物体方面已经非常熟练——它甚至可能是迈向制造出分子般大小的机器的第一步。移动单个分子或原子的技术是开发下一代电子元件的关键,这一技术获第八届技术创新《发现》奖。 说到布基球,一定要谈到它的兄弟布基管。纳米管是碳分子材料,与布基球有着不同的形状、相似的性质,其大小处于毫微米级水平上。所以又称为毫微管。它们的强度比钢高100倍,但重量只有钢的六分之一。它们非常微小,5万个并排起来才有人的一根头发丝那么宽。布基球和纳米管都是在碳气化成单个的原子后在真空或惰性气体中凝聚而自然形成的,这些碳原子凝聚结合时会组合成各种几何图形。布基球是五边形和六边形的混合组合,不同的混合产生不同的形状。然而,典型的纳米管完全是由六边形组成的——每一圈由十个六边形组成,尽管也有其它的筝构。 布基球和布基管具有多种性质,科研人员一直在研究它们在激光、超导领域以及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对布基球理论的研究是利用布基球为基础。法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利用单层碳片做成的单层纳米碳管具有规则的结构和可预见的活动规律,这种极其细微的管子可用于许多领域,包括从未来的电子装置到超强材料。这一成果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1997年十大科技突破之一。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批化学家发表论文称,他们在布基球分子中首次成功地分离出了左旋分子和右旋分子。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在由一种元素构成的分子中分离出镜像对称形式的分子。 虽然布基球中最著名的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网格空心球状分子,但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布基球(或称碳60布基球分子)呈现出本身对称较强的五面体或六面体形状,所以,加州大学的化学家选取了由76个碳原子构成的布基球(或称碳76布基球分子)作为分离左、右旋分子的研究对象。碳76布基球有着略显扁圆的球形结构,不同于科学家现阶段已经研究过的其他布基球分子;这种布基球的不平衡形状为其出现左、右旋分子的现象创造了条件,也为科学家分离这两种形式的分子提供了可能。 信息来自(《中科院纳米科技网》),仅供参考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简称UCD、UC Davis或Davis,是设立在美国加州的戴维斯,位于萨克拉门托西部的一所世界顶尖的研究型大学,隶属于著名的加州大学系统,是北美顶尖大学联盟美国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和国际公立大学论坛成员。

该校被誉为“公立常春藤”盟校,属于Tier-1(最高级别)全美最顶尖公立大学之一。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以其卓越的科研、本科学术发展而闻名。作为加州著名的公立大学之一,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兼具加州大学系统的教学优势及私立大学环境优势,提供友好、安全小城镇环境。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是全美最具综合性大学之一,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布的全美公立大学中位列第8位,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工程学、兽医学、生物科学、企业管理、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等专业尤为突出。

同时,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荣居前96所“美国最佳学校”第一名(根据2012年数据),被《塞拉杂志》评为“绿色大学”第6名。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师专业论文发表数量位居第一名,涉及生态与环境、农业、昆虫学、食品科学与营养、植物与动物科学等专业领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

加利福尼亚大学论文发表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哥伦布年轻时就是地圆说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曾在热那亚作过监狱的马 可.波罗,立志要做一个航海家。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哥伦布是个意大利人,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子。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幺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来呢?对此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三次重复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后来,一个叫做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的大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是,这块大陆却用证实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亚美利加洲。后来,对于谁最早发现美洲不断出现各种微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结论是不容置疑的。这是因为当时,欧洲乃至亚洲、非洲整个旧大陆的人们确实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陆。至于谁最先到达美洲,则是另外的问题,因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远古时期从亚洲迁徙过去的。中国、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达美洲也是极为可能的,但这些都不能改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哥伦布的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那以后,西方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 并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成就海上霸业。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1、“天敌”代替农药:

农业生产中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带来了害虫抗药性、污染环境等严重后果。利用生物间的天敌关系开展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可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是保证我国农产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我国在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天敌发生规律等了解不深入。

2、“种花”代替农药:

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者们也持相同意见。研究者们在约洛郡的农田周围种植加利福尼亚州特有的植物进行实验。约洛郡是蟑螂等著名的害虫重灾区。

研究者们对比观察了杂草丛生的农田和竖起篱笆种植了花的农田。结果是种植花的地域有更多的蜜蜂。蜘蛛和瓢虫等害虫的天敌也增加了。研究者们介绍道:“在农田种植花不仅仅是美化景观,而且还可以增加害虫的天敌”。

据说种植花的农田方圆200米之内害虫减少了。而且,花朵除了可以防尘,还可以肥沃土地。

这个研究种植了“美洲茶”“加利福尼亚荞麦”“墨西哥接骨木”等开花植物。据说种了花的农田即使遇到暴雨或是干旱,农作物也能存活下来。

当然,种花的成本对于农民来说非常头疼。每30厘米就要花费4美元(约25.5元)。但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发表的论文表示,从长远投资的角度要看,是非常合算的。

原因在于,种花驱虫不仅能够降低农药的成本,而且最重要的是能缩短农民们的劳动时间。并且,种花还能培育蜜蜂,这样就可以不用买蜂箱了。

同时还应当注意防范老鼠和松鼠之类的动物。不设置篱笆,农田附近如果不种点什么的话,那些动物就很可能会跑到农田里。如此一来,野生动物身上带有的大肠菌等细菌会传染给农作物。最新研究表明,为了确保食品安全,鼓励农户在农田周围种植植物。

根据研究农业的Leopold Center报告,在玉米地中心种植当地特有的植物,还可以抑制水土流失。

纳米技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许多科学家争先研究的领域,谁能在这块赛场上称雄呢?那或许将决定未来国力的强弱。布基球作为纳米技术在近十几年最显著的发展,其用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瑞典皇家科学院把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赖斯大学教授罗伯特.柯尔和理查德.斯莫利以及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教授哈罗德·克罗托,以表彰他们在1985年发现的碳的球状结构。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三位学者在1985年一次大空碳分子实验中偶然发现了碳元素的新结构——富勒式结构,由60个以上的碳原子组成空心笼状,其中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分子即碳60.形状酷似足球,这种结构的碳又被称为“布基球”。 科学家们多年梦寐以求制造一种有洞的分子来容纳或者传递不同的原子、离子,碳60正好圆了这个梦想。目前。科学家们正尝试打开“球门”,把原子、离子掺杂其中,使之成为能制取若干衍生物的分子容器以及放射性化合物的屏蔽体或给药媒体等特异功能材料。他们的这一发现开创了化学研究的新领域,对宇宙化学、超导、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甚至医学的研究有重大意义。目前新发表的化学论文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涉及这一课题。 最早提出纳米技术想法的人是理查德.范曼。1959年,这位著名的美国物理学家在加利相尼亚理工学院的一次非正式讲话中慨要讲述了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但纳米技术的真正倡导者是一位并不很显赫的,由工程师转变而成的梦想家埃里克·德雷克斯勒。现年41岁的德雷克斯勒在70年代中期还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大学生,他在科技图书馆里读到遗传工程的内容时产生了灵感。那时的生物学家们还在研究如何控制构成DNA链的分子。德雷克斯勒想,为什么不能用原子建造无机机器呢?直到后来他才知道,范曼几乎在二十年前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看法。这种想法让德雷克斯勒着迷,到1977年毕业时,他已经大大推进了这项研究。他想,为什么不建造有自行复制能力的机器呢?一台机器会变成两台,两台变成四台,然后再变成八台……这样无穷地变下去。给那些能把简单的原料加工成特定非生物制品的机器加上这个功能,他认为唯一可能的结果就是它所带来的难以想像的财富。被德雷克斯勒称为装配工的小型机器人会给饥饿的人生产无穷数量的食物,或者为无家可归的人建造无数的房屋,它们还可以在人的血管里游戈并修复细胞,从而可以防止疾病和衰老。实际上,人类有朝一日可以消遣放松一下,而纳米机器人则可以像科幻小说作家描写的那样承担世界上所有的工作。当时多数主流科学家对此的反应是:一派胡言!但布基球的诞生使研究人员开始着手做这件事。 詹姆斯.金泽夫斯基是IBM公司设在瑞士的苏黎士研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他和同事一起摆弄的一台掘进扫描园微镜有极其纤细的探头,能像盲人阅读盲文那样透过物质表面记录原子的存在。当他们发现显微镜的探头还可以像犁一样刮过原子团并留下细微的沟痕后,为了取乐,便很快开始对单个原子如法炮制.他们甚至用35个氙原子拼出了IBM三个英文字母。然后金泽夫斯基和他的几个同事想到用一台隧道扫描显微镜(STM)和一些布基球制作厂个能计算的机器。1996年11月他们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分子算盘。该算盘很简单——只是10个布基球沿铜质表面上的一条细微的沟排成一列。为了计算,金泽夫斯基用隧道扫描显微镜的探头把布基球拖来拖去。细沟实际上是铜表面自然出现的微小台阶,它们使金泽夫斯基可在室温下演算。 理论上金泽夫斯基的算盘储存信息的容量是常规电子计算机存储器的10亿倍。尽管在应用上它还很烦琐,但它显示了科学家在处理十分微小的物体方面已经非常熟练——它甚至可能是迈向制造出分子般大小的机器的第一步。移动单个分子或原子的技术是开发下一代电子元件的关键,这一技术获第八届技术创新《发现》奖。 说到布基球,一定要谈到它的兄弟布基管。纳米管是碳分子材料,与布基球有着不同的形状、相似的性质,其大小处于毫微米级水平上。所以又称为毫微管。它们的强度比钢高100倍,但重量只有钢的六分之一。它们非常微小,5万个并排起来才有人的一根头发丝那么宽。布基球和纳米管都是在碳气化成单个的原子后在真空或惰性气体中凝聚而自然形成的,这些碳原子凝聚结合时会组合成各种几何图形。布基球是五边形和六边形的混合组合,不同的混合产生不同的形状。然而,典型的纳米管完全是由六边形组成的——每一圈由十个六边形组成,尽管也有其它的筝构。 布基球和布基管具有多种性质,科研人员一直在研究它们在激光、超导领域以及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对布基球理论的研究是利用布基球为基础。法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利用单层碳片做成的单层纳米碳管具有规则的结构和可预见的活动规律,这种极其细微的管子可用于许多领域,包括从未来的电子装置到超强材料。这一成果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1997年十大科技突破之一。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批化学家发表论文称,他们在布基球分子中首次成功地分离出了左旋分子和右旋分子。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在由一种元素构成的分子中分离出镜像对称形式的分子。 虽然布基球中最著名的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网格空心球状分子,但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布基球(或称碳60布基球分子)呈现出本身对称较强的五面体或六面体形状,所以,加州大学的化学家选取了由76个碳原子构成的布基球(或称碳76布基球分子)作为分离左、右旋分子的研究对象。碳76布基球有着略显扁圆的球形结构,不同于科学家现阶段已经研究过的其他布基球分子;这种布基球的不平衡形状为其出现左、右旋分子的现象创造了条件,也为科学家分离这两种形式的分子提供了可能。 信息来自(《中科院纳米科技网》),仅供参考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简称UCD、UC Davis或Davis,是设立在美国加州的戴维斯,位于萨克拉门托西部的一所世界顶尖的研究型大学,隶属于著名的加州大学系统,是北美顶尖大学联盟美国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和国际公立大学论坛成员。

该校被誉为“公立常春藤”盟校,属于Tier-1(最高级别)全美最顶尖公立大学之一。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以其卓越的科研、本科学术发展而闻名。作为加州著名的公立大学之一,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兼具加州大学系统的教学优势及私立大学环境优势,提供友好、安全小城镇环境。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是全美最具综合性大学之一,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布的全美公立大学中位列第8位,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工程学、兽医学、生物科学、企业管理、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等专业尤为突出。

同时,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荣居前96所“美国最佳学校”第一名(根据2012年数据),被《塞拉杂志》评为“绿色大学”第6名。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师专业论文发表数量位居第一名,涉及生态与环境、农业、昆虫学、食品科学与营养、植物与动物科学等专业领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

澳大利亚发表论文

这幅已知最古老的岩画对原住民和澳大利亚人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来自西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Sven Ouzman博士是该项目的首席调查员之一,他说,这幅岩画将使人们对土著文化历史有进一步了解。他表示,这幅标志性的袋鼠形象与东南亚岛屿的岩画在视觉上相似,其年代为4万多年前,这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文化联系,同时也暗示着澳大利亚还有更古老的岩画。

当我们谈论起论文发表这个话题时,很难绕开的问题通常是“某某领域/方向有哪些好发的期刊”,或者更加具体一些,“某某期刊是不是好发”。那么,如何去识别“好发的期刊”或者定义“期刊的好发程度”呢?这当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面对中文CSSCI期刊版面缩减、机构垄断等形势,我们一直倡导面临考核压力的人文社科研究生和“青椒”们树立国际视野,采取混合发表策略,尝试向SSCI期刊投稿并争取发表。根据我们得到的反馈,面对3000余种SSCI期刊,广大用户最为困惑的还是选刊问题,很难有持续的耐心和充足的精力去从头熟悉本学科的期刊。特别是由于SSCI对于期刊的分类标准与国内学者熟悉的分类并不一致,导致如果仅关注“自身所属学科”的期刊,可能会遗漏部分应当关注的期刊。鉴于此,我们拟尝试甄选“好发”的SSCI期刊,供各位用户参考。遴选标准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想谈谈对“好发”的SSCI期刊的理解。首先,这些期刊的年刊文量不能太少,一种每年只发几篇论文的期刊,想必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没必要花时间去碰运气了;其次,这些期刊应当是已经有发表过中国学者的论文,在发表SSCI期刊论文已经不再是新闻的今天,如果一种期刊近年来根本没有刊登过中国学者的论文,那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也没必要去尝试当“先行者”了。基于这两个标准,考虑到科睿唯安公布了每种SSCI期刊近三年由中国大陆(包含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不含中国台湾地区)机构署名的论文数量,我们认为,可以初步将以下三类期刊视为“好发”的SSCI期刊,加以深入分析和研判。第一类:中国大陆地区作为发文首要来源地的期刊。这些期刊多由大陆地区相关机构主办,或者关注的议题与中国高度相关。第二类:中国大陆地区在发文来源地中排名靠前(通常为前三)且发文数量没有特别少的期刊。第二个限制条件主要是为了排除发文高度集中于首要来源地且中国大陆机构发文数量仅为个位数的期刊。第三类:中国大陆地区虽然在发文来源地中的排名不够靠前,但发文数量较多的期刊。这些期刊的发文量往往较大,每年动辄大几百甚至上千篇。本期推介本期要介绍的15本期刊分别为:1.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经济学四区)2.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管理学二区)3.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商学二区)4. 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商学三区,管理学三区)5. Asian Economic Papers(经济学四区)6. Asia-Pacific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金融学四区,经济学四区)7. 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经济学四区)8.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环境研究一区,商学一区,管理学一区)9. China & World Economy(经济学二区)10.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经济学二区,农业经济与政策三区)11. China Economic Review(经济学一区)12.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管理学四区)13. Computational Economics(经济学三区;管理学四区)14. Finance Research Letters(金融学一区)15. Emerging Markets Review(经济学一区,金融学一区)01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发表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各领域的理论和应用论文,也鼓励将经济学方法应用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和历史学的研究。现任主编为中央财经大学邹恒甫教授。2019年,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的影响因子为0.396,在经济学371种期刊中排名第349,属于四区期刊。从近年情况看,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的年发文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19年共刊发论文34篇。中国大陆地区是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发文的首要来源地,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该刊上的发表记录排在前列。02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发表有关亚太地区管理和组织研究的稿件,关注的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什么决定了组织的成功?涵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务,组织行为,战略管理。会计、经济、金融、市场营销和运营管理等不属于该刊的选稿范围。该刊致力于成为泛亚太地区内或对该地区感兴趣的管理学者交流思想和研究的主要平台,现任主编为香港中文大学Chi-Sum Wong教授。2019年,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的影响因子为3.064,在管理学226种期刊中排名第84,属于二区期刊。从近年情况看,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的年发文量在40篇左右,2019年发表了45篇文章,较往年略有增长。中国大陆地区是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发文的首要来源地,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浙江大学、中欧国际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澳门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机构在该刊上的发表记录排在前列。根据相关新闻报道,近年来,信阳师范学院商学院、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师,以及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均曾在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发表论文。03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发表对亚太地区市场营销和物流知识有重大贡献的实证研究、概念性论文、深入的文献综述以及对其他方法和理论的检验。该期刊致力于缩小学术和实践之间的差距,因此也发表业内观点、案例研究和关于新兴趋势的研究随笔。关注的具体议题包括但不限于:营销策略,关系营销,跨文化问题,消费者市场和购买行为,营销渠道管理,物流,亚太市场的品牌问题,市场细分,营销理论,新产品开发,市场调查,集成营销,法律和公共政策,跨国和跨文化研究,数字营销。现任主编为澳大利亚科廷大学Ian Phau教授。2019年,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的影响因子为2.511,在商学152种期刊中排名第76,属于二区期刊。从近年情况看,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的年发文量有较快增长,2019年发表了103篇文章。中国大陆地区力压澳大利亚,是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刊文的首要来源地,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大学等机构在该刊上的发表记录排在前列。根据相关新闻报道,近年来,信阳师范学院商学院教师等曾在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发表论文。04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是针对亚洲管理和商业的学术期刊,关注的主题涵盖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组织行为、组织理论、战略、技术管理等。区别于一般的商业和管理期刊,该刊聚焦亚洲,这也是其最重要的最具吸引力的特点之一。无论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定量、还是定性、或是混合方法,抑或是概念性工作,只要有助于加深对亚洲商业和管理问题的理解的稿件,均有望在该刊发表。现任主编为德国哥廷根大学Fabian Jintae Froese教授。2019年,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的影响因子为2.192,在商学152种期刊中排名第91,属于三区期刊;在管理学226种期刊中排名第129,亦属于三区期刊。从近年情况看,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的年发文量逐年提高,2019年发表了16篇文章。中国大陆地区是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发文的首要来源地。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在该刊上的发表记录排在前列。通过查阅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网站,该刊新近录用的稿件中,第一作者所属高校包括浙江财经大学、西南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深圳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05Asian Economics PapersAsian Economic Papers受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韩国国际经济政策研究所、马来西亚双威大学Jeffrey Cheah东南亚研究所、印度尼西亚东盟与东亚经济研究所、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联合支持。该刊的文章聚焦对亚洲某特定经济体或泛亚洲地区重要经济问题的严谨分析,并为这些亚洲经济问题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现任主编为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Wing Thye Woo教授。2019年,Asian Economic Papers的影响因子为0.596,在经济学371种期刊中排名第324,属于四区期刊。从近年情况看,Asian Economic Papers的年发文量在2017年达到峰值(31篇),其后逐年降低,2019年发表了24篇文章。中国大陆地区和韩国并列为Asian Economic Papers刊文的首要来源地,但位列前十大来源机构的大陆高校仅有北京大学一所,说明在该刊上发文的中国大陆学者所在高校的分布较为分散。06Asia-Pacific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Asia-Pacific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发表经济学和会计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关注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审计、财务报告、盈余管理、财务分析师、会计信息的作用、国际贸易与金融、产业组织、战略行为、市场结构、财务契约、公司治理、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现任联合主编有:台湾大学Hong Hwang、香港城市大学Jeong-Bon Kim、台湾大学Shu-Hsing Li、香港城市大学Yue Ma、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Suresh Radhakrishnan。2019年,Asia-Pacific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的影响因子为0.705,在金融学108种期刊中排名第96,属于四区期刊,在经济学371种期刊中排名第305,亦属于四区期刊。从近年情况看,Asia-Pacific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的年发文量逐年递增,2019年发表了39篇文章。中国大陆地区是Asia-Pacific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刊文的首要来源地,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复旦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在该刊上的发表记录排在前列。07Australian Economics Papers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发表来自理论、实证和政策经济学领域国际顶尖经济学家的高质量论文,覆盖的议题非常广泛,除了经济学的主要领域外,还包括产业组织、劳动经济学、宏观与微观政策分析等。现任总编辑为越南胡志明市经济大学Sarath Delpachitra教授,主编为西澳大学Jakob Madsen教授和世界银行Richard Damania博士。2019年,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的影响因子为0.783,在经济学371种期刊中排名第288,属于四区期刊。从近年情况看,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的年发文量在2018年达到峰值(28篇)后有所降低,2019年发表了18篇文章。中国大陆地区超过澳大利亚,为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刊文的首要来源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吉林大学、暨南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在该刊上的发表记录排在前列。08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力求加深对改善环境绩效的商业反应的理解,寻求检验竞争战略与环境管理之间的联系,关注系统和标准、合作环境管理工具、组织和管理、特定行业及企业对当代环境问题的反应等议题,尤其是法规和政策在商业领域中的作用,并鼓励开展跨国分析。该期刊致力于引起广泛的跨学科读者的兴趣,包括学者、从业人员、业务经理和顾问等。现任主编为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萨辛管理学院Richard Welford教授。2019年,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的影响因子为5.483,在环境研究123种期刊中排名第10,在商学152种期刊中排名第19,在管理学226种期刊中排名第21,均属于一区期刊。从近年情况看,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的年发文量在2018年突破100篇,2019年发表了117篇文章。中国大陆地区为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刊文的首要来源地,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香港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机构在该刊上的发表记录排在前列。根据公开的新闻报道,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等院校近来均有教师在该刊发表论文。根据期刊公开披露的信息,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从论文提交到作出第一次决定仅需6天时间。09China & World EconomyChina & World Economy是中国国内创办的最早的经济类英文学术刊物,致力于推动国际国内学术界开展与中国经济相关的研究及其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注的议题包括但不限于:国际金融、贸易、投资、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能源等。现任主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宇燕研究员。2019年,China & World Economy的影响因子为1.865,在经济学371种期刊中排名第119,属于二区期刊。从近年情况看,China & World Economy的年发文量在30余篇且呈下降趋势,2019年发表了34篇文章。中国大陆地区是China & World Economy发文的首要来源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浙江大学等机构在该刊上的发表记录排在前列,上海财经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在该刊也有不错的发表记录。10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倡导针对中国农业改革和实践的深度分析,关注的议题包括:农业、农村发展、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现任主编是中国农业大学辛贤教授。作为SSCI和SCI双检索期刊,2019年,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的影响因子为1.753,在经济学(SSCI)371种期刊中排名第132,属于二区期刊;在农业经济与政策(SCI)21种期刊中排名第11,属于三区期刊。从近年情况看,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的年发文量呈增加趋势,2019年发表了52篇文章。中国大陆地区为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刊文的首要来源地,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在该刊上的发表记录排在前列,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机构在该刊也有不错的发表记录。11China Economic ReviewChina Economic Review关注的议题涉及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及其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尤其欢迎有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和绩效的量化分析,并鼓励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发展进程进行比较。现任主编为北京大学张晓波教授。2019年,China Economic Review的影响因子为2.736,在经济学371种期刊中排名第71,属于一区期刊。从近年情况看,China Economic Review的年发文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19年发表了115篇文章。中国大陆地区是China Economic Review刊文的首要来源地,期刊发文的前十大来源机构基本上被中国大陆地区高校包揽,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等。12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提供中国CEO、高管团队、学者等对管理的最新思考,发表对中国管理思想、哲学和过程的深入分析、关于中国的实证论文、以及采访和对话等,致力于展示中国学者的管理研究能力以及全球对中国管理的兴趣。现任主编是莫纳什大学Cherrie Jiuhua Zhu教授。2019年,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的影响因子为1.036,在管理学226种期刊中排名第195,属于四区期刊。从近年情况看,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的年发文量逐年增加,2019年发表了51篇文章。用户点评:这个期刊是四区的SSCI期刊,影响因子接近1,主要刊登有关中国管理学领域相关的论文。我于2019年6月份投稿,2016年11月份收到审稿意见,三个审稿人都认为论文很有意义,但是都认为需要修改,修改意见2页多。因为接近寒假,比较忙,所以一个月的修改时间很紧,我又申请延长了10天左右的修改期,我于2020年1月份返回修改稿。2020年2月份受到二审意见,这次是两个审稿人的意见,其中一个审稿人建议发表,另一个审稿人是上次三个审稿人中的一个,认为我修改的不够,建议继续修改,尤其是政策建议要突出创新点和对实务界的启示。约一个月后修回,之后就是等待。2020年4月中旬我收到主编邮件说论文已经录用。感觉这个期刊审稿速度不算快,但审稿人提的意见很好,很中肯,也确实有助于论文质量的提升。虽然是四区期刊,也没有很简单,之前师兄投过两次中过一次,师姐好像也投过,但没中。所以现在发论文并不容易,能发一个SSCI期刊还不错。匿名用户:师门偶有在该刊发文 作为本人独立写的第一篇英文论文 夜尝试投了该刊 5月18号提交论文 半个月后进入外审 再一个半月后7月20号收到退稿邮件 第一次外审速度还OK 后面就不太清楚了 一共三个外审专家 一个给大修 两个给退稿 确实是文章水平的问题 给的意见也都很中肯 当然也不乏有一些批评的语言 总的来说对未来的研究完善有挺大的益处 之后还会继续尝试该刊中国大陆地区是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发文的首要来源地。期刊发文的前十大来源机构基本上被中国大陆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包揽,包括中国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3Computational EconomicsComputational Economics介绍讲计算科学与经济学所有分支相结合的新研究,涵盖滤波、贝叶斯和非参数方法、马尔可夫过程、蒙特卡罗模拟等计量经济学的计算方法,仿真模型方法,机器学习,进化算法,神经网络建模,动态系统计算,优化,最优控制,博弈,均衡建模,硬件和软件开发,建模语言,接口,符号处理,分布式和并行处理等。现任主编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Hans M. Amman教授。2019年,Computational Economics的影响因子为1.317,在经济学371种期刊中排名第200,属于三区期刊;在管理学226种期刊中排名第185,属于四区期刊;作为SSCI/SCIE双检索期刊,Computational Economics在数学跨学科应用106种期刊中排名第65,属于三区期刊。从近年情况看,Computational Economics的年发文量自2018年以来持续增加,2019年发表了131篇文章。中国大陆地区是Computational Economics发文的首要来源地。期刊发文的前十大来源机构中,来自中国大陆地区的高校院所最多,包括中国科学院、南方科技大学、香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等。14Finance Research LettersFinance Research Letters欢迎来自泛金融学各个领域的稿件,字数一般不能超过2500个。该刊关注的议题包括:精算研究;另类投资;资产定价;破产清算;银行和其他存托机构;行为和实验金融;金融的文献计量和科学计量研究;资本预算和其他投资;资本市场与会计;资本结构和支付政策;大宗商品;传染,危机和相互依存;公司治理;信贷和固定收益市场与工具;衍生品;新兴市场;能源金融与能源市场;金融计量经济学;金融历史;金融中介和货币市场;金融市场;金融数学与经济物理学;金融监管与法律;预测;前沿市场研究;国际金融;市场效率与实践研究;合并与收购;微型金融机构;微观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个人财务;投资组合选择与投资;房地产金融与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家庭和创业金融。现任联合总编为主编为马来西亚北部大学Jonathan A. Batten教授、阿联酋沙迦美国大学Narjess Boubakri教授、爱尔兰都柏林大学Samuel Vigne教授。2019年,Finance Research Letters的影响因子为3.527,在金融学109种期刊中排名第9,属于一区期刊。从近年情况看,Finance Research Letters的年发文量有显著增加,2019年发表了240篇文章。用户点评:最近12个月内,周围四个中国人投此刊全部被拒,均来自985高校。此刊金融经济相关都可以投,发文量这几年很稳定,今年升入1区估计投稿量更多,难度更大。从我们四个人的经验来看,编辑直接拒会在半个月左右决定。第一轮审稿意见回来估计1到3个月,一般只有一到两个审稿人,所以审稿人的意见很重要。letter期刊很少,其中frl和el偏难,ael相对容易。这三个期刊相对长文来说审稿和出刊都比较快。另外这三个期刊都有投稿费,没有版面费。匿名用户:8月份投了这个期刊的special issue,由于时间比较赶,文章写的质量一般,当然快速得被拒了。。150美元的审稿费 被拒的理由说文章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150美元买了比较中肯的审稿意见,哈哈 文章字数要求2000字 个人觉得,letter的文章,不求长,但是idea一定要新!理论基础要扎实。从投稿到给出被拒,两周,速度比较快。中国大陆地区是Finance Research Letters发文的首要来源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等中国大陆地区高校和研究机构在该刊上的发表记录排在前列。15Emerging Markets ReviewEmerging Markets Review旨在成为发表新兴市场金融领域重大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主要平台,该刊优先考虑的论文包括:全球和区域视野下的比较研究,解决特定国家的关键政策问题并具有重要全球和区域影响的研究,以及应对国家和国际金融架构相互作用的研究;尤其欢迎制度和金融视角下的论文。现任主编为马来西亚北部大学J.A. Batten教授。2019年,Emerging Markets Review的影响因子为3.092,在金融学109种期刊中排名第12,在经济学373种期刊中排名第58,均属于一区期刊。从近年情况看,Emerging Markets Review的年发文量呈逐年增加趋势,2019年发表了60篇文章。中国大陆地区是Emerging Markets Review刊文的首要来源地。西南财经大学是入围该刊发文前十大来源机构的唯一一所中国大陆地区高校。

澳大利亚病毒学家和免疫学家。1899年9月3日生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特拉拉尔根,1985年8月31日卒于墨尔本。1923年获墨尔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27年在英国李斯特研究所获哲学博士学位。1931年在伦敦国立医学研究所从事病毒学研究。1934年返回澳大利亚,于墨尔本皇家医院沃尔特-伊莱扎·霍尔医学研究所工作,1938~1944年任该所副所长,1944~1965年任所长,1965年退休。他自30年代起即从事病毒学方面的研究,是首先研究噬菌体繁殖的学者之一。在病毒的研究方法上,他先后发表了《鸡胚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1936)和《应用鸡胚培养病毒和立克次体》(1946)等专著,成为病毒学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1937年他分离出 Q热病原体和伯内特立克次体。1940年他利用鸡胚羊膜腔成功地分离出流感病毒并对流感病毒的生长及其遗传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对免疫学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关于获得性免疫耐受的理论,认为在胚胎期给动物注射抗原,该动物不能产生抗体而是对该抗原获得了耐受性。这种看法在1953年已为英国科学家P.B.梅达沃等人的实验所证实。第二个重要贡献是关于抗体生成的理论。他基于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和实验观察,于1957年提出了有关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认为机体存在着大量不同种类的淋巴细胞,每种细胞可由遗传决定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当抗原侵入时,刺激某种特定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产生出一群遗传性相同的子代细胞,形成此种淋巴细胞的克隆(即由无性繁殖产生的细胞系)产生出一种特异性相同的抗体。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促进了免疫学从血流抗体的研究转向细胞生成抗体的研究。60年代后他又转入自身免疫问题的研究,发表了《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1972)等专著,为自身免疫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自1924~1979年共发表论文300余篇,专著30余部,其中《抗体的产生》(1949)、《获得性免疫的克隆选择学说》(1959)、《自己与非己──细胞免疫学》(1969)、《免疫监视》(1970)等专著在免疫学上有重要意义。他于1942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65年被选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长。1960年他因发现了免疫耐受现象与梅达沃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要想遏制评职称、评先进中的假论文问题,需要共同努力,下面是一些妥当的建议:1.建立科学的评职称、评先进制度: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可以避免评审偏向和打擦边球,从而遏制论文造假行为。2.健全论文评审机制:加强对论文的评审和监督,严格要求文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3.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鼓励学术诚信、尊重知识产权,倡导学术互信和学术道德。4.加强教育宣传:加大假论文的宣传力度,提高评判意识,增强评审者责任意识,减少行为的发生。总之,堵住假论文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提高评审和写作的科学性、真实性和道德性,加强教育和宣传,形成不容忍任何形式假论文的良好氛围。这些措施不仅针对澳大利亚、新西兰,也适用于其他国家。

爱沙尼亚期刊投稿

5ee电机是指电机的温度和类型。EExp:正压型。EExd:隔爆型EExde:隔爆增安型。EExe:增安型。EExnA:无火花防爆型。CEI:IEC:国际防爆电机:电机的统称,指各种防爆标准的电机,包括各种防爆类型。防火电机:flameproofmotor,电机的统称,没有具体的一种标准,我们一般认为防火电机也可以叫防爆电机。隔爆电机:EExd增安电机。EExe隔爆电机(EExd)和增安电机(EExe)是最常用的2种类型防爆电机,EExd的应用环境区域比EExe更高。2G、2D、2GD代表的意义。2G表示表面气体高防护类别,2D表示表面粉尘高防护类别,2GD表示表面气体和粉尘高防护类别。其中G、D表示爆炸环境的类型:G(气体、蒸气或薄雾)和D(粉尘)。GroupI、IIB、IIC。其中I和IIB,IIC代表的意义。

目前,Java 2平台有3个版本,它们是适用于小型设备和智能卡的Java 2平台Micro版(Java 2 Platform Micro Edition,J2ME)、适用于桌面系统的Java 2平台标准版(Java 2 Platform Standard Edition,J2SE)、适用于创建服务器应用程序和服务的Java 2平台企业版(Java 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J2EE)。本篇文章来源于 黑客基地-全球最大的中文黑客站 原文链接:

不眼,s是眼睛g镜眼el镜是as是s

《石油与天然气杂志/Oil & Gas Journal 》 重要的行业刊物。全面报道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内容包括勘探、钻井、生产、炼油、加工与管道运输等

澳大利亚社会学论文发表

拉格多大学教授的论文内容是什么?答案是2017年4月20日本网讯 2017年4月20日下午,来自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的拉斐尔·古斯曼·蒂拉多教授为西语学院的青年教师展开了一场题为《论文写作与发表》的讲座。...所以以上是拉格多大学教授的论文内容介绍

众所周知,澳大利亚是个年轻的国家,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她的 文化 是英国文化的移植和再创造。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澳大利亚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澳大利亚文化认同转型

摘 要:澳大利亚的文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土著文化阶段、民族文化阶段和多元文化阶段。其每一阶段向另一阶段的转化都有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年轻的澳大利亚是在多次的文化认同转型中走向成熟的,其发展历程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利用外界发展自身的典范。

关键词:澳大利亚;文化认同;转型

对于澳大利亚文化性格的建立,黄源深老师在其著作中有精辟的见解。他认为澳大利亚的文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土著文化阶段、民族文化阶段以及多元文化阶段。土著文化即在澳洲延续四万年的原住民文化,虽然几近被随英国殖民的西方文明所入侵与扼杀,但仍对后来澳洲文化的发展存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至于民族文化阶段则是从1788年英国进入澳洲的殖民文化开始,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演化,才逐渐发展成可称为“澳大利亚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格。就在其移民社会丰富内涵以及开放发展的趋势下,澳大利亚民族文化多元性渐成为其文化社会的重要成份。自70年代起,这种对多元宽容态度的提倡,便成为澳大利亚政府主要的文化政策方向。黄源深认为,澳大利亚的当代文化表现在社会层面上是粗犷豁达、平等实际、物质文明、浪漫无羁。这种民族文化融合了宽容多元的精神,在多元异种文化刺激下而能绽放出丰富的生命力。

18世纪经历圈地运动及工业革命的英国,大量的农村人口为了谋生而集中到城市。然而过度拥挤的人口以及高消费使得谋生并不容易,城市里出现了大批穷苦的劳工及贫民。面对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与尖锐摩擦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城市里犯罪率不断上升,英国政府的对应 方法 则是不断加重及扩大刑罚严惩以期吓阻。为了解决监狱人满为患及城市人口过度拥挤的问题,英国政府开始将囚犯流放至美澳等地,且往往将底层民众所犯的轻罪加重判刑以符合流放标准。如此做法一方面可以舒缓城市人口压力及社会问题,二来又可以拓展海外殖民地。

由于在北美爆发脱离英国的独立战争,澳洲成为英国政府继北美之后替代流放罪犯的地方。1788年,英国派出由菲利浦总督(Arthur Phillip)率领的第一舰队载来首批移民抵达澳洲,罪犯及军人构成了澳洲这批最早移民的主要成员,其后在澳洲发现金矿后及移民奖励政策下,自由移民才逐渐成为多数,直到1868年全澳废除流犯政策为止,英国已经在澳洲流放多达168,000名罪犯。在今天,一般便以1788年作为现今澳大利亚联邦创建所能追溯到最早的一年。

这种罪犯流放史的 经验 ,对澳大利亚民族的集体心理可能构成了深层的影响。1788年1月26日,菲利浦总督在悉尼湾(Sydney Cove)举办了简单隆重的典礼,宣告英国新南威尔士殖民地的正式成立,后来更成为澳大利亚联邦的 国庆节 。然而对今天的澳大利亚人民而言, 1788年并不是一个纯然荣耀的一年。1788年是英国正式将势力伸入澳洲建立殖民地,同时也是首批发配澳洲之流犯抵达的一年;它象征的是英国的荣耀,而不是澳大利亚的荣耀。和怀抱梦想前往美国的清教徒相比,这些澳大利亚早期的移民特质也不一样。这些早年来到澳洲的人们并非为寻找新天地而来,而是一群被英国政府及社会所放逐到遥远荒陆的有罪之人和社会底层民众,他们是被迫待在澳洲的一群无奈的英国人。在这个背景下早期移民澳大利亚的群体自然较难积极发展出独立的自我价值及荣耀,他们的荣耀理当来自于大不列颠帝国殖民的延伸,然而却是原本在国内的社会地位、文化、生活水平都较为低落的一群。澳大利亚在过去对母国的心态可以说是景仰却隐含有相形自卑的潜在意识,这使得他们早年似乎不断的在寻求英国的认同,并强调以身为不列颠人的身份为荣。这种自信的失落让他们可能特别意识到并强化在面对非西方文明时的优越感。

此外,在澳大利亚的早期移民建立其以白种移民为主社群组织后,便一直想象着一个脆弱的自我。这种想象的来源因素很多,除了前所提及的政经历史发展因素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其孤立偏远的地理位置所致。澳洲的偏远位置、晚起步的发展、相对稀少的人口,都让早年的澳洲白种移民感到不安,担心自己被西方遗弃。这种脆弱性的想象带来不安,使澳洲希望尽可能的以各种方式确认自己居于西方国家,并以身为大英帝国的一员为其归宿。而在外在物质的联系上,早期的澳洲移民时常必须依赖母国的接济,在经济开始发展后,与英国以及日后与美国的贸易,构成了经济上最大的支柱,而其国防在二战前更是依赖英国的保护。在这种脆弱不安感和前所提及的自信相对失落的背景下,澳人便倾向于追求心理上的归属感及外部实质上的依赖,导出澳人比 其它 国家更在意确保自己身为优越西方的一份子,且与强大英美均维持好友。

臭名昭著的白澳政策便可能在这种心态下成为澳大利亚联邦成立时的基本国策,对于中国和日本等亚太劳工移民的进入,澳大利亚以白人为主的社群在早期显得相当忧虑,澳人因为特别在意自己的西方身分而刻意对亚洲移民加以区隔歧视。如前所述,由于在西方世界内的自信相对不足,澳人在面对非西方文化时因而特别易于产生优越感,藉由歧视他们来获取自信失落的慰藉。虽然身处亚太,但澳大利亚过去在论述上认为亚洲是“另一个世界”,然而由于他们实际在地理位置上又和“另一个世界”较为接近,加以前述脆弱性的想象,使得他们对于“亚洲黄种人”可能带来的威胁特别敏感。让澳大利亚早期在亚洲特别感到威胁的国家有二,一为甫成为新兴强国的黄种日本,二为拥有庞大人口且被西方世界认为是最能代表“东方”的中国。一直到二次大战后,在澳洲开始转向多元开放的五零年代以前,澳人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从纯粹西方国家的角度来想象自己,并透过英美来认识世界。

澳大利亚对母国英国从崇拜并安于其传统关系,到产生不满与 反思 ,在历史上有一次重大事件可作为转折点。澳大利亚早年在外交上仅关注于与母国的联系,对外并未有太多独立发展的外交政策,在外交制度上甚至由英国来代表澳大利亚。二次大战期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日本南侵瓦解大英帝国在东南亚的防线已经兵临澳洲本土之际,英国首相丘吉尔否决了澳洲朝野的求援请求,还准备将澳洲在中东战场的精锐第七师军团调往缅甸支持。在危急时刻澳洲国会通过召回澳洲第七师的决议,出身工党的科廷(John Curtin)并在激辩中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宣告澳大利亚认为太平洋战争对澳洲而言是一场主要的战争,澳大利亚应该要有自立的能力,并且在外交上将转而关注与美国的合作。太平洋战争确实引起了澳洲对自我身份的反思,澳大利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位于亚太的国家,而日本兵临城下与英国轻视帝国边陲战场的态度,强烈刺激了澳大利亚要保卫“自己”的这种想法,促成澳大利亚有别于大英帝国的自我独立意识。

二战后澳大利亚转向追随美国,然而这种追随已经和过去从属英国的关系不一样,澳大利亚和美国在历史记忆中的政治位阶同属独立后的英国殖民地,美国像是澳大利亚的一个优秀的兄长。在这个时期,澳大利亚在政治上的主体性已渐崭露。二次大战结束后,澳大利亚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和欧美各国有了实质性的政治交流和平等地位。在冷战格局下,澳大利亚追随着美国以两大阵营对峙的观点来认识世界。1972年,工党领袖惠特拉姆(Gough Whitlam)成为澳洲,取代了战后长期执政有着亲英美传统的自由党,采取了反战等非亲美策略,开启了新澳大利亚外交政策上崭新的一页,同时白澳政策也在此时正式被废除。

不久之后,发生全澳震撼的政治事件,1975年工党的经济政策失误导致政治陷入僵局,惠特拉姆向时任总督一职的克尔(John Kerr)请求参议院改选,而寇尔竟宣布以总督职权解除民选惠特拉姆的职务。这个事件确实激起澳洲民众再次对自我走出英国关系的省思。且在此之前英国加入欧盟的这件事,其实已经对澳大利亚传统亲英的人士造成相当大的打击。70年代,先是美国反传统的浪潮影响到澳大利亚新兴社会风气,且各国移民的大量加入,使得多元民族的现实打破了文化一元的情况,澳大利亚政府在80年代宣布采取“多元文化”作为正式的政策方向。

澳大利亚所呈现的文化多元性似乎与美国不同,其既想要改变过去依附推崇英国文化作为唯一主流的立场,然而在自我价值相对薄弱下并没有很强的主体文化基础。由于他们不似美国拥有“美国精神”般的也有某种澳大利亚精神,或说澳大利亚精神是在后来才逐渐形成并以开放、多元和自然为期待,因此他们的文化主体性质可能更易接受各种外来的刺激影响。美国文化的多元性是将各种文化吸纳进美国这个主体,然而澳大利亚的文化主体则由于没有强烈的基本元素,而使得各种外来文化更容易生存且可能直接形塑文化构成,宽松开放的文化主体使澳大利亚能去追求展现出一种“世界性”特质的理想。

这种澳大利亚对自己拥有“世界性”期待的理想,除了表现在尊重国内的多元文化共生外,还展现在澳洲对国际事务的态度。澳洲自二战后便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对事务的意见上,努力表现超然中立,从一种以世界为考虑的高度上去思考。在这种世界性的展现中,澳人可以找到了心理上属于自己的价值与荣耀。且由于站在这种高度去思考,而使澳大利亚能对以往极依赖的“西方”世界有所批判,例如在环保、军事等议题上皆曾与传统西方国家对立,而人权议题更在白澳政策废除后成为外交主题之一。澳大利亚对追求世界性的开展和对澳洲自我定位的省思是相关联的,澳大利亚在走出英国、反省一昧追随美国以及放弃极力确保自己为西方欧洲国家的进程中,开始逐步整理自己的身份定位。这时,澳大利亚的地理偏远位置反而能有利于在国际发声时显得超然中立,而国内多元民族文化的提倡以及原民传统则留下的自然思维等,皆有利于其对世界性追求的开展。

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并不是说她的亲英美传统消失了,事实上无论是亲英美策略或者以国家战略利益考虑的态度一直都存在。而在社会上的各种文化元素中,根源英美的文化生活方式仍然是最强势的主流。英语能说得好,可说是在当地生活获得尊重的必要条件。白澳政策虽然已经废除,但部分澳洲白人仍有这种排斥亚裔以及多元文化政策的想法,白人作为主流优越的印象也仍存在一些澳洲民众的心中。1998年由激进种族主义者汉森(Pauline Hanson)所创立的一族党(One Nation Party),主张排斥非白人移民,尤其针对影响日益增加的亚裔文化,该党竟在当年的选举获得89席中的11席国会席次。虽然一族党后来遭到不分族群许多民众的多次抗议并衰微解散,但可知种族主义思维仍然存在于澳洲,并可获得一些支持。

年轻的澳大利亚是在多次的文化认同转型中走向成熟的,原因就在于澳大利亚是一个善于利用、借鉴他国的国家。这种拥有多元性、开放性、世界性的自我期待,使澳大利亚社会逐渐走向开放和多元化,正在面向世界、融入世界。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Dalrymple Rawdon. Continental Draft: Australia’s Search for a Reagional Identity. Burlington, Vt. : Ashgate. 2003.

[2] Lachlan Strahan. Australia's China : Changing Perceptions From the 1930s to the 1990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3] 黄源深. 澳大利亚文学史〔M〕. 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1997.

[4] 黄源深:从孤独中走向世界―澳大利亚文化简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5] 阮西湖 . 澳大利亚民族志 [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6] 吴祯福 . 澳大利亚历史 [M].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2.

[7] 张安:.澳大利亚民族文化心理的自卑与优越 [J],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05

[8] 张秋生:澳大利亚与亚洲关系史[M]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9] 张天: 澳洲史 [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试论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

摘要:澳大利亚一直以来就是一个移民的国家,而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确保了多民族文化的平等和谐发展,不仅丰富了国家的教育资源,而且使得社会得以全面的发展。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教育独具特色,这不仅反映在国家政策提供的有利保障,而且在具体的实施方法、策略、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教育

一、 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澳大利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移民的国家,移民的情况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其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移民浪潮:澳大利亚第一次移民潮是土著人,他们大约在6万年前到达澳洲。他们代表着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遗产,对现代澳洲具有极大的重要性。第二次移民浪潮从1788第一船队登陆植物湾起到1945年,主要是英国人和爱尔兰人移民。1847年,90%的澳洲人口是英国人,其它来自欧洲.只有不到l%来自亚洲。第三次移民潮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澳洲接收了来自许多非欧洲国家与地区的新移民。这些新移民以他们不同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澳大利亚的社会状况,尤其是近些来自印度支那的难民潮也更深地影响着澳大利亚社会特性。移民,澳大利亚这一主要的社会元素,给澳大利亚社会打上了多元文化的印记。

与此同时,移民结构的改变也决定了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发展演变。同时,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也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同化阶段(190l一20世纪60年代中期),1901年制定的这个移民限制法将移民的范畴仅仅局限在英国和爱尔兰,所有在澳洲定居下来的移民都应接受澳洲主流文化的同化,以便尽快融入澳大利亚社会。第二个阶段为融合阶段,即20世纪60年代至1972年,出于改善国际形象的迫切要求和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同化政策开始改变。1966年政府开始改革移民法,并对非欧洲移民的限制进行了修改,允许“杰出”非欧洲移民澳大利亚,也对“白澳”政策进行了抑制。随着1972年惠特拉姆政府正式终止这个限制性的政策,并提出了尊重移民地位的主张。他指出解决移民政策就是多元文化主义。第三阶段是自1972起多元文化的实行。1973年,“多元文化”被政府正式提出,各个少数民族积极回应,纷纷成立全国性的组织以便在主体文化中能够提倡或体现他们的传统与语言。

自1979年起,澳大利亚成立了多元文化事务学院.旨在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加强澳洲社会的凝聚力,促进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宽容。之后到1989年,多元文化事务顾问委员会在广泛咨询和接受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亚队国家议程》,并且确定了多元文化的三个方面,即文化认同、社会公正以及经济效益。随着这一议程的提出,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逐渐趋于完善,最终被确立为澳大利亚处理民族文化多样性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对移民政策进行了新的调整,并且明确要坚持多元化的原则。1996年,霍华德向众议院提出了新的移民法案,重申文化多样性原则和无歧视的民族政策,议会一致通过。1999年,澳大利亚国民多远文化咨询委员会在名为《新世纪的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趋向包容性》的 报告 中阐明了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的方针原则和今后的发展方向。2000年,澳大利亚政府建立了多元化澳大利亚文员会,对多元文化进行监督和管理。2003年,澳政府再次颁布《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亚:多元一体》,重申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要举措。

二、 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市随着多元文化政策的产生而产生,但是它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前,澳大利亚一直奉行“白澳政策”,拒绝非欧洲地区的移民。当时澳大利亚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借鉴英国的,实行同化教育,而且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来自欧洲的白人移民。也就是说,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和非欧洲移民接受到的教育是非常有限的。政府对移民学生采取“被动的通话教育”政策,政府认为移民学生自己必须主动去适应学习环境、语言和学习习惯,学校没有义务和责任做出任何改变,政府只允许学校使用英语进行授课,限制其他语言在课堂中的使用。

然而,变革不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它并没有得到现实的尊重。到了80年代早期,澳大利亚所有的州几乎都接受了多元文化政策。可以说,在澳大利亚,没有哪个学校没有受到多元文化政策的影响。教学资源的编制也反映了教育部门的政策。虽然各州的政策努力使教师融入到多元文化的政策中来,但是,真实的落实,尤其是没有较多移民学生的学校里,这些政策的落实都只是象征性的。也就是说,澳大利亚整个课程体系的实施都是各行其道,没有一个系统的标准,这就导致了1984年国家多元文化教育咨询文员会的建立。1973年.政府组建了多个移民教育调查委员会,并在各州学校成立组织委员会,并细致地调查了移民 儿童 的教育问题。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掀起了一股多元文化教育浪潮。到80年代,澳大利亚各州已完全接受了多元文化教育政策。从80年代初期开始,联邦政府以及各州开始制定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多元文化教育实施方法。1987年中期,联邦政府又制定出了国家语言政策,提出“非英语教学语言”。这就肯定了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的价值,并提供资金在中小学、成人教育机构中进行英语为第二语言和非英语语言的教学研究。1989年出台的《关于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亚议程》为多元文化教育提供了实施纲领。该议程的实施,使得来自不同家庭、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经历和传统得到充分的尊重,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且承认所有学生对学校、社区及社会所作的贡献。另外,联邦政府还制定了发展和提高土著居民教育的政策,以增加土著居民的教育、就业的机会。从此,澳大利亚由多民族、多种族人口形成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事业开始得到全面发展。

三、 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

(一)政府为多元文化教育提供资金支持

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并成立组织了相关部门负责多元文化教育以及多元文化课程。国家设立多元文化教育委员会,各个州成立多元文化教育的政府顾问委员会或相应的管理机构,为多元文化教育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不仅如此,澳大利益对土著居民的教育问题也日益重视,各州政府不但拨资金以提高土著学生入学率和教育质量,还在进行教育拨款时向土著学生较多的地区和州倾斜。

(二)构成了一套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澳大利亚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取多元文化政策,为多元文化创造有利的条件,联邦政府和各州都高度重视并支持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并且成立相关的部门负责多元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课程。澳大利亚多元文化课程反映在课程文化背景、课程目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管理实施中。课程的设立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要求。澳大利亚强调国家执行多元文化主义,而国家统一推动多元文化课程是其多远文化教育的一个新特点。澳大利亚在全国范围内把普通教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所有人都必须重点学习的共同基础课程,其内容包括社会认为一切成员都应具备的知识观念、本领和价值观,具有规定性。另一部分是选修课程,是一套可以根据学生愿望、兴趣、才能以及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需要来确定的内容,由各州、各校自行选择。在课程管理方面,澳大利亚中小学实行分权、民主化的管理模式。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理全国中小学的课程.只对各州中小学课程发展给予指导和资助。学校也为教师提供课程发展的空间,允许教师自主开发多元文化课程。

(三)保护和发展本国语言的多元化特点

澳大利亚政府为了保护本国语言的多元化特色,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1997年澳大利亚颁布了《语言问题国家政策》,这是澳大利亚第一部明确的官方语言政策。该政策规定了英语为澳大利亚的国语和官方语言,并一直坚持以下四条澳大利亚语言规划的基本原则:(1)确保英语的支配地位;(2)保护其他语言的稳定发展;(3)提供英语外其他语言的服务工作;(4)提供学习第一语言的机会。同时注重土著语言的保护和研究。

(四)注重多元文化师资的培养

学生背景的多元化给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就使得教师必须学习如何满足多民族学生的需要,必须设计、安排出可行的课堂管理制度,必须设计有文化交融的课程进行教学。政府还在高等教育院校设置教师培训专业项目,主要为从事多元文化教学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教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使用多元文化教学的知识和技能,使用批判性的教育方法和成熟的语言教学。此外,政府还招聘和培训土著教职员工,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土著学生的需要,同时要求所有任课教师掌握土著居民的历史、文化和语言。政府为加强土著教师队伍建设,还制定了一系列的 措施 对土著居民教育的教师给予种种优惠等。

四、 澳大利亚多远文化教育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

我国作为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经济发展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冲突与和谐,面临着处理教育一体化与多元化之间协调的问题。我国一直在不断努力探索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途径与模式,经过建国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如何切实提高教育的质量还是我们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澳大利亚宽容、开放、民主的多元化教育模式为我国民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借鉴价值。

(一) 必须确立民族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理念

我国的民族教育与澳洲多元文化教育在发生的背景、实施的内容和方法、目标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虽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各个级别的民族学校,甚至有民族学院和民族高等院校,但到目前并没有形成完整而科学的民族教育体系。长期以来,民族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一个补充部分,民族性没有得到体现;也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教学论;双语教育也是停留在摸索阶段.并没有一套体系遵循;课程设置上忽视民族 传统文化 建设,民族学校与内地同科目,开展“应试”与“升学”教育。因此,我国的民族教育要坚持开放、民主、宽容的态度,认识到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确立多元文化理念。充分体现我国社会的多元文化性,这样才能使教育的发展既有国家的一体性又彰显民族文化的多元化。

(二)教育政策要向民族教育倾斜

澳大利亚制定为多元化教育的实施和执行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条文、法令、法规等,从而为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和顺利实施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和政策上的依据。此外,这些法规法律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每项法律法规的制定都有相应的人员、财务和组织机构做保障。我国在制定公共教育政策时,要按照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思路。在政策制定、实施、资金保障层面要确保我国民族教育多元化发展,建立民族地区教育补偿机制,加快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育均衡发展。我们要将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具体措施与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促进其本土化转化。

(三)为培养多元文化师资力量提供必要条件

师资力量的提高和完善是多元文化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我国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基本上全国趋同,很少有涉及对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知能的训练。因此,我们首先必须要改善现有的多元文化背景中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更新多元文化教师的教育观念,将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教育知能纳人多元文化背景中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其次,少数民族可以聘请民间的一些艺人、长者、学者担任民族学校的客座教师,不定期和教师进行座谈交流,帮助教师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此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要定期定向拨款资助教师培训,同时注重对教师多元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教学能力的专业训练,能够使教师顺利应对跨文化的教育教学情境,辨别学生不同文化的行为模式,使用学生熟悉的教学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参考文献]

[1] 孙燕. 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时代教育.2011.1.

[2] 孟凡丽.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 杨洪贵.战后移民与澳大利亚人口变迁[J].渝西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5.

[4] 姜峰,刘丽莉.澳大利亚《土著民族教育(目标援助)法案》[J].中国民族教育,2009,(5):41—43.

[5] 郑信哲.澳大利亚的民族教育发展特色[J].世界民族,2000.

莱拉格多大学教授发表过许多论文,论文主要聚焦于经济学、金融学和数据科学等方面,一些特定论文内容包括:1. 《金融市场的学术研究:定价、应用和研究方法》:对金融市场的学术研究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给出了多个应用实例和分析方法。2. 《货币价值的动态表现:规划、保护和投资策略》:介绍了金融全球经济环境下,货币价值的动态表现,并给出相关的规划、保护和投资策略。3. 《数据科学与实践:从基本原理到开发调查》:介绍了实践数据科学方法,从理论上探讨了数据科学开发的核心原理和调查过程。4. 《市场经济的行为与决策》:介绍了市场经济环境下,决策者行为和决策的基础理论,同时还阐释了相关的实际应用。

社科指的是人文社会科学,是基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二者的总称。下面是由我整理的社科类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高校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转化浅析

摘 要:人文社科类学科特点和科研成果特点决定了成果的转化工作还远未像自然科学成果那样有效。为此,高校人文社科类成果的转化工作应当引起政府、高校以及全社会的重视,针对不同类别的科研成果建设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推广途径和方法,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成果转化,使高校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源泉。

关键词:社科;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178-02

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文社会科学,是基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二者的总称。人文科学原义是指与人类利益密切相关的学问,它是与神学相区别的。经过长期的演变,狭义上讲主要是对于希腊文、拉丁文和古典文学的研究,这里面包括有政治学、历史学、语言学、伦理学等研究。与之相对的社会科学则主要研究的是社会现象,比如社会学、经济学、宗教学等等,它的要义在于阐述社会存在的现象及演进规律。

我国高校承担着全国近一半的科研任务,在这些科研任务中,相当一部分产出都是来源于人文科学。越来越多的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出现,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和自然科学类的科研成果转换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了解和关注。

一、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1.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意义关系的事物

人文社会科学所要研究的内容,不仅仅在于事物的普遍性,还要对特殊性加以研究。在研究期间,还要重视对于事物偶然性的研究,探究偶然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所要研究的是主客体间的双向理解,这种理解往往表现在互动关系上。在科学的悠久长河中,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科学这座大厦的基石,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作用无可替代。

2.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双重特性

一般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特性即为科学性与价值性。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是依托现实的科学,它以客观事实为依托,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依照合理的逻辑和程序,使用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对相关事物进行认识与实践,从而得出一个科学的论证。正因如此,人文社会科学才有着科学的品格,它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科学性的特征。另一方面,自然科学是通过对于自然界因果关系的研究,揭露事物存在的普遍性,从而寻求事物的共性,来排除事物的偶然性。人文社会科学并不仅仅局限于研究人类世界的普遍性与共性,除了在共性的基础上,排除偶然性外,人文社会科学还要研究人与人的创造与表达,研究人类的特殊性。正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的特殊性,才使其具有价值性。

3.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综合性

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同,人文社会科学是以人和人类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的,这就使得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显而易见的人文特性。这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价值性;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用性。所以,这些都说明人文社会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大学科,综合性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本质特性。

二、关于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分类及特点

在对于人文社科的科研成果进行分类时,采取的比较普遍的方法是依据科研成果的属性和表现形式。如果依据成果属性来划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都是一脉相承的,都可以划分为四个类型,即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综合性研究和其他研究。如果依据成果的表现形式加以划分,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一般分为著作、论文、课题研究报告以及译著等等。人文社科科研成果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成果具有复杂性

人文社科科研环境的复杂性决定着其科研成果的复杂性[1]。人文社科由于研究的对象具有复杂性、相关性和不确定性,研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不断变化,具有较大的或然性,其规律本身很难被捕捉。研究者认知程度和研究角度的差别,各种政治社会因素的影响,也会使研究成果千差万别。

2.作用具有间接性、延时性和长期性

人文社科的研究领域十分宽泛,某些研究成果能够直接作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但是对于大多数成果很难产生直接效益,它们需要逐渐被人们认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使得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价值需要时间的积累。

3.作用具有不确定性

人文社科的科研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其成果作用于广大民众,在数量上、年龄分布上以及地域分布上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基于精神产品所共有的特点,受到传播手段和途径等因素的影响,其产生的作用很难量化,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转化中的问题分析

1.成果转化率较低

大体来说,人文社科类的科研成果主要通过论文、专著和相关研究报告来表现。这些成果每年的数量少则上千、多则达万,有相当一部分成果是发表在核心或权威期刊上。这些产出的成果值得我们引以为豪,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里面相当一部分成果来源于文科类,而非社科类,而且里面的高水平著作往往是对于某些领域的基础性研究,非专业人士对于这些研究根本不能理解,这也造成这些成果的转化率和推广率低下。相应的那些应用性强的成果,学术水平并不高,且多为借鉴所得,少有创新,更不必说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了。

高校里的人文社科类教师和科研人员,虽刻苦钻研教学研究工作,但他们社交圈子相对狭小,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和关注度较低。尽管有些研究成果的水平很高,但实际价值有待商榷。同时受到绩效考核压力和扩招后教学工作量增加的影响,很多教师和科研人员更关心成果的数量,这就使得成果多为重复性工作,难以产生影响力。

2.成果转化渠道不畅

正是因为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复杂多变,使得这些成果能够直接为政府、企业所用的寥寥无几,这就需要传播来实现绝大部分成果的转化。而这部分成果大多是在科研人员之间进行传播,范围非常有限。只有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主流媒体才能将行之有效的传播。当前社会处在社会转型期,媒体的经营者由于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比起社会效益往往更关心经济利益。这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人文社科成果的转化。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社科类学术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