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中央广播电视台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16:19:22

中央广播电视台发表的论文

1. 目录学的目的和定义 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1980,42. 十六世纪的目录学(上) 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1981,23. 十六世纪的目录学(下) 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1981,34. 试评《世界地名词典》 世界图书,1981,115. 图书馆员与工具书 图书馆学刊,1981,16. 喜读《中国百科年鉴1980》 世界图书,1981,27. 十七世纪的目录学:历史学家时代(上) 图书馆学研究,1981,68. 十七世纪的目录学:历史学家时代(中) 图书馆学研究,1982,29. 十七世纪的目录学:历史学家时代(下) 图书馆学研究,1982,410. 试论图书发展的动力及规律 云南图书馆,1982,411. 怎样查找古人的室名别号 文史知识,1982,1012. 功魁祸首:评乾隆编四库全书 黑龙江图书馆,1982,213. 史籍类型发展之流源: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札记之一 河南图书馆季刊,1982,414. 史学研究指南 世界图书,1982,415.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改革断想 高校图书馆工作,1982,416. 中文工具书的比较研究 山西图书馆学刊,1982,117. 试评《弹词叙录》 文献,1983,1518. 建阳余氏刻本知见录 福建省图书馆学会通讯,1983,219. 印刷术发明后的抄写本书 赣图通讯,198320. 自学青年的益友:工具书 益友,1983,221. 史部类目发展之源流: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札记之二 河南图书馆季刊,1983,122. 试论坊刻在中国书史上的地位 青海图书馆,1983,123. 中国书史上的数量统计与规律 四川图书馆学报,1983,324. 汉魏石经不应混为一谈 河南图书馆季刊,1984,425. 小议闽刻“京本” 图书馆杂志,1984,326. 掌握中文工具书的一个好方法 山东图书馆季刊,1984,127. 中国古代的民间刻书业 百科知识,1984,628. 稿本抄本写本:再谈印刷术发明后的抄写本书 图书馆学刊,1984,329. 敦煌石窟遗书与书史研究 图书与情报,1984,130. 抓住高校特点开展情报服务 大学图书馆通讯,1984,431. 怎样查找古代典章制度 文史知识,1984,532. 建阳余氏刻书考略(上) 文献,1984,2133. 建阳余氏刻书考略(中) 文献,1984,2234. 建阳余氏刻书考略(下) 文献,1985,2335. 近年来新出版的中文工具书评述(上) 大学图书馆通讯,1985,136. 近年来新出版的中文工具书评述(下) 大学图书馆通讯,1985,237. 明代小说家、刻书家余象斗 明清小说论丛 第四辑,1985,1038. 图书学刍议 四川图书馆学报,1985,539. 我国年鉴编纂出版的回顾与展望 图书情报工作,1985,4;新华文摘,1985,1140. 中国辞书之最 书海(香港),1985,841. 我国辞书事业的黄金时代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5,442. 关于《中国图书馆年鉴》的探讨 黑龙江图书馆,1986,343. 关于论文写作的一次讲评 图书馆界,1986,144. 论年鉴研究体系的建立 辞书研究,1986,345. 年鉴学刍议 四川图书馆学报,1986,146. 期刊数量与质量琐议 情报资料工作,1986,447. 掌握工具书的好方法:比较研究 大公报(香港),1986,3.148. 试析“无书世界”与“无纸世界”:图书学探索之二 图书情报研究,1986,149. 建立工具书学的需要与可能 图书馆界,1986,450. 近代译书及其影响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1987,151. 治学的利器:工具书 中国文化书院学报,1987,2.552. 关于图书流通利用的几个问题 图书馆工作,1987,153. 大学生谈辞书出版 出版发行研究,1988,454. 读者需求至关重要 新闻出版报,1988,11.1655. 年鉴与社会 四川图书馆学报,1988,2-356. 中国图书馆教育 图书馆学刊,1988,157. 重复影印《四库全书》实无必要 新闻出版报,1988,4.3058. 试论图书流通史的研究:图书学专题研究之三 图书与情报,1988,359. 《四库全书》影印质疑 群言,1988,560. 从影印《四库全书》谈起 大学图书馆通讯,1988,361. 造纸术的发明及其影响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8,262. 1978—1988: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反思(1) 大学图书馆学报,1989,563. 1978—1988: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反思(2) 大学图书馆学报,1989,664. 读者类型及其需求分析 图书馆员,1989,265. 读者需求与出版社的责任 新闻与出版,1989,366. 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40年(1949—1989) 图书馆学通讯,1989,167. 佛教传播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一 编辑之友,1990,168. 汉文大藏经的刻印及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二(上) 编辑之友,1990,269. 汉文大藏经的刻印及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二(下) 编辑之友,1990,370. 民间坊刻与我国早期出版印刷业: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三,编辑之友,1990,371. 坊刻的特点及贡献: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四 编辑之友,1990,572. 活跃在大学师生中的常年书评活动 中国图书评论,1990,373. 加强理论研究,建立年鉴学体系:“年鉴事业的建设与开发”系列研究之三 图书与情报,1990,374. 闽北纪行 出版史料,1990,475. 年鉴事业的建设与开发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0,476. 年鉴与读者 图书情报论坛,1990,377. 图书的未来 新闻与出版,1990,378. 中国出版专业教育十年(上) 出版与发行,1990,279. 我国年鉴事业十年 世界图书,1990,480. 从国子监到武英殿的中央政府刻书(上) 编辑之友,1990,681. 从国子监到武英殿的中央政府刻书(下) 编辑之友,1991,182. 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利用年鉴情况调查 年鉴工作与研究,1991,183. 北京雕印的汉文大藏经 津图学刊,1991,184. 大学生的书评活动 中国高等教育,1991,885. 读者评年鉴 年鉴工作与研究,1991,186. 公私兼办的书院刻书: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七 编辑之友,1991,587. 关于年鉴性质的分析 图书馆刊,1991,488. 规模空前的宋代地方政府刻书事业 编辑之友,1991,289. 论年鉴史前史的研究及其启示 图书与情报,1991,190. 年鉴的定义 年鉴工作与研究,1991,291. 私家刻书的源流和特点: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八 编辑之友,1991,692. 我国年鉴事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中国出版,1991,893. 中国古代的刻书世家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1,4.2594. 地方志与地方年鉴趋同说 青海图书馆,1991,395. 独具特点可贵的经验 广州日报,1992,10.2596. 私家刻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九 编辑之友,1992,197. 对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十(上) 编辑之友,1992,298. 对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十(下) 编辑之友,1992,399. 中国图书的十大特点(上) 新闻与出版,1992,2100. 中国图书的十大特点(下) 新闻与出版,1992,3101.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书 山西图书馆学报,1992,1102. 我国的出版专业教育 中国出版,1992,4103. 寸草报春晖 北京图书馆馆刊,1993,3-4104. 拓展教学研究空间,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图书馆学研究,1993,1105. 再论年鉴的价值和作用 图书馆建设,1993,5106. 中国古代的刻书中心 北京高校图书馆1993,3107. 中国古代的刻书中心(续) 北京高校图书馆1993,4108. 90年代中国年鉴事业的发展趋势 年鉴工作与研究,1994,1109. 1990年以来我国出版的商务工具书 大学图书馆学报,1995,3110. 丰硕的成果,显著的进步 年鉴信息与研究,1995,1111. 汉魏石经辨 东方文化,1995,4112. 面向21世纪的信息管理 北京图书馆馆刊,1995,2113. 儒家石经及其影响 紫禁城,1995,4114. 紧跟时代步伐,办好成人教育 高等教育论坛,1996,1115. 历史上的年鉴 年鉴信息与研究,1996,2116. 年鉴规范化研究 年鉴编纂工作手册,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117. 中国古代刻书世家 龙吟 中华文化之光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118. 跟紧时代步伐,办好成人教育 高等教育论坛, 1996.1119. 历史上的年鉴 年鉴信息与研究,1996.2120. 中国古代刻书世家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6年8月121. 年鉴规范化研究 年鉴编辑工作手册 1996年10月122. 官私藏书楼 , 紫禁城 1997年第6期123. 图书馆对年鉴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利用 ,海峡两岸图书馆事业研讨会论文集,1997.5124. 试论缪荃孙藏书 ,江苏图书馆学会. 1998年5月125. 中国古代图书文化及其对现代化的影响 走向21世纪的图书馆,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8年7月126. 《略论中国古代官府藏书与私人藏书》 《图书情报知识》 1999年第1期127. 《中国印刷图书文化的起源》 韩国延世大学国学研究院《东方学志》第一零六辑1999年12月 ,《出版科学》2000年第1~2期128. 《私人藏书家的刻书活动及其贡献》 载《中国古代藏书楼研究论文集》 中华书局 1999年7月129. 《怀念导师 继往开来——兼论中国早期印刷文化的源与流》载《一代宗师——纪念刘国钧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 1999年11月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30. 《中国古代藏书家的历史贡献》《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99年 第一期131.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史研究鸟瞰》,《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二期 《新华文摘》1999年第9期转摘132. 《出席“世界印刷文化起源国际学术研究会”侧记》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0年第1期133.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在宋元时代的发展与传播》,《北京大学学报》 2000年第6期134. 《关于世界印刷文化起源的讨论》,《出版发行探究》2000年第3期 台湾《印刷会讯》 2000第5至8期连载135.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中国出版》 2000年第10期136. 《中国古代书院藏书概论》《图书馆》2001年第1期 8千字137. 《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早期传播的力作》《出版科学》2001年第1期138. 《对中国图书出版印刷文化的思考》(上)(下)《出版科学》2001年第2~3期139. 《中国年鉴的改革创新之路》《年鉴信息与研究》2001年3期140. 《海峡两岸图书馆年鉴之比较》《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年4期141. 《中国印刷图书文化的起源》《黄河文化论坛》第六辑 2001年1月142. 《宋元时期的活字印刷》 《黄河文化论坛》第六辑 2001年1月143. 《不该发生的论争》,《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9月3日第7版144.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文化贡献,(东京)第一届东亚出版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1年12月145. 《试论出版史的研究任务与研究内容》肖东发《出版发行研究》2002年2期146. 《中国是印刷术的发祥地》肖东发《中国印刷》2002年3期147. 《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肖东发《出版科学》2002年3期148. 《中国印刷术的外传――印刷术的东传》肖东发 (台湾)《印刷会讯》2002年2~3期连载149.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历史贡献及其人文精神》肖东发 第二届“北大论坛”2002年11月发言《走向未来的人类文明——多学科的考察》第二届“北大论坛”论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150. 《中国藏书文化的探索与发展》肖东发 《开放的藏书楼 开放的图书馆:纪念古越藏书楼创建百年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年10月151. 《印刷术发明权的论争并未止息》 肖东发、姚雪 《中国印刷》2002年11期152. 《精益求精 再创辉煌》 肖东发 《中央电视台年鉴》2002年153. 《中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肖东发 《编辑之友》2003.1154. 我国编辑出版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肖东发 许欢 《河北大学学报》2003.1155. 《出版起源五讲》 肖东发 仝冠军 《出版发行研究》2003.2 4千字156. 《中国传统媒介的形制与规律初探》 李云 肖东发 《山西师大学报》2003.2157. 《论中国出版的起源》 肖东发 仝冠军《出版史料》,2003(2)158. 《网络检索与传统工具书的较量》 肖东发 姚雪 《中华读书报》2003.3.19159. 《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肖东发 《出版科学》2003.1160. 《出版与社会:出版史研究的基本问题》肖东发 仝冠军《中国出版》,2003、8161. 民营出版业的发展历程 肖东发 出版经济 2003年第12期162. 关于我国编辑出版教育的论证与调查分析 肖东发 许欢 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4 期163. 核心期刊评价功能问题研究综述 李云 肖东发 浙江学刊 2004年第.4期164. 让文化产业为古都北京插上翅膀 肖东发 文化经济参考 2004.4165. 《中国近代古籍出版发行史料丛刋》序 肖东发 出版史料 2004.4166. 年 鉴 与 皮 书之争——试析近年来我国出版界的年鉴热和皮书热 能向群 肖东发 出版经济 2004.12167. 《出版产业变革呼唤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肖东发 杨琳,《大学出版》2005.3168. 中产,一路行来 肖东发 企业研究 2005/02169. 《抓住历史机遇 提升专业教育 促进学科发展》,肖东发 杨琳,《中国出版》2005.12170. 图书馆建设要软硬两手抓.新华书目报,2006.3.18171. 出版媒介的演变与社会文化的走向 肖东发,杨琳,杨屹东,.编辑学刊 2006/03172. 中国传统图书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黄河文化论坛,2006.6173. 《四库全书》与法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之比较 学术交流,2006.7174. 凤凰涅磐-新马书市纪行.时尚悦读.2006.9175. 藏书心事:那一楼的书,那一生的爱.时尚悦读.2006.9176. 东汉“熹平石经”刊刻活动研究.周绍良诞辰纪念论文集.2006.8177. 新时期中国书之书出版述评,常聪,肖东发.. 学术交流.2006.12178. 由传统出版走向跨媒体时代——探讨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发展之路. 肖东发,张文彦.国际新闻界. 2006.11179. 肖东发:立体化发展的中国出版业..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6 2006/12180. 北大燕南园的名人故居 . 大学.2007.04181. 出版人才的需求和出版教育改革 .科技与出版 .2007.0

新闻类节目是广播、电视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节目形态。随着网路时代的到来和发展,广播和电视作为传统大众媒介的地位受到网路的强烈冲击,给广播电视媒体带来严峻的挑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 》

摘 要 本文将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分为五个大的方向进行研究:编辑模糊处理方法、组织指导技巧、民间DV的派车和处理技巧、后期指挥技巧和舆论节目制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这五个大方向,可以了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相关技巧,提高广播电视的质量,以最好的编辑手段制作出最高水准的精品节目,推动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方法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0-0017-02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将所接收的资讯进行筛选、加工、重组和再次传播,属于一种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编辑能够充分发挥判断价值的能力和创作的思想,因此,编辑工作能够统领电视新闻,成为其主力军。而作为新闻编辑,要充分学习政治知识、研究思想内涵、落实实事求是并追求正确的价值观,综上条件,筛选出优秀稿件进而将其汇编成册,由此以来,广播电视新闻活动中的编辑工作就越来越重要。本文就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技巧入手,分析相关问题。

1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模糊化处理

在新闻编辑工作和新闻写作过程中,模糊化处理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且适用范围很广。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分清模糊化处理在什么情况下是适用的、在什么情况下是不能用的以及模糊化处理的技巧等问题。那么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进行模糊处理。

第一,急发稿件。一般而言,急发稿件都需要进行模糊化处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常常会遇到一些短时间内无法确认和查清的问题,而新闻稿又必须及时播出,在这时,相关工作人员就应该采取模糊处理,而不是盲目地确认,这样一来,新闻稿件的时效性就有了保障,新闻损失也有所降低;

第二,机密稿件。例如对我国的军事情况进行报道时,对涉及到驻地、科研资料等方面的新闻稿件,也需要做模糊处理,做到不泄露国家机密;

第三,遵守法律法规。在对广播电视新闻进行编辑的同时,由于新闻报道也应遵循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因此应对其进行模糊处理;

第四,如果出现新闻报道当事人的清晰影象时,都需要对其进行模糊处理,如侧面拍摄和在播放时打马赛克等。只要与个人隐私有关的新闻报道,新闻工作者在处理和报道时都应该慎重,坚决以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为准绳。

2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组织指导

新闻编辑部代表了整个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利益,对于党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方针和政策以及社会的发展问题、重大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等因素,相关工作人员都应该充分了解,在了解实情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拟定和报道,对新闻视角进行剖析和参谋,正确把握舆论的方向。编辑部应该定期组织战役行报道,例如开办新栏目、进行系列报道的拍摄和制作,与观众互动,一起对报道进行讨论和研究。同时,先进的通讯网路设施对广播电视新闻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网路设施主体包括通讯员和记者组成,新闻编辑部和网路设施主体的关系是相互扶助、相互吸取的,两者只有建立起长期合作通讯的关系,发稿情况和写稿情况才能及时通报,编辑部也能协助通讯员和记者,对其新闻采编进行教学、培训和指导,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新闻业务的知识。

因此可知,将新闻系统进行组织分类,能够有效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效率,在整合培训、组织指导之后,新闻质量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3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编辑民间DV素材

很多行业都将媒体的宣传作为工作的重点,例如消防部门、公安部门、工商部门等,还有部分单位内部还设有专门的新闻宣传机构,如宣传部、专门整理部门活动的专员,还有专门负责管理单位活动资料的人员,并将部分资料交予新闻媒体刊登。这些单位中的宣传人员均与电视台关系紧密,有如下优势:从他们手中交出去的素材,一般而言,真实性毋庸置疑、可信度高;在对专业术语表达的时候,用词更准确,不会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新闻调查取证也较及时,尤其是能够捕捉到执法现场的镜头,不会耽误新闻的取证和发表,还能提供记者捕捉不到的镜头。目前很多电视台都使用民间DV拍摄的关键画面,再进行加工和编辑,最终形成完整、专业的新闻进行播出。

4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制作舆论监督节目

关于制作舆论节目的技巧,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实施建设性的监督。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的相关人员,应该以党和人民为工作的中心、服务大局、以党的要求约束自身,将 *** 重视、群众关心的问题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注意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二,监督时要保证科学化。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舆论监督,用科学的方式将实事求是、客观全面的新闻带给群众;

第三,依法监督。舆论监督是受法律保护的,只要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监督,不违背党的发展规律、不泄露国家机密等。

5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后期控制指挥

控制着一般被称为导播,节目直播的时候是很紧张的,主持人、技术人员、编辑以及无时无刻准备释出的新闻讯息,都应该随时做好准备,服从导播的安排。广播电视新闻与报纸相比,报纸的排版其实就是电视的版面,新闻编辑的工作目的就是在有限的空间中将版面做得更加活跃、更加吸引人。根据节目的时长来确定新闻的成套播出,对于突发性新闻或没有及时制作的新闻,可选用在节目中插播;若收到记者传回的新闻,如果比较重要,那么导播就可以在节目中迅速切入播放。在原有节目中插播讯息,实际上已经打乱了原本的预定,那么导播必须具有缜密的思维并辅助准确的计算,才能将新闻插播在适当的时间中。

6结论

综上所述,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具备多方面的技能和专业知识,除了要对传媒行业进行深刻且严谨的认识,还需要努力学习,以便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和道德情操。一般而言,新闻的创新来自于思维方式的创新,内容丰富多彩的新闻节目是与新闻编辑的创新思维分不开的,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达到最后的目标。因此,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引领者编辑技巧,才能制作出符合受众要求、满足人民需要的、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迎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吸引更多的观众,还可以将新闻报道典型化、精品化,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黎燕,曹林.论网路课堂在《广播电视新闻》教学中的辅助性应用[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3.

[2]徐尚青.传播科技变化与广播电视新闻学教育的应变——以地方教学型高校为例[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3]孙宜君,刘进.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0911.

《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

【摘 要】新形势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面临着传统电视媒介的更新换代,广播电视整体格局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应根据当前这些变化不断调整其教学,使教学更加适应变化了的广播电视媒体。本文分析了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改革的必然性,并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 课程改革 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062-02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广大的新闻单位也表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与用人单位期望的差距较大,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一 广播电视新闻教学专业改革的必然性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的目标首先就是要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从短期来看,学生的个体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与社会工作要求相符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本科教育应有的素质,具有其他专业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从长远来看,应该让学生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专业领域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在本领域能够做出突出贡献,不断推动我国的新闻事业迈上新台阶。

除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进行改革以更加适应不断发展的新闻事业外,建设文化软实力强国的国家发展目标也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培养国际化的新闻传播人才。新闻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更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中国的传媒正在向“三网融合”的产业模式发展,广播电视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更深的层次,2013年以后,广播电视和电信互相进入了对方领域,未来的传媒之争将更加激烈,且竞争将主要来自广电系统外部,广电系统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步伐愈来愈快,急剧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改革必然要根据这些变化改变人才培养方式,更新教育理念。

二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1.调整课程结构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不但要学习传统新闻学的专业知识,更要体现现代传播学的潮流。根据广播电视传媒发展的需要,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专业的传播学素养。目前,各大高校课程结构主要集中在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专业课程上,而且理论性较强,实践环节较少,虽然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在传媒机构进行新闻采访、写作、编排、拍摄、制作等工作,但实际上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真正上手工作的非常少,课程所学不能应用于实践一直是阻碍学生发展的难题。因此,调整后的课程结构除了要夯实专业素养外,对于辅助实际工作的课程也不能忽视。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课程需要得到重视,1写作课程,写作是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学开设的写作课程主要有基础写作、新闻写作、评论写作等,笔者认为还要加大这方面的课程比例,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2外语能力,新闻传播的全球化要求本专业毕业生要具备较强的外语素养,在设定普通大学外语课程之外,还应适当增加传媒专业的外语课程,全面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这对研究国外传播的趋势以及研究国外各类新闻节目大有裨益,首先要听懂,其次才能谈研究。3影视精品赏析课程,要积极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型别的影视节目,掌握传播学的普遍规律,如国外的新闻与专题制作,纪录片甚至电影、电视剧、传播范围广的精品都可以作为教材,可以逐格逐帧地对影视作品进行研读和分析。

2.根据传媒发展的趋势,开展媒介融合的教学尝试,培养一专多能的新闻人才

一专是指“新闻”专业素质,“多能”是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广播电视新闻已经进入了一个受众逐渐细化的时代,日后的传播分众化趋势将逐步加大,频道也趋于专业化。因此,新闻人才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新闻传播业务能力外,还要根据分众化的趋势培养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能力,为竞争就业增加筹码,只有能够迅速融入专业化媒体传播领域的人才才能在分众化的媒体趋势中占据主动。其实,媒介教学的融合尝试在国外新闻传播学中早已经有实践。例如,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已经在本科阶段开设了媒介融合的教学,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该专业教授的课程除了有传统的传播学包括的新闻写作和传播理论等基础课程,还开设了网路、手机等新媒体传播技能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媒介融合专业的毕业生要比单纯接受传统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能够更加适应新时代媒体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传媒大学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课程设定将实用、立体培养作为目标,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习惯高强度的新闻采访工作,并对新闻以及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安排学生到一些主流媒体进行长期实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磨炼自身。学校委托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让学生在一线工作中弥补书本学习的不足。虽说地方高校可能没有中国传媒大学技能训练平台的优势,但笔者了解到很多地方高校也在依托地方资源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搭建平台,如与省、市、县级电视台、各层次报社、影视制作公司等进行合作。平台虽有,但对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如何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如何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都需要广播电视教育工作者结合具体情况思考、改进。再则,这种融合教学要求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工作者从更巨集观的角度看待本专业,新闻传播事业实际上是一项人与人沟通的事业,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智慧,只有具备“融合性”的人才才能不断促进传媒事业的变化。

3.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改革方向必须牢牢把握住正确的思想方向

诚然,西方传播学的发展和研究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中国对于新闻和传播的研究要想超越西方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西方多年来累积的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经验以及发达的传媒事业都为中国提供了有利的借鉴。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深刻认识到中国国情和政治制度下的广电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国家是有本质区别的,新闻教育事业应该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新闻教育事业的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国家的发展服务为广电新闻事业的目标,为中国的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培养更多的理想坚定、素质过硬、敢闯敢干的年轻队伍,这才是高校新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印兴娣.论校园电视台在高校新闻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潘雁飞、杨增和、戴丽巖.论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7

[3]李克.论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选择与解决方案[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12

[4]杨丽.“岗位导向,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院校新闻专业的应用――以鸡西大学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094

有关推荐:

中央电视台论文发表

1. 目录学的目的和定义 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1980,42. 十六世纪的目录学(上) 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1981,23. 十六世纪的目录学(下) 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1981,34. 试评《世界地名词典》 世界图书,1981,115. 图书馆员与工具书 图书馆学刊,1981,16. 喜读《中国百科年鉴1980》 世界图书,1981,27. 十七世纪的目录学:历史学家时代(上) 图书馆学研究,1981,68. 十七世纪的目录学:历史学家时代(中) 图书馆学研究,1982,29. 十七世纪的目录学:历史学家时代(下) 图书馆学研究,1982,410. 试论图书发展的动力及规律 云南图书馆,1982,411. 怎样查找古人的室名别号 文史知识,1982,1012. 功魁祸首:评乾隆编四库全书 黑龙江图书馆,1982,213. 史籍类型发展之流源: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札记之一 河南图书馆季刊,1982,414. 史学研究指南 世界图书,1982,415.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改革断想 高校图书馆工作,1982,416. 中文工具书的比较研究 山西图书馆学刊,1982,117. 试评《弹词叙录》 文献,1983,1518. 建阳余氏刻本知见录 福建省图书馆学会通讯,1983,219. 印刷术发明后的抄写本书 赣图通讯,198320. 自学青年的益友:工具书 益友,1983,221. 史部类目发展之源流: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札记之二 河南图书馆季刊,1983,122. 试论坊刻在中国书史上的地位 青海图书馆,1983,123. 中国书史上的数量统计与规律 四川图书馆学报,1983,324. 汉魏石经不应混为一谈 河南图书馆季刊,1984,425. 小议闽刻“京本” 图书馆杂志,1984,326. 掌握中文工具书的一个好方法 山东图书馆季刊,1984,127. 中国古代的民间刻书业 百科知识,1984,628. 稿本抄本写本:再谈印刷术发明后的抄写本书 图书馆学刊,1984,329. 敦煌石窟遗书与书史研究 图书与情报,1984,130. 抓住高校特点开展情报服务 大学图书馆通讯,1984,431. 怎样查找古代典章制度 文史知识,1984,532. 建阳余氏刻书考略(上) 文献,1984,2133. 建阳余氏刻书考略(中) 文献,1984,2234. 建阳余氏刻书考略(下) 文献,1985,2335. 近年来新出版的中文工具书评述(上) 大学图书馆通讯,1985,136. 近年来新出版的中文工具书评述(下) 大学图书馆通讯,1985,237. 明代小说家、刻书家余象斗 明清小说论丛 第四辑,1985,1038. 图书学刍议 四川图书馆学报,1985,539. 我国年鉴编纂出版的回顾与展望 图书情报工作,1985,4;新华文摘,1985,1140. 中国辞书之最 书海(香港),1985,841. 我国辞书事业的黄金时代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5,442. 关于《中国图书馆年鉴》的探讨 黑龙江图书馆,1986,343. 关于论文写作的一次讲评 图书馆界,1986,144. 论年鉴研究体系的建立 辞书研究,1986,345. 年鉴学刍议 四川图书馆学报,1986,146. 期刊数量与质量琐议 情报资料工作,1986,447. 掌握工具书的好方法:比较研究 大公报(香港),1986,3.148. 试析“无书世界”与“无纸世界”:图书学探索之二 图书情报研究,1986,149. 建立工具书学的需要与可能 图书馆界,1986,450. 近代译书及其影响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1987,151. 治学的利器:工具书 中国文化书院学报,1987,2.552. 关于图书流通利用的几个问题 图书馆工作,1987,153. 大学生谈辞书出版 出版发行研究,1988,454. 读者需求至关重要 新闻出版报,1988,11.1655. 年鉴与社会 四川图书馆学报,1988,2-356. 中国图书馆教育 图书馆学刊,1988,157. 重复影印《四库全书》实无必要 新闻出版报,1988,4.3058. 试论图书流通史的研究:图书学专题研究之三 图书与情报,1988,359. 《四库全书》影印质疑 群言,1988,560. 从影印《四库全书》谈起 大学图书馆通讯,1988,361. 造纸术的发明及其影响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8,262. 1978—1988: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反思(1) 大学图书馆学报,1989,563. 1978—1988: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反思(2) 大学图书馆学报,1989,664. 读者类型及其需求分析 图书馆员,1989,265. 读者需求与出版社的责任 新闻与出版,1989,366. 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40年(1949—1989) 图书馆学通讯,1989,167. 佛教传播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一 编辑之友,1990,168. 汉文大藏经的刻印及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二(上) 编辑之友,1990,269. 汉文大藏经的刻印及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二(下) 编辑之友,1990,370. 民间坊刻与我国早期出版印刷业: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三,编辑之友,1990,371. 坊刻的特点及贡献: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四 编辑之友,1990,572. 活跃在大学师生中的常年书评活动 中国图书评论,1990,373. 加强理论研究,建立年鉴学体系:“年鉴事业的建设与开发”系列研究之三 图书与情报,1990,374. 闽北纪行 出版史料,1990,475. 年鉴事业的建设与开发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0,476. 年鉴与读者 图书情报论坛,1990,377. 图书的未来 新闻与出版,1990,378. 中国出版专业教育十年(上) 出版与发行,1990,279. 我国年鉴事业十年 世界图书,1990,480. 从国子监到武英殿的中央政府刻书(上) 编辑之友,1990,681. 从国子监到武英殿的中央政府刻书(下) 编辑之友,1991,182. 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利用年鉴情况调查 年鉴工作与研究,1991,183. 北京雕印的汉文大藏经 津图学刊,1991,184. 大学生的书评活动 中国高等教育,1991,885. 读者评年鉴 年鉴工作与研究,1991,186. 公私兼办的书院刻书: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七 编辑之友,1991,587. 关于年鉴性质的分析 图书馆刊,1991,488. 规模空前的宋代地方政府刻书事业 编辑之友,1991,289. 论年鉴史前史的研究及其启示 图书与情报,1991,190. 年鉴的定义 年鉴工作与研究,1991,291. 私家刻书的源流和特点: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八 编辑之友,1991,692. 我国年鉴事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中国出版,1991,893. 中国古代的刻书世家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1,4.2594. 地方志与地方年鉴趋同说 青海图书馆,1991,395. 独具特点可贵的经验 广州日报,1992,10.2596. 私家刻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九 编辑之友,1992,197. 对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十(上) 编辑之友,1992,298. 对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十(下) 编辑之友,1992,399. 中国图书的十大特点(上) 新闻与出版,1992,2100. 中国图书的十大特点(下) 新闻与出版,1992,3101.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书 山西图书馆学报,1992,1102. 我国的出版专业教育 中国出版,1992,4103. 寸草报春晖 北京图书馆馆刊,1993,3-4104. 拓展教学研究空间,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图书馆学研究,1993,1105. 再论年鉴的价值和作用 图书馆建设,1993,5106. 中国古代的刻书中心 北京高校图书馆1993,3107. 中国古代的刻书中心(续) 北京高校图书馆1993,4108. 90年代中国年鉴事业的发展趋势 年鉴工作与研究,1994,1109. 1990年以来我国出版的商务工具书 大学图书馆学报,1995,3110. 丰硕的成果,显著的进步 年鉴信息与研究,1995,1111. 汉魏石经辨 东方文化,1995,4112. 面向21世纪的信息管理 北京图书馆馆刊,1995,2113. 儒家石经及其影响 紫禁城,1995,4114. 紧跟时代步伐,办好成人教育 高等教育论坛,1996,1115. 历史上的年鉴 年鉴信息与研究,1996,2116. 年鉴规范化研究 年鉴编纂工作手册,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117. 中国古代刻书世家 龙吟 中华文化之光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118. 跟紧时代步伐,办好成人教育 高等教育论坛, 1996.1119. 历史上的年鉴 年鉴信息与研究,1996.2120. 中国古代刻书世家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6年8月121. 年鉴规范化研究 年鉴编辑工作手册 1996年10月122. 官私藏书楼 , 紫禁城 1997年第6期123. 图书馆对年鉴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利用 ,海峡两岸图书馆事业研讨会论文集,1997.5124. 试论缪荃孙藏书 ,江苏图书馆学会. 1998年5月125. 中国古代图书文化及其对现代化的影响 走向21世纪的图书馆,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8年7月126. 《略论中国古代官府藏书与私人藏书》 《图书情报知识》 1999年第1期127. 《中国印刷图书文化的起源》 韩国延世大学国学研究院《东方学志》第一零六辑1999年12月 ,《出版科学》2000年第1~2期128. 《私人藏书家的刻书活动及其贡献》 载《中国古代藏书楼研究论文集》 中华书局 1999年7月129. 《怀念导师 继往开来——兼论中国早期印刷文化的源与流》载《一代宗师——纪念刘国钧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 1999年11月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30. 《中国古代藏书家的历史贡献》《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99年 第一期131.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史研究鸟瞰》,《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二期 《新华文摘》1999年第9期转摘132. 《出席“世界印刷文化起源国际学术研究会”侧记》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0年第1期133.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在宋元时代的发展与传播》,《北京大学学报》 2000年第6期134. 《关于世界印刷文化起源的讨论》,《出版发行探究》2000年第3期 台湾《印刷会讯》 2000第5至8期连载135.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中国出版》 2000年第10期136. 《中国古代书院藏书概论》《图书馆》2001年第1期 8千字137. 《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早期传播的力作》《出版科学》2001年第1期138. 《对中国图书出版印刷文化的思考》(上)(下)《出版科学》2001年第2~3期139. 《中国年鉴的改革创新之路》《年鉴信息与研究》2001年3期140. 《海峡两岸图书馆年鉴之比较》《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年4期141. 《中国印刷图书文化的起源》《黄河文化论坛》第六辑 2001年1月142. 《宋元时期的活字印刷》 《黄河文化论坛》第六辑 2001年1月143. 《不该发生的论争》,《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9月3日第7版144.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文化贡献,(东京)第一届东亚出版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1年12月145. 《试论出版史的研究任务与研究内容》肖东发《出版发行研究》2002年2期146. 《中国是印刷术的发祥地》肖东发《中国印刷》2002年3期147. 《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肖东发《出版科学》2002年3期148. 《中国印刷术的外传――印刷术的东传》肖东发 (台湾)《印刷会讯》2002年2~3期连载149.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历史贡献及其人文精神》肖东发 第二届“北大论坛”2002年11月发言《走向未来的人类文明——多学科的考察》第二届“北大论坛”论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150. 《中国藏书文化的探索与发展》肖东发 《开放的藏书楼 开放的图书馆:纪念古越藏书楼创建百年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年10月151. 《印刷术发明权的论争并未止息》 肖东发、姚雪 《中国印刷》2002年11期152. 《精益求精 再创辉煌》 肖东发 《中央电视台年鉴》2002年153. 《中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肖东发 《编辑之友》2003.1154. 我国编辑出版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肖东发 许欢 《河北大学学报》2003.1155. 《出版起源五讲》 肖东发 仝冠军 《出版发行研究》2003.2 4千字156. 《中国传统媒介的形制与规律初探》 李云 肖东发 《山西师大学报》2003.2157. 《论中国出版的起源》 肖东发 仝冠军《出版史料》,2003(2)158. 《网络检索与传统工具书的较量》 肖东发 姚雪 《中华读书报》2003.3.19159. 《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肖东发 《出版科学》2003.1160. 《出版与社会:出版史研究的基本问题》肖东发 仝冠军《中国出版》,2003、8161. 民营出版业的发展历程 肖东发 出版经济 2003年第12期162. 关于我国编辑出版教育的论证与调查分析 肖东发 许欢 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4 期163. 核心期刊评价功能问题研究综述 李云 肖东发 浙江学刊 2004年第.4期164. 让文化产业为古都北京插上翅膀 肖东发 文化经济参考 2004.4165. 《中国近代古籍出版发行史料丛刋》序 肖东发 出版史料 2004.4166. 年 鉴 与 皮 书之争——试析近年来我国出版界的年鉴热和皮书热 能向群 肖东发 出版经济 2004.12167. 《出版产业变革呼唤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肖东发 杨琳,《大学出版》2005.3168. 中产,一路行来 肖东发 企业研究 2005/02169. 《抓住历史机遇 提升专业教育 促进学科发展》,肖东发 杨琳,《中国出版》2005.12170. 图书馆建设要软硬两手抓.新华书目报,2006.3.18171. 出版媒介的演变与社会文化的走向 肖东发,杨琳,杨屹东,.编辑学刊 2006/03172. 中国传统图书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黄河文化论坛,2006.6173. 《四库全书》与法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之比较 学术交流,2006.7174. 凤凰涅磐-新马书市纪行.时尚悦读.2006.9175. 藏书心事:那一楼的书,那一生的爱.时尚悦读.2006.9176. 东汉“熹平石经”刊刻活动研究.周绍良诞辰纪念论文集.2006.8177. 新时期中国书之书出版述评,常聪,肖东发.. 学术交流.2006.12178. 由传统出版走向跨媒体时代——探讨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发展之路. 肖东发,张文彦.国际新闻界. 2006.11179. 肖东发:立体化发展的中国出版业..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6 2006/12180. 北大燕南园的名人故居 . 大学.2007.04181. 出版人才的需求和出版教育改革 .科技与出版 .2007.0

可以。中广网,自1999年成立伊始,即致力于从事利用宽带网络资源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增值业务。该网站提供有论文发表,无线业务、宽频娱乐、网络游戏等业务。

《大科技》《科技传播》是科普杂志,不是学术期刊,科学家有时也会看看,但绝不会引用。论文一般都需要数据,没有不包括数据的论文,即便量子力学论文、宇宙大爆炸论文那也是到处充满数据。可以看得出来,你的文章根本没有数据,只是一番推论,这是不行的。你需要把你的理论得出的结果与已有数据进行对比,看看是否符合(这是基础),然后再用你的理论得出其它人得不到的数据(这是验证),等待实验家去完成实验,采集数据。若别人后来做出的数据支持了你的理论,那就说明你的理论在一定范围是正确的,你才会名声大振。做实验不是说你要把宇宙毁灭一遍,就像研究宇宙大爆炸一样,人们也并没有产生新的宇宙,一切都是模拟。

如果你真的认为你的理论正确没问题并且很有价值的话,SCI和NATURE是你的最佳选择,但由于这两个在科学中的地位(用我们老师的话说,发表一篇就可以让你世界闻名,两篇就可以诺奖提名,三篇的话就只有那些权威大家去干了,所以它的门槛和审查过程就可想而知了),一般的论文它们根本不会发表,如果他们拒绝你的话,就说明你的论文本身有问题或根本没世界价值。它们要数据,而你没有,就说明你的论文本身有问题了,你可以看看那上面别的和你一个方面的论文是怎么样的。如果你确实认为你的论文没问题且很有价值,你可以将你的论文拿去给这个方面的专家权威看看(最好先在愿意发表你论文的一般期刊上和大家见见面,以免以后发生论文归属权纠纷),再看他们怎么评价,好的话请他们推荐给那些知名期刊,或和他们一起再做更深入的研究(不要怕你的成果被他们分享了,现在重大科学发现都是合作完成的),不好的话看他们有什么意见建议,再看着办。至于那个方面的专家权威是谁,你可以送到中科院,最好亲自去,以免他们太在意你的出身而看都不看就丢进了垃圾桶。

新疆广播电视台论文发表

您好!本科生可以发表新疆社会科学论文,但需要满足一定的学术要求。首先,您需要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学术素养,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并撰写论文。其次,您需要选择一个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创新性的课题,并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最后,您需要按照学术规范撰写论文,并提交到相关的学术期刊或会议上进行发表。在发表论文的过程中,您还需要遵守学术道德和规范,不得抄袭或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总之,只要您具备足够的学术能力和素养,就可以发表新疆社会科学论文。

您好,本科生可以发表新疆社会科学研究,但前提是研究内容符合研究规范;学术水平达到一定要求;能够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研究结论;有不错的撰写技巧;要有心理准备,应付多个审查者的审查和学术讨论。其次,本科生可以发表新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但前提是确认完成了高水平科学研究,同时也要有出版物出版社的确认和出版支持。一般情况下,本科生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投稿到新疆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期刊中,但前提是被编辑部审查通过,并且能够达到发表的标准。

可以的,本科生可以报考新疆社会科学,新疆社会科学主要以新疆社会发展为研究对象,强调研究新疆社会经济、民族、宗教以及其他社会学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重点实际性及其服务性。此外,新疆社会科学研究还将关注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围绕区域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救助、社会投资、社会安全保障中的重大问题,倡导实施职能配套、管理改革以及区域发展战略,以解决当前新疆社会发展存在的各类深层次问题。

收录了一般都会查到,没有的就查不到了。

发表广播电视论文

根据不同的学校和专业,广播电视学论文的字数要求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硕士学位论文的字数要求在8万字以内,博士学位论文的字数要求在15万字以内。但是,如果您的论文内容比较简单,那么字数可以适当减少,一般在5000-8000字左右即可。

1 重庆广播电视工程职称评审需要发表论文,期刊是其中一种发表论文的方式。2 目前,该领域的期刊有很多种,如《广播电视技术》、《电视技术》、《电视学报》等。在选择期刊时,应该看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评价等级,还要考虑到自己研究方向和实际情况。3 此外,还可以选择国际知名期刊和会议,如IEEE、ACM等,这些期刊和会议可以提供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平台,有利于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

伴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各个高校的文科学院兴起,并且近年来招生势头火热。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 广播电视编导在现实环境的发展 》

摘要:随着现阶段社会经济、 文化 等相关媒体环境集中程度逐渐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习以及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影响。本文基于这一现状,对广播电视编导在现实环境下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现实环境;发展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逐渐兴起,在广播电视节目中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然而,现阶段受众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多样化的现实环境影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随着现阶段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又呈现了新的发展特征,对广播电视编导在现实环境下的发展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广播电视编导的政治环境

广播电视编导与政治环境的关系较为复杂。一方面,政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程度也对政治环境存在着影响。纵观广播电视编导的整体发展历程,广播电视编导早期受政治环境影响较为严重,随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研究的深入以及广播电视编导工作的推进,广播电视编导的整体发展趋势与社会政治环境发展基本一致。以我国的政治环境为例,我国的广播电视媒体必须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媒体理念的广播电视编导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广播电视编导对政治环境的影响。[1]在政治环境的影响下,广播电视编导也具备了鲜明的政治色彩。

广播媒体与电视媒体的新闻播报过程大量运用了政治性语言,这也推动了广播电视编导学术范围的发展,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编导专业可以有效地发挥出广播电视编导的职能,从而推进广播电视编导的健康有序发展。政治环境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基础,可以推动广播电视编导的有效整合,实现与政治元素的融合。广播电视编导需要根据政治环境发展状况,对广播电视播报素材进行调整与整合,从而适应政治环境发展的需要。

三、广播电视编导的经济环境

经济发展情况与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方向,良好的经济环境可以有效地推动广播电视编导在 社会实践 层面的发展。随着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水平逐年提高,我国广播媒体与电视媒体都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媒体消费攀升促使媒介技术变革推动了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使广播电视编导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结合起来,实现了广播电视编导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完善。经济环境是现阶段推动广播电视编导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对广播电视播报与节目编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电视媒体形成了人才的良性机制,形成了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环境与政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广播电视编导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准确把握,尽可能获取政治环境的理解以及经济环境的支持,从而将广播电视编导理论转换为学术价值,并进一步转换为商业价值,通过广播电视编导理论的发展推动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的发展。随着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大环境为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正面效应,广播电视编导应当把握住当前积极互动的局面,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四、广播电视编导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广播电视编导的影响面较广,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实质上都是围绕着社会环境进行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的 思维方式 与行为特点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转型。随着社会同国民交互活动规模扩大化,广播电视编导越来越能够感受到社会环境对其发展方向的重要影响。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的广播电视编导需要不断迎合社会环境,并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把握自身的发展趋势。

因此,广播电视编导应当在把握社会环境发展走向的基础上,夯实广播媒体与电视媒体的群众基础,对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技术进行持续性更新。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应当同社会环境变化趋势相协调,通过深入了解受众的喜好,推进广播电视编导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首先应当把握社会环境发展的脉搏,深入了解社会环境发展的特征,从而保证广播电视编导的实践工作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实现多种角度对广播电视节目主题的剖析。

五、广播电视编导的教学环境

广播电视编导整体实践性较强,不仅需要相关人才掌握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还要求相关编导人才能够策划编排出受众喜爱的广播节目与电视节目。[2]因此,为了推进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培养出一系列的应用型编导人才,广播媒体、电视媒体与高校相关专业应当加强校企合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在营造良性的广播电视编导实践环境之前,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构建高质量的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有效地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与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广播电视媒体与学校可以开设编导培训课程,逐步完善广播电视编导基础设施建设,为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工作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与此同时,应加强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与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从政治、经济、社会等现实环境出发,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广播电视媒体与我国高校的校企合作,可以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的平台,实践性的广播电视编导从业 经验 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

六、结论

广播电视编导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对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广播电视编导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政治等现实环境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发展走向。因此,广播电视编导在发展过程中应对现实环境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并通过与现实环境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形成一种良性机制,从而引导广播电视编导向合理方向发展。

作者:牛磊磊 单位:山西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白茹雪.探讨广播电视编导在现实环境下的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292.

[2]金灿.新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的培养[J].中小 企业管理 与科技(上),2015(09):160.

《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与研究 》

[摘要]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长期以来,大学 教育 比较习惯于传递现成的知识,采用传习性、因袭式的教育 方法 。这种教育指导思想极大的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挥。我国虽然已经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各高校专业培养中对实践课程建设的力度逐年有增无减。但是,与外国高水平大学相比,我国大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较大差距。

[关键词]职业能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程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可以把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一般的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数学运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等。此外, 人际交往 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成为在职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中所包含的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共同构成了所有职业能力中的关键能力,也将成为事业的核心竞争力。

长期以来,大学教育比较习惯于传递现成的知识,采用传习性、因袭式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指导思想极大的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挥。我国虽然已经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各高校专业培养中对实践课程建设的力度逐年有增无减。但是,与外国高水平大学相比,我国大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创新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实践课程改革研究已经有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各高校还没有重视起来,甚至很多高校的教育者将职业能力培养划分到职业院校的教学范畴。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必须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与研究,依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依托现有课内实验、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以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实验区等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高水平的职业实践教学平台,进行实践课程内容建设和实践平台建设,以及实践课程改革建设,以学生为实践主体,重点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一、课内实践

课内实践,是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些主干专业课程。如,电视摄像、电视画面编辑、新闻摄影、大众传播学、节目主持艺术、新闻采访与写作、节目主持艺术、电视节目制作等,根据课程性质,有课内实验指导教师设置了课内实践课题。其为两种实践形式:一种是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留出一定时间,组织学生根据本次课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模拟职业环境进行实践。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30分钟的模拟采访训练;《节目主持艺术》课程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进行课前10分钟即兴主持训练和各种类型节目主持训练,采取教师讲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实践成果进行效果分析与 总结 。另一种是阶段理论内容讲授完,利用一次或几次课时间进行课题型课内实践。由此课程主讲教师亲自到现场指导。如,《影视编导》非独立实验课教师将学生分组,并对每组学生按个人兴趣进行分工,拟定一个拍摄情景,一组的学生共同创作,最终拍摄并剪辑完成一个完整的影片场景。课内实践,由任课教师全程亲自指导,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切中问题,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针对性强。这种实践形式,密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联系,使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同步增长,从而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综合实训

综合实训,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一大特色,也是本专业多年来一直坚持和完善的实践教学形式。所谓综合实训,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在学完几门专业主干关联课程后,进行的一项综合性的实践锻炼活动。时间一般在第二学期到第七学期之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将每学期最后2~3周定为综合实训教学周。一个实训项目往往结合两个以上相关主干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的实际问题。如,《影视创作》综合实训,综合了《影视编导》、《灯光与音响》、《电视摄像》、《电视画面编辑》、《非线性编辑》等课程的综合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工,组成创作剧组。学生按照各自分工最终完成微电影的创作、拍摄、后期剪辑影片包装,最终完成全片。综合实训教学,整合了知识结构,使学生运用多门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综合地解决了一些实践问题,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强化。

三、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头戏。而且,将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紧密结合实施,更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另一大特色。毕业设计和实习相结合的基本流程分为三个阶段:设计是前期阶段,主要是策划过程;实习是中期阶段,主要制作作品;后期阶段是将前期设计和中期实习进行总结提升到理论层面,即总结撰写论文。这三个阶段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涵盖了培养方案中的大部分课程和综合实训内容。在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组成创作剧组讨论选择创作主题。由负责编剧的同学创作剧本大纲,经过讨论与修改定稿;再由编剧创作剧本,由剧组成员讨论、修改并最终定稿。最后由负责导演的同学根据剧本创作分镜头稿本,并由剧组讨论定稿。

负责场记和剧务的同学进行联系拍摄场地,选拔演员,组织演员试镜,根据试镜情况,剧组同学共同确定演员人选;进行拍摄前的排练,导演讲戏、服装化妆确定演员每场戏的服装化妆方案,灯光和音响根据排练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和实地情况拟定灯光音响设计方案,摄像根据分镜头稿本和导演在排练现场和实地进行机位的讨论和设置,后期编辑准备编辑设备熟悉分镜头;最后,进行集中拍摄,各工种协同创作实习,形成成片。各个工种分工协作,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提升。

四、课外实践

为了使学生能够得到综合素质与实践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本系规定:学生必须积极参加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并修满课外培养学分,为此特制定了详细的《课外培养计划》。其涵盖了科技活动、文化活动、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四大类。课外培养计划规定总学分为:10学分。学生按着《课外培养计划》的内容和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课外实践锻炼。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学生实践基地的5个工作室、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校以上的各类报刊上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奋斗的身影。通过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与研究项目的实施,既拓展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到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了借鉴。

有关关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推荐:

1.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论文

2. 广播电视编导毕业论文

3. 关于编导专业建设论文

4. 广播电视编导面试自我介绍

5. 播音主持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您好,一篇广播电视学论文的字数一般应该在1000-3000字之间,最少也要有1000字,以保证文章的完整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同时,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重复,确保文章的质量。

广播电视发表论文

1 重庆广播电视工程职称评审需要发表论文,期刊是其中一种发表论文的方式。2 目前,该领域的期刊有很多种,如《广播电视技术》、《电视技术》、《电视学报》等。在选择期刊时,应该看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评价等级,还要考虑到自己研究方向和实际情况。3 此外,还可以选择国际知名期刊和会议,如IEEE、ACM等,这些期刊和会议可以提供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平台,有利于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

新闻类节目是广播、电视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节目形态。随着网路时代的到来和发展,广播和电视作为传统大众媒介的地位受到网路的强烈冲击,给广播电视媒体带来严峻的挑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 》

摘 要 本文将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分为五个大的方向进行研究:编辑模糊处理方法、组织指导技巧、民间DV的派车和处理技巧、后期指挥技巧和舆论节目制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这五个大方向,可以了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相关技巧,提高广播电视的质量,以最好的编辑手段制作出最高水准的精品节目,推动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方法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0-0017-02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将所接收的资讯进行筛选、加工、重组和再次传播,属于一种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编辑能够充分发挥判断价值的能力和创作的思想,因此,编辑工作能够统领电视新闻,成为其主力军。而作为新闻编辑,要充分学习政治知识、研究思想内涵、落实实事求是并追求正确的价值观,综上条件,筛选出优秀稿件进而将其汇编成册,由此以来,广播电视新闻活动中的编辑工作就越来越重要。本文就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技巧入手,分析相关问题。

1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模糊化处理

在新闻编辑工作和新闻写作过程中,模糊化处理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且适用范围很广。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分清模糊化处理在什么情况下是适用的、在什么情况下是不能用的以及模糊化处理的技巧等问题。那么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进行模糊处理。

第一,急发稿件。一般而言,急发稿件都需要进行模糊化处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常常会遇到一些短时间内无法确认和查清的问题,而新闻稿又必须及时播出,在这时,相关工作人员就应该采取模糊处理,而不是盲目地确认,这样一来,新闻稿件的时效性就有了保障,新闻损失也有所降低;

第二,机密稿件。例如对我国的军事情况进行报道时,对涉及到驻地、科研资料等方面的新闻稿件,也需要做模糊处理,做到不泄露国家机密;

第三,遵守法律法规。在对广播电视新闻进行编辑的同时,由于新闻报道也应遵循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因此应对其进行模糊处理;

第四,如果出现新闻报道当事人的清晰影象时,都需要对其进行模糊处理,如侧面拍摄和在播放时打马赛克等。只要与个人隐私有关的新闻报道,新闻工作者在处理和报道时都应该慎重,坚决以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为准绳。

2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组织指导

新闻编辑部代表了整个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利益,对于党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方针和政策以及社会的发展问题、重大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等因素,相关工作人员都应该充分了解,在了解实情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拟定和报道,对新闻视角进行剖析和参谋,正确把握舆论的方向。编辑部应该定期组织战役行报道,例如开办新栏目、进行系列报道的拍摄和制作,与观众互动,一起对报道进行讨论和研究。同时,先进的通讯网路设施对广播电视新闻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网路设施主体包括通讯员和记者组成,新闻编辑部和网路设施主体的关系是相互扶助、相互吸取的,两者只有建立起长期合作通讯的关系,发稿情况和写稿情况才能及时通报,编辑部也能协助通讯员和记者,对其新闻采编进行教学、培训和指导,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新闻业务的知识。

因此可知,将新闻系统进行组织分类,能够有效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效率,在整合培训、组织指导之后,新闻质量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3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编辑民间DV素材

很多行业都将媒体的宣传作为工作的重点,例如消防部门、公安部门、工商部门等,还有部分单位内部还设有专门的新闻宣传机构,如宣传部、专门整理部门活动的专员,还有专门负责管理单位活动资料的人员,并将部分资料交予新闻媒体刊登。这些单位中的宣传人员均与电视台关系紧密,有如下优势:从他们手中交出去的素材,一般而言,真实性毋庸置疑、可信度高;在对专业术语表达的时候,用词更准确,不会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新闻调查取证也较及时,尤其是能够捕捉到执法现场的镜头,不会耽误新闻的取证和发表,还能提供记者捕捉不到的镜头。目前很多电视台都使用民间DV拍摄的关键画面,再进行加工和编辑,最终形成完整、专业的新闻进行播出。

4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制作舆论监督节目

关于制作舆论节目的技巧,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实施建设性的监督。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的相关人员,应该以党和人民为工作的中心、服务大局、以党的要求约束自身,将 *** 重视、群众关心的问题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注意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二,监督时要保证科学化。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舆论监督,用科学的方式将实事求是、客观全面的新闻带给群众;

第三,依法监督。舆论监督是受法律保护的,只要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监督,不违背党的发展规律、不泄露国家机密等。

5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后期控制指挥

控制着一般被称为导播,节目直播的时候是很紧张的,主持人、技术人员、编辑以及无时无刻准备释出的新闻讯息,都应该随时做好准备,服从导播的安排。广播电视新闻与报纸相比,报纸的排版其实就是电视的版面,新闻编辑的工作目的就是在有限的空间中将版面做得更加活跃、更加吸引人。根据节目的时长来确定新闻的成套播出,对于突发性新闻或没有及时制作的新闻,可选用在节目中插播;若收到记者传回的新闻,如果比较重要,那么导播就可以在节目中迅速切入播放。在原有节目中插播讯息,实际上已经打乱了原本的预定,那么导播必须具有缜密的思维并辅助准确的计算,才能将新闻插播在适当的时间中。

6结论

综上所述,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具备多方面的技能和专业知识,除了要对传媒行业进行深刻且严谨的认识,还需要努力学习,以便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和道德情操。一般而言,新闻的创新来自于思维方式的创新,内容丰富多彩的新闻节目是与新闻编辑的创新思维分不开的,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达到最后的目标。因此,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引领者编辑技巧,才能制作出符合受众要求、满足人民需要的、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迎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吸引更多的观众,还可以将新闻报道典型化、精品化,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黎燕,曹林.论网路课堂在《广播电视新闻》教学中的辅助性应用[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3.

[2]徐尚青.传播科技变化与广播电视新闻学教育的应变——以地方教学型高校为例[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3]孙宜君,刘进.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0911.

《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

【摘 要】新形势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面临着传统电视媒介的更新换代,广播电视整体格局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应根据当前这些变化不断调整其教学,使教学更加适应变化了的广播电视媒体。本文分析了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改革的必然性,并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 课程改革 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062-02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广大的新闻单位也表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与用人单位期望的差距较大,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一 广播电视新闻教学专业改革的必然性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的目标首先就是要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从短期来看,学生的个体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与社会工作要求相符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本科教育应有的素质,具有其他专业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从长远来看,应该让学生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专业领域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在本领域能够做出突出贡献,不断推动我国的新闻事业迈上新台阶。

除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进行改革以更加适应不断发展的新闻事业外,建设文化软实力强国的国家发展目标也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培养国际化的新闻传播人才。新闻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更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中国的传媒正在向“三网融合”的产业模式发展,广播电视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更深的层次,2013年以后,广播电视和电信互相进入了对方领域,未来的传媒之争将更加激烈,且竞争将主要来自广电系统外部,广电系统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步伐愈来愈快,急剧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改革必然要根据这些变化改变人才培养方式,更新教育理念。

二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1.调整课程结构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不但要学习传统新闻学的专业知识,更要体现现代传播学的潮流。根据广播电视传媒发展的需要,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专业的传播学素养。目前,各大高校课程结构主要集中在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专业课程上,而且理论性较强,实践环节较少,虽然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在传媒机构进行新闻采访、写作、编排、拍摄、制作等工作,但实际上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真正上手工作的非常少,课程所学不能应用于实践一直是阻碍学生发展的难题。因此,调整后的课程结构除了要夯实专业素养外,对于辅助实际工作的课程也不能忽视。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课程需要得到重视,1写作课程,写作是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学开设的写作课程主要有基础写作、新闻写作、评论写作等,笔者认为还要加大这方面的课程比例,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2外语能力,新闻传播的全球化要求本专业毕业生要具备较强的外语素养,在设定普通大学外语课程之外,还应适当增加传媒专业的外语课程,全面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这对研究国外传播的趋势以及研究国外各类新闻节目大有裨益,首先要听懂,其次才能谈研究。3影视精品赏析课程,要积极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型别的影视节目,掌握传播学的普遍规律,如国外的新闻与专题制作,纪录片甚至电影、电视剧、传播范围广的精品都可以作为教材,可以逐格逐帧地对影视作品进行研读和分析。

2.根据传媒发展的趋势,开展媒介融合的教学尝试,培养一专多能的新闻人才

一专是指“新闻”专业素质,“多能”是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广播电视新闻已经进入了一个受众逐渐细化的时代,日后的传播分众化趋势将逐步加大,频道也趋于专业化。因此,新闻人才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新闻传播业务能力外,还要根据分众化的趋势培养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能力,为竞争就业增加筹码,只有能够迅速融入专业化媒体传播领域的人才才能在分众化的媒体趋势中占据主动。其实,媒介教学的融合尝试在国外新闻传播学中早已经有实践。例如,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已经在本科阶段开设了媒介融合的教学,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该专业教授的课程除了有传统的传播学包括的新闻写作和传播理论等基础课程,还开设了网路、手机等新媒体传播技能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媒介融合专业的毕业生要比单纯接受传统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能够更加适应新时代媒体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传媒大学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课程设定将实用、立体培养作为目标,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习惯高强度的新闻采访工作,并对新闻以及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安排学生到一些主流媒体进行长期实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磨炼自身。学校委托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让学生在一线工作中弥补书本学习的不足。虽说地方高校可能没有中国传媒大学技能训练平台的优势,但笔者了解到很多地方高校也在依托地方资源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搭建平台,如与省、市、县级电视台、各层次报社、影视制作公司等进行合作。平台虽有,但对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如何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如何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都需要广播电视教育工作者结合具体情况思考、改进。再则,这种融合教学要求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工作者从更巨集观的角度看待本专业,新闻传播事业实际上是一项人与人沟通的事业,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智慧,只有具备“融合性”的人才才能不断促进传媒事业的变化。

3.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改革方向必须牢牢把握住正确的思想方向

诚然,西方传播学的发展和研究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中国对于新闻和传播的研究要想超越西方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西方多年来累积的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经验以及发达的传媒事业都为中国提供了有利的借鉴。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深刻认识到中国国情和政治制度下的广电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国家是有本质区别的,新闻教育事业应该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新闻教育事业的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国家的发展服务为广电新闻事业的目标,为中国的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培养更多的理想坚定、素质过硬、敢闯敢干的年轻队伍,这才是高校新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印兴娣.论校园电视台在高校新闻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潘雁飞、杨增和、戴丽巖.论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7

[3]李克.论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选择与解决方案[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12

[4]杨丽.“岗位导向,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院校新闻专业的应用――以鸡西大学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094

有关推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