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马东景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11:00:54

马东景发表的论文

(19世纪~20世纪50年代)近代地理学是同工商业社会相适应的知识形态。它的特点是以对地球表面各种现象及其关系的解释性描述为主体;其逻辑推理和概念体系渐趋完善;学科日益分化,学派林立。德国为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较早受其影响的是法、英、俄、美等发达国家,然后受影响的是不发达国家,包括中国。 (19世纪初~19世纪后期) 最杰出的人物是德国 A.von洪堡和C.李特尔(见彩图)。他们不仅是德国,也是全世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将毕生贡献于考察自然界,足迹遍欧洲和南北美洲。他的报告《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30卷),是新大陆自然、经济和政治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和拉美北部的第一部区域地理著作。他提出世界年均温等值线图和大陆性概念、以及植物纬向水平地带学说,是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从而公认他为自然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的创始人。洪氏代表作《宇宙》,解决了近代地理学的三大问题:①认为地球是统一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②主要探讨地表各区域相互关联现象的差异性;③研究特定自然要素,应注意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柏林大学任教的李特尔是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的创建人。他的名言是“土地影响着人类,而人类亦影响着土地”,被认为是近代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最早阐发者和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他对区域的开创性见解,集中于19卷的《地学通论》中,该书确定了区域的概念和层次。他还认为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差异性中的一致性,从而导出这门学科的两个基本部分:系统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洪、李二氏分别在地文和人文两大方面对地理学开创了新局面,而且均重视对区域的分析。但前者将重点放在地表自然要素的地域结合、包括其对人文现象的影响,而后者则认为人是地理研究的顶点。 (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 德国F.von李希霍芬在19世纪末将地球表面分为4个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认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有成因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20世纪初,瑞典S.德·耶尔充实了李氏关于地球表面的内容,认为它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圈 5个圈的交互重叠地带。这样,地理学的定义便具体化了。近代地理学是继地质学、人类学之后,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开始发展的。19世纪的亚、非大陆内部勘测,美国的西部大考察,澳大利亚的沿岸开发以及南、北极的探险,均为地理学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并结合测绘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一批较精确的国家和世界地图或图集。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大量设立地理系,地理学开始成为一个职业领域。随着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各分支学科的分化,在气象学、海洋学、土壤学等独立发展后,一些地理学家强调区域或景观的方向,另一些学者则推行了人文化运动,使地理学的人文分支蓬勃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地理学逐渐向参与经济工作过渡,西方的应用地理学和苏联的建设地理学应运而生。近代地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许多成果,并形成了3种传统和3个学派。生态传统与环境学派 早期的近代地理学是从生态观点出发,将人作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因素看待,代表人物是德国F.拉采尔。拉氏的《人类地理学》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分布和迁徙的作用;《政治地理学》是对上一著作的补充,其中受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将“生存空间”的生物学概念,运用于国家。拉氏学生、美国E.C.森普尔女士在20世纪初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对人类的支配作用。另一个美国地理学者E.亨廷顿著有《文明与气候》和《人文地理学》,详述了气候决定论。20世纪最初的20年,欧美各国出现了对环境决定论的怀疑和否定,人地相关的可能论和生态调节论应运而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P.维达尔-白兰士及其弟子J.白吕纳。维氏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和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白氏的观点更为明确,说:“环境虽足以影响人类之活动,人类亦有操纵与征服环境之能力”。生态调节论的宣扬者是美国H.H.巴罗斯,他认为地理学应该人文化,成为人类生态学,并是地理学用生态方法参与实际工作的开创者。由于西方于20年代后、苏联于30年代后、中国于50年代后均展开了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批判,环境派的决定论观点到20世纪中已被遏止。描述传统与区域学派 对地表各种现象的分布进行记载和描述,是地理学最古老的传统。为此,须把地球表面按等级序列分成区域。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的首倡者是德国A.赫特纳,继承者是美国R.哈特向。20世纪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纳提出了地理学的核心应是区域研究。根据赫氏观点,哈特向分别于30年代末和50年代写了《地理学的性质》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两本专著,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部门地理学是起点、区域地理学是终结。但终因其仅以区域综合代换地表机理探讨,效果颇不理想。不过,经赫、哈二氏的倡导,特别是法国E. de马东、A.德芒戎,美国D.S.惠特尔西、P.E.詹姆斯等的努力,20世纪中叶在西方出现了一个区域地理的黄金时代。苏联的区域地理既受到西方、主要是德国的影响,又具有自己的传统。30年代初形成了以Н.Н.巴兰斯基和H.H.科洛索夫斯基为首的经济地理的区域学派。综合传统与景观学派 为使对地表纷纭多样的现象研究深入,出现了从发生学观点、用综合方法划分地表类型的景观学派,以弥补环境学派和区域学派的不足。景观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和某个特定区域等含义。德国O.施吕特尔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景观学说,认为地理学的中 心是对可见景观的研究,景观是一个区域结合的外貌单元,其中“可以感觉到的”具有地域意义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共同形成一种独特的结合。同时代的德国S.帕萨尔格则认定景观是一种地域类型,即地表相关要素的集合体,其界限的确定最为重要,划分的最好标志是植被。以后苏联Л.С.贝尔格的景观地理带,便是受到帕氏思想影响而形成的。20年代中期,美国C.O.索尔发表著名论文《景观的形态》,把景观看作地表的基本单位。他认为景观由两部分叠加构成:自然景观,即一地区在人进入前的原始景观;文化景观,即被人所改造过的景观。索尔及其许多弟子研究了大量景观变迁的实例,揭示了人在改变地球面貌上的作用,使当时的环境派理论和区域派程式相形见绌。苏联地理学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不承认文化景观的存在,因此经济地理学中的景观学派只能改头换面冒出来,这就是科洛索夫斯基在20世纪30年代后提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这一理论已经并正在苏联区域开发和经济区划中发挥巨大作用。60年代初,В.А.阿努钦在其理论著作中,试图把地理学的生态、区域和景观观点结合起来,从综合研究地域复合体、特别是区域出发,认定了统一地理学的存在。这符合地理学的一元化传统,又适应了60年代后学科横向发展的趋势,因而终于得到地理学界的重视。其他成就 近代地理学在发展中还取得许多重大成果。如美国M.F.莫里于19世纪中期提出第一个大气环流模式,发表了近代海洋学的第一部著作《海洋自然地理学》(1855);俄国В.В.道库恰耶夫于19世纪后期提出土壤地带性学说和自然地带学说;美国W.M.戴维斯于19世纪末提出侵蚀轮回学说;德国W.P.柯本从20世纪初起到30年代,提出气候分类法和大陆气候模式;英国H.J.麦金德先后于1904和1919年推出“陆心说”(即“心脏陆地说”)的地缘政治理论;英国A.J.赫伯森完成世界自然区划;德国W.克里斯塔勒于30年代提出中心地学说。苏联М.И.布德科于1956年发表《地表面热量平衡》等。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出现较西方各国要晚近 1个世纪,也有不少成果。如张相文的代表作《地文学》(1908),将地球表面无机界和有机界结合在一起,较法国马东的同类著作早1年,书中还将全国划了18个地文区;竺可桢的《中国气流之运行》(1933)和《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揭示了中国气压场、季风、降水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性;丁文江、翁文灏和曾世英于1934年编绘出《中华民国新地图》,这是中国第一本采用分层设色等高线表示地形的中国地图集。

马东元发表的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倡导和发展学科教学论的高师院校之一,1986年始陆续取得各学科教学法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取得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建立教育学原理硕士点,2005年获批教育学硕士一级学科,拥有天津市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和教育部全国电教多媒体技术与开发基地,现有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教育学原理、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和学前教育学六个二级学科招生。由我校老一辈学者田本娜先生率领的学术团队在国内教学论界有着广泛影响和声誉,为本学科点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一级学科带头人张广君教授是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在教学哲学、教育哲学和教师教育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影响的成果。本学科已初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基础扎实、专业水平较高的学术队伍,现有专职硕士生导师6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承担了数十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及省部级重点课题,近三年来共出版学术专著14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其中被CSCD或CSSCI收录22篇,多次成功举办学术会议。近三年授予硕士学位256人,生源覆盖中国大陆、澳、台、韩等地区和国家。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现有校内硕士生导师2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人;博士1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在教学论学科建设、教学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哲学、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关于教学哲学的理论研究、教学文化及数学教学效率问题的研究,独具特色,积淀日深,交流广泛并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近五年来出版学术著作31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433篇,获省部级科研奖14项、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成功举办“两岸四地课程评价学术研讨会”、“首届全国教学哲学学术研讨会” 等重要学术会议,并获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授权,建设“中国教学在线”大型学术网站,以发挥网络技术优势,进一步在国家层次上整体推进学科发展水平。近五年招收研究生274人,授予学位163人。教育技术学专业于1996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有教授9人,副教授6人;博士5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研究、多媒体与网络远程教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和智能学习系统理论与应用研究等,在多媒体画面理论研究、多媒体技术教育应用、网络技术的教育应用国家级精品课建设以及基于实验室环境的学生专业技能培训体系研究方面独具特色,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影响很大,已授学位200余人。教育学原理专业于2001年建点,2003年招生。目前共有导师1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主要围绕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管理、教师教育和教育评价等领域开展研究,共承担科研课题11项。在中小学校长研究、教育策划和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带头人康万栋教授围绕中小学校长素质、角色、专业发展和培训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承担了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名校长成长规律与培养策略研究”,成果被河北省教育厅确定为“十一五”中小学校长培训教材。教育史专业于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招生。该专业导师科研成果丰富,出版了《天津近代教育史》、《中国教育发展史》、《天津教育六百年》等专著以及一系列科研论文,在教育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带头人王惠来教授担任全国教育史研究会和全国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理事、天津市教育史研究会副理事长;郭志明教授及梯队成员先后到美、英、俄、日等国进行学术交流,有较为广泛的学术合作关系。比较教育学专业于2007年招生,现设高等教育比较研究和教师教育比较研究两个方向,现有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人,在读博士2人。与加拿大、美国、日本及欧洲一些国家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为本专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学前教育学专业于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两个方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1人。带头人李幼穗教授是中国心理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儿童心理研究会理事,在儿童发展与教育领域有颇有造诣,曾获3项省部级以上奖项,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杨宝忠教授是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曾获省部级奖励1项,承担省部级课题3项,是国内家庭教育领域的专家;一批年富力强的学者也已在该领域中崭露头角。本一级学科的教学科研成果应用性强,价值取向鲜明,紧密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从国际教育改革的视野出发,着眼于未来国际竞争对人才素质的高标准要求;注重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以及国内各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等建立长期的交流、合作研究关系,聘请了一批优秀的教育学科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指导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多次组织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提升了天津师范大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和良好声誉。 1.通过验收的校级精品课程(18门)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所属学院 课题组成员 1 比较文学 孟昭毅、黎跃进 文学院 曾思艺\甘丽娟\曾艳兵\刘顺利\赵利民\李逸津\王晓平\郝岚\任媛\王世欣 2 中国现代文学 王国绶郭长保 文学院 刘家庆\高恒文\张林杰\范伟\鲍国华 3 国家公务员制度 吴春华 政治与行政学院 温志强 4 知识产权法学 韩志红 法学院 于文萍\高爱民\贾邦俊\韦祎\杨会\李东明\张培尧 5 世界中世纪史 王亚平 历史文化学院 侯建新\孙立田\赵文君 6 中国古代史 肖立军 历史文化学院 杨效雷\唐华全\马俊民\郭玉峰 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李朝阳 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同起\陈尚伟\孙慧敏\杨静\张莉\王萍\ 王作印\沈文玮\王淑辉\于惠玲\刘亚男\马昕 8 数学史概论 徐泽林 数学科学学院 候钢\高红成 9 计算机应用基础 尚春虹 数学科学学院 王彩华\曹清洁 10 高等几何 张智广 数学科学学院 郭健\李相杰\于德胜\王玉玉 11 现代教育技术 李凤来 教育学院 张滨\张婧\冯虹\洪文峰\孙越\马东元\陈希 12 电子线路CAD 吴晓荣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陈劲\武津城\宋维 13 C语言程序设计 张宝菊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吴晓荣\刘瑞安\韩广琳\陈劲 14 足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王津 体育科学学院 李刚\李玉红\张宝华\樊靖文\刘晓鹏 15 媒介经营管理 赵雅文 新闻传播学院 马艺\孙瑞祥\孙蕾\陈立强\孙婷 16 英语视听说 贡群秋 外国语学院 刘金娟\冀晓婷\池德发 17 高级英语阅读 张逵 外国语学院 国庆祝\齐世和\王德筑\魏长青\陈志杰 18 综合英语 冀小婷 外国语学院 齐欣\田欣\张琛慧\冯志静\杨天旻\刘玥 2. 继续建设的立项精品课程(2门)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所属学院 课题组成员 1 高等代数 王玉行 数学科学学院 左莲翠\王延新\胡志广\王喜尧 2 机械制图与CAD 韩广琳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尹昕\陈劲\鲁光源

雷酸分子式是hocn雷酸(hocn)和氰酸(hcno)是同分异枸体关于雷酸(hocn)和氰酸(hcno)还有一段趣文:维勒测定了氰酸的化学成分,指出它是由碳、氮、氢、氧4种元素组成的。22岁的维勒发表了平生第二篇论文,公布了他所定的氰酸的化学成分。紧接着,维勒又制得了氰酸银和氰酸钾,测定了它们的化学成分。就在维勒发表第三篇论文时,格麦林教授提醒他:“请你注意一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刚发表的论文!”那时候的李比希,才20岁。维勒赶紧查阅了李比希的论文。奇怪,李比希测定了一种“雷酸”的化学成分,竟跟氰酸差不多!氰酸跟雷酸,化学性质截然不同,氰酸很安定,雷酸很易爆炸。不同的化合物,怎么会具有相同的成分?不久,维勒来到斯德哥尔摩,来到柏济力阿斯身边。维勒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时,李比希也看到了维勒关于氰酸的论文。他同样感到疑惑不解。于是,李比希拿来氰酸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含有氧化银71%,并不象维勒所说的是77.23%。李比希发表论文,认为维勒搞错了。维勒又重做实验,发现李比希搞错了,因为李比希所用的氰酸银不纯净。维勒进一步测定,认为氰酸银所含氧化银应为77.5%。就这样,维勒和李比希展开了热烈的争论。1826年,李比希发表论文,说他提纯了氰酸银之后,所得结论与维勒一样,同时也与他所测得的雷酸银的化学成分一样。对此,他们无法解释:两种显然不同的化合物,怎么会有相同的成分呢?他们谈起了氰酸、雷酸,雷酸、氰酸。经过详尽的讨论,认为双方都没有错。1830年,柏济力阿斯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化学概念,叫做“同分异性”。意思是说,同样的化学成分,可以组成性质不同的化合物。他认为,氰酸与雷酸,便属于“同分异性”,它们的化学成分一样,却是性质不同的化合物。在此之前,化学界一向认为,一种化合物具有一种成分,绝没有两种不同化合物具有同一化学成分。

马东来发表的论文

关注 名老中医薛铁伦先生和他的著作 《黄河边纪事》简介薛铁伦,字力诚,曾用名小铁,陕西省韩城市人,出身于革命干部家庭,大学本科毕业,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机关地(厅)级公务员、甘肃省委党校和甘肃行政学院客座教授、国家某杂志特约记者、省通联部主任,已退休。 现任国家注册执业中医主任医师、甘肃省老科协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甘肃省中医药协会第一届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继兴中医文化委员会首席专家、甘肃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专委、兰州市保健文化研究会理事、兰州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理事、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北京同仁堂兰州药店并任门诊部中医首席专家。他1950年出生于西安市,成长于北京市、兰州市及甘肃省高台县南华乡农村,亲历过国家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时期,1966年从甘肃师大附中(今西北师大附中)初中毕业,1968年参加工作,在高台农村插队劳动三年,在工厂做工四年半,又先后毕业于甘肃省中医学校、兰州医学院(今兰州大学医学院)和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班。他曾在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从事教学和中医临床工作,担任过专家门诊部主任。其间,他还受国家公务派遣,到香港进行中医药文化交流工作一年,后调入中共甘肃省委工作。几十年来,他在做好各个岗位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兼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的客座教授,在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及全省各市(州)、县和省直各部门开办干部教育讲座。同时,他因受家父及多位名老中医的影响和熏陶,自幼便对中医中药工作抱有浓厚兴趣,又经过医学院校的专业科班培养,在校期间历任学习委员和班长,学习成绩优秀。他在农村、工厂和大学及医院工作期间,坚持在一线做中医临床工作。后来,在从事国家机关的各类工作之中,也一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应境内外多家医疗机构的邀请,以中医诊疗技法为广大患者诊治疾病,解除痛苦,并发表专业论文数篇。尤其是在他按照国家规定退休之后,仍然能继续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来已接诊数万名患者并深受信任和赞誉。平时,他喜爱读书、写作、书法、篆刻及摄影艺术,除在国家专业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之外,还在不同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数十篇文章和书法、篆刻、摄影作品,编辑出版了二十余万字的书籍、大型画册和宣传册,尤其是他写作的二十一万字的革命斗争史新著《黄河边纪事》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填补了红军时期陕甘边革命斗争史的一些空白。他在工作岗位上被评选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和全局、全省、全国的先进工作者。

华科副研究员郇真的成就是在世界顶级数学期刊Acta Mathematica发表了自己的论文。

以独立作者登上了Acta Mathematica,这也是华中科技大学建校以来,首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数学顶刊《Acta Mathematica》上发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内地加起来共有10人的论文得到该刊物收录,其中有6位都当选院士。其中以独立作者身份发文的只有数学家苏步青(1951年),郇真研究员因此成为继苏步青院士之后,第二个以独立作者身份在此刊物上发表论文的中国人。

一,华科副研究员学术方面的成就。

华科副研究员郇真涉及的相关学术领域很广,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包括同构理论、几何表示理论、等价椭圆同构理论、代数几何和数学物理。

她认为,相较于椭圆同调理论而言,准椭圆同调更容易计算,它支持更整齐的构造,在解决一些重大数学问题上有着巨大的力量。

此前有科学家表明,不存在使用自由循环群的弦2-群的严格模型。相反,他们构建了更好的模型,即使用自由环群为弦2组构建一个连贯模型,并为所有结构提供明确的公式,郇真却推翻了这个理论。

二,华科副研究员的研究领域方面的成就。

独立研究的能力是最能够反映一个数学工作者的水准的。能够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即便是发表在水准一般的期刊,也是硬实力的体现。更不用说是Acta Math这种逆天水准的期刊。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那些和郇真一个年龄段的,带头衔的,这学者那千人的,有几个有独立完成的论文。

三,这件事我的看法。

郇真老师她花大量篇幅定义了Lie 2-群的表示论,并给出了一些非平凡的例子,简化了这个过程,以及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一些其他动机,其次,当我们离开有限维的世界,开始讨论无限维Lie群及其表示论时,我们就需要系统使用拓扑向量空间的数学结构了,郇真老师为拓扑数学的发展作出不小的贡献。

您好,郇真在学术研究方面代数拓扑学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只发表过一篇 Acta in Mathematica 。这次发表的Representations of Lie 2-groups and 2-Vector Bundles被数学顶刊《Acta Mathematica》接收可以说是一鸣惊人。

您好,很荣幸由我来为您解答问题,整理答案需要一点时间,请您耐心等待下《黄河边纪事》简介薛铁伦,字力诚,曾用名小铁,陕西省韩城市人,出身于革命干部家庭,大学本科毕业,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机关地(厅)级公务员、甘肃省委党校和甘肃行政学院客座教授、国家某杂志特约记者、省通联部主任,已退休。 感谢您的信任,以上是我的回复,希望可以帮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山东马克思论文发表

20%。目前一般对小论文的重复率要求不能高于20%或30%这两个数字,具体标准因杂志社而已。而大部分杂志社也是使用知网查重系统来检测论文的重复率。

1、在学科建设方面,山东从145所高校中遴选确定了山东师范大学等15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山东省第一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2、在教学改革方面,山东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考试及评价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改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确立了29个重点改革项目;

3、在师资实力方面,山东省首次将马克思主义学科人才建设纳入泰山学者建设工程,高端专家在泰山学者岗位得到特殊资助;

4、在学术研究方面,山东省近五年来共发表相关CSSCI论文6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00余部,获省级以上科研立项近600项。

扩展资料

经过五年的持续努力,山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已经逐渐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成为对年轻一代起到思想引领、价值引领、行为引领的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黄琦说,山东将继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为此中共山东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已邀请专家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旁听”高校思政课,对各高校进行一对一指导,以期提升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让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改革落实、落地、落细。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山东创新高校思政课 五年建设结出丰硕成

山东马方勇发表论文

参加“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基地学校科研骨干’培训班”学习,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和“复旦附中学报”上发表论文多篇,并多次参与并主持市区级教学科研课题研究。①《引进古今活水,充实文本内涵》(《中学语文教育》2004年3期),并荣获2005年度“全国教育理论评审”一等奖;②《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困境应对策略研究》荣获“2007年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成果鉴定”三等奖;③《提高高中生语文阅读水平教学行动与策略研究》荣获“2008年杨浦区第九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④ 参与《应用信息网络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组,该课题荣获“2005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二届学校教育科学成果”一等奖。此外,教学案例《变形记》被杨浦区教育资源库录用、《诗歌与生活》一文被收入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局主编的《教学行为从这里转变――来自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研究》。

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SCI期刊发表/录用论文17篇,包括5篇IEEE会刊论文,5篇IEEE快报论文,3篇《中国科学:信息科学(英文版)》。其中的5篇IEEE会刊论文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唯一作者单位,由个人独著或与其所指导研究生合著。申请受理国家发明专利4项。代表性创新成果包括算术码码谱、滑窗置信传播算法、变长数据块长度编码算法、二维正交匹配追踪算法等。代表性著作如下:1. *Yong Fang and Liang Chen, “Improved binary DAC codec with spectrum for equiprobable sources,”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accepted.2. *Yong Fang, “Asymmetric Slepian-Wolf coding of nonstationarily-correlated M-ary sources with sliding-window belief propag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accepted.3. *Yong Fang, “DAC spectrum of binary sources with equally-likely symbols,”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vol. 61, no. 4, pp. 1584-1594, Apr. 2013.4. *Yong Fang, “LDPC-based lossless compression of nonstationary binary sources using sliding-window belief propag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vol. 60, no. 11, pp. 3161-3166, Nov. 2012.5. *Yong Fang, Jiaji Wu, and Bormin Huang, “2D sparse signal recovery via 2D 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vol. 55, no. 4, pp. 889-897, Apr. 2012.6. *Yong Fang, “Analysis on crossover probability estimation using LDPC syndrome,”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vol. 54, no. 9, pp. 1895-1904, Sep. 2011.7. *Yong Fang, “Joint source-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accumulated LDPC syndrome,”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vol. 14, no. 11, pp. 1044-1046, Nov. 2010.8. *Yong Fang, “EREC-based length coding of variable-length data blocks,”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vol. 20, no. 10, pp. 1358-1366, Oct. 2010.9. *Yong Fang, “Distribution of distributed arithmetic codewords for equiprobable binary sources,”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vol. 16, no. 12, pp. 1079-1082, Dec. 2009.10. *Yong Fang, “Crossover probability estimation using mean-intrinsic-LLR of LDPC syndrome,”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vol. 13, no. 9, pp. 679-681, Sep. 2009.11. *Yong Fang, Gwanggil Jeon, and Jechang Jeong, “State-information-assisting EREC,”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vol. 16, no. 4, pp. 260-263, Apr. 2009.12. *Yong Fang and Jechang Jeong, “Correlation parameter estimation for LDPC-based Slepian-Wolf coding,”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vol. 13, no. 1, pp. 37-39, Jan. 2009.13. *Yong Fang, Jechang Jeong, et al, “Error detection based on MB types,” Science in China-Series F: Information Sciences, vol. 51, no. 4, pp. 433-439, Apr. 2008.14. *Yong Fang, Jechang Jeong, et al, “Robust video transmission using block-interleaved error resilient entropy coding,” SPIE Optical Engineering, vol. 46, no. 12, 127401-1-7, Dec. 2007.15. *Yong Fang, Chengke Wu, et al, “Video transmission using advanced partial backward decodable bit stream,” Elsevier Journal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Image Representation, vol. 18, no. 2, pp. 186-190, Apr. 2007.16. *Yong Fang, Chengke Wu, et al, “Bi-directional error resilient entropy coding (BEREC),” EURASIP Signal Processing: Image Communication, vol. 21, no. 8, pp. 647-652, Sep. 2006.17. Hao Duan, *Yong Fang, and Bormin Huang, “Parallel design of JPEG-LS encoder on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s,” SPIE Journal of Applied Remote Sensing, vol 6, no. 1, 061508, Sep. 2012.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