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清华大学发表物理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11:16:56

清华大学发表物理论文

清华启迪张涌诚是清华大学的一位杰出校友,发表过众多优秀的科学论文,还在清华大学物理系从教多年,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赞赏。他做出的贡献巨大,被人们称为是中国物理教育发展的先驱者和奠基人,堪称非常成功。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

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此外,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1957年,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10月,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他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扩展资料

杨振宁建立了一流的物理实验室60多座,其中包括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并且为清华和南开大学一共筹集了20亿美元的科研经费。而且他也清华大学的名义发表了30多篇的论文,一下子提高了,我国的物理研究水平,提高了我国科学在世界当中的地位。

2004年,他还在清华大学讲课,对于提高清华大学物理水平有着非常大的作用。而且他在清华大学授课不要工资,她甚至卖掉了自己在美国的一处豪宅,向清华大学捐助了100万。在清华大学设立了杨振宁奖学金,杨振宁基金会,他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不断的促进清华大学的科研水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杨振宁

一、他的理论

他的杨-米尔斯规范理论 可是比诺贝尔奖更牛的理论,这是可以让他排在世界前五的成就,他再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有可能会有一部分人说他是美国人,所获得的诺奖不是对中国的贡献,而是对美国的贡献,这可就大错特错了,1957年杨振宁可是如假包换的中国人。

二、他推进中美建交

杨振宁先生在中美还没有正常建交前的1971年以巨大的勇气以诺奖科学家的身份率先访华,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为中美建交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后来的岁月中,他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他对中国科研的贡献

杨振宁先生为中国协助或者直接建立一流物理实验室60余座,为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一共筹集2亿美金的科研经费。他以清华大学的名义发表SCI论文三十多篇冷原子、凝聚物理科研水平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年,为我国在世界科学界争得了巨大的荣誉。

据朱邦芬院士在南开大学讲: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年薪为人民币100万元,但他分文不取,捐给了他1997年亲自创办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他变卖掉自己在美国纽约的一处豪华住宅,向清华大学捐了100万美元。

在清华大学他设立了“杨振宁讲座”“杨振宁基金会”“杨振宁奖学金”,并亲自担任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基金会主席。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

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此外,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清华启迪张涌诚是清华大学的一位著名教授,他在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他拥有高超的科学研究能力,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被誉为“中国科学界的杰出代表”。他在教学方面也有出色的表现,曾担任清华大学的教授,担任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并被聘为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他在管理方面也有出色的表现,曾担任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并被聘为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总之,张涌诚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在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清华物理系学生发表论文

首先说明一点,这是一个智慧与魅力并存的男人。

先来看看他是被怎么样骂的,骂他的无外乎三种。

一,调侃他的婚姻。杨老已经82岁,翁帆才28,两者的爱恋,颇有苏轼笔下的“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感觉。网友不断质疑“有真爱吗?”“为了钱,为了名声?”,然而,在这个自由恋爱的时代,结婚年龄早就已经不重要了,只要双方真的有连理之心,相濡以沫,那么,这场婚姻就没有错。

二,说他回国是来养老的。说这些话的网友占了绝大部分,主要是说他年轻时为他的“美国爹”服务。现在做不了了,就回国了,,

三,说他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这我就不举例了,一搜一大把。

然而,这些人真的看到了背后的真实吗?来说说杨老的贡献吧。多到你看不完。

1.杨先生在70年代初率先冲破重重阻力来华,开让世人了解中国的窗口。当时台湾全力想让杨首先去台湾访问。

2.1977年2月27日,杨振宁在美国以“全美华人协会”负责人的身份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并以 8 000美元的代价在当天的《纽约时报》上刊登全页广告启事“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全文用英文发表,旁边加了八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2”

3.1979年1月30日,在华盛顿全美华人协会等组织举办的欢迎邓小平的宴会上,杨振宁致了题为“建造友谊桥梁的责任”的欢迎词。

4.杨先生极力推动中国基础科研(向毛主席建议要重视基础研究并被采纳)

5.担任美国“华协”主席,极力促进中美科技文化交流

6.参加发起了“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

7.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组织CEEC(与中国学术交流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进修

8.1982年,杨振宁直接写信给中国有关部门领导,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再次提出建议。

9.1983年,杨振宁倡议的‘冲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基金会”在香港组成,杨振宁任基金会董事会主席。

10.极力建议中国要优先发展生物技术与计算机技术

11.促成香港实业家刘永龄先生设立“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陈省生数学奖”

12.任邵逸夫奖基金会理事、评审会主席

13.在陈省身先生所建立的南开数学研究所内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

14.帮助清华大学建立高等研究院

15.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筹措大量资金,不久前还筹得1000万美元

16.为清华大学请来姚期智这样世界顶尖的计算机科学家(华人世界唯一的图灵奖获得者)

17.积极维护祖国统一,明确反对“台独”,指出“合作兴,分则衰”

18.积极参于“保钧”活动

19.为了中美关系正常化,杨振宁四处奔走,做了大量工作。每当“上海公报”签字的纪念日,杨振宁等便在美国各重要英文报纸上刊登巨幅广告,呼吁美国当权人遵守“上海公报”诺言;同时,他们还组织针对白宫、国务院及国会方面的游行示威,在电视、电台发表谈话,到美国各地演讲,向美国人民阐述美中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性。

20. 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参众两院里没有华人的席位。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董事会里,有波兰人,有黑人,但也没有中国血统的人。杨振宁每想起这些,心中就非常不安。1984年,时任特拉华州立大学物理系教授兼校董事的吴仙标先生宣布竞选特拉华州副州长,这一举措得到了美国许多著名华裔人士的支持和赞助。杨振宁立即发起组织了一个支持吴仙标的委员会,其成员有:白宫出口委员会副主任陈香梅、电脑巨子王安、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加州州立大学校长吴家玮等。由于吴仙标的才华和许多华人的大力支持,他成功地成为当时在美国政坛上担任最高职务的华裔人士。

至于说他年轻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在中国。?杨振宁是从事基础物理研究的,如果他当时回国,也不会对中国物理做出什么太大的贡献,甚至可能遭受牢狱之灾(他岳父是杜聿明)只有改革开放以后,才真正有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来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事实上,他对中国的贡献可能并不输于邓稼先,以杨振宁为代表的海外华人知识分子和以邓稼先为代表的归国知识分子都为今日的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不能把他们的贡献强行对立起来。“两弹一星”元勋铸就了中国国防工业的基石,而海外华人知识分子在学术界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华人学子,这些学生很多已经回国效力,而这些海归们已经在方方面面成为现今中国社会的栋梁。

许多人对于杨振宁先生有很大的误解,一个是觉得他对祖国没有什么贡献,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82岁的杨振宁先生娶了一个28岁的妻子,这件事情好像是违背了中国人传统的伦理关系,但这其实也未尝不可,可是不少人就抓住这一问题大做文章,甚至掩盖了杨振宁先生的对中国的贡献,那么就让小编来给你说道说道杨振宁先生对中国所做的巨大贡献。杨振宁先生为中国协助或者直接建立一流物理实验室60余座,为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一共筹集2亿美金的科研经费。他以清华大学的名义发表SCI论文三十多篇冷原子、凝聚物理科研水平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年,为我国在世界科学界争得了巨大的荣誉。

杨振宁在1971年第一次回国访问回到美国后,他对中国的情形做了很多报告。由于他的名望和地位、他的作风和为人,他的演讲和报道在美国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完全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承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

他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所到之处,人们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的情况的报告。他的这些报告,对当地的华侨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接近,杨先生的功劳是非常大的。

当时来自美国、苏联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当局的种种压力,都没动摇过杨振宁的决心、信心。他坚持每年至少回国访问一次,以尽自己的赤子之心。

在最初的几次回国中,杨振宁就把自己的规范场理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介绍到中国。只因当时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对此研究工作没有给予及时充分的注意。

1972年7月,杨振宁在他第二次回国访问中就开始坦言中国科学发展的许多问题,强调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政府应采取一个多注意基础科学的政策,要抓好基础课的教学,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杨振宁当面向周总理提出“片面的平均主义已经毁了中国的科学”。这是学术大师直率的性格。他还建议把《科学美国人》译成中文,让祖国有更多的人了解美国和世界的科学发展。这些意见都被政府所采纳。

为了中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杨振宁不辞辛劳,往返奔波,访问过国内几十所大学。他还应聘担任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几十所高校的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

为了中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他还在我国许多高校主持建立研究机构。1986年他不仅应聘为南开大学的名誉教授,同时应陈省身之邀,负责建立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并担任该所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对这个研究室的建立与发展,杨振宁从组织工作、专家构成、基本规划到学术活动、研究方向、具体课题,他都亲自过问,倾注了大量心血。

为了中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杨振宁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良好的社会关系,筹集基金,设立奖学金。在他的发起和直接的倡议下,设立了各种科技奖和研究基金等。

1998直开始,在清华大学物理基地科学班的教学模式、清华IAS的建立,以及凝聚态和冷原子领域方面,我国的物理学研究的积累很大程度上和杨振宁有关系,尤其是08年前后那些论文,很大程度上对于我国理论物理的研究团队培养做出了贡献。凝聚态和冷原子恰恰也是我国弯道超车、赶上世界水平的领域之一。

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年薪为人民币100万元,但他分文不取,捐给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他还卖掉了自己在美国纽约的一处大房子,向清华捐了100万美元。他把诺贝尔奖金的一部分,也捐给了清华。

杨振宁个人成就1956年和李政道一起发表论文,次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64年加入美籍,1971年回国,是建国后美籍学者访问中国的第一人,同年最早在世界舞台上谈及钓鱼岛问题,1978年倡导建立中科大少年班,1997年促进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建立。2003年回国定居,2004年开始在清华大学教授物理,2015年4月1日放弃美籍,转回中国国籍。

1911年6月7日王竹溪(名治淇,号竹溪)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麻豪口一书香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是清末秀才。他幼年在家乡曾先后随其舅父及长兄治昆等读四书、《诗经》、《左传》等书。1922年春入麻豪口小学,1922年秋到武昌入荆南中学补习班,1923年升入正式班。1926年夏毕业。在1922到1926年期间他除完成学校的课程外,还博览群书。曾先后学习《幼学琼林》、《庄子》、《老子》、《荀子》、《礼记》、《史记》、《汉书》等书,对《康熙字典》的切韵法颇感兴趣。他对数学特别爱好,喜读中国名家小说。从而奠定了少年启蒙知识的基础。 王竹溪1927年考入武昌第二中山大学理预班,1928年插入上海麦伦中学高二。1929年夏,高中毕业,先后投考了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在两校都录取的情况下,因慕梁启超之名,决定进清华大学学习物理学。王竹溪在班上最受叶企孙和周培源的器重。周培源对他的评语是:“对物理概念理解深入,并具有数学计算的特殊才能。”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入学一年后,因感自己对物理有兴趣,遂转入物理系。 1933年夏,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同时考取研究生,进清华研究院,跟周培源研究湍流理论,1934年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旋转体后的湍流尾流》。1933年,公费留学,同年8月到英国剑桥大学,师从福勒研究统计物理。在导师指导下,王竹溪在统计物理方面深入到当时国际科学前沿,潜心研究。 1935年,HA贝特(Bethe)发表超点阵统计理论,假设原子间只有近邻相互作用,讨论二元合金。王竹溪在此理论基础上对相似的吸附作用提出了统计理论,然后把其主要思想用于超点阵问题。 1938年夏,他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吸附理论及超点阵理论的一个推广》(TheTheoryofAdsorptionandanExtensionoftheTheoryofSuperlattices)。1936至1938年间,他在英国的物理学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如《有长程作用的吸附的统计理论》、《有长程作用的吸附动力学》等。 1938年夏,王竹溪回国,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清华大学教授,时年27岁。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是工作艰难、生活困苦的时期,也恰恰是王竹溪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培养人才桃李芬芳的时期。他的关于热力学、统计物理以及生物物理方面一系列重要论文,在这时期相继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剑桥哲学学会会刊》、美国《物理评论》、美国《物理化学杂志》和《中国物理学报》等刊物。 在这期间他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有成就的理论物理工作者,其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杨振宁曾回忆说:“为了写硕士论文,我去找王竹溪先生。那时他是很年轻的教授,刚从英国回来不久。在王先生的指导下,我写了一篇论文,是关于统计力学的,这把我引到了统计力学的领域。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大猷)和王先生引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1938年夏,王竹溪以论文《吸附理论及超晶格理论的一个推广》获博士学位,旋即回国,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清华大学教授,时年27岁。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是工作艰难、生活困苦的时期,也恰恰是王竹溪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培养人才桃李芬芳的时期。他的关于热力学、统计物理以及生物物理方面一系列重要论文,在这时期相继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剑桥哲学学会会刊》、美国《物理评论》、美国《物理化学杂志》和《中国物理学报》等刊物,而他最得意的学生,当首推在这一时期跟他做硕士论文的杨振宁。1946年夏天,王竹溪随清华大学从昆明迁回北平。1949年1月,王竹溪被任命为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王竹溪到北京大学任物理系教授、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1962年起,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王竹溪对我国物理学发展的贡献,绝大部分都是在北京大学的31年做出的。他著有物理论文近40篇。在有序无序相变理论方面有10篇,对贝特的理论做了重要的推广和补充。主要有:推广到包括长程作用,证明了应用巨配分函数的正确性以及提供了求得近似配分函数的方法等。在热力学方面论文11篇,主要贡献有:把普朗克二元溶液理论推广适用于多元溶液,推广普朗克理论到多元系研究一个有任意多个组元和任意多个共存相的物体系的稳定平衡问题以及在选定三相点的绝对温度后一些实际问题的研究。王竹溪的论文还涉及物理学史、基本物理常数问题以及汉字检索机器化方案等方面。出版的著作主要有《热力学》、《统计物理学导论》、《热力学简程》、《特殊函数概论》(与郭敦仁合著)、《统计物理学简明教程》、《简明十位对数表》以及《新部首大字典》等。他于1955年编著的《热力学》是我国自编的第一部热力教材。1984年该书被评为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1965年王竹溪和郭敦仁合著的《特殊函数概论》是一本为理论物理工作者编写的著作,该书包括常用的各种主要特殊函数的运算方法与基本特性。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王竹溪到北京大学任物理系教授、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王竹溪对我国物理学发展的贡献,绝大部分都是在北京大学的31年中做出的。1951年,王竹溪任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学名词委员会副主任,数年后改任主任,一直到他去世。物理学的名词和术语,是物理学家们交流物理思想和研究成果必不可少的媒介。由于近代物理学的发展起源于西方,绝大多数物理学名词都译自英、德或法文,审定汉语的物理学名词,既要求对物理学有深入透彻和完整全面的了解,又要求精通英、德、法语,更要求有深厚的汉语功底。王竹溪正好具备这三方面的专长,是担此重任最恰当的人选。在名词审定中最脍炙人口的一个例子,就是粲夸克的定名。粲夸克的英文是charm quark,先译为魅夸克,虽然意思差不多,但终究不够贴切。英文charm既有魔力和娇媚之意,又可作美好解。魅字只含前两种意思,不能释作美好,而且由于是常用字,容易引起误解。后来王竹溪建议改用稀见字粲,取《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句中“粲”字为美物之意,既表达了charm的原意,又与charm谐音,立即为大家所接受。又如classical physics定名为经典物理而不是古典物理,因为它是与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对而言的,时至今日仍在发展之中,丝毫没有古老之意。英文classical在classical music中取古典之意,而在此却不能取古典之意,只能取经典之意。在30多年中,王竹溪博采众议,主持审定物理学名词2.2万余条,为中国物理学名词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学秩序十分混乱,而王竹溪仍然坚持指导了从欧洲到中国来学习中国物理学名词的研究生,为中外物理学的交流做出了贡献。他除了主持审定中国物理学名词外,还与数学家苏步青等人合编了《数学名词汇编(英汉对照》),于1964年在香港出版。1955年,中国科学院设立学部,王竹溪当选为数理化学部(后为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1994年起改称院士)。在“文化大革命”期间,60岁的王竹溪被迫到江西鄱阳湖滨的鲤鱼洲做放牛翁。1971年夏天,中美关系改善,杨振宁第一次回大陆探亲访友,要求拜见他在西南联合大学做研究生时的导师王竹溪,王竹溪才从鲤鱼洲回到北京。但是在鲤鱼洲的那段艰难生活,种下了后来使他过早去世的病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王竹溪精神焕发,除了原来担任的各项工作外,又担负了更多更重的社会职务。1978年,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1978年秋,率中国大学代表团访问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1979,年出任《中国科学》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物理学编辑委员会主任兼物理学综论编写组主编。同时,他还为科学出版社主编“现代物理学丛书”和“物理学基础知识丛书”,为原子能出版社主审《物理学词典》。1981年夏,率中国代表团赴美出席国际精密测量与基本常数会议第二届大会。1981年,国务院设立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王竹溪出任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81年,王竹溪被发现患肝炎病已到肝硬化的后期。1983年1月30日,王竹溪与世长辞,享年71岁。杨振宁专程从美国赶来北京吊唁,国内外100多个单位和个人发来唁电或唁函。杨振宁致王竹溪眷属的唁电说:“竹溪师生平勤实诚正,是朋友和学生都十分敬佩的。他造就了许多科技人才。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李政道的唁电说:“我极其悲痛地获悉王竹溪教授逝世。……世界上失去了一位大科学家,中国失去了一位良师。”1989年新加坡的世界科学(WorldScientific)出版公司出版了该书的英文版。杨振宁认为,“此书系统、清晰、扼要,正是王竹溪教授的风格和品格”。 王竹溪一生兴趣广泛,他不仅是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而且有深厚的中国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的根底。从20世纪30年代起他就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字,于1943年发明了汉字新部首检字法,并于1979年进一步提出汉字检索新方案,成为研究汉字检索机器化之先锋。1988年,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和电子工业出版社联合出版了王竹溪的遗著《新部首大字典》,共收51100个汉字,多于《康熙字典》,是对汉文字学的重要贡献。王竹溪以一人之力独立完成此巨著,表现出他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而且具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这种精神堪为后人楷模。

清华物理系发表论文

杨立铭,1919年2月5日出生于南京市溧水区。他从小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在他上高中的时候,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他的家乡。经过半年的颠沛流离,他逃难到了四川。国家和民族的屈辱,坚定了他工业救国的决心,所以,在1938年毕业于合川国立二中后被保送进中央大学时,他选择了机械系。杨立铭出生于一个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前清秀才,后来当了中学教师,母亲勤俭持家。在父母敦促下,杨立铭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和简朴的习惯。上中学时,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他的家乡。经过半年多的颠沛流离,他逃到了四川。在四川读中学时,日本飞机又炸死了他的老师。国家和民族的屈辱,坚定了他工业救国的决心。当1938年被保送中央大学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央大学机械系。1942年,杨立铭于中央大学毕业,在昆明中央机械厂工作一年,又回到中央大学机械系当助教。1944年,杨立铭通过留学生考试,1945年被公派到英国学习。在英国一家工厂实习时,他曾帮助该厂解决了刀具设计方面的一个难题,使该厂不再从美国进口这方面的产品。 1942~1943年 在昆明中央机器厂实习。1943~1945年 任重庆中央大学助教。1946~1949年 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院理论物理博士生,获博士学位。1948年12月,获得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位。接着又在该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在此期间他在理论物理研究工作中崭露头角,发表了论文6篇。1949~1951年 做爱丁堡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1951~1952年 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51年,杨立铭满怀建设新中国的爱国主义热情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时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从事教学工作,先后讲授了原子物理、量子力学、群论和原子核理论,并编写了讲义,同时培养了不少研究生。另外,为了我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需要,在50年代末,举办了全国核物理讲习班,杨立铭是主讲人之一,他和于敏合作,撰写了《原子核理论讲义》。1952年~ 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50年代探讨过量子化规则,以运动方程为第一性,导出了动量在坐标表象中最普遍的表达式,后经H.S.Green推广, 导致了满足仲统计的广义量子化方法。 与导师M.Born合作,借助汤费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当时刚发现的原子核的幻数。在原子核多体理论、特别是核内粒子间关联及核内集体运动方面,取得了国际同行赞赏的成果,提出了算符化的波戈留玻夫变换,建立了系统的原子核集体运动的微观理论,阐明了核子间关联与集体运动的动力学对称性。1982年,杨立铭应邀作为主讲人赴意大利Erice国际核物理讲习班讲授这一理论。 1983年根据国际同行的建议,杨立铭在苏州主持关于原子核集体态的国际会议。 1985年,IBM创始人之一FIachello邀请杨立铭到耶鲁大学做访问教授,1986年,西德慕尼黑工业大学聘杨立铭为客座教授。 1987年,东京大学校长、IBM另一创始人AArima教授主动提出东京大学与北京大学两校的核理论研究组签订为期3年的合作协定,开展原子核集体运动的研究。国际著名核物理学家MIT的HFeshbachFIachello 和ITalmi(壳模型的奠基人之一),在他们的报告和文章中对杨立铭的微观理论分别做出了肯定的评价。 1991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留英期间,曾在量子化规则、流体统计理论及原子核幻数的统计解释等方面取得了有特色的理论成果。

首先说明一点,这是一个智慧与魅力并存的男人。

先来看看他是被怎么样骂的,骂他的无外乎三种。

一,调侃他的婚姻。杨老已经82岁,翁帆才28,两者的爱恋,颇有苏轼笔下的“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感觉。网友不断质疑“有真爱吗?”“为了钱,为了名声?”,然而,在这个自由恋爱的时代,结婚年龄早就已经不重要了,只要双方真的有连理之心,相濡以沫,那么,这场婚姻就没有错。

二,说他回国是来养老的。说这些话的网友占了绝大部分,主要是说他年轻时为他的“美国爹”服务。现在做不了了,就回国了,,

三,说他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这我就不举例了,一搜一大把。

然而,这些人真的看到了背后的真实吗?来说说杨老的贡献吧。多到你看不完。

1.杨先生在70年代初率先冲破重重阻力来华,开让世人了解中国的窗口。当时台湾全力想让杨首先去台湾访问。

2.1977年2月27日,杨振宁在美国以“全美华人协会”负责人的身份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并以 8 000美元的代价在当天的《纽约时报》上刊登全页广告启事“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全文用英文发表,旁边加了八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2”

3.1979年1月30日,在华盛顿全美华人协会等组织举办的欢迎邓小平的宴会上,杨振宁致了题为“建造友谊桥梁的责任”的欢迎词。

4.杨先生极力推动中国基础科研(向毛主席建议要重视基础研究并被采纳)

5.担任美国“华协”主席,极力促进中美科技文化交流

6.参加发起了“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

7.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组织CEEC(与中国学术交流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进修

8.1982年,杨振宁直接写信给中国有关部门领导,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再次提出建议。

9.1983年,杨振宁倡议的‘冲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基金会”在香港组成,杨振宁任基金会董事会主席。

10.极力建议中国要优先发展生物技术与计算机技术

11.促成香港实业家刘永龄先生设立“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陈省生数学奖”

12.任邵逸夫奖基金会理事、评审会主席

13.在陈省身先生所建立的南开数学研究所内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

14.帮助清华大学建立高等研究院

15.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筹措大量资金,不久前还筹得1000万美元

16.为清华大学请来姚期智这样世界顶尖的计算机科学家(华人世界唯一的图灵奖获得者)

17.积极维护祖国统一,明确反对“台独”,指出“合作兴,分则衰”

18.积极参于“保钧”活动

19.为了中美关系正常化,杨振宁四处奔走,做了大量工作。每当“上海公报”签字的纪念日,杨振宁等便在美国各重要英文报纸上刊登巨幅广告,呼吁美国当权人遵守“上海公报”诺言;同时,他们还组织针对白宫、国务院及国会方面的游行示威,在电视、电台发表谈话,到美国各地演讲,向美国人民阐述美中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性。

20. 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参众两院里没有华人的席位。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董事会里,有波兰人,有黑人,但也没有中国血统的人。杨振宁每想起这些,心中就非常不安。1984年,时任特拉华州立大学物理系教授兼校董事的吴仙标先生宣布竞选特拉华州副州长,这一举措得到了美国许多著名华裔人士的支持和赞助。杨振宁立即发起组织了一个支持吴仙标的委员会,其成员有:白宫出口委员会副主任陈香梅、电脑巨子王安、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加州州立大学校长吴家玮等。由于吴仙标的才华和许多华人的大力支持,他成功地成为当时在美国政坛上担任最高职务的华裔人士。

至于说他年轻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在中国。?杨振宁是从事基础物理研究的,如果他当时回国,也不会对中国物理做出什么太大的贡献,甚至可能遭受牢狱之灾(他岳父是杜聿明)只有改革开放以后,才真正有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来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事实上,他对中国的贡献可能并不输于邓稼先,以杨振宁为代表的海外华人知识分子和以邓稼先为代表的归国知识分子都为今日的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不能把他们的贡献强行对立起来。“两弹一星”元勋铸就了中国国防工业的基石,而海外华人知识分子在学术界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华人学子,这些学生很多已经回国效力,而这些海归们已经在方方面面成为现今中国社会的栋梁。

杨振宁为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拉巨额科研经费,私人推荐1200余名年轻学者出国培训。“无偿协助建设实验室几十座”(葛墨林院士语),以清华名义发表SCI论文几十篇,“将清华三个物理研究领域提高到世界一流”(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语)”,杨振宁还个人捐献600万美金以上给清华大学,用于引进人才。杨振宁还邀请、安排林家翘、聂华桐、姚期智、张首晟等多位世界顶级科学家到中国工作,其中做到中科院外籍院士的就有7人。杨振宁还一手促成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创建和第四代光源——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的大项目在中国落户。据李昕,杨振宁还与恢复高考有关,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杨振宁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创始人,该研究院在理论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理论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汇聚众多国际一流学者。他还是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创办人,该研究室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据周光召院士:杨振宁为中国至少培养了10个以上的中科院院士和5个大学(副)校长。他是1971年中美关系松动后回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在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人民的互相了解、促进中美建交、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1971年上半年,杨振宁参与保钓运动,此外他还以公开信的方式直接参加1971-1991年对台统战。1977年,杨振宁创建全美华人协会,1980年创建“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在中国香港和美国筹措资金,策划和资助了CEEC计划(中国学者访问项目),帮助大批中国高端学者到美国著名大学进行深造,归国者有多位当选两院院士,其中就包括后来的北京大学校长的陈佳洱,担任过复旦大学校长的杨福家以及担任过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谷超豪、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薛康、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等人。1983年,杨振宁创建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促成了广州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募得巨额资金,以及4000多平方米教学楼一栋,资助国内纯学术基础研究项目,获得国家部省级奖励几十项。杨振宁还在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海南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学府个人捐资建立“杨振宁奖学金”,帮助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含研究生)完成学业。中国科学院院士龙以明说,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与杨振宁先生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他亲自募款支持并指导应注意的研究发展方向,亲自参加该室举办的多次国际会议,并资助该室博士生毕业后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工作一年。今天,杨先生仍十分关心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发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中科院院士葛墨林说,我一直是在陈省身先生的亲切关怀和杨振宁先生的直接指导下做事情,从他们二位身上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和物理,更包括做人。杨先生虽已年近九旬,但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我们仍向他报告,得到了他的指点和支持。清华大学前校长王大中高度赞誉了杨振宁对清华的贡献:清华物理系有今天的成就,杨教授功不可没。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对杨振宁作出了高度评价,“杨先生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的一面旗帜”。顾秉林透露,他任校长时杨振宁推荐了著名计算机专家姚期智来清华任教,为后来清华引进大量高端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还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了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清华物理系主任朱邦芬院士:杨振宁回国后,在短时间内将冷原子、凝聚态、统计物理三个研究领域短时间内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帮助清华物理系从根本上改变了面貌,亲自做了很多重要的研究工作,我常收到他发来的电子邮件,发件时间经常是晚上10点多、11点。在清华培养出了多名杰出的青年物理学家,其中好几位在国际上已经很有名声。一共发表了近30篇SCI论文,单位都署清华大学,此外还出版了几本专著。最后不过还是在想提起另一位科学家邓稼先附杨振宁与邓老的对话邓稼先病重住院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时,两人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杨问:研究原子弹,国家究竟给了你多少奖金,值得你把命都搭上?邓:原子弹十块钱,氢弹十块钱。

杨振宁在1971年第一次回国访问回到美国后,他对中国的情形做了很多报告。由于他的名望和地位、他的作风和为人,他的演讲和报道在美国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完全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承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

他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所到之处,人们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的情况的报告。他的这些报告,对当地的华侨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接近,杨先生的功劳是非常大的。

当时来自美国、苏联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当局的种种压力,都没动摇过杨振宁的决心、信心。他坚持每年至少回国访问一次,以尽自己的赤子之心。

在最初的几次回国中,杨振宁就把自己的规范场理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介绍到中国。只因当时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对此研究工作没有给予及时充分的注意。

1972年7月,杨振宁在他第二次回国访问中就开始坦言中国科学发展的许多问题,强调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政府应采取一个多注意基础科学的政策,要抓好基础课的教学,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杨振宁当面向周总理提出“片面的平均主义已经毁了中国的科学”。这是学术大师直率的性格。他还建议把《科学美国人》译成中文,让祖国有更多的人了解美国和世界的科学发展。这些意见都被政府所采纳。

为了中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杨振宁不辞辛劳,往返奔波,访问过国内几十所大学。他还应聘担任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几十所高校的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

为了中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他还在我国许多高校主持建立研究机构。1986年他不仅应聘为南开大学的名誉教授,同时应陈省身之邀,负责建立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并担任该所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对这个研究室的建立与发展,杨振宁从组织工作、专家构成、基本规划到学术活动、研究方向、具体课题,他都亲自过问,倾注了大量心血。

为了中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杨振宁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良好的社会关系,筹集基金,设立奖学金。在他的发起和直接的倡议下,设立了各种科技奖和研究基金等。

1998直开始,在清华大学物理基地科学班的教学模式、清华IAS的建立,以及凝聚态和冷原子领域方面,我国的物理学研究的积累很大程度上和杨振宁有关系,尤其是08年前后那些论文,很大程度上对于我国理论物理的研究团队培养做出了贡献。凝聚态和冷原子恰恰也是我国弯道超车、赶上世界水平的领域之一。

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年薪为人民币100万元,但他分文不取,捐给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他还卖掉了自己在美国纽约的一处大房子,向清华捐了100万美元。他把诺贝尔奖金的一部分,也捐给了清华。

杨振宁个人成就1956年和李政道一起发表论文,次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64年加入美籍,1971年回国,是建国后美籍学者访问中国的第一人,同年最早在世界舞台上谈及钓鱼岛问题,1978年倡导建立中科大少年班,1997年促进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建立。2003年回国定居,2004年开始在清华大学教授物理,2015年4月1日放弃美籍,转回中国国籍。

清华大学发表的论文生物

不再仅仅只是看肉眼所见,活体环境下的微观世界也正在向我们展示它独特的 “风景”。历时三年的艰苦攻关,清华大学研究团队成功打破传统光学成像局限,创造性提出数字自适应光学框架,发明了扫描光场成像技术,自主研制出扫描光场显微镜,合称为 DAOSLIMIT (Digital Adaptive Optics Scanning Lightfield Mutual Iterative Tomography),这意味着活体三维、长时间、高分辨率的显微观测最终成为现实。2021 年 5 月 25 日,题为《数字自适应光学迭代层析成像技术使三维亚细胞毫秒尺度活动的小时级长时活体观测成为可能》(Iterative tomography with digital adaptive optics permits hour-long intravital observation of 3D subcellular dynamics at millisecond scale)的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细胞》(Cell)期刊上。该论文由清华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自动化系戴琼海课题组,以及该校生命学院俞立课题组合作完成。该研究将仪器研发与生命科学应用紧密结合,通过深入地交叉合作、迭代开发,构建了一套可解决一系列具体生命科学问题的超级显微镜,为未来更多生物发现提供了可能。论文第一作者、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后吴嘉敏向 DeepTech 介绍:“这项研究最大的成就在于,DAOSLIMIT 能够在大范围的成像视野内,实现分块自适应光学,以横向 220nm 和轴向 400nm 的光学衍射极限分辨率,保持毫秒级的三维成像速度,将哺乳动物活体三维连续观测时长提高到小时级,活体成像时空分辨率大幅提升,而光照对样本的光毒性却大大降低。”现阶段,在离体培养的细胞上进行生命科学研究仍然是主要手段,比如培养的肿瘤细胞,在体外就可以很轻易被杀死。而一旦肿瘤细胞在活体环境内,有着三维血管以及各种各样细胞因子的影响,会让很多药物束手无策。吴嘉敏表示:“我们认为生命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是从体外细胞这种相对简单模式到活体环境下去观测大量不同细胞、不同细胞器间在不同时空尺度下交互的真实过程,比如果蝇、斑马鱼、小鼠、非人灵长类等模式动物,这种越来越复杂的动物模型可能会给人类带来更直接的帮助。但这也给传统成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生物体内成像环境非常复杂,变化非常快,传统的显微成像很难在活体环境内达成较好的成像效果。这就好比学车的时候从固定的训练场里转变到复杂的城市街道以及森林山地一样。”受到三维组织分布、光学像差、光毒性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哺乳动物活体环境内进行高速亚细胞分辨率长时程观测,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极大地制约了脑科学、免疫学、肿瘤学等等的深入研究。正是出于实现高分辨率长时程观测的初衷,该课题组展开了长期的实验研究,而辛苦耕耘终将有收获,此项研究成果把一切都变成了可能。DAOSLIMIT 的这三个突破,其实是以一套技术去整体实现的过程。首先它是一个全新的成像技术框架,能够动态获取成像场景的三维信息,并能在较大轴向范围内保持场景的聚焦,充分利用被激发的整个三维体内的荧光光子,从而能用极微弱光照去来激发整个三维体,并保持足够高的信噪比。传统光场成像,可以通过多角度获得三维信息但严重损失了空间分辨率,主要原因是受到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限制,在空间分辨率和角度分辨率之间存在难以弥补的矛盾,无法同时获得很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很高的角度分辨率。而 DAOSLIMIT 成像方法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绕过了这种矛盾,它能充分利用微透镜本身的光学衍射带来多角度间的频率耦合,结合高速空间扫描,借鉴叠层成像的概念,先损失一部分空间分辨率去获取足够的角度分辨率,再利用样本时空连续性的约束,去恢复足够的空间分辨率,从而同时获得高的空间与角度分辨率。另外一个优势是,DAOSLIMIT 提出了数字自适应光学的框架。在活体组织内,三维折射率的不均匀分布所引起的像差,导致深层成像的分辨率都非常的低。DAOSLIMIT 通过不同角度的光线采集,在数字端进行像差估计和恢复,可以非常高速地实现大范围的自适应光学矫正。最终保证活体成像的时候,分辨率也能够达到衍射极限。“迁移体” 是清华大学俞立实验室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细胞器。得益于 DAOSLIMIT 的运用,迁移体能够在活体哺乳动物内被清晰观测。吴嘉敏表示:“我们同时在多种实验中观测到了迁移体,分别是在斑马鱼与小鼠的活体内,清晰地观测到了迁移体和丝状伪足在哺乳动物体内的生成与变化,以及一系列可能存在的功能。”迁移体在免疫反应方面,会起到类似烽火台的作用。免疫细胞遍布在肝脏表面,移动的时候留下很多迁移体。哪里发生细菌感染或者免疫反应,迁移体就会去通知邻近的免疫细胞,实现大范围的信息交流。而肿瘤转移与此类似,比如肿瘤细胞有时候会被限制在一些比较狭窄的血管难以通过,它就会主动吐出囊泡,去做到更好的扩散。而当肿瘤细胞在血管内会受到冲击时,它还会在相邻细胞间生成丝状结构,帮助抵抗血流流速的压力。至于为什么会选择斑马鱼和小鼠来进行实验?原因在于它们是生物科学研究中比较典型的模式动物。斑马鱼是脊椎动物,特别是斑马鱼幼鱼会比较透明,成像更容易。而小鼠是很小的一个哺乳动物。模式动物越接近人,观测到的现象才越能够对人类 健康 产生越直接的影响。吴嘉敏认为对这种迁移体的观察,可能会对未来生命科学和医学带来几个方面的改变:第一个改变是,现在生命科学研究的许多细胞或者细胞器,可能会在活体环境下展示新的功能或者说新的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以往培养的细胞中不具备的,比如说免疫感染或者肿瘤转移;第二个改变是,迁移体提供了一种新的细胞相互交互方式。以往人们认为,细胞是通过互相接触进行的细胞交互。但现在有了新发现,细胞可能类似于我们寄快递,会在某个位置抛下一个迁移体,通过这个迁移题实现远距离的传输,比如肿瘤细胞的转移。这种新的细胞交互方式,可能会给生命科学会拓展更多的研究领域;第三个改变,体现在临床应用上,研究人员发现血管内,囊泡的数量远远大于细胞本身的数量。好比如 100 毫升血液,它包含一个肿瘤细胞的概率是非常低的,但 100 毫升血液包含有肿瘤遗传物质囊泡的概率,却会有显著的提升。这为未来的早期癌症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门捷列夫曾经说过,科学从测量开始。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才打开了整个微观世界的大门,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觉得科学仪器的发展,能够不断地开拓人类认知的边界。因此我科研上的初心,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去开阔人类认知视野,拓展科学的边界。” 吴嘉敏表示。而 DAOSLIMIT 显然就是一个这样的科学仪器,通过计算成像的手段,让人们去了解或者说看到更广泛的一个世界,从而推动包括细胞生物学、肿瘤学、脑科学等在内的整个自然科学的进步。因为像这类基础科学,包括细胞与细胞间的交互作用以及细胞器间的交互作用,在单个细胞层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吴嘉敏告诉 DeepTech:“但是当某个细胞或细胞器处于真实的生命体内时,表达的功能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更复杂的层面,而在体外并不具备这样的研究环境。由于在活体内的传统成像难以观测,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旁敲侧击的方法去理解它扮演的角色。而我们为这系列问题都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最重要的是,DAOSLIMIT 的实用价值并不止于此。首当其冲的就是药物筛选,比如一些往常异常艰难的关于类器官的药物筛选,因为有了更好的成像能力,人们就可以在活体的环境下,给出更多更真实、更高效的药物筛选建议。据他介绍,团队下一步要做的是介观尺度的动态三维成像,一方面它能够助力实现百万,千万量级的神经同步记录,另外也能够去开拓被他称之为介观尺度的生命科学,这也是戴琼海院士团队一直努力的方向。除此之外还可以引申到另外一个问题,因为以往的光显系统设计更多的是为人眼进行的设计,表现为一种模拟化的成像方式,从而对光学信号进行模拟变换,让人眼看到的图像更清晰。但是在信息化智能时代,我们需要设计一种新的光学系统,它是为机器服务的,智能光场成像就是其中的典型。未来,科学仪器的地位将会不断提升,也必定会有更多新颖、先进的机器涌现出来,陪伴着人类开拓更广阔的科研无人区。

狗咬狗,说不定是写手写的呢。

清华大学发表论文

清华大学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亚洲第一,同时也位列中国大陆第一,世界第16名,北京大学紧随其后,位列全球第17名。

我认为硕士学位应该发表论文,因为如果你能读到硕士,就说明你的水平还是非常高,并且很多时候能够在论文中体现你的文化水平,也能够让你更更好的被其他高校所录取

我觉得没有十分的苛刻,因为清华大学的学子本来对他们就应该有高要求的做法,因为他们毕竟是才子,能考上这个大学的学生都具有非一般的能力。

对此我觉得是件非常好的事情,因为就我国的学科设置来说,我国的硕士生其实是不具备发表论文的条件的。因为发表一篇论文,我觉得其最大目的还是去探寻一些新角度新观念,告知大众一些自身的新发明新创造。而我国的硕士,其实他们还停留在一个对人类已探寻到的知识的吸收过程之中,无法在短期内就提出一些更新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写的东西价值没有那么大。

当然,换句话说,你也许会问,但是我们现在的硕士已经发表了硕士论文,这又做如何解释?我想说,不仅硕士有硕士论文,连本科生都要写论文。而这样的论文,大部分质量是不高的,要达到毕业要求,被迫而写的。

我们都在说论文的抄袭事件,而我们也该思考一下论文抄袭事件的频发,其实也有其背后原因。比如大部分根本没有达到论文写作硬性条件的人,偏要去写论文。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当然是很希望我国的所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都可以积极努力的去探索这个世界哲理层面以及物质创造层面的真理,但是真理的创造是需要时间的,研究生们只有短短的三年时光,这三年时光一定要出一个成就,其实这还是比较难的。

我想与其让学术泰斗们看着他们手下的硕士研究生写出的幼稚至极的文字,还不如暂时思考一下这个硕士论文这一硬性条件的存在的必要性。我国发论文都是要向学术期刊交费的,因为像学术性的文章一般都是内部生产,内部消化的。我想那高昂的版面费以及硕士研究生投入在这些论文背后的时间与精力,是不能完全与这片粗糙的论文的价值相等同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