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山西大学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9:35:13

山西大学发表的论文

2014年9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建有6个院级研究所(研究中心)。 院级研究所(研究中心):独立学院教育研究室、会计应用研究中心、山西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商法研究中心、文化传媒研究所、美学与城市文化研究室 学院在2001年至2005年建校初期本校完成院级科研项目84项,省级科研项目2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共撰写省级论文305篇,国家级45篇。同时编著专著及教材58本。完成国家级专利1个,省级获奖项目1个,鉴定成果共5个。2011年,第二届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喜获优秀成果奖7项。2012年,学院获得“百部(篇)工程”优秀成果奖5项。 2014年,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发表国内论文1079篇,数量位居全国独立院校第一。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2012年度“百部(篇)工程”获奖成果统计表 序号成果名称著作人获奖等级1上市房地产企业各生命周期阶段资本结构研究陈增寿、陈湘二等奖2道德推脱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王兴超、杨继平二等奖3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间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冯江茹、范新英三等奖4提升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魏卞梅三等奖5会计电算化陈立新、张霞、高建英三等奖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截至2014年7月,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03万册、期刊1316 种。

这个的话,每个学校的制度都是不一样的,最好还是先问问学的制度是怎么样的,然后再去发就可以了

行龙,1958年生于山西新绛。中国人民大学史学博士,山西大学博士后,山西大学副校长,兼任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1993年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4年破格晋升教授。山西大学中国史、经济史博士生导师。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山西省首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史学会理事,山西省历史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委员会会议评审专家,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山西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委员会委员等。教书育人,为师天职。1985年留山西大学工作后,一直坚守教学一线,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先后主讲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社会史、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课程。1992年,“创建中国近代社会史新学科”(合作)获前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3年、2010年两次获山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年主讲“区域社会史导论”获教育部精品课程,次年,该教学团队获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10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2年,主讲“区域社会史导论”列入教育部第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计划;1995年以来共指导培养硕士生、博士生50余名,其中,胡英泽博士论文获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多人获山西省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奖;山西省首批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主持教育部规划教材《中国近代社会史概论》的编写。著书立说,耕耘不辍。近30年来,共出版学术著作10余种(含主编、合著),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多数在国内外一级刊物发表。代表作《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1992)被誉为“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近代人口问题的专著”;《近代山西社会研究》(2002年)“代表了社会史研究的一个方向”;《走向田野与社会》(2007年)被称为“社会史研究中国化的代表作”;《阅档读史——北方农村的集体化时代》(2011年)“是一部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很有学术价值的著作”;1988年开始主持山西省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主持国家出版总署规划项目“当代中国基层农村档案资料”(101册)及中日合作研究项目。发表山西大学第一篇CSSCI论文。专著及论文先后4次获山西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等刊全文转摘。先后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地讲学与访问。鉴往知来,服务社会。创建全国第一个“集体化时代的农村社会”展览馆,被列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山西藉学者第一个登坛“文源讲坛”,为领导干部讲授“水资源与山西社会变迁”;多次为山西省委组织部干部自主选学班授课,学员反响热烈;专著《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被誉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历史读本”;主持山西大学百年校史系列丛书,《山大往事》(2002年)坊间流行甚广。1979年考入山西大学历史系,1982年大学提前毕业考取研究生。1985年至1997年山西大学历史系教师;1998年至2002年山西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处长;2003年起任山西大学副校长,先后分管社科研究、人事、教学、审计、职称评审、学生工作、就业分配、师资培训、图书馆、网络技术等工作。 1979.09-1982.07山西大学历史系,学士;1982.09-1985.07 山西大学历史系,硕士;1995.09-1998.07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2000.06-2002.03 山西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工作;1985.08-1986.09 山西大学历史系助教;1986.09-1991.07 山西大学历史系讲师;1991.09-1994.08 山西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1994.09-2000.07 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2000.07-至今 山西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山西大学发表论文

这个的话,每个学校的制度都是不一样的,最好还是先问问学的制度是怎么样的,然后再去发就可以了

省级、国家级、核心 加分不一样

你好,辅导你可好的

山西大学不是211,1998年,成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大学。2005年,成为山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2012年,成为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入选高校之一,迈上了国家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新平台。

2014年,具有六十年办学历史的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山西大学,学科结构进一步完善。2016年,成为国家中西部“一省一校”重点建设大学。

2017年,山西省出台意见支持山西大学深入实施“1331工程”,对标“双一流”实现率先发展。2018年,在省部共建和“一省一校”建设基础上,我校正式成为教育部和山西省政府合建的部省合建高校。

扩展资料:

山西大学坐落在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都——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其悠远的文脉可以上溯至明代三立书院及清代晋阳书院和令德书院。

早期的山西大学堂中西合璧、文理并重,办学思路开阔,育人理念先进,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三晋大地百年文化科教的重镇。

参考资料:

山西大学-学校简介

山西大学论文发表

本科在读:评奖学金、评三好生:发表论文可在终测时加分,对于评国家奖学金,一篇文章可加4-10分。取得学位:国家二级、英语四级不过可发表论文代替,由违纪处分可发表学术论文抵消。

学院一贯坚持走教学与科研并重之路。历史学专业先后被评为山西省品牌专业(2005年)、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区域社会史导论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世界近代史、中国古代史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多门本科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多位教师被评为省级、校级教学名师。由乔志强先生主讲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程人乾教授主讲的“世界经济与政治”两门课程的教材早在1992年均被评为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我院教授参编的3部本科教材被列为教育部统编教材,长期推广使用。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在国家和省部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926篇,出版专著 52部,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40余项。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总经费达700余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这些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科建设的再上水平。学院现有在校生668人,其中本科生439人,硕士生211人,博士生18人。本科生生源来自全国 18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历史专业193人,旅游管理专业199人,考古与博物馆专业47人。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院有相声协会、旅游协会、红枫志愿者协会、文物爱好者协会、收藏协会等学生社团,自办《百草园》杂志,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显著提升。学生考研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许多学生被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录取。学生在校内外各种大赛及活动中表现突出,展现出我院学子的风采。学院设有图书馆、文物陈列室,并与山西博物院、晋祠博物馆、山西商务国际旅行社、五台山五峰宾馆、晋城市金辇大酒店等企事业单位建有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适应山西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事业的需要,学院不仅在旅游管理专业基础上与山西省旅游局合作创办了“山西大学旅游学院”,在考古学、博物馆学、历史学专业的基础上与山西省文物局合作创办了“山西大学文博学院”,而且还鼓励教师走出去,直接参与国家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如旅游专业的张壁古堡的历史考察、文水县则天庙景区旅游规则、右玉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太谷县任村乡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应县山阴代县跨区域旅游规划、永和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皇城相府中华字典博物馆策划等项目,考古专业的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发掘、山西明代长城资源调查报告、重庆市万州区高峰镇朝阳村余家河遗址考古发掘、重庆市三峡库区开县文物考古发掘、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河北省南吴会墓地勘探与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库区考古发掘等项目,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专业的发展。学院一向注重加强和扩大对外学术交流。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到国内外大学进修、访学20余人次;由我院发起和协作的国际学术会议和全国性学术会议10余次,先后同10个国家和地区的20所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了合作交流,聘请了26位学者为客座教授。学院正根据山西大学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的战略部署,凝心聚力,坚定不移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共创学院的美好明天!

这个的话,每个学校的制度都是不一样的,最好还是先问问学的制度是怎么样的,然后再去发就可以了

山西大学学报发表后的论文

1. 发明专利:一种盐湖净化脱色的方法(CN1673124A),第二完成人2. 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水中除氟的改性壳聚糖交联树脂及其制备方法(ZL2007 1 018294.X),第一完成人3. 李华 时伟宇 邵宏波 邵明安 The Remediation of the lead-polluted garden soil by natural zeolite,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工程类2.337,169:1106-1111,2009-4,特一级4. 时伟宇 邵宏波 李华 邵明安 杜圣 Progress in the remeidaiton of hazardous heavy metal polluted soils by natural zeolit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工程类2.337,2009,5(170):1-6特一级5. 时伟宇 邵宏波 李华 邵明安 杜圣 Co-remediation of the lead-polluted garden soil by exogenous natural,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337工程类,2009,169(136-140),特一级6. 武瑞平 李华 曹鹏 风化煤施用对复垦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植被恢复的影响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9):1855-1861,二级学科主学报(一C)7. 李国军 李华 狄贞珍 刘蕾 不同钾水平对苗期玉米铬的吸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11):2246-2250,二级学科主学报(一C)8. 陈绘丽 窦春娇 吴艳波 李华 席小莉 杨频Structure-Specific Binding of [Co(phen)2(HPIP)]3 to a DNA Duplex Containing Sheared G: A Mismatch Base Pairs, Journal of Inorganic Biochemistry 3.663生物类,2009,103(5), 827~832 sci核心A区(特二级)9. 李华 李永青 沈成斌 尹建平 贺振伟 风化煤施用对黄土高原露天煤矿区复垦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27(5):1752-1756二级学科主学报(一C)10. 李华 孔令冬 改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及其除氟性能研究,中北大学学报,2008,29(4):352-355其他正式刊物(二B)11. 李华 时伟宇 吴弢 外源沸石对铅污染菜园土修复作用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6(6):2067-2070,2007-11,二级学科主学报12. 李华 毕如田 乔显亮 基于GIS技术的耕地土壤,土壤,39(4):646-651,2007-4,统计源(二A)13. 毕如田 白中科 李华 郭青霞 大型露天煤矿区土地扰动的时空变化,应用生态学报,18(8):1908-1912,2007-8,二级学科主学报(一C)14. 毕如田 白中科 叶宝莹 李华 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景观结构及其分形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3(4):339-344,2007-4,统计源(二A)15. 毕如田 白中科 李华 叶宝莹.基于3S技术的大型露天矿区复垦地景观变化分析,煤炭学报,2007,32(11):1157-116116. 毕如田 白中科 李华 李卫祥.基于RS和GIS技术的露天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农业工程学报,2008,4(12): 201-20417. 程芳琴 李华 刘畅 陆小华 董川 用活性炭吸附法除去盐湖卤水中杂质,无机盐工业,2007,1: 51-53.,2007-12,统计源(二A)18. 曹鹏 李华 李永青 尹建平 两种测定风化煤与土壤腐殖酸含量方法的比较,中国农学通报,(23)1:277-279,2007-1,统计源(二A)19. 李华 毕如田 程芳琴 吴俊兰 钾锌锰配合施用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中国土壤与肥料,204:46-50,2006-8,统计源(二A)20. 孔令冬 何积秀 王爱英 李华 含氟水治理研究进展,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6(8):143-144,2006-8,其他正式刊物(二B)21. 李达 杨凤玲 李华 程芳琴 浅谈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煤化工,2006(34):25-28,2006-5,统计源(二A)22. 李华 骆永明 宋静 吴龙华 P.christ Degradation of benzopyren in an experimentally contaminated paddy soil by vetiver grass,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28(1-2):172-177,2006-2,sci核心B区(一A)23. 李华 程芳琴 王爱英 杜红梅 三种水生植物对CD污染水体的修复研究,山西大学学报,28(3):325-327,2005-8,统计源(二A)24. 程芳琴 李华 罗安程 董川 聚合絮凝剂法盐湖卤水除浊研究,水处理技术,31(8):62-64,2005-8,统计源(二A)25. 杨凤玲 程芳琴 李华 氯乙烯高沸液的精制技术及综合利用,聚氯乙烯,177(3):39-40,2005-3,其他正式刊物(二B)26. 毕如田, 李华. 不同地形部位耕地微量元素空间变异性研究-以永济市为例. 土壤, 2005, 37(3), 290~294.27. 李华 程芳琴 张秋华 重金属镉污染水体的吸附修复研究,无机盐工业,37(3):43-44,2005-3,二级学科主学报(一C)28. 李华 杨凤玲 程芳琴 蒙脱土与沸石对焦化废水中酚的去除效果比较研究,煤化工,121(6):41-43,2005-12,统计源(二A)29. 李华 程芳琴 郭吉刚 推进清洁生产促进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生产力研究,2004第9期110(9):141-143,2004-9,一C级30. 程芳琴 李华 姚少华 化学法处理废水氨氮的研究,无机盐工业,193(6):52-54,2004-4,统计源(二A)31. 吴龙华 李华 骆永明P.Christie. Nutrients can enhance phytoremediation of copper-polluted soil by Indian mustard.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2004, 26: 331–33532. 刘世亮 骆永明 丁克强 李华 曹志红 吴龙华 宋静 菌根真菌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修复研究,地球科学进展,19(2):197-203,2004-4,统计源(二A)33. 程芳琴 李华 湿式筛板除尘器的设计与应用,化工环保,24(1):66-67,2004-2,统计源(二A)34. 毕如田 王镔 段永红 李华 张耦珠 王晋民 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土壤学报,41(6):962-968,2004-12,一级学科主学报(一B)35. 王五一 李华 从水价调整浅析山西水资源状况,山西能源与节能,35(4):37,47,2004-12,其他正式刊物(二B)36. 程芳琴 李华 田园春 盐湖卤水净化除杂的试验研究,山西大学学报,27(4):392-397,2004-10,统计源(二A)37. 吴龙华 李华,骆永明. 铜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养分调控研究,第八届全国青年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2002年11月4-6日,福州,p96-10038. 李华 骆永明 宋静 不同铜处理水平下海州香薷的生理特性和铜积累研究.土壤,2002,34(4):225-22839. 李华 杨肖娥 罗安程 不同氮钾条件下水稻基因型氮、钾积累利用差异.中国水稻科学,2002,16(1):86-8840. 李华 杨肖娥 罗安程 不同氮源与钾水平对杂交组合及常规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1,7(3):278-28441. 李华 杨肖娥 罗安程 水稻适应钾营养胁迫及其遗传特征.《迈向21世纪的土壤科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p122-125

1.精神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哲学译丛,1983,1期2.用系统原则研究人类认识结构的必要性,新华文摘,1983,2期3.论科学发展因素的系统性,山西大学学报 (哲社版)1983,4期4.一个杰出的科学研究纲领—试论牛顿的科学方法结构,哲学研究,1984,1期5.科学美及其在理论评价中的功能,山西大学 学报(哲社版),1985,2期6.略论爱因斯坦的理论价值观,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5,4期7.伊姆雷·拉卡托斯及其科学哲学,百科知识,1985,5期8.略论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思想,山西大学学报(哲 社版),1986,4期9.加强哲学家与自然科学家的联盟,晋阳学刊,1987, 3期10.普特南由“强”向“弱”的转变—普特南的科学哲学思想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1988,5期11.邦格的物理实在论,哲学研究,1989, 10期12.普特南的数学实在论,哲学研究,1989,1期13.浅析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实在论思想,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9, 1期14.科学理性与科学实在论,江海学刊,1989, 1期15.语义分析方法在现代物理学中的地位,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 1期16.语义分析与马赫,自然辩证法研究,1989, 2期17.科学理性与经验实在—对尼尔斯·玻尔物理哲学思想的分析,海军电子工程学院学报,1989, 2期18.隐变量观念与科学实在论,晋阳学刊,1989, 4期19.二十世纪西方经验主义思潮的演变,自然辩证法通讯,1989, 4期20.科学实在论的形式,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9, 4期21.剑桥大学的管理与教育机制,山西高教研究,1989, 4期22.社会科学探索的“诺亚方舟”,晋阳学刊,1990, 1期23.语义分析方法的本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0, 2期

山西大学包晗发表的论文

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有着比较长久的历史,已经走过了六十六年的风雨历程。三十年代民族救亡 物理学系艰难诞生物理系是山西大学的一个资深大系,有着比较长久的发展历史。早在1902年山西大学成立后的初期,中斋高等科中就开设了物理学科,讲授《物理学教科书》,并建立了物理实验室。1911年建立了理工科。1935年7月建立了理学院。1936年9月理学院正式开办了物理系。当年,招生19人。制订了教学计划,开设普通物理、电磁学、热力学、声学、光学和高等数学等29门课程。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学校迁往临汾,11月8日太原沦陷,省府下令学校停课,师生各自行动,流落四方。以后因战乱未再招生而搁置停办。五十年代振兴教育 继往开来殚心建系太原解放后,1949年9月重建山西大学理学院。1951年建立了理化专修科。1953年院校调整,撤销山西大学建制。山西师范学院独立建院,理学院并入师范学院,设置理化专修科,成立物理教研组,建立物理学实验室,购置仪器设备700余种。随后,积极创造条件,重新开始筹建物理系。1955年9月1日,建立了物理科。共有教职工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助教7人,教辅1人。当年招收专科生52人,学制二年。开设了普通物理等课程。1956年教职工增加到1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助教7人、教辅2人、干部1人。继续招收二年制专科生113人。在校生人数达到165人。同年,受省教育厅委托,举办了中学师资短期培训班。物理科的建立和发展为重建物理系创造了条件。1957年9月1日,各种条件孕育成熟,正式成立了山西师范学院物理系。设置普通物理教研组、实验物理教研组和普通物理实验室。共有教职工2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助教16人,教辅2人,工友3人,干部3人。当年招收四年制本科生51人,专科生44人。在校生人数达到208人。当时,教学活动和办公地点设在校北院平顶楼内。1958年,教育大革命,各项工作迅速发展。教职工人数增至35人。继续招收四年制本科生,数学系又转来一个本科班,共158人,招收二年制专科生76人。在校生人数达到329人。当时,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为适应教学科研的需求,开始积极筹建物理教学大楼,设计面积10080m2。同年,从57级本科生中,先后选送10多人到北大,南开等大学学习进修,为本系培养教师;又抽调12人到中科院山西分院物理研究所工作;以后,陆续抽调部分学生提前工作。其余20多人按时毕业。省教育厅,委托物理系筹建山西省教学仪器厂,修建了厂房,购置了机床设备,调进了工人,开始了正规生产。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下马。物理系留用部分人员和设备,组建了物理工厂,供教学实习使用。中科院山西分院,依托物理系筹建原子能研究所。1959年3月6日,原子能研究所正式成立,并开展科研工作,研制成功静电电子加速器。1961年从物理系撤走。党的组织,建立系一级党支部,党员9人,配备专职党支部书记,加强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成立系委会,设正副系主任,教研室设主任,学生各班设辅导员。1959年,省委决定恢复原山西大学建制,重建山西大学。2月成立筹备委员会,9月1日正式成立新的山西大学。同时,建立物理系。组建了系党政领导班子,建立了党支部,配备了专职党政干部。当时,全系共有教职工21人。当年招收五年制本科生111人。校址设在师范学院北院新建图书楼内。五十年代,物理系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模式逐步形成,科学研究初步展开,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已经形成了奋发进取的良好氛围。到五十年代末,两校物理系教职工人数达到79人,在校学生达到538人。已培养三届专科毕业生209人。六十年代院校合并 同心协力艰苦创业1960年,国家遇到暂时经济困难。学校面临艰苦创业时期。1961年,省委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决定将新建的山西大学同山西师范学院合并,重组山西大学。6月26日召开两校合并工作会议,宣告正式合并。同时,两校物理系也随之合并。接着,调整了系党政领导班子,建立了物理系党总支委员会。同时,在教工和学生中,建立了党支部、团支部和教工会,配备了专职政工干部,各项工作走上了正规。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断加强。两校合并后,物理系的规模扩大。建立了理论物理、固体物理、无线电和普通物理四个教研室。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增多,资金投入增加,办学实力增强。当时,全系教职工10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助教68人;教辅13人,工人9人,党政干部8人。在校学生人数共667人,其中五年制本科生318人,四年制本科生301人,专科生48人。1962年,稳定教学秩序,加强学科建设。同时,新建了中级物理实验室,并加强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无线电和固体等实验室的建设。同年暑期后,物理系由校北院平顶楼迁入新建物理大楼,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1963年,贯彻“高教60条”。加强基础课教学,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开设专业课,第一届五年制学生分三个专门化组进行专业课学习,即理论物理专门化,固体物理专门化,无线电电子专门化。1964年,贯彻“少而精”原则,开展启发式教学。精减教材,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各教研室深入讨论,进行了一系列的教改尝试。实行开卷考试,试行半工半读。当时,64级是学校理科半工半读试点班。每周四天上课,二天劳动。物理工厂扩大,迁往学校蕴华庄新建厂房,有机床32台,技师3人,技工5人,徒工4人,指导教师8人,作为半工半读劳动实习的基地。1965年,贯彻毛主席“七·三”指示。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在60年代前半期,全系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党中央“八字方针”和“高教六十条”,学习毛主席“七三”指示和“春节讲话”精神,认真开展教育改革,不断整顿教学秩序。克服教材杂、学时多、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贯彻“少而精”原则,开展启发式教学,加强基础课和实验课教学工作。同时,不断修定教学计划和科研规划,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为了提高教师水平,选派部分教师脱产进修,到北大、北师大学习提高。邀请国内知名教授来系作学术报告。同时,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坚持又红又专方向。开展“学习雷锋”、“学习王杰”、“学习焦裕禄”、“学习毛主席著作,做毛主席好学生”的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红专辩论,争当“五好学生”、“优秀团员”,争创“先进团支部”和“先进班集体”等活动。学生自觉做到“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开展勤工俭学,自己打扫卫生,自己理发,修理课桌等,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当时,教师参加了“反右倾”、“反浪费”和“机关革命化”运动。大批师生停课下乡,参加了“四清”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6年初,物理系有了很大的发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系教职工发展到1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7人,助教67人,教学辅助人员13人,工人11人,党政干部10人。全系学生五个年级共有332人。当时,全系教学计划严谨、教学秩序良好,教师结构合理、教师水平较高,专业设置较全、教学质量较好,科研规划先进、师资培养正规,党政工团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思想素质较好、政治空气较高。全系出现了兴旺发达的景象。同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全系被迫停课,停止招生。1968年9月27日,工军宣队进驻学校。1969年8月26日,物理系成立革命领导小组,由工军宣队、教师和学生共10人组成。12月26日全系师生战备疏散,步行到昔阳县河西村,参加“清队”、“一打三反”。少数教师、工人留守学校,恢复筹建物理工厂。61级至63级学生先后到部队农场锻炼后分配工作,64级和65级学生共126人留在学校。七十年代拨乱治校 整顿教学曲折前进1970年3月,抽调10多名教师、干部由昔阳回校,扩建物理工厂。先后调进技术工人10多人,两次招收徒工102人。9月,全系教职工陆续返回学校,在物理工厂各车间参加劳动和政治学习。1971年2月前,64和65级学生相继分配离校。物理工厂又招收徒工18人。下半年,全系党员参加整党工作,教师参加学习。1972年4月,恢复招生。“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第一批招收学员68人。学制三年。设有三个专业,即物理专业、无线电专业和光电子专业。同时,组建了光电子教研室,重建了普通物理及无线电专业基础实验室。1973年5月,物理系恢复原来的领导建制。调整全系党政领导班子,设立系主任、系副主任,恢复建立党总支委员会。同时,开始整顿教学秩序,制定教学计划,加强基础课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年年底,电子工厂从物理系分出,由省电子厅和学校统一管理。1975年,整顿教育,教学秩序稍趋安定。1976年,招收社来社去学生71人。1977年,全系党员、教师参加整党整风。从1972年到1976年,招收工农兵学员五届,共415人。当时,在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视学生学好基本知识,在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强调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围绕典型产品组织教学,学习电动机、拖拉机、柴油机、水泵和收音机、电视机等。实行开门办学,组织学生下厂、下乡进行实践。1978年初,改革招生制度,实行高考。当年,招收77级四年制本科生98人。分设四个专业,即物理专业、无线电专业、光电子专业和固体专业。同时,组建了应用光电子实验室,当年暑期开始招收研究生7名。同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物理系教师代表参加了大会,一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全系师生学习落实会议精神。6月,正式开始评定职称。第一批晋升副教授3人,晋升讲师38人。七十年代后期,全系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规,教学科研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79年底,全系教职工人数发展到16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48人,助教61人,教辅23人,工人18人,干部12人。在校学生总数为335人,其中研究生7人。八十年代教育改革 建章立制稳步发展进入80年代,全系教学秩序、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规,进入了稳步发展的新时期。1980年,中央提出教育要在八十年代有个大的发展。因此,物理系一方面加强学科建设,加紧教师培训;另方面扩大招生人数,保持每年招生100人左右;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师生中开展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全系教职工积极工作,创造条件,满腔热情地迎接教育大发展时期的到来。同年,物理系无线电专业教师参与计算机科学系的筹建工作,并抽调9名教师到新建系工作。1981年,开始探索如何建立新的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课,增开选修课,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领域。同时,贯彻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强调做好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同年,光电子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2年,全系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在学生中掀起建设“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班组”,开展“五讲四美”活动。1984年5月31日,建立激光与光纤信息传输研究所,开展激光技术与光纤通讯的研究。次年,正式更名为光电研究所。主要从事量子光学和光电子技术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同时担任光学学科硕士生的教学任务。同年12月30日,学校确定光电子物理为学校重点学科;增设固体材料分析专业。1985年,全系党员参加整党。1986年,调整教研室,设立应用物理教研室、理论物理教研室、无线电教研室、固体物理教研室和光电子教研室,建立计算机室。并分别任命了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1989年3月24日,省教委批准建立理论物理研究所。八十年代,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多次召开老教师座谈会,中年教师座谈会和青年教师座谈会,广泛听取教改意见。制定改革措施,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对教师工作、教学科研工作、实验室建设工作和学生工作都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推动全系工作向前稳步发展。一是加强教师培养工作。先后选派35名教师出国留学、进修和考察。其中青年教师出国学习16人,选送国内重点大学学习10人,参加校内研究生课程班学习9人。同时,邀请国内外专家22人次来系进行学术交流。二是鼓励教师搞科研。全系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中发表在重要权威刊物上的48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9篇;承担各类科研和应用课题80多项,总计科研经费100多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大科技应用项目32项,获得国家科学发明专利2项。同时,有一批应用科技成果通过了技术转让。三是学科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光学学科和理论物理学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带动着其它学科向前发展。四是实验室建设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设有基础物理、近代物理、应用光电技术、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四个实验室及固体物理实验组。仪器设备总值达700万元以上。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新添置的。主要大型设备有:YAG泵浦染料激光器,光学多通道分析仪、光纤综合数据测试设备、频谱仪、高温万能金相显微镜、博斯卡计、X射线衍射仪等。五是资料室藏书大量增加。图书5000多册,学术刊物100多种。六是在教学上,探索如何建立新的合理的课程体系。抽调师资力量加强基础课教学,增开实验课和选修课,要求正副教授上讲台,必须讲好一门基础课和专业课。因此,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八十年代末,物理系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教师质量和教师结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绩,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都有了显著提高。当时,全系教职工110人,其中教师7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38人,占教师人数的48.7%。学生在校人数达到430人,其中本科生404人,研究生26人。这些,为九十年代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基础。九十年代科教兴国瞄准前沿拼博奋进在80年代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九十年代,物理系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实验设备、业务管理和学生培养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累累成果。1990年5月12日,正式成立理论物理研究所。实行所系合一的领导管理体制。同时,理论物理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1年5月3日,成立应用光电研究室。人员编制5人。同年,重新调整、规范专业设置、教研室和实验室设置。专业设置有:物理学、光学、电子学与信息系统;教研室设置有:基础物理、理论物理、固体材料、光电子、无线电电子和德育教研室;实验室设置有:普通物理、近代物理、基础电子学、电子信息、应用光电子、固体材料及开发、数字电路和微机实验室。1993年4月,组建“激光加工中心”,并正式对外服务。1993年5月,省教委批准增设本科专业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方向材料物理与技术、专科专业电子技术与应用。1993年10月28日,经学校批准筹建“电子信息技术系”。1993年12月17日,光学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4年3月14日,省教委晋教人字[1994]7号文件批准增设电子信息技术系。4月2日电子信息技术系正式挂牌成立。电子信息技术系是在物理系无线电专业和光学专业的基础上,经多方论证和充分准备建立起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光和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光、机、电一体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趋势。为此,进行专业结构调整,适应社会需要,已是势在必行。电子信息技术系就是在这一情势下,应运而诞生了。新系开设四个本科专业,即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应用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应用光学。开设一个专科专业、即电子技术与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系成立后,从物理系抽调教职工4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1人,讲师10人,助教7人,实验师4人,助理实验师1人,技工和干部7人。当年暑期正式招生。招收第一届本科生83人,专科生34人;从物理系转来91级至93级本科生166人,93级专科生42人。在校学生总数325人。同时,物理系的规模相应缩小。教职工人数为4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10人,助教4人,教辅8人,技工3人,行政干部5人。本科生130人。专业设置三个,即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和材料物理,物理学专业分“基地”班和师范班。1994年11月25日,国家教育委员会教高[1994]15号文件批准物理学专业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专业点。主要为物理学及相关学科输送研究生。“基地”由物理系、电子信息技术系和光电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共同支撑,并成立了“基地”教学和管理委员会。同年,全系试行学分制。1995年,光学学科被批准为山西省第一批重点建设学科。1996年,省教委把光电研究所定为省重点研究所。1997年,省科委、省计委、省财政厅、省教委定光电研究所为省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同年9月7日,学校正式批准建立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建立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是学科发展的大趋势,条件也比较成熟。一是两系两所有一支结构合理、能满足各层次教学科研要求的、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可以招收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二是教学、科研设备齐全,能够满足教学、科研需要;三是科研和开发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学院建立后,保持系所建制不变。学院职能是统一协调和决定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科研方向及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学院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发挥基础学科优势,理工紧密结合,多学科交叉渗透,拓宽应用方向,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1997年9月20日,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正式挂牌。同时,举办物理系重建40周年庆祝大会。参加庆祝大会的系友共500多人,回顾了物理系重建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四十年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中做出的成果。校友欢聚一堂,为学院的发展献计献策,增添力量。1998年6月17日,理论物理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光学工程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理论物理成为山西省的重点学科。1999年2月12日,获准建立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省科委、省计委、省经委、省财政厅、省教委批准建立省光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九十年代,院系所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在教学和科研、学科和学位建设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先后建立了新的学系、学院、研究所、研究室、实验室;增设了新的专业和学科,建成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完成科研项目50多项,发表论文500余篇,科研经费400多万元,获省科技进步奖、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共36项;教师队伍向年轻化、高学位、高素质发展,中高级职称占到教师总数的73%,中青年教师占到90%以上,获得优秀专家、优秀科技工作者、三育人先进个人、劳动模范、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员干部的60多人次。在校学生779人,其中,本科生731人,研究生48人。这些,都为新世纪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的世纪新的机遇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跨入21世纪,学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2000年,物理电子学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光学学科成为教育部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2001年10月16日,国家科技部“国科发基字[2001]399号文件”正式批准建设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太一院士、本院名誉院长亲临指导工作,并作学术报告。致力于物理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理论物理、光学等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及申报工作。2002年5月8日,山西大学将隆重庆祝百年华诞。同时,学院、系、所也将举行建系六十六年庆祝活动。百年校庆后,全院师生将会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中,继续努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再攀高峰。在今后几年、十几年中,将要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努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实践的综合素质较高、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高级人才;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基础、拓展应用,互相渗透、衍生新的学科;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发掘科研潜力,在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应用、量子保密通信、量子场论和量子力学、电磁理论、凝聚态理论等方面进入世界前沿阵地;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开展光压缩器系列产品的研制生产,加强量子基础对高新技术影响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充实和提高,使青年教师绝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同时,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和各项管理工作都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到2010年,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将进入地方院校同类学科的先进行列。2011年,开设新专业软件工程(软件电子技术方向)。忠诚教育勤奋耕耘 累累硕果光辉史迹物理系从1957年重建至今,四十五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只有几个教师、几十个学生开始,发展到已经拥有博导、教授等百名以上的教师队伍,具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千人以上的学院。现今,学院专业较全、学科领先、人才济济、成果累累,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一定的声誉。建立学院初具规模。物理系在45年的不断发展壮大中,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衍生建立了光电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和电子信息技术系,又不失时机地联合组建了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构筑了崭新的物理大厦,展示了物理学发展的广阔前景,标着志物理学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进入了新的更高的层次。学院现有教职工人数124人。其中,省科技功臣2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21人;教授26人,副教授15人,讲师31人;高级实验师4人,实验师5人;副研究员1人。在校博士生23人、硕士生96人,本科生939人,共1058人。在站博士后2人。学科建设成绩显著。45年来,学科与学位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学院两系两所有7个本科专业,有国家“基地”专业点,四个硕士点,二个博士点,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省级重点学科,五个省级合格实验室,一个省、部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体系。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经过四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从基础到前沿,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科学研究进入前沿。全院教师发表论文1000余篇,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200余项。获省和国家各种奖励100余项。不少论文和科研项目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有的达国际前沿和领先水平。特别是光学和理论物理学科的研究,已经进入世界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设备先进图书充足。现有大型仪器设备100多套件,总资产2500多万元。资料室藏书6000余册;中外学术刊物300多种,3600余册。人才培养遍布全国。45年来,培养不同层次的物理学人才5366人。其中:专科生572人,本科生4511人,硕士生239人,博士生44人。另外,成人教育2168人。这些物理学人才遍布全国各地,不少人留学国外或参加工作。许多人成为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各条战线的模范人物,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抚今追昔,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45年来,从重建系到新建院,历届党政领导,全体师生员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立志勤奋耕耘。前辈奋斗、后辈拼搏,继往开来、创新开拓,赢来了今天的巨大变化,取得了累累成果,创建了光辉史迹,为物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现今,继续工作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第一线的师生员工,一定会昂首新世纪、再创新辉煌,把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建设得更前沿、更美好。

2014年9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建有6个院级研究所(研究中心)。 院级研究所(研究中心):独立学院教育研究室、会计应用研究中心、山西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商法研究中心、文化传媒研究所、美学与城市文化研究室 学院在2001年至2005年建校初期本校完成院级科研项目84项,省级科研项目2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共撰写省级论文305篇,国家级45篇。同时编著专著及教材58本。完成国家级专利1个,省级获奖项目1个,鉴定成果共5个。2011年,第二届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喜获优秀成果奖7项。2012年,学院获得“百部(篇)工程”优秀成果奖5项。 2014年,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发表国内论文1079篇,数量位居全国独立院校第一。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2012年度“百部(篇)工程”获奖成果统计表 序号成果名称著作人获奖等级1上市房地产企业各生命周期阶段资本结构研究陈增寿、陈湘二等奖2道德推脱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王兴超、杨继平二等奖3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间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冯江茹、范新英三等奖4提升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魏卞梅三等奖5会计电算化陈立新、张霞、高建英三等奖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截至2014年7月,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03万册、期刊1316 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