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中科大教授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09:39:40

中科大教授发表论文

他研究的复微分几何获重要进展,解出J方程和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他这么年轻就有这么大的成就,真是非常厉害。

一周内两次登上国际科学期刊,中科大潘建伟团队太“忙”了!

6 月 15 日,《Nature》杂志刊登了潘建伟团队主导的量子通信研究《基于纠缠的千公里级安全量子加密》。

6 月 18 日,《Science》杂志以“First Release”形式刊登了潘建伟、苑震生在超冷原子量子计算和模拟研究的最新进展,题为“Cooling and entangling ultracold atoms in optical lattices”《在光学晶格中冷却和纠缠超低温原子》。

雷锋网注:图片截自 Science

在后者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实验了首次提出的冷却新机制,实验后使系统的熵 降低了 65 倍 ,达到了创纪录的低熵。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在光晶格中 首次实现了 1250 对原子高保真度纠缠态的同步制备,保真度为 99.3%。

在量子计算领域,量子纠缠被视为核心资源,随纠缠比特数目的增长,量子计算的能力也将呈指数增长。

因此, 大规模纠缠态的制备、测量和相干操控成为了量子计算研究的核心问题。

通常情况下,实现大规模纠缠态要先同步制备大量纠缠粒子对,再通过量子逻辑门操作将其连接形成多粒子纠缠。

由此, 高品质纠缠粒子对的同步制备是实现大规模纠缠态的首要条件。

在实现量子比特的物理体系中,由于具备良好的可升扩展性和高精度的量子操控性,光晶格超冷原子比特和超导比特被视为最可能率先实现规模化量子纠缠的系统。

早在 2010 年,中科大研究团队就与德国海德堡大学展开了合作,对基于超冷原子光晶格的可拓展量子信息处理展开联合攻关。

研究人员开发了具有自旋依赖特性的超晶格系统,形成了一系列并行的双阱势。

不仅如此,每个双阱势用光场产生了有效磁场梯度,结合微波场,实现了对超晶格中左右格点及两种原子自旋等自由度的高保真度量子调控。

据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部的说法,在早期研究中,研究团队使用 Rb-87 超冷原子制备了 600 多对保真度为 79% 的超冷原子纠缠态并使用该体系调控特殊的环交换相互作用产生四体纠缠态,模拟了拓扑量子计算中的任意子激发模型。

但由于 晶格中原子的温度偏高,使其填充缺陷大于 10%, 不利于形成更大的多原子纠缠态和提升纠缠保真度。

因此,光晶格超冷原子比特系统需要进一步提升。

论文指出,研究团队首次提出了新制冷机制,即利用交错式晶格结构将处在绝缘态的冷原子浸泡到超流态中,通过绝缘态和超流态之间高效率的原子和熵的交换,以超流态低能激发的形式存储系统中的热量,再用精确的调控手段移除超流态,从而获得低熵的填充晶格。

基于此,研究人员在一个具有 10000 个原子的量子模拟器展开了实验。在二维平面上,研究人员将莫脱绝缘体样品浸泡在可移动的超流体储层中使其冷却。

雷锋网注:图为光晶格中原子冷却的示意图

结果显示,制冷后使系统的熵达到了创纪录的低熵, 降低了 65 倍 ,不仅如此, 晶格中原子填充率大幅提高到 99.9% 以上,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

在这一制冷基础上,研究人员进一步推进研究。

研究人员开发了两原子比特高速纠缠门,最终 获得了纠缠保真度为 99.3% 的 1250 对纠缠原子。

对此,研究人员表示,其研究为 探索 低能量多体相提供了一个环境,使产生大规模的纠缠更具可能性。

另外,对于这一研究结果,《Science》杂志的审稿人给与了正面评价:

超冷原子量子计算和模拟研究之所以能取得新突破,离不开以潘建伟、苑震生为主导的研究团队,而从其过往的研究经历来看,二位来头不小。

潘建伟

潘建伟,有“量子之父”之称,是“墨子号”的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等方面的研究,是国际上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开拓者之一,同时也是该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

虽然一周连登两次国际期刊,但潘建伟的高光,远不止如此;不仅多次登上国际期刊,还屡次创下记录,主要包括:

苑震生

苑震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其研究方向包括超冷原子量子调控、量子光学,以及原子分子物理。

据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官方介绍,苑震生教授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多达 40 余篇,总引用 2000 次。

其中包括:

·······

尽管这些“最可爱的人”已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他们仍未停歇,不断用新的研究成果刷新着我国在量子计算和模拟的进步。

期待更多的研究成果的发布,雷锋网也将持续关注。

参考资料:雷锋网

【1】

【2】

【3】

中科大特任教授陈杲的论文《J方程和超临界厄米特-杨振林-米尔斯方程的变形》在世界知名数学期刊《数学》新进展上发表。他在稳定的的前提下,解出世界著名的J方程以及超临界厄米特-杨振林-米尔斯方程的变形,将这个方程与凯勒-爱因斯坦方程之间建立了桥梁 解决了世界性难题。

中科大教授陈杲论文发表

近期,26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陈杲研究复微分几何获重要进展,解出J方程和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用数学突破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杨振宁等人的量子力学模型间架起一座“新桥”。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催生出计算机、手机、激光、原子弹等重大应用。但是,这两大理论体系间却存在矛盾,如何用新理论将其“和谐”统一起来,是爱因斯坦等科学家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核心问题。国际学界提出过多种“统一方案”,弦理论被认为是其中最有希望的候选者之一。数学可以精确、深邃描述物理现象,也是推动物理理论发展、应用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提出的凯勒—爱因斯坦方程和相对论紧密相关,杨振宁等人提出的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成为量子力学标准模型。

近期,陈杲通过两年研究,在稳定前提下,解出了陈秀雄和唐纳森独立提出的J方程以及丘成桐等人提出的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

日前,世界知名学术期刊《数学新进展》发表了该成果。审稿人表示:“陈杲引入两个大胆的想法,解出了两个重要方程,类似结果极为罕见。”

陈杲14岁进入中科大少年班,23岁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博士学位。他的博士生导师、著名数学家陈秀雄说,陈杲解决的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难题,他的研究“极具想象力”,为探索未知提供了一个强有力工具。陈杲特任教授年仅26岁。他2008年入读中国科大少年班,2012年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师从陈秀雄教授攻读博士。2017年博士毕业后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博士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助理教授。2021年加盟中国科大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据了解,《数学新进展》是国际数学界最权威的期刊之一,与《美国数学会杂志》、《数学学报》、《数学年刊》一起并列为世界四大顶尖数学期刊。

他研究的复微分几何获重要进展,解出J方程和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他这么年轻就有这么大的成就,真是非常厉害。

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这样说过:“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 的确,我们在培养、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当多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钻研,自己去推导,让他们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我们还应教会他们自律,帮他们养成好习惯,并要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这样的教育才最有利于孩子的个人发展。 有位被称为“数学天才”的男孩便是在家长的精心培养下,养成了自律生活、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还变得独立、自强、自信,成为了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他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8岁获得名校全额奖学金,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25岁,他便担任博士生导师,还在顶级期刊公开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26岁的他毅然回国,加盟中科大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成为了国人新的骄傲。 他为何能够如此优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这位年轻的学者名叫陈杲,生于1994年,来自浙江温州。 他的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非常重视,也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 他主张“自立教育”,让孩子主动 探索 、从玩中学习,点燃孩子对学习的乐趣,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比如引导孩子学数学的时候,他曾经买了几捆筷子,教孩子用筷子摆数字、练习运算,孩子玩得不亦乐乎,也学到了不少数学知识。 再如别的爸爸妈妈会给孩子讲故事,而他则鼓励孩子自己编故事,看到生活中有趣的事物,就鼓励孩子展开想象力编情节,之后不管孩子说得好不好,他都会给予表扬。 他还注意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比如他会给孩子定“规矩”,像孩子3岁前不看电视,4岁以后也要按时观看,看完马上关电视。 这样的规矩一旦定下就要坚决执行,不打折扣。时间长了,孩子形成了好习惯,不用父母催促,也知道该怎么做,父母也觉得非常省心。 在学习上,他从不强求孩子一定要考高分,也没有送孩子去上补习班,但很重视孩子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 为了让孩子多方面吸取知识,他会鼓励孩子自由阅读有益的图书,还会让孩子读报纸,以增强对 社会 的认识。 当然,他也会带孩子到 社会 这个大课堂中尽情地学习,使孩子不会变成困在象牙塔中的“书呆子”。 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陈杲和他的姐姐陈杳都成长为优秀的青少年。 姐姐陈杳16 岁便入读南方 科技 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20 岁时就获得了三所世界名校全额奖学金,后前往南洋理工大学攻读生物信息学博士。 陈杲的表现更加出色,他因获得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免试入读重点高中,14岁又通过了中科大的复试,还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数学专业。 姐弟俩能够表现得如此出色,与他们超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特别是陈杲,他总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学完课本知识,之后会主动从更多的途径广泛学习,不但增长了知识,还提升了思维能力,中科大的一位教授就夸奖他“思维独特”,是罕见的人才。 在中科大就读期间,陈杲更是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因为少年班授课主要是讲一些重点知识,细节需要学生自己学习、把握,这恰好符合陈杲的学习习惯。 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学有难度的知识,还多次参加数学竞赛,获得过丘成桐奖银奖、华罗庚奖铜奖等奖项。 2012年毕业后,他前往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数学博士,读博期间连发三篇重磅论文,惊动了数学界。 之后,他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19年起担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世界级平台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也有9篇之多。 这样一位惊才绝艳的数学才子,自然收到了多所大学发来的橄榄枝。 但他都不为所动,毅然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来到母校中科大的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担任特任教授。 这个好消息让很多网友兴奋不已,大家纷纷为他送上祝福,也衷心祝愿他能够在数学领域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令人欣喜的是,就在2021年2月,陈杲又一次攻克了世界级数学难题,他的一篇新论文在权威期刊《数学新进展》上发表。 潜心数学研究的陈杲,正值人生中最好的年华,相信以他的天赋和能力,今后还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而这一切与陈杲父母的悉心呵护和教育是分不开的。在父母的正确引导下,陈杲不但学习成绩优异、研究能力突出,更有自己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追求。 好的教育,就应当像这样去触及孩子的心灵,引领他们的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孩子才会在个人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中科大郑晓教授论文发表

敦化市实验中学的明星有:1. 张晓明:他是一名来自敦化市实验中学的学生,曾获得过省级数学竞赛的一等奖,并参加过国家级数学竞赛;2. 张晓红:她是一名来自敦化市实验中学的学生,曾获得过省级物理竞赛的一等奖,并参加过国家级物理竞赛;3. 刘晓丽:她是一名来自敦化市实验中学的学生,曾获得过省级化学竞赛的一等奖,并参加过国家级化学竞赛;4. 刘晓红:她是一名来自敦化市实验中学的学生,曾获得过省级生物竞赛的一等奖,并参加过国家级生物竞赛;5. 李晓明:他是一名来自敦化市实验中学的学生,曾获得过省级英语竞赛的一等奖,并参加过国家级英语竞赛。

敦化市实验中学的明星有:陈晓晴,她是一名演员,曾出演过《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邱淑贞,她是一位歌手,曾出演过《爱你一万年》;黄晓明,他是一名演员,曾出演过《武林外传》中的林志玲;谢娜,她是一位歌手,曾出演过《爱的供养》;李小璐,她是一位演员,曾出演过《爱情睡醒了》;黄磊,他是一名演员,曾出演过《大话西游》中的孙悟空;林心如,她是一位演员,曾出演过《花样年华》中的林心如;陈冠希,他是一位演员,曾出演过《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张国荣,他是一位歌手,曾出演过《爱的路上只有你和我》;黄渤,他是一位演员,曾出演过《火星情报局》中的黄渤;张学友,他是一位歌手,曾出演过《爱你一万年》。

学生最近,丹东市敦化市实验中学的明星学生有:1、陈晓玉:陈晓玉是实验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今年刚刚考取了北京大学的政治学专业。她的成绩一直很优秀,在校期间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2、李文杰:李文杰是实验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今年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物理学专业。他的成绩一直很优秀,在校期间曾多次获得省级奖项。3、刘晓梅:刘晓梅是实验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今年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她的成绩一直很优秀,在校期间曾多次获得市级奖项。4、张晓萍:张晓萍是实验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今年考取了复旦大学的生物学专业。她的成绩一直很优秀,在校期间曾多次获得校级奖项。

华夏郑晓辉是中国优秀的心血管内科医生,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导管医师分会常委等职。他在心血管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作为一名资深的心血管内科医生,华夏郑晓辉擅长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尤其是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治疗。他的治疗方法科学、规范,注重个体化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损伤。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华夏郑晓辉还有着很强的人文关怀和医德医风。在医学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全面了解病人的身心健康情况,注重与病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让病人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华夏郑晓辉的医学贡献不仅体现在临床医学方面,他还积极参与医学教育和科研工作。他曾多次参与撰写医学著作,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对心血管内科领域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也致力于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倡导预防为主的理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总的来说,华夏郑晓辉是一位医学领域的杰出人才,他以优秀的医学技能和人文关怀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信赖。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论文发表

1982年12月,陆朝阳出生于浙江东阳市画水镇。1997年,从画水镇中考入东阳中学,在东中期间曾担任实验班班长,获得过王惕吾一等奖学金和严济慈奖学金。

2000年,陆朝阳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在本科毕业后原计划被保送到微电子专业读研究生。2004年,本科毕业之后,陆朝阳被保送至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部,师从潘建伟开展光子纠缠和量子计算方面的研究。

2005年,硕士一年级的陆朝阳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把光学平台从科大西区搬迁到东区微尺度国家实验室,重建实验平台,并且升级到具备操纵六光子纠缠的能力。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陆朝阳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不仅成功制备了六光子纠缠态,而且在同一个实验装置中巧妙地实现了可用于量子计算的簇态,在理论上发展了有效的多体纯纠缠判定工具。

陆朝阳他的第二个实验工作,就是在国际上首次用光子比特演示了量子信息领域最重要的算法:肖尔大数分解算法。这个工作被英国《新科学家》和美国物理学会等国际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还入选了教育部评选的中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

2008年开始,受英国政府奖学金和剑桥海外基金资助,陆朝阳进入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转向量子点单光子源和电子自旋操纵方面的研究。

2011年初,在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的同时,陆朝阳还入选了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的Fellow(入选比例约1%)。感受到量子信息的潜在重大应用和国家对这个领域的日益重视,博士毕业以后陆朝阳随即回到祖国,希望推进国内相对薄弱的固态量子调控技术的研究,把这个领域做大做强,真正为国家所用。

回国后,陆朝阳28岁成为中国科技大学正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秀青年项目、面上项目、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中科院对外合作重点项目、量子先导专项子课题等。

扩展资料

陆朝阳的科研成就:

在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1篇),Nature/Science (5篇),Nature 子刊 (9篇),PNAS (4篇),Physics Reports (1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9篇)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了70余篇论文,被引用6700多次,其中第一作者论文单篇引用最高700次。

作为主要作者的研究成果入选了2015年英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国际物理学年度突破榜首(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科学成果首次入选该荣誉),两次(2016、2017)入选美国光学学会评选的国际光学重要进展,四次(2007、2012、2015、2017)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陆朝阳

没明白什么意思一开始

赵忠贤物理学家。辽宁新民人。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1987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一直从事低温与超导研究。1967-1972年参加几项国防任务。1976年开始从事探索高温超导电性研究。所发表的论文包括第Ⅱ类超导体的磁通钉扎与临界电流问题;非晶态合金的超导电性。1983年开始研究氧化物超导体BPB系统及重费米子超导性,1986年底在Ba-La-Cu-O系统研究中,注意到杂质的影响,并于1987年参与发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郭光灿光学和量子信息专家。1942年生于福建惠安。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物理系教授。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密码、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提出概率量子克隆原理,推导出最大克隆效率,在实验上研制成功概率量子克隆机和普适量子克隆机。发现在环境作用下不会消相干的“相干保持态”,提出量子避错编码原理,被实验证实。提出一种新型可望实用的量子处理器,被实验证实。在实验上实现远距离的量子密钥传输,建立基于量子密码的保密通信系统,并提出“信道加密”的新方案,有其独特的安全保密优点。在实验上验证了K-S理论,有力地支持了量子力学理论。发现奇偶相干态的奇异特性等。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建国物理化学家。1959年生于福建平潭。198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89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5年在美国Oregon州立大学化学系做助理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副校长、理化科学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结构分析、表面物理化学和无机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获得了能够分辨碳—碳单键和双键的分子图像,并从实验和理论上分别论证了扫描隧道显微术对单分子直接成像的可能性与限制因素,并进而确定了C 表面晶格的取向特征。此外,发展了确定单分子在固体表面吸附取向与局域电子态的方法,提出了制备具有特殊性能的同质分子超晶格的新途径。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1950年生于江苏南京。197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89年获墨尔本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Nature》上发表了SIV-MA的晶体结构,首次提出HIV及其家族分子的装配模型;在《Cell》上发表了H Factor Ⅸ EGF-like Domain与Ca++结合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结果,揭示了该复合物的生物学机理;在2003年SARS爆发期间,成功地解析出第一个SARS病毒的蛋白质-3CLPRO及其与抑制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为抗SARS药物的发现奠定了重要的结构基础,论文在《PNAS》上发表。其研究组已经系统地表达出200余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解析出50多个重要蛋白质的结构。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震西磁性及非晶态材料专家。江苏省海门市人。1942年9月3日出生。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北京三环新材料高技术公司总经理、研究员。长期从事磁性非晶态材料的研究及应用推广。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国防用多种微波铁氧体材料和器件。在非晶态DyCo3.4合金薄膜中,合作发现并命名了SPerimagnet(散磁性)新型磁结构。研制成功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低纯度钕稀土铁硼永磁合金,系统地解决了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整套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并积极推广。创建产业型三环新材料高技术公司,经济效益显著。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quot;低纯度钕稀土铁硼永磁合金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余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祖彦1940年2月生,1963年中国科大技术物理系毕业分配到中科院物理所,从事激光物理与激光技术研究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可调谐激光,全固态激光和超快激光的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染料可调谐激光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研究非线性光学和光参量宽调谐激光,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研究大功率全固态激光,取得多项国内外领先成果和发明。研究超快激光,国内首创全固态飞秒光源和国际领先宽调谐飞秒激光器等。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1940年生于四川南充,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同年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其间1976~1978年赴西德马普协会固体所进修;1985年、1990年和1992年曾分别在法国科研中心波尔多固体化学研究所、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纳米离子: 纳米离子材料和离子电子混合导电材料的制备和表征;纳米离子材料和离子电子混合导电材料的离子和电子的输运特性和其他物理性质。高能电池和燃料电池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发表论文下2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3项。长期从事固态离子学的研究,是我国固态离子学的创始人之一,长期从事锂电池、锂离子电池及可持续能源领域内的研究工作,在固态离子学及可持续能源领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现担任国际固态离子学学会的委员、“ Solid State Ionics ”国际杂志的编委,中国固态离子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中国固态离子学学会理事长。发表论文23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13项。曾是国家863计划二次锂电池专题负责人并参加了课题研究,主持了专题研究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及全国11个子课题研究的协调。近年来取得纳米金属储锂合金负极材料等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这一成果被美国能源部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引用的唯一一篇中国的文献。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技大学教授论文发表

我认为是真努力,因为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而且在这所学校里也有很多优秀的博士生导师,所以我觉得这是真努力。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导师胡玥五年来发表SCI论文60余篇,我觉得这件事证明了胡老师的学术水平还有指导学生的能力。因为五年来发表论文60余篇,平均每年发表12篇,这是很困难的事情,有时候撰写、投稿的流程就要将近一年,这些代表了前几年胡老师的工作也是做得很扎实,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成果。

首先,胡玥老师发表了这么多论文,学术水平是备受认可的。SCI的期刊论文发表并不容易,特别是影响因子高的期刊。胡玥老师是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工科类的研究。这些研究需要一定的周期,而且需要不断的实验。可以发表那么大数量的论文,证明胡老师自己也在学术界造诣颇深,而且笔耕不辍,在学术科研的路上起早贪黑地进行研究,有了很多丰硕的学术成果,才可以撰写出那么多的学术论文,并且通过同行评议被收录发表。这些论文都是胡老师这些年来学术、实验的成果,代表了这些年她的努力和艰辛。

其次,这些论文有一部分也是胡老师作为合作作者发表,带领学生完成的。在研究生阶段,有一位愿意指导自己科研出成果的老师很幸运。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自由探索科学的奥妙,研究深入的课题,同时也找到科研的兴趣点,也是研究生的必经阶段。

令人惊喜的是,胡老师还是一名90后。作为年轻导师,有着学术的冲劲,希望出成果,所以才会那么努力。在国外留学完成博士学业之后,毅然回国从事教职,将自己从国外学习的知识和学术技能应用于国内的先进研究中,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助力!

有。据查询江苏科技大学粮食学院王柯副教授简介信息可知其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包括食品与发酵工业,食品与生物技术等。江苏省,简称“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南京,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国大陆东部沿海。

近日,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夏川教授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hemistry (《自然–化学》)上发表题为“General synthesis of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high metal loading using graphene quantum do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套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的普适性合成策略,实现了高达 40 wt.% 或 3.8 at.% 的高过渡金属原子负载,比目前报道的单原子负载量提升了几倍甚至数十倍。 该工作由电子 科技 大学、加拿大光源和美国莱斯大学三个单位共同合作完成。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夏川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美国莱斯大学的汪淏田教授和加拿大光源的胡永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合作团队在电催化材料研究和电化学反应器设计领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具有极高的原子利用率、独特的电子结构以及明晰且可调的配位结构,在各种电催化过程中展现出优异的活性。但常规单原子材料中金属原子密度较低(通常小于5 wt.%或1 at.%),大大限制了其整体催化性能及工业应用前景,因此发展出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普适性合成策略至关重要。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对提高合成单原子材料的金属负载量有很大的局限(图1, a-b)。以碳材料负载的单原子为例,现有的“自上而下”方法通过在碳材料载体表面制造缺陷,然后通过缺陷稳定单原子。然而,无法精确调控缺陷尺寸导致缺陷位点的数目极大地受到限制,而且当金属负载量提高时,容易在大尺寸的缺陷位处形成团簇。“自下而上”方法则使用金属和有机物前驱体(如金属有机框架、金属-卟啉分子、金属-有机小分子)热解碳化的方式获得负载金属单原子的碳材料。在金属负载量过大时,金属原子之间将因为没有足够的隔离空间而导致热解过程中团簇或者颗粒的产生。 鉴于此,该团队发展了区别于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的单原子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图1c),以突破单原子负载量的限制。该团队创新性地使用比表面大、热稳定性高的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碳基底,对其进行-NH2基团修饰,使其对金属离子具有高配位活性。引入金属离子后可得到以金属离子作为节点、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结构单元的交联网络,最后热解即可得到高载量的金属单原子材料。相较于传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该研究报道的方法既保证了高含量金属离子初始锚定时的高分散性又能有效抑制后续热解过程基底烧结重构引起的金属原子团聚。 XAFS、HADDF-STEM等多种表征手段证明,由该法制得的负载型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在保证金属原子单分散的同时还能实现远超现有文献报道水平的金属载量。借助该方法,该团队成功制备出质量分数高达41.6%(原子分数为3.84%)的Ir单原子催化材料(图2),该负载量相较于文献报道的Ir单原子最高载量提升了数倍。 另外,该合成策略还具有普适性,能够用于制备其他贵金属或非贵金属的高载量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例如,在碳基底材料上,Pt单原子的负载量最高可达32.3 wt.%,Ni单原子负载量可达15 wt.%(图3)。 夏川,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国家青年人才。研究方向为基于新能源的电催化、电合成、电化学生物合成,致力于实现碳平衡的能量与物质循环。在“液体燃料与基础化学品现场合成”这一特色方向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反应器与催化剂设计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3项,H因子34,引用5200余次。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 Energy、Nat. Catal.、Nat. Chem.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热点论文2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