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论文发表李霞

发布时间:2024-06-29 10:45:04

论文发表李霞

曾系统讲授过 《 医用高等数学》, 《 线性代数》《 概率论》, 《数理统计》, 并曾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生物信息学相关课程:《医用模糊数学》、《计量医学》、《药物与受体动力学》、《统计遗传学》、《DNA蛋白质序列分析》、《医学统计模型生物医用中的随机过程》及《医学计算与仿真分析软件》等。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方向复杂疾病基因连锁定位作图方法, 生物医学信息学,基因芯片相关信息学技术,药物基因组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论著成果一、 主持与参加项目26项:在研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2项,863高科技2项):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基因复杂遗传疾病基因作图的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技术(30170515),主持(第一名),20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类复杂疾病基因表达谱特征基因识别的数据挖掘技术。主持(第一名),2003。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药抑癌分子机理基因芯片技术平台, 副组长,2003。4.省科学计划项目:基因功能和药物靶点发现的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主持(第一名),2003。5.哈医科大211项目:生物信息学开放实验室与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主持(第一名)6.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原位合成基因芯片技术的研发, 参加,2003。7.市科学计划项目:中药有效成分筛选的高效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主持,2003。8.省教育厅:应用数值系统分类技术寻找复杂疾病基因,参加。9.省卫生厅:基于神经网络和基因芯片表达谱的人类疾病分类技术,参加。完成项目17项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类复杂疾病基因定位的方法与优化策略(39970397), 第二名。2.省科学计划(攻关)项目:人类基因定位、识别的计算机方法与应用。第二名。3.省自然科学基金:人工神经网络多基因复杂疾病基因作图技术的研究。主持(第一名)。4.市科学计划(攻关)项目:基因连锁定位分析数学计算机方法及应用。主持(第一名)。5.省自然科学基金:DNA与蛋白质序列分析的方法、程序与应用,主持(第一名)。6.省科学计划(攻关)项目:人类基因定位、识别的计算机方法与应用,第二名。7.市科学计划项目:基因连锁定位分析数学计算机方法及应用,第二名,已完成。8.省教委课题:人类遗传群体与家系资料计算机分析系统, 第二名,已完成。9.省卫生厅课题:自动化药物动力学分析软件包,主持(第一名),已完成。10.省科委青年课题:治疗囊虫病药物的定量研究及个体最优化给药方案设计,主持(第一名),已完成。11.省计生委课题:优生优育计算机辅助诊断与查询系统, 第四名,已完成。12.省教委课题:酶与受体动力学计算机分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第三名,已完成。13.省中医管理局课题:B型超声图象定量分析及其在肝疾患中医辨证中的应用,第三名,已完成。14.市科委课题:骨科专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处理系统的开发,第三名,已完成。15.省教委课题:遗传病复发风险估计计算机分析,主持(第一名),已完成。16.航天工业部课题:《我国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结构及其发展战略选择研究》,第5名。17.省卫生厅课题:利用小家系资料进行基因定位。省卫生厅课题:利用小家系资料进行基因定位,第2名。二、主要获奖成果:1.《复杂疾病基因作图的模式识别方法研究》获省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省政府自然科学2等奖。2005,第1名。2.《PPAP3.0 人类与医学遗传学群体与家系资料分析计算机系统》、获省教委一等奖,省政府三等奖。1996,第3名。3.《自动化药物动力学分析系统》, 获省卫生厅二等奖,省政府四等奖。1996,第1名。4.《遗传优生计算机咨询、诊断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获省计生委一等奖。卫生部优秀医学视听教材奖。1997,第5名。5.《生理系统(药物、受体、酶与免疫)动力学数据分析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获省教委三等奖,1998,第3名。6.《猪囊虫病系列研究》, 已完成获省教委一等奖,省政府三等奖。1998,第11名。7.《我国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结构及其发展战略选择研究》1993年获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第5名。三、发表论文(100篇):100.Xia Li et al. Gene Mining: A Novel and Powerful Ensemble Decision Approach to Hunting for Disease Genes Using Microarray Expression Profiling.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04;32(9),2685-2694;(2002年影响因子:7.051)(SCI)99.LiX,Zhang T .An ensemble method for gene discovery based on DNA microarray dat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2004;34(4).(SCI)98.Li X, Rao S, Moser KL, Elston RC, Olson JM, Guo Z, Zhang T: Genetic mapping of complex discrete human diseases by discriminant analysi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2, 12:431-437.(SCI)97.Li X, Rao S, Elston RC, Olson JM, Moser KL, Zhang T, Guo Z: Locating the genes underlying a simulated complex disease by discriminant analysis. Genet Epidemiol 2001,21 Suppl 1:S516-521.(SCI)96.李霞,张田文,郭政,一种基于分类树的集成特征基因选择方法,计算机学报,2004;27(5)(SCI)95.Rao S, Li X. Strategies for genetic mapping of categorical traits. Genetica, 2000; BG51:1-15.(SCI)94.Zheng Guo, Li X Multivariate sib-pair linkage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phenotypes by three step-wise analysis approaches, BMC Genetics,2003,4:S68.(SCI)93.Rao S, Li L, Li X, Moser KL, Guo Z,Genetic Linkage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Hypertensive Phenotypes Using Three Summary Measures, 2002;BMC Genetics 2003 4(Suppl 1):S48(SCI)92.S Rao, X Li, T Zhang, Z Guo, KL Moser, EJ Topol, Q Wang: Mining disease-relevant genes from DNA microarray data by an ensemble decision approach. Genet Epidemiol 2003, 25:267.(SCI)91.S Rao, X Li, T-W Zhang, Z Guo, KL Moser, EJ Topol, Q Wang: An ensemble method for gene discovery based on DNA microarray dat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03, 73:604.(SCI)90.Li X, Rao S, Moser KL, Elston RC, Olson JM, Guo Z, Zhang T: Sib-pair Linkage Analysis of Complex Diseases via Pattern Recognition. In: Polygenic Diseases and Human Health-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Mapp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Genes for Complex Traits. Changsa, China; 200289.Li X, Zhang T, Jiang W, Rao S, Li L, Guo Z: Reverse engineering of multiple time-delayed gene regulatory networks.SNPD Beijing 2004.82.88.X Li, S Rao, RC Elston, JM Olson, KL Moser, T Zhang, Z Guo: Locating the genes underlying a simulated complex disease by discriminant analysis. In: Genetic Workshop 12, International Genetic Epidemiology Society; 2000; San Antonio, TX, USA.87.李霞,张田文,李丽,郭政,决策树特征基因选择方法对SVM有效性的研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4, 23(1):66-7286.李霞,张田文,饶绍奇,李丽,特征基因挖掘的决策森林方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 36(4).85.Rao S, Li X, Guo Z, et al: An analysis-of-variance (ANOVA) approach for sib-pair linkage analysis of complex ordinal human diseases.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English Edition 2002,11:3;104-11284.Rao S. Li X. and Z.Guo Mapp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of Ordinal Traits Using a Structural Heteroskedastic Threshold Model: I. Mathematica Applica, 2001,14(3):46-51.83.Rao S. Guo Z. and Li X. Mapp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of Ordinal Traits Using a Structural Heteroskedastic Threshold Model: II. Numerical Application. Theory. Mathematica Applica, 2001,14(3):3-9.82.Zheng Guo, Qi Wang, Hui Yu, Xia Li. Precise Classification of Cancer Types Based on Decision Tree Analysis of Gene Function Expression Profiles, SNPD Beijing 2004.81.Li L, Jiang W, Rao S, Guo Z, LI X: Feature gene selection based on a hybrid between genetic algorithm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NPD Beijing 2004.80.Guo Z, Li X, Rao S, Moser KL, Gong B, Shen G, Li L, Cannata R, Zirzow E, Topol EJ, Wang Q: Discriminant sib-pair linkage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phenotypes. In: Genetic Workshop 13, International Genetic Epidemiology Society; 2002; New Orleans, LA, USA79.S Rao, L Li, X Li, KL Moser, Z Guo, G Shen, R Cannata, E Zirzow, EJ Topol, Q Wang: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summary measures (mean, slope, and principal components) for genetic linkage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hypertensive phenotypes. In: Genetic Workshop 13, International Genetic Epidemiology Society; 2002; New Orleans, LA, USA. 128-132.78.S Rao, G Shen, R Cannata, E Zirzow, RC Elston, X Li, L Li, EF Plow, EJ Topol, Q Wang: Heritability and linkage analysis of p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related traits based on a study of 428 ascertained multiplex families. Genetic Epidemiology 2002, 23:301.(SCI)77.李丽,李霞,郭政,汪强虎, 两种过滤特征基因选择算法的有效性研究.生命科学研究, 2003, 7(4):369-373.76.李传星, 李 霞, 调控通路内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分析,遗传,2004.75.王海芸,李 霞,郭 政,张瑞杰,四种模式分类方法应用于基因表达谱分析的比较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74.宫滨生,李霞,郭政, SAGE遗传分析系统的功能及应用,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2-10-173.徐娜,李霞,郭政,杜磊,李丽,功能驱使的基因表达相似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2003,37(6)183-186.72.郭政,张田文,李霞,屠康,喻辉,徐建震,王辰光.利用GeneHub软件多角度分析基因功能相关与表达相关的联系,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已接受)71.喻辉,郭政,李霞,屠康.与实验条件相关的基因功能模块聚类分析方法.生物物理学报,2004(已接受)70.王磊,郭政,李霞,屠康,徐建震,喻辉,宫滨生,互作蛋白质对应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相关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3.69.朱晶,郭政,李霞,宫滨生,屠康,喻辉,徐建震,编码蛋白位于同一个信号传导通路内的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368.刘帅,郭政,李霞.癌细胞系基因表达谱系统性变异的聚类分析,CCML,2004。67.喻辉,郭政,李霞.基于GO与基因表达谱挖掘挖掘特征基因功能类.生物信息学.2003,1(1), 15-19.66.王琦许杰郭政李霞. 基因表达谱信息分析软件IDEA与WebGEA. 生物信息学, 2003.1(1):33-3665.屠康,喻辉,郭政,李霞.GO功能类与基因差异表达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已接受)64.高广信,李霞,郭政.遗传异质性问题的统计方法与程序,中国卫生统计2001,18(3),169.63李霞郭政何颖,人类与医学遗传学群体与家系资料分析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与菜单结构(II)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7;5(1)62.李霞郭政何颖,人类与医学遗传学群体与家系资料分析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与菜单结构(Ⅲ)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7;5(1)61.李霞郭政何颖,遗传咨询中复发风险估计方法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7;5(2)(P92)60.张瑞杰,郭政,李霞,基于基因表达谱分析的一种非参数得分算法及其界值确定方法,2002; 数理医药学杂志59.郭政, 李霞, 用仿真方法对用基因芯片检测基因突变类型可行性的研究, 2002; 数理医药学杂志58.宫滨生, 李霞,郭政.SAGE系统简介及应用,中国优生与遗传学杂志,200257.许杰,郭政,李霞.,通过表达谱区分基因突变类型的可行性的仿真分析,数理医药学杂志,2002。56.许杰,郭政,李霞. 具有单隐含层与双隐含层神经元的神经网络进行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的效果比较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第35卷 第6期 2001-1255.张瑞洁,许杰, 郭政,李霞.微阵列差异表达基因识别的一种非参数方法,数理医药学杂志,2002,54.江荣才浦佩玉许杰郭政李霞 等 不同类型胶质瘤基因的表达谱分析,癌症杂志 2002-1053.张瑞杰许杰郭政李霞李康, 利用基因表达谱对组织样品分类方法的研究,中国卫生统计 2002,52.王慕洁,郭政,李霞按一级吸收(一级并行)米氏过程消除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血管外给药,生物数学学报,200251.张世谦,李霞,郭政, 心血管疾病遗传连锁分析及发病风险因子的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200250.(李霞郭政何颖) (根据药物动力学设计按(一级并行)米氏过程消除药物的给药方案:静脉注射, 医药信息处理与研究1997;5(1)(P7)49.(郭政何颖 李霞)遗传异质性研究的若干统计方法及其程序应用, 医学研究与实践 1996;4(5)(P395)48.李霞郭政何颖)群体药物动力学分析系统与药物动力学仿真系统, 医学研究与实践1996;4(5)(P437)47.(李霞郭政何颖)应用药物动力学评价按(一级并行)米氏过程消除药物的给药方案:静脉点滴, 生物数学学报1996;11(4)(P131)46.(郭政李霞)按(一级并行)米氏过程消除药物的稳态性质分析的数值解法, 生物数学学报1996;11(4)(P210)45.(李霞郭政张瑞杰)遗传度估计的计算方法, 疾病监测1996;11(3-A)(P222)44.(李霞郭政王宏志)遗传学研究中的通径分析方法及其程序与应用,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6;10(11)(P41)43.(李霞 郭政 何颖)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的给药方案设计与评价,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6;6(3)(P11)42.(李霞郭政王慕洁)应用药物动力学评价按(一级并行)米氏过程消除药物的给药方案:静脉注射, 数理医学杂志1996;9(3)(P198)41.(何颖 高治文 李霞)阿苯哒唑治疗脑囊虫病的给药方案分析, 数理医药学杂志1996;9(4)(P343)40.(李晶李霞郭政)B超图像定量分析及在肝疾患中医辨证中的应用, 中医药学报 1996;1(P56)39.(李霞郭政王宏志)应用药物动力学设计按一级过程消除药物的给药方案:静脉点滴, 伤残医学杂志1996;4(3)(P118)38.(李霞郭政何颖)单体型关联与连锁分析,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1996;19(6)(P293)37.(郭政何颖 李霞)人类与医学遗传学群体与家系资料分析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与菜单结构(Ⅰ),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6;4(6)(P7)36.(郭政李霞 刘权章)畸形综合征的计算机辅助诊断与查询系统简介,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5;3(5)(P2)35.(高广信,李霞,郭政)疾病遗传度估计的程序与应用,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1,15(6)(P55)34.(郭政李霞 何颖)一个中国人群中血清尿酸浓度的混合分析,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5;3(6)(P48)33.(郭政李霞 何颖) 评价给药方案计算机系统, 医药与计算机 1995;3(P290)32.(李霞 郭政 何颖) 通用药物动力学计算机分析系统, 医药与计算机 1995;3(P288)31.(何颖郭政李霞) 应用药物动力学设计按一级过程消除药物的给药方案:静脉点滴, 医药与计算机 1995;4(P286)30.(郭政李霞) 遗传性疾病的发病年龄分布与发病风险分析,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1995;18(2)(P98)29.(郭政李霞) 数量性状主效应因素成分检测的混合分析法,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5;18(3)(P128)28.(郭政王慕洁 李霞)按一级过程消除药物的血管外给药与静脉注射给药方案设计, 医药信息处理与研究 1995;3(2)(P13)27.(郭政何颖 李霞)我国北方人群中血糖浓度分布的混合分析, 中国卫生统计 1995;2(2)(P49)26.(李霞 王慕洁郭政)遗传方式分析的AGFAP法及其程序应用, 数理医药学杂志1995;8(2)(P145)25.(何颖郭政李霞)多位点单倍型频率及连锁不平衡参数估计:程序与应用, 数理医药学杂志1995;8(3)(P269)24.(郭政李霞 王慕洁)个中国人群血清甘油三脂浓度分布的混合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5;29(1)(P9)23.(郭政李霞 何颖)群体药物动力学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方法与程序,临床医学工程杂志 1994;2(1)(P24)22.(何颖郭政高治文)遗传方式分析的MASC法及其计算机程序, 临床医学工程杂志 1994;2(1)四、主要著作:1.《药物、受体、酶与免疫反应动力学数据分析》,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第一著者,1996;2.《计算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信息学》,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 第二著者, 1998;3.《医学遗传学与遗传流行病学数据分析》,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第二著者, 1996;4.《医用模糊数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第二著者, 1993;5.《医用高等数学》,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主审, 2000;6.《医学统计学习题集》,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主审, 2000;7.《医学信息分析方法》,哈尔滨出版社,第二著者, 2001;8.《医用高等数学》,哈尔滨出版社(主编2001);9.《概率论与信息论基础》,哈尔滨出版社,(主审2003);10.《现代生物信息学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主编,2005年11月出版。

论文结尾致谢范文(通用16篇)

写过论文的人都知道,论文最后都必须要写致谢,用于感谢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所有合作者对自己的帮助和鼓励,快快来写一份论文致谢吧。那么论文致谢有什么格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文结尾致谢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

人生的道路有许多的坎坷,不是一条通往光明之路,有痛苦,有伤心,有无助,也有面对一切所不能忍受的,这就是生活。但是生活中确实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有些时候你不会看到它的本身的色彩,如果你用这一种方式感受不到的话,不妨换一种方式去感受,也许它正是你所需要的那种生活方式。千万不要放弃生活,你放弃了它,生活也就放弃了你,人生贵在的是感受,会感受才会有幸福,在生活中如果你感受的多了,那你才会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你才会知道你在前世所选择的是今生的最正确的人生路。

时光荏苒,我的硕士生涯已接进尾声。这几年的时光既漫长又短暂,其中充满了酸甜苦辣,更有收获和成长。几年来,感谢陪我一起度过美好时光的每位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正是你们的帮助,我才能克服困难,正是你们的指导,我才能解决疑惑,直到学业的顺利完成。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我的恩师童群义教授的殷切关怀和耐心指导下进行并完成的,衷心感谢我的恩师对我的淳淳教诲和悉心关怀。从课题的选择、项目的实施,直至论文的最终完成,童教授都始终给予我耐心的指导和支持,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恩师的汗水和心血。恩师开阔的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此谨向童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感谢实验室的师弟师妹们与我一道分享他们青春的快乐!在此还要对实验室所有师兄弟姐妹们在平时开展相关工作中的支持和帮助一并表示感谢。感谢我的伙伴们崔竹梅、胡新洁、彭英云、冯再平、李娟等,在实验过程和论文写作过程中提供的热心帮助!无论在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季,他们不辞劳苦地为我提供无私的帮助,没有他们的帮助就没有这篇论文的顺利完成。

感谢合肥师范学院的领导给我提供的机会。我会更加珍惜教师的岗位,也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做终生学习型的人。感谢我的家人常年对我的支持和理解!他们是最爱我的人,也是我亏欠最多的人,他们默默的奉献是我求学四年来的支持和动力。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参与审阅、评议本论文各位老师、向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值得好好珍惜,这段美好岁月,因为有你们的关心和帮助,我很幸福。我会更加勤奋学习、认真研究,我会努力做得更好,我想这也是我能给你们的最好的回报吧。把最美好的祝福献给你们,愿永远健康、快乐!

感谢母校,我本顽愚,能够有幸跻身于此圣洁的殿堂,感谢浙江师范大学给我机会!浙江师范大学的良好科研氛围,能让我亲身体会。教育的浩瀚知识,讲学的维实,科研的维新都让我终身难忘。

感谢恩师,我的论文是在浙江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筹)副院长(主持工作)熊才平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从论文的选题、开题、文章结构的构筑,到最后的定稿,都得到熊老师的细心指导与提携。导师严谨治学的作风和诲人不倦的态度将是我一生学习的楷模。在此谨向我最敬重的熊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同时也向在我学习期间给予学业上指导和帮助的浙师大诸多集学品和人品与一身的张剑平教授、夏洪文教授、沈亚强教授、蔡铁权教授、刘晓明教授、孙祯祥教授、冯妙玲教授、陈明昆副教授等老师致意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同窗,这里向同门师兄妹对我的支持与帮助致以由衷的歉意。特别是谢希俐与蒋燕同学,在我做论文过程中给予我无私的帮助。感谢携手共走的同窗好友,使得我的求学之路变得充实而又充满欢愉。感谢二00四级的中职硕士班所有同学,是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勤奋好学的高尚品质,感化和鞭策我完成了学业。虽然相聚匆匆,但友谊天长地久。

感谢单位的领导与同事们,是他们给予我这学习的机会,是他们给予我更多的工作与学习上的支持与帮助。感谢在做课题论文期间密切协助我做课题调查与研究的乐清同行。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妻子林珍女士与家人,是她们支持与鼓励我昂首学习的信心!也不因家庭琐事而牵绊,才让我顺利完成学业。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老师谆谆教导,同志的真诚关心,同学的热情帮助,家人的支持,都使我不能忘怀,他们将永远激励着我不断拼搏,勇往直前。

弹指一挥间,大学四年已经接近了尾声。当自己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完成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自己也从当年一个从山里走出的懵懂孩子变成了一个成熟青年,回想自己的十几年的求学生涯,虽然只是一个本科毕业,但也实属不容易。首先,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就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当然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他们都是农民,没有他们的勤勤恳恳和细心安排,我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我的大学生活。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也不可能完成我经济学第二专业的学习。当然,一个农民家庭要同时供两个大学生上学,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接济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要感谢那些在我求学时对我经济和精神上帮助的亲戚、朋友、老师和同学们,我的生活因你们而精彩和充实。

这里严谨的学风、优美的校园环境使我大学四年过的很充实和愉快。我第一学期是在哲学系度过的。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我有幸和许多优秀的同学一起学习,听睿智的哲学老师讲授哲学。后来由于一些本可抗拒但一时冲动的原因,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哲学系,离开了亲爱的哲学系的老师和同学们。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年时光,但我确实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尤其是对我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导。这些有用的东西一直对我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我相信,这些东西将伴随我走完整个人生的道路。现在回想起在哲学班的日子,还是那么的温馨和惬意,我不能不感谢当时哲学班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跟你们在一起学习、生活,那真是其乐融融,妙不可言!

大一下学期,我转专业来到了一个新集体,开始了新的专业。虽然老师和同学都是新的,专业是新的,但我仍然感受到了那种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和融洽!这对我融入新环境,对新专业产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公管院的老师更是让我难忘,他们严谨的学术态度,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这篇论文构思和写作过程,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国华教授,对我论文的完成更是功不可没,王老师每次给我的疑问给予细心的解答并给出写作建议,对我的论文进行细心的修改,使得我的论文结构一步一步的完善,内容日趋丰满。没有王老师的细心指导,这篇论文是不可能完成的。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深感自己的水平还非常的欠缺。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在校的这五年时间里很感谢老师们对我的淳淳教诲,是你们教会了我们勤奋学习,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以宽容之心面对生活。指引着我们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在点滴汇聚中使我逐渐形成正确、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陆建胜老师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感谢我的家人,我永远的支持者,正是在你们殷切目光的注视下,我才一步步的完成了求学生涯。没有你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一直很感谢你们,让我拥有一个如此温馨的家庭,让我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你们这里得到理解与支持,得到谅解和分担。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研究计划的制定、技术路线的选择到系统的开发研制,各个方面都离不开x老师热情耐心的帮助和教导。在硕士研究阶段的三年来,x老师认真的工作态度,诚信宽厚的为人处世态度,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为期近一年的论文写作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从论文的选题到确定思路,从资料的搜集、提纲的拟定到内容的写作与修改,继而诸多观点的梳理,都得益于我的导师——郑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匠心点拨。

论文的点评中总是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与她的每次交谈我都能从中获益。她渊博的学识,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以及对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都给予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在此,谨向郑老师表示我最衷心地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

同时,也向两年来所有教授过我和帮助过我的教授老师表示感谢,感谢您们对我的谆谆教诲、耐心指导和无私的帮助。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们,感谢你们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我的鼓励、关心和无私的帮助。

最后,衷心地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给予我的支持和鼓励。

本学位论文是在我论文指导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我正处在实习阶段。大部分工作时间占据着我的生活,平时尽量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进行论文的撰写,还好有李老师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不断地对我的论文给予适宜的建议和修改意见。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这个艰难而枯燥的过程中,老师的精心指导在思想上给我以坚持不懈的力量,在此谨向李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度过愉快的四年大学生活的寝室姐妹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在繁忙的工作中从容应对生活中的一个个困难,排除了生活琐事烦扰,确保了本文的顺利完成。还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总指导老师,他在论文初期对我们的细心讲解和分析,让我对论文这个不太熟悉的领域的认知和了解,减少了在论文编写实施过程中的疑惑,给予我不少的帮助。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时光飞逝,转瞬间本科生生涯即将结束。回顾在浙江工商大学的四年年的学习和生活,我收获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一路走来,有太多的人需要感谢。

首先,我要向我的导师张宜霞副教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感谢张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和关怀。这篇论文的完成离不开张老师的细心指导,从论文的选题、构思到撰写和修改,无不凝结着张老师的心血,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张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术知识使我获益匪浅!师恩似海,学生将永生难忘!

其次,我还要感谢许永斌教授、裘益政教授、陈高才副教授和谢诗蕾副教授等为本科生授课的老师们!感谢叶雪芳教授、王宝庆教授、马笑芳副教授和李秋茹老师在开题以及定稿时给予我的指导和建议。在此,祝福老师们工作顺利!

感谢我的室友和同学,他们的陪伴和帮助使我的学习与生活充满乐趣。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二十多年来,他们含辛茹苦,一直默默地奉献,承受太大的生活重担。正是他们无私的支持和鼓励,才使得我能专注于学习,顺利完成学业。

最后我还要感谢在百忙之中评审这篇论文的各位教授!

跟师学习三载,受教益颇多,但使我感受至深、倍受教诲的还是导师陶德麟先生求实、严谨的学风。

记得刚入学读博不久,导师便把我们几个弟子召集起来座谈如何学习和研究哲学,其实这也是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在这次座谈会上,导师的一番话使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做学问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风)实事求是。研究哲学不能流于空泛。在哲学领域里,要分析清楚一个问题,把理论向前推进哪怕是一小步,都需要脚踏实地的精神和付出大量的艰辛劳动。许多大哲学家用了毕生的精力也只回答了几个哲学问题。大言空论则非常容易。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用一大堆抄来的或生造的语词来讲自己也没有弄清楚的问题,把症结蒙混过去,尽快地构成体系,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其实,导师提倡的这种求实、严谨的学风既是对我们的要求,也是他本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研究中一以贯之的学术风格。我在拜读导师的论着时就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五、六十年代他编写的哲学教材以及发表的论文已体现这种风格,而改革开放以后导师在大量的学术研究中则进一步发扬了这种学术精神、学术风格。

三年来,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以及自己对导师的论着的不懈研读,我深深地体会到,先生倡导的“以求实严谨的态度研究哲学”不仅仅是做学问、探索哲学必须具有的学术品质、学术风格,而且还是做学问、探索哲学的科学方法。同时,我还深刻的体会,导师己把自己带上了一条正确的学术之路,而自己应当永远循着这条正确的学术之路走下去。

事实上,导师倡导的这种学术精神和学术风格己经影响了哲学一代人,并将继续影响下去。

历时将近两个月时间终于把这篇论文写完了,在这段充满奋斗的历程中,带给我的学生生涯无限的激情和收获。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没有她对我进行了不厌其烦的指导和帮助,无私的为我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就没有我这篇论文的最终完成。在此,我向指导和帮助过我的老师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也要感谢本论文所引用的各位学者的专著,如果没有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启发和帮助,我将无法完成本篇论文的最终写作。至此,我也要感谢我的朋友和同学,他们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有用的素材,也在论文的排版和撰写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和指正!

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我的毕业论文终于告一段落。在感到欣慰的同时,在此对帮助我、支持我的老师以及专家、学者、同学表示感激。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教授,从论文的选题、构思到最终的定稿的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导师的大量心血。--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平和的为人风范使我受益匪浅。

在论文写作工程中,我参阅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在此向这些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们在这一领域中所作的大量前期工作和研究结晶给予我许多启发,增加了我的学识,开拓了我的思路。

其次,我还要感谢给予找帮助的同学们!他们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给我提供了不少帮助,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我受到了许多启发。

另外,更要提前向评审我论文的专家们表示感谢!由于本人时间、精力和能力有限,对本文涉及的领域还留下了许多遗憾,您们的批评和建议将成为我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感谢在写作本论文时xx大学xx学院对于我的帮助,特别是指导本篇论文完成的危磊老师,更是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

感谢xx学院的青山绿水,教导过我的老师,你们的人格魅力永记我心间。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有你们,我的大学才算完整。寝室的密友,你们的天赋犹如上天恩赐;你们的纯洁就似湖水清澈。感谢考研时的战友,那段光辉岁月不管成败,友情最可贵。

感谢那个神奇的宿舍:在90%时段里和我共进午餐与晚餐的陈“女神”,因为你,原来生活可以更美好;感谢“孙殿”,你的才智与个性将在我心田永流传;感谢王小可,因为你,使我明白一切皆有可能。

感谢xx,xx,xx有你们这群老乡,让我有家的温暖。感谢祝愿为我电脑付出的技术劳作,阿雅同学无私的歌曲奉献,还有亚男,丽丽,在我伤心时的安慰,以及给予我笑容的你们。

最后,感谢四年的xx时光,海滨的浪漫和纯真。深夜看球的泪水与欢颜;动漫时空里的感动和勇气;寒暑假往返时K201/202列车拥挤空间里的笑声;带我的菌菌编辑和小鹏记者的指导;感谢大学给我丰富的情感经历。

谨以此文献给抚养我20载的父亲,母亲和我光明的未来。

在本论文即将完成之际,谨此向我的导师xx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本论文的工作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老师以他敏锐的洞察力、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这些使我受益匪浅,并将成为我终身献身科学和献身事业的动力。

在攻读硕士的这三年里,导师不仅为我创造了优越的科研和学习环境,使我得以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自由翱翔,同时在思想上、人生态度和意志品质方面给予了谆谆教诲,这些教益必将激励着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奋勇向前。

真诚感谢教研室的xx博士和师兄xx硕士,他们不仅在学术上给我指引,而且在生活上予以帮助,从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知识。感谢项目组成员在项目开发中的互助合作,正是集体的努力才使得项目进展顺利。

由衷感谢我的室友同学,他们开创性的研究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无数次的争论和探讨使我的研究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

衷心的感谢我的父母和其他亲朋好友对我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没有他们对我的关心、鼓励和支持,我无法完成现在的硕士学业。

最后,感谢曾经教育和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衷心地感谢为评阅本论文而付出宝贵时间和辛勤劳动的专家和教授们!

三年的博士学习生涯即将结束,博士学位论文是三年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而致谢又是对三年经历的一个总结,今将其发于此,以飨众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论文即将梓刻之际,回想三年博士生涯,给我提供帮助的人颇多。最应感谢我的导师孔昭君研究员。首先,感谢他将我纳入门墙。正因于他的接纳,才使我完成了一个科学的门外汉向一个科学的探索者的蜕变。其次,感谢他在我入学之际尽力帮我申请到公费名额。正因为这个公费名额,让我减轻了许多经济上的压力,使我在整整的三年攻博期间有心情坐下来真正做点学问。最后感谢他在我找工作之际,为帮我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费神费力。师恩如海,衔草难报。孔老师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风格、严肃的科学态度、乐观开朗的性格、幽默机智的谈吐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他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为我论文的选题、撰写提供了关键启发和帮助。

感谢我的家人常年对我的支持和理解!

感谢在百忙之中评审我博士学位论文的各位专家和学者!

特别感谢所有支持过我、帮助过我、批评过我、鼓励过我和理解过我的人们!

最后,感谢岁月与困难对我的磨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我最喜欢的诗句。以此作为结尾,与所有要感谢的人共勉,相信自己,追逐最初的梦想,永不放弃!

岁月如梭,如歌。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求学生活即将结束,站在毕业的门槛上,回首往昔,奋斗和辛劳成为丝丝的记忆,甜美与欢笑也都尘埃落定。交通大学以其优良的学习风气、严谨的科研氛围教我求学,以其博大包容的情怀胸襟、浪漫充实的校园生活育我成人。值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谨向所有关心、爱护、帮助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与最美好的祝愿。

本论文是在导师xx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之下完成的。三年来,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导师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赋予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几易其稿,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我向我的导师李霞副教授表示深切的谢意与祝福!

本论文的完成也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与帮助。在此也要感谢王保民等各位老师在论文开题、初稿、预答辩期间所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管理学院能源课题组为本论文提供的数据和建议,还要感谢同门的师兄师妹们,在科研过程中给我以许多鼓励和帮助。回想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虽有不易,却让我除却浮躁,经历了思考和启示,也更加深切地体会了法学的精髓和意义,因此倍感珍惜。

还要感谢父母在我求学生涯中给与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一如既往地支持我、鼓励我。同时,还要感谢a同学、b同学、c同学、d同学三年来对我的爱护、包容和帮助,愿友谊长存!

本论文是在导师雷群芳研究员和邵爽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实验方案的设计、结果分析到论文的撰写,无不倾注了雷老师的大量心血和辛勤汗水。雷老师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让我受益非浅。此外,在生活上雷老师也给予我很大的关怀。邵老师在实验阶段为我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在此还要特别感谢方文军教授。方老师在我实验阶段和论文撰写阶段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和指导,方老师开拓创新的学者风范、博大的胸怀和诚恳的为人,值得我终生学习。

感谢我实验室所有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在我研究生学习、实验研究和生活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衷心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给予我的最无私、最伟大的爱,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是我不断努力的原动力,是我力量的源泉。

在此文论完成之际,谨向两年来给予我关心的良师益友和亲人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李玉霞发表的论文

(一)论文: 从结构观到建构观:语言与认同研究综观,《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期。学习者特质、社会文化与自我认同——二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研究综观,《语言学研究》,第5辑,2007年。外语学习与反思性自我认同——以中国大学英语学习“差生”为例,《中国社会语言学》,2007年第1期。英语学习与自我认同建构——中国高校英语角研究,《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高一虹,李玉霞,李伟娜(2003)我学英语,“我”是谁?——三位英专学生的自我认同建构,《外语研究》,2002年第4期。(二)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0BYY006) “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学习动机、文化认同与人格建构”主要参加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YY007)“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基础阶段跟踪研究”参加人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Lead University(LU)项目开放课件(OCW)的翻译项目(三)译作《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中英文对照)》(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沉默的问题:分治、妇女与国家,陈顺馨,戴锦华(选编),《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另类视野:文化/社会研究译丛)(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追逐着太阳南下》(海天出版社,2004年)《成功人士职业生涯完全手册》(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管理的变革——企业管理最先进观念的转变》(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科研奖励:2006第三届中国社会语言学会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三等奖1999北京大学人文学部第一届研究生五四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论文

摘要 :

为了避免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问题,保证经营活动的稳步开展,企业需加强对自身营运资金的管理。当前,许多企业均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对营运资金采取了一定管理措施。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管理方法与技术滞后、营运资金结构不合理等,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仍不到位。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相关理论概述,深入探讨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最后,从采取多种资金管理方法、完善营运资金管理制度、调整营运资金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加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具体对策建议,以期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企业经营;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已经由传统产品、价格与服务的竞争,转向商业模式间的竞争。而营运资金管理作为商业模式中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持续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企业日常营运活动中留存适量的营运资金,并使其合理有效地运作,可以实现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与企业最终目标的有机统一。因此,强化营运资金管理,实现企业营运资金的通畅流动,并将资金使用效能不间断地输入到企业经营活动当中,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概述。

营运资金又称营运资本,是企业投放于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总和,包括现金、存货、应收账款与有价证券等,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周转期短且容易变现等特点。因此可以说,营运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基础资金。而营运资金管理即指对企业流动资产的管理,以及为维持流动资产而进行的短期融资活动管理,涉及营运资金适用数量、最佳筹资方式等。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需考虑该资产变现所需的时间及比率的稳定程度。具体而言,营运资金管理具体可分为两方面:

一是营运资金的运用管理,主要在于确定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营运资金的最佳持有水平;

二是营运资金的筹措管理,主要为企业利用内部资金转移机制实现资金的最优配置。

此外,从不同视角出发,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容也存在差异。例如,从管理环节出发,营运资金管理可分为资金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与分析等;从管理对象出发,营运资金管理可分为流动资金管理与流动负债管理;从整体视角出发,营运资金管理可分为货币资金管理、短期投资管理、存货管理和款项管理等。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可以帮助企业集团压缩融资规模,有效控制企业营运资本的运作,更好地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增长。

二、当前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营运资金管理制度,资金使用效率低。

当前,我国企业运营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即缺乏科学的营运资金管理制度。例如,许多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因而财务管理较为混乱。具体而言,企业资金流使用缺乏制度约束,使得企业营运资金的使用的随意性较大,影响了后续经济活动的开展,造成企业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利用资源、筹集资金与分配利润。

现阶段,也有一些企业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但财务管理制度的内容较为简单、流于形式,未将管理贯穿与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造成企业发展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变化。另外,由于缺乏相应的信用规范管理,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与条件约束、催收方案等,致使企业在赊销期间收回的款项,常常与所赊销的款项额度相差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营运资金使用率低下,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此长期以往,坏账、烂账的出现将会导致企业破产。

(二)向金融机构融资难,企业流动资金不足。

现阶段,企业融资难已成为企业经济活动开展中经常面临的问题。具体而言,我国的信贷体系主要为抵押信贷,但大多企业的规模、运营能力与抗风险能力等均较小,无法满足信贷要求,致使信贷资金不足以支撑后续经营活动。近几年,我国互联网金融、阿里巴巴信贷、众筹等多种新融资渠道虽然开始发展,但由于处于发展初期,新型借贷平台本身存在较大风险,难以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资金需要。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较为困难,致使企业发展流动资金不足,制约了实际流动资金的运营操作。另外,大多数企业要想完成实际生产,需要源源不断地原料供给。

而原材料供给方给予的宽限期限较短,一般不会采用高价赊卖的方式进行原材料供给。因此,为了满足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企业大多会将的资金用于原料采购方面。庞大的原材料采购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企业的流动资金。

(三)营运资金结构不合理,缺乏绩效管理评价。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均存在营运资金结构不合理问题。企业资金的使用多用于保护生产活动,而忽视了营运资金及各类资金的关系。这常常导致企业的资金流动不合理,造成运营资金结构的不合理,最终造成企业资金无法及时回笼,货物积压现象大量存在等。除了及时更新适应市场的产品之外,要想实现科学发展,企业还应有科学规范的运营资金管理手段,即对运营资金财务部门进行绩效考评。

然而,我国多数企业均未设立对于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也未将有效地评价机制引入其中。企业财务绩效管理评价的不健全,促使企业利益与部门利益存在一定矛盾,影响了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例如,在营运资金应收账管理中,由于没有配套的绩效管理评价,部门盲目追求实现销售收入,忽略了应收账款的回收,为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坏账损失。

(四)营运资金管理方法较为滞后,考核体系不健全。

企业未将营运资金管理贯穿至经营活动的始末,也未全面覆盖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材料款支付、产品销售与现金回收等业务流程中。例如,部分企业集团习惯于听从领导安排,领导重视哪里,就加强哪类业务的.管理,且在缺乏营运资金管理方面,由于缺乏理论知识的应用,使得管理手段与方法落后。并且,当前仍有企业未开发对产品制造的相关操作信息系统,仍采用EXCEL表进行记录、计量与统计。

大量的产品信息数据存留在电脑硬盘内,一旦电脑发生故障,将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造成巨大损失。另外,企业考核体系不健全,也是营运资金管理无法实现的重要原因。营运资金管理涉及的企业经济活动繁杂,考核指标也较多,而现实操作中,部分企业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统筹考虑不足,设立的考核指标较为单一,如仅设立了生产成本管控指标,难以覆盖标准成本等全部经营活动,造成营运资金管理存在漏洞。

三、加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营运资金结构,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相融合。

企业应协调营运资金结构,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相融合,加强协同管理。应按照产业链管理的思维,尽可能合理划分产品生产、原料储备、生产运输、批量销售、订单处理、零售等各个环节的资金比例,增加产业链上游的资金利用率,缩减中下游比例,实现企业资金结构的优化。

应尽可能降低流动资产的不必要损失,合理优化内部资金结构,科学安排流动资金、流动负债、长期负债的结构,灵活利用企业流动负债来满足流动资产的波动性需要,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应加强业务与财务的融合,如销售部门、采购部门与财务部门融合,尽量避免预付款项,以此减轻企业资金压力,推进营运资金结构的协调。

(二)采取多种资金管理方法,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企业应结合国际经济发展形势,采取多种资金管理方法,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具体而言,应建立集中的资金管理系统,按绩效、要素等一定比例,以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各部门营运资金管理进行多元化规划。在此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营运资金预算的地位,用预算的刚性来约束日常行为。

例如,企业营运资金的筹措方面,要协调短期与长期资金来源的预算安排,各尽启用,避免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窘境;可加强预算的跟踪管理,从预算体系建设和预算执行两个方面着手提升营运资金的预算水平;在企业营运资金的预算安排上,要结合自身情况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企业资金占用的合理性。

(三)完善营运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企业应完善营运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方面,可建立健全配套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货币资金、存货、应收账款与固定资产的管理。同时,企业应健全内部管理责任制,将各部门的权责进行清晰划分,并交由内部监督机制进行严格审核,通过对营运资金使用情况法人定期不定期清查,进行货币资金的安全性控制。

另一方面,企业应设置总经理、财务经理与风险管理员、销售经理的三级审批制度。对销售部门的赊销方式,由财务部门根据经济利益与风险的综合衡量审批,最后,再交总经理进行严格审核。通过三层级的审批制度,提高决策效率,降低企业经营中的资金链断裂风险。

(四)选择多元化融资路径,避免企业活动营运风险。

企业外部融资较难,因此需要从内部出发,选择多元化融资路径,优化资本结构。例如,可以发展股份制对产权进行变更,将员工、管理人员等的资金以持股方式吸收,以此扩大内部融资渠道。还可以借助现代企业的担保体系,透过担保公司扩展融资渠道,例如,通过浮动担保制度、知识产权与租用土地抵押等方式进行企业融资,或选取基金类金融机构,按照企业贡献及福利事项,或从创新层面的知识产权转化等吸引投资。在此过程中,企业应通过多种方试提高企业信誉度,如树立“诚信为本”理念,按照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资金配置,提高信誉度,以便于后续融资的开展。通多上述多元化融资路径的选择,避免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运营风险。

参考文献:

[1]程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09(35):72-73。

[2]王竹泉,孙莹,祝兵。全球化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探析———以海尔集团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1(8):56-61。

[3]李玉霞。基于渠道视角下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探讨[J]。江苏商论,2015(6):42-43。

[4]肖婷。我国中小企业营运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5(14):166-167。

[5]季玥。新常态下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浅析———以创元科技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7(3):87-88。

[6]孙军儒。企业营运资金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4(5):79-80。

永川李霞论文发表

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模板(通用7篇)

行文至此,稿已将成。蓦然回首,大学时光就快要过其了,让我们在最后好好的致谢吧!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功夫在在沈阳大学的硕士学习即将毕业。回想起在沈阳大学所学习到和体会到的,真不能用言片语可以表达。而对老师的敬佩和同学们的快乐,是在学习期间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所体会到的。本文是我尝试着通过自己所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和调研情况还有同在校之间所学到知识相结合,希望可以运用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有所帮助。

今天,毕业论文在收尾之时,我才体会到了学习写作付出的辛苦。论文从准备开始到论文完成,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在此,我要向他们的支持表深深的鞠上一躬。最先感谢的要属我的指导老师沈平副教授。因为是她从论文开题、初稿的修改,最后终稿,他始终无私的奉献日夜的批改是本文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

其次,要致谢论文预答辩和答辩时的专家们。是你们在预答辩和答辩过程中提出的建议使我按照你们指导多次更改抡才才顺利完成。

再次,我要再次感谢在沈大就读研期间曾经教过我的每一位老师和关心帮助我的每一位同学们。是你们影响着我,让我学到了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今后我将会把学习到的成绩和工作表现来回报社会、报效祖国,为国争光最后感谢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各位专家、老师对本论文的审阅和评议。由于本人因个人学术水平有限,文中难免会有错漏之处,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不吝赐教。

时光荏苒,转眼硕士研究生生活就要结束了,回首这三年多的时间,首先要感谢导师宋元达教授,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宋元达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宋老师在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都对我充满了关心,在此向宋老师表达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感谢江南大学食品生物技术中心和食品与健康研究中心所有的老师,感谢研究中心张灏老师、陈卫老师、陈海琴老师、陈永泉老师、顾震南老师对课题的关心和帮助,研究中心为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实验平台,研究中心内部形成了严谨的科研环境和融洽的学习生活氛围,这些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帮助!

感谢研究中心已经毕业和即将毕业的同门们,在课题的进行过程中给予了无私的帮助,感谢已经毕业的张白曦、周永双、杨佳玉、王宇、柏大林、陈思、宋文秀、李敏、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顺顺利利,还有没有毕业的师弟师妹们,张映曈、唐鑫、赵利娜、戎春驰、季云琪、张鲁宁、栾霄、熊丹、陈晓天、王顺合、王珍、冬冬、莫秋燕、黄露玄,希望你们都能早日毕业,赢得自己理想的工作!

感谢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吴庆余老师和戴俊彪老师,还有感谢学院的同学吴超、蔡威、梁旬和何曦,在清华的三个多月,你们给了我实验和生活中的热心的帮助,使得课题的部分实验顺利完成!

感谢英国Hull大学的ColinRatledge教授对课题的建议和论文的修改!

感谢江南大学食品学院11级硕士班的所有的同学们,和你们一起努力奋斗很开心!

最后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和兄长的默默支持才让我走到了现在,没有你们就没有我!

衷心感谢所有给予我帮助的各位老师、同学、朋友和亲人,愿你们一生平安,美满幸福!

时光如梭,如歌。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求学生活即将结束,站在毕业的门槛上,回首往昔,奋斗和辛劳成为丝丝的记忆,甜美与欢笑也都尘埃落定。交通大学以其优良的学习风气、严谨的科研氛围教我求学,以其博大包容的情怀胸襟、浪漫充实的校园生活育我成人。值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谨向所有关心、爱护、帮助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与最美好的祝愿。

本论文是在导师李霞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之下完成的。三年来,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导师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赋予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几易其稿,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我向我的导师李霞副教授表示深切的谢意与祝福!

本论文的完成也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与帮助。在此也要感谢王保民等各位老师在论文开题、初稿、预答辩期间所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管理学院能源课题组为本论文提供的数据和建议,还要感谢同门的师兄师妹们,在科研过程中给我以许多鼓励和帮助。回想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虽有不易,却让我除却浮躁,经历了思考和启示,也更加深切地体会了法学的精髓和意义,因此倍感珍惜。

还要感谢父母在我求学生涯中给与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一如既往地支持我、鼓励我。同时,还要感谢马元平同学、张乐同学、赵洁同学、王玥同学三年来对我的爱护、包容和帮助,愿友谊长存!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转瞬即逝,三年前怀着对学术研究的憧憬和激情踏入了学校的大门,三年中在学术的海洋中徜徉,受到了专业老师的教导和熏陶、同窗们的激励和帮助,三年后随着毕业论文的完成,我的研究生生涯也告一段落。三年中有过对新知识的渴望,有过对专业知识百思不得其解的苦闷与懊恼,有过对日以继日努力后得到新研究成果的喜悦…这种种的一切丰富了我三年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总是历历在目,甚是怀念,想到毕业后踏出校门便不会再有机会这么认真而专注的学习和研究了,甚是感伤。三年中,我的生活阅历在增长,我的思想在进步,我的专业知识在丰富,自己在三年中的'成长和成熟需要感谢身边的人。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傅XXX,XX教授学识广博,治学严谨,在三年的学习中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启迪,在论文撰写阶段对我进行耐心指导并时常给予独到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

其次,感谢教过我的所有任课老师——XXX老师、XX老师、XXX老师、XX老师、XX老师等,诸位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专业功底,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让我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开阔了视野,也感受到了治学者的魅力。

再次,感谢XXX的XX和XX的X老师和X老师对我在该班调研期间的配合和支持,为我搜集论文资料和素材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感谢中一班的所有小朋友对我的喜爱,他们善良、真诚和友爱的表现让我消除了紧张的情绪,融进了孩子的世界,安心地搜集素材进行论文撰写。

接着,感谢我的同窗好友们,我们从第一次复试见面到坐进同一间教室学习到最后各自完成论文等待毕业,三年的时光说短不短说长不长,正是因为有了同窗好友们的陪伴,相互鼓励、扶持、学习、娱乐,我的研究生生活才过得如此丰富和难忘,愿我们都能永葆青春,友谊长存。

最后,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三年中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在工作赚钱,结婚生子,而我还在学校的象牙塔里进行学习和研究,是父母开明的思想观念、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让我能有条件活出自己,趁年轻学自己想学的并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父母给了我家的港湾同时也给了我自由的翅膀。我会为了父母,为了自己努力进取,活出自己的价值。

三年来的求学生涯终于告一段落了,这几年来对于一个在职,角色众多既是教师,又是学生,是妻子,是母亲,又是子女来说的我真的太不容易了。此刻,我思绪千丝,感叹万缕。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XX教授。她性格谦逊,平和,乐观,为人热情,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与学习上都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她治学严谨,在指导我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从选题、构思、到行文直至最后的定稿,导师认真负责,废寝忘食,给予了我无私的指导与帮助。除此外,X老师考虑到我们在职生的特殊情况,还采取网上QQ在线辅导与手机电话或微信辅导。记忆特别深刻的是,当我的论文在预答辩遇到困难时,导师一次又一次的打电话让我坚定信念,相信自己。并引荐我向北师大XX教授、南师大顾XX教授、湖南学前教育一线专家XX教授请教。在此,我诚挚地向X老师表达深深的谢意!能成为您的学生是我莫大的荣幸!

其次,感谢研究生阶段给予我帮助与指导的所有老师:感谢XX老师、XX老师、XX老师,感谢老师们对我的专业知识的指导和视野的开阔,感谢老师们从开题到预审,最后到论文答辩对我的论文提出的宝贵意见。

再次,感谢中XX的XX、XX老师,感谢XX的XX,XX,XX及小班所有的老师和小朋友们,谢谢你们在我论文写作中提供的帮助,在教育一线的体验让我更坚定以幼儿教育为事业的决心。

最后,感谢所有支持我、帮助我的亲朋好友。感谢我的父母,爱人,儿子及其他家人,你们的支持,让我有了努力前行的勇气和力量;尤其是儿子。这三年来的求学路,亏欠了儿子许多。感谢XX级、XX级学前教育专业的所有同学,我们共同奋斗,共同成长,愿我们的友谊长存;感谢我的同门师姐师妹,你们的才情让我受益匪浅,热情让我倍受温暖;感谢我的在职生同学,你们的陪伴让我的研究生生活丰富多彩。

学海无涯,我将继续前行,感谢湖师大,感谢恩师!

四年时光一晃而过,在毕业论文即将定稿之际,心中有一些感慨。由于是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学习、生活充满了辛苦,但四年的时间没有虚度,在这四年学习生活中,我对本科所学又有了新的认识,这将对我目前的工作有一定帮助。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导师邹荣副教授,感谢邹老师为我定了这个有意义也充满挑战的论文课题,并在我论文的写作中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本文从选题、构思到调研、框架结构,直至成文、修改和定稿,自始至终得到了邹老师的指导和点拨。还要感谢华东政法大学的各位老师们,真诚地感谢你们孜孜不倦的教诲。

你们在课堂上精彩的讲授常常让我受益匪浅,愿你们身体健康!感谢和我一起走过四年珍贵时光的同学们,有了你们的陪伴,我的人生添加了温馨又精彩的一笔,愿大家工作顺利,前途无限!最后,感谢家人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妻子悉心照料幼子,宽容地承担了更多的家庭负担,是你们支持我完成了学业,衷心感谢!

未曾想到工作五年后仍可以徜徉在幽静的校园安然学习,实属难得!在南昌大学四年的在职研究生学习期间,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理论水平,对我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受益匪浅。恩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朋友以及家人的关心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本人自知才疏学浅,能力有限,文中必有不妥之处。好在论文现在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肖萍教授,正是由于对肖萍教授的尊敬和崇拜才使我有写这篇论文的动力和思想源泉,也是由于肖萍教授的指点才使我产生研究这个课题的灵感。她严谨的学术作风、高尚的人格情操、勤奋踏实的钻研精神,是我今后工作中不断追求的目标。她百忙之中仔细审阅本文,不辞辛劳,字斟句酌,并提出宝贵意见,在此向她表示由衷的感激和真挚的谢意!

另外,我的班主任李光曼教授和各位任课老师也对我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很多帮助,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最后,我还要感谢所在单位江西省公安厅信访处的领导和同事,是他们为我的研究生学习和论文撰写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一并表示感谢!

曾系统讲授过 《 医用高等数学》, 《 线性代数》《 概率论》, 《数理统计》, 并曾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生物信息学相关课程:《医用模糊数学》、《计量医学》、《药物与受体动力学》、《统计遗传学》、《DNA蛋白质序列分析》、《医学统计模型生物医用中的随机过程》及《医学计算与仿真分析软件》等。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方向复杂疾病基因连锁定位作图方法, 生物医学信息学,基因芯片相关信息学技术,药物基因组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论著成果一、 主持与参加项目26项:在研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2项,863高科技2项):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基因复杂遗传疾病基因作图的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技术(30170515),主持(第一名),20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类复杂疾病基因表达谱特征基因识别的数据挖掘技术。主持(第一名),2003。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药抑癌分子机理基因芯片技术平台, 副组长,2003。4.省科学计划项目:基因功能和药物靶点发现的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主持(第一名),2003。5.哈医科大211项目:生物信息学开放实验室与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主持(第一名)6.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原位合成基因芯片技术的研发, 参加,2003。7.市科学计划项目:中药有效成分筛选的高效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主持,2003。8.省教育厅:应用数值系统分类技术寻找复杂疾病基因,参加。9.省卫生厅:基于神经网络和基因芯片表达谱的人类疾病分类技术,参加。完成项目17项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类复杂疾病基因定位的方法与优化策略(39970397), 第二名。2.省科学计划(攻关)项目:人类基因定位、识别的计算机方法与应用。第二名。3.省自然科学基金:人工神经网络多基因复杂疾病基因作图技术的研究。主持(第一名)。4.市科学计划(攻关)项目:基因连锁定位分析数学计算机方法及应用。主持(第一名)。5.省自然科学基金:DNA与蛋白质序列分析的方法、程序与应用,主持(第一名)。6.省科学计划(攻关)项目:人类基因定位、识别的计算机方法与应用,第二名。7.市科学计划项目:基因连锁定位分析数学计算机方法及应用,第二名,已完成。8.省教委课题:人类遗传群体与家系资料计算机分析系统, 第二名,已完成。9.省卫生厅课题:自动化药物动力学分析软件包,主持(第一名),已完成。10.省科委青年课题:治疗囊虫病药物的定量研究及个体最优化给药方案设计,主持(第一名),已完成。11.省计生委课题:优生优育计算机辅助诊断与查询系统, 第四名,已完成。12.省教委课题:酶与受体动力学计算机分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第三名,已完成。13.省中医管理局课题:B型超声图象定量分析及其在肝疾患中医辨证中的应用,第三名,已完成。14.市科委课题:骨科专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处理系统的开发,第三名,已完成。15.省教委课题:遗传病复发风险估计计算机分析,主持(第一名),已完成。16.航天工业部课题:《我国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结构及其发展战略选择研究》,第5名。17.省卫生厅课题:利用小家系资料进行基因定位。省卫生厅课题:利用小家系资料进行基因定位,第2名。二、主要获奖成果:1.《复杂疾病基因作图的模式识别方法研究》获省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省政府自然科学2等奖。2005,第1名。2.《PPAP3.0 人类与医学遗传学群体与家系资料分析计算机系统》、获省教委一等奖,省政府三等奖。1996,第3名。3.《自动化药物动力学分析系统》, 获省卫生厅二等奖,省政府四等奖。1996,第1名。4.《遗传优生计算机咨询、诊断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获省计生委一等奖。卫生部优秀医学视听教材奖。1997,第5名。5.《生理系统(药物、受体、酶与免疫)动力学数据分析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获省教委三等奖,1998,第3名。6.《猪囊虫病系列研究》, 已完成获省教委一等奖,省政府三等奖。1998,第11名。7.《我国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结构及其发展战略选择研究》1993年获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第5名。三、发表论文(100篇):100.Xia Li et al. Gene Mining: A Novel and Powerful Ensemble Decision Approach to Hunting for Disease Genes Using Microarray Expression Profiling.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04;32(9),2685-2694;(2002年影响因子:7.051)(SCI)99.LiX,Zhang T .An ensemble method for gene discovery based on DNA microarray dat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2004;34(4).(SCI)98.Li X, Rao S, Moser KL, Elston RC, Olson JM, Guo Z, Zhang T: Genetic mapping of complex discrete human diseases by discriminant analysi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2, 12:431-437.(SCI)97.Li X, Rao S, Elston RC, Olson JM, Moser KL, Zhang T, Guo Z: Locating the genes underlying a simulated complex disease by discriminant analysis. Genet Epidemiol 2001,21 Suppl 1:S516-521.(SCI)96.李霞,张田文,郭政,一种基于分类树的集成特征基因选择方法,计算机学报,2004;27(5)(SCI)95.Rao S, Li X. Strategies for genetic mapping of categorical traits. Genetica, 2000; BG51:1-15.(SCI)94.Zheng Guo, Li X Multivariate sib-pair linkage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phenotypes by three step-wise analysis approaches, BMC Genetics,2003,4:S68.(SCI)93.Rao S, Li L, Li X, Moser KL, Guo Z,Genetic Linkage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Hypertensive Phenotypes Using Three Summary Measures, 2002;BMC Genetics 2003 4(Suppl 1):S48(SCI)92.S Rao, X Li, T Zhang, Z Guo, KL Moser, EJ Topol, Q Wang: Mining disease-relevant genes from DNA microarray data by an ensemble decision approach. Genet Epidemiol 2003, 25:267.(SCI)91.S Rao, X Li, T-W Zhang, Z Guo, KL Moser, EJ Topol, Q Wang: An ensemble method for gene discovery based on DNA microarray dat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03, 73:604.(SCI)90.Li X, Rao S, Moser KL, Elston RC, Olson JM, Guo Z, Zhang T: Sib-pair Linkage Analysis of Complex Diseases via Pattern Recognition. In: Polygenic Diseases and Human Health-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Mapp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Genes for Complex Traits. Changsa, China; 200289.Li X, Zhang T, Jiang W, Rao S, Li L, Guo Z: Reverse engineering of multiple time-delayed gene regulatory networks.SNPD Beijing 2004.82.88.X Li, S Rao, RC Elston, JM Olson, KL Moser, T Zhang, Z Guo: Locating the genes underlying a simulated complex disease by discriminant analysis. In: Genetic Workshop 12, International Genetic Epidemiology Society; 2000; San Antonio, TX, USA.87.李霞,张田文,李丽,郭政,决策树特征基因选择方法对SVM有效性的研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4, 23(1):66-7286.李霞,张田文,饶绍奇,李丽,特征基因挖掘的决策森林方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 36(4).85.Rao S, Li X, Guo Z, et al: An analysis-of-variance (ANOVA) approach for sib-pair linkage analysis of complex ordinal human diseases.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English Edition 2002,11:3;104-11284.Rao S. Li X. and Z.Guo Mapp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of Ordinal Traits Using a Structural Heteroskedastic Threshold Model: I. Mathematica Applica, 2001,14(3):46-51.83.Rao S. Guo Z. and Li X. Mapp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of Ordinal Traits Using a Structural Heteroskedastic Threshold Model: II. Numerical Application. Theory. Mathematica Applica, 2001,14(3):3-9.82.Zheng Guo, Qi Wang, Hui Yu, Xia Li. Precise Classification of Cancer Types Based on Decision Tree Analysis of Gene Function Expression Profiles, SNPD Beijing 2004.81.Li L, Jiang W, Rao S, Guo Z, LI X: Feature gene selection based on a hybrid between genetic algorithm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NPD Beijing 2004.80.Guo Z, Li X, Rao S, Moser KL, Gong B, Shen G, Li L, Cannata R, Zirzow E, Topol EJ, Wang Q: Discriminant sib-pair linkage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phenotypes. In: Genetic Workshop 13, International Genetic Epidemiology Society; 2002; New Orleans, LA, USA79.S Rao, L Li, X Li, KL Moser, Z Guo, G Shen, R Cannata, E Zirzow, EJ Topol, Q Wang: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summary measures (mean, slope, and principal components) for genetic linkage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hypertensive phenotypes. In: Genetic Workshop 13, International Genetic Epidemiology Society; 2002; New Orleans, LA, USA. 128-132.78.S Rao, G Shen, R Cannata, E Zirzow, RC Elston, X Li, L Li, EF Plow, EJ Topol, Q Wang: Heritability and linkage analysis of p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related traits based on a study of 428 ascertained multiplex families. Genetic Epidemiology 2002, 23:301.(SCI)77.李丽,李霞,郭政,汪强虎, 两种过滤特征基因选择算法的有效性研究.生命科学研究, 2003, 7(4):369-373.76.李传星, 李 霞, 调控通路内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分析,遗传,2004.75.王海芸,李 霞,郭 政,张瑞杰,四种模式分类方法应用于基因表达谱分析的比较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74.宫滨生,李霞,郭政, SAGE遗传分析系统的功能及应用,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2-10-173.徐娜,李霞,郭政,杜磊,李丽,功能驱使的基因表达相似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2003,37(6)183-186.72.郭政,张田文,李霞,屠康,喻辉,徐建震,王辰光.利用GeneHub软件多角度分析基因功能相关与表达相关的联系,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已接受)71.喻辉,郭政,李霞,屠康.与实验条件相关的基因功能模块聚类分析方法.生物物理学报,2004(已接受)70.王磊,郭政,李霞,屠康,徐建震,喻辉,宫滨生,互作蛋白质对应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相关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3.69.朱晶,郭政,李霞,宫滨生,屠康,喻辉,徐建震,编码蛋白位于同一个信号传导通路内的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368.刘帅,郭政,李霞.癌细胞系基因表达谱系统性变异的聚类分析,CCML,2004。67.喻辉,郭政,李霞.基于GO与基因表达谱挖掘挖掘特征基因功能类.生物信息学.2003,1(1), 15-19.66.王琦许杰郭政李霞. 基因表达谱信息分析软件IDEA与WebGEA. 生物信息学, 2003.1(1):33-3665.屠康,喻辉,郭政,李霞.GO功能类与基因差异表达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已接受)64.高广信,李霞,郭政.遗传异质性问题的统计方法与程序,中国卫生统计2001,18(3),169.63李霞郭政何颖,人类与医学遗传学群体与家系资料分析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与菜单结构(II)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7;5(1)62.李霞郭政何颖,人类与医学遗传学群体与家系资料分析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与菜单结构(Ⅲ)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7;5(1)61.李霞郭政何颖,遗传咨询中复发风险估计方法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7;5(2)(P92)60.张瑞杰,郭政,李霞,基于基因表达谱分析的一种非参数得分算法及其界值确定方法,2002; 数理医药学杂志59.郭政, 李霞, 用仿真方法对用基因芯片检测基因突变类型可行性的研究, 2002; 数理医药学杂志58.宫滨生, 李霞,郭政.SAGE系统简介及应用,中国优生与遗传学杂志,200257.许杰,郭政,李霞.,通过表达谱区分基因突变类型的可行性的仿真分析,数理医药学杂志,2002。56.许杰,郭政,李霞. 具有单隐含层与双隐含层神经元的神经网络进行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的效果比较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第35卷 第6期 2001-1255.张瑞洁,许杰, 郭政,李霞.微阵列差异表达基因识别的一种非参数方法,数理医药学杂志,2002,54.江荣才浦佩玉许杰郭政李霞 等 不同类型胶质瘤基因的表达谱分析,癌症杂志 2002-1053.张瑞杰许杰郭政李霞李康, 利用基因表达谱对组织样品分类方法的研究,中国卫生统计 2002,52.王慕洁,郭政,李霞按一级吸收(一级并行)米氏过程消除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血管外给药,生物数学学报,200251.张世谦,李霞,郭政, 心血管疾病遗传连锁分析及发病风险因子的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200250.(李霞郭政何颖) (根据药物动力学设计按(一级并行)米氏过程消除药物的给药方案:静脉注射, 医药信息处理与研究1997;5(1)(P7)49.(郭政何颖 李霞)遗传异质性研究的若干统计方法及其程序应用, 医学研究与实践 1996;4(5)(P395)48.李霞郭政何颖)群体药物动力学分析系统与药物动力学仿真系统, 医学研究与实践1996;4(5)(P437)47.(李霞郭政何颖)应用药物动力学评价按(一级并行)米氏过程消除药物的给药方案:静脉点滴, 生物数学学报1996;11(4)(P131)46.(郭政李霞)按(一级并行)米氏过程消除药物的稳态性质分析的数值解法, 生物数学学报1996;11(4)(P210)45.(李霞郭政张瑞杰)遗传度估计的计算方法, 疾病监测1996;11(3-A)(P222)44.(李霞郭政王宏志)遗传学研究中的通径分析方法及其程序与应用,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6;10(11)(P41)43.(李霞 郭政 何颖)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的给药方案设计与评价,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6;6(3)(P11)42.(李霞郭政王慕洁)应用药物动力学评价按(一级并行)米氏过程消除药物的给药方案:静脉注射, 数理医学杂志1996;9(3)(P198)41.(何颖 高治文 李霞)阿苯哒唑治疗脑囊虫病的给药方案分析, 数理医药学杂志1996;9(4)(P343)40.(李晶李霞郭政)B超图像定量分析及在肝疾患中医辨证中的应用, 中医药学报 1996;1(P56)39.(李霞郭政王宏志)应用药物动力学设计按一级过程消除药物的给药方案:静脉点滴, 伤残医学杂志1996;4(3)(P118)38.(李霞郭政何颖)单体型关联与连锁分析,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1996;19(6)(P293)37.(郭政何颖 李霞)人类与医学遗传学群体与家系资料分析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与菜单结构(Ⅰ),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6;4(6)(P7)36.(郭政李霞 刘权章)畸形综合征的计算机辅助诊断与查询系统简介,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5;3(5)(P2)35.(高广信,李霞,郭政)疾病遗传度估计的程序与应用,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1,15(6)(P55)34.(郭政李霞 何颖)一个中国人群中血清尿酸浓度的混合分析,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5;3(6)(P48)33.(郭政李霞 何颖) 评价给药方案计算机系统, 医药与计算机 1995;3(P290)32.(李霞 郭政 何颖) 通用药物动力学计算机分析系统, 医药与计算机 1995;3(P288)31.(何颖郭政李霞) 应用药物动力学设计按一级过程消除药物的给药方案:静脉点滴, 医药与计算机 1995;4(P286)30.(郭政李霞) 遗传性疾病的发病年龄分布与发病风险分析,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1995;18(2)(P98)29.(郭政李霞) 数量性状主效应因素成分检测的混合分析法,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5;18(3)(P128)28.(郭政王慕洁 李霞)按一级过程消除药物的血管外给药与静脉注射给药方案设计, 医药信息处理与研究 1995;3(2)(P13)27.(郭政何颖 李霞)我国北方人群中血糖浓度分布的混合分析, 中国卫生统计 1995;2(2)(P49)26.(李霞 王慕洁郭政)遗传方式分析的AGFAP法及其程序应用, 数理医药学杂志1995;8(2)(P145)25.(何颖郭政李霞)多位点单倍型频率及连锁不平衡参数估计:程序与应用, 数理医药学杂志1995;8(3)(P269)24.(郭政李霞 王慕洁)个中国人群血清甘油三脂浓度分布的混合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5;29(1)(P9)23.(郭政李霞 何颖)群体药物动力学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方法与程序,临床医学工程杂志 1994;2(1)(P24)22.(何颖郭政高治文)遗传方式分析的MASC法及其计算机程序, 临床医学工程杂志 1994;2(1)四、主要著作:1.《药物、受体、酶与免疫反应动力学数据分析》,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第一著者,1996;2.《计算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信息学》,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 第二著者, 1998;3.《医学遗传学与遗传流行病学数据分析》,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第二著者, 1996;4.《医用模糊数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第二著者, 1993;5.《医用高等数学》,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主审, 2000;6.《医学统计学习题集》,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主审, 2000;7.《医学信息分析方法》,哈尔滨出版社,第二著者, 2001;8.《医用高等数学》,哈尔滨出版社(主编2001);9.《概率论与信息论基础》,哈尔滨出版社,(主审2003);10.《现代生物信息学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主编,2005年11月出版。

乐陵李智霞发表论文

男孩叫郝帅女孩叫郝媚

女【郝黎沉优】;寓意是像黎明一样美丽,遇事沉着冷静,做任何事都非常出色优秀男【郝哲凌炎】;寓意是有哲学,热情活力

郝李大东 郝李青元 郝李纪如 郝李路霏 郝李轩宁 郝李大钢 郝李淡玮 郝李国圣 郝李建民 郝李培诚 郝李宇伟 郝李雅伦 郝李博民 郝李语权 郝李明文 郝李嘉钦 郝李皙宸 郝李家东 郝李帝桐 郝李涵东 郝李伟天 郝李承涛 郝李孟华 郝李湛远 郝李运利 郝李芯琥 郝李子堂 郝李志英 郝李伽君 郝李榆平 郝李伽平 郝李小阳 郝李敏钒 郝李万选 郝李战涛 郝李雪曦 郝李凯皓 郝李奕涛 郝李其锦 郝李忠川 郝李泽生 郝李占悦 郝李宇剑 郝李山方 郝李雨霆 郝李紫诚 郝李柏天 郝李兴西 郝李沛文 郝李智颉 郝李军道 郝李志丞 郝李乐德 郝李泽龙 郝李容镈 郝李宝喧 郝李诗强 郝李铎升 郝李泽彤 郝李大钧 郝李铁涵 郝李永生 郝李贤军 郝李景萱 郝李昊堂 郝李睿冰 郝李壹青 郝李锡然 郝李烁涛 郝李浩镇 郝李羽付 郝李嘉明 郝李正坚 郝李愫毅 郝李振龙 郝李高清 郝李圣峻 郝李小涛 郝李忠霖 郝李大伟 郝李锦乐 郝李毅涛 郝李方杰 郝李小杭 郝李浩桐 郝李宗泽 郝李世熙 郝李荣平 郝李嘉伟 郝李桂达 郝李相明 郝李江三 郝李弘轩 郝李宇元 郝李琉如 郝李墨林 郝李子豪 郝李胤韩 郝李菀权 郝李潭京 郝李程欣 郝李玟青 郝李雯娟 郝李霞靖 郝李曾玲 郝李思珂 郝李柯欢 郝李景娟 郝李嘉雯 郝李姜燕 郝李翠霏 郝李泽慧 郝李芝帆 郝李宇一 郝李雪琼 郝李锦玲 郝李红璇 郝李剑芝 郝李沛儿 郝李阮玲 郝李立巍 郝李上璐 郝李文杰 郝李智霞 郝李亚玲 郝李春灵 郝李远彤 郝李梓莲 郝李一颖 郝李志琦 郝李世瑞 郝李鹤泽 郝李诗来 郝李嘉峰 郝李弘毅 郝李金珊 郝李静轹 郝李炀婷 郝李苍怡 郝李欣霞 郝李菊萍 郝李妙音 郝李美东 郝李岑艺 郝李雪萱 郝李蓉媛 郝李嘉颖 郝李润杉 郝李思榛 郝李二琦 郝李立鑫 郝李奕沙 郝李书妮 郝李红阳 郝李思兰 郝李怡玮 郝李梓一 郝李秋然 郝李宏菲 郝李昊涵 郝李诗瑾 郝李小妍 郝李靓超 郝李浚霖 郝李洛兰 郝李依英 郝李雯芳 郝李柳新 郝李沂琼 郝李曼萱 郝李美霞 郝李婧琛 郝李西悦 郝李艺羽 郝李韵露 郝李宵茹 郝李婧嫣 郝李果慧 郝李芙秋 郝李芷娟 郝李芷睿 郝李姝宇 郝李俊琛 郝李六云 郝李雪娥 郝李欣清 郝李忆兰 郝李焕恪 郝李一嫦 郝李珍希 郝李建欣 郝李帛瑶 郝李丽泽 郝李泓倩 郝李芸皓 郝李雅洁 郝李雨楠 郝李时娟 郝李净岚 郝李建鑫

李朝霞老师发表的论文

谈高等学校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素质 论文摘要:高校教师是人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继承者、传播者、发展者和新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者,教师是高校的主体。本文对高校的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李岚清副总理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一个学校的水平和质量如何。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和素质。课堂教学是学校的生产第一线,教学工作是一个学校的中心工作,要当好一名教师,在学习工作中需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实践: 一、思想政治素质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具备的首要素质就是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惟有政治上坚持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教师方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政策。才能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寓于教学之中,才能用真理的火炬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奋他们为国读书,为人类进步而求知奋进的精神。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天职。然而能否教好书,育好人,这直接指向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爱岗敬业是对一切职业的共同要求。教师职业自不例外。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就是此意。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一切都无从谈起。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应该体现在对学生的爱。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在工作中倾注全部精力,才能细心地观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才会对学生真诚爱护关怀备至。热爱学生是取得学生信任的基础。只有爱,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培养出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教师应该具有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精神。 二、业务技能素质 1、知识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牢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所以,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把课讲的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第二,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正确,准确和精确,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若不努力去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不致力于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不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不广泛了解所教学科的教改动态,恐怕就难逃脱被“挂”在讲台上的尴尬。 2、能力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因此不能仅仅把教师定位在“知识的占有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上。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仅是专业知识,也包括教学艺术和手段。作为合格的素质型教师,除了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板书及设计能力,研究学生的能力,钻研分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及一定的科研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遵循教学原则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师如果只会传授知识,只能算教书匠,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能力,由“唯传授型”向“研究型”,“学者型”转化。这对提高教育质量,提高自身素质都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获取信息的先进手段,从传统的“经验型”向“学者型”、“研究型”角色转化。在实施新课程的同时,不再充当教材大纲的“忠实的执行者”的角色,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深刻理解新课程的教育价值,要把教材看作“面粉”而不是现成的“面包”,并根据自己的实际,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实践素质 “怎样上好一节课?”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的课题。教师上好课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上好一节课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前提:明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上好一节课的舵,如果教学目标把握不好,就会降低一节课的效率。 (2)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是上好一节课的灵魂。首先要说明的是激情不是表演而是全神贯注,即老师的思维在激活状态,不是讲教材而是在用教材。再者带着激情可以让我很好地投入到教学当中去,而后去享受教学的快乐。 (3)善于设置和提出问题,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谓“一个在问题中推进的课就是好课”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那该如何让学生带着旧问题上课,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呢?这里有点建议:哪些问题是激发兴趣,哪些问题是导入新课,哪些问题是引发创造性思维的等等我们不妨把这些问题归纳起来,那就是我们自己扎扎实实的功底了。 (4)正确处理课堂上的讲练关系。是上好一节课的突破口。讲练关系不是时间概念,不是先学、讲后练,这概念是指一门课在一个学期中的统计与平均,即某节课可多讲而某一节课可少讲。那么如何练呢?不是靠题海战术,而是要艺术地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5)即时点评是强化正确认识的重要手段。这是包括多方面的,比如对学生的正确回答要给予肯定;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及如何艺术性地处理学生作业中的问题等等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丰富的底蕴。 (6)拓展知识是创新教学的具体体现。创新教学不是看这一节课如何的花巧,而是要求我们如何把新旧知识的连接与拓展,及如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堂知识融合起来。 (7)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之一。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该用时不用一一不好;不该用时用一一不对”。课堂教学讲得是艺术。是三尺讲台,而不是都做课件。 诚然上好一节课是需要许多方面的因素的,但无论怎样的课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反思。反思让我们在失败中前进,反思使我们锦上添花。所以上好一节课对于每一个老师都不是简单的事情。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也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 三、转变教育观念 面对今天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挑战,面对21世纪对人才素质提出的要求,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知识教育和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显然已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实现从传统教育思想向现代教育思想的转变,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先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首先,要转变教育价值观。其次要转变学生观。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和课堂气氛的营造者,教师是课堂行为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形式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给学生一定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学习过程,鼓励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真正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而教师应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的身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出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 四、教书育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专业要求,它是教师工作的具体内容,师德所引发的效果如何,必须由此来体现,所以它是师德的载体。 对教师而言,教书和育人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人的发展。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及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学生的心声已成为教师新的基本功。将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切实做到教书育人,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学生,以真诚的爱心温暖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并且希望将来能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鄢高翔,新时期高校教师的师德与师能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0,(3):44-46 [2]樊鹏武,完善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研究,科技信息,2009,(30):58-59 [3]邓红,再议新时期高校教师的师德与师能,科教文汇,2010,(2):11-12 [4]董琳,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培训工作的必要性,知识经济,2010,(5):131 [5]李朝霞,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科技创新导报。2010,(7):209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

亲你好,海洋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在线发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张召儒副教授、周朦教授与合作者的研究论文“ Spatial Variations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Controlled by River Plume Dynamics Over the Lower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Shelf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Observations ”。文章提出包含冲淡水锋面动力过程在内的一系列中小尺度过程是调控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域浮游植物量变化和藻华爆发的关键机制,为我们重新审视河口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示。文章在线发表后浏览量已达595次。文章发表于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该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3.661。动力过程是调控河口和近海区域浮游植物量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多是基于大面站调查结果,强调浊度和光限制的变化、地形诱导的上升流和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等中-大尺度过程对长江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和藻华发生的主导作用。本研究于2017年7月首次在长江口海域利用集成多传感器的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图1),获取了从河口到陆架海域的物理及生态要素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断面(图2),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中-小尺度上的冲淡水锋面过程对长江口海域藻华爆发的控制作用,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锋面对物质的辐聚效应、真光层深度的变化及冲淡水扩散状态变化对浮游植物停留时间的延长等。该航次由张召儒副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周朦教授参与航次并担任技术指导,航次参与人员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及周朦教授团队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吴莹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同济大学许惠平教授团队。图1. 项目团队于2017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开展的海上调查航次,该航次综合利用了近海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表层水走航系统、漂流浮标、站位采样等多种观测方式。图2. 长江口南槽至陆架海域断面水文、层结频率、有色溶解有机物、浊度、光合有效辐射、叶绿素浓度、营养盐和表层溶解氧等参数的高时空分辨率分布特征。文章指出,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量空间变化受多重尺度动力过程的影响,其中冲淡水锋面过程对藻华的爆发起到决定性作用。初级生产力的出现起源于长江冲淡水主锋面所致的垂向层结及其对泥沙悬浮的抑制和对光照条件的改善,营养盐最大水平梯度发生在该区域,但其浓度的迅速下降主要由淡水和海水的混合所致。长江口藻华发生于冲淡水主锋面的露头位置(称之为表锋面),漂流浮标结果(图3)显示该位置存在显著的物质辐聚效应,是导致浮游植物汇聚和藻华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辐聚导致下降流的产生,进一步增加了真光层的深度;此外,锋面外海一侧存在波动信号,伴随了冲淡水运动由超临界状态向亚临界状态的转变,增加了冲淡水及其携带的浮游植物在表锋面附近的停留时间,为藻华的发生进一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图4)。图3. 航次中在长江口北港外侧释放的5个表层漂流浮标在124°E以西的漂流轨迹与速度。图(A)和(C)揭示了冲淡水表锋面附近流动状态的改变及其物质辐聚效应。图4. 多重尺度物理过程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调控作用与机理。本文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张召儒,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周朦教授和张召儒副教授,合作者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张瑞峰副研究员、Walker Smith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国森和江山博士。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口冲淡水的对流、扩散和物质转换综合过程”(41530960)资助,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周朦教授为该项目负责人,参加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张召儒,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2014年至今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研究领域包括近海动力学、极地海洋-海冰动力学和海洋物理-生态耦合过程,目前已经在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JGR-Oceans, Climate Dynamics,Ocean Modelling和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8篇。担任海洋学领域知名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责任编委,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期刊AGU Advances总编遴选委员会委员和Ocean Sciences Meeting主席遴选委员会委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